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园艺论文

现代园艺论文

时间:2022-09-05 16:1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园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园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此担负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1-4]。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型园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无疑会削弱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时代的脉搏。因此,重视培养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对园艺师的理论要求,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产一线的专业型园艺硕士研究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河南科技大学在全日制园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做法进行探索,以其为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

理念支配行为,有新的理念才能创造新的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研究研究生相比,前者更重视实践,后者重视理论。在培养理念上一定要分类培养、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是具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由“知识创新”向“知识转化”的转变,以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工作[5]。在课程设置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需求为目标、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确立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文化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并重,加大技术研发性课程比重,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创新性研究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环节,其中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和现实案例分析,突出理论的应用方法[5];教学方式多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或管理者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开阔视野;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创建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综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专业实践阶段,一般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企事业单位针对某一技术或项目展开实际工作,要求每生完成1~2篇调查报告,实践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参加答辩、顺利毕业。

二、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导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给理论创新和创新实践搭建了直联平台,将科研创新放在第一线上,使宝贵的科研创新思路能落到实处,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动能力,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究事物、分析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自己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导师不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期刊文献,养成阅读文献的好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尽快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精神与独立能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将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开发到最大化,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7],从而培育出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或见解独到的专业型园艺人才。营造浓厚的、平等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发展,相互切磋,加上导师适时的点评和针对性指导,天才一定会培养出来的。

四、建设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依托。学校与洛阳的园艺公司、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挂牌并共建了一批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在现代园艺产业发展中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和研究机构每年为研究生提供半年甚至更长的实习机会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岗位,让研究生充分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重大项目研发,不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优化企业研发技术人员队伍,通过双向互动更新观念加速创新。企业从中得到廉价的智力资源,研究生得到了在学校无法得到的创新实践锻炼,实现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研究生”三方共赢的目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理顺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的关系,拓宽了园艺产业领域开展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研渠道。

五、强化建设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的培养。创建了“以导师为主体、相关部门负责,教书与育人、教育学生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严格校内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激励制度,造就并壮大了一支修养好、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促进导师对研究生的有效指导。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从课程选择、课题确定、文献查阅、开题报告的书写、试验方案的确立和实施、数据获取和处理、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等,每一个环节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会产生明显而深刻的影响。所以,首先要求导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有硕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且第一学历是大学本科。其次,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能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导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学生言传身教,针对园艺生产中的棘手问题、现实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在科研中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第四,重视团队合作,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诚信可靠的优良品质,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在校内导师遴选基础上,还在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单位,选聘一定数量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研究人员为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调研等指导工作,建立合理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六、强化研究生的自身修养

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与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直接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一个仅仅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和找到工作而学习的研究生,就会局限于课程考试合格(75分以上)、、答辩过关等现实问题,无心去深入钻研和探索科学问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无从谈起,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是学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研究生本人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对新问题、新事物养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

七、加强学位论文与科研能力提升

加强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论文选题应注意导师的研究方向、工程技术应用背景、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严格要求,但论文形式、类型不拘一格,既可是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应用研究,也可是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对论文评审采取“学术专家+技术专家”双审查制度,只要有一个专家认为达不到硕士论文要求,就不能参加答辩。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设立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建设创新基地,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自身修养,加强学位论文与科研能力等培养策略提高了园艺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廷希,张芬,张剑兰,等.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科教导刊,2013,(11).

[2]王振喜,刘巨保,高彦华,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三跨”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3).

[3]陈兴文,赵丕锡,刘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9).

第2篇

1 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

1.1 管理体制

我院2003年7月成立了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各类实验室设备设施资源,实现了学院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校内实验基地由中心统一管理、统管共用,构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缓解了扩招带来的本科教学实验设备和设施不足的压力,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总值2 780余万元,实验基地占地200亩。2007年,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3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1.2 运行机制

1.2.1 实验室建设及运行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省部共建园艺学基础实验室与山东省高校第一、二期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等资助资金800余万元,购进了一大批实验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及设施;利用“八五”“九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五”重中之重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等资助资金2 000余万元,购进了以气-质联用仪、等离子质谱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保证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科教学经费、研究生教育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中的设备维修费,由学院统筹管理、统一使用。实验教学中心对科研项目收取一定的大型设备使用成本费,保证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1.2.2 实验基地建设及运行

园艺实验基地占地200亩,有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10 000余平方米,有果、菜、花、茶名贵品种资源300余种。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实验基地“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种运行体制”共存的运行模式。

一个平台是学校、学院投资搭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安保管理平台;两条主线是按照学校土地有偿使用的规定,实验教学和科研示范分别由学院教学、科研两条主线计划投入;三种运行体制是实行园艺实验基地教学用地由教学经费保障,科研用地由各科研项目保障,科技示范用地由承租园艺企业投资保障的运行体制。

2 保障措施

2.1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2.1.1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

明确了实验室使用与登记、实验设备使用与交接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了实验室的运行秩序。

2.1.2 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体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中心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实验室开放保障能力。

2.1.3 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实验室管理力量

发挥教师学历高、水平高的优势,根据各自特长,聘请相应教师担任大型设备技术指导。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实验室管理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实验室根据工作实际,邀请研究生协助工作,申请本科生勤工助学岗位。

2.2 拓展实验室开放内容

2.2.1 实验室实行多种形式开放

建立了时间、内容、实验器材的“三开放”模式,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积极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服务。每年相关专业50%以上的学生要借助中心的实验条件完成论文。2010年以来,在中心完成的论文中,12人获优秀学士论文奖励。

2.2.2 重点支持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将相对独立的科研训练起始时间前移到一、二年级,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三年来,共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6项、学校SRT项目12项、学院创业创新项目60项。

2.2.3 将学生社团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开放管理

相关专业的学生社团数量多、活动多、参与学生多,依靠中心的条件支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茶文化协会自编自演的“谢师茶”“沂蒙干烘情”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茗风”茶学创业团队集茶叶生产、加工、审评及茶文化于一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每年惠及学生200余名。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2.3.1 坚持本科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我校有上百年的办学经验,发扬光荣传统十分必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校传家宝之一,园艺专业在传承实训认知“模拟承包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青春创业竞赛”,为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搭建了平台。园艺学院有为学生提供土地搞专业实践的传统,最早是一个班一块地,院里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农业,热爱专业。近几年,为更好地锻炼学生,学院在实验站开辟了“青春创业基地”,面向大一学生组成模拟公司进行土地使用权竞标,试行“模拟承包制”,划片划地,划树种分品种,明确责任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与贴近社会生产的真实感,探索了本科生深度共享科研资源的新途径。

2.3.2 本科教育实施导师制

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即在本科一、二年级设由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的导师制。青年教师由学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素质,从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中选择。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提供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使学生管理从以“管& rdquo;为主到以“导”为主,导师对学生学习、选课、第二课堂活动、就业等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进行必要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辅导,结合专职政工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大三第一学期让学生和所有教学科研教师自由“双向选择”,一旦确定选择对象,教师则负责学生课程论文的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

导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使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学生选择心目中的理想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深度参与教师及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

大学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建了一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构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实施大学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

3 效果与效益

3.1 设备使用率高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实验室管理及运行状态良好,设备使用率、设备完好率、设备效益均较高,深得学院内外师生的好评。2012年学校根据山东省统一要求进行了全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审计考查,中心在7项考查指标中有5项名列前茅。

3.2 教学成效显著

3.2.1 学生学业成绩优异

近三学年,学生课程考试平均分77.7分,毕业生中研究生考取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13年考研率高达59.2%,其中考取985和211工程等全国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比例达到58.7%。

3.2.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三年,200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SRT、“挑战杯”等创新竞赛活动,2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57名学生组建了17支创新创业团队。茶文化协会学生2010年参加全国高校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个人二等奖各一项。

3.3 科研成果丰硕

课题档次不断提升。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中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承担国家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以及山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山东省自然基金等项目100余项。近年来,学院年均研究经费4 000多万元,教师主编和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和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SCI收录73余篇。2010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取各类国家专利32项。

3.4 社会影响力增强

近年来,学院招生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逐年提升,2010年为44.1%,2011年为54.9%,2012年为58.7%,2013年为100%。本科毕业当年考取985和211工程等重点大学研究生录取率高,2010年为21.1%,2011年为16.1%,2012年为17.7%。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园艺专业毕业生谢思惠,坚持自主创业,2012年获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山东省2011年启动名校建设工程,2012年园艺专业被确定为首期应用基础型重点建设专业。普通园艺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建设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年学院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王玉法,梅兰兰.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3(1):118-121.

[2] 周林,陈雨海,孙建迎,张庚灵,钟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改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0(1):123-125.

第3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面对农业科技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和“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是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集园艺产品贮运学和市场营销学为一体,课程内容包括园艺产品采后成熟衰老的生理变化特性、商品化处理程序、冷链贮运流通技术、各种园艺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及管理措施等。近年来,我们对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有机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改革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长期以来,针对专业课教学多注重传授基本理论而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我们按照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安排课堂讲授以园艺产品质量评价、采后生理、商品化处理、运输与流通及园艺产品贮藏及技术管理措施为主线,在注重学生掌握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代谢规律及其保鲜原理基础上,密切关注园艺产品的质量安全、冷链流通等焦点问题。例如:“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定义、生产标准、产品检测标准,国外果品蔬菜冷链运销、交易运作模式。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介绍发达国家果品蔬菜包装工厂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果品蔬菜交易公司运作模式等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针对目前国内果品蔬菜采后流通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教学改革后,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的有机整合,教学效果良好。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我们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讨论、学生登台讲课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授鲜切花保鲜内容时,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鲜切花保鲜原理和鲜切花贮运保鲜主要技术基础,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知识。我们还提出一些引导型选题,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进行自主研究,完成鲜切花专题小论文。在讲授果品蔬菜贮藏技术内容时,我们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个小组负责1~2种果品或蔬菜贮运技术的讲授任务。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分头查阅大量相关专业文献,根据每种果品蔬菜的采后生理特性、商品化处理程序特点、贮藏方式及贮运关键技术制作授课课件。在课堂上,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授。讲授过程中,小组其他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献信息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加上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高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一项探索性和创新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园艺专业是典型的农科应用型专业,所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园艺专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加强设计综合性实践教学管理

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两部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对于果品蔬菜品质指标及一些关键生理指标(呼吸速率、乙烯释放)检测等基础验证性实验,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同时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我们将4~5名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种果品或蔬菜贮藏一周的综合实验全过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保鲜理论分析引起贮藏产品品质变化、包装内结露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教学实践可知,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及操作技能。

2.促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有指导性项目和自主设计性项目两种。学校坚持开放实验室教学平台,积极拟定课题供学生选择,例如:果品包装形式选择等果品保鲜研究课题等,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综合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设计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课程组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已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荣获3项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优秀奖。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3.深入园艺产品流通市场调查

在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实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到郑州果品蔬菜贮运销市场调查果品蔬菜的种类、价格、包装、运输方式、贮藏方式等,了解果品蔬菜货架期常见贮运病害,使学生熟悉目前果品蔬菜各流通环节运作体系模式及管理措施。许多学生所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目前国内果品蔬菜贮运销售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例如:有学生提出,尽快开发中小型预冷设备,建立和完善园艺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这是促进果品蔬菜品牌化、精品化、优质化进程,全面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根据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比重,增加综合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比重,实现了不同实验教学层次的有机组合,建立和完善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促进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调整考核方式,开展多样化综合评价

第4篇

关键词:园艺;“3+4”;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项目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H150412

中图分类号: S6-4;G64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61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中高职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的重要举措。“3”是指3 年中职的培养,“4”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培养4年。园艺专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化园艺行业一线,掌握园艺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的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果蔬产品贮藏加工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课题组对园艺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初步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完善“3+4”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有重要作用。而做好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实现两个阶段有效衔接的第一步。 “3+4”人才培养方案可由本科院校领头,与中职学校、园艺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到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等单位进行调研工作,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实地查阅有关资料,明确“3+4”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培养出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管理型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优秀专业人才。

1.1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知识的能力,该培养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质,真正彰显“3+4”模式在教学改革方面应有的学制优势,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

1.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素质和表现。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理念和能力,在教育模式和手段上要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市场结合、与行业和企业联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构建出符合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系。

1.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管理理念、生产经营理念和能力

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大学生具有从事园艺植物的科学生产管理与经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基本理念和能力,使其能胜任园艺企事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1.4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是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 构建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两大体系,教学实施与工作环节密切联系,课程与就业岗位职业两个标准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胜任专用工作的能力和敬业精神。

2 加强园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3+4”专业衔接中,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4年培养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通过“3+4”的专业衔接,形成一个新的连贯制的课程体系。根据重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多方向的总体原则,建立新的4个模块课程体系。

2.1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

即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课程。通修课程教育模块体系,培养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事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注重热爱园艺专业、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好的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体育、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无机和有机化学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2.2 学科平台模块体系

本能力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园艺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植物、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农业微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农业生态学等课程。

2.3果树生产能力模块

果树生产能力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果树专业能力,需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果蔬产品贮运与加工、果树的组织培养、果树的种质资源、果树的盆景与鉴赏等课程知识。

2.4蔬菜生产能力模块

本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蔬菜专业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观赏花木等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园艺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园艺植物昆虫的识别与防治、园艺设施学、蔬菜工厂化育苗、蔬菜良种繁育学、无土栽培技术学等课程知识。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架构实践教学体系

3.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为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采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上,可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例如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观赏园艺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运与加工等专业骨干课程的实验部分设置为独立实验,增加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3.2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加强通过带有职业模拟或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强化职业实践。使学生充分感受园艺相应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作好相应的准备。同时还要突出开放社会实践教学,扩展大学专业教育的空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园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毕业论文的试验设计、调查、试验管理、科研训练、课程实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同时要以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并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3.3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践教学模式要实行项目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项目式实践教学要以某个省、市或校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重在寻求科研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根据在校的不同学期、不同实践条件,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合理参与,并与教学相结合。例如李子组、钙果组学生通过参与吉林省李子和钙果品种选育项目,积累生产经验,从而增强果树实践能力。

4拓宽“3+4”人才培养的途径

4.1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在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学校与企业在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产学研合作,既是企业更高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邀请他们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建设,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还可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开展专题讲座、指导现场实践教学等,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2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

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及创新教育。例如可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

5健全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5.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应用型、兼职型的师资队伍

为保证“3+4”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三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国培、省培、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逐一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采取人才引进、外聘、人才激励等形式,在外聘教师中,由实践经验、技能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兼职教师主要由各企事业的园艺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组成,也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形成以名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带动园艺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加深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挂职下场锻炼、观摩交流、听讲座等形式了解园艺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园艺相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以掌握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的密切关系。

5.2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学校可以与园艺相关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学研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可通过建立蔬菜科技示范园、果树科技示范园、观赏花卉科技示范园,实现实训基地自我建设发展,还可通过技术转换(我校提供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园艺实训基地。以服务“三农”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出发点,以满足示范科技服务为辅,实习教学为主,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只有建设好园艺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园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还要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由学校、院系双方共同负责承担,学校是调控者,负责基地的政策指引、目标调控和组织协调。院系是领导者,主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在实习过程中检查和落实实习项目,检查实习执行情况和实习质量。落实实习经费、实习材料用品、交通、安全等问题,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保障实习安全。实习后还需要及时上交实习成绩,并组织开展实习交流会,对带队指导教师也要进行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的文档整理、存档。

5.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转型下的园艺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试运行阶段,还没有丰富经验可以借鉴,为保障它的有效运行,需要有相适应的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可通过学分制管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年中职的学业合格完成后,转入该校的转型本科继续学习,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最低学分标准。同时建立岗位职责负责人制度,下发给各级院长、系主任、办公室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各项职责,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制度的改革,可选择考核评定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科研技能训练、实习实训、生产劳动、定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 使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得到落实。

5.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建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面向市场的集中体现。以园艺相关企业的评价机制为依据,建立一个符合“3+4”衔接要求的评估体系和标准,需要坚持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原则。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企业评价的满意度、个人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通过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实践教学测评办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对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实习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同时还可将教学质量监控报告结果与教师职务聘任、全年工作量、职称评定等各项内容相联系,利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过程。

园艺专业的“中职3年+本科4年”人才培养项目还处在探索阶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和研究。这是新型的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构架的教学体系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因此,园艺专业“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黄小璜,杨燕,柳铭.“3+4”模式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3):101-103.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花卉栽培》课程 考试模式 改革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高职教育现行考试制度受高等教育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其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难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尤其考试的反馈、促学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为了进一步深化园艺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2010―2011年度课题组对《花卉栽培》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

一、高职《花卉栽培》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的背离教学目的,导致考试结果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因此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为目标。但以往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的知识、技术评价功能,[1]没有反馈、发现问题,考试就难以改进,并且将分数高低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标准,使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结果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试作用被扭曲和异化。[2]企业很难依据学习成绩挑选合格的岗位人才,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和高职办学声誉。

2.考试时间固定,技能考试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理论、技能考试安排在期末进行,园艺专业的工作任务随着季节更替不断变化,即使同一工作任务,受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发生较大变化后,其技能考试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月份的环境条件下,花卉发芽时间会长于在7月份环境温度下的时间,幼苗感病程度、壮苗培育效果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学期末进行技能考试,其结果不能体现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农时、教学进度调整考试时间,一方面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实现技能考核内容的全面性、时效性,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习、考核过后能够有针对性地反馈、交流。

3.考试形式单一[3],技能考试所占比例不大。

高职教育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所强调的能力,是一种能在动态的社会环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目前花卉栽培课程考试主要采取将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形式不够灵活,仅能从学生专业能力的层面评价,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对资料的查阅、对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以及灵活应对行业变换、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已有所提高,但这种结构变化并没有在考试中反映出来,技能考试所占比例不大,虽然技能考试比例较大,但其考核项目相对较少,以偏概全,也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

4.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实用性不足、内容僵化。

很多高职教育课程的考试仍以结构化、原理化的知识考查为主,客观题多,材料分析题、任务设计题等主观题型少,对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不足。而且试题深度不够,内容僵化,考核题目多为共性的东西,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差异进行。考查范围限于教材中的条条框框,考前突击、按点答题即可获得高分,考试内容与本地区生产实践严重脱节。

5.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完善的考试制度。

考试评价标准不完善,由于评价主体多为任课老师,考核结果存在“感情分”,使得学生成绩仅在及格分以上拉开档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考试对于需要逐个进行的技能考核,在考试组织、考题保密、评价教师安排等方面缺乏严格的制度和规范。

二、高职《花卉栽培》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内容

1.加强过程考核。

在考试的总体设计中,过程考核比例提高至60%,根据季节、教学进度、实训基地条件确定具体考试项目,使考试时间与不同生长季的园艺植物养护管理措施对接,并且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实现教、学双边互动;将专业基本素质考核作为考试的一个方面,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实训报告、课程出勤率及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定;运用期末终结性考核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学期末复习和总结,并及时改正过程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学习、考核、反思、认知深化、横向贯通,即经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学习过程,发挥考试的导学促教作用。

2.丰富考试形式。

综合运用论文、市场调研报告、口试、技能操作、理论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进行本课程的考查,提高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如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1)运用论文或市场调研报告形式,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我管理、与人沟通、解决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论文或报告要求不少于1500字,涉及花卉行业的发展的现状或探讨或某一花卉种类或品种的市场分析、应用前景等。

(2)增加口试,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知识面和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花卉及种子的识别,包括一二年生露地花卉、宿根花卉识别,球根花卉识别,水生花卉识别,室内盆栽花卉识别,等等。

(3)运用技能操作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进行考查。考核内容包括繁殖技术(扦插、嫁接等)和生产养护技术(育苗、盆土配制、上盆、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方面。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占该技能操作总成绩的70%,团队协作能力占20%,应变能力占10%。

(4)应用理论考试在期末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

基于能力本位考试观调整考试内容、确定考试重点。将具体教学、技能考试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保证技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过去纯记忆性的考试内容,增加对花卉及种子识别、花卉生产、繁殖、养护技术等技能考查比例。例如春季北方园艺企业主要进行花卉育苗及壮苗培育,可在这个季节,让学生到企业看、在课堂学、去校内基地考花卉育苗、壮苗培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强化典型教学内容及操作技术,使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学、练、考都落到实处。

4.调整理论考试命题角度。

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调整理论考试的命题角度,增加对生产实践问题的分析、总结性命题,以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等命题方式,删减概念、填空等记忆性命题形式,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考试制度。

规范论文、市场调研报告、口试、技能操作等形式的考核标准,杜绝“感情分”,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对于操作类命题增加评分人数,计算平均分以减小赋分差异,维护考试的公正性;通过增加题签数量确保技能考试过程中无泄题现象;建立考试反馈机制,及时交流考试中暴露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指明教学方向。

三、考试模式改革实施效果

对09、10级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考试模式的逐步改革证明,本考试模式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其一,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与生产实际、行业现状衔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行业现状及发展有更深切的体会,激发了学习兴趣。其二,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效果,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其三,学生资料的查阅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学会了对资料整理和应用,对园艺行业的了解不再囿于课堂。其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所增强。由于卷面成绩已经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学生为了得到好成绩,必须与同学、老师、行业专家交流,学习技术要点,沟通遇到的问题,表达个人的观点,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人际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成玉莲,刘金华.基于职业技能的项目化考试模式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15-17.

[2]余心明.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考试模式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9):26-27.

第6篇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本文探讨了实践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空间传统元素的运用与总体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力求探索适合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大实践式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不是闭门造车,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很具实践性的学科。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真刀真枪的参与实践,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内和跨专业知识集成锻炼、缺乏社会的实践技能,缺乏超越专业的眼界和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

针对上述情况,调整加大实践式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室内设计专业加大实践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让专业教学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专业教学,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的“根”。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要形成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总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现代流行的个性化设计很快,也很喜欢西化的设计,比如具有明快色彩与流畅线条的北欧设计风格,而对设计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设计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对较深色彩的传统木家具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而对同样是以原木制作的北欧风格的亮色家具却接受的很自然;赞美欧美传统的室内装饰的豪华,却排斥明清家具的精美雕刻……造成学生对传统的冷漠的原因一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学之前的教育很少有传统这方面的内容,文化素养很低。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有品位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地方性产品等在人为的摧毁下逐渐消失。反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则气势汹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正在被外来所谓的现代文明吞噬。他们还在吞噬古老的东方哲学(孔子、老子、庄子……)、文学、礼仪、建筑学、甚至我们的语言文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在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室内设计更需要本土文化,要从传统中挖掘文化的精华运用于设计,离开了传统的土壤,设计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其作品中国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融现代建筑风格于中华文化情怀于一体。这些大师自身中华文化功底深厚,将中华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和蔚然陶醉的感觉。

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展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神妙境界,将空间设计的艺术推至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室内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空间设计艺术的一部分,能够从中借鉴的东西很多。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构件、家具陈设、园林小品、古典园林色彩等等,都是室内设计可以借鉴的瑰宝。室内设计教学,引进古典园林艺术,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设计的详细介绍,配合各种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再播放介绍代表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拙政园的影像、各种精致的园林细节处的摄影图片,让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了园林。着重介绍形式优美的亭台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优美的木结构,漏窗借景的巧妙和不经意,小桥流水、峰峦叠翠的山水田园意境,环境经营的合理。小空间中蕴藏着无穷的宇宙空间排列奥妙,精心选择的树木花草象征四季的轮回等。学生看到了实例设计中理论和形式结合的美妙,心里自然由衷感慨民族文化的精妙内涵,对古典园林设计者的崇拜情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古典园林的精髓,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园林装饰元素同现代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运用于建筑室内外,他的设计就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意境处理手法,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苏州园林山水画般的美轮美奂。整座建筑简素端庄,和香山的环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香山饭店虽然是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来设计,但设计师领会了园林的意境体现,设计元素并不是照搬园林,而是吸收造园艺术的精华和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创造的结果。

四、结语

对于室内教学的过程来说,是一个具体、细致的真枪实弹地面对设计中碰到的任何问题的真实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实践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丰富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8,(04).

第7篇

关键词:康复医疗空间;材料选择;美观设计;种植结构设计;园艺疗法

Abstract:The thesis gives an analysis of selection of plant materials, Plant design Plant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Horticultural therapy,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landscape design, for Improving space environment quality ofmedical rehabilitation and The auxiliary effect of medical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space; plant materials; Plant design and Planting structure Design; Horticultural therapy

中图分类号: F76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保健品消费一直呈现攀升状态。随之,人们对康复医疗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康复医疗空间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将植物景观与人的行为密切结合。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对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各要素的变化及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充分利用植物景观要素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植物对病人的康复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作用、康复作用、景观作用、参与作用等方面[2]。植物绿化对于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可降低气温、调节湿度、阻挡烟尘、阻隔噪声、杀灭细菌等,为患者创造安静休养和治疗环境,营造一个防护隔离地带[3]。康复医疗空间丰富的植物种植,不仅能带给人以色、香、姿、韵等方面美的享受,还能通过人体的感官刺激以及人们的园艺活动,起到调节情绪、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4],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植物本身具有观枝、观叶、观花、观果等景观效果,并且不同的植物配置,表现出韵律感、层次感。随着季节的变换,植物吐芽叶落,开花结果,色彩交替,变化的景观给病人带来不同的身心感受[5]。不同的植物配置能营造不同的环境,从而既能起到提示的作用,也能起到引导作用;既能为阻挡视线的屏障,又能为人们提供遮阴地[6]。

二、康复医疗空间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

目前很多康复医疗空间的绿地率较低,没有足够的空间充分的进行植物配置,营造绿色屏障;应用植物种类单一,缺乏季相、色相等变化,比如缺少色叶植物、芳香植物、药用植的应用;无科学性、艺术性的配置,景观效果差;将无共生关系甚至不能生长在一起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形成不稳定的植物群落[7];草坪面积小,植物空间密集,很多绿化空间只具有观赏性而不具备进入性,大大降低绿化空间的使用率。

三、康复医疗空间植物的景观设计的原则

1、自然生态的原则。康复医疗空间植物种植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的选择植物种类、搭配方式及种植密度,满足植物生态要求,做到适地适树。通过改造地形、丰富植物品种,创造出配置方式多样、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复合式立体生态环境,充分展示植物景观的自然之美。

2、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植物对康复医疗的辅助效果。康复医疗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绿地植物环境对患者的特殊作用,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景观的感染力,创建出具有特色的绿地植物环境。设计根据患者的心理、疾病状况、身体需要等考虑绿地植物景观的布局、体量、功能、效果等,在消除患者对疾病恐惧的同时,达到配合患者休养的目的[8]。

四、康复医疗空间植物的景观设计

康复医疗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应根据场地的性质、场地的功能特点、服务的人群选择乔、灌、草的搭配类型,注意保健效果与景观效果相兼顾的原则,达到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保健功能的显著性。

1、植物种类的选择

(1)根据不同植物的保健功能的选择

康复医疗空间重点选择改善环境作用强和具有防病、治病、保健等功能的植物。同时,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应用抗性强、生长健壮、管理粗放的植物。常见的不同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如表一:

表一:不同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

(2)根据不同植物对五官作用选择

植物通过刺激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这五感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积极效果[9,10]。色彩是植物的视觉体系中最敏感的影响因子之一,在人们感知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许多植物的花、果、枝、叶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色、叶色变化丰富,适当进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以消除疲劳,抑制烦躁,控制情绪,调整和改善人的肌体功能,起到治疗的作用。现代医学发现,花香不但可以杀灭细菌,使环境清新。不同的花香有不同的疗效,其中所含不同的挥发性芳香分子与人们的嗅觉细胞接触后,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对人们的情绪有不同的影响。植物的叶片或枝干在风雨中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如荷清蝉鸣、雨打芭蕉、万顷松涛等,在听觉上给患者提供一个宁静、祥和、愉悦的环境,达到调节情绪、保健的效果。某些植物除了具有观赏价值之外,还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对味觉具有刺激作用,起到一定的治疗保健效果。触觉能刺激大脑皮质的直觉区运动区,对记忆和感性有很深影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空间的、有益身心的接触自然的感觉方式[12]。一方面,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光滑、粗糙、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可以使人在自然界感受生命的形式,放松心情,达到愉悦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植物经触摸后,挥发出来的物质可经过皮肤毛孔直接吸收,从而起到健身治病的作用。如抚摸桃叶珊瑚能治肾炎,跌伤扭伤可用接骨木涂擦,营草花、洋苏叶等能消炎退肿。

2、植物美观性设计

康复医疗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个原则,注重植物本身的美感以及季相变化等,植物本身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运用乔、灌、草类植物,结合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出与环境适宜、协调,并表达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艺术空间,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植物的个性及群体的形式美、意境美[13]。

3、植物种植结构设计

康复医疗空间通过植物划分、完善空间,创造开放、半开放、私密的空间,增加空间的多样性,采用似连似分、多分少连、变化多样的配置方式,构成丰富的空间景色,完善成一系列亲切的、富有生命的次空间,满足患者各种活动的需要[14]。结合地形,利用植物材料创造出各具特色、相互联系、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使患者获得生机和乐趣。

康复医疗空间需合理安排植物种植结构,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建立松柏类疗养区、银杏林以及其他保健功能区,以树阵式和自然式为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益生型植物群落[15]。如松柏类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杀灭病原体、疏通经络、增强器官的生化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哮喘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如果在银杏林中呼吸,有助于益气敛肺、化湿止泻,对胸闷、咳嗽等效果较好。

4、园艺疗法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园艺疗法作为一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16],国内的学者和相关机构也已经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园艺疗法在我国的研究必将日趋成熟。从广义上讲,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或者围绕植物开展各项活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精神焕发的一种手段,可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身体状况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人[17]。园艺疗法是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活动从其社会、教育、心理以及身体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对象除了残疾人、高龄老人、精神病患者等,还包括精神抑郁、情绪低落、工作压力大的现代人,通过园艺劳动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恢复自信 [18]。比如园艺劳动可以增加老人间的友谊,使老人不再感到孤单。精神忧郁的人选用发芽和成长快的植物,通过对植物生长的不断变化来恢复病人的自信心。

五、结论

著名学者乌尔里希针对压力产生的特点,提出了 “压力缓解理论”,他认为自然环境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压力,对生理和情感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9]”。研究证明,一个人观察自然景色4-6分钟,血压和肌肉张力会降低,精神系统能得到放松[20]。因此患者在康复医疗空间中散步或者通过门窗向外眺望,都可以获得内心的安静。

康复医疗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进行场地性质、患者类型的调研,分析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紧扣植物的康复性,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效益和保健作用。针对植物的不同配置形式和空间形式,结合病人的行为做进一步的观察研究。设计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做足充分准备工作,为康复医疗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涵. 基于环境心理[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0:1

[2] 郑洁,牟江. 医院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实例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2,07

[3] 刘纪远,邓祥征.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J]. 科学通报,2009,54(21):3251-3258

[4] 张文秀,张媛. 植物在园艺疗法中的作用探讨[J]. 中国园林, 2012, (2):24-27

[5] 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58-188

[6] 傅伯杰,陈利,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

[7] 温和,周继伟. 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和问题[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12:1-2

[8] 高日庆. 医院户外空间园林植物景观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2008

[9] 修美玲,李树华. 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园林, 2006, 22(6): 46-49

[10] 李树华,张文秀. 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J]. 中国园林, 2009, 08:19-23

[11] Jackle, J.A. The visual elements of landsca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7, 6: 99-102

[12] 孔宪琨. 感觉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D]. 北京林业大学, 2001 :46-49

[13] 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14] 陈惠华,肖正辉. 医院建筑设计与设备[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5] 李树华. 园艺疗法概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16] Matsuo. Education,research,and use of human-horticulture relationships in Japan and Korea[J]. HortTechnology, 2000(10): 14-17

[17] 刘志强,洪亘伟. 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8 :49-53

[18] 李树华. 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 中国园林, 2000, (3)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园林设计,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低碳经济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自从工业发展繁荣以来,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和高负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下一次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转变,是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

低碳经济下园林的设计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技能减排技术,从对城市园林的设计,材质,结构等方面实现重要转变,通过对园林设计材料,园林施工工艺,设备的选择,减少使用甚至是不使用石化能源,材料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低碳经济下的园林设计将会从园林整体的规划,园林施工材料,材质的的选择等一系列程序上,围绕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设计的生态环保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低碳园林设计的原则

1.尊重场地

尊重场地是园林设计中更好演绎区域特色的基础,要在综合考虑到整个园林区域场地的特征,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地域因素,从而在设计时候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强烈的地区认同和归属园林文化,如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园林设计时候,可以让原有的一些建筑物和花木得以保存,加强对一些乡土植被的采用,使得整个园林设计彰显出地域特色。

2.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自然做功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遵守大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得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缩短,建筑物更加稳固,长久。实施符合自然规律的巧妙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在建造园林水闸时,可以利用水流的方向和冲击力,将闸孔正对水流,如此,既可以保证水流能够正常从闸口流出,又可以大大减少水流对水闸地基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少园林安全隐患,同时,有助于水闸质量的稳定,减少维修的费用。比如,可以利用水流的自然流动,通过一些细微的改动,让水流自然形成一定的瀑布,流泉等。

3.景观异质和因地制宜

景观的异质性是整个园林工程设计的重要性质,主要是强调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在时空分布,变异程度,景观类型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据园林的不同功能,不同的风格特色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即使是同一种景观构成因素,也可以因为园林类型的不同,功能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设计,如此可以让园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符合景观飞异质性,如此既可以满足居民求新求异的观赏心理,又可以促进整个园林设计的创新。

4.彰显自然,生态和谐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重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在尊重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各种景观进行规划,科学处理建筑,人,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设计施工不得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绿化苗木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乔、灌、花草复式栽植,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灌、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保持整个绿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维护区域生态的平衡。

三.低碳园林设计的方法

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2. 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3. 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4. 植物增汇措施

增加碳汇措施包括2个方面:①增加绿地容积率(绿量/单位面积)。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中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具体措施是提高绿地面积、建设屋顶花园、发展立体绿化,如种植绿墙、藤架种植、悬挂种植等。②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通过合理配植提高绿地容量,创造多样性的景观,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建低碳园林。据试验,不同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速生树种高于慢生树种;低龄树高于老龄树。

四.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朝着规划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居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园林景观的科学规划设计,从整体出发,重视细节,因地制宜,本着生态和谐,自然归真的原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等多视角设计,实现既追求设计规划的新颖独特,又具有地方特色,既满足人们需求,同时也符合低碳经济趋势,促进生态的和谐。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骆国文 浅谈低碳经济下园林设计 [期刊论文] 《现代园艺》 -2012年6期

[2]郭文河 论小区园林设计对人居低碳生活的重要作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5期

[3]杨柳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的现代意义 [学位论文]2006 -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

[4]张丽梅 基于文化特色的公园绿地夜景照明研究 [学位论文]2010 - 山东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李香龙 刘双军 浅谈多功能城市园的林绿化与施工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15期

第9篇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科技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科技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功能。科技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科技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丰富科技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又促进了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的实现。以沈阳世博园为例,它的开发目的无疑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对科技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2006年在沈阳世博园举办的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历时184天的世园会共接待游客1260.80万人次,创下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新纪录。其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游客高达310万人次。5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34万人次,创造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史上单日游客总量的最高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对沈阳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显现。据测算,世园会的举办使棋盘山地区的土地价格升值了五倍,拉动沈阳的GDP增长100亿元以上,沈阳城市建设水平提前了五到十年。2006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165.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5.7亿元,两项指标均增长18%以上。1至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96.5万人次,增幅达18.6%。其中国内旅游者3134.9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入境旅游者3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3%。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同时塑造了沈阳“国家森林城市”形象,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影响力,促进了沈阳城市的大幅度升值,增强了沈阳全体市民自豪感,成为了沈阳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折点和全面振兴新的推动力。在名利双收的同时,世博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领略技术之美的好机会。园区植物数量共7000余种,其中精品种类630余种,550万株郁金香,820万株宿根花,130万株球根花,有3500余种15万株玫瑰花,有300盆园内极品盆景。通过参观游览,人们加深了对各种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珍贵稀有物种的认知。世博园的建筑和设计上无处不体现着科技之光。园中的上海园——“空中花园”,总占地面积1345平方米,绿化面积1077平方米,绿地率80%。其主题为“生态多彩,科技之光”,园内观景台最高处离地3米,游人可在下面穿行。离地45厘米的木栈道弯曲而行,象征美丽的黄浦江;井字形的花卉展区象征上海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连接地面与空中花园的坡道则寓意上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园区中有一座时钟指针形栈桥,它体现了上海的时代进取精神。其中一个指针是从地面攀升到二层观景台的坡道,另一个指针是伸向园区的观台。观景台中心建筑“生态科技光”由上海市花白玉兰的抽象花瓣围合而成,墙体外部装有液晶电视屏幕,用于展示上海园艺绿化发展的前景。整个观景台大量采用钢和玻璃两种料。条块分割的花卉展区在体现城市机理的同时,便于日常养护管理,并能让游人与花草亲近。新型园艺技术在园中得到巧妙运用。通过改装,园区内的栏杆形成了一个滴灌系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了现代园艺、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3.科技旅游功能的拓展性

科技旅游是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功能并不是在产生之初就同时显现的。科技旅游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起初是汽车制造公司为了宣传企业形象而组织的公众参观活动,之后众多企业争相效仿,科技旅游便由此开始盛行起来。随着科技旅游的发展,其功能也就自动显现或被挖掘出来并进行深化和拓宽,从最初的企业形象宣传功能拓展到现在的众多功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旅游的功能也将会不断向纵深拓展。

二、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三、结束语

科技旅游的热度不断攀升,各国政府争相将其视为旅游业发展的创新途径,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本就和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必将不断进步,以此为基础的科技旅游势必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科技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想顺应国际科技旅游的发展潮流,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科技旅游,就必须认真研究科技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并对其功能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其的科学的调整和改革,推动我国科技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将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宏:科技与旅游结合模式探析[J],广东科技,2004,(4)

[2]金颖若:科技旅游论[J].江汉论坛,2003,(10)

[3]李廷勇:浅论我国新兴旅游产业——科技旅游的开发[J],经济问题,2004,(2)

[4]李廷勇:论科技旅游[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2)

[5]李廷勇: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及[J].中国软科学,2003,(12)

[6]曹晨:略论发展农业科技生态观光旅游业[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

[7]吴昌南:科技旅游浅探[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

[8]靳涛:我国科技旅游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J].研究与探索,2005,(9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园林绿化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一般来讲,城市园林绿化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上,采用合理工程技术,加以艺术修饰,通过增加植被、铺设园林道路以及增加特别风格的建筑等方法,从而营造出一个适合人们休闲、户外活动、或拥有其他特殊性质的优美环境。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相对而言,对于园林施工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绿化施工管理,不仅仅对于企业可以增加利润和提高影响力,同时对于社会来讲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达到绿化建设的目的。

二.对园林苗木整形修剪的理解。

1.整形修剪的时间。

一般根据树种的抗寒性、生长特性及物候期等来决定修剪时期。一般说来可分为休眠期心冬季)修剪及生长期(夏季或春季)修剪两个时期。前者自土地封冻树木休眠后至次年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前进行;后者自树木萌芽后至新梢或副梢生长停止前进行。

2.整形修剪的方法。

剥芽、树木在发芽时,常常是许多芽同时萌发,这样根部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不能集中供应需留下的芽,这就需要剥去一些芽以促使枝条的发育,形成理想的树形。摘心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枝条生长不平衡而影响树冠的形态,就应对强枝进行摘心,控制生长,以调节树冠各主枝的长势,使之达到树冠匀称、丰满的要求。

短截剪去枝条的一部分,保留枝条的一定长度和一定数量的芽,称为短截。短截对枝条有刺激作用,它能刺激剪口下侧芽的萌发,促进分枝,增加生长。短截有轻短截和重短截之分。在育苗中常采用重短截,即在枝条基部留少数几个芽进行短截,剪后仅1-2个芽发育成强壮枝条,育苗中多用此法培育主干。疏枝从基部剪去过多过密的枝条称为疏枝。疏枝可以减少养分争夺,有利于通风透光。对于乔木树种,能促进主千生长;对于花灌木树种,能促进提早开花。

3.整形修剪的意义。

通过整形修剪可培养出理想的主干、丰满的侧枝,使树体圆满、匀称、紧凑、牢固,为培养优美的树形奠定基础。整形修剪能改善苗木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使苗木生长健壮。整形修剪是人工矮化的措施之一,园林中有些观赏植物需要重新修剪并进行其它综合措施,使化,从而使其放人室内、花坛或岩石园中与空间相协调。

三. 苗木的整形方式。

1、自然式整形。

在保持原有的自然冠形的基础上,按照苗木本身生长发育习性,稍加人工调整和干预而成形,称为自然式整形。

自然式整形能充分体现园林的自然美,树种的萌芽力、成枝力弱,或因造景需要等都应采取自然式整形。自然式整形的主要任务是幼龄期培育恰当的主干高及合理配置主、侧枝,以保证迅速成形;做到形而不乱,只对枯枝、病弱枝及少量扰乱树形的枝条作适当处理。常见的自然式整形有以下几种:

尖塔形单轴分枝的苗木形成的冠形之一,顶端优势强,有明显的中心主干,如雪松、南洋杉、大叶竹柏和落羽杉等。

圆柱形也是单轴分枝的苗木形成的冠形之一,中心主干明显,主枝长度上下相差较小,形成上下几乎同粗的树冠。如龙柏、钻天杨等。

伞形。一般也是合轴分枝形成的冠形,如合欢、鸡CM爪槭。只有主干、没有分枝的大王椰子、假槟榔、国王椰、棕榈等也属于这种树形。

拱枝形。主干不明显,长枝弯曲成拱形,如迎春、金钟、连翘等。匍匐形枝条匐地生长,如偃松、偃柏等。

2. 人工整形。

根据园林观赏的需要,将苗木树冠强制修剪成各种特定形式,称为人工整形(或规则式整 形)。由于修剪不是按树冠的生长规律进行,植物经过一定时期自然生长后会破坏造型,需要经常不断地整形修剪。一般来说,适用整形式修剪 整形的苗木都是耐修剪、萌芽力和成枝力都很强的种类。常见的人工整形有以下几种。

(1)几何形式。通过修剪整形,最终使苗木的树冠成为各种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半球体或不规则儿何体等。

(2)建筑物形式。如亭、楼、台等,常见于寺庙、陵园及名胜古迹处。

(3)动物形式。如鸡、马、鹿、兔、大熊猫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古树盆景式。运用树粧盆景的造型技艺,将苗木的冠形修剪成单千式、多干式、丛生式、悬崖式、攀援式等各种形式,如小叶榕、勒杜鹃等苗木可进行这种形式的修剪。

3混合式整形。根据园林绿化的要求,对自然树形进行人工改造而成的树形。

四.园林苗木修剪形式。

苗木在修剪中要特别注意,行道树的分枝点高度要整齐。一条路上同一树种枝点高度要一致,以不妨碍车辆及行人通行为宜,一般高2.5米至4米,对于上面有线路的树,应将树木适当开心,使其向两边开展,避开线路矛盾,及时修掉下垂枝。对于那些树冠衰老,病虫危害严重已无发展前途而基干仍很健壮的树木,可将枝干自分枝点以下全部截去,使之另发新枝,俗称“抹头更新”,此法适用于无主轴的树种。对新栽植的行道树一年后,要进行适当短截,以扩大树木根系,防止出现倒伏现象。

生长期修剪:多在花木生长季节或开花以后进行,一般不宜过大修剪,应以小修剪为宜。通常以摘心、抹芽、摘叶,剪除徒长枝、病枝、枯枝、花梗等为主,根据花木生长情况和栽培要求适时进行修剪。例如月季、玫瑰宜在花谢后及时将残花枝剪去。

休眠期修剪:常绿植物宜在每年应在早春树液刚开始流动、芽即将萌动时进行,过早或过迟都不合适。落叶植物可在秋季、冬季进行;开花的应掌握在花开后立即修剪。

修剪时应做到稳、准、快,防止出现修剪枝条劈裂。截除粗大的侧生枝干时,应分两步走,即先用锯在粗枝基部下方,由下向上锯入1/3至2/5,然后再由上方在基部略前方处自上而下锯下,这样可防止树干劈裂。

对于苗木修剪的质量应做到剪口平滑,不得劈裂。枝条短截时应留外芽,剪口应距留芽位臵以上1厘米。凡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大伤口应光滑平整,经消毒,并涂保护剂。修剪直径2厘米以上的大枝及粗根时,截口必须削平并涂防腐剂。

五.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在未来中,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绿化施工单位,要高瞻远瞩,着眼未来新形式下对于园林绿化工作需要。结合目前状况,开展更广泛的培训和引导。打牢基础,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提高先进生产工具的利用。同时,要注意绿化设计的思路拓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绿化发展之路坚持不断,环保等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确保未来发展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园林的建设不应该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应只着重平面效果,同时要注意在施工全程中,导入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避免城市的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 伊拉娜 浅谈园林苗木的整形修剪 [期刊论文] 《内蒙古林业》 -2004年1期

[2]陈春 园林苗木的整形修剪[期刊论文] 《内蒙古林业》 -2010年9期

[3]李鸾慧 园林苗木的整形修剪的方法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11年16期

[4]欧阳文文 浅析园林苗木种植技术与养护 [期刊论文] 《科园月刊》 -2008年8期

[5]陈英红 张广兴 大通地区城市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 [期刊论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9期

[6]金奎安 徐延东 沙区绿化苗木移植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园艺与种苗》 -2012年7期

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分析;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5]亚合亚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第12篇

关键词:蚕沙;甜叶菊渣;蚯蚓粪;育苗基质;西瓜

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瓜果、蔬菜育苗工厂大量出现,对育苗基质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1-5]。目前大部分育苗基质多采用泥炭或岩棉等材料配制而成,成本相对较高,加上泥炭和岩棉均为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已限制开采。如何利用地方各种废弃物资源生产育苗基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研究,已成为现代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相关产品及生产、使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经取得不少进展[6-12]。近年来,推荐使用蚯蚓粪替代泥炭等自然资源来配制作物育苗基质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13-16]。初步试验研究表明,本地养蚕业废弃物蚕沙具有养分齐全、有效性高、活性物质丰富等优点;制糖业废弃物甜叶菊渣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各种养殖场废弃物经蚯蚓转化产生的蚯蚓粪为多孔团粒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优良。将以上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添加少量蛭石,可配制成通气持水、养分平衡、理化性状优良的复合育苗基质。该技术由东台市富春园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扬州瑞华环境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联合研发,扬州瑞华环境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试制生产。为检验其在西瓜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笔者于2012年1~2月,设2个配方的复合基质与2种市售基质共4个处理进行大棚西瓜育苗试验,以期为西瓜工厂化育苗提供育苗基质产品及其相关育苗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西瓜品种为苏蜜西瓜,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提供。播种前先晒种,剔除不饱满的种子后,用洁净的纱布包裹好,放在0.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4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沥干水,备用。ESEV复合基质,由东台市富春园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与扬州大学联合研制,扬州瑞华环境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配制,蚕沙-甜叶菊渣-蚯蚓粪-蛭石配比包括ESEV1和ESEV2 2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作对照用的2种市售基质分别为江苏省淮安生产的“淮农”基质(CK1)和山东省寿光生产的“盛禾”基质(CK2)。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2年1月12日~2012年2月15日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盆栽试验场塑料大棚中进行。试验设2种复合基质与2种市售基质共4个处理,各处理6次重复。采用50孔标准穴盘直播,每穴播1粒,播种深度0.5cm,播后覆盖蛭石,浇透水,摆放在大棚中水泥苗床上。

1.3 测定项目

调查出苗时间、齐苗时间、出苗率、成苗率;播后35d(定植前)调查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鲜重、地下部干重和鲜重。按下面公式计算壮苗指数:壮苗指数=茎粗(cm)/株高(cm)×全株干重(g)。

2 结果与分析

2.1 ESEV基质对西瓜出苗、成苗的影响

西瓜在播种4d后出苗,齐苗时间为6~9d。播种于ESEV基质中的西瓜齐苗时间为7~9d,播种于CK1基质中的西瓜齐苗时间为6~7d,播种于CK2基质中的西瓜齐苗时间为6~8d。西瓜在ESEV1和ESEV2基质中的出苗率分别为89.6%、88.2%,在CK1和CK2基质中的出苗率分别为87.7%、88.2%。西瓜在ESEV1和ESEV2基质中的成苗率分别为88.7%、87.9%,在CK1和CK2基质中的成苗率分别为87.1%、87.3%。4 个处理的出苗率、成苗率均无显著差异(表1)。

2.2 ESEV基质对西瓜苗生长的影响

2.2.1 西瓜苗的株高与茎粗。对各处理西瓜苗的株高和茎粗进行了测定,由表2可以看出,试验中ESEV基质育出的西瓜苗,株高、茎粗与CK1基本接近,都高于CK2,株高高出5.1%~8.1%,茎粗均高出10%以上。

2.2.2 西瓜苗的生物学产量。各处理西瓜苗的生物学产量的测定结果见表3,ESEV基质育出的西瓜苗的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地下部鲜重和干重,以及全株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CK2,而与CK1差异不大。

2.2.3 ESEV基质对西瓜苗壮苗指数的影响。对各处理西瓜苗的壮苗指数进行计算,从表4可以看出,ESEV基质所育瓜苗的壮苗指数同样与CK1差异不显著,但都高于CK2在20%以上。

3 小结

( 1) 将养蚕业废弃物蚕沙和制糖业废弃物甜叶菊渣经发酵可获得富含养分与有机质的腐熟物料;利用蚯蚓对各种养殖场废弃物进行转化产生多孔团粒结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蚯蚓粪。将以上物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添加少量蛭石,可配制成通气持水、养分平衡、理化性状优良的西瓜育苗基质。

( 2) 从西瓜幼苗的生长来看,由于ESEV1基质不仅含有丰富的养分,而且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较好地满足西瓜幼苗30~35d苗期生长对水、气、养分的需要,因此在西瓜育苗期间不需追肥。CK2基质可能由于养分不足或不够平衡,在生长到2周时幼苗出现黄化、生长缓慢现象。从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来看,ESEV1基质培育的西瓜幼苗表现为长相均匀、叶色浓绿、植株健壮、易于培育西瓜壮苗。

( 3) 综合西瓜出苗、成苗、壮苗等情况,试验所用ESEV1、ESEV2、CK1和CK2 4种基质均适于西瓜穴盘育苗,易于培育壮苗。鉴于ESEV生产成本低廉,又有利于当地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建议在进一步验证其效果的基础上,予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收稿:2012-12-02)

参考文献

[1]崔秀敏,王秀峰. 蔬菜育苗营养基质及其研究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2001,7(1):39-42

[2]刘伟,余宏军,蒋卫杰. 我国蔬菜无土栽培营养基质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6,14(3):4-7

[3]白云,李新江. 番茄无土育苗营养基质应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1(15):78-80

[4]田吉林,汪寅虎. 设施无土栽培营养基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展望[J]. 上海农业学报,2000,16(4):87-92

[5]徐桂磊,山,李凤玉. 我国无土栽培中有机型复合基质的应用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2004,31(6):37-38

[6]陈伟,明.春提早大棚番茄穴盘基质育苗技术[J].吉林蔬菜,2012(1):14

[7]董琼,何祯,徐云鹏,等.不同基质对树番茄穴盘育苗效果的影响[J].种子,2012,31(5):50-53

[8]杨红丽.番茄无土育苗复合基质的优选及配套技术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9]祁连弟,管建慧,吴玉峰,等.番茄穴盘育苗基质的筛选试验[J].北方园艺,2010(23):30-31

[10]薛书浩,孟焕文,程智慧,等.复合基质在大棚番茄无土栽培上的应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11):107-112,119

[11]崔秀敏,王秀峰,孙春华,等.番茄育苗基质特性及其育苗效果[J].上海农业学报,2001,17(3):68-71

[12]康胜乐.刘建玲.李志伟,等.有机基质对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0(16):7-11

[13]王耀晶,王步宇,刘鸣达.药渣蚯蚓粪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10( 10) : 48-49

[14]宋丽芬,李海清.蚯蚓粪营养基质在番茄穴盘育苗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1(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