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草原课件

草原课件

时间:2023-02-11 13:2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原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原课件

第1篇

一、班级开展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直观性。运用多媒体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例如,在教学《颐和园的廊与画》时,学生对颐和园的了解并不多,光靠老师的讲解和枯燥的文字,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视频、图片、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趣味的讲解,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在视觉上得到了较大的满足,能很好地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激励性。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如在学习古诗《敕勒歌》时,开始学生以为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但是当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效果又大不相同。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应声。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风景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以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马上,学生活跃起来,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形容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葱郁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荡,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画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景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同等的有关草原景致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迈的北国草原,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优美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枯燥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着末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几多牛羊,还有几多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鹤发苍苍的老人,是灵活生动的女士,照旧踏着农歌回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辽阔的审美空间,恣意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实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3.动态性。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敕勒川》教学中,利用动画效果展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肥沃,牛羊的肥壮,这一动态的美与静态的蓝天、白云又是多么的协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4.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觉器官来接受课堂信息。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图象或视频,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将平时或以往搜集的相片资料,在讲课时需要放映给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相片所需部分的大小,全景及局部特写。如在讲《莫高窟》这课时,敦煌的塑像大小不一,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学生对物体的大小概念还不是很清晰,我们可以查询莫高窟塑像的一些资料,搜集图片,把图片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塑像的大小不一,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感悟祖国文化的璀璨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图片反映的资料真实,色彩逼真,同学更容易感受到。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局限性

1.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多媒体体缺乏人格教育。多媒体是物,而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无法在感情上进行沟通,更不能由学生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也不能针对对全体学生而因材施教。没有与学生接触,一味地传授知识、提供大量信息忽略品德修养和价格塑造。其次,教师忙着操作,很多时候就无暇顾及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话,老师既不能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能照顾到学生感受,整个课堂很容易变成一个满堂灌的教学。这样的话就更别说启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2.喧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在技术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因而制作课件往往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艺术美感,在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音乐,更有老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还配以背景音乐,把课堂当影院进行影视欣赏了。加上现在网络便利,许多教师在网上就可以找到很多的教学课件,结果干脆连备课也省略,上课之前只是看一下这些下载的课件,考虑好课堂上怎么去展示这些课件。这样一来,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4.以视听代替朗读,违背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

第2篇

那么如何让音乐这只百灵鸟飞进学生的心田,如何找回音乐课应有的魅力,让音乐欣赏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课件中丰富的音响伴以多彩多姿的图文、视频资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一、利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针对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以“听赏”为唯一方式的音乐欣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充分关注,难以适应当今学生的欣赏习惯。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音响伴奏以及多种多样的图文视频资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选择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并配上丰富的画面。在欣赏蒙古族歌曲时,笔者选了《草原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并配上了画面: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纯朴的蒙古人以及德德玛、腾格尔演唱会的画面……辽阔、悠扬的歌声和美丽的画面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让人们充分感受了大草原的辽阔、美丽,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悠长、飘逸的草原风格。在欣赏藏族歌曲时,笔者选择了《酒歌》《青藏高原》《向往神鹰》《在世界最高处》等极富高原特色的歌曲,并配上画面:神话般飘飞在青藏高原上的“天路”、充满佛教色彩的布达拉宫、飞翔的神鹰、神秘如梦幻的雪山……还有那藏族歌手容中尔甲的真情演释,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古朴的藏歌,那流淌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上的音乐精髓。

当欣赏西南歌曲《跳月歌》《小河淌水》《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时,画面上出现了月光下朦胧的山寨、美丽的傣族姑娘、神奇的小竹楼……让学生尽情领略南方民歌的柔情、委婉、清新和细腻。

视听结合,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而且在丰富的视频资料的引领下,课堂组织显得格外轻松而简单。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快捷方便,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光是为了在课堂上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这样一种教育载体,使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课题中,在制作课件时不仅要包含有关《天鹅湖》的视听资料,还要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剧情介绍。就舞剧而言,还要有关于舞剧的介绍以及几个舞剧片段的视听资料,供学生和《天鹅湖》对比;还要有涉及歌剧、音乐剧、话剧的片断。同时还要有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俄罗斯民族乐派、近代俄罗斯作曲家等介绍。以上这些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方便快捷地指向所要讲授的内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认识不同的乐器及演奏性能

音乐欣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向学生介绍中外乐器及其演奏声响与性能特色。例如,中职音乐教材第16单元欣赏《音乐礼赞――交响乐》,如果仅仅播放几部交响乐给学生听赏,学生根本无法听懂,更无法理解交响乐丰富的内涵。多媒体课件为介绍中外乐器展现了优异的功能,教师轻轻点击鼠标,中外各式乐器招之即来,名家的精彩演奏瞬间跃然屏幕之上。学生在欣赏某一乐器演奏方式的同时,认识了乐器的形状和音色特征,并能够了解它在乐队中的排列位置和作用,同时充分感觉到了交响乐的魅力所在,课堂教学也显得异常轻松有趣。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是必修的,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相册、动画等。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充分结合起来。如在教“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为了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了一个专题“五彩的风”。学生不仅收集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歌曲,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演示课件,还让学生上台演唱歌曲。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音乐欣赏课堂也变得特别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拓展音乐时空,充分享受音乐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优秀的轻音乐作品,优秀的通俗歌曲等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另外,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上网搜索、下载自己喜欢唱的歌或喜欢听的音乐,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歌,或说一说这些歌曲、乐曲什么地方吸引人,是旋律、歌词还是演唱、演奏形式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让学生主动接触课堂以外的音乐,使学生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

结语

多媒体音乐课件,以快捷、方便的优势,丰富的音响、多种多样的视频资料充分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让多媒体音乐课件走进音乐欣赏课堂,音乐欣赏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应倩.让音乐课堂散发其应有的魅力[J].新校园,2012(4).

[2]晋江市养正中学音乐教研组.多媒体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第三阶段报告)[Z].2004.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寓教于乐;启迪思维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进行综合处理,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笔下特有的冬景。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浓缩为三拳,设计动画,一拳重过一拳,三拳致人死命,情节惊心动魄,充分展示鲁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多媒体可以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三、多媒体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课外阅读《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四、多媒体可以启迪思维,拓展新知识

第4篇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理念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知识的容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范围,对提高教育质量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去感悟抽象的事理,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在愉悦的心境中对事物进行多方位地感知,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虽然先进有效,但它必竞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手段,把它的效能发挥到最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须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就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一些体会。一、  找准最佳切入点。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第十一册第3课古诗《暮江吟》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我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瑟瑟”和“可怜”,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黄昏到晚上的美景,欣赏夕阳照射下江上半红半绿的景色,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瑟”实则是“绿”的意思,“可怜”则是“可爱”的意思。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又如教第13课《草原》,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二、抓住最佳时机.

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第12课《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足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三、在必要的时候反复用。

课件放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从有限的播放时间中所得的影像是大多是朦胧的、浅显的、模糊的,若要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景物有个清晰的印象,教学时有必要反复播放课件,再现人物形象或景物景象,以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动态进行描述。我让学生先找出本部分描写动态的句子,然后板书中心词“到处”、“应接不暇”、“兴奋”等。紧接着,我再演示课件,让学生听着音乐,仔细观察屏幕上小鸟活动的情景,细细品味描写动态的词语,提出问题:作者昨天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演示榕树静态画面特写镜头),第二天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再演示榕树动态的镜头),学生凭借课件镜头直观的帮助,图文结合,对榕树动静两幅图有较深的认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四、恰当选择媒体,当用则用。在现代教学中,选择媒体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各种媒体的作用,利用其优点,让不同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投影就难于表现物体的运动过程及微观世界,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多媒体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此问题。但不是说传统的电教媒体就没什么作为了,相反,只要恰当运用,同样可以表现课堂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刻舟求剑”的故事过程。通过在一张大的胶片上绘水纹,在一较小的胶片上绘上小船,在最小的胶片上绘上剑,而后将它们有机组合成动片。在教学中教师演示船的行进,使学生对整个过程一目了然,从而理解“刻舟求剑”的含义。此过程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形象直观。可用计算机演示此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上,其效果反而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走出误区,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一切,利用CAI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讲求实际,真正体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的优越性,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益为目标,不要单纯去追求那些花哩胡哨的外在形式,能用则用,不牵强依附。

第5篇

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剂”,确实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活力实现最大优化呢?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境,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情感的内容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

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学生对草原比较陌生,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赶羊出圈,牧民在草原骑马奔腾,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对羊儿的欢乐和牧民的策马奔腾感受很深,以至朗读得非常到位。教《月亮湾》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感受大自然多么美丽的优美音乐,然后再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美丽的景色,“同学们,看图上有清清的小河,一群群的鱼儿,绿油油的农田,这个地方美不美啊?你喜欢这个地方吗?”引导学生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愿意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再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给学生听课文录音并伴有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根据录音再想象。“丹顶鹤是什么样子的?你用颜料笔把它画出来好吗?”这样教学中学生非常有兴趣,也促使了他们认真自主地去学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巧用课件促使自主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实现课内外沟通,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知识,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迷人,激发学生了解地球的兴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录像,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激发学生“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学生讨论收集到的地球污染现状资料,教师再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应该怎样做?”此时,教师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看有关书籍,围绕“如何保护地球”,设计一份宣传小报和一则公益宣传广告,或写读后感和倡仪书。这样,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在课前可先把一些内容制成投影片等,再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抽象内容、教学的重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多媒体使用贵在得法。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学生在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比喻句时,一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就很形象了。先在屏幕上显示在蓝蓝的夜空有一轮弯弯的月牙,然后在屏幕左侧又出现一只小船,小船缓缓移动与月儿重合,这一生动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直观,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这一句话。

四、活跃思维启发想像能力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像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观,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因子,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第6篇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界所重视并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文字优美的写景文章,有些景观与学生有千里万里之遥,教师不可能让学生随时亲临其境、亲睹其景。揭题时,可以巧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如教《草原》一课时,上课之前,我就给学生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学生听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我专门为这节课找来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天底下,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牛羊成群,在悠闲地吃草、漫步,一座座蒙古包错落有致……在导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刚才听了歌曲、看了图片的感受或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草原,自然引入新课。

二、巧用媒体,破解难点

电教媒体可以把难懂的文字转化成图片或视频,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教学难点,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詹天佑》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和火车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行走。为解决这一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将青龙桥的地形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此地形有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和火车行走用动画形式演示给学生看。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独特作用,从而增强了对詹天佑这位铁路设计专家的敬佩之情。

三、巧用媒体,再现课文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趣味性、故事性极强的文章,学生本来就喜欢,但是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教师事先能将其中的故事做成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会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在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我播放配有相关音乐的审案录像,随即出示一组讨论题:包公是怎样审案的?你认为他的智谋高明在哪里?汇报交流后再让学生表演“包公审案”,学生在看和演中,体会出包公的断案如神、智谋的高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媒体,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电教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丰富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在《迟到》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两个画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先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我挨打”的情景,结合课件里配的鸡毛掸子发出的“咻咻”声,感受父亲的严,让学生想象小海音此时的心情。学生就从父亲“拖、抡”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想象此时的小海音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恨”。再出示“父亲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想象父亲此时要对小海音说些什么。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一切都源自――爱。图文并茂,学生能直观感受小海音此时心中充满无限的自责和悔恨。在讲述小海音的转变时,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小海音后来取得成就的资料,这些成绩的取得正缘于小海音的知错就改,正缘于父亲那博大的爱。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积极。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城县实验小学)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聋校;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96-01

多媒体教学声、形结合,具有生动、直观、形象、感染力强、信息量大、图文并用等优势。特别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使被感知的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使教学过程富于形象和直观。

笔者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近年来凭借自己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诸多好处。

一、多媒体课件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聋校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同样的内容要比普校花费多得多的教学时间,其根本原因是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影响了聋生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储存和运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使这种情况明显地改观。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贯穿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它在耳聋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使耳聋学生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多媒体作为一种视听综合媒体,其基本功能是以文字、图像来描述知识,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再现事物的现象、特征,能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注意力。在聋校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中,适当使用集图画、音响、文字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发聋生学习兴趣与唤起聋生注意的目的,为聋生进一步进行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有利于调动聋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以往在为聋生教学写景类散文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在文章中去找美的句子,然后发挥想象,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中的景。具体景物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只能用手语去描述,不断地指着黑板上的挂图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每每学习这样课型的时候,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上学生很被动,普遍反映不喜欢这样的课文,觉得枯燥,没多大意思。缺少的是什么?不就是课文中介绍的景的真实画面吗?上学期在执教高年级《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了我课前搜集的一些草原的相关图片,近景的,远景的,春天的,秋天的,让他们对草原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看完后我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通过预习课文就已经知道草原很美了,但是看了图片才真实地感受到它的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开课中这样一个环节的创设,很快地就拉近了聋生与文本的距离,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给聋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听觉是人们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能给人们以丰富的信息。耳聋学生丧失了听觉功能,他们的感知较健全儿童相比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由此造成了他们感知活动受到局限。多媒体课件打破了传统聋校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能根据需要,充分地再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象。如聋校九年级《詹天佑》一课,执教者可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的不同作业法和青龙桥附近“人”字形线路的走法,突破教学难点,使聋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主旨。又如《永乐大钟》一课,可以通过课件再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工程——永乐大钟搬运、安装的过程,帮助聋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无疑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佳的效果,使学生真正地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教学《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一课,我采用“自学——质颖——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先给学生们播放关于海伦?凯勒的电影视频,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比它们失聪、失语更不幸的人,然后自学课文,布置问题,把本课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质疑,有的聋生就提出“我们在做蒙眼摸人游戏时的感觉就是海伦?凯勒一生的生活吗?”“如果我们失明后该怎么学习呢?”我说:“请同学们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大家一片哗然!过了几分钟,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吗?”我欣然应允。在以往教学这一课时,同学们从文字和图片中只能找到海伦?凯勒的不幸,今天通过多媒体视频他们想到了自己,推人及己,说明这两名学生是动过一番脑筋进行过思考的。他们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过之后有了新的发现:“有了光明这个世界才美丽!”“有了健康人要懂得珍惜!”这是学习者个体的理解和感悟,就是这个结论,多少聋校教师需要讲三四课时才能得出啊,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一节课就解决了,而且是聋生自己小结出来的。

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培养聋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8篇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越来越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学语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利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在此表现出高度的优越性,它能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并通过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形象的场景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克服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学《望天门山》一文,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等问题。我利用多媒体,依据诗的内容设计出这样的情景图:两座高山犹如巨大的石门,两山夹缝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运用物象直观,由文到图,由静到动,让学生理解“门”、“开”、“回”等关键词语的意义,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山青水碧,红日白帆的意境中,从而恰当地理解了全诗的意境。马上就能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意义,激活思维,受到人文感化和美的熏陶。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快速”让学生“入情入境”,正确而充分地理解文本意义。如教学《敕勒歌》时,课前了解到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感受到了诗的美。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尽头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诗中有画”的美景。

三、化难为易,提高效率

教学要以简驭繁,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深奥的道理简明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缩短时空距离,减轻学生认知的难度,化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由于受时空限制,不能将学生带入野外,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感悟了春的美丽: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还有,运用多媒体可以化繁为简,如: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于胸。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增大课的容量,长课短讲成为可能,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教学传统篇目《社戏》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动画片,学生津津有味的看“电视”,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情景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容易多了,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甚至一节课就完成了,这时的多媒体就像是在学生和课文之间架起的一座立交桥,使教学变得简明而不简单,自然而然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9篇

  青年教师个人小结

  为推进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的青年教师“四达标”工程活,我校在校领导的重视下,于20XX年11月26日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其中一项: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教学中常用的ppt课件制作方法。现将培训情况小结如下:

  一、保时保质,完成培训任务

  在此次培训过程中,教导处要求青年教师按时到达培训教室,为有课的教师安排好课,保证他们安心参加培训,并做好教师参训的考勤记载。

  教导处聘请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陈鹏老师担任培训教师,要求他根据我校教学实际的需求和老师们的基础选好所教内容,并形成教案,在讲授时要耐心细致,一步一步过关。经过半天的培训,全体青年教师能初步掌握ppt中文字的编辑,图片、声音的插入,幻灯片出现的方式等操作方法,达到了培训目的。

  二、课后督促,提高制作水平

  如今的公开课很少有教师不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学件的制作和使用普遍存在。其中最常见的制作工具要数ppt了。通过这次培训,要求青年教师在培训课后深入学习制作ppt和相关理论,由简入繁,给自己定计划,怎样制作学生才容易懂,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学习,对ppt制作进行更深的认识,掌握更多制作的技巧,如:用陀螺旋这个动画效果制作会动的小车、画一些物体运动的轨迹等。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在教学中感受到:当我试着制作一个课件时,发现学生比以前感兴趣多了,心里充满自豪!体会到课件制作和使用能真正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优争先,形成比赛机制

  为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鼓励和表彰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导处组织了青年教师ppt课件制作比赛,经过评审:xx获一等奖;xx获二等奖;xx获三等奖。此次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引发了他们今后要适应现代教学的更新换代,不断补充自己的教学手段,最终为自己的教育事业服务。

  青年教师个人小结

  年轻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未来与希望,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根据我校活动安排,从10月16日开始,全校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活动,通过讲课活动促使青年教师增强课堂教学技能。

  本次活动年轻教师的积极准备,通过讲课、听课、评课,起到了公开示范、交流学习的作用。具体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青年教师讲课活动的教师共9名,讲课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其余教师自觉听讲。在之后的评课中,同科老师积极参与,给每一个讲课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无论是讲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此次青年教师讲课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能象这样去上,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二、纵观本次讲课,出现了亮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1、教师重视程度高。学校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活动期间,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不管是听课还是参加讲课,大家非常重视这次活动。

  2、讲课教师备课充分、设计科学。在备课中,讲课教师都能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孙春华老师的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以及布珊珊老师的英语课。

  3、教学观念新颖,设计构思精巧,灵活整合教材,熟练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比如张琪老师,通过辅助工具手电筒帮助学生理解射线的特点。

  4、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循序渐进、由简到难,便于学生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的导入、过渡严谨、自然。

  5、刘帅、孙春华、王晓敏、张琪、布珊珊这几位老师在整个课堂上组织得松弛有度、收放自如,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几位新老师也带给了我们惊喜,王琦老师随机应变,郭悦老师语言简练,张冉冉老师表情丰富,蒋丽君老师教态自然。

  (二)、存在的不足

  1、备课中需把细节做足;准备要更充分,组织教法等设计或任务更具体、明确些,更易于学生操练。

  2、个别老师上课语气平淡,表情过于严肃。

  3、在这次讲课中显现出了部分教师对教材把我不准确,导致联系时间过长。

  总之,通过此次讲课活动,不仅检验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的舞台,对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成才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青年教师个人小结

  为加快我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进一步督促教师自觉学习的行为,磨练内功,提升品位,以适应新时代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岗位的新要求,让更多的教师能更上一个台阶,学校12月7日举办青年教师才艺大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

  教龄在6年以内青年教师都参加了比赛。参赛内容有唱歌、舞蹈、乐器、朗诵。石茵老师表演的水袖《桃夭》属于汉唐古典舞,表现了姑娘待嫁的心情。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整个舞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舞者妙曼的身姿为观众塑造了如同小桃树一般的少女形象。少女轻盈跳跃着,如同桃之精灵一般,整个舞蹈充斥着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粉绢白衣和粉嫩的妆容,待嫁少女那娇羞的眼神,掩面时流露出的女儿家的羞涩……被舞者用完美的舞姿一一演绎,伴着的曲调如行云流水般素洁高雅,观者无一不被这桃树精灵所吸引。

  xx老师朗诵《当我老了》,整首诗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一句优美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生活的真实体现,字字句句都震撼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不但表达了老年人最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常回家看看,也在警示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在父母老了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和长辈聊天交流,让他们体会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孝心。姜帆老师用自己最朴实、最真切的语言时时提醒我们:善待每一位年老的人。

第10篇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易被新异的刺激所激活,而多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4)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例如,我在执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到过北京的不多,对北京夜晚的“亮”,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对北京的亮丽感受不深,初读课文时,感觉孩子们的情感很平淡,当时我就想:怎样让他们感受到此情此景呢?到讲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设计了一组课件,有长安街夜景图、有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有火树银花的环形路、立交桥的夜景图。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北京去做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画面上的声音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北京,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北京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北京真美啊,北京太美了……学生们置身于北京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图文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也跃然到了一张张绚丽多彩的夜景图上,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向往。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三、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草》这篇古诗时,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加上用词凝练,不像儿歌,一读就懂,所以,有的学生对学古诗不感兴趣,多媒体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理解词语“离离”时,许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意思,我就出示了一幅草原图,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一名学生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长得很茂盛。另一名学生说:“草原上的草很多,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我说:“太棒了,‘离离’就是这个意思。”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态画面,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离离”的意思,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多媒体也好比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对多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只能起配合作用,必须为教学服务。

其次,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信息是很丰富的,所表达的意境是很精妙的,需要学生反复的涵咏、揣摩、深思,方能领悟其内涵。

我们用多媒体时,一定要考虑好使用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切忌盲目使用。

最后,我们应注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第11篇

关键词:《草原上》 综合课 教学方法

中国56个民族就有56个不同风格的音乐歌舞文化,如藏族的弦子舞、彝族的跳月舞、蒙古族的牧歌等等,都是很有特色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而这些音乐文化中又渗透了这些民族的民俗习惯、生活特色、历史渊源等文化内涵。让孩子们通过对这些音乐的学习去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感受其音乐文化魅力,增进学生文化素养。就如在国家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我国现行的多个版本的音乐课标教材中都有这类集中体现某个民族或地域的音乐文化的歌舞乐综合性单元,如湘版教材中的具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单元《天山风情》、苏教版中的具有江南小曲风格的单元《甜甜江南》、人教版音乐教材中的《西部风情》等等。

接下来我试通过湘版教材中的《草原上》这一课,来谈如何进行相关文化背景下的歌舞乐综合课的教学。

《草原上》是一个集中体现蒙古音乐及相关文化的教学单元。它由:《森吉德玛》、《牧歌》、《可爱的羊群》、《大雁湖》、音乐活动《小马跑来了》等教学材料组成。基于《音乐课程标准》中“应注意从关注音乐特点的角度进行综合课的教学”的要求,如何在不偏离音乐本质的情况下来渗透相关文化信息呢?我是这样做的:从中选取了我认为最能代表蒙古民族中各种文化特色的《牧歌》、《可爱的羊群》、蒙古族筷子舞以及能够体现出蒙古人民最主要的文娱活动的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蒙古族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这个民族文化色彩,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将每一个教学活动落实到位,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趣,并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审美体验。

一、游戏导入,巧妙地将相关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会接触到蒙古族一个很有特色的舞蹈――筷子舞。筷子舞是在蒙古舞基本舞蹈语汇的基础下加入筷子敲击的动作而形成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舞蹈,我从一开始就进行了铺垫。在课前的律动环节里,我身着藏族的衣服,用学生熟悉的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领学生模仿蒙古族的舞蹈进行律动,为以后的舞蹈教学做辅垫。接下来,我用“我跳你猜”的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对“挤奶”、“抖肩”、“雄鹰展翅”、“骑马”等典型的蒙古舞蹈动作的竞猜活动,自然地过渡到了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蒙古族的服饰特色以及蒙古人民的信仰等各种民俗特色的介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模仿这些典型动作,实际上也是进入了学跳筷子舞的环节。而在以后的筷子舞学跳时,只要引导孩子们将筷子舞的击筷方式带入舞蹈韵律加入到这些舞蹈动作中来,即完成了对筷子舞的教学,学生们也学得轻松愉快。

二、情境设置,巧妙地将相关文化与音乐知识相融合

在这节课中,有一个“附点八分音符”的音乐知识,教材针对这个音乐知识设计了一个“小马跑来了”的节奏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我通过“小马跑来了(初听与模击节奏)”、“谁是小冠军(附点八分节奏的音乐形象感受)”、“认识新朋友(附点八分节奏的介绍)”、“跟着冠军跑一跑(练习附点八分节奏)”、“小马接力赛(二八节奏与附点八分节奏的对比练习)”、“万马奔腾的那达慕大会(三种节奏的混合身势练习)”等教学环节,将包含附点八分节奏学习的《小马跑来了》这一活动融入草原人民特有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的情境中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学得非常开心,玩得也非常愉快,通过不断地感受与参与模击,对附点八分音符有了深刻地感受。另外,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们也了解了蒙古人民的文娱活动特色,并对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这一说法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三、动静结合,让相关文化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

第12篇

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最大限度地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写景状物课文中的优美环境、迷人风景,大多数农村孩子未曾见识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围绕桂林山奇水秀的特点,有机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具体做法如下:(1)出示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文字“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旅游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3)抓住时机插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把学生带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一上课就营造了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绪铺垫。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对于一些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2.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这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就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3.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在这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与他人交流、探讨,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方法求解疑难问题,这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的局限性,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减轻了农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5.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发散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多媒体以艳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活泼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这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那段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实际。”创造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通过颜色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借助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流”。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描写草原美的课件,特别是羊群在小丘下活动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花朵,使学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这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比喻句描述。这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展开了大胆想象。有的说:一群群可爱的羊儿在小丘下活动,如同蓝天上的一朵朵白云洁白无瑕;有的说:一群群羊儿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活动,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花朵……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明晰教学内容,还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已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促使学生探索、创新。

2.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而多媒体教学则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进行不同的辅导。多媒体教学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积累宝贵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