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观课报告

初中观课报告

时间:2022-08-15 23:5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观课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观课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实验 教学 策略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 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四、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写好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地绘制装置图。过去学生绘的装置图往往比例失调,难以辩认。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方面,首先分析各种仪器的构形,找出每件仪器各部分线条的比例关系及每件仪器部分线条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反复的绘图练习,使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能迅速而正确地画出装置图。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对策

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强的科目,需要实验课作支撑,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实验课的授课质量直接关系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纵观我国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其中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分析清楚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授课效率,现将其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主要概括如下:

通过学校内部的考试和测验以及老师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课的学习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 当出现多种气体存在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很好地以一定的顺序检测气体,对于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没有认真思考,不是在做实验,只是照着书上的内容“仿造”。② 关于实验出现现象的描述,不够完整。即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注意力不集中,只能观察到片面的实验现象。③ 不具备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由于实验室中的实验试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学生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地推测。④ 关于对照性实验这方面,学生普遍处理能力差。

1.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1)教学的重点以及对知识理解的要求方面。实验教学重在实践后理解,但是由于书中关于实验的现象以及原理都有,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记下来以应付考试。因此,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都 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去做实验,并不是抱着实验探究的心态,这样的实验心态违背了实验教学的初衷。

(2)关于“标准答案”。由于教科书上的实验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存在,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就不自主的靠近标准答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学生手里的实验报告册,它要求的都是一些数据性答案,尽管实验要求精确,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务实。

(3)学生关于实验课的目的不明确。实验课的存在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还是玩玩而已,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地做一遍。学习理念的不坚定、不明确导致实验课的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没有“将实验进行到底”。

(4)实验的演示和进行,这两方面的比例问题。在这个方面,学校由于考虑到部分实验的危险性,就仅仅只是让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一遍,并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导致学生的实验技能得不到锻炼,实验经验得不到积累。

2.解决对策

(1)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扩大学生的实验设计范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做实验的主宰者和实验课本的主宰者,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科学研究精神、没有思想地仿造。作为引导者,将实验课上要求学生进行的实验定性为探究性实验而非验证性实验。可以采取随机试剂实验的教学法,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将知识灵活运用,通过实验,自己探究试剂之间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向老师进行求证,双方一起学习。学生在好奇和兴趣的激发下,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联想能力等都高于平常,这就大大提高了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同时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平时对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要如此,细心观察,总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收获。但是由于教科书实验结果的大揭秘,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激情,只是呆滞地完成书本上的要求。第一个对策是通过未知性来刺激学生的实验兴趣。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得不通过既定的实验课题来进行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加强学生在实验时的热情度以及专心程度。

(3)实验观察的总结。在问题中所出现的对照实验环节较弱的这一方面,足以表明学生对实验总体观察分析的总结能力不够。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将书本上一些重要的实验对照现象死记硬背下来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实验的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总结的能力都是在学习能力的范畴之中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是踹着手、看着实验进行就可以的,要将任何一点微小的实验变化都记录下来,包括变化的速率、持续的时间等都要做好详细记载。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再将实验过程中疑惑的部分仔细反复地思考,以至于得出自己的理解。

上文所探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对策是作为“大众现象”的提出,不可一概而用。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两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知识编排比较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张元勤,崔汉蓉,聂 丽.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65-001

1.前言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实验、实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初中生物新课程中,一方面增加了许多实验,包括观察、探究和调查等实验;另一方面,也在强化教师实验教学的意识。可以说,生物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2.1透析教材实验,建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中《生物》中安排的近40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近30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0%以上,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

观察是一切知识获取的首要步骤,是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甚至创造发明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观察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生物实验过程的仔细、准确、敏锐、深刻的观察。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1.1明确观察的目的。进行实验现象观察时要注意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切不可盲目地乱看,没有目的的观察,是空洞的,也是一种徒劳。

2.1.2保证足够的观察信息源。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

2.1.3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不要将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

2.2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预习和预实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实验的效果

2.2.1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也是如此。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之一。

2.2.2通过预实验,提高实验的效果。所谓预实验,就是在学生正式实验之前先做一个实验,这样可以为实验的进一步进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3把握生物实验演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生物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②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④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3.1授之以“鱼”――模拟实验:针对初一新生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忽视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学生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教师再训练学生独自操作一两次,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

2.3.2授之以“渔”――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老师再补充说明。

2.3.3形成“渔识”――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例如在探究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老师先讲解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材料的选取、培养条件的控制处理、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然后有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与解释,完成模仿性的实验。在这基础上,教师就进一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植物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实验设计无疑是实验能力的较高水平。当然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4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与教育技术,扩大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了实验教学中,使得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教学效果。例如,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师进行的是演示实验,但是由于根尖就很小,下面的同学根本就看不到也看不清,采用实物投影仪将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其效果就非常不错,既真实又清楚。同时,教师的现代教育手段与教育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掌握与运用。

3.结语

生物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验是生物的灵魂,是生物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能把文本的知识转换成具有活性的生命性知识,把书本知识从微观转变成宏观,把抽象转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与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预习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因此,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提升能力 教育教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初中生物课程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命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只靠三言两语的理论无法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把理论与教学实验相结合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更直观的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

一、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传统教育教学占据垄断地位,新兴的教学实验难以开展。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我国广大地区都没有实现改变,很多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不愿意浪费时间在看似素质教育的旗帜下进行实验教学,宁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于他们而言,生物教学成绩的保障才是王道,其他的事都不上心。这就好比是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阻碍着我们的一样,新事物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出现伊始,总是会收到陈旧势力的扼杀。面对当下开展生物教学实验的难题,就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配合,有所突破,做出成功的教学案例供大家借鉴,才能推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进步,把生物实验教学开展下去。

2.教师的引导不科学,难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必做典型实验主要有《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植物细胞》,《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观察带叶的茎在红墨水中的变化》,《膝跳反射》,《制作孢子印》等等,这些典型实验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按图索骥,交给学生们去做就放任不管了,导致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这些环节完全可以在课堂互动中师生共同完成,然后根据实验成功不同做出剖析和探究,得出实验的结论。这样不仅仅密切了师生关系,顺利完成了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很好地锻炼。

3.学生对实验目的的不明确,马虎对待过程,急于追求结论。据目前教学统计,学生的耐心度逐年降低,易出现暴躁情绪,在学习上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的现象频频出现。生物实验要求学生摆正学习态度,遵循科学的程序依次进行试验,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实验结果,待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分享。

二、应对初中生物实验困难的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观察学生的优点以及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生物实验是一项基础性实践活动,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2.增强教师创新性引导意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与学生互动实验的参与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抛砖引玉添加一些创新性思路进去,适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生物实验,探究新的实验结论。

3.争取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上面提到了学校和社会对于生物教学实验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不肯定阻碍了这一教学项目的实施,因此要在教育界开展实验教学就必须首先赢得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样扫除了实施障碍,才有生存的可能。具体的争取方法可以是进行流动性宣传,邀请学校领导或家长代表进行旁听工作等多种形式。我相信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双重提高,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凸显最具说服力,生物实验教学必然有光明的未来。

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优点

1.提升学生的各方面基础能力。《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实验在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1)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使用、制作装片和徒手切片、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2)初步学会观察病记录、了解动植物的习性、形态结构以及生长发育等,并且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地记录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等等。

(3)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能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而归结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通过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能够分析、比较、和推理解决一些有关实际问题。

(5)通过学习,要求中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总的要求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学习的基础上,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升能力是生物实验的必然结果,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这种侧重实践的活动对能力提升都或多或少的有明确的要求,因此能力优秀的学生在试验中更能体现自我价值,也是带动整个实验的领军人物。

2.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也是一项质的提升。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点就在于提升能力。生物实验是一种教师指导学生,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双向回馈性教学活动,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也对教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更大程度上是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一种催化剂,更形象的说应当是助力器,为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新的思路,无形之中教师也会享受提升能力的超越感。

3.生物实验与生活紧密联系,观察生活,更好的适应生活。门捷列夫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生物实验例如《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模拟膈肌运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等实验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都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观察的眼睛看世界,观察中生活,生活中观察,才能适应生活,也是生物实验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极具优势,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形式将会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在教育教学中展开攻势,新事物的发展壮大需要每一位教育同仁的辛勤付出,笔者在此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见解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对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是提升能力不再只是空想,用行动将之变为现实,推动生物科学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庆红.生物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践反思[J].生物学通报,2005(9),23-25

[2]卢文祥.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5-147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2-101

第5篇

一、“三唯两从”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县教体局活动安排布署,我校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工作,于8月30日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发放了教育宣教资料,并组织精干力量出好了宣传专栏;目前,我们已经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组织学习了“三唯两从”资料,并开展了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组织学校班子成员开展撰写“三唯两从”座右铭比赛,并落实了“三唯两从”进课堂,在各年级思品课中开设“三唯两从”德育课。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配合学生养成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曝恶习、改恶习”活动,使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等良好习惯得到强化,使教师的思想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开展了创文明班级、文明年级组、文明备课组和文明校园等系列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三唯两从”进一步得到落实。

(一)我们的“规定动作”落实到位:

1.成立了三唯两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王海宁校长任组长,邓晖、宋志敏、张勇、金芳为副组长,各处室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办公室,协调日常具体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营造宣传氛围: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动员大会,组织学习了《县中学开展“三唯两从”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出了宣传专刊,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了活动宣传横幅,通过学校广播和主题班会积极宣传“三唯两从”,营造了人人了解活动、人人参与活动的良好氛围。

3.组织学习“三唯两从”资料,并开展了知识讲座和讨论会,组织学校班子成员开展撰写“三唯两从”座右铭比赛,并落实了“三唯两从”进课堂,在各年级思品课中开设“三唯两从”德育课。

(二)我们的“自选动作”有特色

1.开展“做好五件小事,为学校添光彩”活动:要求每位中青年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要求每位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名师帮扶一名青年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帮扶一名学困生;要求每位中年教师为一名留守学生做家长。

2.开展“比师德、比奉献”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上课时不接打电话,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用文明的职业语言,不侮辱学生人格,不私自组织学生征订教辅资料,不从事有偿家教,并主动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

3.开展“学名师”活动:10月8日,学校专门组织全体教职工利用晚上工作之余的时间在学校大会议室集中观看了“吉安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录相,并召开了座谈会,广大教师深受感动,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要向优秀教师们学习。同时,结合学校的名师工程,在校内大力宣传我校名师的先进事迹,掀起了学名师、争做名师的热潮。

4.开展“高效课堂”试点活动:组织30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吉水三中进行学习观摩,并分学科与吉水三中“高效课堂”实验班的任课教师和主管领导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交流。随后,我校立即已经引进了中学“高效课堂”配套教材,在初一、初二年级各选了两个班做为“高效课堂”的试点班级。目前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试点方案和制度,并且已经着手进行教学分组和配套教学设施的准备工作。

二、“三唯两从”主题教育活动下阶段工作打算

1.收集全体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心得体会,并组织开展评选活动。

2.召开“三唯两从”民主生活会,结合每位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并组织整改,落实到位。

3.进一步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全体师生的思想素质和文明习惯的进一步提升。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化学家、化学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对化学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好奇而又喜欢幻想的初中生,在开始学化学时,对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很有兴趣的,但这种兴趣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兴趣就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有些学生的暂时兴趣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兴趣,他们自觉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成绩不断提高;有些学生学化学时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甚感枯燥无味,于是兴趣就逐渐衰退,成绩自然下降。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依据教学中不同环节的特点和青少年的兴趣心理特征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而要维持兴趣却非易事。如果我们对实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借助语言进行良好的诱导,就能够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例:我从引导学生观察一瓶白色晶体开始,了解它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性质,引发学生的兴趣。但从学生的表情可以反映出,这时的兴趣只是短暂的,瞬间就淡化了,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什么好看的。但当我提出问题要他们判断“所看到的物质是什么”之后,学生的情绪就不同了。有的说是盐,有的说是糖,有的说是“好吃的”,还有的学生要求尝一尝等。“究竟是什么呢?”我把这种物质置于试管中加热并给一个学生闻一闻。“哟!”他一声大叫,同学们都感到吃惊,原来是一股臭气扑鼻而来。接着我板书了“碳酸氢铵化学肥料”几个大字,整个教室突然轰动起来,大家都会意地笑了。实验需要总结,否则就失去了其价值。于是我把学生再次动员起来,展开热烈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归纳。结论异彩纷呈:“物质是能够发生变化的”、“实验是鉴别物质的重要途径”、“要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用途,必须学好化学……”。实践证明,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因势引导,少批评多鼓励,发展其爱好,运用实验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就能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兴趣的稳定性日益增强。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努力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做到步骤简明、现象明显、结果准确、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要即时提出思考性的问题,防止学生对实验产生“混乱”、“害怕”、“怀疑”等心理,而削弱学习的兴趣。另外,还要尽量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特别是在学生实验中,个别或少数学生要求重做或另做有关实验时,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从而持久地保留下去。

2.教学得法和培养学生兴趣关系很大。

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新知识,这样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应注意知识归类并训练学生掌握各类化学知识的归类方法。如,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有兴趣,后来化学概念、原理、计算、化学式、方程式等内容多了,不少学生就感到越学越糊涂,于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成绩落后,兴趣下降。这时巩固学生兴趣的关键一环就是重视知识归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规律性,结合具体化学事例,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同时逐步训练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归类方法。此外,还可创造各种条件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多媒体电化教学、化学实物和图片教学等,这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1.谈化学史,增强兴趣。

化学史是极其生动有趣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适当增加有关的化学史料,有的在绪言课里介绍,有的穿插在有关章节内容里介绍。当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成果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时,就会逐渐萌发亲身参加化学研究的愿望,增强学习兴趣。

2.参观学习,增强兴趣。

参观可以在学和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有关厂矿及其实验室,如化肥厂、化工厂、自来水厂等。

3.介绍生活常识,增强兴趣。

虽然学生经常接触日常生活,但学生对其中的许多现象仍然缺乏理解且存在疑问。教学时可结合教材对有些现象作简单的介绍,如水的成分和饮水卫生;日常食品的成分和肠胃的消化吸收;铅笔芯、墨水的成分及使用;肥皂、洗涤剂和常用医药、农药使用等。

4.引入科技,增强兴趣。

在课堂上联系有关教材简要介绍化学新科技、化工新建设,可以让学生把化学学习和当前新科技新建设的现状联系起来。

5.指导阅读,增强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课外化学读物中增加了新知识,开阔了眼界,兴趣会更浓更稳定。但如果选择读物不当或阅读中遇到一些疑难得不到解决,兴趣就会下降,渐渐地对课外读物失去信心以至中断。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认真的指导,除推荐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化学读物、解决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外,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课外读物中的某些化学实验。

6.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兴趣。

进行化学学习的课外活动有很多,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化学专题报告会、课外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和化学小课题研究。在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才干。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只要依据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特点和青少年的兴趣心理特征,灵活机动地采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三效教学;行动研究;科学探究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标准中要求,在初中的物理课程学习过程,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者物理实验中观察和发现到与物理教学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习惯,尝试根据自己现在知识和经验去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和实验收集有用的数据,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记录实验报告,并且归纳和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的神奇与美妙,通过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以及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面临着知识抽象,讲解枯燥,学生理解和认识上的难度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教学教具的使用等等辅助手段,本文就从“三效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的水平,这也是将“三效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三效教学”的概念、内容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无论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三效教学”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教的高效、学得有效,习有成效。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探究学习,以及成果检验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变化。

“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究科学知识、运用现有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氛围的改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三效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

初中物理因为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并且有许多知识又十分抽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三效教学”的提出,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但在教学模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是在不断的教学研究中,找到更合适学生发展模式,以达到教学的最高质量。

如我们在学到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这个章节的内容时,通过给出一些固体或者液体的物品,让学生给出其质量。首先让学生目测估量的方法,分别说出这些物品的质量为几千克或者几克。然后再一起通过测量得出准确的答案。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物理量的测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些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不是能仅靠感觉和估量的。在这个动手测量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达到学得有效,习有成效的结果。

问题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源头。对于物理教学中,就是要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以是学生的需求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利用所有的知识去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出知识,并且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问题意识研究的习惯,这也是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效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物理作为一门概念和内容都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想真正的学好也要面临许多的问题。“三效教学”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必然途径。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自然现象、生活观察、实验等等方面初步认识物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最基本的科学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可以解决和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

如在学习到电磁能章节的内容时,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用电知识,了解家庭用电的导线连接,安全与危险的存在,学会看和读家用电表,并能计算出电费,这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观察,了解电的作用,以及安全用电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周围人们用电量的相关数据,讨论用量与我们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知道电的分布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协助监督的工作,但不要干涉学生的调查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最后结论,更好地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如在学习到“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楚的了解大气压强是怎么回事,请每位同学带一盒牛奶,在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同学在将吸管插入盒装牛奶时,一定要注意速度要快,以更好的达到空气密闭的效果,然后吸牛奶,牛奶盒子就会瘪下去,反复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自己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变化,更清晰地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四、结论

初中物理是初步学习物理课程的基础,也是今年高中或者向志业物理学习的开始,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认真态度,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是一定要每一堂课都要教具辅助教学,但是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就是要及时根据教材的内容,更新原有的教具中落后的,陈旧的,已不合适再用的教具。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物理教学在形式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找到使学生的特点发挥到最大作用方式,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成果。

同时,因为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想更好的实施“三效教学”,并且达到所要求的教的高效,学得有效,习有成效的目的,首先还是要打破受到长期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影响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和谐的高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实验,主动观察,主动收集数据,主动整理实验报告的学习态度,才是“三效教学”行动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光军.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1,33(11):114-117

第8篇

关键词:体悟;学习策略;免疫防线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42-1体悟学习就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我结合自己所执教的一节课《人体的免疫防线》课堂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活动中创设情景,体悟学习的趣味

1.情境导入。抓住学生对电脑小游戏的兴趣,展示塔防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图片,请有经验的同学说说,在塔防游戏中,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敌人来袭时,防守非常重要,要有多个保障性的防线才能保证城池不失。我们人体的健康就相当于城池中的宝物,各种病毒肆虐活动威胁到宝物的安全,必须建好多重防线,来和病毒进行一场“免疫战”。教师继续设问:防止病毒威胁人体健康的防线有哪些呢?由此引出新课。从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学生有所体验,立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2.探究活动交流。教师首先讲述白求恩的故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割伤了皮肤会导致感染,甚至于死亡?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可以来解释这个问题。根据课前布置的探究活动作业:利用苹果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探究苹果皮在保护苹果免受病菌侵害中所起的作用,推测皮肤在保护人体中的作用。各组按照教材步骤进行试验,并记录数据及现象,用实验报告或PPT的形式展示各小组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各组学生的实验结果,补充总结。由于有了学生课前亲身的体验,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明显提高,积极地讨论与思考,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在思考中鼓励提问,体悟思维碰撞的快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就等于一个问题解决了一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新问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人体免疫防线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第二道免疫防线时,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梳理核心问题,并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首先,播放狗、猫、牛等动物舔自己的伤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这样做?随之提问:当病原体越过第一道免疫防线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应该会产生一些疑问或者发现一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师生共同梳理成几个核心问题,将全班分为4组,各组分配讨论不同的问题,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交流合作后进行分析归纳,小组汇报,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归纳总结,得出第二道免疫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初中生思维活跃,在提问和合作的过程中,积极产生问题并解决,提高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在讲解中巧用比喻,体悟生物与生活的联系

1.巧用“道具”作比喻。通过“模拟探究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的实验结果展示、交流与分析,学生们不难得到“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这个结论,然而学生有质疑: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这些看起来在人体内部的结构为什么也和皮肤一样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呢?这时,我拿出一根学生在生活中常用的吸管,提出问题:这根吸管有内外两个壁,内外壁都跟外界接触了吗?如果把这根吸管比喻成人体,那么它的内壁相当于人体的什么结构呢?学生就会很容易想到,吸管的内壁就像是人体的消化道和呼吸道内壁,都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和皮肤一样,都属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拿进课堂,运用巧妙的比喻,化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结合多媒体巧用比喻。第三道免疫防线的学习中,区别抗原与抗体是一个难点,即使反复的讲解,学生还是不能清楚的区分,容易混淆和遗忘。在讲解中,教师首先播放flas“抗原、抗体的作用”,在播放过程中,结合形象的动画设计,将抗原比喻成破坏机体健康的“坏蛋”,将抗体比喻成能够消灭坏蛋的“警察”,“坏蛋”能够刺激社会产生“正义之气”(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同时机体产生“正义”的“警察”来消灭“坏蛋”,从而维护机体的健康和谐。运用比喻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启发学生自己举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在表演中迁移总结,体悟收获与成长的喜悦

第9篇

【关 键 词】 观察;观察能力;实验;思维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门捷列夫说过:“科学的道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必然离不开实验,也必然离不开观察。所以,观察是化学学习中经常进行的实践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怎样正确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实验兴趣,自觉观察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化学学习方法不熟悉,观察能力尚待开发,因此,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明确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敏捷、精确地进行观察,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只有自觉、积极、主动观察,才能获取正确的实验现象,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能力,进而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从镁带燃烧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燃烧前镁带色态,燃烧后生成物色态,燃烧时的现象等,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补充,最后教师总结。课后让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实验,观察现象,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观察,使学生兴趣不断激发,观察能力逐步提高。

二、要教会学生全面的观察

良好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精确而又全面的观察。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教会学生全面地观察,要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之中注意到各种不显著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全面的观察,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观察的一般顺序。化学实验中观察的一般顺序为: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反应物的色、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生成物的色、态;

2. 了解观察的内容。化学实验中观察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包括实验仪器的形状、大小、比例、尺寸和结构等等;

(2)观察实验装置。要先从下至上、从左至右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构成装置的仪器的形状、大小及其他各部分的比例、构造进行观察;

(3)观察实验操作。包括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方法、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安装过程和方法,观察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

(4)观察物质(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包括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酸碱性等等;

(5)观察物质的变化。包括观察熔化、溶解、升华、结晶、沉淀、冒出气泡、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燃烧、闪光、发声、爆鸣等;

(6)观察化学图表和模型。观察化学图表和模型,要先整体观看,并在此基础区分出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异同、联系、关系等等。

三、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中学化学教材中,为了让学生便于学习新知识而精心安排了一些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活动中的观察、感知,获取经验、信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所有这些实验都有明确的目的,一些与实验目的相关的现象,无疑是实验观察的重点。由于初中生对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本中的实验明显伴随现象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应该观察什么,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如在做镁条的燃烧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确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化学变化的本质——生成新物质,并告诉学生在反应前、中、后要分别观察的主要现象,这个实验激发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很容易就总结出了正确的结论;又如磷和氧气的反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在做实验时应该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目的所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方法。然而,任何事物及其发生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伴随着主要现象而又派生出许许多多的次要现象。如果学生能及时捕捉到这些现象并从中找出观察重点,不仅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还能对所研究的事物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学到科学的方法。所以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哪些方面,使之与实验目的形成系统、完善的认识。

四、要有周密的观察计划

观察之前确定了观察的目的,就有了观察任务,这时还必须拟定出周密的计划,这样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无论观察过程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在计划中都应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特别对于一些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若无计划,就会失去观察的机会。

如硫的受热过程中,其色、态变化过程为:

黄色粉末(或晶体)深黄色暗褐色液体暗褐色粘稠液体流动性粘稠液体黑褐色流动性液体橙黄色蒸气

这一变化过程很快,学生对各种变化往往区分不开,眼花缭乱,把握不住变化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计划采用小火焰加热,使硫受热过程相对拉长,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认识,同时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训练学生视觉的敏锐性和思维跟踪速度,由重复训练迁移到其他新的快速反应情境中让学生观察。

五、学生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

在观察过程中,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增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就是说,通过边观察边思维,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有利于学生迅速、完整、真实地掌握客观事物。观察愈深入,思维得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东西。

如利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过一会儿,火焰熄灭,白烟消失,有水进入钟罩,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占原来钟罩上方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

(1)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而不是全部呢?

(2)余下的五分之四气体具有什么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提示:从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溶于水的能力等角度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氮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六、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观察和记录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的客观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观察到什么,就如实的反映什么,如实的记录什么,不以个人的解释或推断来代替物质及其变化的真实情况。

采取的做法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不代替,尽量多做分组实验,在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上缴实验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及时将学生实验记录内容中不科学、不正确的地方反馈给学生。

七、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案例

1.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案例:在学氧化碳性质时,其中有一个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实验,教师可演示如下实验:

(1)将两支短蜡烛放在高低不同的铁皮架上;

(2)点燃两支短蜡烛,并放入烧杯内;

(3)将二氧化碳沿器壁慢慢地倒入烧杯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

实验刚做完,学生已经在想问许多问题了: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下面的蜡烛为什么先熄灭,上面的蜡烛为什么后熄灭?等等。

2. 精心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案例: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吗?

教师引导:请各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先取氢氧化钠溶液少量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滴入适量的稀盐酸至红色刚刚褪去。

学生发现: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加入适量稀盐酸时红色消失,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教师引导:红色刚好完全消失时又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再观察。

学生发现:溶液又变红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溶液变红的原因。

3. 开展课外兴趣实验,布置观察型作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举办拓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做化学趣味小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并设计观察型作业,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观察变化的现象,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案例:讲“金属的腐蚀”时,设计成学生自主观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提前两周将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并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己另外设计也可以)实验记录提纲(见表1和表2),每天做好实验观察记录,最终得出铁、铜等金属腐蚀的原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媛. 化学实验渗透观察能力的培养[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5).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激发兴趣;学习动力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促进学生思想的前提。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开始生物学习的基础阶段,它为学生以后的生物学习打下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浓厚的兴趣,还能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努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爱生如子,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该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不少学生有时会因为被一个老师的个人魅力所吸引而喜欢上一门课。一名称职的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教学负责、对所在的学校负责;其次,要有爱心,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大家都注重教书,实则育人更重要,要育人教师首先要有一颗足够“分量”的爱心;第三要事业心,这是工作的动力,不怕先天素质不足,而怕后天努力不够。老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要学生感兴趣自己肯定也要充满兴趣。所以对于一名生物教师来说,对生命科学领域保持一颗敏感和好奇的心很重要。倘若自己现在还不太感兴趣,而又必须从事这样一份职业的话,就应该从培养自身兴趣做起。做老师的也是在不断学习,进步,成长的过程。

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在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都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从参加每一节生物课中不断形成、巩固和加强的。

二、 组织生物兴趣小组

人们凡是从事与自己兴趣一致的活动便感到轻松和愉快,凡是从事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的活动会感到厌烦和劳累。因此,教师和家长都感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热情,就会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求知动力,反之亦然。

我们在生物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完成一些小的研究课题,课题的研究报告可以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技大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也可以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重视。在生物课外活动及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仅参与的成员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贡献也可以影响更多的同学。

学生对生物学的喜爱,是因为生物学能够帮助他们揭开生命世界的许多“谜”,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对他们自身,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产生一种充实感。生物学也能够使他们更有效地去面对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能够运用他们的所知所能,去做出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恰当的决策。

学生的兴趣提高以后,会使学生更多地去思考生物学的问题,收集更多的信息,关注更多的生物学现象,加之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多地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入,这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

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逻辑思维及创造思维能力也大有好处。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比如: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还可以:”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

“实践是认知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生物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这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生存、身体健康等,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体育课长跑时,氧气消耗量很大,呼吸加快。结合如何调整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呼吸的质量,从而提高长跑的成绩;应用所学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设计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等这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特别关注,另外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的教学活动,故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创造学生实验的资源和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11篇

第一日:我要与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

新的一周来临,课的雏形已经“出炉”。我告诉自己要稳住。刚跨进办公室的门,教导处的邱老师便匆匆报来了快讯:“你的课由周二改到了周三。”这个延期的消息带给我的却非庆幸,而是更深度的焦灼―跟其他讲课的同事不同,他们只是等待于老师观课评课;而我,要跟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

这无异于在我心中投下一枚炸雷。我愣在那里,嘴巴半天没合上,我微微叹息:“我一介胸无点墨的普通教师,日常教学难题尚且懵懂困惑。现如今竟要与名师同台切磋,学校怎么会生如此班门弄斧之策!”惊诧、犹疑、焦虑……一切落地后,留下的竟是汩汩涌出的欣喜。是啊,与其说与这位誉满全国的名师同备课共上课,不如说可以借此机会,请专家以“伙伴”的角度,以“同事”的起点,以最亲密的距离,给予我指点评教,这是何等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啊!

上午第一节是蒋老师的课。于老师坐在教室最后面,我夹杂在一众语文教师之间。小蒋不愧是学校知性文化的代言人,我很快被她的热情洋溢所感染。她大胆尝试的“质疑―解疑―感于疑”思路,鲜明激烈且直扣人心。可是我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什么呢?是语言的味道,对,是语文的味道。

评课时,于永正老师用“启迪心智”来形容蒋老师课,说这节课思辨性十足,但语文味儿欠缺;转而又提示小盖,课堂中让学生写广播稿的设计非常精妙,不过最好融本课的几个训练点于广播词中,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我从他淡然而平静的脸上看不出赞赏的激越,也看不出责备的不满,仿佛所有种种都是农场里来回踱着步的牛儿,壮实与孱弱只是这一路上的临时状态。一切都在成长中。我想:他的眼里,我们一定都是在成长中的后辈;而他,是那个耐心的调教人。

几欲抒发胸臆的我,终于未发一言。于老师点评的核心内容与我的看法惊人吻合,我在这细细聆听中慢慢享受着这种视界融合―我与这位了不起的调教人的视界融合。窃喜!得意!

于老师,您知道会议室的姑娘小伙子里,有一个毫不起眼的我,要与您同上一堂课吗?

第二日:这样的我,这样的您

晚上将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细化与精化。上午听宋老师的课时,我觉得头晕得厉害,浑身轻得要飘起来;所幸小宋沉重的课堂基调牢牢地把我钉在了“大地”上。她讲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正契合于老师的“回乡指教”―莱阳是他的家乡。我分明看到他在孩子们朗朗读诗时因湿润而闪烁的眼睛。抬起头,我又望向讲台上小宋那因动情而扑闪不停的大眼睛,叩问自己:我还有如此的激情吗?短短三日的备课,于我却是过了三年。每个想法,每个环节,每句话,每个字,在胸中翻腾,在心中回旋。

评课时,我按捺不住澎湃的心,赞叹宋老师课堂上洋溢的浓浓的人文气息。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发颤,第一次这样面对于老师畅抒己见,我是多么的陶醉于这种感觉!于老师果然向我投来会意的一瞥。他点评时,用了个“情”字。“重情趣”是于老师“四重”教学思想之一,宋老师的课饱满地诠释了一个“情”字。是啊,于老师,我现在无比地坚信:您所欣赏的,我所属意的;您所倚重的,我所坚守的;这样的我,这样的您,同上一堂课时会不会思路重合,异曲同工呢?

晚上,于老师给全校语文教师做了一场关于朗读的专题报告,他出神入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一个个或悲或喜的世界。原来于永正的“永”作“咏”解,才是最恰当的啊!于老师在以他七十载阅历来朗读故事、朗读人生,朗读属于他的语文教学。听着听着,我突然滋生了关于明天上课的新想法―朗读。原本设计中这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听君一席,我决定把原设计方案中师生赛读不同章节,更改成师生赛读同一章节。如此“赛读”实为“范读”,不仅可以巧妙地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而且保护了学生的好胜心与表现欲。

于老师请教师们分角色朗读《狼和小羊》,我勇敢地扮演了一次恶狠狠的老狼,成功地抛掉一直以来的温婉形象,让同事们大吃一惊。

展示全然不同的自己,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我不喜欢给自己塑造一个固有的面孔,就像站在课堂上时,我每天都想变一个崭新的自己,让孩子们又惊又喜。

一天只吃一顿饭,却一点也不觉得饿,因为我的心已经满满的,可是还是觉得想“要”,想要从这位语文教育专家身上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于老师,您知道这只“大灰狼”,明天要与您同上一堂课吗?

第三日:一颗强烈的求知心

许是昨天着了凉,一大早,就喷嚏连连。晨起梳洗时,我有了新的想法:“小洁手里紧紧攥着的,仅仅是一块面包纸吗?”这一处的语言感悟可以“湖海”为基点,继而延伸至“蓝天、白云、高山”,延伸至第七单元的专题解读。

上课的精神状态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可能吃了片感冒药,有些困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几乎都是即兴发挥的,课前备好的课竟忘了个大半。不过我很快被孩子们调动起来。平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堂上,我把孩子们激发起来,当我濒临竭尽,孩子们会把我再调动起来,让我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他们的思想世界,所以与其说我给了孩子们语文的翅膀,不如说孩子们给了我语文的快乐。因为如此,我迷恋着与小家伙们在一起学习的感觉,当然,他们也痴迷语文课上的孙老师。我很庆幸自己按预设的步骤一程未落地走了下来,虽然有些吃力。

于老师很从容。他的课从始至终没有多少提问,简洁至极;指正生字词读音,也是揪出两个最易读错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花了几近半节课;只提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之后,便开始教学生写生字……

两堂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课型的小型报告。他言辞犀利地指出:枝节繁多的线型课结构,会大大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而板块状结构的课,则留给学生相对较大的学习与思考空间。反观我的课,的确在一些细节繁复中驻留羁绊,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狭窄。夜深了,于老师几乎洞悉一切的眼神似乎依然直视着我,他最后问我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你这样上课要记要背很多,很累,是不是?”是啊,我引以为傲的预设落实,内中含着多少牵引与控制!使尽浑身解数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我,又岂能不累?

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相识!

折戟沉沙的失意与伤感,也不能掩埋我一颗强烈的求知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从头至尾地审视自己,不,确切地说,是解剖自己。今晚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解剖个数遍,也要弄明白眼前混沌的一切……

于老师,您知道吗?今天我所得到的,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第四日:那一片栽种着梦想的园子

今天是全市语文教师到九中观摩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日子,而且,是他收关门弟子的日子。惊悉要参加拜师仪式,我的震撼较之两天前受命时更甚!心下很是费解:这样糟糕的我,于老师为什么会接纳呢?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上初中的时候读过,遥远的记忆中依然留着一丝绵长的苍凉的草木气息。没想到,这气息与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气质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老人家一举手,一投足,活脱脱就是慈爱的亲切的老祖父;而他身畔的学生活脱脱就是小蝴蝶,就是大榆树,就是那童稚顽劣的小孙女。我看到并且嗅到这种来自课堂上的浓浓的绵长的草木气息,这是学生能够自由舒畅地进行思维呼吸的绿色气息。

中场休息时,我和小蒋、小宋、小盖等六位徒弟到后台做拜师仪式的准备。于老师微笑着朝我们走过来,同伴们激动地迎上去与“师傅”握手。我缩在最后面,此时觉得自己真像一只“丑小鸭”。可“师傅”却偏偏朝我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半晌,说:“怎么这么凉啊?”

我望着他,百感交集。于老师的两只大手轻轻扣拢了一下,想要给我些许的温暖似的,问:“还冷吗?看了《祖父的园子》这堂课,领悟了我昨晚跟你讲的话了吗?”

我沉默许久,答道:“我还在思考。”

是啊,我在思考。虽然现在还看不到边际,但是从昨晚到此刻,我已经琢磨出了令自己为之一振的头绪。

第一,我昨天执教的课亦属板块状结构的课,并非线型结构,因为它不是靠分析讲解贯穿始终的。

第二,为什么我的板块边缘模糊不清呢?首先,我有意地避讳板块之间的明显隔裂,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圆融的语文语境。其次,我不满足于板块滑移,而是临渊羡鱼,穿插了写字训练,两处语言训练点以及一处思维感悟点。综观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是鲜明,无非是依托朗读再现语言文字,吸纳语言文字;借助想象与情境创设,感悟“留住美,守护美”的道德情感。但是正因为板块之身携带之“点”未分主次,且用力均衡,使孩子的思维呼吸空间相对狭窄,成为课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此以来,课堂上的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因为“呼吸”不畅,无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

第三,课堂板块不应成为模式,而应依据学情量身制作就像本次同课异构中,我和于老师在进行朗读指导上,梯度层次不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目标要求也不同,正是基于两批学生上课时的学情而考虑。

虽然还不成熟,但我迫切地要把这些想法说与于老师听。午餐时间,因为沉浸在满腹思考可以汩汩冒出的酣畅之中,我甚至不曾发觉于老师碗里的水饺已经凉冰冰了……

于老师对我的见解给予充分肯定,然后针对他今天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讲述他在教材解读、课堂板块安排上的备课过程,结合课上的一个个细节,再一次教给我如何避免“课堂不能承受之轻”。

“其实我老早就认识你并且非常欣赏你了!我刚来你们学校的时候,翻阅你们学校教师美文集,就喜欢上了那篇序言,文笔很是犀利!一问才知道是你写的哟!”吃饭间,他老人家就一直地把“小孙的文笔很好啊”挂在嘴边。我终于忍不住了,说:“可那终归是‘副业’,我想要的是您从我的课上真正认识我啊!”

“怎么是‘副业’呢?语文教师的文笔怎么能是‘副业’呢?听了你的课,更确信我的眼光没有错啊!”

“不是很稚拙的徒弟吗?”

“是印象最深刻的徒弟啊!”

“可我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徒弟,哪怕师傅您的教导,我也只有经过自己的判断与验证,才会吸纳运用。”

“年轻人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很

好啊!”

接着,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叮嘱我:“要把步子再放大一点,大胆干,勇

敢闯……”

于老师吃起饭来特别认真,鬓旁疏落的白发随着双颊的一起一伏而不停抖动,让我突然想起《回乡偶书》中的那句“乡音无改鬓毛衰”。阳光下,我看到他拿着筷子伸向嘴里的手也在微微地颤动,心下一酸: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却依然跋涉在这条艰难的传道之路上!此时此刻,他千里之外的儿女难道不会担忧老父这深深的辛苦与疲惫?

一会儿的工夫,于老师已经放下碗筷,投向我们的又是一张灿烂无忌的脸,那样子像极了《祖父的园子》里的真纯可爱的小孙女。

是啊,他热爱这片园子,这片小学语文教学的园子里栽种着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和年轻浪漫的梦想。

第12篇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下,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方式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但是,囿于现行高考模式的制约,实际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的认识能力的影响等,化学实验教学常处于尴尬的地步。与过去的几届学生比较而言,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认识能力,以及实验素养确有趋于弱化的趋势。

二、实验教学现状成因分析

1.教材的编排不够合理

(1)课时安排不够充裕。首先,每个模块的学习仅安排了36个学时。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新课程下,在高一第一学期已基本结束学习。而过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几乎要一年多的时间。因而现在的学生基础知识要薄弱得多,实验能力亦然。其次,课本上的很多实验是需要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探究,这必然需要相对充裕的时间来保证,这在时间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2)实验的实际内容有所减少。从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总量上看,实验内容确实增加了。但实际上,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只能完成部分教材的教学。我们新疆的高考遵从宁夏方案,必考内容为《必修1》、《必修2》和《选修4》,选考内容为《选修2》、《选修3》和《选修5》中三选一。所以我们较完整地完成了必修1、2以及选修3、4、5的教学。统计这5本书,各种实验共有97个,而老教材中却共有各种实验(包含学生实验)129个。(3)删减了学生实验。在老教材中,每册书后都有大约10个左右的学生实验。每个实验都需要学生花约一节课的时间来独立做实验。而学生分组实验一般是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老教材的学生实验却是相对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和思考。

2.实际条件的制约

(1)学校配备的实验室数量有限。如我们是重点中学,有三个化学实验室,条件比较好。但是有二十班几乎在同一时间内要去实验室做同一个实验,仅要排开就很困难。若赶上连续两、三节课都要去做实验,即使能做,也不得不将有的实验由分组实验改成演示实验。(2)由于实验室的药品及仪器配置有限,加上新课程增加和改进了一些实验,一些实验也不得不改成演示实验甚至放弃做实验。

3.现行高考模式的深远影响和制约

高考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近年来确实有所上升,但变化并不很大。对部分教师而言,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讲、分析和记忆,会比做实验更省时、更省力。尽管新课程下,实验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要教师完全转变也是有过程的,具体的实施中要完全落实也是很困难的。

4.教师的认识能力和处理教材能力的影响

首先,由于过去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和转变是有一定的过程的。而且,化学教材的变化是很大的,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的体系,以及必修和选修中相关知识的衔接上,与老教材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对所有的课本都有一定深入的认识后,才能具备较好的处理和整合教材的能力。

5.学生自身的问题。

首先,由于初中化学教材使用的不同,以及各地学校条件的差异,学生自身的实验能力和素质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初、高中衔接时,我们应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及基本实验的训练和规范。其次,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三、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与素养的应对策略

1.教师自身要重视实验教学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充分体会实验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活动中的主体;(2)教师要提高自身实验设计、评价和交流的能力;(3)教师要提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和评价实验的能力;(4)教师要积极进行实验改进、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2.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去做:(1)创设条件,让实验尽可能的由演示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2)让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的过程;(3)适度的增做部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部分实验可改学生分组实验为单人做实验;(5)支持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6)适度开放实验室。可以利用校本选修课,开展兴趣实验或与生活有关的实验,甚至是难度较高的实验设计,等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自习课或自由时间去自主选做实验。

3.切实有效的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验学习的引导和管理,培养科学的实验学习的习惯和素养。

首先,大部分学生去实验室上课是很有积极性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是比较放松的,甚至实验的学习是无效的。这也造成部分老师不愿意在实验室上课而宁愿演示实验的重要原因。这样,学生会损失很多锻炼和提升实验素养的机会,也使实验的功能大打折扣。所以,从高一就开始,就要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并培养学生在有实验的课上的习惯。新课程下,课时没有增加,但内容却增加了,落实学生的实验探究必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保证。那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要提高才能完成。

其次,要重视学生实验的预习、自学、规范书写实验报告,以及实验后的反思等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重视实验的习惯。

4.要重视学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方法观。

(1)重视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观察、操作,以及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和能力培养;(2)重视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3)重视学生实验过程中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4)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5)重视学生评价和改进实验能力的培养。

5.重视化学实验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

总之,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融于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中,逐步提高和上升的。相信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学生完全有可能在高中的学习中,达到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