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4:1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为人处世格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持身贵严,处世贵谦。
混迹尘中,高视物外。
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不贪最先,不恐独后。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好心态才有好状态。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标题:检察员竞职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在如此庄重的场合、郑重地介绍自我、展示自我,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未加任何修饰和伪装的我。如果说不想被任检察员,那绝对是虚,因为我和大家一样也是凡人,不过,人之常情,还是应当优先考虑工龄长、年龄大、见名利让、有责任扛、人性善、方法活的长者,这样的人上任,既是你我的荣幸,也是领导的福分。好了,还是根据演讲的第一点要求,讲一下我自己的简历吧。
我是89年11月入院,极其幸运地在起诉科学习、锻炼了整整12个春秋,先后任内勤兼书记员、助理检察员兼副科长。忆往昔,比较欣慰的是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基本做到了四多四少即:行善多、做恶少;报答多、报复少;帮人多、害人少;坦诚多,狡诈少。在工作方面亦是四多四少即:看卷认真多,应付少:出庭成绩多,败绩少:对下鼓励多,批评少:对上补台多,拆台少。在下自认为这8多8少基本属实,如果各位认为是张老汉卖瓜——自卖自夸,那还请您多多谅解,那也是由演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毕竟演讲与只讲错误、缺点的检查是有区别的,
根据演讲的第二点要求,应该讲讲如何做好检察员的工作,我想,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无论是助理检察员,还是检察员,首先应当学会的是做人,做人只要“真”字当头,就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例如:别人的工作太忙你真的帮他干了,没有躲躲闪闪或视而不见;该实事求是讲别人优点的时候你真的讲了,没有背后恶语伤人,挑拨是非;当你听到风言风语的时候你冷静的判断了,没有轻易相信并怨恨他人;该买单时你真的掏票子了,既没有蹭老的,也没有扎小的,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你我就会问心无愧,尽管命运不济,偶遇小人编八造没地诋毁你,请记住,行的正,做的端,做的好,是对小人最好的报复手段,其效果远远好于怨恨、责骂。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据观察那种两面三刀、恶语伤人、惧上欺下、惟利是图的小人,在我们的身边,在西青检察院也没有。
总之,只有做人方面被大家认可,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而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工作才有可能游刃有余。
根据演讲的要求,第3个问题应该谈谈,如果此次竞争失败,将如何对待。其实,就这样的事情,我们的老祖先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太多太多的、冠冕堂皇而且极其精辟的言辞,例如:浅薄的人在行动上表现为轻狂,追名逐利上表现为疯狂,以教诲我们要做一个深刻的人;对于成功和失败不妨全都轻松一些,无论什么事,如果意念太强,反而难以成就,以上均是名人名言。我自己杜撰的人生格言是:对于功名追求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我想这句格言,对第3个问题是比较完美的回答。既是这样,我的演讲也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
谢谢大家。
《检察员竞职演讲稿》来源于,欢迎阅读检察员竞职演讲稿。
何谓蒙学?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自儿童出生起就注重其道德的培养和知识的增长。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或者说要及时地用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所以,中国古代称儿童教育为“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这一点,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所见略同。
蒙学的发展离不开蒙学教材。自周秦开始,中国已着手于蒙学教材的编写,此后各朝都编写过一些影响的教材。流传至今,最具影响力的头三名当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加上《名贤集》、《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闺训千字文》、《朱柏庐治家格言》,堪称中国古代蒙学十大经典巨献。
站在现代的角度,这十篇蒙学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它不但是教育蒙童的宝贵财富,更是成人学习为人处世,用来励志鼓气,不断提升素养的法宝。省局去年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的《弟子规》学习活动就印证了这一效果和作用。
这十篇蒙学,首推《三字经》。此书结构谨严、文字简练、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叶韵,读来琅琅上口。许多人少年背诵,竟终生不忘。《三字经》以千余字涵盖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弟、勤勉好学范例,许多语句代代传诵,妇孺皆知。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子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及“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此书影响十分深远,有趣的是同志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题词也借用了《三字经》的体例。此书载誉“千古一奇书”当名副其实。
《千字文》以全书千字而得名。令人折服的是,千字无一重复字,涵盖天文史地、动植物名称、农业知识和道德规范。更可贵的是,它奉行拿来主义,吸收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成语谚语,增加了它的亲民性。
《千字文》由于时代久远,没有国学功底的人读来或许有点难度。但文章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描写让人一下就感受到它的辉宏气势,恰如电影常用的大场景自然景观的表达,一下就把人拉入一种深远意境。里面的“上下和睦,夫唱妇随。”“聆音察理,鉴貌辩色”。“川流不息,渊澄取映”等等历经千年还是那么经典。其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比如家庭和睦、邻里友善、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养生健身等,读来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可见古人对环境与人早有研究,环保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百家姓》的流行是在于它的实用性。宗法观念和农村手工业、商业的初步发展,商品和货币交往渐趋频繁等需要熟读《百家姓》,牢记众多姓氏。
就目前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实际来看,我们应该倡导服刑人员读一读《百家姓》。服刑人员最终要融入社会,知晓姓氏是是一种礼仪。万一看到“乜、濮、璩、闵”等姓氏不知怎么写、怎么读,一定会让对方十分不爽。比如把“仉”(zhang)读成“ji”,把“仇”(qiu)读成(chou),这只能说孤陋寡闻。其实这些姓氏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
监狱警察更要读《百家姓》。视野的开阔,与社会的接触以及劳务加工的发展,知晓姓氏对人的一种尊重。同时,读《百家姓》是一门学好社会学,搞好人际关系的必修的一项基本功。不要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位老总递来一张名片,上书曹丘武总经理。你张口就来句曹总。碰到涵养好的曹丘总经理或许会尴尬一笑,修行浅的当场就会告诉你曹丘是复姓,把你闹个大红脸。这也提醒了曹姓的人如果不读《百家姓》,万一取名叫曹丘,曹牟什么的,就会一不小心改了姓。这有悖于传统,也违背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大丈夫宣言。我们常见的复姓有欧阳、长孙、上官、诸葛、司马、南舍、独孤、东方等。其实很多复姓还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普及的,如“独孤、东方、南宫”等。最容易引起误解的除了曹丘之外还有白马、曹牟、夏侯、百里、南门等等。
为人父母当看蒙学,须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防止变成李刚;陶冶性情,为人处世,修身养德要读蒙学,读来终生受益;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和美学情趣更要学蒙学,读来朗朗上口,看来通俗通懂,普通人不会有难度。蒙学作为国学中的入门学,不但适用于儿童,更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阶层,任何文化程度。它给人的影响在一世,受益于终生。
我伯父年少时诵《三字经》,而今年逾古稀仍能全文背诵。我少时顽皮,没认真学蒙学,至今追悔莫及。而今年纪大了,读可以,背不行,其中的道理深感尚未悟透。
当然,蒙学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迷信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吸取。比如《神童诗》中的《劝学》首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书、唯上论要评判,并且,时展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读书是必须尊崇的,这个观点永不过时。
行为道德圣经——《弟子规》:
自从钱文忠站在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后,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弟子规》热”。
对于这种热,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有对《弟子规》大力推崇者,也有人质疑其是不是真的“好上了天”。但不能否认,薄薄的《弟子规》中,其琅琅上口的经典词句无不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它所提倡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言行和心理。
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
一个“孝”字,一个“信”字,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熟悉,又有些许的陌生。我们对其应该感到熟悉,中华文明五千年,在遥远的古代,“孝”与“信”已然是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应该说“孝”与“信”早应该是我们社会中的普遍行为准则。然而,现在的人们却经常对这两个字 感到陌生,诚信的缺失、情感的背叛,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不安;当昔日恩爱的夫妻对簿公堂,当养育众多子女的老人流落街头,当你倾囊相助的朋友与你法庭相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相信谁?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做事之前要三思,要考虑的自己行为是否符合应有的标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古人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可是纵观我们的社会,总有人恣意妄为,不计后果。当者将手中的权力之剑挥向歧途时,不仅伤害了社会,伤害了他人,也斩断了自己的前程,更有悖于基本的为人之道。
一、立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个人的德,但归根到底是个人的德,这种德既包括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信”,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与“悌”,立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立世做人”为目的,许多家训都将“做人”作为子女学习第一要义。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为做人之首,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符合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或无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是一个人的为人之基。这样的思想在传统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如明代思想家薛?u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行,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既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外在社会规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则,并使之内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会关系下生存和发展自己。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家训大力倡导传统价值观念,将正直、善良、友爱、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作为个人必备的品行。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③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这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相通,时代变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德为本的教育原则始终值得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所坚守。重视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更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性读本的家训将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致的。
二、修身齐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修身是人身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觉过程,这里所讲的修身主要是指培养个人的人伦道德观念,也就是家庭伦理观念,即以孝悌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等。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之后,才能齐得了家,才能在与他人相处时以德规约自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另外,修身齐家还必须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修身、齐家、尚礼,包含了“孝、悌、礼”等道德品质,可以说是成为一个道德社会人的主要标准,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私德”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成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说是公德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因势利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修身为道德之根。传统伦理观认为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一个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调节,他同他父亲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够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响、感化他人,使整个社会趋于向善,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修身的整个过程就是寻求丰富自我、增强其力量、升华其认识,以便他能够诚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谐的生活氛围,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扬儒道,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齐家为治国之基。《礼记》中指出:“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⑥。一个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感情真挚;兄友弟恭,兄弟之间友爱相处;夫义妇顺,夫妻之间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满幸福,家道长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这个家庭必然家道衰败。古人将齐家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能维护好家庭秩序,在国就能维护好国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亲、尽孝,在国就能事君、尽忠。一个人在家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此即仁义、忠爱,即先生所讲的“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为人处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在当代,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处世伦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长去深思并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可以说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与私德相对应,一般来说,个人与外界接触的表现,即属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资源,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都属于公德的内容。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为人处世教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弟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要与人为善,积德仁爱。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⑦。要求我们对待别人时要仁爱、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做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对待他人;在进德修业、求学读书方面要谦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自谦”,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同时学会“谦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时要谨交慎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个人年少时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引导他们结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颜之推家世业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孙”时,仍期望以儒业世传其家,能掌握知进知止的处世哲学。颜之推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谋其政,守职尽责,不要徒“费人君禄位”,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不“侵官”,不随便进言、谏诤。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利益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以己为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独立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学入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劝学勉学教育,其实治学的过程便是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但无论哪种教育,归根结底是个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学入世多是为了让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现在我们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学的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儒家伦理主张以积极处世的态度立志勤学,其劝学之文多不胜举,如《礼记?学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⑨。孔子通过对知识获得途径进行归类,指出常人学习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⑩。虽然一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这种人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诩自己属于第一类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认为自己知识的获得,仍然是好学的结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过自觉学习获取知识的人,就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说,自觉学习这类人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子弟的最佳期许,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门教科书上,或由某些专业的老师对我们进行理论性的灌输,而是渗透在各科的学习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所以说,治学入世教育,不仅是古代乃至现代人们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院)
注解:
① 《论语?学而》。
② (明)姚舜牧:《药言》转自翟博等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③ 黄侃:《孔丘?孝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论语?学而》。
⑤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⑥ 《礼记?礼运》。
⑦ (明)姚舜牧:《药言》,转引自张艳国编著:《家训辑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⑨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可是,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老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中国这样传统文化的教育下,能吃苦的人,漫山遍野都是啊!所以我说,吃得苦中苦,不过人中人。忍得屈中屈,方为人上人啊!”
何谓“忍得屈中屈”?
如今这个社会,大家都看得清楚。应届的优秀毕业生遍地都是,所谓人才,更是一抓一大把。谁不是都有几证在手,谁不是履历表上红红绿绿获奖记录一大串。这样的一群大学生,他们身上有的是热情,有的是拼劲。刚进岗位,任劳任怨,加班加点都无所谓,一腔热血要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吃得苦,耐得劳,但就是受不了一点点委屈。
我认识的小王大学毕业进入单位已经两三年了,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从来不在乎多加班,一心只希望能够做出点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他的工作也确实出色,他的能力本身非常强,在大学里的时候一直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所以,刚开始,他并不介意多花时间多花精力,他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然而,每次单位里评先进,或是有好的机会,从来轮不到他,反而都是被一些自己感觉能力根本比不上他的人占去了。他的心里开始感到很不平衡,明明自己能力超群,明明自己比任何人都努力,怎么上级从来看不见?是不是有偏袒?最后一怒之下他就辞了工作,另谋高就。
这样的个案比比皆是。什么苦都愿意吃,就是受不得委屈,忍不得“辱”,不愿被人看扁,不愿被人冷眼看待。
他们这时心里也许想着:“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吃闷亏?”看似壮志凌云,可是谁能保证,你换一个单位之后就没有同样的情况发生?
尹明善先生还有一句话概括得好:“古今中外,凡是成功人士,都是七分靠忍,三分靠吃苦。”
现今,过目不忘的天才都不罕见,那么仅是拥有才能的普通人,凭什么恃才傲物?真金不怕火炼,更多的“才”不是天生,而是靠时间洗涤出来。每个人都会雄赳赳地说:“士可杀不可辱!”那么有多少人会常常想起当年韩信是如何受胯下之辱的?
人生之路何其漫长,毕业后的两三年,四五年,甚至是十年,都仍旧是成长学习的过程,何必这么苛求自己必须在年轻之时就大获成功呢?只要你等得这么一等,忍得这么一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能力是你的,它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实践中显得愈加夺目,你的同事会发现你,你的领导会注意到你,到时自然有出头日。
有人说,成功是委屈憋大的,这话不假,生活中有许多事,都需要你委曲求全。比如家庭关系,住在一个屋檐下,肯定有矛盾,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但当发生矛盾后,你是直言以对非要争辩个谁是谁非,还是适当委屈一下自己呢?许多和谐幸福的家庭告诉我们,有时委屈自己是幸福之道。与朋友交往也是这样的道理。能够忍得委屈,换来的是平静和谐,暂时委屈一下没关系,将来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会招新了,学生会面试首先要自我介绍,那怎样做入学生会自我介绍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学生会纪检部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学生会部长:
大家好,我叫____,来自____级____专业____班。
性格活泼开朗,处事沉着、果断,能够顾全大局。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表达自己由来已久的愿望:“我要加入学会会纪检部。”我在这里郑重承诺:“我将尽全力完成学校领导和同学们交给我的任务,使学生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积极团体,成为学校的得力助手和同学们信赖的组织。”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学会忍耐,怎样解决一些矛盾,怎样协调好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怎样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怎样提拔和运用良才,怎样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这一切证明:我有能力有资格加入学生会纪检部并且有能力把学生会发扬光大。
请各位大家给我一张信任的投票,给我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相关阅读:
面试其实就是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目的是让我们去大概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一定要短小精悍,尽量不要长,说说自己的特点,和对学生会的认识以及自己积极的态度就可,切记太过浮漂,因为面试的人很多,长了让人很反感!
1、这个主要看你有没有经验,如果有当然好,没有就回答没有,要不会问你担任的感受,对你的影响等等。
如果被看出是撒谎,对你的印象肯定不好。
2、主要看你是否有培养和发展的潜力。
3、考察你对**部的认识,根据部门不同具体回答。
4、学生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的为同学服务,要积极的表明自己是来服务同学,并且在为大家服务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和认识也不断的提高,你的回答是双赢的,不会给人做作的感觉。
5、学生会是联系学校和同学的纽带,是一个为同学服务的机构,也是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
进入学生会可以更好的发挥我的特长,为同学服务,并在工作中发现我的不足,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6、大学里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学生会就是一个值得我去学习的优秀集体,相信在学生会里我能更快的提高,也能更好的学习。
7、有经验谈经验,如果没有可以谈谈你见到一些失败对你的启发,切不可说没有,没有经历的人,很让人怀疑他的能力和观察力。
8、我的格言是:坚持就是胜利,很简单。
如果你实在想不起来,就找一句比较经典的什么老子,孔子,道家等等的话都可以,当然你要理解着句话,能讲出道理来。
9、面试的时候回答的是你的母亲或其他的,不要做作,要真情实感。
当然你回答的人一定要给你有很深的影响。
10、学生会招新,很看重的就是态度,没有积极的态度,很难相信你会在学生会里完成自己的工作。
其次看重你的能力,尽量展现自己自信的一面,只有自信才能让人相信你。
其它的要求:
1、着装要得体。
2、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3、注意自己的谈吐,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4、面带自信的微笑。
相关文章推荐:
学生会纪检部面试自我介绍
加入学生会纪检部的自我介绍范文
学生会秘书部招新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大学生学生会纪检部面试常见问题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 ,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二、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 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 ”,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 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笔者在街头遇到一位拉着悲凉的二胡行乞的老人。问及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为何出来乞讨,是不是没有儿女赡养?这位老人听了我的问话后,未语泪先流。他说,自己的老伴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自己一个人千辛万苦将5个儿女们拉扯成人。如今,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而他却一个人越来越寂寞,就萌生了想找个老伴共度余生的想法。这时候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老伴,见面后老人对女方很是满意,可他的儿女们却极不赞成老人再婚,为了阻止他再婚,与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对老脚相加,直至将给他们“丢人现眼”的老人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老人无奈之下,只得一个人来到城市靠乞讨为生。
老人的诉说,让我在气愤之余,禁不住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古训有云:“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一个以“孝”著称的国度,在古代,许多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古代帝王在选拔人才时讲究“忠孝合一”,所谓“忠孝合一”就是帝王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顺父母,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那将他作为一个人才选拔上来,他也会忠诚于君王,忠诚于国家。从这一基点出发,就有了国家选拔忠臣良将,必须以孝为第一标准的原则,也就有了中国古代以孝悌著称的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替母求鲤的动人故事。
然而,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孝悌美德却渐渐地变了味,做父母的在为子女们付出了一辈子,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汗的时候,却得不到子女的起码的孝敬与尊重,最后只得在痛苦与绝望中渡过余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2004年9月,山东汉子田世国,为了挽救母亲垂危的生命,说服家人瞒着母亲,偷偷地捐肾救母亲,他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感动了许多人,因此他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领奖的时候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做儿子的对母亲的回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田世国的做法值得称道。尽管千百年来“薄父母,不成人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格言一直为世人所尊崇,但真正能为父母做出如田世国这样的义举的能有几人?生活中,父母用他们瘦弱的身躯为子女铺平了理想的道路,使子女们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而子女们对父母以同样方式有所回报的却不多见。而孩子的一次回报,哪怕是一次回报的表示,都能让父母感动一辈子;做父母的一次失误,有些孩子却能记一辈子。做父母的,不管孩子有多少不是,统统都能忘掉;做小辈的,又有几个能体会出父母的一片苦心?正因为如此,田世国的举动才感动了国人,并给世人起到了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
台湾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成功的企业家赖东进有着不寻常的身世。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也是个瞎子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瞎子。瞎眼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葬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他9岁的时候,有人对他父亲说,你该让儿子去读书,不然他长大了还要当乞丐。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上学第一天,老师看他脏得不成样子,给他洗了澡。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洗澡。为了供他读书,才13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照顾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担就落在了他小小的肩上。尽管这样,他也从不缺一天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瞎且弱智的母亲每次来月经,甚至都是他给换草纸:后来,他上了一所中专学校,竟然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但未来的丈母娘却因为他的家庭,用扁担将他打出了门。
然而,靠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后的赖东进在一次讲演中却针对自己的身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都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我必须奋斗有出息……”
赖东进的感恩之心值得我们深思。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感恩之心的,然而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让这种感恩之心化成实际行动。有的人说,我现在条件不好,等有条件了我就孝敬父母;还有人说,生活节奏太快了,我们无法天天守着年老的父母,所有的这些都是借口。孝顺并不一定要你有多么优裕的物质条件,只要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想着点父母,多给他们一点心灵上的慰藉就够了。而有的时候,父母并不一定需要你物质上的回报,他们只求你理解就行了。
虽然“孝亲”只是一种人道主义,属于道德范畴,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要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社会,为你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使你衣食无忧;感恩父母,给了你生命,将你养育成人。如果我们心里只装着自己,或者只有子女而忘记了父母,那么你的行为势必影响你的子女的为人处世观,等到将来你老了的时候,你的子女也不可能对你有感恩之心,更不会对你有丝毫的回报。
【关键词】英汉习语 民族文化 特征 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 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 中 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习语。
参考文献:
[1]卢梅.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
一、观察日记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大量感性材料。观察日记是指把生活中看到的人物、事物、景物截取一个侧面细致地记下来,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它要求我们必须调动全身的感官。
1.写人。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许多人,选择一个熟悉的,抓住特点,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来描写。这类日记不可面面俱到,每次选择的重点应有所不同。
2.写事。把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体现真、善、美的好事,反映假、丑、恶的坏事写下来,从而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爱憎观。
3.写物。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山川田野、风霜雨雪、鱼虫鸟兽等等,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奥秘无穷,无不是我们写作的内容。
二、活动日记
我们每天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有汗水和艰辛,也有快乐与收获。把这些活动记录下来,与他人共享,岂不美哉?
1.社会活动。社会万象,无所不包,商场里的争执、街头的骗局、公交车里的风波、小商贩的交易等,信手拈来,均可成文。
2.家庭活动。记叙家庭生活情景,为父母过生日、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及其他生活风波,均可作为该类日记的写作素材。
3.校园活动。记叙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如篮球赛、军训、运动会等,捕捉精彩瞬间,便可笔下生辉。
三、学习日记
现在,除了课内外书籍、报刊,电视、电影、互联网等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画面冲击着我们,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我们如能以此为素材,或发表感想,或交流经验,或记下新奇的想法,可以帮助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明辨是非、欣赏作品的能力。
四、想象日记
想象日记,就是作者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借助想象的翅膀,超越生活实际构思出从未见过的或者根本不曾出现过的生活图景,并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文章。它对于开阔视野、丰富思维、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可以结合一幅画面,也可以结合某一种声响或一段乐曲,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理想,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通过想象,你可以是来去自由的神仙,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孙大圣,可以是力拔千钧的勇士,可以是聪明过人的爱迪生;通过想象,你可以是夜空中的一颗星星,可以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可以是山林中的一棵树,可以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根草;通过想象,龟兔可以第二次赛跑,狐狸可以改邪归正,小猫会再次上老鼠的当,乌鸦也会成为歌唱明星……这一切,在你的笔下是多么地奇妙呀!
五、剪贴日记
所谓剪贴日记,就是把自己平时收集的画片、邮票、广告纸、门票、照片、糖果纸、香烟盒等,按自己的构思剪剪贴贴,拼成一幅有趣的图画,然后围绕这幅“剪贴画”写日记。
它的具体做法是:1.选画。先搜集自己喜欢的画面(如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漫画等),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待用。2.看画。先给画排序,然后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理清思路和大意。3.说画。用通畅的语言把几幅画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不断修正,凸显主题。4.写画。意思说清楚、完整后,把说的话写下来即可。
剪贴日记,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放飞心灵,自由倾诉,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六、摘录日记
摘录日记是指把看到、读到或听到的名人名言、格言、座右铭、优美词句或歌词等自认为有价值的语言文字摘录下来。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增加储备,积累素材。
七、气象日记
气象日记就是把每天的天气、温度、风力、风向和新出现的自然物候现象当作日记内容记下来。无论是天上云卷云舒,还是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都可以写。此外,随着气候的变化,植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生活起居及周围的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它们都可成为日记本上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八、自省日记
回顾一天或几天的生活,把自己的优缺点和心理活动或道德品质如实记录下来,自我评价一番,看看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什么做对了,什么做得不对,这便是自省日记。它可以让我们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无疑是有帮助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价值;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悠悠古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璀璨文化。很多民族文化精华都引入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古代先贤们的博大思想、精深智慧、精妙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面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结晶的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呢?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流行说法:学生学语文,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成为三怕。这三怕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在害怕和厌恶的情绪下学习文言文,那么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何在?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何在?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文言文现状
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教法单一乏味,致使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字词疏通,字词句意思理解了,文章就基本理解了。他们只注重字字落实,上课花大量时间疏通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有的教师备课囫囵吞枣,草草了事,只知道照搬教科书和“教参”,根本忽视学情,僵化地套用一种或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文言文的人文价值、文化深意荡然无存,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没有感染力,没有生命力。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现状
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的潮时代,大家都说网络潮语,谁去学那些老掉牙的‘古董’(指文言文)?”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应该多接触新鲜事物、时代流行语,如“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成为他们经常交流的语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会也不屑去深究,于是就硬着头皮敷衍了事来学习。有些同学为了考试而学,那也是考前匆匆突击背诵整理,考完就完全放之脑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让90后、00后这一代赶潮流的学生越来越疏离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明确价值,激发学习内驱力
上述现象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清,缺乏学习的欲望和内需,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就已经向文言文有效教学迈进了一步。
(一)引导学生发掘文言文的应用价值
首先,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文化常识、习俗等都是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学习了文言文,对这些成语、俗语、文化常识会理解更透彻,运用起来也会更准确自如。如“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学生经常把“源”字写成“园”。后来学了《桃花源记》,明白“桃花源”是在溪水的源头处,因此“世外桃源”就不会写成“世外桃园”了。其次,学习文言文可以促进写作素养的提高。如写作素材的积累,像《孙权劝学》《隆中对》《陈涉世家》等就可以增加学生写作历史人物的素材;像《论语》《孟子》《礼记》及唐宋家的文章包含了很多治学为人处世的箴言,如果在作文中巧妙引用,那么学生的习作在文采和思想上都将增辉不少。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也有助于改进写作中的语言表达。韩军曾说过,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
(二)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涵盖了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反映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好好利用,尽量多拓展课文相关资料,如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作者思想等,这样学生认识到的是整个古代的文化传承变迁,也能真正认识到古代文化精华对于现代人的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可见世界顶尖人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可和重视。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传统美德精神光耀千古。也可以不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之下走向成功的人。如杨振宁先生,他曾说,影响他最深的不是他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思想,因为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他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思想准绳,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学生听了以后,惊讶的同时也感叹,原来文言文也有如此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就增强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和动力。
三、促进文言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阐明文言文的价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教师也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常文言文教学有诵读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尝试运用现代元素来促进文言文学习呢?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有实效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有学习主动性以及是否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肯定是能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学习,让他们能自主参与到文言文课堂中,能丰富学习文言文的体验等。
(一)拉近古今的距离
文言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是学生觉得文言文同现实生活的距离太遥远,很难理解古人的精妙情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文言文与生活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经典其实很实用很有价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家都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就是因为于丹能尽量联系生活的事例来解读《论语》,把《论语》生活化了,拉近了大众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她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效仿的。如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去周游列国,在前往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这个孩子霸道地拦住了他的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能继续通行。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回话说:“那么,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它的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之后,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呀,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你怎么评价故事中的这个老师?他是谁?这样的导入首先给学生一个谦虚好学的孔子印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就会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理解难度降低了,理解深度加深了。学完文章后,我又提到这一故事,问学生这一个事例证明了文章中的哪些格言。这就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联系起来了,学生对这两则语录的理解当然是更进一层了。然后追问学生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和这两则格言相符或相悖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学生自然就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无形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修正,“见贤思齐”就在课堂上产生了,岂不妙哉?
(二)运用网络流行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网络流行语、年度热词纷纷亮相,层出不穷,这些“流行语”“热词”成为现代人语言交流的“新宠”。在这样的时代,网络语言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如此看来,面对当前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网络语言,语文教师不能全部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而应该抓住时机为我所用,这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如看了《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学生对张岱这一痴人很是好奇。我借鉴了网上最潮老师的教学方法,在大量介绍了作者的资料后,结合文章让学生理解张岱的“痴”,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语瓜、雷、囧、呆代替“痴”,你会用哪一个,把这个字代进去读读文章,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此极为兴奋,课上出现了好几个版本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而且学生对这些网络流行语都非常熟悉,解释起来颇有现代味道,这就把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难以理解的古人的思想也和现今社会打通了,学生自然印象深刻,自然也喜欢上文言文课了。学生在课后还抛出了一句流行语:师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三)巧妙编演课本剧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有些叙事的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用课本剧的形式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陈太丘与友期》《邹忌讽齐王纳谏》《孙权劝学》《愚公移山》《陈涉世家》《曹刿论战》等。这里的课本剧不是指经过长期训练搬上舞台的,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小表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有邹忌、妻、妾、客、君王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表演这一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分组编写好剧本,确定好角色,熟悉自己要表演角色的对白,想好一些环节的衔接,补充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情节话语。每组同学演完之后,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点评,指出他们表演中的优缺点,评论他们的表演和课文的实质内涵是否一致,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建议等。这样的点评其实就是对人物风貌的良好再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人物精神的领略,这是在表演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合影视歌作品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包含电影、电视、广播等。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影视作品这一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
1.合理引入影视作品
如今媒体飞速发展,电影电视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深受中学生喜爱。这时,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的优点,通过形象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那个距离现今久远的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为了表演需要,影视剧对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改编,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观看影片后与课文进行比较研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隆中对》时,我引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是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看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指出和文言文原文相比,电视表演的优劣。学生纷纷扬扬讨论后,师生再一起交流总结。这时,很多惊人之语便从学生口中说出来了。有些同学指出了电视表演中的一些小纰漏,有的同学甚至能联系诸葛亮的其他事件来评价电视表演,达到意料之外的极佳效果。当然,影视作品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影视欣赏课,这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巧妙结合流行歌曲中的“古风”“中国风”元素
“古风”“中国风”是近几年音乐界出现的一种风格,“古风”是指具有古代的风韵,而“中国风”主要是指在歌词中融入古诗词句或者化用诗词的意象意境。近几年,“古风”“中国风”元素在网络中非常流行,甚至网络流行起歌词和文言文的互译,让传统和流行巧妙结合起来。这也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带来启示,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并不矛盾,流行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比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在了解了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这首歌的歌词和课文有什么联系,请你根据课文评价一下这一歌词创作。这个问题一抛出,有些学生马上精神高涨,因为他们对《愚公移山》这首歌很感兴趣,于是边回忆歌词边讨论。课堂其乐融融,学生非常投入,而且结合歌词,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愚公的不怕困难坚忍执着的意志力和精神。最后我让同学们共唱《愚公移山》歌曲,记住这个非同一般的“愚公”。这一节课没有传统课堂的追问、逼问下学生眉头紧皱、昏昏欲睡的情景,而是在非常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这和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有个人的独特体验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列举了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实践,但任何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教学文言文时矫枉过正,过分追求形式,如滥用多媒体、滥用影视歌作品、随意讨论探究、放任自流美其名曰自主发现式学习等,片面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诵读法、训诂法等教学方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低效学习,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似乎讨论得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对重要内容却模糊不清一知半解,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找到贴近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合适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巧妙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体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