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00:20: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心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系统装置
建筑电气工程安装的重点是配电装置的安装,所以对配电装置的安装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图纸并按照相应的配电装置技术标准进行安装,包括从设备的选用到安装完成后的调试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安装的过程要采用质量控制措施,高层建筑内部的配电装置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电力系统,因此,一定要选用技术先进的配电设备。在配电设备的安装中,一定要认真检查其性能与质量,避免安装完成后出现电流与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以确保配电装置的安装质量。
1.1.1安装介绍
物资技术准备→测量定位→设备开箱检查→设备基础性钢制件→设备就位(同时做好内部各种接线的检查)→母线槽的测量→母线槽的安装→制件电缆桥架→电线敷设和线缆连接→实验的调整。
1.1.2配电施工中的注意点
首先是施工中的相关协调问题,尤其在审核图纸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例如配电间的通风、散热和事故后的排烟处理,要注意母线槽、桥架、基础槽钢的预埋铁及预留孔的设置,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其次,搬运通道要在配电间空出,如果没有的话,就需要预留大的吊装孔。再次,混凝土在浇捣的时候要注意将柜基础槽钢同时埋入,对于基础槽钢的外形尺寸要根据施工时的产品样本确定,同时根据施工的图纸确定结构轴线尺寸。建筑标高的定位必须要根据建筑的标准来进行测量。还有,搬运吊装配电设备工程中,要特别注意产品的保护,搬运点必须在重心下面,防止倾倒损坏设备,也不能碰撞摩擦。然后就是安排柜进场的程序,要根据平面布置图依据一定的原则,先里后外,等到一切没有问题后用螺栓进行固定。在正常施工的工作范围内,必须要明确相关产品的要求,动静触头的间隙要严格控制好。要确保抽屉式柜的机械联锁或电气联锁装置的动作准确可靠,隔离触头分开的时间选择要看断路器的分闸,只有分闸后才能分开,其中抽屉推拉要进行无卡阻碰撞的灵活处理。柜与基础槽钢要可靠与地相接。最后,做好低压柜与电源的强行连接,防止设备被损坏。
1.2防雷与接地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安装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
1.2.1系统安装程序
在进行系统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流程。
1.2.2防雷与接地系统安装中的注意点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防直击雷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接闪器,这样可以通过引下线将其连接起来,在进行安装时,一定要确保避雷针网等与屋面突出的金属进行可靠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感应雷与高电位入侵,可以在电缆进出户处安装铁脚支架,这样可以将其与电压保护器相接,从而更好地做好防雷设计。另外,高层建筑电气安装中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层建筑有着照明、排水、空调以及电梯等很多的设备,在用点上负荷很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管线中一定要有相关的防火措施和相应的防雷震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1.3电缆敷设
1.3.1电缆敷设的顺序
在电缆的敷设上也讲究一定的程序,首先是电缆检查,其次是电缆分割分配,再次是电缆敷设,最后是电缆固定。
1.3.2电缆敷设的注意点
首先进行电缆检查,在敷设前一定要检查电缆的型号、规格与设计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机械损伤不能出现在要应用的电缆上。其次要根据工程中的实际需求,合理进行分配,因为工程现场相同型号规格的电缆会有很多,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尽量减少接头,有效使用电缆。再次就是做好电缆使用时的防护,不能蛮横乱推,要用特殊的机械吊卸,采用合适的措施做好电缆防护,防止对电缆的伤害。同时因为电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好相关的绝缘测试。水平敷设的大规格电缆,尽可能地利用机械进行牵引,注意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不能超过规定值,机械牵引速度不应超过15m/min,电缆应从盘上放出,不能在地上拖拉电缆敷设,不应有超过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不应有机械损伤,敷设电缆应在首末两端留有备用余量,并及时封口、挂牌、标识。建筑物中会存在很多的接缝,电缆在这样的地方要注意有适当余量,以备后续整合。最后就是做好每个支架上电缆的固定,并且电缆敷设的角度要有合理的依据,固定距离按规范要求。做好电缆井中的防火和连电设施,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
1.4开关柜系统的安装
在建筑中,尤其是高层建筑,整个建筑的用电全赖于配电房的设计,而开关柜是控制配电柜的核心。因此,开关柜的系统安装就影响着整个电气工程的完工。为了使整个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此系统的完美构建至关重要。在开关柜的安装中需要注意的工作内容有,首先是配电的开关柜涉及整个的用电工程,在进行安装前核查相关的文件与资料至关重要,并且是头等大事,作为技术的核心一定要按照技术的规程以及操作要求进行安装。其次就要考虑负载能力,开关柜的承载能力是怎样的?只有知晓可承受强度,才能确保开关柜的牢固。箱内的导线整齐排列且在两端固定,盘面的导线要有适当的空余,便于出现问题时及时检修。最后就是开关柜的牢固性问题,一定要确保其牢固性,注意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安装一个可以灵活打开的门,并且用裸铜线以及金属构架进行连接。要对盘柜的安装进行严格控制,一定要参考相应指标要求。
1.5电气线路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注意点
现在高层建筑火灾时有发生,而在这些火灾事故中,电气原因造成的事故不占少数,并且电气原因事故多数是由电缆电线的原因造成。再加上绝缘材料很容易在火灾中被进一步引燃,使火灾扩大的速度加快,会带来很严重的人员伤亡。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损害的发生,必须要选用矿物绝缘的防火电缆,甚至是为了避免火灾或者发生火灾时的进一步扩大,要选用阻燃型的电缆。在电气线路的设计上,导线的选用在满足型号与规格的同时,要保证配电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导线的选用原则是导线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一般在电流较小时,导线要进行机械强度的选择,同时,还要确保导线可以安全地运行,保证导线的持续载流量比最大负载电流要大。除此之外,电压的大小也要务必保证,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安全性是整个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要保证电源引入端到负荷末端的电压损失不大于2.5%,做好安全保证设施的长远考虑。
1.6电梯系统的安装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不可忽视的通行工具,优异的电梯设计对于建筑的使用效能也起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电梯设计是现如今建筑工厂的重要考虑事项,而控制电梯的机房,很多的都是选择在井道上方。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多采用的是高速或者是超高速的电梯,为的就是要缩短运输时间,并且在控制方式上多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电梯的设计是为了在建筑的使用中达到安全方便舒适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电梯设计时一定要将电梯的配电开关以及各项控制问题做好前期考虑,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
2结语
观点
不少企业在设立研究院之初,确实想依靠研究院获取自主核心技术,但往往事与愿违。原因在于企业研究院不能扎扎实实地处理好实力、能力与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
日前,腾讯投资亿元设立腾讯研究院,意在研发未来2至5年内的互联网实用基础技术及为中国互联网储备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国内IT企业设立企业级研究院,腾讯并不是第一家,但腾讯此举却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
笔者相信腾讯此举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性作用。未来的两三年内将有不少互联网企业仿效腾讯成立研究院,新一轮企业设立研究院的热潮会逐渐蔓延。但在思考设立企业研究院的出发点时,却要警惕不要把企业研究当做花瓶。
诚然,一个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竞争时,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自有核心技术,“一招鲜吃遍天”在国内外屡见不爽。如果没有自有核心技术,短时期内也许会因为一个创意或超前的眼光做得比较成功,但运作模式很快就会被复制,追随者甚众,被拖进残酷的竞争中。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并长时间占据主动地位,必须要拥有核心技术这个杀手锏,而建立企业研究院正是铸造这个杀手锏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企业利用人们对企业研究院如上功能的理解,耍弄“挂羊头卖狗肉”的招数,甚至“挂羊头什么肉都不卖”,一切为了圈钱上市或者其他的目的,结果另当别论。但也有不少企业在设立研究院之初,确实想依靠研究院获取自有核心技术,但事与愿违。为什么?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是研究方向不能与企业的市场战略相一致。研究院建立之初吸收的高端人才大都来自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纯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具有这种背景的人其思维与企业直面的市场嫁接时,往往会因“血统不合”而导致搞出来的成果对企业用处不大。众所周知,企业研究院与高校研究院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研发不能仅考虑可行性,还要考虑有用性; 在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必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设立企业研究院的本质目的并非为了获取诺贝尔奖,也并非为了多出几篇论文,企业研究院最终的目的是为企业赚取利润。
其次是切莫盲目跟风。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如下三个条件,才有必要设立企业研究院: 首要条件是企业的性质是技术驱动型,二是确实想通过技术来与竞争对手拼抢市场,三是要有足够的财力和人才储备支撑。然而,不少企业设立研究院时根本不考虑这些,而是把吸引媒体或股民或风险投资者的眼球作为最终目的,或者打肿脸充胖子盲目跟风,根本没有把研究院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把研究院当“花瓶”对待。
放眼国外,微软、英特尔、IBM的成功哪一个不是凭借其企业研究院所锻造的核心竞争力独领的?微软的视窗系统,英特尔的奔腾芯片,IBM的大型机,都出于企业实验室科技人员之手。如果企业研究院越来越多,且能正确发挥其功能,则将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要想办好,需要企业研究院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处理好实力、能力与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企业研究院沦为花瓶的处境将不可避免,只能装点门面,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自主创新系统;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69-02
一、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上现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链或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相关机构进行联合对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产成品的生成全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质是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按照产业链上横向和纵向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关系,又可以分为技术链合创新和技术竞合创新。
技术链合创新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中游企业,即在整个产品链的原材料创新、零部件创新和产品创新阶段。假如我们把原材料创新、零部件创新和产品创新看成是产业链内部小的上中下游企业,那么技术链合创新,既可以是上游企业同中下游企业中的一个企业合作创新,也可以同时与中下游企业合作创新。这种技术链合创新主要以合作为主,能使产业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更加紧密,产品供应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产业链上技术链合创新具有经常性和长期性。
技术竞合创新贯穿于产业链上的每个阶段。集中于每个阶段的同类产品企业之间。表面上。产业链上生产同类产品各个企业之间存在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如果同类产品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只会两败俱伤。但由于各方势力的有限性以及为了共同排挤其他和潜在的同类企业,为此在一些共同难以克服的问题上就必须进行合作。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叫做竞合。技术竞合创新就是为了应付共同的技术问题,而使同类企业组织在一起的技术创新。这种组织方式,可以是产业链上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中的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和强弱联合中的一种。产业链技术竞合创新就是为了解决共同的技术难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创新成果的瓜分,主要以竞争为主,因此产业链上技术竞合创新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暂性。
根据以上对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概念的分析,无论是横向技术链合创新还是纵向竟合创新。都可以将技术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以技术研究开发(R&D)活动为主且集中在新兴技术或高新技术中。新兴技术或高新技术具有更新换代快、竞争激烈、研究开发费用大、未来市场的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合作创新。(2)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和共享成果。(3)合作的目标明确并有规定的合作期限及合作规则。(4)合作方式多样化。有合同创新、项目合伙、基地合作和研究公司合作等。这些合作方式既可以采用正式形式,也可以采用非正式形式。(5)合作主体的不单一性。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主要以企业为主。但有时可能涉及到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
二、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内容
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链上共性技术创新的一般看法是,在产业链上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创新成果能对一条产业链或多条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创新。共性技术创新按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程度可以分为:基础性共性技术创新。是指在同一产业链中。对产品进行统一标准技术锁定的创新,主要用于产品的测量、测试和检验。它为产业链上企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它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能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如对产业链上工艺过程的全面改进:一般共性技术创新。是指除以上两种共性技术创新的共性技术创新。由此可知,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共性技术创新本身特点是处于竞争前阶段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产业链上单个企业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这一领域,需要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和国家各个研究部门进行合作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技术核心创新,是指在共性技术的基础上确定技术路线的情况下进行产品生产的技术选择中的关键部分,完成这个过程的技术和工艺创新,就是核心技术创新;二是设计核心创新,是指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形成独特风格。核心技术创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等特点。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加强企业现有市场的技术优势,同时还可以打开多种不同类型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技术,所以。它不仅关系到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创新是指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重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对提升产业链所在地区、产业链、产业链上企业的经济竞争力、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都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一族技术创新或技术群创新。可知,关键技术创新定义是从技术创新对产业链所在地区、产业链和产业链上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程度进行定义的,因此关键技术创新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其原则主要有创新原则、战略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前瞻原则:准则主要有加强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以及产业链所在地区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关键技术按照这种原则和准则进行创新。能够减少失误。降低市场风险,为产业链上技术升级提供保障。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共性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在大部分上是不一致的,但有时是指同一项技术创新,即有可能重合。随着技术进步,原先的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有可能变成共性技术创新。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完全独立分开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
三、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类型
合作主导型。合作主导型就是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合作。低度竞争,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要求合作各方战略目标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资源具有互补性和市场重合性较低。目标的兼容性是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主导的基础:资源的互补性促使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为了寻求各自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因此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这是合作主导的推动力;低市场重合度是指最终产品不同,相似度很小,市场竞争低。这可以避免因为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争夺相同市场和共同客户而发生激烈竞争,能够大大减少合作企业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的可能性,这是合作主导的根本原因。本文产业链上横向企业之间主要以产品供应为主,市场重合度低,关联性大,由此可知技术链合创新肯定是合作主导型。
竞争主导型。竞争主导型就是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竞争,低度合作,或者说处于对抗性竞争。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关系。这种类型一般
会出现在产品、市场和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高相似性的合作企业之间。资源的相似性无法使合作企业之间实现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同时又由于产品和市场的相似性,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这种高度相似性。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愿望大大降低。虽然说合作各方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利益,以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都是有限的。但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同类企业对现有技术市场和资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分布,对扩展和开发新的技术市场与资源进行共同研究,这能够尽量避免和加剧恶性竞争,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技术合作空间。加强合作力度。这种竞争主导型主要出现在产业链上纵向同类企业之间技术竞合创新。
对等关系型。对等关系型是指在进行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合作和高度竞争或者保持着低度合作和低度竞争,合作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不太稳定的关系。产业链上保持高度合作、高度竞争主要是指产业链上横向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品,同时上游企业也进行下游企业相同的产品的加工,这样。它们既需要在共性技术上合作创新。同时在销售市场又存在高度竞争。而对于纵向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更加明显。特别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技术创新:产业链上保持低度合作和低度竞争主要是指产业链上横向上游和下游之间技术联系比较松散,且上游企业不生产下游企业的产品,这样,它们既不需要太多的合作意愿。也不会产生同类产品竞争。对于纵向上同类产品企业来说,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技术合作创新程度就低,同时对于那些达成协议来划分市场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在短时期内不会进行高度竞争。因此,这种对等关系型无论是产业链上横向还是纵向企业都会出现。
参考文献:
[1]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02)
[2]李海婴等,构建三级四体系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2,(06)
[3]吴贵生等,北京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03)
[4]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软科学,2006,(04)
[5]徐作圣等,国家创新系统与竞争力――台湾集成电路产业之实证,经济情势评论季刊,2000,(03)
[6]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治河,“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管理;组织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35-04
自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的经典定义以来,对于创新的认识已经在对于产业和经济变化的研究中不断深化。创新已经成为企业长期战略的核心和组织行为有的功能行为,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词汇,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由此形成了一些创新的组合词,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等。
早在2002年初,科技部就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为主的转变。同时,同志在2005年初多次强调“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可见,科技的“自主创新”已刻不容缓,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摆在面前,必须认真加以探索和研究。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
较早提出的“自主创新”概念,其涵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造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稍后又有“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 这一定义与傅家骥主编、1998年出版的《技术创新新学》中给予的定义非常相似。柳卸林认同自主技术创新的提法,并提出要“在自有技术上自主创新”。
谢燮正认为自主创新包括了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包括选择发明和科技成果,使之逐步成熟到适合于生产应用,并获得市场成功,还包括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去开发技术的各种努力。所谓自主,就是想方设法保持自己选择理念、目标、模式和过程的主动权,自主创新就是不要锁定在对手设定的创新轨道里。余江和方新将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能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发乃至开发出面向市场的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的能力”[1]。
李正风等人认为自主创新是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中知识、技术或制度等方面的关键性突破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的,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各种创新活动中,自主创新最具主动性[2]。
谭贤楚认为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克科技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后续环节(这与重走别人的老路对已有科技所进行的改进而无重大突破的模仿创新是有根本区别的),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创新实践活动[3]。其核心思想就是不走别人的老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前人的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而打开新的局面。在这里,自主创新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基本涵义:一是在自主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在别人(国内外)先进科技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而进行的再创新。通过分析研究,科技自主创新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基础研究、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
二、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极其宽广的概念,从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现状看,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自主创新的内涵定位在狭义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第二种观点批判性地指出在论及自主创新能力时,人们通常把自主创新理解为科技实力、成果和专利数的复合体,把自主创新等同于科技发明创新;第三种观点是把自主创新的本质看成是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第四种观点则是站在反对“知识产权”的论点之上的[4]。
自主创新既可以指一种创新方式,也是指一种发展战略[5]。在前一层意义上,是指一种体现中国特殊国情的科技创新方式,包括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增加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三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原始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集成创新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是指围绕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品和重大项目,将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引起重要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主创新不能封闭起来进行,而应展开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充分利用人类共同的科技成果。
研究国际发展经验可以发现,自主创新是一个后起国家在加速推进现代化过程有的概念,本质上讲,是体现自己发展的战略意愿的创新。这一概念的背后,包括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5]。其实,从自主创新的三个基本方面,就已经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作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特殊性。加强原始性创新,就是针对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加强集成创新,就是针对过去单项技术研发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的问题;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就是针对多年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老问题。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现有英语体系中,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能够比较贴切地表达我们所要表达意思的单词与自主创新对应,因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战略,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
三、自主创新的特点
以上列举的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界定,虽然受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的限制而各有区别,但从中可以归纳出自主创新的三个特点[6]:
(一)技术突破的内在性
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是指企业在研究开发上对每一个技术环节都面面俱到,但企业必须拥有其中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必须是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而获得的。
(二)市场开发的率先性
率先性是自主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新技术成果具有独占性。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率先进入市场,领导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标准或技术规范,对跟进者形成技术锁定,从而能够稳固其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三)知识资本的集成性
即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各种创新所需的资源,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知识和能力上的内外部支持力量。这是自主创新成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自主创新过程中,从技术构思、研究、开发、工程建设、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等创新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内外部各种资源、知识和能力的支持来实现。
四、自主创新的基本支撑性理论
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科技发展能力,还应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产业化、市场运作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创新目标为主导,在资源投入、研究和开发、制造和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方面创新能力的总和。以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规定为基础,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来看,自主创新的基本理论支撑包括以下三点[7]:
(一)技术创新的主体性理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即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投资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获取利益和分配的主体,这是技术创新理论的重要基础。只有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有效地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在宏观上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根本途径,在微观上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根据。
(二)技术创新的有序性理论
技术创新是思路创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的有序化过程。它要对这一系列自主创新过程进行优化,又要善于运用集成战略得以组织实施。因此,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考虑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使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实现有序的相互联接和相互协调。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无序和受阻,都将影响自主创新活动的预期完成、甚至导致失败。
(三)技术创新的市场性理论
技术创新的目标在于实现最大的市场价值。这种市场价值的实现,既要使产品生产者获得最大效益,也要为商品消费者带来最大利益。同时,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等应用,必须考虑如何摆脱对外技术依赖的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并使这种需求理念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自主创新的机理
创新就是要开拓新的道路,做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对已有的、旧的事物的否定和发展,就是“创造性的毁灭”,就是对知识的超越、自由竞争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主体的知识基础及其超越
创新就是要突破前人的成果,就是要在前人(包括自己)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等。所谓知识基础就是指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时所必备的知识条件,它包括扎实足够的专业知识、哲学知识(方法论)、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等[8]。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原料,任何领域的创新活动都要以该领域中的已有知识和成果为起点。 在自主创新中,创新主体对前人或他人(也包括自己)知识的超越是自主创新成功的象征,只有在某些领域或方面实现了知识的超越,才会使得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成为知识的领先者。
(二)自由竞争:自主创新的实质
如前所述,自主创新的知识基础是创新主体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创新主体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还有其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认识到自主创新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自由竞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动态演进的社会系统。它的内部诸要素(主体、客体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得自主创新的良性运行可在时间进程和空间形态上具体展开,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引导”、“市场对科技的导向”等方面[9]。
(三)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规律
自主创新是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进行跨越式发展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条原则和思维特色。一般说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发生在企业和产业层次,也可以发生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指科技创新不要一切都要从自己做起,而是有效并灵活运用崭新的理论、技术或概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打开局面,从而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自主科技,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这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普遍规律。国家层面的科技跨越式发展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0]:一种发生在接近科技和生产力前沿的相关的竞争领域中――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都相同,跨越的实现以领先者的位置互换为标志; 另一种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跨越,追赶者有比较明确的前进方向,在追赶过程中实现科技发展的某些领域的某些过程和阶段的跳跃或实现路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实现路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六、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
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尚无定论。 我们知道,经济的根本现象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的根源是创新,而创新是通过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要素的新组合活动而实现的。如果能有意识地将过去由于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原因所造成的闲置生产要素围绕优势创新机体重组,则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实现要素(包括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现代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和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问题,通过何种形式,建立什么样的组织制度和结构、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来实现自主创新,目前世界各国都处在探索阶段,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固定有效的实践模式。
笔者立足于我国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和组织文化的新生,构建了由核心技术竞争(Compete)、科研力量整合(Integrate)、组织管理激励(Prompt)、科技成果转化(Transform )四个结构因子组成的国防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管理模型,我们简称CIPT模式。
(一)核心技术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
核心技术竞争我们关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机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主体、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环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投资管理。核心技术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稀缺(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能稀缺)、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11]。 事实上,只要具备了核心技术的创造力,并以此为基础确保企业始终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利润的追求。为此,要使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创造力给以相应的利润回报,可以通过为此类企业提供研制、生产合同,使企业在履行合同补偿自己在创新中的投入,并且获得相应的利润。产品的购买者往往不仅要购买最终产品,而且要购买“科研成果”这种中间产品,使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投入得到补偿,才能使企业在产品研制中保持核心竞争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
(二)科研力量整合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
科研力量整合我们关注国家支撑企业基础研究、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合作、多元化开发、争取国际合作。现代企业应该走出封闭,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大量创新技术分散在全国成千上万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作用,重视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集成创新研究,既考虑科技创新的内涵和规律,还要考虑现代企业的需求,多渠道吸引国外先进理念,引进技术,合理分工及资源整合。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扎实的基础研究为支撑。而基础研究投入大、风险大、收益小或者没有直接收益。 重大的科研活动,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合力攻关。大力协同,是我国现代科技工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加强社会科研开发整合力,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组织管理激励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保障
组织管理激励我们关注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基于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科技人才胜任力评价、企业组织文化新生。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建或者再造,不仅依赖于组织结构的再造,更依赖于组织文化的新生。如果不彻底地质疑、挑战或者替代现代企业中隐含的价值、信念和假定,则任何管理模式的变革都将流于重复的表面改变,新的方式只是去适应既有的规范和政治条款,维持现状。现代企业还要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和谐、清新的文化环境,从而使自主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里所要营造的学习型组织创新文化环境的关键在于激活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激励创新主体有效进行创新活动。在这种创新文化环境中,创新主体创新欲望强、敢于冒险和探索、勇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从而不同创新主体间形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氛围。
(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我们关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科技成果转化条件。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12]可以看出,创新包括发明的生成和走向市场两个过程。科技成果转化具体表现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商品化是科技成果,实现有偿转让,得到相应的价值认可;产业化是形成科技产业,进行科技成果的规模生产,追求更大的效益;国际化则是更高的要求,是在国际市场的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寻求跨国发展。因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实现,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根本价值都体现在科技成果应用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并从中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以创造性和市场成功为基本特征进行周期性技术经济活动,成功的自主创新,经过普遍的推广,必然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的变化,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 炜.自主创新文献综述[D]. 北京: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772-779.
[2]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1-23.
[3]谭贤楚.自主创新:新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1):76-78.
[4]胡晓鹏.中国学界关于自主创新问题的观点论争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6 ,271(6):9-15.
[5]胥和平.以自主创新理解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3):6-10.
[6]李 刚,陈昌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J].科技与经济, 2006,109(19):26-28.
[7]杨永.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模式探讨[J].工业技术经济,2005,143(24):2-4.
[8]王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0.
[9]谭贤楚.国家创新战略的一种模式――自主创新的机理、主体及环境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13.
[10]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148.
[11 ]鲁俊毅.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核心技术创新研究 [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12]刘 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机制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A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Self-determined Innovation in Modern Enterprises
Zhao Ruijun,Bao Zhanguang,
Zheng Juan
(B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关键词:复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软件工程 上海论文 开题报告
复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 :093053175 领域: 软件工程
姓名 xxx 方向 企业信息化 指导教师 xxx
论文题目 基于portal和web services的企业协同办公系统的构建
选题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信息系统建设已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是企业实现由传统的人工粗放型经验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型管理和数据分析为决策依据的科学管理转化的保证,也是使企业能够迅速了解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求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企业的各类业务数据信息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缺少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从而无法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统一的企业整体业务数据信息视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期待着这样一个平台系统:它能够打破信息系统间的壁垒,将管理类信息和业务类信息结合在一起(像dna结构中的键的功能一样),提供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与生产经营信息视图,并以此给企业每一位决策者和执行者。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只有真正帮助企业领导迅速取得和分析有关决策的信息,才能有助于企业在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portal技术将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各种应用业务资源,使企业用户通过单一入口一次性登录来访问多种业务平台信息。再根据所属信息的权限范围展现所访问系统信息,对企业各级领导及业务人员不再需要多个系统切换,而进行一站式的业务流程审批处理。基于此,应用portal技术搭建的企业统一门户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应用整合,与传统意义上的应用系统集成不同,它不是以实现跨系统的业务处理为目的,而是站在企业的管理视角,增强科学的决策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管控。
web services技术,毫无疑问已成为将信息和应用程序在页面传递呈现的接口标准。而portlet做为portal动态容器组件,将充分利用该标准及轻量级松散耦合优势同时,再结合wsrp(web services for remote portals)协议远程调用异构门户系统提供的portlet服务(如 :天气预报等),使得在多种业务系统不同平台间进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集成。无论信息存贮在何处(如:企业内部网络或internet)、信息的格式如何,都可以轻松快速的按照用户喜好的方式个性化的定制收集展现。
自此,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portlet 便有了web services 强大的沟通能力,使得整个portal系统更加灵活,随需应变。
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围绕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决策及办公效率为目的,阐述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为核心技术构建企业门户办公管理系统价值和意义。
具体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1. 首先,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即已建设的业务系统,结合此次门户系统要求,阐述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的门户构建优势,明确该实施方案。
2. 其次,重点研究构建企业统一信息门户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聚合的框架,将已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工作需要实现多维度的企业信息门户,如:企业门户、部门门户、个人门户、业务门户、企业文化等。对应技术:ibm websphere portal+web services;
3. 然后,研究构建企业协同办公及报表管理平台。为企业行政办公及各种业务流程的审批处理提供的基础平台及,根据个业务系统数据的进行收集、汇总、展现,生成提供各类管理报表,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全面实现企业办公的自动化。如:公文流转、报销、会议等管理;对应技术平台:ibm lotus domino + dashboard;
最后,统一整合所有构建平台,分析其系统的扩展性、复用性,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工作的具体进展计划:
1、2010年1-2月,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根据导师意见进行完善;
2、2010年3月15日前,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2010年4-5月,完成学位论文初稿;
4、2010年6-8,根据导师的建议,修改论文初稿,完成学位论文;
5、2010年9月20日前,提交学位论文。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2009年3月20日
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同意 建议修改或补充 不同意
具体说明:
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名单:
姓名 职称 学科、专业 单位
学院意见:
主管院长签字:
200 年 月 日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意见:
关键词:电动汽车;发展现状;技术瓶颈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危机逐渐被提上不得不改变的地位,在众多的能耗大户和环境污染大户中,机动车是一个不得不提到角色。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家,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美国。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8.5亿辆,消耗全球石油产量的55%,排放15%的二氧化碳。庞大的机动车消费给我国能源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而由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动汽车逐渐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
2 电动汽车产业现状概述
2.1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动汽车,研究的主要方法集中在纯电动汽车方向。早在我国“九五”期间,电动汽车技术就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重大科技产业。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动力电池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了大容量、超大容量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功率密度从2001年的491瓦/千克提高到2008年的2500瓦/千克,增加了5倍多,循环寿命达1000次左右。动力电池企业的投入也大大加强,2009年底国内车用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4亿瓦时和9亿瓦时,从而攻克了电动汽车动力源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对于动力电池的安全技术方面,我国通过自主研发设计,也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安全技术保障。
(2)在城市化应用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众多大中城市试点运行电动公交车,并有计划的推进电动小汽车的运行测试和考核;同时,上海、盐城、重庆等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建立投产,也从技术层面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小汽车运行的稳步发展。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动用了近600辆自主研发设计的电动汽车运输游客和运动员,充分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现状。
3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瓶颈及其解决办法分析
3.1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及其瓶颈
结合上面的分析,尽管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诱人,但是依然存在着众多的技术瓶颈,在电动汽车的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概括起来,我国当前的电动汽车发展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整车制造技术基本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对于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问题,如电机驱动技术、电池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变速箱控制技术及发动机技术等等,在诸多的核心技术领域,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者是相关产品,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这些核心技术领域内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展。根据我国发改委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及其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方面,2005年用于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引进及相关技术转让的费用大约在200亿元左右,而到了2010年费用上升至360亿元,2011年更是突破了400亿元大关。
(2) 配套产业链跟不上
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解决汽车的电池动力、控制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充电基站无法配套
电动汽车采用电池供电,一旦电池电源耗尽,就需要充电,因此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广布充电基站。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站仅仅才6座,而在建的也不过20多座,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充电基站的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技术制约,这主要是充电时间过长,国外充电时间一般在2-6个小时即可充满,最大行驶里程在100-200公里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充电技术相较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正常充电时间需要18-24小时,最大行驶里程也不过才100公里左右。
②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跟不上
对于电动汽车内的核心零部件,我国目前在材料制造领域、机械加工工艺领域内,都无法实现技术突破,只能依靠进口国外整套零部件或者是生产线,而整条生产线的引进,价格动辄上千万元,并且在关键技术方面还受制于人,导致零部件造价过高,比如,比亚迪所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其容量已经超过了国外电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造价过高,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4倍,这就极大的限制了比亚迪电池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已经跃升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国家,在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材料及制造技术方面无法实现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那么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永远得不到长足健康发展。
③维修4S店无法配套
由于电动汽车的结构复杂性,目前我国尚无成套的面向电动汽车设置的维护维修保养4S店,这一点与国外电动汽车巨鳄无法相提并论,以日本丰田为例,不仅有众多的油动力车4S店,同时其本土和海外还有多达3500家的油电混合4S店,其中80%的4S店同时兼备具有纯电动汽车维护维修保养的功能。丰田重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建设,这一点应该值得国内电动汽车研制厂商的学习;而国内很多电动汽车厂商往往容易忽略售后技术和服务的配套,这也是导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原因之一。
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紧缺,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因此电动汽车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从技术层面详细探讨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以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若干具体的技术解决措施,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速度和技术应用水平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当然,更多的技术解决措施有待于广大技术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电动汽车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A.T.科尔尼,川原英司.孙健,丁涛,苏苗苗译.电动汽车时代的企业战略革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2006,(4):317-322.
[3]曹秉刚,张传伟,白志峰,李竟成.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1):1-4.
那么,中小民营企业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呢?本文拟根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着重谈谈中小民营企业在成长期如何持续发展问题。
一、正确进行市场定位确定企业的经营领域
市场定位.必须依据企业资源状况来确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依据拥有资源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选择。大企业拥有的资源较多:品牌、销售渠道、技术等。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能拥有的资源及产生的选择就小得多,存在着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和不足,但是,中小企业可以依据自己企业适应性强的特点.充分寻找市场的间隙,涉足大企业未进入的领域,可以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服务等等领域找到自己的市场位置。
二、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保持企业高效灵活的运作
从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其灵活的机制、运行的高效。
分析民营企业的体制结果和管理方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一身是其普遍的特点,也正是这种特点,是民营企业经营灵活、运作高效的保证。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其规模不大时.“老板”通常有能力对企业的事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不需要过多的所谓授权、分权。民营企业没有过多的各种科室、部门,从而也没有更多的扯皮,企业的运行常处于一种高效率之中。
当然。追求企业机制的灵活、运行的高效。并不等于不需要对企业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原有粗放式的企业管理工作.必须被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取代。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发展、壮大。企业的管理工作包含了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等,这些管理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这些方方面面的工作,形成整体效能,才能对企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在发展过程中把握好企业的规模
企业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都会遇到成长、发展的问题。但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有机遇,也有陷阱。
民营企业从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来看。一般都是其创业者凭借微不足道的资本、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经过较长时期的资本积累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过程中。企业拥有较大的规模、充足的资金等,几乎等同于拥有了较强的竞争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有优势地位,规模经济的思想时刻在影响着人们。也许正因为这种诱因,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有着不断扩大规模、增大市场份额的强烈冲动这样的趋势。甚至可以说,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企业投资、一定规模一获取相应回报一投资扩大规模一获取回报一再投资扩大规模一再获取回报一……一企业规模失控、效益严重下降。
但是,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立足之本,是其特殊的目标市场和灵活的机制、快速的反应。这种目标市场,从总体来看,市场份额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企业想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提高自己企业的市场份额,到一定时期,就会发现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要再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会非常困难。而且市场份额的提高带来的收益可能大大小于所付出的成本,形成了明显的规模不经济。不断扩大的规模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灾难。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企业的成本也将不断增加。难度也会愈大,而企业运行的效率和灵活性,却向反方向不断下降。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其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是有相当限度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供需矛盾也将不断加剧。企业真正拥有的资源与企业不断扩大的规模无法匹配,企业的运行将陷入非常严重的困境。这种缺乏有效资源匹配的规模扩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强大,而只能说是一种“虚胖”,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四、注意员工队伍的培养
分析我国目前的中小民营企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轻视员工队伍。随着多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农业富余人员的不断增加,就业压力愈来愈大,这些下岗工人、富余人员成为了目前民营企业主要的操作人员。但是,对这些操作人员,企业“老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甚至轻视,总认为岗位稀少,人员好找,造成了员工队伍极其不稳定,安全感极差,流动性大,几乎谈不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企业中,对于技术、营销、管理人员的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也已经引起了较高的重视。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员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应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较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在技术和人才无法与大企业相竞争的情况下,靠什么去竞争呢?况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
要有稳定的、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必须重视员工,尊重员工,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培育一支自己的、稳定的、较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五、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企业凭借自己独特的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或其它方面的资源以及各种资源的综合),培育创造出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最关键的竞争的能量与优势,这种竞争力与优势是本企业独创的,也是企业最根本、最关键的经营能力,也只有在本企业中,这种竞争力和优势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组织协
调能力以及企业文化能力等要素。
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如何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影响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
从核心竞争能力包括的几个主要内容来看,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特性。企业核心技术的储备水平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基础.也是其核心技术能力的静态表征存量,而对核心技术存量的应用和操作.则涉及核心技术的递增和重组过程.是核心技术能力的动态互现。要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要认识到科技的重大作用,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2)战略决策能力的培育。企业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带有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提高对信息是企业资源的认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普通人得心应手的工具的今天。企业组织中的普通成员均有可能通过电脑网络系统、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民主化来提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过程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跃进,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于刚进入成长期的民营企业来说,重大决策基本上是由企业的老板自己来进行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处环境的日益复杂,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此时再仅仅凭借一人或极少数人的智慧、经验,来对企业重大战略进行决策,很可能会掉入危险的陷阱,导致企业的最终失败。
(3)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培育。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呈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中的所谓白领职员人数大幅度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改变分工合作和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 周力丹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和创新。当你的公司变化跟不上业界变化的时候,便是公司要考虑退出的时候;当你个人的变化跟不上公司变化的时侯,就是你要被淘汰的时候。” 这句GE的CEO――杰克韦尔奇的著名语录,这些年来,一直影响激励着启明星辰副总裁周力丹不断超越和挑战自我,带领团队追求卓越。
研发创新:公司的立身之本
周力丹从1983年开始做IT,当时她在首钢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与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开发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期间组织开发实施了企业三级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用系统低级语言开发实现了通用COBAL高级语言应用程序自动生成器平台。随后,周力丹曾先后担任核工业计算机所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
2001年周力丹加入启明星辰公司时,启明星辰研发中心只有两岁。周力丹先后担任研发总监、公司副总裁,承担研发中心产品研究开发工作。26年过去了,她一直坚守在一线,不断挑战自我。
成立于1999年的启明星辰研发中心,目前已经拥有近200名研发人员,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网络安全研究基地之一,并且拥有国内首家企业级博士后工作站。周力丹介绍说,目前研发中心已经研发出100 多种产品型号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主力产品已经衍生为多个细分类别、多种特殊型号,以适应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启明星辰在国内率先推出黑客入侵检测系统硬件产品、千兆入侵检测系统、分布式漏洞扫描系统、“安全资源管理平台”概念和产品、入侵管理平台(IMS),率先实现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漏洞扫描器联动,并首创入侵检测系统用户事件自定义功能。
周力丹认为,研发的自主创新是公司的立命之本,所有的部署都以此为出发点。2000年启明星辰公司就建立了国内首家企业网络安全博士后工作站。迄今为止,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进站10人;累计申请及获得授权的直接发明专利达5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产品原创发明专利技术5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刊登在国际SCI、EI的学术论文40多篇;承担或参与了18个安全研究基金项目,项目资金累计达3000多万元。
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
启明星辰以博士后工作站为核心成立了预研部,这个部门直接由周力丹带领。周力丹清楚地知道,信息安全产业作为一个年轻的行业,存在产品成熟度不高、产品生命周期相对比较短、产品开发与管理积累不足等问题。所以她一直希望自己带领的研发队伍能够沉淀下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她从2002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努力,带领研发中心通过了CMMI3认证,并且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框架转化为集成产品开发(IPD)的方法。
事实上,最先将IPD付诸实践的是IBM公司,1992年IBM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遭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公司销售收入停止增长,利润急剧下降。经过分析,IBM发现他们在研发费用、研发损失费用和产品上市时间等几个方面远远落后于业界最佳。为了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IBM提出了将产品上市时间压缩一半,在不影响产品开发结果的情况下,将研发费用减少一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IBM公司率先应用了IPD的方法,在综合了许多业界最佳实践要素的框架指导下,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来达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利润、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为顾客和股东提供更大价值的目标。
随后,IBM将成功经验介绍给华为,同样塑造了华为的成功。周力丹将这种方法结合了公司自身的基因,形成了新的个性化平台――IPD+CMM+创新管理(即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她坚信,只要战略正确,就能研发出标准的产品。
对于产品技术创新的运作方式,她一直坚持两个原则:第一,区分一般技术、通用技术、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对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对一般技术和通用技术外包,对关键技术采用战略合作。第二,技术要为产品的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负责,要对应用负责,要对产品的可生产和规模化负责。
她说,我们研究未来三年的技术趋势和创新,更加突出“研”的功能,并与开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建立技术研究成果转市场产品化的良性转化机制,同时建立市场战略导向的研究项目管理流程,实施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并与ADLab、国家科研项目课题组等一起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管理架构。
这一良性机制保障了研发创新思想从产生到技术再到产品的推动,也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技术研究同产品开发的分工合作。周力丹举例,比如围绕精确检测功能的几项关键技术:SQL注入防御、熵模型、五元组、多模式匹配等世界级的创新研究成果,就是在预研部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主导下完成的,并相继在行业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截止到2009年6月,启明星辰已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共计150多项,60%以上的专利技术已经实现产品化,另有20%左右的专利也在启明星辰承担的重大特殊项目中得以应用。
创新管理的三个维度
纵观世界500强中的IT企业,虽然各个企业情况不同,但都具有一管理平台。周力丹认为,无论产品开发平台还是创新管理平台,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产品研发就靠一两个英雄是不行的。即便成功了也是偶然的,是不可复制的,不能做基业长青的企业。
“真正做企业、做管理,就要建立机制,这才是做长事、做大事的策略。”周力丹特别注重创新管理机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启明星辰公司研发中心逐渐走出一条通过对核心技术研究积累推出自主创新产品,直至工程示范、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成功之路。
周力丹喜欢山和海,她说到海边就像回到了家的感觉。但她更像一个登山者,总在带领着团队不断地挑战自我。可能刚开始就选择了一段比较崎岖的道路,过程会很辛苦,有风险,但启明星辰研发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套符合自身风格的研发创新管理体系。
她将创新管理归纳为一项企业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工作。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管理,而创新管理一定要有认真做创新管理的人。创新管理是需要处理好三个维度的――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和创新机制。
创新战略:是要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可能性前景,准确预见市场机会,立项不超前,也不延后。
创新机制:是保证整个研究过程能够做正确的事,并且以正确方法做事,是建立确保研究成果转为市场效益成功的过程平台。没有创新机制,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研究、原型项目、产品开发就无法控制,会变得盲目、无序、混乱。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21-02
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该文中首先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是源于人们探索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根源而逐步演化的,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中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一)战略管理水平较低
1.缺乏战略意识。中国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缺乏战略性,决策者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自身的直觉和陈旧过时的经验来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与研究。
2.竞争策略低级、单一。有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中,竞争策略依旧是以低成本策略为主(40.94%),差异化策略次之(36.22%),而产品多元化策略也占有较高的比重(31.5%);而成熟企业选择多元化策略和高档次策略的比重更高。同时,约2/3的中小企业的竞争方式(策略)单一,而且低成本策略占有较高的比重。这表明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依然比较单一,尚未形成成熟的营销理念和竞争策略。
3.战略实施能力较弱。战略实施会受到企业各方面的制约,而且企业实际条件不同,战略实施的力度和效果也会迥异。战略实施中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差异,是造成中小企业成长性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小企业员工的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4.存在战略稀释现象。部分公司选用了最好、最先进的理论,也安排了一揽子培训项目,但是员工却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为公司作什么贡献,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如果一个组织的战略无法有效的指引和聚焦员工的行动,那么战略“稀释”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1.对人才重视不足。中国中小企业大多是由家族经营发展而来的,内部的很多高层领导是企业创业时的功臣,他们不想让外部人员来涉及企业的高层管理,更不愿意“外人”来夺取他们原有的权利和利益。所以中小企业一般不聘请“外人”来担任企业的高层。而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阶段,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职业经理人是必选之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认识可能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2.部门定位较低。中小企业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太低,大都只从事简单的人事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完整建立,仍有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未能建立或完善,难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不能很好地支撑企业战略。
3.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企业没有制定有效的员工激励措施,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低,没有依据员工的特点来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任务。培训、薪酬等环节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通常是忙而无功,没有达到激励效果。
(三)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源泉,甚至有企业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但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中,大多数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和技术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很少,同时技术引进速度慢、开发率低、技术人员匮乏,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企业文化尚未形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它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当企业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五)缺乏体制保障
1.组织架构不适应管理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多数是传统性的直线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模式导致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速度慢,也很容易出现双重领导的现象,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对求发展、想提升管理水平,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已明显呈现不适。
2.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意识弱,中国中小企业仍是家长式的管理,一言堂现象严重,决策缺乏科学化、规范化。
中小企业这样的管理模式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中国中小企业要想在困境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势所趋。
1.制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能力,它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根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以应对行业机构、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积累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2.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往往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新技术,能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先机。一个企业要在竞争市场中有立足之地,要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应该是独特的,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中小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即哪些技术是自己专有的、关键的,然后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其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开发和提升。
3.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创新企业内部管理。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同时,中小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方式, 摆脱过去的“一言堂”管理和原始的亲情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4.强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造持久竞争优势。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获取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目前人力资源的开发业已成为评价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从长远来看,企业间的竞争是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是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支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人才在技术上的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出发,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引高素质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企业在人力资源核心竞争上的优势,才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5.创新企业文化。一种尊重职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培育独特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中小企业要注意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现代企业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和最后决定力量来源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中小企业只有具备比对手更快更好的学习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调整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6.
[2]杨柳,陈杨.论中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消费导刊,2008,(6):82-83.
[3]卜善强,吴强.存续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3.
[4]Fred R.David.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
[5]徐希燕.企业竞争力的新诠释[J].经济管理,2003,(5):31-35.
[6]韩中和.企业竞争力:理论与案例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
[关键词]研发联盟 利益协同 机制构建
一、引言
唐赤华等学者认为研发联盟是为了提升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契约或协议关系,形成的一种共担风险、优势互补、共享利益的合作组织。它是基于特定的研发目标,联合参与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发挥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快地实现技术或产品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在研发联盟运行中,利益协同机制不健全或实施中存在问题,容易产生搭便车的现象或投机主义行为,影响研发联盟的合作,甚至可能导致研发的失败。因此建立良好的利益协同机制对研发联盟至关重要。
二、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现状分析
以往的文献关于研发联盟利益分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研发联盟利益协同方面的研究较少。孟琦基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模型,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机制建立的逻辑框架,他主要从知识协同机制、关系协同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利益协同机制四个纬度进行了阐释。夏美玲通过对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以确定中间产品的价格,最终建立了敏捷供应链的利益协同机制,打破了以往关于利益协同问题的研究。杨丽媛在研究动态联盟的稳定性时,对研发联盟的不稳定性因素进行博弈论模型分析,最终提出保持动态联盟稳定性的建议。
2.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主要问题
①研发联盟的资金分歧。在研发联盟中,盟主企业通常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而盟员企业往往存在资金压力,其优势是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②研发联盟的技术投入问题。技术投入是很难用利益来量化的,一般来说在研发联盟中盟主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占有主导地位。在研发过程中,虽然盟主企业与盟员企业互相合作以建立竞争优势,但是企业之间都会防止核心技术被对方窃取,从而失去自身在联盟中的地位。
③研发联盟的道德风险。第一,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态度,盟员态度消极,项目延期,工程质量差;第二,技术投入上存在风险;第三,契约约束力度不够,存在漏洞等,使技术外泄,致使联盟解体。第四,可能出现搭便车行为。
④研发联盟的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联盟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由于其参与到联盟中的人员较少,因此很少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致使联盟间相互配合的能力较差,影响联盟利益。另一方面是受到规模的影响,企业通常倾向于多做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意在管理上投入较多成本。
⑤研发联盟内部的沟通与协调问题。一是盟主和盟员之间产生相互依赖性;二是盟员企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这样引发研发联盟之间出现协调问题。
三、研发联盟的利益协同机制构建
1.研发联盟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综合考虑联盟成员盟员的规模大小、综合实力、市场机遇,投入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努力程度、贡献度大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等因素。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对盟员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联盟利益达成一致。
2.研发联盟的行为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合同约束联盟成员的行为,这种约束是强制性的,使得联盟成员不偏离最终目标,以保证联盟利益的实现;二是通过市场监督对联盟成员进行约束,这种约束的效力较弱,当联盟成员触犯约束时,需要承受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对企业的声誉产生影响。
3.建立研发联盟之间的信任。联盟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研发目标应主动建立信任关系,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加强联盟成员的沟通以提高成员之间的透明度;建立内外部信息网络平台,以更及时、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使联盟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盟主与盟员之间透明化,增进信任。
4.强化联盟成员协同理念,建设联盟文化。为实现联盟联盟的协同,研发联盟应建立一致的联盟文化。由于联盟成员各自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大差异,联盟成员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相互包容对方的企业文化,吸收对方文化的精髓。研发联盟可以通过对联盟成员进行培训,增强其协同理念,在联盟中形成一种和谐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
本文进行了研发联盟利益协同的现状分析,针对研发联盟利益协同中存在的主要包括资金分歧、道德风险、技术投入、内部管理、沟通与协调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构建约束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增进联盟信任,加强沟通,强化协同理念,建设联盟文化等机制构建细则,以确保研发联盟稳步向前,提高研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2—24
[2]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6.
关键词:专利壁垒,知识产权,现状,对策
一、我国对外贸易遭遇专利壁垒的原因及现状
(一)专利壁垒的含义
专利壁垒也就是专利障碍,是指一国企业(通常指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专利或设置专利陷阱来阻碍另一国商品进入市场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
(二)造成专利壁垒的内外部原因
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面临专利壁垒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科技论文。
1、从外部原因来看,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各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面对欧美国家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国外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常常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利用专利设置壁垒,限制我国产品进口。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我们提起专利诉讼的公司的主要目的不是专利维权,而是把专利诉讼作为商业竞争的工具,把性价比高的中国产品赶出本国市场。
2、从企业自身原因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旧很大。很多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外依存度很高。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目前我国三分之二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机构,四分之三的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活动,完全依靠照抄别人的产品。而在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此外,我国国内的有关法律、政策还正处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不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导致侵权事件发生的原因。
(三)我国面临专利壁垒现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提交了7946项申请,增长29.7%,位居世界第五。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表明中国已经明显意识到创新是摆脱危机的一个办法。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迅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专利壁垒问题。不但在机动车、彩电、电池、数码产品、DVD整机及芯片、MP3芯片、化工材料、医药、食品、文具等行业等我们都遇到专利壁垒问题,农产品领域也面临同样问题。日本2003年7月8日起实施的《种苗修正法》规定:未经缴纳专利费,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种源生产或改良农产品的,个人侵权者会被处以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人企业侵权时,可最高处以1亿日元的罚金。。我国许多出口的农产品的种苗是从日本引进或由日本品种改良而来,《种苗修正法》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又比如由于以数字电视为核心的高端电视产品迅速普及,我国彩电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彩电制造业一直以来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国外企业垄断着数字电视的大量基础性核心专利技术,随着彩电出口的加大,面临的专利纠纷问题也纷沓而至,专利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彩电出口的巨大障碍。近几年有多家国外专利权人,如加拿大Tri-Vision、索尼、汤姆逊、美国Guardian等向我国彩电企业提出专利主张,要求我国彩电出口商支付专利使用费,合计的专利费用已达10美元/台之多,严重制约了我国彩电业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贸遭遇专利壁垒的对策
我国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面对发达国家的专利壁垒,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正视与其他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将外贸产业结构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并同时利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建议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来应对专利壁垒:
(一)从企业层面来应对
1、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企业受制于国外专利壁垒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在国际市场上不受制于人,就必须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速知识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结构。现在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靠廉价劳动力、卖原材料、为外国品牌加工,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必定会受制于人。
2、企业应树立新的营销理念,规避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了能够规避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外贸企业应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如今,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各种贸易壁垒相对较少。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树立新的营销理念,在国外建立企业的分支机构,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外贸企业应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不但与美、欧盟等发达国家继续保持贸易往来,还要积极开拓东南亚、东欧、拉美及中东等新市场,以规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积极应对其他国家的专利诉讼,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我国许多企业在遭受国外提出的专利起诉时,无需示弱,而应当与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在应对国外企业的起诉时,不仅要查明所要求的赔偿是否合理,还要了解他们的专利是否存在及有效。由于我国企业不了解情况而被国外企业欺骗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要注重保护自身利益,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避免出现侵权的可能,要尽量自我创新,即便做不到完全创新,也要做出明显的改进,对自己的创新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另外我国企业可以与外国公司开展专利交叉许可,互相允许对方在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实施自己的专利。专利交叉许可可以确保企业在最近几年的成长中不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而被诉讼,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从政府层面来应对
1、建立健全企业保护机制,运用法律手段应对专利壁垒
政府应建立健全使国内企业能及时反映在出口时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的机制,以便尽快在必要的时候启用WTO争议解决程序。面对国外专利壁垒,应尽快建立和健全同国际贸易相关的立法,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对国外的专利壁垒,学会运用作为WTO成员的权利,联合相关利益方,以谈判与磋商的方式降低影响,保护我国企业利益。。
2、构建防御专利壁垒的政府机构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机构来防御来自国外的专利壁垒及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这个机构当中,要建立专门的包括专利壁垒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咨询和服务部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研究国外特别是我国的重要外贸出口国可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定期收集、整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给国内企业,使企业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和应对策略;接受国内企业的咨询,改变目前信息渠道不畅通的局面。
3、加大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当选派一批高学历的企业研发人员到欧、美等国学习知识产权法,并考取相应的律师资格以培养出熟悉WTO规则,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了解专利技术的竞争和发展态势,精通外语的涉外诉讼人才,为我国应对专利壁垒提供人才储备。另外要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骨干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起草行业标准,支持它们应对各种专利壁垒。科技论文。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遭遇专利壁垒主要是由于欧美国家为保护自己企业设置贸易壁垒,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积极应对我国对外贸易中遭遇的专利壁垒,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去着手。科技论文。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发展战略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晓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南北差异” [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62-68.
[2]于文静.我国企业应对专利壁垒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18-19.
[3]李琳.从美国ATSC标准再论“专利壁垒” [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7):54-55.
[4]田彦.谈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专利壁垒障碍[J].商业时代,2007(2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