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投资课程论文

风险投资课程论文

时间:2022-10-02 00:1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投资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投资课程论文

第1篇

高校是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每年承担基础科研项目超过2万项,争取科研经费超过14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1/4 以上、“863”项目和“973”项目1/3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以上。高校科技成果既反映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又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多年来,我国学者和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技术转让、校办企业、共建产业化实体和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化服务模式,不少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顺利打通了技术通往市场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相关部门就开始制定有关政策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力度。截至2009年,已建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4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69家,科技孵化器670家,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设备配套。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传统产业发展路径和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要,这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一系列活动,可概括成“科学研究—成果孵化—市场化—规模化生产”四个基础环节。各环节紧密相扣、缺一不可,共同组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本文将直述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2.1 科学研究阶段——以教为主,科研为副的观念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出量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国家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分配都是按政府指令完成的。因此,教学是高校主要任务,科学研究活动主要由科研机构完成。20世纪50年代,我国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国防系统、高等院校、部委和地方所属科研体系的科学技术结构模式。在今天,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英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不少高校工作者认为,上课授课、传统的知识传授就等同于培育英才,只埋头教学忽视科研工作,甚至置科学研究于不顾。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减少,科技成果产出必然受到影响。连科技成果都没有,更谈不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2 科学研究阶段——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是科技与人才的聚集地,每年为国家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据《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0年高校出版科技著作1.3898万部,发表学术论文70.3538万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5.1542万篇),国家级项目验收3135项,是2009年的1.3倍,专利授权2.4708万项(其中发明专利1.4242万项),同比增长48.9%,但专利出售签订合同数仅1571项,同比增长仅19.8%。以上资料显示,高校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数呈大幅上升趋势,但主要以文字形式为主,成功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仅为6%左右。发表学术论文、项目验收成为高校科技成果的最后归宿。长期以来,数、专利数都是技术职称评定、科学技术奖励的主要指标。科研工作中存在过分追求学术价值,忽视市场价值的行为。这些观念与态度从源头上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科技成果是指在专业领域研究中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成绩和结果。由于科技成果具有时效性特征,其创新性与先进性会随着时间增长逐渐降低。因此,闲置科技成果、拖延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都会导致大量创新资源的浪费。

2.3 成果孵化阶段——资金短缺造成部分高校科技成果无法完成中试

中试是科技成果正式投产前的试验阶段,包括小量中试、放量中试和小批量生产三个阶段,是将实验室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度高、适用、成套、具有高增值效益的技术产品的一系列活动。中试成败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成败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高校对科学研究投入大大超过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三者比是1∶1∶100,而发达国家是1∶10∶100。大多数高校由于资金、人力物力资源的限制,无法独立完成中试。而企业的研究预算有限,鉴于中试风险,不愿轻易投入资金支持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大量实验室优秀科技成果在中试门前止步,无法进一步完善技术、优化技术流程并最终转化为先进社会生产力。

2.4 成果孵化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导致部分高校科技成果流失

一直以来,、通过成果鉴定、获得课题资助、评得成果奖都是晋升职称、提高薪酬的重要评价指标,与高校科研人员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明创造是否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商业价值都是次要的。直到近几年,知识产权保护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过去几十年,忽视专利申请、人员流动、职务成果非职务化、不懂专利法等行为普遍存在,高校科技成果流失和侵权现象严重。

2.5 市场化阶段——缺乏合理定价机制,造成科技成果的市场流动力弱

市场化阶段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将已具有产品特性的科技成果包装成为市场接受并消化的商品,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价值。现实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造成科技成果的市场流动力弱。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市场化阶段和规模化生产阶段大多数以企业为行动主体。在缺乏价格参考对象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容易偏离科技成果的价值,制定过高的销售价格。市场的接受能力有限,并且新技术、新产品具有不确定性,大部分消费者不愿意支付过高的价格尝试,造成大量商品滞销、囤积。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流动和使用反馈,妨碍相关后续研究和技术改良,而且错误的市场信息还会误导企业,影响科技成果的进一步产业化。

2.6 规模化生产阶段——关联企业分散,加大产业化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规模化生产是指生产的产量和范围达到一定的标准,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劳动力和运行资金,牵涉横向、纵向多类型企业的合作。由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物理位置过于分散,原材料采购和运输、生产设备检测与维修无法及时完成,容易造成生产工序脱节与延误。地域隔离更导致信息交流局限,劳动力招聘和风险投资基金筹集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在规模化生产阶段,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加大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3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策略探讨

3.1 认识国际形势,转变传统观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先进技术,谁就站在科技制高点,谁就能迅速走出经济低谷。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的三大职能。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日前撰文给《光明日报》指出,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工作者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发论文=科学研究”的传统观念,高校科研活动应紧贴社会发展脉搏,围绕经济发展重点热点,面向产业发展难题,重视研发应用型科技成果,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应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的力度,成立产业管理单位专门处理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专人负责校内科研合作需求、实验室科技成果中试需求、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的收集整理和校外企业合作意向搜集、合作企业背景调查等工作,解决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减少由于市场信息不足造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现象。

3.2 科学分配科研基金,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保证产业化资金充足

2010年9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科研基金科学分配问题,再度引起学术界、管理界的广泛讨论和高度关注。科研管理部门应以项目优秀程度分配科研经费,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设置产业化资助基金。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活动,资金短缺是严重障碍,引入风险投资是必须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撑长期的开发与生产。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风险投资市场进入低潮期,投资规模及案例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传统风险投资进入机制和撤出机制出现失灵。随着经济复苏,风险投资机制的弊端陆续显现,风险投资机制改革迫不及待。规定应明确风险投资公司对企业的权利责任和法定回报率,规范风险投资公司的经济行为,避免突然撤资对被投资企业造成利益损害。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既能保障高校科技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又能保证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高校响应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加大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成功申请项目数不断上升,获得的经费资助节节攀升。但是,大部分科研经费都花费在技术开发阶段,到中试阶段已所剩无几。仅依靠风险投资基金完成实验室中试是不够的,高校应改变科研经费的管理方法,科学合理分配科研各阶段经费,并写进项目申请书,由单项管理转变为多项管理,将一个账本拆分为多个账本。

3.3 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属问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其中内外因交叉,确立并完善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体系势在必行。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体系应包括保护制度、激励制度和转化制度。其中保护制度中必须明确规定,科研工作者在高校履行职务期间利用高校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产权归高校所有并由高校相关单位统一管理。在共同合作项目中,高校务必与合作单位签订保密协议,达成科技成果归属协定,保障合法权益。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高校应为科技成果单独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鼓励科技成果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并协助专利申请并为其支付相应比例专利费用;把科技创新引入科技评价体系,以专利数为量化评价标准,引导高校工作者重视专利申请;在正规教育中加入知识产权学习课程,定期举行知识产权保护与申请的相关讲座,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

3.4 高校企业合作研究,实现目标与结果一致

鼓励高校与企业在研究前期(课题构思立项阶段)或研究中期(技术开发、中试阶段)提前沟通合作。企业基本掌握市场的发展态势和需求,在研究前期能为课题立项出谋献策,保证确定的研究课题满足行业市场的需求并富有经济价值。企业在研究中期参与项目,不仅对创新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企业责任感,为顺利完成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能保产业化最终成果与课题目标一致,在完成计划研究任务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3.5“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共同作用,保证科技成果获得市场认可

高校科技成果是高校科研工作人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产出的高智力成果,其价格需体现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综合价值。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其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但部分企业利用高校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与独创性,通过控制供求量等手段哄抬产品价格,造成消费者无法承受。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建立评估价制度,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和销售的定价行为;完善社会第三方评估价机构,为企业提供科学、专业、准确的市场数据。

3.6 依托优势学科,引导相关企业集聚

在国际分工不断细化的趋势下,过分追求全面发展只会削弱各方面发展能力。高校中优势学科的配套设备、配套经费和科研团队比一般学科充足,承担重大项目较多,科学研究的成功经验丰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研究开发重大关键成果,能提高高校声誉,吸引企业投资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以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目标,更要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结成地区联盟,打造地区特色产业。同时,地区政府应加强资源整合,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为优势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高校可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建立大学科技园区,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入园,并提供例如减免场地租金、优先与高校实验室合作、低价租用高校设备等优惠措施。短距离地区合作既减少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又促进了地区特色经济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探索

[作者简介]莫明琪,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黄伟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高级实验师,湖南长沙41013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165-03

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突破60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大学生的沉淀积累,需安排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将近有1000万。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业已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就业方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强调“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创新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这需要我们在借鉴吸收国外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验基础上,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国外关于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成功经验

美国作为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政府高校高度重视,并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创业教育已在美国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社会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许多高校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管理者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要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至于商贸、财税、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更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育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

(二)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美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如著名的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与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要求创业教育师资中必须有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等实践性人才。

(三)注重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也称为创业计划大赛)。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最具影响力。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各大高校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等活动。

(四)多渠道筹集创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创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在此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讨,有以下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1)经费扶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如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金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州政府也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2)贷款援助。在美国,小企业局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小企业提供贷款,并对7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总贷款额75%担保,贷款偿还期最长可达25年。(3)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基金遍及全国500多个“小企业投资公司”,美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风险投资扶持发展起来的,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著名企业。在2006年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提供了1040万个就业机会,销售额达2.3万亿美元,占美国民间企业雇佣总人数的9.1%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6%。(4)社会支持。美国有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科尔曼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及定位上存在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如何进行创业教育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就是教学生会经商、能创立企业的教育,对创业与就业,对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模糊认识。这些认识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似乎创业教育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或者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而这种未上升到理论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是无法完整地构建起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二)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兼具这两种素质的教师还十分缺乏。现在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这两类老师都缺乏实践经验,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的经验介绍,从而影响创业教育的成败。在美国,创业教育师资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同时,高校还十分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采取短期讲学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企业家的参与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现实案例,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三)创业支持服务环境不完善,创业成本较高

目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各省市州对如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在资金扶持、手续审批、费用税率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带动就业。但和国外相

比,差距仍然较大。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对85个国家和地区创业环境的调查: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时间,加拿大需2天,中国内地则需闯过7道关,历时111天。注册审批费用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在中国内地则占到11%。

(四)创业投资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中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外,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从总体规模上看,美国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而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占CDP的比重为0.025%。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的天使投资总额与一般创业投资相当,2006年中国种子期投资仅占境内创业投资额总量的17%。创业投资的滞后发展,既不能为创业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支持,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分散风险的制度功能。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探索

(一)出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构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各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纷繁多样,虽各具特色,但缺乏纲领性指导,因此急需出台创业教育教学大纲来整合和规范课程建设,推进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明确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选修课,也可针对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开设必修课。

(二)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探索创业教育全程化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所创之“业”与其所受到的专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高校要注重将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使其相互促进,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应将创业学、市场营销、金融财务、运作管理、人力资源、数量控制方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不必过分追求系统性、理论性,而应注重实践性。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体验,又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制度创新,构建创业服务网络系统,传播创业信息,弘扬创业文化

我国2008年实行的《就业促进法》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了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在此之前,2003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2006年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另外,教育部在《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项措施》中也做了诸多规定。在注册登记、资金支持、人事档案制度、创业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给予明确的优惠和支持。因此,在实施

(四)优化创业融资体系,提高创业融资水平,构建分散创业风险的有效机制

创业资金融资难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政府更应担当起积极的作用。建议省级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专项款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引导性资金。各市、县(区)政府也要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和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解决困难。同时,大力发展小额贷款银行(试点成立民间银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的外源性融资水平。通过政府引导,让保险、银行、社会资本都可以参与创投资金的设立。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等先富人群投资创业板块类,优化创业投资结构。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在体制层面上,可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体系:

1 三级统筹规划体制。即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全面参与的“三级统筹规划体制”。从制度层面,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建立这一支持体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将全面参与这一体系建设的主体范围扩大为所有企业和社会团体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社会团体作为人力资本的最终使用者,有义务从其“经济剩余”中补偿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期投入。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学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探索阶段,创业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对创业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科技园是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可以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我国各高校兴办科技园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1988年武汉东湖“创业者之家”的建立开创国内先河,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0余个,省、市级和高校自建的科技园几百个,大学科技园成为我国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整体规划缺乏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方面,国外大学科技园更加注重企业的前期孵化和培育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各方因素限制,部分大学科技园成为了大学向地方政府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1],它们大量重复建设,片面追求产值,违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衷,削弱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2、自主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美国成熟的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制保证了美国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但在中国,由于我国大学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对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忽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致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

3、园区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多属于政府主导、大学主办,主要以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运行机制停留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上,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缺乏管理型人才及市场开拓型人才,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园区配套服务方面,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以提供场地及一般支持为主要运营模式,在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融资渠道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从事的工作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科技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由高风险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目前,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仅局限在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园区作为担保的银行贷款上,远没有形成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各方力量构筑的风险投资网络。

5、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目前大学科技园主要以行政化手段运作,局限于将师生兴办的企业集中于大学科技园区内办公这种形式,缺乏对项目的真正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不明显。多数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联接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支撑手段和支撑环境,科研成果难以与社会企业、商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体系产生多层次结合[2]。

二、大学科技园建设策略

目前,许多大学科技园都意识到只有明确方向定位,形成优势领域,在突出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培养从事企业孵化、项目孵化管理及投资、融资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3],才能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范、持续、稳定。

1、强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扶植政策

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政府应加强大学科技园的立法工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借助学校的人才、设备、网络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专业服务平台。

2、建立健全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参与

1∶10∶100是园区科研成果在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从课题立项到实验室成果阶段的研究经费,大都依靠国家科技项目拨款,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资却是空白。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大学科技园应创新科研成果,密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在充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者参与园区创业投资,为入园企业争取全方位资金支持。

3、加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一项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成熟的商品,并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园区的各项服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重视软、硬件服务体系双重建设,在为企业提供场地、交通、设备、网络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投资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孵化企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帮助他们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

4、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路径,科研成果融入地方创新体系

在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区域行业经济环境的特点来考虑,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满足大学学科建设需要的同时,应积极寻找科研方向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从而拓展各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5、突出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某一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

6、规范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在大学科技园管理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摆脱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引入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坚持市场导向、开放经营、资源共享,公开向社会招募优秀的园区管理人才(尤其是以风险投资管理为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精通项目研发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谭江浩.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对策与战略.2008.11.

[2]曹阳.李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01.

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一、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总体架构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延续、提高和发展。它典型的应变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图1-1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关课程模式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信息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片面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精深和广博,或者片面强调单一技能的熟练,已经不符合面向未来的高等职业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架构,我们认为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九个方面来进行,即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模式、营销模拟实验室建设、国际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电子商务实验室平台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消费行为学实践教学模式、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和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模式

(一)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教学模拟环境和网上模拟环境理解、解析、认知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市场营销职业所需的技能,实现学院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此,东软信息学院实施了“1321”的教学模式,即每学年有三个学期,两个理论学期,一个实践学期,每学年的实践学期平均为80学时左右,实践学期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分别是大学一年级完成概念实习、大学二年级完成技能实习,大学三年级完成毕业设计。

图2-1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学期三个阶段

实践学期的三个阶段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动脑又动手,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强调职业素质的培训。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

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

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

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系部总体布置,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二)市场营销教学组织模式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具体讲,也就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要求有课堂讨论、计算机模拟、社会实践、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调查分析、市场预测、定量研究等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并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积极推进市场营销教育创新。

图2-2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

(三)校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图2-3 东软信息学院SOVO运营模式

东软信息学院设立了SOVO(Students Office & Venture Office)——大学生创业中心,把申请进驻中心的学生都按照“虚拟公司”(Virtual Company)的形式来组织,公司中设有“董事会”、V-CEO来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创业中心下的创业公司可以得到学院数字化教育研发中心的项目支持和东软创业投资公司、大连软件园创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投资支持,是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无缝链接的基地。同时,东软信息学院拥有东软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高新园区华光新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新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个校外实训基地,与SUN、IBM、HP、松下电工等企业合作建立的企业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训练提供了保障。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相关课程设计

(一)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旨在基本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以致用,对市场营销实务操作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实用性和可实施性,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营销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教学形式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学习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专题讲座、亲身实践等。教学方式鼓励勤于思考,踊跃发言,鼓励发散性思维,养成写报告的习惯,摒弃完成作业的思想,以企业实际实施要求为考核标准,模拟企业环境,实施市场行为。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测试,演讲和发言踊跃性、创意和深度,论文、分析报告、企划书等文档写作水平,营销工具使用水平,营销实际业绩评价。

(二)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约束指导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促进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确定具体的管理程序与要求,促使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国际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模式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鼓励学生上网或是查阅相关书籍杂志,了解国际营销理论的最新发展,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理论来指导营销的实践操作,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及推广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国际营销实务和案例进行分析,充实和巩固理论知识。就目前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实践中的理论及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会或辩论会,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实践性教学借助simtrade实习平台,每个学生分别注册一个自己的公司,组建“模拟营销公司”,结合国际市场营销所学内容开展“虚拟营销”活动。通过考核学生的销售量和盈利情况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轻松的“寓教于乐”环境中,了解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以及业务的处理程序以巩固理论知识。

(四)营销模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构造一个有效的无风险的营销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主管的角色,从各个角度分析营销案例,进行营销决策,并且得到决策的结果,然后做出下一阶段的决策。这种模拟营销实践的方式,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培训质量,又避免了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决策风险。市场营销模拟实验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在实际演练中,学生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涉及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

(五)网络营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近年来众多营销理念的进展、凝练和升华。网络营销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软件示范学院的实践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网络营销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体验到网络营销的内容和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营销平台建设、网站营销策划和营销实践。营销平台建设包括网站功能策划、网站风格策划、网站技术选择等;网站营销策划包括营销模式的选择、营销费用的预算等;营销实践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的企业作为实践基础,为企业策划并制作网络营销的网站,并且与实际的业绩要联系在一起,体现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特色。

(六)消费行为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消费行为学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需要“理论内容重深入浅出,实践教学重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重紧密衔接”。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校内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根据实际的销售情况,从消费者个性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心理活动、消费者群体等方面了解消费者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让学生根据实际营销活动的销售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以学生为消费者进行心理小测验;并共同分析讨论测验结果。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市场实地调查和了解消费者行为,亲身感受作为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等。

(七)电子商务实验室平台教学模式的研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近年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平台,在一个协同化、集成化的开放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电子化手段,完成信息、产品采购、产品交易等实践性电子商务初步应用的活动。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展示和电子商务两部分。信息展示主要建设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信息录入、查询、修改、预览、删除等功能,选择旅游行业信息或企业商务应用作为实验平台的基本建设内容。电子商务平台部分包括各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网上企业动态、行业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产品和浏览等内容。

(八)会计电算化实践模式的研究

会计电算化课堂讲授以引导启发为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加强课堂讨论,使学生充分参与,以提高其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建立考察和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企业会计信息化经典案例引入教学中,辅导教师在网上与学生交流。重视教学手段的建设与更新,建立并完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软件网络模拟实验室,自制多媒体实用型电子教案的互相交流,实行多种形式的专门辅导,巩固教学效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全方位进行教学媒体设计和教材编制。

(九)经济法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经济法课程以案例教学、疑案抗辩、模拟法庭、旁听审判、设立“第二课堂”等实践性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法学素质教育的功效。模拟法庭通过学生模拟审理全过程,在检验理论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应变能力,形象、直观,印象深刻。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使学生在熟悉程序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掌握实体法的具体运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疑难案例采取控辩式、正反方辩论式等对抗方式进行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法制宣传、社会调查活动,检验理论知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迈克·R.所罗门,爱诺拉·W.斯图加特.市场营销学(实践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海琼.市场营销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文艺.市场营销实训指导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秦燕.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美国;创业教育;多样化

创业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并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纵观世界各国,在最近几十年都开始探索创业教育。但是,发展最为显著、最有成效的当属美国。美国的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其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不仅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且在非正规教育领域也灵活多样,极具特色。这些多样化的特点共同形成了一个国家、高校、企业、社区的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了社会各类创业资源,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模式多样化

1.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

美国在课程设置上,首先通过理论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学习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已经完全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他们的课程设置包括了显性创业教育课程和隐性创业教育课程两大类,创业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环境课程四大板块课程共同构成了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业教育学者所罗门(Solomom)和弗纳尔德(Fernald)对于美国高校本科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显示,在美国,1979年时只有127所高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1982年时增加到315所,1986年时有590所,到1989年数量达到1060所。2000年起,哈佛商学院将创业课列为MBA学生第一年的必修课。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必修课“管理学”改为“创业管理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创业相关课程更是高达24门。

2. 在实践中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它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更大程度上启发学生。在选择案例时,既选取创业成功的案例,也选取创业失败的案例。成功案例使学生增强创业信心,感悟创业理念,理解创业一般规律,从案例思考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能力。失败案例使学生从中培养心理素养,矫正创业计划中的误点,调整创业的战略思路。实例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鲜活性,更培养了学生创办企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创业案例教学时,美国大学经常邀请业界有丰富实务经验的资深人士参与。例如,Intel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长Andrew S.Grove就从1991年开始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讲师,每年秋季开1-2门课。他们的讲课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百森商学院设立“创业者之日”活动,当天把全球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创业家邀请到学校同学生交流座谈,成立了杰出创业家协会。

3.丰富的创业演练活动

美国的创业教育不仅限于正规的学校课程,而且还有丰富的创业活动。创业演练大赛就是一项风靡全美的校园活动,对于美国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83年,百森商学院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最早开展了商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以一无所有的创业者的身份,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做出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从而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1986年迈阿密大学首次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商业计划大赛;1987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也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比赛,并且该比赛以后每年一直举办下去。但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50K商业计划大赛、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的商业计划大赛。比赛的优胜者常常会得到创业投资家的青睐。在麻省理工学院,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这项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创业项目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这些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就成长为了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这种创业竞赛激励着学生的创业精神,磨练着学生的创业实践。

二、资金来源多样化

美国社会对创业提供了很多支援,其中就包括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相关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和民间等多种渠道。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失业率的上升,“小企业造就美国”的理念进一步得到认可,人们创办企业的势头开始很强劲,并且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简称SBIR)”的机构,该机构规定,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需按2.5%拨出资金作为高新技术小企业研发项目基金,这些部门包括国防部、农业部、商业部、能源部、教育部、卫生部等。该机构还在全美50个州建立了600多个小企业孵化器,面向教师、科研人员,为毕业生提供创办个人企业机会,吸收人才。此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主要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多项奖金和捐赠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和研究资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创业教育获得了大量的捐赠基金。1995年弗兰克林-欧林基金会赠予百森商学院3000万美元创业教育基金,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商学院收到的最大额捐赠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不少美国大学也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基金来源一般是企业或校友捐款、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等。一些著名企业会对创业中心捐赠资金。如卡耐基梅隆大学从各种途径募集到资金250万美元,百森学院在过去的几年里筹集到了900万美元。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保证了创业教育中心的正常运作和各种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三、组织机构多样化

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机构,形成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网络化格局,使创业教育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教学,创业教育理念变成了现实。除了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组织,如小型企业署、考夫曼创业中心、创业家学会、智囊团和家庭企业研究所等。

1.大学创业教育

2007年,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大学创业课程的排名,百森学院、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前三名。这些学校的创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一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课程内容包括一般性小企业的构成与运作模式,包括对学习者革新和开拓意识的培养,包括其创新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包括高科技创新性大企业的管理,绝大多数的社区学院提供和创业信息相关的课程,也有社区学院直接开设创业学课程、小企业课程和公司计划写作课程等,使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发展创业技能。

2. 小型企业署(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小型企业署的创建始于1970年的美国小型企业投资合作计划,它隶属于美国联邦政府,其运作方式为政府设立专职单位,用来辅导创业投资公司,继而由创业投资公司去辅导创业者。此计划主要辅导两个团体,一是小型企业创立投资公司;另一个是少数民族及弱势团体所创立的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署还为他们提供资金,协助他们解决资金筹措的困难。

3. 考夫曼创业中心(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考夫曼创业中心是考夫曼于1992年创立的非赢利性基金会机构,目的在于宣传与发展学生的创业意识,也提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并着力于创业环境的促进和开发。其经营理念是“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知识和资源,并且鼓励创业者回报社区与社会”。该中心涵盖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层级,包括儿童与青年的创业、大学的创业、成人的创业、社会的创业、公共政策及研究等。

4.创业家学会(Entrepreneurers Association)

一般由比较杰出的创业家组成。例如,百森商学院创立的杰出创业家学会还请到了麦当劳总裁、数字化设备公司总裁等人。这项活动将创业的天才吸引到大学校园里来,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灵感。加入学会的创业家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乐于冒险,以及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事业中。他们不但可以参与教学,还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

5.智囊团(Brain trust)

智囊团由杰出创业者、风险投资家、法律、管理、会计等各类专家组成,其功能是在学生寻找创业机会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和辅导,并协助学生发展创意、确定商业模式和战略。例如,马里兰大学公园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创业中心的智囊团由地方公司、创业公司、金融公司和部分排在前几位的大公司中的CEO们组成,由于他们了解当地社区,可以帮助获得来自社区的捐赠合同,也可以帮助决策。因此,智囊团是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

6. 家庭企业研究所(family business research institution)

这个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开设家庭企业系列讲座、家庭企业研讨会,并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根本的目的是教育、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地把企业传给下一代。研究所成员积极参与和发展各项活动,以使家庭企业教育和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Solomon G. T. and Fernald L.W. 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1991,(03).

[2]章勇刚.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内涵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7(09).

[3]刘沁玲.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与机构运作[J].世界教育信息,2004,(10).

第6篇

远道而来的王东在北京某四星级酒店听完最后两天的课程后对记者表示,他并不十分看重主办方颁发的结业证书,更看重课程品质和学员间的人脉资源。王东是山东济南一家科技公司的副总,几个月前他参加了这个名为MINI-MBA的培训班。

自MBA教育开办16年来,中国已经累计有超过8万人获得了MBA学位。MBA教育均由清一色的各类学院派主导,这导致一方面经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纯粹学院派的培养模式使得MBA质量参差不齐,许多MBA毕业生实际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不久前呼吁,“中国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形式培养MBA人才。”

作为经管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MBA教育培训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市场潜力。与学院派相比,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实战性,同时费用低廉,周期短、上课灵活等特点受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王东参加的课程为期11天,费用不到一万元,而且上课时间均在周末。

该课程主办方是成立短短几个月的盛景网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盛景网联),其CEO彭志强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国外有大量私立市场化商学院,而国内以公办为主的商学院市场化运营能力与动力普遍不足,这是中国社会化培训机构的巨大机会与发展空间。盛景网联的前身为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的管理培训部,由清华科技园、紫光股份以及三名天使投资人共同投资。彭本人之前是紫光股份的副总裁。

彭志强说,那些成长型企业的高管更需要这种经济型MBA培训。“我们就像酒店业中的‘如家’。”

“哑铃市场”的机会

最新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份额已高达两万多亿元,其中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而且各类校外培训、教育技术行业等市场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IT教育市场销售额为41亿元,英语培训约为150亿元,经管类培训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来自中欧商学院的信息称,2006年仅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价值达到40亿美元。

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巨额资金纷纷涌入中国教育培训产业。仅2007年9~10月份,该领域的私募融资额就达到上亿美元。例如麦格理银行等投资安博教育5400万美元,启明创投和SIG联合投资巨人教育集团2000万美元,凯雷投资新世界教育集团2000万美元,赛富基金投资华育国际2000万美元以及鼎晖投资学大教育1000万美元等。

对经管培训市场而言,中国2600万余家注册企业让其前景格外光明。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陆续举办,中国经济将迎来第二轮快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麦肯锡公司去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奇缺专业管理人才,预计在未来10年,中国需要75000名在全球环境下的领导者,以配合中国企业在全球施展宏图。该报告说,中国的这类人才去年只有3000-5000人。

不过,在经管培训领域,目前市场整体上呈一种“哑铃状”。一端是以中欧、长江、北大、清华等各类商学院为主的学院派,另一端则是以销售年卡等为主的社会化培训机构,比如深圳的聚成培训(下称聚成)和上海影响力教育集团(下称影响力)等。

彭志强认为,对众多成长型企业而言,学院派MBA固然好,但昂贵的学习成本却令其难以消化,而社会化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对他们而言则显得单薄。“学院派是五星级酒店,而数量众多的内训式培训机构像零散的社会旅馆,而成长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需要一种适合他们的‘经济型’培训。”

正是看中了中端市场的空白,在获得风险投资后,彭志强开始进入经管培训领域。“既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培训机构也能得到丰厚回报,这显然是一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行业。”

成立不到半年的盛景网联,已将其教学点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等6个城市。彭志强表示,2008年年将扩展至20个以上的城市,到2010年,将实现在全国50个城市开课,将覆盖所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

彭志强计划未来3年,累计投入1亿元,用于网点的扩张、服务流程的改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品牌拓展等方面。

前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新东方坚持自营,在上市之前经历13年的发展历程,而IT培训机构北大青鸟依靠加盟6年完成上市。彭志强的目标是,凭借“自营+加盟+收购”扩张模式,争取三年内完成此过程,最终成为首家上市的经管类培训企业。

“中”极考验

与IT、语言等技能类培训市场不同――前者有北大青鸟,后者有新东方,而且均已上市,经管培训市场还没有一家取得如此成功的社会化培训机构。这对彭志强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调研了千家成长型企业高管,数十位一流商学院教授与企业家之后,通过培训专家析论证,盛景网联最终确定了课程体系与授课方法。从名字上看出,盛景网联目前两个主打产品MINI-MBA和MINI-EMBA是浓缩了的MBA。据彭志强介绍,中间剔除了英语、经济学等使用频度较小的课程,增加了实战模拟、客户管理等新兴管理课程,课程涵盖企业战略、运营、执行等各个环节,每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

显然,把经管课程打造成统一标准化的产品,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推广复制,借此实现规模化,在经管培训领域还没有先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标准化的课程并不见得都适合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低端经管培训市场中,深圳的聚成和上海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占据较大份额,其凭借学习卡年销售收入达数亿元。

彭志强称,聚成和影响力并不是他的直接竞争对手,“市场中还没有出现跟我们一样的培训机构。”

不过,业界人士称,进入新领域虽然可以甩开其他竞争对手,但要迅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蓝海”并非易事。

与语言类和IT类培训相比,经管培训的效果评价很难量化。比如前者可以通过考证通过率或者成绩来量化评价。而经管培训相对应试培训,在效果评价上的机制完全不同,企业经营的发展、经理人能力的提升不能靠考试,也不能靠证书。

实战、实用、实效是经管培训效果的核心体现。据彭志强介绍,他们已经跟一些学员企业达成协作,通过双方共同监督,从严格执行学习制度上提高培训效果。比如对方人力资源部门与盛景网联共同管理保证每位学员能够按时上课,将上课内容与学员日常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学员毕业时提交的毕业论文将录入学员在企业中的档案等。

一位接触过彭的人士对《经济》表示,MBA培训课仅仅是他的第一步,本身赚钱多少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培训之后的针对学员企业提供一些列贴身服务才是其核心所在。

对此,彭志强表示,以企业培训产品为主导,信息化服务和商圈服务是其延展,“现在后两个是以增值服务出现的,将来会逐步成为业务增长点。”

第7篇

【内容摘要】北京经贸职业学院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始设于2013年,为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为切实提高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准,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目标。本文对一般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现状比较分析,找问题,求完善;结合江泰企业“走出去”战略需求,提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金融保险专业“2+1”五模块课程设置并尝试构建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2+1”;双证融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金融保险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以“2.5+0.5”三分课程模式最为普遍。即理论教学2.5年,实习0.5年;全部课程设置成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实训实践课程模块。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已将专业实践课单分出来,其主要目标是为了突出了对高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专业院校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亟待改革和创新。(一)课程教学与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在江泰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前提下,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四级或以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协助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交易磋商能力、独立填制保险单证的能力。但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沿用本科保险学系课程体系,或仅有金融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缺乏实训实践,更缺乏本行业英语教学;或金融保险专业理论教学和本行业英语应用不匹配。专业课教师对金融保险行业英语的不熟练或缺乏系统化研究和实践,公共英语教师对风险管理、人身保险、财险等金融保险知识缺乏。(二)职业基础课与实践课教学间联系不紧密。在传统“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实训实践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模式下,高职学生难以通过职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顺利走上实践课这一平台。而且实践课的内容仅限于专业论文写作和短短3个月实习。(三)已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不符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毕业即能上岗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如很多高职院校模仿本科保险专业开设精算师课程作为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程,这一课程本属于企业高端管理型人才的核心课程,根据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情,一般难以驾驭。(四)许多院校普遍缺乏既符合企业岗位能力培养又符合高职教学的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体系选择与实训课教材。由于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开设时间短,目前缺乏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核心专业教材;适合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实训课教材和综合实训教材几乎空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借用普通大学保险学教材,这样很难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金融保险专业素养和岗位操作能力。

二、保险行业企业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通过奔赴平安保险公司、信诚保险公司、北大资源风险投资公司及翰亚资本投资等28家企业调查,大多企业表示应届生虽已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由于工作经验积累不足、上手不快、企业岗前集训长达2~3个月方见成效。企业所需的金融保险人员中,一线保险营销人员需求最大(目前大多数学历水平低,诚实信用等行业道德法规素养欠缺),保险保险经纪和专业精算管理人员也占一定比例(目前对此类高素质高技能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且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保险及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要想走出去跻身国际行列,目前缺乏派驻国外的双语型(尤其是小语种)高端国际化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三、“2+1”五模块双语系列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2+1”五模块课程体系内涵。“2+1”五模块课程体系指的是2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顶岗实习。2年校内学习主要包括职业素质、专业基础、核心理论、知识拓展及短期见习参观考察等理论实践交互渗透式学习,具有“双重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双向选择”和“双证结合”(如就高从“保险经纪人资格从业证书”“保险人从业资格证书”“保险公估人职业资格证书”等选一或就低如英语B级证书)“双语教学”(中英文或中日文)的四大特征,原则上要求学生考取至少两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二)“2+1”五模块课程体系的特点。一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型金融保险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设。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金融保险职业基本能力外,还必须通过3选2选修课形式(如创新创业课程、保险会计、保险营销等),完成金融保险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原理学习和实践项目任务,以培养“┻”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二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是根据金融保险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职业资格证的考证核心知识体系,会同江泰公司并根据保险行业协会要求编写9本核心教材和1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直接采用融考证和合作企业工作流程为一体的企业教材和校本实训教材,构建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的内容体系,且能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三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紧紧抓住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解决了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难题,同时将专业核心课程选择设置融于考证。通过校企双方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通力合作,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对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包含WorkingExperience,Trainingprograme在内的practice模式下的综合职业培训和岗前集中培训,提高上岗后的操作能力。四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式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传统“2.5+0.5”三模块课程体系的科学整分,实现了从基本素质的形成到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课内实训的渗透及长达为期1年的江泰企业顶岗实习后,80%的毕业生顺利进入江泰公司就业。(三)创新型“2+1”五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保险行业尤其是江泰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为基准,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金融保险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金融保险专门人才。

四、“2+1”五模块课程体系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2+1”五模块课程体系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以下3大类9项能力:专业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方法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能力。社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具体细分为35个标准:专业基础能力包括市场判断和懂得市场规则;基本财务管理、会计操作和基本融资操作;操作和应用计算机;阅读行业英语技术资料和简单口头交流。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保险实务操作;风险判断、评估和管理;具备保险行业从业的基本素质;运用保险经济相关知识工作。专业综合能力包括基本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谈判和组织协调;运用语言表达和书面工作。独立学习能力包括独立学习和创新;独立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信息判断处理。获取新知识能力包括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解决实际问题;评估工作结果。决策能力包括掌握工作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步骤;制定工作任务一般计划。人际交流能力包括与人和睦相处;熟练客户;团队合作;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上传下达。公共关系能力包括树立企业形象,塑造自我形象;拥有服务公众和真诚互惠意识;善于洞察别人心理;自我控制和灵活应变;会进行冲突管理,化解危机;熟练掌握政策、理论。职业道德能力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睦互助;奉献社会;勇于竞争。

作者:周玉芬 袁慧

第8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大学生;企业孵化机制

【作者简介】宋晶,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2;魏国力,沈阳师范大学学院副教授,辽宁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98-06

创业教育是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全世界“大学进取与变革的必然趋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全球就业机会萎缩,待业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率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据统计。至2010年我国已有百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因此,注重培养创业意识,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并创造就业岗位,无疑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最佳途径。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形成的“学校一政府一企业”多元创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多元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一)以学校为主体的创业教育内环境

1.多渠道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

雄厚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是创业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是多渠道、多样化的,主要渠道包括社会捐赠、政府投入和企业资助,而各国管理和支配这些创业教育资金的主要形式是设立基金会。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使美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美国设有多家创业基金会,他们支持创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向学校提供资金赞助(如每年的商业计划大赛奖金以及论文奖学金等)和向学校进行风险投资(实践基地投资和经费投资等)两种基本形式。英国创业教育的资金主要依靠公共资源,80%的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直接资助。著名的英国“大学挑战基金”就是由政府、部分基金会及各大学共同筹建的,在其5000万英镑的基金总额中,政府出资2000万英镑,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度过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最初阶段。而英国“高教援助基金”则是由政府的贸工部、教育及就业部和高教拨款委员会等联合全资设立的,目的是支持高校师生将科研成果作为创业项目到企业中去实现,以此激励高校主动进行技术开发,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愿望。另外,就是韩国中小企业厅设有创业扶持基金。以奖学金的方式来扶持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至2009年奖金总额已达6亿韩元,可用于扶持120个创业小组,每小组平均可获15000万韩元资助。

2.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自迈赖斯·迈斯教授(Myles Mace)1947年在哈佛商学院首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fManagement 0fNEW Enterprises)以来,创业教育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很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以美国和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特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从最初的大学商学院延伸到大学的多个学院,学习科目数量也大幅增加,涉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已近120门。创业教育已被逐步纳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成为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据Vesper和Oartner统计。当前美国大约有55%的大学在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了相关课程,有30%的大学在研究生层次开课,只有15%的大学在本科生阶段开设相关课程。目前,美国表现最优秀的股市专家和高新技术企业主中有86%的人接受过创业教育。德国教育具有高深的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特征,其创业教育课程不仅重视学科体系,更重视教育实践。德国政府和金融研究机构联合在中学、大学里开设创业课程,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接触和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同时以项目拉动课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尝试开办自己的公司。德国经济研究所发起的“青年企业家”项目旨在支持中学九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建微型公司并与正规公司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独立承担经营风险,取得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成为德国项目带动创业课程的范例。

3.成就斐然的创业计划大赛

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形式丰富灵活且实施途径多样,除正式的学校课程之外,举行创业竞赛是重要的创业教育活动之一。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在1983年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大学生以一无所有的创业者身份,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作出具有可行性的机会报告,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从而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波士顿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MIT:创新冲击》指出:“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MIT)学生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的第24位”。此后美国的很多大学,诸如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等都逐渐形成举办创业竞赛的氛围,每年都举行创业竞赛,为美国社会培养了众多的创业人才。另外,英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创业竞赛活动——"MakeYour Mark”引起了极大反响,使1/3的英国青年认识到创业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为提高青年人的创业激情与创业素质,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型企业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项活动至今已组织竞赛6000多次,参与人员逾百万。此外,法国政府每年给予近3000万欧元资助高等教育和研究部用以每年举办“国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大赛”,旨在通过创业大赛发掘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获奖项目给予支持。自创业大赛举办以来,获奖项目创办了近900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造了5000个就业机会。

4.灵活务实的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与学校创业教育相对应的社会化创业教育形式。法国的创业教育是以培训为特色的。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失业率曾一度突破10%,政府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在苏瓦松创办了“小企业创办者培训辅导中心(CEPAC)”对拟创办小企业人员进行培训、扶持,使他们成功地创办小企业。中心培训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学员实行免费培训。学员自人学就要做创业计划书,培训期间不断完善,并在培训结束后凭计划书获取创业基金或贷款。CEPAC的理论培训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是针对学员创业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以便对学员开业更具有指导作用。经CEPAC中心培训的学员所创办的企业,其5年和10年的生存率远远高于未经培训的人员创办的企业。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对青年就业者提出了严格要求,就业者不接受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就很难找到就业岗位,因此德国具有了相对完备的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工商会(DIHT)、中小企业联合总会(ZDH)、工业联合会、“创办人车间”支持项目、模拟公司实训项目,以及为专利持有人和高新企业提供一个与投资人接触平台的“INSTI项目”。其中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最大的是模拟公司实训,该项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现已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培训方式。针对广泛而不同的目标群体,旨在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了学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二)政府主导的创业教育行政环境

1.优惠的税收及担保政策体系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签署了“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在经济复苏计划中,美国政府还提出ARC(美国经济复苏资本)贷款计划,旨在为现存的、有资质的小企业提供6个月的贷款。帮助借贷者将现金流方向从支付贷款调整到投资企业,从而帮助维持企业运营和保留就业岗位。贷款为免息贷款,由SBA(小企业管理局)向企业提供100%的担保,并且SBA不收取任何费用,贷款在6个月以内提供,当最后一笔收益支付后,偿还的款项可延期至12个月,偿还的款项最高可延至5年。日本有99,2%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为国民提供了70%~80%的就业机会。因此日本一直都重视为中小企业的创业、研发和运行提供政策支持。1995年日本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创造活动促进法》别规定了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对妇女、青年、老年者创业家的特殊优惠。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财政补贴和担保政策提出3年内创业企业达到1000家的战略目标。另外,日本还设有“再挑战支援”制度,对遭受事业失败,有奋斗愿望但处于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再挑战(二次创业)所需资金的担保融资。此外,日本还实行“风险投资家税制”。即个人投资家在对创业期的风险企业进行投资时,用现金购买了企业股票,以及出售该企业股票时。可以享受优惠的制度。韩国政府对创业投资的企业施行2年内国家税减半,地方税全免的政策,对创业投资人一定程度上免除个人所得税,对韩国境内的外籍创业者和技术专家给予5年所得税减免。以此来保护和鼓励新生企业发展壮大。

2.权威的法律保障体系

韩国小型企业创业立法在世界各国中最具典型性。在1980-2010年的30年内,韩国形成了《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中小企业振兴法》以及有关中小企业出口、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另外,日本专门为推进大学创业出台多项法律,如《中小企业创造活动促进法》(1995)、《大学技术移转促进法》(1998)等来鼓励学术研究机构对产业界实施技术的转移。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司投资法规》《创业投资信托法规》和《公司创业投资法规》等3个涉及创业投资税收激励的法规。美国虽没有直接制定创业法律法规,但却出台了许多就业与职业培训的相关立法,重要的有《人力开发与培训法》(1962)、《职业教育法》(1963)、《平等就业法》(1973)、《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1974)、《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SBIDA)》(1982)、《就业培训合作法》(1983)、《工人调整和再训练通知法》(1988)、《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1993)、《劳动保障法》(1993)等等。上述法律的实施为州政府、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和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3.发达的融资和投资体系

德国的银行在德国整个经济运行中占有统治地位。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创业投资发展模式。1970年实施的欧洲复兴计划(ERP)以优惠利率向企业及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机构提供融资和投资。美国政府支持创业的融投资模式,主要是以SBA为核心的,依靠民间资金,引导商业机构对企业贷款或投资的间接调控模式。除SBA之外。美国还设有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专门负责为实施创新研究与技术转移计划的、进行新兴市场创业投资的项目(SBIR、STrR、NMVC)提供股权融资和技术援助。使投资者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培育小企业提供了一种长期的资本。美国支持创业的融投资系统的重要贡献有二:一是创造了“有限合伙制”这一高效的组织形式(美国的创业投资企业中有约70%都采用了这一合作形式);二是建立了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业资本提供通畅的退出渠道,发行股票上市是较为理性的一种方式。日本政府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扩大创业投资产业的投资规模。除政府依法向各省级地方政府的创投财团提供400亿-500亿日元创业投资金外,日本于1997年修改了养老基金的运用法规,使其可以向创业企业或有限责任合伙制基金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韩国政府为创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和投资的支持。特别是对高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时。政府将给予特别的政策鼓励。近年来,韩国推出了组合投资的新方式,将政府、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较大的产业集团组成创业投资企事业团体。集技术、资本、人力和市场于一体,大力发展那些前景看好的创业企业。例如现代、三星等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成了创业投资的有力支柱,2003年这些大公司共投入81.6万亿韩元,支持了上千家创业投资企业。

(三)以企业为载体的社会创业服务平台

1.高效率的创业孵化器

孵化器是以企业为载体的一种重要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初创业者提供经营用地、共享设施、培训和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化的创业环境,来帮助新生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普通初创企业成活率一般不超过30%,经过孵化器培育的成活率一般都高达80%以上。英国创业园孵化器非常发达,从类型上可分为:剑桥型、牛津型、帝国理工型。经营都是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牛津大学科学园、圣约翰创新中心、剑桥中英创业园、伯明翰科技园、曼彻斯特中英创业园。另外,法国有多种具有孵化器性质的机构,如孵化器、创业苗圃和技术城,分别为企业在创立、成长和趋于成熟的不同阶段提供帮助。法国全国共有高科技园区40多个,其中索菲亚技术城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与英国剑桥科技区和芬兰的赫尔辛基高科技区并称为欧洲三大科技园区网。美国目前有创业孵化机构大约150个,很多机构的诞生都是因为校友或者基金会的慷慨捐赠,因而资金力量非常雄厚。据统计,当前美国所有创业机构的平均规模达到389.13万美元,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完善的创业中介服务

发达国家的行业企业创设了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其中法国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最为完善。早在1976年法国就已经创立了全国企业创业协会,建立了连接中央和地方的多个层面、全国性网络。资金资助主要由工商会和政府两方面承担,该协会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赋予创业协会两项义务:一是为创业企业的创立提供帮助、跟踪和服务;二是从创业案例分析、社会利益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进行信息处理、数据统计,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建议。另外,德国在各地形成了行业企业、大学研究所发起的创业者中心,并在全国范围组成网络,以推进高新技术项目为创业者提供有力支持。德国目前已有“创业者中心”270个,在中心支持下创建的企业有近万家,约有职工10万人。基层创业机构经常组织创业者竞赛,以激发创业者的创业潜力。一些地区甚至还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相继设立了许多实业学校,进行创业教育,支持有勇气的创业者去创办企业。

二、多元创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相对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来自社会、政府和家庭方面的支持都很薄弱。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创业教育实施中的现实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保障体系是推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当务之急。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校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或企业创建初期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政府要转变角色。由“管事”变为“办事”,积极主动为大学生创业排忧解难。第一,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实行“非禁即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或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者进入,放宽对名称登记、创业主体人员身份、出资方式、出资额度和经营场地等限制。放宽准入条件的具体做法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凡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产业、行业领域,且“非禁”的,都要为他们敞开大门,支持其进入,消除准入限制;二是要针对不同产业、行业的不同创业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创业准入政策:三是做到只设“路标”,不设“路障”,比如名称登记、经营场地、出资额度、创业者身份等不设门槛。让高校毕业生实现“无障碍创业”;四是缓取职业资格证。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取得一些行业的执业资格,一时较为困难或时间也不允许。为此,在审批其创办的企业,特别是服务型企业时,可以先审批。后限期取得某种执业资格。第二,政府部门要简化管理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业构建创业绿色通道。一是采取“阳光工程”公开办公,整顿和规范涉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行政手续,公布各项相关创业办事指南;二是推行联合审批制度,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服务、公开承诺服务等;三是实行现场或跟踪核查审批制度。对距离审批机关较远或高校毕业生创业无经验的。要主动到创业现场或跟踪其创业进程,进行现场或跟踪审批,开辟高校毕业生创业绿色通道。

(二)强化金融财税扶持

各级金融部门应根据其财政承受力适度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毕业生创业。第一,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专项资金,对首次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应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或创业赠款,特别对返乡创业者给予加倍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吸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要给予资金奖励及相关资金补贴。第二,财政部门或相关银行均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用于高校毕业生创业所需贷款资金。贷款性质依据创业阶段分为:创业阶段贷款资金、发展初期贷款资金和扩大阶段贷款资金,不同性质的贷款设定相应额度的资金保证。同时。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探索抵押担保贷款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主动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做好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创业金融服务。第三,强化财税政策扶持,从实际需要出发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相关税收、小额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并不断完善和探索政策落实的操作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扶持、保护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发挥高校基础性教育功能

学校应发挥校本育人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重点包括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师资建设和创建创业学院三方面。第一,建设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各高校应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列人大学的教学计划。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可以专门开设创业教育的专业培养创业人才,甚至培养创业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另外。学校应重视对所开设创业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全过程评估,侧重总结教学经验,促进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第二,加强创业师资的建设。优秀创业师资短缺一直是我国创业教育的瓶颈。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应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让学校教师走向社会真正了解创业;同时,将社会的师资力量纳入学校教育的团队。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创业教育的一线教师经常性地进行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研,掌握大学生创业的规律;另一方面,学校有必要聘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特别是成功创业的历届大学生来担任学校的兼职创业教育师,讲授自身成功的创业经验,对在校生的创业起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三。单独创建创业学院。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创建创业学院或者创业大学,专门招收有志创业的青年,学习创业理论、技巧,掌握创业规律,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国家培养创业人才。

(四)打造创业教育公共服务链

所谓创业教育的公共服务链,是把支持创业教育的社会力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我国目前创业公共服务链建设的重点包括建设创业服务机构、人事和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功能、创业服务类型等几个环节。首先,我国目前的创业服务专门机构较少,且现有机构也存在功能不健全、权威性和指导性不足等问题,亟需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第一,应增加服务机构的数量,整合现有小机构的实力,大力发展民营性质的服务机构,引进国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第二,我国现有创业服务类型较为单一。创业服务机构应根据不同地区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特别是要充分开发网络服务资源。创设创业信息服务系统,搭建网络政策与创业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开设服务热线等方式加大学生互助交流的渠道。第三,加强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创业公共服务的功能。创业大学生的人事管理、技术培训、社会保障、评定职称、落实户口等问题都需要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解决。做好这项工作,创业者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创业之中。

(五)建构孵化机制。提升创业成功率

第9篇

目前创业公司达500多家,学校的创业率达到了5.41%,远远高出浙江省高校0.57%的创业率。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物流管理(国家特色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创业型大学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总结了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的七种路径。

一、物流设计大赛

物流设计竞赛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教学的结合,促进了全社会参与物流人才的培养。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大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创业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浙江万里学院物流学院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根据竞赛组委会给出的案例进行物流方案设计。

目前参加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分别有一个小组入围全国决赛。同时选派学生团队参加宁波市首届物流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并获得风司创业启动资金支持。

通过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赛和创业热情,实现了物流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提高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规划设计、信息系统开发、协调组织等综合能力,推动了学校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物流创业大讲堂

宁波拥有优越的海港资源,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国务院2011年3月1日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再次赋予了宁波这个港口城市巨大的发展机遇。

为让学生直观理解物流发展前沿,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先后邀请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港航局、发改委、物流规划研究院等)的领导、物流界创业企业家、全国高校物流管理著名学者开讲,介绍物流发展前沿,介绍物流企业创业历程,分析具体的物流创业案例,使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感悟创业艰辛、培育就业及创业的信心。

三、校园创业沙龙

在学校创业指导中心领导下,学生按照专业兴趣成立各种各样的创业投资俱乐部、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每学期各个俱乐部制订详细的活动安排,组织相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其中,兴趣盎然,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目前,浙江万里学院的9个二级学院都相继成立了学生创业俱乐,例如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广告和文化创意俱乐部、设计学院成立了动画和设计俱乐部、商学院的营销策划俱乐部、物流学院的电子商务俱乐部和物流捷运服务俱乐部等,开展专业学习与创业管理相结合的活动。

四、创业实习基地

实习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适用性,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专业性强、实践性强,为使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先后在富邦物流、金星物流、宁波空港物流、宁波国际物流、宁波港等20多家大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建设固定的物流实习基地。人才培养也一直按照研究型教学、合作型学习,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贯彻创业教育理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实习基地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习、技术攻关等活动。

五、学生创业广场

创业型大学不是一般民众理解的培养企业家、创办公司,而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要求培养大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使之能够独立、自立以及自食其力,成为服务于社会与人民的有用人才。除了课堂实验环节、社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外,浙江万里学院积极推动创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创业。虽然创业实际上不是简单地创办公司,但却是一种有效的创业形态。

因此,学校专门在一个学生大食堂的二楼、三楼开辟商业广场,面积相当于食堂的2倍,为学生创业经营提供场所。目前经营的业态有中式快餐店、快递服务门店、淘宝时尚服装实体店、健身会所、餐饮饭店、咖啡店、台球、网吧等,全部是学生自主创业经营。同时,学校提倡“就业也是创业”,积极鼓励大学生应聘到学生创业公司打工,体验创业,并给予一定的素拓学分。

六、创业第二课堂

创业教育的载体是课程体系,尽管现有的物流管理教学体系已经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创业型教育与就业型教育不同,需要增设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受专业培养计划总学时限制,往往难以安排。因此,我校通过青年创业学院(宁波市青年创业学院挂牌在浙江万里学院,面向宁波市所有高校选拔招生,学习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创业专业素拓、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ITP)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丰富了课程体系内容。

目前开设有创业心理学、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商业运作、创建新企业、创业咨询、小企业管理、创业理财、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素拓等相关课程。学校教务部门也大胆创新,积极支持创业教育,出台政策,允许一定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向第一课堂转化。

七、锤炼创业精神

创业时代需要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创业精神与社会群体文化密切相关,创业精神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所能得到的回报。看重社会地位和专业经验的文化可能不利于创业,而推崇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文化或政策则很可能鼓励创业精神。

第10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金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时展的大背景。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虽然该计划主要是面向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但是,该计划同时也指出“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必将会引导其他各类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正逐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化、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多元的金融机构以及创新性的金融制度。而伴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开放,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金融”时代,它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另外,上海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必须要承担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任。在上述时代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金融人才的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目标。从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快速发展的金融深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征,确定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培养出具有国际知识背景、适应国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把握三个关键点。(1)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深化的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大金融”时代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通用型金融学人才。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金融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金融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3)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这是必然趋势),金融资源的国际流动不断增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人才一定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加大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由教师来主导与控制,学生是被动接受,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需求的金融内需型人才,缺乏国际化。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满足新时期金融人才培养要求的,不符合卓越工程教育的理念。

(一)调整教学内容

1.体现学科交叉性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学已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而“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我们能够将金融学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此,上海理工大学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充分考虑到了金融学科的交叉性特征,并据以调整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金融学课程与数学、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会计学、外语等交叉融合,金融学专业分别开设了金融工程概论、金融计算与建模、博弈论、经济法、金融法、银行营销学、电子金融学、商业银行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及一些双语课程。这种交叉性的课程设置适应了“大金融”时代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2.体现微观化趋势在“大金融”时代,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持续的金融创新需要大量处理微观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在这种金融微观化趋势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转变过去以宏观金融为主、忽视微观金融的状况,重视和加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教学。在对过去宏观金融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的同时,增加了微观金融课程。在共24门金融学专业课程中,微观金融课程开设了14门,占比达到58%。

3.课程内容调整与自编教材、参考书相结合过去,金融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现象,降低了教学效率。为此,在组织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研讨的同时,对重复和过时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并根据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金融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编写一系列金融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包括1)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材:《外汇管理———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分析:理论、方法和实验》、《房地产金融》和《中央银行学》等;2)高等院校精品课教材:《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3)教学参考书:《合理节税: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汇市冲浪———如何进行外汇投资》和《沙里淘金———如何投资黄金》等。这些教材已经在多届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课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下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1.“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采取“引导—激发”式理论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理论,从多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2)主题辩论法。就一些重要的、热点的理论观点或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微型报告法。每章内容讲完之后,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回去思考、研究,做成小论文或报告,下次上课时请一位同学做约10分钟的微型报告,之后对报告内容、PPT质量和报告方式进行简短讨论。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在学生中间组织学习小组,引导组内和组间的学生分析、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激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而且,课堂上的讨论、辩论和报告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建立教学网站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课下,老师和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交流,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为了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网站的建设(包括外网和内网建设),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一些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已通过学校课程中心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生可通过该网站获得PPT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及答案等相关教学信息,并可与教师在线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过去,学生的考核方式采用“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考核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不再主要以笔试的试卷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更加注重平时的综合表现和综合素质,学生平时分占总成绩之比甚至达到4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成员共享同等成绩。评分标准包括小组成员遵守课堂纪律情况、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幻灯的质量、交流发言情况、团队协作能力等。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三)构建一体化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教育计划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金融学专业通过课堂教学的情景模拟、实验模拟、校外实践拓展和毕业实习环节的强化管理,建立了一套以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开展情景模拟的课堂教学通过事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分配角色,模拟时要求其以角色身份完成一定的活动或任务的情景模拟教学,提高学生一定的金融业务能力。如,在金融概论(A)课程中,结合金融市场相关内容,要求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拥有项目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以及投资银行等,就创业者如何吸引资金投资、VC和PE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投资银行如何辅导项目上市等情景开展模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

2.建立实验室的实验模拟(1)进行金融模拟实验教学及模拟方案设计是金融专业实践训练的基本环节。本专业依托国家级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筹建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实验室、金融衍生品业务模拟实验室、期货与证券模拟实验室,开设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金融理财模拟等实验课程,并要求学生能借助金融模拟软件,设计各种业务模拟方案,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2)申请并获得上海市教委201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教学型实验室建设”项目。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本专业以两个金融实验基地为依托,把金融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起来,促进了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3.拓展校外的实践通过校友网络,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财政金融系通过组织“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界校友沙龙”活动,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基地。

4.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本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电话与实习单位联系,以了解并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必须交一份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格式及规范进行严格评阅、打分,最后综合评定毕业实习成绩。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搭建了一体化的实验金融学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还是在一些沙盘推演竞赛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由金融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分别获得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半决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上海赛区决赛二等奖等,另外,他们还获得2011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小额农贷营销风险管理演示系统。

(四)开办金融学第二专业

从响应学校的卓越工程教育计划、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学第二专业学位教育,并根据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特点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提高了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自2007年开办以来,本专业已经连续招收了四届学生,总人数达390人,他们分别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目前,已毕业115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显示出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成效。

(五)开设金融讲坛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尝试开设金融讲坛,实行定期讲座制度。要求财政金融系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个学期必须为学生做一场学术报告,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同时,设法邀请校外的金融学专家和金融实业界人士到学校做报告。至今,相继举办了证券投资、国际金融、风险投资等多场报告。场场报告都是座无虚席。通过开设金融讲坛,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六)多方并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人才,通过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1.国际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外汇管理、国际投资、国际结算等介绍面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和业务的课程外,还开设了金融外语、金融文献阅读、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等双语课。

2.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交流处的协助下,开展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财政金融系首次建立了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学生互换交流平台,并在2010年下半年,摩德纳大学派教师和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学习交流;2011年度,金融学专业派学生作为国际生赴摩德纳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3.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到国外进修、访学以及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方式,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派教师于2010—2011年到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InstituteofTechnology,KIT)、意大利摩德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还有的教师即将出国访学。同时也引进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充实国际化师资队伍。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金融学教师队伍,是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有多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学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建立传—帮—带机制。系里指定一名教授负责带一名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定期听课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在职攻读学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11篇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于大学生在计算机运用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法而言,由于模式太过单一,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应用能够对大学生基础计算机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较为适用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这样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并且这种方法也被广泛的应用医学、管理以及风险投资等等各个方面,现在已经被公认为可能成为将来教学方向最为成功的教育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法不仅仅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并且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一案例教学概述

1对于案例教学的具体定义

这种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并且被应用到法学教育方面,目前也因为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特性,被欧美一些院校所广泛使用,同时也逐渐将这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别的学科当中。案例教学法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目的要求,促进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调查、探讨沟通的一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些重要概念以及基本原理的理解,这是一种带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具有的理论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本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获得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能力,给以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教学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把理论知识给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们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就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事项

由于案例教学法通常都由感性慢慢转变为理性,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也是将实际例子作为切入点,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此,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好的案例

第一,在进行教学案例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题,保证案例和教学主题相符合,并且能够充分的将学习章节的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对于案例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案例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第二,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每个学生的基础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案例设计的时候,将其分层次设计,将分为基础任务以及提高任务,在基本任务中需要所有知识点,而提高任务则给一些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做适当的课外延伸,这样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够让一部分同学有所提升。

2注意案例的时效性

在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目前信息大量的被消费,并且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的迅速,对此,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就必须时刻关注信息的变化,并且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进行案例设计,要保证案例必须和时展的步伐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教学法其本质是围绕着“学”服务的,较为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认知的过程,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对问题自行进行积极的探索。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落实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的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在进行案列教学时候,给予学生一定心理准备、情感准备以及知识准备的时间,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阅读案例,并且给予其一定时间思考案例阅读提示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应该给予其一定的鼓励,让其克服自卑、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探索,勇于发言,培养其批判精神。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设计

电子表格、文字处理以及演示文稿制作等等软件,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都是属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章节,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在以上章节当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独有的优势以及特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将Excel、Word以及PowerPoint当做例子,进行实际的案例设计。

1Microsoft Word―――毕业论文

Microsoft Word是一款由微软公司研发的文字处理软件,能够适用于各个文档的制作,比如:信件、报刊、论文等等方面制作,能够让用户流程的处理文字信息以及数据,并且能够创建出各种各样的图文。目前就我国高校的情况而言,每个学生必须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所以掌握Microsoft Word这款软件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将毕业论文当成案例来进行设计,因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所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不仅仅对于对于学生自身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对于学校毕业论文管理也有着一定影响。不同的学校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规定也有所不一样。在落实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能够拿出已经完成的纸质版毕业论文,交给学生,让其进行传阅,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有一个更加直观认识,然后结合学生传阅的论文,提出学校对于论文的相应规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满足规定要求、怎样达到理想效果、具体的操作步骤、完成操作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在课堂上作出较为规范的演示,然后指导学生上机操作,因为课时的关系,需要明确操作任务,给学生规划出必须做的部分,然后让学生对于各自的作品进行点评以及交流,然后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经由这样案例教学让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当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

2Microsoft Excel―――学生成绩统计

Microsoft Excel是基于Microsoft Office的一款组件,由微软公司研发,能够进行数据处理、辅助决策操作以及统计分析,适于用金融、行政以及财税等各个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校当中,学生较为关注考试成绩,并且也和考试成绩有较多的接触,教师一般也是使用Microsoft Excel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以及录入,成绩的排名以及分数也常常以Mi- crosoft Excel电子版的形式出来。所以教师能够将学生成绩统计当做基础进行案例设计,把原始的成绩与做出来的成绩同时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让学生明确的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效果,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步骤,在对Microsoft Word学习的前提下,把学生经由查阅教材完成的操作留给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较为难的操作步骤,最后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对其进行评价,进行交流和讨论。

3PowerPoint―――毕业答辩

PowerPoint是由微软公司研发的文稿演示软件,是一款演示成果以及传输文件信息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使用PowerPoint可以制作出表格、图片、组织结构图以及音频为一体的文稿。因为演示文稿和大学生毕业答辩是密切相关的。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说来,学生毕业都会要求其做一个大约十分钟左右的PPT,将毕业答辩作为案例教学,教师可以拿出以前学生制作的优秀PPT,对学生讲解模板的选择、幻灯片包含对象的设置以及设置配色方案等等,借此让学生对于PPT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教学方法的补充,能够在教学中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集合的教学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春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8):1963-1964.

[2]向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7):194,197.

[3]秦建,邹显春.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 224-226.

[4]张丽.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295.

[5]陶颖.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1-12.

[6]李丽,刘晴,符轶,等.PBL联合CTM教学法在面向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 24(3):363-365.

第12篇

关键词:世界大学评价;科学评价;中国高等教育

一、引言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继承传统、创造文明为宗旨,肩负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既是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的源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更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迫切需要[1]。早在1998年,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就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自此树立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中国大学也为这一战略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和影响力也逐步提升。尽管如此,中国高校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一定的差距。基于2011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最新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笔者对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竞争力的排名和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比分析,从定量化的角度找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及原因,以期能够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二、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分析

2011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了最新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进入本次评价的世界大学共有1 565所,我们将科研竞争力世界排名前5%的学校(即前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竞争力主要采用发文数量、论文被引量、专利拥有量、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热门论文数等6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价。其中,发文数量和专利拥有量代表着科研生产力,而论文被引量、高被引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占有率和热门论文数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研影响力,也就是说在此评价结果中,科研竞争力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反映了某一国家或者某一高校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

在2011年评价对象中,共有1 565所高校,分布于77个国家和地区。以排名前600名的世界大学作为统计样本,可以发现国家科研竞争力前10名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在国家或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是三个独立的评价对象,若无特别说明文中所提到的中国是指中国大陆地区)、法国、瑞典和荷兰,囊括了前100名中的85%,前200名中的81.5%,前300名中的79.7%,前400名的78%,前500名中的74.8%,前600名的72.2%。如图1所示,世界上优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这几个国家,它们拥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科研实力和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在世界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的实力和水平,笔者选取了科研竞争力前10强的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表1中列出了科研竞争力排名前10强国家的总排名以及各个国家的一级指标得分和分项排名。从表1可以看到,在科研竞争力方面,美国牢牢占据了榜首位置,各个指标的得分都位居首位,显示了绝对领先的科研水平,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中国、法国、瑞典和荷兰。中国位于第7位。与2009年排名结果相比,中国大学的科研竞争力总排名由第12位上升至第7位,虽然进步比较明显,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从各个具体指标看,中国高校的得分和专利得分较高,论文被引得分、高被引论文得分、高被引占有率得分和热门论文得分偏低。说明中国大学的科研生产力和科研影响力发展不均衡,科研生产力迅速提高,但科研影响力的进步不是特别显著。

在科研竞争力前10强中,美国代表着世界科研竞争力的最高水平,中国处于第7位,与世界最高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与前10强平均水平相比,中国在发文量、被引量等6个方面有强有弱。为了更加直观更加全面地对中国的科研竞争力进行量化和考察,我们利用本次世界大学评价过程中所采集到的原始指标数据,分别从发文量、被引量、专利数、高被引论文数、高被引论文占有率、热门论文数等6个方面,分别比较中国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和前10强平均水平的差别,以期能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找到中国与其他科研强国的差距。具体对比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平均水平的数值是指前10强国家数据归一化后的加平均值。

从图2可以看到,与前10强国家的最大值相比,中国各个指标都存在较大差距。与前10强国家的平均值相比,中国的专利得分高于平均值,发文得分略低于平均值,而论文被引得分、高被引论文得分、高被引占有率得分和热门论文得分与平均值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说明中国大学想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研生产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科研影响力必须与科研生产力均衡发展。

三、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对比分析

如前文所述,在2011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将前600名(即位居全世界前5的大学)定义为世界高水平大学。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划分标准,并结合对世界大学的定位与规划,又将世界高水平大学细分为3个档次:前100名为世界顶尖大学;101-300名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301-600名定义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称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这一划分标准,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占参评高校总量的2.3%。其中,世界顶尖大学(即进入世界排名前100)1所,为北京大学(100/1 565,即本次评价共包含1 565所大学,北京大学排名第100名,下同);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6所(即进入世界排名前101-300),分别为:清华大学(109/1 565)、浙江大学(110/1 565)、上海交通大学(158/1 565)、复旦大学(214/1 565)、南京大学(242/1 565)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79/1 565)。

自2007年起,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已经连续了三次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两次的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没有1所大学进入前100名,而在2011年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有1所高校进入世界大学前100名,即北京大学,尽管目前北京大学暂居于前100名末位,但是对于中国高校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了更加清晰全面地展示出中国7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和水平,我们在表2中给出了这7所大学在各个一级指标之下的分项排名,并将他们在2011年的总排名与2009年的总排名进行对比,希望能够从定量化的角度考察中国一流大学在世界上的位置,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各个一级指标排名情况的比较分析找出中国大学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从表2可以看出,与2011年排名相比,这7所

中国大学也进入了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00名,只是排名顺序略有波动。北京大学仍然排名第1,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波动最大,分别上升2名和下降2名。从具体指标看,发文量排名和被引量排名被这7所大学牢牢占据。与国内其它大学相比,专利数排名、高被引论文排名、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排名和热门论文排名存在较大波动。它们的最低排名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第33名,第42名,第86名和第37名。说明中国大学主要依靠发文数量提升科研水平,而论文质量则相对不高。

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代表着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最高水平,虽然从排名位置看,这7所高校进入了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00名,按照分类标准可以划归为“世界一流大学”,但事实上,这些中国大学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级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虽然同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在科研竞争力上依然相差悬殊,尤其是在一些表征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方面中国大学还远远达不到“世界一流”的标准。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们选取2011年世界排名前7名的高校,与中国大陆地区的7所高校进行对比,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到,从专利排名看,除了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其它5所大学都领先于世界排名前7名的学校,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差距最大,达到779名。从其它5个排名看,中国7所大学都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其中排名差距最小,平均差距93名,斯坦福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差距最小,只有37名。高被引占有率排名差距最大,平均差距874名,牛津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差距最大,为1 418名。说明中国大学专利排名存在优势,但是在其它排名方面则存在较大劣势,也进一步暴露出中国大学科研影响力的劣势。增强科研影响力是拉近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四、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大学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但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发文量、被引量等多个指标全方位、多角度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质量和数量发展不均衡,即科研生产力快速提高,但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却一直没有显著的进步。中国大学科研产出质与量的矛盾不仅是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差距所在,而且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大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高等院校曾经长期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误区,导致高校数量和规模及其科研产出数量快速增长,但是高校科研产出的质量和影响力却没有相应的提升。

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中国高校发展的现状看,这种质量与数量的不均衡是长期以来科研奖励制度、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尽管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质与量的不均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就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而言,这种不均衡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高校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部分中国大学已经开始注重加强科研产出的质量,但是从整体看中国大学仍然呈现出质量发展远远落后于数量增长的现状。通过前文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对比分析,我们找到了中国高校的差距所在。依据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并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尽可能地缩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

高校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可以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科研生产力。中国高校建立的科研奖励制度主要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试图通过职称对教师的吸引力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可取之处。然而,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职称的评定通常只对论文数量上有一个限定,并没有对论文质量提出过多要求,因此,教师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以满足职称评定要求,却容易忽视论文的质量。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科研奖励的阶段性[2]。从管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中知道,人在以实际行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强的积极性。教师往往会在存在职称晋升的动机时,才会激发的动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积极性。晋升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会在短时期内迅速降低,直到下一次晋升的到来。科研周期短、科研间隔长成为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双重原因。

因此,除了从物质层面激励教师科研积极性外,高校可以从精神层面满足教师的需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3]。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要主要包括5个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这个人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职称、年龄、个性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上。职称较高、年龄较大的科研人员往往会更加注重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职称中等、中年的科研人员会注重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职称较低、年轻的科研人员会更加注重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因此,为了建立科学的科研奖励制度,科研管理者必须分析科研人员心理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处于各个需求层次的科研人员实施合适的奖励方法。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能长期、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个科学研究,写好每篇论文,从而提高高校的科研质量。

(二)构建创新型高等教育模式

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再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的深入,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越来越专越来越窄。这种教育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需要迅速发展的时候还比较适合。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崛起,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专才”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积累轻创新研究。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科研论文往往是前辈们科研成果的积累、延伸,缺少独立的创造性,从而影响学生科研成果的质量。

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 Levin说,学校应该致力于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传达任何具体内容,而是发展特定的思维特质、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好奇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以持续不断的思考和缜密的思维支配世界,在需要情况下使用多个学科而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的知识,达成新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 通识教育并不是强调取消专业限制,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国高校需要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文科和理科适当融会贯通,采用校内跨学科联合教育模式,国内跨校联合教育模式和国际跨校联合教育模式等能够丰富学生知识背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模式。高校学科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科、知识的交叉教育往往会让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精辟,为学生的创新灵感提供坚实的后盾。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学生通过对相近专业的了解,从而对本专业的整体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本专业准确的整体把握更加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必须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并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适合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创造性才能被完全激发,科研生产力才能真正从量变到质变,中国高校在世界大学的竞争力才能稳步提高。

(三)树立鲜明的学校办学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与世界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国高校学习西方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如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2000年8月,武汉大学、湖北医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等等[4]。高校的调整对高校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中国的高校没有完全把西方的办学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在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符合中国高校自身健康发展、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有着个性鲜明办学理念的大学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正是在这些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成就了一所所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正是在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环境下提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提出了“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开创了基础研究、学院制、导师制等,培养了大批世界级大师人才[5]。办学理念对于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充分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中国高校应该向世界一流大学那样,找出影响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将这些因素综合,在认真理解、消化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树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本校特点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同时,学校应该让全校师生深刻理解、消化办学理念,使每位在校人员能够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共同为学校建设做出贡献。

(四)完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老化现象愈发严重。产学研合作为高校和师生提供了一个平台。高校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准确把握人才需求方向,根据需求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对口的科研环境。高校师生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科研项目结合,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中国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处于技术转让、委托开发的初级阶段,存在许多问题[6]。高校和企业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一方面,高校没有雄厚的资金用科研成果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承担全部风险,出资将科研成果转换成价值。两者的博弈使得高校和企业很难深入合作。企业的望而却步消减了高校科研的动力,保量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高校教师的目标。另外,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也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障碍。

为了完善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体系。高校和企业可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将风险尽可能分摊给多个投资者,降低风险带来的伤害。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保护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发展,如资金担保、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制定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并监督产学研合作,使其形成良性循环。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势必会激发出高校师生的科研积极性。科研内容不再盲目,而是有的放矢,科研成果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知识创新,科研生产力不再仅仅是量上的突破,而是质的飞跃。

五、结语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在2010年11月召开的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中国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道路。从《规划纲要》的内容看,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特别是在国家之间科研竞争力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之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优秀杰出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国家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竞争力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恰恰体现在科研产出质量的落后。质量与数量的不均衡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高校面前的一道屏障,如何提高质量、提升影响力是中国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中国高校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尽快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EB/OL].moe.省略/edoas/website18//47/info13347.htm.

[2] 李滨江.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7):111-112.

[3] 陈伟达,侯卫国.激励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5):157-158.

[4]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建设课题组.当今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建设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7(4):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