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08-24 23:59: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化课堂;提高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优化,其实质是相应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对策,也是语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积极转变的校本行动。就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来说,在多媒体设计实施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设置语文阅读学习情趣,优化改善语文学习环境,逐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这是小学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的实践体验,也是本课题校本研究主张的首要初衷。然而,眼下应用一定信息技术积极有效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还都局限于花花阅读课堂环节上。一缺失高质量的多媒体设计;二缺失一定高品质的教育技术基础装备;三缺失高效益的互动教学方式。这三个缺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媒体优化策略有效实施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媒体优化策略案例研究与校本实践,要求语文教师亟待树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第一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习终身化和社会化能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须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为基础教育闲来置,急来用。第二语文教师亟需积极应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元实施优化对策,彻底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第三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实现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

优化语文阅读高效课堂是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一个有效创新和有效实施的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有一定学习情趣和热望又有一个学习动机和效益。实践方法主要设计实施多媒体优化实践课例为重点内容,是教师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法和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研究法统一性的实践研究。当然,这只是课堂师生互动有效对策实施的主要研究方法,还需辅助于对比研究法、优化阅读个案研究法及优化课堂经验总结研究法等。

本问题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围绕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和学习意义建构这一理念,开展调研选题。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其意义在于能有效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主导单一结构,为创建适应创新教学结构,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新的实践案例,总结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方法,为进一步创新语文自主阅读校本研究提供可行的经验借鉴;同时,又能有效培养语文阅读热情和兴趣,为语文阅读自主探究学习意义建构夯实基础;最终,又能彻底转变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正提高"双主"互动阅读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另外,在语文教学多媒体优化策略研究实践中,还能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环境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成效,有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创新精神和语文学习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模式的形成,推动信息化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长足发展。

本问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小学语文多媒体优化策略的课堂实践研究,构建多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教学模式,适时开展校本研究成果推广。

2.创建多媒体优化语文学习激励性评价机制。3、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广袤的语文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主动采撷语文阅读信息的能力,着眼于说、读、写综合训练实践对策,逐步发展语文能力。

4.语文阅读课堂养成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精神。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本问题的研究内容拟为:

1.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要素实践研究。使物化形态阅读环节与心理形态阅读环节达到和谐统一状态,以诱发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多媒体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

3.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结构实践研究。

4.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师生互动实践研究。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促进小学生全脑开发,以培养其阅读思维和自主学习。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阅读,充分利用右脑形象思维与左脑抽象思维的整合功能,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二,就是利用潜意识心理,促进学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无意识是认识客观世界最经常的一种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意识作用,忽略潜意识的特殊功能。语文课堂多媒体优化实践,能让学生心理愉悦放松,淡化学习紧张心理,客观的调解了意识活动,从而促进语文有效阅读学习。

第2篇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diyifanwen.com第~整理该文章……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第3篇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重在积累,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积累。在古人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关于积累的经验总结。既有“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的正面引导,又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殷切劝说;既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形象比喻,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亲身体会。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这样,才能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而关于语文学习的积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初一阶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在初二阶段积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在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让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童年》、《水浒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2、背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可采用每篇必背的方式,进行积累。

3、感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来自书本和生活,思想亦然。真正意义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通过感悟来沉淀语文学习的内蕴。有时候,学生在写作前总是喜欢和我一起交流,把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和构思全盘托出,而我也会从我理解的角度和他们进行思想碰撞。 我还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点点滴滴,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写作也会变得轻松。以一些名家为例,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让学生利用日记的形式,自觉地积累身边的小事,积累情感,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品味出它不平凡的地方,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在《春》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思想深处对春的诗意的感受,让他们的经验能变成体验。除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天的图景外,我也设置了这样的谈话题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如果你可以选择做春天里的一个事物,你愿意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有忘我体验的机会,同时也是对我们熟悉的春天的反刍式体验。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我愿意作一只蜜蜂,可以在百花丛中去采集甜甜的花蜜。”“我要作回一个五六岁的娃娃,这样就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在草地上去打滚玩耍了。”“我要作春风,我轻轻一吹,花就开了,树也绿了,还可以去周游世界。”“我要做天上的风筝……”“我要作地下的老鼠……”“我要作河里的青蛙……”这是学生眼中属于自己的春天,整个课堂亦如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把这样的想象和体验与课文中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描写做比较,学生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景物的特征和写法的妙处了。

4、鼓励学生多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尤其喜欢学生的说,只要发言,我就高兴。好的回答,我一句“太酷了”,学生乐得手舞足蹈;不够水平,说一声“是不是你想说……”,学生也受宠若惊地坐下,然后等着回答下一个问题。总之,我的语文课上,没有“不乐意”,没有“不正确”,有的是喝彩,有的是肯定,有的是赏识。一学年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断高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抓好积累的落实

1、检查。每个周的周一,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发现好的典型,利用班会或墙报予以表彰;发现差的予以谈话教育,并限期改正。

2、比赛。组织多种多样的诗词背诵比赛,例如个人赛、小组赛、诗歌配画比赛等。

3、运用。让学生经常回读自己的积累,以便消化吸收,并要求尽量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有意识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大力表扬,使之形成习惯。

总之,语言材料的积累,光靠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五、六篇作文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延伸。只要我们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得当,坚持积累,并持之以恒,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一定能水到渠成。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4篇

2010年寒假期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在Xx市Xx区Xx小学附近的Xx学习教室找到了一份家教工作。得到此份工作时,我的内心既兴奋又感激。兴奋的是,自己得到了一个既能锻炼自己能力同时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感激的是,朋友对我的信任,小学阶段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基础,朋友的介绍也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个肯定。虽然家教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却是一段教学相长的过程,这段经历对于我而言,可谓获益匪浅。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是有着一丝忐忑。虽然我是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但是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台之下,对于教学而言,我还完全是个生手,丝毫没有经验。不过这个疑虑并没有影响我的信心,毕竟学生只是小朋友,对我这个十六年寒窗苦读的研究生而言,只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成问题。把他们教好,启发他们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真正的学到知识,不辜负家长的信任,这是我对这份工作的决心,也是对我自己的明确要求。

我在Xx学习教室负责的工作是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外辅导,这是学习室老师的主要任务。一到五个年级中,我负责一二年级小朋友的课内作业检查、课外习题的布置与讲解以及上周末的趣味作文课。

在从事这个岗位时,我很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对小学语文课本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很难再一两天的时间内迅速融入课本、组织串联这些知识。针对这个问题,在一个星期的考察期里,我一口气把小学的12册语文课本都读完了,从中挖掘到了可以传输给孩子的宝贵知识。在开始的几天里,我并没有急于给他们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先和早一些教过他们的老师沟通了一番,大概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因为学生很多,我便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作业写的快又聪明的学生,我就给他们布置课外练习提升,顺便将书本上的内容挑重点讲,希望他们更够更上一层楼;作业写的慢且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我就专攻他们每天的正确率,一步一步的纠正错误,然后再缩短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习效率,还是以熟悉书本为主。在教小朋友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很多文学常识都来自于小学课本,可我却一直没机会仔细研读,趁这次家教的机会,我也做了一次基本常识的充电,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存。

在教学过程中,经教师们集体经验总结,学生最讨厌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唠叨式,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抵触,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第二是数落式,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有些孩子经常因为家长或老师的数落而产生惶恐心理以致无法集中精力。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进而变得消极被动。第三是训斥式,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这种队孩子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变得自卑。第四是打骂式,法律严格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这是严重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易对孩子身心造成恶劣影响,一定得取缔。第五,达标式。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等,这叫达标式。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教师和家长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和压力。第六,疲劳式。题海战术和延长学习时间是事倍功半的方,孩子的不充足的休息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第七,愁眉苦脸式。教师的面孔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很好的孩子面对的教育者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立刻就会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这张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因此,我的教学原则是: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有真心、有童心。有的老师不能体谅学生的难处,作业写错了就动辄大声呵斥,小孩子很容易有反抗情绪。就算学生屡次不改,我还是支持感化方式。比如说有的时候,讲解了好几遍的问题,学生也貌似是懂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无力,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不像我们大人一样一说就通,需要多练几遍才能记住跟理解。讲解一次两次不能理解,我可以再讲,或者尝试其他的沟通方式,这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鼓励他们有勇气有兴趣有耐性的去解决更难的问题。

另外我也给学生们总结了一些学习语文的经验和方法。语文学习需要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大量输入和输出,输入就是读,输出就是写,简单说就是多读多写。语文是慢工,积淀最重要,有了积累,再训练应试,应该效果好。坚持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孩子们小时候是黄金记忆期,记东西很快,多读多背诵经典,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海量阅读是学好语文最好的方法。对于快速应对考试来说,其实作文和阅读理解都是有套路的,把这些套路总结给孩子,精练几套语文水平就会提高的,比如告诉孩子作文的基本分怎么拿到,再加上精彩部分如何得高分。其实中国的语文很多文章用来考试的,并不好,而且阅读理解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也不全面(我建议删。。。咱不能说坏话)。

转眼到了开学的时间,我很怀念一个月来和孩子们相处的美好时光。我的第一次家教实践尽管结束了,却依旧给予着我许多影响。短暂的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教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自己的能力提高才能教好别人。谈到做家教的最大感受,就是它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是不容易的,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校园生活,也让我了解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耐下心来慢慢解决。希望通过这次实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能更加实践好我的梦想,将这些经验和收获用到生活的角角落落。

第5篇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

第6篇

关键词:互动 创新 交流 分享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69

素质教育下,死板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学生的需求。我们要想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给师生互动创造机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取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素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种网络特性表现地更为突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在网络中找到各种学习材料、教学参考、习题解答等等内容。如果我们教师不创新性地使用教材,而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势必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不高,毕竟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了解过。因此,我们一定要比学生做更多的功课,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没有了解到的内容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才能得以实现。

二、利用肯定性、积极性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互动的欲望

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个问与答的过程,更多的应是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抛弃以往教学中仅仅以“对”或“错”来回答学生问题的方式。我们要以更热情的态度,更和蔼可亲的形象来参与到与学生的互动中来。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要对给予肯定性的、积极性的赞美性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说的正确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肯定,还要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争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更多的想法。其中,肯定性的评价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敢说、敢于表达的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是激励其他学生像这位学生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此外,对于发言不正确的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是用一句“你说的不对”来正面否定、打击学生。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不再思考、发言。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首先,我们要肯定学生发言的态度。其次,我们要婉转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并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到准确答案,并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课堂教学互动。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建立更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我们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说、演、争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1.说。说,当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说,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上《散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和家人(父母、爷爷、奶奶等)之间有什么难忘的事?他们的哪一句话、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沸腾了。学生开始感到不好意思说,最后都争先恐后地说,说到动情处,有的学生抑制不住情绪,泪水顺着脸庞滑落。通过这一问,学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演。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特别是记叙文)。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靠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

3.争。所谓争,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某一学习内容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大家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共识,或者是相互学习沟通的过程。语文学习很多内容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尤其是对一些文章的理解。学生之间看文章角度的不同以及学生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种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争论的过程,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激发出更好的学习热情和欲望。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沟通等基本的语文能力,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要求的“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然,语文学习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例如,记叙文中的六个基本要素、议论文中的三个基本组成等都是固定的模式这些是没有必要让学生争论的。争论只适合于新学习的一些文章,并且在争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监督、引导和总结工作,保证争论的有效性。

第7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在语文组制定了适合语文教学的理论学习计划,首先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教育法规,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法》,提供广阔的视角,以最大限度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我校的语文教育改革,发挥语文在教改中的龙头作用。学习讨论活动力求切实有效。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其次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另外还组织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结合各自研究的课题领域,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能力。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语文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在我的鼓励和带动下,教师们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予以提升,在此基础上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如今,语文教研组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教研组,成为了学校教研教改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窗口。

我们坚持教研与教学同步,为教学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点抓“四坚持”:1、坚持每周星期二下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围绕新的课程改革,结合课题实验或教材、课标进行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在教导处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单元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每单元先由主备人说课,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说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这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集体备课备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教材的前后联系,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备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做到了“六有”即有计划、有时间、有准备、有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坚持听评课制度。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通过听课、评课,对诸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在教学研究上与教师进行具体磋商和指导,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坚持学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方案,制定教研组计划,期末要认真总结教研教改的情况,做好总结工作,要求人人撰写经验总结或教学案例。

配合语文教学针对初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本着“能力创新特色”的原则,我们语文教研组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XX年语文组配合团委成立了“学生文学社”,各班也成立了小小图书角,自带书籍互相传阅,解决学校图书不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语文教研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大型的作文竞赛活动和五一读书征文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提高书写能力,组织了书法比赛。还配合校团委精心组织了全校性的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都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

第8篇

一、少—多—少

梅兰芳先生曾说:“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是到这时,戏才演好了。”[1]这是梅兰芳大师多年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简单的几句话却饱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其实,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新教师初上讲台,一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参考教学资料,认真编写教案,他们满以为只要这样充分准备,就能把课讲足讲好,但事实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课刚上到一半,教师准备的内容就已经讲光了,只好临时拼凑一些课外材料来弥补课堂空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练之后,这些教师有了变化,他们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常常讲到下课铃响了也依然讲不完。这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在教学上进步了,成熟了,但听了老教师的课,才发现老教师讲得并不多,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却比较多。这时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觉得“多而杂”,而只有再经过长年累月不间断的积累和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向“少而精”“实而活”的目标前进一步。由此,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少—多—少”是一个教师职业成长的表现。第一,前后两个“少”内涵不同,前一个“少”是知识贫乏的表现,而后一个“少”则是认识并掌握了教学规律的表现,是少中有多,以少胜多。第二,由少到多易,由多到少难,这是因为由少到多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由多到少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第三,每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学习情况、思考能力各不相同,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过程不完全一样,有的量变过程长些,有的质变过程长些,但不管长短,大致都有这个过程。

二、无—有—无

日前,读《齐白石谈艺录》,其中有一首题画诗:“深耻临摹夸世人,闲花野草写来真。能将有法为无法,方许龙眠作替人。”[2]这首诗体现了大师齐白石对绘画的理解,大意是他对那些以临摹夸世的人是深以为耻的,他认为,只有在“有法”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作方法,不泥前人之法,从“有法”变为“无法”,才能在能人休眠之后来代替他。齐白石的艺术理论之一就是以师法古人、师法自然的无法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独特创作方法,再到否定自己、不断变法的“无法”,这个“无—有—无”的过程是他在创造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结晶。语文教学其实也一样,教师大学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一开始只是学习、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自己还没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有的也只是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知之不深的教学理念。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实践,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把模糊的认知变为清晰的教学理念。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有的教师甚至觉得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觉得教学无法了,需要“变法”了。这正说明,从无到有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从有到无则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从被动转为主动,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进入一个新境界。所有的教师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无—有—无”,前一个“无”是没有的意思,从无到有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交叉的过程,从有到无则是一个质的飞跃。面对新挑战,有些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而对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却是一种新的变革的开始,是一种新的境界,是成熟的标志。著名作家巴金在《我和文学》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3]同样,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没有技巧的。教师们在讲台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不固定的,一定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不同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来说,都要重视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更要重视从有到无的变革过程。

三、生—熟—生

清代书画家郑燮在《题画竹》一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4]这是他对自己多年画竹的艺术总结,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还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世界万物尽管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这里说的“生”,是生疏的意思,“熟”是熟练的意思。年轻教师对教学有生疏感是正常现象,但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就会由“生”变“熟”。而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又特别善于学习的教师来讲,他们感受到的“生”与经验不足的教师不同,这是在“熟悉”之后再次产生的“生”,这也将是他们再次走向“成熟”的一个起点和标志。笔者认为,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那么,教师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变化呢?首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验,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领会语文教育新理念,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常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多沟通,做到教学相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力争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最大程度地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要尽快改正,并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次,教师要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要多看一些好的教育理论书籍,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在学习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崇拜,而要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地吸收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并能刻苦钻研,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辩证法,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并从中取得进步,教师才能真正获得职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俞伟忠.浅谈语文课上的讲多与讲少[J].成才之路,2010(26).

[2]敖晋.齐白石谈艺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3]巴金.探索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第9篇

【关键词】深入理解;实践运用;教学艺术;与时俱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督导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这就确立了学校督导评估在教育督导工作中并重并举的重要地位,加强和完善学校督导评估,必须更新观念,实现学校督导的价值追求。

1.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新一轮基础经验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学生情况,通过很多实践、尝试和经验总结结合当地实际

1.1小组结合学习的方式方法

我们以新一轮基础经验改革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学生情况,通过很多实践、尝试和经验总结认为:

1.1.1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从形式和人数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均衡对待、综合搭配、强弱互补。

1.1.2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把比较难度大的课或课题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搜集材料,发现自己的不足。

1.1.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判: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接受、欢迎、实施和收效。

1.2小组结合学习的教学思考

1.2.1在学生的智能方面,虽已有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1.2.2在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材是研究者编写的存在深奥难懂、回避热点话题等等;

1.2.3在学生知识结构而言,来自于不同层次、区域、环境的学生难以迅速实现。

1.3小组结合学习的教育必要

1.3.1在W生的智能方面,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是迈向素质教育轨道的思考之一;

1.3.2在教育教学本身而言,教材的过于细致远离国计民生是制约素质发展的思考之二;

1.3.3在学生知识结构而言,没有达到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阻碍高效课堂的思考之三。

2.初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初步掌握语文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时俱进、适应改革、提高教学,一线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时效和提高自身存在价值

2.1增进对语文课本的理解,把重点转移到课文内容的分析、写法的学习:

2.1.1一线教师要增进对语文课本的理解,把重点转移到课文内容的分析、写法的学习、文章中人文精神的领会中去;

2.1.2阅读、参考大量的课外读物、网络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积认知深度和涉及范围;

2.1.3及时准确的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语文接受广度和深度,把握在课堂中所讲课文内容的容量和含量;

2.1.4考查每节课后学生了解的程度――自己讲了多少,学生学到了多少。

2.2运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去引导,达到学以致用:

2.2.1让学生“爱”语文――

2.2.1――1从学生热爱祖国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入手,产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特别是古今名篇佳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1――2运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去引导,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抒感、热爱文学的教学目的;

2.21――3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掌握每个古典、每句古语、每篇美文。

2.2.2让学生“练”语文――

2.2.2――1听:听就是老师讲好学生听懂,老师讲精学生听好,老师讲的神奇可敬学生听的神色飞扬;总之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专心,越听越爱听,产生听不够的欲望来。

2.2.2――2读:爱听的学生爱说,爱说的学生爱读,虽然不是定的规律,但总有促进作用和连动性质,老师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存在,也会发现学生产生爱读的苗头,这也是一种不容忽略的进步。

2.2.2――3写:写是语文学习或学习语文时的综合运用和超长发挥,从小学中学到高中直至大学,爱写的人总会循序渐进,越写越好,并且缺少不了爱听、爱说、爱读而最终爱写的发展过程。

2.2.3.让学生“用”语文――

2.2.3――1用就是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在考试时写出来、在工作时写出来、在观察时写出来、在思考时写出来,为个人、为集体,为社会发挥作用;

2.2.3――2老师平时督促学生写日记、作文和实践报告,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既能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还能产生文学创作的欲望;

2.2.3――3老师要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多用语文课文、多用教册范例、多用课外读物,引诱、引导、督促学生,加强个人用语文写文章的爱好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成就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和爱好。

2.3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3.1引导阅读,唤起兴趣:不论是课本课文、课外书籍、网络资料,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去阅读,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培养起来,但就会寻求不健康的资料以满足刺激。

2.3.2引导阅读,强化思维:就课本课文、课外资料、网络文章都需要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去选择去阅读,去思考。现在很多市场上出售的阅读资料网络图文大多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学生年轻也经不住诱惑,一旦被市场盗版书籍、网络图文的不健康因素诱惑,甚至入迷,后果总是不堪设想。

2.3.3引导阅读,培养感情:其实感情最难培养也比较难发现,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作文和演讲才能发现,老师应该利用批改作文、演讲比赛、宣读作品的机会引导、培养和加强。

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素质是目前教育行业的第一话题,也迫使每一个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赏析许多名家名篇中流畅明快、生动活泼、含蓄凝练、朴实感人、哲理透明的语言

3.1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特殊之处就是要有准确的语言、语音和词语运用能力,这就很有必要运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予以帮助。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改;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87-01

漫漫教学路,至今无建树。课改仍茫然,谁能指几步?

当今语文讲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改一茬接一茬。今年人教版,明年鄂教版,后年又会不会是粤教版或是沪教版呢?我们不得而知。有专家执认可态度,可有的专家却说:"当今课改搞得是热火朝天,可越改越花,脱离了学习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堪忧呀!"都是专家之言,我等小语文教师该如何是好呢?在没有课改的古代中国,先秦有诸子百家的散文、汉有大小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有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其盛行的文学样式,并且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诗人。他们的作品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而今,课改搞得是热火朝天,可文坛却寂寞冷清,只是偶尔听闻一两人在那里无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思考。我有问同行:"语文到底该怎么教?"答曰:"教无定法,杀猪杀屁股――各师各教。"这一点我无可否认,可一再穷追到底怎么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所得答案却是:红猫黑猫,能教学生考到高分就是好猫!我哑然,难道真是这样吗?我算是一个年轻的"老教师"了,对此,我至今仍然固守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我也不知道是新的课改理念呢,还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勉。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练就一手漂亮的好字,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练就一副好口才,积累一肚好诗文,写就一手好文章,养成一个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练就一手漂亮的好字。俗话说:"字是打门锤。"虽然现在科技发达,电脑会打出各种各样的字体,让人赏心悦目。可是,目前许多时候还不能一一取代,比如笔记、签字、签名等。有一位名校高学历实力型人才到一知名外企应聘,能力考察、面试等都让老总满意,就在最后签合同的时候,老总见他签名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觉得有损公司形象,就谢绝了他。这样一位优秀人才,就因这笔"烂字"而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擦肩而过着实可惜呀!一手好字也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一颗砝码。只要哪个人从成为我的学生那一刻起,我就给他讲明书写的重要性,并做出要求,把练字拿入日课,每天坚持练字30分钟不可懈怠。

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的日益发达,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以前是老死未出过家门,而今是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转悠成了家常便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方言不但多而且差异很大,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各自说自己的方言,对方是很难听懂的。而普通话却是我们华人的共同语,它是架起我们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现在全国都在普及普通话,方言区的人只要是在上班时间都必须得讲普通话。因此,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成了我们方言区人的必备素质。由于我校还没有讲普通话的校园氛围,我只能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必须讲普通话,给他们营造一个小氛围。平时指导他们读准字音,训练他们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尤其在早读课时,指导学生放声朗读。

一副好口才。我惊叹只身前往东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坚定孙权联刘抗曹决心的诸葛亮;我佩服随机应变反羞楚王捍卫齐国尊严的晏子;我崇敬不辞劳苦,凭借智力实力止楚攻宋的墨子。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习辞者,他们的大无畏精神、M腔浩然正气和能言善辩的形象至今仍然停留在我们脑海里。口才和胆识是练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我每天在语文课前的1-2分钟轮流安排学生上讲台讲成语故事、讲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讲笑话等,让既学生收集了成语故事和名言警句,也锻炼了他们的胆识,训练了他们的口才。另外我还每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只要他们敢说,爱说,将来就一定会说。

养成一个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现在的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通过前面五项语文常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以上五项目标又在习惯中得到深化。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传统;高效;人才培养

近年来,全国一些中小学校纷纷推出高效课堂,口号越发嘹亮。 譬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促进了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在这些模式的指引下,教育领域掀起了学习先进模式的热潮。这些模式涵盖诸多学科,中学语文也涵盖其中。如何在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高效化,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新任务,实施语文高效课堂,必须继承语文教学优良传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和实际出发,取传统教学之其精华,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做法和感悟。

一、语文传统教学

语文传统教学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从教学方法上看,具有很多方法,以多阅读、多背诵、多写作为主。通过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和规律分析,它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语文传统教学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并为实践服务。教育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源泉。从古代到现在,不论是从事官学还是私塾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孜孜不倦,为祖国民族语言的发展,增光添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次,语文传统教学主张学生从识字、词、句、篇到阅读,再到写作,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先有字词句的记识基础,再到篇章阅读,文章写作,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犹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样,从学走步,再到跑步,再到跳跃高难度动作。也就是说,传统语文教与学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

第三,语文传统教学遵循多阅读、多背诵、多写作的教学方法。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强调先积累,必须夯实字词句篇的基础。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语文。

第四,有些语文老师在学生不理解句义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死记硬背,实不可取。

总之,语文传统教学是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并服务于实践,指导着教学实践,并将长期为语文教学所承认,接受。

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结合最优化,教学平衡,学生学习知识高效化,提高个体能力最大化。对于“语文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来看,有如下特点。

首先,转变了教师角色。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听、读、背、练、写为辅。这种模式下,教师讲是主动的,学生学是被动的,整堂课是一对多的满堂灌。而语文高效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为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再到角色转变,最后,从语文传统课堂过渡到语文高效课堂。

其次,学生个体能力得到提升。语文高效课堂力求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注重合作精神,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体能力得到提升。

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每一种语文教学模式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高效课堂也有不足,这种模式下,极易造成课堂混乱,课堂失控,学生言之无理、无据,夸夸其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殊不知,学生毕竟理论知识欠缺,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不断及时拨正,指引,教师要做高效课堂的“领头羊”。

三、中学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就是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解决了,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也就更快了。

首先,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与创新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存在于语文教学的过去和未来发展的全过程,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传统孕育着创新,创新为传统指明发展的方向。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其次,语文传统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值得继承,发扬光大。语文传统教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智力的结晶。是在实践的检验中认同、形成并传承下来,指导着语文教学并使其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第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改革不利于语文教学发展的条条框框,去其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陈旧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因循守旧,学生生搬硬套,只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死读书,读死书,课堂失去活力,学生没有发挥出自主性,缺乏合作、交流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强调语文学习和实践,语文来自于生活,并把语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殊不知,实践出真知,不能只为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对汉语文的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汉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汉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钻研、创造,而这必然会促进汉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汉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汉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我国古代伟大的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理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也倡导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顺其自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

二、汉语文教师要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日益激烈,这样的社会更需要的是能主动地驾驭世界,具备独创性和超前性的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今天的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而汉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的探索,改变过去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表自己的感悟、看法、观点,不人云亦云,精心培养并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创新精神的感染,逐步增强创新精神。汉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只要我们每一个汉语文教师都能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高效果、高效益、高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其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大大的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汉语文教师,更应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高效的汉语文课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首先,精心的教学设计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根本,精心的备课会让学生激发他对汉语文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语文学科的魅力,体会到学习带给他的愉悦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真正走进汉语文,喜欢汉语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是表扬和鼓励。很多人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是的,汉语文课上,学生的回答对了,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错了,教师应及时加以指正,过程中不能责怪、更不能训斥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我们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更加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汉语文信心,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们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真正高效的汉语文教学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对于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以它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能够带给我们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用它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非凡表现力,将汉语文课堂教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汉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者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制作课件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运用原则,让多媒体真正为教学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多媒体在汉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必须要遵守以下原则:

1.多媒体教学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做到有的放矢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多媒体也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汉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一点,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片面地追求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学任务和学习主体是得不偿失的。汉语文课是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汉语文素质、能力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一堂优秀的汉语文课靠的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紧抓教学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不能华而不实,更不能喧宾夺主。

2.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引路人,然而在一些汉语文课上,教师过分强调了多媒体的演示而忽视了教学,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技术并不能代替教师。汉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更强调的是人文情怀,而汉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之间语言、情感的交流比多媒体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这是冰冷的电脑无法做到的。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始终要明确,教师才是汉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不仅仅是多媒体的操作者。

3.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

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而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也很容易抑制学生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