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6 08:4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老师的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
1 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恰然自得的。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一个“悲”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3 节奏活动吟诗词
古诗词极赋声律美、意境美和节奏美,多种形式的朗诵,既避免教学的枯燥陛,又使诗词诵读指导多了一份灵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3.1 配乐诗朗诵。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给古诗配上适当的音乐,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诗词的意境相契合。曲笛的音色优美、淳厚、圆润,善于表达婉转、细腻的作品。如:王维的《相思》;古筝表现力极丰富,既能表现寂静的夜晚,又能表达欢快、热烈的气氛,还能抒发赞美美景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箫音色淳厚柔和,优美典雅,善于演奏悠长、恬静、抒情的作品。
3.2 拍节奏说古诗。古诗本身是有节奏的,而节奏也是音乐表现的一种,但如只用一种节奏诵读古诗,孩子们很陕便会觉得没趣,所以我尝试将不同的节奏加入到古诗中。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也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基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意义以及现状的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4.1 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充分了解古诗写作背景是准确把握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思想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就是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地进行深入的剖析,以达到在情感上与诗人形成共鸣,更好的把握古诗的主旨的效果。在充分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也会更容易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教学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些许不足,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致使古诗词教学进程停滞不前。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里字、词的解释,习惯把古诗词直译成“白话文”来讲解,却忽略了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二是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心,只注重教师个人对诗词的讲解,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情感与背景;三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背诵和对字、词、句的注释的记忆,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太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自己对古诗词的个人理解与感受,也没有接收到中华传统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底蕴知识,更没有感受到任何想要学习古诗词的冲动,只是一味地觉得上这样的课很枯燥、很乏味。没有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在学习古诗词上。为了通过教师的抽查,通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不得不使用“死记硬背”这样一个很累人的方法,效果还不太好。笔者曾经见过学生在试卷上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写成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赢”,这一字之差导致意境全毁。
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仅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笔者提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秉持“理解先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理解其中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再让学生完成背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理解先行”的理念
“理解先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放在第一步,让“理解”先行。而“理解先行”理念,则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想象、思考,让学生先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学习字、词、句的注释,最后结合对诗词的理解来背诵,从而完整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笔者就以两个贯彻了“理解先行”理念的教学活动作为例子,进一步地谈谈“理解先行”理念是如何在教学中操作的。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说到感受到意境,任何形式都不如视觉与听觉冲击来得更直接,多媒体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较为符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者让学生看看作者当年写诗时的关于建筑、服装、人民生活状态等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当时坐着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再让学生听教师诵读诗词,并让学生谈谈脑海中显现的画面,聊聊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下,直接地感受该诗词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古诗词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而不是用多媒体技术去直观的告诉学生该诗词的意境。若是直接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诗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意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扼杀了想象力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会缺乏个人思考与个人对诗词的理解,被硬性逼迫接受教师所准备的意境解释。因此,为了发展学生想象力,保护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恰当地运用它发挥让学生能感受意境的效果。
第二,师生绘图,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初中生的想象力还处于丰盈的状态,若是每首诗词的意境都通过多媒体播放制作的动画或图片来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遭到扼杀。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后让学生靠想象力上来黑板前绘图(也可以是学生说,教师画)的方法来理解诗词。
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笔者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了此诗后,让学生描述一下心中的画面,笔者就在黑板上绘画出学生所说的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就学生的描述,有了地点、人物、事件,缺少了时间,但是已经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诗词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就以此图片作辅助,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时,逐渐地把黑板上的绘图变得充实、丰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图画内容的不断充实,也会不停地刺激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背景与意义、意境与情感。虽然这一方法也是依靠视觉的冲击,但它却让学生直接领略诗词,想象意境,逐渐在图画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
第三,借助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有些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方法来表现。需要通过反复体味,含英咀华达到豁然贯通,从而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他们的表达特点,才能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例如《木兰诗》一文中,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南西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第五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辞官还归,从而表现出木兰的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第六段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从而表现出木兰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并渲染出团聚、欢乐的气氛。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用相当的时间来与学生共同分鉴赏和研习古诗词,揣摩诗词内容和情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领略其中的不同韵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背诵 自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91-02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能够得到提升。这样教学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对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加以督促的实际效果要好得多。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训练中,教师也应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加深加强。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诵读、自默、小组默、班级默、巩固默等不同途径,规划部署好背诵阅读内容的相应步骤,以此来确保整个自学流程。
一、诵读――先诵后背,熟读诗词
诵读是指学生要能够熟读诗词内容,要先对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后再进一步展开背诵,要求学生可以参照课本流利地读出来,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比如学习《回乡偶书》这一首诗,学生要先熟练地读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词的语言本身就与现代文有一定区别,因此,更加需要学生反复多读,要形成一种语感,为背诵打下基础,也为提高古诗词自学效率做好铺垫。此外,有一些古诗词内容比较多,像《秋词》等有词牌名的诗词,并没有七言绝句那种比较工整的格式,学生在自主背诵时更加需要多读多记。多加诵读也需要学生注意正确的读音读法,要能够确保诵读内容的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古诗词的含义具体到每个字词,要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具体内容。诵读是基础也是铺垫,有了诵读作为最底层的背诵要求,就能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以此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学效率。
二、自默――对照自查,整句订正
自默是指学生在能够熟练诵读的基础上自己默写,也可称作自查。在自己默写后,对照课本找出自己的错误,并理解该错误,在错误之处做出标注,进而对整句进行订正。自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自学成果,认识到自己欠缺的地方,也能确保学生在之后的默写和背诵中少一些错误,提高背诵的准确性。自默有利于学生对之后的学习进度进行重新规划和安排,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哪些地方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哪些地方要格外注意,加以纠正,以免学生在之后的自学过程中浪费精力。进行自默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欠缺的地方,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认识。针对自己所出错的地方加以纠正,能够确保自学质量,对实际反映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学生在自测默写的过程中或是因为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或是因为自己马虎大意,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为了提高学生自学效率,笔者建议在保证能够熟练背诵的情况下进行自默,以防出现模棱两可的地方,影响默写质量。
三、小组默――及时归纳,总结反馈
小组默是指通过小组多人一起检测,以便发现学生自身尚未掌握的知识,进而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也可及时归纳总结并反馈相关信息,还有利于学生学结能力的增强。在小组默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通过小组默,学生还可相互讨论,营造出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默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咏柳》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默强化学生对该诗内容的理解,还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流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能够各抒己见,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春天景象的赞美。小组默和学生自默所不同的地方是,小组默是同组人交换检查,通过别人检查可帮助发现背诵默写中自己尚未检查出来的错误,有利于提高默写质量。其次,小组默融入了一种竞争意识,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拼的氛围,或是比较哪个人默写的错误较少,正确率较高,或是比较哪个人默写的速度较快等,利用这种方式,形成一种鞭策和鼓励,可极大提高学生背诵效率。
四、班级默――查找问题,教师帮学
班级默是指通过组织班级默写,利用班级默写这种集体形式,针对在整个默写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讲解,以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学生的自学质量,帮助学生建构更加丰富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班级默还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班级默活动后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默写成果进行批阅和问题整理,单独讲解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词,对某些容易出错的问题统一再加强学习一遍。且还可查找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因为对诗词意思没有把握准确还是因为字词太过生僻?进而设计出更加高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展开这部分内容默写时,前提是要让学生明白其基本意思。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比如《口技》一文中“一时齐发,众妙必备”,对这个“必”字要格外注意,现代汉语中的“毕”是全、都的意思,那么要注意“必备”的“必”是通假@个“毕”,还有“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根据班级默,教师再针对整体所反映的情况展开进一步的教学,以此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自学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效率。
五、巩固默――温故知新,完善所学
巩固默的目的在于通过收集、纠正错误以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默的具体形式不限,可以以学生自主默写的形式展开,也可以以小组或者是班集体的形式展开。巩固默可尽量隔一段时间再进行,根据学生的记忆曲线,可以在以上四测都进行完毕后的一两天再默写一遍。学生会发现很多本来没错的地方反而又错了,而之前错过的地方却没有再错。只有这样进行一遍遍的巩固与加强,才能保障最终的背诵默写质量,才能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学习古诗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巩固默的作用,让他们明白“温故而知新”的深刻含义,定期自查,不断进步和提升,通过所犯的新错误掌握新知识。经过反复记忆和背诵,今后不管再过多久也十分难忘。巩固默需要学生具备自主检测的主动性,要及时且积极地自测,要能够学会总结和归纳自己的背诵默写情况,对易错字词有一个整理,根据自身记忆曲线,定期进行反省和检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与补充,以减少下次默写中所犯的错误类型,利用此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自学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让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相互发展。
一、开篇导入,让人耳目一新,引来满园春色
课文导入的好差,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语,是奠定语文教学基调,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因为自己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用各种诗词作为开篇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荡漾一江春水,栽几株梧桐而引来美丽凤凰,感觉受益匪浅。例如我在讲授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赞美秋天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学们一起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把醉人的秋色带进了课堂,咏秋赞秋自然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在讲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我在课件中引用了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还引用了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讲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用了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作为新课的开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张扬个性,相互学习与提高的课堂,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解析文意,加深理解,一切尽在不言中
语文教学,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容易流于表面形式,空空而谈。大而空的讲解和说教,不仅枯燥单调,味如嚼蜡,其结果也常常如过眼烟云,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恰到好处地穿插运用古典诗词,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给课堂带来清新怡人的春风。比如在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佳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且让他们学习兴趣盎然,把现代文和古诗词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互相提高。其实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可以巧妙借用古诗词,化繁为简,多面引申,旁征博引,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世说新语・咏雪》时,抛出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自然而然引用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苏轼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和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愿意听,课堂氛围也好,进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
三、变诗为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典诗词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字,进行创造性作文,文白结合,雅俗共赏,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如在讲课外古诗词时,我将李煜的《相见欢》改成一首现代小诗:“默默无语,一个人独自登上西楼/举头仰望,天上寒月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小院,关锁无法消散的清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千头万缕的离愁/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我把它打印在字幕上,学生兴致勃勃,他们发现原来语言凝练的古诗词,竟也能变成如此生动而有浪漫气息的文字。我在讲诗与词的区别时,特意提到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把它改成了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了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一些古典诗词,给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如某同学在文章中为了表明自己人生的坚定志向,引用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某同学引用了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事情突然出现转机。
四、写作指导训练,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古典诗词在指导作文训练时亦可以大有作为。有一些同学在中考高考中尝试用文言文写作,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只在于记忆的多少,更在于使之成为源头活水。在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备课组集中智慧,尝试把古诗词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学生很受启发。首先是语言的美化功能,强化古诗词的应用,可以打破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常常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好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适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操;“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适用于“志行高洁,保持本真”的主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适用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乡愁主题。恰当地引用诗句,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提升作文的思想品味,进而增加得分的亮点。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学)
新课标有关阅读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呢?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其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创设情境,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发挥想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1以旧引新,激情导入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开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其中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接着课件出示春景图,让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
2创设情境,激趣
“诗是有声的画”。古典诗歌是艺术创造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上课伊始,在古筝悠远的乐声中,将同学们带入诗歌鉴赏的特定氛围:同学们,古人喜欢和着悠扬的曲子吟诵诗词,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古人,先听老师吟诵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此时,借助多媒体,以春景图为背景,配上古典音乐,以教师饱含深情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古诗词特有的意像美和意境美之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情趣。
3启发想像,融情于景
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往往留下非常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引导学生入诗境时,运用角色体验法、想像法和导读法,用以填补课文内容情与景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入古诗的意境,并有感情地诵读:在教学诗人是如何怜爱苍苔时,我让学生展开想像并表演诗人当时是怎样走的;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让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来体验想像,体会情感:(1)红杏啊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出墙来?(2)你们这些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看到这一枝红杏出了墙,你们有什么想问她的吗?(3)让学生扮演叶绍翁,老师扮演园主人,把你游园的经过讲给我这个园主人听。课件出示:园主人啊,我,再造红杏、园主人两个人物形像,想像说话。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融进角色,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同呼吸,共思维,同时也是对整首诗的内容升华,虽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赏春之情、惜春之情已经达到了,此行无憾了。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层面,与文学相遇,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园子里的美、热闹,照应”红杏枝头春意闹”。
4体会鉴赏,品味诗句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诗,历来为人称道,久传不衰,对其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鉴赏、品评。初读诗句后,我让学生说出诗人游园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抓住苍苔、柴扉、红杏等词语感受春天的气息。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怜”字来体会诗人写诗的心情,带领学生将“怜”字贯穿在每一个诗句中,“印”“扣”“满”“一”“出”通过通过换词、做动作、讲美丽的传说来深入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生动形像的品味让学生理解了使人做诗用词的匠心独具。引导学生与文字相遇,从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5扩展阅读,深化内涵
在引导学生运用“熟读、想像、描述、体会、品味、鉴赏”的方法领悟了诗意以后,我引导学生再读课题“游园不值”,研究不值中的值。这时课件出示王子猷的《雪夜访戴不遇》与《游园不值》进行比较阅读。出示诗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让学生进行说话、感悟。通过抓春景,抓情感,理解作者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诗人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美好的感觉。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就是值,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三个层面:与精神相遇。在这种既广远又深邃的超越教材的学习中,把学生带入更为辽阔澄远的心灵之境,让学生经历一次深刻的精神之旅,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学习古诗后,我又为学生推荐了宋・陆游的《临安春雨初蒙》、陆游的《马上作》、张良臣的《偶题》,以达到感兴趣、能理解、促积累、重吸收的目的,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文学素养的逐步提升。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是“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选用有关的诗词,将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场面、环境及一切有形的物体有机地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中有的内容很抽象且无基础知识相依托,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如果引用生动、形象的优美诗词,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从而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这样三个抽象化的概念学生能对它产生兴趣,能理解、能区分吗?正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很形象地解释了它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解释凭什么知道“夜半”是“钟声到客船”,而不是鼓声、箫声、木鱼声等?钟声和箫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远处的客船?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入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这时,一个学生还另外举出一句诗句来——“闻其声而知其人”,有学生感叹终于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了。这里的古诗词引用贴切而自然,不生搬硬套,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古诗词中所揭示的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能够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使他们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化、通俗化,并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试想一下,课堂上同学们低吟着优美的诗句,咀嚼着其中的科学道理,怎能对学习科学没有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中可以挖掘的思维素材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就会向更深层次发展,学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一些诗词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发学生去探索,以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时,“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体现了科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更绝的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那西风残照,落红片片的傍晚,诗人乘船东去。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刮着西风,为什么天上的云彩却一动不动呢?相对运动的知识告诉我们:当云和小船正好以相等的速率向着同一方向运动时,那么船与云之间的相对速度为零。因而,船上的人观察云彩,云彩就是不动的。课堂上,用言语说不清的概念、原理,几句精妙的诗词或许一经老师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他们就能在心领神会中体察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领会在获取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如,让学生初步理解植物生命的周期性时,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不仅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植物生命力的旺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此时,若及时进行点拨:“一棵小草看起来是那么柔弱,但是它的生命力却是如此顽强,你愿作一棵小草吗?”学生马上就会将这种情感与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
诗词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中华古代文明的价值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掘中华文化的传统,在科学教学中,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自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关键词】吟诵;诗情;素养;运用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着我国丰富多彩的诗歌,这些讴歌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勤劳的人民,抒发爱国、爱家乡的丰富情感的古代诗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提升民族的素养。下面我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第三册的古诗《春雨》谈一谈古诗词课堂教学建构的做法。
一,故事式的人物介绍,诱发对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春雨》是唐代诗圣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提纲挈领的介绍诗人,会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二、吟诵诗文,创设意境
《春雨》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歌,读诗、唱诗、吟诗。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读、怎样唱、怎样吟,特别是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随着对诗句语言的理解,学生读得有板有眼,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
1.范读领读,扫清阅读障碍。
2.初读古诗,画出节奏,体味韵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吟诵古诗,激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吟唱录音或视频,按照平短仄长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吟诵。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教学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教师读、唱、吟的示范,对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感,读出了韵味。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开始品味诗意,可谓水到渠成。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师:在朗诵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找到表达主题的诗眼?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雨才能称得上“好雨”?生:久旱之后降落的雨,称得上好雨。生:在人们劳碌口渴的雨水,称得上好雨。生:在播种庄稼的时候的雨水,也可以称得上好雨。
在诗人的笔下,春雨富有灵性,深悟人意,难怪人们习惯上把春天叫做“春姑娘”。在春天一到的时候,春雨就悄然而下,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注,内心的愉悦心情,其喜“雨”之情溢于言表。
师:这场春雨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吗?生:这场雨是跟随着春风一起来的。师:说得真好,不行春风,哪得春雨?生:这场雨是“潜入夜”的。
让学生先用“潜”组词,引领学生理解“潜”,学生会组出“潜伏”、“潜艇”等词,
师:大家说“潜伏”的地下工作者能让别人知道吗?潜艇在海下航行,能让别人知道吗?生:我知道了,“潜”就是悄悄地,一点声音都没有。生:我知道了“潜”就是偷偷地,春雨有点调皮呢!
师:你还从哪些字眼看出了春雨的特点?生:春雨滋润万物,让春天充满生机。生:春雨细小,不会冲坏庄稼。生:春雨一点声音都没有。
齐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春雨吧。
生:我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原野漫步。生:我仿佛看到带雨的花花草草,羞涩地低着头。生:我仿佛看到春花带雨,鲜艳灿烂。生:我似乎听到小草在拔节生长的声音。
师: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言春雨的“发生”,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
四、学会运用,提升素养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之后,我们设计了一下练习:
1.《春雨》中体现好雨的诗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出诗人喜悦心情的词是“好”。写出春雨特点的诗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在久旱的原野,下了一场雨,我们引用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来赞美。我们把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关爱称为“及时雨”;老师耐心地教育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我们运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总结方法,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雨》,谁能根据板书,说说今后我们如何学习古代诗词?1.了解诗人,熟悉背景;2. 划分节奏,学会吟诵;3.理解诗意,领悟情感;4.展开想象,学会运用。
《春雨》是杜甫的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请你运用所学的方法,给四句划分节奏,再读给大家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
出示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关键词:古典;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7-01
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凝冻,音韵和谐是优秀诗歌作品的显著特点。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选了不少古典诗词。虽琅琅上口,但儿童不一定全能理解内容。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疏通词句,理解内容
诗歌教学,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都要反复朗读吟诵,领略诗歌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美的情感,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在古典诗词的教学时,我们要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的韵致来感受诗的美感。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2.展开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3.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渗透美育就要配合相应的图画、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4.要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揭开文言文学习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必须掌握参阅注释,查阅字典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以后学习文言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学习时,就要有意识地将其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灌输。因为这是受用终生的好方法,也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困难 课标 课后练习 比较对策
1.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
(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3)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4)进行句子翻译时,总要掉词漏译。
2.教学初中古诗文的依据
2.1 课标要求: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2 语文教课后练习题设置。第二册:《伤仲永》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木兰诗》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孙权劝学》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口技》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短文两篇》二、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狼》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六册:《公输》二、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孟子〉两章》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鱼我所欲也》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庄子〉故事两则》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曹刿论战》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愚公移山》二、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异同。
2.3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从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在初中阶段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另一方面,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是能阅读文言的必要前提,因而这样的练习贯穿文言学习的全过程,不过,这种要求的量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用“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等形式,显然是强调文言词语的解释、积累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即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解释词义,这也是学生学习文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关于课文内容理解,思想情感体验及评价的思考题,如《童趣》的第一题是这样说的,“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立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这表明文言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把文言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另一个目标则是它的人文性,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只重字词句含义及用法的问题,这与课标精神和课后练习设置的意图是不太吻合的。笔者认为,把古诗文教学的两个目标结合起来考虑,是解决当前古诗文教学困难的有效途径。
3.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我认为,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分析,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感。最终学生感觉到没多大意思,老师也感觉到教古诗文很吃力,效果还很差。因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由自主深入进去: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其语言,美充满情感的朗读,体会其情景美;带着想象去朗读,体会其意境美;惟有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1 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3.1.1 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我们学诗,要从读入手,批文入情,体会诗作的饿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阴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风光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夺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艳丽动人的画面,如此春意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课堂上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观看flas,或给课文配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想象和联想,脑海中重现诗所描绘的画面:黄四娘家门前,是一片花的海洋,少女仰头而观,书生低头吟诗,孩童嬉笑不绝,诗人自己则徜徉在人群中,花海下;看到蝴蝶翩翩起舞,听着早春黄莺清脆的鸣啼,不由诗兴即发,边走边吟。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早春景象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再让学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背起双手,一起朗诵全文。那是何等的享受!
3.1.2 品位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往往运用夸张、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且凝练,读起来常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反复推敲,领悟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情达意提供借鉴。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冬雪喻春花,构思巧妙,想法奇特,描绘出了边塞一夜大雪,万树挂白的壮观景象;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雪后的群山喻为游动的银蛇,把雪后的丘陵喻为奔驰的白象,景象壮观,意象阔大,实在是妙绝;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社会和自然中现象,揭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言简意赅,又流露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情感。这些诗句经学生揣测玩味,必将沉积于学生的精神和灵魂之中,化为学生人格气质的底蕴。
3.2 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大力提倡背诵课外古诗词,尤其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积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就会逐步养成。我们经常展开以下活动:
3.2.1 开展“每课一诗”活动。自七年级开学始,就借着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要求每节语文课前,全体同学共同朗读背诵预先抄在黑板上的一首古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效果就不求自现。
几千年前,孔子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教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学习古代优秀的诗歌是否还有必要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既有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笔者进行了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1)整体把握。这一环节是古诗歌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
(2)细节品味。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品味,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就是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词中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认为需要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标注在书本上,无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悟出来呢?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设计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通过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找到应该重读的地方。老师问: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呢?学生回答:是宴会。老师问: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呢?学生答:是豪华奢侈的宴会。老师问:怎么能看出这场宴会的豪华奢侈呢?学生答:“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没有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学生在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就会明白,原来“金”“玉”“十”“万”需要重读,能强调出这场盛宴的豪华。
②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在一些诗词中,往往会有转韵现象。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前四句的韵脚是“an”,到了五、六句则转为“ai”,这就是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3)体会意境,创造意境。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品味、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这时候要求学生在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去体会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形象,领悟诗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像外之像,以完整地把握全诗。袁行浦教授在《<咏柳>赏析》中指出:“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并分析《咏柳》一首通过一棵柳树写出了整个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在教读诗歌的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和意境,以唤起学生美的体会、美的享受、美的创造。例如,我在教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让学生感悟诗中对早春盎然生机的描写,在再现诗中形象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还有哪些事物能反映早春的勃勃生机?并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脑海中想象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描绘腊梅迎寒怒放的美丽画面;有的学生叙述河水解冻、小草发芽给人们带来的春的信息……通过这种阅读的迁移,不但训练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美的体验、美的享受,体会到了美所创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总之,古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探索、总结、借鉴、学习。以上文章内容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语文老师重视古诗歌的教学,让这些千古名作真正流芳百世。
内容摘要:学生们写考场作文,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理清写作思路,可以采用设立中心句的写法。在作文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写作意图,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细化、阐释写作意图,这每个角度、每个侧面、每个层次就是一个中心句,本文介绍了如何设立中心句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考场作文 中心句 方法
如何写好考场作文的中心句呢?我认为设立中心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方式切分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确定写作意图之后,探寻解决写作意图中提出的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标志词是“需要”。如:命题作文《战胜压力》 我们可以围绕“怎样战胜压力”提出解决问题的三种做法,这三种做法即为三个中心句:战胜压力,需要淡定从容的态度;战胜压力,需要执着顽强的精神;战胜压力,需要灵活机智的策略。
二、作用、意义切分法。这种方法就是以写作意图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的结果、价值、作用、意义及影响,标志词是“能、使、让、才能”等。如:命题作文《正确认识自己》 我们可以围绕“正确认识自己”去探寻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由此可得出以下中心句:正确认识自己,能让自己走出迷惘,驶向光明未来;正确认识自己,能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正确认识自己,能拒绝诱惑,留下千古美谈。
三、内容切分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将由话题或标题确定的写作意图用句子表述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宾语可涉及到哪些方面,然后将这些方面补出来或具体列举出来,即为中心句,标志词是“是”。 如:命题作文《语文的魅力》此题的写作意图是赞美语文有着无穷的魅力,我们可探寻语文有着哪些魅力?于是可得出以下中心句:语文的魅力是精;语文的魅力是博;语文的魅力是思;语文的魅力是美。
四、地点切分法。这种方法就是在确定写作意图之后,探寻在不同的地点人们所采用的解决写作意图中提出的问题的不同的具体措施和途径。如:命题作文《古人的魅力》我们可以在确定写作意图后,探寻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有何不同的做法,以及有何不同的魅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中心句。乌江畔――我看到了项羽的壮美,也看到了他的魅力;古案前――我看到了司马迁的执着,也看到了他的魅力;灯光中――我看到了介子推的忠孝,也看到了他的魅力。
五、引用诗词名句切分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设立中心句时巧妙的引用古诗词名句,来使语言富有意蕴的方法。如:命题作文《欣赏》 我们可先将“欣赏”扩充成一个句子“学会欣赏古人”,再探寻“古人”可涉及哪些人的哪些方面?通过引用古诗词可得出以下中心句: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欣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欣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
六、综合法。这种方法就是综合使用以上七种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设立中心句的方法。如:作文题《收获友谊》运用引用诗词名句切分法和作用、意义切分法可得出以下中心句:友谊能带给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的不舍之约;友谊能带给你“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慰藉;友谊能带给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作文题《垒高自己》运用引用诗词名句切分法和内容切分法可得出以下中心句:垒高自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心态;垒高自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坚持精神;垒高自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语。作文题《学习的境界》运用引用诗词名句切分法和方式切分法可得出以下中心句:“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去观察,体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去质疑,去实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去领悟。作文题《珍爱生命》运用方式切分法和作用、意义切分法可得出以下中心句:珍爱生命,需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试着完善自己,善待别人;珍爱生命,需要学会放大自己的优点,才能试着欣赏自己,感恩社会;珍爱生命,需要以乐观的心态应对不如意,才能试着搏风击浪,迎战挫折。作文题《欣赏》运用对象切分法和作用、意义切分法可得出以下中心句:我们应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能使我们充满自信;我们应学会欣赏朋友,欣赏朋友,能使我们感受到生命因友谊而美好;我们应学会欣赏对手,欣赏对手,能使我们发现不足,不断超越。
作文的内容比形式重要,但适当运用技巧来理清作文思路,在考场上写出内容和形式兼美的好文章,一定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取卷面高分。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