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

时间:2022-03-04 06:4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

第1篇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83-02

一、中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现状及不利因素

当前对家庭贫困学生已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但由于国家政策和财政的资助力度有限,目前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还不尽人意。

1.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现状。教育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农村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在负担子女教育费用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不能顺利进入梦寐以求的高校,他们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文明进步的“瓶颈”。针对近年来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逐步加大了资困助学力度,无论是在资助总人数或是在资助总金额上都在逐年大幅提高,但与此同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大幅增加。

2.高校助学与成才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目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助学问题高度关注。从经济上努力帮助贫困生摆脱困境,以完成学业,但具体实施中,却往往将解决其物质生活的负担作为助困的重心,忽视了对他们的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缺乏系统性的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不强。许多高校都将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作为济贫助学的最终目的,出现“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人们往往只注意物质扶贫,认为只要对贫困生多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而忽视了贫困生的思想“扶贫”,出现育人与助困脱节的现象。

二、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1.科学规范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第一个环节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切实掌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的前提,也是国家、学校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然而,如何科学、准确地认定贫困生,成为困扰高校工作者公开公平做好资助贫困生工作的一大难题。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对其他高校的调查了解,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所采取的依据是学生提供给学校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而往往忽视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的参考。事实上,生源地所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实在难以取信,在利益面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诚信,频频利用地方的“人情关系”获得虚假证明,加之缺乏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助学资源分配不公已成常态。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对科学认定贫困生提出以下对策:(1)建立综合的认定标准。学生本人情况的认定指标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除学生提供学校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乡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外,应当充分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包括月支出金额及用途、学习态度及成绩、学生诚信等级、学费欠缴情况等;家庭情况包含家庭成员的组成及职业、人均收入、家庭所在地经济水平、有无欠债情况、有无重大事故或灾害发生等,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注重因人而异、视情况定夺。(2)严谨规范认定程序。在认定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是第一责任人,辅导员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要深入了解学生,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定期听取班委、同宿舍同学对学生日常消费的反映,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评选过程中,要实行跟踪管理并张榜公示评比结果,发挥同学之间的监督作用。高校要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出差等机会,组织老师和学生对相对集中的贫困生所在地进行实地走访,尤其是对有争议或者存疑的学生家庭进行复查。(3)实行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现行的“奖、贷、勤、助、补”等资助措施中,困难补助、生活补贴、助学金都属于“免费午餐”式的无偿资助,资助对象凭借资格认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应尽量缩减当前这种“免费午餐”式的资助,采取附有条件的资助模式。高校应该开拓勤工俭学岗位,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除了给予相应的报酬外,还可以在助学金、困难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资助模式,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4)落实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目前,政府、高校、社会都很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但是这些主体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停留在完成份内工作之上。信息和资源不能共享,以至于出现政策和现实的脱节。生源地基层政府要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及家长的信用度等基本信息进行甄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明知家庭经济状况不符合规定而出具困难证明或虚假证明的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加大处罚力度。

2.提升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从资助体系的运行来看,传统的“资助型”奖助体系往往重视的是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的提升。高校助学如果仅停留在“授人以鱼”的输血式救济上,而不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将使其丧失内在的“造血”功能,也无法使学生真正“脱贫”,勤工助学就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内生“造血”式自助模式,它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还可以使其树立自立自强、负责有为的观念,提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高校实施勤工助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拓展和完善岗位类型。从勤工助学的实施来看,高校岗位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而且提供的岗位大多是“体力型”“劳务型”,缺少“智力型”岗位,因此不但报酬较少,而且脱离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既要挖掘勤工助学的校内岗位,甚至又要大力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并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从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型向专业智力型拓展。(2)与就业相对接。勤工助学岗位尽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择业、就业相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3)规范管理。规范学生用于勤工助学的时间,避免影响正常的专业学习和透支身体。(4)保障经费。学校应每年以一定的比例持续增加勤工助学经费。同时加强对学院资助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使勤工助学这一“造血型”资助地位提升到仅次于国家助学贷款。

3.积极探索扶贫资助与励志育人相结合的新机制。无论是助学金、还是助学贷款,都只能缓解生活困难学生一时的经济困难,只有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优良品性、行为作风和勤奋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具备“造血”功能,才是育人的根本。(1)心理帮扶。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窘迫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自卑、抑郁等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走出心理困境;开设“厚怀学堂”等人文关怀的系列讲座,帮助贫困生树立心理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感化贫困生,促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自然融洽。(2)励志与责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既渴望自强自立,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信心欠缺问题。高校通过讲座、“自强之星”评选、深度励志谈心等活动,教育引导他们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成才意识,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求有所作为。现实生活中,个人不能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要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高校要加强责任教育,这不仅是受助学生感恩的需要,也是由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3)注重教育的实践环节,实施“实践育人”。组建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参与“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务助学,义务服务,爱心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为学生回馈母校、感恩社会搭建平台,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接受教育。逐步实现其“自助”向“助人”的转变。(4)提升就业能力。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继续依赖政府下拨学生资助经费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前提下,高校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关注并资助贫困生。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大学与社会,尤其是和产业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应该积极和优秀企业、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学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企业可以在高校设立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另外,还可以开辟大学生到企业勤工助学的渠道,使他们在生产第一线锻炼自己的工作本领,为贫困生未来的就业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 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超祖.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顾书桂.高等教育中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J].江苏社会科学,1996,(6).

第2篇

一、特教学生家长的困惑

经过调查本班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情况,总结归纳出家长们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困惑:

第一,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思想也变得复杂,由于家长们不懂得手语,无法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即使有时自己有空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书面交流,但孩子似乎没有什么耐心,或者根本就不向家长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第二,多数男孩比较调皮,特别贪玩,周末父母去上班,虽多次嘱咐孩子要在家里看书,但都没什么效果,就这样家长们也感觉有些束手无策,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来教育引导孩子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第三,家里负担比较重,家长们每天忙着干活或打工,再加上语言不通,心想只能靠学校老师多帮忙进行教育,自己也是真的没有办法。

二、我对家长提出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大多数的聋孩子住宿在学校,大部分的时间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这更使得学生对获得家长关心的渴望,即家庭教育及其重要,家长应当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语言,要是真正关心孩子,就应该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实现与孩子心灵上的共鸣。即使真的不懂手语,也应该要抽一定的时间花费在孩子身上,当然有的家长因为生活所迫要忙于生计,但也希望能够思考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对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父母要调整好心态。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成功、健康和快乐的保证。我们的孩子已经有残疾,这是事实,而他更需要家长们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孩子追求进步,告诉他:“你能行”,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引领孩子向好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家长要理性地接受孩子耳聋的事实,保持乐观精神,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

第二,父母要抽时间陪孩子。我们鼓励家长学习手语,学习的途径有:参加学校开设的手语培训班,不仅可以学习手语,还可以促进家长间的交流;与孩子之间制定家庭作业,要求孩子每天教自己几个手语。如果实在学不了手语,也可以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书面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与同学相处情况和内心想法等,帮助孩子分析一些困惑,讲道理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父母可从侧面了解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父母要加强与老师间的联系,实时掌握孩子在校情况,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也可以通过建立“家校联系簿”,及时记录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了解孩子近期渴望及需要父母所做的配合等,这样及时反馈,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衡水特教学校开展家校活动经验介绍

衡水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市教育局人事处关于市属中小学校开展“教师走进学生家庭”的活动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于近日开展了以“情系学生、走进家庭”为主题的教师走进学生家庭教育互动活动。在走进学生家庭教育互动活动中,学校共派出了十五名教师,分成四个家访组走访了三十三户以前未曾去过的、需要沟通的学生家庭,分别了解了学困生、贫困生、行为偏差生以及心理问题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与家长沟通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教育针对性意见,收到了良好的家访效果。

1、转移教育视线关注外地特教学生。由于近几年大量外来打工人员带着学龄儿童来衡水务工,我市的特殊教育出现了新的变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新生中有近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从而使学校生源日趋多元,户籍遍布全国很多个地方。由此使学校教育也日益复杂,特别是这些外地特教学生由于地域和习惯不同而产生了众多的不适应,比如学校常规不适应,日常饮食不习惯,同学相处不融洽等。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在“情系学生、联系家庭”活动中,学校班主任和任科教师共走访了八户外地特教学生家庭,占走访总数的近四分子一。外地孩子小星是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家里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因为弟弟会说话,所以小星被父母逐渐冷落了。这次家访,使小星父母重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为家访酷暑烈日下问路一小时。外地学生的父母都是临时租借当地的简易房暂住的,而这些临时的家一般比较偏僻、狭小和陈旧。为了能完成学校交给的家访任务,班主任特意在学期结束时都与准备走访的外地学生家长约定了家访时间、确认了家庭住址、预留了联系电话。暑假开始后,学校三年级家访组走访了两名特教学生,分别是小星和小强(均为化名)。在家访小星前,其父母早早地在城内某路牌旁等候老师的到来,虽然在家长带领下走了十几分钟弯弯曲曲的小弄,但还算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家访的目的地。而小强的父母一时无法联系上,张老师和刘老师只能按照家长留下的地址一路西行,边问边找。路越来越窄,出租车无法通行了,老师只能在烈日中下车步行。走进那个村庄,一时还找不到留下的小地名。问清了小地名,却问不到有这样的一户人家,本地人不知道,外地人也不知晓。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汗水湿透了衣服,却还有大滴的汗水从额头滚滚而下……老师们这份教育的执着,这种敬业的态度,展示出了特殊教育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资助;诚信;贫困生;对策

高校一直被人们视为做学问、搞研究的“净土”。然而近年来,高校中频繁出现“不诚信”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论文剽窃、代考、还贷逾期、就业随意违约等事件均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至于考试作弊现象则早已在校园里司空见惯。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的确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优秀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也让高校的贫困生人数大幅增加。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一方面缓解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费不足的压力,但同时也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了学,不会因经济问题辍学,我国一直在探索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扶政策。在2007年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奖、贷、助、补、免”五位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假贫困生、还贷违约等现象,使大学生诚信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诟病的焦点。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从事了将近六年的政治辅导员工作,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有着非常密切的接触,以此为契机,从高校资助工作的视角出发,以该项工作中存在的较突出的若干诚信问题,如贫困生认定、助学贷款申请及还贷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诚信现象为切入点,对高校诚信环境出现问题及如何打造优质诚信环境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能对实际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常见的大学生的不诚信现象

1、申请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

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主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其对象应该是家庭贫困、无法支付学费或无法承担生活费的大学生。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中,各类困难资助的启动程序都需要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而提出申请与否,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身需求做出的自主决定。但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有的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存在一定困难,但由于其认识的偏颇,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害怕被打上“贫困生”的标签,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并不去提出申请;另一方面,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并不贫困,但在各种心理、动机的驱使下,却提出了困难申请。有困难不申请,或许是自立自强的表现,但如果因不申请资助而又无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以致影响学业和自己发展,那就得不偿失了;而那些虚假申请的同学,如果不对其情况不加以核实,及时纠正,一方面不利于此类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严重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2、困难认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

对于学生是否属于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属于需要资助的对象,这样一个认定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虽然,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但是整个社会的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整个社会存在着不诚信的风气,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存在这样的客观因素,所以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不诚信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供的加盖了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依据,可能在学生档案中有若干补充或参考的信息,但是相关信息极其有限。这些情况无疑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虽不贫困,但通过找关系、走后门便可轻易取得一纸证明,虽名不副实,可以轻易过关。而在高校,对于核实相关证明的真实性,也存在实际困难。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这类表格在高校给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一并投递,大一新生在开学报到当天就将相关的困难证明交至学校,学校经过一定的材料梳理,确立本校的困难生库,为了不耽误相关的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及时发放到位,这个梳理过程在时间上是比较仓促的,而学生所在学院、学校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核实学生真实的经济情况,更不可能去实地考察,难免会有学生钻空子,不该拿资助的同学拿到了困难补助,在同学之间造成了不好影响,也让资助工作陷入被动。

3、对资助费用使用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

基于资助政策的初衷,资助费用使用的两个基本方向是缴纳学费和生活费支出。实际上,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如此使用,有的拿到资助的学生拿到数额不菲的资助后热衷于炫富、摆阔,花钱大手大脚,吃饭经常出入馆子,衣服穿上了名牌;有的学生虽获得资助但仍不及时缴纳学费,到毕业时还拖欠学校学费;有的学生并没有因获得资助而心存感恩,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有的学生因自己所获资助等次低而心存不满,怨天忧人。这些现象也使资助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影响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也一直是国人尊崇的美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都处在解构和重建过程中,传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正在瓦解,而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还未真正形成。在这样一个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政府、社会到单位、个体,朝令夕改、欺上瞒下、、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失信行为见怪不怪,诚信不再、社会失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遍现象,诚信危机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痼疾。在这样的环境中,当今的大学生耳濡目染,从思想到行为都深受其害,老实诚信吃亏、作弊造假受益的现实让他们也都失去了对诚信和美好道德行为的坚守,而去通过非诚信的行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非贫困生想方设法骗取贫困生的身份,并不惜与真正的贫困生争利,去获取各类贫困资助。

2、诚信教育缺失

以应试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分数为衡量标准,都是以结果论英雄。在这样的教育主导思想的指引下,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内心素质和修养的培养,高分低能,学习成绩好、道德素质低等现象比比皆是。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虽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但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手段都缺乏科学性、针对性,道德说教痕迹明显,缺乏时代气息和实践特点,往往不能被学生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和教育者自身的不诚信行为。又让受教育者拿来对比,这种言行不一的客观事实则让受教育者形成深刻的逆反心理,使得诚信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

3、资助工作缺陷

审视资助工作中的诚信问题,很多问题的出现,除了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缺失外,资助工作各方面的缺陷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资助工作理念方面。目前,我国“奖、贷、助、补、免”的资助体系中,奖、补、免三种资助都属于无偿性的资助,受助者只有权力而无责任和义务,这种无偿性的资助无疑成了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主流。而在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发达完备的资助体系中有偿性资助、权利义务对等的资助则是其资助政策的主流。我国的这种无偿性资助,让受资助者所需做的工作仅仅是提出申请,而无需承担其他的责任和义务,让一部分学生抱着“不申请白不申请、不得白不得”的思想成了一名伪贫困生。

其次,评定程序方面。我国的资助工作。普遍实行生源地证明、学生申请、学校评定的基本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对贫困生的鉴别、审定都由学校来完成,具体则是由辅导员完成。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辅导员对每一名申请者逐一家访显然不现实,只能转而依靠学生本人提交的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出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而实际上这个表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都深受质疑。

最后,资助监督不到位。学生资助工作重评定和资助,轻资助的使用管理和助后监督。繁重的资助工作任务让资助工作者身心俱疲,对于评定后资助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资助政策的本意,他们没有精力去关注,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机制。部分受资助者拿到数额不菲的资助款后,恣意挥霍、出手阔绰的现象也让其他同学失去心理平衡,导致了资助工作中不诚信现象的恶性循环。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形成既有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大环境的影响,也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导致的道德教育缺失有关,当然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诚信意识淡薄是造成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层出的内在原因。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问题可以从学校、社会、个人三方面入手,“三位一体”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将高校资助工作更能落到实处,突出其有效性。

1、大力加强校园诚信教育活动

(1)思想上:励志教育。

除了经济上的资助,还要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尤其是思想上的关注。部分贫困生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客观,这样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存在心理困惑,极少数贫困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都在乎被人视线,觉得别人轻视自己,缺乏自信、自卑等。这给贫困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自强不息的思想观念,用自己的拼搏精神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2)情感上:感恩教育。

有些贫困生缺乏感恩的心,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同时,在部分贫困生中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通过感恩教育的深入,激起这些学生的奋斗意识,调整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心态。

(3)行动上:典型(榜样)教育与激励(奖励)教育。

在贫困生中也有为数不少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资助工作推进过程中,可以树立典型,开展典型教育,营造良好的资助氛围。也可以将特别突出的贫困生吸收进资助工作中,让他们言传身教。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解决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必然选择。既要将诚信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要把诚信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各项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切实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教育引导。当今的社会是高度融合的社会,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大学生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升该群体的诚信意识,离不开全社会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诚信意识的增强,如果我们的社会是诚信的社会,如果我们的家庭是诚信的家庭,那么水涨船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必然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2、加强资助工作制度建设

我们在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内心诚信意识、着力消除大学生不诚信行为内因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资助工作制度建设,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最大可能地使不诚信者没有机会,并增加其失信行为的风险和成本,着力消除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外因。

一是实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责任追究制度。由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出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是高校用以认定贫困生并予以资助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存在把关不严、开具随意的问题,基本上是“只要学生想开就能开”。国家应该将开具证明的行为纳入监督的范围,对于在这一过程中、不讲原则的行为按照滥用行政职权、渎职等进行责任追究,以提高证明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保证高校资助工作依据的客观真实性。

二是完善贫困生的评议认定程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去判断申请学生是否贫困。但要注意评议代表的广泛性,要杜绝仅仅由学生干部或很少几个学生组成评议小组,应扩大评议的范围,以减少评定中拉关系等不良行为发生的几率。

三要建立资助监督机制。要建立资助监督机制,明确资助资金的使用方向、受资助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证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支出,保证受资助的学生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品学兼优。要建立完善资助的追回制度和失信学生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现有违资助政策的现象,立即追回资助金。

四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事项进行记录,要把大学生的诚信记录纳入个人档案,逐渐使学生诚信档案和社会征信系统实现接轨,让失信的学生付出较大的代价,进而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总之,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的失信行为,既损害了真正的贫困生的切身利益,违背了我国资助政策的内在精神,也不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加强教育引导和制度建设,确保资助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大学生的顺利成长。

此外,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贫困生认定务必细致到位。贫困生认定“三步走”如下:

(1)新生认定要把关。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入校,同学之间不熟悉,其贫困生认定首先由学生本人递交申请,并附上当地政府的贫困证明,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则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出具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如果有必要,笔者认为,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对贫困证明也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确保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可靠性。各项材料齐全后,由班主任根据该生递交的申请,结合贫困证明及其档案对贫困生进行筛选,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走访相关学生的家庭,最终作出确定。

(2)老生调整要谨慎。对于大二学生及以上学生,由于在校共同的生活经历,彼此了解生活消费及平时生活表现等情况,依据这些衡量要素,同学间的互评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出比较客观地判断,所以首先采用班级评估的办法,由贫困生提出申请,再由全班同学进行评审,确定人员,班主任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大三、大四贫困生调整的办法与此相同,这种做法较合理,也比较公开、公正、公平。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要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班主任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严把“班级关”。由于书面材料存在虚假性,实际情况与学生自己所述情况不同,所以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于是到大二时,在贫困生调整的过程中,运用班级公开评议的方式可以有效弥补上一年认定工作的不足,也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透明度。院系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认定方法来确定贫困生名单后,利用书面和网络平台,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无异议后再报送学校。

(3)后续管理要跟进。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基础上,要把工作真正做到实处,为此,建立贫困生跟踪调查机制是一项必要举措。虽然每一学年贫困生都会调整一次,但是在每一学期对贫困生,尤其是期间存在其他同学反映意见的贫困生进行资格的复查十分重要。复查形式可以是随机抽查一定比例的贫困生进行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或者是针对某些“问题贫困生”的专门摸查。这样也可以及时调整贫困生的信息,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认定方法,可以使该项工作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规范与透明并存”。最终使资助金实现最优化配置,通过学校摸底,经过班级、学校的层层审核把关,提高了认定的相对准确性和客观性。

3、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比较重要,同时,社会道德伦理氛围的不良因素是“罪魁祸首”。除了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还应有一个优良的社会大环境。虽然守信用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只要有人因为不守信用而获益,那么这种情形将很快在社会上蔓延,甚至侵入圣洁的校园,大学生也必然会受到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大环境犹如“土壤”一般,它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在这片“土壤”上生活的生命。社会的相关机构要将诚信机制与社会成员的各项社会活动联系起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一个制约、监督,这样以社会成员本人的切身利益为交换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诚信自然觉悟的形成。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也遇到过此类事例,在还贷过程中,当行为主题需要再次与银行进行借贷,而银行系统中出现其上一次借贷未还记录,并要求其出示还贷依据后方允许办理新的借贷手续,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事人才会将还贷真正放在心上,并及时地履行还贷义务,甚至提前还贷。只有通过打造学校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双重诚信氛围,才能更好的减少以上存在的不诚信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实现全社会的诚信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厚军,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探讨[J],学理论,2009(26).

[2]党振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3]钟央文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4]龙兴跃,大学“伪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西部科技,2006(11)5、[5]岑道权,高校贫困生认定的难点及对策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吴宁乐,出贫困生鉴定困境充分体现教育公平――高校贫困生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8).

第4篇

在过去的这个学期里,本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学生的思想教育,昌平校区的学风建设为工作重点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对在校学生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还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我负责的班级是高材0806-0811班,通过入学考试转出到实验班9人,优秀生转入本专业11人,降级生3人,06级退伍回来的学生1人,由于乙肝,肺结核休学2人,色盲原因转到信息学院1人,现共有184人,其中优秀生18人。管理这个集体对我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通过一学期的磨合与了解,我已经基本了解了这批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我的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的衔接和目标,并在不懈的努力和关怀下使同学们顺利的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新学期的大学生活与大学的生活节奏合拍。

我认为,导员绝不仅仅只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我这名辅导员工作的应有之意。我们这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工作的辅导员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并与学校方针政策保持一直。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自己这一学期的工作。

一抓好自身的理论学习:

政治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力争多学多看,使自身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坚持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熟悉国家政策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作风上我努力做到”严,实,精”三字方针。”严”就是对工作,个人要求严,对学生工作不马虎,不松懈,不拖拉;”实”就是工作要实实在在,表里如一,按客观规律办事;”精”就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不应付。与此同时我不断的加强个人修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辅导员我首先要做到光明磊落,正大光明,说道就要做到,并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耐心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当前我校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我非常重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本着“先疏后导”的原则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我刚接手高材专业08级的6个班的时候,我们彼此是非常陌生的。08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还未有稳定的依靠。为了消除这些孩子们的孤独和顾虑,从开学初我分班召开了班会,走访宿舍,找学生谈心以及通过飞信邮件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些工作不但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感而且使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思想上比较松懈,有问题的学生,我先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兴趣爱好,想其所想,然后给予一定的引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端正了思想。同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因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我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又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我还建立了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在班会上总结过去一月的问题,指明下一月的努力方向。事实证明,例会制度的效果是明显的,积极长久的。我也非常重同学们热爱自己集体的这个主观能动作用,利用《材研人》这个大家喜闻乐见媒体宣传的作用,以班为单位组织自我编写反映个班的文章和情感历程向其踊跃投稿。这份杂志使学生们及时了解同学间,专业内外各项时事,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形成一个良好的班机思想氛围。

(1) | | | | | | | |

查看更多>>

三班风学风建设

我认为,新生一定要在大一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长,学生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正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而作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

1.强调,督促与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相结合。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本学期还明确了规范的考勤制度,每堂课学习委员点名后必须由任课老师核实签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采取定期检查笔记本的方式督促大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期中考试过后,找成绩较差的学生谈心,帮他们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对于个别极端分子,采取”说服教育与严惩不贷”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重新走会教室。同时针对学习成绩的差异,在各班开展了”以好帮差,带动全体”的一帮一学习活动。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找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从整体上带动全班的学习气氛。

2.利用好学院和学校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类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本专业,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与东区老师及研究生学长们的交流,可以大力鼓励学生们参加像本科生的萌芽杯科技创新大赛这类的活动,同时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的博士生班主任也是非常好的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有关专业学习方面的资料。共有12个团队参加。目前08级的学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学习。在班风建设方面我一直将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主张班委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班委干部每月例会制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同学们与高中不同学生没有了固定教室,这就将工作的阵地由教室逐渐转移到了宿舍。鼓励舍长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实施舍长定期回报制度,凡是夜不归宿外出者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在及时上报辅导员老师。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凝聚宿舍的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宿舍是我家”的意识,都有与宿舍共荣辱的观念。

四学生心理和思想动态的把握

当代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我们在注重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产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汇报制度。

心理委员每周汇报一次制度、班长团支书每周例会制度,班委每天签到制度来多方面有效的了解各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我平时还要多关心学生,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地开导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与学生的特殊沟通手段——网络

现在新生入学每个同学都会有一部自己的手机,贫困同学也由学校绿色通道发放了爱心手机,这对我与每一个同学直接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保证,我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短信了解到每一个同学的现状和去向,保证了第一时间掌握同学心理状况。并通过qq及飞信群的签名,以及校内网,博客等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会以日志的形式讲心理话,这种方式更加可靠更有针对性。

五贫困生的工作

建立班级负责人队伍更好地传达完成工作。目前我所带的184名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6-11班经学校认定的贫困生共有48人,申请绿色通道33人,办理国家贷款,生源地贷款共26人。从各班贫困生同学中指定班级勤工助学工作负责人,方便更准确,全面的传达信息。同时方便了解贫困生同学的心理动态。同时,我还联系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效玉教授为特别贫困的同学筹集资金,为其购买羽绒棉服。前后总共为整个材料学院08级高分子材料专业,和生材材料专业特困生四十人购买过冬的羽绒棉大衣。

此外,从08级学生入校以来学校就实施了给贫困生每月发放生活补助的政策,这使贫困生能相对集中的受到生活资助。在贫困生的评定过程中,我一方面听取广大学

第5篇

关键词:学生资助体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82―02

在经济不断发展、一线技术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他们不但在经济层面上承受沉重的负担,而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由于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知识传授,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还停留在提高资助的金额上,因此,健康的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笔者结合学生资助与思政工作经验,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现状出发,详细阐述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积极作用,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提出完善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层次和招生数量上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公众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自身的角色转换,不能很快地融入校园生活,总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另外,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和深造途径较窄,也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就业与发展的担忧。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心理弱势。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来看是健康积极的。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发现,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能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自卑、自闭的心理,无法正视贫困,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在校园活动、求职就业、继续教育等方面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并由于缺乏社会支持而产生对社会的厌倦,甚至仇恨和攻击。这样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易产生心理弱势的原因分析

阻碍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经济负担沉重、自我竞争力薄弱、资助机制不恰当等方面。

1.经济层面沉重的负担

高职院校一部分生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于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多经济困难生在大学读书期间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但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方式和资助体系依然略显薄弱。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年度不仅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还要为就业无法落实而导致的国家助学贷款不能按时还清而担忧。

2.自我竞争力薄弱

高职经济困难生成长的环境社会资源比较缺乏,因此,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由于在外语、计算机基础、艺术等方面修养缺乏,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很难有机会表现自我、展现自我,校园活动参与度不高,缺少与同学的主动交流,自我表现不自信,寝室关系紧张。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们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认知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了他们适应正常的校园生活。

3.不恰当的资助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资助项目与学校合作。国家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奖学金的合作模式也在探索之中,但在具体操作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经济困难生的心理感受,如经济困难生名单公示、家庭遭遇情况介绍以及受助学生感谢发言等,增加了经济困难生的心理负担。

4.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主要表现为技术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现有的高考录取模式中,高职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录取之后,这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理解还停留在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去高职院校的传统理念上,不能真正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分标准。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生们背负着这样的社会眼光就读,无形中对自我自信心的树立产生了影响。

5.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对比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从精英式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式教育模式,大量的大学生从校园涌入就业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回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已经从稀缺资源转换为过剩资源。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加重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焦虑。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为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其经济压力,排解心理负担。笔者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完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若干建议。

1.完善资助体系,促进资助体系多样化和人性化

传统的资助方式更注重从资助金额上提升对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高职院校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仅需要从经济层面减轻经济困难生的负担,更需要从心理层面缓解他们的焦虑。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资助体系,需要改变现有的资助机制,把奖励、资助、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对经济困难学生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资助为主要方式缓解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压力、以奖励为辅助激励经济困难生的上进意识、以勤工助学为平台搭建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平台,鼓励和培养经济困难生的自信心,使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多样化、人性化。

2.建立学业预警和帮扶机制,提升自我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素质教育层面上相对薄弱,尤其是进人大学以来,在计算机基础和外语水平上处于弱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心理自卑感。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和辅导,会造成他们厌学和成绩下降。因此,要设立必要的经济困难生学业预警机制和帮扶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学业的压力,这在深层次上对经济困难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自我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3.出台经济困难学生求职就业补贴,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式教育,大量的应届大学生从高校涌入就业市场。我国现有的高校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学历层次上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导致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上只能从事较为低端和技术性的岗位。另外,由于社会关系少,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生在大城市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出台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就业补贴以及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辅导讲座和帮扶专场,是解决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对其学业开展、性格发展、人际交往和求职就业都会带来深刻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的重视。构建行之有效的资助体系和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职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道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5-7.

[2]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8-29.

[3]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2);444-446.

[4]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2005.

[5]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陈启山,温忠麟.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7]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38-39.

[8]孟新.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3(4):40-42.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角色;职业化;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辅导员职业化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发展阶段。明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发展趋势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辅导员的定位才能真正理解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发展趋势,才能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进一步调整角色定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角色定位

角色,在百科词条中的解释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1]而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社会角色。《辞海》中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了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综合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以及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和各类场合交流学习及调研所得,现试将职业化发展进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员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和理想信念缺失要求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航员。作为思想政治的引导者,辅导员需要做好:(1)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座谈、个别谈话、日常活动开展、事务管理过程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明确学生关心的热门和焦点问题,并有效引导,防止和纠正他们可能产生或已经存在的认知偏差;(2)通过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等组织,指导开展有利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会、辩论赛、演讲会等活动;(3)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组建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团干队伍,将的坚定信念渗透在基层团员青年中去;(4)积极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提升自身政治素质修养。

2、学生学业职业的引导师

大学与高中之前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生活环境、思维训练、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入学初、毕业时及中间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和焦虑无助感。在这个时候,辅导员要充当好学业职业的指导师,使得学生在每个阶段扮演好相应的角色。

(1)在学业规划方面,辅导员要做好新生始业教育工作,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要求,区分大学与高中的差异,学会合理的自我定位,确立好新的追求目标,并做好受挫的心理准备;对慢慢适应大学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构建适合自身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有进度地考取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对高年级的学生,能够鼓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求更好的发展。

(2)在职业指导方面,辅导员要提倡学生早规划、早培训、早锻炼、早实践。对一年级学生要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并鼓励其在寒暑假进行认知实习;对二年级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职业能力测试和系统地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剖析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初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鼓励其在寒暑假进行专业对口实习;对三年级学生组织实践模拟训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进一步强化专业能力、提升资格认证水平,有意识地寻找对口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对四年级学生要帮助其增强择业能力和就业技巧,使其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录用机会,并提升上岗能力,使其扮演好社会竞争者的角色,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3、学生心灵成长的咨询师

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进行有效地疏导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关键内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是辅导员获得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道路上一门必修课。作为心理咨询师,辅导员要以“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核心目标,秉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学习生活的理念:“在新生入学初期,配合心理咨询室老师进行全面心理测验,为每位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发现大学生心中隐藏的重大问题,并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冲突隐患;每班设立心理保健员,进行统一培训、管理;定期开展有意义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活动,做大学生信任的咨询师和心灵成长的好导师”。

4、学生工作具体事务的管理者

新生在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会涉及入校、军训、奖惩、寝室文明、助贷、党建、推优、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团日活动、考证培训、学历提升、实习就业等等问题,在每一个需要选择的转折点,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犹豫不决和迷茫失措,一个决定没有做好或者一个机会没有抓住,很可能会导致后面更多机会的消逝。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在学生日常的具体事务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和管理角色。

在学生工作事务管理中,辅导员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促进学生成才的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主动参与,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和班团委员,指导他们有效开展各类事务,在具体的任务执行、任务分配、协调组织中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做到善始善终,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台账的记录,使得事务管理方法得以传承和改善。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工作具体事务的管理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平台。

5、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者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传承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树立志向的有效平台和有利平台。辅导员作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决策者和组织者,要遵循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宗旨,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或学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要协调好学院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活动争取领导、专业教师、场地、安全保障和经费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和谐竞争的校园生态环境。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角色的发展趋势

在辅导员制度成立和发展的几十年间,辅导员角色不断地更新变化,在履行传统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外,还要强化服务功能和辅导功能,并承担起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更多的其他社会角色;国际化学习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要求辅导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专业学科理论有效指导学生工作各项事务,并通过规范的行业组织及交流活动来实现横向流动和纵向发展。在未来发展中,辅导员职业化角色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多元化与专一性相结合

2006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多元化是由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辅导员不仅要在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员、学生学业职业的引导师、学生心灵成长的咨询师、学生工作具体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者等角色之间融会贯通;还要有自己的专长,要有意识地结合工作需要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努力考取资格证书,在实践中积累相关的经验,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能够将多元化的角色与专一性有效结合,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2、现代化与规范性相融合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心理、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者转变观念、顺应市场、紧跟人才培养需求,树立一个现代化的辅导员角色。辅导员职业角色的现代化要求辅导员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不断强化的服务意识,充分体现个人主动性和对工作的创造性;还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方式,灵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网络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现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辅导员职业角色不能单纯追求现代化,而要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方法将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工作模式和架构体系规范起来,实现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效率化。

3、职业能力趋于专业化

檀传宝认为“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教育由“经验形态”转变为“专业型的活动”。[2]

学生事务的纷繁复杂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莫测要求辅导员经常反思和总结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及水平,是否做到以人为本、方法得当、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现代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学生整体素质和基本能力都较以往有巨大的提升,辅导员若是停留在以前的学历背景、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上,恐怕很难胜任日益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很难获取新生代大学生的充分信任。要避免日常管理中杂乱的现象产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求辅导员系统规划日常事务,规范各类制度条例,创建详实的台账手册,参加专业学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认证,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理论化相统一的专业形象和专业素质。

4、角色功能趋于社会化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辅导员向职业化发展必定要实现其社会化功能。厄内斯特•格林沃德(Ernest Greenwood)认为职业化应包含“系统化的理论、权威、社区约束力和伦理规范,同时渗透着一种文化。[3]社会学家泰可特•帕森(Talcott Parson)则认为职业化是指拥有正规的训练、高标准的技术,并且积极承担着社会责任。[4]辅导员社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身份的社会化。高校专职辅导员不再是具体的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辅导员除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社团、集体活动、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各类辅导以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其他社会性公益服务岗位的活动等。[5]辅导员的功能发挥不仅仅局限于本校内,还可以在学校、社会之间的流动中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化。

从社会功能和价值创造上讲,辅导员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责任,他需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为平台来分享经验、技术并获得更新,实现高校内部的纵向发展及外部的横向流通,从而进一步促使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强化。

【注 释】

[1] 百度百科.角色.baike.省略/view/60371.htm,2010-8-6.

[2] 檀传宝.专业化:强化德育实效的关键[J].辅导员,2006(5)30.

[3] Banning,Stephen A.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ournalism[J].Journalism History,Winter98/99,Vol.24 Issue 4,p157.

[4] Banning,Stephen A.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Journalism[J].Journalism History,Winter98/99,Vol.24 Issue 4,p15.

[5] 张人崧.辅导员职业化:命题的分析与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

【作者简介】

杜 娟(1984.8-)女,浙江东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生涯教育.

(上接第111页)

3、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家庭经济情况摸底调查,通过表格的方式将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突发状况列入表格之中,统一组织学生认真填写。并每年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完善。对于递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的学生,认真审核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相关的证明材料。

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在学生召开民主讨论等方式针对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指标、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突发状况的数据进行核实。并且根据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制作了学生家庭情况汇总表,以供随时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了解到学生家庭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评议、认定,对于有资助款项的学生时可以及时、公平的进行评选。

学生个人综合状况(适合于大二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大家彼此相互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民主评议认定会议由辅导员组织,带领评议小组成员认真阅读递交申请资助学生的申请书,同时参照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突发状况的数据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综合了解,评议小组成员在对所有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综合状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申请资助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家庭经济状况、消费情况、日常表现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评议、认定,对于有资助款项的学生时可以及时、公平的进行评选。

总之,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实现高校资助效应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怡真.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46-47.

[2] 李平.高校贫困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构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2.

(上接第112页)

【参考文献】

[1] 孙震瀚.国外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 高奇.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9.

[3] 赵烨.香港大学就业模式对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4] 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5] 杨金梅.高等学校开展职业指导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研究总报告[R].2007.6.cver.省略.

第7篇

我们认为系统化的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关心毕业生、服务毕业生为宗旨,合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通过学院领导、辅导员、家长、专业老师、往届校友的紧密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做好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整体协调、运作规范、组织严密、体系完善”的特征。“整体协调”指全院上下共同关心、全员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服务工作,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各环节相互衔接;“运作规范”即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场要求和学院自身特点的工作制度;“组织严密”是指工作机构设置合理,各部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体系完善”是指学院能够根据相关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改进就业工作体系和模式,使其有效运转并发挥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就业工作模式没有成为一项全局性工作。

虽然各级领导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但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工作时段性波动等问题,各种就业资源依然未被完全开发与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开发的各种校友资源未能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由于毕业生工作非常琐碎且具有明显的时间波动性,在缺乏明确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加之分工不明晰,使得从事毕业生教育工作的人员容易出现倦怠感。

(二)现行的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不能适应就业工作多元化发展的新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就业渠道的逐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既可以报考公务员,参加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考试,又可以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就业,更可以申请自主创业。与此相应,高校毕业生教育指导工作存在与社会和毕业生实际需求脱节,教育指导工作偏向理论而流于形式,工作人员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根本上看是由于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专业设置进行适时调整,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多维度、系统化和全方位的指导。

二、系统化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针对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精心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毕业生教育方法,形成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且针对性强的系列模块化的毕业生教育体系,探索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新模式。

(一)理想信念教育。

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工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深入毕业生宿舍,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动向,帮助毕业生解决相关困难。学院定期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毕业生工作各相关人员积极参与,会议总结前期工作经验,部署下阶段毕业生工作重点,形成全员育人的毕业生工作氛围。学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毕业教育中。学院领导为全体毕业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勉励在青春岁月实现大学梦的毕业生们要学会感恩祖国、社会和父母,并希望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业生们反响热烈,认为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是大家即将远航之际来自师长的嘱托和期望,坚定了广大毕业生追逐梦想、努力前行的信心。

(二)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发展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应聘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近年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学院每年都举办多场细分发展方向、细分行业的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和沙龙,分别在出国留学、国内深造、公务员(含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应聘、外资企业求职、民营企业求职等方面邀请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方向的优秀人才回校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和交流。在毕业生毕业前夕,为了让广大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伊始便展翅高飞,学院还专门邀请各路优秀企业家为全体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交流座谈,为广大职场新人指点迷津、保驾护航,为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和选择方面提供建议和经验。企业家们勉励同学们要讲诚信、勇担当、创卓越、抓机遇,在各自的领域中挥洒青春的汗水,同时,还要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各专场交流的主讲嘉宾们成功的职业经历、睿智的人生见解,引起了毕业生的共鸣,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教育和安全教育。

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化、系统化的毕业教育工作,如“树一面光辉旗帜”优秀毕业生示范工程主题宣传活动,将我院各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毕业生事迹以主题宣传栏的形式向其他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展示。专门组织多场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以一个优秀毕业生联系一个新生班的形式,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师弟师妹向优秀学习。分层次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中开展毕业生安全防范和文明离校主题教育活动,督促毕业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确保毕业生的人生和财产安全。

(四)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毕业生受就业压力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毕业季容易产生焦虑、迷茫和畏难情绪等心理波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针对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开展了毕业生心理健康快车专题辅导活动,结合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定期的毕业生宿舍走访关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求职择业与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全院上下积极开展毕业生困难群体“帮扶助困&rdq uo;活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大力争取资源为困难毕业生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助,重点困难对象专门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给予个性指导和重点关怀。

(五)毕业离校活动和感恩母校教育。

为了给毕业生留下在母校毕业的美好回忆,学院精心组织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包括毕业生晚会、毕业生聚餐和毕业典礼等),并拍摄毕业视频、在活动现场放置专门毕业生留言板,征集毕业生感言,会后将以上素材以电子相片、视频和新闻等形式放在学院网站供毕业生下载留念,在广大毕业生中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反响。

根据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特点,我们还开展了符合同学们情感认知的感恩责任教育:毕业生以“爱心捐赠,旧物传情”为主题的爱心超市活动,学院安排专门的志愿者上门为毕业生服务,毕业生将自己的旧物(教材、台灯、文具等)定向捐赠给学院贫困生群体,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将爱心在学院传递下去;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我为学院建言献策”为主题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邀请毕业生为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出谋划策,从学生角度为学院提参考意见,整理收集多条合理化建议;举办本科毕业生“感恩杯”师生篮球赛,组织学院的老师和毕业生之间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在毕业的时光里通过同场竞技的机会进一步增进师生情谊。

三、大学毕业生教育工作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设计毕业教育工作安排。

以往的毕业生教育工作存在开展时间相对集中、缺乏系统设计、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近年来在毕业生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毕业教育并不单单指在毕业生离校阶段集中进行的文明离校讲座,它应更系统化、多元化,在时间上可以贯穿第八学期甚至是第四学年,内容安排上更丰富多彩,贴近毕业生实际需求和情感认知,开展形式上更人性化,营造出更温馨感恩的毕业氛围。形成毕业生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期让广大毕业生生在毕业前获得较系统和合理的指导、关怀和帮助,为其顺利毕业、文明安全离校、尽早适应社会和职场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二)更重视感恩母校教育,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优秀的毕业生是母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校社会声誉的提升。因此,在毕业生离校之际,要更重视毕业生的感恩母校教育,结合毕业生的特点,加深毕业生“今日我以母校为傲、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观念,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毕业生教育中,要根据新时期毕业生的审美特点和情感共鸣,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采取有意义的形式开展毕业纪念活动,抒发感恩爱校情怀,留下集体和个人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三)逐级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

要以“非常责任、非常决心”对待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形成全员关心就业、促进就业的工作局面。要在工作的“深、细、实”上下工夫,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特别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他们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承受过高的择业成本,在择业过程中也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因此,要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扶持力度,助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级分类管理。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分为有形市场的管理和无形市场的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和服务方式。可将校内时间相对固定的大型供需见面会和小型供需见面会相结合,把小型、行业性、区域性供需见面会固定时间进行。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引导毕业生进入就业无形市场,帮助毕业生收集和鉴别信息,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进行分析、整理,将用人单位划分为大、中、小用户三类,实现用人单位的分级管理。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将毕业生分为不同类型,并根据这些类型采取不同的推荐措施,提高签约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罗葆青,王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57-258.

[2]郝鑫.关于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1):166-167.

[3]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238-239.

[4]王为正.谈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教育工作[J].教育探索,2005(02):84-85.

[5]覃吉春,戴志.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10-211.

[6]杨晶晶.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327.

[7]郑红岩.高校毕业生全程化教育与管理并轨模式构建[J].北方经贸,2013(04):174-177.

[8]孔志宏.高校如何评估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J].新西部(下半月),2007(06):103-104.

[9]李浦豪.谈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07(07):136-137.

[10]曾碧元.改进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4):156-157.

第8篇

(一)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广校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三进村”辐射带动明显,“菜单式”培训工作进展顺利,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

1、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开展情况按照加强农广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工作思路,我校制定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实施方案》,选择了4个村120户作为试点,选派二十名中、高级农广校教师及农业技术专家对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生产期间,下村队集中或分散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使科技示范户良种普及率100%。同时又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膜下软管滴灌技术”、“沼渣沼液的科学应用”等几项主推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辐射带动,每位示范户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各项实用新技术,营造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2、“菜单式”培训工作按照自治区农广校安排,*校在全州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县、*市作为“菜单式”培训试点单位。州、县、市均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村队农民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培训需求和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培训内容以切合地方特色的棉花滴灌技术、沼气池建设、沼渣沼液利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为主。在全州下上推行节水滴灌、农村沼气利用的大环境下,农广校的“菜单式”培训既为政府所欢迎,又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平台,真正做到了“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效果良好。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年,我州*县农广校被列入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县,培训任务为1000人。在自治区农广校、农业主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县域经济地域条件的实际特点,项目实施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分批次的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种以建筑工、商铺营销人员、宾馆服务员等工种。培训1000人,转移就业率96%。根据自治区农广校、主管局对“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检查的通知,州校及时组织项目校进行了认真自查,对档案资料、培训、发证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主要做法是:首先对拟转移人员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准确掌握了县、市劳动力资源数量及发展走势,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利用星期天和集市赴乡镇场进行广泛宣传,张贴培训简章,悬挂横幅;三是按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聘任专业教师授课;四是从中央农广校订购阳光工程培训资料及光盘,并将阳光工程教材《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免费分发给每位学员;五是与轧花、纺织、建筑公司、商铺等企业、公司、个体经营业主建立用工需求信息,使培训就业有机结合;六是完善培训档案,建立长效机制;七是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领导和管理。

(二)招生工作今年,*农广校的招生工作安排部署周密,有宣传、有方向、有重点,取得较好成效。共招生374人(注册),完成任务的134%,远远超出自治区组织部、农广校给我校下达的280人的招生任务。具体做法是:一是继续贯彻自治区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优势做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新党组通字〔20*〕25号)精神,开展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主要在出台文件、理顺关系、联合检查上。依托地方党委政府争取经费支持(学费分摊),组织、农业部门联合招生、检查,并将招生情况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责任书一并考评,完成村干部中专学历教育招生89人,(占招生人数的24%)。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初中分流班”试点工作。紧紧依靠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贴的优惠政策,深入调研,确定*市分校为试点校,广泛宣传,共招生48人。

9月初,*农广校组织州、县(市)分校教师分赴两县一市,在乡镇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开展了“初中分流生”基础情况调查。走访部分中学,对乡镇中学初中学员情况、是否愿意参加分流、校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了解。做为试点校,*市分校主要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关系上下功夫,积极与地方教育局、乡镇中学联系,积极宣传优惠政策,做好乡镇中学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完成“初中分流生”招生48人。为加强管理,州校建立了“初中分流班”管理网络体系,明确了职责任务,制定了教学检查方案主日常电话联系卡。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金管理,监督资金的使用到位,州校对已发放的资助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要求*市分校对新招48名“初中分流生”建立档案,使“职业分流班”中符合国家规定的学员全部享受国家资助,农广校要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资金使用,来吸引更多的初中分流生参加农广校的学习。三是在总结过去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农广校继续与组织、教育部门联合协作,明确了20*年度培训任务、目标、要求,将村队干部参加农广校的学习列入乡镇目标考核细则中,在招生、注册、面授辅导、考试等各个环节都有组织部门全程参与。通过农广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年共招收农村基层村陈干部89人。

(三)教学管理工作今年,*农广校以“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年”为教学目标,组织县、市分校认真学习贯彻《新疆农广校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教学考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组织部门始终作为联合办学协管单位共同参与教学班的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管理。按要求认真制定各专业、各层次教学计划,做到及时下发。制定了“教学管理质量年”实施方案,对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检查、抽查进行验收落实。“初中分流班”工作是一项新的拓展,建立了网络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日程安排。一是各教学班都指派一名组织干部作为管理人员,协助农广校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联合组织、教育、农业一同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三是组织、选送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提高教师从教水平。一方面积极参加自治区校、州党委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全州农广校教师参加培训达24人次;另一方面组织县市分校教师开展培训,对电子教案、自学指导书的编写进行现场指导,还对如何提高学员到课率等方面进行探讨。四是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在县市校开展了电子教案观摩学习,参观了*市农广校全体教师的公开课,通过各种措施有效地规范了教学过程。

2、考务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疆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考务管理实施办法》、监考守则等。二是制定了各层次、各专业的考务工作计划,制定了巡、监考职责,做到无论统、补考均有州校巡考。三是专人负责,试卷的接收、清点保管、印刷,都有专人负责,做到妥善保管,严格保密。四是成立巡监考小组,对考点进行巡视检查,确保各考点教室单人单桌,考场人数不超过25人,考前组织监考教师学习监考守则等。五是联合组织、农业等部门一同巡考,坚持“从严治学”。

3、教材管理。今年*校选开区校5个专业,语种为两种,招生跨春、秋两季,在专业多、教材征订时间紧的情况下,完成了教材征订、发放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人管理,费用按时上缴,发放及时。二是按时上报各层次、各专业的教材征订单。三是收到教材及时清点、下发。四是做好州校负责征订教材工作,主动与新华书店等单位联系购书,整个征订工作井然有序。

4、师资管理。一是按要求上报了20*年师资培训计划,总结。二是认真组织全州农广校教职工参加中央校、区级、州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全年参加中央校举办的现代农业建设师资培训9人(山东),“百万中专生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卫星远程培训班5人(伊犁),参加全国农广校系统师资能力建设远程培训班8人(伊犁),参加春季招生录取会议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培训1人。三是对所聘教师进行考核测评,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料库,并发放了兼职教师证书。四是按照教学日程安排,对教师教案、教学日志、学员作业、教学过程进行检查。

(四)媒体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广播电视开展远程教育是农广校开展科技培训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州三县(市)分校均建立了音像资料库,通过科技音像片、录音带积极实施“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入户工程,为农牧民送去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今年新建20个“科技大喇叭”广播站,农广校强化站点管理,合理调配音像带(片),在村(队)设立农广信息员,负责定时播放。并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广播、vcd片宣传科技知识,收听人数达1*余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一个种植、养殖结合的偏远地州,种植上以棉花、小麦、玉米、蔬菜、酱用番茄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羊、家禽、等为主。中央校所下发的音像资料有部分适用于我州,如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技术,保护地蔬菜种植技术,牛羊育肥、疾病防治等。但大多数由于气候差异、特色品种不适宜、技术设施含量高等原因未使用。

(五)项目、资金争取情况今年,州校争取州财政3万元办学经费到位.*县农广校争取“阳光工程”1000人培训项目,资金到位。*县取得了农业厅关于“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未到位。

(六)宣传工作为进一步宣传农广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富有实效的典型事例和办学特色,全面展现农广校的办学风采,调动办学人员的撰写信息稿件的积极性,*农广校制定了20*年宣传工作方案,明确了州、县、市分校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要求。同时为激励教师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州校还制定了《*农广校信息及新闻报道奖惩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州农广校共上报各类信息120篇,其中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发表3篇,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站刊登35篇;被《自治区农广校简报》采用12篇,地方政府信息网采用12篇;州、市电视台采用6篇,《*农业信息》采用2篇,3篇论文获得西北农村远距离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发表。通过积极的宣传报导,农广校在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

(七)经费使用情况今年,*校已争取到州财政3万元办学经费,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继续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购置办公设备等。20*年有关自治区学费部分已上交完毕。教材费收取总额66*7.25元,上缴区校56716.45元,支付州新华书店教材款9360.8元。所有费用均纳入财政专户,无抵扣现象。

二、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广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是第四年,涉及行业已由原来的大农口扩展到城建、国土资源、档案等系统。今年共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6期,对农业、城建、档案、农机、林业、国土六个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人数510人。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农广校注意选聘业务精、理论强的专家授课,要求各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出勤和考试成绩进行发证,各个环节的管理有序认真。同时,为保证学员到课率,还根据各行业工作性质,分批分期进行培训。*农广校在管理上从严要求,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工作扎实,顺利通过了自治州人事厅关于培训基地的评估验收。

(二)继续举办出租客运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今年,是州农广校与*市客管办联合办学的第二年,对市内出租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班分汉、维两种语言授课,截止目前已培训346人。为使培训有实效,农广校组织客管、安全、旅游等行业专家,编印了培训教材,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班学习纪律,要求教师讲解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通过培训,提高了城市出租汽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树立了“窗口”行业良好的服务形象,这是*农广校在培训领域的又一突破,在提升客运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谋得了新的空间。

(三)“初中分流班”的建立。见前述。

三、主要工作成效全年各类招生374人,完成任务的13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510人;出租客运从业人员培训34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编写简报120篇,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站发表67篇,3篇论文获得西北农村远距离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发表。

四、问题及建议1、招生工作:①大部分初中学员不愿留在当地,愿意到外面求学,出去闯荡,“初中分流班”招生对象仅限于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的极少数学员,招生范围和局限性大。农广校没有形成订单培养,学习与就业不能挂钩,学员顾虑大。②村(队)干部学员管理上有难度。2、教材工作:①招生录取工作的拖延影响了教材的及时征订。如:春季班教材征订时间为20*年4月10日,统考时间为20*年6月9日,秋季班征订时间为20*年11月15日,统考时间为20*年1月12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教材要邮寄、托运、发放,教师要备课,学员要自学,极大地影响了辅导质量。②民语教材的征订不能完全按专业设置提供,不能提供民语试卷。

3、联合办学方面:①个别分校缺乏主动性,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少,农广校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②个别办学人员的思想不够开拓,固守学历教育的模式,因循守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4、学费拖欠。农村基层干部学费由乡镇负责部分很难到位,部分学员拖欠学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广校的发展。5、试卷。部分中央校、区校提供的试卷印刷不规范,密封线前后页不对齐,不利于装订(学员答案被封)。6、信息稿件质量有待提高。个别分校信息数量可观,但采用率低。建议区校在适当时候举办写作培训班。五、20*年工作重点*年即将过去,在各级办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广校的学历教育、农牧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广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的一年里,农广校在克服困难、发扬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以稳固中专学历教育,联合开办职业教育分流班和卓有成效地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为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