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18:0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三、结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一些人常常拿朗朗父亲的棍棒教育来证明打骂也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一时间,什么“虎妈”“狼爸”都成了教育孩子的经验。鼓吹者似乎忘记了当年震惊全国的“夏斐事件”,夏斐母亲在打死孩子后,才突然意识到孩子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这时她才发出悔恨的、撕心裂肺的哭声!其实,人们并不难理解,“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是针对一些孩子的特例,是正常教育的无奈,是畸形的教育,而不是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现代教育。
在我们这样的独生子女社会,孩子们孤独一人从小学开始就要承受长达十几年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承受家长在学习上的加码、埋怨和指责。上学、作业和考试就像孩子们头上的紧箍咒,把孩子们的休闲时间榨得干干净净,有些人还想在孩子身边再安排一个“虎妈”和“狼爸”,这哪里是教育孩子,分明是摧残孩子,这将把家长们引入教育的歧途。
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在青春期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发生激烈的对抗?一些家长会说,那是因为孩子迷上了电脑、游戏、歌星影星、街舞等,也许各种原因可以说上一长串,其实那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最本质的原因之一,是孩子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的精神长期无法放松,只能下意识地从迷上的事物中求得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放松。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渐渐发育成熟,独立性和精神需求日益强烈,沉重枯燥的学习负担早已让他们不堪重负,他们逐渐强壮的身体和逐渐健全的心智让他们终于有勇气对父母说“不”,对作业说“不”,甚至对学习说“不”。他们要顽强地维护自己休闲娱乐的权利,维护自己玩的权利。多少父母在青春期孩子们的强硬面前,第一次吃惊、第一次无奈、第一次手足无措!我常想,面对青春期这样表现的孩子,父母其实应当庆幸才对,这至少说明孩子发育正常,没有让沉重的课业负担熬成呆子和傻子。在这一时期,父母的任何强硬、逼迫和打骂其实都是无效的,是压而不服的,以往那些教育“乖孩子”的方法往往无效。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年代,孩子们往往容易迷上集邮和组装矿石收音机,为了买上喜欢的邮票或二极管,要省下许多零花钱。母亲是坚决反对我集邮的,她一再告诫我,决不能丧志。老师也是坚决反对我集邮的,在课堂上,他不知多少次抢走我的集邮册,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撕烂了我的集邮册。面对我的愤怒和抗争,我一直记得老师和母亲吃惊而迷惑的眼神,他们分明在说,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不听话。他们不知道,当我在做作业做得非常烦躁的时候,一翻开我的集邮册,就仿佛在仙境般的旷野游玩,心旷神怡。直到今天,我一直没有丢下集邮的兴趣。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实在是太需要精神滋养了!
我常想,如果我是今天的学生,我也许会成为电脑迷,疯狂地玩游戏;我也许会成为街舞迷,长发披肩疯狂地展示自己。其实,今天的孩子们也和我们当年一样,在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寄托。
我当然知道,今天的独生子女的家长们都面临非常现实的问题:马上面临中考和高考,我不能等你疯够了,玩够了,再去考试。家长们的态度是绝对不能输!一个孩子,输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但家长们也应当明白,在青春期和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发生激烈碰撞的时候,弦绷得太紧,有时也许会绷断的。那时输的将不是高考,也许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一点就通的灵丹妙药,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家长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一个孩子一个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和你的孩子磨合了十几年,你总是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你总是比别人最先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你总是比别人更了解什么做法更适合你的孩子。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特别要注意松紧适度,该松则松,该紧则紧。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该批评则批评,该表扬则表扬,别光批评不表扬。对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有时不妨表扬多一些,民主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家长也要明白这样的转变:你将从面对一个时时依靠你的小孩,到面对一个即将独立成人的青年。
【关键词】 青春期; 心理问题 ; 家庭教育
青春期是指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儿童似的依赖性。青春期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而常见的就是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断乳)。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家长很大的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表演,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期生理变化很大,思想情绪也常不稳定,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问题中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高的相关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家庭教育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2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春期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父母在同孩子相处时缺乏爱的分寸,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在家中处于特殊地位,事事都替孩子操办。这对于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还可能养成自制力差、感情脆弱、不合群、动手能力差等特点。
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它容易使孩子产生一种父母是否爱自己的想法,令孩子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3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春期心理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内容如何,往往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所采取的教养方式。人格的确立、习惯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无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容的制约。总体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现实中,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使得青少年中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身材高大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庭教育内容的缺陷,不仅表现在家长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方面,而且某些时候表现在家长无意识对孩子进行了不良影响。比如,家长在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经常在家中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家庭成员对现实的阴暗面看得太重,导致心理失调,信念迷失,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往往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不良的心理就此形成。
4 家庭关系对青春期心理的影响
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春期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所以家庭教育在培养子女健康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家长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4.1 家长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团结、和睦、融洽),争取创建学习型家庭。
4.2 亲子对话。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树立“孩子,让我们坐下来谈谈”的观念和模式。
4.3 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心灵的沟通与关心最能打动人。通过访校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体贴入微,才能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解决他们的问题。
4.4 尊重孩子。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绩和决定,只要不违背原则,他们尽力发展了即可。
4.5 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分析、引导和帮助改正。对问题不是包庇,在于解决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季成钧主编《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青春期指的是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身体各部分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在14岁左右,女孩是12岁左右。
青春期教育是指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包括性知识、性心理健康、人生观等教育。在我国,孩子一般都是从初中开始正式接受青春期教育,而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近几年,这一问题才引起重视。
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传媒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早熟的问题日益严重,用过去的年龄标准来衡量现在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合适。前一段时间电视台和报纸在讨论孩子接受青春期教育的最佳时间,可谓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说:“人的一生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教育时期,一个是0―4岁智力开始的早期教育,另一个就是10―15岁青少年进行的青春期教育。”按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后者的年龄还应提前,也就是现在的小学5―6年级才是青春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事实上,现在小学里孩子们的成熟程度已令人吃惊,早恋在校园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调皮的孩子在称呼异性同学时也非常大胆。虽然他们可能只是有一层朦胧的好感和好奇心,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后果将是可怕的。因为10―12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快速发育,女孩的发育较男孩还要早一些。同性别的孩子发育速度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孩子的好奇心,对成人世界朦胧的认识更加剧了孩子了解自身的渴望。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极易走入误区,出现性困惑、性无知以及自卑、孤独、焦虑等现象,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说,青春期教育应该从小学5―6年级时开始,此时帮助孩子们做好准备,以面对青春期到来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但目前在小学内,青春期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教材和授课时间都很少。人们总认为孩子们还小,接受这些知识为时尚早,因而不愿过多提及。其实,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坦然欣喜地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并懂得怎样做好青春期卫生保健,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尽早告诉孩子们更多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平安、健康地度过人生的敏感阶段,使他们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一生。
(荐自2002年11月11日《生活时报》)
责编:子丑 插图:邵宇
关键词:智障孩子;青春期;不良行为;矫正
笔者担任培智班班主任多年,在工作实践中,最令笔者头痛的莫过于智障孩子青春期的不良行为问题――他们对的无知和原始性的性冲动。如何对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正,笔者一时找不到适合的教育对策,只能简单地批评教育。直到2012年3月,笔者所带的培智三班(七年级)来了一个叫小化的孩子,彻底打破了以往沉寂许久的“宁静”。他近乎“另类”的行为问题,让笔者意识到智障孩子青春期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名青春期智障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持续研究调查,分析他在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他加以辅导,及时防范或消除出现的不良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成长背景及家庭背景
姓名:小化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7年7月
智障程度:中度
就读年级:培智七年级
学习情况: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语文成绩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字写得工整、漂亮,组词、造句做得很好,但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数字感特别差,20以内的加减法还未掌握。
二、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策略
(一)问题行为分析
1.个案自身的因素
个案已经15、16岁了,语言发展和身体发育都较好,由于早年生病治疗时所吃的药物含有大量激素,他的青春期来得特别早,12岁以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第二性特征,喜欢异性,尤其是喜欢成年的异性,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个案缺乏基本的青春期相关知识,对自身身体变化产生好奇和不理解,缺乏自控和约束能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怕失去唯一的亲人,所以会有恋母或恋父情结。个案从小在单亲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温暖,尤其是母爱的缺失,强烈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对女性教师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造成了他对年长女性的过分依赖和渴望,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恋母情结”。个案从小到大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受女性角色影响较多,一直感受到的是奶奶女性细腻温柔的爱护,加上父亲平时生意忙,无暇顾及孩子,很少和他在一起待很长时间,更谈不上用自己的男性形象为孩子做榜样。对母爱的渴望和依赖使得小化更容易体现女性气息,这就是个案缺乏阳刚个性的原因之一。
3.教育环境因素
在我校,由于没有针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教育的系统教材,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对智障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内容、方式、尺度的把握等方面也还存在疑惑。在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有关青春期的知识,特别是性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对于智障学生没必要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多了他们也不理解,有时还会起反作用。所以,对个案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之前也只是以简单的批评教育为主或干脆避而远之。可以说,学校对智障学生青春期教育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教育策略
1.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积极开展适合的青春期教育。
2.鼓励个案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3.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强化其性别意识。
三、对问题行为纠正的效果和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疏导,虽然个案还没有完全度过青春期,但是不良行为已经逐渐减少。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也越来越喜欢他,而他也意识到了这些转变带来的快乐。对个案这些不良行为的矫正,及时地消除他因此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他树立了正确的性道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当然,对个案这样的智障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矫正不良的行为问题,笔者觉得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情感交流
对于个案这样一个从小就缺失家庭温暖的青春期智障孩子,他的不良行为的表现就反映出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及对父爱榜样力量的需求。作为教师,只有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才能洞悉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行为表现;只有通过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智障孩子的内心世界。
2.强化正面引导
由于智障孩子对问题的理解不灵活,不善于从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还容易跟坏样子学,所以对他们应作正面的启发,积极引导。对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其问题行为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如“你为什么喜欢女老师?”“你为什么要抱她、想亲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对智障学生给予正面引导,告诉他“你知道吗,这是很不好的行为,老师会很不高兴的。”“爱老师就应该好好学习,但不可乱抱老师,也不可乱亲老师,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切忌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或采用“防、堵、禁”的教育方法。
3.增强法制观念
智障孩子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转化为违法行为,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实中,智障学生思维能力的缺陷、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以及现阶段智障教育中法律知识教育的不到位,很多智障孩子还没有意识到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严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当前聋哑和培智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德育内容。所以对智障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师除了作正面的启发,积极引导,还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明辨是非,还可通过有奖问答和游戏互动等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从而知法、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参考文献:
[1]姚佩宽.青春期常识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2]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出版,1993-06.
[3]吕荣侃.青春期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A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变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如果孩子这方面的疑问,作为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关于知识方面,现在全国在中学阶段已经逐步普及了青少年青春期卫生的知识,孩子可以在学校通过正规的方式系统地学习,父母主要是起到辅的作用,以及在孩子遇到实际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心理上的支持。
父母由谁来讲青春期卫生知识?
由谁来给孩子讲这方面的知识,要看在家庭当中,父母双方所扮演的角色。如果家长平时都和孩子交流比较多,最好由同性的家长来给孩子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认同感还没有完全地发展,对于青春期所遇到的问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构建,当第一次遗精或月经来潮时,往往都非常羞怯或不知所措,而他们对于同性父母往往都是非常崇敬和认同的,如果此时同性父母,即孩子眼中的权威人士能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以指导,就能让孩子明白,这个问题是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的,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交给孩子一些卫生方面的正确方法,以及遇到意外情况要如何保护自己,那么如果孩子都能够听从父母的指导并遵守的话,以后基本上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大了。
如果同性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是很融洽,也可以是由平时孩子比较愿意听从建议的异性家长来给孩子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因为青少年这个时候都比较叛逆,如果是和孩子经常有矛盾的家长来教导孩子的话,孩子可能不会特别愿意听,这样就达不到家长预期的效果了,还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如果父母都比较严肃,对于很多问题都采取较为回避的态度的话,可以通过同老师交流沟通,请老师帮助解答一些孩子的困惑,或者先从日常生活方面入手多多关心孩子的各个方面,然后自然地转入到青春期卫生知识这一话题。
如何讲解?
第一,要理解、接纳孩子
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自己也是始科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
第二,言传不如身教
家长对性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正常的性心理。家长是一面镜子,家长的不良会误导孩子发生性罪错。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生物教师;怎么做
狭义上说,青春期是指伴随性器官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和生殖能力具备的一系列身心突变期。从广义上说,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做好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生物教师自身有着独到的专业优势。因此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物教师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要在工作中做有心人,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青春期期间出现的各种困惑,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
1.生物教师首先要转变青春期教育观念
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青春期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首先应当明确青春期教育指的是什么,它不仅仅是性生理、性心理及预防性病、防止少女怀孕等基本知识,还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平等、两往及爱情、婚姻等更丰富的内容。因此,生物教师首先要转变性观念,丰富性知识,端正性态度,重视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一方面坦诚地把性的基本知识原原本本地告诉孩子们,另一方面,正确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性道德。
2.生物教师要首先成为专业青春期教育的教师
青春期教育实际是一门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的课,需要教师能够在介绍性生理知识、医学知识的同时开展性道德、性观念教育,教师应了解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初中青春期教育教师都未受过正规的医学知识、性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讲这门课时完全是凭着个人的成长经验来讲的,没有书可参考。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予充分的指导,因此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前提是必须培育出一大批的青春期教育专业的教师,改变过去随便找人代课的现象,避免一些教师“羞于启齿”的困扰。教师如果不了解初中生在情感、心理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独特需要,就无法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胜任对初中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工作。
3.生物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初中生物教材
我国目前尚没有为青春期教育制定正规的教学课程标准,只有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中有所涉及,在讲述教材时,也要像讲述其他教材一样,以科学严肃而又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部分教材,用科学来消除愚昧与神秘。青春期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和其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知识一样,是一门科学,只是对这门知识的传授一定要坚持“适时、适量、适当”的原则。
4.生物教师要遵循青春期教育“男女平等”原则
对于青春期女孩,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给予莫大的关心与呵护,而对此期的男孩,相比之下则关心程度远不如女孩。在学校,一般都是女老师来教性知识,而女教师主要面对女生,时间长了,一种观点习惯成自然:青春期教育不是男人们的事儿。而在家中,男孩子们也得不到足够的性知识。母亲一般都会给女儿讲讲那方面的知识,但也主要偏重于女人问题,女孩们对于男人的了解并不多。而父亲则很少能够坐下来同儿子来探讨性。因此,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女孩进行“花季少女”教育的同时,别忽略了男孩的“阳刚之气”教育,切勿重女轻男。
5.生物教师要担负起培训其他教师和家长的重担
在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家长要责无旁贷地扮演好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家庭是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但现在的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系统的青春期教育,观念陈旧,性知识贫乏,当务之急是家长自己先尽快补上这一课。而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担负起培训家长的重担。同时生物教师还要经常和政教处、班主任等教师结合对学生开展青春期的前途理想教育;也可以与学校体育组健美操老师对部分同学开展青春期的形体训练,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生物教师还可以开展青春期心理咨询……
6.生物教师要挑战网络时代的青春期教育
网络传播了大量性知识的同时也造成性信息的泛滥,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性发育将更加提早,现代青少年面临的问题通常不是性知识的匮乏,而是性意识的觉醒、性知识的积累与来自身边成人社会的性神秘、性禁忌之间。因此他们在接受各种性信息的同时,如果没有得到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则可能导致他们错误的行为选择。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网恋,如何来改革传统的青春期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来应对挑战,这些也是我们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青春期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传授给孩子大量的知识,而是要孩子学会对待青春期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青春期教育不是消极防范教育,而是积极开发思想教育,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还应从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对初中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受挫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张小毛(化名)今年17岁,是一个活泼阳光的少年,在某职业高中就读二年级,学习成绩一般。父母对其很是失望,近日因为抽烟及常和“社会小青年”(父母的描述)在一起,父母多次劝阻无效而一起进入诊室寻求心理帮助。小毛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公交车司机,小毛平常的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家庭教育比较传统,全家人都不抽烟,对于孩子的抽烟问题家长们很是生气,觉得孩子学坏了,这是全家人都不能接受的。
其实张小毛的上述问题在青春期孩子身上非常普遍,是青春期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一种体现。大家都知道,青春期孩子在自我意识形成后,会表现出逆反,逆反是对自我意见的一种坚持,也是对家庭既往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
在交谈中发现明显的争议点为:
抽烟意味着什么
抽烟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一种爱好或者喜好。但对于人际活动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讨论。我观察过成年人的吸烟,在两个人不熟悉或者已经产生不愉快时,向对方递一支烟可能就会很快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使得两人之间的社交氛围明显改善。所以说,吸烟是成年人的一种社交行为,是在社交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模仿,他们在模仿我们吃饭、穿衣、说话等行为模式中成长。对于一个感觉自己已经在生理上与成年人完全等同的孩子来说,行为习惯也需要模仿成人来完成这个阶段的蜕变。吸烟是男往的一种社交手段,孩子耳濡目染,也就自然而然要模仿和学习了。并在社交中初试成功后固化下来,作为自己成年后社交的一部分。
何为成年人
在成年人心中的成年人是什么样的?笔者做了一些调查,回答多是自我经济独立、对事物有独立判断、能独立处理与自己相关事务并能承担相应责任。孩子眼中的成年人又是怎样的呢?答案多为脱离父母管教、自己有工作、不用父母发零花钱等等。这些答案中,成年人与儿童的共同点都是合理地独立处理各种事务,背景条件都是经济的独立。
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小大人”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在行为上表现为要求独立自主,而有些家长在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独立意愿没有任何意识,一味地坚持按照儿童期自我意识较低时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相处,问题就出现了,有可能连同青春期前的所有问题在这个阶段出现井喷式爆发,也就表现出逆反或者叛逆,最后两败俱伤。常常听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孩子委屈的认为爸妈管的太多了。其实父母表达的是对于失控的烦恼,孩子表达的是想脱离控制的烦恼。
心理学家将人的发展分为七个时期:婴儿(口欲期)、幼儿(肛欲期)、性蕾期、青春前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为青春期和老年期。因为这两个时期均有过渡性焦虑的出现,也就是身体发生变化,不能及时适应,感到内心不安、烦躁。
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不断成长,如出现喉结、声音改变、第二性征出现、身高增加明显,使孩子以超出心理预期的速度成长,生理与心理的落差明显增加,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而心理还没有成熟。青春期孩子常用的心理防御一种是掩饰或者忽略身体的成熟,一种是尽快达到心理的成熟。对于孩子来说,要想尽快从心理上变为成年人,必须从模仿开始,大人抽烟孩子也就学会了,这也是张小毛上述行为的心理原因。
作为家长应该在发现孩子抽烟后,应做到以下几点:
调整自己,接受肯定孩子的成长
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是最难的,因为这需要家长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氛围,让孩子独立度过青春期的孤独思考和成长的烦恼,学会用正确的社交方法进行社交活动。包括成年人对交友的选择、与朋友的界限意识、对周围人的礼貌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抽烟这一行为不被推崇,因为对健康有害,这一点,孩子并非十分清楚,只是模仿过程中习得了这种行为。家长要接受青春期的各种行为都是成长的表现,尽管心里极不认同,也要无条件的暂时接受。
在一个轻松平等的环境中与孩子坦诚交流
青春期孩子常常会出现对父母的抵触情绪,如果谈话没有合适的场所,说出来后可能适得其反。青春期孩子多有着非常脆弱的自尊心,不堪一击,需要家长细心呵护。所以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美味佳肴面前,和孩子一边聊互相感兴趣的话题,如球赛、服装等,一边不经意间谈论某种成年行为,如吸烟的优缺点是什么,让孩子学会分析判断社会的各种现象。在咨询中家长常常会说,有时候我会和孩子说:咱们谈谈心吧?其实这样的一种表述,只会让很多孩子在将自己的内心包裹严实的情况下,进行礼节性的交流,不会真正敞开心扉。
如果孩子坚持,非原则性问题可以让步,让孩子独立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如果家长不能理智地解决矛盾,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容易打骂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对家长甚至社会产生仇恨心理,甚至诱发违法犯罪。有些家长性格固执,喜欢与孩子较劲、赌气,这样也不好,可能会使孩子心胸狭隘,脾气暴躁,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自以为是。有些家长纵容孩子,不打不骂,顺其自然发展,或者很少管孩子,这样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可能会跟别人学坏。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灵活善变,抓住孩子的特性,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用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念来影响孩子,时刻督促孩子,促使孩子不脱离正确的轨道。
在青春期,学习也同样重要。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从初一抓起也不晚,但最好在六年级抓起,使孩子养成保持优秀成绩的习惯,能及时督促自己,及时反省,不至于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如果孩子的成绩优异,不要过分鼓励他,要给他讲明,有多少孩子的学习居他之上,竞争力有多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放纵自己,积极进取,获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孩子不愿学习,成绩落在中等以后,这样的孩子希望是很渺茫的。他们因为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得过且过,学不到知识。如果不及时改正,长大以后多数是打苦工的,生活会很艰难。所以,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应督促孩子学习,及时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不让孩子落伍。如果做不到这些,孩子也就用不着上学了,赶紧辍学,趁早做打算。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家长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给孩子铺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初一:马子涵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
一、青春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威胁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学习的压力
在中国,青春期学生必须要面临来自学习的重大压力,学生被寄予殷切期望,要考入重点高中,升入重点本科。所以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布置非常多的作业,仅仅是作业就几乎占据了学生所有的生活,让他们无暇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外,学校还会一个月甚至一周对学生进行测评,青春期学生必须要承担各种考试的压力,让学生长期处于智力超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甚至有学生会因为考试而出现焦虑的情况。面对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反而会导致学生无法投入到学习当中,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可能不得不进入中职或高职学校,早早地进入社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他们会更容易陷入重重心理矛盾之中,引发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首先是亲子关系,学生在青春期与父母的关系很容易恶化,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过高,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子女的学习表现和考试成绩一直都是家长非常重视的问题,家长始终希望学生能够名列前茅,一旦学生成绩下滑就会选择责骂学生。另一方面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成长,在孩童时期,孩子一般会非常依赖父母,也非常听父母的话。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家长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差别,所以就很容易觉得父母跟不上时代或者认为父母的某些想法是错误的,渐渐与家长关系疏远。其次是同学关系,青少年时期学生渐渐与父母疏远,而更加倾向于与同龄人交流。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渐渐有了异性意识,青春期的懵懂会让他们喜欢上异性朋友,但是学习的压力,父母老师的反对,心理上的羞涩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不安,不知道应当如何正确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最后是师生关系,在学校学生遇到问题,其实最好的途径就是向老师求助,但是青春期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向老师吐露自己的心事。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于老师存在畏惧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关心不足,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这就到导致学生感觉与老师存在距离,老师不可能会理解自己的烦恼。更严重的是,有时教师会严厉地批评学生,但是青春期学生很容易冲动,很容易直接与老师发生冲突,恶化师生关系。
二、对青春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班主任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和家长无疑是施加最大影响力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班主任,班主任想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自己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阅读心理健康的相关书籍,了解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在日常教学当中。班主任要更加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发展变化,经常与学生聊天谈心,了解学生发生心理变化的原因,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正确地引导学生。班主任还应当定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最近的烦恼匿名写在小纸条上,随机抽取几张小纸条,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除烦恼的有效办法。其次是家长,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会表现出自我意识高涨、逆反心理、情绪起伏大等情况。首先,家长要多多阅读书籍和观看网络上的相关教育视频,深入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学习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去指导孩子,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其次,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家长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反对的原因,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最后,家长要与老师常常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沟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心得。
(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虽然中学时期学生的学业繁忙,但是学校仍然应当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可以采取低年级一周一节,高年级两周一节的方式,灵活地安排课程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尽可能丰富教学方法,例如情景设置、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心理教师的上课以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然后教会学生应当如何在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应当开设一个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针对学生的各种烦恼开展个人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各种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排解心中的压力。特别对于校园中恋爱现象,学校要正确对待。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恋爱现象是非常反对的,一旦发现都会给予十分严厉的批评。但其实这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正常表现,所以学校应当改变之前的态度,一方面对学生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地与学生沟通,表明自己理解的态度,但是也要向学生强调在这一时期学习也同样重要,不能因为青春期心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而荒废了学习。
参考文献:
[1]邻强,全莉娟,姚本先.浅析中小学生危机心理辅导的实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
[2]于海涛,张建平,秦秋霞.构建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6(02).
法国学者马塞尔・吕弗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有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对于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如何让孩子平稳度过痛苦、复杂的青春期,令众多家长揪心。
危险行为与青春期有关
未成年人的危险行为,如自残、自杀(未遂)、逃学、离家出走等,总体上与青春期发育状况相关。相较而言,由中考、高考等所形成的升学压力,只引起了未成年人短暂的情绪焦虑问题,如失眠或服用安眠药等。调查数据显示,以自残行为为例,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残的比例不足1%,至初中三年级后,该比例超过5%,之后逐年下降,至高中三年级时,降至2%以下,大致形成了以初中三年级为中心的正态分布。这组数据也说明,是青春期而不是升学压力造成了这种危险行为的发生发展。
现在高校学生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黑色的种子,这和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家长自身行为的偏差、家庭成员间紧张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等,都对子女偏差行为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负效应。
细心读懂孩子发出的信号
青春期又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叛逆期”,此时的孩子半幼稚半成熟,情绪两极性波动大,向同伴开放的程度大于向成人开放,是自我确立的时期,渴望成为独立的“人”。如这些诉求无法满足,有可能导致心理失衡,直至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孩子总觉得自己很焦虑,甚至自称有抑郁症,但是,他们的父母却觉得他们好好的,完全正常。其实,这是孩子在发出信号:我需要心理关爱,请帮帮我!此时,作为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及时跟孩子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帮助孩子减压,以避免负面情绪累积过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有自残行为的孩子,事前都是有预兆的,一般都是性格突然变得内向,封闭自己,或者表现得很烦躁,有暴力倾向。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加以重视。家长只要保持一个接受与开放的态度,耐心地把孩子的话听完,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按摩。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
父母应学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同时,尽量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父母用一种接纳、并存的态度,可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由于家长普遍缺乏心理专业知识,要家长独自担当起对子女进行心理指导的任务显然力不从心。帮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