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15:3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 文章从目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入手, 在认真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主要根源的基础上, 硕士论文进而提出了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为今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成人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衡量其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这一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独立完成某项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另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的查阅、分析、整理资料, 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严谨工作作风、创新意识, 逐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 真正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以适应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 研究如何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时间安排上占本科教育整体时间的 25%左右, 且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论文选题存在一定的缺憾
首先,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的毕业论文进行的, 与成教会计学专业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如: 成教论文选题多是由全日制本科论文题目筛选而来, 多侧重于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问题; 少有体现会计实践中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的选题。致使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对今后的工作缺乏较直接的指导意义。
其次, 部分论文的选题本身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的探讨, 而且在这些论文已有不少的成果, 但我们仍就没有跳不出已有的、旧有的模式,老是“ 旧瓶装新酒”。
1.2 论文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专业知识来撰写毕业论文。新的会计理论的产生, 都来自于会计工作实践, 但又不等同于会计实践, 它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新, 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必然反映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书本知识或文献资料的简单堆砌, 很少提出自己对已有理论新的阐释或运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1.3 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有的成教学生并没有围绕选题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阅读有关文献。而是只满足于图书资料、网上资料、专业教科书, 闭门造车、拼凑论文。结果是表现为撰写毕业论文技术不规范, 缺乏平易生动的文采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性, 内容重复, 结构不合理, 格式不规范, 缺乏说服力, 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1.4 论文答辩有待夯实
论文答辩是考察成人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按照正规的答辩程序, 答辩人首先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及研究价值, 然后答辩委员会人员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向答辩人进行提问, 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 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 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 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 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 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2. 影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在成人教育的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接受教育的, 其学习目的功利色彩较浓, 部分学生急功近利, 只求结果, 不重过程。至于毕业论文, 思想上只想交差了事,通过网上下载、购买等途径, 东拼西凑, 匆匆应付, 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等。根本没有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2.2 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在观点等方面有全“ 新”的价值, 体现出什么“ 学术进步”, 但论文结构与内容展开要基于会计实践, 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手段, 经过缜密论证, 得出科学结论。然而现实是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淡漠, 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 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从摘要到前言, 从问题剖析到参考文献, 有的学生只是从期刊上或文献资料上摘录一些资料, 然后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可以想象, 如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内容上很难有自己的新意, 形式上也是差强人意。
2.3 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和师德意识不强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 面对物质利益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论文指导工作上敷衍了事, 缺乏与学生定期的交流和必要的指导, 中期检查公式化, 不能因病施治, 对症下药; 审阅毕业论文时, 对毕业论文的内容不求甚解, 重“ 面子”轻“ 里子”, 造成论文破绽百出, 经不住推敲。
3 提高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引导成教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正规的训练过程, 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诚信教育, 提高他们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召开由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动员会, 从管理部门及指导教师专业的角度, 详细说明论文的目的及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他们设计的动机,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加强自律, 以诚实的态度做论文。通过动员会, 建立起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 学校还加强监督和检查, 以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管理措施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 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标准、组织管理等要做明确细化, 要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 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一是, 建立毕业论文导师组, 实行责任追究。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 并建立问责制。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要定期通过
--> 电子邮件或 qq 视频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另外, 还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掌握好论文的写作进度, 确保证论文质量并如期完成。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 建立和完善预答辩制度, 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如有渎职, 追究部门和个人责任。
二是, 严格把好命题关, 努力做到论文选题结合会计学专业实际。学生选题时, 要根据本人的基础、岗位层面和兴趣选择恰当的题目, 确定论文选题要体现“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原则, 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结合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 要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题目确定后, 还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 避免题目过大难以完成论文, 必要时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三是, 做好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可依据既定的见面时间表, 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教师的到岗情况; 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意见、要求; 听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的意见, 以更好的完善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四是, 严格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 同时实施激励措施。毕业论文导师组要认真地选拔答辩委员会成员, 注重不同研究领域成员的配置, 在认真评阅学生论文的基础上, 按照既定的答辩程序, 公正合理地进行答辩, 做好答辩记录,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对于优秀论文和不及格的论文实行二次答辩和复议制度。同时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 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3 强化成人学生学术规范的训练
在制定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 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比如, 开设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 从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点、结构语言到表述方式等毕业论文的各个写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写作规格、写作要求和写作方式, 从而为写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 要提高成人教育论文的质量, 还要从服务于学生入手,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要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做保障。比如,从信息、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验场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做论文的条件。另外, 可采取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要结合成教生的特点, 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提前,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可对毕业论文篇幅要求适当放宽, 加强质量要求, 避免凑字数而大段抄袭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袁小勇等.怎样撰写会计论文【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会计学 双学位 培养 缺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5-04
[作者简介]钟子亮,范英杰,青岛大学会计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青岛266071)
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它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为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双学位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允许本科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攻读该专业所属学科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的课程并授予其该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是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允许主修其他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修读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并对成绩合格的学生授予会计学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
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其他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样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对于创新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基本做法
目前我国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数开展了双学位教育,并就培养要求、学分要求以及课程设置等出台了相应的培养方案,表1是我们对有关院校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调查结果:
由以上调查可知,有关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不尽一致,但差别不是很大。
二、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招生条件不够科学
许多高校虽然对修读第二专业及双学位学生的报名条件做了严格限制,规定成绩优良、学有余力,例如主修专业平均成绩须达相应分值以上,必修课无不及格现象等,会计系在录取学生时也是按照这个标准执行的,看似照章办事,实则不够科学、合理。毋庸讳言,双学位教育的开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修读双学位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有些主修美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而是随大流,申请修读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以至于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只好中途退出或勉强跟随,结果不仅第二专业成绩欠佳,也影响了主修专业的学习。
(二)教学管理存在误区
双学位培养单位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双学位学生同时也是主修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生,他们的日常管理由其主修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双学位培养单位安排教师上课、严格考核就可以了。事实上,双学位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相互之间不熟悉,如果仅仅通过严格考试和论文答辩等出口管理,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半途而废。
(三)教师工作任务偏重
目前,各地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偏低的现象,而对于新进教师,门槛设得又很高,如要求应聘者具有“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称号或资格。就现有教师数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主修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但如果同时要求这些教师给双学位学生上课,则显得力不从心。而会计学专业的双学位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因此,一般是在合班教室上“大课”。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老师的身心健康。
(四)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偏少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会计双学位学生平时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业余时间(晚上、周末和假期)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只能安排在假期,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巩固和深化,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五)师生沟通渠道不畅
众所周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同时要育人,二者不可偏废。而现实情况是,双学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十分繁忙,时间和精力都很紧张,师生之间交流的余地非常小,老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思想动态了解甚少,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教师都不清楚,以至于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判都缺少充分依据,只能靠期末考试和布置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判和把关。
(六)缺乏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高等学校、所属院系都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规章,对学生的申请条件、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和认定、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要求、考试考核要求等都作了相关规定,但缺乏严格的监督保证体系。双学位学生的上课和考试一般安排在业余时间,相关文件和规章在执行上会打一些折扣,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也会打一些折扣。因此,表面上看,对于双学位学生的考试、考核要求与主修专业一视同仁,事实上却逊色不少。
三、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完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会计专业双学位教育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创收的依靠途径,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宽口径、跨学科、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实现会计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对接。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科学的培养理念:
1.在重视程度上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双学位专业虽然属于第二专业,但都列于高等学校的正常培养计划,成绩合格后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代表着学校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在重视程度上,不能厚此薄彼,而应与主修专业等同对待。
2.强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劳民伤财。在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培养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保障。
3.体现特色。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当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会计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对于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应当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战训练,将学生的其他学科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融合起来,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特点。
(二)严把招生关
我们认为,学校有关部门制定的双学位学生申请条件是最低条件,招收双学位学生的院系应当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资源充足状况制定具体的入学门槛。就专业来讲,要向学生详细宣传介绍双学位专业的特点、先导课程,要求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就资源状况来讲,主要是考虑师资情况,保证教师教有余力。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强,与数字打交道,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复旦大学会计学双学位的入学条件就要求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或数学分析课程。对于那些对数字不感兴趣或缺乏数学基础的同学,不应招收为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
(三)严格教学管理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由于年龄偏小,未走向社会,且多为独生子女,思想意识并未成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比较差,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仅凭考勤、考试、考核等方法对其进行约束,难免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跟不上学习进度,最后不得不中途退学或延长学习期限。因此,对于双学位学生的管理不能放松,但要与主修专业的管理有所区别。会计学专业双学位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并保证严格执行;二是严格考试、考核,把好出口关;三是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实行导师制;四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监查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四)保证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不能因为学生读的是双学位,就放松要求。否则,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就难以巩固,毕业后也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当然,受教学资源和时间的限制,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双学位教学是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想修读双学位,就必须比一般同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教学单位不能因为他们是双学位学生,并在假期从事实践活动,就对其放松要求和管理,而应安排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占用时间按加班对待,并计算工作量。对于学生,应当要求其写出合格的实习报告或调研报告,否则不计算学分。
(五)加强师生交流
从事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学的教师,应当像对待主修专业的学生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如果课堂上时间紧张,可通过开座谈会、实行课代表制度、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建立日常联系,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和感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条件的院系,应当与主修专业一样,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之间的关系,端正心态,在不影响主修专业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会计学专业的学习任务。
(六)完善教学模式
科学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师资建设、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内容。目前,开办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高校和院系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办法,设置了相应的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师资,但不够具体、详细,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学主修专业的翻版,缺乏特色和创新。因此,有关高校和院系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会计学专业特点,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会计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会计学专业双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关键词:会计学;教育目标分层;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53-02
一、新时期会计环境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至少会有以下变化:
1.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未来的经济决策人员将会有很大部分是由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知识的人员组成,会计人员参与经济决策所需的综合知识和素质,依附于会计专业的综合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大的不利因素。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 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据财政部统计结果显示,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受过高等本科会计教育的人不足3%。一方面是应用型高端会计人才在中国内地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低层次会计从业者的泛滥。
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力发展大学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中国高等会计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中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分层设计
1.高职教育处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当地民营中小企业培养第一线的制造类服务业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应是“一个面向、一个加强、两个突出”,即面向民营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类岗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突出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突出会计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与纳税筹划、内部稽核、财务管理等四方面职业能力,当然其核心能力应是会计核算。
2.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中的核心层。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应该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展开,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导向。
3.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发展层。研究生教育又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种类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三、突出中国地质大学会计专业特色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培养目标
作为综合院校中的财会专业,如何贯彻学校倡导的“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培养出有特色的财会人才,从而在众多院校的财会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中国地质大学1997年起招收会计本科生,2000年设立会计学硕士点并开始招生,2011年经批准招收MPAcc(会计专业硕士)
针对会计教育目标分层的需求,中国地质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以及初中级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在中国经济体制和会计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更的今天,继续按行业设置会计专业显然不合时宜,它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及市场应变能力。从近几年会计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看,分行业设置的会计专业已逐步被不分行业设置的大会计专业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高校设置的大会计专业,只注重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并没有把注册会计师人才的教育培养摆到应有的位置。近几年,为了加快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在部分高校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我们认为,在会计专业之外,另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只是一种过渡办法,不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而应该拓宽现有大会计专业的口径,把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使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注册会计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训练。
中国地质大学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会计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旨在培养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掌握坚实的会计、审计基础理论,掌握会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以下重点介绍我校会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案,培养复合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体系是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发展趋势,为了使我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包括注册会计师人才),我们为会计专业设置了以下几方面的课程:(1)基础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1)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经济规律和经济知识;2)法学类课程,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等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遵守财经法纪的自觉性;3)语文类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4)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机械工程基础、电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工艺流程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工艺生产过程和有关的应用技术;5)数学和方法论课程,包括哲学、逻辑学、高等数学等课程,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中,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应占相当的比重,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2)专业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软件、国际会计、资产评估以及会计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较系统全面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3)相关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税收、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学等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2.教学内容方面。(1)根据国家会计方针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随时调整会计专业教材,以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变化;对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使用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用书,包括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同时为学生指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参考书,如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系列教材。(2)探索实施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核算与交流方法。
主要课程为三门专业主干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与国内相关教材配合使用。
(三)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强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1.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环境。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已建成会计模拟实验室,方便各门专业主干课的需要,针对本门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
2.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会计专业三年级夏季小学期安排了会计专业实习,校外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统一的校外实习。
3.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到学校做报告和讲座。分别在会计专业二三年级夏季小学期开设了会计职业认识、会计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必修课程。通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国有企业财务经理、事业单位财务处负责人、审计署有关领导等来校为学生作报告、座谈等形式,把他们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
今后的任务是如何使这项工作长期化、系统化。以财务软件课程为例,我们准备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由财务软件公司的资深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向我校提供其最新的软件产品,一方面学生受益,掌握了最新的产品技术,另一方面财务软件公司也为其产品作了潜在的和直接的宣传。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就必须从培养目标、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只有深化我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坚持“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才能使我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胜.会计教育目标分层与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
院院长(系主任)论坛论文集,2011.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的影响
(一)改变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会计学专业一直是广大学子追求的热门专业,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和应用能力比较欠缺。近些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社会企业往往更倾向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对接,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职能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的传统功能发生了改变,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讲解如何制作会计分录,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需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大学生如何使用海量、有价值的数据,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行为的分析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会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
(一)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会计类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我国经济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竞争压力尤为突出。因此,通过培养会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复杂化,促使会计行业处在理论、观念、方法等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进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创业者,但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缺乏。另外,会计岗位在不断转型,传统的会计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人员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会计学专业创业者的竞争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潜力,从而为会计岗位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人才。
(三)推动学科建设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已经由会计电算化时代进入到了会计信息化时代,对现如今会计行业的现行规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一种挑战与创新。所以会计学科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以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知识。因此,要在传统会计学教育中渗透融合其他领域知识,并且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大的区别在于采集来源和应用方向。传统数据信息采集是在大学生知晓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整体的学业情况和对学校以及教学满意度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采集并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细微表现,然后将每个大学生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便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疑问。大数据技术能够采集庞大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和评价分析,使用者将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力,最终实现精准决策。
(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与传统教学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能够将教学、课后辅导和一些行为学习进行反馈。会计类大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随地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教师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用“经验值”来准确衡量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现的越好、越积极的大学生,经验值越高,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课堂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教学效率。大数据技术也将教学管理与业务流程完美的结合,让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智能。例如考勤签到流程,传统的方式是教师根据点名册逐个进行点名,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画个图然后点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点名,缺课情况都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三)整合创新教育模式
大数据时代,开展了很多线上教育平台,如慕课、蓝墨云、易班等,这些教育平台,能够记录大学生每次浏览频率,学习的时间,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而对每位大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跟踪,揭示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学习成效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将会创新目前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单向性教授给大学生。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教师转变成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授大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是传授给大学生多少知识量。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教师与学生沟通更顺畅,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和高效。大数据时代,能够让高校教师方便真实的获得每位大学生的学习信息,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四)助力创新教育转型
大数据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和大学生听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地激活了会计类大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与教师授课相结合,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手段,也增加了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大学生们要借助于手机,可以认真抢答,或者分组讨论形成将结论上传,或者开展互相评价;整堂课下来,师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大学生们都拿着手机,但是没有走神的机会,因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大学生们要不停地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完成课堂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网页投屏及时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反馈出来,当然也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把自己课上开小差的情景被曝光,因此,课上都会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教育转型。
四、大数据时代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一)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谁善于驾驭,谁便智珠在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高等学校要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以高等教育与大数据教育融合为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融合,创新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体系。利用大数据信息深入调研分析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专业实训、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来提升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协同和订单培养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大大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创新是教师的生命与灵魂,但大学教师还要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己任。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把创新创业精神同教学创新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热情才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只有重视创新创业型教师培养,才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管理,汲取实战经验;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库,由创新创业教师定期指导大学生进行学术科技竞赛,并结合创业大学生职业目标设计开展创业教育。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向更多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战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能够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创新创业教师精心录制与制作的教学视频和教学PPT等,以及从网络上整合的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供创新创业大学生下载学习,将有助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校园方案设计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5):18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岗证赛课;课程体系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岩.会计专业“岗证单”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课程优化设置[M].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1).
及其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64)研究成果
摘要:为推动高校内涵发展,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本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有通用、行业和学校三个层次,高校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制定适合于自身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浙江工商大学结合自身历史发展与环境特点,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了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并构建了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
关键词:管理型 卓越会计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动高校质量内涵建设,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
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全面而深层次的结合,达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时至今日,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卓越人才计划涉及甚少,财会专业作为商科中应用性最强的专业,建设卓越会计人才计划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本文将参考现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创新性地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界定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并构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本文将对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富有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卓越会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卓越会计人才计划尽管尚未实施,但是不少高校已经着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工作,也有部分论文对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一)卓越会计人才实践探索。上海外贸学院将大一的基础课程、大二的ACCA课程与大四出国“3+1”项目相结合,构建了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124”模式以及“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层递进的课程目标模式体系。长沙理工大学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以“校企”联合教学为特色,集“课程改革、企业实践、双师指导”于一体。其中课程改革实施“班―组”互补的课堂教学,每4位学生为一组,实行“双导师制”,突出学生的个性;“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资料的真实性与实务导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宁波工程学院的“寻找明日CFO――宁波市大学生财务案例分析大赛”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用人单位与高校零距离交流接触的平台。云南财经大学卓越会计师班则强调国际化能力培养,与ACCA项目联系在一起。
(二)现有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总结。目前关于卓越人才与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高校因地制宜设计卓越会计人才计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能力为导向,以校企联合为主要方式,应注重以会计知识与理论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二是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与内外部环境特点设计富有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人才素质的构建需要设计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标准,每个层次的培养标准又分为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个层次。三是“卓越人才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性变革,需要从一种全方位、系统性视角去设计教材、案例、实习实践、教学方法等。
二、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内涵
卓越会计人才是卓越人才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以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方式,在全面达到国家通用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会计学科的内外部环境及优势,设计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路径。浙江工商大学根据五年来建设国家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创新实验区的经验,提出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构想。
(一)管理型财会人才。管理型财会人才是浙江工商大学的财会人才培养特色,2007年学校获得“管理型财会人才”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学校的财会专业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三位一体的学科平台,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会计专业本科班,五项国家级教育质量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十二五”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和二十余项省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中国会计学会设立)。
所谓管理型财会人才是与核算操作型财会人才相对应的。在我国1 200万会计人员中,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核算操作型”财会人员占多数,而能胜任企业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税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型”财会人员较少,能适应企业综合、全面管理的“综合管理型”财会人才就更少。因此,学校提出了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管理型财会人才是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通晓国际惯例,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财会专门人才,具有未来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财会专家的潜力。为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我校实施了“646”模式,构建了与管理型财会人才对应的六大胜任能力框架(宏观形势理解能力、会计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以及围绕六大能力培养的四大培养体系(知识优化体系、能力强化体系、协同培养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六大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工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工程、会计教育国际化工程、信息化会计教学平台建设工程、财务总监进校园工程、学生“第二课堂”工程)。
(二)从管理型财会人才到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基于对卓越人才计划的研究和对财会人才未来能力与素质的把握,我校提出要在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设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我校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宽厚的理论功底、国际化的视野、开阔的战略思维、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
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是我校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在管理型财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通用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校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管理型特征,即我校将定位为未来CFO的摇篮。我校提出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管理型”特色,有着较为充分的现实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1.我校聘请的实务导师都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财会领导岗位。目前我校实务导师已颇具规模,总数已达到30余人。而且,由于我校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拥有十分丰富的校友资源,同时,浙江省经济发达,有近300家上市公司,实务导师库潜在资源较为充裕。
2.我校开展财务总监进校园活动已有多年历史,近五年累计有四十余位财务总监进校园、进课堂。财务总监还深度参与我校财会本科生教学工作,如教材编写、学生成绩评价等。
3.我校进行“管理型财会人才”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已逾五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经验。
三、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我校以雄厚的财会教学改革力量与科研力量为基础,利用与浙江省财政厅、审计厅、省会计学会、省总会计师协会的良好关系,利用MPACC(会计专业硕士)、MAUD(审计专业硕士)、现有的会计实务导师资源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构建全方位政、企、校联合协同培养体系。以校外实务导师团队构建为引领,进行教学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而全面推进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具体培养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一)协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在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构建实务导师团队为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它是其他系列教学改革项目的基础。我校拟聘请36位左右的财会类本科生实务导师,每个三、四年级班级配备2-3名实务导师。实务导师的工作任务包括:(1)实务导师进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组织课堂教学;(2)实务导师给本科生做财务会计实务讲座;(3)担任本科生班的成长导师,通过参加本科生班会,帮助学生完成人生职业规划。
(二)协同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校优先聘请拥有实务导师的企业或单位作为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实习时能得到学校指导教师和实务导师的共同指导,学生在实务导师指导下选择与企业实务相关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在实务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
(三)协同推进培养方案优化。学校安排实务导师参与的财会教学改革研讨会,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第四学年的课程全部改成实践类课程,由实务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培养方案设计上,适当增加财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重,增加财会实务课程;为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学校安排了国内本科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学分互认,使本科生有机会与国外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全面提升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四)协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实务导师与学校财会课程负责人共同编写以上市公司真实业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实务教材;编写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案例;建设完善课程BB系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将记账业务引入学校会计实验,在实务导师指导下完成账务处理、报表制作与纳税申报过程,使学生熟悉在真实业务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业务。
(五)协同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管理型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由课程主持人、课程组教师与实务导师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讨论,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的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财务会计实践相衔接,同时将实务导师进课堂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引入实务导师之后,课程教学将由学校教师与实务导师共同完成,广泛应用基于真实业务的案例教学将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同时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增强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开展启发式、设问式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考试方式的变革。
(六)以项目为载体,协同推进课外教学改革。通过省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牵头,由学校教师与实务导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面向实务的课题调研与研究,引导学生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实务中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题,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ACCA组织的就业力大比拼、IMA和CMA组织的管理会计案例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浙江省财会信息化大赛等竞赛,提升学生在国际化情景下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石,刘伟.卓越人才的内涵与素质标准构建[N].光明日报,2012-10-16.
2.崔茵.卓越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1):98-99.
作者简介:
关键词:资本成本;股权成本;会计利润;经济利润
一、前言
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一个新的会计领域。资本成本会计站在企业的角度,对企业创造财富所占用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成本予以确认和计量,突出了对企业这个独立主体的权益的计量。
在资本成本会计思想下,企业不再是被所有者拥有的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而是因为市场需求而存在的一个独立的运营主体。投资者和债权人只是被企业的投资项目所吸引过来的资本提供者,二者仅仅因为面临的风险不同,所以索要的报酬不同。除此之外,两者对于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有代价的,都应对其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资本成本会计的改进
资本成本会计的提出,在很多方面对传统会计的处理提出了改进,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统一。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随着市场体系、现代公司制度的完善,企业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实际上,企业自身就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市场。在这种趋势下,资本成本会计的提出成功地协调了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推动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1、企业净收益衡量的变动
资本成本会计将生产经营所占用资金作为产品的必要生产要素之一,在每期计算产品成本时,同时确认资金成本,并对这些成本在期末进行摊销,企业的营业成本及各项费用出现大幅度的提升,得到真实完整的产品生产成本。按这样的方法计算的利润总额,为归属于公司主体的净收益。实现了会计利润与经济学利润的统一。传统会计中并不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将其作为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体现在期末净利润额中,虚增了公司主体的净收益额,使得关于收益的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可能导致市场投资者参照错误的信息做出决策,不利于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资本成本会计的采纳可消除资本结构不同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使利润指标不论横向纵向均有可比性,以真实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及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股市的不断发展,企业股东人数的不断扩大和公司股权的不断分散化,企业的股东无法真正掌控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在这种形势下,对经营者的业绩及责任履行情况的考核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随着企业净收益计量发生变动,原来我们赖以分析投资价值的财务指标也而丧失意义。近些年来时兴的经济学指标EVA将取代原来的每股收益的地位,成为评判公司投资价值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性指标。EVA减少了传统的销售收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比率所产生的信息误导,提供有用的信息,企业的经营的好坏将成为唯一的影响评价指标变动的因素。
2、对经营投资决策的影响
由于传统会计处理下股权资本成本计量的缺失,给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在经营业绩不变的状况下,仅仅需要扩大股权资本就可以提升账面利润。这样的操作进一步导致报告利润失真,从而形成信息披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我们就以前几年盛行的国企"体制解困"方法--"债转股"为例,在传统会计处理中,因计算净利润时不再扣除财务费用,使得账面上计算的净利润提升。但实质上这只是通过转移资本来源,将原债务资本的成本转化为股权资本成本,并隐藏在了企业的净收益中,形成了在未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任何影响的状况下虚增了企业利润的假象,即"财务解困"。换句话说,国企的"扭亏为盈"只是一种账面上的操作,通过调整资本来源修饰利润进而达到"体制解困"的目的。
3、成本的减少
成本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时候起就一直是股东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经营者与股东利益方向的不一致,股东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以使经营者向着与股东利益相同的方向努力。但如何来激励管理者呢?这么多年激励理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近几年来又引进了股票期权的方式,力求在更大程度上解决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的问题。尽管股票期权在构想层面上是使得经营者也作为企业股东,享有企业经营业绩的一部分收益,从而对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做出约束。但实际执行起来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经营者片面努力追求股票价值的上涨,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出现经营者的收益快于所有者的收益增长,两者不同步增长的现象。
三、资本成本发展构想
尽管我们在以上的论述中对资本成本所带来的改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资本成本会计是市场需求发展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成本会计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取代现行财务会计。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成本会计的实施尚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
这是资本成本会计得以实施的一个基础。安东尼教授在提及这个问题时认为可以由FASB确定一个权益资本成本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内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同的,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股东可以完全不承担经营风险。当公司破产时,股东作为公司资产的第二追索人,仍然会有资产无法收回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的权益资本成本率不能真实的反映不同行业的风险。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高新技术行业的运营风险高于传统行业。
2、经营者与股东权利的博弈
在企业经营中,股东退居监管线,将公司的决策权利全部移交管理层。但是股东仍然享有对管理层的罢免权。怎样实现两者之间力量的均衡,避免一方独大,侵占公司主体的剩余权益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3、列报的资产账面价值失真的问题
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净收益,但另一方面,将资产所占用资本的成本计入其账面价值中的做法,却会使得期末报表中资产额账面价值包含了资本的时间价值,虚增了资产账面值。
资本成本会计的提出为我们打破了传统会计思想的束缚,冲淡了资本要素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强调突出了企业主体权益。尽管其在短期内的实施尚不满足条件,但是,其思想对会计学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引人注目且开始广泛应用的经济学指标EVA便是体现。资本成本会计的提出是市场发展的需求,也是推进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紫嫣.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资本成本[J].时代经贸,2009,(8)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7-03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沿袭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少办学特色和办学专长,因而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设置别具一格的课程体系,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应改变思路,明确目标,重新设计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别。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只是简单地复制财经类重点院校财会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重理论轻实践,未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突出实践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特点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较少,且多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例如很多院校的财会实习在实习周或者小学期中进行,大部分的实践课程都是在一周或者两周时间内集中完成的。这种有限的实践课时安排无法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外,集中授课的形式也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和促进。当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时,由于未通过实践及时巩固理论知识,而降低了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当学生参加实践课程时,又因为理论知识的淡忘而使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1.3 各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都是将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简单地罗列在一起,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内容安排也是独立的、无关联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分散和脱离,无法实现各教学环节的协同作用,大大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很难让学生对财会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
1.4 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真实性 目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模拟训练环节。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往往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簿记训练、电算化模拟训练以及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很少涉及预测决策、控制等财务管理的内容,导致这种模拟训练成为单项训练,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并且模拟训练中的教学案例大都是企业的一般性常规业务,忽略企业实际背景和个性特征,缺乏情景感和真实性。
1.5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未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其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严峻,这导致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机会也较少;加之学校又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因此靠学校力量安排的实习生数量比较有限。对此,一些院校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单位进行实习,并在最后考核时提交一份实习证明即可。然而,由于财会实习会牵涉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导致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因此学生也只能凭借私人关系来寻找实习单位。而没有关系的学生可能就会提交一份虚假的实习证明来应付学校的考核。另外,由于实习时学生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企业里,给校外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学生的实习过程缺少老师的统一指导和监督,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1.6 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是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终阶段。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整个会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与实际相关的数据支撑论文的论点。由于毕业论文仅仅是由成篇的文字构成,缺少合理的实际论据,导致论文在内容上即空洞又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的反应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毕业论文偏向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已经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诟病。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治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因此其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首先,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以认识实习为起点。通过认识实习刺激学生的感观意识,了解财会工作的主要流程和内容,体会财会工作的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随课实训,随课实训强调培养学生专项业务的操作能力,因此二者应同步进行。再次,多门专业课程结束后,应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全部课程结束后,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由此可见,该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突出了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内容上的层次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是否能达到理想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实践教学安排的学时数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设时间是否合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应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量,合理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时间。实践教学开设时间的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步配合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问题。
3.2 开展随课实训教学 随课实训教学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设计的,以巩固理论知识为目的课堂内实训教学。主要可采取两种方式:技能实训和案例教学。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可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方面的技能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则可针对总账子系统、工资系统、报表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案例教学是将财会真实业务设计成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应用在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中。采取随课实训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配合和无缝衔接,最大程度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强化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一般是在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之后进行,它是将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企业若干会计期间内所有经济业务的综合实践课程。首先,建立一个仿真的财务室,并根据真实的会计岗位要求设置岗位,由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体会会计岗位的分工制度。岗位设置可以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工资核算等多个会计岗位。由若干名学生合作完成若干会计期间所有的会计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其次,将财务工作内容设计到综合模拟实训中,设计真实情景和工作任务,将财务预测、决策、分析和评价等内容融入实训中。再次,增加企业非常规财务工作的模拟实训,如设计企业并购、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与财会工作相联系的部门以小窗口的形式加入到实训中,例如设立工商登记、银行、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学生通过综合模拟实训,可以对财会计工作形成系统认识和整体把握,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进行综合模拟实训的同时,可根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聘请校外的专业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题讲座,介绍其实践工作经验,并对模拟实训中未触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体会财会工作的环境和内容。
3.4 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最为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检验之前教学成果的途径,也是考查和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最好方法。然而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缺少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必须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互利共赢的方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所等人员流动较多的单位,可以随时提供人力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而且还解决了企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因此容易得到企业的支持。另外,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一直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一方面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随时提供专业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②学校还可以通过资助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完成一个企业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合同,然后由教师组织若干名学生共同制定和实施项目方案,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得到锻炼。③学校应通过调研搜集存在岗位空缺的目标企业,针对目标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以争得就业实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校将会在目标企业圈内建立良好的口碑,目标企业也将逐渐成为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3.5 改革毕业论文内容 应用性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毕业论文应侧重于应用研究,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内容。毕业论文结合社会实践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立在真实工作基础上的论文写作不仅能摆脱理论研究论文的空洞问题,还能解决学生抄袭论文的问题。其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实际案例背景和数据能丰富论文的内容,提高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三,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理论提炼,这不仅能强化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因此应将财会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不同阶段设计恰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以及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娟.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1,7-8.
[2]吕永霞.普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2,8(下):6-8.
本科会计专业作为财经类高校的重点主干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规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了解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根据这一目标,会计本科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具有多维性。
(一)核心维度———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核心能力。对于本科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能力尤其是指其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研讨式教学设计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要求,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二)辅助维度———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辅助能力。很难设想一个具备很强学习能力的毕业生,在缺乏上述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因此,在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辅助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
(三)方向维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会计实务或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意识、研究式思维方式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大能力是所有能力维度的灵魂和最终方向,也是研讨式教学活动设计的归宿。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
(一)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1.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是研讨式教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应该贯彻于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的始终,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选择的首要原则。在对会计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师在会计研讨式教学中主要起引导和点评作用。那种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的模式将使会计研讨式教学名不副实。
2.重在能力,多维度导向。一种有效的研讨式教学策略通常不只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一种能力,而且是多维能力的综合。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具体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明确该教学策略能否提高学生的能力,能提高哪几种能力,能力与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哪些是主要能力要求,哪些是次要能力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
3.德才兼备,传递正能量。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仅仅重视才能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塑造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会计行业尤其如此。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关注该策略是否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机会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营造气氛,赏识为主。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配合程度。为此,会计专业教师在选择研讨式教学策略时应特别考虑该策略是否有助于营造既快乐又适度紧张兴奋的学习氛围,是否能通过赏识教育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5.正视差异,适时适度适量。教师在进行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特别注意与研究生层次研讨式教学的区别,注意难度和数量要适合本科层次的要求,不要贪多求难。要注意学生内部在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学习方法偏好上的个体差异,同时需要针对会计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研讨式教学。
6.团队合作,分享成果。众所周知,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岗位需要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账务处理,有时不同的会计岗位之间也存在密切的承接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该关注该策略是否需要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才能完成,需要几个团队完成,团队之间是否存在成果共享关系。那种单打独斗式的项目或策略模式不利于发挥研讨式教学的应有作用。
7.网络平台,实时交流。当前的本科生基本上是90后,他们对网络非常喜闻乐见,愿意并且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参与研讨。教师在进行研讨式教学策略选择时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的媒介作用,最大程度利用QQ群、电子邮件、微信、微博、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等网络平台工具进行在线实时交流,从而打破研讨式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教学效果。
(二)几种可供选择的研讨式教学策略
1.自主讲课。这是当前本科会计专业研讨式教学较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适合在本科高年级会计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中采用。通常由专业教师选择专业课程中条理性强、易于讲解的章节,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合适的小节讲课任务。再由每个小组选出负责人将本小组的讲课任务细化分解至每一个组员,并派代表上讲台利用幻灯片或黑板板书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同时进行提问、点评并打分,讲解小组其他成员同时给点评小组的点评打分。教师在每一组讲解、提问、回答后及时予以点评,在整个章节自主讲课结束后进行总评并强化重点和难点。通过该方法主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每一组的讲课时间,力争让尽可能多的小组和学生得到锻炼。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当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研讨式教学策略。它通常适用于案例资源丰富、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会计专业课程,如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过程一般由“案例分析的准备-学生小组讨论-班级集中讨论-教师总结评价”四个主要环节构成。具体来说,在准备阶段教师应选择课程案例资源库中的综合分析型案例,将案例资料、拟讨论的问题和分组安排提前一周左右交给学生,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课下充分阅读案例并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来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案例问题的个人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解决办法;到了小组讨论阶段,学生把准备阶段产生的个人分析成果或遇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随机参与到各个小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下一步的班级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由本小组成员回答。教师待各个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还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到了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案例分析的前三个阶段过程给予客观公正的点评并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问题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案例分析的研讨式教学策略着重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课堂讨论。这是一种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的可灵活选择的研讨式教学策略。它适合于理论性较强或难度较大的会计专业课程,如会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其中学术分歧较大或具有思辨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期间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讨论的气氛。等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提出意见并加以总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并实现最大范围的讨论参与,这样才能发挥该教学策略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
4.项目研究。这是研讨式教学可大力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它通常指在小范围内会计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与本课程相关的在研课题、研究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课程有关的项目研究。前者需要会计教师选择自己的在研课题和项目中适合本科生独立操作的部分与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如调查问卷、资料搜集和整理、案例分析。而后者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当前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无论哪种形式,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研技能辅导,使学生在选题、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研究方法与工具、论文撰写及发表、项目结题验收等方面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课程 教学 会计学 非专业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 2010a;杨娜, 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刘向, 2010;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 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 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等, 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等, 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 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 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 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 二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 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 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 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 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 二 )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 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 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 三 )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 四 )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 2003 )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 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 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