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烹饪培训总结

烹饪培训总结

时间:2022-02-02 10:5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烹饪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烹饪培训总结

第1篇

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是技工院校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阐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以及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优势,客观地分析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实施情况并指出改进方向,以期为技工院校烹饪专业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理论与实践脱节。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是一门实训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演示某一种原料的初加工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果有相关的新鲜度鉴别、营养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也只是围起来听着,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记下理论要点。在练习时,学生也只是有样学样,回忆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初加工工作,最后教师看到学生的初加工成品后给出本次课程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学生评价上也非常不重视过程性评价,单一地将初加工成品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目标仅限于完成课堂任务。2.培养方式脱节。当前餐饮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烹饪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但技工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缺乏充足的调研数据,没有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深度分析,企业专家虽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会议中,但实质上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这就导致中级工、高级工的培养只是在课程上存在差异,同一门课的授课内容的一致性却颇高。于是,中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些“超纲”,知识面广,难度较高,教师在授课时会感觉困难重重,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多而杂,有的课程与岗位要求不符,使得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大,师生矛盾较多。3.教学方法脱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思想上的不先进、技术上的落后,大多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三尺讲台,一本教材,一台多媒体设备,一遍一遍地讲理论知识点,一遍一遍地示范实操技能,这就是烹饪专业传统教学的常见方式。枯燥乏味的课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要点,无法将课堂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在烹饪原料知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授鱼类的特点,学生能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多种类型的鱼,但在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训课中,学生领取原料时甚至辨别不出鱼的品种,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只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与交流,最后自己一上手就漏洞百出,这就是典型的“眼睛会了手没会”。

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优势

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首批课改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烹饪原料初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在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抽取骨干教师组成课改团队,对不同层次的餐饮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亲自到餐饮企业厨房初加工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编写餐饮行业的调研报告。随后邀请10名酒店行政总厨作为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制订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在课改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下,我们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重组,开发了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这门课程融合了烹饪原料知识、饪原料初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多门专业课程,借助学生工作页这一媒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任务中,还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既要动脑、动手又要动口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团结协作、敢于实践,课后总结,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能力拓展的学习目标。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也是唯一一门一体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课程,一方面打破传统教育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为后续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做好引导工作。另外,学生一旦进入到职业教育中,各种职业素养的培养即刻启动,因此,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大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的课程,也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课程,更是脚踏实地培养一个个工匠、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用心锻造一个个匠魂的课程。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

1.齐全的一体化工作站。为了更好地促进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设了初加工一体化工作站,站内设定三大主要区域,即资讯区、学习区、工作区。资讯区的设施为与互联网联接的多台计算机和书柜,书柜用来存放一体化课程教学辅助资料,比如教材,教具等,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学习区的设施由桌椅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组成,桌椅和多媒体采用分组设置的形式进行布局,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前的团队学习以及后期的自主学习,也方便教师后期进行观察巡视辅导;工作区由专业配置的多种类型的生产设备组成,能够满足课程的加工需求。2.新式的教学方式。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总结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餐饮企业的用人需求,改进了枯燥的讲授法、示范法,制订了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下发初加工任务,学生团队合作,组内分工,查阅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及引导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工方案的制定和加工难点的攻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辅助并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补充、完善各类知识点与技能点。工作页作为一种载体,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点都以纸质形式保留下来,学生在书写或练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印象,课后可以自行巩固,举一反三。3.全面的教学评价。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方式一改往常通过加工成品给出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习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加工准备,实施方案、过程控制,任务拓展、总结汇报)都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烹饪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评价细则包括学生的学风学貌、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学习成果、语言表达、组织分配、相关技能、卫生习惯、创新意识、总结汇报等多项评价内容,从多方面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检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四、一体化教学的改进方向

1.一体化教师队伍需壮大。目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一体化课改的参与教师仅有10位,每人承担1-2门课程的课改任务及授课任务,工作量繁杂。多年级的不同一体化课程的开展使得一体化教师的需求数量增加,而未参与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培训的教师由于不熟悉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教学方法,很难承担一体化课程的授课任务,因此出现了一体化教师课时量大,非一体化教师无课上的极端情况。为解决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教师紧缺问题,应尽快安排教师参与一体化课程的相关培训,让教师尽快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参与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如果有条件,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充当本课程的助教,在课前参与到教学设计、工作页和教案的编写中,与老教师合力创新教学活动,跟随正常教学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师徒结对的一对一辅导,能够在解决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师紧缺问题之余,助力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同时还能为后续课程的改革和完善打下基础。2.一体化教材需开发。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没有规定的教材,目前学生所用的工作页由开发课程的教师编写,既是学生理论学习的书本,又是学生技能操作的学习成果。工作页中会有“小提示”作为知识链接,用于拓宽本课程在原料分类、感官鉴别、营养价值、加工要求、净料率计算等方面的知识面。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一体化工作站会配有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初加工技术、食品营养学、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等教材,但是学生在查找资料时依然会出现盲目翻书无果,过度依赖手机和电脑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规范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查找的效率,规范初加工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急需开发属于本课程的一体化教材。3.教学方法需创新。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由5个学习任务构成,分别是常见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初加工、常见禽类原料的初加工、常见畜类原料的初加工、常见水产原料的初加工、普通干货类原料的初加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相同的一体化上课流程进行的,主要包括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加工准备,实施方案、过程控制,任务拓展、总结汇报4个环节。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教师把1个学习任务上5次的错觉,而教师也会出现同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多次的情况,进而导致教师与学生都丧失新鲜感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而应该多开发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4.教学资源需完善。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在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已开设3年,而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教案、学生工作页等辅助教学资料绝不可能一成不变,要在发展中改革,在需求中完善。为了开发与完善一体化课程,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要求相关一体化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体化实习,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技能,另一方面则是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掌握最新的加工技术。教师要利用实习阶段搜集到的信息,做好教学资料的更新与换代,杜绝出现一份资料用3年、上课经常“热剩饭”的情况。

作者:袁森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第2篇

关键词:“五位”叠加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一、实施背景

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形势给烹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烹饪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受到欢迎,教学质量是关键。而学生综合水平的高低,正是衡量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

综观我国烹饪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重模仿轻发挥,重传统轻创新,重口味轻营养,强调循规蹈矩忽视开拓进取,强调经验忽视规律是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弊端,它们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影响了烹饪技艺的发展,所以说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已是当前烹饪教学的重中之重。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了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 “五位”叠加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革新烹饪教育教学,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习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让学生结合烹饪理论基础知识和所具有的烹饪实践能力,成为合格的烹饪专业人才。

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烹饪专业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烹饪专业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示范专业、提高质量的示范专业和办出特色的示范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做到专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专业建设模式独特新颖,专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服务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三、实施过程

(一)概述

推出的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五位”叠加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五个结合+五个偏重”的特点,即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偏重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偏重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接合,偏重校外实习;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偏重兼职教师培养;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吻合,偏重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又体现“五位之和”的法国式大厨素质教育模式,即:厨德+技能+营养+文化品位+专业核心素养=法国式大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并努力实现校业共同参与学生校企实习期间的素质教育全程。该校要求素质大于技能,技能包括懂营养,有文化品味,要做成法国大厨式的烹饪;要培养行政总厨、营养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专业核心素养,即重视食品卫生与安全,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法国式大厨的重要标准。

(二)“项目引导,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

根据“五位”叠加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基本思路是以餐饮厨房工作岗位为项目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工作任务转化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构建课程体系。

1.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

公共文化知识:语文、德育、计算机学体系

文化知识教学体系 行业文化知识:营养卫生、食品安全、成本核算

创新与拓展知识:餐饮管理、职业技能大赛、创新教育

专业技能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专业课分为六大项目,即专业入门项目、食艺项目、冷菜工艺项目、热菜工艺项目、面点工艺项目及西餐项目。“入门”项目围绕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展开;其他五个项目围绕着能够“承担该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

2.基于职业岗位的企业实训及实习教学体系

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员工规范、团队协作企业实训及实 专业技术培训:安全知识、操作工艺流程、食品安全法规习教学体系 企业员工管理:实施企业管理,建立“总结月”、“月鉴定”技能考核:参加多证考核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 基本技能实训 综合技能实训 生产性实训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操作能力、行业从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基于职业岗位的目标体系

培养学生热爱本工种,增强质量意识,做到安全生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全面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技能。会熟练操作和运用各种常见的烹饪设备;能从事菜肴制作、并进行简单的营养分析;能熟练做好厨房卫生、器具养护工作;能熟练进行菜肴点缀、装饰工作;熟练完成各种培训指导任务,完成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4.基于职业岗位的内容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分为五个阶段:认识实践、课程实验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前四项于校内完成,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的“岗前培训”阶段,此阶段引入企业“职工培训计划”;顶岗实习是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培训阶段。

a、认识实践:新生入校第一学期,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见习,了解企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兴趣。

b、课程实验与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与基本技能实训都要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并通过专业课程开展。

c、综合技能训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训练达到掌握综合技能的目的。

d、生产性实训:通过模拟厨房等仿真环境和仿真管理,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生产岗位接轨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基础。

e、实训、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中,按照生产工序在5-7个工作岗位“轮岗实习”,掌握岗位技能、工艺流程、设备操作、国家行业法规,学习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基于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五位”叠加项目为切入点,针对本地区餐饮行业的现状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工作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的任职要求,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设计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依据典型工作岗位确定行动领域。

6. 基于职业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构建学习领域: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将各学习领域按照作用进行归纳分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任务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设计教学项目。

四、条件保障

(一)培养一批德能兼备、素质全面的烹饪专业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并努力实现校业共同参与学生校企实习期间的素质教育全程。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依托真实职业环境,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同步培养”德能兼备、素质全面的烹饪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注重专业特色,提供“第二课堂”

烹饪教学与其它技能教学一样,具有演示性、操作性、工艺性、模拟性等共同特点。但烹饪教学又不同于其它技能教学,有着明显的特殊性。比如基本功和技巧必须通过长期的“实战”训练才能形成。纵观烹饪教学的现状,分析烹饪教学中的不足和制约因素,可以采用必修实验与自修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针对烹饪专业的特色性,提供自修式烹饪学习“第二课堂”。

在“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考虑实验室的管理、安全外,还要考虑厨房场地的设计、烹饪机械设备维护和菜肴成本核算,更能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以复合式烹饪人才身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三) 建成资源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核心(精品)课程

针对烹饪人才培养要求,按照“职业岗位”的总体思路和岗位群所需单项与单元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餐饮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或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以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建设。同时以专业岗位为项目单元建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辅助教学平台,建成了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具有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核心(精品)课程。

(四) 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校本专业课程

在项目化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内涵,开发一批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对接岗位需求,衔接技能鉴定,体现先进性、新颖性、仿真性、综合性的烹饪专业校本课程,编写特色鲜明的校本专业教材,并向全国辐射推广。

五、体会与思考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南,没有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教研必然陷入盲目或低效状态。根据中餐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心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方案制定也必然存在一些不足,根据烹饪行业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方案,确保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同时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始终保持中餐烹饪专业在同类学校中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从对传统烹饪教育教学的革新,到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五位”叠加项目为切入点的构建,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实验室、学生共同努力,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新观念、新思路,适应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形势,推动和促进烹饪专业教学的快速发展,让特色、多元化、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模式走上良性发展的新轨道。

参考文献:

[1] 胡振华,聂艳晖.项目管理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对策 中国土业大学学报,2002, ③.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项目管理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俞佑云 王喜平 崔松进.烹饪教学中在开发潜能[J] .中国烹饪.2001.(11):38-39

[4] 杨米沙.金融营销“项目教学法”实践与探讨 高教探索,2004由:60-63

[5] 杨光明.谈高校实验队伍是素质要求[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1,(4):112―113

[6] 范建波.理实一体化教学视角下教师能力系统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93―95

第3篇

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的高职高专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我国的烹饪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我国优秀的烹饪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高职高专烹饪教学工作,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烹饪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烹饪教学方式由于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大型的烹饪教学课堂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克服了传统烹饪教学的弊端,更在此基础上提升了高职高专烹饪教学的实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和未来高职高专烹饪教学的主流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烹饪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在21世纪的各行各业中已经生根发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高专烹饪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并有效改善了传统烹饪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在此,通过对烹饪教学特点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系统总结,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烹饪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如下:

增加了知识的形象性。在高职高专烹饪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将烹饪知识和烹饪过程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只能通过教师的口述和演示进行教授,授课效率和授课效果都无法到达一定的高度。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构建烹饪教学平台,可以系统地将烹饪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播放视频、动画演示、PPT演示等,运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对烹饪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烹饪步骤的记忆更加深入,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烹饪教学中,多角度、多形式、高模拟度的授课模式,大大改善了传统烹饪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低的情况,增加了学生的烹饪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投影屏幕上播放的真实、新奇的烹饪视频或者动画,再配上教师或者视频中自带的讲解,会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形象化的学习方式带来的不一样的吸引力,很容易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烹饪学习兴趣和学习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加授课效果。

降低了授课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高职高专烹饪教学的复杂性。烹饪教学是极为重视实践的,然而实践又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理论之上,因此,烹饪教学需要高度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在传统的烹饪教学中,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不得不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授学生做菜的方式和要领,而通过烹饪教学平台,可以将烹饪视频在实践课堂的大屏幕上播放,并通过视频监控等方式使教师随时了解每个同学的实践效果,大大降低了烹饪授课的复杂性,并且突破了烹饪教学的难点,使烹饪实践教学也可以采取大班授课的模式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烹饪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高职高专烹饪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想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注重其系统性、可行性和指导性。基于此,应当着力构建一套完善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烹饪教学平台,将多样化的教学功能系统化地集中在烹饪教学平台中,通过烹饪教学平台实现高职高专烹饪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建立烹饪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平台。在烹饪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是否真正具有效果是所有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建立烹饪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增强烹饪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建立烹饪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平台,应当重视:第一,对于操作要求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科目如刀功、食品雕刻等的理论教学,应当多应用特写镜头进行烹饪视频播放和演示,对重点部分采取反复播放、慢速播放、放大播放等播放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其动作精髓和注意事项;第二,对于步骤顺序要求较高的教学科目如面点制作等的理论教学,应当通过多媒体演示,在完整演示实际操作步骤顺序的基础上,将操作步骤(如擀面的步骤为和面―揉面―擀面)以流程图或者文字叙述的方式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对步骤顺序的重视程度。总之,烹饪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平台的构建,应当针对教学知识的不同,在演示过程中区分重点,进行有效教学。

建立烹饪实践微格技能训练平台。在实践授课过程中,构建微格技能训练平台并应用之,可以在较大授课规模的条件下,实现对每个学生的良好的实践技能培训。微格技能训练平台的构建,应当将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台前的摄像头接入系统当中,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动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室的大屏幕播放和循环演示,将课堂实践内容及标准化的烹饪流程形象、具体、生动、严谨地展示在所有学生面前,并由平台对所播放的内容进行实时控制,区分重点、突出难点,加强授课的有效性。在授课之后,还可以将授课的具体数据和效果评价内容录入到微格技能训练平台中进行科学分析,找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更加能提升教学实效的微格实践教学策略,通过强化细节授课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使学生在较大规模授课条件下仍然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掌握实践烹饪技能,丰富烹饪知识。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烹饪 实践型 课程

一、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笔者认为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由于受到行业办学体制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仅局限于本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未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决定了课程体系出现了诸多的不合理性。学生在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偏少。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技能课之间的比例失调。由此造成了烹饪高职教育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与职业岗位相脱节,不能很好的去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模式及课程类型单一,内容陈旧

《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烹饪工艺又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课堂讲理论――示范室演示――操作室练习”单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很少应用现代科技,另外,很多学校还没有单独开设《烧卤、冷拼制作技术》成一门课程,而是还把食品雕刻与冷拼制作两项重要的就业技能合成一门《食品雕刻与冷拼工艺》课程,课时量也非常少,而且学校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的校企合作、也没有进行工学结合方面的改革,然而餐饮行业是服务性行业,烹饪人才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如烹饪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顾客本位意识、高度的工作自觉性、高水准的职业能力、更强的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参加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做到的。

3.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专业中师资力量不足且技术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普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教师由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骨干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教学能力强、课程设计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技术服务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但一些院校担任这项教学任务的少部分教师还只有大专学历,教师职称与技术职称还较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烹饪师资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对烹饪操作接触不多;有的在烹饪实践中有特长,但业务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技术和烹饪知识更新不够。这也给教学质量打了折扣。

二、优化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的对策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有文化、素质好、懂理论、会操作、识管理的生产第一线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结合当前专业实际,笔者认为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3)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以学生的一生幸福为目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充分尊重和拓展人的个性。使得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本身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并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改变在社会分工所处的位置。

课程设置对培养职业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烹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体现技能性,同时还应该体现知识性、理论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所设置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实践状态下,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烹饪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建议采用以企业员工培养流程设计教学流程、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核心技能课建议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与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与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及职业氛围中进行训练。

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能力本位”的保证,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具体的作法是:抓好“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修并定期到餐饮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大胆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和课改活动,采用课程设计有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以及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的调整上都给予优惠政策,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包秋.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5篇

一、在思想学习方面

该同志同志能够积极参加宾馆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对党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学习。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伟大思想武装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把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作用体现在爱岗敬业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成效上,结合宾馆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并根据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在思想上、行动上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他的带动下,宴会班的青年厨师工作积极性强了,思想政治觉悟也有了明显提高。他们自发组织了“星期日义务劳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务劳动,把餐饮部一周积累下来的员工工作服和废料物质主动的进行清理和处置。并在2004年底被宾馆授予“先进班组”的光荣称号。

二、在工作方面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漫长的,但在成长的每一阶段却又都是短暂的。踏出校门他便从师于现辽河油田特级厨师陈志义的门下,他时刻不忘“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从进入餐饮行业的第一天起,就从最基本的技艺开始练起,并对每个环节的业务技能都反复琢磨,时以继日不断积累,使自己对各项业务技能了然与胸,全面掌握了各大菜系的烹饪技法。

“虚心学习,努力工作,踏实走好成长的每一步”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担任班长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努力钻研,克尽职守,时刻参照岗位工作标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严格恪守一个主灶厨师的专业职责。他致力于菜肴创新,不断改进烹饪技术;对各大菜肴的烹饪、加工、制作工艺潜心研究,使菜肴的色、香、味、型、皿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餐饮部经理处理日常业务,并且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工作中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业务技术能力日益不断提高。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该同志的成长历程被宾馆的青年员工广为流传:2003年,他作为宾馆最年轻的青年厨师被选派参加盘锦市“国贸杯河蟹烹饪大赛”。赛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却出人意料的以“蟹斗睡莲花”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并为宾馆荣获一枚银制奖章;在牛刀小试之后,2003年底该同志又凭借“兰花玉翠烧辽参”的主打菜在“首届中国北方厨艺大奖赛”中荣获特金奖。

该同志的成功再一次印证了企业在盘锦烹饪界的主导地位,载妤归来的他并没有在名誉面前沾沾自喜,则是深深的感到餐饮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同志传写的《菜品开发设计思路》和《婚庆宴会双赢菜单》成为了宾馆2004年的餐饮培训必选课程,在他看来青年厨师不但要继续发扬厨师“高尚的厨德、专业技术过硬、吃苦耐劳”等优点外,还要具备“四个必须”:一是要有过硬的工作态度,二是具备学习的能力,三是必须强化菜肴创新意识,四是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该同志不仅在业务上拔尖,而且事事处处以身作责,带头执行馆规馆纪,早来晚走,敬业奉献,耐心的作好青年厨师的“传”、“帮”、“带”,经常与其他厨师探讨如何提高菜肴质量,使企业的创新菜肴层出不穷,以不断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美、求营养求、实惠的愿望。

三、获得的荣誉

第6篇

关键词:烹饪 课程建设 项目引领型 案例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给职业学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就业岗位。面临这种机遇,很多职业学校已经有意识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但如果职业学校的部分课程特别是烹饪专业不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仅凭 “实习合同”无法建立其有效机制,达到真正的目的。怎样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迫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项目引领型教学模式在烹饪课程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确定烹饪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烹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烹饪行业活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1、从学生的可塑性上看

当代学生的性格普遍较活泼、外向,乐于表现,相对前些年同龄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部分学生还有一些烹饪操作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烹饪操作感兴趣。不足之处是,没有烹饪专业学习的基础,而且大多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如今烹饪专业学生在菜肴制作方向培养的可塑性大,基本具备烹饪行业中以操作为主素质。

2、从教学的实际情况上看

作为培养对象,14到17岁的学生年龄偏小,理解和操作能力有限;培训时间短,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两年。反应出培养方向定位理想化,教学内容繁杂,不能适应教学对象和周期。调整教学为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内容更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3、从市场的需求上看

烹饪专业在社会需求方面相对其它专业有需求量大、较分散、继续学习范围广等特点。综合相关信息得出,符合学生层次,适合教育定时、定量培养,就业出口集中,工作相对稳定的是热菜厨师和配菜两类工种。

二、明确教学目标

1、阶段性教学是主要目标

根据教育的要求,遵循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的宗旨,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从事热菜、凉菜、冷拼、面点等岗位的工作。

社会的市场需求也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据此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课程改革目标:通过课程结构的改革,加强课程的模式改进,建立现代课程结构体系,形成理论为基础、技术能力为提升的课程结构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的个性需求,并为学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开放性的拓展空间。

2、兴趣培养是关键

现有的生源状况是学生专业学习零起点,甚至有些学生选择专业盲目,基本素质差,致使学习起来较困难,不利于兴趣培养和快速提高。由于近些年进校学生往往在文化课和养成教育方面也相对薄弱,使得教学更难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中切实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大量实际案例,并不间断更新,以使教学形式、内容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在教学中顺利地占据主导地位。

3、实操教学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由于学时少,学生年龄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学科内涵,致使进入实际工作时不能将所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及时了解行业信息,看清职业教育起点低、时间紧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教改方面,我们采取了直奔“就业”这个大方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所有专业学科的学习都必须结合实操,主题式的命题边训练边学习,这种形式类似企业运作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

三、项目引领型课程模式的实施步骤

项目设计中,以一次课(2课时)为例,遵循以下六个步骤来实施:

1、提出项目。首先是要选取合适的项目,项目应当包含主题的知识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对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性。其次教师要给出详细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明确项目目标。最后可以对项目进行构思,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

2、分析项目。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项目一步一步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小节,并分析完成每个小节的关键之处,从而也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尝试项目。在对项目进行分解之后,教师先不作操作演示,请学生自己先动手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回的辅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发挥其团队精神。这一阶段也往往是学生最为活跃的阶段,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老师可以任命他为小辅导员,去辅导其他学生,他也乐此不彼,不愿作辅导员的则自己探究,进一步设计作品。

4、问题与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的设计作品基本上初具规模,在此阶段,老师首先请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把每一组的解决办法在班级中进行交流,选出好的或者自己容易记住的方法。如果学生都没有办法解决的,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得出方法。其次对于学生没有提出的,但属于本项目的知识点的问题,则由教师提出来,并请学生来解决。

5、拓展与提高。经过上述讨论,学生完成任务存在的难度已大大减小,本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完成自己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教师提出的任务具有单一性,但学生的最终作品却是不唯一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作才能。

6、总结回顾。在完成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项项目作总结,最后还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充分满足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表现欲,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氛围。

第7篇

明确中职学校的实训课程二大特点

烹饪实训课程在设置上受到教学模式、实习经费、师资力量、观念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理论课、基础课的安排率普遍高于实训课,致使教师难以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也出现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脱节的现象。这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开展有效而又扎实的烹饪实训课程教学。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但他们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充满兴趣与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实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专业教师的烹饪操作技能。在有些中职学校,烹饪教师就是酒店厨房的师傅,他们虽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教授学生方面很难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技巧。同样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烹饪实践的教学质量。

规范实训课程教学实施

规范实训课程教学,教师首先要统一编制实训课程大纲、实训课程教案、实训考核标准,实训报告、实训总结、实训成绩测评等工作,明确规范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训教学的课程要合理安排进度,充分保证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能够通过练和做,更加稳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腿到、口到、手到。心到:即是教师要赋予丰富的情感,表现在爱心、细心、耐心和信心。中职学生有时过于活泼好动,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教师没有做到心到,很可能学生会出现反感,实训课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眼到:即是教师在指导中要善于观察,做到“眼观六路”,观察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看准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学生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能够达到正确性和规范性;腿到:在实训指导中发现的问题都是靠教师的双腿发现的,通过不停地走动,看到每个学生操作训练的姿势,操作的步骤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才能保证学生操作技能的质量;口到:烹饪实训课程通常会出现实训人数过多,不能保持安静的教学环境,再有教师精讲示范时间有限,导致有些学生往往会忽视教师对技术要领和关键问题的讲述及演示,在自己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又不好追问,从而导致不能很好领会和掌握操作技能。所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发现的问题重点突破,精讲细透,使学生明确操作失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手到: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勤动手,对个别差异性的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演示。学生掌握一种技能就是要通过反复的示范――模仿――体会――操作,才能达到熟练,才能为自身所用。

坚持实训三大原则

安全第一的原则。烹饪实训课,是一场刺激的教学过程,它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在刀具的使用上,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或者学生之间出现打闹现象,极大可能地会出现安全事故,很难防微杜渐。所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内容,严格要求学生听从指挥,规范操作,增强安全意识,在确定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训练技能,提高水平。

以练为主的原则。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应当以少讲多练、少说多做的方式进行训练,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技能,才能在基础的菜肴上进行创造、创新。

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原则。首先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菜肴的设计、原料的准备到菜肴的成品,在保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规范实训课三大环节

做好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的是否充分,是学生技能训练能否达到要求的第一步,在物质方面,要提前准备好实训地点、实训原料、实训工具及设备等。在思想方面,要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各环节的知识目标、技能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做好实训课前的知识精讲及示范。这一环节决定了实训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将操作要领做到精儿不散。精确地简明扼要的讲述实训课程的理论要求、实训目标、实训步骤、实训安全要求及其他注意事项。在教师给学生进行示范过程中,通常可采用慢动作演示法、分解步骤演示法、重点演示法、边讲边做演示法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做好学生自主操作过程中的指导。首先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尤其是教师的精讲示范之后,需要重点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操作任务。其次通常烹饪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出现懈怠的情绪,因此我们不但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还要时常对学生进行巡回教学,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指导,做到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障碍,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做好实训课后的总结反思。对学生的实训操作应严格要求独立完成,并认真填写实训报告。在学生结束实训操作后,应对学生的实训成品进行点评,点评方式可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个别点评、技术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分析在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及时梳理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加巩固操作技能。

第8篇

目前社会上进行的烹饪教学,对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和学生自身知识素养渠道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烹饪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就应该对烹饪教学整体进行全面研究,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促使我国烹饪教学在众多学科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1 烹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国目前进行的烹饪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在研究中还发现烹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下笔者就针对于烹饪教学中存在的四项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1.1 缺乏规定的教师资源

要想保证烹饪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应该对烹饪教师进行全面研究,对于现在社会上烹饪教学的需求,需要烹饪教师能够对烹饪专业课程之外的技术有一定了解,这样对于提升烹饪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时候,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将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涵养。但是目前社会上实施的烹饪教学科目还较为单一,并不能满足烹饪教学的全部需求,这就导致烹饪教学不能发挥其自身最大的作用。

1.2 教学模式与现在社会不能全面衔接

在对烹饪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中,了解到目前在进行烹饪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手段还郭伟陈旧,这就导致学生对相应教学掌握还有很大不足,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烹饪教学。但是由于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新型教学模式还存在抵触情绪,使得烹饪教学新型教学方式并不能全面落实,但是课堂教学和实训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1.3 并没有采取规范性教学方式

对于烹饪教学来说,仅仅采取书面的教学方式是根本不够的,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这样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烹饪技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进行烹饪示范性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烹饪示范性教学没有达到相应规定要求,导致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理解还有很大的不足。另外在进行烹饪示范性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学生自身技术水平选取合理的菜肴进行烹饪示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选取的菜肴并没有按照学生自身需求和其他方面进行选取,使得学生并不能该项菜肴的制作,对烹饪示范性教学整体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加上部分烹饪教师在进行示范性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采取直接示范的方式,并没有对示范中各个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导致学生对烹饪示范性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烹饪教师来说,在进行烹饪示范性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自身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在进行烹饪示范性教学的过程中,相应教师只是根据自身喜好选取教学方式,学生由于对教学方式的了解不够,在进行教学示范的过程中并没有发表自身意见,对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1.4 学生缺少强化训练的机会

烹饪技能教学应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系统化的训练。但有的学校对实验、实训与实习重视不够,教学管理相当松散,教学目标也不明确。为了节省训练成本,专业课教师人为地减少学生实训机会,减少实训品种。负责实训的教师也人手不够,学生操作的失误不能及时纠正,烹制的菜点得不到公正的考评。

2 改进烹饪技能教学的对策

2.1 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且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事关烹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如下方法可供借鉴:一是学校应拨专款用于教师培训,或者直接选派中青年教师外出实践学习;二是以优厚的待遇聘请行业名师来校执教,既教学生,又教老师;三是将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经常性地聚合在一起,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四是建立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知名的餐饮企业里挂职锻炼,实行岗位轮换制。

2.2 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烹饪技能教学体系

烹饪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教学活动中心应从教会学生制作某一具体的菜品转为教会学生掌握各项必备的操作技能。其次,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确立各项技能的培养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依据技术原理,对所确定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科学分类和编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2.3 规范烹饪示范教学

合理选择示范菜品规范烹饪示范教学,第一,要制定技能传授标准,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无论是准备烹饪原料,还是制作示范菜品,都应严格按照实训教材的相关标准进行,不能随心所欲。第二,讲解烹制技法,语言要精练,重点要突出,要尽量体现工艺流程,要理论联系实际。第三,菜品的示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其实践能力为目的,将演示、讲解、讨论、答疑和品评相结合,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一体化。

2.4 加强教学管理,强化烹饪技能训练

第一,要提供规范的训练场所。学生的实训场所除了烹饪示范室以外,还得需要建基本功训练室、雕刻拼盘实训室、热菜制作实训室、面点制作实训室和菜品评判展销室,既要设施齐全,又要功能合理,以满足学生的训练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开设虚拟酒店,进行菜品的模拟生产与销售。第二,要激发学生学艺热情,强化技能训练。教师应反复强调烹饪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鼓励学生深入到烹饪实践中去,在训练中提升技能水平。要制定合理的技能测试标准,鉴定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烹饪技能竞赛、颁发技术等级证书等手段不断激励学生。要不断分析总结,探索有利于学生实训的新途径。第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常抓不懈。可通过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以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可探索产学结合之路,试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常年安排实习学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烹饪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自身思维和动手能力,改善社会经济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烹饪教学进行全面研究。另外在对烹饪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烹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解决对策,这样对促使烹饪教学的发展,改善我国现存社会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郎军.优化烹饪技能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

第9篇

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中国烹饪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力求创新,这应是中国烹饪发展、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

历史悠久的中国烹饪在积累了大量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客观、深刻地认识中国烹饪的发展进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好坏、福祸、善恶、正确错误,这些对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烹饪的发展过程,同样也是这样一个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过程。这已为中国烹饪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例如:陶器的发明和使用即是对原始的“石烹法”的否定;作为古代的一种饮具的鼎的出现又比陶器炊具陶鼎前进一大步;冶铁技术的发明随之出现了铁制炊具,烹饪又在否定前代的基础上作了创新,使烹饪技术更加多样;瓷器的出现又给餐具、食具带来了革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当今已是电脑的世界,而现代的智能电饭锅、电子微波炉、电脑自动炒锅等将不断地更新换代,并且朝着功能多、性能稳定、节能安全、快速卫生的方向发展。再如:名扬海内外的“北京烤鸭”,早在1 300年前的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市)就已颇有名气。那时的做法是用一个大铁笼将活鸭子圈在里面,中间升起炭火,用铜盆放上五味汁,鸭子烤的口渴即饮以入味。这种制法既不卫生又不科学,且相当残酷。今日之“北京烤鸭”的烹饪技法其原理(烤加热)与其相通,但是又否定了其糟粕,这种创新是遵循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历代厨师不知经过多少次实践才使其烹饪技术臻于完善,产生出“北京烤鸭”这种名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烹饪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北京烤鸭也不会永远停滞在现在的状况,必将向工业化、现代化方向更进一步发展。

既然中国烹饪是一个否定的演进过程,继承的目的则是为了创新,那么我们所采取的方针就应该是批判地继承,而不是生吞活剥,一切全收。这里面首先要涉及到如何对待烹饪历史遗产问题。中国烹饪历史遗产有没有糟粕?回答是肯定的。如前所述,中国烹饪属于文化的范畴,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烹饪是中国各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形成的,而且囿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往往在某些方面带有糟粕,甚至有违反科学的东西;然而,直至现在,有些人还把糟粕当精华,这种倾向如不克服,必将影响中国烹饪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负面作用对中国烹饪产生的影响,决不能低估;一些盲目自大的封闭情绪的新变种,仍要提防。我们要正视和承认中国传统烹饪的不足之处,只有弥补过去的不足,使之不断完善,才能永葆中国烹饪的特色。许多人在改良传统风味时,把传统正宗的精华都消失殆尽,而剩下的都是花架子,这不是发展中国烹饪,而是倒退,这不是创新,而是随心所欲胡创乱改,这种违背烹饪基本常识的所谓创新是不可取的。

“越是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有世界性”。这个科学论断是颠不可破的,地方的民族的风味菜点是中华民族全部饮食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我国饮食文化不断演变的动力,她比精雅文化具有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生态的风格,更接近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因此也更长久,更深入人心。 中国烹饪的创新也要用哲学的观点,掌握好“扬”与“弃”的辩证法,吸收精华,弃其糟粕,从国情、人情出发,“土”“洋”“雅”“俗”并举,保持住丰满的民族饮食文化(包括烹饪文化)的优势,这才是发展中国烹饪文化系列成果的必然趋势。

因此,中国烹饪的创新,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传统的营养素材,保持传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风格,把别人的适合于自己的东西吸收过来化为自己的,应该说,这样的烹饪发展是比较有益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创新菜点中,要立足于本地,善于借鉴其他的烹饪技术和特色为自己服务,在竞争的浪潮中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这样当今中国烹饪才能充满活力。

中国烹饪需要创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创新需要适时、适地。历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烹饪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与世界接轨。正视现实,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公平竞争,学习别人的长处“洋为中用”,还要继承自身的先进性“古为今用”,将中国烹饪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如:菜点的命名、物料的选择、营养的搭配、刀法的使用、烹制的技法、调味的技巧、火候的掌握、器皿的配合等)选择出来,用科学与“民主”的原则重组创新,使经过重组与创新后的中国烹饪更加科学、更讲营养、更富有生命力。

随着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商业竞争中,中国烹饪业内人士认识到,中国烹饪(餐饮业)的竞争同样是人才竞争。必须下大力气抓员工队伍水平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这样一种共识,必将推动中国烹饪事业队伍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厨师们走出国门以及将外国的厨师请进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断地发展,其菜点制作也将呈现多样化的势头,如西方的咖喱、黄油的运用;东南亚的沙嗲、串烧的引进;日本的刺身、鲜酢的借鉴等等这些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菜点制作之中,不可否认,这已成为一种新的菜点制作方法。

近年来,随着西方菜点风味进入国内,传统菜点制作便不断拓展,无论是原料、器具和设备方面,还是在技艺、装饰方面都掺进了新的内容。菜点的制作一方面发扬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善于借鉴西洋菜点制作之长,为我所用。如“裹面包粉炸”、“生日蛋糕”、“擘酥盒”等都是中西技艺互为融合的一个范例;西式调料中的番茄酱,被借用到中国菜点,出现了“番茄大虾”、“茄汁鱼片”等菜肴。近代中国的“糖醋鱼”本是以我国的醋和白糖烹调而成,但在几年的制作中,几乎都改以番茄酱、白糖、醋烹制了,从而使色彩更加红艳。与此相仿,“糖醋瓦块鱼”“鱼”“松鼠鳜鱼”等一大批用番茄酱而烹制的酸甜味型的菜肴,相继而生。这种变化的根源,可以说完全是西式饮食影响的结果。

在菜点的造型装饰上,西餐的菜点风格对中餐菜点的影响也很大。中国传统的菜点,向以“味”美为本,而对“形”历来不受重现,建国以来,中国菜点开始从西菜点中吸收造型的长处。西式菜点,造形多呈几何图案,或多样统一,表现出造型的多种意趣。主菜点之外,又以各种可食原料加以点缀变化,以求得色彩、造型、营养功能更完美。西式饮食色、香、味、形、营养并重,这对中国饮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以广东菜点为领头羊,粤菜点技艺是中西菜点技艺结合的典范,他们以传统中餐为基调,掺入大量的西餐制法,使菜点另辟蹊径,“集技术于南北,贯通于中西,共冶一炉”,形成了中西并熔、合二为一的菜点制作特色,其调味技法既运用传统中餐之“入味”,也有西餐烹制之“浇味”,常常使味与料分开,并预先制好许多复合调味汁,如果汁、西汁、糖醋汁、柠汁、沙律汁等,不少调味汁是根据西餐技法模仿演变而来。在菜点的装盘上特别注重菜点的盘边装饰(如有萝卜花、黄瓜、番茄、香菜叶、芹菜叶等,点缀在菜点之中、旁边和四周),使菜点通过装饰其风格更加突出,甚至有超过西式菜点之势。如此等等,这都是西式饮食风格直接影响的结果。

第10篇

[关键词]餐饮连锁;人力资源;开发;顾客关系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52-02

餐饮连锁经营是指直接或间接控制和拥有两家以上的餐厅,在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店名、店标出现,实行统一经营方式、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操作程序和服务标准,集中采购、分散销售、以获取经济效益的联合餐饮经营模式。

1 中式餐饮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和顾客关系管理现状

1.1中式餐饮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管理体制落后。我国许多中式餐饮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认为员工只是被一种简单的“给钱干活”关系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落后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下降,流失率上升,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匮乏。由于餐饮业入行门槛低,餐饮企业普遍存在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且人才流失率极高。而且,目前在全国连锁餐饮企业中,私营企业占到40%以上,它们主要是采取家族管理模式,当企业的扩张达到一定规模后,人才的匮乏和对外来人才的排斥使这一家族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日益尖锐。

1.2中式餐饮连锁企业的顾客关系管理现状

中式餐饮由于品种丰富、程序复杂等原因,很多菜品的烹饪制作基本还是依靠厨师的经验和感觉,没有将制作工艺程序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这样就可能造成顾客在不同的连锁店品尝同一种菜品味道相去甚远。同时,中国地域辽阔,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的饮食习惯、消费心理都有所区别,相同的菜品在不同消费者的嘴里可能味道完全不同。这样就很容易使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质疑。

2 中式餐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培训体系

顾客是餐饮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员工的服务是留住顾客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要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就要加强员工素质及技能的培训。

(1)规范管理,制定明细的培训手册。餐饮连锁企业必须制定管理规范,复制出一批标准化的生产、服务与管理人才,使餐饮连锁企业各分店都以无差异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提供具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与服务。

(2)建立分级培训体系,实施针对性和专业化的培训。企业培训体系应从基层员工到店长等都有不同内容、各有偏重的培训。

(3)加强与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培训与研发能力。大多数餐饮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应通过与院校、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培训学院”,可以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对传统的烹饪技艺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提炼。

2.2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中式餐饮连锁企业要把握员工需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1)物质激励。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使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有机衔接,完善各项福利保障制度。

(2)精神激励。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不仅从管理层级上晋升,还可以从技术等级提升、工作轮换、工作重新设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培训和指导。

第11篇

其餐饮功能主要集中在迎宾馆北区的酒店一层,内设大宴会厅、西餐厅、咖啡厅、外宾餐厅、高级中型餐厅和9个小型餐厅。餐饮制作的厨师队伍曾多次荣获北京市烹调技能大赛“金厨奖”,拥有8名高级烹饪技师、3名高级面点技师、1名高级西餐技师以及2名国家级烹饪评委,同时还聘请了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等单位的多位餐饮烹饪专家为指导团队。菜品烹饪可以制做中式菜肴300种、西餐120种和自己创新菜肴200种,菜系以国宴菜、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为主。

2013年面对餐饮业严峻的市场形势,首钢迁安会议中心根据企业资源,合理调配,积极应对。从营销理念和策略上迅速转型,有效调整经营思路,拉住原有客户,开辟新客户。从公款消费向企业消费转型,从高端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型,紧紧围绕“两靠两抓两保持”开展工作,为当前处于探索阶段的高端餐饮转型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实践经验。

从内部挖潜力,从市场找资源

“两靠”指靠近大众化消费,缩小与平民间距离;靠近与当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将当地的潜在消费者们争取过来,加强合作关系。

靠近大众化根据新阶段的市场需求决定必须转型,靠近大众化消费,面向婚宴、寿宴、生日宴会,在这些家庭必办的酒宴上下功夫,同时出台一系列减免政策来保驾护航,让更多的家庭式消费进驻小岛。

靠近当地民营企业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议中心特推出一系列养生菜品和“全鱼宴”,用全新的吃法来满足和调节客户的口味,只有管好客户的嘴,才能管住客户的腿,在低迷的市场状态中尽可能的拉动民营企业客户的需求性消费。

“两抓”是指一方面注重抓节假日经济,另一方面注重抓庆典活动接待,在提倡客户至上原则的基础,维护好在迁安地区已树立起来的服务品牌。

抓节假日经济抓住节假日期间搞促销活动,节假日大酬宾,回馈新老客户,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其方式除了设置多种“会议中心内部专供”

商品促销外,还将各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协调联动关系,跨区域引导消费,形成一种综合式连带消费模式。如:暑期夏季烧烤、暑寒假游泳培训班、网球培训班、康乐中心理疗项目等。

抓庆典式消费以园林式景色为中心开辟千人以上大型婚宴市场,承接大型婚宴和户外婚礼;对于特色生日宴和寿宴,根据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增设特色服务,备有员工自编自演的小型歌舞来增加亮点,同时也能在客人面前充分展现员工的能力、实力和才华,让更多的客户看到小岛的软实力,给小岛带来更多更好的商机。

“两保持”则是指在当前市场形势下,保持服务高标准,保持全员营销办法依然不变。

不断开辟特色营销

在进行餐饮转型的道路上,迁安会议中心注重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不等不靠,积极寻求新的营销特色,发展多向经营。根据他们与首钢集团迁安钢铁分公司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他们从发展当地特色旅游线路入手,积极引导工业旅游消费,走工业旅游的专业路线,实地参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传统酿酒的工艺过程,传统手工编织地毯的流程,以及现在包装的产业链规模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大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目光,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深度拓展自身餐饮特色

同时,提高餐饮与当地消费者口味的契合度,也成为他们转型的又一大积极尝试。他们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菜品不能再“曲高和寡”,要求所有出品必须走大众特色菜和本乡本土特色菜双管齐下之路,才能满足不同国界、不同层次、不同品味客户的需求性消费。同时让外地客户感受迁安特色的本土风味,让更多地方人吃到地道的、纯正的地方菜,用菜品这张王牌来打开大众化消费的整个局面。需要注意的是在大众化消费上尽量避免安排位菜,多安排本土特色菜,同时推出每天的特价菜来吸引更多的大众客户。

第1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烹饪教学;创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84-04

[作者简介]付国强(1968―),男,广西柳州人,本科,中式烹饪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中式烹饪;廖新民(1963―),男,广西柳州人,本科,中式烹饪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中式烹饪。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和教师点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烹饪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与具有明显的时展特点的课程。烹饪技术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 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因其在我们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时间还不长,所以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以下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潜能

传统烹饪教学有一大缺点,就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间的联系不密切。由于知识分类的相对独立,各部分内容之间缺少横向联系,体现在具体教学上的就是各科知识的“各行其是”――知识与技能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步调不一致。教学和就业的良好衔接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也是“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今年的广西区烹饪技能比赛指导教师培训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示范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各校老师都反映:烹饪专业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改革,对研究烹饪课堂教学方法大有裨益。我们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西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因为学生在同一模块的学习中,虽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大都能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这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大有裨益。

二、以教师为主导,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任务,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要创设与本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将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紧密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任务的确立一定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而定。这次的示范课经过红案课几位教师的共同协作,既定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某一菜肴的录像演示,使学生对步骤有精确的了解。通过理论分析、学生讨论与分组、每组制定操作计划、实际操作、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与举一反三的作业布置,完成了整个教学环节。

(一)任务驱动的精选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其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合适的项目选取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在任务的选取上反复商量与推敲,最终选择了菜肴“绣球鳜鱼”。

我们严格按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入生产过程,按照厨房的岗位工作程序操作,经过调查研究后,选择了07烹饪班的高三学生试点。因该班学生有一年的实习经验,对酒店厨房的岗位要求较为了解,对常用的烹调方法也较熟悉,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该任务的完成情况证明:只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同时又具有发展前景与应用价值的目标任务,才能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真正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在团结协作上也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逐渐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

(二)有效资源的利用

图书馆资源、互联网资源、教师制作的资源库(图片、电教资料、多媒体课件)和烹饪操作实验室等,这些充足而高科技的设备资源,是任务驱动小组进行自主创新学习的保障,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和协调。

(三)理论知识的更新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实践,但因烹饪技能的操作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时机,加入一些必要的、实用的理论知识,作为学生完成技能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四)备课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以教定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制定,是典型的“一言堂”:教师查阅各种参考资料,写成教案,然后在课堂上将教案内容一股脑儿地向学生灌输,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烹饪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曾一度走过上述弯路。而传统的烹饪操作课则基本沿袭了“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强调要领――学生练习”这一程序。总之,教师根据教参备好课,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毫无主动权。

事实证明,这种“强按牛头喝水”“要我学”的教学方式,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它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我们在教案上也做了充分准备,以保证教案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在目标任务的确定上,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提供至少两个目标任务设想,以供学生讨论后从中选取一个,作为学习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挥“群言堂”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尽量下放给学生,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学习计划的制订上,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制定以任务为驱动的工作计划,进而确定工作步骤。面对学生计划中的缺失部分,教师可适当地加以点拨或指导,然后师生共同完善其计划细则。

三、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分析与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课堂上,为了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优化组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来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整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注重轻松、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单位,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轻松、自由与愉快的心理环境下才有可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而“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民主与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烹饪操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利用一种或几种普通原料烧制出色香味俱全以及营养搭配合理的新菜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广泛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借鉴不同菜系的烹调方法,有时甚至可引进西餐、西点的制作工艺,灵活运用雕刻围边等盛装修饰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菜肴的制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增强其自信心。

(三)注重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运用想象空间,提出有创新意义与发挥余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鼓励他们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菜肴“绣球鳜鱼”的制作,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后,学生很快便能掌握“绣球鳜鱼”的制作方法与技巧。这时,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引导他们跳出“绣球鳜鱼”的局限,在想象的天空里纵横驰骋,尽可能多地捕捉一些与“绣球鳜鱼”有类似特征的原料,如“五彩绣球”“ 绣球虾丸”“碧绿五彩绣球”等。此时,我们还应进一步“因势利导”,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这些新菜品的制作技术与技巧。当然,我们更要乘胜追击,引导学生对这些菜品的口味从咸鲜味向家常味、鱼香味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学生对“绣球”类菜品的形式、味型等就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他们的发散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四)注重岗位分工的模拟实践

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脱节,这是烹饪课堂教学的两大死穴,也是烹饪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吃不开”的原因。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严重的教学弊端,促使烹饪类教师积极探讨并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模拟饭店厨房的设施,学生轮流从事模拟饭店厨房中各岗位的工作,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干中学、学中干”,让他们在各司其职与各负其责中提前进入角色。这样,学生通过现场模拟操作,既能明确各工序间的要求及关系,又能熟知菜肴的生产流程;既熟悉了饭店厨房的操作流程,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实践证明,模拟厨房的锻炼,为学生迅速变换角色与适应就业要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对实践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适当的评价,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为及时查遗补缺提供了条件。此类评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也可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适当的评价,可在增进师生知识交流的同时,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适当的评价,可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与不足,为扬长避短、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准确、恰当而有新意的评价,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烹饪操作课也不例外。笔者本着“有为必评”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

(一)阶段性评价与总评相结合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一堂课分成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注意力与兴奋点是不断起伏变化的。为了时时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牵引住,教师不妨以阶段性评价作为催化剂,即在每一个小任务驱动完成后,及时点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表现。这既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该阶段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可让其思维稍作休整,待养精蓄锐后,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下一个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

小组评价是由每组学生选派代表进行自我展示,可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总评则是对一堂课进行总体评价。由于有之前的阶段性评价作为基础,因而总评时,教师可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掘与引导上,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烹饪技能考核,一直重结果、轻过程,甚至以一盘菜定终身。在这一指挥棒的挥舞下,烹饪教学也逐渐向“唯技能操作”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创新型的教学评价要扭转这一局面,将“唯结果论”拨正为“过程与结果并重”。

如对一道热菜加工与制作的测评,我们要摆脱过去只对成菜结果打分的做法,可跟踪观察学生的整个制作过程:采购、保管、初加工、切配、制作与成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测评,肯定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个闪光点。

(三)对考核形式的思考

仅拥有原料加工和菜肴制作的操作技能,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厨师。因为烹饪专业技能涉及原料的鉴别、采购、保管,菜单、宴会设计、成本核算、原料加工、菜品制作、厨房管理、炊具使用、保养与菜品质量控制等方面。为促进学生全面、综合与协调发展,烹饪类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时,教师也应将上述内容列入考查范畴。考核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开发。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烹饪能力、餐饮管理和职业转换能力、个人核心能力。这三个层次能力的描述概括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包括的能力范围,有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等,而且更全面、更科学。在培养的方法上,我们要以“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为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完善自己的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学生长足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