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18:0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美术作品展示 创新
毕加索曾经说过:“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画得像拉斐尔那样,但是我费尽了一生的精力像儿童那样画画。”这说明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运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眼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一幅画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世界,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人们也逐渐重视美术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影响:它引导孩子观察、感悟和创作生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激发创造美的愿望,提升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由此也推动了一场关于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的导入形式更加的新颖了,美术活动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儿童的生活,活动的主体由原来的教师转向儿童,整个教育的导向也由原来的重结果转换到重视活动的过程中……但是作为美术活动的成果――美术作品,却往往在活动的最后环节被“忽视”了:教师习惯性的挑选几张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孩子一起简要的评析和交流,大部分的作品则变成了此次教学活动的“附属品”,要么匆匆“收藏”到幼儿的美术作业本,要么就机械的张贴到墙上进行展示。美术作品评价成人化、美术作品展示形式单一、作品展示缺乏美感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如何将童画“亮”出来,发挥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呢?
在通过“别样的摆”――扭转美术作品展示传统化的旧局面;“有趣的玩”――叩响美术作品展示生活化的主旋律;“奇妙的看”――营造美术作品展示艺术化的新氛围,这三方面充分展示幼儿独特的创意与想法,激发儿童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最终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一、别样的摆――扭转传统化旧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儿童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作品评价与展示环节,恰恰是儿童通过语音表达以及画面呈现分享的重要途径。而纵观我们的美术活动,大多以平面展示为主,这样的展示比较墨守成规,久而久之,便也激发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自我的作品得到肯定之后,如果能用与众不同地方式展示出来,孩子会得到更大的鼓励与肯定。
我们可以对作品进行小小的改变,比如单个的作品可以对画纸进行简单的折一折、卷一卷、弯一弯、剪一剪、贴一贴等方法,对作品进行简单地修整,这样平面的作品就立刻变“活”了!如果是多幅作品组合展示,则可以依托支架,将作品张贴在支架上;也可以将多幅作品装订成书的形式展示,还可以添加辅助物的形式展出,如添加花架、画框等等(如图一),这样可以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展示方式,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美术活动《不一样的舞姿》中,孩子们用画笔表现着舞者曼妙的舞姿,借助红色剪纸让孩子在白色背景纸上呈现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图二),但如果就这样展示孩子的作品,可能激发不了孩子再次创的激情,所以我们将儿童的作品“站立”起来,让作品呈现近看、远看高低不一的效果(图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将孩子的作品连接起来变成了一幅大作品,这样作品便有了情节、也更为连续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纸的卷曲,呈现别样的立体展示效果(图四),突破作品单一的平面展示方式,从而达到了立体的、多维的效果。
通过这几步简单的“摆”,作品由平面转变成了立体的展示方式,儿童感受了作品另类的美。
二、有趣的玩――奏响生活化主旋律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是的,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雨露一样,是儿童喜欢的,也是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儿童自发的玩总是那么的投入、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不是随意的玩耍,而是一种“工作”,为了玩得开心,他们会“挖空心思”的去想各种办法,这个过程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创作条件让幼儿尽情地游戏,自由地“玩”。那么,如何让最后的作品展示让孩子“玩”起来呢?
在《不一样的舞姿》中,我们借助了转盘(图五)这一支架,让环形的作品能够转动起来,变成一个立体的展示台(图六),幼儿完成作品之后,可以看一看、转一转、玩一玩这些好玩的美术作品,感受不一样的舞姿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这也大大激发了幼儿再次创作的积极性。
美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生活与自然是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宝库。借助生活中的这些物品作为展示的支架,有效地将日常活动中静态的作品展示转换化为动态的呈现,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理解,在转转、玩玩的过程中开启儿童感受美、发现美的大门,同时也开辟一个展现他们独特想法和创意的艺术天地。
三、奇妙的看――营造个性化新氛围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与欲望 ,这就需要我们在活动时创设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美,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孩子心灵世界的真实表达,读懂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别样的作品展示方式让孩子的作品焕然一新,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激情。
大班美术《不一样的舞姿》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我们挖掘了潜藏在幼儿美术作品里的美,让作品的展示与生活接轨,在转一转、看一看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生活特性,并巧妙的借助烛光呈现作品奇幻的动态变化(图七),在看看、剪剪、贴贴、转转、再看看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艺术创意与想象能力。
这里教师创造条件让幼儿浸染在艺术环境里,让“作品”借助灯光的效应走近幼儿的生活,为再次创作奠定基础。可以说作品展示时这种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具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的艺术环境,是儿童爱上画画的开始,也是让每个儿童心里那颗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的关键所在。
儿童的美术作品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与孩子一起用纯真的眼睛去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别样的摆”、“有趣的玩”、“奇妙的看”让我们更直观地展现孩子富有创意的表现与表达,给予孩子一份完整的、积极的、正面的情绪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美、表达美的空间,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展示作品,还需我们更多地尝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家雄编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由此,我认为当我们评判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时并不能仅仅依靠人们的视觉美感而判断。好的美术作品需要包含人的思想感情,真正的使欣赏者达到心灵的一种愉悦和享受达到与作品间的共鸣,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就像毕加索,每一幅画都能表现作者的主观意识,都能在当时抒发作者最基本的情感,我觉得他的作品是成功的。
当然在我们评判艺术作品时,也应该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域,毕竟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人格魅力。当我们欣赏古代希腊的雕塑时,我们会带着怎么样的眼光去欣赏呢?也许有些人会质疑,如此写实的复制逼真的人体是否违背了伦理道德,是否让人产生邪念。答案是不能,因为古代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属于温热的气候,人人都穿着很少的衣服,在他们认为,的人体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并且在他们举办运动会时,运动员必须全身,以表示对神圣运动会的尊敬。所以说我们评判这些作品时不能仅仅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不能带着自己世俗的眼光来批判别人。再而我们讨论一下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记得看名家讲坛时一位学生说整幅画面不和谐的部分是父亲耳上插着的圆珠笔,塑料的质感影响了整幅画的效果,但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希望用这支笔来表现出父亲有知识,表现新时代的农民兄弟一样具有文化。新时代的我们看到这画时会被父亲满脸的沧桑感所震撼,会对农民的辛苦而同情,假若这幅画出现在比较清苦的建国初期人人都在过这样的穷日子,我们在欣赏这幅画作时还会有那种视觉冲击吗?所以说地域、时代、切身的感受作者也是我们在评判美术作品必须要考虑的部分。
最近大连引进仙人的一幅作品,整幅画中间只有一只翻着白眼的小鸟,但是这幅画却是价值连城,迎来了无数的欣赏者前来观摩。小小的一只鸟为什么会有如次大的魔力呢?因为那些白眼代表了作者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很欣赏仙人的作品,在画中,所有动物上翻的白眼似乎成为了朱耷作品的标志,而从那些白眼中,我们也强烈的感到了他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唾弃,感觉到了他的怀才不遇。寥寥几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体现了画的价值。同样的人物还有马远和夏圭,他们的画似乎并不符合构图的原理,大片的空白留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想的同时就因此忽略了这些原则性的东西,难怪面对当时称赞他们的评论家时,朱隶给了这样的一个评价“残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同样的艺术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成就了不同的评价。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最近了解了一位西方艺术家,不禁为他不被世人理解而由辉煌跌入低谷的惨痛经历。他就是伦勃朗•哈尔门斯•范•莱恩,一位17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画家,走着一条独立的艺术道路。
伦勃朗在作画时遵守的原则是:我就是我。他将作品生活化、时代化、社会化和非宗教化。画表现是宗教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哪一件作品是宣言宗教的,都是借助宗教来宣扬人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的。他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他与当时的社会并不合拍。他创作了很多的作品与荷兰大多数画家不同的是,伦勃朗没有屈服和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我行我素。他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一个人,而且描绘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曲折的反映了人的命运,人的痛苦和欢乐。伦勃朗的一生并不完美,特别是他的晚年更是很悲惨,他的画作渐渐的不那么受欢迎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来谈他的作品时,却感觉到了伦勃朗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在17世纪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使荷兰画派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但是为什么在当时小小的荷兰小画派却如次的吃香呢?他们和伦勃朗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荷兰的小画派大都是取迎合的态度,而伦勃朗这不是这样。在这时小画派的画一般比较浅而易懂,而伦勃朗的作品有着丰富心理和道德内涵,这些内涵是不怎么容易一下子被弄明白的。在艺术商品化和引诱下,小画派画家的作品画的惟妙惟肖,往往能卖个好价钱,而伦勃朗的作品尽管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很高,往往被买主拒绝。这是因为当时荷兰商人们就那个水平,看不出伦勃朗艺术的精妙性。所以正因为这种不理解导致了我们伟大的画家终年穷困潦倒,所以说我们在评价美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作者最想表达的,能够和作者起到共鸣的就是一幅好的作品。不仅仅只是看当时在社会界引出多大的反响而已。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呢?
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连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一、凸显画面的配色
幼儿作品以大胆、夸张见长,在用色上往往丰富多彩,强烈浓重。为了衬托出作品画面上绚烂的色彩,在装裱和配框时最好多选单一而纯净的颜色。金、银、黑、白、灰这样的调和色是使用最多的,它们既能衬托出跳跃而张扬的画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画面因色彩太多而造成的不稳定感。在保留了画面原有亮点的同时,又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这是为作品锦上添花的不二选择。如幼儿作品《脸谱》,由于画面色彩非常鲜艳,我们选择了白底银边的画框,这两个纯净的颜色既能衬托出画面的鲜亮感,又使画面不至于太过跳跃而失去平衡。
当然,色彩搭配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标准,金、银、黑、白、灰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根据幼儿作品形式、材料的不同,色彩的搭配也要因画而异。如具有传统韵味的水墨画作品需要典雅大气的色彩来相配,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调和色以外,具有古典韵味的墨绿、暗红、深褐等颜色,也常常在为幼儿作品装裱和配框时被选用;而现代感十足的幼儿水粉画、蜡笔画作品,则需要单纯且干练的色彩来衬托,一些饱和的单纯色彩,如大红、翠绿、宝蓝、明黄等,也常常是被考虑的范畴。总之,幼儿作品的装饰配色以单纯、调和为宜。
二、简约清爽的样式
幼儿的作品活泼生动,就是传统水墨画也别具现代韵味。所以,在为幼儿作品装裱和配框时,所选择的样式和图案也需考虑到这点。花纹繁复精致的画框往往与幼儿作品的稚拙、粗犷格格不入,而具有现代感的简约画框往往能让一张平平淡淡的画作散发光芒。
另外,幼儿的作品往往比较活跃,变形的人物、动物,歪歪扭扭的房子,各种各样只有孩子自己看得懂的符号充斥画面。看他们的作品就像看一出快乐欢腾的音乐剧,画面已经非常热闹,那画框就当以静制动,让作品整体趋于平衡。如幼儿撕贴作品《土著人的狂欢》,由于画面材料丰富、色彩鲜艳。于是,我们选择了白色直边没有任何花纹的配框,使活跃的画面和安静的画框形成对比,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三、活泼多变的展示
幼儿作品的展示要适合孩子们的欣赏,展示形式要活泼多变,避免成人画展中那种中规中矩的摆放和陈列形式。
幼儿作品大小不一,小到巴掌大,大到整开纸。展示形形的幼儿作品时,排列要做到活泼多样。当然,活泼多样绝不是完全没有章法的随意排列。当作品尺寸较小时,可以考虑几幅合并,构成一组进行展示。这样做,既能使原本因太小而显得零散的作品看起来具有整体性,也更便于观者欣赏;当展示作品的尺寸有大有小时,可以考虑将大的作品和小的作品混合排列,大作品单幅一组,小作品几幅一组,有序组合,使排列呈现出一定的韵律;当多幅作品成一系列时,可以考虑将这一系列的作品摆放成一个图案进行展示,使排列本身也成为一幅作品。当观者远望时,看到的是由系列作品排列构成的大作品,而近观时,又能欣赏系列作品中每一幅小作品的精彩。如在展示幼儿小幅彩泥画作品时,我们把作品拼成了一颗心形,远远望去,那是贴在墙上的一颗爱心,而走近看,则是一幅幅各具风采的彩泥画,这样的排列方式为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
摘要: 儿童美术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纯真、自然、随意的美感,是很多绘画、设计大师的创作灵感来源。儿童美术作品是否可以将其美学特征和日常生活中的产品相结合,进而走进我们的生活呢?本文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其可行性以及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的构想。
关键词:儿童美术作品 产品化 文化产业 构想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儿童美术作品是孩子们纯真心态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思想表现的一种形式,蕴含着他们的情感变化,充分表达着他们的个性,无拘无束地反映着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抒发着他们单纯质朴的情感。粗粗一看,儿童美术作品显得散漫、随意、杂乱,有时还似乎十分荒诞离奇,但细细品味,儿童画每幅作品都不失造型艺术的特征。他们用笔着色大胆,不加修饰,形象简练、概括,带有夸张,甚至加入自己对表现对象的幻想成分,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虚幻的情境在儿童手下一起幻化成了富有情趣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认知方式和情绪情感。儿童美术作品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以外,如果能将其和生活中的产品结合起来,让孩子美术作品中的独特美感,以多种形式点点滴滴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 儿童美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美国有一句谚语:“每个艺术家内心都是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内心都是一个艺术家。”儿童绘画把握对象的能力远不及成人那样熟练,但这并不重要,人们关心的是儿童所再现出来的是一个朴实、自由的合理世界。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透射出巨大的魅力令人感动。现代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们从这些纯真的作品中吸取营养,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开创新一类艺术时代的先驱。这些大师们收集并研究儿童艺术,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儿童艺术,甚至有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将儿童艺术合成为新的作品。不言而喻,儿童画对于现代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儿童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稚拙之美、纯真之美、变幻之美、欢快之美,令人陶醉。
1 稚拙之美
稚拙美是儿童美术天然拥有的一种美学特质,“稚”指稚气,“拙”是笨拙。“稚”与“拙”是儿童心智未开发时固有的天性。稚拙美是种独特的美,它是原始的、质朴的、合乎常情常理而又令人惊奇的、赞叹的、异常明净透彻的美。对于儿童美术作品来讲,稚拙就是它的一种艺术本能。不流畅的线条、随意涂抹的色块、夸张的形态、趣味的构图,都体现了儿童美术的稚拙之美,这正是儿童美术的可爱之处。
2 纯真之美
纯真――稚嫩、纯洁、真挚和美好,是儿童生命固有的品质,是童真美的表现,同时也是儿童美术作品的特征。儿童一直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他们最清晰、最灵敏、最真挚的内心感知着千变万化的世界,并且默默地给我们最经典、最崇高的提示。儿童艺术与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着奇妙、神秘的关联。中国艺术里有崇尚赤子之心的观念,如中国现代画家齐白石作品体现出的天真童趣,令人难忘的单纯和率真的表现,就含有儿童艺术纯真之美的因素。
3 变幻之美
变幻之美是指儿童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幻想、荒诞、动态美。儿童美术与成年人的绘画语言、创作语境有很大的区别,儿童美术是表达儿童内心世界的无声的语言,它借助自己独有的视觉角度,用符号、色彩及抽象的图形来叙述他们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在儿童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渗透的――自我与外界、梦与清醒、现实与幻想、昨日与明日。在艺术思维活动中,儿童没有任何功利性,无拘无束、忘我投入,他们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投入地与画面事物同喜同悲,或许画面中的形态、故事情节本身就不存在,孩子只是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因此看来,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有着比成人更敏锐、更丰满的想象力。
4 欢快之美
儿童美术活动是快乐的,这种活动是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用自己的心灵去涂鸦的。当几个月的幼儿拿起笔来,随意在纸上拉出一根随意的线条的时候,这种快乐的情感就已经驻扎进了孩子的内心。成人完成一幅作品要通过构思――草图――正稿――修改正稿――绘制正稿等许多复杂的程序,之后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而孩子的绘画往往是一次性完成,下笔流畅、线条大胆,涂色随心所欲,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保留了一种游戏的精神。在欣赏儿童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跳跃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趣味的情节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快乐之情。
三 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可行性因素
儿童美术作品体现了艺术本真的特征性,单纯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远远不能够开发其内在的价值。在商品普遍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开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愉悦,需要种类丰富、形态多样、情感细腻的产品走入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要求产品的独特个性能让人产生亲近、生动和愉悦的心理感受,同时印象深刻,让人喜欢接受。如果将儿童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产品结合起来,使儿童的艺术风格融入我们身边的生活,将会使儿童美术作品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 儿童美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
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其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不仅让儿童自身感受到快乐和亲切,还温暖和感染着很多的成年人。儿童美术作品中稚拙的形态、醉人的色彩、幽默的情节等等,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找寻到了自己的童年纯真,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丰富情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
2 儿童产品的市场需求
当下,市场上目之所及的儿童产品绝大多数为成人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开发设计的。这种以成人思维开发的儿童产品不免会留有很多成人的痕迹,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一种冰冷、乏味的感受。儿童产品的设计应该充满创造力,成功的产品应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大地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超常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美术作品和儿童产品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能使孩子们从心理上获得某种认同感,更能从内心打动孩子,激发孩子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儿童创意产业的开发空间广阔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之后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的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在上世纪末接触了这一新生事物,并于2004年以来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延伸开展起来。由此可见,中国的创意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与儿童产品相关的创意开发更几乎是一片空白,儿童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可谓十分广阔。儿童创意产业虽然不能成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将儿童美术作品和产品相结合,对于企业而言也是新的创意点,能够在原有产品领域开发出新的特色产品,带动儿童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 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的构想
基于以上儿童美术作品具有的美学特征及产品化可行性分析,可以看到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儿童的参与,还需要设计师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从而生产出具有特色风格、符合市场需求、表达强烈情感特征的文化产品。在此过程中,儿童的美术作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设计师或者美术教育者需要选择适合的主题,采用更丰富的表现材料,营造良好的环境,尽最大能力的去调动孩子的创造激情,形成最为生动的艺术作品。儿童美术作品产品构想方案如下所述:
1 图形或立体形态的直接应用
儿童美术活动中会留下很多浑然天成,非常精彩的美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形态。我们生活中的墙面壁纸、纺织品、装饰绘画等产品中,可以直接将孩子的绘画作品作为装饰纹样和装饰图形进行使用,进行儿童房间、幼儿园或者相应场所的艺术装饰。另外,儿童绘画图形还可以通过印刷、浅浮雕、镂空等工艺的处理和一些个性文化产品相结合使用。例如,在文具产品、个性胸章、小型的工业产品中,多样化采用儿童美术作品,可以为产品增加艺术性和趣味感,增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儿童美术作品在产品中的直接应用,保留了作品中最原始的稚气之美,装饰儿童环境或个性产品时,儿童内心得到了某种潜在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成就感。虽然,这些形态不是自己亲自所为,但却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评价美的艺术形式的参照并不是“像”与“不像”,而应该是情感最真实的感受与自由的表达,进而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艺术家。同时,对于成人而言,把玩着儿童图案的个性产品,也会给都市中疲惫的心灵一些温存的关怀和甜美的愉悦。
2 图形或立体形态调整完善后应用
儿童美术作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以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产品,由设计师对美术作品的局部形态进行调整或重新整合后使用,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根据产品需要组织儿童进行主题性创造,或者在儿童自由创作的作品中选择特色形态,儿童处于主导地位。其次,设计师将儿童作品中的特色形态进行提取,并根据产品风格,在保留儿童作品主体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完善,并和企业相结合完成产品的制作,进而投放市场。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和企业起主导作用,设计师根据对市场的了解提取出儿童美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产品特色进行整合,企业的作用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运作。例如,儿童创作完成了立体的大树形态,在设计师的参与下强化形态的特征,进行形态的再调整和处理;并与陶瓷、金属等材料相结合,在工厂中结合适合的制作工艺,批量生产成家居生活中的小型装饰雕塑投放市场;消费者购买后来装点艺术生活,进而完成儿童美术作品产品化的生产过程。
儿童美术作品在产品中的调整完善后应用,需要产品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把握图形和洞悉市场的能力。儿童美术作品中很多趣味性强的图形和符号,被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演绎整合以后,能够更突显儿童作品的本质之美。另外,设计师还要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怎样和孩子的作品相融合。例如,孩子画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小兔子中最动人之处是夸张的耳朵和趣味的表情,而小兔子的动作和服装的表现都不出彩,这时设计师可以将风格鲜明的形态进行突出表现,简化其他的形态特征,让作品的风格更鲜明、更具有欣赏性,然后将调整后的形态根据需要和产品相结合。
五 结语
产品本身只是某一空间的器物,当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时,也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予人们众多不同的感受和乐趣。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构想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激发对产品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设计中,不仅要从美学上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要努力创造特色的产品文化。儿童美术作品的产品化构想的实现,不是几个人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最大强度地调动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设计师的独具慧眼、企业给予的密切配合。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在开发新的产品时,投入的创意文化含量越高,企业效益就越大,充分结合儿童丰富的创意文化这一活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当然,各个地方儿童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艺术、技术、市场、社会的高度协调一致,才能促进产业的顺利发展。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457277。
参考文献:
[1] 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
[3]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 卜希霆:《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5] [法]罗斯琳娜・达维多:《涂鸦解密:儿童绘画心理透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王晓强,男,1977―,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衡水学院。
关键词: 幼儿美术作品 评价 鼓励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培养幼儿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水平是不稳定的,经常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信心是脆弱的,对于教师的反应是敏感的。教师适宜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信心和勇气,对于进一步启发幼儿想象,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有着激励作用。同时教师指导性的评价又为幼儿今后参与美术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准确而又恰如其分地评价幼儿的作品非常重要。
一、巧用表扬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不仅来自于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因此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对美术活动反感。而适时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勇气和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学初班里来了一位小朋友,入园前很少画画。在上美术课时,她看着别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地作画,自己坐在那儿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时老师走过去鼓励她:“你看这么漂亮的油画棒,你拿起来,让它在纸上跳个舞吧!”老师一边说一边握起她的手随意地画了起来,让她在感受美丽的颜色和多彩的线条的同时,生发出画画的兴趣。一节课下来,虽然她的画乱七八糟,弄得又脏又皱,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比刚才有进步了,只要你大胆地画,你会越画越好。”那以后,每次活动老师都注意观察她,及时从不同的方面给予鼓励:“你画的小鸡真可爱”,“龙虾当裁缝,你的想象真奇特”,“你画的花园用色真漂亮”……慢慢地她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对别人的评论,变得活跃起来,进步很快。教师的评价给了孩子更多的自信,它伴随幼儿成长的每一步。老师在给孩子激励性评价的时候,评价语要自然、真诚,具体指出其优点和特色,不要空泛地表扬和赞美。
二、顺应幼儿的天性,尊重个性和差异
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由于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往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不应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而是应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发挥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孩子,行动快,敢于想象,画的画较大,但缺乏细致,画面不够完美。我们要肯定他敢想、敢画,大胆下笔的优点,同时启发他在画面干净整洁、用色协调上下功夫。而文静内向的孩子画的画较干净清秀,但较拘谨,缺乏大胆创新。在表扬他细致认真的同时,还要鼓励他无拘无束,敢想、敢画。这样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既保护了自尊心,又促进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不拘泥于老师的要求,想象力迸发,喜欢天马行空,漫游在自己的世界里,此时老师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和要求强加给孩子,而要顺乎天性,因势利导,放开孩子的手脚,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特立独行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给予适时的引导。老师要尊重每位幼儿的绘画特点,对不同幼儿的绘画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位孩子的作品,准确找出其中优点和成功之处,引导幼儿逐渐提高。
三、不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幼儿作品
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决不能囿于“像不像”这类成人的眼光和艺术标准,而应建立在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幼儿时期是最富有创造精神的时期,他们大胆、夸张、无拘无束,甚至是张冠李戴,不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只有充分了解到这些特点,才能走进童心的世界,接纳、欣赏他们的作品。因此对待幼儿作品,我们要重视其意而不苛求其形,重视其趣而不苛求其法。
如有位父亲让他4岁的儿子照着他的范例画“鸟”,可是孩子却画了许多歪歪扭扭的小线条,这位父亲说儿子画得不像,孩子却说爸爸画的鸟是死的,自己画的鸟是活的,鸟飞的时候是一扭一扭的。其实爸爸画的是现实生活中鸟类的具象特征,而孩子从直觉感受的角度画的是鸟飞行状态的特征,具有独特的个性创造。幼儿拙朴的画面造型之所以令人心动,正是因为作品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天真活泼的情感,展示出可贵的童心、童趣,若成人不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总是把自己的观念和标准强加给幼儿,就会使孩子失去发现、创造美的积极性,使作品缺乏创造性和情感,失去活力和生机。
四、学会解读幼儿的作品
幼儿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很不一样,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好奇。孩子们的作品里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态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充满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想象大胆不受具体现实和环境的约束,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尽管孩子的绘画技能还相当拙劣,不成熟,形象不准确,构图不合理或画面不整洁,但我们都不能任意否定,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如在看完录像《美丽的草原》让孩子们画马时,有一位小朋友动作很快,画了一匹又一匹,不一会,五六匹马连成一群,他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为《赛马》。他画的马有个特点,腿很长,似乎不成比例,但通过把马的腿进行夸张,很逼真地表现出你追我赶争第一的心情。他还在马脚下画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使画面看起来很脏,而且不协调,但表现出来烟尘滚滚的景象,衬托出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从绘画的技巧来讲,这不算好画,但以孩子的眼光和心情来评价这画很有创意且相当传神。只有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想法,并懂得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真正认识儿童画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更准确地作出评价。
五、鼓励孩子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
老师往往是美术评价活动的主角,总是以自己的视角、喜好来评价幼儿美术作品,忽视了在评价过程中孩子们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欲望。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表达、表现的空间,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评价美术作品。
在幼儿完成作业后,选择其中富有幼儿情趣、体现幼儿创造精神的作品,鼓励幼儿自己讲讲“画中的故事”,说说画画前是怎样构思的,表现描绘过程及画面情节安排等,也可启发幼儿讲讲别人作品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并简单说说道理,逐步培养幼儿掌握初步的评价技能。在幼儿评价的过程中,老师要征询大家的意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要轻易作出简单的评判,以免影响孩子的感受和判断。
关键词:民间美术;物候;符号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38-01
“民间美术创作活动是借助审美机制,诉诸视觉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假想的征服现实世界的精神活动,是一种依靠物化视觉形象的创造来替代地满足现实需要的精神功利性活动。”①对于民间美术而言,人们一直从自身的现实出发,根据现实利益的要求去进行题材构建和符号表现。对于物候在民间美术中的创作,作者利用物候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观念进行二次加工,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会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能力,将物象转化为心象,从而达到艺术品的再加工。作为物候,它既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承载,也是读者感受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物候符号组成了物候题材,物候题材和审美表现传达了人们的物候思想,因此,作为最基础的物候符号的构建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物候在民间美术中的艺术符号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指示性符号和会意性符号。
一、指示性符号
指示性符号顾名思义,是与符号的指示作用或直接表意有关的。这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民间年画中的历画。凡是画面上印有二十四节气、阴历、阳历等历法相关知识的年画,我们都可以将之归为历画行列。由于历画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历画而言,这些历法知识就是最直观的指示性符号,可以使人们对历画的作用一目了然;其次,指示性符号还包括众多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形象,例如候鸟、候兽和时令植物花卉等。在古代,候鸟也称“玄鸟”,主要包括燕子、鹤、凤、鸡等。古代的“候兽”主要指的是麋鹿,古人认为鹿有按时脱角、孳茸的生理特征,因而被人们认为是能够指示时间变化的候兽。民间年画、剪纸中常用的“鹿鹤同春”、“鹿头花”等物候题材便是来源于此。时令植物符号出现比较多的有桃、柳、牡丹、梅花、松柏等,不但因为这些植物能够昭示不同时节,更取其各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第三,许多由历法指示或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形象所衍生出来的相关形象,例如人们根据麋鹿的按时脱角、孳茸的生理特征,将鹿角形象也当做指示物候的符号之一。人们还将各个时节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整理,因而有了“男十忙”,其目的是劝诫人们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并由此也衍生出与“男十忙”相对应的“女十忙”。同时,随着古代历法的完善,脱胎于历法和古代物候占卜的算命题材也应该归为物候指示性符号范畴之中。这种题材多出现于民间年画中,主要是对人们的婚丧嫁娶、出行等日常活动进行指导,并且多将这些信息与古代算命场景结合在一起,尽管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这种题材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重要意义。
二、会意性符号
会意是指将几种没有直接联系的物象放在一起,通过人的联想,使之产生一定关联,从而衍生出新的含义。对于图形图像而言,这种会意性主要表现为几种已有的形象经过人们的拼凑整合,衍生出一种代表着新型含义的新图案形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龙的形象的产生。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一文中认为龙最初可能只是一种名字叫做“龙”的大蛇,后来以这种以大蛇为图腾的部族兼并了以别的图案为图腾的部族,于是他们便将别族图腾的元素(例如兽足、马头、鬣尾等)吸收入大蛇图腾中,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龙。在物候方面,这种图案会意性的运用代表就是麒麟。麒麟鹿身、牛尾、独角、狼项、马足,滕凤谦先生在《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一文中对麒麟进行了论证,认为麒麟为鹿属候兽,“麒麟送子”之“送子”应为“阳气动、万物滋”之“送滋”,因此麒麟形象也属于物候的代表形象,“麒麟送子”题材也当划入物候的范畴之内。
其次,物候的会意性符号还应当包括一些表现岁时节令场景的符号组合,依靠符号组合使人们产生“会意”的联想。例如“春牛图”中的耕牛与执鞭童子的组合,柳枝、梅花、农具、燕子之间的组合;“谷雨画”中公鸡与“五毒”的组合;“三阳开泰”中三只羊的组合等。这种组合已经在长期的民间信仰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所约定俗成,形成了一种符号组合模式。我们可以将这种模式性的符号组合作为会意性符号的一种,只有将某几种符号按照特定的模式进行组合才能够传达出较为明晰的物候观念。
应当指出一点,灶王历画只是由其附带的物候历法而来,而不是画中的神o形象本身。尽管不同的神o都有不同的供奉祭祀时间,也的确能够传达一定的时间观念,但神o形象更多的是人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臆造,缺乏物候所应具备的指示性与科学性,因此当灶王等神o形象单独出现时,笔者认为不可以将之划归物候范畴之内。
这些符号和符号组合已经在民间信仰发展过程中拥有各自相对固定的含义,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物候表现系统.艺人们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在遵循民间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加注重物候符号的审美表现。
由于物候在民间美术中的综合性的创作观念,人们往往在对物候进行表现的同时加入一些民间信仰元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种物候题材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观念就已经转变为,借助物候这种题材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希冀,而作品的物候性则相对下降,具有一种综合的物候符号组合方式。
【关键词】传神;美术作品;顾恺之
传神就是作品的灵魂,欣赏作品就象欣赏人一样,人有各种各样的人,画也是如此。能让读者在看到作品时能领悟到作者的思维,并能够深思其中的奥妙感受作品的情感,那么这个作品就成功了。
一、艺术作品中传神与夸张的紧密联系
由于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需要通过夸张来表现出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典型性。正如法国18世纪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曾经说过:“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某一场面通过照片它会如实、逼真的展示给观众,而这种场面如果通过艺术作品表现或画笔描绘出来,它就会比照片更更生动、真切、传神,耐人寻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功能夸张的效果。夸张并非意味着歪曲对象,而是在对象的身上适当取舍,它可以将作品的特征加强或减弱,扩大或缩小,这样就能更集中地抓住主体特征,更传神的表现现实。画一个浓眉大眼的人,你与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眉毛眼睛同其他部位如实描画出来,倒不如突出和夸张“浓眉”、“大眼”,这样才更增强其神采。当然,所谓“夸张”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夸大,而丢失了原物的基本形态。这就是白石老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传神在于像与不像之间,不像则欺骗世人,太像了又媚俗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夸张不是胡乱夸张,该写实的地方还是要写实。传神,除了眼神等面部表情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表现。只要你能够从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细节上去仔细观察、体验。人的精神活动,不只是通过面部表情才知喜、怒、哀、乐,你的语气、动作等等都能够表现出来。说起传神就不得不提主张“以形写神”这个美学命题的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杰出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大批绘画作品都已失传,现在仅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烈女仁智图》的摹本。除此之外,还有几则谈及绘画的言论。顾恺之的画作以“传神”最为人们所得知。从历史记载可知,顾恺之的画题材甚广,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均有,但是更侧重于人物画。画人物,他主张“传神”、“以形写神”。古代使用“写神”一词较多,《文子·自然》有“放意写神”,《淮南子·齐俗训》有“写神愈舞”,冯衍《与邓禹书》有“写神输意”,马融《长笛赋》有“写神喻意”。《字汇》:“写,输也。”“输”有传达的意思,则“写神”与“传神”意思相同。“神”是指人的神态、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指每个人所特有的情感、思维和心理状态以及外在表现,神情、神气、神色、神采、神态等。这是活人必备的条件。作品中人物要有“生气”,就必须得有“神”。而人是既有“形”又是有“神”的,所以描绘人物形象就必须得“以形写神”。从绘画本身来说,它是以线条、色彩等手段塑造形象的艺术,人物必然是有“形”。有的人物画有“形”无“神”,但决定没有有“神”无“形”的画。所谓“形”,是指人的形体,它是由身体的各个部位所构成。身体的各部位对“传神”的作用是有差别的,眼睛是最能传神的。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似乎成了一个共识。顾恺之在《论画》里评论《醉客》说:“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亦以助醉神耳。”这段话中,顾恺之肯定了描绘“人形”的“骨”、“衣服”对表现醉汉神态的作用,可以看出他除了重视“点睛”之外,也肯定了其他方面表现“神气”的作用。可见传神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且有待发现更多。这里可以看出顾恺之在这里是肯定‘以形写神’的。
二、传神的广泛与普遍
传神在其他领域作品中也非常重要。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例如古诗,杜甫的《春望》便是一首非常传神的千古佳作。中国的文学作品最为讲究意境,老舍先生曾请齐白石画老人以李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齐白石老人对要如何才能把画画的传神思考了好多天,最终完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作品。看过那幅画的人,无不拍手叫好。画面用淋漓的水墨描绘出了山峦映衬的山涧,清泉在乱石中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画面很自然地让人们联想到流水潺潺降至十里之外,活泼的六尾蝌蚪快乐的长成青蛙,在山涧里快乐的生活着,泉水声和蛙声配合的相得益彰,仿佛一首完美的交响曲。画中的六尾蝌蚪便是传神的点睛之作。整幅作品以虚写实,画中体现了深邃的让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的境界,整个画面因为这几尾蝌蚪活了起来,在山水画中的传神表现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苏联画家茹可夫为小说《真正的人》画过一幅插图,名叫“绝望”。画面描绘的是一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不幸负伤住进医院,在他得知必须锯掉双腿才能保住性命的那一刻的那种难以抑制的绝望而失落的心情。画中茹可夫并没有画他嚎嚎大哭或是描绘任何不幸者的面部表情,而是通过一个人埋头坐在病床上的侧面动作来表达病人的心情,如晴天霹雳,无法挽回的痛苦,无可抑制的悲哀,埋头失声。虽然看不到一点面部表情,但那扭动的身躯,抽动着的痉挛的脊背,或从那仅露出的一只狠狠抓住左臂的右手,都足以让人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
这是一幅素描画,画得非常简炼,虽然画面中并没有描绘很多人,除了负伤者、病床和必要的病房特征之外,并无其他,但你仍能感受到在这位不幸者的周围,有许多人寄以着同情和安慰,包括观画者在内。这样的画作已经超出了文艺作品本身的功能,活生生地印刻在读者的心中。我曾读过一本诗画集:《西班牙的曙光》(巴金编,幸门绘),是一本水墨素描组画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像战地速写一样,虽然每一幅都没有对人物进行细致地描写,但是从种种的战争场面和热情奔放的笔触以及诗歌般的战斗语言之中,已经完全体现出那种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的革命气慨。整个诗画集,诗和画二者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一口气便读完。虽然数年过去了,但那战斗的诗句,奔放的线条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激情,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脑海当中。在艺术的道路上,每每提笔著文或作画时,它作为楷模,总浮现在眼前。
艺术作品除了直接地描写人物以外,还可从其它方面寓意深远地反映出一个时代或一件事情。比如,在宣传画中,似乎只有用鲜花、红旗、游行队伍才能表现出节日的气氛,但是若深一步地去构思,用渲染和寓意的手法,从侧面描写,或许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记得曾经看过一幅波兰宣传画,标题“劳动光荣”,副标题“为全波兰劳动英雄大会而作!”整幅画面是由一面鲜艳的红旗,中央放着一块砖,砖上放着一把建筑工人用的抹刀,旁边一枚金光闪闪的劳动者奖章所构成的。整个画面并没有任何多余的笔画和虚张声势的场面,它是那样简炼而概括地表现了主题。但又能从画面之中使人联想到许多主题以外的东西,这里用的也是传神的一种途径。作品除了给人视觉冲击之外还会利用人的思想来表达作者的意境。这幅宣传画虽然简单,但是给的条件足以让人引起无边的联想。这种传神的方式已经超脱了画面,让人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画面的感染,可谓手段之高明。一幅真正的艺术作品,不管是直接描绘还是通过侧面表现,都要让观赏者不仅仅只看到画面的形象,而是要让观众有所引申,有所思考,扩展其视,要能把人们带进一个联想的世界里。高尚的艺术应当是含蓄的而非裸的表现,那样只能导致庸俗和表面化。
“传神”——这是艺术创作上一个永无止尽话题。各艺术门类,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去体现生活的本质和精髓,才能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来再现生活。
参 考 文 献
[1]俞剑华,罗子,温肇桐.顾恺之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黄朝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3]韩非.诸子集成(第七册)[M].
[4]刘孝标.广绝交论[M].中华书局.1977
[5]李善注.文选(上册)[M].中华书局
在《新纲要》的引领与指导下,现今各学校幼儿园都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学生档案袋。档案袋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图文并茂的,有电子网络的……档案袋之所以如此受热捧,是因为它体现了新的理念,新的评价体系。
《新纲要》明确要求我们:教育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以人为本”。《新纲要》还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时间情况,我选取了幼儿档案袋中最小的一部分---如何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来进行研究。希望能从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中,帮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帮助,让每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基础。
二、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注意事项
1、 幼儿是美术作品记录袋的参与者与实施者
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袋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而且每一个幼儿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色,许多教师在建立幼儿档案的过程中,都发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太大,导致有些教师就不能很好地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来建立档案袋,差不多都是按同一模式同一规格来建立幼儿的档案袋。其实大家都知道幼儿档案袋的主人其实真正的是幼儿自己,但如何让幼儿担当起自己的主人翁责任,这都是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地方。所以在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时候,我就努力寻求突破点,后来我发现,虽然幼儿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但他们会画,用自己的笔来画出各种各样的事情与事物。于是我决定让幼儿成为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人,让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美术作品记录袋的建立与实施。可以先让每个幼儿先说说自己的想法,你想怎样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你会采取哪些好办法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然后让幼儿把建立自己的美术作品记录袋作为一种任务来实施,教师还要定时检查,鼓励幼儿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 教师是美术作品记录袋的指导者与引导者
幼儿虽然是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人,但幼儿之间毕竟还有个体差异,有些幼儿动手能力差,不能较好地完成作业,有些幼儿比较懒惰等。这些困难的出现都会影响到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建立与完成。于是这时需要我们教师来指导与引导。先在班级里把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注意事项和内容和幼儿进行讨论交流。并帮助幼儿确立自己在建立美术作品记录袋中要做的事情,为个别幼儿出谋划策。幼儿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鼓励引导幼儿,以表扬激烈榜样的力量来鼓舞小朋友们继续努力,对能力差的幼儿要多帮助,适时地观察与调整幼儿建立美术作品记录袋的进度与质量,进行合适的干预、帮助与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3、家长是美术作品记录袋的合作者与支持者
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建立中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有些幼儿在家也会进行一些涂鸦与创作,这时候需要家长帮助幼儿进行作品的收集与保存.。孩子毕竟就是孩子,他不会在自己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想着要把自己的这幅作品放进作品记录袋中。如果这时候家长不进行帮助与支持,那么幼儿的作品记录袋中就将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作品。家长是孩子做好的老师,家长也是孩子离开幼儿园接触最密切的人,如果有家长的帮助与支持,那么孩子的作品记录袋将会更丰富更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所以家长也是幼儿建立作品记录袋的关键人物,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会让幼儿的作品记录袋更丰富精彩。
三、 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的自画像、幼儿在园的一些美术作品(如蜡笔画 线描画 手工作品等) 和幼儿在园外的一些涂鸦和创作作品(如双休日在家的随意涂鸦等)及幼儿的一些获奖作品等。其中在园内的一些美术作品主要是由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收集与整理,幼儿在园外的一些涂鸦和创作作品主要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与支持下进行收集与整理.。由于幼儿是本次作品记录袋的主人与实施者,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的作品收集的渠道还是很方便和简捷的,这也是我们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而设计的。
四、建立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成效
1 、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与主人翁意识
“幼儿作品记录袋”的建立充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的幼儿在以前的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张贴或展示,现通过“幼儿作品记录袋”的建立,幼儿会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自己主动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记录袋里进行展示与粘贴,有的幼儿为了美观还会用剪刀进行修剪后再进行粘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以前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怎么关注,扔的扔撕的撕,但通过 “幼儿作品记录袋”的建立,幼儿们都已养成习惯,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作品收集整理好放进记录袋中。
2 、丰富了教师的教育资源和评价体系
“记录袋”创建、制作和使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建立“记录袋”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积极挖掘课程资源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提问和建议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这也是非常生动和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评价方面,平时我们进行的都是标准化测验的手段,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成就测验等,这些并不是评价幼儿发展的最终途径,幼儿发展变化迅速,用静态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得到的往往是一种某一方面状态的“标签”。 但幼儿美术作品记录袋的创建也给了教师另一个评价的平台,如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但他的作品却非常丰富,有的幼儿画的作品虽然不好,但他的描述却是非常精彩,这些新的发现只有在我们在建立美术作品记录袋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原来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的发展.
3、加强了家园合作与亲子沟通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有效评价方法
一、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
(一)重结果而轻过程
纵观当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现实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情况,也就是说,教师仅仅以美术作品成果来评价儿童创作,而忽视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进步,导致美术作品评价存在片面性。由于儿童成长存在一定差异,其美术水平也各有不同,教师在美术作品评价方面的有效性不足,势必会对儿童的美术创作造成影响,甚至会制约其美术创造力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单一
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听信一家之言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而导致学前儿童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内在潜力得不到发掘,教师并不能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并且个体审美不同,仅仅以教师喜爱来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是不合理的,学前儿童并未得到充分尊重。
(三)评价内容实证化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中往往会出现评价内容实证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儿童美术作品中的趣味性,而是通过标准化的评价标准来实施评价,导致儿童美术创造性得不到激发,儿童个性被压抑,甚至令儿童美术创作走向单调化。
二、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有效评价方法
(一)双向沟通,以心善改的态度展开评价
学前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作品是其创意的外在表现,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双向沟通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对儿童实施积极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师生之间距离。在明确美术作品创作主题的基础上,可引导学前儿童之间互相评价,在儿童看待他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要引导儿童保持欣赏的态度,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自尊心。鼓励学前儿童用心去观察他人的美术作品,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特色,学习他人的优点,互相尊重并积极交流,对于他人对自己美术作品所作出的评价,要正确且客观的对待,要认真听取他人建议,并逐步改变自身不足。通过此种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优良的美术素养,改善其学习态度,为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激发学生感官体验
在全面把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要保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听、说与写的有机结合,在关注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外在的同时,要善于从内在入手,对美术作品的本质进行探究,立足结果来分析过程,通过有效评价来激发学前儿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优良体验,促进学生感官刺激的形成,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听画就是要对学前儿童创作中的想法进行倾听,了解儿童内心感悟,并就此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体会儿童的童真,令学前儿童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感受到被认可,从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未来美术教育活动中。说画的实现,需要转变并创新以往美术作品评价方式,不可局限于好、中、差,而是要尊重学前儿童的综合发展,准确定位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关注学前儿童的立意,更要关注其色彩搭配、整体构图等,而不是仅仅以好坏为标准,这就有助于发掘学前儿童的内在潜力,激发其美术创造力。所谓写画,就是将评价语言附着于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上,在展览之后,对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进行统一化整理,在阶段性总结的过程中,便于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的成长足迹,清晰的看到学前儿童的进步,这就有助于激发学前儿童在美术学习中的自信心,并令学前儿童感知到美术学习的快乐,更为积极的参与到美术创作中。
(三)落实自我评价,促进儿童评价维度与标准准则建立
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要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出发,通过自我评价的落实,来激发儿童的感知力与创造力,为其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在此种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美术作品自我评价的载体作用,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行为表现,发挥其评价主体作用,待美术作品完成后,请儿童进行自我评价,这就有助于促进儿童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令学前儿童学会客观认识自我,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有效评价的实现,要用心去体会感受,要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要善于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要通过科学评价来为学前儿童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美术作品创作是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一种途径,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满足学前儿童的创作需求,要用心感受其美术作品中所潜藏的纯真与童趣,令学前儿童始终保持天赋视觉本能,为其创意的激发提供支持,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立超.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及有效评价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108.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完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幼儿 美术作品 欣赏 评价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13-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完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都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在幼儿美术作品欣赏和评价教育中怎样才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其获得成功感从而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自信。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这几年对美术教育的观察与体会,尤其是我园开展的水粉画教学活动以来大家对此的感触更深。美术作品欣赏和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该说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对人们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其实质是一种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对黄河水车的欣赏会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对《蒙娜丽莎》油画的欣赏则是一种安静、和谐的美的组合。那么对于孩子们的美术作品该如何去欣赏和评价,并在欣赏和评价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此问题我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欣赏和评价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幼儿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美好的美术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自觉掌握正确的审美情趣,主动地多思考,多练习,学会用画笔创造美。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我园的水粉画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并深切感受到孩子那种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思维方式,那种夸张的对比强烈的用色用线方法。也正是这种单纯,经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奇特效果,其实这就是幼儿画的魅力所在。在欣赏和评价这类作品时,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应该看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例如朵儿小朋友画“六一”节的小朋友时,用了她油画棒的所有颜色,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小朋友们高兴就穿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她将自己高兴的心情用鲜艳夸张而不受约束的颜色表达出来,这是极美的,我们应当鼓励。在尊重幼儿的认识规律前提下来评价和欣赏。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审美意识,并且要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审美意识。
二、幼儿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经常会在讲解完成后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有些幼儿直接临摹老师的范画,这个过程是没有“心”的参与,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而产生的作品是谈不上创作,更谈不上对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要有肯定与鼓励,注意保护幼儿的创造性,发掘幼儿的潜能,发展幼儿的天性,这样才能点燃幼儿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创造出更神奇的作品。如大班幼儿早上在院子画凉亭时,成成小朋友在画好的凉亭旁边画了一片黑色,他说这是凉亭的影子,多形象和真实呀,在这幅画中,有孩子的观察力,这就是值得赞赏的闪光点。人才的本质是创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在美术教学中调动一切手法开阔幼儿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中对那些相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或相同的物体不同的形状等指出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作用,让幼儿感知从而大胆地表现。
三、应注重幼儿作品欣赏和评价的情感导向
当我们真正沉浸于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时,从开始的略知一二到最后的深刻了解,真正的把握其艺术内涵时,一定是从心里经历一次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品味以及文化艺术素养。那么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我们也应该从情感入手去欣赏和评价,让幼儿小小的心灵去感受色彩所具有的感情:红色的热情,蓝色的冷静,绿色的和谐,黑色的深沉等;用这种对作品画面色彩和形式上内容上的自我体验来感受并填补其它活动中不能获得的丰富情感,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慢慢地有懵懵懂懂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从而去慢慢感知在美术欣赏中获得这种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过程。例如大班孩子在外写生时,教师要求画自己看见的东西。萌萌小朋友对着一棵梨树画了起来,一会一棵结有大梨的梨树就出现在画纸上,老师称赞他画的好。但到最后再欣赏他的作品时,画纸上不见了梨也没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树干上只有一片深绿色。这时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我们从树下走过时看见了树上的梨,但现在站在远处只能看见一大片连在一起的树叶,别的看不见。这种老师的“善解人意”使作品生动起来,向幼儿传递了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的情感表达,让幼儿更加愿意画画,喜欢用绘画表达心中真实的情感体验。重视这种情感导向的美术欣赏和评价活动,对于幼儿良好的品质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过程是冶情悦性,潜移默化的过程。会影响幼儿将来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态度,引导和提升人生的情趣,并向着健康之路去发展。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让幼儿在学会作画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与评价,是对幼儿能力和意识的提升。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为幼儿创造去欣赏优美高雅的、体现人类智慧的多种机会,让幼儿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人。
摘 要: 在世界文明大融合的今天,传统绘画也受到西方画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美术作品的评价活动中,评议者、接受者对评价的内容有一个感知,并应用其掌握的评价标准来欣赏美术作品。衡量不同的美术作品时,可以全面地从材料、技法、色彩、构图等各个层次去评价作品。注重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协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适应,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有它的时代性、地域性等,都有可取之处。
针对传统的绘画作品构建一个绝对的评价体系,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存在的共同之处作统一的评价,其娴熟的技法、画面形体的安排与把握、画面主体特征的表现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具体量的区分。
对于现代创新画种、创新技法的欣赏则需要一个相对的评价体系,在基于绝对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有一个灵活的、相对性的比较,对其未来长远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对现代美术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都可以是评价体系中可参考的因素。蔡国强的火药爆绘画所呈现出来的美术效果令人惊叹,但表现技法本身的吸引力远超过画面效果,人们被这种创造性的举动所折服,这也可以丰富美术评价的体系。
二、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整理
参考文献:
[1]张渝.从构建当代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度过了寒假来到了下半学期。伴随着年龄的成长,学生们的知识也不断地丰富。让学生快乐的成长,开开心心地学习知识,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是每一位老师所期望的。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上下形成浓郁的艺术氛围,提高全校学生参与、探索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反映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良好的艺术风采,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艺术教育品质。
二、活动目的
美术是美化心灵的艺术,也是人类情感与精神的结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节开展的绘画展览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加上作品的展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的魅力和乐趣。
三、活动时间:2021年4月28日-5月1日
四、活动地点:行政楼6号楼一楼大厅
五、活动筹备人员:
六、作品展参展对象
1、全体学生
2、作品类别:绘画、手工
3、参展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幅数不限
七、预期效果:
希望通过这次艺术节校园美术作品展活动,全面活跃我校校园文化生活和气氛,引导学生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充分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八、活动内容
1、2020年3月12日-3月15日活动策划、准备阶段
2、2020年3月16日-4月18日宣传、征集作品
3、2020年4月19日-4月22日绘画作品装裱及布置展厅
4、2020年4月28日-5月1日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