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汽车检测实训总结

汽车检测实训总结

时间:2022-08-21 12: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汽车检测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汽车检测实训总结

第1篇

1 高职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理论 实证主义理论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先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评价。目标分类理论:依据评价目标,先将评价对象分类,使评价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根据评价结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与完善。知识构建理论认为: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社会需求理论:用来评价建设项目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科学发展理论:注重科学发展,相互衔接、融合配套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以人为本理论认为:项目评价的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注重对过程中团队的构成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等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1.2 评价原则 实训基地的评价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软件硬件兼顾的原则,在注意硬件数量的同时,更看重质量和效益;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的评价要看是否满足校内校外的需求。

1.3 评价形式 评价主体决定着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财政部门通过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来判断投资目标是否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实现情况;学校通过过程性监督评价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来判断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教师与学生评价实训基地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要得到客观公正且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需选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成立评估专家团队,依据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

2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评价过程

实训基地评价宜通过深入实训基地现场调查,听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实训基地过程文件资料、核查仪器设备数量、调查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座谈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全面掌握信息,写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提高。书面报告至评估结束后,评估专家比较分析评价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评价过程描述、评价意见汇总、总结归纳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

4 实施效果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联合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11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要求,我校建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达到预期目标。实现资源共享,建成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第2篇

《汽车检测技术》是汽车维修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环保性能检测、汽车安全性能检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等,其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对实现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更好地突显专业课的教学特色、更加贴近部队岗位任职需求、更加有效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在《汽车检测技术》教学中的设计

(一)设计项目任务。

要想成功地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项目的创设上可以结合士官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相关专业军事训练考核大纲、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等要求,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条件,同时考虑学员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将教材相关章节融合在一起,淡化理论知识,对实用性不强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以实用性为导向,确定教学项目。如在汽车环保性能检测教学中可以设置汽油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汽车噪声检测等项目任务;在汽车安全性能检测教学中可以设置汽车制动性能检测、侧滑量检测、车速表检测、汽车前照灯检测等项目任务;在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教学中,可以设置车轮定位检测、车轮平衡度检测、悬架性能检测等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任务可包括项目要求、相关知识、项目实施、知识拓展等几个部分,在项目实施中可以将相关案例引入进来,如在车轮定位检测项目中,可以将汽车在行驶时车轮前部有异响这一故障案例引入,让学员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定位参数的关系,并讨论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故障现象;在车轮平衡度检测项目中,可以引入高速行驶中车辆抖动的故障案例;在汽车制动性能检测项目中,可以引入制动不灵、制动跑偏、制动拖滞等故障案例,让学员结合检测出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延伸。

(二)获取信息。

学员根据项目任务要有针对性的准备,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如检测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相关检测标准等。在这过程中学员可以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相互间讨论交流,通过项目相关信息的获取锻炼自己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制定项目计划。

选定任务后,要求学员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形成一个可行的方案。许多学员对此都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实际上教员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提出问题,从而了解哪些知识是他们最需要的,哪些知识是他们感到最难的。最后综合学员的意见,形成一个可行性方案。

(四)做出决策。

做出决策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确定实施的过程,有多个方案时要遴选出最优方案。教员要对各种计划方案归纳总结,对存在的缺陷给予指导,并对计划的变更提出意见,形成统一的工作方案。决策指导对于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教员要着重强调学员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预案。

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检测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一)分组教学。

实施任务时,先把学员按项目任务的工位进行分组,组长确定学员在小组中的分工,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这样不仅培养了学员的技能,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组织完成项目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关键操作环节上,教员应亲自示范并详细说明,要求学员认真观察并模仿操作,这样可预防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如在进行四轮定位操作时,要让学员清楚地掌握车辆在举升机上的正确停放位置、举升机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否则不仅会影响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还可以引起摔坏机头传感器、车辆侧翻等严重后果。

(三)检查评价。

首先由学员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组长评价,之后再由教员做最终的总结,让学员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再认识。自评不仅有利于学员的自主学习,而且可以改进教学的设计;互评有利于学员共享学习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员对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时,不能只评价结果的优劣,更应着重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而且不只是评出分数,更应该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员继续完善项目。

三、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员角色的转换。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因此,必须要求教员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即由讲解员转变为供货员,充当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由“授”转为“导”,充当精选项目的引导者;由“执行”转为“督导”,充当项目实施的管理者;由“打分”转为“点评”,充当项目成果的评审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教学法的真正实施。

(二)项目安排要恰当、过程要有序。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专业操作性和经验性较强,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能够合理、恰当地考虑到实用性的要求,尽量在一个项目中融入多个知识点,以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根据学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专业水平来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并尽量选取学员感兴趣的项目。

(三)加强实训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实训环节执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项目教学顺利的进行。为培养学员强烈的组织纪律观念、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加强操作规范化及实训流程规范化的管理。例如在仪器设备的摆放上要求摆放的位置、方向统一;不得操作与项目无关的设备;非操作学员距离检测设备一定距离等。这些规章制度不是让学员一下子全部背下来,而是在各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渗透给学员。

第3篇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培养模式

一、汽车科技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增加。根据2014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4亿辆,而200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仅有2400万辆,2014年汽车保有量数据较十年期提高了29.9%。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新技术、新科技也日新月异,比如:奥迪最新开发的GFRP玻璃纤维复合材质悬架弹簧,复合材质悬架弹簧的操控反应有所提升,且比传统弹簧轻40%;绿色新能源汽车以及零尾气排放等环保技术;路虎捷豹受到赛车启发,设计虚拟风挡玻璃系统,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和辅助功能,让行车更安全、便捷,无人驾驶概念机的研发。目前汽车行业新技术众多,本文不一一列举。新科技、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汽车的维修及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高职类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科技发展的合格汽修工作人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汽车维修业现状及从业人员概况

随着汽车的逐步大众化,也为汽车维修行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面对庞大的维修市场,许多汽车企业逐渐抢占国内市场,例如博士公司在我国建立了500多家汽车维修厂,德国等汽车用品制造商也逐步加大国内汽车维修店的数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汽车维修企业约50万家,相应从业人员约300万左右,但是当前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汽车保有量的需求,这使得汽车维修人员成为近些年的紧缺型人才。汽车逐步向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发展,也迫使相应维修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而我国汽车维修人员的现状,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发展的需求,首先长期从事汽车维修行业的人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技术素养偏低,其次传统汽修行业普遍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直接影响维修人员的进一步学习。调查显示,我国汽修工作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8.5%,高中阶段学历占51.5%,目前达到技师的比例仅占8%,这就造成了从事汽修工作的人员严重紧缺的局面。

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人实际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实际调查,并结合我国高职类汽修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总结该专业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选取方面,首先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高效的接收:其次有些专业教材内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科技,新工艺,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培养与现代化汽车的发展完全不适应。

2、教学过程中,首先大多数专业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往往一门专业课程仅设置―周实训课,甚至没有实训课,这样脱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的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次,受制于高职类院校本身客观条件的约束,部分院校不能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而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陈旧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接收更加困难。最后,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的缺乏师,也是制约本专业发展的―个重要因素。

3、实训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训工厂设备陈旧是我国大部分高职类院校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实训过程拆装陈旧的发动机,不仅不能适应目前汽车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学生的技能

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国内部分高职类院校采用校内实训工厂和校外企业联合实训的培养方式,校外企业部分设备虽然先进,但是其实训场地有限,学生不能同时参加实训,从而学生实训技能的锻炼也参差不齐。

四、现代化汽修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高等教育与新科学技术相并存。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等教育作为新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而高职教育又使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者不能脱离,应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标。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对汽车发展的新技术又独到的研究,比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致力于研究汽车整车集成开发技术、洁净能源汽车、燃料电池轿车虚拟匹配开发技术;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汽车成套制造技术与装备、节能环保汽车设计方法技术研究、高效节能环保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等等。目前研究或者实施的新技术,对汽车业的制造和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穿插介绍相关新技术,适当引入,以保证学生能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可将目前行业先进科学技术整合,并积极与相应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尝试选修课线上教学的方法,将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发展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学生,使其准确掌握行业动向。

2、引进企业的先进维修技术进课堂

引进一些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企业,比如“奇瑞”、“江淮”等自主品牌,让学生及时了解研发的新技术、新动态使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或者聘请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进行指导,以便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目的。同时,院校应该积极与维修设备厂相互配合,完成教师培训或者聘维修厂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先进汽车维修仪器的操作方法,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拓展了维修厂的市场。

第4篇

关键词:汽车电气 实验室建设 国内外现状 创新

一、汽车电气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汽车电气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价值

《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在汽车电气系统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能力,对汽车机电维修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相关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提升,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近年以来,广东科技学院非常重视省级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注入大量的资金,不断完善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等模块中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教学设施,基本能满足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科教学要求。但随着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成功升本,以及迫在眉睫的学士学位点评审所需求的软硬件设施,现有设备已经是捉襟见肘―无实验室。因此,汽车电气实验室的建设乃是当前汽车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本项目“汽车整车电气线路实验台研发”正是围绕着汽车核心课程《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而研发,与教材中的实验项目同步,工学结合,既能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科教学,又能满足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需要。同时,本项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后,可以在高校及汽车教具设备厂推广使用,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汽车电气实验室的建设对深入研究汽车整车电气线路、提高汽车行业技术服务水平等多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们的研究是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入全面和真实地了解我国高校汽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同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更加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资料的完整性,这是我们对该行业其他课题研究思路上的重大突破。经调研我们发现,对于综合教育来说,中国的汽车教育走进高校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10年的井喷,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人才的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单就一个“量”来看,尚且还得不到满足,何况“质”的问题。

汽车类人才告急已经成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有数据显示,国内汽车技术人才缺口达80万人,涵盖技术研发、整车设计、项目管理、汽车营销等领域;汽车从业人员在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技师以上、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例为4:8:31:57,与发达国家11:23:49:17的比例相去甚远。简言之,数量短缺与比例失衡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掣肘。中国汽车人才目前现实而严峻的问题是数量上的稀缺,但教育的宗旨却并不能只停留在填补缺口上,终究要从人才“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转变。仅仅看到高校就业率相关字眼,就以此肯定教育的成功性,未免有些自圆其说。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任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曾有一句名言,“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5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显而易见,人才问题对于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的意义如同一剑封喉。

二、汽车电气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汽车电气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设计研发十二台实验台,每台可供2-3名学生进行同步实验实训。台架共设计十个实验项目:充电系统,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仪表系统,雨刮清洗器,玻璃升降器,中控门锁,防盗系统,电动后视镜等。学生对各系统零部件实物进行识别,读懂电路图,利用跨接线根据电路图连接该系统各零部件,经教师检验无误后运行该系统;同组学生相互设置故障,让对方利用汽车专用数字万用表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2、汽车电气实验室建设的重点难点

本项目研究重点是实验项目的制定、外观设计、实验台架的布置方案。难点是项目的具体实施,本项目涉及的范围极广,困难重重,为了确保项目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需要逐步解决以下问题:①市场调研,实验室建设成本预算,后期维护与维修难易度分析;②实验室场地面积、位置的设置,实验台架的布置方案;③实验项目的制定,实验安全性、可行性分析,每个项目实验课时的设置;④实验外观设计、台架尺寸,框架与面板等等材料的定制,实验车型的确定;⑤制作一台实验台架样板,我们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后组织领导、教授等行业专家进行点评,提意见,然后改进;⑥组织汽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总结经验,再次改进;⑦开始量产,安装完成,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建立教学文档。

三、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项目由我院汽车专业专任教师,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能满足汽车电气多项实验项目,同时配有相应的实验实训指导书,以供我院汽车专业学生学习。

本项目创新之处是最大亮点。由于中国高校汽车教育发展起步慢,汽车实验室的建设更是凤毛麟角,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建设汽车实训室为主导,教具为辅的模块教学形式,而没有正规的汽车实验室,远远满足不了本科教育的需求。因此,正规的汽车实验室建设是本项目的创新之一;其二,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更是国内外首例,我们实验台架制作完成后,需要500多根导线才能令所有系统正常运行,但我们实验台架中却没有任何一根导线,剩下的留给学生自己根据我们提供的电路图完成连接,然后运行。与传统的汽车教具相比“只能观看不能动手”的弊端得以避免,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结论

汽车电气实验室建设是整个汽车实验、实训的重要环节,本项目抛开现有的纯书本理论和现成的实验平台操作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实验、实训的实质环节,不但让他们掌握“这根线为什么要和那根线连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为什么这样连”、“连线两端电子器件的功能”等内容。本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参与实验、实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深层次掌握汽车电气原理提供了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汽车整车电气线路实验实训指导书》主编.王英舜.广东科技学院出版.2013.3

第5篇

《汽车维护与保养》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完成《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为后续的《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实务》等课程搭建专业技术平台。本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纵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岗位工作中横向可借助本课程学习完成独立的汽车维护与保养相关工作任务,为其后的课程学习及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提供直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改革概述

《汽车维护与保养》于2014年1月立项,按照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课程先后完成了课程改革的调研阶段、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情境工作、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并于2015年3月开始进行课改试点工作,现课程已按照立项书的承诺完成全部任务,进入到最后的验收阶段。

三、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经过课程改革,已完成项目立项书中的全部任务,并进行了试点实施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现将课程改革的具体成效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学理念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为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设计上不但重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注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育人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才能适合社会需求。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深入贯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改革小组认真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基于汽车维护保养工人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保证了学生能够适应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因此,课程内容选取上,我们突出使学生获取完成此工作的过程性知识为主。

3.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德国已采用并获得了良好成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人才培养质量需经企业检验,只有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开放式办学,使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4.以学生主体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设计开发了职业氛围浓厚、工作任务明确的一体化教学情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摸拟真实”的情境中完成课程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5.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实施理念

我们努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结构,使教、学、做一体化,以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二)改进了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我们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在制订实际检测任务计划和决策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和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我们都采取任务驱动法,即以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倡导“以人为本”。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三)开发了新的课程标准

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高级汽车修理工证书、汽车维护保养技师证书、配件营销员证书等考核内容,结合企业典型案例,开发了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实施建议内容在内的课程标准。

(四)开发了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

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在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高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一本,并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工业和信息化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职业院校汽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美容与保养》一本。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录像、特色课件、演示动画、维修资料、图片、企业案例组成;还包括与每个教学情境相匹配的任务工单、学习手册和特色校本教材。

(五)“学中做”、“做中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我们设置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中设置不同的任务,在每次课中给学生分派任务,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学习,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对每个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最终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六)学生参加大赛获奖和教师参加比赛获奖增多

2012年参加“风向标”杯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单项一、二等奖;2012年“依维柯”杯全国高等学校汽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汽检团体一等奖、单项一等奖,代表黑龙江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场地赛汽车故障快速诊断项目全国第一名;2013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单项一、二等奖。

课改小组教师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化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同时获得全国机械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全国机械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七)课程改革提高了年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水平

通过课程改革项目的建设和完成,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现《汽车维护与保养》课改小组共发表课改相关论文3篇,申请立项哈尔滨市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两项;教改立项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

四、课程改革取得的不足之处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让我们觉得很有压力,也正式这些压力给我带来强大的动力,激励着我们一定要把课程改革进行好。通过试点实施并与对比班级比较,我们的课程改革确实很有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仍需改进的地方,我们也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了,关于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实训耗材损耗严重

在我们实施过程中发现,实训室的耗材如汽车使用的各种油液包括:油、变速器油、制动液、转向助力液、发动机冷却液等,汽车空气滤清器、空调滤清器、机油滤清器、汽油滤清器等由于学生反复操作练习,包括课下很多同学在晚上或者节假日仍到实训室练习,使用频率的增加使得我们的实训耗材损耗严重,在实车的很多螺栓、拉筋等很快就坏掉了。我们建议增加实训工位数量,加大对实训耗材的投入,同时满足学生的练习需求。

2.网络资源开发薄弱

第6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任务驱动

0 引言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整理融合教学环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要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使学生学以致用,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培养具有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技术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同时具有较强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表达能力、工作责任心与职业道德。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汽车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他汽车服务行业从事汽车销售、汽车维修企业业务接待、汽车国际贸易、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事故分析、汽车评估、保险理赔等汽车商务及技术服务工作。

2 专业建设思路

本专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从职业学习的角度来综合分析职业的工作过程和企业活动情境。

我们本着“从岗位中来,到岗位中去”的设计理念,使得课程内容设置紧密贴近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参考实际工作流程。以现代汽车后市场服务能力为核心,以销售与售后服务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建立仿真的和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学项目,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汽车维修企业及4S店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相应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中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以课程定位为基础,立足我院的实习实训设备,引进企业培训模式,开发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力求打造精品教材为目标。对教学资源建设实施标准化、专业化、过程化“三化”建设的思路。同时在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中,结合工作任务,并将复杂任务进行分解,开发出若干个专项模块,最后以综合性故障,进行全面总结和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

本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要更多地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维修技师以及4S店的售后服务经理。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人员的聘任制度、定期活动制度,明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探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

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认为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制定具体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构建设施,而其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3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该课程体系以汽车维修技术服务、汽车销售顾问、售后企业服务管理等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构建。根据典型生产性作业项目工作流程,校企共同开发建设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课程、顶岗实习教程。

在课程体系开发设计过程中,必须同时把握两条主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主要体现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主要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只有贯彻两条主线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才能形成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非常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职业技能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形成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与职业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基本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素质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在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学习,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强化职业导向,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4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培养目标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对课程体系的结构方面进行创新,将现有的“横向”课程体系结构改变为“纵向”课程体系结构,突出个性,构建由综合素质课程、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岗位技能课程等五大课程群构成的“素质+技能”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平台+专项+综合+岗位”的、充分体现培养“素质+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将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之中。

“平台”指“基础素质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德育、体育等课程)和“机电类专业群课程平台”(机械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

“专项”指“专项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变“横向”为“纵向”设置。以发动机检修课程为例,将原来“横向”课程体系中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拆装实训、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检测与维修设备应用、汽车维修实训、汽车维修电工实训课程里与发动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整合为发动机检修一门“纵向”课程。这样避免了同一系统知识需要几个学期分散完成,课程内容脱节,知识重复讲授,教、学困难,效果差,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等现象。

“专项技能课程”包括发动机检修、自动变速器检修、汽车传动系、行驶系统检修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检修、转向系统检修、汽车空调检修、气囊及安全带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网络系统检修、汽车销售实务、售后服务接待实务、汽车索赔及配件管理实务、汽车保险理赔实务等12门课程,培养岗位专项技能。

“综合”指“综合技能课程”,包括汽车保养、汽车整车检测、汽车售后维修实务3门课程,培养岗位综合技能。

“岗位”指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验证所学知识,掌握岗位技能,熟悉岗位流程,锻炼岗位能力,逐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接近工作的实际,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5 专业课程内容开发设计

该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项目来源于生产,经过加工、提炼,将其核心要素提取出来,使其高于生产,作为我们教学项目。即工作任务驱动下的教学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采用实际的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

该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按企业工作流程来设计,遵照学习领域的“七步法”。即:项目(工作任务)具体的起始条件;项目(工作任务)目标具体化;创设(总)项目(工作任务)情境,说明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学习内容;拟定可能性流程;制作相关的实训指导和教学材料;讨论并制作对教学项目(工作任务)的评价;以报告形式总结工作。

6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效果实现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采用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以大大增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获取了专业知识并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考的关键能力。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锻炼。

7 总结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师素质、实训条件、教学环境应有哪些具体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讲训并重,学练结合”教学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彰显高职教育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第7篇

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势必给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汽车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实在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追根溯源,就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而导致了行业的落后。

汽车维修专业是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一门重点专业之一,它主要培养适应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需求,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器设备、汽车检测设备使用、汽车故障诊断等多方面的汽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及整车的检测流程,具备汽车检测专业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指导技师层次,具有一定汽修企业管理的高级知识技能复合型行业人才。他们的今后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装饰、汽车改装、汽车营销等相关职业。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使汽车维修专业成为了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短缺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之一,也使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追捧,这给汽修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毕业生无法就业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就业。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影响了学科教学。近几年,虽然受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招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学阶段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理论学习上存在着困难。而在汽修专业学习中,理论学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机械设计、工程图学、汽车概论、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等课程,知识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相对困难,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学不懂、吃不透,理论知识的困难,往往导致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下我们的汽修专业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作出相关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汽修人才。作为长期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如何在当前社会需求下开展教学的认识。

一、整合教材,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从汽修专业的设计来看,虽然当前汽修专业涉及较多,如汽车电路、钣金喷漆、汽车改装……但其中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三个专业,即汽车的钣金喷漆、汽车美容和汽车机电,这与社会上部分汽车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和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社会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既然社会主要需要的是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那么我们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重新整合教材,要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学科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新发展优化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主次分明地向学生呈现知识,同时也能够减少知识容量,从而降低知识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我们职业教育有时候又被称作是技能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学校的三年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归根结底来说,教育最终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需求。

这就说明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安排和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要注意做到全面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教材的要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合格汽修专业人才。

三、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以后就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抓好实践教学,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实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将过去集中在最后一学期的生产实习根据不同阶段理论课程的安排,分散到三年中的各个学期。打破先学结构和原理再学使用和维修的传统方法,尝试先学使用操作,再学结构和维修,最后再深入学习工作原理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总结提高。努力做到教学设备的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进行完善的“一体化”教学。为此,应有计划地投入资金、装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建立发动机故障测试、汽车电控系统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专业教室进行《汽车构造》课的理论教学,可使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结合幻灯、投影、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生动、直观地显现出来,“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要与条件较好的检测维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以弥补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

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四轮驱动、能力跃进

教学质量问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各兄弟院校类型的不同、学院招生人数的不平衡、专业之间的可比性差,使得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缺乏统一、科学、完善的尺度,因而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模式来简单归纳总结的,在相近学科、专业或专业群建立相对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来实践进而推广是可行的。

1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

1.1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关注度仍然较低

要取得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办学思想的更新是关键。而学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考虑理论知识的完整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实践教学则从属于理论教学,没有自成体系,进而影响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

1.2 学校用人政策分配制度导向失准,教师不愿意承担实践教学相关任务

高职院校现有的人事政策大多规定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必须是正式在编具有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而专职从事实践指导和管理的教师上岗条件会相对宽松,即教师岗位和实验师岗位,因岗位不同,在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进修培训时,往往只考虑教师。同样在分配制度方面学校制定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也是偏向于教师岗位多,待遇上的不平等,分配上的不合理,严重挫伤了实验师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也造成了许多教师不愿意去指导实践。

1.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执行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管理粗放

实践教学的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管理制度习惯于按过去的经验和传统模式对实践教学实施管理。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远远不够,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1.4 教师能力结构严重失衡,能胜任实践指导工作的教师数量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好的实践指导教师,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兼任实践指导教师又相当困难,如果不分教师岗位和实验师岗位,能完美融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打造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目前在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实践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

2 “四轮驱动、能力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群依据加快东北振兴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人才需求,以培养区域汽车行业急需的营销、检测、诊断、服务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对接,将汽车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等职业岗位所需的营销、检测、诊断、技术服务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汽车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进行工学结合的科目课程开发,建设开放的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实施教学,利用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平台,以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了“四轮驱动、能力跃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轮驱动、能力跃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5S职业素质与6C服务理念培养,强化基于7P工作过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原有学院人才培养引擎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引擎新动力,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双引擎;将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程;以“校企共同开发的理实融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车轮,“校企共同构建的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质量保障体系”车轮,“校企共同打造的专兼结合、教做兼备的师资队伍”车轮,“校企共建共管的身临其境、学做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车轮四轮驱动,培养能跟踪汽车新技术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逐年跃进的汽车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 “四轮驱动、能力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学校办出特色,要把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培养的学生身上。实践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率、就业层次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指标等反映。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建立实施“实习取证监控”制度,杜绝了放羊现象。与各兄弟院校相似的方法和手段就不在此赘述了,主要的利器就是《实习取证手册》的良好运用。

《实习取证手册》除了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目的、实习安排、实习内容(项目)、实结、实习成绩评定等常规内容之外,还要包括实习进程中的“干活时的照片”、“微视”等电子检查监督资料、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评语、学校指导教师建议、企业综合评价等内容。通过微信群、QQ群监管学生的实习动态,让学生自己证明自己学会了哪些项目,保证了所有同学都在教师监管内。

此制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是要设计好实习内容(项目),这些项目和内容一定是学生实习期间可以接触到,或稍加努力可以接触到的,例如汽车检修类实习学生的汽车基础保养、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传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转向行驶系统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安全与舒适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网络信息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自动变速器故障检测与维修、柴油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汽车营销服务类学生的汽车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汽车市场营销实务、客户关系管理、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配件营销与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等项目内容;考虑到每个学生实习场所的差异,项目数目要有一定的富余量,即应该安排难易程度近似的选作项目,不能图省事搞一刀切,并且不同的项目要有难度系数,力求最后的实习实训成绩公平合理有效。

4 “四轮驱动、能力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用效果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汽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汽车检修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在“汽车营销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场地赛中获得汽车故障快速诊断项目全国第一名。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优秀奖1项;省级比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提高了汽车专业的知名度,彰显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的办学实力和水平。近几年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在行业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汽车企业对毕业生的正面评价在持续增长,用人单位对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快速适应工作能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实施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能力本位”观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我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构建出反映汽车行业特色,实用性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对我国高职教育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外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式。国外课程模式有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所在国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我国国情的制约, 我们不可能照搬。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体系和模式,逐渐形成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种类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改版,尽管做了改进,没有突破本科 “压缩版”的原型。其二,是模块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组成,根据需要可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重视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或职业定向性,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使用。其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课程的要求,是今后主要推广应用的课程体系。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总体思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在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需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具体方案如下:

(1)“4S”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售后服务(Service)、零配件(Spare Part)、信息反馈(Survey)。它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的品牌的特点。汽车4S店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4S店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基于“4S”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2)在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1。

(3)基于“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要求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第1学期:在校学习《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实用英语》、《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第2学期上半学期:在4S店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岗位,体验企业文化,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学期下半学期和第3学期:在校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一级维护等实训。

第4、5学期:分步完成4S岗位技能的培养,每学习一个“S”,在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和4S店之间轮转一次。

第1个“S”―销售(Sale):开设《汽车营销》、《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训练定货程序、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略的设计等能力。

第2个“S”―售后服务(Service):开设《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与维修》等课程,主要采用情境模拟法,训练学生售后服务能力。

第3个“S”―零配件(Sparepart):开设《汽车零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训练零配件出入库程序、检索方法、库存量确定等能力。

第4个“S”―信息反馈(Survey):开设《保险理赔》、《数据库实用教程》、《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课程,主要采用实践(活动)训练法,培养学生跟踪调查、回访、客服等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从事汽车营销、汽车维护、汽车检测、维修、车辆估价、保险理赔等顶岗实习,汽车驾驶实习,并且完成毕业设计。

2.2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结合岗位群应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建设《汽车营销》、《汽车故障与维修》、《汽车零配件管理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4S店信息管理软件使用》等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

表2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依据 “4S”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岗位能力”。如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针对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进行专项训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观察市场,分析、研究变化的市场给企业所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能及时提出应对各种变化的建议或经营方案,还要训练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按照校企共建、边建边用、精做共用的原则,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视频库、配套特色教材、特色软件工具建设,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3、课程体系的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汽车运用、维修技术与汽车营销技能,能从事汽车营销、汽车检测、维修、养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可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

3.1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本位”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要突出“能力本位”观,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整理组合现有课程,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2 革新教学内容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厂实践、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实际接轨,反应出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目前,市面上汽车专业相关的教材较多,但是部分教材内容与汽车发展严重脱节。如本专业《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4S店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3.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维护案例、学习情境、任务工单、汽车维修资料等开发,为实现课程教学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提供了资源。同时还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进行台架训练和整车训练之前,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训。2006年开始,学院与上海景格、北京运华天地合作开发汽车仿真软件充实到具体课程中进行教学,学生在点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实训,三维动画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能够更容易理解,之后利用故障模拟实验台及整车进行教学,弥补实践操作资源有限所产生的不足,为学生进行实操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以探索“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为基础,以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按照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原则,实施访问交流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聘请行业高水平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6名,优化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达到40%。

3.5 加强“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7页)技能训练平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必备支撑,依托悦达学院积极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生产性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根据4S店规范要求,采用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实训室的管理,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建成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保证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良好率,为学生实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一批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与中大工业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捷翔4S店、东风悦达起亚嘉华4S店、广州本田盐城4S店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有10个紧密型实训基地;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保证。

3.6 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校企共建悦达学院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轮转、分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汽车维护、汽车营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学校侧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在企业侧重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练一体化。

3.7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在考核体系上,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把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之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考核方法上,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4、总结

围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的主岗位,调研企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形成针对“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信息反馈”方面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在实施“双证融通”的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课程体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是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从学科体系向“4S”工作过程体系的一种转移,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取得预期效果,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学生个人发展有后劲。

【参考文献】

[1]邱英杰,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第10篇

关键词:机油灯故障 一体化 任务工作

技工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理论学习,实训车间进行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到位,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大大减弱了教学效果。随着新时期对中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体化课改,实施高效课堂模式,通过老师的导入与学生的思考相结合,达到学生既是工人,工人既是学生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这样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适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方法由老师满堂讲向学生主动学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单一工作任务向多元化相关任务的转变;教学手段实现由单一板书向现代化手段的转变。这些转变体现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下面笔者介绍桑塔纳轿车机油灯报警机械故障检修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体化教学思路。

一、教学组织

1.教材分析

机油灯报警系统所涉及的故障原因、机油灯机械故障检修所涉及的内容。

2.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机油灯故障涉及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油灯机械故障检修排除的方法。

3.工作任务描述

客户反映桑塔纳2000轿车行驶里程30万公里,发动机转速超过2150r/min时机油灯报警亮起,且有蜂鸣声。从上述现象可以判断,当发动机转速超过2150r/min时,机油压力若低于180kPa,这时开关触点闭合,报警灯闪亮,同时蜂鸣器鸣响报警。故障原因为系机油压力过低。经检测后机油压力过低。

4.工作任务分析

(1)客户报修,车辆问诊。

(2)资料检索、信息查询、计划制订。

(3)分析故障原因,讲解故障排除方案。

(4)故障排除。

(5)检查交车、评价反馈。

5.工作学习目标

(1)能描述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相关车间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理规定,能按照车间安全防护规定穿戴工作服,做到安全文明工作。

(2)能读懂派工单中工作任务和包含信息。

(3)能对照车辆或发动机实训台描述桑塔纳2000系的组成。

(4)能描述油路线、机油泵、机油滤清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能进行系机油压力的测量作业。

(6)能分析桑塔纳2000机油灯报警故障的原因及检测方法。

(7)能结合检测结果排除故障。

(8)能主动获取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对工作和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能与同学老师合作,进行有效沟通。

6.资源配置及小组讨论学习

(1)依照班级人数将学生划分6个小组,课前进行小组长培训,组织学员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以备上课检查。

(2)根据教学要求,每组配备1 台桑塔纳2000 汽车实验台架、2 套桑塔纳2000 维修手册。

7.制定评价标准(见表)

二、教学总结

学生通过对桑塔纳2000系机油压力过低这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能根据维修规定或客户要求,按照作业工单和汽车生产厂家的汽车维修手册的规定,独立或协同其他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汽车机油灯故障实施相应的维修作业。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克服原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会学不会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知识,利用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达到能让学生自己面对问题找到方法,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实现和将来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为企业提供合格的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汽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案实施;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90—03

一、前言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销量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汽车最终销量为938万辆,同比增长6.7% ;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为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总销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0年1~7月份,汽车累计销量824.14万辆,同比累计增长28.58%。

随着二、三线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衢州地区汽车售后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从交通局稽征运管处维管科了解到衢州共有4S店30多家,浙西大道11区在建4S店13家,整个衢州市汽车类人才非常紧缺。通过几个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的汽车4S店硬件条件都相当先进和齐备,但软件方面相对较弱。据调查,目前汽车4S店前台各工种在人力资源方面突出的矛盾是员工职业综合能力无法达到厂家规定的标准,制约了行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就汽车销售业务领域而言,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各4S店人力资源主管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占53.35%,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者高达46.65%。专业技术管理及经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者初级占46.7%,中级占40.2%,高级占13.1%;具有高级职称人员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23.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采用先学完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脱节。汽修专业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模式不够开放灵活,以致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体制与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教育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担负着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又受到社会习俗的影响,重学历轻技能,因而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如高职毕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了五种遗憾,即企业遗憾、学生遗憾、学校遗憾、家长遗憾和政府遗憾。而职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德国,采用“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学习领域的划分和行动导向方法地位的确定,是德国职教体系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德国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并以形象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方式。学习领域的重要之处在于面对现实,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了不同的行动领域,用行动导向法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并把重点放在行动上,而不是抽象的公式推导,繁琐的理论验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必须与企业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毕业后既能胜任专业岗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职业能力的要求入手分析,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汽修企业生产过程为依据,充分发挥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新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革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把学校课程学习与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变原来集中顶岗实习为分阶段、分层次下厂实习,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1.运行不同里程汽车具体维护与保养项目的研究

汽车零部件随着汽车里程的增加,寿命逐渐缩短,故障率也逐渐提高。不同零部件,寿命长短不一,故障率也不同。同时,由于汽车加工工艺与装配工艺的不同,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同一种零部件的故障率也不同。因此本教学团队根据不同汽车品牌、不同车型以及不同里程情况下,对具体的汽车保养与维修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

2.针对同一车型不同维护与保养项目制定提炼教学任务

在汽车企业工作岗位上,汽车维护与保养具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而如何将汽车企业具体工作任务提炼成适合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成为本团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提炼教学内容过程中,如何将具体教学任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以达到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工学结合之目的,成为本团队的重要研究内容。

3.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教学工作与地方汽车企业合作有机性研究

根据目前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如何合理地组织汽车维护与保养有效教学是高职学生接受技能培养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课题。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过程是具有一定科学规律和方法的,因此,教学工作与校企合作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工程。本团队根据自身具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工作与地方汽车企业合作有机性进行研究。

具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应特别突出以下知识与技能并重理念:①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过程,能熟练使用专用工具和专用设备,具有基本的生产操作能力和企业生产经验;②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使学生成为汽车专职“医生”,而不是普通的汽车“护士”。

根据高职汽车运用工程学制及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每两个学期即为一个阶段。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提取教学任务及校内工学结合

理论:以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为主线,以企业汽车保养与维护项目为依据,制定具有本校特色和市场导向的教学项目与任务,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企业发展现状;同时根据汽车4S店1万里~3万里保养内容,提炼和整合教学工作任务与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实施与修订。

校内实训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汽车4S店阶段性维护保养项目及工作任务,将提炼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与现有校内实训设备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 教学任务的提炼过程图图2具体的教学任务提取实例

通过该阶段的教学任务提炼及总结,精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已达到熟悉中高档车辆不同里程的日常保养项目及工作任务,包括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等技术层面的保养方法等目标。

第二阶段:教学任务社会实践及校外工学结合

将第一阶段提炼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汽车技术理论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本校高职学生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进程以及教学计划,为该课题的实施与成果评估奠定一定的基础。

(1)工学交替——校企双环境学习

针对具体的保养内容与项目,与地区的企业多方位合作,利用学校理论系统性强、企业实践性强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各自有效资源;同时,实现学生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模式。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2)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新篇章

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培养新模式,结合合作企业群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实现高职学生“在做中学”、高职教师“在做中教”的教学培养模式。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如图4所示。

(3)教学做合一——递进式培养方法

根据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教学任务和内容,图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制定出递进式教学方法和培养方案,从简单到复杂,从校内到校外,从汽车保养实训台到企业4S店现场保养的渐进性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汽车电器保养与维护为例,如图5所示。

图5递进式培养模式

四、结论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与评估改进,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施行,全面地对整个教学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和质量评估。团队组将请合作企业专家、高职教学专家、高职培养的学生以及兄弟院校的同行对相关的教学成果进行质量与教学效率评估,并对原有培养模式进行修订性改进和创新,为我省高职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开创出一条理论性较为完备,实施性有效的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通过具体方案的施行与实践,必将打造出一支高职教育理论深入、汽车技术过硬的地方性高校团队。

[参考文献]

[1]王爱国.基于阶段规划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朱金福.对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团队模式的尝试[J].职教论坛,2011(12).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04).

第12篇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 教学设计

一、前言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使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也对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1]

在我国,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必须要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开设汽车企业所需课程。其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

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 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制作工作计划,并利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发动机电控进行检测与排故能力。在教学上,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入先进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2]

二、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1. 以“项目单”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项目单”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项目单”的填写能够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项目单的编写中,都是以真实的汽车企业工作场景为工作任务,并且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积累知识而学习,改为让学生解决有范例意义的真实的工作任务而学习。

3.2 以学生为主体,工作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与排故能力。学生在“项目单”的实施中经历明确任务、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馈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在工作系统化过程中,获得显性和隐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理论知识讲授,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

三、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下面以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为例,来阐述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要提前对本项目进行课前准备,包括故障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相关理论知识准备,以及课堂上会用到的各种相关检测仪器及工具的准备。主要包括万用表、温度计及水杯、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及配套的实训台架和维修手册。同时对用工具和设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实训知识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实施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任务、独立地制定计划,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出决策;然后独立地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学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3]

资讯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故障,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由此来导入关于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专业书籍或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和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决策

教师根据上课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每组6-8人,以小组方式,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进行决策,确定小组负责人及各工作责任人。

计划

制定决策结束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学生仍然以讨论的方式,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查找维修手册,找出各传感器的位置,测量方法,和相应操作步骤,制定出本项目中的工作计划,实施步骤。教师要一一进行审核并点评,找出其中的漏洞,让学生加以修改和补充。

实施

在实施之前,教师要将工作的注意事项提前告诉学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按照相应步骤进行传感器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填写至项目单中。

检查

可分为三种检查方式,自检、互检和教师终检。首先,完成工作后,小组成员内部进行检查,是否有漏洞和没有完成的工作。然后小组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完成情况,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情况。最后由教师进行终检。

评估

教师在此阶段,对各小组填写的项目单进行评估。并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第三步 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教室的整理和工具的归位,卫生打扫等。

参考文献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崔志华、赵向阳。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9月

[2] 孟国强,刘越琪,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2-96.

[3] 邹德伟.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