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2-06-05 23:1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环境保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第1篇

1.1预防为主、科学规划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必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中要重点加强预防,立足于长远,从整体利益出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企业必须在履行国家环境政策、制度与方针的基础上,分析企业自身特点,设定一个环保发展计划,这其中既包括近期计划又包括未来5~10年的长远规划,长远规划中应该覆盖未来环保工作目标、技术水准、人员素质以及关键项目等多项内容,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年度、季度计划等等。并这一长远计划的实施途径给出科学合理的说明与论证,这样才能保证环保工作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方针地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1.2加大审核与监督力度

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中一些上规模的经济项目要同对应的环保项目同步建立并实施,然而,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则忽视了这一问题,这不利于企业环保工作的长期开展,对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2.1做好污染核算分析与审计工作

明确污染的关键环节,重点针对这些环节采取措施,拒绝使用高污染、高能耗型材料,转向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切实从源头上做好污染防治与环保工作。

1.2.2提出使用闭录循环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阶段最佳的环保工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原料,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污染,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1.2.3优选适应性的环保工艺和技术。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产品类型、经济实力、国家政策规定等来选择适应性的环保技术或工艺,本着低投资、高效、节能的原则展开生产。

2创建合理的考核监督制度

健全完善的指标考核机制是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必须形成健全的环保指标,并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监督等方法来促进环保工作的科学有序地开展。

2.1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指标

企业环保指标的制定要重点覆盖以下方面:污物排放量指标、污染物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浓度、生产设备的环保标准、资源的利用率。其中企业排污总量要控制在国家环保规定的标准,集团分支企业排污总量则要在企业排污总量之内。其中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指标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发展情况等来确定,具体从以下方面来确定:水体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率、工业三废的再利用率等等,进行全面考虑、综合衡量。

2.2加强环保考核管理

必须切实按照环保指标来进行环保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保考核指标的制定更有意义。可以说环保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他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间自上而下的通力合作,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与监督,而且要尊重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有目标、有层次地贯彻执行,实现环保考核的目标。

2.2.1做好环保部门的考核。

企业环保考核工作的开展应该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也就是要先从专属职能部门入手,只有环保专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达标,才能确保其他部门、责任人的工作达标。

2.2.2在做好环保职能部门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考核

形成从部门到车间再到班组的责任人环保工作考核与监督,使各方责任人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自觉带动部门员工开展环保工作。

2.2.3将环保考核纳入奖惩机制。

为了达到环保激励的效果,企业应该加强环保考核奖惩管理,使企业各部门、各个岗位员工都形成积极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环保工作,能够切实履行各项规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扩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环保工作环境。

3扩大宣传、强化思想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是企业的行为,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意识,而且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面向社会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重点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积极利用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些制度、措施,设定企业无烟日、关灯一小时等节能环保工作项目,或者通过其他类型的大型活动,例如:文艺演出、电视演讲、环保正文、板报橱窗宣传等等来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弘扬企业自身的环保文化,打造出一条合理的环保工作道路。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审计;披露

一、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且长久的国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上百部的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开始将目光关注到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题为《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的论文,揭开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而后,相继有很多学者开始涉足并研究环境会计这一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对环境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关于环境会计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于环境会计的要素、核算方法、计量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二)国外环境会计的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拥有一套针对于本国的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

1.美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美国环境会计体系是采用补偿成本会计和控制预防成本会计的相关标准和账务处理方法,分为三大类:自然资源储备会计、物质能量流动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自然资源储备会计计量美国大量自然资源储备物及其变化量;物质能量流动会计记录美国自然资源及其废物转化在经济和环境之间的流动情况;环境保护支出会计确认企业、政府和家庭出于环境保护目的而发生的支出。

2.德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德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能量流动会计、土地会计、环境评估会计、环境保护支出会计和可持续发展成本会计。目前,德国对环境会计体系是对环境自身的评估以及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而且扩展到土地方面的问题在环境会计中的影响。

3.日本的环境会计体系:

日本的环境会计体系研究起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但是日本对环境会计的研究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却较多。日本于2002年出台《环境会计手册》,使得环境会计在日本的相关准则形成正式文件。

二、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会计在法律法规方面出台文件也有很多,但是企业在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时,仍然缺乏环境会计的具体准则,并没有一部关于环境会计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大多制造型企业存在着环境污染隐患。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依的前提下,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和披露。

(二)环境审计机制不完善

环境审计主要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展开的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促进企业环境保护的常态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存在在审计类型单一、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环境审计无法出具一份完整的环境审计报告,使得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是社会公众无法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问题。

(三)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一些企业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大于一切,甚至不惜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企业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不重视环境方面的问题就意味着简化处理环境会计,甚至是不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这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小,但是环境保护并未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必然会阻碍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四)社会监督力量不够

社会对于企业环境方面的具体工作对外信息不完善,社会力量不能很好地进入参与监督,使得企业一般不能做到持续的在环境保护方面费用的支出。同时,由于人们本身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使得对于监督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作为和不作为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社会监督作为外部监督,是整个环境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外环境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积极组织、支持本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环境会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会计的具体要求和统一的衡量标准,为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在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时,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使得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而不是逃避和忽视环境问题。因此,我国首先要完善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其次,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也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积极地同本国政府、企业合作,研究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从技术上支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模式。我国也应该加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于企业环境方面审计的研究,逐步完善企业环境会计的审计制度。

再次,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强调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使得企业自身注重环境问题。公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为环境保护尽到企业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合理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环境保护重要性宣传的到位,也会引起社会力量对于企业的环境保护的监督,只有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会计的监督,企业才会足够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的环境才会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爱丽.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研究

[J].华人时刊.2012(05).

[2]林菲.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J].经济生活文摘.2011(11).

第3篇

关键词:环境绩效;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却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结果已明显危害到公众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着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我国当前面临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并存的局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实施,企业逐渐开始关注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价将成为企业持续经营和战略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企业很少注重环境的保护,很大一部分的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没有得到应有的管束。另外,在环境保护上也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尽管我国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也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管理和考核指标体系,但是,在关于企业环保方面的考核却远远不够。一些企业片面追求产量,成本等生产指标,忽视环境管控和污染状况的治理,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环境效益的低下,这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更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效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控制影响环境保护的生产经营和污染源排放,使得环境污染的形势得到了控制,也为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做了相应的准备和保护工作。但是,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一些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事件仍时有发生,面对如今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状况,企业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环境效益。

目前,我国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环保政策,提高经济效益,但仍有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不惜环境效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必须要加快开展环境绩效评价的步伐,逐步引导和推进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推进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现在经济快速的发展,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和很多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但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概念以及工作目标不仅需要高度重视,更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量化。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还要促进经济建设的循环发展,另外,相应的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手段也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结合相应的税收制度和环境公报制度以及其他鼓励性和监督性政策手段,全面而有力的推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并投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发展战略的实现。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根本保障。我国应以保护环境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加大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行政管理体制和科技研究开发体制。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节能法》等,但是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具体内容和强制性规定,滞后于实践,也相应的缺乏调控手段。实际经验表明,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制定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逐步引导和促进社会及企业主动参与并履行相应的环境法律体系和责任。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从环保角度出发,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大因素,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转变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是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的必要举措。另外,要加强监管由发达国家转嫁到我国的具有破换生态环境的产业和企业。

国家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结合,把环境要素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促使国家走向环保的经济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科研支持等手段逐步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注重环境保护建设。

3.实施促进企业环保措施及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过分依靠政府的强制监管,忽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性,缺乏内在环境管理的意识和动力。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国家应该重视和发挥市场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促进企业的环保热情,并结合运用绿色税收,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绿色保险等多种政策手段,鼓励并促进企业宣传和生产节能环保产品,逐步加强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完善并发挥企业的环境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快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

4.倡导全民形成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努力,同样环境保护的建设也是离不开公民的参与。我们应该以国家政府为主导导向,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一方面,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公众自觉的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动。另一方面,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就越有利于企业自主的提高环境绩效。因此,我国应不断的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管理的自主性。

就环境而言,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因此,减少破坏并加强环保意识是我国每个公民以及各企业主体义不容辞的义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人们形成环保建设的主力军。

结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存在不健全,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环境的建设,必将导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致使国家走向不健全的发展之路。因此,经济的发展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协调发展。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需要出发,通过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我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对策和相关建议。(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詹翠华.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7

[2] 罗宏,朱开悉.企业战略性经营业绩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1)

[3] 胡健.中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J].科研管理.2009(5)

[4] 刘德银.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探讨[J].理论与改革.2007(1)

第4篇

关键词:环境资产 确认 计量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47-02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取得广泛的共识,这就要求企业调整以前的传统行为和观念,处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主力,在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忽视环境问题,给环境和附近的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应该在煤炭企业中推广环境会计,本文就煤炭企业环境资产的计量问题进行探讨。

1 环境资产的确认

1.1 环境资产的含义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主体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被资本化了的环境成本,即与企业的环境活动有关的资产;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用的自然资源。

1.2 环境资产的确认

环境资源要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必须符合以下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

(1)从过去发生的事项取得或控制。

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是会计主体通过某些已经发生的事项而取得的,或者也可以是特定的主体没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是能够行使该项资源的使用权,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2)未来效用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资产可以为企业未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环境资源被确定为一项资产,也应该满足这个条件,为企业创益。

(3)能以货币计量。

环境资源成为环境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之一进入会计循环,就必须实现自身的价值化。

(4)环境资产确认的地域范围限制。

环境资产是人类所共有的,属于人类共同的“特定财产”,在划分地域的同时,也就明确划分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环境会计只能对属于本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资产进行确认,而对于属于多个主体的共同的环境资产,确认的标准是以是否对环境资产拥有控制权来划分的。

根据环境资产的含义及确认标准,煤炭企业环境资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矿藏等;②生态资源;③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④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2 环境资产的计量

2.1 自然资源的计量

(1)土地的计量。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受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资源,按它的利用程度可分为五个等级:耕地、林地、草原、建设用地和荒地。对土地的价值计量使用公式法。

土地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自身价值V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价值P。其中,V是基本地租R乘以土地等级系数a,再除以平均利息率r,即V=a×R/r;而P=I(1+i)/(r×N×Q),其中I为土地的初始投资额;N为受益年限;Q为受益资源的总量;i为平均利润率。则总价值M可用下式表示:

(2)水资源的计量。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前提,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水资源的价值应该包括它本身的费用和自然资源的价值,这里用矩阵法来进行计量。

水资源的价值向量A=(A1,A2,A3,A4)

其中A1为水质;A2为水资源量;A3为人口密度;A4为国民收入。

Q=A×R(R为水资源的评价矩阵)

V=Q×S(S为水资源的价格向量)

(3)矿藏资源的计量。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其所具有的耗竭性、经济寿命的长期性、利用的不充分性和实现的依附性等特点,在计量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底价法。

矿产资源资产有五部分构成:一是采矿权益,它包括矿产资源贫富程度所决定的超额收益情况而定根据市场的价值作为资产的底价,设为Pa;二是资源耗竭的补偿,它根据补偿标准直接计算,设为Hb;三是生态环境的补偿,它根据土地复垦的预测费用计算,设为Hc;四是勘探费用的补偿,可根据勘探劳动的耗费计算,设为Pd;五是矿产发现权权益,设为Ke。可用公式表示为:

Pf=Pa+Hb+Hc+Pd+Ke

其中:Pf为环境资产的净价。

②收益现值法

矿产资源可为经营者带来超额收益,它们的价值也就是这项资产在市场条件下的交易价值,其值是未来期望收益净流入用名义或实际利率贴现后的和。假定矿产资源的可开采年数(T)是一定的,Pf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Nt为矿产资源扣除开采、勘探及开发成本后的单位价值。

③市场法。

在市场上找到矿种相同、自然成因类型相同、工业类型大致相似的矿产资源的价格作为参照,在考虑了相关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后,来确定矿产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别的方法相比,计算简单,但要根据地理位置、消费者心理来权衡规模和品位的调整系数。其公式如下:

Pf=PX×L×M

其中:Pf为参照物资源资产的价格;L为品位调整系数;M为规模调整系数。

2.2 生态资源的计量

生态资源价值计量的实质是对自然资源间接效用的测量。这里选用机会成本法对矿区的生态资源进行简单的估算,不用直接估算矿区的生态资源的自然价值,而是将采煤这一项目和费用最少的替代项目进行比较来分析,比如说石油开采,在不考虑自然灾难和矿难的情况下,将煤和石油开采的费用之差作为保护矿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矿区的自然价值的最小评估法。

设每吨煤开采费用为A元,替代项目每吨开采费用为B元,煤矿可采储量为C吨,则生态资源的价值D可用下面的公式确定:

D=(A-B)×C

由于生态资源中有很多项目不能用货币来计量,所以对生态资源的计量只能是估算,只能为企业提供参考意见。

2.3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

对于煤矿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而购买的设备,可比照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如果是企业自制的设备,则只须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比如说,煤矿为处理废水而购买的设备可按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计量;煤矿为处理煤矸石自制的设备则只须按它的制造成本来计量。

2.4 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

煤矿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取得,有购买和自己研发的。对于购买的技术可直接根据购买的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对于自己研发的应该按照研发过程中实际的成本计算,其中属于专利的应加上与专利申请有关的费用。

3 算例分析

下面以某煤矿为例,该煤矿占地面积约35 km2,地质储量3.42亿吨,可采储量1.89亿吨。矿井设计能力150万吨,服务年限60年,初始投资额为2000000000元。下面只对该矿的自然资源进行计量。

3.1 土地资源的计量

假使土地等级系数为2,基本地租为0.5m2/元,平均年利息率为1%,平均利润率为-1%。

则×=6800150000

3.2 水资源的计量

设水资源价值向量A为(0.25,0.40,0.15,0.15)

水资源的价格向量为:

评价矩阵R为:

V=A×R×S=0.904

3.3 矿藏资源的计量(用公式法计算)

设煤矿资源等级系数为1.5,单位资源资本利润为3元,煤炭行业平均利润率为-0.4%。

则=88396720214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景非.环境会计及其计量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张雪晶.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自然环境;空运物流企业;环境成本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和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环境保护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在对此采取及时的可行性措施的同时,环境相关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了会计学科中的重要问题。

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基础的环境成本的研究,将其与各行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研究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就目前空运物流企业的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并未仔细的考虑过环境成本问题,即使考虑一些,也是将有关环境的因素直接计入财务方面的其他项目中,没有进行独立核算。

我国空运物流企业对相关的自然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空白的状态,仅少数空运企业通过一些会计科目来的设置来进行环境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核算,但也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中资本的部分。

对于有关运输环境保护的法规,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实施了相关的,如《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可是这部分法文和规则是没有涉及到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报告的相关方面的内容的,而且在我国运输企业会计制度中,其相关的内容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表现。在缺少足够的制度保护的前提下,企业也会缺少进行环境成本相关核算的动力。

因此,本文基于不改变当前空运物流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空运物流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提出一些改进、补充,就空运物流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核算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与设计,从而达到适合向相关方面提供自然环境成本信息的要求。对此,建议空运物流企业在当前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下进行环境成本的补偿核算,并且在有关会计科目下对补偿自然环境费用类和自然环境资产类会计明细科目进行有关的设置。

1)可以在“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下的运输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运输生产用固定资产下进行末级会计明细科目“环境资产”的设置,以此用来披露用于自然环境方面和公司管理部门用于环保方面的运输生产设备。而与此同时,在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对应的明细科目中增加环境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明细科目。

此外,对于环境资产购入时需要安装的情况,应该取得环境资产时将其具体的会计分录记录如下所示:在购入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而支付安装费时,则借记“在建工程-安装费”,贷记“银行存款”;在安装完成时借“固定资产-运输生产用固定资产-**(机型、船)-环境资产”,贷记“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或借记“固定资产-非生产运输用固定资产-环境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会计科目)。

2)可以在运输设备类固定费用会计科目下的运输设备-折旧费会计科目中进行环境资产-折旧费会计科目的设置。

按照当前的空运物流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空运运输设备类-折旧费应先收集于在成本类会计科目下的“运输设备-固定费用”中,然后再按照飞行小时等运输生产时间再次进行分配,从而使其进入运输支出中,对于生产运输设备用环境资产的折算折旧费用的同时也应该也按照这一程序来处理。

3)在“运输支出”会计科目下,进行环境成本会计明细科目相关的设置,以此用来核算运输生产设备在运输中所发生的环境费用。

对此相应的会计分录可记录为:借记运输支出-环境成本,贷记付账款等相应会计科目;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运输支出科目中的运输设备-折旧费下进行环境资产-折旧费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以此方便从运输生产设备固定费用中发生的环境资产类折旧费用的相关核算。

另外,在运输支出会计科目下的机场运输服务费会计科目中,进行环境费用相关的会计明细科目设置,以此用于核算运输生产设备停靠机场期间发生的环境费用;在“运输支出”会计科目中的运输设备共同费用会计科目下进行环境费用科目的相关设置,以便用来对从“运输设备共同费用-环境费用”中发生的应该分别摊用的环境费用进行相关的核算。

4)在长期待摊费用会计科目实现长期待摊环境类费用明细科目的设置,可将会计受益期超过12个月的环境费用计入该会计明细科目。

5)可以将管理费用科目下的绿化费、排污费等明细科目,综合起来合并为环境费用会计明细科目,从而便于企业管理部门所发生的环境类费用、无法运用合理方式进行分配计入运输支出的环境类费用的核算。

其有关的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环境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会计科目。此外,在其折旧费会计科目下进行环境资产类折旧费的设置,以此用来对管理发生的环境资产相关折旧进行相关的核算。

6)还可以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实现环境支出明细科目的设置,用来核算运输设备发生的环境污染损害赔款等较大的环境费用。

其相关的会计分录可记录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环境支出,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

7)对于发生环境污染的可能性较高的空运物流企业,企业可以在预提费用会计科目下增加预提环境费用会计明细科目,计算提取环境发生的负债,用来多发生突发性大额坏境而发生的赔偿做好准备,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参考运输设备航班列次数计算提取计入运输支出,其相应的会计分录可记录如下:借记运输支出-环境费用,贷记预提费用-预提环境费用。

由上述所示不难发现,假想的空运物流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核算设计方法,是符合当前的国家允许的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的,不会对目前空运物流企业单船成本和航次成本以及列次成本的核算数据造成相应的影响,其设计只是把一些专用于核算环境成本的明细科目加入进来而已。能够把当前企业分散在各个科目下面的环境成本统一结合起来,一定期间内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汇总和报告可以提供基础,而且目前运用于空运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不会和新增的这些明细科目发生矛盾。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论文篇幅和自身知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没有涉及到物流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披露等有关环境成本的管理内容,这将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参考文献

第6篇

内容摘要:公司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务,是公司的环境责任。为构建公司环境责任,文章认为应当进行以下制度设计: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资源税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关键词:公司环境责任 生产者责任延伸 公司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资源税 生态环境补偿 环境责任保险

西北政法大学学者马燕认为:“所谓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者白平则认为,公司环境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自身及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义务,应当对政府代表的环境利益负一定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博士吴国刚在论文《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中将其界定为:“公司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兼顾环境公益的要求,符合社会对公司制度的合理期望”。重庆大学教授黄锡生则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在促进自身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所承担的保护环境的义务”。

笔者较赞同将公司环境责任界定为:“公司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务,且这种义务不因公司的终止而立即消失”。这一界定突出了公司环境责任的三大特征:第一,法定性。公司环境责任是环境法律明文规定的责任内容。第二,可实施性。道义上的环境责任很难实施,而法律层面上的环境责任就具有可操作实施性。第三,义务的延伸性。即公司终止后其环境责任并不立即免除。因为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随公司终止而立即消失,为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遵循《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有必要强调公司终止后的环境责任。

制度设计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指: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重点是承担“绿色设计”责任、消费后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等,从而实现生产者责任向“上下两极”延伸,扩展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的环境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固体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导向企业行为;利于应对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但需要注意到:公司进行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需要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撑的,单靠我国公司自身的经济能力难以实现。同时,还不能忽略公司的“经济人”身份,他们必须能够与直接利用初始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在成本上取得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承担的责任超过其承受能力,公司就会转移生产方向,反而会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前进,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出台一些配套的辅措施,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扶助、配合与引导公司履行延伸后的生产责任。如构建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培育公众绿色消费理念、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税费制度以及建立环境补贴制度等。

制度设计二: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又称环境信息披露,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既可以满足消费者、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又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降低公司经济活动中对环境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为环境信息公开的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都对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了一些要求。特别是2003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专门就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规定,例如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式、法律责任等。但现有环境信息公开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向公众公开的环境信息量少、信息公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和系统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企业环境形象还没有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作用等。由于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受到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公司排污情况、环境管理要求和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应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制度设计三:环境资源税制度

环境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从广义上说,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生态税费,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其中。

环境税收在国际上是一种通行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为实现特定的环保目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公司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的环境政策和税收体制需要进行“绿色化”改革,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独立的资源环境税税种,使环境税成为现行国家税收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引入环境税将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内化到公司成本与市场价格中去,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公司的经济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低成本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制度设计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环境资源由于现在的使用而放弃的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生态环境补偿的手段包括:要求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支付信用基金,缴纳意外收益、生态资源、排污等费税,由政府出面实施环境项目支持、生态保护工程、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等。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助于从生产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该机制可以改变公司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迫使公司在进行商品生产时就计划到生态环境的损耗。为减少生态成本,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和占用。这样就可以达到促使公司自觉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从而确保生态系统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支持能力不会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受到削弱和破坏,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制度设计五: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可见,环境责任保险实质上是指被保险人依法将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一类保险。其属于消极保险,消极保险之保险契约所保护者为被保险人之消极利益,所谓消极保险利益为特定人对于某一“不利”之关系,因为此“不利”之发生而使特定人产生财产上之损失。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责任保险作为防范环境污染风险的法律技术手段,是经济制度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特别法高度结合的产物。该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发育和完善,并能强化保险公司对公司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损害的监督,最终促使公司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建议应当从三个方面完善现有的责任保险制度:

第一,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可借鉴美国和瑞典的立法模式,实行以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为主,任意性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在产生环境污染和危害最严重的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如石油、化工、采矿、水泥、造纸、核燃料生产、有毒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行业。而在城建、公用事业、商业等污染较轻的行业可以实行任意环境责任保险。

第二,扩大责任保险范围。借鉴外国经验,除了将突发性污染事故纳入责任保险范围内,还应将我国责任保险范围扩大到经常性排污造成的第三人受害的民事赔偿责任。投保范围不仅应包括违反环境法的经济社会活动、意外事故以及不可抗力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还应包括排污企业正常、累积排污行为所致损害以及污染所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损害。同时,为了促进保险公司承包,政府应当作出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减免税措施、注入保险基金、由政府出面促使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承保以进一步分散风险或进行再保险等。

第三,实行环境侵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耗后果是逐步显现和扩大的,实行限额赔偿,处于减少自己损失的考虑,投保人和受害人将会积极的防止和减少损害的发生及扩大,从而有利于减少环境侵权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与普通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比,环境侵权责任险的保险利益则要复杂得多。由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保险事故之发生既有突发性的,也有累积性的,还有转化性的,从而使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发生在保险单有效期内的污染所造成的损害难以把握其未来的赔偿责任。针对环境侵权的这一特征,实行限额赔偿将有利于维持保险机构的清偿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燕.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J].现代法学,2003(5)

2.白平则.论公司的环境责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吴国刚.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

第7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披露;利益相关者

一、环境会计概述

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主要反映、报道及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二是环境污染成本,三是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的评估。

二、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

(一)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基于宏观环境管理的需要,对我国企业提出编制和报送有关企业环境基本情况的统计报告的要求,然而这些报告主要是向政府机构提供的,除此之外的环境利益相关者比较少了解到此类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环境有关的问题时只有在发生确切的财务影响时才进行会计的确认和核算。例如对于企业专门设立的环境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以及按照法律法规定期缴纳的排污治理费用,一般列入管理费用核算;对于因违反环境法规而交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环境污染对于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等以外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新准则中在固定资产中加入了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说明企业己经开始重视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以及有意识地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水平,但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可能的环境治理和赔付却很少在或有负债的列报中反映。

(二)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原因

1.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报告总体缺乏足够重视

纵观环境会计的发展史,主要是由利益关系人压力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变化而推动发展起来的。目前,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政府作为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主角,它不但制定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还负责制定企业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实务指南。所以,政府的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在如何把环境问题转变为企业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政策落实的微观方面,尚未将环境问题完全转变为企业自身的问题。譬如企业在提供财务报表时如何披露企业活动过程中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及相关的标准,如何体现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和环境管理方面的绩效等等,这些方面都尚无据可依,政府也没有提出相关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政府没有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施加足够压力和行使的约束力不够,是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及提供相关环境报告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企业的经营者作为内部利益关系人,他是基于受托责任制承担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营者所披露信息的主要对象是投资人,通过披露的财务信息来反映其管理绩效。管理绩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受托关系的延续还是终止。所以,经营者是否披露环境信息和提供相关环境会计报告主要取决于其外部性的利弊。然而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企业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会增加相关成本而且成效是长期的,直接影响表内利润下降,影响经营者的管理业绩。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理人是不愿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

2.政府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工作力度不够

我国的企业的会计工作是在政府颁布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实务指南的指导下展开的,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非常重大,这样的指导方式有助于政府监督会计工作,但所有会计法律法规都由政府制定,则会导致会计界实务工作的滞后性,削弱自律性和主动性。许多发达国家己经在会计实务中运用了环境会计理论,对于环境会计报告问题欧盟会计师协会、英国财务分析师协会、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己有涉及,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效果,在提高企业自身环境形象的同时,又推动了环境保护运动。在其他国家都开始重视的环境会计报告的同时,拥有对会计工作绝对指导权的政府,却仍然没有顺应环境会计发展的时势,仍然没有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方面的相关规定,可见我国政府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规定的力度是不足的。

三、企业自愿提供环境会计报告的动力不足的对策探析

(一)培养和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就当前的一些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环保意识总体水平较低,对现代先进的环境管理绩效评估和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缺乏了解。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报告发展历程,民众环境意识越高,实施环境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越低,实施成本也就越少。可见,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广泛应用和完善需要广大信息使用者的积极推动。因此,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环保意识是发展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首先,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管理相关理念编写入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督促应考人员在备考专业知识过程中,加深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国家会计资格考试中增加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考核、在公务员考试中增加环保相关知识的考察以及促进民众和企业应对环境对策的思考。

其次,在学校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多掌握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要及时更新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将环境会计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入到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关课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落实到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当中。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鼓励研究学者丰富会计理论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实践应用,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向深层次发展。

最后,对各类专业在职人员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宣传和后续教育,其目的是使专业人员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企业长期经营发展中的实质意义,促使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和在自身经营政策和战略规划方面加入环境对策内容。

(三)扩展信息使用者的环境权益

所谓的环境权益指的是在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在行使其所享有的环境资源使用权时所产生的利益。对于我国来说,大部分的环境管理权限掌握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而社会公众享有仅限在检举、举报和控告等相对较少的环境权益,正是由于公众有限的环境权益和权益落实的效率较低,且权益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和实现,导致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行使权利的积极性不高,不但无助于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而且也降低了国家环境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正是如此,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展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以此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我国可以从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方面来扩展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危婷.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第8篇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会计 问题 方法

一、大气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严重,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的中东部多个省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霭 、沙尘等天气,空气污染指数一连数日显示为重度污染,人们出行不得不带上口罩,能见度低也为车祸事故埋下隐患,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在追求高GDP的同时,绝不能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

为了引起人们对大气环境的警醒,也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国务院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表示,环境空气质量将由过去的“API”过度到将来的“AQI”,其中增加了对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监测,但这决不表示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就能有所缓解,要减轻大气污染还要追本溯源,从企业源头出发,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轻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获得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为此企业要建立一套更为全面的会计核算体系,即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二、环境会计概述

(一)环境会计的定义

环境会计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借鉴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发展经济学、现代经济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如外部成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为辅的多种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核算、控制企业中与环境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其确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别计算并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会计学分支[1]。

(二)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直到20世纪70年代,环境会计的研究才开始在国际上拉开帷幕,其起步要比传统会计晚得多,因此环境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制度保障方面都不如传统会计完善,具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环境会计较传统会计而言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其一,传统会计服从于“经纪人”假设,即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把会计主体局限在一个没有生态的环境中,只单纯的反映会计主体之间以及会计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并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忽视了环境补偿责任[2]。而环境会计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其二,环境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下以与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事项为会计对象的范畴,它提高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重视程度,更强调的是资源环境以及生态循环价值。因而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理论的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如空气、阳光、水等;负债中增设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收入要素中,对于国家因企业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等给予的奖金、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要一并确认为企业的收入;而对于费用的界定则更为全面,不仅要计算传统的经济成本,还要包括对社会的外部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因排污和耗用资源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和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等。可见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具有特殊性,这使得单一的货币计量属性难以全面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在一些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可以辅助使用实物计量模式,如企业排放的污水,产生的有害气体可以使用体积数进行反映,这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成本信息更具明晰性,更具有使用价值,便于公众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舆论监督。

(三)环境会计的重要性

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以会计的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控和管理,使得自然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更加具体、清晰,从而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另外,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进行有效的监管,有利于社会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舆论监督,激励绿色生产企业为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再接再厉,同时使污染物排放不合规的企业受到相应制裁。总的来说,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改善我国环境现状,缓解大气污染,促进生态平衡。

三、我国现行环境会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有关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有关环境会计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与环境会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致使企业环保责任不明确,一些企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制裁。

(二)企业的经营目标未能做到与环境会计的目标相辅相成

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然而企业的性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标,这促使经营者追求高收入低成本从而获得高利润。在这过程中,大多数企业是以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这必然也会阻碍环境会计在我国的推行。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仅仅关注的是企业自身偿债能力指标、经营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等,却很少有企业考虑环境方面的指标,企业管理层的忽视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负的外部性越来越大。

(三)缺乏环境会计专业人才

环境会计不仅涉及会计学的知识,也广泛涉猎环境学、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把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融会贯通到环境会计中并非易事,没有夯实的基础知识,应用起来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高校仍按传统会计人员培养模式培养新型会计人员,势必无法培养适应中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会计人员。

四、解决现行环境会计发展问题的途径

(一)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完善会计法规和制度

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鼓励专业会计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汲取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在环境会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尽可能的制定出一套普遍适用的环境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特定行业特殊企业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实施细则,使全部企业在环境会计实施上有准则可依。同时,立法机关应在现有环境和会计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环境会计实施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企业明确其自身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政府、环保局等有关部门也应出台与环境会计准则想适应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和引导,并执行这种严格的奖罚措施,对超标排污、破坏生态的企业从严处置,对环保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奖励。

(二)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会计人员

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会计人员从思想上加以教育,从职业道德上加以规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3]。

(三)加强企业环境与社会责任观

应加强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观。使其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企业问题,与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息息相关,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降低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可实现性。

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除了关注财务指标以外,也要多多关注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企业应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切实把环保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邱玉莲、余琪.低碳经济下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2:01

第9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现状 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55-02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文章就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类型和审计对象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仍然落后。我国在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讨论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虽然在一些主要期刊上有一些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论文, 但未形成主流观点。在环境审计实践方面,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主,企业自主进行环境审计与规划的很少,只有海尔等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做环境审计与规划,而在社会审计部分,几乎是空白。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环境审计工作方面,我们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审计法规不完善,相关法规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仍然缺乏具体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我国迄今为止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而且,现有的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出现这些执法不力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环保观念淡薄、缺乏环保意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没有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资源的破坏。

2.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我们都知道会计是审计存在的前提条件,审计不能脱离会计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对于环境审计也一样,必须要有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作为保证,而且要有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而目前我国还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传统会计对环境不确认不计量,给环境审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审计人员无法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我国目前也没有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大都不公布与环境相关的会计信息,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很好的监督,企业也逃避了破坏环境而需要付出的责任。审计不能离开会计而单独存在,这些最基本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尚不完善,也无从谈起环境审计的继续发展。

3.缺乏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也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感觉最困难的也正是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计量。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使审计风险加大。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是导致我国环境审计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4.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民间审计介入不够。目前,我国环保资金大部分是国有资金,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大多数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不够,这样难以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会环境审计机构(通常指会计师事务所)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而且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民间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这些都是政府审计机关无法比拟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能有效为社会、经济和企业服务的环境监督力量。

5.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对象和内容单一,审计范围狭窄。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1.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首先我们应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内容的报告,对于已经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对于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可以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有效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应当着手建立起有关环境责任信息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报告的统一环境信息会计制度,提供完整、有效的环境会计资料,真实的反映企业环境责任信息。

2.加快我国环境审计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要制订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使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

3.加强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不断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当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当中,要不断加强对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逐步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政府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将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建立全新的环境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广大群众参与的环境监督和评估机制,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4.扩大环境审计主体,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刚刚起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而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民间审计介入力度仍然不够。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德元.加强环境审计推动和谐发展,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3)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审计月刊,2008(4)

4.王本强.深化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起点.中国审计,2009(15)

5.李娜.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西部财会,2007(7)

6.李国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想.2008(9)

7.张曼.环境规制约束下的企业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杨树滋,王德开.环境审计探讨、审计研究,2008(9)

9.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10.宣杰,孙凤英.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探讨.生态经济,2007(11)

11.周建霞,薛增琴.环境审计的现状、目的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07(13)

12.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8(2)

第10篇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石油资源不断减少、油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支柱产业,具有生产线长、生产过程复杂、产品需求涉及面广等特点,它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石化行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环境及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风险、重污染的行业。这就决定了它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导力量。为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污染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科学评价与监督,以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为研究基础,建立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十分必要。

一、样本选取

首先,从沪深证券市场中随机选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沈阳化工、茂化实华等30家石化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其次,选取10个主要项目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基础,对样本公司2006—2010年的年度财务报告、履行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信息披露比例

在选取的30家样本公司中,涉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比例如表1所示。

从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上看,石化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是较高的。这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注重环保形象、证券市场投资者对环保的关注等原因密不可分,这些因素促使企业逐步开始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加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信息披露质量

从信息披露质量来看,样本公司中多数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表达简单、笼统、分散,并有一定倾向性。如因缺少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依据,使部分信息只能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因没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企业常常只披露正面信息,而回避不利信息,使同类企业之间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减弱,减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信息披露内容

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尽相同。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内容的分类、整理,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多的内容归纳为10个项目,主要有:1.环境政策和目标;2.环保补助;3.三废排放量;4.绿化费;5.环保技术及设备改造;6.节能减排收益;7.排污费;8.资源补偿及治理费;9.环保管理规章制度;10.资源能耗及利用率。以此为基础,得到2006—2010年样本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披露项目1的26家,占样本公司的86.67%;披露项目2的占60%;披露项目3的有33%;披露项目4、7和8的企业分别占13%、30%、77%;披露项目5的有73%;披露项目9和10的均有40%。在样本公司中,涉及上述10项内容的公司数及披露项目数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多数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均不够全面。在10项内容中,披露6项及以上信息的公司12家,只占40%;可见,大部分公司披露的项目较少、不完整,多集中在环境政策和目标、环保补助、绿化费、排污费等内容上。

(四)信息披露方式

通过表3可以看出,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各异,出处有别。有的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96.67%的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部分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也有单独在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而多数公司是采取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披露的,说明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存在问题

(一)披露的质量有待提高

上市公司作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反映的情况来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由于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受企业利益的影响,因而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使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忽视了对其环境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也难以正确评价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削弱了社会对公司生产经营的监督作用。

(二)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

我国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如图1和表2所示,从归纳的10个指标来看,大多数企业披露的项目较少,不够全面、完整,并且大部分企业只是对存在的某些环境信息做简要说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的信息需求。

(三)披露的方式缺少规范

石化类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繁杂,如表3所示,既有将独立的环境年报公布在公司网站上的,也有包含在财务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缺乏固定、规范的形式,而且大多数企业仅仅只披露了一年或两年的数据,使所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

四、建议

(一)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外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较规范、全面,这与它们具有的较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众积极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也建立了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相比而言,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为加快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我国应大力加强环境会计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

(二)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政府环保机构应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责任有明确的认定。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在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之后,政府做了许多努力来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在我国尚没有明确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情况下,政府环保机构应当明确企业环境管理的范围,使企业在进行环境管理时可以有的放矢。同时,呼吁企业管理者及职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全面客观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三)充实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明确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对环境政策和目标、环保成本、环保收益、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披露要求,不仅披露定性信息,还应增加定量信息的披露。石化类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环保政策和目标;环保设备及技术投资;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情况;员工环保技术培训;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形成的奖罚;政府的环保补助及企业因自己的环保行为而获得的收益等等。另外,企业可以逐步建立预防成本的预测数据,从而降低环保成本。

(四)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在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可借鉴国外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完善目前以文字叙述、表外附注形式披露的模式,增设相关以货币形式计量的环境会计科目,实现传统会计信息与环境会计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披露方式。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信息分析系统,如环保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资源生命周期分析等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促进企业全面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同时,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动静层面的结合,如环境诉讼、奖罚、环境投资等对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有影响的信息。

总之,为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促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政府及环保机构应尽快制定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出明确的要求,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等做出合理的规定,石化类上市公司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供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窦巧梅.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原因分析[J]. 商业经济,2010(8).

[2] 李劼.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李艳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11篇

从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城镇发展的过程,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使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措施缺乏,居民谈不上有多少环保意识,甚至许多基层干部的头脑中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导致经济活动仅以经济利益为重,根本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镇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镇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本地乡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乡镇工业而言,由于它们分布在农村,有的企业甚至很偏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影响乡镇工业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它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而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主要应靠教育和公众的实际行动。提高乡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单纯是认识问题,它同乡镇工业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应在乡镇工业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多地区,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乡镇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起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甚至处于零状态,这就导致了乡镇其他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乡镇来讲要加大环保投入,乡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更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污染防治资金不应低于同级地方财政收入的3‰,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逐步扩大污染防治基金规模。同时,乡镇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当然,万事开头难,乡镇发展环保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这里除国家和政府完善市场机制、创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外,乡镇政府尤其经济发达的乡镇要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来投资环保产业,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按照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的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要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由专业化的环保服务企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有偿服务。推行集中供热、供气和供水。乡镇政府要引导乡镇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1)人员与培训。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2)执法装备。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置相关技术装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现场执法能力,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力争在2-3年内达到三级水平(3)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要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第三,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三、结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条件下,在世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中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紧迫形势下,如何城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环境责任;环境会计;环境审计准则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创造了史前无与伦比的财富,然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截至2011年12月底,国家环保部2011年受理环境污染案件超过1500件。严峻的环境形势已迫使全球共同应对。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等先后“难产”,加之加拿大的公然退出《京都协定书》协议成员国,全人类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发达国家的责任缺失、迟疑消极,南北阵营的意见不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低碳减排指标的权衡,以及发达国家试图用海外减排充抵国内减排的漏洞等巨大的挑战。加之伴随环保事业的深入开展、环保资金投入的加大,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的拓宽的诸多背景下出现的,在环境管理监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突出意义,环境审计就孕育而生,而作为环境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环境审计也不容忽视。此外,当前在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缺失的背景下,各地出现了令人提心吊胆的环境污染事件,例如紫金矿业的污染泄露、康菲漏油事件,接连不断的瓦斯爆炸事件及哈尔滨钢铁公司氧化碳泄露等事件,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是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内部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尤其是开展对上市公司进行有关节能减排、自然资源、环境披露的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旨在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基于低碳背景下探讨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分析

国内外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CIA,1997)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汤亚莉、刘星(2005)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郑晓青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组织内部设立审计机构或专门审计人员执行的环境审计活动。”格兰特.莱杰伍德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据此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主要是基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未能全面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种类。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D 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印发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内部环境审计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现有的定义只反映了其中一个或两个类型。其次,没有准确描述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第三,传统内部环境审计并未将一些环境指标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单纯的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未能结合包括空气质量、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企业机器设备产生效应节能低耗等内容。

基于此,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应在传统内部审计基础上,结合内部审计的构成要素和内容进行全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主要应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及本质等要素,内部环境审计是基于环境会计下对企业日常相关活动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涵盖依法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业务审计、加工、保管和处理设备审计、污染和防止污染审计、加强环境责任审计和产品审计。。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协调企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是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内部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一般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有内部审计师和环境审计师,随着环境审计制度的完善,这两者将逐步合二为一。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指实施内部环境审计企业自身承担的受托环境责任。内部环境审计的依据主要包括: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等各类国家环境标标准、企业的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等。对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此观点主要侧重于审计的检查职能。

三、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实例鲜而有之,据统计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不到30家,且我国企业目前大部分是进行合规性审计,内部审计中缺乏环境审计,环境审计中缺乏内部审计,内部环境审计难以成为推动内部审计中环保责任的指挥棒,最终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受制于我国目前的现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悖、中央政府强制执行环境审计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诉求相冲突)和企业领导者的重视程度,加之当前国内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绩效评价体制难以成为在实务中推广的重点,从而导致内部环境审计难以取得突破。鉴于此,笔者试图探寻阻碍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因素所在,以便能为企业日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意识淡薄,加之我国政府对环境审计的忽视和缺失,例如: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康菲漏油、煤炭瓦斯爆炸、四川水污染、广西镉污染事件等。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原罪在于地方政府经济收益诉求、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利益链条的相互勾连,地方政府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要求与周边区域环境要求冲突(区域外的外部负效应)导致企业行为与环境公益诉求冲突,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和保护强制力度不够。此外,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和未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对企业提高环境保护要求,以致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漠视,自然内部环境审计也就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企业领导和内审人员对环境审计意识薄弱,企业考虑的是当前的显性收益,忽视长期的未来的隐性环境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形同虚设。以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为例,其主要污染泄露原因在于:一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二是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汀江。经调查,因设在企业下游的汀江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损坏且未及时修复,致使事件发生后污染情况未能被及时发现。以上是紫金矿业公司领导者对环境保护的忽略。

第二,内部环境审计缺乏企业管理层的有力支持。企业管理层出于对企业的种种考虑,如管理层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考虑,如果实行内部环境审计相比传统内部审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大得多。因此企业管理层出于公司利润和自身业绩利益诉求难以自发进行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在实行环境审计的力度上有失偏颇,原本该自主推行的内部环境审计由于缺乏管理层的有力支持而失去活力和动力。内部审计对管理层完善公司治理有积极作用,但内部环境审计却对管理层业绩和自身利益作用甚微。与此同时,现行政策环境下缺乏对企业强制执行内部环境审计的要求,加之内部环境审计是为了监督企业及与环境相关的部门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管理者不能直接对企业的各个事项和过程加以控制,因此未能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据统计我国有700个工多万个企业和生产单位,而其中70%的环境污染来自于工业企业,且管理层坚持要实行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非常之少。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后劲和推动力。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渐完善,对环境污染的处罚越来越大,企业如果不消灭污染和遵循环境保护法规,就会面临环境诉讼风险和罚款,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甚至被迫停业,因此企业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关于环境审计的规定主要是以政策的形式出现,而在法律层面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自1994年8月《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审计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无论是2006年修订后实施的《审计法》、2010年修订后施行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还是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审计准则》,对环境审计都只字未提。虽然审计署积极推广环境审计,并于2011年8月成立了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但由于环境审计准则的缺失,导致了哈药总厂、云南铬污染事件等频发。可见,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施尚缺乏足够的、直接的法律依据。尽管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并没有对企业的环境保护造成外部压力,环境问题未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压力,企业也就没有必要加强环境管理、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因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环境审计实施的推动力不足,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惩戒力不强,很多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惩罚措施只是形式上的,极少对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执法不严。很多地方出现“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花钱治污;某些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不够。

第四,内部环境审计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我国新准则规范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仍散见于不同准则之中,缺乏系统性,环境会计与内部环境审计无章可循,准则不统一,与美国、日本环境准则的系统性尚有一定的差距。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标准界定尚未明晰,环境审计标准实质上就是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的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以及环境会计准则。从我国现有的可作为环境审计标准来看,并未建立环境会计准则,对企业发生的环境资产、负债等要素难以确认和计量,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不能披露,从而限制了内部环境审计中的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的开展。同时,法规中规定的价值指标往往只有一个非常宽泛的范围,且很少有与相关技术指标水平严格对应的规定,标准没有具体确定,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

第五,内部环境审计内容单一。我国目前已开展的环境审计只包括环境保护资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而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尚未涉及。审计内容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对企业开展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尚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绩效进行审计。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审计仅限于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审计,而这种审计形式属于消极的防范措施,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向企业决策人提供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和合理化建议和促进经营者改进工作,从而不能使内部环境审计纳入实践,内部环境审计流于形式,不利于激发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我国单一的内部环境审计内容阻碍了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

第六,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是企业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执行内部环境审计业务的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来看,执业注册会计师接近9万人,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全行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加之内部审资格考试通过的数量,从事内部审计人员规模难以满足当前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而从事内部环境审计的审计师少之又少,从而限制了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加之内部环境审计的技术性很强,专业技能要求很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通透财务会计知识,而且要了解审计知识,尤其是需要掌握环境相关知识,需要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且涉及多种环境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还需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起步较晚,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数从财经院校毕业,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基本技能不足;此外,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有些企业甚至由财务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不具备与环境管理相关的经验,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了解甚少,识别和判断环境风险的能力较差。例如:康菲公司如果能够出具明确的环境审计评估报告,对蓬莱19—3号井产生地环境污染加以信息披露,尽快封堵、及时停产,也许可以降低对渤海湾的污染。国际生态发展联盟绿色审计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审计学会环境审计委员会委员孙兴华表示,只有实施环境审计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环境效益审计,同时出具相应报告,才可以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危害。此外,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关环境法律法规且如何评价以及环境影响的如何计量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和敏感度,增大了环境审计风险,不能发挥内部环境审计应有的职能。

第七,内部环审计成本较高。内部环境审计成本主要有审计人员的薪酬、培训、审计进行的作业消耗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设计和环境审计等相关支出,内部环境审计的成本远比企业对环境的不作为消耗的成本要高得多,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相比企业外部审计成本高,因此企业管理层基于自身的利益和业绩要求,对环境审计只是敷衍了事。

四、完善内部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育环境审计责任意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增强环境审计意识。针对政府部门应积极联合媒体、杂志和各种新型的宣传手段(微博。在在线互动、博客、日志和新闻会)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扩大环境审计影响力,并随时将注入爆炸、污染等破坏环境事件做全面真实报道,尽力发挥全民舆论导向。针对企业自身而言,企业应从管理层开始培育良好的环境审计意识,企业管理层可聘请相关环境审计专家来企业进行讲座报告,以培育员工环境审计意识。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应进行自我继续教育,可与高校、研究所、环保部门环境审计专家进行交流合作,进一步掌握环境审计随时动态和培育自身内部环境审计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环境审计框架和内容。与此同时,企业可参与相关的环境保护大赛设计,提供高校学生暑期、寒假实习机会等。一是可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二是可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可起到环境保护宣传作用,从而加深企业全体成员及社会成员对内部环境审计的深刻认识,为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快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立法进程,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开展

我国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22行项环境保护和审计相关的政法规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体系,还有600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但仍缺乏开展环境审计的直接依据,缺乏强制性的环境审计法律。因此在大力执行环境审计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环境审计法律条文的具体化,使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使环境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真正建立起来,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必须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法》、《环境审计操作指南》等。与此同时,在某些地区有相应的环境法规条例的区域,应将各种地方法规政策理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规章制度,使得地方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地区、企业性质、规模、以及按照层次性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以便能做到“对症下药”。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环境会计法;财政部、审计署应明确环境会计准则和指南,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加大企业全面实行环境审计的强制性力度,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来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企业把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等成本费用,及环境维护开发后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时,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不再是矛盾的对立面,环境会计也许是帮助两者相互融合的最佳方式。

(三)构建内部环境审计体系,统一相关评价标准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结合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现状制定有层次性、地域性、行业性的内部环境审计体系,以便能为企业顺利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构可共同制定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当然要依托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局制定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和操作指南。针对内部环境审计体系应制定相统一的标准。按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性质,对评价标准划分,以便各施其职。例如:根据区域性划分,将内部环境审计区分为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根据地区不同情况制定想对应的环境审计标准;根据企业性质和污染程度,重点对采掘、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农药等污染较高的企业制定特殊的审计标准(如高危行业特殊安全标准一样);要制定企业关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指标规定;此外,针对不同行业应制定不同环境审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进行细化和量化以便操作。再者,根据企业的性质划分为公共性非盈利单位和盈利性单位,针对公共性单位主要是做到节约资源、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并且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相关内部环境审计;而针对盈利性单位,要在环境会计下严格落实环境责任,审计相关环境会计科目,控制污染来源,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规定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相对应的审计标准。再者,环保部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特质联合地方审计部门共同制定适合当地的环境审计准则和指南,并将企业环境审计指标纳入相对应的环境评审的指标体系当中,在企业进行环评时就将环境审计指标纳入,从而事前对企业环境控制标准进行把关,在企业项目建设时将环境审计指标纳入监督体系,并将相关部门和政府部门提出的环境保护审计意见纳入内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以便全面把控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细则,不仅只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还需结合企业生产的单位能耗、生产单位耗电量、耗水量、生产单位的废气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单位的资产消耗量和原材料消耗量,以及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和生产单位的环境修复成本和修复周期。

(四)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

企业应对内部环境审计情况作出详细披露,以便相关利益人能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并为企业改善内部环境审计制度建言献策。一是企业应对环境信息的真实报道,例如:对存在的环境问题给予全方面而真实的报道,以便相关人员能够清楚明确的掌握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投资决策。二是企业必须严格遵照已有的会计准则,并结合相应的环境会计准则(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会计科目和相关会计处理)和制度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正确处理,并且在编财务报表中,应将环境会计加入,并在会计附注注明和环境会计相关的业务处理情况。三是在对外审计意见时,应多企业的环境情况发表公开申明,以便投资者全面掌握企业的环境现状。四是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以及业绩说明提前在网上公布,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业绩和环境审计情况进行监督,从而能提早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关不利于环境的行为,真正做到全民审计。

(五)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专业人员培训力度,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企业为全面做好内部环境审计工作,提升企业审计效率,就应不断强化和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管理层就需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培养给予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是企业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内部环境审计小组或者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专门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设立,并需要独立于其他财务会计岗位旨在提高响应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二是加强内部环境审计人员调动培训力度。在内部环境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挑选、配备上下功夫,多途径、多渠道全面考核,以甄选出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在人员的配备上注意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且应充分联合高校、培训机构、审计协会等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给予各种学习和培训,并不定期邀请响应的环境审计专家到企业进行指导工作,以便能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提高环境审计师的待遇,培养环境审计师的忠诚度和执行力,且需加强环境审计师在组织的话语权培养,以能提升环境审计师的归属感和社会地位。四是在高校培训,储备内部环境审计专才。企业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设置高校的课程,应联合高校建议开设环境审计专业,课程设置既涵盖审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知识又有环境工程学等相关课程知识,储备内部环境审计专才,并与学校签订就业合作备忘录,待大学生毕业后直接签约到企业工作。五是社会机构(类似CIA考试机构)可单独开设有关内部环境审计师的资格考试,以便吸引复合型人才,从而弥补环境审计人才的缺口。

五、结束语

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企业生态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方面,对于低碳背景下企业生产单位或政府单位温室气体的排放、地位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成本和环境修复的审计尚属空白,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环境审计认识到位、环境审计法律法规缺乏、环境审计指标缺失、环境审计标准不统一和环境审计人才缺口大等挑战。因此要推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笔者认为应从内部环境审计立法、环境审计指标体系、环境审计标准、环境审计信息披露以及环境审计专才的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且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审计组织与环保机构联合作战扩大审计主体及建立相应机构等成功经验,以确保内部环境审计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诗雄.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审计,2009(11).

[2]陈薇.可持续发展下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推行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3]李明辉,张艳.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4).

[4]王晶晶.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

[5]林立.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周曦.基于经济责任的环境审计路径选择——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环境保护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1(5).

[7]黄溶冰,赵谦.环境审计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0(3).

[8]郑晓青.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企业经济,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