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时间:2022-06-14 04:21:27

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第1篇

到2012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的残疾人康复事业框架体系,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达到此目标,必须构筑康复工作“三个板块”,即重点康复、社区康复、康复理论研究,形成“三个板块”互为联动、互为作用,整体推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

一、重点康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基础

重点康复是残联组织成立之初,以解决与残疾人切身利益最为密切、残疾人最为迫切需求的问题为抓手而提出的,它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切入点,残疾人工作的突破口。纵观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是从重点康复起步,逐步扩展到现在的教育、就业等各项领域。十几年来,重点康复项目从三项发展到八项,残疾人受益面大、见效快、效益好。据统计,自“八五”以来,上海共有40多万人次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如白内障复明手术、聋儿语训、假肢安装、手术矫治等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形成了一定的康复服务能力,为上海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要实现国内领先、国际接轨,达到我们提出的瞄准国际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工作目标,就目前的水平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重点康复的内涵必须进行重新构筑,不仅仅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同时更要结合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优化目标,将重点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紧紧围绕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提高康复率开展工作。基于这个思路,我们确定了近期上海康复工作新的目标:聋儿康复后入普小普幼率达到90%;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达到100%;假肢、矫形器安装达到100%;矫治手术达到100%;残疾儿童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100%;辅具个性化配发达到100%。为了实现新的工作目标,我们积极寻求政策突破,改进手段,创新形式,提高质量,使残疾人真正得到更多实惠。如筹建人工电子耳蜗基地,为重度听力损失的聋儿解决电子耳蜗植入问题;着手筹建用品用具展示厅,扩大配发品种,逐步推进用品用具个性化配发;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城市建设,对双盲的白内障患者全覆盖地实施复明手术;对脑瘫儿童、青少年进行康复训练,采取“训练营”机构训练的方式,提高康复质量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深化了重点康复的内涵,拓展了重点康复的外延,更多的残疾人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了功能,获得了希望。总而言之,我们感到要通过重点康复来体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因为它是衡量和评估残疾人康复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重点康复在实现国家宏伟目标中仍然发挥着支柱功能。

二、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关键

随着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提出,赋予了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全新特色。社区康复正是从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基本策略。它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倾力构筑的第二个板块。

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需要残联内部与社会外部的整体联动,构筑社区康复需要新的工作理念的形成。我们在全面审视上海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其发展趋势,以社区康复为突破口,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在内部,着力夯实基础,抓好康复队伍建设,使社区康复工作有依托。市区两级残联先后成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市级指导中心配备10名工作人员,区县指导中心配备3~5名工作人员),承担和落实康复服务的具体事务;每个街镇成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专职康复人员1~2名;每个居村委会配备1名康复员。形成了康复处制定政策、指导中心抓落实,康复员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在外部,以卫生改革及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契机,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并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如:开展“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以社区医生与残疾人签约的形式,每个月上门为残疾人服务一次,截至2004年底,已有25782名残疾人受益;开展残疾人“健康体检服务”工作,截至2004年底,已有14396名残疾人免费享受体检服务;开展重残无业人员“养护服务”,利用社会福利机构,采取政府补贴一点、机构让利一点、个人出资一点的办法,为有需求的重残无业人员实施养护服务,截至2004年底,已有366名残疾人得到此项服务。今年,又以2007年上海承办“世界特殊奥运会”为契机,每个街镇建立“智障人士活动中心”,为一万名智力残疾者提供集教育、康复、体育为一体的服务,并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有残疾人康复站,承担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同时,我们还积极筹建区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利用上海丰富的卫生资源,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共建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康复服务基本实现机构康复与社区康复按需双向转介。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社区康复具有直接面向残疾人、服务于残疾人、残疾人普遍受益的特点,是残疾人覆盖面广、受益量大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关键,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体现新内涵、开拓新功能、创造新效应,才能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三、康复理论研究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支撑

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来支撑,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缺乏生命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已呈现出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趋势,并将进一步增强。这是由于随着社会多样化的特征日益显著,加之许多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课题所特有的个性化特点,很少有相同的样板可供借鉴,只得边研究、边实践、边拓展。所以,这两年来我们着力构筑康复理论研究板块,积极创造理论研究的环境,营造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在内部理论研究人员匮乏的情况下,借用“外脑”、利用“外力”开展康复理论研究,用发展理论研究来推进康复工作。2004年,我们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共同立项开展上海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与市卫生局共同协作开展了“上海市唐氏综合症产前诊断干预策略及效果研究”的课题研究;今年,市残联康复处与五个区残联共同立项开展了“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研究”的课题,形成了“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的研究成果;与市儿童少年大病医疗保险基金办公室合作进行“上海市6~18岁残疾儿童少年纳入大病医疗基金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年龄段的重残儿童少年大病医疗保险问题;与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进行“上海市残疾人健康生命调整年指数”的课题研究。最近,我们又着手立项开展“上海市城镇重残无业人员纳入本市医疗救助计划可行性”的课题研究、“上海市0~7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研究”等。这些应用性课题研究,不仅直接为康复工作做有效,更是支撑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康复、社区康复和康复理论研究,这三个板块是构成为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重点康复、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两个轮子,康复理论研究是为重点康复和社区康复提供理论指导,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助推器,是前进发展的动力。

因此,只有“三个板块”联动,才能整体推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

第2篇

学习考察组一行先后前往北京市宣武区残联、宣武区广外街道残联、白菜湾社区卫生服务站、大连市沙河口区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绿波社区居委会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参观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用品及康复设备展览会。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北京市宣武区残联和大连市沙河口区残联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依法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网络健全,依靠卫生、教育、民政、计生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基层得以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感到深有启发。

北京市宣武区残联成立于1989年10月,1995年计划单列,1998年7月调整为区属正局级。宣武区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时就“以社区康复为主导,以样板社区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狠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社区康复网络三网一体的建设,做到康复纳入社区,训练进入家庭。截止到99年成立了区社区康复指导部,建立了街道社区康复指导站28个,居(家)委会康复站58个,完成7417名残疾人康复筛查,为5153名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档案,为51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家庭训练指导。

大连市沙河口区人口60多万,其中残疾人近2万名,辖16个街道办事处,128个居委会。沙河口区残联从98年开始筹建区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99年被区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活动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全区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区财政专门拨款45万元,捐款万元以上有26家企事业单位。到20__年4月正式启用,整个活动中心设有聋儿语音训练室、爱心书室、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室、盲人图书语音室、健身室、配餐室和残疾人之家,使残疾人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可以进行康复、教育、娱乐、活动。每年十月份,沙河口区残联举行“金秋十月--残疾人欢乐周”活动,有法律讲座、卡拉OK、书画展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残疾人自娱自乐,真正让残疾人康复地回归社会。

在学习考察中,北京市宣武区残联陈丽红副理事长、大连市沙河口区残联姜五华理事长都认为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所确定的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工作原则,要形成残联搭台、卫生唱戏、社区参与的工作模式,主要体会是领导重视是前提、网络健全是关健、各方支持配合是保证。

领导重视是前提。从两区的实际情况看,两地的领导对残疾人事业都非常重视,政府一把手分管残联,抓康复工作的意识已形成共识。辽宁省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门发文明确规定,要求市、区要有500平方米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县级市要有1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并要求主管区长、市长签定责任状。大连市沙河口区为筹建区残疾人沙河口区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区政府在全区各企事业单位中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对各街道、各委办局下指标,区财政专项下拨45万元,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有26家单位捐款万元以上,到20__年4月正式建成了融康复服务、教育训练、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残疾人之家。

网络健全是关健。在考察中,北京市宣武区残联“三网一体”的康复工作网络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网一体”网络主要是指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公安局等为成员的区社区康复领导小组,下设组织管理网络(包区社区康复办公室、街道社区康复办公室8个、居(家)委残疾人工作小组344个);技术指导网络(包区社区康复之家技术指导小组、街道社区康复及领导小组8个、街道专业技术指导小组8个、居(家)委会康复指导员221人、残疾人家庭训练点128个);社区康复网络(包区社区康复指导部、街道社区康复指导站28个、居(家)委会康复站58个)。形成了横向到各成员单位、医院、

学校,纵向到居委会、残疾人家庭的区、街道、居委会、家庭四级组成的覆盖全区的立体化、网络化的残疾人康复工作网络,使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基层得以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

各方支持配合是保证。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宣武区和沙河口区康复工作办公室的成员单位都已把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如宣武区依托区卫生局建立了28个社区康复站,康复培训也纳入区卫生局的培训工作之一,还邀请中残联、康复专家医生对康复站医生进行康复知识培训,培训经费也由卫生局承担。宣武区残联还利用区卫生、区教育等社会资源,与区妇幼保健院联合成立了聋儿康复中心、低智力干预中心,对残疾儿童实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工作机制。区残联把残疾人康复服务手册发放到各居委会,要求各居委会实行15日报告制,发现社区内的残疾居民经治疗后有康复需求的,在15日内上报到街道康复站,确定医生进行跟踪康复。

经过6天的学习考察,大家感到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做到

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网络。我们要在建立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部的基础上,成立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在已成立的区、镇、街道、村(居)委会、残疾人家庭为主的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康复站和康复训练点的基础上,在明年底前在全区各镇、街道全部建立,形成覆盖全区的立体化、网络化的康复工作网络。(康复工作网络图见后)

第3篇

一、加强残疾人组织和队伍建设

1、积极组织残疾人工作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解放思想的学习讨论,提高工作目标定位,提升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残疾人工作者的整体思想水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以社会工作试点为活力,引入社工服务机制,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和“社工、义工”两工联动的社会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专业化、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3、建立社区残协专职委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力争对已建立的社区残疾人协会,选聘残协专职委员达到100%。同时要加强专职委员的业务培训和学历培训,提高他们自身文化素质。

4、加强专门协会工作,进一步建全组织,支持专协独立开展活动,发挥专协作用,实现专协工作与残联工作的互动。

5、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采取部门协作,社会力量配合,进一步拓宽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和服务方式,以人为本、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

二、加大投入、加速发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1、认真做好迎接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工作。在已完成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抓好和完善康复网络和服务网点的建设,迎接国家检查组的检查验收,确保完成2008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落实残疾人通报评估转介体系,加强各类康复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各项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按要求推进“白内障无障碍区”的创建工作,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指标。

2、最大限度地发挥四级康复服务网络的作用。利用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社区残疾人服务站、工疗站等现有的机构、设施、人力等资源,切实发挥四级康复网络的作用,为智障人士和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工疗和娱疗,为需要康复服务的各类残疾人提供综合康复服务。

3、拓展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进一步充实服务内容,重点实现六类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各类服务项目的两个全覆盖,满足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今年我们要在已有的传统的康复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要做好残疾人通报评估转介工作,做好居家助残和送服务上门、配送辅助器具等个性化服务。对残疾人本人无生活自理能力,且家庭无护理能力的残疾人实行家政、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和肢体、智力残疾人开展上门康复服务,每人每月上门服务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今年将按市里的安排上门为1190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除市里安排外,区残联也将安排1000名残疾人接受上门康复服务。各街道残联要协助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确定上门服务对象,并签订《深圳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协议书》。各街道要把有关残疾人的政策传达给每一个残疾人,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三、做好残疾人的就业服务工作

1、做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保护、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的各项政策。鼓励残疾人分散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残疾人个体和集体从业。

2、大力促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落实好长江高科技助残培训项目,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能培训;残联系统要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表彰残疾人职业技能能手。

3、构建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就业数据调查、就业援助服务等,健全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评估、职业指导、招聘登记、就业推荐、就业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残疾人培训向就业安排的转介,加强残疾人就业供求市场和信息平台建设,定期公告招聘求职信息和举办招聘大会,多层次、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

4、建立实施残疾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职业培训衔接计划,推进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服务。

四、发展教育,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适龄接受普通教育(即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切实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2、针对我区目前没有特殊教育学校点的情况,在继续办好宝安区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基础上,将利用干预中心的师资力量,再设特殊教育点,接爱未能到市元平学校上学的7岁以上特殊儿童少年接受教育。

3、鼓励和支持残疾人接受高中、职业、大学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知识水平。

五、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1、落实覆盖全社会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抓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深圳市特殊困难救济补助办法》、《真挚的关爱——深圳市2007-2008年扶助残疾人服务计划》等相关文件精神,根据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为困难的残疾人发放补助,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解决难题。同时根据我区的特点,贯彻落实好我区《关于若干扶助残疾人优惠措施的通知》,确保我区六类残疾人得到各种社会生活保障。

2、积极开展“一助一”、“众助一”和“志愿者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为残疾人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把解决低保边缘的残疾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重残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残疾人家庭的特殊困难作为重点,加大扶助力度,提高帮扶实效。

六、着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1、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残奥会、中国残联成立20周年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强与宣传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将残疾人事业宣传列入年度宣传工作计划。

2、积极配合上级残联开展以“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为主题的第十八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和“自强健身与残奥同行”活动,组织选拨残疾人参加第三届深圳市残疾人运动会;依托职康中心举办社区特奥活动,大力营造社会助残环境。

3、加强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建设。做好残疾人的信访接待和法律援助工作,宣传相关的法规条例,协调相关单位推进无障碍建设,努力促进人大、政协将残疾人的法规纳入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4篇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6000万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在我国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的比重很大。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摘自总书记为《自强之歌》20__年卷所作的序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发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号召”,提出了在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没有残疾人的小康是不完全的小康,残疾人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奔赴小康,他们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必须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必须提高。但是现在很多残疾人还封闭在家里,不能走出家门,想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就必须要开展康复服务训练。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地位和总体目标。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小康的前提,通过康复可以帮助残疾人站立起来、看见世界、开口说话,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开始全新的生活。

1、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残联工作的起家工程、民心工程,是残疾人事业的永恒主题。自有人类,就有各种伤残,康复自古有之,古人用针灸、气功、按摩等方法来进行康复。残疾人康复事业的萌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有一批伤残军人在疗养院里疗养,他们要走向社会、回归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照顾,后来就提出了康复的概念。我国残疾人事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开始了,残疾人工作、学习、生活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改变了在旧社会残疾人那种自生自灭的状况。当时国家就有残疾人康复工作和残疾人康复协会,但人们认为康复是医院的事。1988年中国残联成立,开始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开展了三项抢救性康复工程即老年人白内障手术复明(让盲人重见光明)、聋儿语训(训练聋儿开口说话)、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减轻残疾程度,恢复肢体功能),逐步拓展工作领域,富有成效地探索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之路。“八五”期间,开展了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低视力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等。“九五”和“十五”提出了社区康复,以社区和家庭为重点,开展康复训练,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经过10多年来的努力,残疾人康复工作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残疾人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残疾人康复业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项目逐步增加,康复机构从无到有,专业队伍由小到大,工作体系、业务格局、运行机制日臻完善,服务能力有所提高。

2、残疾人康复工作真正实现了康复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群人。据统计,10年来,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有60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减轻了障碍,恢复了功能,为600多万户家庭减轻了负担,影响了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工作、生活、学习。其中有386万盲人重见光明;有17万低视力者走出朦胧世界;有16万聋儿接受听力语言训练,能够开口说话,23进入普幼、普小,结束了“十聋九哑”的历史;有123万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和康复;完成儿麻后遗症及其他肢体残疾矫治手术72万例,装配假肢、矫形器49万件;有52万名肢体残疾者、智力残疾儿童就近就便得到社区家庭康复训练;提供上百品种、近400万件用品用具,帮助残疾人改善了功能。

3、新世纪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奋斗目标--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20__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对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以社区为工作平台,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康复服务能力,提高康复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社会资源,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__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70得到康复服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50。到20__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上海市在市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到20__年,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长宁区 、徐汇区、虹口区要实现辖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有康复服务;到20__年,闸北区、普陀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要实现辖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有康复服务;到20__年,金山区、松江区、南汇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实现辖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有康复服务;到20__年,本市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区委、区府领导对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非常重视,把此项工作列入今年区府144项实事之一,提出到20__年,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70享有康复服务,全区18岁以下各类残障儿童青少年享有康复服务率达到90;到20__年,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90享有康复服务,全区18岁以下各类残障儿童青少年都享有康复服务;到20__年,实现辖区内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有康复服务;到20__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当然,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排除障碍,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二、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残联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残疾人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邓朴方同志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达到小康更多地需要残疾人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康复的任务就更重要了。”而广大残疾人生活在社区,只有把社区康复工作搞好,广大残疾人才能享受到康复给他们带来的改善功能,才能提高就学、就业的实力,才能走出社区、走出家庭,回归社会。

目前,我国的6000万残疾人中,有康复需求的仅27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与现实的康复服务能力之间差距很大,各地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工作体系不完善,康复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康复经费普遍短缺,多数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还得不到切实的康复服务。因此,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20__年,我区在两个镇进行了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试点,今年6月份又在各镇、街道(园区)推开,经过医务人员、基层残联干部的辛勤努力,开展了康复需求筛查、签订康复服务约定书、提供上门康复服务等工作,为各类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简易的健康体检和康复知识咨询,并指导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功能康复训练。据统计,全区18个镇、街道(园区)有持证残疾人13827人,进行康复需求筛查8186人,签订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约定书7024人,占有康复需求残疾人的85.8,其中肢体残疾3670人,智力残疾1570人,视力残疾807人,听力语言残疾583人,精神残疾363人,多重残疾32人。

开展康复服务既满足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又为残疾人康复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真正做到“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原因有

1、人们陈旧观念的影响。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既然已经残疾了,再怎么康复也是残疾,再说康复效果也不怎么明显,认为康复不康复无所谓。如我区一名聋儿家长,当我们第一次动员家长送聋儿到聋儿语训部进行康复,但家长非常不配合,认为我们侵犯他的隐私权。第二次去时,这名家长把孩子送到了乡下,躲避我们,不愿接受康复。而根据康复规律,0--7周岁是康复的最佳年龄,如果残疾儿童年龄超过7周岁,就丧失了最佳的康复机会,今后他的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的机会也就丧失了,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但是如果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即使残疾程度再重,他们也能够成为社会的贡献者、服务者。

2、康复知识不够普及,基层康复工作者队伍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公众的预防与康复意识也比较薄弱。一是参加服务的乡镇社区医生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整个残疾人康复的理念认识不清,对各类残疾人所需要的康复服务不太了解,在实施康复服务中从医疗康复考虑得较多,缺少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康复需要提供相应的康复指导,服务方式简单化,资料填写不到位。二是残疾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强,有的视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康复需要较专业医生的诊疗,社区医生就难以提供专业的服务,引起残疾人不信任医生,不欢迎医生的上门服务。三是在残疾人活动中心和社区的设施中,许多康复器材其实都是一般的健身器材,而针对残疾人需求的康复器具还非常缺少。

3、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康复工作发展的瓶颈。就全国来说一些地方没有将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投入缺乏稳定的来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就松江来说经费虽然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重点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但随着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域的拓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康复进社区、服务进家庭”--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资金的缺口将越来越大。表现在一是我区开展的试点工作,受到大部分残疾人的好评,认为这是一项造福残疾人的好事,都积极要求参加康复服务,也有一些未持证的残障人士也想参加康复服务,但现有的经费难以保证工作的开展。二是康复医生每月一次上门服务,医生和残疾人都认为服务次数太少,要求增加服务次数,但每年60元的服务费难以承担。

三、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具体体现。提供条件帮助残疾人康复,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是政府的职责,是社会各方面的义务,必须要做到:

1、要建立和完善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政策。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有利于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减轻社会负担;有利于残疾人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回归社会主流;有利于唤起各界人士对残疾人的爱心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有利于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特别是要将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纳入到社会公共框架体系之中,促进形成有利于残疾人康复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卫生部门要依托医疗资源的优势,完善对残疾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工作机制,对新发生的“三瘫一截”病人进行医疗康复或功能训练指导康复,对持证残疾人中长期患有严重的各类慢性病患者进行上门服务。民政部门负责完善残疾人康复对象的救助政策,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劳动保障和医保部门负责建立有利于保障残疾人医疗康复的政策,将残疾人康复分别纳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范围,减轻残疾人医疗康复的经济负担。公安部门负责完善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监控和事后收治的政策规定,不断降低精神残疾人的肇事肇祸率。教育部门负责制定保障残疾儿童青少年享有接受教育权利的相 关政策,保障残疾儿童青少年享有教育的权利。

2、运用社会化手段,整合社区资源,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生活在社区,因此我们要在动员社会、调动各种力量,整合康复资源方面不断探索,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康复工作的支持。做到一要抓住残疾人工作进社区的契机,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到社区建设之中,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社区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残疾人康复指导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他们提供就地就近的服务。二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网络体系,以社区为载体、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康复站为骨干,上级专业机构为指导的康复训练与服务三级网络体系,根据各类残疾人不同的功能障碍,确立不同的康复目标,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不同内容的康复训练措施。在基层残联成立村、居委残疾人协会同时,成立残疾人康复领导小组、残疾人康复工作指导小组,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联系箱。三要积极争取民政部门的支持,在民政部门的“星光老年之家”中设立康复点,配备康复训练器具,为残疾人就近就便进行康复训练和提供康复服务。

3、加强康复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康复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因此,要发挥区残疾人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工作的指导和康复服务医生的业务培训,要求区对镇、镇对村进行层层培训。经过培训,建立一支素质好、技术稳定的社区康复服务员队伍,为残疾人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具体做到

第一、康复医生要有爱心,真诚服务残疾人做到一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要工作中充满爱心、真心,耐心为残疾人服务;三上门服务时要带好服务记录表并按实填写,服务后请受助人(或监护人)签字确认;四无法在约定的时间开展服务,应事先告知服务对象,另约时间进行康复服务;五要在服务中加强与残疾人的沟通,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要加强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宣传,帮助树立康复信心和信念,变要我康复为我要康复,做到一是对残疾人本身的教育,引导其克服自卑、失望等不良心理状态,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对残疾人家属的教育,在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既不放任不管,又不包办代替;三是教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的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进行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

第三、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中,要依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就近就地、经济实用、覆盖面广的康复服务。具体要做到残联、卫生分工不分家,逐步形成区残联、区卫生局抓管理,基层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落实,村、居委干部、社区医生抓实效,残疾人协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区各界广泛参与的康复服务工作格局。

签约前基层残联要对残疾人家庭进行一次入户康复需求调查,摸清残疾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征求是否需要康复服务。具体实施中残联、卫生要做到“五个定”即一定服务对象,凡居住在本行政区域的各类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重点是三瘫一截病人、各类残障儿童、持证残疾人中患有各类慢性病人员;二定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落实社区医生进行康复指导;三定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方式,方便残疾人;四定服务时间,按照康复服务约定书实行每月一次上门服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五定服务人员,每个康复对象指定医生负责。

第四、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必须加大康复经费投入,除了各级政府将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外,还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实际提供经费保障,并且采取社会捐助、国际捐赠、残保金开支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残疾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等。要开拓思路,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来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如上海黄浦区的博爱幼儿园,是一家民办幼儿园。园长的孩子也是脑瘫患儿,体会到抚养孩子的艰辛,所以自己创办了博爱幼儿园,收了60多名脑瘫儿童,为家庭、社会减轻了负担,但是该幼儿园一不纳入教育机构的管理,也得不到相应的经费的支持,生存就有困难。因此,国家、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民营机构的民办公助力度,可采取开办费投入70,运转费提供50,其余靠收费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来运转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可扩大到康复站、工疗站、寄养站的建设中。

第5篇

重庆路办事处第四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残疾人李翠凤,三级肢体残,丈夫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社区残协知道了李翠凤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为她办理了低保手续。

李翠凤因身体残疾和年龄偏大,从厂里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干的工作,社区积极想办法为她争取到一份公益性岗位――楼栋保洁员,使她生活有了保障。后来,李翠凤反映自己上下楼十分不方便,社区残协便将这个情况牢记心头,想办法找机会再给她解决。

第四社区的工作人员多处奔走,四处联系,最后来到涧西区钟表元件二厂,社区残协的工作人员看到,这种加工工序比较适合残疾人。在元件二厂的大力帮助下,第四社区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社区福利加工厂。

考虑到福利厂的残疾人比较多,社区的工作人员又在小加工厂里设立了工疗站,在工疗站里提供训练与服务,对康复训练对象进行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并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支持、知识普及、用品用具供应、转介咨询的康复服务。对由于经济等因素不能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但需要康复和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安排到工疗站里工作。社区残协考虑到李翠凤的情况,就安排她到小加工厂里干活。李翠凤到小加工厂干活以后,很快掌握了技术,熟悉了环境,工作逐渐顺心,又有收入,并且和工友们相处得不错,心情日渐舒畅,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家庭生活也越来越有规律。她说:“是社区残协给了我新的生活。”

目前,第四社区辖区有残疾人200余名,除少数有工作的,其余大部分闲置在家,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有劳动能力。残联计划,让部分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项目暂定为他们力所能及的工疗站手工加工活之类。进入轨道之后再逐渐铺开,让本辖区的残疾人尽快脱贫脱困,得到康复。

社区是我的大家庭

武汉路办事处第五社区位于涧西区广文南路。几年来,社区主任张崇伟带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小组成员,为残疾人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室”,发动社区居民关心、帮助残疾人,还专门制定“爱心服务卡”,为残疾人提供就近优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辖区残疾人只要有困难,有康复需求,她们随叫随到,毫不含糊,她们成了这个特殊大家庭真正的“管家”。

为了搞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社区工作人员进张家,出李家,入户调查,全面摸清辖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对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家庭状况、特长、康复需求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针对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提供康复医疗、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训练指导、用品用具咨询、转介等多种康复服务。

2003年,社区居民崔雪琴因眼部视网膜病变做手术失败而致盲,同年又与爱人离婚,带着智力残疾的女儿一起生活。如此打击使崔雪琴心理受到重创,感觉生活走到了尽头。社区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及时为她办理了足额的低保金,保障了她的基本生活,并用心理帮扶的方法使崔雪琴情绪稳定下来,树立起康复的信心。社区针对崔雪琴的情况,为她开展了盲人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定向导向训练服务,教她干家务,指导她使用导盲杖,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社区还为崔雪琴的女儿进行了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减轻了崔雪琴的后顾之忧。现在母女俩生活内容丰富,思想觉悟高,热心残疾人公益活动,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块。

社区居民焦治国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精神残疾,同时他的爱人是视力残疾,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社区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后,安排焦治国的爱人杨玲来社区任委员,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同时,社区及时联系河南省荣康医院为焦治国办理了转介服务,争取治疗的最佳时机。焦治国出院后,社区人员每逢休息日轮流到他家中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康复训练、康复用药指导、监督服药、心理疏导等。经过努力,焦治国现在康复情况良好,生活能自理,还定期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经验123

涧西区把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纳入整个社区建设工作规划,纳入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议事日程。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积极开展创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活动,基本形成了具有涧西特色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新路子。

1.落实优惠保障制度。

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低保医院”,在挂号、就诊、康复训练费用等方面给予减或免;区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坚持免费为辖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按摩服务;武汉路办事处还创办了社区“爱心超市”,成立了“爱心协会”,受助特困残疾人达400余人次。

2.构建网络,完善工作体系。

依托洛轴总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洛阳市涧西区培智学校、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成立了视力残疾等7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直接负责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咨询及转介服务;依托乡、办事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设立了8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建立了助残志愿者联络站、残疾人康复室等,形成了区、乡(办事处)为指导,以社区残协为纽带,以康复服务为基础,社会各界参与,资源共享和纵到底,横到边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网络。

3.建立整合化的医疗康复点。

适时抓住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其资源,建立起67个社区残疾人康复室,在残疾人社区医疗上保持覆盖率,提高效率,满足和保障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目前有92%的残疾人就近在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和进行康复训练。

4.建室设点,形成地域化康复网络。

一是做到“三结合”,康复点与社区家庭紧密结合,医疗手术与功能训练紧密结合,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紧密结合。二是实现“三抓三带”,抓康复资源机构带社区家庭,抓医疗带训练,抓集中带分散。三是实现康复室地域化,康复室覆盖了全区范围,确保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子云点评

我们在前边的5篇文章的点评中,分别谈过了社区康复的意义、质量、机构、人员等问题,结合洛阳市涧西区的经验,想谈一下社区康复的策略。

同志有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将策略的重要性与政策并列了。就目前社区康复工作而言,由于有多年的实践积累和中央与地方的提炼总结,文件俱备,政策明确。各地,特别是示范区在开展工作时,都按政策要求来做。但各地情况有差异,所以采取的策略会有不同,而假如没有好的策略,政策的落实则会大打折扣。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面提高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早日实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规划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以社区康复工作站为依托全面开展社区康复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坚持全面康复、普遍康复,到底,建立起残疾人康复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构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培育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市的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7月1日——9月30日)。落实组织机构和康复机构,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落实培育活动经费。配备社区康复工作协调员、指导员,有计划地按照标准要求分步实施。

(二)试点阶段(10月1日——12月31日)。召开试点乡镇、办事处动员会议,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试点乡镇、办事处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做好试点总结评估和全市推广工作。

(三)实施阶段(1月1日——5月31日)。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的工作标准,召开各乡镇、办事处动员会议,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各乡镇、办事处全面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做好各乡镇、办事处总结评估和全市创建活动工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落实相关工作。

(四)自查阶段(6月1日——6月30日)。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自评,查漏补缺,制定整改措施。

(五)考核评审阶段(7月1日以后)。接受省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和评估,迎接国家的评审,并申请上级部门验收。

四、实施办法

(一)成立市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工作,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残联,办公室主任由李如水兼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处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日常工作,并检查、指导、落实各项任务指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

(二)市残联牵头,以乡镇、办事处及村委会、居委会为单位,对全市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详细掌握情况,弄清残疾人康复需求,安装康复器材,并提前在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之后,全面铺开创建工作。

(三)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层层分解创建工作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单位,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市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对工作不力,敷衍了事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四)参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逐一对照示范标准的各个项目进行自查,找出差距与不足,加以改进。在5月底前完成创建工作,7月以后迎接国家和省的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原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基本职责。要自觉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2、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原平市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残工委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各乡镇政府、办事处亦要成立以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3、落实部门职责。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多方面多部门,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各乡(镇)、街道,卫生、民政、财政、发改、教育、人事、城建、人口计生、宣传、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确定的职责分工,把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自己份内的重要工作,明确工作内容,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要求,主动参与,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密切配合,构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4、强化目标考核。市政府将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整体工作的重点内容,列入对基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对工作积极、成效明显、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给全市示范创建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处理,追究责任,确保全市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确保创建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各部门职责

(一)市政府秘书处

1、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报告,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制度。

2、负责制定扶助全市贫困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康复服务的优惠政策。

3、负责全市创建工作的综合协调工作。

(二)市残联

负责协调督导整个“创建”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1、督促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制订康复计划。指导社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卡、组织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建档率达80%,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协调辖区内卫生部门(市卫生局、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二院、安康医院等)进一步完善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制度,贯彻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优惠政策,落实好省、市各项康复项目。

3、抓好社区康复协调员的配备工作,落实好康复工作经费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经费。

4、制订培训计划,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家长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5、完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设立全市残疾人康复指导服务中心,完善市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的工作。督促社区康复协调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指导社区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指导社区组织辖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6、会同卫生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帮助社区配备经济实用、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和康复普及读物。

(三)市发展和改革局

1、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工作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年度公共卫生建设范畴。

2、积极争取有关发展残疾人事业政策的国家、省项目资金、设备器材支持。

3、合理规划,协调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

(四)市卫生局

1、协助、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康复室,指定专业康复指导人员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积极设置、指导、管理残疾人康复家庭病房。

2、负责残疾筛查、诊断,组织社区康复协调员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残疾人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各类残疾人的状况。

3、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干预筛查、诊断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心理辅导。

4、做好康复知识普及,开展康复咨询活动,传授残疾人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督导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社区疑难残疾患者转介给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

(五)市民政局

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的标准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指导协助社区居委会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社区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米。

2、协调卫生部门,抓住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完善社区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康复室,设置率达到80%。

(六)市财政局

1、负责对市残联申请的康复设备、器材、康复中心(站、室、点)改造,康复员补贴、康复人员培训等“创建”活动经费进行审批。

2、按辖区人口每人0.5元标准预算并拨付康复经费,确保培育活动康复经费的足额落实。

(七)市教育局

1、成立相关方面的专家技术指导组,做好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2、做好在校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工作。

3、配合相关方面,做好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八)市人事局

负责人力资源临时的合理流动、配置,组织专业人员和相关方面,保障全市创建活动开展的需要。

(九)市建设局

1、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设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场所,要严格执行建设部、民政部、中残联《关于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2001]126号)等有关强制性标准中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要求,设置和完善无障碍标志,把好设计、施工图的审查及工程验收关。

2、把社区残疾人工作纳入统筹规划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残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标[2003]38号),在审查规划时,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提出的无障碍要求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市委宣传部

1.做好社区康复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2.将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

(十一)市人口计生局

依托自身资源,发挥基层网络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鉴定,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十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各乡镇、街道为本辖区创建活动工作的主体,要成立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乡(镇)、街道工作领导小组,由小组长与辖区内村、居委会签订责任状,按照示范县(市)标准,逐条逐项做好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两级创建活动的落实工作。

2、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把创建活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目标考核,统筹安排,发挥整体优势,确立专人分管牵头,明确工作职责。

3、制定本辖区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康复站(室)的建设计划,确定残疾人家庭康复的重点对象。指导社区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各项有关制度等。

4、做好康复需求的调查,对重点康复站(室)进行改造,提出康复需求计划,支持协调各项“创建”工作开展和落实,完成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交给的“创建”活动中的其它任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争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经费落实

(一)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创建”活动经费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按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适当安排社区康复经费。

八、达标体系

残疾人各类康复率达到以下标准:

(一)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率90%。

(二)聋儿语训率90%。

(三)肢体残疾人功能训练率90%。

(四)缺下肢者假肢装配率70%。

(五)精神病患者监护率90%。

第7篇

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市区11个乡(镇)中、农村残疾人17387,占市区残疾人总数的52.64%,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200名。大部分残疾因车锅造成在农村尤为突出。鉴于此, 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预访和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 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我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残联“十五” 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 我市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 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信息闭塞,出行不便利,加之,自身行动受限制,使得他们到城市乃至到乡(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如果充分利用村级卫生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会得到康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村级卫生所大都建在本村的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到每个自然村,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加之,卫生所的村医(防疫保健员)对本村残疾人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闸镇在离乡村卫生所不远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由自治区残联配发的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有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接受训练。居住在附近 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每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二)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走访调查,市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__]180号)精神,加快村级卫生所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有场地、有人员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均已建起了村级卫生所,面积在40-60平方米,并且配齐了村医(防疫保健员),配备了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村卫生室职责已经上墙,但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空白。

(三)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体制机制有了雏形。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当地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乡镇每年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对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行政村总人数每人每年2元卫生服务费的标准发给村医,所需资金大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个别从本村全体村民公积金中提取。村级卫生室所售药品均由市级卫生部门统一配送,零利率销售给病人,村医出诊时可收取一定的出诊费用。如果就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专项考核,并配备必要的设备,落实激励政策,那么村级卫生所所承担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就会开展起来。

三、制约我市农村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区现有的农村卫生所,除个别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外,其它均未配备。

二是村医(防疫保健员)专业康复知识缺乏。残疾人康复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康复指导和服务人员必须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等知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村医(防疫保健员)对康复知识了解得不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对村医(防疫保健员)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监管和激励机制。由于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报酬主要靠政府医疗性补贴和自己创收,收入相对偏低,而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我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残疾人自我康复保护意识淡薄,自愿康复、配合康复的主动性不强。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以致错失了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残疾。

四、关于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我以为以下措施以借鉴和采用;

(一)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计划,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康复科(室)的建设,特别要发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确保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要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康复困难。

财政部门要将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专业纳入自治区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并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计生部门要抓好生殖健康工程,研究和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婚前检查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计生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新的残疾。

公安部门要积极参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做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康复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救助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

各级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规划制定、经费筹措以及协调实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和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加强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村级卫生所无论是从其地理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具备了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最方便、最直接、最快捷的残疾预防宣传和康复服务的条件,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要加大康复器具投入力度。康复器具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市除个别乡镇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康复训练器具外,其他均尚空缺。为此,建议政府为每个乡村级卫生所配备1.5万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

二要有计划地组织对乡村医(防疫保健员)分期分批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训练与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要结合市区实际,借鉴外省(区)经验,组织对现有的乡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中短期专业康复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乡镇医(防疫保健员)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项补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无偿的。为充分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建议实行浮动津贴制度并将其列入__市财政预算,由市残联在参与卫生部门年度考核验收后,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兑现发放。

四要加强对乡镇一级卫生所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市、区乡镇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把指导乡镇级卫生室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并把聋儿语训、智残、脑瘫儿童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康复训练指导等项目纳入其中,推动乡村级卫生所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贫困救助力度,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残疾人康复与扶贫结合起来,逐年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补助;同时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分级负担、减免费用等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问题。各级残联要利用好政府扶贫资金、社会捐助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建立各类贫困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逐年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实行有计划救助。

(四)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积极做好残疾预防。

要通过发放宣传读本、宣传画、宣传光盘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爱耳日”、“爱眼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唤起全社会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健全免费婚前检查等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机制,对先天残疾人实现强制免费婚检,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预防缺碘、氟中毒等环境因素致残;降低药物致残发生率;减少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减少事故致残的发生。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

第8篇

中意合作项目――中国残疾人康复立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8年4月1日至2日,中意合作项目――中国残疾人康复立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意大利共和国外交部、国际管理组织共同召开。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国际管理组织国际技术专家吴奔龙、意大利驻华使馆项目官员莉迪亚出席会议,意大利社区康复和立法方面的专家、教育部法制办、卫生部政策法规司、中国残联康复部、维权部、国际部的负责同志,和来自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中信协诚律师事务所的专家,以及北京、山西、江苏、广东、常州等省市残联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和国际管理组织国际技术专家吴奔龙分别代表中意两方致辞。程凯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康复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残疾人康复事业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已使130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残疾人康复立法方面还相对滞后,虽然部分省市在残疾人康复政策和法制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但尚没有出台保障残疾人康复的国家级法律法规。意大利残疾人康复法律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残疾人康复立法方面有着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相信通过中意合作项目实施,会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残疾人康复立法方面的交流,为中国残疾人康复立法走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并为双方在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中国残联将会同卫生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认真回顾和总结20多年来中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经验,汲取国际相关立法的有益经验,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各类残疾人、面向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面向基层和社区,做好残疾康复立法工作,切实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国际管理组织国际技术专家吴奔龙在致辞中表示,残疾人康复立法项目是中意合作项目7个子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相信在双方强有力的合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会加快中国残疾人康复立法总体进程。

在研讨会上,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中国残联维权部先后介绍了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立法情况以及《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情况;意大利专家介绍了意大利残疾人康复立法的情况;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悌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敬分别就残疾人康复立法问题作专题研究报告;广东省残联介绍了广东省制定学前残疾儿童义务康复条例的有关情况。与会代表围绕残疾人康复立法展开讨论,介绍经验,交流看法。

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尤红在会议总结中指出:研讨会后,要着手成立《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康复立法的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相关责任,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组织开展不同地区的调查研究工作。

关键人语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制定残疾人康复立法的必要性和几点建议

中国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实践先于立法,康复工作的实践内涵比康复立法更丰富,路走得相当远。也就是说,现在康复工作立法滞后于康复实践。实际上我们从“八五”五年纲要开始,残疾人儿童的抢救性康复和早期干预,比如我们的聋儿康复、儿麻后遗症矫治手术,从一开始就把残疾人儿童的康复作为优先抢救性的领域,并一开始就把社区康复的理念引入到康复工作中来。通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以家庭邻里为依托的中国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但是我们国家的残疾人康复医学依然处在继续积累和提高水平的阶段,换句话讲,还在初步阶段。受益人群和残疾人实际康复需要量的差距非常大。虽然中央政府在2002年就提出了要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和安排。但8300多万残疾人最少60%具有现实康复需求,不包括潜在的需求,如果加上潜在的,我想绝大多数都有康复需求。我们已经做了20年的工作,才有1300万残疾人获得康复的机会。这个差距太明显了,8300万和1300万之比。潜在的需求远远大于现在我们所提供的需求,这是大家的共识。我们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从量到质有相当大的一个空间需要去推动去充实。就总体而言,各类康复机构,包括残联所属的、卫生部门的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大部分都建立了康复科或康复中心,总体来讲,各类康复机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康复人才的培养和准入,康复服务的标准以及我们针对社区康复开展服务的规范,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推动。特别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到现在我们医疗康复服务的项目,其他的物理、工程、心理的都还没算,还没真正意义上被纳入医疗制度性的保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康复医疗服务主要还依靠需求者个人与家庭买单和政府一些临时性的救助来解决需求问题。要想解决以上一系列的问题,根本要靠制度涉及和法律保障。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十一五”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纲要,把残疾人康复立法作为“十一五”期间配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制定的重要的制度安排。所以中意康复立法项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高度重视和顺利推进。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研究了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并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了重大的部署。这一系列重大部署,就包括我们正在探讨中的如何将康复服务的项目纳入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体系中去,特别是纳入医疗保障、保险体系当中。中意合作项目康复立法工作也是正逢其时。

最后,我再重申几个理念,或者说是对制定残疾人康复立法的几点建议:

第一,康复是残疾人的一种权利。残疾人康复条例的制定,应首先基于以权利为本的普遍理念;

第二,要从保障广大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益的高度做好残疾人的康复立法工作;

第三,要通过立法,让广大残疾人公平地分享公共卫生的资源。

我们要在立法的相关进程中,认真地回顾和总结20多年来残疾人康复的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制度化、法制化,这对我们推动中国残疾人康复立法和通过法律来维护残疾人康复权利的实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专家建议 广东省律师苏文荣:(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立法建议和论题看法

1.本次会议关注的是条例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不一定非要形成法典才可操作,只要政府职责清楚,就是可以实施的。

2.条例的制定可以适当超前,应当注重借鉴经验,但将国际法作为依据是不妥的,仅可以作为我们立法的参考,要依据我国国情制定条例。

3.要认识到法令和法典的不同。

4.康复条例作为部门法,在现有20多部相关法已经实施的条件下,应当是可以实施的。为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康复条例没有制定和实施,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5.应当建立康复文化和康复督导两个概念。

结合研讨会的讨论题目,提出对康复立法的建议:

1.制定残疾人康复条例的必要性?

①残疾人有康复的需要。②国内外的环境要求。③经济发展基础。④医疗技术基础。⑤有助于节约社会发展成本。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助于提高国际形象。

2.制定残疾人康复条例的背景是什么?

在法律、政策、经济、技术、现行实践经验、国际力量的推动等大背景下,条例的制定势在必行。

3. 制定康复条例应遵循哪些原则?

技术上: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提法上:包括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内容上:权利为本、平等充分、政府职责为主,社会力量补充,基本保障、重点覆盖、责任明确,有利于实施,适当超前。

4.制定残疾人康复条例的程序与关键是什么?

程序:调研―初稿―草案―反馈―部门协调―定稿―。调研是基础,部门协调是关键。形成起草指引。

5.康复条例按哪种体例划分章节?

可以划分为总则、权利、政府、机构、人员、责任、附则。

6.康复条例主要内容应包括哪些?

应该包括目的、依据、康复内涵、内容、权利、义务、经费、制度、责任等。

7.如何做到康复条例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现状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实际情况?

深入调查,拿出第一手资料,这是协调部门工作,说服部门的最有利方法。

8.如何做到康复条例具有前瞻性并与国际接轨?

适当超前,结合中国现实,可以借鉴国外情况,但不宜作为基本依据。

9.主要参考资料有哪些?

卫生部门相关部委、国外考察汇报、发挥相关专家的作用。

代表发言

框架和重点

山西省残联康复部许国瑞:(根据录音整理)

康复条例的主要框架:

①康复的界定。②康复机构的建设。③职责(包括政府、各部门、残联及残疾人家庭等)。④权利保障。⑤康复工作队伍建设。⑥相关法律责任。

条例涉及的重点:

1.残疾儿童的义务康复是具有抢救性的迫切问题,要明确内容、形式和标准等。

2.社区康复是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手段,要明确城市和农村社区康复的资源、方法、手段和评估方法等。

3.保障机制的建设:康复救助体系、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险等,要体现如何在普惠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给予特殊优惠。

4.机构建设:目前有医疗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趋势,资源如何用于康复,需要研究。

5.康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资格问题要给予关注,涉及队伍的稳定,也利于事业持续发展。

还有就是残疾人康复条例要实、要刚、要有可操作性。

关于条例的内容

北京市残联康复部李玫:(根据录音整理)

立法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权益,面向各类残疾人,面向基层社区和广大残疾人,而且要宜实不宜虚,要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

条例的主要内容:

1.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要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要切实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2.从医疗、教育、职业、社会等全方位的角度考虑康复立法问题,在形成政府行为的前提下,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各类机构、社会、残疾人亲友的职责。

3.加强残疾人医疗、残疾预防,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

4.建立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保障金与残疾人保险制度结合应当是可行的。

5.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即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康复服务三大体系。立法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建立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要考虑对社会办的机构给予什么样的政策。

6.发展残疾人服务业。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新条款,实际上就是为残疾人服务的行业如何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的问题。

7.如何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确立其地位和作用。

第9篇

一、基本经验和体会

1、强了自身建设。组织建设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通过开展保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残联职业道德教育,县残联日愈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股室工作职责,进一步帮助干部职工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选派干部职工参加省、州残联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各项工作的开展。

2、清了工作思路。残疾人事业要持续发展,没有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就难免会陷入日愈繁杂的工作事务中。今年年初召开的残疾人工作总结会,提出了“创造特色、完善机制、强化职责、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对各乡镇、场残联年终“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工作打算。参加全省、全州残联理事长工作会议后,理事会又及时召开会议作传达布置,确定了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和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重点项目,确保各个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挥了政府高层作用。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起决于残联自身管理和工作职能发挥的程度。经过县残联积极主动的请示汇报,县政府召开了残联工作座谈会,先后两次召开了残工委协调会议,明确了残工委成员单位职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维权工作

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关于“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给予便利和优惠”的规定落到实处,今年6月,**县残联积极与**县公交集团公司和人寿保险**支公司进行协调,从今年7月起,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可以到县残联办理残疾人乘坐公交车意外伤害保险,均可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截止11月17日,我县已有38名残疾人办理了《公交车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服务卡》。

(二)宣传文体工作

根据文山州残联《关于统计上报运动员参加文山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比赛活动的通知》(文残发〔2010〕10号)文件精神,为活跃我县残疾人文体工作,组织好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操和促进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我县积极做好参加文山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运动员的筛选工作,共选拔残疾人运动员41名,为参加文山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组织建设

2、加强内部管理。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之机,切实加强单位组织建设,制定《**县残联执行理事会管理规定》。

(四)康复工作

我县康复工作始终坚持“康复1人,造福1家”的指导思想,为认真完成今年残疾人康复任务,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牢牢把握残疾人康复工作这一永恒主题,县残联以狠抓社区康复工作为重点,克服工作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认真开展社区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低视力康复、聋儿语训、肢体康复训练、假肢装配、用品用具供应等各项康复工作。

1、社区康复工作

为提高社区康复员的康复服务工作能力,落实云南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社区康复工作,按照cbm合作项目的要求,县残联先后于今年4月和10月举办了肢体残疾康复和精神病防治康复两期社区康复培训班,对我县残联康复工作管理干部、各乡(镇)残联专职干部、社区康复员、县卫生局医生等33名学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员们学习了肢残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和精神病防治康复的全面康复技能,为今后我县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对全县社区肢体康复残疾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起到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众多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享受到来自社会、来自党和政府实实在在地关爱与帮助,全县社区康复工作将更上一步台阶,不断向“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迈进。

2、白内障复明工作

3、低视力康复训练

按照“十一五”期间,州下达我县的低视力康复任务,我县认真开展好低视力康复工作,今年共完成低视力康复训练2人。配用助视器2台。

4、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

组织开展好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工作,共先送7名聋儿到州残联参加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培训班,发放助听器9人。

5、肢体残疾康复

6、智力残疾儿童康复

按照“十一五”实施方案要求,今年完成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1人。

7、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

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4种30件;免费赠送轮椅3辆。为了解决我县部分下肢重度残疾人出行难的问题,县残联决定12月份将50辆轮免费赠送给农村下肢重度残疾人。

(五)教育工作

(六)就业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切实把我县残疾失业人员纳入全县失业人员登记,加强对残疾失业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县残联结合我县实际,积极与县劳保局和就业局进行协调,10月31日在**县委党校对全县残联乡镇(场)残联专职干部和7个社区残协专职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残疾失业人员登记业务培训。

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今年年初,我会按照文政发〔xx年〕90号《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将《**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及《**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工作调查报告》提交县人民政府审批。

(七)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2010残疾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部分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残疾人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我们也看到我县的残疾人工作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有待加强,由于我县处于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慢,残疾人养老、医疗保障能力还很弱,贫困残疾人的低保制度不健全,无劳动能力残疾人生活比较困难。

(二)我县残疾人工作基础薄弱,资金缺乏,致使许多工作不能按计划开展。

(三)残疾人扶贫工作力度不够,措施不硬。残疾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依然存在,几年来,我县一直没有争取到康复扶贫贷款。

第10篇

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共享小康保障水平,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的目标,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省残联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的通知》和《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实施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缩小差距、协调发展、共享小康、走在前列”的原则,按照“平等、参与、共享”的要求,把残疾人康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提高面向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广大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促进残疾人阳光康复行动的实施,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

(二)工作目标

建立具有特色、体系完备、服务有效、保障有力的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争取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末,有适应指征且本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残疾人的“助明、助听、助行、助医”等基本康复需求得到满足。

二、项目内容和实施对象

(一)项目内容

“助明”康复项目,即为符合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符合条件的低视力残疾人验配助视器,为符合条件的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助听”康复项目,即为符合条件的听力残疾人实施人工耳蜗手术、验配助听器,为符合条件的听力言语残疾人实施机构康复训练,为符合条件的且已自费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残疾儿童少年给予处理器升级。

“助行”康复项目,即为符合条件的肢体缺失残疾人安装假肢(上肢、下肢、特殊假肢),为符合条件的肢体残疾人安装矫形器、适配无障碍生活辅助器具、实施抢救性机构康复训练,为符合条件的肢体残疾儿童实施肢体矫治手术、实施机构康复训练。

“助医”康复项目,即为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和智力残疾儿童实施机构康复训练,为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实施服药和住院补助。

(二)实施对象

1.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200%以内,或18周岁以下,具有适应指征并且本人(监护人)有康复需求的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其中6周岁以下孤独症儿童需经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确诊)的残疾人和白内障患者全额享受补助或补贴。

2.18周岁以上,具有适应指征并且本人(监护人)有康复需求,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享受30%补助或补贴。

3.残疾人“助明、助听、助行、助医”康复项目各项经费补助标准,在执行国家、省有关康复项目补助标准基础上,由市卫生、财政、残联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三、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落实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所需的保障资金和工作经费,并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障资金以财政资金及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主,鼓励社会捐助,市和县(市)区共同负担。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状况和工作绩效,市财政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市对余姚市欠发达乡镇、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各补助50%,其他县(市)区各补助30%。

四、工作要求

实施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是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残疾人工作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残疾人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实抓好。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并逐年制定工作计划。要认真对照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的各项标准和条件,严格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动态管理,确保政策实施公开公平公正。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切实加强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卫生、财政、残联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这一工程的实施。要广泛宣传实施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浓厚氛围。

(二)统筹康复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筹现有的医疗保险、医疗和康复救助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康复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要将残疾人基本康复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目标。要结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站”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逐步实行“居家康复服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探索开展为残疾人提供居家特殊康复服务,对按要求定期上门完成康复指导任务的社区康复协调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适当补贴。要加大康复机构建设力度,逐步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医疗报销定点范围和工伤康复医疗体系,将康复医学科室的设立作为各级综合性医院评审定级的重要标准,将康复站(室)纳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内容。积极引导民办康复机构参与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对经民政部门批准注册,从事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工作的民办非企业康复机构,各地要视情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要加大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国家“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优秀的康复学科带头人和康复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能力。

(三)开展绩效评估,强化资金管理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电子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管理。要建立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及时掌握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要积极开展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活动,带动和促进残疾人阳光品质康复工程的有效实施。在创建活动与巩固成果中,要按照“城乡统筹、全面共享”要求,着力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和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努力实现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和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各项目标任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第11篇

一、积极走访,关心残疾人生活状况

今年,我与社区***、***等两名同志积极走方社区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朋友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我们通过主动走访社区***户残疾人家庭,对**社区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残疾人朋友的需求做了认真的记录,并向上级残联组织和有产部门进行了汇报,确实的解决了**社区残疾人朋友遇到的问题。像**社区里残疾人***、***是一对夫妻,他们两个人都没有工作,面且身体上还是**级残疾,家庭生活困难,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了他的困难,后来通过联系塑料花外加工工作给他本人和家人做,增加了家庭的收入,解决了生活问题。通过开展走访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二、加强社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我们根据社区每个残疾人的不同康复需求,对社区内的残疾居民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其得到最佳的康复效果。在今年**月,我们接受了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有效的培训工作,切实加强了我们这些专职委员的工作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残疾人朋友,我们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使残疾人就地就便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我对自己所管辖区的***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了深入调查工作,对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为残疾人朋友提供多种康复服务,我根据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为他(她)们提供康复医疗、心理疏导、康复护理、知识普及,同时还对残疾人的亲友进行培训与训练指导,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在平时的康复工作中,我根据社区各类残疾人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肢体残疾成年人开展以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的康复训练,指导使用矫形器和训练器具,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对脑瘫儿童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适时选配辅助器具,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往、生活活动四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六方面的能力训练,并对训练效果进行阶段评估。逐步开展成年智力残疾人生活自理、简单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生活护理等综合康复训练服务。开展盲人在日常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的行走导向训练服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及视功能训练、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等。同时积极普及康复知识,积极开展康复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管理

今年,我所管理的社区残疾人中,有**名残疾人在就业问题上遇到了问题,主要问题是部分残疾人朋友因为身体伤残情况严重找不到工作,以及工资待遇过低等两个主要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领导,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开展了以下工作措施来帮助残疾人朋友解决工作问题。

1、加强残疾人文化素质培训。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素质培训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短期技能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工作技能,加强就业前培训;又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加强企业内残疾人在职培训,提高残疾人工作适应能力;通过加强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我还为社区残疾人个体就业提供帮助。

2、加强分散比例安置残疾人工作,这项工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残疾人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动用人单位愿意接受残疾人,从而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继续贯彻落实已有的福利企业政策,对现有福利企业切实搞好服务,为福利企业巩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3、加大残疾人就业宣传力度,我们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广泛宣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营造残疾人就业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来增强残疾人的就业意识,让其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本人从内心对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充满热情,抱着全力为残疾人服务的目的,以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得到了社区残疾人朋友的拥护,我感到很自豪,在新的一年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切实为残疾人朋友做好事、做实事。

第12篇

一、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医疗保障政策、完善扶贫机制

我们将努力让家庭特别困难的残疾人住院可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方式,把帮助和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多渠道的残疾人扶贫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处以上。

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各项保障领域;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建立社会帮扶机制;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帮助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救济措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同时,对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大病医疗难、子女入学难等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使城乡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得以落实。

二、进一步落实康复救助项目,促使残疾人康复

按照省、市残联康复任务的要求,围绕残疾人“康复一人,幸福全家,奉献社会”的目标,建立“泰祥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委托康复中心对脑瘫、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开展争创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为社区所有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大力推动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基层康复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抓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契机,研究农村贫困残疾人医疗保障和康复救助问题的解决办法,积极促使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使我社区的部分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医疗救助;继续开展肢体康复训练、低视力助配、聋儿语训康复、用品用具供应和麻风病治疗等工作;用品用具服务应进一步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供应服务。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残疾预防意识。

三、做好残疾人教育和文体工作,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继续配合教育部门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使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稳步提高。建立健全贫困残疾学生助学制度,为激励残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力量,围绕发展残疾人事业这个主题,针对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和生活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培育残疾人事业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活动;做好“两刊”征订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的文体生活。做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和推荐工作。

四、加强社区残联规范化建设,增强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搞好干部培训,提高残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省、市要求,力争使我们泰祥社区残联建设达到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适应的工作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的运行机制,必要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标。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作用,开展康复训练、就业服务、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重视和发挥专门协会作用,使残疾人工作有人负责,把残疾人工作延伸到每家每户。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帮扶工作,规范管理,增强服务能力。重视残联信息网络建设,做好残疾人事业对外交流和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