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意识形态发言提纲

意识形态发言提纲

时间:2022-09-01 00:3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意识形态发言提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意识形态发言提纲

第1篇

自2012年“每月一本书”读书活动开展以来,单位一共下发了26本书,其中2012年11本、2013年12本、2014年3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多读书、读好书。

下面谈谈我的体会与思考。

一、总体收获

六个字:明理、增智、提升。

1、读书是一种需要——生存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2、读书可消除恐惧感——上一届政府稳定、持续,改革力度不是很大,周围几乎天天都在经历熟悉的环境,5-10年的时间段基本上可以预测自己的生活,有较高的安全感;新一届政府更加直面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新东西、新领域、新变化,预测性、可控性比较差,因而安全感降低。因此,必须读书。

3、读书可以提高——解答解惑,可以探寻真理,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二、个人改变

4个改变:认识、思考、方法、角度。

1、认识的改变。

对世界的认识:思想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碰撞。

对领导的认识:领导是决策者,决策需要思考,需要责任,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所有这些均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读书。而领导仍然在坚持读书。

对工作的认识: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但同时也是社会规则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每一项政策都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读书可以让误差降到最低。

对时间的认识:以前对时间的概念是周一到周五、周六和周日,白天与黑夜,工作日与节假日;现在的时间概念是以工作为导向,以工作为模块,不分黑白、不分节假日。

2、思考的改变。

对自我在宇宙坐标、地理坐标、工作坐标的重新确定。

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个人对单位的贡献,单位对全省的贡献,全省对社会的贡献。

对公务员价值的思考。《500年来谁着史》,有限的时间阶段,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如何让老百姓更加幸福。

对生命的思考。《决战朝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关键时刻,信仰很重要。

对名与利的思考。何为名?何为利?何为功成名就?

3、方法的改变。

读书学知识,知识传授方法,掌握方法增强底气,有了底气就会有信心。以前做事困难放前边,现在做事正能量放前面,不找借口,不抱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确保一件事情的完成与落实。《没有任何借口》给予的启示。

4、角度的改变。

看问题的角度有很大改变,学会了关注细节,学会了比较,学会了分析判断,不再人云亦云。

先前凡是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现在读的书多了,慢慢学会了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从正反两方面出发,学会了做完事要及时总结,举一反三。《细节决定成败》的启示。

三、案例分析

1、《把信送给加西亚》

启示:服务别人就是服务自己。

2013年,山西商务亮点颇多,山西品牌中华行、晋人晋菜晋味道、幸福暖家、地市宣讲、企业调研、培训讲座等,这些都是服务企业的具体行动,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赢得了企业的尊重,单位的话语权、主渠道、影响力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舌战中国》

启示:舌战顾名思义就是观点、理论的交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碰,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碰撞,美国梦与中国梦的撞击,意识形态的战争。

芒克辩论会:让最杰出的人物齐聚多伦多,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香格里拉对话:与有人追求美国梦不同,没有人追求中国梦。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意识形态的战争。这种看不见的战争的威力要甚于大炮、坦克以及刺刀拼杀的千亿倍,因为这是灭绝希望的战争。比如,跨界竞争、网络竞争,新模式、新思路的竞争,新生事物的竞争,看似平静的生活,实则危机四伏,无知的结果就是等待灭亡。出路只有一条: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

源于“芒克辩论会”才有了《舌战中国》的诞生,任何单位的强大必须学会借助外力,借助智慧。2013年签署了14个合作单位、论证会、培训、考察等,均是完善了顶层设计,正确的思想和道路,拨云见日,跳出商务看商务,跳出山西看山西,跳出中国看中国,跳出现在看将来。

加强软实力建设,增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我心目中的处长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知政策、精业务、善思考、会谈判、敢担当、有作为。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0-02

小说作为受众范围最广的文学体裁之一,不仅深受人们的喜爱,还因反映生活的深入性、透彻性、通俗性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小说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因此,探究小说阅读教学新模式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对传统小说教学模式中合理有效的部分予以继承与发展,还需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在互动探究中阐述观点

采用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具备较强的灵活操作性,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分类筛选后,再在课上交由各个小组探讨;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分组座谈的形式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在学习中碰到的疑惑,再由小组成员彼此讨论、分析;还可以由教师提出核心问题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予以发言,表述各自观点。

如对高中语文必修课《项链》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①课堂外互动讨论教学――布置《项链》一课相关的讨论题:作者如何展开叙述?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包涵哪些?是什么造就了玛蒂尔德的悲剧?我们应该怎么克服虚荣心?②课堂内互动讨论教学――教学核心:通过课堂内互动讨论教学,让学生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同时培养学生的推断、想象能力。具体操作内容包括:课文导入;要求学生带着教师预先提示的问题速读课文并筛选信息、归纳;在初步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问题1:将小说各部分拟出小标题,并标出故事情节的发展。问题2: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玛蒂尔德,具有怎么样的形象特征。)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各组代表阐述观点,教师作相应记录,并点评。

二、在自主阅读中做好指导

在自主性阅读模式下,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进行语文学习,增进他们的语文分析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还需要教师能够结合课文提出相关的思考题,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设计学习步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或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在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能给予指导并在学习终结时作出针对性的总结分析。

这种学习方法的典型代表是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分步阅读法”。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就可按照魏老师的阅读方法,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让学生泛读文章,只需要学生对文章大概内容和主要人物林黛玉有一定的了解即可;第二次阅读时,则要求学生加快阅读速度,能够简单复述林黛玉在进入贾府后的情境特点,并能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和人物关系有一定了解;第三次阅读时,就需要学生思考: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一不同体现在哪呢?黛玉在府内看到的人,各自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第四次阅读时,则侧重于分析作者创作的背景――封建社会的缩影。此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情况和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同,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从而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

三、在创新模式中发现亮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学生想的是什么及学生能想到什么,仅是把固有的普遍化的思想传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能很好地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因而,在如今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采取创新发散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最初感觉来对课文进行体味、思索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挖掘文章新的文意,从而得出与他人迥异的感悟与结论。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按照一贯的套路,让学生先自己通读课文后概括文意,主要了解孔乙己在酒店的几次赊账的过程以及主人公的窘态,然后根据文后问题提纲进行逐一解决,这样就大体把握了全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很难真正把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以创新阅读教学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先让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名字是由何而来的,作者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又为什么以此名作为文章标题?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简要写出自己的设想;或者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这篇著名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改编为剧本,自编自导自演,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研究的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把握,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在对照比较中理解文学内涵

对照比较式阅读教学是指将小说的原文本与经过改编后的文学影视作品或其他文学形式进行比较赏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感的鉴别能力。一般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时都受到编剧个人思想和当时当地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改编后的电影电视所展现的小说内容,其实已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后的成果,它和原著已有了极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恰恰是我们文本研读中的空白点,能给学生留下广阔无限的联想空间。

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理工科双语教学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39-02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外部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懂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的迫切。为满足用人单位与国际最新专业技术同步发展的人才需要,全国开始不少高校都在尝试、探索着理工科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以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目前一致的共识是使用英语和中文共同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高校理工科双语的教学引进原版教材,其参考教材和辅助资料也大部分为英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采用国外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尤其是与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学到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革新了以往中文版教材常年来较陈旧的内容及其编排模式,可系统吸收、总结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教学经验和学习方式,并间接了解外国文化,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氛围,充分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实时性和理论的前瞻性。

和纯中文专业教学相比,理工科双语教学在进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语言障碍问题。由于理工科专业课程相对文科专业课程而言,其意识形态对教学的束缚小,注重逻辑的关联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缺少人文和背景知识,有些专业内容即使在纯中文教学中都显得枯燥乏味。双语教学中教师如果一旦陷于平淡,知识单一,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吸引力不够,学生思维的跟不上,学生很容易分神。因而理工科双语教学的教学难度远远高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如何控制双语教学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有吸引力,让学生思维能的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节奏,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并互动沟通,这种启发式和沉浸式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理工科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虽然已学习外语多年,熟悉语法,拥有相当的词汇量,但听力和口语水平较低,所掌握的公共外语的词汇与专业外语词汇之间差距较大,高校学生较低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为主,缺少实感,对专业知识理解也不深。加之原本教材的使用,其标准、思维方式、规范和编写风格、表述方法及次序不同,找不到共同点,传统文化影响。使他们不可能由东方思维一步跨越到西方思维,对双语教学难以适应。

目前高校外语水平较高的英语专职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而懂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不全面,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其中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没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他们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限制以及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对专业知识作系统讲解。最终造成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局面。一些教师将双语教学理解为纯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为展示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或追求地道的专业内容表达和人文知识的认知,致使教学内容过深、过偏,造成有的教师有时为下意识组织英语语句的表达而忘记了教学内容,“厮打时忘了拳法”,有些平时教学效果相当好的教师也大失水准。还有一些非英语专业教师沿袭以翻译代讲,将原文翻译成中文后再理解的,忘了教学内容的优化。这种不良习惯,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加以克服,应该要求学生渗入到英语中去分析和理解;发给学生的讲义和教材,不作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用英文加以注释;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英文讲义;有些定义、名词、公式用英语原文背下来,逐步达到理解。

以上原因都是未充分把握理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未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羁绊。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当,教师缺乏灵活性和很强的应变能力未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不敏感,不能即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和方法。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

3 课堂氛围的营造

3.1 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素质,是双语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素质的基础上,教师的工作热情、备课情况、各种教学手段的采用,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应展示英语对自己教学、科研工作和其它方面的帮助作用,选题上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既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要使学生所学知识对今后工作有用。第二,发挥双语教学不受约束、自由驰骋、信手拈来特点、魅力和优势,将课堂气氛导入教师能控制的范围,临场发挥课堂控制力和应变能力。第三,选择学生的兴趣关注点为主题,开展讨论式教学,灵活一些,不过分关注语法,尽量使用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和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表达方式,语言结构力求通俗、精炼,避免成为教师的水平秀,让学生尽快习惯,熟能生巧。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如使用字幕、将外文的内容概要尽量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对关键字句进行必要解释等。这样, 用外文讲课时,这些关键字词就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关注学生上课时的反应, 适时调整课堂中使用外语的比例;针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通过对课程主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感受学生的接受情况。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沟通,可超出专业知识本身,突破课堂内容限制,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

3.2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理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印象深的专业课学过的内容概念,由兴趣浓的课程内容切入,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避免生僻的内容。从感兴趣内容、源流、原理原则,到科研发展方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则更深入的讲解。首先是更加强调重点、专业词汇的准确。最主要的问题要单刀直入,突出难点的讲授,重点难点需要反复讲解,对于浅显易懂的一般性内容作快速讲授。其次是促进学生自学,对于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列提纲安排学生要自学的中英文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再辅以定期的课外答疑和辅导。此外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学时原理和概念上力求严谨、准确、精炼,理论适中,注重实用,尽量减少繁杂的数学推导,忌在纯理论上纠缠,以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具体案例为重点,力求体现教与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技术的先进性。

以《电子信息》课程为例,根据理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按照电子信息类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理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将原来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对上述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开的课程按内容相关性和知识内涵划分为通信基础、通信技术、通信概论三个知识层面,针对各专业形成分层次、分模块的新课程体系。有必要可以采用以问题主导教学内容的双语教学方法,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进一步阐述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真正获取知识本身的思考过程还给学生,而不是不经过思考直接从老师的口中获取现成的答案和知识;重视学生阅读教材情况,具体表现在教师布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题和思考题方面,并在课内对所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一定形式的检查;及时进行各种使用外文的小测验,并且要使测验题密切结合外文教材。

3.3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思考和综合能力

对高校工科类本科生来说,无论他们毕业后是攻读更高学位,还是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具备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加强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在工作中实际应用问题,而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若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方面的技术工作,首先得适应环境,掌握行业的技术指标和有关操作规程,要想发挥作用,一般需要很长的磨合期。因此我们将企业应用与企业需求纳入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规划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课程组教师参考企业需求和企业应用讨论修订课程授课计划;在学生课程学习后期,采用与企业结合、与大型实际商用交换设备和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级和商用级的设备中通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通过组网、配置数据、设置业务等内容应用所学的交换知识。主要体现在对科技成果信息的捕捉能力、工程技术领域表述和写作能力,逐步做到所属科技领域能用英语思考、交流和正确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不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首要目标,在课程考核方面可以做相应的改进:重视过程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作业完成质量和参与教学效果为主。布置的作业都具有开放性特点并且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上网查询和思考,能体现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持讨论、积极参与讨论、积极提出问题等情况分别予以加分,如课堂上为鼓励讨论与发言,只要积极发言平时成绩加1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加3分,教师将各种情况及时记录在平时成绩册中。考试的时候着重考察学生在掌握了专业英语知识、思维方式后和应用能力。这样减轻了学生在期末的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而加强了平时对相关内容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第4篇

异国“落难”

普林斯顿是享有盛名的常春藤名校,更是2007年度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的第一名。我们初到那里,立即就被这所建于1746年的名校里的古朴建筑吸引了。

作为全美第四古老的学府,它拥有爬满常青藤的古典教学楼。欧风浓重的古老教堂里传出阵阵钟声,给我一种置身在魔法学校里的感觉。这里的环境清新得令人心醉,小路两旁是大片的草地和树木,校园里的松鼠和兔子就贴着我们脚边跑过,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都市的喧嚣,一切都那么古典、稳重、祥和。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志,却是雄霸天下的象征――虎,又昭示着这所古老校园里蕴藏着的活力与激情。

我与北京的其他八名同学到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后,便遭遇了身在异国的第一个难题:由于之前组织方联系的问题,居然没有人接机!我们一行九人拖着十几个行李箱,站在这个陌生国家的机场候机厅外,面面相觑。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于是有的人返回候机厅,一个个地询问那些拿着牌子接机的人,有人打电话回国内找组织方,我和几名同学则试图拨通“接机公司”那个唯一的联系电话。

忙了一圈回来,碰面一凑,很惨!人群里面没有来接我们的人,国内的组织方说“没有办法”(此时国内是凌晨三点左右),而我们用英语费劲地“喊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接机预约。”

我们感到有点恐惧,必须想个办法赶到两小时车程外的普林斯顿大学报到,否则露宿纽约街头可不是好玩的。这时一位热心的华裔老奶奶从旁经过,看到我们的窘境,热心地用中文跟我们交谈,帮我们打电话联系,临走前还带走了我们的手机号,以便她确认我们安全。此刻,异国“落难”的我们,能得到来自素不相识的同胞的无私帮助,真是感到温暖和幸运。

最终,我们自己联系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与司机简单地交流后,以350美元的费用成交,乘坐这辆中型车赶往普林斯顿大学。

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宿舍,此时已是晚上了,身心俱疲的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环顾四周,发现我们所住的宿舍楼竟有着魔法学校般的风格――复古的木地板,厚重的木门,客厅内的壁炉,大大的推拉木窗,楼内飘散的幽香――一切都使我想起了霍格沃兹,这一天的辛苦竟也忘掉了。

也许,这里真的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奇幻世界。普林斯顿的第一晚,我在蝉鸣声中睡得很香。

美式课堂

第二天早上,我们走出宿舍,找到自己的Counselor Group,往后的三周里,我们组内的十几个人将一起度过大部分的课后时光。我们的成员有勤奋又善良的管理员――黑人姑娘Jasmine(她可是普林斯顿大学一年级的高材生),还有十名肤色各异的学生。

早上八点,享用过自助早餐之后,我们开始体验一天典型的“普林斯顿生活”。二百多名来自美国、巴西、瑞士、中国等国家的学生,三五成群来到不同的学院楼,准备开始第一节课。

我们一天的学习由五节课组成,上午三节和下午两节。不过课程并不是枯燥的语数英,而是我们自己从几十门有趣的课程中选择的。我选的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Hip Hop(街舞)、Word Origins(词源)、Math(数学)和Broadway(百老汇)。上课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如我选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如聊天般尽情讨论,老师扮演的不过是话题发起者的角色,而我们这些来自全球的学生,才真正是这节“全球化”课程的主导者。

第一节课,我满怀欣喜地抱着一个笔记本(并非电脑)走进教室,挑了一个前排的位置坐下,摊开本子准备记笔记。老师走进来,微笑着打招呼:“嗨,我是你们的全球化老师劳拉。”她居然跳起来坐到了讲台上:“下面大家说说当今世界哪些领域正在进行全球化的进程?”

什么?这样上课?我惊异地看着这个虽人过中年但仍“蹦蹦跳跳”的美国女老师。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不待我从惊异中回过神来,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学生已经开始旁若无人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劳拉在黑板上“全球化”的四周飞快地写下一个个单词。 “那么全球化又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呢?”又是新一轮的七嘴八舌,劳拉在黑板上分“好处”和“坏处”两栏记下了这些答案。“全球化后的世界,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又是一个个新奇的答案冒出来。

有时候,一个人的发言还会引起另一个有理有据的反驳。什么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劳拉鼓励有想法的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时发表她自己的看法,或者最后进行一下总结,延伸到更引人深思的话题。

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争论“中国制造”、探讨跨国企业的成功秘诀,甚至煞有介事地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制定方案。

这样的课堂模式让第一次走进来的我哭笑不得,上课学生比老师说话的时间还多,一节课就像一场辩论。难道这样不是少讲了许多知识点吗?中国的课堂,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记。这样的上课方式热闹、快乐,学生都开动脑筋高度参与,可又能学到什么知识呢?而且老师的权威性又在哪里?

望着活力四射、又随便又奔放的劳拉,我啥话都说不出来。

直到后来,这看似小儿科的课堂才把我震住了。

第二天,劳拉告诉我们,这天我们要到计算机房上网学习。大家兴奋不已,跟着劳拉来到电子阅览室。劳拉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字样:观看视频“M镇的饮用水争夺战”,同时记笔记,总结视频要点,写下自己的反思和得出的结论;搜索关键字“全球化+饮用水”;综合资料和视频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口头报告,下半节课向全班同学展示。

我没料到还有这样的事。打开视频,观看完,只总结出大意是说M镇的饮用水资源正在枯竭,原因是雀巢公司去年在该地建了一个瓶装水基地,并与当地自来水公司签订合同从该地购买饮用水,视频结尾呼吁抵制水资源私有化。

我向邻座同学求助,看到他面前的纸上写着:

1、反对水的私有化,坚持政府掌控饮用水资源 :

水应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商品。

私营公司接管水资源会导致水价任意上升,很多穷人买不起水。

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水资源的私有化和商品化 :

跨国公司低价占有大量水资源,如雀巢公司。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窃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如印度。

跨国公司买断水资源向缺水地区销售大发横财。

3、水资源私有化带来腐败问题,如最近一法国公司被指控。

我一边感叹,一边照着样子列出一份提纲,查资料找论据,准备报告。劳拉在我们之间走动,给我们提出意见。半小时后,大家就欣赏到了一个个精彩的报告。

也许这才是美国人眼中的“教育”,上课讨论这些看似尖锐、深刻,甚至连专家们都没有结论的问题,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是培养学生钻研的激情而绝不用枯燥的课堂说教抹杀学习的热情。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作口头报告,锻炼当众讲话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其实都是激起发散性思维的“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

我们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甚至是剧院,完成一次次多角度信息收集、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快乐,但绝不轻松。

劳拉上课轻松活跃,她留的作业却不可能轻易完成,诸如口头报告、小论文这样的差事,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在这里的三周,我们熬夜赶制一份读书笔记的事时常发生,餐厅里、草坪上,也总能看到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一脸凝重,在赶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作业。

好在美国的大学校园有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上网查资料非常方便。而这样的情景,也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这样“不轻松”。“街舞课”就让人身心愉悦。一位身材曼妙、舞技高超的黑人女老师,带领一群肤色各异的学生尽情释放时,我们中有轻盈协调的,也有乐感不佳动作笨拙的,但没有人拘谨。

“词源”和“数学课”相对就“学术”多了,形式类似于美国高考补习班,讲的都是SAT(美国“高考”)的考试内容,而且“数学课”果然如传言中简单,几个选这个科的中国学生都大出风头。原因是美国的数学学习远不如中国的深和难,只是点到为止,他们重思维过程而不是运算能力,求广而不求精。相比之下,美国似乎更注重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仅仅二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就能写成媲美百科全书厚度的历史课本。

尽管是“学术课”,我还是长了见识。第一节课是在门外的草地上围坐一圈交流学习经验,尽管之前寄来的“说明手册”上明确规定“上课必须穿鞋”,回教室时还是有人提着拖鞋就进来了……

最后一节“百老汇课”更具美国特色。所谓百老汇课,就是老师根据报这门课的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出小音乐剧,让学生排练,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剧目知识和表演技巧。三周后,将把排练的音乐剧演出给全体营员观看。

我在剧中扮演的是女二号,不只是满足了一下表现欲,更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学习如何夸张搞笑地表演,如何大方地在众人面前演唱。不过与那么多帅哥美女同台竞技,还真是享受!

我被“文化”撞了一下腰

每天五点下课后的时光,是我们最享受的。我们可以赤脚在楼前打沙滩排球,也可以畅游在普林斯顿浩瀚而典雅的图书馆中,可以在草坪上赛一场橄榄球,也可以换上泳衣去喷泉边消暑。

晚餐后营地还常常安排摇滚演唱会、功夫表演、户外烧烤聚餐等活动,抑或是舍友交流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

说起“Culture Shock”(文化碰撞),的确是此行的最大感受之一。

美国学生的大胆、开放、独立,通过每一件小事展现出来,令我惊奇,也让我思考。就说一天晚上的摇滚演唱会,营地邀请了一位不知名的歌手在礼堂给我们演唱他的歌曲。当台上歌手唱到时,三个坐在前排的黑人小女孩同时站了起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腰肢舞动起来。她们舞姿不仅优美而且热辣,彻底把在场观众感染了,现场气氛兴奋到极限,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她们身上,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直到她们跳够了,露着灿烂的微笑坐下来,演唱会才又继续进行。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我却被“震撼”了:三个和我同龄的美国女孩如此大方与随性,中国同龄人怕是少有尝试的吧?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临行前那个周末的一场舞会。

当我们知道一场舞会即将在周五的午夜举办时,个个都兴奋不已,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学校从没参加过“舞会”的中国学生,更是又兴奋又紧张。我身边的美国朋友告诉我,舞伴可以提前约定,更多的是舞会上邂逅,男生邀请女生或女生邀请男生都没问题。

几天期待过后,营地迎来了一个灯火通明的晚上。晚饭后,美女们没有出门,而是都开始躲在房间里打扮,换下T恤,穿上连衣裙,抛弃人字拖,穿上久违的高跟鞋,甚至还有自认为化妆技术不佳的跑到化妆高手的宿舍请求帮忙。女生宿舍里一片忙忙碌碌、欢声笑语,梳妆完毕,一个个花枝招展。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DJ放出震耳欲聋的音乐、灯光制造出奇幻乐园的效果时,原本打扮得优雅无比的淑女们,一下就放弃了矜持。高跟鞋已变成了羁绊,一个个扔下高跟鞋就开始了狂放的青春舞蹈――没有束缚,只需舞动。男生们更是进入疯狂状态,整个舞厅变成了一处欢乐的疯狂海洋。这哪里是一个优雅的舞会,分明就是一场Disco大战。原本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我,不禁释然,迅速地加入了狂舞的人群!

在这样的舞会上,美国女孩更是尽显她们大胆开放的本性。舞会中,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孩Christina看到一个中国男生独自坐在角落,便上前伸手邀请他,男生连连摆手,Christina便调皮地做出恳求的样子,男生飞快地摇头。最后Christina单膝跪地,更加热情地笑着邀请男生,傻眼的男生最终在我们的鼓动催促下终于接受了邀请。呵呵,这样热辣辣的邀请,叫人如何能拒绝呢?

我们肆意狂欢,尽情享受着剩余的欢乐时光。每当有人点了一首流行的歌,人群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支持者更会随音乐振臂齐唱,场面蔚为壮观。当然,必不可少的“全民互动”的“康加舞”是广受欢迎的重头戏。一个接一个的过后,尾声即将到来,随着DJ宣布接下来是最后一首曲子,灯光暗了下来,“单身男女”们会心地“速配”,一对对舞伴轻轻相拥。

没有舞伴的我,这时正好看到对面走来一个金发男孩,便鼓起勇气迎面走去,轻轻冒出一句:“May I?”向他作了一个邀请的姿势。他反应很快,立刻绅士地伸过手来……感谢这位金发男孩,让我拥有了在普林斯顿的最后浪漫!

周围那些“不幸地”无法“速配”的同学,肩搭着肩舞成“一团”,在一种搞笑、温馨而感伤的气氛中,有人欢呼,有人落泪――因为我们即将别离!短暂而精彩的三周里,我们体验了沉静的普林斯顿,体验了热情的普林斯顿,只愿这是一个开始,只望今后再来到这个地方――不是过客,而是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