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8: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2)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地形地貌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地质构造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地理位置优越
(一)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
(1)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内海:渤海、E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F朝鲜,G蒙古,H俄罗斯,I哈萨克斯坦、J吉尔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尔、P不丹、Q缅甸、R老挝、S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T韩国、M日本、L菲律宾、W马来西亚、Y文莱、Z印度尼西亚。
三、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特殊省:(部分省区简称,行政中心表)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全称
简称
行政中心
两
简
称
的
省
A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五
个
自
治
区
I
内蒙古
呼和浩特
B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J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C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K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D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H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E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L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简
称
难
写
省
上海
沪
上海
简
称
难
写
省
江西省
赣
南昌
重庆
渝
重庆
福建省
闽
福州
河北
冀
石家庄
广东省
粤
广州
河南
豫
郑州
海南省
琼
海口
湖北
鄂
武汉
安徽省
皖
合肥
a、北回归线穿过的省(4个):F台湾、G广东、H广西、A云南
b、邻国最多的省、面积最大的省:J新疆
c、邻省最多的省、跨经度最大的省:I
d、跨纬度最大的省:M海南省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众多的人口的国家及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0年统计的数据为13.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2)人口方面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
,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地区;西部人口密度小。
(5)人口地理界线:黑河(黑龙江)------
腾冲(云南省)。
(6)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1.6%),少数民族55个。
(2)民族分布状况:汉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
(3)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a、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西藏自治区—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蒙古族。
c、台湾省--高山族,海南省--黎族,东北地区--满族。
(5)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势特征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之间
盆地和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和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5)主要的山脉: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
天山①~阴山②
昆仑山③~秦岭④
南岭⑤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⑥~太行山⑦
~巫山⑧~雪峰山⑨
长白山⑩~武夷山11
台湾山脉12
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脉13
祁(qí)连山脉14
南北走向
贺兰山15
横断山16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17(最雄
伟的山脉)
(6)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①四大盆地:
②四大高原:
准噶尔盆地(A):位置最北,纬度最高
内蒙古高原(E):广阔坦荡
塔里木盆地(B):面积最大,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黄土高原(F):沟壑(hè)纵横
柴达木盆地(C):海拔最高、“聚宝盆”之称
云贵高原(G):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
四川盆地(D):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有“天府之国”之称
青藏高原(H):世界海拔最高,有“世界屋脊”之称,(“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三大平原:
④三大丘陵:
东北平原(I):面积最大,
“黑土地”
辽东丘陵(L)
华北平原(J):主要由黄河冲积形成,也被称为“黄淮海平原”
山东丘陵(M)
长江中下游平原(K):“鱼米之乡”之称
东南丘陵(N)
第二节
气候基本特征
一、气温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a、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
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温度带:
(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六个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分布的主要地形区: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熟制
一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水稻
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
春小麦
青稞
地形区
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山东辽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
原
二、降水
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
(5)我国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小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2、干湿类型:
(1)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四类干湿区:
干湿类型
降水量(毫米)
分布地区举例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区
大于800mm
南方地区
森林
水田农业
半湿润区
400mm―800mm
华北平原
森林、草原
旱作农业
半干旱区
200mm―400mm
内蒙古高原东部
草原、荒漠
畜牧业
干旱区
小于200mm
西北地区大部
荒漠
三、气候: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
(1)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
(2)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3、我国的季风:
(1)夏季风与冬季风:
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夏季风
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
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风
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偏北风
寒冷干燥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a、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b、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非季风区。
c、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湖泊:
(1)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J青海湖(世界面积最大湖:里海)。
(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K鄱(Pó)阳湖(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二、外、内流河与外、内流区:
(1)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如长江、淮河。
(2)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叫外流区,我国外流区面积占2/3。
(3)主要外流河:
a:注入太平洋:
A长江、B黄河、
C珠江、D黑龙江、
E淮河、澜沧江(湄公河)。
b:注入印度洋:
H雅鲁藏布江、
c:唯一注入北冰洋:
F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f:人工运河:
I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
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
(4)主要内流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G塔里木河。
(5)内外流河的水源补给:外流河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内流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因内外流河的汛期都在夏季,但两者原因不同。
三、长江与黄河概况:
识图一:
源地:A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B东海
分界点:C宜昌
D湖口
识图二:
源地:A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B渤海
分界点:C河口、
D桃花峪
(1)长江黄河概况:
注入海洋
源地
分界点
主要支流
流经地形区
长江
东海
(青海)
唐古拉山
湖北宜昌
江西湖口
汉江(最大支流)、嘉陵江、岷江、雅砻江、赣江、湘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河
渤海
(青海)巴颜喀拉山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湟水、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a、长江干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我国最长、水量最大的、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世界前三的河流: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水量世界前三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
b、黄河干流长5500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的省区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2)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B航运:内河航运第一,有“黄金水道”之称,沿江四大港口:上海(全国最大港口)、南京、武汉(中游)、重庆(上游)。
C治理:首要任务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
b、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河段,水电站:龙羊峡(青)、刘家峡(甘)、青铜峡(宁)、三门峡、小浪底(河南省、中游)。
B
灌溉农业:“塞上江南”(
b河套平原和a宁夏平原)、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关键是治沙,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黄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地上河”)
第四节
我国的自然灾害
1、常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2、自然灾害种类的分布地区及原因
灾害种类
分布地区
原因
旱灾
华北平原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洪涝
南方地区
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地震
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滑坡、泥石流
中西部山区,西南最集中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寒潮
北方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风暴潮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3、避灾:
(1)发生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不能及时撤离可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二、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
(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②
山地多,平地少。(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
③
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四、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二节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
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三、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五、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
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第一节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及分类:
(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太阳能等。
(2)分类: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点少一点,短时间(或人类历史时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自然资源
陆地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
径流量
森林面积
总量居世界的位次
3
3
4
6
6
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
1/3
1/2
1/3
1/4
1/5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及其地位:
(1)农业:通过培育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方式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部门。
(2)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
(1)东西部分界线:以400mm(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2)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3)东部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区,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2、南北差异
(1)东南部以800mm(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
(2)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的格局。
(3)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4)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5)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6)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水资源、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
2、布局原则: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的山区---林业(保持水土)宜林则林;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耕作业,宜粮则粮;在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畜牧业,宜牧则牧;在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淡水渔业,宜渔则渔。城市郊区发展郊区农业(花卉、蔬菜、肉、蛋等)---市场需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
第二节
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四、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分布特点:(北重南轻,中间两个为综合)
(1)四大工业基地及特点、中心城市:
代号
①
②
③
④
工业基地名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hù)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的性质及特点
重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中心城市
沈阳、大连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2)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我国工业分布表现沿江河、沿海、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五、高新技术产业:
(1)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为“龙头”的产业,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特点:从业人员中科研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大;成本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所占份额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点:大多依附于大城市与高校和科研单位集中地,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
大分散、
小集中“
的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4)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高新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5)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京-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号称中国的:“硅谷”。
第三节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及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速
运价
运量
适合的运输
航空运输
飞机
最快
最高
最少
贵重急需量少等货物运输
铁路运输
火车
较快
较低
较大
远程量大货物运输
公路运输
汽车
较慢
较高
较少
短途运输,灵活方便
水路运输
船
最慢
最低
最大
远程大宗笨重货物运输
(1)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2)最机动灵活,能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服务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
(3)以运输液体、气体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管道运输。
三、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一般说来贵重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选航空运输。
(2)容易死亡、变质的货物、鲜货、短途可用公路运输。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可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靠水则水路,靠铁路则铁路)。
四、交通运输网:
(1)铁路主干网。
方向
铁路干线名称
起止点
南北
方向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香港九龙
京哈线
哈尔滨-北京
京广线
北京-广州
焦柳线
河南焦作-广西柳州
宝成-成昆线
陕西宝鸡-成都-昆明
青藏线
青海西宁-拉萨
东西
方向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
江苏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昆线
上海-昆明
滨洲-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南昆线
昆明-南宁
(2)交通运输网的特点: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
(3)全国交通运输中心: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线,承担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起止点:西宁--拉萨。
第四节
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1
光阴飞逝,转眼间,又一个学期了,回顾20xx---20xx年的地理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2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
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3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使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现将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六、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绘图法 口诀法 奇特联想 列举要点 抓住特征
初中地理诸多知识的识记,一直都是让老师和学生深感头疼的问题。看起来不少学生在上课时似乎明明白白,可过了两三天后,大多学生都变得糊里糊涂。此是为什么呢?可以如此说,不少学生在目前主要把它视为副科,自身缺乏足够的重视外,对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始终没有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是主要原因。那么我们要想提高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除了杜绝“放羊式”教学外,应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让学生找寻到最好的记忆法来不断加深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识。在此,为了能让学生找得到最佳的记忆方法,笔者介绍几年所探讨的几点记忆法,供大家参考。
一、绘图帮助记忆法
这是由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地理知识大多从地图来再回到地图去。凡能够在地图上标记的都应该结合好地图来加强记忆。其强化过程主要可分为读图、临图和背图等几个步骤。读图即在教师指导下,先分析地图并把有关的地理知识附在地图上;临图即是学生不看原图能画出简单草图并能指明其中要求识记的内容。只要你能将相关内容融合于一图,便能受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这里,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只要学生肯动手,定能把关键性知识点记住清楚。
二、编口诀记忆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可把没有节奏和韵律的地理材料编成口诀,使之句式整齐,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比如中国的十五个陆上邻国可编为“北靠蒙俄东朝韩,西临哈吉塔斯坦阿……”也可让学生把我国56个少数民族自编成口诀以加强记忆。
三、奇特怪异联想法
即把主要识记内容通过奇特联想后,将之串联在一起加强记忆。此方法的要诀在于先让学生自己去联想,这样做能达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比如,让学生把我国的海港城市联想为“大连市凝(宁)着青烟,广厦插在温山(汕)间……”于是学生就容易记住大连、青岛、烟台等等港口了。
四、列举要点记忆法
如先把我国的三大平原、四大高原,长江黄河、各温度带、干湿带等要点知识,都通过列表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对所列知识进行总结、分类,再使之不断简单化、条理化。一张表通过整理出来后,其课文的地理知识要点就基本上可得以巩固了,于是学生也更容易记忆了。
五、抓住特征记忆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
高中地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作为会考科目而不受重视,加之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学生学习动机、态度不端正,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那么,如果提高高中地理教W的质量呢?关键在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也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充足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得到提升等。
一、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特征
1.学生发展是地理教学的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部分,它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学习地理的原则、方法等,懂得必要的地理技能,会充分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能描述地理现象,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并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初步研究地理方面的方法,也就是说,地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仅仅是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绩的提高。有效地理教学的目标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实现地理教学的价值即促进人的发展。
2.地理知识量大
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还包括课堂地理知识的容量大,在最少的时间内,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不仅仅指地理现象的描述特征,也包括通过基本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等知识。这就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意,有效的课堂教学传授的地理知识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同时能够跟学生以往的地理知识结构产生联系,被学生消化、理解。但课堂地理知识量大不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量大,而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大,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知识。
3.注重课程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能够有效调控课堂,既能按照预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学,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开展的情况及时转变目标、方法等,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是教师充分发挥“领导中的首席”的作用,能够引领学生不断求知,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策略
1.遵循高中地理的教学特点
掌握规律,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同样要掌握高中地理教学的规律,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开展有效地理教学。在教学目的上,设计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同时重视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地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方法上,不同地理知识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知识特点、学生特点,灵活选择,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的传授,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的使用,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包括直观教具――地理方面的视频、地球仪、画册等,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地理事物,正确认识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在教书的过程渗透育人,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爱护地球,爱护环境。
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趣味性、现实性强,使地理教学生动有趣。地理知识自身的魅力单凭文字的描述是无力的,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动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效果自然很好。地理现象通过动画来演示,地理知识的掌握通过直观、形象、具体的思维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地理思维。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地理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有效地理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增进积极体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熟练运动现代教学技术,适时使用多媒体,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鼓励学生质疑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知识的掌握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就可以的,这需要发挥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当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才可能发生。而当学生投入学习中会遇到疑问,同时高中生的求知欲通常都是很强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质疑,有疑问,说明学生在学习,在思考,只有经过质疑、辩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疑惑,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或者同伴之间的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4.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标的提出,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变化,评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课标提倡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同时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判、分流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并注重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当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每一处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学科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科能力的层次。我们认为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大产油国,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因素的相应变化。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个层圈中部分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同时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可能因此而涉及方方面面;区域性特点是因为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都不尽相同。要把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的地理知识梳理编排,显然要有明确的思路。
多年来,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都是先自然,后人文,再区域;在具体的内容编写上,多先按要素来罗列。这样的编排层次清楚,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但不太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按问题或专题展开,这样的编排体系重点突出,区域特征鲜明,受到大家的欢迎,但缺乏系统性。地理教材的编写尚且存在这种相互矛盾、不能兼顾的问题,地理的教与学又怎样去巧练内功,化解这样的问题呢?
目前高中地理的情况是一个标准不同版本,一个标准当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出现的版本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四个。虽然标准定了,但不同的版本,编写的系统性、案例的选取、教材特点、分析角度及呈现形式等都存在差别,在此不去评说各个版本的优缺点,而是通过这样的角度来审视地理教材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可能是教材本身编排的系统问题,也可能是案例的选取及分析问题,还可能是教材的特色和优缺点问题,这些当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
问题已经很清楚,课标是考点,课本知识编排的根据是课标,厘清课本的编排,点出一个个的知识考点是平时学习的关键。但要想真正优化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地理思维,除了要把课本的知识思路学好,还必须跳出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框框来审视学到的地理知识。相对于课本来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回眸一笑”,或“杀一个回马枪”,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巩固掌握;也可以在学的过程中就注意强调知识间的不同关系,来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重视;还可以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办法。本文把这些不同于课本的编排特点的思路、方法都称为逆向地理教材编写。具体怎样做,下面罗列几种思路,抛砖引玉。
(一)注意知识总结
及时地总结知识,一方面,能正确认识以往学习中的优缺点,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即反思过失、错误、教训,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通过及时的学结可以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寻找到规律,从而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即所谓的开拓创新,再创辉煌。如关于我国的太阳能资源,是海南岛、重庆还是拉萨丰富?其实略有地理知识的同学都知道是拉萨,因为拉萨被称为“日光城”。但这个问题要反思:为什么拉萨太阳能资源丰富?这就讲到了问题的根本上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可以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进行简单总结:(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昼长——影响太阳辐射时间);(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太阳辐射量少,太阳辐射强,例如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云量少,反射太阳辐射少,太阳辐射丰富,例如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经过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了我国太阳辐射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并且知道了原因。
(二)学会知识迁移
一般来说,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影响效果来分,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积极的作用,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是地理原理和地理案例教学,这两者及其之间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紧密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并利用知识联系进行知识迁移提供了可能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在面对类似的新问题情境时,就能主动进行知识迁移,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如当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相关原理后,在讲解气压带与风带时就可以在条件给定下,逐步增加条件来实现知识迁移,首先,假设地球表面是光滑均一的,同时地球不自转,考虑北半球,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显然在赤道和北极之间存在一个单圈环流;其次,如果考虑地球自转,也即考虑地转偏向力,根据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分析,显然从赤道上空向北极运动的气流不能到达北极,单圈环流将分解,进而形成三圈环流;最后,还要考虑到地球的公转,因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必将随之移动。当然,条件还可以放宽到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分布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引入下面的季风环流。甚至还可以把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继续进行分析,如对气候和洋流的影响。这样不断变换条件,就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并最终巩固相关原理和掌握新的知识。
(三)进行知识综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图学习 关键问题
一、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
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学生要学会理解和阅读高中地理教科书。
高中地理中地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方面,在学习自然地理时主要侧重于偏理科的学习方法,偏理科的学习方法一般是强调对相关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做到地理知识的消化,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特别是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概念的内容,而不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将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和概念进行分类总结。例如,地理知识中的天体和天球比较容易混淆,学生可以结合课本的概念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总结;其次是对概念进行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像气压和气温的关系对气候的影响,掌握这些原理能更好地分析事物;三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自己的知识整理架构,注意架构形成过程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二)要注意学习地理知识的几个环节。
预习、课堂以及课后复习,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三个环节。在学习地理地图时,预习课本内容是对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特别注意有关地图的部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要将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重点了解,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内容,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预习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课后复习是对所学地图知识的进一步探讨,通过做课后习题的形式更好地掌握地图知识。
二、高中地理解图的关键点分析
高中地理地图的做题,因为每个地理知识点的不同,在做题时需要掌握的关键点也不同,但总体上也有相同点:
(一)平时的知识积累很重要。
在做具体关于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资源问题、人口分布等偏文科的题目时,主要是根据平时的记忆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像关于世界上人口的分布,就直接根据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等相关知识,这主要是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在做偏文科的地图题时,只要做到认真审题,并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多数情况下这种题目的出错率就会降低。
(二)注意题目的先后顺序。
在做地图题时,还要注意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学会对地图的分类,像日照图、人口统计图、地面的剖面图、数据图等,这些都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在读图时还要注意先后顺序,一般题目的编号就是题目的先后顺序,做题时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来进行,因为有可能上一题关系到下一题的做答。在做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图的主题,再就是要看清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还要注意图案所要表现的主题、范围,例如:
■
题目要求求出A、B、C、D、E点的时间,并得出这几点的白昼时间。在做题时就要注意先求出这几点的日出时间,然后根据日出时间 = 12-某地昼长/2、日落时间=12+某地昼长/2这两个公式得出白昼时间的长短,并要注意第一题的答案正确性。
三、提高学生阅读解图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整个地理学习阶段接触到知识最多、内容最繁杂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进行地图阅读解图的关键点分析,也要通过日常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解图能力。根据本班学生和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重点解读,例如,班上大多数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不够,那么就要在课堂上重点进行比例尺的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独立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督导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解图的互相学习;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进行空间的想象,亲近大自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将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地图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美菊.高中地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功能及教学策略[J].自然科学报.2009(06).
【关键词】地理 教学 成绩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40-01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任课教师,感受到地理知识更新很快,且紧密联系时代。如何在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教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是很艰巨的。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的经验和想法在此做一下总结。我们知道地理在初中教学中是作为副科的,然而到了高中是作为主科的,这就人为的造成了许多问题。举例:如在教学实践中竟然有的学生弄不清比例尺和比例尺的大小。有的弄不清经纬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计算区时。有的学生没有全国地形,全国物产,全国气候,世界地理、气候、物产、国家分布情况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不齐,差距很大,在按时完成教学大纲而教学课时又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全面掌握提高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总结如下:
1 建立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就成了被动学习,知识变的枯燥无味。有兴趣就不一样了,学习成了主动学习,知识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了,学习变成快乐学习。
地理知识本身就较为枯燥、不如语文哪样美轮美奂,历史那样动人心魄,物理化学那样丰富多彩。很多学生在初中就一知半解或者全然不解,一部分是学生自身原因,一部分是初中的人为原因。那怎么培养学生兴趣、扭转这种局面呢?我就从身边的情况入手。举一例比如在日本的核事故后我国因谣言而国民疯狂抢购囤积食盐事件中,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我通过电话、邮件了解的没有一人一家参与,而且不跟谣、不传谣,且根据地理知识破谣。我国民所用食盐是矿物盐,不是海盐。海盐多用于工业生产,根据我国和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季风,洋流等知识对我国影响不大。后来国家出面辟谣,澄清有关情况,和我们的分析一致。新学生对此感到惊奇,有的说没想到地理还有如此巨大威力,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2 革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建立兴趣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因材施教至关重要。因材施教自从孔子提出到现在几千年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实在难,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但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并积极实践。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每次接手新班级新学生,我在教课前,都要做两到三次测验,以求全面了解学生地理知识和其他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了机动灵活的授课计划。
革新教学方法,要学生理解、记牢对基本概念,然后以全面的地理知识辩证的分析、论述解答问题。要求学生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能死记硬背。把基本概念记熟掌握后,再展开拓展联系。比如讲授区域地理一章时,从我们自身所处地理位置讲起,这样学生很快便进入了,让学生积极发言总结,老师讲授疑惑和补充,变老师讲授为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
对知识掌握牢固、知识面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允许他们回答问题言简意赅。对语言表达能力差的,许他们语言啰嗦。对知识不是很牢固,且知识面较窄的。答对要点就行
3 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地图被称为学习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是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究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教授知识时,借助地图能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还能强化知识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掌握知识、巩固记忆。本文围绕“教会学生读图、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巧用地理简图”展开,在地图教学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意识培养策略
“地图是学习、研究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在地理教学时,我们会面临着很多诸如图例、地名等琐碎的知识,一旦记忆不牢固,则会出现混淆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地理知识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在地图的有效协助下,能够将地理知识空间化,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拓宽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此,合理使用地图,发挥地图的实用价值,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结合下面几点进行浅析:
一、教会学生读图
1.要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一般都会注明地图的属性,这是掌握地图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先指导学生找准地图,让学生及时知晓不同地图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当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地图,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
2.要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利与注记)。这是学生看懂地图的最基本条件。
3.要学会看地图内容。教师可以紧扣地图主题,提出相关问题,指导学生主动结合地图的标题、图例有效思考,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教师再适当归纳、总结,需要时,再适时板书,阐述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例如,在探究“东南亚”这一章节,先组织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张地形图,这节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为此,要先让学生看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图例,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颜色则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组讨论,探究“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与范围,然后结合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当明确学习目标时,学生们也会主动参与进来,很快总结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比起一味讲解效果要理想的多。
二、搭建理想地图,提升地图意识
理想地图:地图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的保持与再现,这也是学习地图的高境界。例如,“世界政区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的表象,就算地图不在眼前,一说到某一地区时,则可以迅速根据理想地图进行思维定位。但是,理想地图的形成与积累是需要一段时间,为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经常将相关联的各种图示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在地图上分析问题、寻找规律,结合地图对相关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另外,也要适当加强地图训练,比如《地理填充图册》,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一些地理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反复出现,留下深刻印象。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顾名思义,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图图形。根据教学需要,要能用最简单的笔画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且准确地绘制出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或者是简图,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边讲边画,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沉闷单调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例如,在探究“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采用简图:“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一边讲一边在黑板的左上角用圆圈绘制出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再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把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用粉色笔标注出来,在相应的位置标注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再用直线相连,讲明该线路的名称;讲述一条干线知识时,就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将东西铁路干线找出来;最后,师生再一起回忆、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结合铁路干线,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最便利的线路。学生们的探讨积极性很高,简图的实用价值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独一无二的。
四、运用地图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图教学时,一定要把具体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当中,再借助地图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的地图类型区别,有助于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侧重,不至于主次颠倒。另外,在结合地图教学时,教师也不要一味枯燥地讲解知识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切实做到在地图上概括问题,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有效思考、总结,然后再精心设计分层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渐提高他们使用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地图作为重要工具的价值。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和教材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便于学生在有效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知晓知识之间固有的联系与规律性。地图对探究地理知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常借助地图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有效发展、锻炼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庞泓.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知识框架 中学生 地理语言文字表达 必备条件
所谓地理语言文字表达,即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地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述和阐述等;表达的内容主要包含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判断、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地理评价等;表达要求有分析、解释、归纳、总结、评价和论证等。在学生的大脑中,贮存关于知识的基本观念的框架即图式,是语言文字表达的依据。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把零散、孤立的资料置于知识框架中,从中获得整体思路和基本思维架构,据此组织语言文字。知识框架是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备条件。
某种意义上,中学生的地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表达水平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在组织地理语言文字时,常常在表达方法、表达形式、表达内容等方面出现问题,如观点错误、要点不全、语句不通、条理不清、结构不严等。帮助学生为每一个“知识点”建构正确的、完整的、稳定的知识结构框架,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基本任务。
一、知识框架的基本特征
知识框架是反映在学生大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过程的基本经验。因此,它具有基础性、方法性和过程性等基本特征。
(一)基础性
知识框架是基础知识的有机集合体,性质上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因此,知识框架反映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一知识框架就像“文字公式”一样,可作为解决问题的思路依据,其基础性较强。
(二)方法性
知识框架是贮存在学生大脑中用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图式。一般来说,图式具有较强的方法性。研究发现,学生的思路一般有两个起点即逻辑起点和事实起点。其中,逻辑起点就是被称为图式的知识框架,事实起点是提供给学生的地理事实材料。知识框架的方法体现在:学生在思考时,在逻辑起点和事实起点间建立联系,即总是依据大脑中所存的知识框架,在地理问题的背景资料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进而得出结论。
(三)过程性
知识框架贮存到学生大脑中需要一个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为每一个“知识点”建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来说,从新知识建构到综合的、复杂的结构体系的形成,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渐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递变过程。建构知识框架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按部就班,注重其过程性。
二、知识框架的基本建构类型
从性质上,中学地理知识框架有感性知识框架和理性知识框架之分。第一,地理感性知识框架。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地理知识为感性知识,它是直观的和具体的,是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初级阶段,也是形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的最基本的概念基础。中学地理的感性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等内容。第二,地理理性知识框架。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为理性知识,是抽象和概括的,是地理感性知识的发展,是更为复杂的地理知识体系。中学地理理性知识框架主要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相对于感性知识框架,理性知识框架的内涵比较丰富,其建构要复杂得多。建构中,理性知识框架多在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基本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的。从结构上,中学地理知识框架有单项地理知识框架和复式知识框架。第一,单项地理知识框架反映的是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知识。如特征、概念、判断、规律、成因等。第二,复式知识框架反映的是多项地理事物或现象,或是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综合地理知识。复式知识框架常涵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框架。
三、知识框架的应用例谈
知识框架代表的是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从应用角度分析,知识框架具有学理性和方法性。学理性主要反映在它往往是某一知识的结构“框架”,代表的是知识体系,是思考问题的学理依据;方法性主要反映在它是贮存在学生大脑中的“思维模”,代表的是方法体系,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依据。
例如,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地表情况示意图”,要求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描述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地表自然状况示意图
(一)依据知识框架提取信息
地理信息主要有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三种。这些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之分、主要和次要之分、有价值和无价值之分。知识框架为学生指明了所提信息的目标、要求、内容和方法,决定了信息的方向和类型、数量和质量、价值和意义。下表反映的是知识框架指示本题提取有用信息的基本过程,这是语言文字表达的基础。
(二)依据知识框架加工信息
地理文字表达就是在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间通过信息的提取与加工建立联系的过程,即在知识框架和事实材料之间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活动建立联系。如地形特征:区域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河流流出山谷地区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河流三角洲;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大。
一般来说,学生之间在水平上、经验上和能力上总是存在差距。其中,因智力因素造成的差距是无法“拉近”的。但是,对于知识经验来说,可以通过一定方法使其能够掌握和丰富,是可以“拉近”的。学生思路中的逻辑起点的差异可以通过知识框架“拉近”,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至于偏离方向,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知识框架是知识的一种概括形式,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框架还是知识的一种内容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知识框架是知识的应用“模型”,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框架是中学生地理语言文字表达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比较法
地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区域差异性和综合性特征对其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与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地理比较法可以将事物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对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点的概念极为有利,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地理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帮助学生系统化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比较法一般包括概念对比法、图形对比法、同类对比法等,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加强比较法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地理比较法的应用概述
为了使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地理比较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主要立足于加工和整理地理信息基础,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信息原理和规律而获得更多知识的学习方式。地理比较法的相关比较手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认识的加强,同时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被比较的几种不同地理知识共性和个性,使学生在区别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地理信息,提高自身综合学习能力,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相对初中比较繁杂,教学内容通常具有鲜明风格,带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常见的除概念对比、图表对比、同类对比外,还比较多用综合比较法、专题比较法等,这些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同的课堂效果。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科必考科目,学生学习压力往往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课堂实际情况而变化,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采取。
二、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概念对比法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知识面广,结合了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包括很多专有名词的概念。比如,高中地理中经常有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恒星与行星等这样类似的概念名词。只是从概念的表面意思来看,有的学生也许可以推测出大致的意思,但是一旦再出现一个类似的名词概念时,由于都是抽象化的名词,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理解能力,就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学习压力,并且这些概念名词又是贯穿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是地理课程的基础,所以这些概念名词无法掌握的话,将影响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在以后课程讲解中,就会慢慢理解。这样的背诵方法虽然暂时记住了名词概念,但是并不能在遇到同样的名词概念时及时调动已经记忆的地理知识,反而给学生的地理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将地理比较法引入地理课堂之后,比如,在讲“降水”和“降雨”,两个概念都具有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的意思,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液态和固态水,后者为滴状液态水,从从属关系来说降水包含降雨。通过对比可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中能够更加准确地使用降水与降雨两个概念。如说道气候带降水量,必须使用降水这一概念,而河流的补给形式中的雨水必须使用降雨这一概念。
这样的理解记忆更方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
(二)图形对比法
图形对比法具有更直观的教学特点,在高中地理课本中经常有大量的地理位置图表,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图形可以从网络上进行直接下载,也可以选取适合课程内容的视频影片,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现象以视频或者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出来,相对于景致的课本图表来说,更有视觉冲击力和事实说服力,使学生对地理课程更加感兴趣,在欣赏多姿多彩的地理风景时也能联系课本知识,有效吸收更多的地理知识。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即可采用图表比较法帮助学生通过对相关插图和图表的比较,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地理读图和用图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对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将两种图像放在一起对比,让学生看到承压水指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潜水指代的则是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直观地认识到潜水与承压水仅仅是埋藏深度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和明确两者不同了。教师紧接着可以将这两个知识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总结,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通过图形对比方法将更适合对整体环境的介绍和了解,使学生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同时,已经在脑海产生了有关地理知识的差异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同类对比法
由于地理知识结构复杂,在地理知识的后续学习中可能牵涉到之前的知识,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利用同类比较法,通过将本节知识与之前的类似知识点作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回顾之前的地理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学习我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处时,同样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但是可以在我们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的基础上理解美国的地理查理,美国同样也是北半球国家,也有着南方和北方这些都是相似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的科技发达,地理环境特点等。这样在学习中为学生梳理出了一个学习的脉络最终形成了一张知识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同类对比,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知识稳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束语
地理比较法是一种采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实现逻辑思维。保证学生在学习当中理解问题更加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采取地理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过去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总之,通过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对比法,将增加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使相关的地理知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减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压力,有助于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