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9:4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心理爱情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导读: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利于促成传播效果的产生。传播方法,《心理访谈》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继2004年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帮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
求心理的援助。硕士论文,传播方法。硕士论文,传播方法。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笔者列举部分节目话题如下:
节目名称 话题内容 面试秘笈 大学生就业面试心理指导 性的漩涡 青春期发育、成长 难了初恋情 婚姻生活里的沟通 女硕士之恋 家庭里的争吵 我被贴上了“傻”标签 成长烦恼 分手了请别再找我 恋爱矛盾 优秀教师人缘 社会交往 瞒着爸爸厌学 子女教育 我要加薪 上下级关系 学会分享 人际相处
论文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继2004年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帮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
求心理的援助。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笔者列举部分节目话题如下:
节目名称
话题内容
面试秘笈
大学生就业面试心理指导
性的漩涡
青春期发育、成长
难了初恋情
婚姻生活里的沟通
女硕士之恋
家庭里的争吵
我被贴上了“傻”标签
成长烦恼
分手了请别再找我
恋爱矛盾
优秀教师人缘
社会交往
瞒着爸爸厌学
子女教育
我要加薪
上下级关系
一见钟情,
博士遭遇樱花之恋
1983年7月7日,陈荣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干部家庭。2002年7月,陈荣以63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里,他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因为他一直有一个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博士。2006年1月,陈荣参加了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以总分421分的成绩名列武汉大学信息学院第六名,考取了武汉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
2008年3月28日,一个樱花烂漫的季节。23岁的帅小伙陈荣与22岁的清纯女孩李莉,在武汉大学的樱花树下有缘相识。
李莉当天来武汉大学赏樱,撑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穿着洁白无瑕的连衣裙,金色的阳光透过五彩缤纷的樱花,照在她五官精致的脸上,如仙女下凡般动人。李莉留连徘徊在樱花大道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灿烂盛开的迷人樱花,与刚从实验室出来的陈荣不期而遇。陈荣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美丽的姑娘,觉得她就像是樱花仙子下凡。在他们在目光交汇的一刹那,两人一见钟情,一场轰轰烈烈的樱花之恋拉开了序幕……
李莉是武汉一所大学的本科生,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一家有名的设计院工作。李莉来自一个教师家庭,从小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气质优雅的她具有东方女性的含蓄典雅之美。
陈荣一向腼腆,那天却情不自禁地上前与李莉搭讪。他主动充当护花使者,自告奋勇地担当起“樱花仙子”的导游。虽是初次见面,李莉因害羞矜持,言语不多,但两人心有灵犀,互生好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切尽在不言之中。随后,陈荣邀请李莉在武汉大学樱园小憩聊天。聊人生、聊理想、聊爱情……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于是,就在那棵灿烂盛开的樱花树下,他们牵手爱情。
2008年9月,陈荣应邀第一次到女友家上门,未来岳父岳母对这个准女婿喜爱有加。2009年春节,陈荣诚意邀请李莉到荆州老家探亲。李莉专门买来礼品,给未来的公公带来了烟酒,给婆婆买了新衣服。李莉的到来受到公公婆婆的热烈欢迎,陈荣的父母对这位通情达理、有教养的准儿媳非常满意。
相约结婚,
博士遭遇凄美“樱花劫”
2009年3月28日,又是一年樱花飘舞的季节,也是陈荣和女友相识一周年的日子。他们再次来到武汉大学赏樱花,庆祝这个特别值得纪念的美好时光。
那年的樱花开得特别茂盛壮观,红红火火,就像他们的爱情一样。陈荣弯腰拾起9朵娇艳欲滴的火红樱花,双手捧起深情地对女友求婚道:“李莉,樱花作证,我爱你!我以樱花代表玫瑰,嫁给我吧,我爱你到天长地久!”此情此景,李莉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幸福而惊喜地答道:“我愿意做你樱花树下的新娘!”
2009年11月,陈荣和李莉商定在武汉购买婚房。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们贷款买下了一套两房两厅的新房,并约定待陈荣博士毕业后,两人就举行婚礼。2010年3月28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樱花节,陈荣和李莉拍摄了一套以浪漫樱花为背景的婚纱照,以象征他们的樱花之恋。
2010年12月,在陈荣博士毕业前夕,他有幸与华为企业武汉研究所签约,毕业后月薪1万元,约定毕业后成为华为的金领员工。然而,就在未来的美好画卷向他们刚刚展开一角时,噩梦却悄悄向他们袭来。
2011年2月12日,当时正值春节期间,陈荣在李莉家过节。期间,陈荣总觉得胃部不适,隐隐作痛,他以为是春节饮食太好,消化不良,并没有太在意。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的情况却不见好转。李莉提醒陈荣,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可陈荣却说:“我的身体一向很好,从没得过什么大病,没问题的。”
2011年2月17日,李莉发现男友脸色蜡黄,腹部肿胀得更加厉害,一周都不见消退。李莉用手摸摸男友圆溜溜的肚子,感觉不对劲,就语重心长地劝他说:“你一定要到医院检查一下,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关系到我们一辈子的幸福!”
随后,李莉陪同陈荣一起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做B超检查,发现他的腹部满是阴影。医生支开陈荣,只让李莉一人来到医生办公室,他满是遗憾地说:“我们怀疑他得的是肿瘤,初步诊断为胃肠癌或其它的癌症,需进一步做生物穿刺,才能确诊!希望你们配合医院检查确诊,而且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
李莉听到这个噩耗,几乎要哭出声来,她不敢相信自己这是真的,陈荣才28岁啊,怎么可能年纪轻轻地就患上这么严重的病呢?可当她走出医生办公室时,马上强忍悲痛,脸上挂上了微笑。因为她怕男友一时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陈荣询问李莉病情,她紧紧拉住男友的手,轻描淡写地说:“你得的只是普通的胃肠炎,不要紧的,治疗一下就会好的。我们还可以如期结婚,如期举行婚礼!”当她说完这一切时,泪水忍不住地从她的眼角悄悄滑落下来,趁男友没注意,她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泪水。
李莉支开了男友,哭着给陈荣的父母亲打去长途电话,泣不成声地告诉他们:“陈荣可能患上了癌症,病得很严重,你们尽快启程,到武汉来一下。”
陈父、陈母得知儿子患上重症的噩耗后,几乎要昏倒在地。他们心急如焚,日夜兼程来到了儿子的身旁。一看儿子的肚子肿得像个南瓜,人也瘦得不成人形,顿时哭得泣不成声。
随后,他们和李莉一起带着陈荣到同济医院、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检查,尽管结果不尽相同,但都确诊为癌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过穿刺病理切片,最终确诊为“鳞状细胞癌”。
生死之恋,
飘落的樱花也绚烂
2011年3月28日,是陈荣和李莉相识相爱三周年的纪念日。他们从医院悄悄溜出来,故地重游。今年武汉大学的樱花,因为天气寒冷,阴雨绵绵,花期推迟。阳春三月,枝头还稀稀落落的。风雨过后,樱花纷纷落下,显得……李莉怕男友触景伤情,搀扶着他饱含深情地鼓励说:“不管是什么病,好还是不好,都要积极治疗,你有年轻的资本,没有什么挺不过的,无论什么结果,我都陪着你!”
在女友的支持和关爱下,陈荣积极治疗,他在医保对口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但就在此时,陈荣收到了国外一家权威杂志给他的论文修改信。核心杂志编辑告诉他,他投寄的论文很有新意,但需要补充一个重要的实验数据,并在5月前寄回才能发表。
陈荣考虑后决定,先暂缓治疗,回实验室完成实验获取关键数据后,再回医院。当家人和李莉得知他要放弃治疗,准备回校搞实验,写论文准备答辩时,不得不告诉他真实的癌症病情,并告诉他,医生再三建议,尽快手术。
一边是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病,一边是实现自己读博理想的高影响值SCI论文。陈荣权衡再三:决定还是暂时放弃治疗,返校继续做实验,完成SCI论文,就把它作为博士论文,争取尽早顺利答辩。他说:“趁我还活着,我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拿到博士证书和学位证书,因为这是我一生的理想和追求,生而无憾,死也瞑目了。”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后,最终,李莉尊重了男友的选择。因为她懂他,知道他的理想,他的追求!
2011年4月1日,陈荣从医院“潜逃”回校做实验,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为获取重要数据,反复试验,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女友李莉每天坚持给他熬中药,看着他慢慢喝下。有时,陈荣痛得大汗淋漓,却依然咬牙坚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陈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李莉将陈荣患病的情况告知他的博士导师,闻讯赶来照顾陈荣的同门师弟深感震惊:“师兄平时还在跟我们一起打篮球,怎么可能得癌症呢?”而不是徒有虚名的博士文凭。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现在有很多带癌生存的病例,我相信我也能战胜肿瘤。为了理想,我不后悔!”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22-01
摘要:电影《美丽心灵》基于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约翰.纳什因过度渴望成功而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后在妻子和朋友的关怀下与病魔顽强斗争,告别欲念一心研究,终获诺贝尔奖。电影反映了西方价值观中淡欲、宽容和真爱的传统,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电影作深入解读。
关键词:《美丽心灵》;淡欲;宽容;真爱
一、淡欲的心灵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主人公纳什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天分。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纳什像一切对事业成功雄心勃勃的人一样,自我中心,赋予自己从事的研究以强烈的使命感;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不懈的努力使纳什得到了回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史密斯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使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变得陈旧过时。然而对成功的过度欲望最终让他的研究陷入瓶颈,并身患精神分裂。
纳什开始接受药物和电击的残酷治疗,经历了因此造成的工作和生活的低谷阶段,但在妻子和朋友的无私关怀下,他凭借坚强的意志最终认清了生活的幻象,尽管那是让自己得到满足的成功幻象,尽管认清它们犹如摧毁了生活的支撑。更加痛苦的是,三个幻象一直跟随纳什,但他学会忽略,告别心中一直以来的欲念。
欲念远离,繁华褪尽,纳什也终究变成了普林斯顿的传奇,成为受学生尊敬的纳什教授。年少时,纳什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是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纳什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纳什只是微微一怔,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意识到自己是疯子的天才,抛却了欲念,最终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重与仰望的形象。
二、宽容的心灵
渴望成功的人最惧怕就是失败,所以纳什对对手汉森的态度一直都不友好,对汉森的嘲笑、责问和挑衅使彼此的竞争充满火药味。他在最终的竞争中胜过了汉森,得到了所有人渴望的职位;在选择助理时他不顾导师的推荐,拒绝了汉森的加入,但汉森还是参加了纳什的庆功宴,这时的汉森虽但没有因为失败而失色,反而因为宽容一举让人们刮目相看。后来纳什身患精神分裂,大学和研究是他唯一渴望的地方,汉森不计前嫌竭力帮助纳什重新有机会进入普林斯顿,让纳什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安慰,尽快康复。
同样的宽容之心也来自于一直为纳什敞开大门的普林斯顿大学。纳什,这个精神病患者在普林斯顿大学美丽的校园里,几乎“毫无作为”地生活了三十年,却从未遭遇过问责式的考核和劝辞。显然,普林斯顿大学绝无想到他能创造什么奇迹,它这样做,仅仅是例行了一种宽容和优雅的价值传统,仅此而已。
没有朋友的宽容相待,没有母校的温暖宽阔的怀抱,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没有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博弈论,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美丽的心灵一定得是宽容的。
三、真爱的心灵
这部成功的影片中真正打动人心还有艾丽莎带来的动人的爱情。纳什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在她爱着的男人身上发现了他的超凡魅力,这也是支撑她对他承诺的源泉所在。正如舍勒所说“价值只对于感知价值的行为来说才是可以达到的”所以,爱是价值的真正发现者,“爱使被爱对象的真正价值发出闪光” 爱是人们能够真正看得见的行为,它使被爱的人和物能够依照它们的充分价值显现出来。受到妻子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爱丽莎,一位怎样伟大的女子,与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终生,不离不弃。在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纳什在人群中寻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 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
舍勒认为,价值是透过情绪的直观而不是理性的直观,在偏好选择之中,在爱与恨中,显示给我们的。与理性主义者认为一切感情都是主观的相反,在舍勒看来,有大量感情具有客观的性质。为了说明这一点,他把感情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理状态的与外界没有任何关联的感情;一类是与外界有某种关联的感情。后一类感情具有意向性质,它们指向某种实在的对象。在这类感情中,对价值的感情在价值认识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类感情直接指涉价值对象,价值就在这一指涉的过程中显示给我们。在与价值相关联的感情中,舍勒着重分析了爱。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爱之所以能成为爱,只因为在爱的意向对象方面闪现出某种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经过对爱的这一行为的反思或后思获得的,而是通过实行爱这一行为获得的。“价值只对于感知价值的行为来说才是可以达到的”所以,爱是价值的真正发向着,“爱使被爱对象的真正价值发出闪光”爱是人们能够真正看得见的行为,它使被爱的人和物能够依照它们的充分价值显现出来;而把握价值就包含着对所有别的东西的理解。所以,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爱则最为深入地打开了世界。这样一来,谁越是有爱,就越能发现价值,世界对于他也就越有意义。真爱是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纳什坚的根本理由;真爱也是纳什坚持到最后的根本理由,美丽心灵离不开真爱的填补,美丽心灵需要真爱的滋养。
四、结论
本论文从影片所反映出的淡欲、宽容和真爱的西方价值观对影片作了深入解读。主人公因对成功的过度渴望而最终罹患精神分裂症,但在后来与病魔的顽强斗争中,纳什最终抛弃欲念,专心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正说明了淡欲使人成功,淡欲使心灵美丽。同时朋友和母校对纳什的康复起到巨大作用,汉森的不计前嫌,倾力相助;普林斯顿大学始终向纳什敞开大门,使他的孤寂、痛苦的心灵得到了莫大的归属和安慰,这无不体现出西方价值观中优秀的宽容传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纳什的妻子,她几十年来对纳什不离不弃,默默奉献着坚贞不渝的爱情,最终帮助纳什实现人生的理想,她的真爱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写照。至此,本论文提出:《美丽心灵》是西方价值观中淡欲,宽容和真爱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卢风,《启蒙之后: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施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地迅猛发展和社会地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而作为社会消费中重要群体的大学生,尤其是处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有其特有的消费理念。本文将通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恋爱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恋爱消费状况与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处理好恋爱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我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地处“老、少、边、山、穷”的广西百色,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较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其恋爱消费的行为与心理合乎自身条件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我校医学生的恋爱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研究了其恋爱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以期得出我校大学生恋爱消费现状存在的弊病和非理性因素,探讨出相应措施和对策,希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处理好恋爱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1 基本数据分析
这次我们以问卷形式对位于民族地区的右江民族医学院的
部分本专大学生进行了恋爱消费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5份。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53人。有恋爱经历的占总数的65%。
1.1 月生活费 400元以下占54%;400~600元占39%;600~800元占5%;800元以上占2%。
1.2 经济来源 家庭给予占86%;课余打工占10%;勤工俭学占3%;奖、助学金占1%;其他则是0。
1.3 问卷调查
1.3.1 问题一:你的恋爱消费主要用于 饮食(38%);服装、日用品(15%);礼物(11%);通讯(23%);游玩(12%);其他(1%)。
1.3.2 问题二:如果你是男生(女生),在你看来恋爱消费的目的 取悦对方,巩固感情(25%);显示自己潇洒大方(必须的,没什么目的)(29%);其他(46%)。
1.3.3 问题三:你认为自己的恋爱消费合理吗 量入为出,合理(68%);不合理,但有能力接受(30%);难以接受,是在超前消费(2%)。
1.3.4 问题四:如果你是男生(女生),你怎样看待恋爱消费中的aa制 理所当然(58%);很没面子(认为是男生穷酸了一些)(28%);根本不能接受(14%)。
2 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行为特征
2.1 消费形式多样化,总体消费结构趋同 当今的大学生恋爱方式不再只局限于花前月下,往返图书馆。总体来讲,学生恋爱消费主要在饮食和日常通讯方面。服装、日用品、礼物、游玩这四种消费基本均分比率,分别占到总数的15%、11%、12%。他们对自己的恋爱消费各有“偏好”,但是总的消费结构并无大的分别。
2.2 消费水平不高,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本次调查对象位于老区,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故而消费水平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月均恋爱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48%,50~100元的为30%,100~150元的为10%,150元以上的仅占6%。大学生恋爱消费主要从月生活费中支出,扣除每月必须其实所剩并不多。民族地区大学生家庭经济大都不富裕,家庭所供给的生活费并不宽绰。在调查中月生活费在400元以下的占54%,即使在民族地区,四百元的生活费支出也会稍显紧张。我们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家庭经济拮据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这个比例在各个班级中大约占到了50%。经济制约成为恋爱消费直接的“关卡”。所以民族地区大学生恋爱消费就比一般大学生多了一份克制。
2.3 理性消费为主,但仍存在不合理因素 尽管在调查中68%的大学生自我评估恋爱消费是量入为出,合理,然30%的大学生也坦言在处理恋爱消费存在“不太合理,但有能力缓解”,2%的大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是在超前消费”。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独立掌管自己的生活费多在上大学后才开始,他们中间很少有人会刻意培养和加强“财商”。部分同学经常没到月底生活费就已经用光了。情侣在一起消费的增加让两个人都感到有压力。可见大学生恋爱消费存在弊病。
3 民族地区大学生恋爱消费心理
恋爱消费一直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主战场。但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追求与现实相矛盾的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恋爱心理。
3.1 家庭经济跟不上恋爱消费步伐,产生心理误区 今天的大学生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受到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1]时,如果自己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老师、家长的指导帮助,很容易出现相同的心理趋向,自卑、虚荣、把感情等同利益化等,正因为这些思想的作怪,他们在恋爱的过程中就很容易用金钱来衡量感情的好坏,然而我院大学生家庭状况普遍一般,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为爱缩紧裤带”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因为跟不上高消费恋爱的步伐而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来。从表面上看,恋爱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这种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这种心理和意向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生对爱情浪漫的追求高,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爱情高消费和低收入的矛盾。
3.2 大学生恋爱心理各异,消费易受群体影响 由于对自己的把持力不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易在群体引力下走入误区。例如:(1)从众心理。进入大学,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由于种种原因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自觉地希望寻求异性知己。尤其是看到身边双双对对的景象,“跟大流”心理也就无可厚非;(2)虚荣心理。有的大学生只顾追求物质追求,贪图一时享受,为搏红颜一笑出手阔绰、费尽心机。尤其是看到周围的恋爱轰轰烈烈的时候自己也想让制造点希奇的事情来炫耀一下,这样消费开支也就大大超支。(3)忧患心理。学生情侣在消费分担上存在着隐患。性别角色在恋爱中会得到强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认为aa制很没有面子或根本不能接受的人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男生。也许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只要有男生在,就不会让女生买单,在恋爱中由男方买单更是人之常情,如果由女方买单,男生会被看不起。因此,虚荣心作崇,在外出消费时,男方就很容易成为买单者。此外,当和对方闹别扭的时候,许多同学通常通过买礼物来为自己弥补错误,从而使开支又 大大提高。
4 思考和建议
加强大学生包括恋爱在内的消费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处理好爱情和学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大学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任,均衡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尤其不能疏忽。作为大学生,加强对爱情的认识,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消费观、理财观是提高修养的“必修课”。引导健康的恋爱消费理念,需要集合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4.1 普及高校开展对民族大学生恋爱消费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他们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但我们了解到,目前针对大学生恋爱消费引导的课程相对缺少,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恋爱消费没有明确理解。开展校园互动交流活动,开设理财的讲座,增设学生勤工俭学岗位,这些都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理智的消费环境。
4.2 积极融入社会角色,加强大学生自我定位和理解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由于长时间厚此薄彼,养成了大学生缺少对社会的认知与适应。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支出来自于家庭供给,所以他们在支配经济的能力上尚欠缺,在恋爱消费的掌控上尤显薄弱,恋爱消费的目的和具体安排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都是模糊的。身为一名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在消费上应当遵循量入为出,统筹规划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既能促进大学生合理消费,又能使大学生对于爱情有正确的理解。恋爱消费并不是大学爱情的“新衣”,它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科学消费,关键在于大学生始终不忘自身角色,加强个人修养的提高,提高约束力和判断力。
论文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性,美学意蕴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词或者是意象所表达的对象可能有多个意义,语言的模糊性使语言摆脱了手段、工具的附属地位,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模糊语言是作者利用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接受者理解的灵活性而精心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不定性、概览性、非量化等特征的艺术言语。模糊语言是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等特点。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创造一种含蓄、悠远、空白的美,给作品增添言有尽而意未穷的艺术魅力并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模糊语言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是构建文学作品美学意义的重要手段。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对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有着无比的热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是自然自觉地在语言的运用及句式的选择搭配上,讲究语言与文学意境的吻合性,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审美性,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往往能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慨世事苍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苍凉的美丽和浓浓的哲理意味。如在有名的散文《爱》中,张爱玲巧妙地运用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学语言,以一种执着的现实精神将人生的孤独感以及爱情的苍凉浓郁地渗透到作品中去,让读者在寻常的人生中品味无常的滋味。她的语言富于创造性论文格式范文,擅于将含蓄、悠远富有哲理的味道融进其作品中来。本文试图以《爱》为切入点,从散文语言的似是而非、含蓄隽永来分析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从而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学意蕴。
1. 意象的含蓄美
审美主体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运用自己独特的悟性和知性将由外界得来的感知表象转化成语言文字,并且诉诸于纸上。独特的审美习惯和人生阅历,使主体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可以选择那些富有多种意味的语言,这种语言便是主体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意象的最好的工具。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语言表达者,在将意象对象化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客观对象的无限性,语
言的有限性已显得无力承担起“显象”的任务。但模糊言语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陈原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1] 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2]。《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模糊语言是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模糊言语不仅能最大可能曲传出言语表达者内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意象,而且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丰富的信息,从而使言语接受者能最大程度地与言语表达者内心的意象相符合,从而传达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张爱玲常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象常常是含蓄而令人浮想联翩的,借着这意象,不同的读者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不同的信息都在最大程度上与表达者内心的意象向符合,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作者张爱玲向我们传递出的意义。
散文《爱》的意象并不丰富,甚至是重复着同一个意象。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意象,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含蓄幽美的少女爱情画卷。张爱玲两次提到相遇场面中的“春风”、“桃树”绝妙地传达了模糊语言含蓄的美学意蕴,作为意象的“春风”、“桃树”也是两度重复。“春风”、“桃树”是一种轻巧、含蓄的感觉。风吹桃花落,更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在中国文学里,常常以桃花、春风的意象之美来隐喻女孩子。《诗经》云:“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归,宜其室家。”桃树开花在春风里,女孩好梦在青春时,与桃花相映红的女孩,在花样的年华里,怎能没有“于归,宜其家室”的幽思?含蓄又隐喻的诗性本质论文格式范文,丰富、扩大、深化了文本的诗意内涵。春风是暖的,桃花是美的,梦是甜的,青春是嫩的,意象的含蓄之美织出了一袭色彩鲜明、光泽柔美、质地纯良的华美的袍。借着“春风”、“桃树”轻柔的外衣,少女含蓄地表达了对初恋既渴望又害怕的心理。只见她“穿着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自家后门口”,显然她在等候年青人的出现。年青人果然也从自家门口出来走近她,轻声对她说:“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他俩相视无语,“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从年青人方面看,他也是特意过来与姑娘见面并打招呼的。正是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默默无语中相许已久,才有这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一次见面。所以这个夜晚的相见,可以看作是姑娘和年青人之间心照不宣、默许默契的一次“约会”;是两颗年青的心碰撞而生出爱情火花的人生一瞬。张爱玲总是善于用这种看似朴实实则用心选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只是用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就将初恋时刻羞涩而又渴望爱情的心理表现出来。这种意象的含蓄是文学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学作品的美,主要的是通过意象的含蓄美来反映的。含蓄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意象更具有丰富性、变化性,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使意象产生含蓄美的审美效果。模糊语言所以有助于表现意象的含蓄美,是因为美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感受,是作者的审美想象、审美感受共同作用的产物。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含蓄的氛围,造成从意象到读者之间的一块空白,这是一个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感受的空间。读者可以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
2. 意境的悠远美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性作品的本质特征。有意境的作品是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乐感。文学语言中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就具有创造这样一种缥缈朦胧的意境美的再造功能,它能使读者在空灵飘逸、似有若无中感受到作品意境的悠远美。因为模糊语言所构造出的审美情趣是处于朦胧之中的,读者在接受文学语言的模糊性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融入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神妙的语言张力网中,再通过自身的才智和能力的想象和重构,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活动。散文中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即意境的创设更是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创设意境,强化美学张力文学语言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的。模糊语言可创设一种意境,以取得意在言外、情在辞外之效。它既强化作品的美学张力,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能创造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境。
在《爱》中,张爱玲笔下这样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飘零的悲惨人生作为对照与衬托,强调这件往事对于她毕生的人生意义与全部价值之后论文格式范文,并未完成她最后的构思,而结尾才是这篇作品最为精妙的一笔:“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也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作者用重复的“于千万……”这样模糊的语式将人与人相遇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不仅让人看到等待的艰辛,也让人为这样机缘巧合的安排所感动,此时,只有这种模糊性的语言才能表达出这种短暂又偶然的爱情。而张爱玲,正是运用文学语言意在言外的模糊性,将读者带到文章的悠远的意境之中。这哲理性的感唱,不仅仅是该散文诗意的饱和点同时也是被后人所称赞的绝美之句。作者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自己叙说的“爱”的“故事”进行普泛性的思考。以空间而论,你会遇见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的人,而你想“遇见”的人却属偶然;以时间而论,你会不早不迟刚巧赶上一次属于你的情缘,如此在漫漫人生途中,双方相遇相知,而赴一次“你也在这里吗”的心灵之“约”。显而易见,张爱玲在这里对人生的初恋进行形而上的冥想独语。她认为,人生的初恋是唯一的、又是偶然的;唯其短暂与偶然,常常会因此而失落;唯其偶然的际遇,才会成为一生记忆的珍藏;唯其短暂才会永恒;惟其短暂和苍凉,“爱”才会永恒和美丽。张爱玲的哲理感唱,使这篇散文成为哲理与诗情交融的抒情诗。而令读者为之感动与思索不已的,也正是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原本再平凡不过的、关于男女夜晚相见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对照与衬托、抑郁气氛的创造与渲染,尤其经过最后哲理性的触点与升华,《爱》就完全达到诗的凝结与概括的境界,那男女相见的生活细节使人不再感到司空见惯,而被渲染成诗境中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象了。作者情不自禁的“触点”“升华”,使读者豁然顿悟,原来这个主体意象及其内涵,被赋予了特殊的、自我抒情的意义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即论文格式范文,作者将自己的初恋也融进这一句看似偶然而又必然的“你也在这里吗?”之中。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有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根本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所想的东西。”[3]张爱玲巧用语言的模糊性特点描述出来的故事却是使无数读者为之流泪的经典。
3. 意蕴的空白美
意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它是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形象或意境的深刻领悟和创作的结果。它突破了作品意象或形象的具体意义,成为一种超越意象或形象意义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隐含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超越了作品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内容和作家的具体生活感受,我们在探讨体验它的超越时代和历史的永恒魅力时,常会体味到其中蕴含的那种复杂的说不清的韵味。文学作品得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意蕴的丰富需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熟练的使用语言。从美学角度来看,潜在信息蕴涵得越丰富美学信息量就越大。内涵如此丰富的美只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概念外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伸缩性。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最能创造意蕴的空白美。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文学的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因此,作家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苏姗·朗格认为:“一旦掌握了操纵符号的本领,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个人经验的总合。”[4]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她以其驾御语言符号的高超本领,与艺术规律及更广泛的人类情感相拥抱。文中那些素朴得没有任何修饰的语言文字,从语言符号层到字句达配,都没有经过一点剪裁和润色,然而,就是这纯然一派本色的文字使词语的意义范围倍增,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真的生活,从文中引出审美体验的想象,去填充隐含在文本之外的空白,构成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从而获得美感与启示。如女孩的外貌,作家只用了一个字“美”,这个模糊却又让人浮想联翩的字,能调动起读者的不同理解与想象。“对门”一词是如此简常,与美、青春、性别联系起来,却又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心理情感内涵,为后面的问候场面埋下了情感伏笔。在形象的刻画上,作家对男女两位主人公都没有太多笔墨。我们只知道女孩出身于“小康人家”、“十五六岁”、“生得美”,曾在春天的夜晚,穿着“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后门口”。男孩就更为模糊了,仅通过女孩的回忆告诉我们,是一个住在对门的年青人。双方的具体外貌、性格、情趣、品质、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心理活动都被作家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提。作家用这种模糊的手法淡化人物形象,目的是为了加强情绪氛围,突出这份情感的价值。模糊的语言,却把我们带进美丽而苍凉的爱情之中。相遇只是一刹论文格式范文,相离却是一生。
张爱玲把自己对爱的感受深深的融进了作品之中,“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她摒弃了热烈的男欢女爱,也没有缠绵的海誓山盟,只将一个初露端倪便匆匆结束的故事浓缩成宁静春夜一声平淡的问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却抓住了“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把寻常人生的真实本相深藏在个体生命的微末的人生哀乐里面,将至真至美的东西无法永恒、人生天地间不能自主而又无法言说的悲哀不仅表达得深刻,而且高明地以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去应付、去中和了那种广泛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苦难。作品中含蓄爱和美,因其没有表达,最终无法表达,无处表达,而蕴结成深厚的情结,触动了世人心中某个角落里皆有的隐痛,剖析出人们真实的世俗化的生存境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并最终归结于语言。语言艺术具有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和模糊性,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文学是通过审美的语言,即形象、情感、情节来描述的,这便形成文学审美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之一。文学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文学作品具有含蓄的意境美、悠远的意境美、空白的意蕴美。张爱玲正是巧妙的运用了文学语言这一模糊性的特点,唤醒了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注释:
[1].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p285.2000.
[2].沈卢旭.《模糊语言新界说》,《语文学习》.1994.5.
[3].(前苏联)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25..1983.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张爱玲.《张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3].申雅辉.《略论模糊语言语义》[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2)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给大学生的学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例如,毕业证与各类等级证书挂钩;专业课管理、考查制度过于严格;毕业前各项论文、作业增加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压力。
2.人际关系和恋爱不顺利
走进大学校门,每个学生都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熟悉自己的同学圈,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也许一件事做错了,或者一句话说错了,致使自己在新的交际圈中不受欢迎,这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还有一方面是恋爱带来的挫折。很多人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们有充分的自主权,情窦初开的学生互相爱慕走进甜蜜的爱情。爱情虽然甜蜜,可在面临多重考验的时候,这些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却不懂如何处理,这也是学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一方面。
3.高考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分数报考大学,选择适专业
一部分学生步入校园后才知道,原来自己选择的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有的学校给予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可是新的专业带给学生的也是一个未知的前景。专业选择不当,导致有些大学生在学业上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
4.大学毕业前夕,所有学生必须面临求职压力
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想去的单位进不去,很多学生在一个死循环中纠结,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待业的情况。出了校门不工作,时间久了来自家长、亲戚、朋友的压力增大,学生心理自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很多人会质疑,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其是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描述。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能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遇到困难积极面对;不会因为寻求刺激去做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如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下几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1.逐步改善教学方法,不用考核逼迫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自觉性,有些考核也是学校无奈之下做出的,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吸引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在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提高。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恋爱问题,是高校教育中经常缺失的内容
针新生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其快速融入集体生活,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困境。我国的传统教育在恋爱方面有所规避,学校可以参考国外的教育体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们懂得如何面对恋爱中的难题。
3.对于专业选择不理想的学生,辅导员要主动与之沟通
在学生转换专业之前,专业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每个专业的长处和短处,尽量挖掘专业乐趣引导、吸引学生,以便他们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学生每天学的是自己选择的、喜欢的专业,心理会逐渐变得积极向上。
4.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十分重要
1基本情况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变化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掌握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高层次的大学生,2007年7月至8月,我们组成了“海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课题组,利用社会暑期实践,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海南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范围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7份,有效回收率为81.4%。其中大学生性别抽样分布为:男生占47.2%,女生占52.8%;年级抽样分布为:大一占34.6%,大二占34.9%,大三占21.4%,大四占9.1%;经济来源抽样分布为:靠父母支持的占80.6%,靠借贷款的占10.1%,自己打工的占6.4%,靠奖学金的占0.5%,还有其他的占2.5%;文理科的抽样分布为:文科占49.1%,理工科占50.9%;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学生干部占64.4%,独生子女占78.6%。
2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我们就大学生的政治观、就业观、恋爱观、生命观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呈现了积极向上的,健康乐观的良好态势,有理想有追求是他们的主体形象。
(一)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理性化,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坚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理性色彩浓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在调查“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时,92.9%的学生选择了“需要或者非常必要”。数据分布见表1。表1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频率累积频率非常必要42.842.8需要50.192.9不必要7.1100.0大学生的政治观日益理性化不仅仅表现在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上,更多的表现在对社会热点和国家发展前途等问题的关注上。在调查中问及大学生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中国的前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党内腐败等问题。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及其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推动下,大学生已经能够冷静思考、客观分析现实,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对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理性地认识,对改革开放等方针政策持坚决拥护态度。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政治观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参与政治活动热情呈橄榄型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特别积极和特别不积极的人都较少,分别占7.5%和1.9%,处于中间态度的人比例较高,占82.1论文格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无暇他顾;二是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们目睹了参与经济所带来的利润,使他们比较认同务实的价值观,这在客观上使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总体上趋于平淡态势;三是历史上政治运动所带来的后遗症,在学生心目中留下阴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二)大学生的就业观呈多元化发展,学习热潮席卷校园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了多种选择的机会,随之而来的也有巨大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使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素质以外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小。为了增强将来的竞争筹码,大学生们更加关注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技能,增强个人能力,学习热情比较高。从调查可以看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观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例如:当问到“就业时你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时,选择“有发展前景”占45.7%,“发挥个人特长”占19.9%,“符合个人喜好”占15%,“专业对口”占6.4%,“待遇好”占8.8%,“其他”占4.2%。(见表2)表2大学生就业重视因素分布表(%)频率累积频率有发展前景45.745.7发挥个人特长19.965.6符合个人喜好1580.6专业对口6.487待遇好8.895.8其他4.2100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观趋于市场化,在择业地点的取向上,明显偏向大城市,而对落后地区的关注显得不够,而那里正是需要人才的地方。在回答“你想在哪个地区工作”问题时,21.4%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12.5%的选择经济特区,37.6%的选择沿海开放区,仅有选择农村的仅占1%,选择西部地区占3.7%,其他人则随遇而安。(见表3)表3大学生就业去向分布表(%)频率累积频率大城市21.421.4经济特区12.533.9沿海开放区37.671.5西部地区3.775.2农村176.2一般城镇4.981.1其他18.9100在就业方式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略有不同。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选择“各类企业”的较多,大四的选择较多的是第二项“国有企事业单位”。与低年级的相比,大四的学生更加的注重实利。当前国家改善了公务员待遇,使大多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思考就业问题时更加垂青于安稳的国家工作中。(见表4)表4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自己将来毕业时的职业时的分布(%)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政府机关11%13%13.8%17.2%国有企事业单位11.7%18.5%14.9%31%各类企业33.1%30.1%33.3%13.8%自主创业9.7%14.4%17.2%10.3%考研继续深造21.4%13%12.6%13.8%农村12.4%10.3%6.9%13.8%
(三)大学生的恋爱观向理性开放的方向发展由于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越来越开放,而且更加趋于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但是其中不乏理性色彩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谈到对爱情的看法时,61.9%的大学生认为“为了爱情而忘了学业是不适当的”,而选择“推崇爱情比事业更重要”的学生仅占4.4%;在对待分手问题上,0.7%的学生选择报复,12.6%的学生选择伤心或不放弃,而86.7%的大学生则能够坦然面对顺其自然。大学生的理性不仅表现在他们恋爱的过程中,也表现在他们的初始动机上,有61.2%的学生是想找
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在人生的旅途上携手共进,他们把这作为婚姻的前奏,愿意在恋爱中激励对方前进。这样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恋爱大众化。在问及“你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时,表示如果有合适对象还是希望能谈恋爱、以前谈过恋爱和目前正在谈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9%;在校期间不准备考虑这个问题的学生只占11%,而且这些学生对别人恋爱也表示高度的理解。这表明大学生对恋爱现象普遍接受。
(四)总体上大学生能够积极对待生命,渴望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调查显示在“人活在社会上最重要的依次是什么?”的问题上,有54.8%的大学生把生命健康排在了第一位,其他人大部分把它排在了第二位或第三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这本钱才能有机会实现生命的价值。大部分学生十分珍惜生命、善待身体,为日后的打拼积累本金。这种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大学生减轻由于学习、择业、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当问及“你是否出现过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只有23.6%的选择没有出现过。在问及“如果你功课不及格超过十门,且无法毕业找到工作时,你会怎么样?”时,有4%的人选择“丢人,死了算了”。而在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什么?”选择“认可,比较认可,非常认可”共计有19.2%,而这其中出现过心理不健康的人选择可能自杀的占其中的13.8%。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脆弱,对待生命的意识淡薄。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人生观,而且关系到他们对生命的态度。这种现象是由人际交网问题、学业问题、感情问题、生活适应障碍或者是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表5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分布表(%)频率累积频率非常认可1.71.7比较认可6.48.1认可11.119.2比较不认可22.641.8不认可58.2100超级秘书网
3对策与建议
有几位好事的年轻同事怎么也弄不明白,一次在酒桌上乘机把他灌醉,想掏出他的真言。
教授果然中计。当酒喝多了,几个年轻同事在兴头上,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引诱”开来。他倒也是酒壮英雄胆,有问必答。
他说:“你们别看我现在人模狗样的,30年前下放到农村的时候,还不如现在一条狗活得滋润呢!”
年轻的同事哈哈太笑:“所以你就饥不择食地讨了一个文盲老婆喽!”
“不,不,你……们,你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感情,什么将是你们需要的东西。”教授使劲地摇摇头,含混不清地说道。
大家取笑了一阵,教授的酒也醒了一半,想到自己方才的“失言”,就索性桶倒豆子般地说起了过去。
从农村重又回到大学里教书的头几年,他接连发表了几篇有影响酊学术论文,便在校内外成。了小有名气的人物,一些老师和学生们似是玩笑、似是嘲笑地对他说,你讨了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会有共同语言吗?长期这样生活,对你做学问没有影响吗?
议论多了,加之名利思想、虚荣心理的膨胀,他开始感到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对妻子也厌烦起来。某天晚上,他写了一份厚厚的离婚协议书,讲了许多大道理,准备与妻子来个好聚好散。
第二天早上起床晚了,他便勿忙赶着去上课,没有拾捡书桌上的东西。一只猫溜了进来,跳到书桌上玩耍时把离婚协议书碰落在盆里,全淋湿了。
这下妻子慌了,以为它是丈夫昨晚熬夜的心一血成果,肯定又是什么重要论文,便小心地捞起来,一张张地揭开,用慰斗慰平慰干。教授下课回到家,当看见她那么用心地在慰一张张离婚协议书,像是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时,他的心仿佛被什么掏空了,这才感觉到,离开了她,他还会拥有什么。
教授望着几个发愣的年轻同事,推了推已经湿润的眼镜片,感慨地说:“婚姻这个东西啊――冷暖自知。幸与不幸的关键,还是看你如何去把握,你是把握,谁是你的最爱’,还是选择‘你是谁的最爱’”。
放心不下
流 沙
他爱她,但她对他的感情却是淡淡的。
她后来与另外一位男人结了婚,有时候,她还会遇上追求她的这个男人,她觉得他很俗气,没有男子汉气概。
他从来没有进入过她的心。
他一直未娶。那份感情他藏得很深,他需要时间为自己的伤口舔伤。她的女儿五岁了,他仍然没有恋爱的意思。而她的婚姻开始进人静水区,她爱着的那个男人的劣性开始一点点显现,不顾家,蛮横,喜新厌旧,寻花问柳。她突然明白,认识一个男人,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一切已经太迟。
她慢慢和他有了交往,只是聊聊天而已:他知道她婚姻的不幸,她的丈夫不顾家,他比她更加难过。
一个雷雨夜,他在梦中被雷电惊醒,看着滑过天空的闪电,他突然想起了她,她曾经对他说过,小时候曾经遭遇过闪电的袭击,每个打雷的日子,她都会胆战心惊。
他想她肯定会害怕,他毫不犹豫地拨通她家的电话。
电话响了,接听电话的正是她。
他说:“现在外面在打雷,我实在放心不下,你不要害怕。”放下电话,她便哭了。
她的丈夫也知道她怕打雷,但是他从未在打雷的日子关心过她,她希望在电闪雷鸣中,她的丈夫能有空打个电话来,但等来的却是他,一个被她抛弃的人。
后来,她一次次主动约他出来。她的神情,她的落寞,他看得一清二楚。那天她喝了不少酒,醉意中,她问他:“如果我回头,你会不会接受我?”
他热泪盈眶。
但他却说:“我不会接受。因为我不能给你所要的生活,而你现在的生活,对一个三十五岁的女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放弃这一切,我放心不下。”
是的,她的丈夫给了她一切,有房、有车、有优越的生活。放弃这一切,她愿意吗?她再一次哭了。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人为她想过这么多,连她自己也没有。
她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人,错得想回头寻找,也来不及了。
爱情的成本
左 岸
他和她的相爱说来偶然。那时他们在同一所大学里念书,她长得很漂亮,是学校里公认的校花。而他却相貌平平,一汇人人群就找不到影儿。
一天夜里,她去学校外面的小店买宵夜,回来的路上遇上了坏人,恰巧被他碰上。他挺身而出,结果被几个坏人打得头破血流,但他的无畏还是让坏人匆匆逃离。就这样,她悄悄地爱上了他,或许是因为感激,或许是因为他的勇敢。
他是学经济的,他一直固执地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爱情。他觉得自己真是配不上她,经营这段爱情,自己根本就是在做无本生意。
毕业后,进入那个颇具实力的公司才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厚实的能力便让他登上了副经理的位置,成了业界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宠她,他爱她,他可以一掷千金,拉着她去商场里预订最昂贵的极品时装,可以仅仅为了她头上的发夹比别人的好看、有档次,不惜开着车子耗费掉周末一整天的宝贵时间。
她跟了自己应该是幸福的吧!他常常这样想,脸上泛着自以为是的笑容。也许现在是向她求婚的黄金时间了吧。于是,他买了戒指,戒面大得足以叫女人发出尖叫的那种钻戒,志在必得地跑去向她求婚。
“让我们都再考虑一下好吗?”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想到自己的努力,最终换来的却是她委婉的拒绝。
他是个倔强的人,认准了的事情就决不肯轻易地放弃,更何况是一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呢?于是,他开始检讨自己,莫非是自己经营幸福的成本还不够?
日子在悄悄地流淌。那天,她煲了鸡汤让他过去喝。刚刚坐下,他猛地看见她的脖子下面爬着一道鲜红的伤痕。他急,问她怎么了?她笑笑,指了指沙发上的那件衣服,说:“拉链不太好使,夹着肉了。”他心痛,找来药膏帮她擦弄,嘴里埋怨她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而她却任他唠叨,认真地盯着他,眸子里荡漾着幸福。
吃完饭,他坐在客厅里,脑海里泛起的总是她脖子下面的那道伤痕。想着想着,他心里难受,他就干脆跑去楼下买了一条新的拉链,想试着把它换上。
在事业上他是个行家里手,可摆弄起针线来,他显然是个外行。他用针扎着布,锋利的针尖却总是不听使唤地往指上钻,冒出了许多细小的血珠,他却没有放弃,一直努力着。
不知什么时候,她已经站在了他的身前。他抬眼望着她,一脸的傻笑:“不行,不行,把衣服都快弄坏了,我……我只是怕拉链再夹着你…”
她无语,心痛地握住他沁着血珠的手,蜿蜒而下的是滚烫的热泪。
论文摘要: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并提出一些有关消费教育的建议。
消费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消费形式。作为未来消费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有什么趋势和特点?他们的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呢?在今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报纸、广告等媒体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消费形象和消费意识;高级的购物场所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消费世界。这些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被社会学研究所忽视的大学生消费文化。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跨学科的精确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关消费教育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有所帮助。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本文以在九江某高校自习室发放问卷的形式作为主要的调查方法。本次问卷调查于2008年6月18日,共发58份,回收55份,有效问卷50份,男生30份,女生20份。调查表明,40%的学生其每月生活费集中在350~500之间,500~650元约为24%,200元以下、800元以上均为8%,200~350元、650~700元均为10%。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600元,最低的只有175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约为4964.98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4%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村的学生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要相对高些。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经济的发达与否,是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高校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以及人际交往消费等四大方面和一些其他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生活消费
根据问卷调查,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当前的大学生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开始上升。而传统的食物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的方向发展。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已经超越了仅仅填满肚子的需要。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衣物消费方面,在消费品选择上,68%的学生注重性价比,此类大学生多乐于去旧货市场或路边的地摊小店淘金;考虑是否喜欢的占到22%;10%的学生则是非名牌不买。其中48%的被访者平均每月的支出在50~100元之间,也就是说近五成的受访者每年约有近千元的衣物消费,仅次于食物支出。尤其是面临择业的毕业生们,他们的衣物支出比其它的大学生群体要高出许多。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惜付出高代价用以外出租房,这就使得他们原本就不充裕的生活费更加捉襟见肘了。
(二)休闲娱乐及学习消费
在休闲娱乐方面,大学生有着比其他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例如,旅行是90年代在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的,但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年外出旅行支出在1000元以上。大学生的其他娱乐方式主要集中于玩电脑游戏,看电影以及健身等。歌迪厅、茶楼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要稍低于男生,这与女生们的休闲娱乐主要用于外出购物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男生们的泡吧费用要远远高于女生,这也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对单调的。目前大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支出也比以往有所上升。由于近年来“考证热”的兴起,大学生们对有助于求职就业的各类考试也是毫不吝惜的。
(三)人际交往消费
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渴望过爱情,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但爱情的巨大投入会令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望而却步。“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的忠实信条。调查显示,大学生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消费相对有所增加,男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为100元左右。而对于异性朋友不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说,每个月相当一部分生活费都“贡献”给电讯业了。据统计60%的手机族每月的花费在50~100元之间。没有手机的同学,随着校园201程控电话的开通,电话费的开支也是水涨船高,66%的大学生每月的电话消费约为10~40之间。
此外,同学、师生、老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不仅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朋友、同学间的请吃请喝是在所难免的;生日聚会等各种形式的聚餐是不可或缺的;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据统计,近六成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花费每年要在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学生每年在800元左右。
(四)其他消费
首先主要集中的是高科技产品消费。拥有价格上千元的CD机、MP3以及手机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是比较常见,尤其是毕业生们为了找工作,拥有手机的比例更高一些。同时,随着校园网络的开通,拥有电脑的学生也与日增多。也有不少学生采取宿舍集体分担的方式购买电脑。当前大学生们已逐步淘汰组装机,而更亲睐成套的品牌机以及手提电脑。在调查中,女生在手机拥有量上与男生相当,但在电脑、MP3的拥有量上则要远远低于男生。
其次是毕业生消费。几乎全部的毕业生都认为一身体面的外套、一部手机和一份漂亮的简历是在求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此外,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对于有志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准备出国的学生来说,购买各类辅导用书,参加各种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根据问卷数据显示,约占三成的男生有长期抽烟的习惯,每月的花费约为40-80元之间。6%的男生还有购买彩票的习惯,每月10元左右。60%的女生有吃零食的习惯,每个月花费在50元左右。在化妆品消费方面,60%的女生每月花费在30元左右,极个别还会定期去美容院做专业护理。
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感情、认知等独特因素,其消费行为也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符号因素消费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彰显的社会等级和社会类型就是它的符号价值。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1]符号消费又可分为“趋同”和“求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自己与所认同的某个阶层或团体的共同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典型的例子还有咖啡,尽管在西方喝咖啡完全是个人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它更是大学生们对白领生活的认同。有些媒体甚至直接把未来的大学生和白领联系在了一起,使他们不自觉的努力想融入这层文化,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了彩屏手机,我却早已用上带摄像头的手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转贴于
(二)形象因素消费行为
当今的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更重视自己的外表形象。护肤品、高级服装、时尚发型等方面的消费,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价去打造“人造美女”、“人造帅哥”。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了“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对身高和长相也有很苛刻的要求,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范畴。于是,为了增加个人魅力,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虽然认知能力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他们中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他们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虽然经济尚未独立,但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同时,他们也没有了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的工作、家庭压力,因此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学生消费在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激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追逐时尚,渐趋成熟的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这种游戏的生活方式了,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
五、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
调查数据表明,36%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一学期的生活费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倾向于冲动型消费,这类学生甚至愿意借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常为自己买来的东西没有或很少用到而感到后悔,32%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还有4%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大学生们在消费时,往往喜欢从个人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着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多的是冲动和盲目的。
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抑制大学生的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针对目前高校中存在的赶时髦、追新潮、讲名牌、好攀比等诸多不良消费现象,呼吁大学生积极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与超前消费;强调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的大众传媒,形成良好的高校消费舆论氛围,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马斯洛 思想政治教育 需求层次理论 管理者
一、引言
大学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应成为大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大学育人途径和方法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教师、学者和专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少教育者和管理者从心理学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运用马斯洛心理学理念探索这一途径。这些论文的共性在于将马斯洛的人格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心理学理念运用到教育工作、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中,以致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当中,无外乎想通过这些理念更好地了解和洞悉学生及教师的心理,从而更好地解决育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本论文的立意与之相同,本文着重关注高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需求”,思考大学教育是否满足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力图在立论的深度上有所创新,在运用马斯洛关于管理的一些心理学观点、需求层次理论相关内容的同时,探寻高校文化对育人的有效影响,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新启示。
二、马斯洛相关心理学理念浅述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祖师,他对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因素,力图把全部人性回归到科学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等理论更是闻名于世。这五个需求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现代人们常用金字塔描述他的概念。生理需求是一个人为了生存必需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如饥饿、呼吸、性需求等,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先决条件,它是最基本的需求;安全需求指人对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环境安全等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社交需求指人对爱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情感、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指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固的地位,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好的评价,包括来自自己的自尊和来自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两个方面;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促使自身潜能得以发掘的愿望,是实现自我与自我满足的过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不同阶段剖析了人心理需求的内容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一理论经常成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武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否成功就取决于自身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人类的进步是一步步实现需求的过程。21世纪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力图以马斯洛的心理学理念为基本理论基础,提出几点思考,希望通过思想上的接触与交流,探析大学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三、马斯洛心理学理念在高校育人中的运用
马斯洛作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人道主义心理学之父,一度将自己的思想运用到教育学、管理学中,对有关教育管理提出了很多具有预见性、穿透性意义的见解。“他在管理、创造力和革新领域所做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今天听起来仍然耳目一新,就好像当前一些工作和思想反倒都过时了一样”①。
(一)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
这里主要指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满足。衣、食、住等是一个人生存必需的基本条件。当前大学扩招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学生数量明显增多,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家庭,就会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因此对基本生存条件的要求就会有所差异。这时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对于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接受这种差异,稳定情绪,积极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满足。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更要正确引导,使他们端正心态,学会关心同学,勤劳节俭,避免歧视和孤立经济困难的同学。在他们之间营造和谐的气氛,使他们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平共处,互助互爱。安全需求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主要指人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所处的环境没有安全保障,所以在学生管理中,要确保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安全,确保校园有良好的秩序。各职能部门要和各院系相互配合、统一管理,保证学校大环境的安全与和谐,从而让学生安心地学习、放心地生活。
(二)社交需求的满足
人除了自然人外,还是社会人,即人不能脱离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独立存在,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对友谊、爱情的归属渴望更为强烈。没有一个人不想得到别人的爱,爱是生命的源泉,爱可以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从内心真正体会学生对爱的需求,应该带着爱走进学生的心灵。给爱一个合适的释放空间,关心学生,善于调查、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和教育者进行思想深处的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找到爱的感觉,得到一种归属感的满足。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合作精神及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人格作风。无可否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何能使自己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行动,如何能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观念,从而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尊重需求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重,这是一种尊严,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对于尊严的需求和对于自尊的需求都属于对尊重的需求。但“自尊的必要基础之一来自别人的尊敬和鼓励,特别在年轻时代”②。因为一个人的尊严需求如果得到了满足,不但说明他得到了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还说明了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地位差别,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抹杀学生的不同见解,这里马斯洛的一段话可以描述这种情况,“狼的期待是羊羔的行为会继续像一个羊羔。如果突然间羊羔转过头来咬了狼一口,那么我可以想象,狼不仅会感到惊讶,而且会很愤怒。羊羔是不应该这么做的嘛!羊羔必须安静地躺在那里,准备让狼来吃掉”③。理解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教师要理解学生对自己的“不理解”,因为这也是理解的一部分;要尊重学生对自己的“不尊重”,因为很少有学生骨子里就想不尊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所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觉得教师不具备被人尊重的条件,所以根本不必尊重。虽然,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教师队伍的素养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有必要重视自己在育人中的榜样作用,不要忽略“言传身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自我实现的满足
“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样的人,他就一定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需要,我们可称之为自我实现……它指人希望自我满足的需求,也就是他想成为他有可能成为的一种人;成为一个人有能力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倾向”④。这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理论的概述。不难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希望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我满足。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有很强的满足自我需求的欲望,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个人潜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大学生思维通常很活跃,有很多创新思想和观念,所以教师要给他们表现机会,不要怕学生违背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许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对教育者和管理者产生很大的触动。马斯洛曾说过,他的研究生从不说与他不一致的话,这使他感到非常受侮辱。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任何研究如果没有相反的不同意见,就不会刺激研究者思考,就会使研究停滞。因此达尔文才说他很感谢宗教势力,如果没有他们的一再发衅,就没有自身理论的不断提高和延深。教育也是如此,“也需要强调消极的一面,也许甚至还要在强调积极一面之前格外注意消极的一面”⑤。所以,教师要在教育中、管理中、决策中多争取学生的意见,多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同时,给他们正确引导。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知行不统一的情况,这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从侧面表明了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及教育与管理在其中可发挥和拓展空间的存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从心理学角度窥测高校育人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文化对育人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除了传递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深刻思考高校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将满足学生的需要看成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本身的能力与素养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育人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是大学的“神经控制系统”,是方向性部分,所以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思想理论方面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完成高校育人工作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10.
②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69
③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78.
④马斯洛.马斯洛论管理.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1:20.
关键词: 简・奥斯丁 书信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得意之作,作者在一八一三年的一封信中称它为自己的“宝贝儿”。在这部作者十分钟爱的作品中,书信频频出现,并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写信和读信是各位主人公所不可缺少的活动,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也仿佛在书信浓浓的墨香中,经历过挫折和坎坷最终落下幸福的尾音。
小说中的书信大概从第二十一章开始不断出现,可以窥探到大致面貌的书信有二十一封,其中长篇书信不少,有三四封信都在千字以上,有的甚至长达近5000字。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彼此之间几乎都曾以书信的形式相互联系。透过这些书信使我们得以窥探到人物内心的世界、性格的秘密和情节的发展变化,作者用这些细致的点缀使这件“象牙雕作品”更加的精致和美观。
一、间接描写人物性格
爱・摩・福斯特在《论奥斯丁――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中认为奥斯丁“是个微型画家,但她的画从来不是平面的。她所有的人物都是圆的,或者是可以向圆发展的”。的确,在《傲慢与偏见》中,书信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作者让人物直接走到舞台中央,并从言语之中展现自我性格的特点。当这些性格秘密并非通过作者或者主人公之口传达,而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我们作出判断时,人物的性格也随之饱满起来。
小说中性格并不完美的柯林斯牧师第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便是通过一封寄给班纳特先生的信。“他的第一封信也是一幅自画像,他后来的言行(和书信)只不过是进一步的自我暴露而已。”①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点呢?因为在这封信中,他用了众多拗口的词句,“笨拙、累赘而又装腔作势的文风”②,并竭力装作高尚以显示对班纳特一家人的慷慨,却在对咖苔琳夫人的极力奉承与谄媚中不攻自破:所有的言语不过体现了他的骄傲自大又趋炎附势的嘴脸。果然,柯林斯随后的每次出现不过是一次次加固了大家对他的这种看法,《傲慢与偏见》第二十九章罗新斯庄园的一次宴请和饭后的一桌牌上,柯林斯无时无刻不对咖苔琳夫人现出谦卑和阿谀奉承的谄笑,甚至“他赢一次要谢她一次,如果赢得太多,还得向她道歉”③。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却刻画出这样一个卑下、愚蠢的传教士的形象,让人想起第一封已然暴露其本性的素描像,不禁会心一笑。对于这样一个“一身兼有了骄傲自大和谦卑顺从的两重性格的人”,作者又通过其后的两封信给予幽默的讽刺。第二封信是他在丽迪雅私奔之后发来的慰问信,第三封信则来自于得知达西有可能和伊丽莎白订婚之后,柯林斯对伊丽莎白及其门户的极力贬低不过是对咖苔琳夫人的谄媚,甚至于他娶太太也正是因为咖苔琳夫人要求的,“为教区树立一个婚姻的典范”,这和他在信中表现出的形象如此吻合,而我们透过书信只是更加确定他不过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内心自卑的矛盾体。奥斯丁用一封封书信,生动刻画了出现在读者视野中的各位主人公,让他们自己开口说话,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展示自己性格的变化,从而令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司各特曾经在书简中评价奥斯丁说:“……这位年轻的女士擅长描写平凡的生活的各种纠葛、感受及人物……但是那种细腻的笔触,由于描写真实,情趣也真实,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我就做不到。”④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讲述了“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的四段婚姻,而它们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反倒是常常经受波折。正如司各特所说的那样,奥斯丁在描写这些突转时,并不是用令人惊奇的场景带给人震撼,而是将其幻化为一封封书信,用细腻的笔触才能使这些情节的突转是诚恳而令人信服的。
作为另一个优秀女性的代表,吉英和彬格莱相互爱慕。从第一次见面开始,这种美好的情愫就不断生长,吉英和伊丽莎白数次亲密的交谈都显示了一个坠入情网的少女的甜蜜。和高傲的达西不同,同样真挚热情的彬格莱对吉英也有所回应。就在一切风平浪静的时候,“班纳特小姐就接到一封从尼日斐花园寄来的信”,这封信却告诉我们彬格莱一家竟然悄悄地搬走了,并且有可能和达西的妹妹成就另一段婚姻,这对读者的打击恐怕并不亚于吉英。同时,这种突发状况也制造出一种悬念,吸引读者急于寻找答案,从而使故事更加波折,富有戏剧性。
小说中班纳特一家发生的最严重的事件当属小妹丽迪雅与韦翰私奔。然而作者仍然通过一封信拉开并不光彩的序幕,这却为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幸福结合埋下伏笔。自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后,反而想要靠近他、了解他,于是便有了彭伯里的相遇和交往。就在一切将要好转时,来自吉英的书信却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吉英在两封书信中告诉她丽迪雅私奔的噩耗,这对班纳特一家无疑是极为不光彩的事,而且就其后丽迪雅留给弗斯脱太太的信来看,她的确放荡而又愚蠢。这不禁让人对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未来十分担忧,在发生这样的事后,一个看重门第的年青人能否对这个已经抛却偏见的女孩儿坚守自己的爱情呢?作者在随后用几封嘉丁纳先生的信交代了寻找和谈判的经过,也使这件事以给韦翰钱财、丽迪雅与之结婚而告一段落。
在小说中,几乎每一个转折点都由一封信作为开场,这些书信将故事一次次推向不同的走向,不断制造悬念,从而展现出小说情节最复杂又最生动的部分。在书信中,读者往往跟随写者回顾过往的片段,也一起寻找悬念的答案,最终抛弃傲慢与偏见,看到爱情最初的模样。
三、拉近读者与写者的心理距离
书信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体,在信中人们可以追溯过去,畅想未来。同时,书信也是读者和写者心理互动的工具,通过写信和读信的过程,往往是心灵交流的绝佳方法。在这部小说中,书信的出色运用很容易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的读信人一同感受瞬间的情感变化,拉近了读者与写者的心理距离。
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可以说是本书最为重要的书信,这封信标志着达西和伊丽莎白互相打破傲慢与偏见的壁垒,用新的眼光看待对方,最终收获真爱的开始。达西在这封长信中针对先前伊丽莎白对自己毫不客气的指责一一提出自己辩解的理由。这封信无疑令伊丽莎白十分震惊,作者在随后的一章就生动地描写了她的种种心理变化和行为动作。蒙住达西面孔的偏见的面纱被一点点掀开,最终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的是“风度翩翩、辞令优雅”的绅士。
小说题为《傲慢与偏见》,其实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如何打破傲慢的假象和带有偏见的观点,重新探求人的自我认知的问题。因此,这封信同样也是探求的开始。从一开始的舞会起,我们何尝不是和伊丽莎白一样认同达西的倨傲不讨人喜欢呢?甚至韦翰刚出场时也被他故作正派的气质所迷惑,从而相信他编造的鬼话。然而,随着这封几乎占了一章的书信出现后,作品之外的读者也和伊丽莎白一样开始审视自己犯下的严重错误,不免觉得惭愧。而“整个《傲慢与偏见》的故事都是建筑在人物的主观臆想和现实相左的基础上。现实本身就这样对人们的判断、愿望和行动搞恶作剧、进行捉弄,暗示人们的认识和能力的局限”。⑤
四、灵活转换叙述视角并丰富了叙述层次
和通常用于讲述的第三人称相比,书信总以第一人称写就,这就使得同样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我们一路跟随着伊丽莎白,通过她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人和物,所以看得到达西傲慢的性格特点,也甚至和伊丽莎白一样反感于他求婚时依旧冷漠的高姿态。如此一来,我们对于不管是达西还是韦翰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伊丽莎白。通过女主角的视角滤镜观察,便不免也存在一种认知上的偏见。于是,作者便巧妙地通过书信转变了叙述的视角。
当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误会达到顶点时,一封书信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达西即使还有倨傲,却在信中诚恳得为自己解释。当我们和伊丽莎白一起读信时,叙述的视角就由读信人变为写信人。这种转换毫不生硬,如此自然又合情合理,同时也将作品外的读者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中去。读者和伊丽莎白的心情同时发生变化,也和她一起追溯过往,由此发现自己已然被同样的偏见束缚太久了。同时,同一件事情或许通过不同人的视角看待往往会呈现不甚相同的模样。于是,书信的讲述为同一件事提供另一种可能,从而使其更加完满和丰富。
另外,书信的运用增加了叙述的层次,达西和伊丽莎白“二者的互动关系为叙述层次第一层;而达西写给伊莉莎白的信不止一个读者,小说外的读者即我们与达西构成了第二个叙述层次,不是通过他人的转述或是从伊莉莎白的眼睛来观察达西,这就为小说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点。”⑥小说中的人物自主活动,自由表达感情,不必受到叙述者的干扰,从而拉近读者和人物的心理距离。“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相交替的叙事方式创造出了一个客观冷静而又真实可感的文学世界,颠覆了传统的讲述方式。”⑦
五、书信运用的独特性
《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书信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书信文化,尤其是女性书信文化。黄克琴在其论文《欧洲女性书信文化漫谈》中就曾指出17至18世纪的欧洲的曾经掀起了女性的书信热。而“在奥斯丁生活的那个时代,国家的邮政系统已经建成,大众书信也随之普及,成为一种时尚。私人书信的出现在扩大人类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的同时,也为文学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⑧
其次,大量的书信也暗示了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在小说中,书信的出现并不只带来轻松愉悦,而其后隐藏的深深焦虑总是萦绕在女性身边。
在奥斯丁的时代,女性总被期望成为温柔顺从的“淑女”,即便结婚以后也需扮演“家庭天使”的角色,因此,吉英和彬格莱虽然两情相悦,却在一次次的误会之中差点错失情缘,其原因也在于他们不能互诉衷肠,只能通过书信这种间接的形式,在只言片语中互相揣测。吉英即使再钟意于彬格莱,作为“淑女”的她却只能在一次次的等待之中独自经历着爱情的悲喜。女性等信时的焦虑、读信时的不安使得女性与书信之间呈现略紧张的关系,奥斯丁正是通过此告诉读者,在那个年代,男性才具有选择权,而女性或许只有拒绝的权利,除此之外不过是漫长或无尽的等待,就如只能依靠王子解救的睡美人。在两往之中,女性显然无法获得公平的对待。
不可忽视的是,在奥斯丁的年代,女性的社交范围无疑也是狭窄的。即使是一心想要金龟婿的班纳特太太也只能通过班纳特先生的介绍才得以接近彬格莱。在全书的小――丽迪雅私奔的闹剧中,这种束缚就愈加明显了。由于社会教规的限制,她们无法外出寻找亲人,每天只能焦急如焚地等待父亲的来信告知她们最新的情况。寄希望于一封封书信之中,这种焦虑和束缚正是被奥斯丁通过书信悄无声息告诉读者的。在书中,女性无法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甚至写信的过程中也总担心被打断或被看见,由此陷入书写的焦虑。人物的困境实际也暗示了作者创作的困境。在奥斯丁写作的年代,女性显然还面临着诸多束缚,她们没有主动追求爱情的自由,也得不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这是当时女性生存的困境和现实,奥斯丁对此无疑做了深刻而又严肃的思索。
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表达自我感情和与加强与他人的相互联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除了这些日常的功效之外,在描写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重要作用无疑是小说中的典范。
注释:
①朱虹.《傲慢与偏见》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1.
②朱虹.简・奥斯丁和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欧美文学评论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0.
③简・奥斯丁.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91.
④⑤朱虹选编.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26.57.
⑥刘思思.尺牍之中有文章――解读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书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⑦运海红.试述《傲慢与偏见》叙事艺术的独特性.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⑧罗杰鹦.对话的书面形式――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书信解读.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1.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黄克琴.欧美女性书信文化漫谈[J].天津外国语学报,1998.4.
[3]罗杰鹦.对话的书面形式――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书信解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6.
[4]刘思思.尺牍之中有文章――解读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书信[D].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
[5]运海红.试述《傲慢与偏见》叙事艺术的独特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6.5.
[6]朱虹.简・奥斯丁和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C].欧美文学评论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