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

时间:2022-03-23 20:3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学习化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学习化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途径

在初三的各科目中,化学课程与其他的课程具有很明显的区别,化学课程是帮助学生们理解自然现象,进行科学的思考,随着社会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化学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应用性,而且相关的知识体系发展变化很快,实践性很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化学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提初三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推动初三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发展。

一、培养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提高初三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其中重要途径就是在初三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开设化学课程。根据研究化学素养的具体表现包括化学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科学认知以及化学意识和情感。其中化学分析能力是指初三生获取现象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随着先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计算机越来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培训当然也主要依赖于计算机,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所以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化学课堂得到的结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去。科学的化学教育能够使学生进行科学思考,还有初三化学老师应明确化学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化学教学实践。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初三生在化学课的动手能力

在对初三生进行化学教育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进行实验学习时,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老师应针对教学重点采用“半成品加工法”进行教学工作,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领略化学的知识内涵以及实验操作要领,又确保了作品的美感和统一。

三、培养他们的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解答学生的问题,要积极引导他们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善于抓住、判断、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索探讨,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方式,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另外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化学课程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的储备,这样也促进自身的提高。

四、改进初三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4.1学校要重视化学课程教师

在目前的升学考试中,化学课程是必考课程,但所占的分值很少,因此很多学校不重视化学知识的教学,所以也不注重对化学课程教师的培训。而化学课程教师往往既是任课教师,有是班主任,或有其他兼职。另外,学校也不关心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上课效率低下,没有配置上课所应该使用的实验设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他们的关怀,积极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还要公平地评价他们的教学成果,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4.2积极培训化学课程教师

在素质化教育的时代,化学知识更新很快,因此化学课程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目前很多化学课程教师并化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学校更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化学教学技巧,吸收化学相关专业的高水平的毕业生。若化学课程教师想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师,那么必须要时刻跟随着化学素质教育发展,这样才能拥有丰富的化学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4.3完善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初三传统的化学教学课程就是为中考服务,而化学课程包括实验的课程,虽然属于高考必备课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新的化学教学方法。传统的照本宣科、知识讲解、技术训练等被动的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化学课程,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自觉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五、制定初三化学课程相应的评价系统

好的化学课程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与思考以及创新,那么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注重对评价方法的研究,提高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化学课程要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要注重最后的结果。若一个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去主动的解决问题,那么他就具有探索的精神,而这种意识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引入这种因素,不能简单地用一张试卷考核他们。

六、总结

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学校的目标。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好的教学方式与技巧,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来提初三对化学的兴趣。教学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最终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另外,化学的教学也要围绕学生,只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伟清.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06,(30).

[2] 苏同福.化学分层递进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05,(01).

[3] 王海光.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学周刊,2013,05,(05):56.

第2篇

关键词:溶液;迷思概念;微观表征;概念转变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化学一直被认为是较难学习的科目之一,存在一系列的迷思概念[1]。迷思概念是人们在正式学习科学之前,就已具有描述及解释科学现象的系统架构,这些系统架构常与科学家的观点不同,并且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不易被改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概念”是广义的,它与一般心理学上“概念”的含义有所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2]。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化学学习包括宏观、微观、符号三种水平,在化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在心理上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三者之间进行心理转换[3]。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对物质的微粒性感到难以理解,同时在对化学符号进行解释时也遇到困难,这就成为化学难的一大原因[4]。

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由于物质的粒子观、化学符号观还没有成熟,一些片面、不完整的生活经验时常造成迷思概念的出现。《溶液》单元中学生的迷思概念尤为明显。因此,本研究希望找出学生关于“溶液”的迷思概念,并试图设计“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教学法促进学生溶液迷思概念转变。

2 初三学生“溶液”迷思概念研究

为了充分了解初三学生关于“溶液”迷思概念及其成因,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1 问卷调查

为了较大范围探查初三学生关于“溶液”的前概念,采用问卷调查法。

2.1.1 问卷设计

(1)问卷涉及的主要内容

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单元之前,对“溶液”并不是一无所知的,通过生活经验还是习得了不少关于“溶液”的前概念,但这些前概念当中,学生可能有一部分存在迷思。不少研究对学生的“溶液”迷思概念进行探查,其中涉及的迷思概念集中在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解后溶质是否还存在、物质溶解的限度、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等方面[5]。

人教版教材中《溶液》单元的课题中主要涉及几个概念:“溶液的基本特征”、“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等几个概念,除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外,这些概念都与学生所持有的前概念密切相关。

综合先前研究及人教版教材中《溶液》单元的课题内容,本调查确定以《溶液》单元前两个课题“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两大部分中的内容为核心设计调查问卷。

(2)问卷题目的形式

目前对迷思概念的研究中,问卷调查多采用“二段式(two-tier)诊断工具[6],第一阶段是判断题或者单一选择题形式,第二阶段为理由选项。这样的问题设计相对来说有利于对学生的迷思概念有个较完整的了解。但也有局限,比如说,对第二阶段的理由选项,问卷设计的考虑要非常周全,否则有可能出现问卷中没有学生脑海中的理由,导致学生乱选而影响研究结果。所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判断题形式出现,而对理由的描述,将在半结构访谈中完善。

参考相关文献,调查问卷拟定迷思概念探查问题共15道,以判断题的形式提问,以方便数据处理及量化调查结果。

2.1.2 调查对象

2013年1月,选取广州市一所学校初三年级两个普通班共95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这两个普通班在年级排名中等,较能代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的水平。

2.2 半结构访谈

通过问卷调查无法获知学生对命题判断的理由,故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半结构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做出判断的原因,从而能比较全面地分析迷思概念产生的来源。

2.2.1 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以问卷调查中出现较多问题的内容为主:

(1)纯水是溶液吗?为什么?

(2)你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吗?为什么?

(3)你认为“溶液应该是颜色均一的”吗?为什么?

(4)如果一种固体物质未能完全溶解于水,那么它属于溶液的一部分吗?为什么?

(5)你认为物质溶于水以后,形成新物质了吗?为什么?

(6)你认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一样吗?为什么?

(7)你认为升高温度能使所有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吗?为什么?

以上问题,主要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记录交流中一些提纲没有列出但是学生提到的内容。

2.2.2 访谈对象

在问卷调查后,每班选取3名调查问卷中错答率较高(约70%以上)的学生为访谈对象,了解其想法与科学概念不同的原因。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问卷回收率 94.75%,问卷题目及调查结果见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初三学生在学习“溶液”的科学概念前已经对其有一定的认知,关于溶解度的题目大部分错答率均低于20%。因生活上经常遇到需要增大物质的溶解量、溶解速率的情况,学生已经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溶解时放热或者吸热的现象,学生比较少接触到,错答率约为33.33%。题目中错答率较高的有三道,分别是第5、6及第7题,均是涉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可见,虽然初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少的“溶液”,但是对其了解只是片面的。

2.3.2 访谈结果

访谈以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为纲要进行,由此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访谈得出学生对自己所持有的迷思概念的解释,归纳如下:

认为“纯水是溶液”的学生认为液体就是“溶液”,因为它是“100%的水溶液”。这明显是并未了解“溶液是包括溶剂和溶质的混合物”的科学概念所致。

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一些”、“溶液应该不是颜色均一的”,“因为未溶于水的食盐也属于食盐水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盐或者糖等物质比水重,所以它们会下沉,导致下部的溶液浓度更大,所以下部的糖水比上部甜,如果是有颜色的溶液,其颜色就不均一”。

认为“物质溶于水后生成了新物质”,“因为CO2溶于水会与水反应生成H2CO3,故糖溶解于水,应该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认为“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样的”,“其实也不知道是否一样,只是猜的”。

认为“升高温度能使所有物质的溶解量增大”,因为煮糖水的时候往往加热后本来还没有溶解的糖也溶解了,对于其他物质也该是这样的。

有趣的是,一位被访学生认为“物质溶解后就消失了”,但是当被问及溶液的质量的时候,一受访学生则认为应该是等于被溶解的物质加上水的质量,显然,这与他的“物质消失论”是矛盾的,但迷思概念依然存在。

2.3.3 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可知,初三学生由于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溶液》单元的部分知识具有较好的认知,但是也对某些问题存在迷思概念,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学生产生这些迷思概念的原因。结合访谈中可以看出:

(1)学生在接受溶液的科学教育之前,基本上对这个概念只有宏观上而没有微观上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人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或者描述他们自己的“溶液”概念。类似“物质溶于水是以离子或是分子的形式存在”,“溶液在形成的过程中物质的粒子会在溶剂中扩散”,“溶液中的离子或者分子是均匀分布在水分子的间隙中”等这些微观概念还没有形成,从而才会存在“溶液应该不是均一的”等迷思概念。

(2)生活经验也会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他们会认为“糖水的下部比上部甜”,也会认为“溶液应该是没有沉淀的”是错误的,学生是将还没有混合均匀的糖水视作溶液、将没有溶解于水的沉淀也当作是溶液的一部分。学生这些迷思概念源于不完整的经验,同时也是没有对宏观现象进行合理的微观表征所致。

(3)对于“溶液的形成”概念及访谈者对自己所持的概念的原因解释,可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习惯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扩大到对所有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例如,“对物质溶于水是否形成新物质”的问题,学生趋向以CO2溶于水的这个例子作解释,认为形成了新物质,实际就是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对新命题进行推论判断,这是学生常见的思维模式,以偏概全。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第九单元《溶液》的学业水平达标要求中的“过程与方法”提到“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7]可见,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已经不能仅限于宏观现象,而应该深入到微观本质上。初三学生学习物理及化学以后,逐步形成微观的物质概念,也开始可以用微观概念来理解宏观现象。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微观表征形成科学的溶液概念,让学生发现科学的微观表征与自己之前错误的宏观表征之间的矛盾,进而原有的错误概念。

结合研究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多呈现各种微观图示,指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看待溶液的构成;

第二,通过微观图示的绘制,让学生体会并描述溶液形成的过程;

第三,通过对溶解度曲线图线的分析,学生可了解物质溶解度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且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同时,学生能发现,并不是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这样能够引发认知矛盾,从而促进原本迷思概念的转变。

《溶液》单元在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结构当中,起到过渡性的作用,它能解释酸碱盐溶液的形成和构成,因此它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因而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后面章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4] Keith Taber (2002). Chemical misconceptions -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cure. London: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7.

[2]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3.

[3]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3篇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趋于人文化,愈加注重兴趣的培养,这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这时候的兴趣培养对之后的学习有着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应积极采取新兴教学方式,多加实践,力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其乐于接触化学、主动培养化学思维。将浅谈提高初三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三;化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化学学科因其实验性的学科性质,本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一特性,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热衷于化学学习。在使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根据学生的现实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充分利用书本实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化学的学习应以实验为重心,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理解理论知识。所以,在讲课时,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以此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人教版的初三化学中,书的序言部分就有一个关于燃烧镁条的实验,教师在讲授这一章节时,应将实验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看到镁条燃烧时的颜色。这个观察的过程会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的实践,对其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束后,可以做课外知识拓展,告诉学生这个燃烧规律目前大规模利用于信号弹。

二、积极补充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于初三化学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教材上,应将书本看作教学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知识拓展。从教材本身来说,它是为所有初三学生进行化学知识铺垫而编写的,所以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教材,应探索研究适合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继而提高其探索的兴趣。同时,在选择课外知识的时候,应注意切合实际,选择既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有帮助又具有趣味性的知识,使其产生兴趣融入课堂。比如,在讲序言部分时,可以在原有的实验设置基础上再拓展几个实验,用充满趣味的实验效果给学生以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演示白磷自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磷火。

三、将兴趣的培养转变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产生兴趣可能是在一个瞬间,而教师该做的就是将这一瞬间持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热爱化学、主动学习化学。老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可以多贴合实际,多用现实中的现象进行举例,学生在接触到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知识时可能回家与父母交流,而此时的家长应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满足的感觉,继而保持学习兴趣,主动地接受化学知识。另外,应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例如,为解释某一现象,让学生组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演示讲解,再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完整尝试教学的过程,会使学生以挑战的心来看待理论知识,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将兴趣保持下去。同时,以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积极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大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初三化学的学习还包含一些理论知识和计算题,这些内容因具有很强的理科性而较难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时教师应积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实验部分建立起来的兴趣进行巩固,更为之后理论知识和公式计算题的学习建立基础。这些新颖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保持愉快的学习状态。授课过程中,老师还应结合现实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学,将不会的问题保留到学校中集体讨论。在学校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团队共同学习,教师适时适当给予指导意见。而在考试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检查,将批改完的试卷进行自我分析,以自己找出问题并加以改正为最好解决方案。也可将习题练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班级分成几个小组,由老师准备习题,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解答,这种团体竞争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感受到做题的乐趣,比单纯的以作业形式的习题练习效果更好。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观察学生的内心,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考试观。不将考试成绩的优异当作主要目标,而忽视学习化学最本质的目的,更要避免学生应过度在意成绩的优异而产生对学习化学的厌恶,使学生无法以一颗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心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其实验优势,抓住学生的兴趣,并积极采取措施将这种兴趣维持下去,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习惯,终身保持。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应将初中生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以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丰富其化学学习生活。学生只有在对所学学科充满兴趣的心态下,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获得学业的成功。

作者:郭桂玲 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永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学教育,2008,14(04):40-41.

[2]王华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教育前线,2008(15):46.

第4篇

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十六课时的课程。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近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工作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术作品,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相同于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对艺术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语言、表现方式方面的不同特点,认识、评书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家在类似内容的表现方面呈现的不同文化特色和艺术语言。

2、了解物质材料在平面、半立体和立体造型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的质感、特性和在参与艺术造型种不同的效果,体验用自己双手所创作的美与生命。羊城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的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3、了解环境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社区环境美化的基本原则、设计规划、包括的内容以及美化的方法。初步学会以易得的材料设计制作沙盘模型学会调查

研究、搜索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感受自主探究学习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体验成长的快乐。认识社区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培养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发展的态度和情感。

4、了解本地美术文化的种类、特点及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联系,初步掌握当地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种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等,并尝试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创意设计。通过收集、调查等方式对当地美术文化进行考察,体验美术学习的考察方法和手段,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分析与认识,及进一步开发利用,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当地美术文化的考察和继承发展的设计活动,增进对自己的家乡的认识和热爱,形成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共同工作的合作意识。

5、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现代工业设计作品,认识现代工业设计的范围和特点,体会现代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和美感。

主要工作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力图做到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4、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初三美术教师工作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不够,参与获得的主动性较差。对美术知识的系统不够明确,知识结构层次不是很健全。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之间的区别,在传授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求。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版画和抽象艺术的创作等绘画创作知识。设计主要是以设计的分类和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和立体构成等方面的设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外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及其回环成就,初步认识了解外国美术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2、通过欣赏讨论与读书相关的社会活动及其创造的美术作品,感受其文化内涵,使个人素质得到提升及长远发展。

3、通过赏析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确立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和高雅的生活情调,学会自己美化生活和充实调节精神世界。

4、让学生们了解相关的造型艺术知识,认识造型艺术的不同表现语言、不同表现形式。

5、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美的创造上的智慧。

五、教法及措施

1、根据对初三学生的情况分析再加上初三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生了解了有关美术的基本情况后,紧紧把握住教材重点、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教学管理,全面开展教学活动。

六、教学进度

第5篇

关键词:化学 演示实验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比较 归纳 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工作,并多次从事中考化学的阅卷工作,对教学和阅卷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很是担忧和难以理解。我走访了一些学校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各学校普遍存在下面一些情况:

一、学生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中考阅卷工作,批阅砀山县全县初三毕业生的中考化学试卷。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4左右。

二、许多学生对化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科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三、学生缺少实际动手能力,缺少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去年泗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化学知识丰富有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不愿学习,或成绩不好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化学课是一门起始的、启蒙的基础课。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要做好课本的教学,训练和培养能力,复习迎接中考这三件事,因此时间紧、任务重。初三各门课都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上学期要进行新课教学.讲受新知识。下学期要复习,进行各种考试和模拟练习,迎接实验考试、毕业考试、中考等。因此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师在教学中显得特别匆忙、紧张,学生的时间更是紧张,许多学生都感到特别的累,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消化和吸收,只是消极地跟着老师走,甚至跑都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因而他们的学习就缺少兴趣和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就不难理解了。

二、学生分化。中小学生实行义务教育,初中实行划片免试招生。因此,从小学收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其它各项素质参差不齐。进入初中后由于中学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及教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不同,使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感到不能适应。经过初一和初二两年的努力和拼搏,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优秀生和佼佼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滑落下来,到了初三,每个班级内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成绩跟不上,思想上厌学、烦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意学甚至不学。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化学成绩跟不上就不难想象了。

三、实验教学跟不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中许多概念、定律、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同时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宿州市从199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初三毕业生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省教育局的肯定并且将向全省推广。在此推动下许多学校化学实验设备得了到改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化学实验在各个学校及化学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普遍存在下面一些现象: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或者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认为开设实验要浪费仪器、药品,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因此,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化学药品不够,化学实验开不齐、开不足;有些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只强调实验现象,而忽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有些教师怕麻烦,怕危险而不愿做实验,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对有些实验由于怕麻烦或有一定的危险(如氢气在空气燃烧)而不让学生做。凡此种种由于学校和授课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而导致学生缺少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实验能力得不到有应有的提高,使部分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消弱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知识是青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将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如此多的学生,对化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这将对这部分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工作和生活等都很不利。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科的教学,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是创新之本,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同时,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它集声、光、色、态、美于一身,通过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化学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实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精心安排,设计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同时发挥实验的艺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由于我市进行理化实验加试已经几年了,各学校的实验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力争把大纲要求的实验都开起来,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课。同时,像我们泗县中学这样实验条件较好的学校,除了开足大纲要求的实验外,要尝试着把学生领进实验室,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索知识或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总结,在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当然了这样做授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也可能“浪费”更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但这样做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浪费”。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有目的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练习机会,为新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它由两个相互协同的小系统组成,一个是操作系统,另一个是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包括情感、兴趣、意志、动机、性格)构成动力系统。它虽不能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之中,但却以动力为核心,调节和维护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没有操作系统,那么学习活动的产生和维护都会成问题。学习一旦激发起热情,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别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奋发进取。所以把兴趣称为追求真理的第一站,人生事业的起点,可见兴趣效用的重要。初中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初三教材中拥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实验正是学生兴趣的敏感区,我们应抓住这一兴奋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把兴趣从化学实验迁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变对实验的好奇心理为化学实验知识的探究心理,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我需求感。在化学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和粉笔炸弹等)和化学典故,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趣味实验和化学典故,也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心理。同时教师应积极主只动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设置一些精彩而诱人的教学情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化学课的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欲使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课,首先让学生热爱、信任你本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敬佩你、信任你,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你的课无形中学生就会感兴趣,就会学的轻松自如。所以教师在平时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知名度和威信,还应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师生关系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增强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学贵有方”,所谓学习方法就指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或途径。化学科有许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的特性,我们在教学应充注意这些特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看问题,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渗透强、调学习化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当然了,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方法不同,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重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强化学生识记:许多学生说“数学、物理难,化学繁”,这个“繁”字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又分散的特点。的确,由于初中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大纲又要求学生的化学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对方方面面都要有所了解。因此,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较,除深度和难度有悬殊外,高中教材所具有的章节,初中教材中基本上也有。例如:碳族、氧族、金属、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只不过在初中教材中涉及内容较浅显。因此,初中化学要求学习的内容虽浅显但较多而繁锁,而且分散到各个章节中,更由于难以从理论上进行理解,因此这些内容就显很散,很繁,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

尽管化学中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而且容易遗忘,但在教学中仍要强化记忆,特别是各章中涉及到的各种化学实验现象和众多的化学用语。例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内容若不记住,记不熟,是很难学好化学的。例如:不能准确的描述各种化学实验的现象,则不能正确地鉴定、鉴别和推断各种物质;不能正确地书写元素符号,标出化合价,则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式,例如:第八章酸、碱、盐是公认比较难学的章节,也是中考的重点。原因在于第八章有大量的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其中大部分为复分解反应)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要把构成两种化合物的阴阳离子相交换,重新组合就可以,但是,许多同学就是写不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原因是化学式写不对,他不知道怎样交换,交换后的化学式怎么写。所以,要学好初中化学,记忆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序言,第一章中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和概念,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要强化记忆,只要把这一部分内容记得很熟,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能取得好成绩,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当然了,强化记忆也不是让学生像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样去背,而要求我们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抓要点,理清思路,理顺网络,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概括记忆、韵语、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等。使化学学习变的简单明了,即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要点很多:试管口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先通氢气后加热等,这些操作要点都是从围绕安全这一点提出的,我在边分析边总结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一首歌诀“实验开始先通氢,赶走空气再点灯。由黑变红先撤灯,试管冷后再通氢。先点后通要爆炸,先停后撤要氧化”,这样学生即能理解,又能记得住,记得牢。

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结构性质用途这条主线在全面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推导和验证,并由此掌握其主要用途,从而把同一物质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记忆,避免知识的碎化、遗忘,这在高中教学中优为重要。

2、及时归纳、总结。归纳是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把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形式称为归纳。初三化学知识点多,相对比较零散,记忆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学习制取其它气体(例如,实验室制取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中,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上了一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总结课,把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仪器和装置,收集、检验、验证和干燥等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通过投影仪把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收集、干燥等各种功能的连接装置都投影到屏幕,让学生清楚的掌握,什么性质的气体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收集等。然后根据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一套制取、收集、检验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装置图,同学们也都很容易的完成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归纳方法,将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会比较。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的异同关系,揭示事物内涵的一种思维过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性质等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很容易使学生混淆,造成误解,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如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找出这些概念、性质、实验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将这些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找出异同,加深理解,牢固掌握这些知识。

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例如,蜡烛燃烧的过程包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由湿衣服晾干联想到分子运动,农村电线杆烧黑想到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而喝糖茶时不断加入蔗糖的过程则是由蔗糖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过程,而酸、碱、盐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我们在教学中如能认真挖掘出这些联系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践,巧设各种生活情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规范学习习惯到有计划的指导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复习抓点、串线、结网,科学思维、归纳、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崇善求实,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则学生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四、突破教材难点。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劲头很足,然而半学期过后,便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对化学不怎么感兴趣了。当初三新课结束(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周期左右)时,会又有一批学生对化学感到迷茫,不知怎么学,化学成绩赶不上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呢?这是由初三化学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所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几处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原子、分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其次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化合价,最后便是第八章酸碱盐。这几处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或者是方程式过于集中,难以掌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初三学生因在这几处内容的学习上受到挫折而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信心,甚至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关。

分子、原子都是微观粒子,由于看不见,摸不着而很难从感观上去理解这两个概念。当学习元素和元素符号后,对元素符号特别是化学用语中的一些数字,(如元素符号前的数字,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角码等)的含义更容易产生混淆,对什么时候一种元素,什么时候表示一种物质,什么时候表示若干个原子,什么时候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几个原子等搞不清。我在讲授这些内容时,一般采用慢节奏,多练习的方法,慢指教学进度慢,仅原子一节我就用了三个课时,使学生清晰得掌握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原子的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原子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几个分子,几个原子及一个分子中含有几个原子等的表示方法及区别,并通过练习的强化,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化合价的有关内容是本教材的又一难点,教材在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很简单、抽象,如果单讲述这一点,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对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细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是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的结构为什么有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趋势。然后在讲授离子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引入电子式的概念,通过电子式很容易让学生知道该粒子是否为稳定结构及得失几个电子或通过几个共用电子对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并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不要求学生熟练地写出物质的电子式,但也要让他们清楚了知道一些常见化合物如:食盐、氯化镁、氯化氢、水、二氧化碳等形成化合物时各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几个电子或形成几各共用电子对。通过这样的学习,在理解化合价的实质时就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运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就要简单多了。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的又一分化点,许多学生都过不了这一关。通过几年的摸索、测试和比较,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集中学习,分散记忆,逐步理解、掌握”的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平时教学中,我把遇到的各种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物质的化学式都以固定符号的形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学会书写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用这些符号去代替表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的各物质。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再集中学习,利用谐音、分段、歌诀等方法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化合价。再通过化合价,让学生写化合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集中背诵,我用汉字写出物质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写出化学式。在学习第四章化学方程式后,又让学生把第四章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记忆、比较,这虽然浪费了许多时间,但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帮助和铺垫作用。

第八章由于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而被公认为难点,但也是中考的热点。涉及的反应不仅有课本中提到的,而且有许多课本上没有而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性质规律而能发生的反应。许多学生都能记住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但在具体解题中,如:物质的推判、判别、鉴定等时往往感到束手无措。我在授课时在授完酸的性质后上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和练习把酸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充、外延,让学生尽可能清楚掌握各个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的书写,并且隔几天就提问或默写,进行复习巩固。在讲授完复分解完应条件后,又对复习分解反应及条件进行专项复习、巩固,写大量的不完整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补充。在理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时又让同学进行大量的练习,并进行总结。总之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同学们掌握如何交换成分来书写方程式,如何叙述检验离子的操作过程、现象、结论,如何寻找突破口来解物质的推断题、鉴别题。经这样的练习、巩固,一般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第八章的学习。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化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了创薏,促使教学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重新组合。多媒体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为多样,拓宽学生的视野。在优化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创造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原子结构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成为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通过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使同学们清楚地知道氧化汞如何分解成原子,分解成什么原子(用红色小球表示氧原子,黑色大球表示汞原子),这些原子又是如何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通过这样形象的显示,使同学们很容易就掌握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讲解和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静态图示转化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概念的理解理论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在教学中,经常要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现象应足够明显,应该能让全班的学生观察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实验的可见度极低,像一些微小的实验或不易观察的平面实验(如在点滴板上的实验),距离讲台较远或视力稍差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现象。这时如能运用一些现代教育媒体,就可以大大强化实验效果,例如,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中,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成氢氧化铁,随着氢氧化铁的量由少到多,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灰绿色、墨绿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由于氢氧化亚铁的氧化速率比较快,一般情况下,在实验中狠难看到颜色的变化过程,而如果让实验在多媒体演示平台上进行,学生则能看清楚在“形如棉花的白色絮状固体的周围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过程。

课堂教学已进入现代化阶段,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电化教学。我们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密切联系班主任,进行“抓差扶优”:在我校几次月考统计中,化学成绩不及格的占1/4以上,要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就不能忽略这些“差生”,放弃这些“差生”,“差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人而异。有的是因为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屈子中考的压力,没有把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过来。即“变应教育为素质教育”。围绕着中考转,怕学生考不好,急于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因基础差,成绩一直跟不上;有的则是思想落后,受社会影响大,不思进取,成绩不好而逐渐的放弃了学习。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因积极联系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抓差扶优”以全面提高初三学生的化学成绩。

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放弃“差生”。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提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或演示实验,因为这些优秀生回答问题准确率高,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大量的时间。但长期这样做会严重挫伤那些“中等生”及“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无事可做、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是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思考问题,有意识地把难度大的给“优”生、“中等生”,难度小的给“差生”,这样“优生”和“差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经过长期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活跃起来。再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帮助“差生”消除因学习不好“抬不起头来”的思想包袱,打消自卑感,逐渐恢复自信,学习也就慢慢的好起来了。

为了进一步取得“抓差扶优”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上创设一个让个体在群体中发展,彼此相学,师生交流及教学相长的环境。如在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让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1)、试管为什么要向下倾斜?(2)、导管为什么要伸到试管底?(3)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后加热?同学们通过讨论很快就得出结论。当问到“在实验中发现试管破裂,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时,差生和优生的思维都很活跃,都想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示自己的真知灼见,经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切在阐述破裂的原因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开拓了我的思路,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兴趣学习;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47-01

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培养的尝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学生(考分较高),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借助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课是初三才开设的一门新课,让学生都充满好奇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做好每一个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如在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仪器的洗涤等方面都要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而使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烙上深深的烙印,达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效果。

2、美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做,甚至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通过学生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4、推荐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补充课堂实验的不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如将鸡蛋放入食醋中制作无壳蛋、点燃蜡烛检验蜡的成分、用纯碱中和发面中的酸而使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等。

总之,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使学生增加了感性认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爱化学,努力学好化学。

二、鼓励学生动手参与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优化课堂教学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初三学习之余,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课外活动,比如 “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猜谜”等等,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让学生来讲解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让他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化学知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边讲边实验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轮流找出一些题目然后给同学们讲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提高学生做题的兴趣,开阔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管理;目标;评价

中考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班主任对学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班级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在于班主任的管理,而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三这一重要学年中,班级的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笔者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班级管理方法。

一、确立班级目标,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使学生建立目标意识

作为班主任,笔者在每次考试后,都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有的学生理科科目较强,外语较差,这个时候就要发挥理科的优势在考试时抓住高分,外语则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以达到有效分,直至超过有效分。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了但成绩上不去,作为班主任就应多和学生交流,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并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不断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情绪变化,进一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在管理中应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当然,一个班主任要真正对全班、对每个学生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不容易。在工作中,经常能够遇到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成绩突然下降等情况,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后期,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平稳地渡过升学前的冲刺阶段。

二、顺利升入高中,是初三学生的奋斗目标,是班级的航船灯塔

对一个班集体而言,没有目标,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目标定位的作用。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定下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阶段性的工作计划,这样管理才有章可循。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并分成阶段性目标,如周目标、月目标等,由此能够集小成为大成,最后达到总目标――顺利升学。

三、细心倾听,耐心沟通,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班主任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多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谈、活动、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和谐、融洽地相处。在相处过程中,班主任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学生邬某转到本班后,她的物理和化学和之前所在学校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本校进度稍快,这时,班主任可通过调整座位,让其同桌来帮助她,以便尽快达到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做到真心关怀,及时沟通

初三学生面临升学,作为人民教师不能只以考试成绩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一位学生都其自身的优点。教师对成绩领先的学生应及时鼓励,对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更应该多关心、开导,而不是放弃学生。这时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尤其重要,有利于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生都有自尊心,特别是后进生对教师的评价更为敏感。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排除任何偏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善于帮助学生从消极因素中寻找积极成分,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在逆境中点燃希望之火。

五、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借助于电话、QQ等快捷通讯工具,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使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的管理工作。家校联系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教育手段,这不仅体现在初三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其他年级管理中也同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应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并应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误区,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初三的班级管理工作,方法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管理经验,为班级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而努力。

第8篇

摘 要: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而且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化学教学经验探讨了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学生 化学 学习兴趣

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可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凝聚力”。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一开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重以下几点:

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我们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笔者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选做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笔者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等,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我们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我们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们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3.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熔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我们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是否写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我们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我们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另外教师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工作,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9篇

初三化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和学习化学方程式,是正式进入化学殿堂的敲门砖,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合理、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提高初三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化学方程式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时间和深入程度都较浅,所以,在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方程式,老师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过多,可能会导致学生消化不掉,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解释就会故意减少,从而导致其重视程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三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大量的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解释就相对较少,而这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时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急于求成的心理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化学用语不能准确分清主次顺序,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记忆、理解的难度较大,并且机械的记忆方法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灵活运用的方法

1. 夯实学习基础,利用口诀法学习化学方程式

在初三化学学习时,由于在初二学习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始接触更为专业的化学知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并且其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方程式的灵活运用上,要着重加强抓要领,夯实学习基础。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最基础的运用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其要领主要是: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这是学习化学方程式基础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运用时,要熟练地掌握口诀,从而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还是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 善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化学方程式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科学方程式,所以,想灵活运用就应该善总结,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同类型的问题和化学反应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面在教学的过程中,简单举出几个化学方程式的例子,帮助大家积累总结经验。一氧化碳+金属氧化物金属+二氧化碳(2NaOH+CO(少量)=Na2CO3+H2O)像此类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在写出盐的化学方程式时,就需要注意到盐的配平,但是由于学生在记忆时对于生成物的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所以,对于如何写出同类的生成物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配平时,要注意到盐里面碱金属离子和非金属氧化物等,再加上一个氧化原子形成了负二价的原子团,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化学方程式提供的引导去做出准确的配平。

3. 善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化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去配平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所以说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化学方程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虽然对于刚刚学习化学不久的初三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学习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如在汽车上,都安装有汽车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内部装有硝酸铵,当汽车受到严重的撞击时,硝酸铵就会分解产生大量的N2O和H2O,从而防止汽车内人员受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对这个事件进行简单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NO3=N2O+2H2O。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防止机械记忆,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性教学方法 使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三中年级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升学情况,甚至前途问题,而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 初三”虽然比不上“高三”让学生“谈之色变”,但就其教学过程来说也是相当沉闷及紧张的。根据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初三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善学生获取知识的环境,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化学复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以及趣味性,让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单调乏味的计算,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快乐地吸收知识。

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

1、课堂上以教师为主演,学生为观众,互动不足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往往师占据主要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比比皆是, 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则成为了观众, 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师“一讲到底”,根本未考虑学生需要听什么,喜欢什么,完全按照早已制定好的教学流程来执行,未看到初三复习教学与课程内容教学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学生就开始被动学习,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在课堂上没有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参与度低

当前我国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方式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化学课堂上显得死气沉沉,失去活力。化学课应该是一门魅力十足、开放性非常高的课程,其知识内涵丰富,教授形式应该多样化,但是,由于授课方式的落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课堂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环境的参与度非常低,许多环节得不到主动参与,而只能由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才能参与,因而其学习热情也十分低下,在课堂上时常出现课堂沉默的现象。

初三化学教学中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所以,初三的化学老师应该转变观念,不再以应付中考为唯一目的,不能片面追求进度,而应该将提高每堂课的有效性放在第一位。从备课、授课及课后的练习都要以使学生获得收益、获得发展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能够在一种主动、愉悦的情绪下学习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和上课的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和思考,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配合,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对学习化学也才能产生更强烈的自信心。这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创设教学情境

(1)从知识的价值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调查发现,学生对有价值的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般比较感兴趣。而化学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价值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研究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行联系,创设让学生能体会到所学内容价值意义的教学情境。

(2)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创设情境

学生的情感是广泛的、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化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情感。

(3)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化学中有些概念或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现实生活也难于直接联系,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从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人手,通过比喻、类比、课件模拟等方法将知识进行迁移,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与应用。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我们在生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着各种化学知识,因此将生活化知识教学导入到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日常生活入手,发现其中的化学知识,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就会让学生不再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排斥,增强其求知欲望。生活化知识教学的题材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新闻事件,并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建立起该知识点的系统知识体系。例如,以诸葛亮七擒七纵为历史背景介绍硫酸铜和碱性物质的知识;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攻打孟获,饮用云南一个名为哑泉的泉水后,将士们中毒,其原因为该泉水中含有硫酸铜;而饮用了安乐泉的泉水后,将士们脱离危险,这是因为安乐泉中含有碱性物质。通过上面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掌握铜盐和碱性物质的相关性质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相关反应。可以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展开联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4、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与信息来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来创设学习情境,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还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技术强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再配以合理的课后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安排一定的实验课,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切身体会化学的奥妙,进而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5、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 鼓励分享

化学是一门运用广泛的学科,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或者学习过程中, 也会有很多自然现象,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依照课程的主要内容,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在生活中所发现的类似现象。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并搜集下一堂化学课程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备课”,备出新颖、备出快乐,并且教师可以进行比较,以鼓励学生进行竞争,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体验自己上课的快乐。

总结

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华。如何让学生喜欢化学课—谈初三化学教学的良好开端[J].化学教与学,2013(1)

[2]刘伯文。浅谈初三化学教学中的“ 快乐”策略[J].成功(教育),2007,(1)

[3]那旭,廖志刚。中学生化学实验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方法分析——以假设法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存在[J].现代交际,2012(7).

[4]曹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1(11):65-66.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课 重难点教学 方法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6-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第12篇

论文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化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结合三重表征的特征,提出了怎样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用语困难的教学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三的学生能够用化学用语表示生活中简单的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近几年的教育实习中,发现初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刚开始兴趣盎然,但是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之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分化现象,大约30-40%(依据多个学校化学教师的测试成绩统计)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听不懂,没有兴趣,不能够达到上述目标。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

2006年10月我们在郑州地区做了“郑州地区初中化学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三的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来自各个方面,但最大的困难是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调查表明: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符号表征的分化作用最大。因此,笔者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三重表征过程,突破化学用语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习分化现象,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二) 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1.初三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上,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想象,从而认识物质的本质;化学符号则是化学学科独特的表达方式,运用化学符号来代表事物,把化学符号作为思维运演的工具和媒介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就是化学符号思维。因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角度去认知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及其符号表征的形成及融合的问题。

2.三重表征的涵义。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宏观表征是指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在化学学科中具体指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当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木炭可感知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气体;通过闻氧气的气味得出氧气是没有气味的,同时,通过实验知道木炭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通过观察发光的实验现象以及触摸瓶壁得出木炭燃烧放出热量,从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宏观表征的难度不大且有记忆再现性。

微观表征是不能直接被观察到的,主要指物质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等微观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微观表征的形成,需要通过想象来完成,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想象力,所以教师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演示或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原子的构成时,可将原子核比作是放在十层大楼的一个小枣,电子在大楼的空间里不停的运动。凭此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符号表征:是指由拉丁文和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和图形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二信号系统,间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因而符号表征的学习比较困难。符号表征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这种符号虽然简洁,但是内涵丰富。例如:“CO2”既有宏观意义: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又有微观意义: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等。符号表征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语言,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

(三) 学习化学用语的教学策略

1.运用“类比”和“想象”。类比是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根据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倾向于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类比不多,常见的是用身边事物中的某些相仿点来帮助学生想像,理解问题。例如,一堆小麦是由无数粒小麦一粒一粒的“堆积”起来的,由此类比一滴水是由无数个小得用肉眼看不见的水分子“堆积”起来的。借此类比,有助于学生想象水分子。

另外,精心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像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表征。例如,讲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为什么原子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一滴水中含有许多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就好比一朵鲜花,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就好比花蕊和花瓣。通过这段描述,学生就可以区分开原子和分子,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采用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方法。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世界的独特语言文字,是化学学习者的专业语言。

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负担较重,单纯死记硬背效果较差。教学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其一,让学生对化学符号主动进行发散思维,以赋予符号更多的信息,丰富对它们的认识。例如:提供给学生元素符号“C”,学生说“C”是半圆、或是耳朵、或是月亮、或是钻戒……这样,通过发散思维学生找到切入点来认识“C”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其二,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作为模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这个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储存在头脑中。当学生再遇到其他化学方程式时,将其与模板作对照,理解新的化学方程式意义。第三,结合化学反应时的现象,对于识记化学方程式、理解其意义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在描述物质反应时,配上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丰富联想的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效果较好。

3.运用“形象组块法”。化学用语的中介作用体现在将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本质联系在一起。然而,学生缺乏将三重表征统一的意识,倘若运用形象组块法,则完全能克服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吃饭时感觉到咸味,由此想到食盐的味道;通过观察食盐的状态、颜色而形成宏观表征;如果用化学符号表示,食盐是“NaCl”。当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到氯化钠晶体模型时,形成微观表征,用化学符号表示便是“NaCl”。学生见到“NaCl”时,很快想象出它的宏观状态和晶体结构。以上过程可用下图表示。由此能帮助学生解决三重表征融合难的问题。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殊性,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将三重表征融合为一体,突破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分化现象将得以解决,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