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园艺毕业论文

园艺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01 16:0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园艺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园艺毕业论文

第1篇

吉林大学工商企业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这个我们刚写过的。论文的格式很老套、也别写得太有花样。和一般的报告差不多的。这个我们刚写过的。论文的格式很老套、也别写得太有花样。和一般的报告差不多的。应编写成注释说明汇集表予以列出。二、毕业论文(设计)书写格式及装订1、毕业论文(设计)装订为横开本,使用统一的封面,左侧装订。毕业论文(设计)封面的中文题目、英文题目及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学院、专业与指导教师等栏目,要用楷书书写,端正、整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打印输出。2、目录格式(空2行)(3号黑体)目录(3号黑体,居中)引言(或绪论)(或作为正文第1章,4号宋体.吉林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考学士学位申请有什么具体要求?09年吉林大学自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申请时间是?我是长春大学的大一新生,想报名吉林大学的工商企业管理二学历!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我今年最后一次自考 ,考的是吉大工商企业管理本科证! 他们要求我们交工商企业管.

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下载

这个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来搞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辽宁大学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大连水产学院渔业管理专业成人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请好心人解答一下:黑龙江大学经济法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和字数中南大学英语本科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急用参考

红河学院毕业论文格式

已经有了雅思成绩6.5 想我是红河学院的大四学生,想参加2011年的国考,不知道在哪里看考试大纲红河学院2009年12月份四级准考证前6为是多少? 谁能告诉我下啊?我忘记准在红河学院培训的时候遇到一个女孩,感觉还不错,彼此联络了一个月,突然间昆明到红河学院怎么.

 

 

第2篇

园林专业主要学习园艺设计、园艺花卉、园艺植物繁育、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工程等等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管理等。

主要实践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要表现为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实验实习;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综合Studio等课程设计;南方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园林专业主要培养园林设计、园林植物繁育等复合型人才。说的简单一点,每次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大花坛,就需要高级的园林设计人员来设计好。

另外,城市中有很多花卉,为城市增添了不少靓丽的风景,这些都是园林设计人员设计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一、转型发展目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科建设对接产业链群发展、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调整升级”的原则,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植物生产类(含农学、植物保护和园艺3个专业)、生物科学类(含生物制药和生物教育2个专业方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含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检测与研发和营销3个专业方向)3个专业(群);按照“课程体系对接人才规格标准、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的原则,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完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构建多元的、动态的、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摇篮、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社会“三农”服务平台3个目标。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加强学生“三基”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真正做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创业质量稳步上升并高于同专业平均水平。

二、转型发展路径

要想推进转型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校企合作教育、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依托现有的植物保护和作物育种2个农业硕士培养领域、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农药学”省级重点学科、植物保护和作物育种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农药无害化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紧密结合湖南省和娄底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对照行业产业标准和岗位人才能力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讨论、毕业校友信息反馈等措施,合理设计专业及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技能娴熟、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深化师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以创业就业和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教学内容安排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2.构建“2+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开展校企、校所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并践行“2+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完成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学习,以强化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基本素质为主;后2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拓展课程学习,以突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充分体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接各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4.构建分层次、模块化、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模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为内容,构建分层次(包括基本素养层次、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和综合训练层次)、模块化(含素质拓展模块、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综合实习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以及4年实践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上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少于35%。所谓4年实践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活动从大一到大四,全程贯穿。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野外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5.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大纲要求、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机整合一些课程,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具有系统性。专业基础课要做到因专业施教,注意侧重点。结合转型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组织校内专家、双师型教师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及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教学科研人员的技术服务项目作为真实案例和教学内容引进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三基”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适度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确定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教育实习与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实纲。(2)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或“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选择性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赛促练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聘请政府、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学者到企业或科研院所现场讲学。6.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践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1)校企联合办班模式与关联企业合作,组建企业冠名班,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提供理论教学场地,企业提供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2)“3+1”合作教育模式前3年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相关科研能力的培养,最后1年在企业(主要指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的企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实习工作,真正形成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使人才培养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3)校企共办专业实体模式把部分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实训场地建成具备经济能力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在教学组织上依托实体基地,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师生共同承担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任务。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学生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达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三)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采取合并、调整、新建等方式,加强实验室改造;推进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把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合理规划为专业实践平台;将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学生课程实习与实训的平台;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积极拓展相关校外实习基地;规范昆虫标本室、杂草标本室等设施建设。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内培外引,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知识过硬、结构合理、能教善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1.加快现有师资结构调整与转型针对各专业现有的师资学缘、年龄结构不甚合理、“双高”教师分布不均的特点,培养或引进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学缘的广泛性和专业平衡性;找准教学、科研人员的切入点,做好融合文章,充分发挥整合优势;进一步重视省级、校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英才工程”人员和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出台政策,把是否具有行业背景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职称评定要求。对现有教师中凡达不到双师型要求的教师,按照“按需派遣、重点培养、保证质量、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专门培训、定向研修、企业兼职(挂职)、基层任职(挂职)、自主考证等方式,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特聘、兼职、兼课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项目招标的方式,积极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科研专职或兼职人员,确保“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3.建立教学与科研团队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以项目合作(研究)为牵引,以对口帮扶企业为契机,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切入点,优化现有师资组合,组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植物保护”等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五)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1.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和答辩时间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同时,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可提前进行[6-7]。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在第4学期由有关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部分来自科研课题的论文选题中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第5至第7学期完成试验研究,第8学期答辩;而对于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由培养方案中的第8学期前移至第6学期,在专业实习或实践过程中完成论文研究工作,论文答辩时间设在第8学期,或根据情况可在实习或实践现场进行答辩。2.改革论文(设计)组织形式毕业生既可以做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做项目;既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分别评分);教师的指导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多对一”、“多对多”;根据教师在项目团队指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工作量,也可以聘请校外相关企业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论文。3.完善免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如具有下列规定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修毕业论文(设计)。如: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1种经济作物或生产出1个产品,获得专家认可的;以第1授权人提交国家专利主管部门授予专利的;申报与本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或科研课题,具有经结题验收后的科研作品的。

(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行业、学生、家长和学校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开放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考核包括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绩效考核,其中,教学过程考核以教学过程文件为标准,教学绩效考核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学生考核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相关要求,将课程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毕业实习考核实行实习业绩考核与实结相结合,以实习业绩为主。1.评价方法多样化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一线专家评价相结合。2.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包括行业协会、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及同行等多方参与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综合素养、学习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价。3.“三基”能力检测一是改革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二是加强过程考核和中期考核,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勤动手、勤动脑。通过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组织、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4.技能考核按照行业通用规范和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要求,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考核。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农艺工、果树园艺工和农资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同时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5.人文素质测试以自我介绍、面试、主题演讲等方式,由学院组织进行。6.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相对应,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6个创新创业学分,每获得1个技能证书,减免1学分;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发明创造、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奖励相应学分;对于创办了正式注册的实体公司或者组建了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场地的学生,可视情况奖励学分;相关技能竞赛(如师范生技能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荣誉者,可免除毕业实习。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拓展专业国际视野、丰富师生国际培训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现有“海外名师”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支持教师出国交流和提升学历层次,保持与现有国际高校间的长期友好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教育。

三转型发展保障

(一)思想保障

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内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做好转型发展宣传引导等工作。

(二)组织保障

1.成立院转型发展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学院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和合作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院转型发展领导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联络协调,处理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会由校领导任顾问,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院班子其他成员、教授代表、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代表、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省、市农业主管部门、植保站、农业推广站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企业领导或技术人员等为成员,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会,确保校外人员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1/3,并定期开展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分会负责学科专业建设方案的研究、审定和实施。

(三)机制保障

1.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教师教学科研资助和奖励办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建设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2.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按照对接终身教育的要求,创新学院大学生管理机制。实施大学4年一贯导师制,如,借鉴研究生导师制方式,适当聘请部分校外导师;完善校内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导师业绩列入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范围。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融学业辅导、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就业引导、生活指导为一体的学生指导服务中心。3.创新教学与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制进一步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以学生评价为主,探索建立专职科研人员基本工作量标准,逐步探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互通机制和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互通机制。

(四)资源保障

第4篇

关键词: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27-03

近几十年以来,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利用离体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是当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在园艺植物方面这一技术进展尤为迅速。1960年,Morel用兰花茎尖离体培养脱病毒植株后,国际上相继建立了兰花工业,在兰花试管快繁高效益的刺激下,观赏花卉、果树和蔬菜等园艺植物以及稀有濒危植物的试管快繁和脱病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我校林学与园艺学院的全部园艺相关专业从1998年起均开设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奠定了较强的园艺植物离体组织培养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提高了其理论联系实践、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与日俱增。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反映当今的科技发展水平。然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保证学生熟练地掌握组织培养技术,该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因此,在保证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其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计划中“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为24个学时,实验教学部分为6个学时。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是科学地完善起理论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这24个学时,尽可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关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书籍和教材比较多,有的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的内容,涉及具体操作技术较少;有的只涉及各类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技术操作,缺乏一些系统性、基础性的知识内容,总的看来还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园艺专业的教材。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其教学内容应有一般性的基础理论,有一般的操作技术,更应有不断更新的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孰轻孰重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要在知识构成和技能培养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

作为一门课程,应有其完整的体系。根据经验,学生认为的“有用、没用”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根据自己的认识、好恶作判断。所以有时学生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往往对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教学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深度,又突出实践性方向。基于这些特点和要求,“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课程构建了以下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模块一为生物技术概论部分,包括生物技术的概念和组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植物生物技术等。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物技术的构成及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内涵。

模块二为离体培养基础理论部分,分为9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所有理论知识点,从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各种组织、器官、细胞、原生质体等外植体的培养,直到植物种质资源的试管保存。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让学生了解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基础和细胞全能性在离体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以及脱分化、再分化在植物再生中的作用;了解脱分化和再分化在解决植物育种和生产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离体培养条件对生理生化、代谢机理、遗传等方面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方法;理解植物激素和其他培养条件对促进离体培养的作用和原理;理解离体培养中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模块三为实践创新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技能训练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实验模块化管理,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该模块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基于教材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实验的宽、广、精、深,突出对基本理论的验证、对常见技术流程的熟悉,包括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参观及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器皿及用具的洗涤与环境消毒、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与保存、固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初代培养、继代增殖扩繁、生根培养、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等实验内容。第二层次为创新性实验,由任课教师给出创新性实验题目库,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做。通过接触、了解现代组培技术在园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第三层次为科研性实验: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到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并结合本科毕业论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实验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的同时,将研究结果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一举多得。

模块三为产业化生产,注重并强化产业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为教学材料,增加了相当一部分传统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例如组培苗生产工厂的设计及工厂化生产、组培苗挑苗分级及切割工艺、组培苗质量鉴定与运输、组培苗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等。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种苗产业案例(例如观赏花卉脱毒与快繁、果树蔬菜脱毒与快繁、药用植物的离体培养等),融入多年来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积累的实践资料开展教学,重点阐述了大量元素及其他成分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同学们以为植物组织培养只是简单地调整激素配比的观点,而且可使同学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及改革

1.实验内容的构建。受学时缩减的限制,实验安排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1)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功能介绍和参观。这部分内容,早期在课堂上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组织培养实验室为专用实验室,实验室的设计、构造及使用都有特殊的要求,所涉及的功能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且直接影响快速繁殖的效果,所以“空对空”的讲解显得很苍白。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做实验时涉及的内容又不可避免地需要重复、强调,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在做实验时再对实验室和设备进行逐一的讲解、演示,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基的配制和无菌操作的练习。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快速繁殖的技术基础,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其灭菌技术。由于在灭菌过程中有较长的空余时间,所以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无菌接种的练习,为下一个实验打下基础,提高接种成功率。学生可每人一支试管、一种材料,反复进行练习(不必在接种室进行),直至熟练为止。(3)外植体的接种及观察。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外植体的处理、消毒以及接种技术。

2.实验内容的改革。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从上述可以看出,实验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但缺乏系统性以及相应技能的培养;而且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以致于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较严重。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吸引力。经过研究分析,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实现由“实验”到“试验”的转变。在保持实验内容相对稳定突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由“实验”到“试验”的初步转变关键在于培养基配方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上。在进行“实验”时,全班学生使用同一个配方,实验的结果也仅仅是计算一下污染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交个机械的实验报告了事;而对于快速繁殖的核心理论基础――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式(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的变化对器官形成的调控)缺乏系统的实践验证,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缺陷。在进行“试验”时,则是事先指定一种材料,说明其培养目的,要求学生按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对实验方案(培养基配方组合)进行初步设计;教师在对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该次实验全班学生采纳的最终方案,由每个小组完成其中一个处理,数据共享。这突破了以往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实验结果仅仅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数字”的局面。得出“数字”后,实验还远未结束,学生还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把“数字”转化成相应的“数据”,完成论文(非实验报告)的撰写。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试验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培养材料的选取。根据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出关键的一点是选材要容易培养,容易成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大半学期)内有结果。更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改革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教学技术

1.影像资料编制与播放。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影像资料相互结合、补充,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使“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教学更直观,信息量更大,学生学习激情更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自编自录组织培养操作技术视频,充分展示了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几个关键阶段:母液及培养基的配置、外植体消毒及接种操作、植物材料无菌培养、不定芽分离切割及生根培养、组培苗室内炼苗及移栽技术等。课堂上教师边播放影视资料边做讲解,特别讲解操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及注意点。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直观性,将抽象枯燥的课程内容具象化,传递更多的课程信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同学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互结合。利用多种软件综合制作了“园艺植物离体培养学”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图文并茂,层次清晰,方便快捷。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图片、经典的表格、精美的录像和简洁的文字不仅能很好地展示组织培养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大量的外部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课程讲授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重点问题的阐述、难点问题的剖析,不再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明显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另外,传统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也是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如在讲解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增殖系数的变化与计算,工厂化组培苗生产时生长季节、车间库存、员工配备、种苗增殖系数等关键环节的调整等知识点,板书便是最好的媒介。

3.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学时少、讲解内容有限的客观事实,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均会提出一些与组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授课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组织培养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国内外经典教材在线阅读网站、组培苗工厂化育苗公司网站、组培苗木相关的科研单位与实习基地网站以及专业学术论文与专业论坛等供学生学习、讨论与交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及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课程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使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由于课时的减少,我校的课程教学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进行。可是,实验接种后,还需要近1个月的时间才能取得数据,所以实验若安排在下半学期进行,可能数据还没有取得学生就临近放假或面临各科考试了,这将影响数据的收集(也有可能培养材料还没反应,无数据可收集)。因此,建议将实验安排在前半学期进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收集、分析、处理数据,完成论文的撰写;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的评阅,完成实验教学的收尾工作。对实验教学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今后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要进一步争取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实现多样化,做到每一实验小组有一种材料,每一实验小组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另一方面要逐步实施完全开放的实验,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学慧,王建华,郭风法,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78-280.

[2]刘清波,黄红梅,陈智勇,等.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J].实验室科学,2013,16(1):190-192.

[3]钱善勤,覃逸明,蓝群.“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J].柳州师专学报,2013,28(2):109-111.

[4]彭菲,鲁耀邦,雷思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17-119.

[5]汤青林,张洪,周志钦,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31-235.

[6]朱雪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5):34-36.

[7]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8]钟字,张健,冯茂松.“园林植物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课程构建及教学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4-46.

[9]杨雪,刘春雷,王丁,等.植物组织培养及实验(实训)教学的几点心得[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1):65-67.

第5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植物保护;

作者简介:侯明生(1952-),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相关院校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不存在统一性质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依据华中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认为,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是指那些政治思想过硬、敢于肩负时代使命,立足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勇于探索和解决植物保护相关的科学问题、实践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据此建立了一套植物保护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核心课程、植物保护实践认知、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一、植物保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一)精炼教学内容,跟踪专业科学前沿

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培养体系重点对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和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学时分别压缩至48学时、40学时、48学时、40学时、48学时和40学时,大力倡导学生课外自学。强化了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传统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展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动态,注重以现代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进展解释传统植物保护学问题。例如,利用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阐述植物症状形成机理、将分子诊断技术引入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将微卫星标记技术引入迁飞性害虫的教学和结合雷达监测技术讲解迁飞害虫的迁飞机制等。

(二)重视专业教材建设,注重精品课程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师团队承担了国家精品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编写工作,担任主编《普通昆虫学(第二版)》(雷朝亮、荣秀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侯明生、黄俊斌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害虫检疫学》(杨长举、张宏宇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植物病害检疫学》(洪霓、高必达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城市昆虫学》(张宏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食用菌栽培学》(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昆虫生态学与害虫预测预报》(张国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等,担任副主编的教材有《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印刷中)、《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园艺植物病理学(第二版)》(李怀方等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和《昆虫学研究方法》(赵惠燕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等教材。同时,加强主干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建设,其中普通昆虫学课程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植物检疫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这些优秀教材为核心构建的精品课程不仅证明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为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扩充了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强化年轻教师培养

自2007年以来,植物保护专业先后新进教师26人,其中教授两人;学院面对海外聘请了“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五人。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主干课程组建了优秀的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有三名以上的主讲教师,并至少有一位教授担任主讲,原则上允许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主讲专业教师。如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姜道宏、李国庆、程家森、谢甲涛和张静等五位教师组成,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团队由侯明生、黄俊斌、罗朝喜、蔡丽和郑露等五位教师组成,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团队由雷朝亮、牛长缨、周兴苗、付新华、朱芬、朱智慧和杨凤连等六位教师组成,农业昆虫学由张宏宇、王小平、华红霞和吴刚等四位教师组成。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实行了导师制,如姜道宏教授和李国庆教授分别负责指导谢甲涛博士和张静博士的教学工作,侯明生教授和黄俊斌教授分别指导蔡丽博士和郑露博士,青年教师随堂听课、观摩。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实践课程教学、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并将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年终考核及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植物保护实践认知体系建设

(一)建立作物生产实习课程体系

该课程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种植稻、麦、棉和油菜等重要农作物,调查病虫害发生,获得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实践机会。作物生产实习课程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耕种实践,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贯穿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及其实验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课题组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立和探索了田间教学方法,如现场指导、评比、邀请知名教授现场教学等。课程要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实时关注国家农业生产,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阐述植物保护专业及农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2009年王小平等就该课程建设及运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9]。

(二)重视强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普通昆虫学实验、农业病理学实验和农业昆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设立为独立的必修课程,加强了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基础课及其实验课结束后,教学安排长达三周的野外条件下的植物保护专业基础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独立、完整的时间进行实践。该课程在湖北省大别山区进行,对当地常见昆虫及病害进行考察,并采集、制作和鉴定标本,培养了学生连续实验和观察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植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相关,而课程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可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植物保护专业教师经常会结合经典实例阐述重要的科学发现,在锻炼学生科研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科学研究的真实印象。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植物保护专业配备了充足的实验课程和完善的实验条件,保证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试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柯赫氏法则,学生需要完成病害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纯化、接种观察病害症状和病原菌再分离纯化的整个流程,既加深了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测定等技术鉴定病原真菌,不仅涵盖了传统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也引入基础性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这些课程教学及其科研活动,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为他们今后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坚持和重视校外生产实习

为了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建立并长期坚持毕业生为期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制度,完善实习内容和过程,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实习方式上,按照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发展进行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采取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实习和集中安排实习工作的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支由多学科、多技能、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的校内教学导师队伍,并聘任了一批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家等做校外指导教师,明确了学生实习单位及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同时,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充分保障专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校外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从1972年开始,植物保护专业坚持让学生下基层实习,40年来从不间断。植物保护专业这种生产实习的模式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农学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得到了大力推广,对学校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一)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硕彦计划”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的一种旨在培养植物类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探索性培养模式。该计划根据学生自主报名的原则,从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批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且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的学生进入教师的实验室提前接受学术科研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大学三年级结束时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意愿于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实施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贯通培养方式,不断优化办学资源的育人效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那些参加“硕彦计划”的学生在创新欲望、能力和自信力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共有两个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资助,主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8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荣誉和奖励主要有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两人,十佳大学生两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研究生录取比例为45%。

(二)鼓励本科生申请创新性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一直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重点之一。华中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开发性实验教学工作,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如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实验室应根据“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等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使用效益,积极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植物保护专业教学也针对本科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给了大学生一个实践与科研的机会,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并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进行立项。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SRF项目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发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措施,2011年和2012年植物保护系SRF立项分别达到12项和20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显著,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银奖一项,“湖北省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湖北省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项。

(三)加强毕业论文研究过程管理

一般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始于第四学年,现已将选题时间提前到大学第二学年结束至第三学年开始。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植物保护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严格,每位学生必须在大三阶段进入教师的实验室。在选题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拟定的课题名称,供学生自由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后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将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导师对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进行指导。答辩时成立答辩委员会,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答辩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自首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七篇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六篇获二等奖、12篇获三等奖、九篇获优秀奖;此外,2005年至今,共有17篇论文获湖北省毕业论文创新奖。

四、科学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一)搭建“教授接待日”活动,指点学生奋斗目标

学院创建了“问学斋———教授接待日活动”,突出“问学”与“导学”两个方面,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自由畅谈,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帮助大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维、广博知识、提升内涵。通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问学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人生经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学术热情和科研兴趣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问学斋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举行了22期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的教授接待日活动,植物保护专业16名教授,两名外聘“楚天学者”,以及一批副教授和讲师走进“问学斋”,面对面地与本科生谈科学、话学风和谈人生等。有的教师多次参加活动,参与活动学生近2000余人次。“问学斋”为师生互动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校内已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多次被《湖北日报》《人民网》《凤凰网》和《楚天金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二)创办“三农讲坛”学术报告活动,开拓大学生国际视野

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启动“三农讲坛”大学生学术报告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等来学院面对本科生讲学,讲述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讲授自我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有效补充传统课堂内容的不足,提升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学术育人。一方面,积极邀请学界专家和岗位科学家开展前沿讲座和特邀报告、推荐优秀博士生开设“博士讲坛”、联络杰出校友来校开展“校友讲坛”等,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三农讲坛”的形式与内容。近两年以来,“三农讲坛”共举办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学术报告49场,邀请到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近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邀请国外专家开设了全英文讲授的暑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超过三千人次的学生奉献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这些讲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升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向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支持。

(三)师生共建植物保护协会,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植物保护协会的宗旨是“以趣味让会员愉快,以知识让会员认可,以实践让会员成长”。除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外,教师也是该协会的重要会员,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和专业知识支撑。植物保护协会关注农业科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三农”。协会积极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植物保护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进实验室、走近科学家、走进科学活动,不定期邀请院系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研究生座谈;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狮山行,标本集”和“小型书签”制作等活动;走进校外的农业部门、农资企业以及周边农村服务“三农”开展科普活动;参与解决植物保护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协会将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展大学生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自主思考科学问题、自主学习和勤于实践的能力,推动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四)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人才管理保障体系

第6篇

1实践技能培养的基本方法

1.1明确理论教学目标

果树栽培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经济林、果树栽培与管理、园艺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1]。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总论和各论部分,前者主要讲述果树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许多共性的知识,后者则按树种分述各种果树栽培技术特点。果树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专业课程,其先开课程是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肥料学等。果树栽培学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各专业基础课的技能要求在专业课中的综合反映[1]。

如果学生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得不够扎实,则对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的理解通常停留在表象上,不够深刻。甚至个别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突击性学习,可能由于复习方向和短时记忆获得较理想的成绩,但考试过后却发现专业功底极其薄弱,甚至经不起推敲。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只能是简单的模仿。显然这与高等农业教育本质大相径庭。因此,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培养必须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才不会失去根本,才具有知识运用的延展性和伸缩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脱离大纲的要求,或脱离课本知识都不现实[2]。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过于冗长和枯燥,教师应该在大纲基础上,结合生产实例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启发式教学,如课前演讲、课堂提问、小考等多种形式,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1.2精心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检测。实验内容设计、时间安排和考核方面都应精心设置。如果树嫁接、花粉采集与人工辅助授粉、花芽形态分化观察、果树缺素症的识别、果树物候期观察和树种识别等具有时令性。因此,大纲编排在细节上要注意果树物候期和所开设实验内容是否吻合。通过上述一系列实验使学生从感性层面上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可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在考核方式上,仅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是不够的,应结合组织现场考核,分别根据学生操作水平、现场回答教师提问情况综合判定。同时,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学期考试,这样能激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并主动地参与实验预习和准备。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以克服实验盲目性。实验过程中,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不能让他们只当旁观者,而应鼓励其动手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并将实验记录作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一项重要依据[3]。

1.3实施参观考察

参观考察拉近了学生与生产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果树栽培管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灵活掌握考察时间和内容。例如果园综合管理水平评价、果实采后处理、果园立地条件评价等,应按物候期进程进行。根据参观考察学时要求,应尽量安排贴近生产的实际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事先要让学生明白参观考察的目的意义,强调纪律性,确保出勤率。同时注意专业教师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考察之后要求学生认真按时完成考察报告,并根据报告内容和写作态度评定成绩。

1.4丰富教学实习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实习活动。将基地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学习的机会,使生产、教学、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3]。项目的设立应根据教学大纲有关知识技能要求而定,必须仔细斟酌,整合内容,以专项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设计任务模块,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完成任务中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将课本理论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4]。项目内容可包括果树修剪(冬剪和夏剪)、苗木繁育、果园土肥水管理、果实套袋等内容。通过实习,结合所学理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另外,可适当安排学生调查附近果园的管理情况、农贸市场果品销售情况以及不同果实的价格、品质、货架期等。通过观察、咨询,提高学生对果树生产的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对学生个人成绩评定应注意跟踪记录整个过程,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小组协作精神和个人实践能力,采取过程评价和最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3个方面的成绩来综合评价。

1.5生产实习系统缜密

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生产观念、提高操作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5]。根据实习条件,指导教师为学生确定研究方向,督促学生开展专业训练和科学实验,并完成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可有针对性的确定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毕业论文, 使学生的论文实用性更强,利用价值更高[6]。毕业论文内容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时要严明实习纪律。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应深入生产和技术推广第一线,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和直接参与劳动,对果园管理、社会人际关系等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 实践技能培养的实施技巧

2.1培养兴趣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旨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方式上要求灵活系统。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7]。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索,而不是以先为人师的姿态蔑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支持学生敢于求真、勇于发问、善于思考,养成优良学风。

2.2有效组织教学

在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基本职能在于有效地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总论部分可以设计模块教学法,如生长发育规律、苗木繁育、生长调节剂应用、整形修剪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平台,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和幻灯片应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各论部分应根据树种特点突出栽培管理个性和生产上常见问题,并有效系统地组织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按照教学目标和既定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讲授果树学科技发展前沿及其手段和方法。此外,教师应该以其渊博的知识、灵活多变的执教方式和人格魅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兴趣,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2.3合理考核

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考核制度。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考核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如在嫁接操作中有的学生操作虽然规范,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学生操作粗糙,却深谙其中道理,甚至能够创新性思维。因此,在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分层次按不同标准进行考核。对基础较弱的学生侧重于考核技能和学习态度,适度降低理论知识的考核标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均衡考查这3个方面。这种考核方法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认可,从而使其树立学好专业课的信心,增强求知愿望,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7-8]。

3参考文献

[1] 廖显辉,向长武.《果树栽培学》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体会[J].实习实训,2003(4):46-47.

[2] 张猛,,刘仁道,等.“课前演讲”在《果树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5):92-94.

[3] 阿依先木,库热什.提高果树栽培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9(6):83-84.

[4] 卜庆雁,赵铁良,衣冠东.“项目教学法”在果树栽培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1):41-43.

[5] 陈佰鸿,王嘉长,赵长增.果树栽培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3):308-311.

[6] 武涛,杜亚琳.浅谈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196-197.

第7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技术 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食品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1,2]。实践教育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3]。实践教学中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4,5]。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是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定位于食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提供教学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

1 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条件建设

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由食品工程工艺实验室和食品化学与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路整合而成。中心本着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服务,在大学科、宽口径的基础上建设实验室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实现仪器设备配置的最优化和实验室资源共享,保证实验室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充分整合已有资源,依据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在果蔬食品加工、焙烤食品加工、畜产食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食品工程与机械、食品化学、微生物学7个功能实验室设置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学实验技术、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食品工艺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5个功能模块。近年来投入400余万元添置了食品物性测试仪、SPR、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通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不仅全面保证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而且满足了从事科研、对外技术交流与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2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用重大。专职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存在学历和职称层次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地位不高,也导致队伍不稳定,难以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6,7]。近年来,大量精密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通过实行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互融,实验队伍专兼结合,聘请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专职实验教师以实验室管理为主,并担负部分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部分近年来新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教师和精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理论教师一起,共同负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是校外教学基地技术骨干,主要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根据学生能力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8,9]。

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独立设置整合成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等5个模块[2,10-13],其中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学实验技术和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为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加工与分析过程中的基础知识;食品工艺技术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为专业板块,多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工艺过程单元操作知识与技能,形成以综合大实验为主、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促进学生早期系统科研思维和工程素养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选课变成选择项目,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农学、园艺学等其他专业的加工实验也可在5门课程中选修相关实验项目。每门课程设置按基本技能、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层次设计,并设置了选修实验项目和自学项目[14,15]。

4 规范实验室管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注重过程管理,对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都规定了学生在选修本门实验课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设计每个实验项目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采用多元化实验考核办法,采取平时实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知识或技能掌握情况。

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和实验室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一是狠抓实验课教学质量,二是狠抓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安排方面实施导师负责制,三是狠抓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实施毕业论文督导与检查制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

中心组织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能培养,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程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2项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构建了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5 注重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选择的代表性

实践教学体系除实验课外,还包括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以及各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项目等[9,10]。为避免“重科学、轻工程”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工程能力低的问题,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依据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食品工业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4个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如生猪和柑橘是湖南省代表性农副产品,辣椒、湘莲等南方果蔬加工是湖南的特色产业,选择相关的龙头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我们以核心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兼顾其他教学实习基地,以此拓宽学生专业视角,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维坚,张一,余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2):113-115.

[2]钟瑞敏,黄国清,肖仔君.食品工科专业核心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18-121.

[3]张承,叶茗.创建国内一流的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73-75.

[4]刘静波,林松毅,王作昭.省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78-79.

[5]焦洪超,杨萍萍,崔言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浅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20-22.

[6]李金林,杨国富,申玮.从创新教育理念探索高校实验室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69-70,86.

[7]吕远平,卢晓黎,贾利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38-140.

[8]王淑静,郝建民,柳洪洁.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实验室科学,2010,13(2):1-2.

[9]杨祖幸,孙群,赖春霞.浅析我校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107-110.

[10]Mark T. Morgan, Baraem Ismail,Kirby Hayes.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IFT) Core Competencies-A Case Study Survey[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6,5(2):35-39.

[11]Jeffri Bohlscheid, Stephanie Clark.Career Preparedness Survey Outcomes of Food Science Graduates-A Follow-Up Assessment[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1(2):8-15.

[12]Bor?a A, Muste S, Tofan? M, and Mure?an AE. The impact of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in enhancing European competence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Bull UASVM Agric, 2012,69(2):486487.

[13]Rutland M and Owen-Jackson G.Current classroom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food technology: Is it fit for purpose in the 21st Century?[C]. PATT 26 Confere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Stockholm, Sweden, 2630 June, 2012.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实验中心 管理模式 综合实践能力

我校园艺学院中药材科学系始建于1985年,是部属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方向唯一的一个新兴特色专业,是一个跨越农学和中药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中药材相关专业的科技指导和中药研发与营销高级专业人才[1]。我校中药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2003年,通过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中药教学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作为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特别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学校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开放和共享,建立高效运行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对21世纪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等起着重要作用[3]。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历来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加强基本动手能力和强化基础的手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4]。笔者将实验中心成立前后仪器设备的变化以及中心目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确定了“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为中心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1 中药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组成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主要由4个功能实验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组成,即中药鉴定实验室与中药炮制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与中药制剂实验室、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与药用真菌栽培实验室、药用植物育种实验室与GAP研究室和中药实验准备室,各功能实验室分别由中心教师负责,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保证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与各项相关工作。教学中心实验员主要承担中心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协助教师完成相关的实验教学与各类专业实习任务。

2 实验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验中心成立前,中药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均由系主任承担,实验室的具体事务主要由一名实验员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学生人数较少时能很好地运行。但是随着中药学专业的发展,招生规模扩大后,实验室面积增加的同时功能实验室也有所增加,若再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实验的需求。为此,经中药系全体教职工的努力,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实验中心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心主任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则由教师直接进行管理运行。实验中心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外,学生可进入实验中心开展相关实验实习任务。学生先与指导教师协商后向实验员提出申请,然后依次请指导教师、实验室负责教师签字,最后由实验中心主任或系主任签字同意交实验员备案,实验员负责学生实验室使用与相关仪器设备的借用工作。

图1 中药学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3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仪器设备对比分析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药学的发展极为迅速,自1985年成立本专业以来,历经了专科向本科的发展,学位从农学学士向理学学士的转变,到目前具有医学硕士点和农学博士点的规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正是由于中药专业的迅速发展,2003年经学校批准成立中药教学实验中心,自此学校逐年拨发经费用以加强中心建设。中心实验室面积也由原来的不足100平方米扩展到近400平方米,为原来实验室面积的4倍,实验室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建设实验中心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使目前中药教学实验中心能够承担中药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实验教学,并承担了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论文的相关实验。

从1985年建立本专业至2002年实验中心成立之前,购置了100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8.33万元,2003~2007年的5年间共投入30.18万元,添置45套设备,2008~2012年的5年间总投入135.5万元,购置了88套设备。随着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校逐年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用于购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例如2003~2004年购置了20台XTB-1生物显微镜,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与药用植物种子学等课程的相关实验,2003年购置的TOP单冲压片机,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的制剂实验与制剂综合实习,2005年与2006年购置的756CRT紫外分光光度计和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用于中药材的质量分析。2007年2个功能实验室各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2008年获得教育部仪器修购计划100万元的资金支持,添置了部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如用于药用植物光合参数测定的光合仪,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显微镜等,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条件得到了改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学校又投入10万元,用于改善校内实习基地―中药调剂实验室,使学生的校内实习能更为顺利的开展。

4 实验中心的开放管理

实验中心实行以学院为主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与部分药学类实验中心的管理体制相似[5]。不同的是各功能实验室分别由一名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责任人,具体负责该实验室的使用及安全管理,负责学生进出实验室的审批,并为各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服务;实验员负责中心各功能实验室相关实验的准备、仪器设备管理、日常维护与报修等。

中药教学实验中心对中药系全体学生开放,开放的内容主要有:本科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验、SRT项目、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自主实验。开放内容还包括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的程序:由学生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审批后由相关实验室负责人审批,再由实验中心主任或系主任审批,最后将申请交给专职实验员,由实验员安排实验室、仪器使用的相关内容。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后需由学生本人、实验员与指导教师共同检查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如此的管理既利于实验中心的开放运行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责任心。

5 实验中心开放管理的效果

实验中心在开放管理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6],2003年至今,中心已承担了本科生科研训练SRT项目近50项,大学生国家创新项目4项,学生通过参与完成国家创新项目与SRT项目,经历了从课题申请到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的实验的过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学生完成的SRT项目已整理发表了近20篇文章。此外中药学专业本科四年级

毕业生多数通过实验中心的4个功能实验室完成了毕业论文实验。

实验中心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本专业研究生的部分实验。研究生首先向其导师申请,再向实验中心申请进入实验室完成其科研任务。

6 开放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实验中心在开放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别学生的责任心不强。进入实验中心的大部分学生,均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能对其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负责。但是个别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在实验中不能认真地对待实验中的问题,出现马虎了事的情况,因此需要强化学生的责任心。(2)仪器设备使用的问题。个别学生不能完全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则,在实际操作中难免造成仪器的损伤,由此必须加强学生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

实验中心的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在保证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向全体中药专业的学生开放,为更好地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7],中心的开放与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提出了利于中心管理的建议:(1)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安全是实验中心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在学生申请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2)加强学生责任心的教育。对责任心差的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3)定期开展仪器设备使用培训。面向中药学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提高实验过程得安全性和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与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康才,吴健,陈暄,唐晓清.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1-12.

[2]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54-257.

[3]陈大鹏.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高校办学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3):70-72.

[4]张楠,关怀,王地,赵晖.关于中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知识结构的调研[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76-178.

[5]徐珍霞,钟玲,龚莉桂.药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11-112,115.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第10篇

2.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赵宏伟,ZhaoHongwoi

3.普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究孟光,王伟,MengGuang,WangWei

4.浅谈农业院校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冯江,郑先哲,刘建禹,FengJiang,ZhengXianzhe,LiuJianyu

5.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郭丽华,张贵学,GuoLihua,ZhangGuixue

6.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思考张玲,ZhangLing

7.关于高校创业导师制度的研究与思考王艳红,高越山,张索坤,宋跃芬,WangYanhong,GaoYueshan,ZhangSuokun,SongYuefen

8.浅谈独立学院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韩瑞斌,HanRuibin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初探程镝,ChengDi

10.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率分率分析王金媛,WangJinyuan

11.中小型民营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刘禹,LiuYu

12.兽医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张秀英,李艳华,陈雪英,ZhangXiuying,LiYanhua,ChenXueying

13.高等农业院校公共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任永泰,葛家麒,李放歌,RenYongtai,GeJiaqi,LiFangge

14.浅谈外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王希悦,WangXiyue

15.远程英语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几点思考韩英,HanYing

16.基本原理课改革实效性的思考王传玲,WangChuanling

17.浅谈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李丽瑶,LiLiyao

18.浅谈翻译教学中音韵审美的几个要素李忠霞,金英

19.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邢金阁,张宏伟,XingJingo,ZhangHongwei

20.论多媒体技术在家畜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作用高利,肖建华,范宏刚,马海鹍,王洪斌,GaoLi,Xiaodianhua,FanHonggang,MaHaikun,WangHongbin

21.包装设计诉求对象的潜意识消费心理分析张建设,ZhangJianshe

22.微观潜意识维度的包装设计诉求策略分析刘杨,LiuYang

23.中西方艺术精神异同的比较与研究卞晓丹,BianXiaodan

24.关于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分析及探讨朱文婕,ZhuWenjie

25.探讨素描与设计结合的"二位一体"教学理念孙博,SunBo

26.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容性探究邹春玲,梁英吉

27.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浅论杜威关于哲学价值意义的新概念范传鸿,FanChuanhong

28.母语干扰对中日同形词理解与翻译的影响王映哲,笠原(竹田)ゅぅ子,WangYingzhe,KasaharaTakadaYuko

29.略论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观汝秀梅,RuXiumei

30.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与乔丹的"人生姿态"何大军,HeDajun

31.批判性思维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杨莉萍,韩光,YangLiping,HanGuang

32.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阐释张静怡,姜华,ZhangJingyi,JiangHua

33.刍议管理的伦理化宰亮,ZaiLiang

34.试论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后现代意蕴詹敬秋,ZhanJingqiu

35.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潘湘波,徐梅,PanXiangbo,XuMei

36.国际私法教学方法初探孙碧涛,SunBitao

1.传承东农精神谱写时代华章——在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李庆章,LiQiangzhang

2.大家、大师、大业构成大学发展的基础——记东北农业大学60年办学历程徐建成,XuJiancheng

3.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周慧秋,ZhouHuiqiu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史元,ShiYuan

5.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问题研究刘萍,LiuPing

6.地方政府推进农户清洁生产的行为研究陈红,ChenHong

7.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光,刘韬,SuGuang,LiuTao

8.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及对策研究王磊,索志林,WangLei,SuoZhilin

9.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对策的思考相征,范亚东,XiangZheng,FanYadong

10.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李长才,LiChangcai

11.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杨丽萍,ZhengShimin,LiuChaonan,GaoXueli,YangLiping

12.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内外双修"知行并进教学体系焦冶,JiaoYie

13.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徐雅琴,白靖文,王丽波,XuYaqin,BaiJingwen,WangLibo

14.关于创新实践教学大平台的构建张伟,李荣军,李晴,ZhangWei,LiRongjun,LiQing

15.果酒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张秀玲,王鹏,李良,ZhangXiuling,WangPeng,LiHang

16.提高设施园艺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刘守伟,吴凤芝,王丽丽,陈克农,LiuShouwei,WuFengzhi,WangLili,ChenKenong

1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艾军,AiJun

18.兽医内科学本科教学思路和方式创新的探讨李艳飞,王国卿,徐世文,李金龙,LiYanfei,WangGuoqing,XuShiwen,LiJinglongHttP://

19.广告文案教学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李阿嫱,张帆,MaRongzhen,LiAqiang,ZhangFan,MaRongzhen

20.关于农业院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思考高庆玉,张丙秀,GaoQingyu,ZhangBingxiu

21.菲智力因素与俄语教学崔丽莹,CuiLiying

22.汉语修饰性数词动态对等及文化内涵量化重构肖彦,XiaoYan

23.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春梅,赵宏伟,龚振平,MaChunmei,ZhaoHongwei,GongZhenping

24.独立学院人文课程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金长城,JinChangcheng

25.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思考李晓兰,周双,LiXiaolan,ZhouShuang

第11篇

今天我们举行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欢送晚会,也是幼儿师范学院分解成立后的首届本科生毕业欢送晚会。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的出席。同时热烈欢迎XX师范学校各位领导、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同台献艺。

最近,学校进行学科重组和机构改革,教育学院分解为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但是,因为干部调整还没有到位,我们的部分活动是两院分开进行,部分活动还在同一学院进行。按照昨天学位授予典礼的安排,今年的学生仍然以教育学院学生名义毕业。

同学们,2011年,你们从全省、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学习,四年来,你们学习了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基础课程,学习了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了英语读写和电脑技术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了大学语文、人体解剖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学等教育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学、教育管理学、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核心课程,学习了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班级管理等专业课程,学习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手工等艺术技能课程,实践了备课、说课、讲课、游戏活动设计、教育活动设计等教育技能课程。通过校园艺术周和各类校外、课外学术、艺术、技术活动比赛,特别是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你们的教育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了本科学士学位标准。昨天你们已经接到了校长授予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作为学院院长,我感到无比自豪,在此,感谢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科学领导,感谢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全院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精心培育,向全体毕业生表达强烈的祝贺。

同学们,大学毕业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个节点,未来的路很长很长,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种快乐和忧伤、各种顺达和挫折,你们记着,好人比坏人多,但好人也会成为对手,好人与好人的竞争更加残酷。可是你的老师永远是老师,永远是好人,他会永远关心你的发展、你的成长。作为院长、教授,我希望你们守住底线,希望不要在监狱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在单位纪律处分的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报纸的负面报道里看到你的事迹。你做不到优秀,但肯定会做到良好,至少会是合格。我们相信,几年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幼儿教育,理解家庭教育。虽然我们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锦绣,万事不可能如意,但我还是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同学们,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的分解,是学校的第三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相信,有学校党委的领导,有学院新领导的新思路,幼儿师范学院会成为全校、全省、全国更有影响、更有特色的学院,让成功见证信念,让历史见证未来。

最后,祝愿幼儿师范学院再造辉煌,祝愿文艺晚会演出成功,祝愿XX师范学校与幼儿师范学院的合作结出美丽的花朵。祝愿XX城市学院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毕业生欢送晚会致辞(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举行教育学院本部第五届本科毕业生欢送晚会,也是教育学院与幼儿师范学院分解后的首届本科生毕业欢送晚会。因为今天下午我在XX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参加XX省高校教师职称高评会,难以赶回本部参加晚会,所以就近参加幼儿师范学院的欢送晚会,特委托马XX副书记代表我在本部晚会致辞。

首先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晚会,同时感谢我们同台献艺的师生。最近,学校进行学科重组和机构改革,教育学院分解为教育学院和幼儿师范学院。但是,因为干部调整还没有到位,我们的部分活动是两院分开进行,部分活动还在同一学院进行。按照昨天学位授予典礼的安排,今年的学生仍然以教育学院学生名义毕业。今天下午,学校党委组织部召开干部教师大会,已经开展推荐调整两个学院的领导干部,预计很快就会配备好新领导。

同学们,2011年,你们从全省、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学习,四年来,你们学习了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科学基础课程,学习了原理、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思想品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了英语读写和电脑技术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你们学习了哲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课程,学习了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基础课程,学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咨询学、心理辅导学、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康复、小学各科教学法、选修了音乐、美术等艺术技能课程,实践了备课、说课、讲课、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案制作等教育技能课程。通过各类校外、课外学术、艺术、技术活动比赛,特别是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你们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达到了本科学士学位标准。昨天你们已经接到了校长授予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作为学院院长,我感到无比自豪,在此,感谢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科学领导,感谢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全院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精心培育,向全体毕业生表达强烈的祝贺。

同学们,大学毕业只是人生里程中的一个节点,未来的路很长很长,无论是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还是走上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辅导师岗位的学生,都会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各种快乐和忧伤、各种顺达和挫折,你们记着,好人比坏人多,但好人也会成为对手,好人与好人的竞争更加残酷。可是你的老师永远是老师,永远是好人,他会永远关心你的发展、你的成长。作为院长、教授,我希望你们守住底线,希望不要在监狱里看到你的身影,不要在戒毒所听到你的声音,不要在单位纪律处分的名单上看到你的名字,不要在报纸的负面报道里看到你的事迹。你做不到优秀,但肯定会做到良好,至少会是合格。虽然我们都知道,前程不可能锦绣,万事不可能如意,但我还是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第12篇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作为当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历史赋予了其这个使命。国家交给了这个重任,人民寄予了这个期望,应该“主动服务”,而且不仅要服务需求,还要创造需求、发展需求、引领需求,不仅要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各种现实的需求,还要引领社会未来的需求方向。这里提及的“主动服务”,那就要求研究生具有主动服务的技能。目前,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是把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后,选择某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内容过于狭窄,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的研究生不会种地、病理专业的研究生不会给农作物看病、园艺专业的研究生不会种菜等问题,与研究生培养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如何通过研究生的课程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农科类研究生的培养,这也是今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由来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目前“项目教学法”在德国已经普及,国内学者对国外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最新动态已基本能及时了解。但结合中国高校研究生教学的实际,对引进的理论与方法加以改造和调整,建立并完善符合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需要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尚在初级阶段。

三、农科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点

农业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紧随农业科学前沿,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以解决农业生产中和毕业论文研究中的问题为目的,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原有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按教材或专题讲授、学生进行综述性汇报和讨论等方式进行的,而这些基本偏重于理论,缺少实践。由于学校和导师为了取得较高的排名和研究成果,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内容过于狭窄或专业化,许多研究内容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对其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依据农科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在产学研结合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把科研和生产实际的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本论文以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为例,简要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案。第一,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进行了分析,将整体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如生防菌的筛选与复筛、生防菌拮抗机制的测定、生防菌发酵工艺的研究、生防菌剂的应用研究等几个项目,包含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教学大纲的关键内容。第二,由于研究生数量较少,学生以3~5人为1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相应的项目。第三,学生在网络平台及图书馆的期刊网上查找资料,然后分工合作进行理论基础学习、实验方案的制订及实验方法的学习。第四,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案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论证和必要的指导。第五,学生分组按实验方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进行咨询与指导。第六,学生将实验过程及结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给予评价。

五、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研究生专业课程选课人数少,分组存在困难农科类研究生专业课选课人员较少。目前,农科类研究生课程选课从2人到30人不等。如果人数较少,以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改革就难以分组进行,组数较少,也完成不了整体的教学要求。因此,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课程,应该规定其平均每年选课人数达到10名以上才可以进行,这样至少3人以上为1组,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部分研究生课程分解成项目难,不易操作农科类的研究生课程类型和内容不同,有些课程不易分解完整的项目,即使可分解也较难操作。因此,有些课程不适合开展项目教学法,如各学科的研究生班讨论、高级植物病理学和作物高产理论等课程。能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应该是应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有些基础性和理论性特别强的课程,则不能在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因此,应该有选择性的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革。

(三)增加了教学经费研究生课程开展项目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部分不需要额外的经费,但在项目形式操作过程中,学生按组进行项目操作,原来可能教师开展3~5个正常实验就可结束课程,而项目教学法,学生分组操作,可能1个组就得把原来3~5个甚至更多的实验整合在一起去完成1个项目,因此需要的实验经费要比正常的教学多出几倍。如果学校不给予额外费用,将无法开展项目教学法。由于经费问题,建议一个学科仅开设1~2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给予特别资金支持,一方面避免开设课程过多,学生准备时间长,增加学生负担,二是少而精达到最佳的上课效果。

(四)教学方式灵活,不适合常规教学管理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开放式教学,学生查找资料,整理和制作汇报材料,是不需要进入课堂的,而进行讲授和项目操作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项目某个阶段需要的时间和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来协调。如果不能根据正常的上课时数来进行,就无法达到学校常规教学的要求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学校应该给予特别的政策和考核方法,促进健康良性的发展和完善。

(五)工作量增大和时间增加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打破教师原有的正常教学秩序和规律,教师要额外准备比原来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案,而且实验员要准备正常实验课几倍的实验材料,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的时间和实验室的空闲安排教学时间。因此,学校应该在工作量上予以增加,充分提高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美国学者克拉克(2001)曾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李阿利等(2010)研究认为,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缘于目前研究生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真正树立研究生的主体观,要以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唤醒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激活研究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陈晓爱和邓宇斌(2008)研究认为传统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存在缺少创新性、灵活性和吸引力等问题,在多种学习模式理论的启发下,提倡在课程设计时要灵活、合理地进行优势整合,倡导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体验学习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