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

时间:2022-08-02 03:2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文化

第1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 体育文化 内涵

学校体育文化我们也可称之为学生精神价值和运动方式所形成的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学生在体育精神的指引下,在运动体验中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遵守、敬畏的规则,并按照所谓的规则形成的一种观念、行为或者习惯、性格,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等。集体人格是相对抽象的名词,但通过人能表现出来。现实中我们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中就可以看出来,在韵律操练习中学生的激情四射、生命状态的青春展现,在参与活动中的健康体魄、青春活力,都是一种生命力的张扬,这种张扬向人们传递出一种乐观的态度。

总结一下过去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情况,昌乐二中的体育文化从未走远,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场地设施变得更安全了,变得更干净了,离不开体育老师每天的巡查和打扫,这就是一种文化。体育场地整洁有序、清新明亮,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作,陶冶师生美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美的深切感受和向往,你看不到谁在教育,它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老师从整合教材、研究课标、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出发,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堂内容,研究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品质的影响,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现在的体育文化育人正走在路上,走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上升的路上。

我对当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文化分内在、外在之分,也就是显性和隐性两部分。

一、显性的文化。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和谐是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每个学校都会围绕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昌乐二中也不例外。大家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那么这就是“和”。和而不同,不同是什么?

就体育文化来讲,应该开发一些与人家学校不同的东西,例如篮球架高低不同,篮球圈大小不一样,足球门有大的有小的,有照顾男生的、照顾女生的,既照顾初中的学生又照顾高中的学生。因为学生年龄结构不一样,体质发展不一样,不同的场地器械能照顾不同的学生特点,利于因材施教。这使我想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看了与体育相关的东西后,昌乐二中的体育会给他们留下哪些难忘的印象呢?我感觉印象为什么深刻、难忘,是因为他们感到昌乐二中某些方面和他们的学校不一样造成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思考:

第一,我们拥有的他们没有。我们做韵律操,我们的体育选课走班内容多、形式丰富,有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武术、羽毛球、板羽球、跳绳,还有将来的轮滑、抖空竹或者独轮车、舞龙舞狮等。

第二,他们有的我们和他们不同。同样的项目,场地器械与众不同,包括颜色、大小、高低、宽窄、标志等。例如乒乓球球台上有不同的符号,足球门上分成好多不同的版面,包括1分、2分、3分的等等。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人白岩松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就发现了很多改造的器械,篮球架下不是篮球架,而是足球门,打篮球的人多就打篮球,踢足球人多就踢足球;还有一根立柱三四个篮球圈,下面有文字说明,怎样投篮得分高、什么距离投篮都有规定。

显性文化的另一方面是办公室文化。肖川老师讲过,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体育处办公室有很多有内涵的文化,例如标语、体育明星宣传画等,外来参观的老师一进体育处办公室就知道是体育老师成长发展的主阵地,有浓浓的体育学科特点。赵凯老师、滕继强、张勤博办公桌上全是与足球相关的文化,足球球衣、足球标志、足球饰品等,巴塞罗那的、皇马的、曼联的……一看就知道是有足球信仰的老师。老师上课着装不同,上足球课、上篮球课、上健美操课等应着装不一样。老师着装是一种文化,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号、信息、信心、信仰。只要我们多传递一些正能量,就会让孩子们爱上体育,早早拥有体育学科信仰,能用运动来应对将来工作、生活之余的闲暇时光。

二、隐性文化。我们在打造强健体魄的外在形式时,健全人格的打造就提上了日程。我感觉打造健全的人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自身方面,另一个是学生方面。

第2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关系密切,将体育教育研究放在体育文化大背景中,利用体育教育在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体育教育的作用,促使我国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经过研究得知,体育教育在体育文化的范畴内发展,受体育文化制约,体育文化需要体育教育发挥作用,体育文化通过体育教育影响青少年。

关键词 体育文化 体育教育 传承

一、体育教育在体育文化的范畴内发展,受体育文化制约

(一)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呈现方式之一,是构成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体育学者认为体育文化是一个整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类进行的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共性与统一性,决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与统一性。我们把体育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整理归类,首先是从古至今通过传承和创作保存下来的体育价值,其次是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活动,然后是人类和如何进行活动的各种理论,最后是服务部门和各种体育场所和设施。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简略的分为四部分,体育传统、体育活动、体育教育、体育部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的构成部分并且受到推广文化的约束。

(二)传统的体育文化对体育教育有一定影响,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促使不同体育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文化具有展示民族体育的独有的民族精神、观念、思维等特点。我们可以把传统的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简略的分为独有的体育价值观、技能理论知识、逻辑思想、体育符号这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对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着一定的制约。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人们继承和创新中与特有的体育价值观保持一致。这种特有的民族体育价值观制约、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

(三)体育教育的发展受体育文化大融合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体育教育的观念、思想、价值也在时刻变化着,这表明了不同的体育文化在相互融合。

当今体育文化也在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发展。关于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经过简单的总结归纳,得出了三个观点:首先是如今的中国体育人要博取众家之长,全面发展中国体育文化;其次是中国体育不反对学习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但是绝不允许取代的事情发生;最后是以我国体育文化为主体,适当的汲取外来体育文化精华,以便于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体育文化需要体育教育发挥作用

(一)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体育文化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日常劳动中,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进行娱乐,体育文化随时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体育文化在人们无意识的体育教育中传承。由此人们可能认为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由教育来完成,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教育教授的是体育文化中最为主要的运动技能、运动经验,体育教育可以使被教育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系统知识。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向人们传递的内容高度概括了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使得我们能够适应前人创造的体育文化,使得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不被破坏,同时也保证了拥有民族体育风格的传统体育文化可以顺利的传承。所以,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能够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体育教育的职能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快更多更好的接受体育文化,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对体育文化进行总结、归纳以及传播,从而使得体育文化得以传承。

(二)体育教育融合外来体育文化,促进本土体育文化传播

由于体育文化在传播与继承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不断出现新的体育文化因素,促成了体育文化的变迁,从而使得体育文化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渗透。体育教育在不同体育文化相互影响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首先,体育教育对传播的内容归纳整理,使得体育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能够传播。其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收到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以便于及时改变方法与传播内容,使得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客观性。然后,体育教育可以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尽可能的加大传播的区域。最后,体育教育选用最合适的教育方法,使得教授者和被教授者有一个良好的关系。

三、体育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的影响

精神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体育文化,这完全可以说明体育文化和体育教育是青少年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们对于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太重视,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看重体育理论以及技能的培训,而在课堂上进行的体育文化方面的教授是少之又少。在体育界里面,有非常多的专家学者都有这样一个观点,体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课程,需要重视理论技术,同样需要重视的还有体育文化。在学校中,教师在教授体育过程中,教学核心中要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的内容,这样能够提高体育教育的精神层面的境界和水平。

四、结语

在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过程中,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体育文化的存在造就了体育教育,可以说没有体育文化就没有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内容、意义等都是体育文化所赋予的,如果没有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会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当今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世界,充分显示我国的民族时代精神,所以我们在继承体育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学习与传承,又不能止步不前,对有利于体育文化发展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来。通过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的探讨,使体育教育能够在体育文化中准确定位,从而体现出体育教育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使我国的体育文化显现中国特色,在国际体育界中立有一足之地。

参考文献:

第3篇

1.1农耕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浙江畲族长期居住于高山丘陵之中,所以畲族居住的地方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畲民用于耕作的农田很少,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的力量,为了获得好收成,人们会用一些祈雨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南方地区的人们常用舞龙来祭天求雨,畲族也不例外。舞龙是畲族最喜爱的民俗活动之一,畲族的舞龙以板凳龙最为出名,每逢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三月三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一节板凳龙拿出来,连接起来组成一条一百多节的长龙,进行舞龙活动。通过板凳龙活动,畲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形成了与农耕活动有关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

1.2宗教祭祀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在畲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教祭祀活动当属“传师学师”和“问凳卜卦”,“传师学师”活动是畲族民众对畲族图腾“龙麒”的祭祀,是教育后人的活动,活动内容反映了畲族民众为了求得生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历程。在“传师学师”活动中有一个“老虎抢猪头”的重要环节,法师演扮成猛虎,叼着猪头时以四肢着地奔跑,鱼跃前滚,动作十分精彩,具有民族特色。“老虎抢猪头”活动深得畲民喜欢,每逢农历三月三,畲族男丁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老虎抢猪头的竞技比赛,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畲民喜爱的民俗体育活动。“老虎抢猪头”项目曾参加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并获得铜奖。每年在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表演的“稳凳”活动源于畲族旧时的“问凳”活动。旧时的畲民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艰苦,缺医少药,每到生病或者受灾的时候,畲民就会以“问凳”的形式去问神求医,以求得消灾保平安。畲族认为花柳树有灵性,将中间凿孔的花柳树木板架在带三叉的茶树支架上,两位占卜问卦之人坐于木板两端翘转木板,等到木板停下来的时候,占卜问卦之人便脚点地三下,然后进行问神占卜,甚为灵验。这种问凳活动形似旋转的跷跷板,经过改进便形成了现在的“稳凳”。改进后的稳凳活动,其表演形式为在翘转稳凳的时候采用稳凳套圈或插旗比赛,每年的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稳凳表演。稳凳表演项目作为畲族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连续参加了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了3个金奖、1个银奖。

1.3传统节庆日民俗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畲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畲族节日文化,每当丰收或闲暇时候,畲民都会在特定的节日时聚集在一起,开展有益于愉悦身心的活动。在庄家丰收之际,畲民就会成群结队来到打谷场,一人脚踩在碾谷的石磉上,后面由两人架住往前推行进行蹴石磉竞赛活动,以示对丰收的庆祝。每逢畲族三月三节日和庄家丰收时,畲民都会开展“蹴石磉”竞赛活动庆祝丰收。经改进和创编,“蹴石磉”和“石磉竞技”分别获得第8届和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精彩的蹴石磉表演给与会的裁判员、运动员和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他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畲族依山而居,与山结缘,畲民的许多活动都与山有关系,狩猎和刀耕火种都离不开山,畲民每日都会上山下山,所以他们喜欢爬山,特别是在畲族特定的节庆日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中,畲民便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出门爬山登高,形成节日登高的畲族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体现了畲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

2.1文化传承的功能民俗体育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能动性的手段和方式。畲族在几千年的辗转迁徙过程中,一直保留自身独特的文化,畲族民间民俗活动对畲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开展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对传承畲族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农耕狩猎文化和节庆日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不管畲民迁徙到何处,都会保留和传承独有的畲族文化遗产。如板凳龙的活动,对板凳龙的制作技艺、绘画、舞龙的阵势、祭祀祈雨仪式能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通过“传师学师”活动,畲族的祭祀祖先、崇拜“龙麒”图腾等祭祖祭神文化被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因此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对传承畲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2凝聚民族情感的功能浙江畲族人口共计18万余人,分布于温州、丽水、金华和衢州等地的18个畲族乡镇,畲族的分布较为分散,是一个典型的散居民族。但每逢节庆日,畲族民众都会在相同的节日里自发组织各种民俗活动,正月十五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农历三月三的稳凳表演、石磉竞技、射弩、打铳、赶野猪、竹林竞技等活动,农历九月九的节日登高活动将居住较为分散的畲民聚集在一起,为畲民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交流凝聚了民族情感。特别是畲族板凳龙活动,每家每户畲民拿出自己家的一节板凳龙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巨龙,表达了畲族民众万众一心、团结与和谐的精神。一系列的民俗体育活动使得畲族民众形成共享性的文化认同,保留相同的信仰、语言、服饰等文化特征,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凝聚民族情感。

2.3娱人的功能在众多娱乐活动中,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畲族民俗体育项目深受畲民喜爱。正月十五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农历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表演农闲时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吸引众多的畲族民众前来观看。通过表演活动,表演者在现场观众热烈掌声的鼓励下,获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而观众在观看到精彩纷呈的表演时能感受愉悦的气氛,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

3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3.1教育传承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古代,畲族众多的文化主要靠言传身教、口头传承。除了板凳龙外,其他畲族民俗体育大都没有文献记载。所以在古代,畲族民俗体育流传于民间,靠口传身教传承。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畲族体育研究者开始挖掘整理部分畲族民俗体育项目,将稳凳、蹴石磉、赶野猪等项目引进到学校体育课堂。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通过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畲族民俗体育项目,能使更多的人掌握畲族民俗体育运动技能,了解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从而使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

3.2旅游开发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重视,畲族民俗体育在畲族传统节庆日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蓬勃开展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每逢畲族传统节日、庄家丰收之时,许多畲族乡镇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畲族民俗体育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畲族民俗体育作为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被开发和利用,每逢畲族三月三节日,在畲乡都会举办畲族民俗体育表演,向游客展示精彩纷呈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这使畲族民俗体育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3.3竞赛表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定期举办,为畲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1991年开始,畲族民俗体育稳凳、蹴石磉、赶野猪、老虎抢猪头等项目前后多次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表演项目的比赛,精彩的表演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稳凳”项目是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以及2009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在2007年全国亿万妇女迎奥运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中,稳凳表演获得最佳魅力奖,精彩的稳凳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扬,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畲族民俗体育文化。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文化,其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畲族民俗体育文化近年来经过妥善挖掘整理,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2010年,浙江省政府将畲族民俗体育“蹴石磉”和“稳凳”列入浙江省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挖掘和改进的畲族民俗体育器材已经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使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终身体育;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1 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学生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其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若把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来考察,其内容相当丰富。依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即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规章制度,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基本应包括: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具体可表示如下附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特定群体的体育价值观和其意志品质、精神面貌在体育方面的集中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主体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因此,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则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支持作用。

2 关于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观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至20世纪70年代,在终身教育中提出了“生涯体育”观念,并且在教学大纲中公布,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这一观念,并着手开始研究,很快得到高校体育界的认可。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一生中实施体育。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强烈,终身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部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人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锻炼的。这种自主性、自觉性必须在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个人的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自觉追求。因此,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3 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3.1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设施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它又包括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器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及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体育馆的通风、采光、照明等条件;教师、学生的体育服装等,客观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运动情绪,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3.2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精神载体

校园体育精神的载体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的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育特有的个性魅力。

3.3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行为载体

行为载体主要包括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交往行为。主体行为的体育形象,主要指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兴趣爱好、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指自主性的体育教学学习、体育兴趣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交往行为,主要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体育交往活动。在上述体育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和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转贴于 3.4 校园体育文化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制度载体

目前学校业已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全民健身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及体育宗旨、主题、旗帜、会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标志,都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的作用。

4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中诸如体育馆、体操馆、田径场、游泳池、校园绿化、雕塑、报栏、橱窗等物质环境,都可以通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从而构成物质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它们又成为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会折射人人们的心灵,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此外,体育建筑、设施、场地等,作为一种依托,又承受着师生们体育锻炼的实践。因此,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和精心合理地使用好已有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4.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毕业论文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如可以有计划地出版体育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转播国内外体育比赛、在校园网上设体育主页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各种单项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形成师生共同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从而构成体育精神文化环境。总之,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是智慧、力量和美感的体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结合,它可以促进学生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在体育文化的环境中逐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4.3 校园体育文化运作机制的建设

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大多是以群体活动的方式出现的,其辐射面广、活动范围大,在开展活动时,提倡自由参加,反对放任自流。因此,必须强化各级管理,成立体育部牵头的、体育教师或领导参加的,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学校对全校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技术指导,负责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体育节等),负责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养、考核、申报工作;这种管理机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各行其职开展活动,做到群体活动正规与非正规结合、大型与小型结合、体育与娱乐结合,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热烈扎实、健康持久的开展。

4.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4.5 举办讲座、培训班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第一”的观念是要长期引导、灌输和培养的,为此应经常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4.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传统

体育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指的是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延续着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出自觉、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构成等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的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思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达.学校体育文化及其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2,(3).

[2]韩明.试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J].四川体育科学2002,(2).

第5篇

一、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终身体育的含义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及指导。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从出生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将体育锻炼系统化、整体化,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体育活动及锻炼的机会。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课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逐渐把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不单纯是为了满足强身健体的需要,它能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对于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多年,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方面,有以下几点自己的思考。

1.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和广播电台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和多形式宣传,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级各类学校可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的、单项性的、定期的、不定期的。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还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3.因校制宜,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单纯开放几个体育运动场地的问题,更需我们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由于各级各类校在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各校之间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校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四、中学体育课改必须强化终身体育观教育

从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体质教育观和运动技能教育观在中学体育占主要地位。终身体育是为“健康第一”服务的。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不是让青少年学会一两种可以适合他们传习终身的运动技能,如:武术、体操或跑步等。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终身不断学习,让学生毕生受用,追求美好生活,甚至和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体育活动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服务。

目前的初中学生是心理趋向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中学体育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力求使广大学生感受愉悦的情绪,成功满足的运动感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甚至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观的认同并形成共鸣。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此,学校体育应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育教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的目标,把健康教育和体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佚名.

[2]柳见成.《弘扬体育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3]《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西安市第一中学.

[4]黄玉珍.《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6篇

一、运用校园媒体,浸润体育文化

就当前本地农村中学的实际而言,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墙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体育教师应着力将自身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与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等部门沟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将体育文化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范畴。例如,在校园墙报和班级板报中出一期“体育与健康”专刊或“校运会”专题;在校园广播栏目中设置“校园体育”栏目;在校报中开辟“校园赛事我点评”栏目。在校运会期间,我校体育组指导学生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在校园广播站滚动播出,营造了浓郁的赛会氛围。校运会过程中,每日张贴的校运会龙虎榜和校运会志愿者风采等宣传墙报,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的眼球,促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总之,要充分关注校园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在涵养体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媒体关注的内容之一,真正让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媒体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体育文化

各种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组织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校情和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校情和生情。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本校运动场所和器材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例如,永安二中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都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习惯,我依据这种校情和生情开发了“模拟劳动”的体育活动,即模拟农村搬运、抢收等农活情境,开展负重障碍跑、定时搬物等体育游戏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营造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强调程序感和仪式感。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为目的的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体力的负担,而是一种融入教育元素和审美概念的活动,它应富有程序感和仪式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深刻的认识其蕴含的价值。例如,我在编排组织校运会、学生篮球赛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开幕式上的“班级风采展示”巡游、闭幕式上的“体育道德颁奖”及“获奖感言宣读”,都令学生向往并激动。活动过程中校园广播的“活动快讯”栏目滚动播放的校园体育明星风采更是让学生有了价值满足感。总之,注重程序感和仪式感的校园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之美,收获成长和向上的力量,也让活动本身更具美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创新课堂教学,涵养体育文化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及素养,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涵养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结构形式。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华,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元素,运用“活动闯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应广泛涉猎,不断拓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等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果断、刚毅、互助等体育精神,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过程中,既要挖掘校园环境和校园媒体等隐性载体的价值,又要发挥校园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教学两个平台的功能,多元实施,整体推进,让体育文化元素真正融入中学校园,真正走进师生心中,让师生更加喜爱体育、崇尚健美。

作者:刘文强单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

第7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传统体育文化 教育

民族传统的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继承几千年流传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吸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剔除其糟粕,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机地融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是学校教育组成的一部分。国家对于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个也是社会的需求。所以学校对于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和运动水平。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为社会主义现代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服务支持。学校是传播体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平台,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是将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所以学校要积极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播,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同时,传统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有着自身的内涵、手段及方法,这种独特的内涵和理论是学校发展和拓展体育教育新思路的基础。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民俗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物质文化指在中华民族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是其形成的物质形式的产物,精神文化是指传统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只用教化方式就是通过对身体的实践来教化人,完善人的个性以及培养人的能力,这些目的通过别的途径是很难达到的。传统体育教育重视人的身体和情感的欲望,并且是以普通的、自娱自乐的形式来满足大众的需求。此外,体育教育文化对于振奋民精神,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显著作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因此,研究传统体育教育对克服西方竞技体育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弊病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把解决现存问题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在学校体育中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观念以及综合人文关怀等方面。

二、在学校体育中进行传统体育的具体举措

(一)优化校园文化体育育人环境

人的文化素质是人内在的品质,一般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通过个人内化形成。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校园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校园的文化氛围陶冶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硬件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营造校园人文景观,如古今中外名人塑像、校训、校规等,使学生在优雅的校园文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在软件上,重视各种体育橱窗建设,各种传统体育队伍建设,使它们同其他队伍一样系统规范。如武术队(兴趣小组)、围棋、舞龙舞狮等等。增设人文讲座,不定时地进行对传统体育的讲解,经常开展传统体育方面的娱乐和竞赛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发挥社团组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便于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学科交叉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育,把传统体育课程与人文教育学科交叉结合起来,比如哲学、伦理学、美学等等诸多学科联系起来开设传统体育人文教育课程,为校内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接触点,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并注重与其他学校的结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可使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突出人文理念

现在的体育教育强调“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在这种前提要求下,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应该加以重视,不但要看到体育教育对人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体育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利用传统体育的文化因素促进人的道德形成,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旧。以往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单纯的成人化竞技式的体育运动,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加入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内容和乡土文化的体育内容,同时加强教师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创新,通过参与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本质教育。

结语

通过传统体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随着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中国传统体育在学校的阵地越来越萎缩,使很多青少年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认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助于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文化,把握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学习,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与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学校体育中贯穿传统体育教育,不仅是培养全面人才的系统工程,更是对本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文化

作为一种现代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化形态,体育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对体育文化的内容和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对体育文化作出科学、明晰的评析,给予其应有的价值定位,并自觉地加以引导和规范。

体育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体育道德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概念、规范、准则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来调整人与个体和群体、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进行体育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体育健儿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所展示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断进取、团结拼搏、敬业奉献、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已成为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体育领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体育文化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完成时代赋予体育工作的使命,必须大力加强体育道德建设,这是一项关系体育文化兴衰成败的基础性工程。

事实表明,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健身活动或群体游戏,运动的过程中也没有道德说教,但运动本身却更多地被赋予了多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内涵同哲学、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诸多学科的内涵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就以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而论,它可以指导锻炼者抵御生活中不健康文化的影响,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看待人生。因此,运动场就是道德场所。道德问题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反映人类现实生活需要的活动方式都与道德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那些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更是无法回避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崇高与卑鄙等道德问题。

要承认,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大众的体质健康,是调剂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体育文化不应该远离道德,放弃“教化”。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消闲和娱乐功能,人民大众在学习、工作之余需要放松、需要休闲。另外,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层面的,欣赏水平也不一致。由于受经济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体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社会体育指导机制、体育场馆配套建设,以及社会体育文化氛围仍无法满足大众快速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工作,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拓展体育文化的发展渠道,满足人们消闲、娱乐的同时,引导他们向善、向上,培育健全的人格。这是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道德原则。

道德内涵是体育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

市场经济运作系统的基本形成,带动了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产业”的形成,面对社会大众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体育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竞技性和参与性成为人民群众的一个中心和普遍接受的文化活动形式。年龄特征、健身、娱乐和日后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为社会体育文化的迅速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文化形式上看,体育文化以其参与性、竞技性、集体性、青年化的特征成为满足社会各界人群业余文化生活和充实精神生活的必需。

体育文化的快速崛起是对过去社会体育的一种提升和发展,它推进了体育文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进程,然而,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体育文化固有的游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导致体育运动的道德要求水准下降。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我们要千方百计让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并驾齐驱。我们在强化和突出其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时,应有的道德性、审美价值、艺术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被削弱。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体育工作者,不可以忽略或轻视体育文化对健身者健康成长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把体育文化演绎成道德教科书,其休闲性和娱乐性必须保持。调查显示,广大群众对体育文化有自己的认识,他们向往体育人文精神,渴望体育文化熏陶。“当你关注一个体育明星时,不要仅仅在意他的成功时刻,应该更多地去体会他奋斗不懈的精神。”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是体育文化应有的价值取向。如果体育文化没有这一价值取向,就会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阻力,甚至是污染。

道德信念应该是体育文化实践者的精神追求

体育文化实践者无法回避道德追求。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作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远离道德追求就不可能有合理、公平、正义的体育活动,它最终会使自我或者他人成为受害者,因此体育活动无法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娱乐游戏。要使体育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成为受益者,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应具备“道德智慧”,即体育的内在品质应该包含道德判断,使锻炼者在休闲、娱乐中吸收其道德营养,树立其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体育文化应该做到“寓教于乐”。一旦体育活动真正做到了有“教”且“乐”,那么体育文化自身就会成为最广泛、最具有接受性的教育方式。因此,体育文化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既启蒙大众心灵、培养大众道德良知,又增进身体健康的义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坚守体育的道德操守,坚持体育正义,在体育活动中强化道德理念建设,消除体育活动中不健康的东西,保持体育工作者的人格和品性,建构道德的体育文化。

体育活动要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一切为大众的健康服务,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任务,每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体育工作者都应该坚定地承担起这一义务,让一切有益的体育活动都体现出对锻炼者的道德关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文化必将会以现代文化传播的方式,产生常规文化手段难以达到的社会效应。

建 议

首先,体育活动与道德理念相统一,这要贯穿在体育文化组织过程的始终。作为精神产品,体育活动必须讲究其文化品位与健康格调,突出“教化”功能和影响力。面对大众目前普遍存在的健身理念和体育文化意识参差不齐的状况,体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引导锻炼者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接受体育道德教育。

其次,体育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设计要不断完善优化,不断创新体育主流文化建设机制,敢于冲破传统的工作模式,比如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等。努力克服体育文化工作中“竞赛活动多、文化少”的现象。

最后,体育工作者根据条件可以和其他社会科学人员联袂,借社会科学的肥沃土壤育体育文化之树。让人民群众在亲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接受体育文化、体育礼仪、体育美学等知识教育;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开阔体育视野,提高体育文化品位。

总之,体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纷杂的市场文化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文化人格,积极地开拓和弘扬社会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苍劲.论人的全面发展与道德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欧阳柳青,沈建华,等.健全体育的道德法规 加强奥运文化建设[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王凯.体育文化与道德素质的理性认识[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5(1).

[4]李培超,彭立威,等.体育的文化审视和价值判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第9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一)利用特色体育课,传播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开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四、结语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校园;体育文化;途径

一、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校园文化。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精神状态的特征。

1.导向性。通过文化的传递模式,将体育文化以间接或直接影响方式提高学校的声誉。

2.教育性。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两个方面,关系着体育文化传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3.竞争性。借助社会竞争的虚拟化,达到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

4.娱乐性。学校体育文化因其娱乐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娱乐活动和校园生活紧密结合。

5.健身性。健身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核心。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价值和意义

1.思想精神价值。体育文化包括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体育团队精神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整合效应。

2.生物学价值。研究表明,人经过一定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性,骨骼更结实。

3.心理学价值。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游戏和对抗比赛的获胜等都会使人回味无穷,在身心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4.生活、娱乐价值。体育文化使大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合理地利用空余时间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一)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高职大学生对体育在健身、生活、娱乐、审美以及心理和智力培养所展现的价值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行为。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对体育的深层次影响,多数高职大学生无法领会。

(二)校园体育制度现状

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能够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场地设施的管理规定,以及体育教师的职责、奖惩制度、学校体育运动竞赛规则都有明确的制度,并且学校管理部门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经过人对自然物质的组织改造与利用从而形成的文明形象,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中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氛围的建设都必须经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构成物质文化活动的新环境。

三、加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目前,应该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对高职大学生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认识。

(二)举办校园体育节

校园体育节是一种促进社会文明的精神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广播操比赛、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各种球类比赛、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体育教学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节活动使高职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发展体育爱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课外体育活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生动、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有助于冲破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还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地不定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11篇

作为一种现代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化形态,体育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现代生产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条件对体育文化的内容和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对体育文化作出科学、明晰的评析,给予其应有的价值定位,并自觉地加以引导和规范。体育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紧迫性体育道德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概念、规范、准则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来调整人与个体和群体、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进行体育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体育健儿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所展示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断进取、团结拼搏、敬业奉献、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已成为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体育领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体育文化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完成时代赋予体育工作的使命,必须大力加强体育道德建设,这是一项关系体育文化兴衰成败的基础性工程。事实表明,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活动、健身活动或群体游戏,运动的过程中也没有道德说教,但运动本身却更多地被赋予了多方面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内涵同哲学、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诸多学科的内涵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就以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而论,它可以指导锻炼者抵御生活中不健康文化的影响,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看待人生。因此,运动场就是道德场所。道德问题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反映人类现实生活需要的活动方式都与道德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那些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更是无法回避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崇高与卑鄙等道德问题。

要承认,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大众的体质健康,是调剂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体育文化不应该远离道德,放弃“教化”。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消闲和娱乐功能,人民大众在学习、工作之余需要放松、需要休闲。另外,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层面的,欣赏水平也不一致。由于受经济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体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社会体育指导机制、体育场馆配套建设,以及社会体育文化氛围仍无法满足大众快速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体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工作,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拓展体育文化的发展渠道,满足人们消闲、娱乐的同时,引导他们向善、向上,培育健全的人格。这是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道德原则。道德内涵是体育文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市场经济运作系统的基本形成,带动了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产业”的形成,面对社会大众健身、娱乐、休闲的需求,体育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竞技性和参与性成为人民群众的一个中心和普遍接受的文化活动形式。年龄特征、健身、娱乐和日后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为社会体育文化的迅速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文化形式上看,体育文化以其参与性、竞技性、集体性、青年化的特征成为满足社会各界人群业余文化生活和充实精神生活的必需。体育文化的快速崛起是对过去社会体育的一种提升和发展,它推进了体育文化向大众化转型的进程,然而,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中,体育文化固有的游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导致体育运动的道德要求水准下降。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我们要千方百计让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并驾齐驱。我们在强化和突出其体育文化的娱乐功能时,应有的道德性、审美价值、艺术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被削弱。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体育工作者,不可以忽略或轻视体育文化对健身者健康成长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把体育文化演绎成道德教科书,其休闲性和娱乐性必须保持。调查显示,广大群众对体育文化有自己的认识,他们向往体育人文精神,渴望体育文化熏陶。“当你关注一个体育明星时,不要仅仅在意他的成功时刻,应该更多地去体会他奋斗不懈的精神。”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是体育文化应有的价值取向。如果体育文化没有这一价值取向,就会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阻力,甚至是污染。道德信念应该是体育文化实践者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实践者无法回避道德追求。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无论是自我还是他人,作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远离道德追求就不可能有合理、公平、正义的体育活动,它最终会使自我或者他人成为受害者,因此体育活动无法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娱乐游戏。要使体育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成为受益者,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都应具备“道德智慧”,即体育的内在品质应该包含道德判断,使锻炼者在休闲、娱乐中吸收其道德营养,树立其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体育文化应该做到“寓教于乐”。一旦体育活动真正做到了有“教”且“乐”,那么体育文化自身就会成为最广泛、最具有接受性的教育方式。因此,体育文化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既启蒙大众心灵、培养大众道德良知,又增进身体健康的义务。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坚守体育的道德操守,坚持体育正义,在体育活动中强化道德理念建设,消除体育活动中不健康的东西,保持体育工作者的人格和品性,建构道德的体育文化。

体育活动要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一切为大众的健康服务,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任务,每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体育工作者都应该坚定地承担起这一义务,让一切有益的体育活动都体现出对锻炼者的道德关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文化必将会以现代文化传播的方式,产生常规文化手段难以达到的社会效应。建议首先,体育活动与道德理念相统一,这要贯穿在体育文化组织过程的始终。作为精神产品,体育活动必须讲究其文化品位与健康格调,突出“教化”功能和影响力。面对大众目前普遍存在的健身理念和体育文化意识参差不齐的状况,体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引导锻炼者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接受体育道德教育。其次,体育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设计要不断完善优化,不断创新体育主流文化建设机制,敢于冲破传统的工作模式,比如加快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体育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等。努力克服体育文化工作中“竞赛活动多、文化少”的现象。最后,体育工作者根据条件可以和其他社会科学人员联袂,借社会科学的肥沃土壤育体育文化之树。让人民群众在亲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接受体育文化、体育礼仪、体育美学等知识教育;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开阔体育视野,提高体育文化品位。总之,体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纷杂的市场文化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文化人格,积极地开拓和弘扬社会体育文化。

第12篇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再只局限于单纯的肌肉活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氛围,传播着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培养和造就有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意志的高素质人才。一言以蔽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以厚重的底蕴、高品位的内涵,在当代高校校园独领。增强学生道德观念,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高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形式多样、富有生机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但能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还能磨练意志,促进学生追求进步、勇攀高峰的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引领作用。体育活动崇尚法治、规则至上的原则,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教育、导向、传承、辐射等功能。健全学生身心,促进个性完善健康的体魄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创造财富的基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首要功能是健身功能,它能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手段引导或影响大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走出来,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亲身获得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改善人体形态结构,提高身体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培养创造力,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调适学生身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通行世界的文化,它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阶级,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和社会亲和力,能打开人际交往的防线,攻破人际交往的壁垒,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沟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和谐开放的情境中进行,具有娱乐和宣泄功能,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自卑、怯懦、冷漠、孤傲、偏执等不良情绪,调适学生心理,优化心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情感和意识,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在团队合作活动中,学生自我管理,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交往能力,相互支持同时各司其职,在不断地迎接并战胜挑战的过程中,及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竞争意识,适应时展需要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体育精神主要包括健康第一的观念,公平竞争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5],公平竞争是体育的灵魂、体育的魅力,竞争性是体育活动最主要的特质之一,它是体育存在并得以延续几千年发展的生命力[6]。体育竞争以讲求体育道德为前提,是在设定规则下的公平竞争,它能充分展示个体或团队的能力、技术、力量、智慧、自信以及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战胜自我、追求卓越的内在潜质,竞争过程中追求公平公正、求真求实,是对学生身心和意志品质的历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激流勇进的生活态度,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情感意志,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锐意进取、永不言败的勇者心境。提高人文体育修养,形成终身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追求科学的真知,以达到“强筋骨、增意志、调情感”的目的,因此,浓郁的、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趣和激情,提高大学生人文体育素养,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确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积累体育文化底蕴,增强高度的体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提高体育人口比例,为终身体育理念的传播和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思考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构筑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其作用和功能越发凸显,因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寻找有效路径,让校园体育文化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最前沿。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设施能彰显学校魅力,是培育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弘扬校园文化精神的载体,它包括体育建筑、雕塑、场馆及场地的规划设计、体育器材的配备等体育物质文化景观,对师生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中陶冶师生的体育道德情操,特别是场馆、场地、器械设备等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因此,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环境,能让师生切实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亲和力,直接影响师生体育行为的养成。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制定和遵守制度是体育文化逐渐沉淀和高度凝练的过程,要从社会和学校层面,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通过制度的运行和管理,使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拓宽宣传渠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建设增加高校体育宣传设施,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运用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图片展、体育报刊、标语、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组织观摩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形式和手段,进行体育文化渗透,增加学生体育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观,培养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推动高品位、高品质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和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最主要的手段。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手段单一、形式单调,内容乏味,结果导致体育教育教学被异化,学生满意度低,出现体育知识与健身能力、学识结构与身心发展失衡的局面,因此现阶段高校必须切实推进和落实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课内外一体化趋势发展,拓展生态体育课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扩大体育活动区域,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淡化竞技性,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增加娱乐性、趣味性,这样既能完成体育锻炼目标任务,又能活跃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提高。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规范社团管理体育社团,是以体育实践为主要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行为和情感的人们的集合[7]。体育社团的功能是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以及休闲运动等,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体育组织,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各校一定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大力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委派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规范开展各项活动,以保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建设有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每所高校都有着不同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并且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各异,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师生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将校园体育文化和校本文化紧密结合,注重本校体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构建别具一格的体育文化品牌。校园体育文化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构建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是传播体育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体育文化节具有浓郁的节日气氛,运用独特的方式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让师生体验、享受运动的快乐,营造“团结向上、健康文明、高雅清新”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力求达到健身、健心的目标,通过体育文化节的举办形成本校的体育传统并源远流传。

作者:朱玲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