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04:2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顺序号:(1 )
主讲教师
职称
系、部
教学团队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本教案
授课学时
2
本次课标题
项目一国学经典诵读
授课班级
及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主要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三方面阐述)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并有感情诵读《论语》、《孟子》等选段;能够运用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学说来指导实践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处理周围的人与事。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儒、道、墨、法家等学派思想文化的精华与成就;掌握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孝顺父母、感恩他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积极向上、勇敢坚强、宽容豁达的人,能够很好地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善于沟通、善于合作、善于分析、善于组织的基础管理素质。
教学
主要内容
一、 《论语》、《孟子》等选段的人文内涵
二、 儒、道家等学派思想文化的精华与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论语》、《孟子》等选段的人文内涵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难点:结合现实论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对我们的启示
备注
一、新课导入
语文课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我们最熟悉的语言,可是大家真的学好了吗?当你的朋友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安慰他;当你被某篇文章感动时,你却感慨为何自己就不能表达;当外国友人问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什么意思时,你却在偷偷查看“百度百科”。因此到了大学我们仍需学习语文,这节课我们一同诵读中国国学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精髓。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读一读:结合注释翻译熟读国学经典
1.《论语》(选段);
2.《孟子》(选段);
3.《道德经》(选段);
4.《庄子》(选段)。
(二)议一议:结合儒、道家等学派的思想文化,说说自己对选文的理解
1.儒家文化:“仁”是核心;
2.道家文化:辩证思维;
3.墨家文化:“兼爱”为核心;
4.法家文化:核心思想“法”、“术”、“势”;
5.兵家文化:战略与军事;
6.阴阳家文化:阴阳五行学说。
(三)看一看:观看《百家讲坛》,解读名家思想
1.于丹教授讲孔子;
2.易中天教授讲法家与道家。
(四)比一比:选读《史记·商君列传》并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对我们的启示
1.分小组讨论并选一名代表阐述观点;
2.诵读选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3.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
(五)练一练:围绕P11-13的内容,写一写墨子“兼爱”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三、教学小结
本次课按“读一读议一议看一看比一比练一练”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讲授、影视播放的教学手段,采用诵读鉴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赏析国学经典选文,理解儒、道家等学术派别的思想文化;让学生能够论述古代圣贤的哲学理论对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三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科目增多了,但有很多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交叉现象,三者处于割裂状态,费时低效。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抑制了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为我们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以上分析,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进行了“语文课程资源三级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程整合的步骤
课程整合的第一步是研读教材。我们首先组织教研组长研读语文教材,把握每个单元涉及的阅读内容、训练目标、实践内容、拓展空间。然后把《传统文化》《写字》《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地方课程按照相关内容,逐一进行核对、比较、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写清楚整合的内容、方法以及意义。
第二步是在核心研究团队的带领下分步实施课程的整合。由核心研究团队首先整合一个单元进行示范性引领,再由教师们根据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找到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点,结合学校六种课型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步整合。
第三步是整合初步完成后要在实践中进行修改。由主要负责教师编写出人手一份的通用教案,然后进行二次构建,写出可圈可点的教案,大家共同评议、修改,补充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其他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根据实际进行修改,如此循环,使整合课程日臻完善。整个整合的流程为:个人主备一集体研讨一主备人修改一教学组把关一个性修改。
最后一步是通过课堂研讨,请专家为课程整合“把脉”,将成果汇编为《执行课程》。学校组织周听评课和课堂达标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通过评课再完善,撰写心得体会。邀请各级专家来校作报告、指导,进一步推进整合教学。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为了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持续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地做到智慧共享,学校编写了校本《执行课程》,形成了自己的课改特色。
二、课程整合的内容与方法
一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的整合。包括将一个单元的所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使每个单元的学习形成一个序列。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是同一册教材内容的调整,也可以是不同册教材内容的跨越。整合的方法是:一调顺序,让内容更集中;二调重点,让学法更系统;三调例文,让训练更有效。
二是语文教材与三级课程资源的整合。包括把省级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和《写字》完全整合进入语文课堂;整合《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部分内容;整合校本课程《书香润年华》等绝大部分诵读材料;整合课外的大量相关文学资源。
三是语文教材与本土资源以及学校活动和重大节日的整合。诸城是恐龙之乡、舜帝故里,本土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学校先后整理开发出恐龙文化、孝文化和超然文化等优质课程资源。此外,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我们还整合学校活动和重大节日来教学,如写活动日记、制作节日贺卡等。
目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已初步形成,《执行课程》的编写也渐趋完善。但我们深知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对课程整合的重视一定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幼儿园中秋国庆活动方案一:
引言:中秋节快到了,给老师们发个关于中秋节的教案,希望用的上.
本主题的目标是体验中秋节美满团圆和喜庆丰收的快乐气氛,加深对父母和亲人的感情;在参与中秋节各种活动中能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在成人引导下,学习寻找、搜集资料,并学习交往、合作与分享;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祖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节日有很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月到中秋分外明”,大班幼儿对其有深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由于幼儿对民间节日、习俗了解较少,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时涉及到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教师可采用参观、讨论、搜集资料、展示成果、动手操作、文艺联欢等活动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
一. 幼儿发展目标与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2、知道教师节、国庆节、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的名称日期,进一步了解这些节日的社会意义。
3、积极参与各种节日的筹备及庆祝活动。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沟通、合作,共享集体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爱亲人的健康情感,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师指导建议:
(一)传统节日 中秋节
1、环境: 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反映中秋节的环境,如:用泥土或橡皮泥制作月饼、水果;制作各种灯笼;张贴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挂图、画有观赏月亮的图片等。
2、游戏:“月饼加工厂”。 教幼儿制作各种月饼,做好的月饼装在盒子里放在“超市”里卖,也可放在小吃店里供“客人”用餐。
3、教育活动:
(1)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传说,如:“嫦娥奔月”、“到月亮婆婆家做客”等,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创编表演童话剧由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制作道具并进行表演。
4、观察活动: 请幼儿在节前节后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做月亮变化日记(从小月牙开始观察记录至八月十五),要求幼儿自己观察并将结果画在自己的表格上。
5、家园共育:
(1)指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大小变化。
(2)给幼儿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节的古诗。
(3)中秋节前夜,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进行“庆中秋晚会”。可做月亮变化日记展、表演节目(尽量让幼儿自己准备),将从家中带来的食物与大家分享,用望远镜观察中秋节的月亮等。
总结: 活动自始至终都应让幼儿直接参与,使每位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得愉快、自信的内心体验,让幼儿亲自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家长可通过赏月、家人团聚、欣赏精彩的传统节目-----中秋之夜联欢晚会,给孤寡老人送月饼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幼儿园中秋国庆活动方案二:
活动主题: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每当"中秋节"来临之前,商场里的月饼、灯笼琳琅满目,孩子们对此变化也有所察觉,也有孩子会带灯笼来园玩,日常交谈中也开始涉及到"中秋节"的话题,为此,老师引导孩子开始了这一佳节的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的习俗,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歌曲、欣赏中国结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乐意参与活动,愿意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4、通过观察、动手操做、品尝月饼活动,体验在集体活动中交往、合作、分享的快乐。
主题预知思考网络:
1、查一查,听一听:
来历--中秋节、团圆节、丰收节;习俗--各地习俗(如:北京地区"送兔爷")2、做一做,看一看:制作月饼;装饰"月亮";制作"月亮";给亲人祝福3、尝一尝,说一说:
品尝月饼--种类、味道、制作(外形、材料);茶--茶文化(来源、茶道)、种类(名称、颜色、外形)、作用--(保健、治疗、休闲、工业)、参观茶叶店4、讲一讲,唱一唱:
中秋节的祝福、中秋节的古诗、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中秋节的音乐、赏月(月亮的秘密、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月圆、月缺)环境创设:
1、主题墙饰:
收集图片、幼儿作品布置"各种各样的月饼"、"月亮的变化"、"不同的茶具"、"各种各样的茶"、"茶道表演"等主题墙饰。
2、各活动区:
美工区:提供各种材质的纸、模具、牙签及各种基本材料等让幼儿进行"装饰月亮、茶壶"、"制作月饼、茶具"等活动。
阅读区:收集相关的图书、图片、广告画资料,供幼儿阅读与讲述。
益智区:各种月饼及月饼盒实物、各种茶叶实物、多种塑料刀叉等,可引导幼儿进行"茶的作用、形状"分类统计;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等。
角色区:收集各种茶具、茶叶、月饼盒等实物进行扮演。
家长工作:
1、与孩子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秋节的来历,讲讲一些相关的传说;在过程中可与孩子介绍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要求教师心情平和而不动荡,宁静而不浮躁,专注而不繁杂,深入而不肤浅。这既需要教师从个体内部加强自我修养,又需要从个体的外部改善教师的生态环境。学校有责任为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教师静心工作争取时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五中学通过开展静心教育,形成了“静”文化,让教师静心工作,获得自身发展。
把“静”融入学校文化。“静以养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修养。得意时不骄,失败时不馁,静下心来坦然面对生活,方有一颗平常心。“宁静致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境界。心静则远,这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认识得深刻。人各有志,放飞自己远大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才会拥有广阔的天空。静心静悟,问题在静中化解,是非在静中明辨,思想在静中绽放,工作在静中出色。静孕育智慧,静开发智慧,由此,静控制了冲动,抑制着盲目,克服了粗劣,驱散了功利,何乐而不为?
为实现教师静的工作状态,我们向教师提出了“七静”要求。即静下心来上好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教学,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工作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其中,静下心来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首要的工作。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我们备新课一般采取个体备课与教研组碰撞的形式,在同课异构中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反对那种一人说课大家共享抄教案的行为。备练习课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层练习的形式,达到练习要过课本关、过技巧关、过能力关的目的,反对练习一刀切。备复习课,采取整体建构的形式,要设置单元知识树,实施专题练习,反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复习现象。同时,在学校制度上提供文化保障。
如何让教师静下心来自我发展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
多年的校长工作经历使笔者感受到在学校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内,校长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联想到学校的教师,他们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完成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撰写教案等工作。现在的教学常规要求越来越高,教案的规范要求细之又细,每堂课后还要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每学期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案例,开学初要交各种各样的计划,学期末要交各种各样的总结等。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更多,再加上学校各种各样的量化评比,教师们的确负担很重,不免在一些工作中出现了应付的现象。教师们面对繁重的工作,想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很难的。作为校长,必须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减少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给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此,学校采取了如下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不强制教师坐班。教师管理主要是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学校日常管理过程中,一些学校为加强坐班制,经常指派专门的管理者盯着教师上下班签到、签离,仔细记录着教师的出勤情况。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一种不信任,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其这样做,倒不如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上做文章。学校在发现强制教师坐班的弊端后,就对教师的坐班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对参加教育硕士学习的教师每周给两天时间自主支配,可以不来学校。这些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班级管理水平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而且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即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做该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学校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教育效果为导向评价教师的工作,而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坐班。坐班制度不可能产生“我要做”的效果,只是停留在“要我做”的层面上。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领学生高效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就应该给教师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分析学校里那些成功的教师,我们可以发现,很少有教师能仅仅利用坐班时间就可以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如果我们强制教师坐班,给予教师形式上的制约,就可能导致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能对自己那些无法计量的付出产生抱怨,从而拒绝进行“坐班时间”之外的工作。强制教师坐班不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否实行教师坐班制,关键取决于实施教师坐班的目的。从实行教师坐班制的初衷来看,一方面是便于进行备课、作业批改、教学辅导、听评课、教研活动等。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疑难问题及时和本学科的教师讨论,也可以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等。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师之间的研讨活动、听评课活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如教师经常利用手机信息、博客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或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所以,就实行教师坐班制的目的来看,学校对教师坐班制进行一些变化和改良是完全可以的。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不能简单地靠约束、管制来实现。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摒弃既有的在学校管理上过死、过硬的做法,应该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实施集体备课下的共享教案制,教师备课求实效。集体备课下的共享教案制的流程包括:备课组集体讨论教材和教法、分工执笔写教案、集体讨论并修改教案、形成电子教案并共享。教师们在应用共享教案时,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适当进行修改或设计教学流程,进行个人加减,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教师无效劳动的时间,使其把精力真正用在备课上。据调查,这样做每周可减少教师五六个小时的无效劳动,可以把教师从抄教案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研究学生、考虑教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新体会,可及时在共享教案上提出修改意见,过后开展集体讨论,修改后的教案供下一轮使用。
第三,改革学校例会制度,给教师自主研究提供时间。成功而有效的学校管理,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节约教职员工的时间,只有这样,教职员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校长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校发展的大事、要事。近三年,学校逐步做到了使会议“瘦身“,废除了每周都开行政例会的做法,无特殊情况,一般是分别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开三次行政办公会,全体会也很少开。凡是分管校长管理的处室均由分管校长按照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布置具体工作,协调解决相关的问题;对于跨部门的事情,则先由分管校长进行协调解决,分管校长之间确实很难协调解决的事情,再由校长出面协调解决。凡是周工作计划上写得很明确的事情,就不要再打电话通知,让大家养成看周工作计划的习惯;能打电话通知的事情就不要再开会集中讲;能集中少部分人员讲的就不要集中全体人员讲。无论开任何性质的会议,开会时都要有主题,尽量减少层级传达,要“一杆子插到底”。对于一些常规的工作,能不开会就不开会;可开可不开的,坚决不开;必须开的,尽量合并,尽量压缩时间,提高会议质量。改革学校例会制度,给教师自主研究争取了时间,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明确的是,对于重大的事情,如干部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直接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教职员工比较关心的事情,要毫不吝啬时间开会,尽力做到公平公正、政策公开、程序公开,要分别召开班子会、领导小组会、教代会、派会甚至是全体教职员工大会等,以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工作的失误。
作者单位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五中学
关键词:农村教师 传统文化素养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科技也比较落后,人们的素质较低。我们的父辈、祖辈甚至是没有受过教育,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教师是当务之急。自从一九八六年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孩子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证。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没有专业受过培训的教师,有些教师是临时上阵,观念落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甚至职业倦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进行了新农村建设,逐渐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紧抓孩子的教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壮大师资力量,因此农村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二、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1、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开始,我国不断进行课程改革。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取代陈旧的课程内容,而原来的教师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2、科学本质的要求
科学是丝毫不能含糊的,是严谨的,农村教师因为本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科学的探究也无法深入,甚至某些教师传授给孩子错误的知识内容,反而误导孩子的学习,所以需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让孩子接受正确的思想。
3、农村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三农政策,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农村的教育自然也逐步提上日程,国家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人才。
4、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包括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孩子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21世纪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较高教学素质。
由此看来,提高农村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二)提高农村教育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措施
对于农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提高农村教育的传统文化素养,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
1、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敬岗爱业,认真教学,做到真正对学生负责,真正使学生学到知识,让身处农村的孩子也能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写教案,对每个孩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适合每个孩子的教学方法。
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要求教师,要有师德,做到关爱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不计回报,无私奉献,如果教书育人者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的素养就得到提高了。教师要经常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其精华,提高自身修养。
3、而国家来需要做的,就是要倡导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壮大师资力量,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与本领。
4、国家要壮大师资力量,专门培训一批农村教学队伍,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培养适合农村教学模式的人才。国家可以开设课程,设置专业,教授专门的教师教学技巧与方法,注重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这样一来,使农村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师资力量强大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很自然的走上正轨。
5、现在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而农村教学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国家可以鼓励教师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网站,利用该平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的学习,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方法,相信教师可以学到不少教书育人的方法与经验。
结束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是不能懈怠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尤其是农村地区,比较保守封建,教育的发展也就具有较大难度,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国家也越来越关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未来,提高农村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是必要的,这其中,教师自身要做的,国家要做的,学生要做的还有很多,未来的道路很漫长,教师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培养以及师资力量的壮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期待多年以后,农村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秦磊.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一、综合性学习从语文中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从语文学科的这块沃土上来的。综合性学习应当有语文味,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和根基,否则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他人作贡献。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学习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感受秋天的快乐,并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你的画和介绍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个专题,是很好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内容。教学时,重点就要从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及秋天与其他季节的比较等方面,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感受秋天,从而发现秋之美、秋之趣。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笔下流淌出浓浓的秋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综合运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综合性学习服务于生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配合这个单元的专题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既培养语文能力,又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提到: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这一要求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活动途径等方面的建议。
(一)打开文化的视角。
综合性学习内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里有生活中的人,有神话中的人;有古建筑,也有古画。《孔子拜师》蕴涵的文化是关于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开天地》蕴涵的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介绍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绘画瑰宝。“日积月累”借助生肖邮票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本单元的内容都在讲“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讲,跟他们谈“文化”似乎有点高深,有点玄乎,这就需要教师做点功课,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教材中出现了剪纸、对联、中国结等很多特具民族特色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查找像剪纸、对联、中国结这样鲜明可感的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找到的资料也就丰富多了。
(二)触摸生活中的文化。
打开了视角,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还是有距离的。“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传统文化跟各地的习俗有一定的关联,让学生调查和了解本地特有的习俗、物产、风景、古迹,还有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民族的东西,也就让他们触摸到“文化”的外壳。
三、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淡薄。广大教师机械地、被动地执行着别人为他们设计的课程,基本上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这次课程改革则不同,它强调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人”,是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促进者。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学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而且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劳动。
(一)注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勇于主动体验。
温州是具有活力的改革开放的城市,而一枚小小的钮扣让永嘉县桥头镇“桥头纽扣市场”成为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在中国崛起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创造很多辉煌。然而,随着“桥头纽扣市场”经营方式的悄然变化,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似乎这纽扣也为很多人漠视,特别是2000年后的新一代孩子,对它的了解更少,甚至一问三不知。因此,让孩子们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走近纽扣,了解永嘉桥头纽扣的影响力、成长史、制作过程、种类等是很有必要的。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达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关注实践的开放,让学生醉于主动体验。
形式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要时刻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做到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加了,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体验、探究、创新。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愿小学语文老师孜孜探求,让孩子走进综合性学习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教学[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
【关键词】评价任务;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学历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5-03
【作者简介】吕建林,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高级教师。
没有评价的教学是一种无目标的教学。因此,评价任务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是否有效,要通过实施评价任务来观察分析,找寻证据,通过搜集的信息判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进而确定下一步教学的措施和方向。
一、评价任务及其形式
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它以任务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方法、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及应用等元素融合于具体情境之中,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评价任务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纸笔试题,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匹配题;二是表现性评价任务,如课堂真实情境中的师生问答,学生的表演、实验、展示、调查、复杂的纸笔任务等。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方法
拉尔夫・泰勒指出:“由于评价涉及获得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获取有关“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途径和方法是多元的,我们考虑评价的时候,不能局限于一种评价方法。二是使用特定的评价方法所获取的证据必须是“有效”的,即证据是要能反映目标达成情况的学习信息。
1.评价任务设计应在学习活动设计之前进行。
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是“先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活动,最后进行评价”。而学历案的设计流程不同于传统教案的设计流程,为了确保证据的“有效”,它把评价任务前置,放在教学流程设计之前,即“先撰写学习目标,再围绕目标确定评价任务,最后设计学习过程”。评价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学历案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学习目标”,其次是该用怎样的“评价任务”来帮助搜集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第三才是针对“学习目标”,结合“评价任务”去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即“学习过程”。这样做,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把握学习目标达成的“标准”,合理区分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好地落实“学―教―评”一致性的原则。
2.评价任务设计要围绕“情境、知识点、任务”三要素。
浙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的王建峰老师建议,从“情境、知识点、任务”三个要素出发设计具体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核心是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要使学习目标可测、可评,需要设置问题情境,给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指令,把要检测的知识点合理配置在任务和情境之中。问题情境与学习目标越匹配、与学生经验的吻合程度越高,评价效度也就越好。
3.评价任务有三种与学习目标匹配的设计方法。
华东师大周文叶博士指出,有效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任务应满足三条标准:与目标匹配、看得明白、实施可行。
从目标匹配的角度看,评价任务设计的方法可以是“一对一”(一个评价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多对一”(多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一个学习目标),也可以是“一对多”(一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以笔者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时针对“学习目标1”的“评价任务1”的设计为例。
【学习目标1】通过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几个与特殊角有关的角的三角函数值,感知并得出诱导公式一,会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用[0,2π)或[-π,π)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评价任务1】通过完成探究1,回答问题2和完成练习1,检测目标1;
问题1 学前准备2中计算所得的正弦值都与哪个特殊角的正弦值有关?有何关系?(指向目标1)
探究1 上述关系是否有一般规律?说明理由。(指向目标1)
问题2 上述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检测目标1)
习1 求值:sin369°sin9°+cos(-711°)cos1089°(检测目标1)
其中,探究任务1明确指向学习目标1中“诱导公式一的得出”,这就是“一对一”。针对目标中的“会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用[0,2π)或[-π,π)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来表示”,分别从“化归的意识”和“转化的方法”两个角度设计了“问题2”和“练习1”两项任务,这是一种“多对一”的设计。同一学习目标设置多种不同的评价任务,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刻,能否在变换的情境下继续正确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
我校的郝良群老师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新”一课针对学习目标2、3设计了两项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2】通过列举2016年春节年俗的变化,感受互联网给传统年俗带来的冲击,通过课堂讨论,总结互联网促使年俗的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影响,能归纳出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习目标3】通过课前调查、课上汇报,举例说明对传统文化创新成功的经典案例,并能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出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能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评价任务2】参与课堂讨论“互联网会使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还是增添活力”,运用相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检测目标2)
【评价任务4】用几个关键动词总结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检测目标2、3)
针对目标2中的“必然性”“辩证地看待”“正确态度”这几项关键的“二维”“三维”目标,郝老师设置了与目标匹配的“互联网给传统年俗带来冲击”的问题情境,“互联网会使传统文化丧失生命力还是增添活力”的课堂讨论活动,和“运用有关知识论证自己的观点”“用几个关键动词总结”这两个指令明确、可测可评的任务。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我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其中任务2和4都针对目标2,这是“多对一”的设计,而任务4同时检测目标2、3,这就是“一对多”的设计。
在评价任务设计中,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关键要做到:目标范围匹配,难度贴近学情,题型合理适切。
三、评价任务的实施建议
1.牢固树立“教学、学习、评价”三位一体的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王少非先生指出,课堂中的评价是以学习为核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课堂评价必须关注与目标相关的学习,必须收集学生学习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持续实施。在有效的课堂中,一切都应当围绕学习来展开,围绕着学习展开的一切都应当是相互配合的。课堂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进行区分,而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实现“变化”。
教师应该明白,不是等到知识讲授完毕以后,通过两个题目练习一下或者组织一场考试才叫评价。崔允t、夏雪梅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指出:“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一个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了之后等待第三者来评的那个孤立的环节,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积极保护获取准确信息和有效证据的渠道
利用评价任务获取教学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四种:一是引导学生“说”;二是从学生“写”中获取;三是看学生表现,包括测验、任务完成情况,也包括动作、表情等表现;四是学生的作业、作品。
u价与教学之间其实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尤其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学与评价实际上很难分得开,可以说,“评即是教,教即是评”。有效的“教”中即使看不到明显的“评”,但“评”其实无处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师生问答是最常见的评价任务的实施形式,也是获取学习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师生交流不畅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突然急切的语气,皱眉的举动,打断学生的回答,都是看起来不明显的“评”,然而当事的学生都会发现并感受到压力。因此,教师要摈弃只能答对不能说错的想法,不能发现苗头不对就抢学生的话说,应该包容学生失误,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真实想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教师突然打断,学生容易失去自信,不想再说下去。耐心听学生说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也许在后面。只有当学生的表达信心得到保护,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后,我们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证据,才能做到善加利用。
3.坚持突出学生在学习、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华东师大于2015年底对南京一中学历案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了《学生对学历案教学课堂感受数据分析报告》。其中,“我感觉自己在这堂课上很少走神、做小动作或影响别人”得分3.67,位列10个选项中的第2位。“认为学历案对我的学习非常有用”的得分也达到了3.51,均在符合及以上水平。说明运用学历案教学之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得到提升,这与教师设计了很好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评价任务有密切关系。但“与过去不用学历案时相比,我感觉教师讲解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得分2.42,在“不符合”和“符合”之间,说明有些课堂还是存在“讲学历案”的情况,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既定的评价任务,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课上还是忍不住要多讲。
学历案是学生立场的学习变革,提高评价任务的有效性,既需要丰富评价的形式与手段,更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多途径地展示,这样教师才能准确了解学生学到哪里了,学会了没有。课堂时间宝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评价任务,根据学情恰当设问,有粗有细,从容留白,敢于放手,有选择余地,有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习、评价任务设计过于绵密和呆板,完全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缺乏思考空间的问题串当中,用问题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检测来鞭策学生走,问题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评价没有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形同虚设。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来施教,根据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才能做到讲得精炼,学得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少非.课堂需要什么样的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5(08).
在利玛窦时期,西方传教士是穿着儒装进行传教的,他们友好的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随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虽有矛盾,多是围绕着礼仪、风俗问题进行的争论。而近代以来,西方强势与中国的没落局势下,西学的再次到来变成了一种强制,这种强制在1840年爆发后表现的最为明显。
的爆发使清政府的禁教令成为一纸废文,《》的签订使东南沿海的五大城市成为西学传播的重要地点。面对陌生的敌人,晚清士人和士绅阶层开始觉醒,林则徐在时亲自目睹西方的坚船利炮,因此,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开始前,林则徐便为知己知彼做了准备,他到广州后,便积极搜罗人才翻译西书,研究外国情况,甚至将翻译好的重要报纸送达北京,供皇帝参考。徐继??在就任延津绍道道台时,爆发,自此,这位在内地出生成长,沿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轨迹生活的读书人开始觉醒,并参考西方资料及传教士所著书目写成《瀛寰志略》,并在提及相关国家的时候对该国的历史、民俗、政治进行介绍。魏源无疑是这个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他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意识,在撰写《》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书中以大量的笔墨介绍英美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号召人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摆脱被侵略的命运。在科学方面,李善兰、王韬、管嗣复、张福僖为科学界的代表,在屡试不第的情况下,居于江浙沿海的他们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西学,并在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科学近代化的道路,为中国早期科学发展和工业化的起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式学堂也在传教士的影响下在逐渐兴起。最开始是传教士将南洋地区的学校迁往香港,其后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创办的教会学校,并逐渐扩展到内地。根据汤清先生在《中国基督教百年史》的统计,1839年―1860年期间,传教士在五个通商口岸创办早期教会学校38所,这些教会学校秉承中西教学的传统,宣传基督教的同时向学生教授中西文化。在期间,清政府也开始着手创办新式学堂,清政府先后创办了同文馆,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其中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格致书院是一个特例,格致书院由外国人倡议,但不是教会学校也不是外侨学校,不少中国士绅参与其中,但它不完全由中国人管理,不完全听命于中国政府,它的管理权在董事会,董事会由中外人士组成,它是特殊时期上海华洋杂居情况下出现的特殊教育机构。
中国的近代报业也在此时段起步,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五口通商后,创办有《申报》《新闻报》《点石斋画报》等。到19世纪后期,介绍西学最为集中,影响力最深远的是《万国公报》与《格致汇编》。报纸中所传播的西学,比专门译书机构更为快捷,信息传递更为及时,影响力更大,但知识零散,难成体系。报道的内容多时美英法日等国家的时事,战争等等,在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学习西方的参考体系之外,还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计民生的思考。这一点在维新变法时期展现的尤为明显。
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的需要,晚清政府也采取了相关行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便是由晚清政府创办的,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馆,它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翻译馆采用西译中述的方法,翻译书籍180余种,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农学、工艺制造、船政、军事科学、工程、矿学等学科。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会总是呈现出安定祥和的状态的,随着战争的推进,侵略的深入,西学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的近代化也随着侵略被迫向前。但这种被迫前进时常化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在这些除了战争之外的冲突中,教案是中国民众与传教士之间最激烈的冲突表现。从利玛窦开始,传教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其双重身份使其行为同时兼具天使和恶魔的双重性质。在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教育、军事、医疗、农业发展方面,传教士是传播先进知识的天使。而站在宗教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道路上,传教士是侵略者的指南针,为侵略者提供情报、舆论支持,甚至在许多教案冲突中,传教士亲自充当屠杀者和恶霸。而在今天,知识文化交流更为便捷,科技变革更为迅速,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一个“村庄”。中西文化交流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西方的节日、科技新宠、娱乐方式商业化泛滥的出现在中国的街头巷尾,我们更应理性的反思,未来的中西交往该如何继续进行,是一味的批判西方过度的自由化,还是继续以西洋为商业噱头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我想,这些传教士曾给予我们启发,暂且不谈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曾犯下了怎样的错误,单从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心怀信仰,开始了穿越半个地球的航行,传播文化,这种在文化上的自信与挚爱,就值得我们深刻的反思,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我们该如何热爱自己的文化,并使其在热爱中前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在民族复兴的路途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英语 备课 教法 教材
素质教育的呼唤,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来,英语教材的更新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使教师和学生都充满了新活力。如果在备课环节上多下工夫,则于教于学都会有很大作用。教师备课时尤其要备好教材、备好教法、备好学生、备好听说读写、备好英美文化。
一、备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英语教学大纲,制订英语教学进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仔细研究教材,弄清各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每单元的重点、难点,明晰每单元的语法及中外的情景交际活动等。新教材的特点是语言知识丰富,语法知识、篇章体裁内容复现率高,在统筹教材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备教法
教法是指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在上课前要弄清采用哪种教法能尽快使学生学会外语、掌握外语,尽早摆脱教师,独立运用英语。当然,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讲授法、观察法、谈话法、演示实验法、问卷法等可以灵活交替运用。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一节课的45分钟,根据学生和本节课的实际,合理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的班级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班级学生多、容量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备学生时,英语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有区别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的学生予以指导,以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备板书
备课时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板书,同时应注意板书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以及启发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较好地强化教学效果。备课要凸显创新特色。“自主、合作、探索”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核心,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要一反传统教案注重知识的静态描述和堆砌,而要注重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设计,突出可操作性,把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把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及时点拨的主导作用,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交流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乐趣,焕发巨大的生命活力。
五、备作业布置和辅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备课要注意作业的适量,以唤起学生对所学课本知识的回顾和追溯。内容要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做到温故而知新,可根据需要布置一些能引入下一堂课内容的作业。如果作业中有太难之处,则要给学生以适当启示。还要对作业中比较集中的错误重点讲评,及时分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六、备听说读写
听力有助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新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听的内容,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备课时还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材料,而不仅是以形式为中心的听的练习。因此选择适合学生听而又听之有益的材料就成为教师备课时的工作,为了备好这个内容,教师必须亲自听大量的听力材料,从中选择录制有用的部分。
认真备好说的环节,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学生获得有效学习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佳途径,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以便在课堂上表达出准确而流畅的英语。
教师必须加强朗诵练习,模仿磁带中英语国家人士朗读的标准,用磁带示范朗读,自己再放慢速度一次又一次地领读,最终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节课学生用笔在纸上写什么、板演什么,哪些是由教师写的,这些都应提前备好。值得提出的是研习英美文化,对于上好一节英语课来说也很重要。
随着新旧教材的更替,新教材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中安排了问候、介绍、告别、就医、就餐英语等交际功能项目,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题材广泛,反映了中外文化习俗、饮食卫生、体育竞赛、音乐、英语与美语的比较、学习方法、自然灾害、保护动物,以及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体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日益进步,教材反映社会的最新动态、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随时补充教学内容。教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还是教学的“档案”,它不应该局限于课前备课写入的教案内容,而应把课堂中的灵感或平时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新信息用卡片粘贴式或批注式补充到有关章节的教案中,如英语报纸杂志的教法、学法的摘录、典型练习、名言佳句等的引入。只有仔细研究教材,善于思考、善于吸收和积累,用心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环节,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外语,英语教师从备课做起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赵炳辉,熊梅.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8(01).
[2]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2008(03).
活动背景:
提线木偶是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提线木偶已成为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提线木偶,可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教具,结合故事进行表演。木偶所穿衣服,除了在材料上体现废旧利用外,还设计成可穿脱的,木偶可根据故事情节自由更换所需服装。此外,木偶也可投放于区域活动中,给幼儿提供材料,给木偶自制服装,并操纵木偶进行角色表演。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接触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平制作简单的提线木偶形象,并根据故事情节体验成功制作与表演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了解提线木偶造型的可爱之处及运作原理。
2.尝试制作提线木偶,体验其趣味性。
3.观看课件“小蝌蚪找妈妈”,运用自制的提线木偶进行表演,体验成功制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线木偶教具:投影仪、提线木偶视频、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制作的提线木偶、背景区。
2.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毛线、筷子、双面胶、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观看提线木偶视频(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先生表演的训猴),感受提线木偶,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我请小朋友看一段精彩的木偶戏,瞧!表演开始啦!
(2)在幼儿观看木偶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提线木偶运作的原理。
(3)向幼儿介绍提线木偶。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提线木偶。演员只要操纵木偶身上的线,木偶的身体就能动起来。
(4)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表演,我们先来看一段有趣的动画。(幼儿看课件)你想表演哪个小动物呢?你想不想也设计一只提线木偶呢?
2.探索提线木偶的制作过程。
(1)第一步:设计图案。
(2)第二步:把控制杆和图案连接起来。
3.幼儿自由创作,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动脑筋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帮助他选择适合的角色进行制作,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提线木偶进行角色表演。
孩子们,我们的木偶表演团开始表演了,想参加的小演员们快来表演吧!
活动延伸:
将制作的提线木偶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根据木偶创造性地表演;并可在手工区投放各种废旧材料,如棉花、碎布等,让幼儿尝试制作立体的木偶。
活动反思:
(一)充分体现幼儿年龄特点组织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提线木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观察、讨论、琢磨、制作、表演中体验着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卡纸、筷子、毛线等生活材料是孩子们随处可见又感兴趣又易于操作的东西。在幼儿的兴趣点上,鼓励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内心创作激情。
(二)较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幼儿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除了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外,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注重贯彻兴趣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言——观看表演——重点示范——幼儿参与示范——指导——幼儿操作——表演等,都让幼儿在有兴趣的氛围中进行美术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三)积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长期以来,传授式的教学几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学习技能、技巧的课上,教师忙于示范,完全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其实,孩子也是很好的老师,合作学习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合作中幼儿不仅能够充分体验到平等、民主、友情,也感受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许多经验都是在合作中成长。成成和文文是本次活动中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对,在合作中,成成学到文文的细致、装饰的对称,文文学到成成敢于展示,敢于积极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孩子间的互相合作不光是社会性的发展,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最大范围内学到更多。
(四)能够把握好教师示范的尺度
发挥幼儿美术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在这次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运用范例,少出完整范例,少做完整示范,但要突出重点,简介方法,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作,多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既没框死幼儿的思维,又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是较可取的。从孩子设计的作品成果看也没有雷同的现象。
修改后的教案及修改说明:
活动目标:
1.欣赏提线木偶的表演,了解提线木偶造型的可爱之处及运作原理。
2.尝试制作提线木偶,体验其趣味性。
3.观看课件,运用自制的提线木偶进行表演,体验成功制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线木偶教具:投影仪、提线木偶视频、课件:小蝌蚪找妈妈、数码相机、教师制作的提线木偶、背景区。
2.制作材料:彩色卡纸、剪刀、回形针、毛线、筷子、双面胶、油画棒。
活动过程:
1.观看提线木偶视频(提线木偶大师黄奕缺先生表演的训猴),感受提线木偶,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我请小朋友们看一段精彩的木偶戏,瞧,表演开始啦!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评审会,我来自临清市唐园镇中心小学,我校申报的课题是《“肘捶拳法”在⼩学的传承教育研究》。
接下来,我准备从背景介绍、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下一步工作计划四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第一方面,背景介绍
肘捶,是中华武术的瑰宝之一,起源并发扬于临清市唐园镇瑶坡村,这是创始人张东槐,瑶坡村人,肘捶主要有十趟捶、四季捶、八方捶等。其中以两通作为基本功练习,习练者皆可根据自身学识、条件去揣摩其中奥妙,达到健体、防身、修身的统一。其体系的形成与定型约在1874年前后,正处于中华武术的高度成熟期,起点高、立意准、招法切、易操作、重实用,是传统武术理论和技法的完美结合。2011年,肘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坡村属于我校辖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校深感责任重大。而肘捶拳法其招式凌厉,将太极消长、五行生克之法运用于拳术之中,十分适合低年龄段的孩子学习。
第二方面,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正式开题之后,课题组成员积极与临清肘捶协会会长张保军先生进行沟通,探讨合适可行的教学方法,制定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掌握的动作。并将瑶坡村肘捶展览馆定为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之一,不急于开始对武术动作的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认识武术、了解肘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肘捶的来源以及它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武术是行侠仗义的正义缩影,而不是恶霸欺凌。
为更好开展此项工作,我校召开肘捶课程研讨会,决定将肘捶课程定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总课表统一安排,加大对艺体教师的培训,动员全体体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聘请张保军教练担任肘锤课程教学组长。将肘捶以年级为单位开设课时,2019学年第二学期安排四年级每周一课时,2020学年起各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初步制定肘捶教材,涵盖肘捶起源、发展、礼仪、招式等方面,让学生更加快速、深入的了解肘捶。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积极设计、实施教学方案,根据教学实际,详细记录教学效果并及时反馈、反思,与专家组成员积极交流、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高教研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率先示范,并手把手教学,学生再自练自评,通过自我对比,寻找差异,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同时加入了攻防技击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每个动作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他们对肘捶的了解。
通过系统的练习,我校部分学生已经可以上台表演,去展示肘捶、展示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
第三方面,存在的困难
1、作为一线乡村教师,接触最新教研成果和方法的机会较少,在课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
2、学校武术教师资源紧缺,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学研讨有一定的狭隘性,缺乏专业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更加系统性。
3、相关研究材料仍需要充实,比如缺少视频资料、书面教材不够完善等,同时这些资料的课程资源化仍需要一些系统的梳理。
4、学校经费紧张,无法很好的满足教师外出学习、学生登台表演的需求,在肘捶推广方面有一定困难。
第四方面,下一步工作计划
1、首先把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做一个汇总,结合专家组成员对目前课题研究的现状做一个客观、公正的分析。
2、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要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进一步明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明确每阶段的研究工作重点,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3、继续积极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并保证课题沿着科学的方向进行,以使实验出成果,积经验,利推广。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多途径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临床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