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21 15:28:17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在11月份有幸参加了XX省中小学计算机管理员为期四天的培训,非常感谢学校提供我外出学习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四天中,对我来说却收益匪浅,有学习的快乐,有收获的喜悦,有不懂的遗憾,还有离别的不舍……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应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接收新的计算机管理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学研究的视野。

本次培训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培训板块,根据自己在机房管理维护以及校园网管理维护的工作需要,我选择了相应的基础班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和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与维护,以及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等四个模块的内容。通过专家讲座和操作训练、课堂讲授、参观学习等学习形式,我对机房管理以及校园网维护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简单地学会了运用。点点滴滴,以下是XX此行的一些心得体会:

适应角色转变

自从走出大学的校门,作为一名教坛的新手,一直就在属于"一亩三分地"上默默耕耘着。没有时间,没有心情,也少有机会,能够好好坐下来如当初求学般静静地学会聆听。培训第一天,早早起,进入偌大课室,竟有点像慌张失措的小孩子,好不容易找到位置坐下来。广二师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第一节课上,"你们知道爱迪生的请举手!" 罗老师说完,台下一片安静,谁都没有举手。罗老师说"你们是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不愿意举手是吧?","谁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请举手!"罗老师又问,台下还是没有人举手,我们却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发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心态本身。来培训的学员都是在职任教的老师,我们习惯了教师的权威的角色,习惯站在讲台上,习惯于俯视的姿势,殊不知,坐在台下,我们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需要仰视,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这是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知不足,促进步

作为一名担任信息技术学科的女教师,无疑,我是幸运的,工作中大多时候与硬件维修、校园网维护等繁杂的工作接触不多,更多的是教学上的工作以及计算机运用等。而通过学习,重新认识到自己在维修维护上经验的不足,有太多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不懂,比如:程序操作、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室的建设与维护……课堂上,老师授课讲解与学员实际操作做到了通俗易懂,由浅入深。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老师们精心的讲解,专家们的技术讲座,如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滋润心中那片知识的田野。知自己不足,促我成长进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更应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少抱怨,多踏实

11月18日我们一起去了XX市XX一中参观学习。一路上雨天堵车,匆匆忙忙的桂江一中之行却让我受益良多。苏乔红老师是XX一中普通而不平凡的计算机老师。她从2008年起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带领学生参加国家赛,而且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一直觉得,做一名计算机老师,又累又苦不说,还很没有认同和归属感。然而她精神的脸上,我看到了积极上进,看到了工作的热情,看到了对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也看到了计算机老师少有的自豪和荣誉感。她说,"做计算机老师,就是要少一些抱怨,多一点踏实……"她不是仅仅为我而说,而我心中却有一棵慢慢在发芽的种子,那是工作的责任心。因为一份热爱,一份责任,一份不懈,计算机教师这条路上才有那些耀眼的光辉,如我,应学习这一些。

善沟通,多交流

这一次计算机管理员的培训,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由于我们学员来自全省各地,通过培训使自己从原来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有了难得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开阔了视野,结识了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朋友。学员们自发组织建立公共邮箱和QQ群,在上面发布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互帮互助,氛围和谐而融洽;短短的四天时间,我们收获了友谊,在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在留念合影前留下快乐的"茄子"……

在学习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我收获了许多温暖和难得的相互沟通交流的好机会,一起搭建了计算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

第2篇

关键词: 教师计算机水平 提高途径 培训方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的不断普及,很多教师认识到除了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外,还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迫切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计算机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和运用水平。如何使教师通过培训尽快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呢?我认为首先必须研究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的途径和培训方式。

一、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的瓶颈

1.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基于相当一部分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等诸多原因,导致教师计算机水平整体不高。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计算机教学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2.计算机教学硬件跟不上时代要求。由于各地财政条件及对计算机教学重视程度的差异较大,因而对学校计算机教学硬件的资金投入差距也很大。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硬件普遍较低,这成为制约教师计算机水平提高的一大瓶颈。

3.教师计算机培训的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目前,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仍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有人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相当一部分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个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计算机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的培训甚少,培训缺乏创新,这就造成计算机应用始终停留在初级层次。

二、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的途径

1.消除焦虑,树立信心。信心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许多教师对学习计算机学习产生了焦虑心理,他们认为:“计算机这么高深、这么难,我们能学会吗?”这种焦虑心理无疑给学习计算机增加了心理障碍。因此,消除焦虑心理,增强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对提高教师计算机培训的质量尤为重要。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只要有信心,勤于操作,就一定能够学会。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女教师,她在参加培训前完全不会操作计算机,因此参加培训时,十分焦虑,担心不能通过培训。老师们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她消除了焦虑心理,坚定了她学好的信心。由于她学习努力、勤于操作,很快就熟练操作了计算机和一些常用软件。

2.勤于学习,大胆实践。首先,多上机、勤操作。计算机教学操作性强,多上机、勤操作,有利于快速掌握计算机知识。俗话说:熟能生巧。仅仅听课或看书是不够的,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若自己不动手,往往就无法达到熟练的水平。其次,用中学、学中用。在计算机学习中,提倡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用计算机解决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可以用计算机编写教案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学贵有疑”。由于学员的个体差异大,有时一个环节没有听懂或操作没有跟上,若不及时排除问题,势必会影响后面的学习。在培训中,教师对学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教师释疑的过程,正是学员再学习、掌握技能的过程。学员也应大胆发问,只有多问,才能多学。

3.用活网络,不断积累。网络是知识与信息的资源库,它蕴含着大量的计算机学习资源。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和资源。在使用计算机浏览网页和学习、工作,甚至休闲娱乐的过程中,各种有关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就积累了起来,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

三、提高教师计算机水平的培训方式

1.培训应密切联系实际,避免抽象空洞。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而不是成为计算机理论专家。因此,教师计算机培训方式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使学员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大小的时候,学员对存储信息量的大小缺少具体概念,这时可作形象化的说明。例如,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就占一个字节,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在讲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结合学员实际,讲解如何制作具有交互作用,并且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课件,使原来很深奥的课件制作立即变得既容易又简单。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另外,还要为学员营造一个构建知识、寓学于实践的良好环境。在培训中,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员学得扎实,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全员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由于学员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培训中,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其培训内容、进度要做相应的调整。如:对年纪较大的教师,只要能使用现成的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对年轻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要求会制作较复杂的教学课件。对已达到计算机中高级水平的学员,可开设更高层次的课程,以适应学员的学习需求。

第3篇

九十年代,图书馆自动化水平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的因素之一。全国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从传统的工作方式被计算机取代。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说发展很快,但就我校图书馆来说,还是个全新的事业。我校是通过八所大中专院校合并整合而成,正处在一个建设时期。我校的图书馆已初具规模,电子阅览室的建立,计算机在编目、流通、期刊检索、参考咨询等工作中的应用,急需计算机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但是我校图书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仍有这样一些心态:有人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图书馆自化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也有人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年龄大、学不好,有一种畏难心理,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有的人想学,但条件所限不了了之;还有人担心自己学会影响其他从事计算机工作的同志的正常工作等等。这样一个心态和观念使图书馆自动化意识在许多管理人员心目中、甚至是图书馆的馆长和学校的领导也一直很淡漠。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我校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产生严重缺陷,出现“计算机真空”。随着国家教委对我校评估的临近,我们要抓住机遇,一切有关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方面的理论、技术、发展,都要积极地宣传和争取,保证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并且要迅速更新观念,在图书馆树立人人要学计算机,个个要懂自动化的良好风尚。

二、普及计算机教育要讲求层次性,培训要有针对性

普及计算机教育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盲目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1•以操作为主的普及型教育:应在全馆范围内进行,让全体工作人员都有机会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在于使用计算机,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同志都有上机操作的机会。

2•以培训专职操作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性教育: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训相关业务骨干,主要是采编,流通管理,图书典藏,期刊管理等子系统的具体操作人员,除要求熟练掌握输入操作技术外,还要求对各子系统程序的编制、运行、维护有一定的了解,提高排除操作故障的能力,要做好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操作的衔接工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领导应重视这部分人员的职业教育,他们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决定因素。培养的人数越多越好,要建立阶梯队伍,以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

3•机检咨询型教育:主要培养能承担机检咨询任务的高层次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如计算机光盘和书目检索人员。这部分人员除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外,还要精通文献分类、主题词、关键词、标引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熟悉网络软件,各种数据库状况,检索方法等。承担用户检索咨询,要成为“双科专家”。这部分人员的素质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图书馆情报服务和书目检索服务的质量。随着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教育将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应引起馆领导的足够重视。

三、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方式

针对管理人员的不同水平结构,层次结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1•岗位培训,结合具体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进行培训,这种方式灵活,见效快,最适合进行计算机各系统的督促检查操作技术的培训。

2•举办短期培训班,可以通过培训班方式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如开办打字打印技术短期培训班,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等等有关知识培训班。

3•参加学术交流或出外学习参观,这种形式不只限于参加学术会议,而是在馆内各部门之间坐下来互相交流,针对一些问题大家讨论,到外地高校学习参观、请教。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高校计算机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做好计算机高层次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图书馆自动化的工作水平。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建设思路;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转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围绕一个核心、利用两条思路、通过三种途径、做好四项保障”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提升了专业团队,拓展了学生技能,加强了内涵建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第一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9年,当时3名专业教师除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全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行业院校中是非特色和非特有专业,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建设停滞,课程体系建设几乎空白的尴尬局面。

1.1职教理念落后,整体差距较大

我院原属于行业集团主管下的职业院校,有着不愁生源、不愁就业、不愁经费的优越条件,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均由行业统一管理和控制,职业教育理念相对匮乏,造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条件简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迫在眉睫。

1.2培养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之初,采取的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培养方式,培养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万金油”,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转行现象普遍,学生就业对口率偏低。

2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9月,学院转制完成。为了让学院尽快融入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行列,全院开展了长达半年的大讨论,其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从此,学院开启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市场、进行社会调研,在原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方向)两个专业,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2.1围绕一个核心

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

(1)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实行模块教学,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组装方案优化设计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组建了虚拟装机实验平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学手段。

(2)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行笔试与机试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制度,实现“高水平、前沿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如新成立的网络技术专业,通过“路由型与交换型网络互连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了该专业的各项教学制度,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网络综合实训室,将“职业初探”理念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考证”贯穿教学过程,进行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2利用两条思路

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利用两条思路进行建设。

2.2.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专宽相济,突出能力”为基本思路,改革课程设置、重组教学内容,贯彻“项目驱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课程设计”的教学思想,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 课程体系构建集思广益。通过聘请陆军总医院、广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广州立信集团依万达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南方新闻网等单位的高级技术专家组成3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和信息交流。

(2) 优化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时量160多节,对各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整合,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完善教学文件。每年定期完善、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加强为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立体化教材开发,另一方面加强为配合专业建设的主干课程教材与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并对部分院本教材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化教材。

2.2.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依托地方、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从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方面入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

(1) 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2) 高度重视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在与校企联合编写实训教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践教学体现了企业需求。

(3) 不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加大校企订单、定向培养的实践力度,积极为每个专业建设2~3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2.3通过三种途径

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2.3.1学院自建

我院是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院校测评基地”,承担了在校学生工作技能培训与认证的任务,同时还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7种基础培训科目和3种高新技术模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此,学院先后新建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17间,CAD专用实训室1间,网络综合实训室1间,数码工作室1间,保障了实践教学和培训考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另外,学院网络中心也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一个重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广泛吸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学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2.3.2校企共建

我院先后与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广州铁道车辆厂、广梅汕铁路公司、广州地铁公司等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分别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和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神州数码网络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工程师认证中心”,与企业共建了网络实验室和认证考试中心,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3顶岗实习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需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学院成立“流溪数码工作室”,在校内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学院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及多媒体制作等工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院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先后与东莞立诚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纳伟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火车站售票服务中心等单位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进行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收获。

2.4做好四项保障

2.4.1加大实践投入

截至2008年下半年,学院共投资近千万元建设计算机类校内实训室17个,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6个,另外每年还投资近50万元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各种条件,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物质保障。

2.4.2寻求企业支持

通过定期组织企业活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先后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成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顶岗实习的实现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服务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4.3培养“双师”队伍

计算机类专业通过多途径选聘,多形式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8人,初级2人)、兼职教师12人,其中“双师”1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6人,在读研究生7人,所学专业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学历结构合理。

2.4.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动手能力考核为重点,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校内考核实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与作品答辩并举,校外考核实行师傅打分、同学互评和产品展示并重。通过在计算机类专业大力推行作品成果展示和项目质量水平测试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出“自觉学习语言、主动设计程序、积极开发软件、努力承接项目”的氛围。

3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提升了专业团队

近几年来,计算机各专业团队在院、市、省、国家等多级别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广铁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铁道部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各1项,立项或完成多级别的科研课题共计17项,编写教材8本,50余篇。

3.2拓展了学生技能

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大学生竞赛中获奖,如2007年获第十七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2008年上半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网页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三等奖各1项。

3.3强化了内涵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完善了教学制度,吸纳了高素质人才,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计算机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示范专业1个,院级精品课程7门。正在进行的“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在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式改革,拥有校内实训室17个、校外实践基地6个,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细化主干课专业方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形成具有自身职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爱军,李锋,李伟群.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框架体系与实施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6):8-9.

[2] 葛竹春.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信管专业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07(9):74-75.

[3] 李锋,许爱军,郭庚麒.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104-106.

第5篇

1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是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但更多的是结合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体验社会工作,使学生可以更早地适应社会,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时间.

1.1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学习,获得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校内实训基地教育活动主要根据学校教学体系进行安排,因此能更加合理、全面地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为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内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学习,可以增加校内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对校内计算机设施的维护和运行工作,可以初步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内容,加上教师的指导,计算机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强化;学生通过在校内计算机专业项目组的学习,可以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软件和项目的开发能力,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企业或企业的计算机专业部门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对企业经营业务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内容,并按照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培养自身能力,缩短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项目组的学习,能够熟悉企业化运作环节,提高对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2.1实训基地建设依据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在符合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符合社会、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

2.1.1依据学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实训基地的教育活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1)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文化基础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把握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掌握计算机构架设计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法,成为具备较强文化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要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当按照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要求,使课程和活动的设置符合相应的要求.

2.1.2依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还担负人才在社会和企业就业培训的责任.因此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及其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2.2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计划

2.2.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培养计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同时依托企业进行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活动.

(1)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服务中心应当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首选.计算机服务中心的人员主要由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组成.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主要负责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以及学校各个部门、科室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工作,以保证学校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安全运作;企业工作人员负责计算机服务中心的公司化运作,负责定期对在计算机服务中心工作的学生进行考核与招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和学习企业的竞争文化,另外企业工作人员还负责对学生维修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计算机工作室.计算机工作室主要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同时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和企业的需要建立不同的项目组以及相应的任务.项目组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学校教师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发展趋势的传授,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企业计算机技术实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2.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培养计划高职院校应当与计算机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不但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企业计算机方面的业务、操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校企合作建立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和开发软件项目.由企业计算机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计算机培训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并鼓励学生参与软件项目开发,缓解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学习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立奖学金或软件开发基金.计算机软件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今后从事计算机工作打下基础.

第6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多年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

1 建立“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如图1。“四层次”是指将学生应获取的实践能力分成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与工程能力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七个类别[1]。

其中课程实验的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还可为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设计选作实验,结合认识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层――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更强的课程设计环节,结合电子装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层――初步设计能力;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设计综合度更大的专题训练环节,如针对数据库课程群设置数据库专题训练,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三层――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科研课题,去企业中作职业培训,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四层――创新和工程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思想充分融合其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践,结合科研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了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在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熟悉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企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无缝结合。

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训练为例,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培养方案中四大课程群,设置与之对应的综合度更大的四个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分别是: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题训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程序设计专题训练,针对数据库课程群的数据库专题训练和针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群的软件测试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每个两周,共8周,统一安排在第7学期。

四个专题训练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训练周期,方便和企业合作,如图2所示。如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功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四个专题训练整合到一起,在其提供的实训平台及企业真实案例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了为期8周的完整项目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效果良好。同时在最近一轮专题训练环节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知名IT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整个专题训练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相互协作,培 养学生研究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题目,进入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创新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科技创新题目主要由教师和企业提出,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方向,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提出,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创新题目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类来自于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而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选择第一类题目的学生可进入到相关的研究室,选择第二类题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创新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在人才培养进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

4 采用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 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时间最长、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实践环节中,相当于走过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2]。

许多学校常常第8学期才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于学生忙于就业、考研,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全面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形成了一种灵活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凡参加教师科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阶段;对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加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部分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相关合作企业或由学校认定的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格、培训内容和项目及企业指导教师认定等必须由专业教研室审核,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方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校内仍将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学生的实习、设计过程进行监督。

研究室负责人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的“总导师”,负责研究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核及教师的任务分工。学生除要及时与负责教师沟通、汇报之外,研究室内定期召开发表会。学生要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汇报设计(论文)的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向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改革,对毕业设计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为其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具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力发展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北京智原公司签订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CSTP)合作实训协议,被授牌CSTP职业训练基地,已成功的培训了一批学员;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蓝桥计划”正在实施;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作协议、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较完善的团队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科研方向和教学特点,组成多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计算几何与可视化、Web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室目前已经吸纳大量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近5年获得6项发明专利,有50名学生在辽宁省及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专业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开发工作。例如,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站、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网、大连工业大学调串课管理系统、大连工业大学考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研究室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开发完成的。

3)较好的保障条件。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支持的相关资金已到位。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有充分保障;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还设立了自主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综上所述,大连工业大学配合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近5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大连工业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经验表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希望该实践教学体系对辽宁省及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并得到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 辅助测试 普通话 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makes the work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mplementation, represents already send students earth shaking change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form, test method followed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fter a series of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urgently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Mandarin training significantly,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brief discussion to the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in the computer aided test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 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 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 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 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 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 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 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 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 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 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 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第8篇

近年来,我国各计算机专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本科毕业生,但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和社会目标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失衡,出现了结构性就业困难。原因在于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又难于改变,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严重滞后。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在当前金融海啸严重影响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往年一样较高的就业率,得益于连续四年的艰苦探索,特别是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创新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方面所进行的尝试。

2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符合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够满足新兴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融合了传统本科的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应用能力。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工程型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3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

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西邮计算机系根据企业需求,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考核与管理模式,加大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计算机系与西安高新开发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深圳市软件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园区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园区中大量企业的合作,根据来自企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充实调整。如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课程,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到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和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计算机系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前三年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大四第四学年学习企业的课程,学校通过课程置换,承认学生所获得的学分,毕业后到企业任职,大多数同学获得了高新聘用,许多同学毕业后都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

4建立多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除了加强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外,计算机系积极开展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各个实验室在完成正常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的同时,全天为学生开放。每门课程都开发了供学生在开放实验中选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既解决了正常课内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计算机系还成立了十余个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由实验室承担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主要有“嵌入式系统兴趣小组”、“FPGA兴趣小组”、“多媒体制作兴趣小组”、“网页制作及组网兴趣小组”、“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兴趣小组”等。一个兴趣小组常常出现数百学生报名的可喜景象。近年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在陕西省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以及各类企业或行业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多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参加开放实验或科技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5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

计算机系特别重视与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了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制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同一家企业,既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又是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功能对接,互为补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各有所侧重;实习实训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和调整,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衔接和延续;最终实习考核的结果以在企业就业为目标,以胜任企业要求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检验。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为例,双方的合作关系为:校内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再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期间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经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进入第二阶段,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后将成为神州数码的正式员工。企业为不被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同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通过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

6吸收社会和企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和培训

目前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在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企业真实环境下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的了解以及必备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开放办学,吸收社会资源和企业参与。例如,学校近年来与西安高新开发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多家企业就软件开发与测试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面向就业的培训,使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由于企业的参与,学校不仅迅速接轨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获得了企业捐助的大量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改善了办学条件。计算机系将国家鼓励发展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针对企业需要进行课程开发,并设立培训项目。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在完成正常的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外,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内完成企业所提供的有关课程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经理和技术总监给学生上课,并且带学生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其中有关团队合作、职业素质、企业文化等培训内容,直接由企业派有关人员来授课。培训后,学生在企业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会被企业录用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7探索并创新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

计算机系积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与国内外多家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探索出“3+1创新教育实验班”、“与企业对接定制培养”、“企业参与以紧缺行业需求为目标的就业培训”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出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且贯穿了不同方式所共有的核心内容,都是以本科教学为根基,以校内校外联合实习双基地为载体,以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为手段,以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到合格员工为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与传统教学不同,校企合作教育在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认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思想过得硬、作风过得硬、技术过得硬”,力争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开展了多种具有企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紧跟前沿技术,并以项目设计为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零适应期”的平稳就业。

8大胆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需要企业参与制定实训课程、联合组织教学和共同管理,组织对接培训并开展就业服务。这些任务的开展逐渐显现了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寻求突破,建立了“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功能包括有窗口功能、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素质教育、教师培养等功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管理、服务和保障。实训中心开展了各种就业实训,成为学校通向社会的窗口和纽带,开辟了学生过渡为职业人实现直接就业的新途径,弥补了现行就业服务体系的不足,构成了校企合作对接双赢的就业特色。实训中心通过建立接近企业真实物理环境和管理环境的实验室,在技术课程实训的过程中,贯穿了职业员工素质养成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本科教学中的缺失状况在实训中得以改善,凸显了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色。

第9篇

今天,XX校在我XX举办的返乡农民工电脑培训班正式开学了。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电脑培训是XXX按照XXX的安排进行的,是为了提高大家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天培训班开班,拉开了全X返乡农民工电脑培训的序幕。举办这次培训班,体现了XXX对返乡农民工的关怀和支持,XXX带来了电脑,选派了优秀教师,商研培训方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此,我代表XXX向XXX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为做好培训工作,我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培训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如今网络的普及,让人们感受到了计算机给我们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做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计算机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毫无疑问,快速掌握电脑实用技术以成为每个人包括我们农民工适应现代社会的必修课。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人,电脑在各个领域得了全面的应用与发展,机械化终将被数字化所取缔,不懂电脑的人也终将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农民工本身自身素质低,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就业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学习电脑知识,提高技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我们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是提高返乡农民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返乡农民工的社会竞争能力,使返乡农民工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习电脑无论对再就业还是创业,都是有利无弊的,可以使返乡农民工充分掌握信息,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这次培训,可以提高广大返乡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切实促进返乡农民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岗位奉献,为帮助农民工了解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工作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为建设XXX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这期培训聘请具有计算机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授课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学习windowsXP使用和管理文件与文件夹,文本的操作方法,绘制表格、页面设置,网上浏览及收发信件等方法。经过规定时间的学习后,通过考试并对成绩合格者发给其计算机等级技术证书,为再次就业打下基础。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要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意识。返乡农民工也要直面挑战,重塑自我。要丢掉“等、靠、要”思想,自觉树立自强不息、劳动光荣等新的就业观念,观念和思路宽了,就业和创业的门路就宽了。二是要努力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本领。抓住本次培训机会,不断“充电”,不断丰富自己的电脑技能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本领,为再就业和创业做好知识储备;三是严格纪律,确保培训效果。要遵守培训班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班级作息时间规定,要爱护公物,特别是各种电脑设备,禁止随意变动,禁止自带电插、拔各种联线,机械出现故障要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不得迟到、早退,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上课要注意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课后相互间要进行交流、讨论,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要不耻下问,彻底将问题理解透、吃透,做到完完全全理会,彻彻底底掌握。

同志们!我们相信,今天的这个电脑培训班将是我们返乡农民工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在这里,我真诚祝愿你们在就业的征途中一路走好。我们相信,有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一定会有更多的返乡农民工成功地实现再就业,在新的岗位上再创新的业绩,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我希望这次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一定认真学习,虚心求教,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圆满完成这次培训的学习任务,预祝这次培训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远程培训 培训模式创新

一、远程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远程培训实施以来,暴露出了远程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1、硬件条件的发展制约着远程培训的开展规模。远程培训的开展基础是参训教师独立拥有完整的计算机环境。在我区开展远程培训的这几年来,各校开展远程培训均积极主动,城区校学员的学习条件好,参加远程培训很方便,乡村校的计算机环境不如城区校,大多只有一所机房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在远程培训的开展上,参训学员因为没有适宜方便的环境以供学习,故多选择集中培训方式来完成继续教育周的培训任务。

2、参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影响远程培训的学习。远程培训是利用计算机开展远程学习,所以参训学员计算机水平是远程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环境再好,但学员不懂使用,不能利用计算机开展学习,只会浪费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这种情况下,远程培训的效果就不能体现。

二、远程培训模式弊端的存在原因

(1)城乡环境差别造成学校条件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生活环境况且差别大,更何况教学环境与教师的教研环境了,城区校的远程培训安排名额常常不够,是因为每个教师的学习环境都十分良好,而乡村校的远程环境比较有限,这也是城乡的差别之一。

(2)教师计算机操作的水平需要平时的不断应用来加强。教师计算机培训我区已经完成了轮训,但对于培训后的继续培养加强,则是一个需要各学校单位配合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使用是一个长期应用熟练的过程,教师经过培训,只是一时掌握,而要应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尚需要工作单位在制度以及校内活动中来督促使用。

(3)教师缺乏终身培训的意识。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教师来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需要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而育人,更是需要教师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了解,有新一代学生有认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三、提高远程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职业认识,培养教师对培训的需要是关键。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一步就是给教师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加深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提高,有上进提高的需要,才能投入地参加各项培训、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在培训、学习中努力地提高自己,这样的培训才会有意义。除了说教,校内更要有切实可行的各种制度作为保障。只有从根本上使教师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对国家、省、市提供的各项培训有了需要,才能使他们自主、自动、投入、积极地开展培训。

各种培训训均是如此。只有领导从观念上以及制度上重视教师的素质建设与专业提升,把教师的终身学习放在校内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师们才能引起对培训的重视。

(二)利用开展教师计算机应用的各种活动来促进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我区有这样几个特点:(1)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较低。(2)城区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强于乡村校教师。(3)中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强于老教师。

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并不是讲教师都不会使用计算机,而是指,他们只是会动计算机,而不是会用计算机。教师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局限于初级应用。对于这种现状,增加办公室与教师备课室内计算机的数量是提高教师计算机使用水平的前提,当教师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时,在校内或是校际组织一些有计算机应用需要的活动是很有效的促进方式。

不仅是远程培训需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中,也是需要不断提高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的,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多的投入日常教学应用,就要求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际活动中多做一些电子报呀,或者教师博客的评比等活动,让教师在使用中学习,加大信息技术培训的后续使用工作才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完善建立远程培训监管机制。远程培训监管难一直是远程培训开展过程中一个瓶颈,网络上各种专用于网络学习的"小工具"比比皆是,现阶段的远程学习,完全依靠教师的自律与诚信,但不能因为信任而不监管,除了培训网站方面要从技术上更新一步外,在培训的县区及校园管理上也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远程培训的沟通渠道是网络,既是网络就容易产生信息沟通的延迟,原因就是人机分离。其实一味追求网络培训的"全网络化",也是一个极端,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尚且不能保证网络学习,又怎么能保证在学情通报中随时在线呢,往往十天半个月都没有更新学时的教师,通常都很久不会上网,这时的网络监管对他就是真空地带了,只有把学情通报到学校,在他每日必到的地点提醒他,也通知校方参训学员的参训情况,依靠学校面对面的督促,才能把培训做实。

远程培训有远程培训的优点,但集中培训有集中培训的长处,培训模式除了我们常见的这两种,还有很多,比如"英特尔"模式,就很值得我们教师培训借鉴。从2011年国培远程部分的培训模式,我们依稀感得就有"英特尔培训"学习与产品模式的影子,这也是我们所亲身体验到的培训模式创新的实证。对于培训模式的选择,我们要辩证的看。不能只追求明显利益一种,而摒弃其它模式,多种培训模式的结合使用,才能从多个方面来做实继续教育的培训。培训模式的发展更是走向结合、统一的方向,只有在各个方面协调促进下,培训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才能使培训项目为教师服务,真正各取所需,各尽其用。

第11篇

关键词:对口支援;青海大学;计算机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成立于2007年5月,是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的成立得到了教育部和青海省的大力支持。青海大学计算机系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计算机系,计算机系的成立得到了青海大学校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导,全系教师秉承“面向青海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应用型的信息化人才,服务于青海省的建设与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青海省情的、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1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简介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全称“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简称“计算机系”。与国内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系的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有明显的差别,这个差别就体现了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我们的主旨是:积极面向青海省的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培养模式上强调能力与素质并重,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青海大学计算机系能独立承担培养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特色人才的目标,以满足西部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鉴于目前青海大学的实际情况,青海大学计算机系还包含了青海大学的信息化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如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全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等部门。所涉及的工作面比较广、建设任务比较艰巨。

如同国内其他大学的计算机系一样,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为了完成好这个根本任务,在明确了建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在成立计算机系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紧紧抓住了队伍建设、教学计划与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2计算机系的队伍建设

对于一个新建系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头等大事,如何在学科基础较弱、人员队伍缺乏、资金缺乏的条件下组建青海大学计算机系,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青海省这个经济欠发达、地理条件与东部等地有着明显差距的地方要组建计算机系,队伍建设的难度很大。现在的IT人才,更多的集中在工作条件好、经济发达、信息通畅的大中城市,工资收入也相对较高。在青海,目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难求,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对于高层次人才所能给予的待遇,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没有竞争力。在发达地区,高校计算机系招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各个学校还采取各种办法引进国际化人才。但在青海大学,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考虑到省情、校情的具体情况后,队伍建设上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采用了引进人才和现有教师队伍培养深造相结合的办法。在引进人才方面,计算机系先后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8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而在现有教师队伍培养深造方面,系里对于部分教师,明确提出学位进修计划,使得在一年之内,有12名教师进入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攻读硕士学位,还有一位教师考上了在职博士研究生,此举大大推动了队伍建设。

与此同时,加强培训也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系两年来,通过教育部的“质量工程”项目,先后有6名(占目前专职教学队伍的50%)教师参加清华大学的单科进修,到清华大学进行某几门课程的重点学习,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课外当助教,系统地完成某几门课程的进修学习,然后才开始正式上讲台给本科生授课,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目前已经完成“数据库原理”、“网络安全”、“计算机系统平台”、“数据结构”、“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师进修培养。教师们对此种方式培养队伍感受较深,认为经过这样严格的培训,针对性更强,目的性更加明确,对于提高他们自身的教学水平十分有益。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教师队伍十分年轻,教师中有不少人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就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的,他们还十分缺乏独立带领团队进行科研工作的训练。而仅仅靠书本知识和实验室的训练,还不足以承担专业课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因此,我们同时派出多名教师到一些著名企业和公司进行专项培训,如派出教师到锐捷网络学院进行网络技术的专项培训并获取相关技能证书,派教师到EMC公司进行网络存储知识的专项培训,派教师到清华大学计算中心的开发团队中进行Java案例开发的专项学习,此外,利用实验室建设的机会,专门请设备厂家进行了为期3周的网络安全技术培训,此举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能更好地将实践工作的体会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派出教师参加国内的学术研讨交流,扩大视野,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系以来,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国内的教学研讨,促进业内的交流与学习,到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开放实验室学习其建设与管理经验。实践证明,此举取得良好效果,大家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认识到了先进的建设经验,体会到了学科建设的理念,提高了服务意识,加强了管理意识,明确了在青海大学建计算机系的思想内涵。

以上措施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表1反映了建系两年来我们的教师队伍在人才结构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可喜变化。

3计算机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建设

(1) 教学计划的制定

计算机系调研了目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制定了面向应用的教学计划。除公共基础课外,设立了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及实践课,培养计划采用“3+1”的模式。即用三年的时间全部学完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用1年的时间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其中半年时间在本系创建的实训基地进行项目设计实践,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专业课的安排具体如表2所示。

从课程设置来看,我们参考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推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结合青海省IT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设计了青海大学面向应用的培养计划,定位于培养“信息化服务的工程师”,课程主要内容都是面向应用的,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信息化人才的理念。比如青海省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人才相对较缺乏,于是我们就开设此类课程,如“系统管理与维护”,此外还开设“动漫设计技术”、“软件分析与评测技术”等热门课程,对于就业需求较为紧密的内容,我们在培养计划中加以重点关注,设置了相关课程。

表2专业课程安排

专业必修课 信息技术导论

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结构与算法

Java(含J2EE/EJB)程序设计

计算机系统平台

面向对象方法及其应用

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软件工程

Web系统与技术

网络技术及其应用

专业英语时文选读

电子商务/政务核心技术

系统管理与维护

信息安全技术

专业选修课 计算机基础知识补修课程

V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

计算机图形学

动漫设计技术

软件分析与评测技术

我们对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

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并能将这些技术用于某领域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备一定的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能够对如何解决原有“信息孤岛”(青海省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孤岛”较多)的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能为系统解决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

能够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具备自主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有团队工作精神,善于协作。

(2) 课程建设

对于新建系来说,课程建设也是当务之急。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课程建设,从常规意义上来讲,首先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然后才是提高的问题,不同于清华大学,课程建设的定位是高质量、高起点、精益求精,但得益于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课程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第一届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基本上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承担,清华教授在青海大学授课期间,同时要培养3名左右的年轻教师,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一门课程都以课程组的形式进行建设,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实验环节的设计,都是由清华教师带着青海大学的老师进行全程指导而完成的。

目前已经成立的专业课课程组有“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平台”、“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面向对象的原理与方法”等课程,其他的专业课的课程也在陆续建设中,此外,由于计算机系还承担了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样成立了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课程组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等。以课组建设的形式,推进课程建设的有序发展,取得良好效果,课程组的建立,目的是强化课程建设、使得课程建设进入有序、健康的发展轨道。目前部分课程已经列入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

此外,我们还计划充分利用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支持的“数字教室”建设项目建成的与清华大学能进行双向互动的远程直播教室,与清华实现同步授课。将部分课程的授课通过远程进行,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清华的教学资源,服务于青海大学的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将清华教师授课的所有课程内容,同步生成视频流课件,供学生进行突破时空的自主学习,也供教师进行温习,以体会其间的教学方法、领略教学模式、参悟教学精华。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落实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计算机系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计算机系目前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实验室有:

(1) 软件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2) 硬件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3)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4) 网络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5) 信息安全实验室;

(6) 信息技术实训中心。

这些实验室成为青海大学重点立项建设的“信息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中心”,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实训中心的教学案例来自企业开发的真实的应用系统,这样对学生的开发训练来说更具针对性,更能体验到“如何规划、设计、实现一个应用系统”的问题,这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

实践环节不仅仅在实验室完成,我们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项目实习。例如,今年部分二年级的学生,本学期刚学完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课程,假期就派到校外的网络公司从事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调试等实践性很强的实战工作,从中得到学以致用的训练。

在计算机系的建设过程中,还牵头成立了青海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举办了三届的省内或全国性的计算机教育研讨会,大大促进了青海省计算机教育界的业内交流。

5学生培养

在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余,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营造了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

比如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干部的选举,基本上采用的是辅导员指导下的学生自由竞选制,而且每年轮换一半的学生干部,这样的举措既能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延续性,实现传帮带,同时又能使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

计算机系学生科协自主进行学生的科技报告活动,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开展的主题辩论活动,针对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让大家明辨是非,提高修养,倡导核心价值观;举行的学生党课,强化了思想阵地的建设,有一半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体现了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还通过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一切,都体现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还专门聘请一些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知名企业的专家到青海大学做专题报告。

6一些体会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成立,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这是计算机系能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系的发展,不能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必须面对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才市场的现实,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12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入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构建现代化实训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入、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的观点。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仿真包括:基理仿真—机理的研究和教学过程(课件教件)。即通过教学课件、教件、电子教材等进行仿真,其中动作原理与理论原理是真实的,而学习对象的动作过程是模仿的;操作仿真—操作技能的培训、岗前实训、实践能力的训练,其中操作实践过程是真实的,而操作对象是模仿的;环境仿真—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便对真实环境下的事物展开研究,其中实验基理现象是真实的,而实验设备对象是模仿的。实训场所再配以实际装置设备后,可以同时解决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