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集技术论文

分集技术论文

时间:2022-01-27 11:3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分集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集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协作通信;中断概率;角色选择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daptive cooperative technique and opportunistic role-selection scheme based on a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scheme. We create an opportunistic cooperative framework where two users compete to transmit their own information to a common destination. Depending on the instantaneous channel conditions, either of the users can be the information source and the other user is an amplify-and-forward relay. To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system outages, an optimal centralized role selection scheme called C-ROSE is proposed. This scheme maximizes the received signal-to-noise ratio at the destination. Our dynamic, flexible role-selection scheme can ameliorate 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in order to create an effectiv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Key words: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outage probability; role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6868 (2013) 04-0046-03

在协作分集系统中,当有多个相同类型的节点(如信源、中继或目的端节点)可供选择时,可通过机会地选取具有最高端到端信噪比的节点参与协作来提高传输鲁棒性。2006年,Bletsas等人针对典型的多中继协作场景首次提出了机会选择思想[1-2]。随后,这种思想被拓展到多源协作系统[3-6]和多目的端协作系统[7-10]中。上述工作的共同点在于:每个节点的角色(即信源、中继或目的端)都是预先确定的,且不随系统中瞬时信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尽管这种预先确定的(固定的)角色配置有其自身优点,它却不能保证每次信息传输时均采用信道质量最好的链路,因此存在一些缺陷:

(1)公平性不足。

(2)能量有效性不足。

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文献[11]推导了一种具有两发射机、两接收机的四节点ad-hoc网络的信息理论容量上下界。分析表明:发射机(接收机)间的协作分集可以提供一种高信噪比加性增益。进而,针对相同的系统模型,Ng等人同时考虑了接收机协作和发射机协作,并刻画了其协作开销(以网络中分配的功率和带宽为指标)[12]。最近,通过在上述系统模型中增加中继节点并考虑含有多个信源-目的端对的一般场景,Ju等人[13]提出了几种最优和子优的传输策略并分别计算了对应的中断概率。尽管上述工作[11-13]研究了信源或目的端节点间的相互协作,机会角色选择的概念尚未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机会角色选择的内在工作机理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不同链路对于系统中断性能的影响仍然是未知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将构建一种两用户机会角色协作框架,并提出一种中心化的机会角色协作策略。通过这种动态的机会角色选择机制,全面提高系统端到端传输可靠性。

1 系统模型与协议描述

1.1 系统模型

在无线ad-hoc网络中,终端设备间以彼此对等的方式相互通信而不需要有线网络者或基础设施做更好支撑[11]。为克服路径损耗或障碍物等因素影响,信源与目的端间的通信可借助一些中间节点来实现,由此形成了中继链路。同时,由于每个终端设备所具有的能量是有限的,每个节点都会试图借助临近节点帮助转发信息以减少能耗。对于这些场景,机会规划可以有效利用随机信道条件来提高传输鲁棒性,但同时也会带来节点间的相互竞争。如图1所示,考虑一种协作分集系统,其中两个用户S 1和S 2向同一目的端D发送信息。所有终端均为单天线设备且工作于半双工模式。此外,假设任意两节点间的信道均满足互逆性且遭受独立的瑞利平坦慢衰落[14]。

在每次两阶段信息传输前,S 1和S 2中的某个用户被机会地选为信息源,另外一个用户作为其放大转发(AF)中继。这里考虑一种能量受限的场景,即S 1和S 2只在两阶段中的某一阶段传输信息。对于该场景,开采S 1和S 2间的协作分集将获得更高的传输可靠性。文章将这种协作机制称为机会角色选择(ROSE)。

1.2 中心化角色选择策略

中心化ROSE策略(C-ROSE)是指在系统中某个节点集中收集所有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来中心化配置各节点的协作角色。该策略依赖于目的端对CSI的集中式收集和比较判决。具体来说,C-ROSE策略在5个时隙内完成角色选择。在前两个时隙,用户S 1通过直传链路S 1D和两跳中继链路(S 2的放大转发操作将产生另外1 bit信令开销)S 1S 2D分别传输1 bit测试信令到目的端。进而,目的端执行最大比组合(MRC)来收集直传链路和中继链路信号。类似地,在接下来两个时隙,用户S 2通过直传链路S 2D和中继链路S 2S 1D分别发送1 bit测试信令给目的端D。目的端D通过MRC组合收集来自S 2的直传链路和中继链路信号,在D具有更高组合信噪比的用户被选为信息源,而另外一个用户被选为AF中继。由此,可在目的端D进行中心化角色判决。随后,目的端广播1 bit信令“0”或“1”来告知S 1和S 2其角色判决结果。该过程将占用一个附加时隙,于是产生总共5个时隙的选择延迟。注意,C-ROSE的延迟和信令开销不随系统中瞬时信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机会角色选择的研究意义

机会角色选择机制作为一种崭新的自适应协作方式,它源于传统的固定角色指配机制,但又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1)同样是利用中继协作技术的增益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机会角色选择机制充分利用了无线信道衰落的随机波动特性对各个节点角色进行实时的最优分配,从而全面提高了端到端的信息传输可靠性。

(2)与传统的固定节点角色机制相比,根据各条链路的CSI,合理地、机会地规划各节点的角色,有助于增强系统中各节点角色配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各节点信息传输的公平性。

(3)由于各节点能量或功耗是有限的,通过动态调度各节点参与协作的角色,能够均衡各节点能耗(或功耗),有效延长系统生命周期,保证系统能量的高效性。

(4)由于ROSE协作系统的节点对等特性和协作自组织特性,可尝试通过分布式ROSE策略以降低机会角色选择的信令开销和实现复杂度。

总之,ROSE协作系统研究是传统协作分集系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12-13]。

3 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协作分集系统中的机会角色选择策略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其特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能够降低最佳方案选择的难度?

在机会角色选择协作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可能作为信源、中继或目的端,因此候选角色配置方案的种类会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最终角色配置方案的确定依赖于各节点间链路的瞬时信道衰落状态,而各角色配置方案共享相同的链路信道状态,这会使得各种角色配置方案之间紧耦合,从而增大候选角色配置方案间的相关性和最佳方案选择的难度。因此,如何在保持节点角色选择动态性和灵活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方案选择的难度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2)如何通过研究信令反馈、交互传输错误引起的角色判决偏差使理论分析更符合实际应用?

任何理论研究都是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在角色选择机制协作系统中,大量的信令反馈与交互被引入,为了降低性能分析的复杂度,在分析的过程中往往默认信令传输不会出现差错,或是忽略为支撑信息传输而实际存在的信令传输,由此得到的性能分析结果只能看作是系统实际性能的上界[1-2],[15],这样做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会导致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性能偏差。因此,深入研究信令传输错误对ROSE协作系统性能的影响有助于全面、客观评估ROSE协作系统的实际可达性能,减小理论分析与实际性能间的偏差。

(3)如何合理分配信息和信令发射功率?

在传统的协作系统中,信令反馈和交互较少发生,因此可以在考虑功率分配问题时只关注用于信息传输的发射功率分配,而忽略用于信令传输的发射功耗。然而,对于信令反馈与交互频繁发生的ROSE协作系统,信令交互与信息传输变得同等重要,在系统(或每个节点)总发射功率一定条件下,增大用于信息传输的发射功率就意味着减小用于信令传输的发射功率,信令交互错误会扰乱节点角色的机会规划配置,导致系统传输中断。反之,一味增大信令发射功率虽然能选出最有利于信息传输的角色配置(及对应的无线链路),却会因为信息发射功率的枯竭而对系统传输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合理分配各节点用于信息和信令传输的发射功率,将同时保证信息和信令传输可靠性,最终全面提升ROSE协作系统传输性能。

4 结束语

文章首先构建了一种两用户机会协作框架,在该框架中根据瞬时信道条件,每个用户都能作为信源(或中继)来传输(或转发)信息给目的端。针对该协作框架,我们提出了一种中心化机会角色选择策略,即C-ROSE。可以看出,协作分集系统中机会角色选择策略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前沿课题,可充分研究并利用无线信道的随机波动特性有效提升协作分集系统的抗衰落性能,是传统机会协作机制的拓展和深化。这不仅符合传统协作分集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于构建稳固、高效、互惠的协作传输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BLETSAS A, KHISTI A, REED D P,et al. A Simple Cooperative Diversity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ath Selection[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3): 659-672.

[2] BLETSAS A, SHIN H, WIN M Z.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with Outage-Optimal Opportunistic Relay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 6(9): 3450-3460.

[3] ZHANG X, WANG W, JI X. Multiuser Diversity in Multiuser Two-Hop Cooperative Relay wireless Networks: System Mode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9, 58(2): 1031-1036.

[4] CHEN S, WANG W, ZHANG X.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ultiuser Diversity in Cooperative Multi-Relay Networks Under Rayleigh-Fading Chann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9, 8(7): 3415-3419.

[5] SUN L, ZHANG T, LU L,et al.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operative diversity and multiuser diversity in multi-source multi-relay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10, 17(6): 535-538.

[6] DING H, GE J, DA COSTA D B,et al. A New Efficient Low-Complexity Scheme for Multi-Source Multi-Relay Cooperative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1, 60(2): 716-722.

[7] YANG N, ELKASHLAN M, YUAN J. Impact of Opportunistic Scheduling on Cooperative Dual-Hop Rel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1, 59(3): 689-694.

[8] YANG N, ELKASHLAN M, YUAN J. Outage Probability of Multiuser Relay Networks in Nakagami-m Fading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0, 59(5): 2120-2132.

[9] DING H, GE J, DA COSTA D B, et al.Spectrally Efficient Diversity Exploitation Schemes for Downlink Cooperative Cellula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2, 61(1): 386-393.

[10] KIM J, MICHALOPOULOS D S, SCHOBER R. Diversity Analysis of Multiuser Multi-Rel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1, 10(7): 2380-2389.

[11] HOST-MADSEN A. Capacity Bounds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6, 52(4):1522-1544.

[12] NG C T K, JINDAL N, GOLDSMITH A J, et al.Capacity Gain From Two-Transmitter and Two-Receiver Coop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7, 53(10):3822-3827.

[13] JU M, KIM I M, KIM D I. Opportunistic Source/Destination Cooperation in Cooperative Diversity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0,9(12): 3822-3937.

[14] SKLAR B.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 in Mobil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rt II: Mitigation[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7, 35(7): 102-109.

[15] DING H, GE J, DA COSTA D B,et al.Link Selection Schemes for Selection Relaying Systems with Transmit Beamforming: New and Efficient Proposals From a Distributed Concept[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2, 61(2): 533-552.

作者简介

葛建华,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ISN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数字电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数字视频广播技术、MIMO-OFDM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在一些知名学术刊物和IEEE重要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完成学术专著多部。

第2篇

【关键词】MIMO系统;空时编码;空时网格码

1.引言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代,现在已经进入4G时代。为实现4G时代无线和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率和大容量传输,需要解决频率资源利用率和对抗宽带无线通信环境中存在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等问题。

正交多任务分频技术(OFDM)作为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其将单一物理信道分割为若干个并行的正交子信道,减轻了由多径信道环境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可以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MIMO通信系统在发射端与接收端均采用多根天线,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天线总发射功率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对抗无线信道多径衰落的影响,大大提高了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

由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在提高系统容量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对抗多径衰落方面的优势,将两者相结合的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技术成为公认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2.空时编码分类

空时编码是一种把编码、调制和空间分集结合起来的新兴技术。典型的空时编码主要有空时分层码(LSTC)、空时网格码(STTC)、空时分组码(STBC)等三种。

2.1 空时分层码(LSTC)

Foschini提出了空时分层编码(LSTC)结构,以获得更大的MIMO信道容量。其基本思想是把高速数据业务分接为若干低速业务,通过普通的并行信道编码器编码后,对其进行分层的空时编码,调制后用多个天线发送。在接收端,用多个天线分集接收,信道参数通过信道估计获得。首先有线性判决反馈均衡器实现分层的反馈干扰抵消,然后进行分层空时译码,单个信道译码器完成信道译码。

2.2 空时网格码(STTC)

空时网格码(STTC)是一种将差错控制编码、调制、发射和接收分集的联合设计的编码方案,它能够在平坦Rayleigh衰落信道中同时提供较大的编码增益、频谱利用率及分集增益。

2.3 空时分组码(STBC)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Alamouti最早在其著作中就介绍了空时分组码的理论,不过该方案是采用了简单的两根天线发射分集编码的方式。这种STBC的最大优势在于采用简单的最大似然译码准则,因此可以获得最大传输速率以及最大的分集增益,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空时编码方案。

3.空时网格码的性能仿真分析

3.1 空时网格码的编码

STTC编码结构的方法是使用网格图,采用星座映射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信息位的个数。它的编译码过程是:通过星座图将信息位映射为符号,然后通过STTC编码器编码。编码器为每一个发射天线产生一个发送码元,通过无线信道,在接收端则由最大似然译码器(ML)译码,恢复出发送的信号,最后通过反映射机制将符号反映射为信息位,最终完成整个译码过程。

3.2 空时网格码的译码

由于空时网格码采用网格编码方法,因此在接收端可以采用Viterbi译码算法来进行译码。假设接收机有理想的信道状态信息H,接收机计算的判决式为:

该判决计算所有的码字,在t时刻第j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数据为,而编码器在该时刻所选择的支路标号为,如果要以最小概率准则恢复出编码数据,可采用最大似然方法得到该编码路径的度量:

3.3 空时网格码的性能仿真分析

假定发射端和接收端都置两根天线,采用空时网格编码且在瑞利信道下分别采用8状态的4PSK调制方式和8PSK调制方式,系统的性能仿真图如图1所示。

图1 空时分格编码下系统的符号误码率、比特误码率的改善情况

由图1可知采用了空时分格编码,通信系统在同一状态下的符号误码率、比特误码率随着信噪比在0-10dB范围类的增加而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并且两条曲线的走向大致相同。说明通过信道空时编码增强了信道抗衰落特性,提高信道容量。

通信系统在8状态下,采用4PSK调制方式的符号误码率、比特误码率比相同状态下8PSK调制方式的符号误码率、比特误码率低。说明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改善调制方式来提高信道性能。

4.展望

空时编码技术作为一种适合于多个发射天线、多个接收天线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编码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具有极大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的潜力和能力。比如空时网格码与延迟发射分集的结合,空时网格码与Turbo码的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蒋存亮.MIMO系统中空时编码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王东明,肖海勇,徐澄析.空时编码及其在第3代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江苏通信技术,2001,17(16):1-4.

[3]郭梯云,杨家玮,李建东.数字移动通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KM C,SH H-H,KUO C-CJ.M ultistag e mode dec-ision fo r intra prediction in H.264 codec[A].16th Annual Sym pos ium E lectr ic Im ag ing[C].2004.

第3篇

朱夏霖,1942年生于无锡市雪浪镇,高级工程师,现任无锡市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化工化学工程技术设计中心站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塔器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太湖镇科协副主席,滨湖区老科协会员。他长期从事机械加工和模具开发,成功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19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并参与的“SW型网孔波纹填料开发应用”科研课题,荣获了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列入国家“八五”、“九五”重大成果推广计划。近年来,无锡市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无锡市质量信得过企业、重合同守信用AAA级企业等。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奇迹自然就可以创造出来。”

1966年,朱夏霖在镇办雪浪农机厂参加工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钻劲、琢磨劲。他从“零”开始,潜心钻研机械加工知识,很快就学会了机械零部件及模具设计;1979年,镇政府决定将朱夏霖从农机厂调出开办家用电器厂,从事家电研发生产;随后,镇政府又将他调到当时已经严重亏损的雪浪家具厂任厂长。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朱夏霖爱思考、爱探索的勤奋劲儿始终没有变,业余时间他还爱好文学、书法,锡剧唱得也是有模有样,正是基于此类种种,所以朱夏霖总是能洞悉行业脉 搏,把握市场先机,成功带领企业扭亏为盈。

1985年,朱夏霖创办的无锡市雪浪金属板网厂与上海化工研究院联营,成功开发了网孔波纹填料并研发出单块式菱形网冲网机,经过专家们测定:SW网孔波纹填料具有压降小、通量大、效率高等众多优点。SW网孔波纹填料的问世填补了当时该领域的国内空白,并为我国大规模生产化工填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国家特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朱夏霖为此工艺发明创造的菱形网孔 冲孔机也获得了他生平的第一张专利证书。喜讯传千里,时任原化工部副部长的冯伯华等领导闻讯后,还专程赶到雪浪化工填料厂,并亲切地握着朱夏霖的手,感谢他为我国化工行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随后,朱夏霖又把创新的目标锁定在了空气分离填料上。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他配合杭州制氧机厂制作的第一套1000m3/h空气分离装置在上海娄塘问世。这套空气分离填料获得了国内第一张空气分离填料专利证书,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空气分离装置市场垄断的格局。10多年来,朱夏霖对这套空气分离装置不断地进行跟踪改进,填料也从1000m3/h逐步扩大到50000m3/h氩气纯度达到99.999%,含氧量≤2ppm。杭州制氧机集团、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的空分集团都成了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的亲密合作伙伴。

山积则高 泽积而长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是刘禹锡的诗句,就像知识、业绩一样,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并且创造成功的。

朱夏霖在涉足化工精馏领域后,感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他开始到处拜师学习——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原化工部的各大设计院都留下了他勤奋探索学习的身影和足迹。在各专家、教授们的辅佐下,由他撰写的《新型高效填料和再分布器的开发》等多篇优秀学术论文不断发表在《化学工程》等行业领域的报纸杂志上;“网孔波纹填料”、“大流量圆弧型填料”、“空气分离填料”等专利产品也不断问世。

1997年,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更名为“无锡市雪浪化工填料有限公司”,朱夏霖任董事长、总经理。这位雪浪镇有名的技术创新能手更是如鱼得水,许多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其中不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他主持并参与的“新型网孔波纹填料”、“单块式滑块菱形网冲网机”成为专利产品,荣获了国家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和全国星火杯创造发明新产品金奖;他成功地将网孔波形填料的应用材质从钢材延伸到钼5、钼6、C15、紫铜等材质,由于填料材质范围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成功研发网孔填料的基础上,朱夏霖同时对塔内件液体收集再分布器进行研制开发,在原有管式分布器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多管式液体收集再分布器,在槽式再分布器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托盘式再分布器、分块托盘式再分布器等一系列产品。朱夏霖带领团队研发生产的SW—1型网孔填料和托盘式系列再分布器用于甲醇精馏工艺,蒸汽能耗每吨960kg;用于对氯甲苯、对硝基甲苯、对氯化苯、甲醇丙酮苯酚等液液分离中产品纯度都达到99.7%以上;用于脂肪酸分离上,能耗降低30%以上;研制生产的金属空分波纹填料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广泛应用于深冷制氩空气分离设备上,规格3000-50000m3/h。公司产品及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炼油、石油化工、空气分离、化肥、煤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香料、染料等产品的精馏、吸收、解吸、萃取、分离提纯等过程。山东联盟化工年产12万吨甲醇三塔流程精馏,蒸气能耗达950kg/t,达全国最好水平;四川泸天化年产40万吨甲醇三塔流程,运行正常。加压塔产品甲醇内含乙醇5-7ppm;浙江中华化工塔径1500mm,处理量从2.2吨提高到7吨时还未出现液泛,并且塔底残液排放从0.01降到0.001,真正达到了节能减排作用;3万吨油脂酸精馏塔从40T/h提高到60T/h。山东金沂蒙化工更改使用了托盘式液体再分器,回流比从3:1降到2:1,扩大了三分之一的处理量。此外,镇江索普集团、江苏丹化醋酐公司等用户都反映,无锡雪浪化工填料公司生产的产品具有高质优产低耗的优点。而托盘式液体再分布器,则受到了普莱克斯等外国公司的青睐。

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旺盛的创造力,朱夏霖取得了高级工程师的技术职称,并被上海化工研究院联营企业授予“技术带头人”的荣誉称号。

时不待我 只争朝夕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 面向企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3—03

[作者简介]林相友,王秀丽,孟庆繁,滕利荣,付学奇,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自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我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已经历了15年的探索和发展道路。总体上来说,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处于良性快速发展状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是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性,培养体系尚未成熟;二是缺乏合作校企;三是现行教学模式不利于个性化培养;四是缺乏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五是缺少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系列教材。为此,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立足于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加强探索与改革,建立一套“兼顾通识教育、拓实基础教育、主抓实践教育、不忘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一、工程硕士培养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又要突出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性与实用性。笔者所在单位根据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知识结构等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考虑,设置了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三个模块。

(一)通识课程的设置

工程硕士通识课程包括政治理论、外语不11知识产权等课程。政治理论课程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外语课程可以训练学生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提高其获得知识和信息及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知识产权课程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如何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如何合法借助国内外的现有成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课的设置重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要选择与本学科关系密切、能够补充和发展本学科专业知识、技术且体现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课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宽广性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各个培养环节上强化创新意识,为工程硕士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程的设置

制定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侧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工程针对性。校企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针对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选修课程,对工程硕士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工程硕士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评价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他们能否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培养工作中,除了设置相关基础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下文以吉林大学

2.实训工艺路线的设计。重点建设“细胞培养、基稗制药、生物药物分离纯化和药物制剂以上实训路线均起到了较好的校企衔接作用,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一)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吉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搭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及质量检验”等实训工艺路线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构建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工程硕士多为企业技术骨干,工作和学习任务较重,学习时间有限,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准备在有限学时内训练较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1.加强实验技术和方法的科学综合。如以“啤酒酵母分离纯化、发酵培养和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性质鉴定及反应动力学实验”作为工程硕士生化综合大型实验,从微生物发酵到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综合了8种实验技术和9种实验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与科研、工程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例如将技术成熟、方法稳定、重复性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腺嘌呤脱氨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药物的制剂、分析检测及药效、药理学实验”作为专业大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制药工程相关技术、方法,而且了解了制药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采用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

1,建立集中与开放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根据学生“入校不脱岗”的特点,将实验相关理论知识、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集合在一起,集中统一讲授;二是实验操作基础部分集中讲解,如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操作,统一讲授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三是实验室对工程硕士学生开放,仪器设备、药品准备齐全,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操作;四是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报告;五是教师评阅实验报告后,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心得。

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理论教学与实验方案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字、图片、动画等丰富元素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内容。实践教学还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实验课程,用于工程硕士生的实验预习、模拟实验、问题答疑、师生互动、扩展知识面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交流平台,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把好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关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工程硕士的质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能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双导师制

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正导师从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中选聘;副导师由企业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正导师除全面负责外,侧重培养计划的制定,对选题的科学意义、先进性及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质量予以把关;导师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着重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改革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答辩委员会不仅应该有理论知识丰富的校内专家,还应该有实践经验丰富、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企业专家。工程硕士答辩时,答辩委员会中40%的成员应由企业专家组成。这样更容易确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发现论文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于对论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工程硕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能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教育方法创新,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适合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多样化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郊区公路,材料,路拌,施工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公路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郊区公路的发展状况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路况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当前的郊区公路建设中,受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工程的造价低、标准低、质量差,公路基层施工往往还停留在路拌法施工上,为了能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我在此说几点在郊区公路中规范化基层施工的要点:

1.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包括的内容及使用范围

⑴水泥稳定土包括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沙砾碎石等,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免费论文。

⑵石灰稳定土包括石灰稳定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沙砾碎石土、煤矸石各种粒料矿渣等,适用于各级公路的底基层。

⑶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可分为石灰粉煤灰类与石灰其它废渣类两类。

2.对原材料的要求

⑴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用作结合料,但应选用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小时以上)的水泥。

⑵石灰:石灰质量符合GB1594规定的Ⅲ级以上消石灰或生石灰的技术指标,应检验石灰的有效钙和氧化镁含量。

⑶粉煤灰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的总含量应 大于70%,烧失量不宜大于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平方厘米/克。免费论文。

⑷集料应满足压碎值及级配要求。

⑸水泥剂量年应通过配合比设计实验确定,但设计水泥剂量宜按配合比实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5%~1%,水泥稳定土中粗粒土做基层时,应控制水泥剂量不超过6%。

3.备料

⑴土料:应在预定的深度内采土,不应分层采集,对于朔性指数大于12的黏性土,机械拌和时应确定是否过筛,人工拌和时,应筛除15mm以上的土块。

⑵集料:无机结和料使用的碎石、沙砾、煤矸等各类矿渣应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强度,与其它材料混合后应满足相应的规范级配要求。

⑶水泥:路拌法宜选用袋装水泥。

⑷生石灰:当堆放时间较长时应覆盖封存,生石灰块应在使用前7―10天充分消解,且过10mm的筛,尽快使用。

4.无机结合料基层的施工

⑴准备下承层――施工放样――备料。

⑵摊铺土:应先做实验确定土的松铺系数,摊铺土应在摊铺无机结合料的前一天完成,摊铺长度按日进度的需要量控制,满足次日掺加结合料、拌和、碾压成型的长度即可。

⑶洒水闷料:如已整平的土含水量过小,应在土层上洒水闷料。

⑷整平和轻压;对人工摊铺的土层整平后,用6―8吨的压路机碾压1~2遍,使表面平整,并有一定的压实度。

⑸摆放和摊铺(水泥、石灰或分煤灰等)注意使摊铺面积相等和摊完无空白位置,也没有过分集中的地点。

⑹拌和:(干拌)对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公路,应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行拌和,并放专人跟随拌和机随时检查拌合深度并配合操作员调整拌合深度,拌合深度应达稳定层底并侵入下承层5-10mm,以利于上下层粘结。严禁在拌合层底部留有素土夹层。通常应拌合两遍以上,在最后一遍拌合之前必要时可先用多铧犁紧贴底面翻拌一遍。免费论文。

⑺ 加水并湿拌:在上述拌合过程结束时,如果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足,补充洒水,混合料拌合均匀后,应色泽一致。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即无明显粗细集料离析现象且水分合适均匀。

⑻整形:混合料拌合均匀后,应立即用平地机初步整形,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中心进行刮平。在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必要时要再返回刮一遍。

⑼碾压

①根据路宽、压路机的轮宽和轮距的不同先制定碾压方案,应使各部分碾压到次数尽量相同,路面两侧应多压2-3遍。②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的(±1%~±2%)时,应立即用轻型压路机并配合12吨以上的压路机在结构层全宽内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偏向路直线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时应重叠二分之一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一般需碾压6~8遍。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边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采用2.0~2.5Km/h。采用人工摊铺和整形的稳定土层宜先用拖拉机或6-8吨的两轮压路机或轮胎机碾压1-2遍,然后再用重型压路机碾压。③ 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同日施工的两工作段的接缝处应采用搭接。前一段拌合整形后,留5-8M不进行碾压,后一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应在加部分结合料重新拌合,并和后一段一起碾压。应注意每天最后一段末端缝的处理。

5.养生

⑴水泥稳定土基层也可采用沥青乳液进行养生。

⑵二灰基层宜采用泡水养生法,养生期应为14天。

⑶石灰稳定土养生期间,不应过干或过湿。

6.无机结合料基层施工注意事项

⑴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时,必须采用流水作业法,使各部工序紧密衔接。特别是尽量缩短从拌合到完成碾压之间的延迟时间。

⑵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时,应作水泥稳定土的延迟时间对其强度影响的试验。以指导施工,确保不合格混合料不用于工程。

⑶水泥稳定土基层分层施工时,第二层必须在第一层养生7天后方可铺筑。

⑷石灰稳定土基层,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分层施工时,下层稳定土碾压完成后,可以立即铺筑上一层石灰稳定土,不需专门养生期。

⑸无机结合料基层施工宜在春天和温度较高的季节组织施工。施工期的最低温度应在5摄氏度以上,在有冰冻的地区,应在第一次重冰冻(-3℃到-5℃)到来之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完成。

综上所述,在无机结合料基层路拌法施工中要结合工程造价因地制宜,要符合规范要求,级配比例要调整好,控制好拌合含水量,做好机械搭配,保证压实度,从而才能保证质量,为路面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JTJ041-2000).

[2]交通部公路工程总公司.公路施工手册:桥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

第7篇

[论文摘要]3G的时代已经来临,其主要技术标准WCDMA和CDMA2000谁优谁劣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文从各个方面对两个技术标准做了全面的对比研究。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被称为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双工FDMA模拟调频系统,但由于模拟系统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为基础的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所取代,相对FDMA系统有诸多优点,如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保密性好等。与此同时产生了以CDMA为基础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相比TDMA系统具有低发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软容量、软切换、采用多种分集技术等优点。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图像、话音和数据相结合的多媒体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的业务量大大增加,人们对通信业务多样化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所以诞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国际上承认的3G标准有三个: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这里主要从各个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对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综合比较

由于WCDMA和CDMA2000这两种技术都是将CDMA技术用于蜂窝系统,许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统,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许多相试之处:从双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属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满足IMT-2000提出的技术要求,支持高速多媒体业务、分组数据和IP接入等。但它们在技术实现、规范标准化、网络演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WCDMA和CDMA2000各有优势和缺点。WCDMA技术较成熟,能同广泛使用的GSM系统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而且WCDMA能灵活处理不同速率的业务。其缺点是只能共用现有GSM系统的核心网部分,无线侧设备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优势是可以和窄带CDMA的基站设备很好地兼容,能够从窄带CDMA系统平滑升级,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单元,升级成本较低,核心网和大部分的无线设备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两倍,手机待机时间也增加了两倍。缺点是CDMA2000系统无法和GSM系统兼容。

1.WCDMA与CDMA2000的物理层技术比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层技术细节上有相似也有差异,由于考虑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WCDMA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CDMA2000的开发策略是对以IS-95标准为蓝本的窄带CDMA的平滑升级。

(1)这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相似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内环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应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减少一系列的干扰,这意味着同一小区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数,即小区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统中引入功率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统都支持开环发射分集,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③系统均采用软切换技术。所谓软切换是指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的基站连通再与原基站切断联系,而不是先切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连通。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因此模拟系统、TDMA系统不具有这种功能。软切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大大减少切换造成的掉话。

④WCDMA工作频段:1900~2025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频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扩频码片速率和射频带宽。WCDMA根据ITU关于5MHz信道基本带宽的划分规则,将基本码片速率定为3.84Mcps。WCDMA使用带宽和码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径分集、更高的中继增益和更小的信号开销。CDMA2000分两个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两个阶段。CDMA2000系统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室内最高数据速率达2Mbit/s,步行环境384kb/s,车载环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单载波上采用码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射频带宽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网标准。WCDMA要求实现与GSM网络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络议;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带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为自己的核心网络协议。

③WCDMA进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并支持多用户。

④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业务而部署的所有业务也支持WCDMA业务,为了完善新的数据话音网络,CDMA2000-1x需要添加额外的网元或进行功能升级。

2.WCDMA与CDMA2000网络接口的比较

3G标准的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是3G标准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别用于900MHZ和2GHZ两个频段CDMA2000的码片速率与IS-95相同,两系统可以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为3.84Mcps,显然WCDMA系统中低速率用户或语音用户的移动台成本会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统中则不会如此。

WCDMA的接口标准规范、制定严谨、组织严密,而CDMA2000的接口标准严谨性有待加强。IS-95厂家设备难以互通,给运营商设备选型带来了较大问题;3G许诺的高速无线数据服务必须可以和话音一样实现无缝的漫游,这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信息要漫游、视频通话也要漫游,没有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称其为3G。漫游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利益。在这方面WCDMA显然更胜一筹,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动用户均有唯一标识,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3.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1)WCDMA的网络演进技术

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2)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窄带CDMA系统向CDMA2000系统的演进分为空中接口、网络接口及核心网络演进等方面。

①目前窄带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数据速率为14.4kbit/s,由IS295A升级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带CDMA网络接口的演进主要指窄带CDMA系统A接口的升级和演进。对于窄带CDMA系统,以前其A接口不是规范接口(即不是开放接口),窄带CDMA和GSM的A接口的规范相比较,GSM是先有A接口标准,然后厂家依据标准开发;窄带CDMA是厂家各自开发,然后广泛宣传,最后凭借自身影响修改标准。

③窄带CDMA的核心网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后,从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国CDMA试验网和红皮书以IS241C为基础,IS241D规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规范还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国的前景

对3G标准的选择不仅要看其技术原理及成熟程度,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市场运作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按目前的进展来看,两种标准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种,但可以共存。

在我国,GSMMAP网络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欧洲标准的WCDMA在网络上充分考虑到与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术上也考虑了与GSM的双模切换兼容,向WCDMA体制的第三代系统演进,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全网覆盖的问题。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统,对GPS依赖较大;在小区站点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过GPS实现同步,将造成室内和城市小区部署的困难,而WCDMA设计可以使用异步基站,运营者独立性强;对于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我国在GSM蜂窝移动通信方面发展成熟,而窄带CDMA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术,并且使用新的频段及话音编码技术等。因此GSM网络虽然可采用一些临时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服务,却不能提供一种相对平滑的路径以过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设计是以IS-95系统的丰富经验为依据的,因此窄带CDMA向CDMA2000的演进无论从无线还是网络部分都更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将系统软件升级,即可将IS-95基站升级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见,WCDMA和CDMA2000还将长时间在我国共存,鹿死谁手?尚未分晓。

参考文献:

[1]TeroOjanpera,RamjeePrasad.朱旭红译.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韩剧,美剧,原因,思考

 

说到“季”这个简单的汉字,你的第一直觉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的,喜爱美国电视剧的朋友第一时间的回答——请问《越狱》你看到第几季了,或者我昨天刚看到《绝望的主妇》第几季了。是的,美国的电视剧就像NBA一样,按“季”来播出,从每年秋天到第二年初夏为一季。看着“季”这个词如此为人熟知,可见美剧在中国的盛行。

韩剧的“来势汹汹”也是不可小觑。翻开杂志,关于韩剧中明星主角的报道占据着娱乐版的头版头条,占领了大幅的版面;打开浏览器,“百度一下”,有关韩剧的介绍,分集剧情下载更是应接不暇;就连随手播个电话,对方的彩铃也是韩剧的主题曲、插曲。

美剧、韩剧的流行形成了一种时髦的社会潮流,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捧。那么美剧、韩剧受热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来分别作以分析。

韩剧之所以受到中国观众热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韩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同性和相通性

我国和韩国同载儒家文化之脉。从春秋使其两国就相通往来,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印象。唐朝时期,儒家的主要典籍,如《周易》、《尚书》、《论语》、《春秋》等传入朝鲜,从此儒学在朝鲜半岛深根发芽,朝鲜王朝时期更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政治学说。朝鲜人在修生治学方面提倡养性修生,以德治国。“使其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无不打上儒学思想德烙印。”而更为重要的或许是,这其中还包含文化认同的某种前提,那就是中国与韩国在地理位置上都同属于东亚地区,历史上都曾在中华大文化背景下生活,因此在现实生活的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精神气质上都有着许多共同性和相通性,这就给了一个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基础;若两种文化的差异越小,那么共同的意义空间就越大,彼此产生好感和认同感也就越容易。

二、韩剧能反映出韩国的本土气息,细水长流地陈述着东方的伦理美德,对于中国观众似乎从韩剧中找回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韩剧反映的是韩国人的生活,体现的是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不加修饰的本土化让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如随意温暖的小食店,街头排挡繁华的闹市区和陈旧的小街道,烤肉、大酱汤、泡菜、烧酒,与中国电视剧相比,韩剧显然更生活化。

韩剧中讲述的多是一些小人物的爱情和生活故事。而几乎每部戏都涉及的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种种温暖亲情,让人羡慕,使人反省,更叫人时常感动得鼻子发酸。中国观众喜欢韩剧,是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情。

三、唯美的视听享受

韩剧用养眼的俊男美女迷倒人,用发生故事的唯美场景吸引人,用不断切换的婉约音乐打动人。韩剧力求帅哥靓女、诗情画意,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镜头中得到了精美地呈现,给观众带来秀色可餐的视觉享受。

而美剧呢,之所以受到中国观众热捧原因不乏有这样几点:

一、看美剧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收看美剧的过程中还潜藏着一定的心理优势,那就是认为看美剧意味着紧跟时尚潮流,和世界同步。

美剧的故事情节设计都更为紧凑,比较跟现在高速度的社会相符,而更重要的是美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故事,而是时尚的毒药。

二、内容丰富,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美国电视剧选题多样、内容丰富,各行各业的不同观众都能在茫茫的美剧之海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说,如果你对医学行业有兴趣,美剧中有《DR HOUSE》、《急症室的故事》;如果你喜欢惊险刺激感兴趣,那《越狱》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你喜欢观看犯罪剧,那么就有《犯罪心理》、《BONES》、《CSI》;如果你喜欢轻松的生活剧、爱情剧,那就有经典的《老友记》,还有《绝望的主妇》等等。

三、情节紧凑、制作精良。

美剧的故事情节设计跌宕起伏、情节紧凑,剧中的故事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因为后续故事永远观众想不到的,观众只能悬着一颗心等待剧情的进一步发展。论文大全。 美剧在视觉效果上给观众强有力的冲击,可谓制作非常精良,并且连音乐的创作和片头的制作也非常到位。

三、看美剧、学英语。

由于美剧的流行,很多人都希望通过看美剧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经常看片子来保持与英语近距离的接触,使自己的英语水平稳中有升。论文大全。

韩剧、美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韩剧在电视屏幕中的经久不衰,美剧在互联网上的火热流行,超乎寻常的中国观众对美剧、韩剧的热捧敲响了中国电视剧本土化创作的警钟。曾经,我们也有《三国演义》的在台湾地区的热播,也有《还珠格格》的风行引起了韩国电视业界的恐慌,也有大量历史题材的剧作在海外掀起了“中国热”、“哈中”。论文大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无权拒绝世界性文化交流。所以我们只有取长补短,找到突破口,让中国电视剧走出去,让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首先,我们取他们之长,美剧的悬念设置、创意理念、精良制作,韩剧的唯美画面、传统文化气息,这些都应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应借鉴的长处。

其次,我们要找准突破口。第一,题材的的突破。不要单纯地将电视剧划分为历史剧、都市剧、偶像剧、家庭剧,而观众喜欢看情感、看曲折性、看悬疑,如果一部戏能把这三方面考虑进去,会更吸引观众;第二,制作的突破。不要在制作中“表现模式化”,而应该在制作中尊重艺术规律,追求精良,年轻的一代更喜欢被高水平的技术手段所吸引;第三,电视剧创作内容的突破。应该使得电视剧内容更为丰富,更为贴近生活。

第9篇

关键词:切换,硬切换,软切换,接力切换

1.越区切换的概念

•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在有限的频率范围内为尽可能多的用户终端提供服务,将系统服务的地区划分为多个小区或扇区,在不同的小区或扇区内放置一个或多个无线基站,各个基站使用不同或相同的载频或码,这样在小区之间或扇区之间进行频率和码的复用可以达到增加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的目的。

• 工作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经常要在使用过程中不停的移动,当从一个小区或扇区的覆盖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的覆盖区域时,要求用户终端的通信不能中断,这个过程称为越区切换。

注:这里的通信不中断可以理解为可能丢失部分信息但不致影响通信。

2.硬切换

• 在早期的频分多址(FDMA)和时分多址(T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这种越区切换方法

• 当用户终端从一个小区或扇区切换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先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然后再改变载波频率与新的基站建立通信。

• 硬切换技术在其切换过程中有可能丢失信息。

• GSM网路与硬切换:在GSM系统中!基站与移动台同时主动参与切换过程。通话期间移动台不断向所在小区基站报告所在区基站及相邻基站的无线环境数据,并分析监视数据!依据接收信号载波电平或信号载干比或移动台到基站的距离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越区信道切换。当需要切换时!移动台向基站发出切换请求,由基站转发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CS),MCS利用来自移动台的数据报告查找空闲信道中的最佳替补信道或次最佳替补信道进行话路转接,以完成一次越区切换。

• GSM越区切换技术的特点是GSM的切换控制在移动台端,从而避免了移动台端深度衰落时通信中断、无法进行切换的缺点。 这种系统切换机制的特点是先断后连,即先与原信道断开!再建立与新信道的联系(即硬切换方式)。

• 硬切换流程

3.软切换和更软切换

• 软切换(Soft Hand-off)是指在导频信道的载波频率相同时小区之间的信道切换。在切换过程中,移动用户与原基站和新基站都保持通信链路,只有当移动台在目标基站 的小区建立稳定通信后,才断开与原基站的联系。属于cdma通信息系统独有的切换功能,可有效提高切换可靠性。

• 更软切换(More Softer Hand-Off):在同小区(BTS)两条不同的信号之间进行的切换,叫做更软切换。无论软切换还是更软切换,都是为了实现移动服务的连续性提高用户的主观满意度。

• 在WCDMA系统的无线网络中,当移动台(MS)处于切换区时,移动台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门限 和不同的小区的导频强度,选择同时与两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发生连接。这样,切换过程也改变为移动台首先与原有小区和即将要切换到的小区同时连接,在继续移动 的过程中,当原始小区的电平低于一定的门限后,再释放与原服务小区的连接,而仅与即将进入的小区发生连接。这个过程叫做软交换,软交换保证了交换过程中信 息传输的连续性,降低了掉话的概率。

• 软切换的优点:软切换过程不丢失信息,不中断通信,还可增加系统容量。

• 软切换的缺点:其一解决了终端在相同频率的小区或扇区间切换的问题;其二软切换的基础是宏分集,但在IS-95中宏分集占用了50%的下行容量,因此软切换实现的增加系统容量被它本身所占用的系统容量所抵消。

• 软切换流程

4.接力切换

• 接力切换适用于同步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 设计思想:当用户终端从一个小区或扇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利用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等技术对UE的距离和方位进行定位,根据UE方位和距离信息作为切换的辅助信息,如果UE进入切换区,则RNC通知另一基站做好切换的准备,从而达到快速、可靠和高效切换的目的。这个过程就象是田径比赛中的接力赛跑传递接力棒一样,因而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接力切换。接力切换通过与智能天线和上行同步等技术有机结合,巧妙地将软切换的高成功率和硬切换的高信道利用率综合起来,是一种具有较好系统性能优化的切换方法。

• 优点:将软切换的高成功率和硬切换的高信道利用率综合到接力切换中 ,使用该方法可以在使用不同载频的SCDMA基站之间,甚至在SCDMA系统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如GSM、IS95的基站之间实现不中断通信、不丢失信息的越区切换。

• 接力切换流程

• 接力切换的特点:

接力切换是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的一种新的切换方法。与软切换相比,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切换成功率、较低的掉话率以及较小的上行干扰等优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并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一个移动台提供服务,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较多,信令复杂导致系统负荷加重,以及增加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与硬切换相比,两者都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较为简单的算法,以及系统相对较轻的信令负荷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断开原基站和与目标基站建立通信链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因而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较高、切换成功率较低的缺点。接力切换的突出优点是切换高成功率和信道高利用率。

从测量过程来看,传统的软切换和硬切换都是在不知道UE准确位置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需要对所有邻小区进行测量,然后根据给定的切换算法和准则进行切换判决和目标小区的选择。而接力切换是在精确知道UE的位置下进行切换测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它没有必要对所有邻小区进行测量,而只需对与UE移动方向一致的靠近UE一侧少数几个小区进行测量。然后根据给定的切换算法和准则进行切换判决和目标小区的选择,就可以实现高质量的越区切这样,UE所需要的切换测量时间减少,测量工作量减少,切换时延也就相应的减少,所以切换掉话率随之下降。另外,由于需要监测的相邻小区数目减少,因而也相应地减少了UE、NODEB和RNC之间的信令交互,缩短了UE测量的时间,减轻了网络的负荷,进而使系统性能得到优化。

结 语

第10篇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经济动物来说,预防兽医学对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更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兽医学实验室特别是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院校培养兽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从事兽医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人才的基础。⑤加强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现“预防为主”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的基础。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应合理规划布局,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准备室、病毒室、细菌室、血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以及学生教室等功能间。只有实验室功能分区恰当,合理布局,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这样才能为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综述所述,通过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预防兽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教师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和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方面进行的分析,阐明了这些因素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和其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专业型预防兽医研究人才提出如下建议:准确把握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并为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导师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释

①②陈越,于振良,杜生明.预防兽医学资助格局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J].中国基础科学:58-61.

③ 景志忠,才学鹏,陈娟.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4):10-13.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改进措施;激励作用

1前言

透过实际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经过以往中职技术学校合并或是升级改造形成的,因此涉及内部的师资团队难免会出现学历不高、知识结构过于陈旧落后、创新潜能和实践应用技能低下等消极状况。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上述问题,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高职各类专业教师继续学习深造的积极主动性意识,同时吸纳更多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最为关键的任务,便是探讨如何有效地在现有文件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改进传统的师资评审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对高职院校工作的激励效用。

2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审工作上长期遗留的弊端

2.1评审与聘任无后续监管,职称评审趋向利益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级别都和其工作报酬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也就是说,一些职称级别较高的教师,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无考核条件就收到聘任通知,获得更多数量的经济报酬。产生这类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还未曾提供整套严格的监管与考核模式,基本上就是延续向上而无法向下、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2.2盲目专注于数量而轻视质量

如今的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审工作,同等条件下,仍然偏重于科研成果方面,学校内部的绩效考评不完善就会形成不良导向——即过分关注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错误理念。由于缺乏专业评审机构,由学校内部聘请专家库专家,评审环节缺乏经验引导,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自主开展评审时选择将教师科研水平的判定权完全一对一下放评委,在评审委员会开评阶段又无具体到文章内容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文章质量好坏可能仅由评委一人决定,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评审,人数一多可能仅用级别来判定打分。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发高级别的期刊困难的前提下,而部分高职教师为了尽快处理好职称评审中相关的任务,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完全为评职称而做科研、发论文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整体学术水平将持续下降。

3进行职称评审工作改进来发挥对高职院校应有激励作用的措施

3.1完善评审后跟踪考核机制

想要切实强化高职院校师资职称评审改进实效,选择建立起健全化的专业技能岗位招聘体制,进一步将以往人员岗位和工资待遇上下波动的隐患消除。制定评审后跟踪考核机制需要在实施凭借技能、工作绩效为核心的认证机制基础上继续完善,既要改进已有的教师岗位招聘机制、职称评审运行机制,完善评审和监管环节,又要严格遵守对应的法律法规。这样一来,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整个过程形成闭环,不仅是工作人员竭尽全力凸显技能、工作绩效的主导地位,对评审通过的教师也是一种鼓励,将竞争与激励体制的影响作用发挥到理想程度,通过人员才会持续上进,未通过人员能够及时比照自身不足,改进。

3.2集中处理好自主评审测评细节

在正式组织高职院校自主职称评审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以最新上级文件内容作为指导依据,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在学术方面要保证及时为教师选择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术模式评定标准,成立综合测评小组,可细分为学术水平认定小组、教学测评小组等等,核心职责是保证动态化地观察记录各类教师不同阶段的品德素养、考勤结果、业绩水准,同时结合每年职称评审加快参评对象的日常考核、按期考核信息的融合进度。当年参评的测评资料收集后可聘请给高职院校以外的业内人士审核,发挥测评小组在评审期间的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基于部分评审专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细致性地交叉审阅每篇学术成果的内容,测评小组可以在评审过程中提供测评结果给专家提供参考,对专家组采取现场报告的方式,由纪检小组负责全面监督,评审环节透明公开。

4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现代高职院校内部师资职称评审模式的改进方式不是一日可成一蹴而就的,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将促进良性竞争,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势必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远景。

参考文献:

[1]何文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31):79-86.

第12篇

农业知识产权就是指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公民等主体对于自身创造的成果在法律范围内的专有权利。并且其内容以及范围具备一定的动态变化特点,换句话来说就是会受到诸如科技更新发展、国内外的农业市场变化以及知识产权发展的实际变化而发生的相应变化。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植物的新品种。因为农产品与其他类型的产品相比具有低价值以及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特点,因此除去知识产权的一般化特点之外,同时还具备应有容易扩散、产权转移之后的利益难预测性等农业行业自身的特点。

二、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解析

我国对于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是从1993年的《专利法》予以修订之后才有所提及,直到1997年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之后,才算是真正涉及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方面,并陆续颁布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了一些农业知识产权的侵权事件。虽然我国在有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体系等不断完善,并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果。但起步时间以及底蕴较薄等因素的限制,在这方面依然还是存在如下的问题:

1.法律法规方面依然存在着可行性较低的问题

即便目前我国有关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是这些法规是从国家总体层面予以制定的,并不具备全部的适用性,这就导致法规自身的可行性有所降低。举个例子,齐齐哈尔市在这方面依旧紧跟国家的脚步注重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于当地政府并没有依照国家层面法律进行具备当地特色的改变,使得部分农业知识产权的调查以及取证变得困难重重,也就导致专利拥有者自身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导致在农业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受到巨大打击,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针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建设力度不足

目前在农业知识产权的归属上大多数都是以职务的发明职责所在而形成的,这种在产权权能上的过分集中使得科研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性创新以及转让方面积极性难以被充分调动,在其落地使用上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3.在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这种意识的缺失在科研人员、基层农民以及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身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体现。对于科研人员自身来说,普遍重视论文、轻专利的奖惩制度,将其研发的新兴技术通过论文予以表达,完全不重视自身科研成果的保护。对于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基层农民来说,对于一些侵犯农业技术专利的现象没有形成任何的关注,让其肆无忌惮地发展。

三、我国实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

1.农业知识产权意识的大力宣传

想要做到农业知识产权的完美保护,就需要先从意识的树立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进行有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有效宣传,借此让各个阶层,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科研单位以及企业逐步对农业知识产权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我国农业行业自身国际竞争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知。除此之外,需要针对与之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业、教育单位以及基层民众等诸多群体在实际需求上的差异,建立一个层次丰富并且具备立体化特征的农业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在提升相关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以及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让基层的农民了解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带来的诸多利益。

2.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

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自然无法离开法律规范的帮助。基于此,先要在原有的诸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等法律的基础之上,将有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为今后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除此之外,执法部门的必须要做到严格执法,针对一切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在法律的基础上予以严惩,将法律的权威性予以树立,借此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氛围予以净化。同时国家可以支持一些与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建立,并通过其自身调查以及诉讼等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一些优质服务提供给农业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借此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发挥相应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建设力度也需要逐渐加强,国家层面需要由上至下地建立一个完整且规范的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这其中将科研人员自身的职务内的科研成果以及职务外的科研成果界限予以清除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将科研经费以及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划分原则予以确定,实现全面激发科研人员自身的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通过制度的管理将一些交流环节中的无谓的产权流失现象予以减少甚至于消灭。

3.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化建设力度的不断提升

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需要通过与其相关的市场化建设来实现。这里的市场化建设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建立农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并予以不断的完善,以此来加快农业知识产权的流动,并最终实现一个以面向市场为特点的,以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第二,针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诸如评估、监管、咨询、风险保障等等辅助或者是服务行业进行不断的完善,借以实现农业知识产权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并最终达到农业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发展,以此来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速度及其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