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03 09:11: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华大学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候刚,男,1972年9月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现任随县洪山支局经理。

支局简介

洪山支局现有员工14人,其中在岗工11人、劳务工3人。

2017年支局收入计划906万、目标925万,1-6月实际完成480.78万,占年计划53.07%;占目标51.98%.

支局合影

心得体会

按照省公司的安排,我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令当代学子魂牵梦绕的一流学府----清华大学,参加了"湖北省分公司《2017年百强支局长培训班》"学习培训,我倍感荣幸,也倍加珍惜这次机会。虽然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通过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汲取名校丰富的知识营养,使我体会深刻,受益非浅,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财富,也让我2017年注入新能量。

一、感悟清华,传承校训。

清华园位于京西北,北四环路与圆明园路交汇处,向南步行10分钟,是全国另一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向西步行15分钟,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史记载,明朝时这一带是一片园林区,清华园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

清华园里处处都是文明的气息。无论是在教学区,还是在生活区,时时都是宁静祥和,井然有序。清华校园很大,初来几天不识路,总会有人热情地为你指路。在课堂上,如果同学们偶有倦意,教授们马上会讲个小笑话,播个多媒体短片,或者玩个小游戏,既为你提神,又让你受到启迪。可以说,清华园里这样一种文明的气息、一种人文关怀,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与启迪。

二、升华理念,拓宽领域。

在课程方面,学校给我们安排了5个专题讲座(每节课都是4个小时),都是我们邮政企业目前所需要解决和应对的一些课题,内容涉及互联网+邮政与商业模式重构、邮政企业标杆管理与精细化管理、新竞争环境下-如何做好金融网点支局长、管理者四项技能、心理资本与压力应对等方面。 在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中,有来自北大企业家班特邀专家、清华大学企业家班特邀讲师、中国标杆管理大师、著名实战派管理专家、管理学硕士、资深培训师和名家大师,他们所讲的课程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抓住重点,解剖难点让我们的思维得到启迪,从而使我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

比如刘海峰教授的《互联网+邮政与商业模式重构》,陈泓冰老师的《邮政企业标杆管理与精细化管理》,闫和平教授的《新竞争环境下如何做好金融网点支局长》,郭雷教授的《管理者四项技能》,高教授的《心理资本与压力应对》等课程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充满了欢声笑语的课堂上,我们学到了刘海峰教授对在互联网形势下如何发展金融业务。

1、金融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支付方式的革命;虚拟货币的誔生;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消费者金融消费方式的变化;金融行业堡垒消融,边界越来越模糊,人不是因为金融而生活,而是因生活而金融。互联网是不需要营销的,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突破,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不在以拥有的实际资产来衡量。

2、互联网时代企业转自何方?引发我们深思,今天,所有传统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包机感,就是大家突然都找不到路标了!都不清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转型?未来的路如何走?这就要求我们跟上形势,与时代变迁融合创新结合来进行网点改革发展。

陈泓冰老师的《邮政企业标杆管理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启迪了我的管理思维,开拓了我的管理视野,在全省三互三问争先进位的发展氛围中,追求进步必须实施标杆管理。一是要通过标杆管理活动正确评估在争先进位方面的差距,从而克已这短,学人之长; 二是通过标杆管理活动推动单位学习和知识管理,深化学习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三是通过标杆管理活动切实推进各项工作"持续改进"; 四是通过标准管理活动培养"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管理文化;五是实现标杆目标必须抓好精细化管理这个重要环节。

闫和平老师的《新竞争环境下---如何做好金融网点支局长》让我感受到企业发展主要从服务、创新、管理三个方面为我们解读和总结了邮政网点所需要的几项技能并且创新具有实战性。

郭雷老师所讲的《管理者四项技能》的提升,让我作为一名单位经理在领导力、执行力、团队管理、有效沟通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正如郭老师讲的,领导顶班是角色错位,领导越忙公司越乱;教育下属不要手把手教,只界定结果等等一些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上的经验,感想很多。

高睿可老师讲的《心理资本与压力应对》是让我们如何以阳光心态与情绪调解、感恩企业、做到快乐地工作快乐的生活,面对压力我们要积极应对,学会缓解压力和下属心理疏导,充分体现省公司提出员工幸福、企业进步的目标。

三、加强交流、收获友谊。

第2篇

3天后,邵玉珍才在村里出现,手上却多了个村民没见过的物件,邵玉珍说这是DV,能把人录进去,还能从电视里放出来。听着邵玉珍的话,村民们半信半疑――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事情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那天,邵玉珍正在家吃饭,邻居吴家在《大众DV》杂志社工作的闺女吴砚华来找她:“大婶子,有件事儿,我想你参加比较合适。”

这件事就是“村民影像计划”,是国内资深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应“中国一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委托策划的。“村民DV”是影像计划的一部分,2005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征选10位村民,打算经过拍摄技术培训后,让他们拿着DV回自己村子拍摄。参加者必须是村民身份,围绕着村民自治,还要有自己的拍摄主题。

在吴砚华的鼓动下,不甘心平庸过一生的邵玉珍决定迎接挑战。报名后,她很快被录取了。

几天后,邵玉珍到了北京草场地工作站参加培训,学会开机关机后,导演吴光华让她和学员们到外边去拍,先拍静止画面,再拍人物。两天过后,她就拍得像模像样了。

第三天,吴文光让1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民上报想拍的选题。有想拍村里采石场的,有想拍扶贫款发放的,有想拍选举的,邵玉珍的选题是拍“包地”。

带着这项“作业”,邵玉珍拎着一台DV、10盘带子回到沙子营。吴文光告诉她,万一“包地”拍不成,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随意拍。总之,一个月内要把10盘带子拍满。

吴导演预料的“万一”还真的出现了,村里包地的会议一拖再拖。邵玉珍只好见到什么就拍什么,她拍了村民在马路边截车卖大白菜,拍了人们如何砍价,怎样把买家领到地里看菜,砍菜,最后装车。她还拍了在马路边等车时,村民们谈天说地、插科打诨、开玩笑、发牢骚的场景。

交“作业”那天,其他9位村民如约拍到了上报的选题,只有邵玉珍没有。然而,令邵玉珍深感意外的是“作业”评比时,她随手“瞎拍”的作品《我拍我的村子》征服了挑剔的评委,获得了“村民DV计划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作品真实得让人震撼。

“村民DV计划”活动结束了,邵玉珍使用的DV成了她的奖品。以前拍DV是为了交差,现在,她的拍摄兴趣则被激发了出来。她得空就拍,下地干活也带着摄像机。

就这样,邵玉珍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她的拍摄计划。2007年底,邵玉珍自己动手,把全年拍的七十多个小时的录像带素材剪辑成80分钟的片子,片名就叫《我拍我的村子――2007年》,这个片子荣获《大众DV》杂志“鼓舞2008”年度DV人物大奖,并入选主题为“从乡村到都市“优秀纪录片展播”,在深圳市何香凝纪念馆公开播放展映,获得业内人士及观众的好评。

2008年春节后,邵玉珍接到通知,她将作为中国农民代表赴欧洲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消息传来,整个沙子营村都轰动了,邵玉珍从未想到自己到了中年,还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感。

在法国巴黎,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专家看了邵玉珍的作品后,大为赞赏,称赞这种原生态的作品才更具震撼力,并真诚地向她取经。业务交流之余,邵玉珍还游览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站在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前,她想到了遥远的沙子营村的乡亲们,为人生的时空转换感慨万千。

从国外回来后,邵玉珍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台电脑,请清华大学毕业的儿子为她扯上宽带,教她打字、上网发邮件。她要和吴光华老师以及同行们保持网络联系,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在沙子营村,邵玉珍成了“名人”,村里有啥值得纪念的事情,都会叫她过去拍一拍。2010年国庆节,村里青年张华结婚那天,提前预订的摄像师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张华的家人情急之下,请邵玉珍前去救场。一开始,邵玉珍信心还有些不足,深怕拍不好辜负了人家的心意,但她懂得救场如救火的道理,拎着DV机就上了场。

结婚现场热闹非凡,乡亲们趁这个机会难得地放松一下,搞笑的、逗乐的场面自始至终贯穿着婚礼的整个过程,邵玉珍拍得极为投入。过后,她有些忐忑地把带子在电视上放了一遍,刚看了几分钟,邵玉珍心里就有了底,她觉得自己拍的比专业摄像师并不差。张华夫妻及家人看过邵玉珍的带子后,都非常满意。自此,村里有了婚丧嫁娶,邵玉珍都成了忠实的记录者。

6年来,邵玉珍拍摄了三百多盘录像带,从这些带子中,她剪辑出《我拍我的村子――2006》一直到《我拍我的村子――2010》系列,导师吴文光对她的这些作品欣赏有加,并推荐这些作品参加各项比赛,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邵玉珍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民间纪录片作者。

让邵玉珍想不到的是,首都一些高校也向她发来邀请,请她到校与新闻专业的学子们进行交流。于是,邵玉珍拎着DV走进象牙塔,把她多年来拍摄DV的心得体会讲给年轻的大学生,得到了学生们的极大认可。

眼下,邵玉珍又开启了一项更有意义的“民间记忆”计划,就是寻访周围的一些高龄老人,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用DV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资料保存。目前,她已录制了数十位老人。

第3篇

姓名:姜 君

性别:女

毕业学校:贵阳市清华中学

高考成绩:703分

最想报考的学校:清华大学

贵州省文科状元姜君家住贵阳市黔陶乡赵司村,离周渔璜的桐墅书屋并不远。300多年前,清代贵州最知名的文人周渔璜正是从这个边远穷困的山村走出贵州,名噪京华。当地的乡亲很兴奋,因为这里300年的文脉延绵,终于又诞生了一个“状元”。2006年6月22日,姜君的母校清华中学将“喜报”送到了姜君的家中,并奖励了她2000元的奖学金。

据乡亲们称,姜君从小读书十分用功,奖学金拿了不少,几乎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因出自农村,姜君打小起就没参加过什么学习培训或特长班。她的成绩完全是靠个人的努力。在她看来,按照学校的安排,学习时间已够紧够累了,没有必要再去课外加课。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母校清华中学名字的暗示,从小,进清华大学读书就一直是姜君的梦想,2005年高考中她考了640多分,而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674分。在伤心落榜之后,姜君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选择复读,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她要再次报考清华大学。

姜君的母校清华中学教学质量很好,光是姜君所在的班上就有40多人2006年高考成绩超过580分。也许因为分数太高了,面对清华琳琅满目的专业姜君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了。据姜君的同学谢谦说,填报志愿时,姜君不知如何选择,便写了两张纸条,让谢谦帮忙抓阄,结果,谢谦抓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于是姜君就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姜君的眼中,学习并不像平常人想象中那么复杂:“学习需要一种状态,心情不好时,我宁愿去散步,从不勉强自己。”谈到学习方法,姜君表示,学习需要状态,状态不好去学习,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她在学习上状态比较自然,该放松的时候就去放松,该学习的时候一定会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家长心得

谈起教子经验,姜妈妈却有点“遗憾”。她说:“我们文化不多,在学习上,基本是靠孩子自觉。”姜妈妈说,还好姜君从小就懂事,家境并不富裕,孩子回到家后,总会主动地帮忙做农活。而且姜君在学校读书期间十分用功,成绩也一直很好,奖学金就拿了不少,几乎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始终让家里很放心。

教师评价

清华中学的老师一致认为,姜君重情义、谦虚,而且非常尊重老师。很多老师都说姜君见到老师总是笑眯眯的,有时候见到老师疲惫了,还会主动去安慰:“老师休息没有?放松一点哦。”善解人意的姜君也很受同学们喜欢。

状元自述

高考,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场战斗。走过高考,我却只感觉,我们走过了人生道路已经历部分中最坎坷的一段。前路,脚印深深浅浅,有我们跌跌撞撞的痕迹;今后的路,很长很长,或许会更泥泞,更艰难,但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对梦想的追逐。高考,让我们感受到了放飞的梦想,感受到为追梦而付出的艰辛与快乐。

高考之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喜极而泣,有人失声痛哭,甚至有人因长期的跋涉而疲倦至麻木,极致的喜与悲同时在千家万户上演。面对此情此景,当我与幸运的朋友们一起欢呼时,我仍想对高考失利的朋友们说一句:“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如果你哭过,笑过,跌倒过,爬起过,如果你竭尽全力地拼搏过,你决不是失败者,相信自己!

高考,真的是个残酷的词语。为了高考,多少人放弃挚爱的业余爱好,一心扎进书本里;多少人家深夜里仍灯火辉煌。头悬梁锥刺骨的努力,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有时并不能保证自己实现梦想;可是请相信,每一次的奋斗,每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会使我们离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坚持,永不言弃,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梦想捧到手心,我们可以追到心中的太阳。

高考,是一个诸多因素的合成体:实力、方法、心态……甚至,还得靠一点点的运气。高考就像一场博弈,每个人都是棋手,棋子也是自己。这盘棋的输赢很重要,重要到它可以影响一些人的命运;但它也没有很多人所想的那般重要。因为,棋手输了一场棋,人生仍有很多棋局正等待着棋手参与、主宰。高考这盘棋,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主宰人生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对人生的探索,人生的棋局,精彩仍在继续。

我一直坚信,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努力付出,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坚持不懈的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尽情地翱翔。

或许,我是这次高考中的一个幸运儿,因为我实现了自己及很多关心我的人的梦想。可是,我仍然是个非常普通的学生,用普通的方式学习、生活。我常说,学习方法是很难模仿也无需模仿的,每个人都会有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便不自知),而这套方法就是最好的。当然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方法也是有一定益处的,可以对比,参照,从而完善自己的方法。因此,我将自己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呈现给大家,仅供参考。

实力,一向是成功的一大前提。而实力是由平日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细节不容马虎轻视,积累的过程更是漫长而不容松懈。其实,最简单有效的积累是在课堂上。课堂上,老师们把或经典或创新的知识与思维传递给学生,学生吸收、消化知识并反思、质疑。最终彻底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实力的积累过程。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很多课外知识有趣且有益,学生可以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了解、识记这些知识点,而无需翻查众多资料,机械记忆,语文课堂上这点尤其突出。

当然,增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积累,也是不错的方法,对语文、英语学习最为有益。数理课上,紧跟老师的思路,可以超前,却不许落后;一些有效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跟随与超越中,逐渐融会到自己脑海中,根深蒂固,在你需要时便跳出来帮你排忧解难。

数理科有很多公式需要记忆,但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的记忆。就我个人而言,公式是从来都不需要背的。做题时几乎会用到所有的公式,而每一道做过的题,都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或者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或者一个细节,一个漏洞。在做题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公式的能力逐渐形成,公式就印在脑海里成了知识储备,而不是记忆负担。

因此,适当的练题对数理题的解题及速度都有很大好处,但请注意,题要适量且适合,而不是盲目的“题海战术”。适量,以每天数题为主,各种题型囊括,难度由简至较难,逐层深入。适合,即题不宜过简单到一眼看穿,也不可太难,大费周章,费时耗力;适合自己的题,需提起自己解题的兴趣与欲望,又不致过分偏难,甚至答案都看不懂,令自己灰心丧气,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套试卷,在高三冲刺时期也很有效果。每周或每日定时完成一定量试卷,即可熟练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又可模拟考试氛围。使自己适应高考节奏与气氛,找到最好的考试状态。

做题时会发现一些巧解方法,同样需要记忆,以在考试中节省时间。这些巧解多数都和公式有关,有些是某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记忆方法,在我看来,仍要在题目中熟悉、融会、决不可机械记忆。对自己的薄弱科目或薄弱环节,可适当地加强训练补充。

相信我,“熟能生巧”,在体力、智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练题,且让每道题都有应有的价值,从每道题中都收获一些东西,会大大提高你的思维能力与解题速度,当然这需要恒心与思考,而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更不是麻木地做题,同样的题型做过几遍再遇见,“似曾相识”,却不能真正识别。

专心上课,就有优质的课堂学习为基础;课后补充训练,就有提升的空间,实力与恰当的方法由此积累。但大家都说,高考是一场心理战,心态是最重要的。确实,心态决定着考场实力的发挥。每年高考,有多少尖子生扼腕叹息“空遗恨”,又有多少匹黑马横空出世了?调整好心态,我们才能从容面对高考,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初进高三,是怀着一种试探的渴望的,甚至还有些欣喜与骄傲。高三的生活在大家眼中稍带神秘,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对高三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渴望着。渐渐地,新鲜感被忙碌与紧张感所取代。在老师家长一遍遍叮咛声中,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我们高三了,高考即将来临。对寒窗多年的学子来说,高考具有一种神圣的意义,几乎决定着我们的命运,似乎是我们十几年学习生涯的最后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它的不确定性,它的重要性却使它带有一种压迫感,让我们在聆听它轻轻的脚步声逐渐靠近时,渴望中紧张与害怕也随之增多。自己的梦想,家人与老师朋友的期待与学习状态总有一定的冲突,冲突就形成了压力,使我们烦躁不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日益明显,亲友与老师的期待、关心甚至纵容加剧了对这差距的恐惧心理,焦虑与害怕与日俱增;我们甚至会强迫自己学习,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投入,于是继续烦躁。我们脑海里充满各种想象与假设都滑落至最低点,反过来继续影响心情与学习。我们害怕落后,于是拼命看书,做题,争先恐后地补课,在忙碌中熬夜。我们似乎可以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

忙碌,似乎是高三生活的主旋律;尽力,几乎成了高三学生的口头禅。可是,忙碌就意味着效果吗?尽力就真的无悔吗?当我们发现,盲目的忙碌只让我们疲惫而无奈,我们似乎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该怎么办?继续焦虑与烦躁吗?

这时,我们该停下脚步,好好审视一下我们走过的路了。我们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走路的方式与方向对吗?

一直害怕面对高考,一直不愿想象考后最惨的状况,那么,何不勇敢一些,冷静一些,在某个适于思考的时候,花上一些必要的时间,把所有该想的最好、最差的状况一次猜想过,至少让自己清醒且理智。思考过后,我们会明白,高考没有严重到不可想象的地步,我们会明白,我们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我们焦虑与害怕,在那么多不着边际的猜测被渐渐理清放下时,也渐渐减少,清醒的头脑才会放松。

想象过未来,我们该看看现在:我们做的那么多题,是让我们逐惭熟练,还是让我们日益混乱?我们补的那些课,是让我们弥补过去或精益求精,还是让我们被动而疲惫,没有主动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我们放弃的那些爱好,是让我们多了时间学习,还是少了时间让自己储备体力、精力与活力?我们日夜仰望的目标,是越来越清晰而接近,还是遥远得让我们因太久的仰望而模糊了视线?

“病急乱投医”,在这种慌乱的状态中,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效率。换个词:状态。

学习,是需要状态的。高考备战时期,当感觉疲倦或心情不好时,我会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找一种能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放松:和同学忘情地打球,畅快淋漓地流一身汗,冲掉所有麻木与疲倦;顺着一条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思考不思考都可以,直到累了想停下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坐上很久;找一个适合的朋友或老师,说尽想说的话;爬一座高峰;一个跑步;听一些喜欢的曲子……很多种方式,总有自己喜欢的一种,会帮自己把状态调到最好,会让自己重新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会让自己精力充沛,事半功倍。

有人说:“只有学习好的人才会有心情去闲逛,有时间去消遣。”这话反过来说也许更正确:“有时间来放松的人才会学习好。”劳逸结合大家都知道,可是很多人偶尔休息一下都会有负罪感,“大家都在学习,我却还在玩”,不能安心地玩,也就达不到到放松的效果。殊不知,“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们又不是永动机,怎能不需要时间来和修理呢?我从不强迫自己去学习,因为只有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后,才可能静下心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很多人都说,要有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年的住校生活,使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我却很少订学习计划。因为“计划总没有变化快”,我相信有计划的生活对能遵守计划的人来说确实有益,但对我来说却是很难实现的。学习计划大都过于规则化,不符合心情规律,考虑状态好坏,太过束缚;而我喜欢随性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学生的住校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不需要人来管束,自然也不需严格的一步步的计划。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计划,完全放任自流。每个学期或每段时间,大致该做些什么,应该是明白的,只是不必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而已。有大致的方向与目标,随机分配时间,这是适合我的学习生活,自然也是最好的。世界上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有那么多优质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模仿盲从,而是寻找或创造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套。

第4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课程建设

我校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向来是我校的办学特色。鉴于《数学建模》课程利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不足的特点,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把《数学建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2002年上半年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正式开设这门课程,在这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过很多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及时调整,对于60学时的课程建设现已基本趋于成熟。现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不足、解决方案和革新后的开课效果清晰阐述如下:

1 教学中遇到的不足

(1)教材不足,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对实际不足的背景了解较少,因此数学建模的相关教材尽管很多,但真正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材却很少。任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适合学生的课外资料,这就为任课教师增加了数倍的工作量。另外,数学建模要解决的不足来源于工程、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所需知识非常宽泛,而且不足的解决离不开计算机,采用的软件为各领域的专业软件,比如:matlab,lingo,spss等,对于单个软件可以找到很多专业的书籍,但是没有一本建模教材集中讲解这几款常用软件在求解模型方面的基本用法,只能依靠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就造成不同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很难制约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不足:a.模型求解侧重于数学理论的推导,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学习热情很低。b.由于实验课课时少,求解工具只介绍功能强大的MATLAB,软件的单一化造成了学生在很多模型求解时,走很多弯路,也得不到很好的结果。

(3)实验环节存在的不足:a.实验环节的题量和难度难制约。对于实验内容,教师如果选用的过易或题量小,则达不到开实验课的效果,如果选得过难或题量太大,学生做不出来或做不完,则有可能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b.常用的数学软件都是英文版,没有中文版,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寻求软件本身的帮助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策略毕业论文与课堂讨论环节上存在的不足:a.我校任课教师曾采用过传统的板书教学,对于中小型模型,教师在仔细地讲解建模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非常好。但是对于大型模型,由于实际案例比较复杂,一方面板书时间耗时太长,另一方面很难做到不足及模型假设的再现,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不连贯,课堂讨论困难,授课效果差。b.课堂讨论中,成绩差一点的同学存在心理障碍,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参与讨论。另外,有些同学固执己见,不愿听取他人意见。

(5)作业与考核环节存在的不足:a.开课初期阶段,若直接布置大型作业(比如往年的建模竞赛题),学生会感到难度大,无从下手。b.模型准备阶段不充分,导致模型过于简化或后期无法进行下去。比如2007年建模竞赛A题:结合给定的数据对中国人口增长进行预测。有很多同学感觉很简单,直接引用了教材上的简单的Logistic模型,后面便无法做下去了。c.考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所考内容仅限于对建模概念以及所用数学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实测每个学生的建模能力,达不到开建模课的目的。

2 解决方案

面对以上存在的各种不足,我校任课教师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研讨会,调研了解了兄弟院校的开课情况,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找学生座谈,查找了有关数学建模授课经验的文献,积极去钻研有效的解决方案。各方面不足进行了如下革新:

(1)教材建设。我校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与建模竞赛培训中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素材,将这些资料系统地整理、归纳和扩充,编写了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数学建模内部使用讲义。该讲义注重学生建模兴趣与建模能力的培养,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类建模不足都配有相应的软件解决方案,是基于建模基础知识、策略毕业论文以及各种专业软件于一体的讲义。讲义的设计能做到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2)实验环节革新。鉴于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任课教师编写了《数学建模实验指导书》,书中详细介绍了matlab,lingo,spss软件的基本用法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模型求解。另外,对每个教学模块设置了实验习题,按实验习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相对简单,主要是各种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建立简单的模型并求解浅析论文结果,其题量由实验的总时间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教师用1/3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选做题主要是针对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学生,难度稍大,对该类学生是一种挑战与提高,对这部分内容,我们鼓励学生完成但不计入实验成绩。为了避开抄袭,对同一知识点,50个学生出5~8套实验习题,实验报告中要求写心得体会,完全雷同的实验报告不计入成绩,对抄袭情况及时提出批评和警告。

3 革新后的开课效果

(1)上课时学生出勤率高,作业抄袭现象明显减少。大二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学习《数学建模》的热情非常高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每一次讨论,认真去做每课余大作业,并在习题课上主动走上讲台讲解自己建模的过程或理念,他们的热情直接带动了另一部分学生,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氛围,有时,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也会提出一些超出老师预料的方案。实验课上全班同学几乎都能完成必做题,有1/3的同学的选做题完成的也非常出色。在私下与学生的交流中,很多学生说非常喜欢这门课程。其中2004级的王文同学说:“课堂上唇枪舌剑的辩论拓展了我的思路,激发了我课下查找资料寻求真理的欲望。课下的大作业让我体会到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肤浅与不足,同时也领会到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真正含义。

(2)《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多学生勇于创新、留意观察,对“十字路口红绿灯的设置”、“我校食堂开放窗口的数目”、“自习室的开放个数”、“停车场收费窗口位置的设计”等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同时,文献的查找、建模论文的书写等为学生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做与建模有关的课题,这也充分说明了开设《数学建模》课程的作用。

《数学建模》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上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建模》课程建设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体会,《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设是不断改善的过程,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广臣,宋美,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策毕业论文的研究[J].高等数学究,2007,10(3):5661.

第5篇

自XX月9至今,我已参加了两年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训,经过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的学习和多次实践活动,作为参训学员之一的我,仿佛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洗脑”更新。第一、第二年的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来自省内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共同渡过了愉快、紧张、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两年,在回顾这过去的两年,感慨颇多,现将这一段时间来的学习、体会和今后的设想作一个汇报。

一、探索教学理论,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 “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我国职业教育现行政策、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教学实际,重点进行了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的研究。首先从认识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以往总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的教育,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我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更是为了开发人力资源,为每个劳动者职业生涯培养潜在的发展;使我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而不是少数群体的教育,也使我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职业学习者为本的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和模式,使之走上正确的轨道,步入良性循环,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通过培训和实践我认识到: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必须更新四个观念即“产品”的观念、“服务”的观念、“质量”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聚合五种动力即内驱力——理念创新,与时俱进,源动力——订单学生,订单教育,持久力——开放教学,校企互动,辅助力——专业指导,专业调研,提升力——多证离校,高职升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应遵循教学求实际,学生求实惠,企业求实效,实行专业本土化、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第三,通过第一、第二年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我们应更新传统的职教观念,变革落后的教学模式,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话动中的作用,把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的新职业能力观。

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双师能力。

作为领军人才我潜心学习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专业最新技术的学习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可以说是我最关心最热衷的学习内容。由于平时忙于应付一些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琐事,无暇顾及和我自己的懈怠,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作为领军人才己深感不足,因而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利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并广泛收集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研究和学习,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积极主动地多次下企业锻炼实践,到企业后不是仅表面上看看,而是直接顶岗工作,学习并熟悉企业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实践能力和关键技能的掌握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带领学校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源。

三、参与综合实践,丰富实践经验。

在这期间,我参加了XX年江苏省示范专业、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三项视导工作,这是省厅领导为我提供的最好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三项工作,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课堂上没有的东西,学到了许多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在过去短短的两年培训学习中,所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增进了知识,梳理了思想,激励了学习的欲望,指引了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我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下课相互学习,虚心向老师请教。我深深感到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综合知识素质,提炼自身的实践技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自觉作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岗位业绩来提升整体质量,促进职教的持续发展。因而我平时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研究探讨新的知识,消化培训的课堂教学内容,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通过两年的培训、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如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观、服务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经营人才、经营学校的管理服务理念,是决定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是否有新思路,是否有新突破的关键。观念更新了,办学的路子就会拓宽,办学模式就会有所创新,管理服务水平就会提高,学校就会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两年的培训、学习,使我更加对职业教育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职业教育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我深刻地感受到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培训虽然已过去两年,但我作为江苏省中职领军人才培训班的学员,我的职业教育生崖才刚刚开始焕发生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领军人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月,充满希望的季节,期待收获的季节,来自中原大地的优秀会计人相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这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是带着使命、带着责任的有志青年,渴望到国家会计的最高学府进行深造。通过持续高层次的学习,来提升过硬的综合素质,能够引领同行,传授知识,能够更好的为中原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我幸而成为一员,由衷感到高兴,同时也深感责任和压力。这里是新起点、新开始、新基础,走向新的目标……

一、财政部、河南财政厅、人社厅、组织部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财政部部长在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河南老乡王军副部长进一步指出:“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事业发展的先机,拥有了灿烂的未来”。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和会计事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储备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实现人才强省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会计人才基础。河南省财政厅、人社厅、组织部领导高瞻远瞩、洞察先机,抢占人才高地,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XX—2020年)》及河南省“xx”规划总体要求,在认真研究、分析我省会计行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河南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XX—2020)》。选拨优秀的会计人员进入领军队伍,就是该《人才规划》的重点内容。作为省直事业单位一名财务人员,很荣幸作为一员,享用《人才规划》的硕果。

从参加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选拔笔试、面试,到参加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集训,每一个环节我都深刻感受到了各级领导,特别是财政厅领导对这一项目倾注的心血与汗水。走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同学们相见时的喜悦,对未来知识的渴求,领导的嘱托,都写在期盼的面容上。

为确保培训效果,河南财政厅在选择培训院校时也精心做了大量的考察、比较,在充分考虑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教学优势资源,以及在会计行业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慎重选择了该院作为我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院校。会计处刘处长更是不辞辛苦,多次飞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与该院领导探讨、研究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参加领军班级的活动。在河南省财政厅的高度重视下,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领军人才的集中培训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和重视,会计学院教务部为集训安排了一流的老师授课,强化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安排了专职班主任,加强了与授课老师在各环节的沟通与联系,确保了整个教学环节的顺畅运行;专门组织了一天的室外拓展训练,为大家增进了解,尽快融入团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0月27日,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正式开始,在河南省财政厅会计处刘存印处长主持下,财政部领导欧阳宗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高一斌院长、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鲁玉、河南省人社厅纪检书记苗国强及河南省委组织部的领导等出席开班式并对全体学员做了高屋建瓴的讲话。高一斌院长首先表示热烈欢迎,并结合自己对“领军人才”含义的理解谈了会计人员的执业素质培养及行业发展前景问题,最后对培训班圆满成功表示衷心祝愿。欧阳司长详细介绍了领军人才培训的性质、目的及会计司在会计人才培训方面的长远规划。鲁玉厅长、苗国强书记等分别对学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大家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切实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

二、学习形式新颖,老师授课水平高

根据《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方案》,每届培训班培养周期为三年,一年一周期。第一个为培训考核周期;第二个为能力提升阶段;第三个为使用提高阶段。本次集训为第一周期,学习形式非常新颖。

前来集训班授课的老师更是大牌云集,既有清华、人大等着名高校的学者、教授,也有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还有国家部委的领导及着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把一个个深奥的经济理论知识用平易朴实的语言生动地传授给大家,他们用幽默风趣的话语,生动活泼的案例,把大家领入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海洋,这是大多数会计人员梦寐以求的学习机遇,在这种空前热烈的学习环境中,大家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到最大化,不少感性的、理性的思维也如泉涌。“交流、碰撞、裂变、融合、提升”是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对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提出的目标,我们在这次集训中不仅碰撞出了思想和学识上的“火花”,甚至都激发出了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激情。

集训采取的是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学员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原来传统式教学模式,学院按照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将学员的需求作为教学计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涉及会计专业技能、相关知识拓展、领导力培养等模块。集中培训的课程是省财政厅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针对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班的特点精心设计的,使教学做到“量体裁衣”,更具有针对性,全方位提高大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集中培训还增加了案例教学在培训中的比重,改变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培训模式,将增强大家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作为培训的目标,强化互动教学和综合技能的训练,在培训中加入小组学习、讨论、拓展训练等生动有效的教学元素,由被动学变主动学,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知识决定高度,能力体现素质,创新思维方式

老师的授课很注重对我们学员能力的训练,要求我们除接受知识,还要学以致用。因此他们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工作、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阐述和分析,并且充分与我们学员交流,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开拓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思考。

每一堂课所传授的知识,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些有着深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用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阐述最前沿的观点、最权威的理论,并结合鲜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我深受启发。通过学习,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认识到自己的差距;通过学习,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当前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工作中的不足。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会计职责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过去对会计的认识局限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种狭隘的认识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须超越传统思维,站在更高位置,从整个单位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业绩评价。

晚上和课余,我们常常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老师当天的讲课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每的讨论,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够非常积极踊跃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意见不同,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讨论效果非常好,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都有权力发言,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依托会计领军人才的影响,在工作中体现“领军”,引领单位和系统财务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财政部会计司欧阳司长在开班仪式上的寄语:何谓领军?何以领军?学院高一斌院长明确指出领军的涵义:在行业中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

在领军人才班中,通过和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越发觉得自己的不足,象井底之蛙,知识面窄,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难度,这些无不让我觉得压力的加大。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今后我将调整自己人生的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将会加倍珍惜这次系统地读书学习的机会,多读书,创造性的读书、学习,重要的是多读专业之外的书,不断开阔视野,学会站在更高层次看问题,学会“跳出会计看会计”,激励自己不断由执行者的身份向管理者、决策者转变而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军人才”。

“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让自己有用”,这是名言。是啊,作为领军人才,未来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所长,勤学善思,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快速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在单位、在质监系统激发更多的正能量,以此为契机,抓住机会,为实现人生最大的幸福----让自己有用,而努力拼搏!为会计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6篇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29-02

[收稿时间]2013-06-10

[基金项目]湖北省大学生校外实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游达章(1975-),男,湖北洪湖人,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数控技术,可靠性技术。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实践教育现状

英国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训练。英国大学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文献和设计试验方法,在试验过程中,要完整记录试验方法、思路、数据、现象等内容,这些过程均需独立完成,且实验成绩考核非常严格。英国大学非常注重“项目设计”,题目来自企业和教师的真实课题,项目一般需要3~6 人合作完成,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设计过程中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到任务分割、任务实现,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英国大学毕业设计贯穿最后一个学年,其中根据需要还可设5~6门专业课,且设计过程中组织多次答辩。同时英国大学教育也重视企业实践,学生被要求去企业做Placement,写分析报告。

从上述可知,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挥学生自由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理念。我国近些年在工程教育改革上做了积极的探索,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口号,开展了“质量工程”、“卓越计划”、各种国家级、省级创新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的引导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观念的转变,但与国外名牌大学相比,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相应措施

(一)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小,内容陈旧,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

受传统方式的影响,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大部分课时为理论讲授学时,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完所有的知识点,灌输信息量非常大,这是“填鸭式”教育方式,让学生有“被学”的感受和情绪,远不及“主动式”学习方式的效果。而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相比国外同类大学,明显偏低,据调查,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 其实验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达到50% , 而我国只有10% 左右。因此,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的课时量,减少理论授课学时,理论教学内容要少而精,重点在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质量不高,需加强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形式和考核方式

正确区分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根据试验目的,采用不同实践形式和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工作,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设计、组织和考核。加大实践考核成绩在课程总体成绩评定中的比重,有些课程甚至可采取实践考核形式取试考试。对实践任务,采用项目式、课题式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题,自由组队,从查阅文献到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实现,实验结论报告等,让学生分工合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要详尽,包括实验准备、试验方案、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心得体会,同时要详细报告个人所做的工作以及在整体项目中的作用。

高度重视企业实习,区分企业实习与校内实习的目的和形式,企业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一般在低年级进行,是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前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实习形式一般为参观;而生产实习需要学生到企业开展具有“个体独立行为”的实践活动,包括岗位实习、顶岗等,学生需结合自己专业知识,认识和掌握相关设备、工艺、方法和原理,进一步深化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毕业实习应根据毕业设计任务,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考察并开展实际科研工作,毕业实习可以分散进行。

(三)实践设备、场地不足,需改善校内实践环境和条件

要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首先要加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建设,没有优良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实践教学无从开展。实验条件的建设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场地、设备和实验师资。建设良好的实验条件,必须要既具有足够的场地和实验设备,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验师资力量。从目前情况看,大多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条件比较欠缺,与机械类专业招生规模不匹配,并且受传统专业影响,仪器设备更新不及时,设备比较陈旧。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重新整合,优化部署,及时更新设备,形成更完善、更全面的实验平台和中心。

另外,要形成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将实验室对学生全日制的开放,让学生能随时进实验室,随时动手实践,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效,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便捷性,促进学生进实验室的热情。

(四)教师队伍发展滞后,需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

目前,普遍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经验的比例都不高,必须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设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教师队伍。

校内教师可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校内专业教师队伍中挑选一批年轻的教师,赴企业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革和研究;通过学习、交流、培训、项目开发等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此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可从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任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五)思想重视不够,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制度保障

强化实践教学工作, 首先是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真正把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目前,大多高校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上是以实际教学大纲规定的总体学时来核算,也就是实验教学不管分为多少组,都按一次来核算,而教师实际付出的实验教学工作量远远超出教学任务书所下达的课时量,这样必定会严重挫伤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同样实验的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单独的实验工作量核算办法,按教师分组指导的实际工作量计算,提高教师指导实验的积极性。

建立定期更新、检查实验教学大纲制度,建立实验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监督体制,实验教学定时定点,纳入教学督导检查。加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检查和考核,建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各类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三、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建立目标明确、分类清晰、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综合实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科学分配各种实践教育学时的比例;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特别是基础课的验证性实验,精炼综合性设计和实验。综合性实践环节必须要以项目式形式开展,实行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题,多名教师联合执导方式。

对于机械类专业,以主干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设置专业课课程设计环节;设置制造装备与工艺、机电一体化设计、综合实验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构建连续完整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

设置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课外科技实践环节等创新素质教育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创新设计及科研等活动。

(二)重视企业实践,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平台”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建立多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企业的实际研发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联合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江捷.英国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3).

[2] 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3] 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大学 战略定位 评价体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就在本企业开办了企业大学。著名的《财富》杂志年度排行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拥有或正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根据相关预测,2010年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将达到3700所。受到国外企业大学如火如荼发展的影响,“企业大学”概念越来越为我国企业所了解。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如海尔、平安、万科、腾讯等,纷纷树起企业大学的旗帜。

企业大学是一个企业中的教育实体,它作为一种战略性工具支持公司完成其使命,通过众多活动来推进个人和集体的学习、知识和智慧的发展。企业大学的关键在于通过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靠科学管理。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靠‘持续不断的学习以及持续不断的教导’。”

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中国的企业纷纷趋之若鹜。但问题是:国内的企业大学尚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也就存在诸多不足。要想使企业大学真正起到拯救企业的作用,须解决企业大学建立过程中的诸多关键性问题。本文将针对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与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实际操作的对策。

一、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

中国近90%的企业大学是从原有的培训中心或培训部门演变而来的。在改旗易帜之后,中国企业大学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转变其原有的工作重心,认真思考公司目前人才培养的战略、工作重点和面临的挑战分别是什么?建立企业大学的短中长期目标是什么?如何看待企业大学与公司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关系?从以前培训事务处理专家的角色转移到更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角色上来。

企业大学应该保持与组织战略的直接联系,通过实践将学习成果与组织的战略经营需要联系起来。企业大学在设立学习项目的出发点通常是由于企业经营问题或者机遇所带来的战略转移,通过学习解决方案来对全员传播企业战略思想,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直接相联带来的最明显结果是员工对企业运作行为的认可度和执行力提高,而非培训中心仅实现对单一工作技能的提高。

(一)全员培训类

19世纪后期,现代工业的典型代表企业——大型制造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通过传统大学的教育(主要是思辨能力的训练,对于具体的职业能力训练明显不足)实现。大型制造业要求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同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还强调通过对员工反复灌输,影响员工产生“遵从组织价值观”的工作行为。全员培训成为了企业大学的核心任务。

“全员培训类”的企业大学有两大特点。首先,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员工在行动中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也有模拟实际情况的案例教学,还有为了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立实习或现场学习。

通用汽车设计和管理学院就是全员培训类企业大学的典型代表。1927年,通用汽车设计和管理学院(gmi)成立。和以往只培训管理层不同,gmi把培训对象扩展到企业的全体员工;并采用将学习与培训带入工作中来的方法;强调管理培训的独立性和内部有效性。gmi很关注公司内部的协同,与公司外部几乎没有什么合作。另一个代表企业就是汉堡大学。汉堡大学对于每个麦当劳餐厅的经理或特许经营者的训练,都是从普通店员做起,再经历班次经理、助理经理和餐厅经理的全角色训练。它所推行的学习方法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实验餐厅的实际操作;为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立的案例模拟。

(二)管理变革类

随着科技更新和社会变化的加快,企业需要在产业选择、经营地域、组织和管理方面不断变革。企业从单一地域单一产品逐渐走向多元化或多地域的进程中,企业大学在促进企业的内部变革中开始扮演更积极、更重要的角色。为了对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能够按照公司的要求高效稳定的完成工作,需要不断的讲授和灌输公司文化和价值观(随产业、地域、并购变化)。企业采取扁平化组织形态,企业利润的来源越来越依靠核心员工为企业的不断努力,核心员工的去留和企业盈利水平的关系更加密切。为了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组织学习系统。

“管理变革类”的企业大学有四个特点:(1)更加注重与传统大学的联系与结合,模糊教育和培训的界线,将企业大学学习与学位授予结合起来,从而留住关键人才;(2)由于组织规模很大,更加注重管理和领导力的培训,将培训与员工、组织发展有机结合;(3)从价值链的角度把对象扩展到供应商和经销商;从而实现支持流程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并建立利益基础之上的更稳固关系;(4)教育对象在涵盖其整个价值链成员的基础上,更注重与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群体合作。有些企业大学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特色,通过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来盈利;有的通过对于业内中小企业的培训,在市场掌控能力、市场影响力上获得不断的提升。

著名it公司惠普在经历了安捷伦分拆、并购康柏等重大事件后,逐渐从硬件厂商向引领业务科技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惠普不但持续对斯坦福大学等科研机构投入与合作,同时在内部的学习与发展部推进多元学习手段和内部组织诊断与关键人才培养。中国企业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先进管理经验的渴求越来越迫切,跨国公司积极寻找着与他们的中国客户们结成更紧密关系的方法。惠普商学院相继为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石化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定制培训服务,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加强了与这些相关企业的联系。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

随着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市场日趋全球化,新技术被用于商业实践的周期缩短,学科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风靡全球。企业快速发展,要求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视野。同时,形成终生工作的能力,在企业实现自我才能的成长被员工视为广义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企业的管理层,从员工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的角度思考企业哲学时,也不约而同认识到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保持技术领先和全球竞争能力的一种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类”企业大学有三个特点:(1)企业大学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有效推动企业适应未来;(2)在培训和发展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与企业绩效更紧密地结合;(3)更加注重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员工随时学习,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和新技术保证了随时学习的可能性;网络平台的学习有效的降低了培训成本。

实践中,微软提倡学习需要随时随地,遵从“明确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到执行学习计划,再到构想达到下一个目标需要的新的知识技能”模式;并通过“职业模式+ 能力或技能差距+业务需要” 的组合来决定培训的内容、时间、对象,所有的课程都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公司的员工,供员工选择。google则构筑了内部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鼓励工程师们将自己的创新点子放在这里,由其他人对这些点子做出评价和建议,使这些在20%的时间内自由发挥的结晶有可能落实为具体的产品。

凯洛格(key logic & tls)2009年度企业大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校长或首席学习官clo在其高管层中获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在战略业务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clo在高层主管团队中的比例不高,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程度较低;而事实上,clo和所有高管层的一个关键职责就是鼓励学习,确保建立起共享和传播教训、经验的机制。中国企业在利用企业大学推动改善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组织核心能力方面,应该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管理者,而不是单纯作为完成培训任务的辅助部门来进行。

二、企业大学的评价体系

企业大学最看重的是与企业长远的组织战略相联,并通过持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对之产生最终的影响。所以企业大学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层次: 其一是在宏观层面上,评估企业大学对组织的贡献,这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业内公认的、定量化的评估指标。国内很多企业大学大多停留在对定性评估指标进行定量化描述的层面上。其二是在微观层面上,评估每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包括对课堂效果的评估、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对行为转化效果的评估等几个层次。

针对企业大学的宏观评价可以从三个纬度开展。

对比国外一流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国内企业大学在培训项目效果的评估上也非常欠缺。企业大学必须衡量培训投资真正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价值,比如确立一些衡量指标来看企业大学对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顾客,以及最终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产生的影响。企业大学必须采用能够表明自身对企业的业务经营产生影响的直接指标,通常这些指标是围绕着企业战略与各职能部门沟通协商确定的。

业内一般采用以下五个指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1.认知:认知成果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所强调的基本原理、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或过程等所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2.技能:技能成果可以用来评价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所强调的操作技巧、技术或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等所达到的水准。

3.反应:反应成果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态度、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4.绩效:绩效成果可以用来评价受训者通过该项目培训对个人或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费用计划等决策提供依据。

5.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指培训项目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其公式是:投资回报率=培训项目产出/培训项目投入* 100%或者:投资净回报率=(培训项目收益-培训项目成本)/培训项目成本*100%。

目前,国内企业大学有的要求学员在课程结束后写培训总结和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组织学习小组与其他同事分享培训收获;有的则要求学员完成指定的项目。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的跟踪手段,故而具体执行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治理人员的重视程度。成立于2001年的卡特彼勒大学,荣获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颁发的2005年度最佳企业大学奖时,主要获奖理由之一就是其在成果落地跟踪方面的卓越表现。卡特彼勒大学强调,在公司范围内采用一致性的成果落地评估方法,切实做到在关键流程中将培训评估制度化,公司还要求所有全球性的培训项目都必须做出投资回报率的评估。这些确保企业大学培训成果真正实现落地的措施和做法,很值得国内的企业大学借鉴。

中国企业大学转型是未来学习发展领域的一个主流变革力量。从精通培训,转向既精通培训也精通业务;从单纯进行培训活动,转向建立持续学习能力;从关注输入点(提供课程),转向关注输出点(提升绩效)。在组织中,企业大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巨大潜力会对企业的核心能力最具深远的影响。我们的企业应该将企业大学正确定位,将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愿景建立直接的联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培训员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企业大学需要以更宽泛的创新思域和更前瞻的学习战略,承担起“拯救”中国企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美]梅斯特(meister).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世界一流员工(corporate universities: lessons in building a world-class work force).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岑明嫒.企业大学:21世纪企业的关键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慕课;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21-02

慕课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师如何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从而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这是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内涵与意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学生的知、情、意、行,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一切教学改革的成败,以至于教育界公认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何谓教师专业发展,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辨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充实。毛伟霞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培养个人知识、技能、专长以及作为教师的一切特点的任何活动,包括自学反思以及正式的课程学习。可见,这一定义涉猎内容颇广,但主要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1]。车军从教育学、法规政策、行动研究三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阐述。从教育学看,教师专业化应熟谙“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从法规政策看,提出应有规范系统的教师聘任、进修等政策;从行动研究看,教师应注重知识更新与重构、情感策略的管理和行为规范的修炼[2]。可见,他的这三个维度不仅涉及了教师课上课下所应具备的组织教学的全部技能,而且还涵盖了政策制度。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教师专业性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指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专业能力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专业品质包括职业道德,也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2]。车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就业指导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专业化发展绘制了明晰的路线图。

2.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就得到了法律的规定。教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职业,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其职业的专业性属性势必产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动力。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有力地促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的提高,是就业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直至达到优质教学的源泉,是确定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身份与地位的前提。利好专业化发展政策势必唤起就业指导教师内在生命价值,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水平的效果,关系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景。质量高、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其认知、开启幸福职业,掌握、经营自我美好人生叩开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之门。

二、慕课带给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慕课集全球名校名师、以海量信息华丽诞生,慕课平台正以开放、免费、大规模、足不出户在线学习揭开名校、名师的面纱,展示名校名师的风采,传播名校名师名课的理念、知识。慕课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对就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慕课平台当作跨学科、跨校、跨国、跨地区的国际教研室,加快慕课时代自我专业发展的步伐。主要从三个方面应对慕课的机遇与挑战。

1.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专业能力上,就业指导教师都面临着慕课的冲击。就业指导教师应首先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现代信息素养。其次就业指导教师要从专业教学的角度观摩慕课视频、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技术及策略理论。最后就业指导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参与制作慕课,对照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2.职业化观念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品质,其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源泉。纵观慕课名师课程,以及目前我国举办的首届微课竞赛视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师有着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放心态及创新意识。就业指导教师只有自身首先形成职业化观念,才能找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3.专家化魅力有待形成。魅力散发无穷力量,吸引他人追随寻访。慕课时代,在学生轻易获得海量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教学视频音像的情况下,就业指导教师地位何在,作用何在?笔者认为,就业指导教师急需形成专家化的魅力。也就是说,在学生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无所适从的时候为其进行专业化的引导,在学生获取新知却依然茫然的时候给予他专家化的智慧启迪,在学生陷入职业规划及就业实践的现实困境中,给予其职业化的个性化帮助。

三、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勇于创新,是慕课时代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方面不断提升,达到较高的境界,积极借力、学习、利用慕课,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反思提升自我的教学技巧,通过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练就独特教学智慧,促使专业技能精益求精。

1.与时俱进,勤奋好学,不断更新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慕课时代,就业指导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一桶水应来自更广阔的江河湖海之精华。慕课平台资源丰富,视频短小精练,汇集名家名课,就业指导教师应善于学习慕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慕课平台当作自己获取新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注册学习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审美学等广博的知识,为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笔者了解到,除国外慕课平台,中国自有慕课平台如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爱课程、超星慕课、果壳网、智慧树、C20慕课联盟等近十几个,在这些慕课平台上涉及《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面试技巧》、《创业实务》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其质量非常高,不同的讲授者以独特的理论视角进行精彩亮剑,如清华大学金蕾莅博士开设了《职业探索与大学准备》,北京大学庄明科老师开设了《职业素养提升》,南京大学顾雪英教授开设了《就业创业课》,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观点的碰撞启发创造力,观点的融合促发新飞跃。就业指导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断优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2.善于观摩,勇于实践,反思提升自我教学技巧,练就独特教学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萧枫在《教师的一生修炼》中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适应期,教师面临如何融入环境。成长期,教师面临如何磨砺与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成熟期,教师面临如何继续前进。高原期,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进行评估与调整。超越期,教师对自我进行超越[3]。对于就业指导教师来说,应理性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的放矢,规划发展。同时运用诸如观摩反思、协作研讨、同侪互训、培训、示范教学、经验分享、课题研究等策略,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4]。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其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是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的机制[5]。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分享讨论教学心得体会及教学视频,促进自己的教学改进;通过名师的示范作用,模仿迁移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聚百家之优点,练就自己独特的教学智慧。

3.笔墨勤耕,持续科研,反哺专业后续发展。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是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知识延伸的根本,科研的深入开展是教师获取新知、拓展新视野、创新理念的有效途径,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6]。慕课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课堂呈现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就业指导教师要紧跟新知识、新技能的发展,不断加强专业理论与教育科研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躬身力行的加强对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才能在理解运用这些新生事物上游刃有余,松弛有度,才能凸显个人特色、变革创新。发展是永恒的,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化内涵也在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应作为一个研究者,用智慧的头脑去发现、迁移、创新先进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升华,融入大海的宽阔,或激起时代的千层浪,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毛伟霞,李小丽.快乐思维教学模式[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2]车军.基于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萧枫.教师的一生修炼[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2.

[4]李庆华,等.微格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2,(24).

第9篇

作者:许建安 龙正海 金辉 竺丹军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实践探索

论文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创新高职校园文化模式,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进一步培植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打好扎实基础。

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深刻认识到依托行业优势,坚持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和创新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这几年,我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将优秀的医药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培植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精神动力之源。当人们身居其中时就会被一种强烈的无形魅力所吸引,引导人们从内心对其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并融入其中,自觉地使自己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之逐步趋同,这就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优秀的校园文化对高校教职工具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陶冶作用。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校训“厚德厚朴、励志远志”为底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部分,其中价值观念(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生产、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享、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就本质而言,两者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质区域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现代医药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符合现代医药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需求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医药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面向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必须按照医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这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情操的塑造,而这一切都是课堂教育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经过渗透、吸收、融合、更新而逐渐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来完成,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先进的医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在就业后就能迅速地适应和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之中。

三、医药特色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办好专业特色,为学生出得去;办精专业,为企业留得住学生,一直是我校开办医药药学专业的首要原则。现代医药企业用人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学校培养和输送的医药人才必须牢固树立首先是医药事业的共同体,随后才能成为医药企业利益的共同体。随着浙江医药事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加大了人才建设和培养的力度,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促成企业与学校拥有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心声。从2005年起浙江海正药业、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浙江华海药业等大型制药企业先后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办班长期合作办学协议,每年从大一、大二学生中通过宣讲、报名、遴选、面试组成“海正教学班”、“新昌准员工班”、“华海教学班”,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班开班后,除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双方共同执教外,我校还注重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同时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塑造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实施的方式以三部曲为主线。

一部曲:走出校门感知企业文化底蕴。每一届遴选进入“订单式培养”教学班的学生,除日常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熏陶外,我们还注重融入企业个性文化熏陶,组织“教学班”全体学生、专业教师、辅导员赴海正、华海、新昌等制药企业,由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进行企业文化讲座和企业全景参观,了解企业提供给学生就职的岗位群工种、住宿条件等,使“订单式”培养教学班的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对未来医药人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在参观后都会安排一场由企业老总与教学班学生的互动交流,由企业老总把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对待人才的态度,给予人才的待遇以及提供人才发展空间等一系列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信息传导给学生,学生也结合个体特性提出有关自身今后在企业发展的疑惑问题。互动交流促进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教学班学生作为企业未来准员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专业教师也感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启蒙引导。

二部曲:请进校门,认知企业文化元素。按校企合作办学章程规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班每月由各企业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到校为订单式教学班举办企业文化讲座,每学期初订出讲座日程表。讲座内容共划分为四大板块,一是企业文化理念(基本理念、经验管理理念),二是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共同行为准则、岗位行为准则),三是企业形象(企业标志、历史沿革、成长创新史),四是企业优秀标兵先进事迹(团队标兵、岗位标兵)。每期讲座结束后,安排学生组织讨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悟,评审优秀的入选刊登校报、校刊、系刊,让全校共享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多彩风貌,共同认识到作为未来的企业准员工应崇尚什么、弘扬什么、敬业什么,为今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展,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行为准则夯实基础,设置目标导向和动力源泉。其次,每学期安排企业举办一场企业文化宣传周,让企业情景、企业文化、企业创业史、企业发展史、企业创新史以展板的形式在校内主要干道进行陈列展示,形成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元素融合的一道闪亮风景线,颇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全场师生会长久沉浸在互动中,对引导学生刻苦磨砺、夯实素质,迎接企业检验富有持久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三部曲:场景实战,认同企业文化结构。按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的各教学班除大一、大二两学年在校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实验,修满规定的学分外,从大三学年起全部转入订单培养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学校实训教师为辅助,在企业提供的实训场景内完成实训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辅导,企业对接纳的订单教学班学生举办为期一周的上岗培训后,学生全部以企业“准员工”身份转入相应的岗位群工种顶岗实训。转入企业鲜明个性文化氛围中锻造企业延绵不息的文化特质,与企业团队群体一起梳理、提炼、萃取文化的积淀,为推动企业的发展竭尽所能。从感知企业文化、认知企业文化升华到认同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建空间平台和快速成才、成长提供通道。同时,按学校制订的“双师素质型”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方案,每年组织专业教师赴企业研修,不但要求专业教师学习先进的制药工艺流程和先进的制药设备工艺技术以及药物研制的前沿科学技术动态信息,还要求掌握和吸收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内涵精粹,融入到校园特色品牌文化建设中去,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使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说学校这几年来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校企文化互融交流诸方面的创新实践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主旋律,也引起了省内外广大医药企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用人单位的赞扬和好评。

四、校企文化融合实践途径

1.从“软件”上着手营造企业的精神文化氛围。校园的“软件”是学校的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支柱,它的形成能在校园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精神文化基本不受时空变化的影响,它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成为特有的学校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感染是无形的、持久的。因此,要在“软件”的建设上体现和融入企业文化的精神,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企业文化元素的底蕴,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校园专业技能文化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加强“硬件”建设,彰显企业文化氛围。校园的“硬件”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环境、建筑布局、艺术景点、传播设施等。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从长久来看,对师生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职院校校园的建筑风格、艺术景点要融入行业职业文化内涵,从中发现办学特色和方向的差异,从而体现学校建筑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建立企业文化宣传展廊,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视觉到企业文化底蕴的内涵,企业创业发展的动态风貌,为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提供时空场景。形成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的生成,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现代和谐文化的传播。

校企文化融合,重点应该放在缩小校企文化差异以达到校企之间的无缝隙融合。校园文化只有不断吸收企业文化精髓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所创新,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萍.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J].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2-14.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3-34.

[3]韦华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6).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09-04

高校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源泉,开展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能力是学习的“第三本护照”。要求将“创业教育”与目前的“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对待。在此背景下,加强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普及。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

(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不明

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即机会意识、创新精神和理性的冒险精神。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能够体现创业意识,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活动中都将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渗透其中。法国专门成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CEPAC)。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反观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起步,之后尽管在中国高校全面铺开,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作为一种必备的素质加以对待。有些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定位上存在着“功利性”思想,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为解决学生就业的“燃眉之急”,或者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质上是“求职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之类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而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其真正目的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得以进发和发展,进而具备积极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能力和强烈的企业家精神。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内容单一

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创业能力素质类课程和创业实务操作类课程等。而在我国,由于对创业教育存在片面理解,有些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体系。从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创业教育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关注的仍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系统教育”。在专业性和个性化方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相分离,所设课程与专业没有关系或关联度不高,多为“千人一面”全校性公选课的普及性教育。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多年使用相同的教材,理论基础薄弱,内容浅显。

(三)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实践不足

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的学识和创业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效果。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一项教育,从事创业教育的优秀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在国外,创业教育教师大多从事过创业或投资实践,并有担任企业外部董事的经历。国内的大多数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投资实践,缺乏企业实战经历,只有少数几个人经过KAB课程短期培训后“现学现卖”,多数授课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学生的指导力不从心。与师资力量薄弱并存的是,创业实践方面也存在较大欠缺。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创业教育还仅限于理论教育,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等平台严重不足,缺乏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稳定载体。虽然少数高校建立有“创业一条街”、大学生食堂、书报亭,但能够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且过于关注一时的投入产出,缺乏长远的规划,缺少专业化的指导,“实战”作用、实践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缺少创业锻炼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学习,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创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如何正视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应以使广大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为基本使命,以为具有创业意识和知识结构的部分学生提供创业系统培训为发展方向,以通过教学实践和专项培训帮助具有创业能力与优秀素质的精英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为奋斗目标,并以“教学主导、培训指导、实践引导”为路径,科学构建分层分类、逐级推进、“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一)坚持教学主导,以“普惠性”教育植入创业“基因”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特质,成为让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基因”。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及素质拓展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保证创业教育常态化

高校应积极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级别的精品专业教育课程,可采用“2+2”的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可开设《创业学》、《创造学》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可开设《大学生创业基本理论、方法与实践》、《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造方法论》等选修课,从而有效夯实大学生的创业理论基础。

2 优化课堂教学师资,确保创业教育专业性

从事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应通过“选、送、训、聘”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充实到创业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中去;可聘请校内教授或副教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组,对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和方向性指导:应加强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升,如定期选送教师去企业体验创业并积累经验、参加SIYB创业师资培训班等;重视引进校外资源,如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等在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人士成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不同内容模块的创业讲座或培训课程等。

3 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创业教育全面性

丰富创业教育教学内容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素质拓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相关活动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比重: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学校科技服务以及科研横向协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横向课题和科技服务: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要将创业教育内容和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要将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及实习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以创业促进优质就业。通过以上“四个结合”保证创业教育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加强创业教育的全面性。

(二)坚持培训指导,以“提升型”教育选育创业“种子”

作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重要延伸,系统培训有利于增强创业教育的直观性、真实性和感染性,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广泛植入创业“基因”的基础上选育优秀的创业“种子”。因此,做好系统培训指导工作,是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 加强创业机构建设,促进创业教育规模化

大力倡导建设高校母体下的创业学院或者创新创业学校等,打造开展创业教育系统培训项目的主要平台。培训项目应注重教学模块化设计,应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和毕业设计等模块,对学员甄选、学制、学时等作出严格规定,力求造就一批创新创业精英。

2 举办创业专项培训,促进创业教育系统化

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有机结合,对于有志于进一步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可建设如“创业模拟实训室”、“企业沙盘对抗模拟中心”、“网络创业实验室”等平台为其提供创业模拟的机会;对于有意创业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分层、分类提供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并可联合各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开展专项培训。

3 打造网络教育阵地,促进创业教育网络化

通过开通创业教育官方微博、博客、短信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等形式,形成立体式、广覆盖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国家以及地方和学校的创业政策、创业活动信息以及创业典型事迹。同时,可开设创新创业名人讲坛、科技创新论坛、杰出校友论坛和大学生创业沙龙等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

(三)坚持实践引导,以“针对性”教育培育创业“果实”

创业实践活动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必备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培育创业“果实”。

1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创业教育提供演练平台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实践基地。一方面,在校内建设创业实训基地、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典范模拟实验室、创业模拟沙盘室等模拟创业基地,为创业模拟提供平台。建设集中式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强烈创业意愿、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大学生提供实验基地。另一方面,可在校外投入资源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在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具有实践功能的良好环境。

2 优势投入各类赛事,为创业教育提供展示平台

高校可以积极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类创业赛事,以赛事为依托,建设“校、院、班”三级参赛机制,仿照国家和省级创业计划竞赛的竞赛机制和赛事规则,在校内开展类似赛事,为有潜力的创业团队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为创业大赛精英提供展示的平台。

3 丰富创业实践活动,为创业教育提供交流平台

立足“点面结合”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面向全校师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赴企业体验创业等;面向创业积极分子,举办创业沙龙,遴选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等。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创业类社团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在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平台作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可以届次化地组织大学生创新科研立项工作,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浓郁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体系

首先,必须加大对创业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把典型的案例、实践的心得体会穿插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去实施;在课程的设置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强化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真正融为一体,既保证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连贯性,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其次,必须加大创业教育优质师资选拔与培养力度。一方面立足自身,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学术交流、深入企业学习等形式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面向社会,聘请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验和学术背景的人士,以专兼结合、动静结合的师资队伍体系,让学生在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者,必须加大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相辅相成,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可以促进创业教育往更理性和成熟的方向发展。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者也逐渐多了起来。

(二)完善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

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逐步建立并实施了创业相关法律,尤其是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和扶持,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包括一定时期的税收减免及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在一定创业年限内免税、免证件注册等费用等。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相关法律还是十分欠缺。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创业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都是零散的,缺乏后续体系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形成政策体系,真正能够受惠的大学生创业者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除了制定法律保障之外,还应尽快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解决中小企业创业融资问题。此外,政府还需要注重政策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规范性;简化创业的程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实行税收优惠,提供补贴、信息服务、信用担保等,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成立专门负责创业的机构,为创业提供咨询、贷款等帮助。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创业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相关信息。

(三)完善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11篇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of art design of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creasing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because of not clearly known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design result in site of course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of market demand become more obv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al training, there are some issues occurred in it, such as 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and revolution of project structure are not in place, vocational features are not distinctive and so on. The education of art design still have many practical constraints.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

Key words: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curriculum structure;pers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36-03

————————————

作者简介:王丽(1985-),女,江苏镇江人,中级注册设计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生存环境的品质,构建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追求。在这种需求的趋势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有上千所。我国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多是沿袭于本科院校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高职教育则应该具备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业务型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1 高职类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

1.1 国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市场的急速需求,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接踵而来。发展的步伐是值得庆贺的,与此同时,我们不免要反思在这样的形势背后,快速发展该专业带来了怎样的结果,我们的收获是否有悖于当初办此专业的初衷?纵观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由于各院校的性质与基础不同,使得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与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环境艺术设计,这里的“环境”我们可以直接地理解成一个介面两个方向,介面指的是建筑,而这两个方向分别指代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将室内-建筑-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度量,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才能跟得上市场需求的步伐。而我国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教学体系,多是克隆本科或同类院校,竞相开设室内设计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摸索、改革,继而通过学习、走访兄弟院校,更为满足市场和自身的利益,因而加设了景观设计专业。但时至今日,尚有很多的课程结构有待于成熟和提高。众多院校都在积极进行着一系列适应时代步伐并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改革,从专业定位到教学理念,课程结构设置到教学形势无不发生着改革与变迁。

1.2 国外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国外没有环境艺术设计这个名词,国外只有建筑、园林等。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在包豪斯教育体系问世之前,国外的艺术设计一直是以实用美术和纯美术区分的,但包豪斯教育体系形成之后,它打破了实用美术与纯美术的界限,在艺术设计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到教师教学以至管理方面都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对各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都起到了不可否定的影响和作用。德国最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整个办学模式至今仍对当下艺术设计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包豪斯学校实行工厂实习制,强调教学走进社会实践的办学模式。设计是一个服务行业,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将设计力量转化为生产力量来体现其价值。知识与技术的衔接已经成为欧洲艺术设计的主要课程,成熟的知识转化体系已经形成,设计者可以自由发挥出自己创作的作品。因此,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综观当今各国的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或多或少的延续着这样的教学方针和理念。

1.3 中外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差异

1.3.1 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受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学院里存在着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生对专业技能和项目实践能力的渴望很少,能在学院得到满足,而学院一味认为技能和实践是毕业以后的事,只传授很少的技能,美其名曰与社会接轨,甚至只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从院校毕业还得重新学习技术技能,而企业却更希望接受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部分院校由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学质量严重欠缺,只片面培养学生注重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如纸上谈兵,而毕业生也只能够满足低端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我们每年有几十万的设计毕业生,但是高级设计人才仍然紧缺。单方面的偏理论或是偏技能都不利于我们培养出高水平的设计师。

1.3.2 教育环境的差异 现代教育不是象牙塔,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对设计教育有重要影响的首先是整体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是与设计教育密切相关的设计产业的繁荣程度。而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发达国家,设计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产业界与设计教育界密切合作,形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关系。而我国的设计产业发展缓慢,企业与设计院校的合作即使有也是停留在表面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合作模式。

1.3.3 教与学的差异 从学生入校前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他们的绘画功底并不输于外国的学生。但为什么在校几年后,就和别人有了如此大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和学科,而我国的设计类招生制度是仅以美术的绘画功底为评判方向,画画得好就一定有设计思维吗?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国外则不是这样,甚至有些院校不要求你的绘画能力,这种情形下就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对设计有头脑的学生渗透进来。笔者认为,教育就是一系列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可以塑造人才。如果我们的招生或说教育标准是创新,那我们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和启发就是创新,我们就可以培养出这类学生;反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也达不到优秀。创新能力是其一,其二是学生自身的自主求学问题。西方学生有很强的危机感,他们从18岁成人后就很少依赖父母,因而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就比较强,严格要求自己。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笔者这几年接触的学生当中,不可否认有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有担忧的,但只在寥寥无几的少数,大多数学生随波逐流,学习氛围很差,对知识的渴求早已抛下,没有上进心,不知道将来自己要什么,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这种对未来没有危机感的学生比比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初步提出对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调整策略

高职教育中设计教育教什么?技术还是思维?知识还是经验?只有明确了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的目标,才能合理也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使教学计划与教学标准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关键问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实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的栽培,所以这也决定了人们在选择高等教育时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倾向于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职业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人才却成了瓶颈问题。对此,初步提出以下调整策略:

2.1 重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特色化 课程的结构设计,是教学计划从实施到落实的基础,是构成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首先,高职的教育目的不同于本科类院校,而现下套用本科类院校课程结构模式的院校不在少数,教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学校自身的定位将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发展,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准确而完整地认识教学目的,调整并完善课程结构重组显得格外重要,而且这种定位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动,有自我调整及更新的能力。其次,在专业定位上,目前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混乱,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明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包括室内和景观两大方向,我们应该跟随市场比较现实地改变只围绕单一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结构的狭隘思路,以建筑内外空间进行明确定位,厘清专业内涵,重构课程结构,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模式。高职“特色化”教育首先表现在高职的定位上,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专业特色化是指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课程结构设置等方面结合各院校自身的优势办出自身的显著特色,培养出在技能和综合素质上都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2 加大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社会接轨 对于多数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和短期学习实践的课程安排都是存在的,只是课程课时分配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都会受到限制,自然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校内实训室的建立与校企合作伙伴的建立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必须的。没有相应的与课程结构相配套的设施支撑,或只有短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学生的操作技能、设计水平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加强实践教育、增加学生动手的学习机会,并应该建立完整的实习保障制度。环境艺术设计的许多专业课程是需要现场操作和实践的,由一线工人师傅或实践能力较强的资深设计师为大家现场示范操作,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在校内的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形成感性认识,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充分利用寒暑假实践,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主选择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让学生有目的地选做课题,参与工程,在此期间应严格遵照单位管理模式运行,学生每天要记实习日志,写出相应心得体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思考,增强心理素质,从根本上克服了理论与也实践的脱节现象,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该回校后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学习与培养,缩短了学用结合和适应工作的时间。

2.3 动态的市场,动态的课程结构设置 在市场经济中,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的变迁息息相关,应该因地制宜,随时处于一种动态的随市场发展而不断改革的变化之中。学生可以利用从学校所学知识轻松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这才是高职院校设计教育的成功所在。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那学校和学生都将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这就要求在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时与时俱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设计元素、设计理念、设计思路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跟新着,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也应该跟着时展的步伐,做出必要的调整,摒弃过时的教学内容,更新国内外前沿的设计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内容。学校必须充分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就业形势,对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更新,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优势地位,站得一席之地,也才能创办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素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2.4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倡导师资结构双轨制 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深化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要注重专业修养基础课程的设置,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心理、自主创业的意识以及终身发展的能力。

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是课程设置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执行者是教师。在环艺领域,技术、材料学科的发展很快,而我们的老师反而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不够,基础也不宽泛,毕业后很难进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再学习、再提高的能力也相对缓慢。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极为重要,应始终处于前沿位置,只有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才能不断保持课堂教学的专业性,才能带领学生了解业界的最新动向。所以,学院应该多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授课内容充分体现出课程结构设置的价值。

3 结语

知识爆炸年代,人才辈出,但全能型人才不多。在短短的几年在校时间里,一味要求院校把能走上社会学以致用的所有课程都传授那是不现实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找到一条出路,在课程设置上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发展高职环境艺术教育,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但不管如何改革和发展,在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理论分析之前的仓促调整都有可能导致课程结构的混乱,而事实上,在教育系统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往往最担忧的不是落后,而是混乱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第12篇

模拟考卷

1. 有多少个crus在beaujolais,分别是什么?

2. MLF是什么?

3. 列举st.emilion的卫星产区?

4. 说一下德国糖度分级是哪六个?

5. 为什么要选美洲属的根茎做嫁接?

6. 葡萄园和酒庄哪些因素是决定Red Rioja风格的?

7. 为什么智利逃过了根瘤牙病的浩劫?

8. 很多葡萄园的周围会种有玫瑰花,请问是什么作用?

9. 香槟塞上刻的是什么?A.品牌名称;B.序列号;C.Champagn;D什么都不写。

10. 以下材料能赋予葡萄酒最好橡木香气的是?A.橡木桶;B.橡木屑;C.橡木精;D.橡木棍。

这个考卷你能得几分不重要,关键是它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培训和考试,日常的品饮确实少了些乐趣,至少少掉不少谈资。这算是葡萄酒培训的魅力之一吧!

优秀课代表

刘易珊 侍酒师

目前的培训状态?

目前通过的认证有ISG中级、CIVB初级。

缘何参加培训?

当时还在上大学,最开始是兴趣为主,因为艺多不压身,学了至少没坏处。到后来发觉自己喜欢又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品尝葡萄酒,最主要还能当事业,这样的话就不是兴趣占主导了。另外,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喜欢什么样的教学风格?

入门级的需要轻松活泼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深层的课程就需要一定的严肃。不过只要是老师能够讲更多的东西,风格气氛对我影响都不大。印象最深的是文含老师,他备课很充分能够解答很多的问题,扩展的很宽,我听他的课会觉得收获很多。

李薇 媒体从业者

目前的培训状态?

刚参加完WSET高级的考试,焦急等待成绩的公布。

缘何参加培训?

作为葡萄酒专业媒体的市场总监,就要把握好葡萄酒市场的动态,首先要对葡萄酒非常的热爱并且有深入的了解,而自己也是品尝葡萄酒的过程体验到了快乐,也慢慢的爱上了她。于是就希望能系统学习葡萄酒的知识,这才参加了目前最权威的WSET的葡萄酒培训课程。

喜欢什么样的教学风格?

在葡萄酒知识方面的教学还是应该系统、完整,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把知识融会贯通。当然,在品酒课程时,可以轻松,分享各自的经验。个人比价喜欢凤仪老师,虽然没有参加过她的课程,但是平时的接触,知道她是一个非常刻苦、有钻研精神的人,并且负责任。她会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分享给学员或者是朋友。

David 爱好者(某企业高管)

目前的培训状态?

WSET高级在读

缘何参加培训?

首先自己是葡萄酒的发烧友,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和商业伙伴是志同道合的酒友,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品酒、聊酒,于是自己就想到系统的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助于理解葡萄酒,也增加了自己的谈资。

喜欢什么样的教学风格?

目前参加的就是凤仪老师的课程,个人就很喜欢她的教学风格。她风趣幽默,而且见多识广,鼓励我们多把自己对葡萄酒的感受表达出来。另外,课程也让我发现了之前一些葡萄酒消费的误区,比如,以前我比较认波尔多列级酒庄以及勃艮第的高端酒,因为身边的朋友也都在喝这类型的酒。但通过课堂上盲品的引导,我发现原来自己喜欢的葡萄酒类型更广,不一定是贵的酒才好喝,也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葡萄酒,我会把这些介绍给我的朋友们。

专业代表

本期推荐国内相关机构已经取得授权的国际权威认证,不必花大把银子远赴他国参加培训。

WSET 全球最权威的品酒师认证

如果想在品酒师领域有所建树,WSET认证是个不错的选择,它的全称为Wine&Spirte Education Trust(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成立于英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所授予的证书时目前全球通行也是最权威的认证。它也是葡萄酒爱好者的最爱,拿个WSET文凭玩也成为国内“胃口先富起来”一部分人的时尚新风潮。

目前,WEST在全球47个国家开设课程,授课语言已达13种之多,通过位于世界各地的授课组织来执行培训及考试,考试与英国总部同一时间进行,并使用统一考题。WSET共分为5个级别,国内爱好者大多数选择参加WSET 2(中级)的培训及考试,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突破WSET 3(高级)的门槛儿,有人说是WSET总部将考试难度略微降低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酒迷储备了更多的葡萄酒知识。至于WSET 4(文凭)级,国内通过的高人也是屈指可数,他们更被酒圈子的损友们戏称为“非人类”。其中1、2、3级可以跳级参加考试,而WSET 4必须拥有WSET 3认证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报名参加。

ISG全球最权威的侍酒师认证

全球最权威的侍酒师认证机构当属ISG,全称为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国际侍酒师协会),它是全世界唯一获得BOE(Board of Education)美国各州教育部认可和批准的侍酒师教育机构,已有近30年的历史。目前在全球60多个城市设立有分校,北京便是其中之一。

培训主要针对高级餐厅、酒店等行业的从业者,在国内可以完成的认证分为初、中、高(文凭)三个级别。三个级别也必须进阶的形式参加,其中初级和中级的通过率比较高,这些认证是帮助学员进入葡萄酒行业或者从业人员提升职场的良好途径。而第三个级别SDP(ISG侍酒师文凭认证)的难度就呈几何级数上升,难度与WSET 4级相当,国内的拿到此文凭的人也微乎其微。这个级别采用248课时的集的强化式培训,ISG国际侍酒师协会是通过直接面对面授课形式而授予侍酒师文凭的。

相对于WSET,ISG在国内相对本土化,采用中文课程和中文考试。

Cafa侧重法国酒的侍酒师认证

法国CAFA侍酒师学校法文名称(Cafa- Formations)是一所研究葡萄酒及酒精饮料专业品鉴的国际学校,它成立于1986年。从2009年7月开始,法国CAFA侍酒师学院先后多次在北京、武汉、郑州、南京、温州等地区组织开展短期课程,同时在北京设立分校,设立长期系统培训课程,给广大的葡萄酒爱好者提供一个在国内学习法国国际侍酒师课程的平台,宗旨是培养中国的专业侍酒师和传扬葡萄酒文化。课程设置针对于提升学员自身对葡萄酒的品鉴以及对葡萄酒专业知识的认知,系统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葡萄酒以及侍酒师的发展演变历程。但CAFA的课程大部分针对法国葡萄酒和法餐,目前中国的课程设置也因地制宜,将较多增加除法国以外的世界酒,以及中餐、亚洲菜系配餐的知识。

CIVB 针对波尔多葡萄酒

波尔多葡萄酒学校(CIVB),正式法文全称为L’Ecole Du Vin de Bordeaux,英文全称为Bordeaux Wine School。自1992年开始,学校已培训了10000多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教育者、贸易商和爱好者。目前世界范围内仅有70多名培训人员获得 CIVB授权讲师资格。波尔多葡萄酒学校则更重视波尔多葡萄酒的革新以及波尔多葡萄酒的市场销售领域,拥有专业的葡萄酒知识体系,提供自由的、享受波尔多专业葡萄酒知识的平台,全面学习法国葡萄酒的基础知识、酿酒原理、法国葡萄酒特点等,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限制。课程以培养专业人士入手,让更多的人了解波尔多,成为波尔多的品牌大使,从而加大产区的知名力。然而CIVB只针对于波尔多葡萄酒,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和其他国家一样,波尔多葡萄酒学校在中国同样也是与相关机构合作授权其在中国地区展开培训,逸香葡萄酒事业部及富隆酒业文化推广部等等均是其在中国的授权单位,他们同样拥有稀有的CIVB授权讲师。

班级代表

全国重点城市开课

逸香葡萄酒教育:逸香是国内进入葡萄酒培训市场较早的一家机构,面向社会招生,目前拥有培训师最多、学员最多、开设班级最多的葡萄酒培训机构,它还是ISG在中国的独家授权培训机构。除国际通行的ISG及WSET认证培训外,逸香还提供“波尔多CIVB”的入门培训,以及由其自行开发的一套“ESW品酒师认证”中文课程和针对零基础的“逸香葡萄酒直通车课程”。

酒商也开班:目前多家进口酒公司都陆续开设有WSET认证的课程,主要面向公司内部员工及客户,同时也面向社会招生。其中ASC是大陆地区第一个取得WSET认证授权的公司,培训师队伍包括多名WSET的推荐讲师。

虽然面向全国重点城市开课,但上海、北京两地的课程更具实力,授课培训师也更具影响力。

北京为基地

龙凤美酒顾问:是北京WSET认证最权威但小众的培训机构,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创始人之一的赵凤仪女士担任主讲,她也是北京唯一WSET 讲师及WSET高级证书品酒考试部分的考官。龙凤美酒也于今年初刚刚获得WSET 4级认证的培训资格,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家获此特权的葡萄酒培训机构。

CAFA中国学院:法国CAFA专业侍酒师学院是一所从事专业侍酒师教育的国际酒精类院校,中国的分校引进法国总校的全套教材,并结合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行业现状重新编排。与WSE及ISG认证培训不同,CAFA法国侍酒师认证的培训周期更长,需要500个课时的时间,学生接受的培训更加系统和全面,去年在中国刚刚培养了第一批学员,今年4月将迎来CAFA中国学院的第二个学年。

上海为基地:

CRU酩源美酒汇:由葡萄酒收藏家Johnny Cheung先生于2009年创建于中国上海,是一家专业的葡萄酒咨询顾问公司。 CRU,来源于法语单词(葡萄园),酩源将她引申为Classic,Rare,Unique,并作为对酩源品牌定位的独到诠释。公司的主要服务项目之一便是葡萄酒培训,拥有多名资深的葡萄酒讲师,主要从事WSET的认证培训,同时也开展面向爱好者的葡萄酒兴趣班。

课程构成 (4张大图)

理论知识

品评训练

实地考察

实践训练

班主任代表

Nicolas Carre(方启俊) CAFA北京分院教导主任、讲师

亚、非、欧三大洲的寻梦之路

Nicolas 是位腼腆的法国人,却有一个中国味儿十足的中文名字方启俊。其腼腆的外表之后隐藏这一颗充满激情与热爱挑战的心灵。他属于法兰西尼古拉斯家族庞大的后裔中的一员。而这个拥有“贵族”血统的法国人,十八岁就在社会上闯荡。然后非洲、英国,再后来到了越南、菲律宾,最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Nicolas的从业经历是从在众多知名餐厅做斟酒师开始的。Mont Saint Michel岛的La mere Poulard餐厅、诺曼底米其林的Manoir du Lys餐厅以及英国几家国际大酒店,他都曾在其中任职。2004年,尼古拉来到了中国,他做过中国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的新闻主播,做过DCT wine葡萄酒商在北京的销售代表,中国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经理及高级斟酒师,还组织各种培训、品酒餐会、品酒比赛,他样样在行。

目前Nicolas担任CAFA法国葡萄酒学校中国分院的教导主任,而他本人曾经也是CAFA的一名学员,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法国侍酒师的认证。谈到这个认证的取得,Nicolas还坦白说当时参加这个课程是带着功利心的。因为当时想到亚洲特别是中国来,一个朋友告诉他,想来中国必须有一技之长,目前在中国葡萄酒相关的专业人才特别缺乏,于是Nicolas才报名参加了CAFA的课程。但他其实早年间就学习过酿酒技术,精通法国产地的葡萄酒品酿,并在其丰富的旅行经历中体验世界各地葡萄酒文化,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品酒技术体系。

对于教学方法,Nicolas颇具心得,他说小的时候不怎么爱学习,现在,每当想起自己现在居然成为一名老师都会忍不住发笑。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他明白了当时不爱学习并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那时老师的方法有问题,因为他们上课的方式总太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Nicolas成了老师,就非常注意教学方法,想办法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习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老师是课堂上唯一讲话的人,班里的学生一半就会睡过去。但如果有交流与互动,情形就大不相同了。Nicolas相信视觉信息去教学的魔力,因此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是他的课堂必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侍酒、品鉴等课程,他更是鼓励学生与自己一同做演示,他的课堂总看似忙乱,但却乐趣十足。

对于CAFA是否更侧重法国酒和法餐的疑问,Nicolas表示,去年刚刚开办过一期的课程,法国酒的比重占60%,而配餐也以法餐配酒为主。但今年4月新学期他们会尽量多增加其他产区的酒,并且尝试中餐及亚洲菜系配酒的内容;中国分院与法国总部相比,去酒庄实习的机会相对要少,因为在北京大部分酒庄都距离太远,但新学年同样会尝试这样的实习机会,会邀请更多的国外的酿酒师、葡萄酒大师过来交流,同时也正在跟当地的餐厅、酒店洽谈合作,将课堂搬进餐桌,增加学员的实操经验。

班主任观察室

教学年限

10年

自身资质

CAFA法国侍酒师认证、法国罗纳河谷葡萄酒学院颁发的品酒师证书

擅长教授的课程?

CAFA侍酒师培训课程

个人的教学风格?

互动,注重与学员的交流,课堂运用图片、视频等多样教学材料,现场演示侍酒服务

授课语言?

法语教学,配有中文翻译

学员构成?

50%爱好者或者有志从事葡萄酒行业的社会人员。

通过率?

第一个学年100%通过率

喜欢的学生?

要有学习的动力,哪怕刚开始什么都不懂,也要勇于提问

喜欢的班级规模?

12人左右

最难忘的一次教学经历?

印象最深的一次培训经历是几年前在内蒙古,受邀去做一个小时的葡萄酒讲座。讲了一个小时,也教授了一些葡萄酒基本知识,然后开始回答问题。但整个培训却最终花了4个小时,所有的人都十分想了解更多关于葡萄酒以及品鉴的知识。最后自己筋疲力尽,但是这个经历却非常难忘,他让自己看到中国还有更多地方更多人对葡萄酒知识的渴求。

最有成就的教学?

曾经一个学生是在银行工作了20年的菲律宾朋友,有一天他决定参加自己的私人课程。学习结束后却毅然辞去了银行的工作,现在他居然成为马尼拉一家国际大酒店的侍酒师的管理者。

Fongyee Walker(赵凤仪) 龙凤美酒顾问创始人、讲师

依然坚持在考证之路上

多年前,凤仪曾经在剑桥大学教授文言文,因为要对中文的不断探究,她经常要到中国进行学习和交流,90年代到中国时感觉还完全没有葡萄酒的气候。而等到21世纪初再来中国,她和老公爱德华一下子被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热潮所感染,回到英国,凤仪开始盘算着来中国发展葡萄酒事业的想法。纠结了很久后她终于把来中国的想法告诉了老公,没想到爱德华很快便爽快答应了,开始着手申请来中国工作的机会,身为英国文学教授的爱德华顺利接到了清华大学的邀请,赵凤仪也幸运的随夫来到中国。

不久后,凤仪夫妇开始创办自己的龙凤美酒顾问公司,她说当时审批时遇到点困难,因为审批部门根本不清楚这样的顾问公司到底能做什么,在葡萄酒市场刚刚起步的当时,这样的职业还是空白,当凤仪深信中国很快就能接受并需要这种职业,因为在葡萄酒市场相对成熟的伦敦这样的公司已经很普遍了。注册成功的龙凤美酒开始做葡萄酒投资及评估的工作,夫妻俩在圈子里也逐渐有了影响力和名气,而他们也慢慢发现很多葡萄酒爱好者及从业者对葡萄酒系统培训的渴求,06年开始,龙凤美酒的葡萄酒培训班开课了。说起从业感受,凤仪的回答很有趣,她说:“以前在剑桥教文言文,开班时学生很多,可课越上人越少,但葡萄酒课堂越开人越多,学员越来越爱酒,对葡萄酒的求知欲越来越强。”这让自己对从事教学的信心大增,也更坚定了她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葡萄酒的学习之路很奇妙,有时会觉得像是一个“圈套”,走进去就再也停不下来。凤仪说很多学员来上WSET初级时,觉得自己很懂酒,来学中级时觉得自己也就算懂酒吧,再来学高级时开始发现自己好像不大懂酒。而目前正在攻克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的自己也觉得比起那些大师自己就像一只毛毛虫。因为葡萄酒的世界太奇妙、太复杂,当你站得越高越能发现它的深奥,但也正是因为它的高深莫测才让更多的酒迷痴痴追随,葡萄酒的学习之路上也才充满绚烂与惊喜。

对于葡萄酒的考级,凤仪本身也是位痴狂者,她目前正在挑战世界上仅有200多名的葡萄酒大师的考试,去年已经顺利通过理论考试,今年6月份她将迎来很具挑战的盲品部分的考试。因此她也义无反顾的取消了5月份的所有培训课程,打算到伦敦学习一个月,伦敦是葡萄酒市场相对成熟的城市,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酒,同时在那里也大师云集,与他们的切磋可以让自己的盲品水平提高更快。她说早早就把机票定好,因为如果不让自己没有退路,可能就会因为满满的工作行程而取消掉自己的考试计划。可见葡萄酒考级除了天份,韧劲也尤为可贵。

班主任观察室

教学年限

9年

自身资质

WSET 4级认证、WSET培训师认证

擅长教授的课程?

WSET系列课程,刚刚取得了4级培训及考试的授权,这也是中国目前取得的4级唯一授权。

个人的教学风格?

风趣,强调互动与沟通,盲品是主要环节,因为品尝是最真实的,最能切身感受的。一般一节课盲品20宽左右,一天差不多40款。

授课语言?

中英双语教学,初级以中文为主,到了高级基本全部采用英文,因为这个级别的考试对英文要求也比较高。

学员构成?

30%为爱好者,70%为相关从业者

通过率?

95%,但在第二次考试就基本全部通过

喜欢的学生?

活泼的,善于沟通与表达自己感受的

喜欢的班级规模?

12人左右

最难忘的一次教学经历?

班级里的爱好者很多是平时只喝波尔多列级酒庄酒或勃艮第昂贵酒的,一次上课盲品,凤仪选择了波尔多列级酒庄酒、波尔多普通酒及靠进波尔多产区的便宜酒,结果就有学员发现自己喜欢的竟然是非波尔多的便宜酒。他们菜知道酒不一定名庄和昂贵才叫好,关键是自己喜欢什么。

最有成就的教学?

曾经教过一个学员,是因为从业压力来拿证书,但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葡萄酒,感觉很难喝,凤仪真就让他品尝不同类型的酒,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品种,也从此爱上了葡萄酒。

名师代表

赵凡 IWA中国代表处首席联络官、酒评人、讲师

自学的悠哉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赵凡,似乎很难找出特别贴切而全面的那句,而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酒痴”一词还算标准。他有着多重的身份,酒评人、专栏作家、培训师、意大利葡萄酒生产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联络官、久韵铭嘉文化传播公司首席顾问等等,剧情看似有些繁杂,但其实主线只有一条,那就是“葡萄酒”,这也是他的人生主旋律。

有种说法是爱葡萄酒的人多少都有点浪漫情怀,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赵凡的高大外表下也有一股强大的浪漫暖流,“夏天的一个午后一个人在家收拾房间,一边听音乐一边冰上一瓶白葡萄酒,出点小汗,喝杯爽口的冰干白,还能怎么惬意!”当看到他描述这种生活时的陶醉,你就会知道葡萄酒之于这个男人意味着什么;他也会背着心爱的5D相机去世界的各个产区漫游,记录的同时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与人情。

然而对于葡萄酒世界的探究他却不仅仅用这份浪漫的情怀,还有一颗热忱的心、一份真切的激情。品酒会的交流中,他的点评不局限于“平衡”、“丰满”等评酒词,总能娓娓道来某个产区的风土特点、酿酒师的个性与喜好、一地的消费特点。这也正是他的酒评为何更饱满、更具具魅力的原因。

对于葡萄酒,赵凡的理论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的去迎合专家,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是好酒。学习葡萄酒也是一样,如果只是喜欢,想多了解一些知识,不一定要去报班系统学习,多喝、多感受最重要,当然身边有一个能指导你的专业也很重要,他说这些年身边被他言传身教带起来的酒友倒真是不少。但如果需要考试拿认证还是最好是接受系统的培训了,虽然自己当年考WSET 3 和WSET 4时全部都是自学而成,但又有几人具备这样的激情、深厚的葡萄酒知识的积累以及多年来葡萄酒品鉴的储备,更何况他被圈中的好友称为“非人类”。对于我们这些常人还是报个专业班、找个有经验的讲师才是考证的正道。

谈及目前中国葡萄酒培训市场的膨胀,赵凡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论,他说目前其实还存在雇用市场与消费市场不对称的尴尬。真实情况是人才的学习意识比用人方的决策超前了,消费市场显示需要大量侍酒师、品酒师的专业人才,而这方面的岗位被称作贵族职业,培养一位这样的专业人才背后的人力财力不少,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国际上“薪酬可达6-10万美元”的说法。而反观目前中国餐饮行业的人员成本,这样的薪酬又有几家餐厅或者酒店可以承受的来?但整体的市场需求摆在这里,他也深信只要我们再耐心一点、再沉淀一段时间,也许侍酒师/品酒师的就业春天就会到来。

名师档案

教学年限

6年左右

自身资质

中国大陆自学通过WSET 4认证的第一人

擅长教授的课程?

WSET了解多一些,但是并不教相关课程。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专项培训,比如为法国食品协会做的培训,波尔多葡萄酒学校的培训。

开课城市

北京为主

个人的教学风格?

个人认为教学的目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语言?

中英文双语教学

学员构成?

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纯爱好者

喜欢的学生?

不为炫耀,不会不懂装懂

喜欢的班级规模?

最好的规模应该在15~20人左右

最有成就的教学?

农大的选修课让自己觉得比较有成就,从大纲到考试都是我组织的。

林殿理 Danis讲师、葡萄酒专栏作家

写作带我入行

知道Danis,首先是被其发表于各大期刊上的葡萄酒专栏所吸引,他用简单生动、带点娱乐性的文字向读者展示葡萄酒世界的美妙。而他的葡萄酒之路也开始于写作。原本从事广告设计业,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Danis收到了一瓶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波尔多葡萄酒,当时还不懂酒的自己很好奇波尔多的分级制度,便开始查阅各种资料,但查完资料自己更加迷惑,更搞不清楚这个复杂的分级。怀着这份好奇,Danis加入了一个葡萄酒爱好者的网络社区,也就开始参加他们不定期组织的品酒活动,一来二去与大家熟络了起来,对葡萄酒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后来这个网络社区的版主鼓励他把自己品酒的心得体会写成帖子发在社区论坛里,没想到这就打开了Danis的葡萄酒写作人生。由于在论坛发表帖子被越来越多的人转阅,一些平面杂志开始邀请他写专栏,他也就自然成为了自由撰稿人。而后他以此身份得到了很多去国外酒庄采访的机会,对各地葡萄酒的理解也逐渐丰富。当时台湾的葡萄酒培训市场还不成熟,也缺少专业的讲师,一些酒公司或者酒店为客户或员工做培训时,便邀请Danis为大家讲解他去国外酒庄探访的经历以及自己积累下来的葡萄酒知识。这便是其葡萄酒讲师生涯的开始。

07年,Danis来到上海并定居在此,当时上海的葡萄酒培训市场需求很大,他也顺理成章的开设了自己的红酒教室,许多葡萄酒爱好者是从网上找到这家红酒教室的资料,然后自己摸上门来要做他的学生。同时他还与WSET授权机构I-Way及Vinjoy合作教授WSET专业培训教程,不仅仅是上海本地学员,浙江、江苏一带的学员更是慕名而至。学生对他的印象是“具有绅士风度的林老师,谈起美酒来神采飞扬,被他对美酒的独到见解所深深吸引”。

他说做培训其实最具挑战的是一些高端人群的私人品酒会,因为不是有定式流程的课堂,现场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环节发生,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有很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有时现场来的嘉宾相互不熟络,就要考虑如何调动气氛。而气氛一旦太过头,又变成了一片互相干杯的场景,一个好的培训师无论面对怎样的情景,都要具备现场把控的能力。

教学年限

7年左右

自身资质

WSET高级认证、WSET讲师认证、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学校(CIVB)推荐讲师

擅长教授的课程?

WSET系列课程、CIVB课程、私人酒会等

开课城市

上海为主

个人的教学风格?

随意、轻松,形式多样化,加入Google Earth、自己去酒庄探访的素材、视频等,生动课堂内容

授课语言?

中英文双语教学

学员构成?

两年前WSET的课堂只有20%左右的爱好者,近来发现爱好者的比例有时甚至会超过50%

喜欢的学生?

对酒有真正的热情,而不是单纯为拿到一张证书

喜欢的班级规模?

15人以内

最有成就的教学?

有一期WSET中级的班级,班上有3名学员均是葡萄酒相关的媒体从业者,培训结束后,在一些葡萄酒活动的现场还能遇到他们,听到他们在现场用到自己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与受访者交流,并且看到他们刊登出来的文章也更具专业度和可读性,自己甚感欣慰。

李飞 逸香高级培训师

从“玩儿”到“事业”

李飞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长得像张飞的叫李飞的老师”,严酷的外表可能让会面的开端有些局促,然而在他不动声色的幽默言谈里,你很快就会被“破冰”,打开话匣子,谈天说地。这也许就是一个经验老道的讲师所具备的素养,但也可能是双子座的天份,要不全是陌生面孔的第一堂课又有谁来调动?

他性情洒、风趣健谈,在酒的品鉴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特别是曾在英国担任著名餐厅侍酒师,拥有丰富的侍酒师服务经验,开瓶手法华丽流畅,标杆性的香槟刀表演,成为其课堂上的一道独特风景。难怪80后的李飞已经拥有众多铁杆学员粉丝,只要他开课,无论是什么课程、在哪个城市开办,铁杆粉丝们都打着“飞的”来参加。

在英国上高中时,李飞跟很多同学一样,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一帮迷茫分子经常就是聚在一块喝酒,总是比拼谁喝得多。当时的邻居是加拿大籍华人,常从加拿大带回冰酒邀李飞一块喝,还总能说出很多有趣的葡萄酒知识,这也让李飞慢慢对葡萄酒产生了兴趣。考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金融会计专业后,李飞也同时去了业内权威的英国葡萄酒学院(WSET),专门学习葡萄酒与烈性酒。回国时,正好赶上逸香在创办葡萄酒培训的事业,就这样李飞走上了葡萄酒培训这样一个岗位,并且一直坚持下来,乐此不疲。

李飞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三名ISG侍酒师学院授权讲师之一(全球仅50人),及逸香ESW葡萄酒课程的高级讲师。每年在全国各地教授数百场国际认证课程与专题葡萄酒讲座。从业6年来,李飞的感受颇多,这几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他也有目共睹。刚开始班里的学生基础都很差,而且“有钱人”居多,这两年学员的葡萄酒知识储备慢慢丰富起来,而且很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就是社会上普通的上班族。这也反映了葡萄酒在中国的普及度慢慢变大,对于同样爱酒的自己是一件大好事,因为酒友会慢慢多起来。

谈话中,他时不时的聊起“养家”二字,这与他洒脱的性情似乎有些矛盾,3岁女儿的教育与培养也是他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兴趣点。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衣食无忧的李飞多少会带点“富二代”的习气,然而从孩子的到来,他就倍感肩上的单子重起来,葡萄酒培训师的职业之于他也从原本的“玩儿”转化成了“事业”。毕竟能用自己的爱好来养家还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也毕竟能以酒在课堂上会天下朋友,对于一个酒迷来说还是充满诱惑力。还毕竟对于目前自己的职业,家人都给出了莫大的支持。所以他会坚定走下去,并快乐着。

名师档案

教学年限

6年

自身资质

中国仅有的三名ISG侍酒师学院授权讲师之一

擅长教授的课程?

ISG、逸香ESW葡萄酒课程,当然还有WSET。

开课城市

北京为主,其他城市也有

个人的教学风格?

风趣幽默,会根据学员特点调整课程构成,如果爱好者居多,就侧重品鉴,如果考证学员居多,就侧重葡萄酒知识的系统梳理。

授课语言?

中英双语教学

喜欢的学生?

活泼的、爱问的学生

喜欢的班级规模?

12-15人左右,这与当时自己在伦敦学酒不同,那时基本上都是40人左右的大课,自己更喜欢上小课,可以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最难忘的一次教学经历?

有时班里会有什么也不懂,但是又爱发问的“有钱人”,就会招来白眼,于是哥们就很识趣的离开课堂为大家买来好吃的芝士香肠。等到班级聚会时,又会很识趣的抢着请客,有时临时有事提前离开饭局,就会丢一堆现金在饭桌上,跟大家说“多退少补”。班里有这么一个学员也很有意思,后来大家都成为很好的朋友,毕业后还一直保持联系。

唐丽燕 DorianASC葡萄酒专业培训经理

葡萄酒培训绚烂自己的人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消费能力明显提高,而国内的葡萄酒产量十分有限。来自美国的圣皮尔父子坚信中国进口葡萄酒业将会蓬勃发展,便于1996年进入了中国市场。然而起步阶段,公司的市场拓展却没有料想中的理想,ASC发现在中国消费进口葡萄酒多为驻华的欧美人士或者是少数的富人阶层。于是当时公司的决策层意识到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就是不仅把葡萄酒带进来,还要把文化带进来,让更多的人懂酒的同时还能享受葡萄酒文化。02年,在美国葡萄酒行业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唐丽燕回到了祖国,踌躇满志,谋划着怎样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同胞认识葡萄酒、感受葡萄酒的文化。就在这时便结识了ASC中国当时的负责人,俩人对葡萄酒培训的观点一拍即合。这样唐丽燕加入了ASC,并正式成立了葡萄酒培训部门,起初这个部门也只有她一人。这便是唐丽燕葡萄酒培训师生涯的开端。

除了ASC葡萄酒培训部第一人的身份,Dorian还巧合的拥有众多的“第一”,中国第一位澳洲政府特邀的葡萄酒培训师、第一位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协会 (CIVB)国际认证讲师,2008年,在葡萄酒行业资质优异的她,又赢得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澳大利亚葡萄酒与白兰地协会和英国葡萄酒与烈酒协会合作推出的澳洲葡萄酒园参观奖学金。

Dorian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担任侍酒师的那5年,跟着油轮周游世界,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一个新的地方、一种新的情绪、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在这个游历的过程中,Dorian了解了各个地方,这也为她日后的葡萄酒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为一种餐饮文化反映一地的风土人情。所以她的讲课总会带出更生动的“佐料”,这些“佐料”则更易于学员去理解每一款葡萄酒,比如美国酒能喝出美国人的直爽,而法国酒又能品出法国人的含蓄等等。她还经常为一些高端餐厅和酒店的服务人员做侍酒的专业培训,侍酒师出身的她自然多了很多的亲和力,她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侍酒师、服务员是很有前途的职业。

谈起这些年来教学的感受,Dorian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除了WSET认证的培训,她平时还组织爱好者的兴趣小组培训,每期不同主题,比如情人节的“缘分的天空”、6月的“泡泡在唱歌”。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葡萄酒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快乐,每当这个时候她都在想如果没有遇见葡萄酒、如果没有这份培训师的职业,她的人生又怎会如此的幸福。同时,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葡萄酒的培训成长起来,爱上葡萄酒并能喝懂她、理解她,这样的时刻她只有欣慰,这算是自己理想的实现吗?

名师档案

教学年限

10年

自身资质

WSET高级认证、WSET讲师认证、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学校(CIVB)推荐讲师

擅长教授的课程?

WSET系列课程、CIVB课程

开课城市

北京为主,其他北方城市

个人的教学风格?

互动式,更愿意听取学员的真实感受,以及激发学员间的交流。

授课语言?

中英双语教学

学员构成?

40%为爱好者,60为相关从业者。

通过率?

初级100%,中级95%,高级85%

喜欢的学生?

善于表达个人感受的,因为每个人对酒的感官认识没有对与错。

喜欢的班级规模?

12-15人

最难忘的一次教学经历?

02年在ASC开的第一个WSET培训班,上课时才发现居然是个名人班,有面孔熟悉的知名电视主持人,还有各著名企业的老总。第一节气氛有些僵,各位大佬谁也不愿主动开头说话。于是自豪把原本规划好的课程顺序打乱,从品鉴开始,大家两杯酒下肚马上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到了第三节课开课前,必须要通过敲杯子提醒,他们的谈话才会结束。这也让自己确信,一个合格的讲师,课堂的引导至关重要。

徐伟CRU酩源美酒汇发言人、讲师

女学生的偶像

徐伟被大家亲昵的称作“小皮”,微博上拥有众多女粉丝,他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对葡萄酒的细腻情感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与生俱来的亲切、谦逊是倾倒女葡萄酒粉丝的杀手锏。即便是第一次打交道,采访的气氛也相当轻松,有种相见恨晚的错觉,谈话的内容也从采访的主题无边际的扩散开去。他对葡萄酒的理解、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看法、作为葡萄酒讲师的真切体会,甚至是杂志到底需要如何做葡萄酒栏目的探讨,他都娓娓道来,认真而忠肯。

和大部分酒迷一样,小皮也是在波尔多留学期间恋上葡萄酒的,“法国那种文化氛围让你不爱上葡萄酒都是不可能的”。怀着对葡萄酒奇妙世界的好奇,小皮开始参加各类葡萄酒培训,随后又在法国Suze La Rousse葡萄酒学校进修,接受系统的葡萄酒教育。毕业后,他便开始在法国波尔多工商会(VINEXPO创办机构)担任咨询师,就这样小皮开始了他的葡萄酒人生。回国后他在葡萄酒的世界里继续专研学习,又陆续取得了英国葡萄酒与烈酒认证(WSET) 授权讲师及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学校授权讲师的资格认证。目前他任上海专业葡萄酒培训机构CRU酩源美酒汇的发言人及讲师,还担任多家杂志葡萄酒专栏作家,怀着一份对葡萄酒的激情在上海FM106.5飞扬电台创办了葡萄酒时尚广播节目以及创建了红遍上海的网络葡萄酒视频系列节目《Wine Secret》。

小皮是位爱学习、爱总结的好老师,他总会从自己曾经接受的培训中总结经验,为现在自己的葡萄酒培训做服务。他说上课时喜欢爱提问的学生,因为有问题说明他有思考,但从他接受培训的经验中他知道有些问题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去回答,因为学生在不同时期知道的知识也是有讲究的,并不遵循“知道越多就越好”的规律。他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葡萄酒专业知识划分为“必须知道”、“应该知道”、“可以知道”、“不应该知道”几大类。因为对于在学习WSET中级的学生可能太深奥的知识高速他了,反而会误导他,因为以现在的知识储备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他的理解能力。比如Chardonnay是什么典型的香气,这个阶段他知道这些就可以,但还会因为产区等因素她的表现会有例外,你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反而会让他感觉迷惑,考试的时候他就会举棋不定。

他说葡萄酒培训的课堂对于自己具有很大的魔力,无论是培训还是被培训,你都能结识到天南海北的朋友,大家背景不同,带过来各色的经历、知识,一起分享,奇妙而多彩。

名师档案

教学年限

4年

自身资质

WSET高级认证、WSET讲师认证、CIVB推荐讲师

擅长教授的课程?

WSET系列课程、CIVB课程

开课城市

上海为主

个人的教学风格?

轻松、亲切,课堂节奏快,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性

授课语言?

中英法三种语言教学

学员构成?

初级100%爱好者,中级20%为爱好者,但课堂基本80%为女性学员

喜欢的学生?

认真,做课前预习有备而来的,因为课堂以引导和品鉴为主,不可能再带着学生过一遍课本

喜欢的班级规模?

15人以内

蔡颖姬 Grace 富隆酒业葡萄酒文化中心总经理

与中国葡萄酒培训事业共成长

Grace葡萄酒的入门要从她加入富隆酒业开始,她说最要感谢的人就是富隆酒业的CEO沈宇辉先生,她称他为自己的启蒙老师。加入富隆前,她对葡萄酒的印象还是酸涩的让人难以下咽的饮料,而加入了富隆后,让她接触了真正的葡萄酒文化,自己的观念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自己深受葡萄酒文化的感染,也意识到葡萄酒文化推广及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这便是Grace为何一头扎进了葡萄酒教育的大海里,并乐在其中。

“比起上海、北京的葡萄酒培训市场,广州的市场完全不同,”Grace介绍说:“广州人更实际,他们不太了解WSET、ISG等国际认证的培训,反而是品鉴、文化介绍的课程,更重视实操技能的提升”。富隆便是结合这种市场需求,与国际权威的机构及院校合作,结合中国市场现实,重新编排了一套培训教程。Grace说自己也曾经参加过WSET等权威课程的培训,目的不是为拿认证,而是去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从而应用于公司培训体系的构建。

女性特有的敏锐,在品酒时更能细致发掘出更丰富的味觉感受来。这种女性的敏锐和对生活方式的理解是Grace课堂魅力之所在。她说:“其实我倒觉得对葡萄酒的品味和体验是很个人化的。专业的评语当然是需要的,但有的时候,我会喜欢用更个人的感觉来向朋友介绍某种酒的气质。比如布根里的酒就如天生丽质的清纯女孩,而波尔多的名庄红酒,会以明艳照人的肥美丰厚的形象示人。”她也会用生活方式与学员分享、引导他们更好的理解葡萄酒文化。不管葡萄酒有着多么玄妙,专家口中有着多么深奥的品酒词,但最终它是要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去才会发挥出魅力、展示她的气质。热闹的朋友聚会也许可以来瓶澳洲、智利的佳酿,而如果是浪漫的二人世界则就要考虑拿一款旧世界的酒,或者是清爽的白葡萄酒或香槟。

作为富隆酒业葡萄酒文化中心负责人,她总是以葡萄酒文化推广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她在牢记使命的同时,也享受这种身份与生活。她说因为葡萄酒和葡萄酒培训让自己的圈子不断扩大,自己的见识和视野也因此不断丰满。

名师档案

6年

自身资质

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学校(CIVB)推荐讲师

擅长教授的课程?

富隆自身研发的一套培训体系

开课城市

广州为主

个人的教学风格?

有亲和力,轻松活泼,调理清晰

授课语言?

以中文为主

学员构成?

爱好者及有志从事葡萄酒生意的企业主

喜欢的学生?

能够互动,认真回答问题,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