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时间:2022-08-19 01:1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第1篇

一、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莉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校团委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意识 激励机制 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18-01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大力改革的浪潮中,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色,针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等[1-3],开展科技立项、科技评审、科技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教育管理体制重专业知识轻科技创新,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仍以“讲课+考试”为主,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二是面对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分规章制度过于陈旧,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4];三是如何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覆盖面已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四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缺乏,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活动场所和相应设备;五是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亟待提升。部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动机不正确,仅仅是为了加分和评定奖学金,缺乏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

2 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创新教育是把学习过程变成思维、探求、启悟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从多种设想方案中进行选择与决策的能力,而材料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充沛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及良好的学术道德。为此,本专业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趋势要求及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办学现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和实施了一些教学改革和措施。

2.1 完善三个教学平台,实行“四个结合”来增强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1)实现办学特色与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做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深化教学改革。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实训实做教学平台和创新教学平台。每一个平台都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提高层,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平台。

(3)通过举办学术报告,聘请学术大师开设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师,感知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生学术情怀、学术素养、学术追求的形成和提升;进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评比,对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以及努力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外科技活动氛围。

2.2 以创新项目为纽带,科技竞赛为动力,建立有效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1)完善现有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制度,实施学生管理工作者、班主任与专业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工作者负责学生管理,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工作。为低年级学生配备年青骨干教师作为班主任,为高年级学生配备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或博士为导师,让学生直接参与其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2)通过“创新项目”的立项和研究,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陶艺大赛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奥秘的探索精神,培养大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将真正具备学术潜质的学生发掘出来,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团队,调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

(3)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采取对大学生的各种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竞赛奖项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等纳入奖学金、推免研究生评定等评优工作;对科研能力强,完成效果好的学生,从教师科研经费中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

2.3 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加强“产学研联合”,拓宽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1)实验室向所有大学生开放,允许学生介人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保障学生的科研创新顺利进行。

(2)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特点,本专业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促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由精英活动向普及活动转化,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科技创新舞台。

(3)实施“本科生科研助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帮助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或者是以教师科研课题为基础,将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一个研究分支或一个问题提炼出来,交给学生去研究和解决。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依托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和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加强校企联合,一方面与企业联合进行实践培训,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选派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授课和指导教师,结合企业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贴近生产一线,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让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结合企业现场项目,在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拓宽大学生科技创新视野。

3 结语

近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其它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发表或参与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在科研和实践环节中获得了包括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论坛“十佳”论文奖、“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湖南省银奖等奖励20多项。我校科研基础不是很强大,科研设备简陋,制约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后还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力争在不同层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小芹,黄佳木.建立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3):28-30.

[2] 范舟,王斌,郭小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 91-93.

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 实验室平台 学科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2-02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职业的多样性,对工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目前传统教学环节周期性长、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性差、培养的学生类型单一等提出了挑战。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政策、教师的能力与积极性、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根据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对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发,首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金属材料工程的总授课计划学时从2 600学时降低到2 300学时,但原有课程中的实验学时不减少。独立开设的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环节从原来的14周(金工实习3周、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实习3周)增加到20周(金工实习3周、认识实习3周、专业技能训练4周、专业课程设计6周、毕业实习3周)。通过调整内容、增加实践周数,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在上专业课课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课进行过程中,将原有的生产实习改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合金材料的挤压与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拟定15~20个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科研团队继续研究,并将其研究内容作为毕业研究论文提交。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通过参与一个完全的科研过程,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七学期增设为期6周、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全面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本科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以从业为目的,以适应工作内容要求为宗旨,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也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所在单位需有专人指导学生。在校学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计划。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活动,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通过递进式实践教学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的目的。

二、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是保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实验室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改善实验室的硬件,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是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学校的支持下,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免费、开放实验室。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基金,投资近千万添置、更新了适合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实验室目前是江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通过以上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的改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实验类型、设备水平及实验环境更趋于合理。金属材料工程开放型实验室基本实现全天,开放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开放,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作为配角参与、建议、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通过科研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导师是实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

强化、发挥导师在本科生科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工作勤恳、敬业。这些导师既是学生科研活动中的指导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版样。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同学自愿报名选择导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工作方法、社交能力、团队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因此,在这些同学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相互影响力大等特点,使他们在其他同学中起到带头、影响作用,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参与科研的目的。由于每位导师都有研究课题、加之开放的实验室、检测平台等,为所有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同学提供的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的训练是科研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不等的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保证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参与科研团队活动中,实验室主要起到一个硬件平台作用,导师起帮扶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容易获得自信心、建立主人翁意识。

四、让学科优势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沃土

金属材料工程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示范硕士点,并建有国家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很多教师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及企业科研项目,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如高性能铜加工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钨及稀土新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材料设计及组织性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本科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活动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及内容、领会科研工作的切入点、找到从事科研工作的感觉。在参与科研的工作的过程中,也切实体会到常言所说的“要想到达顶峰,必有巨大付出”。通过艰辛的科研劳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意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参与科研,加深了对理论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身素质,企业也非常欢迎这种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同时,材料工程专业的考研率及考研升学率都有提高。

五、开展科技论文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年学校和分院都分别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论文竞赛活动。该活动不仅给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参与科研成果的舞台,而且也是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好场所。对所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来说都有一个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写好科技论文,学生会积极主动、认真地阅读外文文献,这促进了大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能力培养的长期成效要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及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能力来证明。注重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今天,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新时期教书育人之道,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学校支持、教师努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大学生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3):162-163.

[2]钟莲云,吴伯麟.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1):150-151.

[3]邵光杰,金曼,杨弋涛.培养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的一些尝试[J].上海大学学报,2009,(2):15-16.

[4]甘灵,张光远.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工科学生实际环节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1-75.

[5]李勇,黄炳辉,殷凯.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43-145.

[6]成琼,郝建平,刘牧众.培养综合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30-132.

Research of Practice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I Wei,RAO Ke,LIU Gan-hua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Engineering Faculty,Ganzhou 341000,China)

第4篇

知识创新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和主旋律,具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与思想是美、英、德、法等国家拥有人数较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拥有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培养精英人才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探析诺贝尔奖获得者排名冠、亚军的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可知:导师制与名师教学是保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根本,而课程的优化设置与多样化的科研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核心[1]。

我国力图把“中国制造”升级为“创新创造”,高中阶段已着手打破文理分科,高等教育也在学习和借鉴英、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经验:改进过细的专业划分,注重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迈入世界教育、科技强国的行列。

2 导师制

重视本科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英国大学教育的特色,优秀的本科生是科研团队高质量的硕士、博士生的来源。英国高校在录取本科生时,不仅关注考试成绩,而且也会考虑在课外活动和面试中具有综合素质与创造潜能的学生。英国大学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授予荣誉学士学位BSc(Hons)或BA(Hons)和普通学士学位BSc或BA两种。英国的学士学位证书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学位(Afirst-classdegree);二级甲等学位(Uppersecond-classdegree)、二级乙等学位(Lowersecond-classdegree)、三级学位(Third-classdegree)和及格(Pass)。获得前四个等级的都是荣誉学士学位。最高等级是第一等荣誉学位:FirstClass(Honours),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及格(Pass)或普通学位(Ordinary)不带荣誉(Honours)。大多数英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的教育模式是以学院制为基础的导师制(Tutorial System),如罗素大学集团的剑桥与牛津等名牌大学。学院制的重点是开展本科生教育;导师制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和创造性的思考,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剑桥大学给每位大学新生配备2名导师,一个是德育导师,对学生的道德、学业、生活和纪律进行引导,按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对选课、研究提出建议,为学生读研、实习或工作写推荐信;另一个是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一般每位导师带2~3名学生。学生定期与导师见面,汇报自己的学习或撰写的论文,与导师讨论、安排下阶段的学习计划[2]。由于导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英国大学选聘导师的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须在研究领域方面有所创新,并能就科研中的问题为学生提出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导师制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英国高校秉承以人为本、教书先育人的准则[3]。做一个有教养和绅士风度的学者是最基本的做人标准,在学术和考试中的诚信比研究成果与成绩本身更重要!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和实验,尽早地接触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 名师教学

美国是全球公认的科技与教育强国,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论文和专利居世界第一,其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培养模式,现有2 300多所四年制、授学位的大学与学院,另有1 800多所两年制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学院。每年吸引世界精英学子前往学习深造,不同文化传统、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创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后,留下工作,成为美国科技文化的主力军。近几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大幅度提高,这对于学习发达国家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繁荣昌盛。

美国常青藤盟校之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哈佛以创新人才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让有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甚至是诺贝尔奖得主给本科生上课,确保师资质量。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他(她)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综合创新能力。教师上课时不会照本宣科,常常介绍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与新成果,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探求未知领域。美国的课堂教学时数少,大概是我国的1/3,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也多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项目研究、小型研讨班、小组作业、实验与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的听众,其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合作探讨中得到了开发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海量的信息资料和生动的模拟演示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Udacity、Coursera与edX三大网络教学平台已成功应用在美国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中,其中edX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免费MOOC教育平台。网络教学名师荟萃,延伸了有限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至今已有包括多所美国常青藤大学的30多所高校加盟,覆盖20个科目和200多门课程[4],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

4 课程设置

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底蕴,有利于多学科的跨领域研究。纵观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可知,他(她)有的不只是科学家,还可能是哲学家、艺术家或文学家等,如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他于1950年取得的是哈佛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马克斯・玻恩(1882~1970),他先后研究过法律、伦理学,数学、物理和天文学,最后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玻恩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得益于在大学时对知识的广泛涉猎。”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

跨学科是剑桥师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方法,因此,剑桥大学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生的博才训练,鼓励学生涉足诸多领域,精通多种语言,了解多样文化,科学与艺术同修。美国名校的管理者也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使学生兼具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修养,而不过于专业化。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哈佛大学博克校长于1979年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推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使大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思想与发展的同时,也谙熟历史、哲学、文学、音乐、艺术。目前又用“哈佛学院课程”取代“核心课程”。“哈佛学院课程”的特点是在一门课程里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由不同学科的教授共同承担,或由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来讲授,让学生接触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5]。

5 科研实践

创新思想是剑桥大学的活力源泉,勤奋严谨是剑桥学生成功的重要秘诀。本科生的课程学了个人作业、小组作业、考试、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外,教师还会设计部分与最新科技发展相关的专题,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毕业设计题每年会根据学科的发展更新,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灵活运用知识,工科学生还要自行设计和动手实验,才能较好地完成。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大学常与企业、公司等部门联合培养,到工厂参观学习或短期实习,研究和解决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剑桥大学的图书馆全天开放,学校的各种学生团体、俱乐部以及讲座、报告会等也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与学术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1970年,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牛顿毕业的学院)发起建立的科学园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哈佛大学的科研实践是以创新理念为指导的,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将创新思维和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研实践平台:校内外实习、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研合作、社区服务等;经常请各领域一流的教授做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网站上公示各种科研项目申请信息;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举办各种讲座和讨论会,指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申请项目和撰写论文等。

6 创新改革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中南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成果斐然。如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成功破解了困扰国际数学界十几年的“西塔潘猜想”,才22岁的他被破格聘为我国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2014年8月20日刘路喜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车瑞新能源创新团队”获得“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奖(全国仅100个)。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中南大学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1)导师制。大学新生从入校之日起,除配备有年级辅导员外,每个班有1名班导师,负责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进行引导。从大二开始,1名专业导师带4~5个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申请学校的各种创新、实习与实践项目。

(2)课程改革。该校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科发展几经调整,课程设置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宽专业范畴,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采取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课程和减少课程时数等措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学习自。

(3)正、副教授上课制。学校要求正、副教授必须要给本科生上课,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每个学期结束时,学生的“网上评教”与老师的“网上评学”活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奖励。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学校的“三十佳”比赛即最佳讲课、最佳课件、最佳教案(各10人),一年一度的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由专家、同行、学生评出,这些业绩都可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调动了老师搞好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5)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为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该校设立了“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创办了与企业公司联合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开展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如以中、青年骨干老师带队,选拔优秀生参加省、全国的各种数模竞赛、电子制作大赛、机器人比赛等,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师生的创新技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的创新教育中含有创新训练、创新沙龙、创新论坛、创新指导,学生可以根据网上的创新创业项目(如米塔尔、小榄智造、蔡田碹珠、本科生自由探索计划),填写申报材料,学校会定期对其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为了把创新、创造转化为生产力,学校开发了项目孵化、创业教育和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开辟了一条绿色的通道。由该校主办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刊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呈现思维碰撞、灵感激发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

(6)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各校、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如与国内大学互派交换生;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办学,某些本科专业采用3+1(国内3年+国外1年)和2+2(国内2年+国外2年)的模式,也招收国际留学生来该校学习。

(7)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2014年3月全校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启动,其中重点项目19个,政策扶持项目62个,涵盖所有的二级学院,为中南大学史上最大的教育改革力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要求改革成果易操作,可推广。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主要特点是老师导学、课堂互动、分组学习、学生打分和实际拓展等,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教学网站、邮箱、QQ群、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收效显著。

7 结论

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创新人才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协作精神、掌握创新方法,引领学生进入专业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使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我国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6):17-38.

[2]徐小洲,林晓英.我国本科生管理体制改革现状与特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95-100

[3]王忠堂.牛津大学的学院制和导师制及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15.

[4]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5]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90-95.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81-02

进入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关键部分。这已在全世界形成共识,并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涵义及现状

素质教育的最基木内涵,是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国各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可谓各显神通,想尽办法。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开设各类思想道德类课程和人文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方法却往往新意不大,多因循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难以产生兴趣。以至于这类课程现在已经变成学生心目中的“必逃课”或“放松课”,严重违背了高校设置这类课程的初衷,也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必须经由“下学上达”地“内化”才能转化为素质,多上几节课是否就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令人怀疑。同时,“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或未被完全纳入整个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大部分高校的素质教育还是以传统“第一课堂”中的课程为主,而对大学校园中丰富多彩的各类学生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没有进行良好规划,更谈不上善加利用。

二、高校素质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素质教育不是针对某些优势群体的精英教育,也不是着眼于学生中弱势群体的补漏学习,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既要体现全面性还要兼顾特殊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增进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促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且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应试教育”的影响还较为深远,导致高校的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恶补”的阶段。可是高校的素质教育本身有着自己的任务和要求,应该在之前具备的素质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但目前的状况看,高校的素质教育还不能很好的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院校过分强调了“第一课堂”主渠道在育人中的作用,使“第二课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和组织程序规范性差,长期以来又未能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同时由于在教育效果和人才素质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价尺度,“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得不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三、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容易,要使教育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自身素质需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下面将从教学、活动、教师等三方面,来论述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教学活动化。在这一点上,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很有启示意义。杜威主张,在整个学校生活与教学中学生必须是积极主动参与者,而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协助者。

我国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识记的过程,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在科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提升,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活动的设计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教学结果最终的认定不仅要参考正常教学检验中试卷、论文等,还要参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综合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对以往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

2.活动教学化。大学校园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活动的丰富多彩。然而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就必须要对各类活动进行规范,使之更加科学。

课堂教学的规范与科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订了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把每一项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都按照课程设置来要求,规划出一个学生大学期间在哪一学期有哪些必修的活动课程,又有哪些可供选修的活动课程。必修活动课程是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在思想品德、读书学习、专业技能、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需要,设置学生必须参与,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的活动。必修活动由于全体学生都参与,一般有老师指导。选修活动课程则是根据每个学生个性、能力、爱好的不同,而设置的可供学生选择参与的,体现选择性的活动。这类活动有一定的偏重,或有一定的难度,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参与,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方向性的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以往学校活动的特点往往是长期性活动缺乏变化,临时性活动缺乏规划,学生参与时比较被动,参与之后收获有限。同时参与活动有很多不同层级的方式,创意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观摩活动……这些不同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讲层次也是不同的。学生参与活动后应写出专门的心得,相当于课程结束时的论文,分析从活动中获取的宝贵经验,再由活动的组织单位或负责老师予以认证。这样,活动就能够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里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各类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纳入高校的学分体系中,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按照课程来对待,制定教学计划,分配学分,要求学生参加一定比例和时间的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果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这样就能更好的把大学校园活动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3.教师理念化。教师是否具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所有的学生的发展为最根本目标。教育价值的体现在于人的发展,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意提供条件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在活动中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把素质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在开始教学行为或活动时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不放过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教育学生的机会;教师要创新教育观念,拓展多项思维,善于质疑,打破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使教学活动化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活动教学化增强活动的科学规范性,以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导向。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教育的真正成功,需要各方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紧张有序地、富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2001,(5).

[2]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42).

[3]李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实施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4]丁小强,胡庆芳.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3,(09).

第6篇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 ,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 中医药独立学院;有机化学;教学;研究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43-02

在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应用型人才是中医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医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并形成必备的就业素质,使人才培养和中医药行业市场需求零距离[1]。研究型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本课题组通过在基础课程中较早引入研究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大学最初阶段建立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研究相应教学模式与途径,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缩短学习和就业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有机化学课作为中医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中药现代化和药物创新研发、学科交叉和渗透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中医药院校其他基础课程无法替代的,对于培养理科研究型、应用型中医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机化学作为中医药专业的相关课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性较高的特点。但是由于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分散性,要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境界比较困难[2-3]。因此,结合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独立学院的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探索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走出属于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之路。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变教师角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改意识

从长远看,中医药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需要更多的既有过硬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从教师个体来说,在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教学经验之上,要充实专业实践经验,能熟练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素质训练;更要改变观念,从传统教学中“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教师关注的焦点转变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也是我们所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为前提和载体,为学生树立职业榜样,也可以增加“引导”的影响力。而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从学院而言,本校给予教师了进修、研究经费、教改立项等方面足够的支持;教研室则发动教师积极参与到教改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师个人则要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顺应时代需要,不但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还要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交流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等,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不断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改研究。

2 有机化学的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及实施方略

引入研究型学习,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监督者转变为知识平台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有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思路,才能建立适应研究型教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操作模式。

2.1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问题环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合作学习的特点,能培养个体综合应用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个体独立和群体协作的能力,对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问题的提出与情景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药物、食品添加剂、日化用品、药品价格抛砖引玉,结合各类化合物结构性质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则在课余时间认真指导学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课件制作的技巧,还能熟悉知识点,融会贯通;可以在查阅各种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时拓宽知识面,较深层次领悟知识点;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在课后,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设计、分析药物的合成路线,以学科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如以某一熟悉药物为合成的对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出不同的合成路线,讨论并比较各路线的优劣,提高学生分析、设计、整合知识的能力。例如近期出现的关于台湾“塑化剂”的问题,课题组就向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塑化剂?常见的塑化剂有哪些?塑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在医药中有没有塑化剂的存在?在医药中使用的塑化剂的优点与缺陷是什么?很多同学带着问题积极投入文献的调查中,反馈回来许多信息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学习兴趣高涨。学生通过浏览网上的化学和药学资源,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自觉地加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2 创设科研情景,结合企业需求,把研究学习融入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是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结果,在复杂的准备、分析、设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有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提高就业素质。例如,课题组老师指导了本校湘杏学院2010级制药工程班李正祥同学组队的“中药渣的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在长沙市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胜奖”。课题组老师还担任了本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湖南丹霞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顾问之一,该团队的创业项目荣获2012年度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银奖。这些实践活动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还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精神。再者,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氛围,我们利用自身科研队伍,将研究型学习融入到前沿科研领域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逐步吸引到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提出什么问题,我们会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直接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分析,提出方案,解决问题[4-5]。通过以综合化学、药学实验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实践综合运用,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和素质,而且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日后药学服务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学生研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6]。本课题组的教师目前指导着多个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本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制药工程班学生组建的2009年度创新实验课题组还参加了2011年10月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示交流暨创新论坛。

多年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 时代对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引入研究型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研究创新的潜能,研究型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雄飞. 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初探[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37-38.

[2] 胡荣华,隋岩,方小牛. 探究教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化学教育,2011,32(9):39-41.

[3] 石秀梅,刘佳维,邹辉,等. 以创新教育为宗旨组织有机化学教学[J]. 大学化学, 2011,26(1):29-30.

[4] 吴慎将,牛同壮. 校企合作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 价值工程,2012,31(1):232-233.

[5] 刘诚.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活动特点及其启示[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79-280.

第8篇

关键词:无机材料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思维;考核评价体系

Exploring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norganic material major

Ma Lei, Ma Weimin, Zhang Yongming, Zhang Fa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f inorganic material major teaching practice aiming at its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effect of the opening laboratory,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formulating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check-up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re discussed.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inorganic materials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inorganic material major; teaching practice; innovative thinking; evaluation systems of check-up

无机材料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对所需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体系必将成为无机材料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以往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实验条件,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但随着国家投入、院校自筹资金的逐渐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高校已有条件扩大实践教学范围。因此,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使教学活动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显得愈来愈重要。

在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本专业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此,课题组成员结合实践教学中的体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

1开展课前讨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讲授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参与其中。而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讨论什么”和“何时讨论”是影响讨论式教学的2个重要因素。第一,讨论题目要以实践教学大纲为导向,必须是大纲里的重点,要与当前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学生才能具有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储备,能够根据讨论内容,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做好讨论前的准备。第二,讨论题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易适中,太难的题目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太容易的题目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两者都会使学生对讨论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应调控整个讨论过程的节奏,注意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对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第三,将讨论式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前预习阶段,会使学生对实验原理、配方选择、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教学效果更显著。

课题组在玻璃工艺学综合设计课程中使用了课前讨论式教学模式。依据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为:制备一块玻璃,并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学生自动组合,5人一组,教师提出若干讨论题目,如制备何种玻璃、选择哪些原料及其配比、依据产品特点及实验室条件进行哪些性能检测等,学生依照讨论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后进行讨论。教学中发现,学生无论对颜色玻璃、微晶玻璃还是对封接玻璃等各类玻璃制品都显示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查找各种玻璃性能的配方和性能检测标准,对不同着色剂对玻璃颜色影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也涉及了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提高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开发式实践教学势在必行。而且,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是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的要求,是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本专业很多实践环节都需要高温大功率电炉和其他高科技科研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数量有限,而且实验周期长,因此,只能将许多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实验,统一时间开课,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以后,能够充分发挥有限设备资源的潜能,提高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学生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实验内容,选择实验时间,容易实现自主学习,单人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如需要对使用设备的学生进行操作培训,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维护,实验场地的配备和管理等,必将增加设备维护资金、实验室管理难度以及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针对上述利弊,课题组对开放式实践教学进行了几年的尝试,在实验教学改革上,逐渐摸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课题组在综合实验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试行了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针对设计任务自主选题,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备,并与指导教师讨论后制订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仪器和设备,对使用者进行培训,保证学生能安全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向实验管理科预约实验场地和设备。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包括课后、节假日和寒暑假;开放对象为三、四年级本科生和全体研究生。为了有效地调配场地和设备,可实施网上预约制度,学生按照预约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对实验仪器和设备施实行网络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其利用率。另外,对部分简单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站,对学生开放,学生在使用设备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教师不必反复对学生进行培训,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必然趋势,不但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要求制定与其配套的管理制度,更要求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保证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协同作用,真正实现实验室开放持续健康的发展。

3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劳动和创造,是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当今社会的需求下,培养既有实践技能,又有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目前,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3种类型。课题组成员要定期针对本专业近期研究的热点,对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论证,选择实验项目,权衡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例。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创新思维的建立必须以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保障理论教学和验证型实验教学的质量,制定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准入制度,只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考核及格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创新性实验,完成逐渐由理论到实践直到创新的渐进式学习过程,培养动手能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本专业在大四设置了玻璃、水泥、陶瓷3门工艺学设计综合实验,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主选择方向,将理论教学所得到的知识贯通到整个实践中。在设计方案拟定、原料选择和配方计算、仪器设备及标准的选用、产品性能检测等许多方面都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对传统无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有系统的了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另一重要措施。课题组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的立项过程中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采用了创新性实验。由于毕业设计要求每人一题、题目不能雷同;创新大赛要求立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因此,创新性实验比综合设计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实验的内容多为国内研究较新、较热的课题,没有成熟的技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学生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将所学原理运用到样品的表征和实验现象分析上,难度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开发创新思维。

4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多采用“终结考核为主,平时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过程的实际情况,影响最终成绩评定的准确性,容易导致评定结果的主观化,影响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因此,统一考核标准,确定一套严谨、合理、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准确定位,而且在教学质量的评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过程考核的权重,减少因偶然因素影响综合评定成绩的差异,细化整个实践过程,实施“定点定量”的考核模式。将课前预习检查、实验方案设定的合理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等纳入考核范围,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这样的考核办法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给予准确评价。另外,指导教师要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突出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将各环节的成绩进行综合比较,权衡修正系数,完善量化评价体系。

在硅酸盐热工基础及设备课程教学中,课题组运用了这一考核评价体系。该课程为无机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3个部分,其中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分析、认识实习准备、认识实习答辩、选择窑炉设计方案、编写设计说明书、绘制图纸以及课程设计答辩9个环节上设定评分点,其中在实验操作、编写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绘制3个环节上,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和计算都有评分,最后根据各环节成绩乘以相应修正系数,得到学生最终的实践环节成绩,并要求对各个环节逐一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结果发现,“定点定量”的考核模式能充分保证成绩评定的客观性,让学生感到公平公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动手能力,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5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硬件条件,通过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和开放式管理,在设备管理方式和手段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理论与实习训练力度,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定点定量”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对实践成绩感到公平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是我校无机材料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探索的经验,希望为工科院校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春朝,崔树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03~105

[2] 由继红,邢福.建设创新实验站,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科学技术,2009,7(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