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时间:2022-02-20 21:4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1篇

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首先要说的话

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则放在刘?@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获悉,去赏读。

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

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I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

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

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

我在局外静观艺术成长的时刻,目睹了一个伟人的成长;在伟人的时光里,习得了艺术之长,真可谓是一件乐事啊!这时才发觉读书与感想犹如一本评传一样,随时间的推移,重视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而且会随时变更,这不是我们刻意的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被动。但愿读书也是一种无人能言明的评传。

后记:读完此书不久,思绪在脑海中泛滥几日,总想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在我内心没有沉淀的时候我不能说话。恰好今夜难免,想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写点什么,于是留下了这篇凌乱的感言。

天水师院高三:樊斌

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效性;审美能力;情感态度;应用能力

所谓实效性是指按质完成任务,达到实际的效用,对于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来说就是要全面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就从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关注的仅是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常常忽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借助“文本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情感美,进而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实

效性。

例如,在教学《窗前的树》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解读,如:“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者的描述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图画,进而再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文本中借物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作出相应的

贡献。

二、在语文教学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的培养是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地挖掘语文教材价值,要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从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更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搜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下一步就要面临着走进社会,就要去面试,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事实上,交际能力并不作为考试的对象,所以,我们也没有将太多的关注度放在这个上面。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提高语文课程实效性的同时,也为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基础工作,进而也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选择演讲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环保、亲情、友情、职业等,鼓励学生积极地站到讲台上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助于课堂实效性的提高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效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及终身学习习惯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问题探究模式来降低学生阅读的盲目,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本时,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究。(1)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她为什么“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4)是马蒂尔德的什么心态促使了这件事情的发生?(5)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也能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为语文课程实效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在追求高效语文课堂的同时,也要保障语文课堂的实效性,要在学生掌握基本语文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在唐诗史上“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篇千古佳作,不仅意境优美,犹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而且超越时代,表现了对人生短促的惆怅伤感和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它以月亮作为诗歌的主线,借此探索人生哲理,在天地间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意境,使诗歌在永恒与瞬间的矛盾之中带着淡淡的伤感,使美丽的月夜带着发人深省的生命哲学意味。本文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和此诗蕴涵的意境和哲理的分析,探究其阔大的空间渲染出的神秘感对此诗蕴涵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化作用。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神秘

一、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简介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生平事迹不详,大致与陈子昂同时活跃在诗坛上,与包融、贺知章、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作今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这首诗以纯粹的描写思妇和征夫相隔两地、天各一方的哀怨悲苦之情为主,成就很一般,但它的这种情感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倾向。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据《旧唐书·音乐志》记云“《春江花月夜》、《玉树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它的产生及功用是以女色为描写中心的典型的宫体诗。陈后主之作今已不存,现存的有七首,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在这些作品中,如杨广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张子容的“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等,显然已经改换了传统宫体诗的描写方向,集中于春江花月夜清丽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这就为张若虚之作提供了最初的设色布景之雏型。

张若虚的这首诗,情景理交融,诗人把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和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思索紧密联系起来,使诗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像人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健康向上,抒发了对青春、爱情、人生奥秘和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于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

二、清新雅致的诗魂——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月”推上了中国古诗创作的最高峰。

月亮这一意象,是全诗的灵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妙,而且表现了月光照耀下的一个春天江边美好的夜景,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诗人下笔就写月亮的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江流之美,花林之美,都因为有了明月的光辉。当月亮映照它们的时候,反过来,又以它们映衬月亮之美。

诗人着力写了思妇的相思,月的徘徊,象征思妇内心无尽的痛苦;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又来,表现了相思之愁不能排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则是思妇万般无奈之下将痴情寄托于月亮。这些在诗中的表现上都是次要的,诗人主要是以月亮意象来表现人生随时光流逝而渐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先生对此赞道“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询问,是人类对时间永恒、生命渺小的无限感慨。他从夜空中的月亮想到了时间的无限,进而感慨人生的有限,人生的无穷是因为代代传衍,相对来说是在变化之中,江月却年复一年还是那种模样。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够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呢?闻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作者与宇宙意识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亲密的、自由的,是一种知心朋友的关系。闻先生说“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的晤谈”,因此,他高度地赞扬《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千古绝唱——月永恒,意无穷

对生的崇拜,对死的抗拒,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月亮在人类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中,既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又是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面临许多无法逃避的现实,生与死、离与聚、残与圆、永恒与短暂,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面对这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困惑、痛苦,难以解脱,诗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月亮,从哲理的高度接受这一法则,诠释这一法则。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但更要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亮为抒发感情的基础,表达了人世间分别的痛苦,相聚的困难,但缺少了张若虚那种将离愁别绪与宇宙奥秘相统一的气魄。张若虚将人生宇宙的哲理寄托于月亮这个意象,对此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这样缺而又圆,圆而又缺,它化成了美好圆满的爱情,温馨的故乡,也化成了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离恨,远别故乡久不得归的别绪。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奇传说,月光清冷的色彩,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使月亮成了离人情感的呼应,游子思乡情结的归化。

四、探究《春江花月夜》的“神秘”诗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了一种“空无”之境,借助空间的旷远,使诗歌产生一种能渗入天地宇宙的伟大的神秘。比如诗的起首五联,迎面而来的便是浩荡无垠的春江潮水和更显浩瀚辽阔的大海,这里不仅有一种月光下的朦胧之景,还有水天一色、江海相汇的空旷阔大的虚幻之境。宋初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十分著名的句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朦胧的神秘之美,与《春江花月夜》一对比,就凸显了张若虚在保留了静默与黯淡的神秘性的基础上,又努力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神秘。正像闻一多所说,当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顺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流畅的旋律而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这份神秘同此诗所营造的一种阔大的空间无疑是分不开的。

世界是神秘的,生命更是神秘的。这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首乐曲,命运感无所不在,伴随着它的是“神秘”。所谓的生命意识或者命运意识,就是对以人为主体的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的命运关注,这种关注最容易在人与天地自然迎面相对之际产生,在这种神秘感中,我们才进入到无限的生命之中,触及生命的奥秘,感受探寻这种奥秘所产生的喜悦与哀愁。

正是这种神秘感,才把这首原本艳丽的辞曲引向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在五种意象自由从容的转换之间,自然也蕴涵着“明月照高楼”式的闺思母题,但诗的本质却在于更深的层次,在于它把人间真情置于对天地宇宙的询问之中。这种立足于个体生命有限性和人类生命无限性,以及永恒和瞬间的矛盾之上的生命体验,以淡淡的感伤升华出博大的空明,使良辰美景式的春江花月夜蕴含着发人深省、又带着神秘感的生命哲学意味。

五、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哲思,阅读这类作品使人直观社会,领悟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唤起清醒的宇宙意识。这在《春江花月夜》中体现无遗,诗中的时间不能确定何年何月,空间也不能确定何处,因而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一切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有着那么多的奥秘,令诗人无限神往和留恋;又有着那么多的缺憾,令诗人难免感叹和伤感。在这种深刻的宇宙意识当中,作者把男女爱情相思描写得多么纯洁美好和神奇浪漫,于是,这首《春江花月夜》终于摆脱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怀浩气,使得诗歌的境界格调大为提高;它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生宇宙奥秘的追寻,对青春爱情的渴求,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预示了悲壮雄浑的盛唐气象的出现。这首七言歌行,不但极为成功地尽情讴歌了男女爱情同时又洗尽铅华,而且极富创造性地把美好爱情的相思和宇宙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个景、情、理水融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它在历代的同类诗中显得那么超凡脱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一点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

第4篇

关键词:民族职业学校学生 职业道德 社会实践 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民族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呢?我认为,职业道德教育除了课堂上的纯理论灌输以外,更应重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并作为一种主体途径贯穿于始终。下面谈谈学校课题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研究以来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上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

认真上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理论依据与必要前提。民族职业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重点教学内容,使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理解从职业的道德准则,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挑选了那些政治素质好、职业道德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职业教育课教师,并确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我们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适应各种职业活动的道德要求内容与体现具体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内容。这样就便于学生联系自己专业的特点来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一改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学生存在的一些情况,采取“实例介绍”、“专题讨论”、“集中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针对问题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大大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而且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形成了一种全员负责、多渠道渗透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这样政治课上的理论教育就不会显得苍白,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能自然形成。因此,认真上好职业道德课是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理论依据和必要前提。

二、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主体途径和重要方法。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出现了招生难、办学难等一系列问题。社会需要专业人才,如果不培养一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出路又在哪里呢?对此,我们有目的 地带领一部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进行实习锻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分析企业及用人单位广阔的前景,并每年在全校各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学生就业前家长会、岗前教育会等专题教育,使学生改变了模糊的认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校还开展了对外加工业务,如机械加工专业为社会加工机械零件。这既是专业实用技能的大表演,又是职业道德的再学习,通过客户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意职业道德的养成,真正体味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还把学先进和增强职业道德结合起来。

首先通过优秀毕业生事迹现身说法,以此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这些身边的人和事都激励和鼓舞着学生。

其次,我们还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有位同学拾得身份证、户口低保证及有三万余元住院费的收据的小包,交还了失主。我们便利用他的现身说法,开展宣传、表彰,并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针对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内心实际写心得体会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职业情操,使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们坚持从实践中狠抓职业道德教育,既贴近学生,又灵活多变,打破了单纯 凭课堂灌输的理论模式,深得学生喜爱,因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使校园稳定、秩序井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洞察真伪、分清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遵纪守法,讲求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貌。

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还能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有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如学校李季同学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服装专业技能大赛获得第三名,这些事迹都和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是分不开的。根据专业特点,焊接和机加工学生在上实训课时,必须穿工作服、绝缘鞋,无论是否本人操作同组同学必须同时在操作者周围观看,不得离开机床或焊机,以练习学生的站功和蹲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5篇

千年以来的端午节俗,虽然在中国各地不尽相同,但汉族居处的多地端午节俗都以吃粽子及赛龙舟为主要活动,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中心内容。早在晚唐,诗僧文秀就歌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可是,端午节俗源远流长。其起源本与屈原无关,其传承或历千余年才与屈原逐渐相关,其为屈原而形成的节俗活动则是近千年来的事情。如此说来,端午为屈原是时令节俗传承演变、丰富发展的结果。

传统节日习俗是历史上在民间长期形成的节俗,是历史上由民众长期传承的节俗。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当然是历史造就的,是民众抉择的。

历史造就和民众抉择的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

关于端午的起源,说法不下十种,诸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勾践、夏至节、祭龙等等。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发表以来,学者也纷纷就此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不少学者赞同闻一多的看法,即本“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不过,较为合理而可信的说法,是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同昼短夜长的冬至日和昼夜半分的春分、秋分一样,易于被古人确定。因其在划分时节、表明物候并据以进行农事活动上十分重要,故被古人看重。时迄夏至,古代中国北方所种菽黍和南方所播稻谷,都进入了夏季茁长期,古人经过繁忙的春种而可稍得喘息:加之气温骤升,杂草恶木、病虫害鸟、瘟疫瘴疠也猖狂蔓延而危害农作物及人的生命,古人以为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乃企望能于此日助阳抗阴、得生避死、除害获福、去凶化吉;大概如此,古人便于夏至时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和安康、禳除灾害和病瘟。相沿成习,夏至也成了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夏至节。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合农事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或许随着阴阳五行说盛行,战国时人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既尤为重视阴阳消长最为急剧的夏至,又因为尚“五”而将节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又称为“端五”或“端午”。《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五“五月五日”条: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仲夏端午,菹龟角黍。(明人陈禹谟补注:“《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是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以菰叶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h、蓼,名曰菹龟,节日啖之。粘米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象也。龟甲表肉裹阳外阴内之形,所以赞时也。’”)

《艺文类聚》卷四也引录周处《风土记》云:

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又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

唐李匡V《资暇录》则说:

端午,端五者。按: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

据此说来,“端午”或“端五”,是汉代以后方有的节名,“端”者初也,“五”“午”为同音字。可是,《说文解字》云:

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

由此释义,则“端五”或“端午”,实已有阳气于此日至极、阴气于此日始兴而“阴阳争,死生分”的蕴义,恐怕应是先秦就已有了的夏至节别名。“五为阳数”,“端午”或因此而又称为“端阳”。至于五月五日还有的“重五”和“重午”之称,当为汉代以后衍生的名称。

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故在五月五日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长而主要举行各种禁忌和祈禳活动。《艺文类聚》卷四引录《夏小正》曰:“此日蓄采众药,以蠲毒狻!焙撼乃将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动,定为国家仪典。《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汉兼用之(指夏、商、周三代的祈禳方式),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

杜佑《通典》卷五十五:“汉制,厉殃,祀天地、日月、星辰、四时、阴阳之神,以师旷配之。其坛常祀以禳灾,兼用三代苇茭、桃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傩止恶气。”夏至日若连端午日,夏至与端午的祈禳活动也就合为一体。举行祈禳活动的夏至及端午,因为朝廷确认为仪典而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

大概汉人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进而在此日纪念一些受到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遭弃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爱民而政绩卓著的苍梧太守陈临等,并且传说他们都死于此日或别离此日。

关于介子推、伍子胥和曹娥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均见于东汉文献。陈临于端午受到纪念,也始于东汉时代。

介子推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见于蔡邕《琴操・龙蛇歌》: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耘沤羌祝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床豁砉恕!蔽墓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据此记述,五月五日即寒食日,端午节也即寒食节。古今寒食节都定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史籍也未明载介子推死于何日,但晋国故地民间传说介子推于五月五日被焚亡。晋人陆P《邺中记》云:“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饷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宗懔《荆楚岁时记》辩驳:“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P《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推被焚之事。《周礼・司@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看来,端午纪念介子推仅为汉晋并州、今山西部分地区的民间习俗,在北方中原并不流行。

伍子胥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见于邯郸淳《曹娥碑》:

(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

伍君即指伍子胥。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后,又被夫差装入皮囊中沉入钱塘江,化为波神。曹盱是东汉会稽上虞(今属绍兴)的巫师,当地每年端午祭祀伍子胥,都由其乘船于江中载歌载舞迎接波神。

曹娥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也见于《曹娥碑》:

(曹盱)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

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上虞县令度尚为了表彰孝烈,迁葬曹娥遗骸并为之立碑。碑文作者,是度尚弟子邯郸淳。自度尚为曹娥立碑设祭,会稽一带便形成了端午纪念曹娥的传统。

陈临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最早记载,见于《初学记》第四卷《岁时》引录谢承《后汉书》:

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汉代苍梧郡的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境内。陈临在世就于端午被祠祭,或是东汉两广地区的习俗。

爱国爱民而投江以殉国难的屈原,也于东汉时在端午受到纪念。《艺文类聚》卷四引录《风俗通》: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五月五日m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为东汉末年学者应劭所作,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和传闻为主要内容。应劭是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曾任泰山太守,卒于邺(城邑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应劭记载的东汉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显然不限于屈原生卒地――今两湖地区的端午节俗。

据文献记载来看,上述在东汉时已于端午受到纪念的五位人物中,就其于端午受到纪念的时间而言,最早是介子推,其次是伍子胥,再次是屈原,曹娥与陈临皆晚;就其于端午受到纪念的地域范围而言,最广是屈原,其次是介子推,再次是伍子胥,曹娥与陈临皆狭。《风俗通义》成书虽然晚于《曹娥碑》成文,但其所记端午“亦因屈原”的习俗流行当不会晚于上虞县令度尚为曹娥立碑设祭。介子推受到纪念的地区,主要是春秋晋国故地的今山西部分地区。伍子胥受到纪念的地区,主要是今苏南浙北。曹娥与陈临受到纪念的地区,分别局狭于今绍兴或梧州一地。唯有屈原,在东汉已经成为当时中国许多地区于端午纪念的人物。

东汉时的端午习俗,仍以禳灾祛害、祈祝平安的活动为主,但许多地区“亦因屈原”而在端午纪念屈原了。

屈原早在东汉已经成为当时中国腹心的许多地区端午节纪念的人物,无疑是因为屈原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影响要比其他在端午受到纪念的人物大得多,因为屈原受到广大民众的尊崇和怀念要比其他在端午受到纪念的人物重得多。

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在约两千年前信息传播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怎么会形成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怎么会被广大民众知晓、尊崇、怀念并在端午祭祀呢?究其缘由,主要有三。

其一,是屈原的被疏见放的经历,使得他在疏远至汉北、放逐于江南的生活中,已经为民众有所了解,民间也经久传扬屈原的事迹。

《九章・抽思》歌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佳丽兮,独处此异域。”诗句即屈原被楚怀王黜置汉北的记述。今汉水以北的南阳西峡一带,依旧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并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

自壮年被放逐江南后,屈原在江南生活长达二十余年,行踪遍及沅湘流域诸地,悲叹“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至死未能回归国都,最终在秦军掠江南之际,赍志殉国,高葆贞节,自投汨罗,抱石沉江,传说即死于端午。沅湘流域民间于屈原流放之际就受其影响而祭祀保有爱国晚节的楚怀王,或许也最早于端午祭祀屈原。

汉初,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南行至沅湘间,即“仄闻屈原兮,自湛(通“沉”)汨罗”而“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其“仄闻”屈原事迹,或许是在其故乡洛阳、汉都长安,也可能是所至江南沅湘间。

民众年复一年地传扬屈原的事迹、民间年复一年地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屈原的社会影响自然会日渐广远深巨。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7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一点谈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时期学语文是接受语言文化熏陶,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感悟优秀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深邃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力量,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是公共课,该课程以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发散思维性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能带给学生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提高情商和职业道德。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完成审美创造。

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已经脱离层面上说教,应该是立足文本,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本人通过实践,认为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教材,赏析作品,感受文本表层美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表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美”:从形式上说有文字美,意境美,从内容上说有外在美,内在美,语言美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鉴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紧扣着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以“月”为重点,写不同时间、环境下月的变化,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恬静。诗歌中描写了月夜下充满诗意的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海雾,江树。云雾弥漫下的江、天、人浑然一体,朦朦胧胧,这样一幅神话般迷人的月夜图,令人无限神往。沈从文《鸭窠围的夜》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带有湘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特异人生,全文具有原始的天然美。如散文第三段沈从文眼前的水上人日常生活我们都很熟悉“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各人蹲在仓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饱后,天已夜了。”“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从一堆石头间的小路径,爬到半山上吊脚楼房子那边去,找寻自己的熟人,找寻自己的熟地。”生活过得非常踏实,毫无矫揉造作。所有这些白描的素朴文字,始终保持一种纯真、天然的元素,一切都还带有“原料”意味,具有高度生动的自然性,原生态,充溢着生命的张力。这种美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外在的、环境的美。

2品位语言,深入探究,体味内在传统的美

大学语文教学重在赏析作品,通过文本内在的联系,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关键词句等,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培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以《鸭窠围的夜》一文为例,文中有说:“陌生人自然也有来到这条河中来到这种吊脚楼房子的时节,但一到地,在火堆旁小板凳上一坐,便是陌生人,即刻也就可以称为熟人乡亲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毫不设防,让人们觉得很放松。作者在文本中重在再现了湘西物质、精神的“原生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倾向,物质的贫乏不算悲,水手、妇人们精神上的贫乏才真正应该哀戚。长期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这里的人们思想特别单纯,再现了自然纯真的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懂得“自然就是美”,才能长久,中国有古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现有部分学生的审美观稍有偏颇,穿吊带,描眉涂腮,装扮成人化,还有攀比心理,心思花在外表上,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这样的审美观虽然不能说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但至少代表一部分。

在《春江花月夜》的讲解过程中,紧扣15个写“月”的句子,4个写“春”的句子,12个写“江”的句子,2个写“花”的句子,2个写“夜”的句子,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明月相思楼”“落月摇情满江树”诗句里,可望见明月的处升、高悬、西斜、下落过程,看到长夜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这份执着的纯洁真诚的爱情令人感动。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现对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的大胆追求。泰戈尔《在黄昏的时候》,“爸爸,我把自己丢失了”一个天真、纯洁、可爱的女孩形象,让作者不由把现实、想象、人世、天空融为一体,诗人的笔,惊人传神。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汲取了孟加拉民间诗歌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清新、优美的诗歌风格。

    3学以致用,结合实践,传承传统美德

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中国人的特有民族性心理和文学自悟力,拥有“很中国”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要继承精华,发扬传统,大学语文可以作为最具传承性的工具,可以把国语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打开一扇窗,让国人了解世界。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留自己的东西,体现审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文化传统。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笑脸或是一声问候都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这些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数不胜数。

冰心的《笑》,被称作中国现代“最初的美文”的,美就美在她捕捉了人类常见的神情——微笑,张扬了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整理—爱。人与人之间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什么矛盾、恩怨都可化解,社会也就和谐了。余秋雨《都江堰》中大智大巧、造福万民的专家郡守,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地永久性地灌溉着中华民族的母亲般的风险精神,都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北岛《回答》,透过文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美学特质,无畏的挑战精神让青年人热雪沸腾。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字字铿锵,昂扬进取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冒险敢闯的精神,激励着青年人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备课 教学预设 学习 有效性

作为教师,走下讲台后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反思当堂课的教学情况。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懊恼由于对课堂掌控不好,因而使一节本该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奇、草草收场,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潜下心来认真思考,追根溯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预设,没有实现教学的生成性,让自己在讲台上扮演了“教书匠”的角色,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符合“大语文”观念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在长期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让感知能力与情感态度得到升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我想我们老师可以从备课着手,实现课堂教学预设性生成的有效达成,兴许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备课与教学预设的关系

备课是针对实际教学活动所作的筹划和安排,它要求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教学,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

预设是备课最基本的工作。它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育活动。

因此,备课与合理的教学预设从教师本身、学生自己、教材资源、课堂掌控等多方面宏观地对课堂进行了一个构想,以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二者相辅相成,通力协作。

二、认识备课新内涵,找寻备课新突破。

传统的备课事实上主要是备教材,尽管有时也讲究方法,但这个方法实质是教法,并且主要是文本的教法,总体而言对学生重视不够。而新课改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备课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认真分析学情,在课前寻找有价值的依据,设计有创建的问题,创设发展学生的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贮备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实现课堂“合理预设”到知识“自然生成”的过渡,达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教学理想。为此,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寻找备课的突破点,使知识在动态的课堂活动中充满激情与精彩。

1. 开发课程资源,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如何利用好课本,同时照顾到课本资源带给学生的学习感受,让每堂课负载的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传播,我想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掌握与挖掘就很重要。

记忆中教授《丑小鸭》一文,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要实现“不懈努力、不屈抗争”的情感的升华,总是通过老师讲解与点拨来完成,一节课下来,总感觉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被老师个人肢解得有些零乱,学生也没有感受到童话的美好。后来我改变教学策略,对课文的教学做了简单的设计:

①小鸭命运的蜕变:_____的小鸭 _____的天鹅。

该部分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填词,学生的答案让人眼花缭乱,但几乎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卑微的小鸭,高贵的天鹅。当看到学生展示的答案,我内心一阵欣喜,因为学生的回答完全证明了他们已经读懂了课文,我准备继续跟进。

②小鸭到天鹅的变化就是一个华丽的转身,它还是原来的它,是什么力量让它由卑微变得高贵?当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就犹如一个炸开了的锅,孩子们众说纷纭,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因为小鸭坚强”。这个时候,我想孩子们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要实现情感的升华,我又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尝试仿写。

③根据提示,仿写2个句子:

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感谢生活中的不幸。因为经历一次困难,我学会了承受;经历一次失败,我学会了反省;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由“丑小鸭”到“我”的称谓变化让学生将课文的情感自然地过渡成了自己的体验,一方面实现了情感态度潜移默化的体验,另一方面还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对比以往对《丑小鸭》的教学,一节课总觉得时间不够,学生状态不佳。而这样的设计相对而言,一节课绰绰有余,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在不知不觉中听到了下课铃声,学生都很诧异地说出:“下课了,这么快!”那一刻,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高兴与满足的表情。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满意的地方就是教师很轻松而学生学有所获。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照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后我深思,每一堂课都负载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某个重要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习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形成等。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靠政治说教“贴标签”式贴上去,而是要靠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移默化的积累而获得。

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把握好课程资源,并“为学习设计教学”。体现 “以学习者为本”的追求,这才符合今天新课改背景下“大语文”观念的要求。

2.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深入浅出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称。”这就强调教学设计要针对各种教学相关要素进行选择和组合。

议论文是初中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找准论点、理清论据这一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单纯理论的讲解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糊涂。后来我用一个“小儿科”的例子让学生认识了议论文:

论点: 我最喜欢爷爷了!

论据:①爷爷喜欢我;②爷爷从来不骂我;③爷爷买冰棒给我吃;

④爷爷带我到游乐场玩;

简明、通俗的举例,学生就轻松地认识了议论文,并明确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深入浅出的教学体验让我感受到,教师不能局限于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而应针对学习者,对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课堂教学预设性生成的有效达成,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彰显个性,备课时超越教材

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以前的。 教师要有这样的教材意识:教材不是教学唯一的凭借,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增删取舍。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而应站在教材之上,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加以审视,科学地加工教材,准确地选用教材。我的做法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五篇课文,备课时我分析了单元文章的特点,都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们探寻这些杰出人物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于是,我改变了以往按照课文序号顺序上课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单元教学法,并为这个单元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伟大人物的感人事迹;

②能力目标:学会准确地判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写作练笔;

③情感目标:领会杰出人物的精神,并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

3.2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判断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②以一位同班同学为对象,进行写作练笔;

3.3教学过程:

①阅读课文:教师设计活动“中外风流人物我评说”。让学生在感知课文5个人物的基础上就为这5个人物排序,并为喜欢的“前三强”说出崇拜的理由。

(此环节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人物的认知情况,同时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

②写作练笔:以一位同班同学为对象,不得出现同学的姓名或昵称,至少使用3种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字数不限。完成之后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同学作为“小老师”,准确地猜出了谜底,就说明写作成功。

(此环节旨在用“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描写方法写作。)

3.4课后反思

这样的教学设计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整个课堂变得十分热闹,同学参与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按照以往“中规中矩”的教学设计,这个单元至少需要8个课时才能完成,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花了4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课堂启示我: 教师应带领学生大胆延伸、修改和重组教材的一些内容,精心打造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只有敢于超越教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内涵日趋完善,我们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了解新课改中备课的内涵,认识到教学设计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优的选择与组合;教学设计是针对学习者、学习资源和一定的环境而进行的运筹,注重教学结果的高质量,一则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二则让课堂创造可以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第8篇

爱情如同爱戏,浪漫男儿始终激情相拥

吴刚是满族,1958年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1985年,酷爱演戏的吴刚报考了北京人艺,成了林连昆的弟子。

吴刚跟冯远征和丁志诚等活跃在荧屏的明星同为人艺学员班85级的同学。吴刚在这个班里认识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后来成为著名演员,先后在《小墩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影视剧中出演重要角色的岳秀清。

刚进演员班的时候,岳秀清对吴刚的印象并不好,她觉得吴刚烫着卷发,简直太另类了。再加上吴刚是班长,岳秀清也是班长,岳秀清性格像男孩子,他们刚开始相处时,似乎谁也不服谁。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吴刚与岳秀清两人在处理班务时,经常意见相左,甚至发生冲突。但是,他们相处久了,异性相吸,彼此的感情变得朦胧起来。处理班务时,以往的矛盾和冲突便渐渐变成“人民内部矛盾”了。

1991年5月1日,吴刚与岳秀清结婚了。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吴刚比以前更加浪漫了。他知道妻子岳秀清喜欢鲜花,便时常将家里布置成鲜花的海洋,特别是当妻子去外面拍戏回来时,他更是将家里布置得温馨浪漫。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吴刚有时候在家做事,岳秀清老批评他,说他做事太“笨”。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竹本先生”。有一年情人节,岳秀清演《天下第一楼》,吴刚本来说好要去捧场,结果碰上在外地拍戏没时间,他便给一家花店打电话,订了99朵玫瑰花送给岳秀清,要求写上:“祝演出成功!竹本先生”。

结果闹误会了。因为北京人艺那几天正好来了几位日本朋友,岳秀清收到鲜花后,还以为是这些日本人中的谁送给她的呢,于是她给吴刚打了一个电话:“吴刚啊,今天好奇怪啊,不知是谁送给我一束鲜花,好像是日本人!”

“日本人?”吴刚觉得很奇怪,难道这天日本人也送花给妻子了?“你怎么认识日本人呢?”“是啊,是个日本人,还叫竹本先生呢!”岳秀清解释说:“我们单位这几天不是来了几个日本人吗?”

听了岳秀清的话之后,吴刚一下子就乐了:“说不定你认识这个竹本先生呢!说不定你还跟他很亲热呢!说不定这个竹本先生的名字还是你给取的呢!再好好想想?”丈夫的话让岳秀清突然明白了什么,也禁不住哈哈笑了:“真讨厌啊!这个竹本先生原来是你!”

吴刚就是这样,他时常给岳秀清以惊喜,有的时候挺让岳秀清意外的,给岳秀清的感觉总像是恋爱中。 岳秀清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吴刚的生活几乎全由她包办了,比如说吴刚穿多大型号的衣服,裤腰是多大等,吴刚一概不知。在拍戏时,如果服装师问吴刚穿多大型号的服装,他便会说:“这个得问问我老婆!”于是便马上拨打起岳秀清的电话来。

妻子总是这么关心自己,有一次在上海拍戏的吴刚也想关心一下妻子,于是在拍完戏之后,吴刚特地去商场逛了一下,看到了两双很漂亮的鞋子,觉得穿在妻子脚上一定很好看。结果买回家后,岳秀清只在家里穿过两回,之后便束之高阁了:这鞋是很好看,可是并不适合岳秀清呀!原以为妻子会喜欢这两双鞋的,却不曾想妻子怎么也不愿意穿出门,吴刚很尴尬,不过很快便释然了:自己的衣服鞋袜从来都是妻子全权包干,自己怎么可以买得了适合妻子的鞋子?

为了买到妻子喜欢的礼物,从此吴刚便留意起妻子的喜好来,一旦发现有妻子想得到的东西,他便想尽千方百计地给妻子买回来。

有一年夫妻俩去澳门演出时,岳秀清对一辆跑车赞不绝口:“天啦,这车真是太漂亮了!”说着,她便叫吴刚给她拍几张照片。

几个月后的一天,当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到来时,吴刚拿出一把崭新的车钥匙给岳秀清说:“往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送给你的礼物都是拎得动的,今年我就送一个我拎不动的礼物给你吧!”说着就拉着岳秀清去车库。当岳秀清看到车库里停着一辆跟她曾在澳门看到的那辆一模一样的跑车时,一下子呆住了!

原来,看到妻子这么喜欢那种品牌和款式的跑车后,吴刚便当起了有心人。他回到北京以后,便筹钱买了这种类型的跑车,作为结婚纪念日的礼物送给妻子……当岳秀清得知原委后,一时禁不住喜极而泣。

琴瑟和谐,事业在爱情中奋进

当然,再恩爱的夫妻之间都会有矛盾:吴刚是一个爱整洁的人,可每次岳秀清一回家,或者准备去演出,他们家就乱了,吴刚受不了,便经常对妻子唠叨这事,可是岳秀清却老也改不了。

吴刚和岳秀清结婚后也吵过架,他们还记得第一次吵架时的情形:那一次,他们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了,结果岳秀清气得冲出家门消失在夜色中。看到妻子被自己气走之后,吴刚很快便后悔了,连忙去寻找妻子。可北京那么大,妻子在哪儿呢?

在找了几处妻子爱去的地方都不见妻子的影子后,他便给妻子发了一则笑话短信:“夏日炎炎,两只香蕉走在路上,走在前面的香蕉突然觉得好热,便把衣服脱掉,结果后面的香蕉就跌倒了。”

但是他发出短信后并没有收到妻子的回复。于是他又发了第二条短信:“我已经认错了,可是你还是不理我。我真是个可怜的男人:事业是国家的,荣誉是单位的,成绩是领导的,工资是老婆的,错误是自己的。你在哪儿呀?快回家吧!”

在仍没有找到妻子后,吴刚便悻悻地回家。谁知他到家后,却看到妻子正在客厅看电视,而餐桌上放着几个刚做的菜,啤酒也倒在杯子里了。他觉得很奇怪!这时岳秀清站起来对他说:“你到外面去找我肯定累坏了,因此我为你做了几个菜,你赶紧吃吧,吃了后你有精力了可以继续跟我吵架。”

听了妻子的话后,吴刚心里既愧疚又感动,连忙上前拥抱着妻子……于是夫妻先前的矛盾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

夫妻俩经常在外面拍戏,接触俊男靓女的机会很多,但他们都对自己的另一半很放心。有一次岳秀清与吴刚坐地铁时,有一个很帅气的俄罗斯小伙子站在他们边上,岳秀清愣跟了一站。妻子如此“好色”,吴刚也没说什么,也跟着,直到那小伙下车,他们才返回回家的路,吴刚知道妻子对那个帅气的俄罗斯小伙子只是欣赏。

与妻子岳秀清同在北京人艺的吴刚还努力支持妻子,希望妻子岳秀清先出名。他总是对岳秀清说:“女人成名要趁早,男人艺术生命力长,可以沉淀一阵再爆发。” 吴刚这样说后,上天真的跟他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岳秀清在出演了一些影视剧后,真比他名气大了。而成名成星的机会却迟迟不肯光顾吴刚:吴刚曾在《和他的儿子们》、《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光荣的愤怒》等影视剧中出演过主角,他接手的角色跨度很大,、村支书、特务、劳模、金领……但他的名气始终出不来。郭达、杨蕾凭借小品《换大米》走上“春晚”舞台,而吴刚正是那小品中跟他们搭戏的演员,但他却默默无闻……

“机会总是有的,长期的积淀,到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吴刚常常对妻子这样说。

丈夫真能在某一天“一鸣惊人”吗?万一一辈子的付出都没回报呢?想到这一点时,岳秀清就心里忐忑。其实岳秀清也面临同样问题,尽管她比吴刚名气大一点,20年前就演了知名电视剧的女主角,在《无悔追踪》中她是女一号,当时演她女儿的李冰冰后来红得发紫,可是她却依然不温不火。

幸运的是,让吴刚这块金子发光的机会最终还是来了:2007年6月的一天,陈凯歌定下他演《梅兰芳》中的费二爷。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吴刚请了京剧院老师,给他讲那个年代的故事,以及如何举手投足,为人处事,以及穿着打扮。

由于在拍戏之前吴刚做足了功课,虽然他演的只是一个配角,但人们却记住了他。不仅如此,自从他成功出演《梅兰芳》之后,便片约不断,其中《潜伏》剧组便找到了他。

《潜伏》拍摄期很短,虽是个奸角,吴刚却非常投入,结果他的演技再次令观众纷纷好评。之后,“步步高升”的他又出演了为庆祝建国60周年的主旋律献礼电影《铁人》的主角王进喜。

二十年沉淀厚积薄发,一朝井喷有爱情功劳

《铁人》是导演尹力和编剧刘恒继电影《张思德》和《云水谣》之后的第三次强强联合,该片以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的生平事迹为主要素材,再现中国石油工人的创业史,纪念那段真挚的岁月。

这位曾经捧红了李冰冰等演员的导演为什么考虑用吴刚呢?原因是十几年前,尹力和岳秀清合作过电视剧《无悔追踪》,彼此了解。

吴刚接演该剧可谓一波三折:尹力在与吴刚第一次见面后便认定他就是“铁人”的不二人选。但投资方却认为吴刚的知名度不够,同时吴刚长着小白脸,少爷相,这样的演员怎么演“铁人”?加上有很多实力派男演员也都在竞争这个角色,所以男主角一直无法确定下来。那段时间尹力导演给了他信心,但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脱胎换骨!

毕竟已经上了年纪,减肥对吴刚来说其实并不容易。从那天开始,吴刚的餐食便改成了水果,一餐只吃一个苹果或者一个西红柿。就这样,他两个月减掉近二十斤,腮也减得塌了下去。

或许是好事多磨吧,虽然吴刚按照导演的要求改变着自己,但剧组却并未跟吴刚签约。那段时间他不断重复地问自己:是否继续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他最终选择了坚持,一个人默默地去了大庆市“铁人纪念馆”参观,从网上下载秦腔方言反复练习……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铁人王进喜这个角色最终落在了吴刚的头上,当与剧组签完合约后,他觉得自己真幸运!

当岳秀清接到吴刚以彩信的形式发来的吴刚的照片,看到他穿着一身破旧不堪的棉袄,戴着一顶御寒的解放帽,粗糙的皮肤以及黄黄的牙齿,成了不折不扣的石油工人王进喜时,她真是又吃惊又心痛,她没想到丈夫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可以变得这么像王进喜!但丈夫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减得这么瘦,他的健康会受到影响吗?身体能吃得消吗?

在吴刚拍摄《铁人》的那段时间,岳秀清也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拍摄由日本NHK电视台和内地合资投拍的日剧《遥远的羁绊》,因为当时天气太冷,零下二十多度,岳秀清冻得受不了,当她将自己的情况打电话告诉吴刚时,吴刚却禁不住哈哈大笑:“你那儿是零下二十多度,是很冷了,可是我这里却是零下三十多度呀,比你那儿还冷得多些呢!”

听了丈夫的话,岳秀清不再对自己所处的艰苦环境抱有怨言,但她的担心却又出来了――吴刚的环境那么苦,还在减肥,他能吃得消吗?

果然,不久后,吴刚便在电话中告诉她说,大庆市太冷了,他快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先前还向丈夫叫苦的岳秀清便又安慰起吴刚来了,叫吴刚在保重身体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半途而废的话,将会被人耻笑的!”

在3个月的拍摄时间里,吴刚吃尽了苦头:吴刚的声音很好听,可是在拍第一场戏时,迎着北风大喊的他嗓子就喊沙哑了。

一次,尹力叫上吴刚与另一演员下馆子,吴刚他们没卸妆,穿着狗皮大袄就进了饭馆。坐了半天也没服务员搭理他们。尹力来后,才把服务员叫来,告诉他们这是演“铁人”的演员。原来,服务员把他们当“叫花子”了。

大庆最好的天气就是零下20度,这天,剧组特地拍摄了“王进喜”跳下泥浆池的戏――该段改编自王进喜真实的经历:由于高压井喷,王进喜带头跳进泥浆池中搅动泥浆使水泥凝固压住高压井喷。拍摄时,导演一声令下,全身裹了塑料保鲜膜的吴刚和他的另外三个徒弟就跳下了泥浆池;为了制造特殊效果,剧组的鼓风机强力作业,一时间石灰粉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当经过先后9次拍摄最终通过时,吴刚与徒弟们都已经冻僵了,同时吴刚的眼睛也出血,且已经肿得快睁不开眼了。

原来,在拍摄这场戏时,为达到井喷的逼真效果,通过打压后的泥浆喷涌而出。不曾想,这样追求完美的做法,却险些导致了吴刚的失明――拍摄时,泥浆以惊人的速度喷发而出,不仅喷到了吴刚的身上、脸上,还喷到了他的眼睛上,打伤了吴刚的眼睛!

由于拍摄地在郊区,剧组人员只得带吴刚到四十多公里以外的医院治疗。医生说,幸好来得及时,再晚来一会儿,他的眼睛就保不住了……

就这样度日如年的三个月过去了,吴刚与同仁们终于完成了《铁人》的拍摄。

《铁人》在2009年五一劳动节上映了!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片的第一炮,《铁人》用劳动者的故事在劳动节为劳动人民送上了一份大礼。真实的情节,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段落,让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备感亲切,赞誉不已。

在《铁人》首映典礼录制现场,主持人当众读了一个影迷写给吴刚的一封信:“我曾无数次想象你站在舞台中央,接受台下所有人对你的喝彩和掌声……今天终于实现了。”这封署名为“知名不具”的信,真挚深情的笔触,让吴刚和所有在场的观众都感动不已。这封信的“作者”就是岳秀清。当之前告诉吴刚说自己要去拍戏的岳秀清意外地现身在观众席上时,吴刚感动得手也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