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3:0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师实习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素养 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自语言文字产生以来便息息相传,绵延至今。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历史、哲学、政治、自然、地理等教育于一身,即所谓的“大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理解的深入,它们逐步从大语文教育中分离出来,语文教育的内涵被分化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元素。语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便由此展开。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教育开始走上了科学化道路。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创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这种学制体系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内容的侧重,国家教育部也形成相应的教师教育培养规格。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且不分科,小学教师各科可兼而授之。初中语文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由大学本科院校来培养。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力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差异。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以师范教育的培养即可。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专业教学知识,还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规格的一个初步界定,其差异显而易见。首先,师范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只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之中,未做明确的文理分科。其次,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教育家们关注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中学语文领域,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所攻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主要是研究中学语文,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甚为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因为它是“小儿科”,小学语文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和中学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这些都是近些年来不得不引人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革。1998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在师范教育中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培养开始高等教育化,“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师、大专,它强调学术性,体现综合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1]小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和规格也水涨船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小学教育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而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差别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被划分为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阶段。它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两个分支体系,延续语文教学的整体,但在教育对象和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它们应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地位平等,学历水平相当,不应在师范教师教育上存在档次差别,只应是培养规格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素养,其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差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都将成为影响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对比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谈。就横向而言,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教育对象。虽同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启智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思想、个性的形成尚处待塑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12至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个体发展的成熟期,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能够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看问题还很不全面、深刻。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在语文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更专、更强。
就纵向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深浅有别。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授对象是初入学堂的儿童,头脑中只有零星片断的知识,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近乎于零。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教学需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教会学生识字、认字,读写、表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接受中师、师专教育的教师足矣。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接受了系统的小学教育后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知识储备,需要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语文”的要求更高,相应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及课程设置方向
不论是寻着中国教育发展脉络追寻,还是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都不难看出,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地位及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比较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现代教育理念,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等。
1.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师要求虽各不相同,但都必须是高素质的,“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2]。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⑴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⑵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⑶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3]。
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
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教育观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4]。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化,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并不是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与艺术。
小学教育就所教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学生,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困于没有知识可教,而是困于不知如何教。而“如何教”的问题便成为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高层次的问题。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所理解的这些人文内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在教育专业上下工夫,使教师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艺术理念,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
无论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要求的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置,我们都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特点,注重“双专业”的培养,突显“教育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从2001年到现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不仅要求教育主体有热情与勇气,而且能够谨思与明辨,既要开拓前进又要回首检点。”[1] 反思型教师相较于传统的技术性教师而言,能够理性审视教学实践,致力于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教育问题,使教学充满智慧与创新。反思型教学既能帮助教师有效提升教学效益,又能促使教师更为自觉地了解更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解决新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与在职教师相比,职前教师的可塑性更强,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在职前阶段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使他们入职后能迅速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动力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由于尚未入职,师范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难以直接催生教学反思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思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反思型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采用大学教师示范,激活“缄默知识”,强化教学实践,加强交流与研讨,建构反思实践共同体等策略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教师示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将无法实施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观、学生观归因于师范教育中鲜有大学教师示范。这就势必要求大学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合于高等师范教育中,以研究、批判的态度不断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反思习惯与反思能力的大学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准教师。因此,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必须重视大学教师的反思示范。教学前,为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大学教师应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及弹性,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应当反思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如何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后,大学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思与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师范生演示反思过程,探讨反思心得,分析反思技巧。通过大学教师的示范,初步帮助师范生理解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师范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大力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师养成了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学、研、教合一的专业生存模式”[2] ,而且能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大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道德意识、情感和思想的开放性,对事业的责任感、专业成长的自主性,以及丰富的反思技能,都将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入职以后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二、激活“缄默知识”
这里的激活是指激活师范生头脑中关于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字公示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3] 缄默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类型,支配着整个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师范生虽未入职,但毕竟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他们头脑中存在着大量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师范生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所学习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显性知识的传授。如果缺乏对缄默知识的揭示、分析与批判,显性的教育理论就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向导”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了新教师入职以后,无法将师范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内化为直接的教学实践能力。然而缄默知识本身具有两极性,“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4] 因此,在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刺激与挖掘师范生的关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积极“缄默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对缄默知识进行检讨、修正、批判,促使缄默知识不断地向显性知识转化,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元认知水平。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对于师范生缄默知识的激活,将职前教育从外在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灌输转变为内在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信念的发展。
三、强化教学实践
师范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历,因此在职前教育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模拟教学并配合见习、实习来获得实践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催生反思需要,发展其反思能力。
1.微格训练
微格训练可以通过模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针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不同的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师范生通过分析教材,在仔细体会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融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步,进行课堂教学的模拟。第三步,首先由讲课者对这堂课进行自我反思,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模拟课堂进行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课程理念与模拟课堂实践进行比较,着重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否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等问题。第四步,组织学生观看同一课型优秀教师的课堂录像,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师在处理该类课型时与模拟课堂在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方面的异同。第五步,引导师范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反思其中蕴涵的教育学原理,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通过微格训练,提高师范生针对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强化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促进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过渡与融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生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当《中国好声音》开播时,谁也不会想到它能火成现在这样。看厌了说教式的选秀节目,对那些耍宝式的名为选秀实为表演的节目也没了热情,观众们需要有真情实感,需要能够产生内心共鸣、感情共振的节目。而《中国好声音》的舞台给选手提供了一个平等、温馨、竞争的平台。虽然选手基本上来自“草根阶层”,但是在导师制的模式下,学员们激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希望导师认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经过导师悉心的指导和示范,充分挖掘出这些学员的无限潜力,使得学员在瞬间都拥有十几万的身价,甚至超越了很多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前辈。
同样,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轻松自在,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在享受课堂的过程中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使用,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 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作为课堂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小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心理需求。如果我们想要取得语文教学的成功,就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始终切记学生是教学的主轴。
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引导和帮助下都能够学会知识并灵活应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要把这种信任的态度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他们能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潜能,进而对自己的学习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以小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诉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此能够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探索精神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日常的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有趣的情感体验。很难想象,在紧张、沉闷的教学气氛中学生能够实现语文的有效学习。例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发现问题并自我纠正,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直接代替回答;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或发表独特见解时,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求快速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境界。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讲《坐井观天》时,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设计了以《青蛙跳出井后》为题的说话训练环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学生说,青蛙跳出后,看见了无边无际的天空,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美丽的花朵……感受着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了高高的山峰,茂盛的树木,流淌的小溪……再也不想回去了。老师听后十分满意,可当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到“青蛙跳出去到外面看了看,又跳回去了,因为觉得还是井里好”,老师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没有追问孩子这样说的原因,反而随口说了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学生满脸通红地坐下了。在这个案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固守着“坐井观天”即表达的目光短浅的观点,导致用自己的认识替代了学生独特的见解,从而也阻碍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日后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个性又怎会“飞”起来呢?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体验讲课法。在生字词教学时,老师可以请学生来当小老师,结合自己课前的预习,指出本节课的生字在课文中是如何组词的、哪几个字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更好地纠正学生的读音、注意字形结构,而且给了学生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这种“生教生”的方式看上去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给予学生一次对已具备的学习能力的展示机会,教师的信任和放手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二是重视讨论式教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并展开讨论,提倡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而不是固守标准解读。比如,在《夹竹桃》一课教学中,围绕着学生预习时最感兴趣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交流学生画出的自然段中的好词好句,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在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在收放自如中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呈现出最大化的效应。三是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搞形式主义,不应使小组合作实习徒有其表。教师一方面进行合理分组,学要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的合作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只有实现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学生才能获得内化了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我导你学,你不懂我点拨,我示范你练习,使课堂由“一堂言”变“群堂言”,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人到底有多大潜能,还是一个未知数,处在思维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更是如此。假如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导师”作用,给学生“授之以渔”并达到“悟其渔识”,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胡洋洋.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落实学生主体地位[J].上海:现代教学,2008(Z2).
爱是教师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我想教师都是幸福,因为他们都在感受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一: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二:x中学,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
登上客车,背上行囊,渐渐远离了我的大学,前往一个全新的环境。初来这里,是一个温暖的中午,校园里没有人,很安静,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脱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学校的大门很简单,教学楼有三层,单面带阳台的那种,全篇《弟子规》悬挂于二层阳台上,正中间写着“学知识学做人,做有用之人”。整个教学楼的走廊里,挂满了各种书法作品,有一种很浓的文化气息。当时就像爱玲的小说给我的感觉一样,我惊讶的发现这所学校有一种突兀之美。
食堂楼一共四层,很是宽敞明亮的,一层正在使用,三、四层是男生宿舍。食堂有两个阿姨和一个叔叔做饭,还有一个胖胖的主任。早餐是小米粥、腌青椒加油饼,午饭是馒头白菜炖豆腐,晚饭是小米粥、腌青椒加馒头干,天天如此。宿舍楼一共有三层,有厕所,有网线,有地砖,环境不错,屋里5个上下铺,一个屋子只住四个人,还算宽敞。最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偏僻的乡镇中学里,还有洗澡的地方。
操场不大,只有二百五十米一圈,土质的。东南角有厕所,西南角有活动器材。主席台只是简单的用水泥砌成的台阶,旁边有两排乒乓球台。学校里还有一栋实验楼,楼上有会议室和微机房。院墙东面是一片树林,每天清晨都有金灿灿的太阳光透过树枝,照进校园。
在这里的生活满是艰辛和挑战。这里的生活很艰苦,经常会停水停电,冬天暖气不够热,食堂饭菜单一,自己做饭时间紧而且厨房地方小等等,但于我而言,这整整五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活过得快乐、充实又难忘。
学校安排给我每周4节美术课,8节体育课,还加上3节早自习,每天还要看课间操。我一共教4个班的孩子,总共240人左右。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光里,有快乐也有悲伤,有信心十足也有悲伤绝望。因为他们还小不懂事,做事都不考虑太多总是随心所欲。
农村的孩子不太好管,这里的老师偶尔还会打他们,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总是下不去手。只想他们上课时不再调皮捣蛋,只想他们回家时好好完成作业,只想他们长大后不会后悔,只想他们能对得起爱自己的每一个人。我想在操场上看见天真的微笑,在教室里看见求知的眼神,听见一声声真切的老师好。
有的孩子说我漂亮,有的孩子说我可爱,有的孩子说我严肃,也有的孩子说我幽默,还有孩子说我调皮,像姐姐,上我的课总觉得时间太短。我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优点,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而且我们不但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更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深深的爱着这群可爱的学生,带着这份回忆,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都说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的确,五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活悄然而去,难忘记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虽然哭过,最艰难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地走完了整个过程。回望整个阶段,我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孩子们可爱的笑脸、纯洁的心灵,我会永远记得。
xx中学,一个熟悉的地方,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学校。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三: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一班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我在备课中,根据大纲要求,从班级的特点出发,着重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创设种种情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务必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大面积铺开,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我赋予教师真诚的爱,暗中给他们鼓励,扬其所长,让他们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结对子”,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也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新时期,在不断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以及老师们的肯定。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已担任了九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根据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我努力做到了两个字: “爱” 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想,只要付出努力,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也就愿意把心事倾诉给你,那样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3、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着一定的帮助和促进。面对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和家长会积极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使学生、老师、家长这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一年中,还有许多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各项工作有更大进步
提及习作教学,我曾为每学期的8次作文教学的定式感到困惑,也曾为学生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而苦恼、担忧,一次偶然的作文教学经历使我走出了“课堂教作文”的定式,始终如一地探索着让学生切身体验、真实习作的教学路子。
那是一次习作课,当我精心备好“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课走进教室,一块脏兮兮的剩馒头安安稳稳地躺在地上。我俯身捡起馒头,虔诚地捧起,这迎来学生们的窃窃私语:“老师又要小题大做了,不知谁又要挨老师的批了……”我将馒头举起面向全体学生,而后以“馒头”的口吻鸣不平:“我是一块馒头,是辛苦的农民经过种、收、加工而成的,是他们汗水的结晶,可是有些人就在饱食之后将我遗弃,想想劳动人民的心血,看看我今天的遭遇,同学们呀,怎么可以这样做!”教室里出奇的静,讲完后我与学生一起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名句,学生写作的灵感来了,我放弃了原定的计划,让学生从这块丢弃的馒头写起,并与学生同题作文。这次偶然性习作教学训练,让我领悟到了写作教学的真谛:习作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真实体验的结果。作文的本质就是表达自我感受,表述自我心灵,小学生习作的关键是入情入境的体验、鲜活的内容,是写真实、表心意、达心声。在教学中,我从“看、做、说、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养成“看”的习惯
写作第一须观察。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让他们留心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捕捉观察中的灵感,及时记录在日记上,为写出新意之作积累素材。其次,训练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结合单元组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长期观察某一种事物,日积月累,丰富素材。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范例,如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丰子恺的“白鹅”都是长期观察的结晶,在教学中让学生品读体味,领会作者长期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再次,指导学生写景写物的文章,提前几周或更长的时间布置观察、记录,抓特点,写特点,不虚构、不抄袭,实事求是,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拥有“做”的体验
做即实践,体验。首先,教学中凡是写事之作,我都让学生去体验,写出具有切身感受的真实之作。其次,习作讲究灵活性,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学校有活动就让学生写活动,有义务劳动就让学生记叙劳动过程。再次,为让学生提出学校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我就让学生去采访同学、老师,将采访到的观点进行汇总,形成棱角分明、切实可行的建议书,将采访经过与体验形成内容具体的文章,让他们先做后写,有话要说,有事可写。
三、搭建“说”的舞台
我还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交流、分享所见和所做。每天下午开展十分钟的“见闻录”活动,让学生说自己的观察,谈自己的新奇发现之事,讲自己的体验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也让他们倾听,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发现与体验。学生“说”也就是说内容,明主题,小组交流,相互提建议,这样先说后写的模式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共同交流,相互促进,同步成长。
四、进行“写”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厌学;对策研究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兴趣低下,萌发对学习的厌倦与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厌学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没有好感,学习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胡思乱想,脾气暴躁,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感到难受,最终可能会出现旷课、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因此,我们只有去更好的发现学生厌学的原由,才能更有效的克服学生厌学的情况。下面是我对学生厌学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1、学生厌学的自身原因。
(1)学习缺乏兴趣。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诱惑”,比如,电视,使之分心的事物越来越多了。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努力高度集中精神,加上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缺少分辨与处理事情的能力,最终产生兴趣与学习的欲望都没法放到学习上来,影响了学习时间、分散了精力,学习兴趣发生了转移。学生在学习上完全处在消极和被动的状态,只有在老师及家长的逼压下,他们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都只是消极地应付而已。久而久之必然产心理疲劳,从而导致厌学。
(2)智力因素,缺乏坚韧的意志力。
有些学生自身智力因素条件相对较低,反应不灵敏,注意力分散,记忆速度比较慢,学习能力较差。这类学生基本上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没有规律与方法,学习结果效果差,他们经常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环境,无力争取成功,因而缺乏争取成功的任何勇气和动力。最终导致学生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学生在现实生活里不常遇到困难,更不要提克服与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困难,例如学习成绩跟不上、人际关系难协调、对语文老师上课方式不适应等等,都会造成其焦虑、紧张、惧怕、对自己失去信心等心理,也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2、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
(1)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师生感情培养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其对科任老师的喜爱。一个教师如果取得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喜爱,他们肯定会对该学科产生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反之,师生关系缺乏培养,学生对教师缺乏好感,他们就会厌恶该老师,从而产生由情感的厌恶转移到学科学习的厌恶上,时间一长,自然会出现学生对某一学科的习惯性厌学情绪。
(2)教学体制陈旧,教学方法无创新。在应试教育的阶段里,使学生长时间存在在一种被禁锢与压抑的环境里,时间一长,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在学生管理上,存在“严多宽少”的现状;课余时间的活动形式大多单调死板,缺乏生动性与灵活性。这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关系。主要还有理论多,实践少;看的多,做的少;教师灌的多,学生吸收的少……这与相当部分学校教学、实验,实习等设备或仪器欠缺有关。养成了学生厌学的心理,不想去面对的客观条件。
二、克服学生厌学的策略
1、以思想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动力。
第一,扭转厌学学生平常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对学习的认知度,培养厌学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偏向于学习版块。能给学生带来帮助的是他们的兴趣。厌学学生对自身价值有了全新的了解后,接下来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开始实践的环节,这个尝试结果的效果如何是决定学生能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重点。我们要努力创造新的氛围,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与趣味感,并慢慢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在大多数情况里,一般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心里面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他们不但在学习成绩落后,而且父母亲又对他都有意见,在他们的眼里,大家都瞧不起自己,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多次找他谈话,把学习的重要性讲给他听,引导他谈谈自己的一些困惑和苦恼,给他提供建议,有时还表扬他的闪光之处,在一些问题上降低标准,逐步提高,这样增强他的自信心。
教师要随时保持自身的形象,注重教学的仪态,学习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乐于疏导学生偏差的心理等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任,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语文老师要经常利用上进的观念影响学生,例如:今天,我学会了一个字,是一种进步;记住了一个单词,是一种进步;学会了一句成语,是一种进步……所以,只要学习,我们天天都在进步,时时都在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厌学学生。
2、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爱好,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枯燥无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所以,老师必须用心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利用先进教学方法,科学的教育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经常配合实验、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3、通过家访,增进与家长的沟通,清楚学生的家庭状况,对症下药克服其厌学。
首先,一个家庭氛围的优与略是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况的。所以,在帮助学生改正厌学情绪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家庭给孩子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讲,要配合家长学校、家长会、订家教周刊等方式给家长传播怎样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怎样教导孩子的学习,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并大力宣传优秀家长的身教言传经验,自身如何热爱学习的事迹,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然而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反之则是一种“家庭环境污染”,如抽烟酗酒、打牌赌博、请客送礼、贪图物欲等,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学生是不可能安心学习的。同时,作为家长,应多抽出时间关心中学生的学习,经常和他们谈心,特别是离异、单亲的家庭,父母要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多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把孩子当做朋友平等地与他们交流。这种方式要比那些命令式、棍棒式的教育更有用。家庭的教育并不只是需要用心就可以的,它还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坚持的过程,家长要把握批评的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孩子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辅导孩子提高学习能力。没有时间和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改变,才能让他们变得更有自信,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来的话就克服他们的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