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儒学与德育

儒学与德育

时间:2022-01-31 16:4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儒学与德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儒学与德育

第1篇

(一)有爱国主义意识,但情感体验不足

小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意识,但不能融入其深层意识中。例如,在“学生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的态度”这一问题中,50.25%的学生选择了“按照班级要求做”,14.21%的学生选择了“自觉做”。

(二)诚信意识强,但践行诚信行为不足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都认为做人要讲诚信,但有40.5%的同学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做题会抄同学的答案;25.32%的同学表示借同学的文具由于忘记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归还。

(三)懂得以礼待人,但缺失礼仪行为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25%的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不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仅有35.65%的小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

(四)认同孝顺父母,但落实到行动中较少

小学生懂得要孝顺父母,但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35%的小学生不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20.43%的小学生会为父母沏茶倒水。

(五)认同生命的重要性,但感知不足

小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局限于对生死的理解,缺乏深层的感知和体验。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45%的小学生曾脱手骑自行车,60.25%的小学生身体为此受过伤。

(六)有环保意识,但不能自觉做到保护环境

小学生有环保意识,都认为应该爱护校园环境,但笔者调查,50.55%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手扔垃圾,有55.42%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地吐痰。

二、儒学典籍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小学德育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的爱国教育,教给学生必要的生活常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在我国儒学典籍中同样蕴含着这些因素。

(一)爱国教育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重要的爱国教育。儒家所倡导的爱国思想对培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提出志士仁人之“志”在于保家卫国、仁爱百姓。儒学指出君子应谦虚谨慎,关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他人利益。运用儒学“志士仁人”的思想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也就是利用“君子”的追求,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理想,将保家卫国,建设家乡作为自己的追求,将爱国行为自觉化。

(二)基本道德规范

儒学强调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言必信,行必果”,“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获得他人认可和信任的前提。以讲诚信为主,让自己的思想符合道义。儒学指出,符合道义的信才能去遵守,“事非宜,勿轻诺”,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儒学教育所强调的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智诚信。将“信”贯穿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待人真诚。

(三)礼仪教育

古人十分重视“礼”,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礼”是立国之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礼。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却越来越轻,特别是在小学生行为中日渐缺失,借助儒学礼仪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让学生先朗诵儒学教育的礼仪规范,然后自己讲解遵守礼仪规范的好处,甚至向学生讲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的事例。

(四)家庭伦理教育

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及长辈的关系。

1.孝敬父母

儒学把孝看作道德行为的起源,是“仁”之基础,是“礼”的具体体现。“入则孝”,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儒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孝”文化,对当今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首先,儒家学者提出孝敬父母要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多向父母告之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多听父母的建议。其次,儒家学者还提出“孝当竭力”,子女要竭尽全力侍奉照顾父母。另外,儒学学者还提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教导要认真听,父母的批评也要虚心接受,这些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2.兄友弟恭,尊敬长辈

儒学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悌”是指兄友弟恭,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弟子规》中指出“称尊长,勿呼名”,要求要尊重长辈;“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时刻牢记长幼有序,表现出自己对长者的敬重。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利用儒学教育小学生“兄友弟恭,尊敬长辈”,有利于规范小学生伦理道德行为。

(五)生命教育

小学生对生命的了解还比较懵懂,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爱护世间有生命之万物。首先,儒学教育中倡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不轻生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儒学教育从“孝”的角度指出珍爱自己生命的必要性,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的,不能擅自毁伤。其次,儒学教导学生善待他人。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社会上的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小孩健康快乐成长。另外,儒学教育还要求学生推己及物,善待“物”之生命。面对伤害生命的现象,心有不安和不忍。总之,借助儒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利用儒学所倡导的推己及物,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命。

(六)环保教育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结成友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指出到了一定时节才能上山砍树,和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是一致的。这种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三、儒学典籍与小学生道德教育原则

将儒学典籍运用到小学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小学生是充满朝气、好奇的学生群体,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提各种问题。老师顺着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就可以指引学生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当中要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知识。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学生就乐于投入老师的课程当中;反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道德教育要量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法,有针对地进行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好的发展。儒学中指出:“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儒学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法教育学生的范例。这种教育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值得借鉴学习。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因势利导。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应“用好言劝谕”,不能只顾训斥,这样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心,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而学生又有其叛逆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仍应以引导为主,让其朝好的方面发展。对于部分平时懒散惯了的学生,要慢慢地约束,细心指正,经常劝导,让学生知书明理,真正接受老师的教导,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再给出批评,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千万不可性急求速度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因势利导地开展,如此便能出效果。

(四)宽严相济,奖禁结合

所谓宽严相济,一是对年纪小的宽容一些,可使用轻松温和的言语对其教导,维护其自尊心;对年龄大点的可以严肃一些,这样可以预防其养成不好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态度要和蔼一些,但在具体事情中对学生的行为需严格要求,不能松懈。三是根据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学生,父母对小孩教育严的,老师就应该宽一些,反之,老师就应该严一些。所谓奖禁结合,就是一方面进行引导教育,以欣赏赞扬为准,而就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也要“耐住火性,好言相劝”,使其改正缺点,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开其自强之路”;另一方面要制定规章制度,按准则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五)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小学生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所属的家庭环境开始,从爱自己的亲人再到爱其他人,逐步增大爱的影响,逐步培养有对待同学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以及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的博爱精神。培养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孝敬父母到关爱他人,从尊敬兄长到关心朋友,从爱自己的家到爱祖国。

(六)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学习可以更好地明白事理,懂得求知,懂得为人处事。在明白道理后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实践,实践是根本。只有将儒学中的精华和学生的行为结合起来,“知行并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按照儒学中的规范去做,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到这一步,小学生道德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品端为先,尽心尽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学生传授道理授以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为人师表,教师应随时省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传授更多更好的知识给学生。教师的博学可以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尽心尽责的态度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力量。

四、结语

第2篇

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和谐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说乎?”培育英才,师之天职,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职业,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的境界。其中苦辣酸甜,师者自知。 

当今之世,提倡创新与超越,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惜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状仍未改变,素质教育实难落到实处,高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于是高考成了“指挥棒”,在教育教学中一切围着高考转,造成了应试教育中的德育缺失。首先,应试为目的,育人为手段,本末倒置。“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学生变成了“书呆子”或“学习的机器”,做人、品德、实践等方面被忽略。其次,为应试,重名利,轻修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唯分是图,是为“唯分数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成功者,声名远扬;失败者,默默无闻。名利之心油然而生,修养退居其次,成陪衬。再次,为高考,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协作。高考将近,人人孤军奋战,似一盘散沙,生怕被别人打扰,酿成自私自利的品格,不能适应时展的潮流。 

“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面对如此现状,把清脉搏,方可诊治。中国儒家文化,历经沧桑,大浪淘沙,聚集精华,不失为治疗德育缺失的一剂良药。“唯其传统的,才是现代的;唯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几经“扬弃”,儒释道合一,成为我国文化精髓,浸透国人血脉,可惜面对现代文明,现代教育,几乎被遗弃,岂不痛哉! 

因为儒家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育人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儒家重“仁”,“仁者爱人,泛爱众”,“克己复礼为仁”;“其孝悌也者,为仁之本与!”“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是博爱之心,君子品格,圣人的理想人格。儒家重人、家、国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尚空谈,重实践,重操守。儒家道“性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求知上,严谨治学,审慎从事,“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待物上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平和恬静的心态,而非急功近利,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切对学生的做人、求知无不有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其优势,运用到实际育人中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思作合,教学相长。那么,如何探究儒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呢?本人一边向同仁们请教,一边学习思考,一边对所带班级试验。长期探索,颇有收益,故撰此文,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第一,诵读,读经明理。引导督促学生早读、课外读、班会读。“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先养成学生喜好读书的习惯。然后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读,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初探学生读书的层次计划是:高一以蒙学为主,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高二以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主,尤以《论语》为重,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道理的;高三以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主,尤以《诗经》为重,同时辅之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提高学生的品格和综合素养。 

第二,讲解,领悟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不够的。教师要博学、深思,倾其所学,结合实际,深入浅出,融知识与趣味性一炉,讲授儒家文化,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具体而言,从文字、断句、翻译、记忆入手,到文化内涵,哲学道理的参悟,都要一一攻破,逐步提高,不可流于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面对贫困,孔子称赞颜回“贤”。“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再如,问人生的理想,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风中自由歌舞,不为名利所累,多美的境界! 

第三,交流,择善而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生间的交流非常必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应引以为戒。如何交流呢?如班级举行诵读大赛,作文比赛,演讲赛,表演这些典籍里的一些故事和片段,寓学于乐,何乐而不为呢?平时师生间闲谈又何尝不可呢?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 

第四,践行,修身养德。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实践,学以致用,不能当“书呆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志存高远,从细出入手,修身养德。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吾身”,自我提高。同时还要学会“慎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要见世面,历风雨,长才干,方可成才。 

第五,渗透,润物无声。在平时教学中政治、历史、语文等科目教师,应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弘扬儒家文化,教知识,强能力,育人才。习惯成自然,受益无穷。 

儒家文化枝叶繁茂,源远流长,初探其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搬,只能在不断尝试中摸索。我们学校通过尝试,正在落实和进一步推广,还需以人为本,多管齐下,和谐发展。 

首先,学校重视,支持和引导。“崇尚人文,追求卓越”是本校理念,这与提倡儒家文化,实施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制定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同时提供学习场所、资料和资金上的支持。由德育校长主抓,各处室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共谋发展。 

第3篇

一、儒家诚信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诚与信并未过多在一起使用,但诚与信是诚信的两个维度。诚作为一种内心的品德诉求,意味着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澄明自我的内心。诚信最先表现为一种人的内心状态,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一种内在美德。这种内在的美德使人与天相通达,并且是承受天命的基础。

作为人,不能狂放而不直率,糊涂而不老实,愚昧无知却不讲信用,如果做不到诚信,弄虚作假,就谈不上做人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修身,努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为身体力行,信守承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本。

二、当代大学生青年诚信缺失表现

1.考试作弊,无羞耻心。对这种行为的纵容与无视,助涨了很多高校的不良风气,更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不惜找路子、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给高分等现象。

2.简历造假。这一现象在当今人才市场广泛存在,这是高校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延伸,是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是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大环境给予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迫不得已,但是迫不得已并非充分理由来解释这种造假行为。

3.人际交往中传递不实信息。作为“90后”的大学生,网络等虚拟世界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生活必须,在这个虚拟世界形成的众多不良交往习惯,必然对现实生活产生特殊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

4.学位论文,课程作业抄袭。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与传播,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浮躁。目前大学生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论文不是仔细查阅资料,认真钻研,而是东拼西凑,从学术刊物上整段地摘录,或从网上下载几篇稍做变动,更有甚者将整篇文章全部据为己有,论文中的数据造假现象亦比比皆是,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缺乏诚实的学习态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重理轻文,无论是文科教育还是理科教育,都无视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整体教育模式,除专业课之外,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英语、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极少有人会自觉学习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来提高个人基础修养,更不会有太多学生去静心反思个人的道德行为、伦理诚信等问题,同时高校缺少了人文教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即高尚人格塑造等全面教育模式,流于表面文章,没有深入的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

1.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商业化过于浓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关于“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曾批评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于弘扬过程中存在着的商业化现象。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既要和商业化寻找合作的机会,但也应当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2.文化传播的功利化,使得学生接受时染上功利色彩,对诚信丧失信心。由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中出现严重商业化现象。在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对社会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问题使得人们误认为追求私利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3.文化贫困化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公信力。学生只看到商业化、功利化、贫困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失去信心,未能从内心达到一个合理的认同。

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传播的有效方式

第4篇

在19世纪末的启蒙思潮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就曾根据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等西方学说以及大学》里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新民”主张。梁启超在《经世文新编》里讲到,撰毕《变法通议》后准备“集天下通人宏著有当于新民之义者为一编”,批评社会上一般的通人、魁儒对于《大学》的新民之道“熟视无睹,有若可删。”然而不能把20世纪初梁任公的《新民说》看成19世纪末新民主张的重复。它已注入了新的内容,其思想高度超然时人。

19世纪末“新民”的核心内容是开民智。任公曾讲“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①相比之下,要求改变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的“新民德”的呼声还非常微弱。然而经历了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就其政治生涯来讲是莫大的不幸,但就其思想而言,这次流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恰恰给了他“一个人在他看来全新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如饥似渴的学习和深刻的反思。”②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的姿态挑起重建民族文化的重任。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强调的主题就是道德革命,“力图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求所以固吾群尚吾群之道”,坚信“新道德出焉,新民出焉。”③

但是在同一本书中梁任公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取向。《新民说》系列篇章第五节《论公德》发表于1902年3月。在文中,梁启超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标准,对中国传统道德及其思想展开了全面的批判④。他认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⑤“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也。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若中国之五伦,则惟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⑥这样的一种取向是其特点就在于破,即破除旧道德。所谓不破不立,不打破旧的,就无法建立起新的。《论公德》即为此种取向的一个表现。

1904年初,梁启超发表了《论私德》一文。然而,在《论私德》一文中,梁启超不仅对《论公德》一文中的观点反戈一击,完全予以否定,而且还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作了根本性的调整和方向上的改变。他宣称:“公德者, 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⑦“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行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⑧并且,他认为自己先前在输入、引进“泰西之学”时所宣扬的所谓“公德”标准,“谓其有‘新道德学’也则可,谓其有‘新道德’则不可。何也?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其先哲之微言,祖宗之芳躅,随此冥然之躯壳,以遗传于我躬,斯乃一社会之所以为养也,一旦突然欲以他社会之所养者养我,谈何容易耶!”⑨因此,他断言:“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⑩

前后不过一年时间何以梁启超的思想观念发生如此之转变?恐怕不是一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可以解释的。各种原因任公在文中已然指出“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之中国而极。”B11“今有所以猖狂者,则窃通行之爱国忘身、自由平等诸口号以为护符也。故有耻为君子者,为小人者。”B12“满街皆是志士,而酒色财气之外,更加以阴险反复奸黠凉薄,而视为英雄所当然。”B13“是非之心与羞恶之心俱绝,相率为禽兽矣。”B14

笔者认为可将梁启超这一思想上的转变视为他在儒学上的回归,重新回到重视自身修养的道路上来。何以会有此回归?

梁启超浸润于传统儒家思想之日久,涉猎与接触西学亦甚广,在历史的近代化或现代化进程中,他绝非抱残守缺而是开一代风气之人,不仅长期致力于西学的输入与引进,而且对传统儒家在、局限性也有过深入的反省和批评。从本质上来讲,梁任公可以说是钱穆先生口中对本国历史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人。不过鉴于清末的大势,梁启超内心的士大夫意识使其自觉地担当起拯救国家兴亡的重任。但末的情形已然属于积重难返,故当时梁启超等人就提倡推倒一切,不如是不足以救中国。旧时各种传统制度均被视为不好黑暗的,必须统统推倒。儒家思想遭受到的攻击尤为激烈,礼义智信四端被冠之以封建思想的头衔而遭到唾弃。不过梁启超认为此种行为只是形势之需要,在破的方面走得较远。梁启超一辈先进分子心仪西方文明和社会进步,视儒学为陈旧的、落伍的封建糟粕与前进道路上的羁绊,不仅义无反顾地与之决裂,而且以高昂的热情对之展开激烈的抨击和严厉的批判。不过到了1903年,梁启超似乎发现了一味打破的危害,在推倒一切之后,社会似乎失去了重心,个人道德沦丧。有鉴于此,梁启超只好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框架内摭拾“旧道德”来重慰失散的人心。不过一如在技术层面对西方器物作出让步,提倡“中体西用”,中国在道德层面上对西方思想的让步同样走上了“不归路”。我们可以在《新民说》中看到梁启超思想的回归,但是这样的回归并没有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时人走上了一条愈发激进的道路。在如此的情势之下,对中国的历史持以一种温情和敬意的梁任公亦被视为“落伍之人”,在五四之后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梁启超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新民说》所表达出来德育、智育并未超脱儒学伦理中心主义的困扰――在儒学体系中,求职的价值逊于道德修养,但梁任公所注意到的智育极盛而德育益衰的现象正是20世纪以来中国维新是尚的片面追求现代性的最大表征。在百年后的今天现代科学理性已然取代了道德而具备真理的知识权威性,甚而僭越为具有绝对完善性的价值权威,原由德性来裁判的善恶在现代转由科学裁定,凡科学者必善,凡以科学为进步的必为进步。现代化的强国思维无疑是影响甚至决定20世纪中国启蒙知识分子价值选择和自我人格理想构建的关键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满足实质性价值或利益的工具理性思维应该成为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唯一价值坐标,更不能因此将之视为现代人道德理想的全部内涵。

梁任公之《论私德》所表达的就是梁启超在伦理上的一个思考。一百多年的后今天,有学者评论描述今当今的道德生活状况说到:“既无是非感也辱感的道德心态,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几斤荡然无存,道德生活一言以蔽之,呈现的是一派浑然无序、无规则、非理性的反文明状态。”当一些普世的价值需要通过“感动中国”来提倡的时候,这也就表明基本道德在社会中的缺失。科学与理性并非万能同时又显得冷峻,儒学则显得温情不少。科学使人们变得激进而浮躁,在我们尊为老师的西方以宗教来加以调和,那么重拾儒家的道德体系或许才是抚平国人激进思想的一剂良方。

注解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第41页。

②孔泛今:《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J],文史哲,2000第2期,第13页。

③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

④梁启超:《论公德》,《饮冰室合集》第6册[M],第12~13页。

⑤同上。

⑥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第六册[M],第119页。

⑦同上

⑧同上

⑨梁启超:《论私德》,《饮冰室合集》第六册[M],第132页。

⑩同上。

B11同上。

B12同上。

第5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既有相关的专著,又有大量的论文。其研究不仅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教育、文学、美学各个领域,而且与现代化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逐渐把研究引向深层次和多方面。如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的研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评估研究等,都正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潜在的规范功能,较多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理论探讨多,实践路径少。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大学德育实践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其优秀的教化资源和所蕴涵的多维的德育意义,寻找现实价值开发的路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转换而成为现代化过程的道德资源,从而将传统文化的功用价值落到实处,以求在大学德育实践层面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绪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的内涵是:首先,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可以丰富和创新21世纪的现代德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道德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德育思想资源,个体道德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资源之上。正因为如此,借鉴一切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在切合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创造性改造和发挥,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国社会德育资源,这就是中国传统德育功能的现代价值之所在。其次,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有互补性。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体现出中国德育文化的“民族化”特点。具体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国情,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德育的重要精神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我们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但却面临道德资源的严重不足。要避免或限制现代化带来的消极效应,价值观的调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为现代化过程提供合理的价值范导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无疑蕴含着多方面的资源,这是维系我们民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根基。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严谨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彰显我们道德建设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义。

(三)当代大学德育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界限?如何压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等等。要解决我们面临的道德问题,还是要“近取诸身”,不能企盼外来宗教或依靠空洞的说教,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做法根本不能解决中国的痼疾。因此,我们不应忘却传承文明,只有复兴中国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是唯一出路。我们不仅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国建成世界经济强国,还要把中国建设成文明之邦,必须发挥传统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重视对它的现实价值的开发,促其尽快实现现代转换。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取舍、充实、更新,形成了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中国优秀优统文化能使大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原创精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儒学说到底是关于学做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学问。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在这个问题上,儒学突出了仁爱、和谐、秩序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中国哲人强调内心的平和与修养,因此在对待外部自然的态度上不是强调征服,而是追求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今天,当人类社会面对生存、能源、环境等等难题困扰的时候,“天人合一”的科学思想是多么富有远见,富有历史的穿透力!这种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空间都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倡变革与创新的当推《周易》,即《易经》。《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起源,它以最简单的原理说明宇宙的来源,万物的始生及人类社会的进化法则,博大精深地囊括了上古社会的哲理、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法律、天文、医药、预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其中有不少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但瑕不掩瑜,其精华部分在过去、现在以至于将来都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已是《易经》的真义和精神。《易经》之易,首先是变化的意思,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发生变化的。《易经》重视且提倡人们应不断发展创新,不要思维守旧,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其次,《易经》也主张不易,即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如其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健”就是经久不衰,刚健强胜、永恒不变的意思。再次,“易”则是容易,不畏艰难则是“易”,倡导的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另外,《易象》上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这是说从小应该不断扩大知识面,多实践前贤的言论及行为,使自己的道德学问大有蓄积。这一切,都能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开启当代青年学生的智慧和原创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导大学生传承民族的优秀人格,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人们忧国忧民的深思,献身报国的壮志,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都是很好的教材。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诗词就具有鲜明的进步性,思想性。其后,历代爱国文人都用瑰丽的诗句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爱国诗人屈原为使楚国强大富饶而追求不息的愿望的强烈表达;杜甫“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襟”的忧国忧民思想每每读来都感人至深;王昌龄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发沙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千古传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万世流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当代青年学生从中不仅能吸取知识与学问,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励他们去实现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的人生价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伦理道德精神能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精神内容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博大宽容的气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举世公认的美好品质,主要表现为:整体主义,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他还认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从而强调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成功之首;荀子强调“群居和一”,“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就是说,只要全社会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就能够实现国富民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历代儒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团结协作的整体主义思想已深入到各个阶层,孕育了中华民族仁厚、宽容、博大的胸怀。我们今天弘扬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道义主义,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认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为人处事坚持道义至上的原则。他还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导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他提出做人的基本德性是“智、仁、勇”,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并发掘了这一点,提出“仁、义、礼、智”,皆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古为今用,重德求善时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关心人和尊重人仍然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克己主义,早在《易经》中就有“谦谦君子,用涉大川”的说法,认为君子应始终保持谦虚,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重大成就,即使遇到再大的艰险也无法阻挡他们奋进的步伐。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古代另一位杰出思想家老子则提出了作为生活准则的“道”。老子认为:作为人类行为所依循的“道”,应致虚守静,强调慈、俭、朴等,这些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克己、谦虚的美德,对于莘莘学子们在学业上专心攻读,生活上勤俭节约均有裨益。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

三、结语

对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为背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和德育功能为切入点,选取一些历史上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而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仍然包含着积极因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番历史的考究和现代的诠释,并切实将其继承、弘扬和融贯到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为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语文教学;德育

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发掘儒家思想精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优秀的思想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融入国人的血液。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些东西已经成为历史的糟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并未过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有益于人类文明的精华。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正是中华名族的民族精神所在,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包括:爱国主义、诚信守正、仁爱思想、孝亲尊师,以人为本、明荣知耻。儒家认为“天地君亲师”是最重要的人伦纲常,“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虽然物换星移,社会演进,但儒家思想,如,和谐持中、克己复礼、义利和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在现代社会依然陶冶着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启示着人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儒家思想精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儒家文化气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儒家思想熏陶的重要一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注重自己的德性修养,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对儒家传统思想身体力行。“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待人接物温和自然,举止态度谦恭庄重,教学中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也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如,在校园路灯宣传牌上、宣传橱窗里定期张贴和更换儒家经典名句和故事。在学生中组织儒家传统文化的各种社团,营造出浓厚的儒家文化校园气息。提示语可以提醒学生向上、向善,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学生会在老师、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优选国学读本,开展课外阅读

孔子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精心选择好儒学读本,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

《三字经》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讲学习的重要性,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并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学生。《弟子规》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对学生学好规矩、树立做人的标准起着积极的作用。

确定书目后就要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可以以亲子阅读的形式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每天让孩子背诵50字左右。在学校,可在早读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诵读。背经典范文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终身受益。也可开展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除上述之外,我们还可以设置校本课程传播儒家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显现着儒家思想的印记,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自古以来,语文教育总是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掘儒家思想的精华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操作中只要把握好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探究教育方法,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内化”的效果,对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

无孝不雅――把追求个性演化为孤芳自赏。孝文化的灵魂是“博爱”、“德义”和“敬让”。今天的中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富于民主思想和开拓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中学生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注重玩乐享受,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要求买手机、mp3、mp4等所谓的必备学习用具……不尊重师长、乱扔果皮纸屑、满口脏话、江湖义气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时相当严重,大有“丑陋的中国人”之嫌疑。然而,某些中学生却认为这是个性,富有时代气息,有派头,“酷”极了,“帅”呆了,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自私自利――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真挚友谊。中学生的交友出现了功利性的特点,如果没有利用价值,友谊就昙花一现,很难持久。

弄虚作假――在心灵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今天的中学生,该掩饰的东西不想掩饰,是非倒置,观念模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也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欺骗人心。最常见的就是考试作弊。

好逸恶劳――将创造与享受根本对立起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人们一向赞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鄙视、谴责那些贪图享受、骄奢逸的人和事。少数中学生学习吃不得苦,生活上向高标准看齐,喜好打扮,厌恶劳动等。

纪律涣散――在渴望自由解放中放纵自己。有的中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上课东张西望,作业半壁江山(答题时东拉西扯),考试交头接耳,下课丧志(上网游戏),有的中学生甚至不服管理,打骂老师,离家出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正遭遇“遗忘危机”,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德育“传统模式”中被扭曲

现今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被智育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替代。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升入大学被看作是唯一的成才之道,而升学又取决于分数的高低。这就使得大多数老师、家长把对孩子的知识教育放在首位,往往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德育的过程中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或是严重出现偏颇,片面追逐智育开发。德育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浪费了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天然资源。

在德育模式上,许多中小学校无视社会发展规律,始终让德育工作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模式”中。“传统型”德育模式有目标明确、方式划一、易于操作等优点,它的最大成就就是通过学校、课堂灌输给学生大量的道德知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为干瘪的教条口号,或成为漂亮的外衣。

德育工作还在沿袭几十年一贯的方式:希冀搞两次爱国主义主题班会就能使学生爱国,搞两次捐助活动就能培养学生的爱心,组织两次环保征文就能使学生爱护环境,签两回名、宣两回誓“做文明人”就能使学生讲文明……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否过于幼稚?除此之外,许多学校还喜欢以“运动”的方式跟着社会政治形势转,诸如三月“学雷锋”,“助残日”里扶贫困,一会儿抓这项教育,一会儿抓那项教育,社会有什么热点问题学校就开展某项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作用在急功近利的德育模式前已荡然无存。“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教育者自己都不能做到的决不要求学生去做。“真诚只有用真诚来唤起,信念只能靠信念来铸造。”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的人们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当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可辅之以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感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教化作用。

第8篇

王阳明经学思想散论

论《大学问》乃王阳明哲学纲要

王阳明佛教观述论

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探赜

王阳明“知行合一”与“治世”思想

论王阳明德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美善关系探析

王阳明良知学说与自由解放精神

王阳明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关于王阳明《五经臆说》的研究

阳明心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韩国阳明学者霞谷郑齐斗的良知心学

关于日本阳明学的几个特质

阳明对朱子心学的发展

优入圣域:王阳明、孔子教育方法之比较

论王阳明致良知学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

王阳明与舍勒教育思想之比较探析

王阳明“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的关系

阳明心外无理论证中的逻辑谬误

阳明心学美学与禅学美学

湛若水、王阳明“格物”之辩

邹元标实心本体论的建构及其价值省察

再论王艮“保身说”的得与失

王心斋“帝者师”治世思想探微

王龙溪社会治理思想探析

王船山的认知思想研究

晚明徽州讲会与心学传播

近代东亚的阳明先生肖像

王阳明居黔三年时间考

王门朱得之的生平与思想

中国哲学特性对科学方法的设限

公共性问题的视野——对中国古代“公”“私”观念的慎思明辨

礼与仁:人的生活活动的两个向度

低调的美德和智慧——中国古代“忍耐”文化刍议

先秦儒家“天命——革命说”小议

性朴、性恶与向善:荀子人性学说的三个层次

信念政治与社会教化——阳明学派的政治向度论略

朱熹的“良知”说及其与王阳明“良知”说的异同比较

王守仁“知行合一”与宋明理学知行观的共同本质

朱熹的公正思想——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讨论起

《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考论——兼论“黔中王门”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

《大学》工夫诠释图式重构——以朱熹、阳明的《大学》诠释为语境

如何准确理解阳明学的顿教倾向——以慧能之“求法偈”与王畿之“天泉桥问答”的对比研究

“心外无物”与“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与贝克莱对心物关系看法之比较

经典诠释的有效性何在?——基于北宋新儒学经典诠释内在机制的考察

第9篇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把儒家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使儒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一、通过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

孔子提倡“仁”,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教育上重视德育的培养,尤其重视人的品德和情操的形成,而当今社会,个人的品德却不如从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渗透儒家文化,运用儒家文化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语文教材中的儒家典籍《论语》《荀子》《孟子》和《礼记》等,每篇文章都是极好的德育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文章中的知识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通过儒家文化提升自身的修养。

例如,《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再进行翻译,带领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品德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观念。

二、教师自身体现儒家文化

孔子提倡仁政、爱民、民本,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些观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施“仁政”,要维护好课堂纪律,关爱学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要能轻松驾驭学生和课堂。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儒家文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融入到儒家文化中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儒学产生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

三、利用儒家文化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儒家文化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学生的文化、道德水平都得到提高,语文教师要能够有效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也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班级做贡献。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儒家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儒家文化对学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语文教师也要将儒家文化与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文化中有大量的德育性内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处世智慧,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四、运用合理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有效地把儒家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要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运用能力。现如今,学生的自尊心较强,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委婉,不能直言不讳,否则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在教师提问时不敢踊跃回答,学生也会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因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

第10篇

我们以孔子和朱子的教育思想为例,找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人文通识因子,从而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推行人文通识教育提供学理上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

一、君子不器、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其所开创的儒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自不待言,就其传播文化的方式而言也是高明到举世罕见的地步。

孔子作为教育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春秋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的。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有资格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都是贵族子弟。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周朝王室逐渐衰微,诸侯国力量不断增强,国家对学校的控制能力也随之减弱。原来只有贵族们才能享用的典籍逐渐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上活跃起来,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士”。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文化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路径,由此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孔子本身有着极高的人文素质,而他对弟子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多种才能的修炼也是颇为重视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无比丰富,其中最具有垂范意义的是“有教无类”和“君子不器”的思想。

(一)“有教无类”是就受教育的对象而言的。

孔子之前,接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六艺”之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统治阶层提高素质,从而更加具备统治人民的资格。是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将受教育的机会推广开来。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带来“束”作为见面之礼,表示愿意前来学习者,孔子一概接受。在孔门弟子中,穿着狐裘坐着马车的富家子弟与身居陋巷衣食寒碜的贫士可以同席读书,“闻一以知十”的英才与反应迟钝者可以共同切磋学问,父子兄弟也可以成为同学。不论出身贵贱、天分高低,孔子皆一视同仁,绝不歧视。因此,慕名前来求学者很多,以致形成了“弟子三千”的壮观局面。正是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落后局面,为那些出身寒微的贫士提供了进身之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人才,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君子不器”是就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而言的。

古代学校的教学内容是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以先秦为例,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科目称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在夏代已经萌芽,到了西周进一步达到完善。其中“礼”就是各种礼节,即今天所称的“德育”;“乐”指音乐、舞蹈、诗歌等;“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是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指数艺九科,是数学等自然科学。“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并按照年龄差异分别施教。“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在大学阶段得以完成;书与术是“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六艺”教育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人类所能具有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技能,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我们今天学校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对先秦教育思想的一种传承。

二、格物致知、明道济民――朱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之后,中国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在后来各个历史时期基本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同时其他学派的思想,如佛学、道学、玄学等也在或多或少影响着教育,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在“独尊儒术”的基础上也能够兼学别样,推陈出新,从而能够使几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但同时,随着专治制度的不断加强和科举制度的强化,“德业”与“举业”的矛盾不断加深,应试教育下实用性、功利性的弊端不断加强。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系统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其中,官学(尤其是中央官学)在科举考试时显示出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也就成了最容易滋生教育腐败的地方。

有鉴于官学教育的种种痼疾,一些具有儒家正统观念的教育家和要求平等的平民弟子,都迫切希望实行教育改革,革除官学之弊,破除官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时代的催生下,书院教育成为官学之外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教育机构。

第11篇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幼儿德育教育现状 :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向上,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幼儿园德育教育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从小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总是处在众星捧月的地位;二是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无理”等不良意识和行为;三是存在重说教轻实践教育现象,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所为言传不如身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使德育过程中达不到知、情、行的统一;四是存在重传递轻体验教育的现象,使更多的孩子从小养成了懒惰无理无情感没有同情心的性格,教育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五是出现重显性轻隐性教育现象,忽视了发挥环境陶冶、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使孩子的思维不够灵活,缺乏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幼儿德育内容,塑师德修师风。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2.德育教育渗透每个人的灵魂

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要求渗透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多途径整合德育内容。

(1)与领域活动整合

领域教学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幼儿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实践证明,在各个领域的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尤其是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中,几乎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的环境不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除了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还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与生活相联系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德育教育应从儿童参与生活出发,离开了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目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去挖掘品德教育资源,把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引导幼儿去关注、去感受、学习与体验。可以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幼儿轮流做小值日生,来培养幼儿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自由活动中注重幼儿与同伴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的培养;游戏结束后,注意让幼儿自己收拾玩具、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品德习惯。

(4)资源整合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组织幼儿到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去参观,让他们通过语言、绘画、版面、录象等多种形式描绘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逐步激发孩子为家乡而感到自豪之情,让他们够过语言、绘画、录像等多种形式描绘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5)与节日整合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或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是一个开展品德教育的机会。围绕这些节日主题,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也是一条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6)与家庭教育整合

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想协调,才能使得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为促进幼儿德育教育做出积极努力。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幼儿园,参与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从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让幼儿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德育训练。

3.注重情感Q位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单纯地对幼儿说教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要真正使道德品质成为幼儿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就要求我们将“知”与“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在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情感换位。

4.在社会实践中导航

第12篇

一、班主任日常管理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应该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从小养成精简节约的良好习惯。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接受一些磨炼意志、品格的相关教育。尽管高中学习压力大,但仍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义务劳动、学农活动,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劳动的能力。重视开展针对中职生的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其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中职生身份,并且为之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班主任应该做好德育的行为教学工作

1.做好引导工作,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

班主任在中职生德育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教师首要重视推行的就是关于中职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活动。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太行山上》《闪闪的红星》之类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班主任可以利用国庆节和建军节,开展主题性的教育班会,让学生能够得到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理念的升华。

班主任是学生行为品德养成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承担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进行礼貌待人的行为养成训练,主动讲文明、守纪律。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主动遵守班级的各项规则,用各项班级守则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应该主动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卫生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生应该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在节假日对同学、家人的祝福。对于十月一号国庆节,在这天,学生可以自己创作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并且在班会上进行表演。中职生应该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学,应该尊敬国旗、国徽。随着学习地深入,通过历史课、政治课的学习,更加充分地了解国史、国情,在学习阶段培养自身的爱国观念和爱国情感。

2.强调示范,运用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操守

班主任应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去参加各项活动,在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应该与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面对同学犯下的错误,同学们应该积极地去帮他们改正错误,而不是去耻笑别人。同学之间多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一类的文明礼貌用语,中职生应该将友爱和互爱作为自己与人交往的一种良好表达习惯,创造出一种“恰同学少年”的和谐氛围。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爱谦让的良好品格,看到同学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困难,应该积极地给予其帮助,这些都是一个学生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班主任教师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和性格,分得清好与坏、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在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给予重要指导。教师应该让德育教育回归经典和传统,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读儒学经典,以取代杂七杂八的网络小说和游戏,让学生在学习和背诵国学经典诗词的过程中,接受人格和内心的洗礼,使得自己的个人心境得到历练和沉淀。

3.强化班主任辅导作用,拓宽学生视野,增强与学生的沟通

班主任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工业、农业、建筑业的相关劳动工种,尊重其他人的劳动,并且能够爱护他人的劳动成果。对中职生进行遵守班级常规文明行为的教育,时刻用《全国普通中学日常行为规范守则》来严格要求自己,尊敬长辈,并且应该将自己对长辈的尊敬落实到行动中去。学生应该更加爱戴父母,敬爱自己的长辈,并且去听他们的说服教育。

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参加学校教育,需要学生会配合教导处开展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的工作。班主任在中职生的品德教育中,应该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并且积极做好学校各级教育组织与中职生之间具体活动开展的对接辅助。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的班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探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途径,在家长会的教育活动中去影响学生和家长,最终打造出一个更加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三、结束语

班主任应该积极引导中职生参加社会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积极面对到社区教育的相关引导。班主任应该做好日常的协调工作,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去,配合一些校外教育结构让学生前往敬老院、中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等场所去接受教育,既能够拓宽学生的受教育面,还能够对学生的个人潜力和意志力水平进行开发。另外,高中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瑞杰.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9).

2.刘琰.浅谈技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现代职业教学,2009(26).

3.刘艳萍.关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04).

4.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刘静.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之我见[J].中学课程资源,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