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08:5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小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当下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为这是一种在课堂上、书本上得不到的教育。它是一种把科学知识和社会意识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对受教育者价值观、责任感、关心公共生活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组织和实施,但目前经费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一是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而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向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得到的经费也是极其有限的,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怕花钱、嫌麻烦,特别是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更怕以此凭添经济负担,不愿接待。
有的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实践环节的时间比例和计划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把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制定出课程的大纲,规定学分以及必要的考核手段。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和路径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四有”新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才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党(校)办、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学院、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后勤处、保卫处等单位为成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小组)评估相结合。二是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三是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四是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各学院(系)、班级制定实施细则。同时做到“七个挂钶”,即: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挂钩,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就业挂钩,与学院(系)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评定挂钩。
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广大教师、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个小分队和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项目化运作
1构建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模式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的方式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的一种模式,是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基层、认识国情,培养科学研究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而探索出的一项育人新模式。为做好这项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1健全组织,完善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社会实践“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学校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学技术处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具体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日常工作。学院还成立“专家团队”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校内遴选出的部分专家教授担任,负责指导制订学生社会实践方案的立项、项目论证、项目评审等工作,有效提高了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成果。学院明确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够社会实践学分,并提出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为深入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1.2宏观指导,自主申报,严格把关社会实践项目
学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紧紧围绕育人中心工作,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立项的指导力度。通过召开调研会,结合实践地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专业实践需求,科学论证、明确主题、制订方案,加强对学生立项的宏观指导。在宏观指导基础上,该校按照“严格规范学院(部)组队,大力支持学生自组团队,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实践”的组队原则,注重学生团队在专业、性别和年级等方面的互补,引导学生打破院部、年级和专业的限制,自行组成社会实践团队进行项目申报。学生自主申报后,学校积极组织由“专家团队”指导委员会根据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对自主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定级,严把质量关,最终将获准立项的项目划分为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并对不同等级的立项团队进行相应金额的资助,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1.3加强管理,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实施
学校为各项目团队配备随队实践的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带队教师由团干部或相关学工干部担任,主要负责方案制订、人员选拔、项目实施等工作。指导教师由项目所涉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主要负责项目规划、进度安排、现场指导、成果产出和结项审核等工作。
2立足专业实践,促进成果转化,项目化运作结硕果
2.1立足专业实践,强化理论思考,社会实践科研成果丰硕
“专家团队”指导委员会积极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思考,营造了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良好氛围,提升和保证了社会实践项目的层次和质量。
2.2加大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项目实施与“挑战杯”竞赛相结合。尤其在后期总结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断提升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依托实践基地,注重长期效应,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1.1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
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环境资源调查、畜牧、养殖,还是花木栽培,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都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都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探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观察和发现客观现实与原有理论的矛盾,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农科毕业生一般到农业战线就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农科院校,必须根据高等农业教育的规律和农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从实践教学入手,在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实行早训练、早开发,使农科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锋。
1.2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尤其是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农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已经初步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某方面的准专业人才。在“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他们到田间地头,通过科技宣传、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与实施
2.1“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1)宁夏大学农学院成立了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主要是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和设计“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决策、宣传、动员和组织。
(2)将“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3)设立了专门的学生服务社会实践基金。学院制定具体的服务社会实践基金管理办法,为学生服务社会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院同时也规定:根据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和“对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校,鼓励学生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的精神,通过这种形式筹措了实践经费,使学生“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资金支持。
(4)建立服务社会活动档案和记录卡。农学院对学生“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并赋予一定的学分值,设计并制定了服务考核指标和程序,每学期进行一次登记和考核,及时计入学生学业档案。学校会发给学生一张记录其在校4年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服务活动记录表,以证明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所获得的业绩。
2.2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宁夏大学农学院对学生、教师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占96%的被调查者是认可和喜欢“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并认为它是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根据农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农学院实际情况,学校组织实施了以下形式的“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参与农学院专家服务团。农学院建立有13个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服务地方专家服务团,组织学生与专家服务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服务地方社会的实践活动。
(2)组织学生参与农学院教师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
(3)力求将以上2类项目与服务地方项目相结合,使创新性项目和挑战杯项目能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4)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农学院学生科技服务团,并按专业进行分组,作为服务地方科技的组织机构,统筹学生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的工作。服务团每年选派约10名优秀大学生到银川市郊区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挂职锻炼或志愿服务,在学院专家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周末、假期到户、到园区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服务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大三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到养殖企业和食品企业中实习,了解生产的实际状况,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层次安排参与科技服务活动: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可直接参与教师和企业的科研项目、技术革新,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低年级生专业知识欠缺,可参与知识培训活动或参与专业性不太强的技术性劳动,还可向农民发放相关农业知识的宣传单,从而达到学知识、长才干的目的。
(6)在“学雷锋”活动中,组织农科类大学生,尤其是园艺专业和植保专业学生到西夏区盈北村大棚种植户中进行科技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相关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3宁夏大学农学院“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特殊性社会群体;“介入式”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46-03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相对于侧重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传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侧重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管理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宁夏大学自2005年正式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招收一个班。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决定这一专业的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为此,我们致力于探索一条增强社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迫切。“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是一种方法创新。它要求学生学习专业与实践对象高度一致与吻合;实践主体与对象在位置上(心理上的)实现互换;实践进程中双方在心理上出现可观察到指标变化;实践结果上双方获得可预期的成长(行为)改变。“介入式”社会实践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社会经验出发,依照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学习小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起着参谋和顾问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参与、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一、“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的目标
1.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也还在逐步建设中,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不高。宁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05年开设,很多学生都是在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下进入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这与其他老专业有很大不同,所以,如何使学生了解、理解,进而树立专业意识,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是难以完成的。通过“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让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社会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
2.社会工作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对“介入式”实践教学方法从目标、方法、效果等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使这种实践性教学逐步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教学方法。
3.通过一系列介入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特别是自觉关注特殊性社会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社会问题的专业敏感度,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4.建立学习小组,引入小组学习的方法,小组学习的最大优点是教与学的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使小组同学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包括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宽容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别人的方式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民主与平等、竞争与合作的理念和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正是社会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条件。
5.经过一个完整周期的研究,对“介入式”实践教学方法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
二、“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1.与宁夏女子监狱合作,共同开展青年志愿者对青少年中的犯罪群体的“四帮一”帮教活动。在对少年犯进行帮教的“介入式”活动中,达到两个预期:一是大学生自身的感悟、自教育和自提醒能力的养成和提高,进而促进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同时,助人过程中得到的心理体验内化为一种心理需求会逐渐升华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帮教对象在大学生的帮助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进而加快他们改造的进程。
2.利用假期开展对银川市低收入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银川市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况,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撑材料和依据。通过入户调查,使大学生“介入”到低收入者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中,了解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工作景况,体会低收入群体的艰辛和坚强,从而树立民生意识,加深对行政管理(含社会工作方向)专业的认识。
3.与宁夏儿童社会福利院合作,共同关注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生活,针对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开展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协助搞好宁夏社会福利院社会工作者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大学生在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孤残儿童的“介入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使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在大学生的帮助下了解和感知社会,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成长。
4.积极参与老年公寓的有关工作,了解、关注和帮助老年人的困难及身体和心理健康。配合行政管理(含社会工作方向)专业的相关课程:社会保障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工作学、老年社会工作学等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介入式”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观察和与老人的沟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三、“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宁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文科专业,如何搞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而又非常难以开展的环节。经历了两年的实践过程,通过一系列方案的实施,2005级行政管理(含社会工作)专业两个班和2005级法学(1)班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加强,从实践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活动实施的两年中,我们为行政管理(含社会工作)专业、法学专业建立了可持续的社会实践机制:我院大学生与宁夏女子监狱签订了“四帮一”志愿者协议书,今后,每年从大三学生开始进入“四帮一”志愿者团队,一年后依次往下传递,建立长效实践机制;我院与宁夏儿童社会福利院签订了共建社会工作者实践基地的协议,吸收大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
3.在活动实施的两年中,我们为行政管理(含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宁夏大学一贯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教务工作,我院更是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列入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学院领导的全力推动下,本成果在展开的过程中,分别建立了宁夏女子监狱、宁夏儿童社会福利院、银川颐享园老年公寓等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
4.教书、育人是教学活动的双翼,在活动研究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观测的育人环节,在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却可以观测到。在大学生对特殊社会群体“介入式”教学实践中,在与特殊群体对象面对面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灵、情操、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是可观察的:特殊对象的冲击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对比感受”,进而形成自觉悟、自提醒的“拉升力”;特殊群体对象在与大学生的接触中,感受到青春、阳光、向上的冲击力,进而形成对他们的“吸引力”。这些正是“介入式”社会实践教学方法要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观察行为方面的改变”。
四、“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介入式”实践教学方法。“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是一种方法创新。它要求学生学习专业与实践对象高度一致与吻合;实践主体与对象在位置上(心理上的)实现互换;实践进程中双方在心理上出现可观察到指标变化。
2.基于问题研究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系列“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案的实施,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结合专业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着意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3.互动式学习方法。在各种实践项目中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大学生与特殊性社会群体的“介入式”实践而使双方产生良性互动。
五、“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的创新点
1.“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是一种方法创新。它要求学生学习专业与实践对象高度一致与吻合;实践主体与对象在位置上(心理上的)实现互换;实践进程中双方在心理上出现可观察到指标变化;实践结果上双方获得可预期的成长(行为)改变。
2.“介入式”社会实践是一种学习形式创新。本成果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将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需要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学会互相交流合作。
3.“介入式”社会实践是学习内容的创新。本方法突破以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较注重围绕教材内容而设计的习惯思维,通过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实践方案以达到“观察行为方面的改变”的目的,使大学生产生从心理到行为的变化,以提升学生的自控、自省、自为的能力。
4.“介入式”社会实践是育人观念的创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观念的创新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方法寻求在大学生与特殊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来自于特殊群体对象以及在给予特殊群体对象帮助时的健康心理体验,不断产生助人快乐的心理需求,形成助人的心理需求模式,建构良好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自教育的目的。自教育正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
六、“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的推广应用情况
从两年多的项目实施过程看,我们的基本达到了课题设计的目标体系的效果。先后参与项目的有政法学院2005级的三个班,其中行政管理系的办公自动化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参与了项目的全过程,法律系一班的同学参加了与宁夏女子监狱四帮一活动的全过程,这三个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曾荣获学校评选的优秀班集体称号。从上面列表中看,项目达到的具体效果有:
1.有利于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深入了解、自觉关注特殊性社会群体,培养专业敏感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参与项目的三个班同学的综合表现看,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普遍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学们普遍感到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热情有所提高。
2.有利于实现我院社会科学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是进一步使高校教学实践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提升宁夏大学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本项目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每日电讯、宁夏新消息报等都对“四帮一”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得到了很好的社会评价。
七、“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启示
1.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多层次、高质量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十分迫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从事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人才意义重大。参加项目的三个班,涉及行政管理、法律、社会工作三个专业,都将直接为国家培养从事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事业专门性工作的人才。因此,我们努力探索“介入式”社会实践教学方法,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和加深探讨,最终形成一种教学方法,并使这种实践性教学逐步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通过一系列介入式的实践活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活动的时间不足,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常常出现外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冲突,往往是实践活动让位于课堂教学,这样就无法保证“介入式”社会实践的时间投入,这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科学评估。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的社会工作实务实训,所以,保证学生实践的时间,是我们要充分思考的问题;其次,“介入式”社会实践的深度不够,由于社会特殊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介入式”社会实践方法内容设计时,没有充分地估计到现实中的困难,没有将这些群体区分开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内,致使活动无法深入展开。今后特别要在如何坚持不懈地把各种活动进行下去,要有一套完备的、可行性的计划。切实避免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的重形式、轻效果,表演性、走过场的现象。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分析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医学专业的特点,为医院患者或者社区群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卫生诊疗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为围绕医学知识宣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
1.参观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医学生到一些大型的医院中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医生的诊治过程、手术过程等观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2.服务奉献模式。组织广大医学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儿童聋哑学校等社会福利组织中,为这些人群开展各项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从而帮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特殊人群生活的疾苦,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专题调研模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医学生划分成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对医学的研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4.其他模式。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还包括送药、送医以及送卫生知识下乡等。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医学院还不能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缺乏针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考核体系,不能在医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意义。
(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脱离实际
从当前个别医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来看,很多都是根据教学课程安排的需要,缺乏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个别医学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将活动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社会热点的话题充分结合起来。
三、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区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帮助社会及时了解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医学院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
由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业余时间少,学校在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应该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在充分整合社会和校园的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医学生实践基地,并建立起具有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的创新机制,充分培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2]。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组织广大医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但可以帮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争取从动员——申报立项——时间团队资料审批——实践团长安全教育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
总结
【摘要】医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处事应变能力,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三下乡;问题;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61-01
①项目来源:长沙医学院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项目,长医团[2014]11号;长沙医学院大学生德育实践资助项目,长医团[2014]10号。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医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其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1]。
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1 指导老师应该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好角色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指导教师仅仅是对实践活动起到技术指导的作用[2]。如果一切活动都是由指导老师策划,那么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性,使得老师变成了活动的主体,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老师在活动中,应该充当的是一个顾问的角色,做好专业知识的指导,以及强调好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2 团队在出发之前应该充分强调安全问题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农村基层实践地为依托,所以广大大学生都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针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前,包括开展之中必须多次并充分强调。在出发之前,应该就安全问题,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部署安全工作。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1 对医学生的意义
2.1.1 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为支教组、支医组、调研组、后勤组等,每个同学都在不同的组,小组组内通过一起互帮互助开展工作。每一个小组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内集体讨论,小组内积极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1.2 有利于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医学生有着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可能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暑期送医下乡的活动,有利于医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3]。
2.1.3 有利于树立服务农村基层的意识
医学生通过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所有学知识,亲身投入到义务支医、支教以及调研等活动中,有利于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
2.1.4 有利于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与实践地居民相互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团队成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通过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对“三下乡”实践地的意义
2.2.1 有利于丰富空巢老人的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空巢老人的活动,走进敬老院,陪老人们下棋以及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并且给老人们带去了精彩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
2.2.2 有利于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
暑期“三下乡”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走进教室,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原本农村基层放暑假只能呆在家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到来,故在暑期能够走进教室,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暑假生活。
2.2.3 有利于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暑期“三下乡”开展支医以及调研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活动。通过给农村居民做一些基本的检查,有利于其更加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状况,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 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通过暑期“三下乡”,可以把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丰富医学生的暑期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意义;策略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进入社会、融入企业,对于学生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当前大学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已经慢慢地开始注重多样化、全面化,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同方面的问题,导致社会实践的效能一直得不到有效地提升,需要针对此进行研究。
一、民族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意义
(一)能够正确的规范大学生们的思想品质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里,能够在大学教育生活里完成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让大学生们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传统和发扬的伟大的意义,从未约束自身的行为举行,开始以身作则,为发扬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们的社会认知水平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提前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育他们的各方面的社会生存和适应技能。通过融入民族文化来开展社会实践,更能够丰富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形式,让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文化精髓、文化精神等等,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有很大的帮助。
(三)能够塑造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通过开展民族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的更多面,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在履行社会实践的过程里,培育自己的吃苦能力、爱国意识、合作意识等等方面的精神品质,这对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双创”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里的重要理念,将民族文化融入大学实践活动里,能够提升大学生们对实践活动的认知,激发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效益提升。在这样的实践里,有效培育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民族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尊重意识学生们对社会实践的尊重意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影响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收益,因此,教师们在思考如何提升社会实践的效能的时候,应该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先为学生们灌输社会实践的思想、理念,让学生们提升对社会实践的尊重意识,再来认真对待其中的各项活动、知识、劳动,并从这些活动里感悟更多道理。例如,教师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之前,为学生们开展“民族文化社会实践”宣传的主题大会,在会议开展之前,教师们先让制作了本次会议上所需要的海报、横幅,在横幅和海报上印上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宣传民族文化,践行社会实践”。教师们将横幅布置在操场上,海报放在学生们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如图书馆门口、食堂门口、宿舍楼楼下,学生们日常生活里能够时刻关注到该海报,潜移默化地强化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识。在主题会上,邀请民族文化相关专家、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机构到场,成立校园内的社会实践小组,通过三方的轮流发言,为学生们介绍本次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们要积极参与到本次社会实践里。通过这次会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理解,让他们加强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尊重和任课,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实践尊重意识,以此来最终促进本次实践的效能提升。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社会实践里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大多数社会实践都是公益性的、公开性的和大众性的,通过社会实践,为一些社区公民、社会人员带来一定的服务和帮助,因此,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需要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为社区人员带来更好的服务,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帮助。教师们也要注重培育学生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可以借助一些奖惩政策、理念宣传、以身作则等方法,来影响学生们的服务意识。例如,我们学校基于“傣族泼水节”这个特色的民族文化,开展了社区活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服务意识,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报名参与到本次实践活动里,为本次活动进行公益劳动。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们为了提升本次活动过程里学生们的服务意识,特地强调了本次活动的“公益理念”,让学生们有一颗服务的心。除了宣传理念外,教师还制定了考核制度,让参与活动的人们为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打分,打分的主要内容是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态度等,对于评分比较好的学生,教师会进行相关的奖励。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构建融入民族文化到社会实践里,能够实践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丰富化,学生们能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体会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特色。因此,教师们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融入民族文化来创新活动,让社会实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通过这样高参与度的社会实践,来达到提升整体社会实践效能的目标。例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们为了丰富其活动构建,便融入了多种民族文化主题。教师们首先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少数民族,了解其民族特色,接着对名族特色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如傣族的孔雀舞、侗族的鼓楼、黎族的跳竹竿等等,基于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里,负责活动的规划、秩序、组织、总结,通过实践活动为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帮助。
三、结语
根据浙中团[**]8号、12号文件,紧扣团中央今年的活动主题——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院今年的**社会实践既传承以往的“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活动,又突出以广泛开展“感知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紧密结合,开拓社会实践新领域。成立了“三下乡”实践小分队,突出送医送药下乡——这一直是我院**社会实践的特色和重点,足迹遍布安徽、舟山、宁波、桐乡等地,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的春风。
活动特点:
特点一我院首次博士团**社会实践
在学院团委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研究生工作部组建的一支由博士研究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代表队本着弘扬中西医结合理念,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通过在丽水市中医院、遂昌县中医院、遂昌乡间等地开展多次大型会诊活动、中医学发展研讨会、以及学术讲座与交流会等活动,为提升中西医结合理念、服务地方医学、加强临床经验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达到了“提升研究生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以科研优势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双赢的效果。
特点二创建首家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民众的健康意识,并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国百支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团”、“浙江省大学生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团”——浙江中医学院紧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特长,广泛开展了“增才干、长见识、做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省派驻新碶街道驻贝碶村农村工作指导员彭建华、成信法老师牵引搭桥,浙江中医学院团委与新碶街道团工委认真协商,双方决定在新碶街道设立浙江中医学院大学生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特点三感知就业开创实践新领域
今年学校共确定了49支重点小分队调查用人单位,采访校友,一方面队员们收集到了大量的真实资料,充实学校就业信息库,增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灵敏度,同时,调查实践也很好地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队员们也意识到: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
为扩大**社会实践范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学校也积极鼓动学生参加就业实践,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自行联系到用人单位展开为期两周的实践锻炼,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实践中种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之后,深刻认识到:现在的社会市场化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被发展迅速的社会淘汰,成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这也将引出很多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校大学生应时刻关注发展,关注未来,不断提升自己!
由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领导,校团委负责具体协调,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的**年**社会实践即将全面结束,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服务、交流中受到了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更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1.实践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首先,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对个人及所选职业的认识,明确自身特点,确立现实中自身的角色,做出正确的选择,完成择业和初步就业。其次,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职业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有更好的个人定位。最后,实践有利于反馈信息,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定位并不代表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如何完善、修正职业生涯规划是下一步的主要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实践的帮助
职业规划离不开实践,但仅有规划不实践、反馈、修正,也是纸上谈兵;实践脱离了职业规划,效果不会好,因此,应有规划定向、实践定位的说法。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其次指引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让人们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审视和评估,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修正计划,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正是这样互相促进的关系,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是盲目的,而没有实践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是空洞的。大学生制订个人规划时,需要通过实践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和检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用规划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提高个人的综合技能,与职业实现良好的对接,减少选择职业的盲目性和未来职业工作中的曲折性,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在未来奋斗道路上行进得更加坚定和充满信心。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实践现状
1.实践活动前的准备不充分
在目前的社会阶段中,实践场地和学生数量相比,是十分有限的,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实践活动的前期大多是寻找场地,而对于实践中的事项无暇顾及,更无法谈及准备工作。
2.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不理想
首先对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不应该是随性而为的活动,而应该按照个人规划进行,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同学进行实践活动时,无法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只能在日常琐碎的打字、复印等工作中消耗时间,达不到学习目的。其次大部分学生都会在实践中出现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由于长时间接触理论知识,又缺乏相应工作经验,因此在实践活动中会出现怀疑情绪,从而导致实践时消极懈怠。
3.实践活动后的反馈不到位
大学生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性活动,学生能否认真完成实践报告是实践后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实践报告,可见虽然实践报告收取数量很多,但真正具有实质信息还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人原因
目前学生实践前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谈不上制订出可行的规划,直接导致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存在盲目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参加实践活动,而不是因为自身需要。这种情况下,即使高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规划,得到的效果一定不会很好。实践前制订出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选定发展方向,使实践活动更具目的性,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学生受教育、长才干。
2.高校原因
目前,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其次对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足;第三对于实践活动缺少整体规划;第四实践活动缺乏规范组织;最后对于实践活动投入不足。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是独立院校在办学发展中自身定位有问题,同时在师资和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现象,这些都是当前急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3.政府和企业的原因
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帮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和企业。当前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支持还不完善,尤其在工作保障方面。而企业对待独立院校学生时,仍带有有色眼镜,无形中给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带来困难。
三、完善独立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的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组织管理机制,这种组织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政府、高校和社会。具体而言,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机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加强监督检查,从总体上确定大学生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独立院校要建立大学生实践的领导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相关政策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及实施方法,对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分析和总结;社会,主要指的是可以接受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基层单位或者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等,其主要任务是执行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支持、营造氛围。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履行职责,大学生实践活动才能健康、顺利地开展。
(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指导机制
实践活动是包涵面很广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情况是随时变化的,这时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辅导。首先,完善独立院校辅导工作。一方面是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要在课余多开展一些辅导活动。其次,设立校外指导导师。即聘请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大学生职业导师。由于这类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了解行业特性和职场情况,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寻找最好的职业发展方向。再次,建立职业咨询小组。由于独立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对现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对一指导还比较困难的情况,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小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并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缓解师资不足的情况。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保障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除了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之外,更需要多渠道地投入,才能有效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个人多方面共同出力。首先政府层面的投入。在政策、资金和推动企业与独立院校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最大化的帮助。其次院校和企业的投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教育自由地优化组合,同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成长成才。最后学生的投入。端正学习态度,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实践活动后能够很好地完成实践总结,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更进一步地完善。
(四)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 毕业生 社会实践 就业能力 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据部分高校的就业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经验被视为就业障碍,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尤其是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以市场和就业作为导向,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有很多种说法,至今还没有定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才资源研究所汪泽认为,就业能力由三部分构成:基础技能,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管理技能,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安全工作等方面;团队工作技能,包括和别人一起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小组等方面的能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学生的素质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和分析,初步把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为四类:即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它泛指大学生通过参加课堂教学以外的社会活动培养起来的一切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身,为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准备和积累的经验。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因此用人单位也是按专业来寻找合适的人才的。同等条件下,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其就业的竞争力会相对强些。但是,随着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呈正相关的关系。
3.学习能力
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一般指大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新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领。包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评价和反思的能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4.创新能力
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前所未有、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因此,创新能力的体现必然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是创新能力得以体现的载体。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和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由外在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和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其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即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将自身在大学期间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不能有效地将自身才华展现给用人单位,体现在工作岗位上;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优秀,影响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弱,影响团队协作和具体工作的完成。
从以上的社会现象就可以看出,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择业。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作用
1.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模拟工作经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培养起来的。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实践、实验、专业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进行的实习、兼职、挂职锻炼等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对学生培养实践能力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近年来,每年暑期广泛开展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以及和教学紧密相连的为几个月或一年的专业实习等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劳动能力、执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与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能力是否扎实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大学生参加与其专业相邻或同一领域的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了解自身专业发展有较大帮助,诸如会计、律师、导游等行业,对现实案例的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强调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对于那些拥有会计、律师、导游从业资格证的学生而言,仅仅靠书本上所学的简单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没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利用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来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真正利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3.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在专业社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问题是学校老师所未传授过,书本知识所未学习过的,需要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向有工作经验的前辈和长者学习和请教的。这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到迅速提高和改进。
4.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新理论、新概念,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升华。尤其是新时期,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数量的增大,知识种类的增多,亟需产生丰富的联想,找到多种事物的交叉点。
四、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1.学以致用,双向渗透
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其价值往往是潜在的,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具体的指导作用,因此要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培养一专多能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将实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加快发展第二、三课堂的建设。即以学生在校内自主开展的课外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和以学生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第二、三课堂则侧重实践教育,是第一课堂从教学走向实践的两种途径。
2.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考虑到教育的公平性,应尽可能通过制度性安排,让所有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受益。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示范作用和积累经验,做到“以点带面”和“点面结合”。在具体实施大纲计划时,要仔细安排好面上的活动,对学生个体提出明确的要求。采用学校组织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安排为辅,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形势。为对部分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该积极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就业能力。
3.系统规划,分层进行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并非单纯是教学部门的事,而是整个高校体系的事情。而高校更应该在就业系统的层次性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分工。
4.教学相辅,注重实效
社会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高校可以从各分院的专业技能出发,将相应的社会实践应用课程纳入公选课,也可引导同学们进行跨专业选修。另外,高校应积极利用社会各界有利资源,邀请相关专家到本校做专门的职业导向类讲座,使同学更加直观地贴近实践。此外,它要求教师们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探索出一条引导学生有效实践的教学道路,作为高校的部分专业教师,尤其是资深教授,要把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把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5.校企合作,兼收博采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学校要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始终贯彻“共赢”的原则,使企业和高校能兼收博采,相互促进。一方面,要求政府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单位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另一方面,学校在借助企业资源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需要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创业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分担了高等院校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也有利于把学生的实践推向社会化,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青海社会科学,2007,(6):29.
[2]徐春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