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增产技术论文

增产技术论文

时间:2023-01-11 05:2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增产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增产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宝鸡塬区旱肥地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旱地油菜实现高产栽培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然降水,增施磷肥,以磷调水,增加油菜自身抗御干旱的能力,其次是增施钾肥、硼肥农业论文,提高油菜的单株角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高产栽培措施归纳如下:

一、选用耐旱、耐冻、抗病良种。品种选择上应首选甘杂一号、单杂一号,经多年生产实践,甘杂1号、单杂1号在旱地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抗寒和增产潜力,已实现稳产、高产。

二、深耕整地,蓄水保墒。每年在夏田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整地,适时旋地,可最大限度地接纳和储存自然降水。积足雨水,是旱地油菜实现抗旱增产的一项主要措施之一。

三、施足底肥论文提纲格式。提倡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的施肥原则。油菜是喜磷植物农业论文,对磷肥的需求量大。缺硼会导致油菜花而不实,因而在旱地上,要重视磷肥、硼肥的施用。每667m2产量200-250kg油菜籽,应施农家肥3000-5000kg,尿素25kg,过磷酸钙75kg,硫酸钾15kg,硼砂0.5-0.7kg。经多年生产实践,油菜施肥可80%肥料作底肥施入,促使油菜在冬季冻害到来之前达到壮苗,增强自身抗冻能力。

四、适时抢墒播种。适时抢墒播种,要突出一个“早”字。当冬前有效积温达到900℃时为直播适期农业论文,宝鸡地区一般在9月上旬播种为宜,要力争将油菜播在高产期。

五、及时间、定苗。要做到2-3叶及时间苗,4-5叶时准时定苗,亩留苗应在9000-10000株。及时间、定苗,合理留苗,可使油菜个体生长健壮,一级分枝、角果数明显增加。定苗时应注意去小留大,去弱留壮。

六、冬前早培土。当土壤昼消夜冻时,及时培土壅根,培土高度以油菜生长点为标准,要求“不捂不露”,冬前培土农业论文,可除草防冻,保苗安全越冬论文提纲格式。

七、追施蕾苔肥。对底肥不足,未追施腊肥、苗较弱,长势较差的油菜,应早施重施蕾苔肥,肥料应以钾肥、氮肥为主。

八、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在油菜现蕾至灌浆期,开展“一喷三防”,即亩用尿素0.5kg,磷酸二氢钾0.3kg、硼砂0.2kg,10%吡虫啉20-30g,兑水30kg进行田间喷雾,可达到补肥、防虫的作用农业论文,防止花而不实,促进角多粒饱。“一喷三防”技术,是实现油菜保荚增粒、灭蚜的一项关键措施,若能实现联防,生产上的增收作用会更大。

九、适时收获。当全田植株75%以上角果呈现黄色,籽粒红褐时,及时收获。过早、过晚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产量损失,收获的油菜应堆垛3-5天,充分后熟后,再碾打、晾晒。

第2篇

论文摘要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总结了单季杂交水稻施钾增产效果以及钾肥的施用技术。

云和县地处浙江西南部,云坛乡是该县的一个山区农业乡,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单季杂交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在333.3hm2左右。近年来,我们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把增施钾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稻施钾试验推广概况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全乡水田缺钾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0%,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主要障碍。为了研究钾肥的施用效果和推广施用钾肥,提高施钾的经济效益,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钾肥的试验探索,先后在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村等村设置钾肥试验点,累计3年共28大区对比处理,试验示范面积达67hm2,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2施钾增产效果

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证明,增施钾肥能使水稻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据5个村的28个对比试验和测产验收统计,单晚稻平均增产688.5kg/hm2,增产11.3%,如2004年调查云坛村单季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929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555kg/hm2,增产7.0%;李山前村单季杂交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8454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852kg/hm2,增产10.1%。从总的验收情况看,单季杂交稻施用钾肥,平均单产8055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648kg/hm2,增产8.1%。由此可见,施用钾肥不仅补充土壤钾素不足,而且调节了氮、磷、钾的合理比例,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钾肥施用技术

3.1根据土壤特性施用

对缺钾严重的土壤,施用钾肥效果显著。据调查,速效钾含量在50mg/kg以下的砂质田,单季杂交稻施氯化钾150kg/hm2,比不施钾肥增产10.2%;而含钾比较丰富的灰泥田(85~100mg/kg),施用效果不如砂质田。如梅湾村的灰泥田,水稻施氯化钾150kg/hm2,单产7822.5kg/hm2,比不施钾肥的只增产5.6%。

3.2钾肥要与氮、磷配合使用

实践证明,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钾肥才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缺钾田施纯氮18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氯化钾112.5~150kg/hm2,配比较为理想,增产显著。

3.3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技术

3.3.1秧苗期适施钾肥。培育无病带蘖壮秧,是获取水稻高产的基础。含钾丰富的秧苗较粗壮,表现为叶厚、蘖多、根系发达、移栽后恢复生长早。因此,秧苗期必须适量施好钾肥。①旱育秧:用氯化钾45~60kg/hm2加适量氮磷肥混合湿润营养土4.5~6.0t/hm2沤制5~7d后作为秧苗基肥施用。②水育秧:早晚稻在4.0~4.5叶时用氯化钾60kg/hm2加尿素60kg/hm2于睛天下午灌薄水层后均施。

3.3.2分蘖期挑施钾肥。在插秧后到晒田前,一般施氯化钾45~105kg/hm2。在施肥过程中,必须因土、看苗进行挑施,重点掌握好3种类型田:①对瘦质田、冷水田、污泥田等含全钾1.5%以下的属于缺钾类型田,其缺钾症状一般在插秧后10~15d开始出现,缺钾植株比正常植株矮小、颜色暗绿、生长不整齐,老叶片的尖端出现黄萎,之后根系变黑,植株衰退,严重的易发生赤枯病或致死苗。因此,对此类田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分蘖期应挑施好钾肥,可用氯化钾75~105kg/hm2,配合磷肥施用,同时做好降低地下水位工作。②对泥肉田、粘土田等含钾量中等的土壤,应根据土壤肥力及目标产量要求而定,以生产6000kg/hm2稻谷的田片,应施氯化钾45kg/hm2左右。③对含钾丰富的土壤和较肥沃的田块,分蘖期应看苗管理,苗势好的一般少施或不施钾肥。3.3.3幼穗分化期巧施钾肥。幼穗分化期应根据水稻前期生长情况施用钾肥。如前作种植蔬菜等短期作物或施有农家肥的,因残留一定钾养分,但苗势一般的,可施氯化钾45~75kg/hm2;如前作种植春大豆、春玉米或排场代料黑木耳、香菇等田块,且稻苗过氮导致叶片浓绿披斜的田片,一般施氯化钾105~135kg/hm2,以提高植株抗性。

第3篇

济源市科学技术局制

科技计划项目完成情况表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承担单位

计划类别

项目负责人

单位性质

联系电话

单位概况

地址

职工总数

技术人员

中高级技术人员

工业总产值

销售收入

研发经费

项目完成基本情况

计划完成时间

年月

实际完成时间

年月

计划投资金额(万元)

实际投资金额(万元)

其中拨款

计划新增产值

(万元)

实际新增产值

(万元)

计划新增利税

(万元)

实际新增利税

(万元)

预计主要成果

新产品(项)

实际主要成果

新产品(项)

新材料(项)

新材料(项)

软件(项)

软件(项)

新技术新工艺(项)

新技术新工艺(项)

新成套设备(件)

新成套设备(件)

研究论文(篇)

研究论文(篇)

成果鉴定情况

能否鉴定

鉴定单位及日期

知识产权情况

是否申请专利

专利申请号

授权公告号

其他说明事项

项目技术水平及推广前景

评审指标

A—分值

B—分值

C—分值

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按期保质12

基本完成6

完成一般1

技术经济指标达标情况

达标12

基本达标6

勉强达标1

市场前景及工程化,产业化前景

很好6

较好3

一般1

关键技术突破程度

重大8

较大4

一般0

取得科技成果的重要程度

重大6

较大3

普通0

技术先进性

先进5

较先进2

不先进0

科研设备条件改善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研究开发经费匹配与执行情况

好6

较好2

一般1

成果转化效果

显著8

较显著4

一般1

产学研联合(攻关)紧密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对行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大5

较大3

一般1

增强经济竞争能力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项目产品(服务)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

高6

较高3

一般1

经济,社会或环境效益

好8

较好5

一般0

合计

总分(A B C)=

济源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指标

注:总分≥60分,为"通过"或"需要复议";总分

济源市科技计划项目组综合评审意见表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组综合评审意见:

组长:

年月日

市科技局审批意见:

负责人:(公章)

年月日

济源市科技计划项目组成员名单

项目名称: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玉米,增产,技术,措施

1、 选种

在生产上要选用高产、抗病、耐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在玉米产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中,紧凑型玉米逐渐被广泛用于生产,其特点是采光性好、叶面积指数和生物学产量高,种植密度可达到4000—5000株,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

2、 种植方式

选择优良的适当晚熟品种,运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种植,其显著特点是增产幅度大,实用性强等。作法是以95—105cm的大垄代替以前的65—70cm的小垄,在大垄上种双行,并覆盖一层宽度为75—80cm的聚乙烯农地膜。同时要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合理的间作密植,增加肥料投入。因晚熟品种增产潜力大、种植密度增加、覆膜增湿作用好、土壤温度提高、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优势,使玉米的产量明显增大。此外,侧膜栽培、宽窄行栽培(宽行80cm,窄行40cm)、以及间套作栽培(玉米套土豆、玉米套大蒜等)、株间留苗栽培等技术,也对玉米的增产起着一定的作用。

3、 施肥

玉米属于高产作物,需肥量比较大,在作物生长的各个生育期的2%左右,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是需肥的最高峰,占85%左右,鼓粒期则占13%左右。施肥的要素是:底肥、种肥、追肥相结合,N肥、P肥、K肥相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相结合。在正常施肥管理的基础上,在配以施微量元素肥或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则增产的效果会更为显著。苗期玉米对锌的需求较为敏感,如果不足则会出现白苗病,因此可对种子进行硫酸锌溶液处理。锰肥对玉米也很有益,可在苗期、生长盛期进行硫酸锰溶液喷施。另外在玉米苗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追肥也可对玉米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玉米的拔节前3到5天,叶面喷洒矮壮素溶液,可使植株矮化而有利于抗倒,减少秃顶,增产的效果也极为显著。

4、 秸杆覆盖

玉米是喜水作物,水分对玉米的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广蓄水保墒技术可使玉米产量明显增加。利用秸杆覆盖技术能够使土壤减少水分的流失,蓄水保墒,增产效果非常好。方法是在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秆割倒顺行覆盖在地面上,每亩以500—1000公斤为宜,越冬前施以农家肥和P肥深耕。春季玉米适宜播期内。在空行靠秸杆两边种两行玉米。秋收后,在第一年未盖秸杆的空行内覆盖秸杆,为加快秸杆腐烂,覆盖田要比常归田多施15—20%的氮肥。

5、 防治虫害

一般说遭玉米螟危害的植株比正常植株的粒重降低10—20%。所以在玉米抽雄后,如有玉米螟发生,可在授粉结束后,在果穗顶部喷500—1000倍的敌敌畏药液,或是用敌百虫粉装在纱布袋里,撒在雌穗花丝上。

6、 人工去雄

在玉米开花前期,以3比1的比例隔行去雄,可以使养分集中供给雌穗,而且双不影响授粉,一般可增产10—15%左右。

7、 适时晚收

玉米果穗包叶发黄是玉米成熟的开始,包叶干枯则粒重达到最大值,因此,在适当的晚收情况下,可以使玉米亩产量增加10公斤左右。

8、 生物技术

第5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胜玉二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过程及栽培与制种技术要点。

1 育种目标

富源县常年种植玉米2万hm2左右。由于该县无自选自育玉米新品种,多年来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全靠外调,造成一是种价高,农民生产成本相应提高;二是种子紧缺,农民无法买到所需品种;三是该县立体气候明显,低温寡日照气候突出,省外品种适应性不强,病害频繁发生,推广及应用风险较大。针对以上原因及宣黄单二号在该县应用面积较大等因素,制定选育适宜该县及周边地区气候类型的山区、半山区冬闲地、坡地种植,农民喜爱中晚熟高产大穗大粒型品种的育种目标。

2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

2.1 亲本来源 胜玉二号是2002年用外引自交系“赞SC122”作母本,自育自交系“201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2 选育经过 母本公用系“赞SC122”是昭通市农科所从一份赞比亚杂交种中自交分离选育的二环系。父本“2012”是1996年用热带材料“B041”作母本,美国引进杂交种“XF1103”作父本组建基础材料(“B041”抗性较强,品质较优;“XF1103”杂交种株型较好、封顶性好、秃尖小),后经1997年富源夏季、1998年富源夏季、1999年富源夏季、2000年富源夏季、2000年海南冬季、2001年富源夏季的连续套袋自交选育,到2002年各种农艺性状稳定,命名为“2012”。2000年进行中代配合力测定,一般配合力较高。“2012”株型紧凑,株高175 cm左右,穗位高70 cm 左右,雄花紫色黄花药,雄穗分枝一般为7个分枝,花粉量中等,散粉期相对集中,叶片数13片,抗玉米大小斑病、锈病、穗粒腐病和灰斑病;籽粒金黄色硬粒型,穗轴红色,穗长14 cm左右,穗行数16行,行粒数25~32粒。2002年在富源夏季用“赞SC122”作母本与之测交,测交种于2003年进行行比鉴定试验和2004年进行品比试验长势较好、抗性较强、优势明显,选入2005~2006年曲靖市玉米区域试验A组,定名“胜玉二号”。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滇特(曲靖)审玉米200608号]。

3 主要特征特性

胜玉二号属中棵中晚熟大穗大粒型品种,株型半紧凑,生育期136 d,株高261 cm,穗位高106 cm,穗长19 cm,穗行数15.1行,行粒数36粒,千粒重363.6 g,出籽率81.5%;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粒型半马齿,粒色黄白色。胜玉二号幼苗生长势强,植株清秀整齐,活秆成熟,抗倒伏、倒折,抗病性强,籽粒外观品质好。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2006年10月检验结果报告,胜玉二号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为:总糖5.05%,粗脂肪5.03%,淀粉61.01%,蛋白质8.3%,容重703.5 g/L,氨基酸总量6.8%,赖氨酸0.23%。

4 产量表现

4.1 行比鉴定试验结果 2003年在富源县农业局示范园(海拔1 830 m)进行行比鉴定试验(供试测交种86个),采取宽窄行种植,1.5 m设1个复合带,大行1.0 m,小行0.5 m,行长4 m,塘距48 cm,双株留苗,密度5.55万株/hm2。“赞SC122/2012”种植8行,测产实收128株,测产总产43.6 kg(鲜重),折单产18 175.5 kg/hm2(鲜重),经考种折单产11 070 kg/hm2,比对照会单四号(CK1)种植6行,测产实收98株,测产总产24.6 kg(鲜重),折单产13 674 kg/hm2(鲜重),经考种折单产8 670 kg/hm2,增产2 400 kg/hm2,增27.7%;比对照宣黄单二号(CK2)种植6行,测产实收99株,测产总产28.8 kg(鲜重),折单产16 008 kg/hm2(鲜重),经考种折单产9 982.5 kg/hm2,增产1 087.5 kg/hm2,增10.9%。

4.2 品比试验结果 在2004~2005年富源县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中,胜玉二号2004年平均单产10005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CK1)增产918 kg/hm2,增10.1%;比对照海禾一号(CK2)减产49.5 kg/hm2,减0.49%,在参试的9个品种中产量名列第3位。2005年胜玉二号平均单产9 375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CK1)增产1 068 kg/hm2,增12.9%;比对照海禾一号(CK2)增产555 kg/hm2,增6.3%,在9个参试种中产量名列第1位。

4.3 多点试验结果 在2004年安排的4个试验点和2005年安排的6个试验点的多点试验中,试验汇总结果是:胜玉二号测产面积1 hm2,总产量9 994.4 kg,平均单产9 994.4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平均单产9 004.5 kg/hm2增产989.9 kg/hm2,增幅9.5%。

4.4 区域试验结果 2005~2006年参加曲靖市玉米区域试验A组,2年5个点胜玉二号平均单产10 114.05 kg/hm2,比对照会单四号平均单产7 629.6 kg/hm2增产2 484.05 kg/hm2,增幅32.56%。在12个参试点中2年平均产量名列第3位。

4.5 生产试验示范结果 2005年在富源县7个乡(镇)连片示范7.33 hm2,海拔从1 295 m的黄泥河镇黄泥河村委会到海拔1 970 m的中安镇回龙村委会,经18个测产点实收实测,平均单产9 423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990 kg/hm2,增11.7%。2006年示范13.3 hm2,经实收实测,胜玉二号平均单产10 066.5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1 549.5 kg/hm2,增18.2%。

2006年在曲靖市部分县生产试验示范2.67 hm2,其中罗平县示范0.67 hm2,平均单产9 210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单增产780 kg/hm2,增9.2%;师宗县示范0.67 hm2,平均单产9 960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1 020 kg/hm2,增11.4%;沾益县示范0.67 hm2,平均单产8 730 kg/hm2,比对照宣黄单二号增产900 kg/hm2,增11.5%;会泽县示范0.67 hm2,平均单产9 360 kg/hm2,比对照会单四号增产1 080 kg/hm2,增13%。

经多年生产试验示范观察,胜玉二号各种性状良好,在生产中表现出的优点是:①适应性广,稳产性好,年度间产量起伏不大,一般比宣黄单二号增产10%以上;②植株清秀整齐,活秆成熟,抗倒伏、抗倒折;③果穗匀实,苞叶软薄,容易收获。

5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几年来试验观察,胜玉二号适宜曲靖市海拔在1 300~2 100 m区域及周边类似区域不同土壤种植。

5.1 种植方式和密度 胜玉二号播种一般规格是:大行95~100 cm,小行45~55 cm,塘距50 cm,双株留苗,种植密度5.1万~5.7万株/hm2;采取间种或套种,种植密度在4.8万~5.4万株/hm2为宜。

5.2 适时播种 胜玉二号生育期较长,应早播种植,在曲靖市海拔1 900 m以上中高海拔种植,宜在清明节令前播种,并加盖地膜;海拔在1 900 m以下区域可适当推迟播种期,但最迟不要超过5月10日播种。

5.3 合理施肥 在曲靖市中下等肥力地块,一般施农家肥1.5万~2.25万kg/hm2,加复合肥300 kg/hm2作底肥,7~8叶时施碳铵600 kg/hm2作苗肥,大喇叭口期用尿素600 kg/hm2作二次追肥。

6 制种技术要点

胜玉二号在正常情况下,制种产量较高,一般制种产量在6 000 kg/hm2左右,其制种技术要点如下:

6.1 严格选地,安全隔离 要选择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温度14℃左右,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区建立制种基地。制种地采用空间隔离,隔离区要在300 m以上,且隔离区内不得种植玉米;采用时间隔离,隔离时间要在40 d以上。

6.2 父、母本行比 一般为1∶4。

6.3 花期调节 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母本与父本抽雄期基本一致,但母本雌雄不协调,部分母本吐丝较慢,为保证制种产量,要采取分期播种调节花期,即父本采取两期播种,2/3父本第1期与全部母本同时播种,第2期1/3父本待母本60%的幼苗发芽出土高2~3 cm时必须在1~2 d内播种。

6.4 及时彻底去杂去劣去雄 由于母本株高较高,去雄时要求带3片叶去雄,并加强人工辅助授粉。授粉结束后及时砍除父本行,成熟时抓住晴好天气适时收获。

参考文献

[1] 佚名. 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专栏Ⅱ:玉米高产育种新突破——宿单9号[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F0003.

[2] 汪浩,罗金宝,骆明惠.玉米杂交制种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0):11.

[3] 张俊平,刘社平,俞凤芳.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高产的关键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34.

第6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夏玉米无土育苗方法,并结合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总结了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包括选用中晚熟品种、培育壮苗、移栽苗龄不宜太大、移栽适宜密度7.80~8.25万株/hm2,最佳氮肥施用量为施纯N150.0~187.5kg/hm2,以期指导夏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支柱粮饲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因而通过改革栽培技术,增加科技投入,依靠提高单产保总产,是玉米生产的迫切要求。试验研究证明,夏玉米无土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显著,是玉米栽培上的一次革命。育苗移栽播期可提早15~20d,成熟期提早7~9d,千粒重提高55~60g,增产13%~15%;育苗移栽可使植株基部节间缩短,次生根增多,较直播玉米株高矮32.4~65.0cm,穗位降低25.6~60.0cm,单株叶面积较小,抗倒伏能力增强,利于密植夺高产;育苗移栽可避免6月下旬多雨年份“芽涝”,抵抗玉米生育后期的风灾,也可在6月严重干旱年份保证玉米适期播种,正常成熟,获得好收成。实践证明,夏玉米育苗移栽既是实现正常年份高产优质的措施和特殊年份提高抗灾应变能力的科学手段,也是保护地区季节设施栽培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1无土育苗方法

在靠近大田的空闲地上作畦,畦宽1.5~2.0m、畦深6cm,畦四周筑埂,畦底铲平踏实,畦一头开一排水沟,畦长视苗量而定,畦内放6cm厚腐熟好的土杂肥,踏实,铺平,把浸好的玉米种均匀播种在育苗基质上,在种子上再盖一薄层烂草末。为防地下害虫,播前或播后在育苗基质上喷浇250倍的敌百虫或1000倍久效磷药液,播后浇足水,播后第2天、第3天下午各喷浇1次水,直至出苗,齐苗后一般不再浇水。

苗床播种密度,应视计划的移栽苗龄而定,苗龄长的播种密度宜稀,短的宜密。五叶期移栽,据试验以播410粒/m2左右为宜,1hm2需秧畦净面积180m2,秧田与大田比例为1∶50。此播量在畦内按6cm行距、4cm株距摆播为好。育苗基质厚度以6~7cm为宜。

2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用中晚熟品种,育苗移栽可早播,有利于充分发挥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2.2培育壮苗

壮苗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苗,一是播前精选种子,尽可能使用饱满而大小一致的种子,可分级播种;二是育苗基质要较肥沃,一定要用腐熟好的烂草末;三是用锌肥和磷肥浸种。

2.3移栽苗龄

育苗移栽的苗龄,据笔者用登海1号所做的5因素(移栽苗龄、前期追肥苗龄、后期追肥苗龄、移栽密度和不同氮肥施用量)5水平(苗龄3~7叶、前期追肥苗龄5~9叶、后期追肥苗龄10~14叶、密度5.25~8.25万株/hm2和纯N150~300kg/hm2纯氮)的旋转回归设计试验结果,3~7叶移栽,各种水平间的产量差异都达不到显著水平。直观分析,3叶移栽的(4个小区)平均产量9057.0kg/hm2,4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7105.5kg/hm2。5叶移栽的(14个小区)平均产量7030.5kg/hm2,6叶移栽的(8个小区)平均产量8590.5kg/hm2,7叶移栽的(6个小区)产量6376.5kg/hm2。综上所述,3~6叶移栽,苗龄对产量影响不大,苗龄达7叶,产量开始下降。据试验,3.72叶移栽的平均产量9504.0kg/hm2,7.5叶苗龄移栽的平均产量5038.5kg/hm2,大苗比小苗减产46.9%。

2.4增产密度

第7篇

论文摘要 总结了丰两优三号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当推迟播种,避开扬花期高温;采取旱育稀播,培育多蘖矮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追施氮肥和磷肥,增施钾肥,酌情施用锌、硅肥;科学管水,适时烤田;及时预测病虫害,做到早防早治。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丰两优三号系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两系杂交中籼组合,2007年1月通过安徽省审定。该品种株型紧凑,中秆,叶下禾,植株整齐,茎秆挺直,倒三叶直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长粒型;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137d左右,与汕优63相当,株高115cm左右,每穗总粒数19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7.5g,熟期落色好,秆青籽黄。白叶枯1级,稻瘟病3级,抗性好,丰产、稳产性好。稻米外观品质好,米质优,达部颁三等食用稻品质标准,属穗粒并重型品种。2005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产量8 649.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95%,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区域试验,产量8 767.08kg/hm2,比对照63增产10.18%,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产量8 708.7kg/hm2,比汕优63增产9.06%。该组合增产潜力较大,一般大田产量9 750 kg/hm2以上,肥力水平较好田块,产量可达12 000kg/hm2。2008年被列为天长市良种补贴品种。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适当推迟播种,避开扬花期高温

丰两优三号的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较为适合,这样可避开本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温,为提高结实率、创造高产打好基础。前茬为油菜的田块,播种期安排在4月22~25日;前茬为小麦的田块,播种期安排在4月28~30日。

2采用旱育稀播,培育多蘖矮壮秧

选择土质松软、土壤肥沃、深厚的菜园或旱地作苗床。播种前10~15d施腐熟人畜粪15t/hm2、土杂肥22.5t/hm2、复合肥750kg/hm2、氯化钾75kg/hm2、尿素150~225kg/hm2。播种前开沟整好苗床,浇足底墒水,使15cm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播种量为40g/m2,秧田与大田比为1∶20左右。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8~10h,捞起沥水后,每1kg种子用旱育保姆1小袋,将药种充分拌匀进行播种。播后用木板轻压,盖土0.5cm,以不见谷为度,喷施旱秧除草剂后平铺薄膜保温增温,膜上可加盖少量稻草以防高温烧苗。齐苗后揭膜,并浇1次透水。之后以控水为主,出现卷叶时补水,降雨排干沟水,叶色褪淡时用腐熟清粪水泼洒。

3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秧龄30~40d开始移栽,栽插密度视土壤肥力而定,中上等肥力田块株行距16.67cm×23.33cm或13.33cm×26.67cm,栽插25.5~27.0万穴/hm2左右;中等及肥力偏下田块,栽插规格16.67cm×20cm或13.33cm×23.33cm,栽插27.0~28.5万穴/hm2左右,每穴1~2粒种子苗,大田要栽足基本苗105~120万根/hm2。

4适施氮肥和磷肥,增施钾肥,酌情施用锌、硅肥

丰两优三号较耐肥,耕翻整田可结合施用农家肥来培肥土壤,氮肥施用原则是前重、中控、后补。基肥用量占总量的60%~70%,一般施碳铵750kg/hm2,磷肥600kg/hm2,钾肥150kg/hm2,硅肥75kg/hm2。移栽后7~10d追施尿素120~150kg/hm2;烤田复水后施穗肥,总量为尿素75~105kg/hm2,氯化钾75kg/hm2。丰两优三号穗大、粒多、产量高,灌浆期长,后期需肥量大。破口至始穗期(抽穗5%前)要看苗施用粒肥: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长势旺的,可以少施或不施;反之可多施一点,一般用尿素37.5~45.0kg/hm2。如后期脱肥早,可用0.2%~0.4%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溶液叶面喷施1~2次。

5科学管水,适时烤田

采取“浅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湿润促分蘖,够苗烤田,深水抽穗,后期干干湿湿到收获”的灌溉方式,做到干湿交替,间隙灌溉。丰两优三号分蘖力较强,生长势旺。栽后30d左右,全田总茎蘖数达300万根/hm2时开始烤田(重烤);长势差的田块,茎蘖数达330万根/hm2时开始烤田(稍轻烤)。烤田标准:烤到水稻白根向上翻、下田不陷脚、田边有鸡爪裂时即可灌水。孕穗扬花期保持田面水层6.67cm左右,后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10d排干田水,切忌断水过早。

第8篇

论文摘要 从花生种植带与果树行距的留法、深耕施肥、选用良种、适期早播、地膜覆盖栽培、叶面喷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果园间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以供果农参考。

地处砀山县东北部的葛集镇,目前是一个水果大镇。近几年,黄桃加工业快速增长,黄桃的价格一路攀升,老苹果园和老梨园被更新定植为黄桃;砀山酥梨价格低迷,不断被高接换头,改接成黄金梨、黄冠梨、绿宝石梨等效益高的新品种梨,尤其是幼梨园被改接的面积已接近50%。更新定植的桃园和改接换头的梨园,在前1~3年内未进入丰产期和封行期,这一阶段怎样弥补经济收入的不足、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利用地力、种什么作物,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几年来群众选定了一种间作物,那就是花生。现将其间作技术介绍如下。

1花生种植带与果树行距的留法

新定植桃园大多为3m×4m或4m×4m株行距;改接幼梨园多为4m×4m或4m×5m株行距,在前1~3年内行间可留出2.0m或2.5m的花生播种带,供整地种植用。

2深耕施肥

花生是深根作物,根系发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耕层的加深,伸展范围扩大,增强吸肥能力,尤其是更新定植的果园和刚改接后的梨果园,由于多年来地块得不到深耕,土壤板结。通过深耕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蓄水和保肥能力。犁地前可施用有机肥22.5t/hm2,饼肥1 125kg/hm2,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750kg/hm2;前茬果树有小叶病和缺铁黄化病的地块,应用硫酸锌15kg/hm2和硫酸亚铁15kg/hm2,掺入尿素或磷肥中撒入地表后犁地。

3选用良种

根据本地的土壤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在果园中间作的具体情况,应选用中、早熟直立型大果花生新品种,如鲁花9号、鲁花14号、海花10号,对以前用的老海花1号,需经优选后再用。这些大果梨品种高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宜于种植。

4适期早播

花生播种过早,由于气温低,出苗期长,易产生烂种或受地下害虫为害,造成缺苗。播期推迟又会缩短出苗至开花期这段营养生长期,尤其是果园间作,不同程度地受到果树遮光,光照不足,使植株养分积累减少,所以应掌握在一定范围内适期早播。在葛集镇地块,应在每年的“五一”节前后播种为宜。播时以穴距18~20cm,行距25~30cm,播深3~5cm,每穴3~4粒为度,进行点播。

5地膜覆盖栽培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是夺取高产稳产、高效益的重要技术,一般产量3 750~6 000kg/hm2,高产田块超过7 500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荚果1 050~1 500kg/hm2,增产率可达30%以上,尤其是果园间作花生,可改善果树遮光造成的光照不足、积温上不去的弱点,更是一种高效益的措施;同时还可起到为果树蓄水、保墒作用。

6叶面喷肥

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喷施叶面肥,是取得花生高产、优质的一项有效措施,目前,适应于本地的叶面肥和施用方法如下。

(1)磷酸二氢钾。为高效磷钾复合肥,在花生开花结荚期喷施,可满足花生果针发育的需要,促进光合产物转送和果针膨大,提高粒重和脂肪含量,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用肥液900~1 050kg/hm2,浓度为0.12%,可连喷2次。

(2)钼肥。具有促进豆科作物根瘤固氮作用和增强叶片光合作用的功能。在花生开花期喷施钼肥可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使荚果饱满。在花针期用钼酸铵225g/hm2加水750kg左右,均匀喷雾。

(3)铁肥。淮北地区土壤常偏碱性,又逢7~8月份集中降水的季节,此时花生最易发生缺铁黄化。花生缺铁时,表现为上部嫩叶失绿,严重时,叶脉失绿进而黄化,上部叶片全部变白,出现褐斑坏死、干枯脱落,对花生造成大幅减产。为此,可用硫酸亚铁(黑矾)0.1%~0.3%溶液叶面喷施。还可选用有机螯合铁“黄叶灵”,效果更优,可达到防止黄化、增产、增效的目的。

7病虫草害防治

第9篇

论文摘要 从播种前准备、施足基肥、合理密植、覆膜栽培、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仲恺花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仲恺花1号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

仲恺花1号是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新选育的花生新品种,2005年春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产干荚果3 916.8kg/hm2,比对照汕油523增产7.9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仁量为2 598.75kg/hm2,比对照种增产7.3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春季复试,产干荚果3 818.4kg/hm2,比对照种增产4.51%,增产达显著水平;产仁量为2 647.5kg/hm2,比对照种增产4.94%,增产达显著水平。仲恺花1号为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春植全生育期126~129d,与汕油523相当。株高中等、生势强。主茎高47.9~52.7cm,分枝长52.3~57.6cm,总分枝数6.7~7.6条,有效分枝5.3~5.8条。主茎叶数17.2~19.1片,收获时主茎青叶数6.9~8.8片,叶片大小中等,叶色绿。单株果数14.8~16.2个,饱果率79.0%~80.0%,双仁果率77.8%~82.4%,百果重157.0~177.2g,斤果数345.4~387.9个,出仁率为66.3%~69.3%。含油率为49.7%~51.4%,蛋白质25.82%~26.31%。中抗青枯病,田间表现中抗叶斑病(2.5~3.1级),高抗锈病(2.4级);抗倒性、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2006~2007年罗坑引进仲恺花1号,并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成功,通过摸索、探讨,总结出一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现将其介绍如下。

1播种前准备

1.1选地

花生为圆椎根系,地上开花,地下结果。要求深、活、松的土体构造和上松下实的土层结构。应选择耕作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气性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砂壤土,并经2年轮作、隔年犁冬晒白的中上肥田。

1.2深翻晒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冬耕,深耕20~23cm,熟化耕作层。早春浅耕,及时耙匀耙细,达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

1.3土壤消毒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生石灰375kg/hm2,于犁地前撒施。土壤深翻后,石灰与土壤充分接触,既可消毒土壤,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

1.4种子处理

仲恺花1号花生剥壳前在阳光下晒2d,种植前1d或当天再剥壳,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选饱满的籽粒作种子,每1kg仲恺花1号花生种仁用2g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1.5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是高产的关键。春播要根据当地春季的气候条件,以5cm土温连续5d稳定通过12℃(昼夜平均温度)为标准。一般在4月底播完。立秋至处暑是秋花生的播种适宜期。旱坡地种植要适当提早播种,可在大暑前后播种,减少秋旱影响。若过早播种,容易引起徒长,病虫害又较多,不利于开花结荚;若过迟播种,由于后期低温干旱,荚果结实发育不良,空果多,产量低。

2施足基肥

土壤消毒3~5d后,采用一次性施肥方法,施腐熟农家肥15t/hm2、花生专用复合肥750kg/hm2或国产复合肥1 125 kg/hm2,加过磷酸钙600~750kg/hm2、氯化钾150kg/hm2、硼砂15kg/hm2,于犁翻前全层均匀施下;并耙碎耙平,使土壤全层熟化,然后起畦播种。

3合理密植

采用小畦深沟,宽行窄株密植的播种方法,可以发挥边行优势,充分利用光能,为仲恺花1号花生建立一个优良的丰产群体结构。即每畦1.6m包沟,沟宽30cm,每畦种植5行,每穴播2粒种仁,行距25cm、株距18cm。播种密度为28.5~34.5万粒/hm2。

4覆膜栽培

春植仲恺花1号花生采用覆膜栽培不仅可使花生的播种期提早10~15d,而且可以达到保温保湿以及保肥的目的。经覆膜的地块,可保持整个生长期土层疏松,有利于花生根系的生长,促进养分的吸收和运转;而且覆膜地对太阳的反射光,能增加花生叶背对光能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花生的结实率和饱满率。在播种完毕,覆膜前,应淋1次薄水后即行盖膜,畦边地膜用泥土压紧,使其密封;畦面应在适当位置用泥块压好,以免地膜被风吹开、撕裂。当花生幼苗长出显绿时,应及时进行人工打孔助苗长出。秋植仲恺花1号花生可露地栽培。

转贴于

5施肥管理

仲恺花1号花生苗期根瘤菌尚未形成,植株生长所需的氮素需要土壤供应,因此必须早施速效氮肥,促进早生快发,早分枝,保证苗期生长良好,一般在齐苗后主茎具3~4片叶时施尿素60~75kg/hm2。具体用量视植株生长情况而定。花针期不用追施氮肥,以免引起徒长。应结合培土撒施草木灰300kg/hm2和氯化钾375kg/hm2。每次施肥后要即时扫落粘附在叶片上的肥料颗粒,以免灼伤叶片。施肥时间一般于晴天下午4时后。硼是花生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它能促进花生对钙素的吸收,使花生正常生长发育,加速花粉萌发,有利于受精和种子的形成,提高产量,而且能促进根瘤菌的发育形成,加快花生的生长速度。因此,在花生的始花期或充实期喷施效果最好。一般于无风的晴天下午3时后喷施,用硼砂1.50~2.25kg/hm2对水1 050~1 200 kg喷施1次。还可于结荚期以后进行根外追肥,叶面喷施0.5%的尿素溶液和0.2%~0.3%的磷酸二氢钾1~2次。

6水分管理

仲恺花1号花生是比较耐旱的作物,需水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苗期要保持土壤干爽,一般播种后至盛花前中午如大部分植株不出现因旱反叶就不需要灌水,即采取不旱不灌的原则,通过制水来促苗矮生节密;盛花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开花结荚;后期要注意清沟排水,防止雨后渍水。但各生育阶段遇到干旱,对产量均有影响,以结荚期干旱影响最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确定灌溉水平或浇水的程度,确保取得高产。

7田间管理

仲恺花1号高产花生田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抓好清棵蹲苗,在播后10~12d,当大部分幼苗有2片真叶展开时,及时把埋在土壤中的2片肥大子叶清出,促进1~2对侧枝早发、快发,实现多花、多针、多果的目的;其次是注意做好中耕培土,中耕能防除杂草,疏松表面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再次是要科学控苗,花生始花后40~50d即花生结荚前期,当植株长至30cm时,应及时叶面喷施70~100mg/L PP333水溶液,用液750~1 125L/hm2,可使花生植株矮化,防止徒长倒伏。喷后若生长仍过于旺盛,可隔10d左右再喷施1次,确保植株高度控制在30~40cm。

8病虫害的防治

延长仲恺花1号花生生育期,保持收获期有一定数量的青叶数,是达到高产的关键。而要达到青棵活熟,防治病虫害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①病害。仲恺花1号花生有零星发生茎腐病、根腐病、青枯病、黑霉病、白绢病及叶斑病、病毒病,但对产量影响不是很大。防治的药剂及时间是花针期后用1∶1∶100倍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倍液,隔10d使用1次,轮换使用,共喷施2~3次。②虫害。仲恺花1号花生全生育期都有虫害,苗期一般以小地老虎、蓟马、蚜虫为多,中后期以斜纹夜蛾、菜青虫为主。防治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可采取诱杀,方法是用青菜叶75kg/hm2切成碎片,加入醋精1.5kg/hm2,敌百虫1.5kg/hm2混匀于傍晚放在畦面,每1m放一小堆。也可喷杀,方法是用辛硫磷800倍液或用52.25%农地乐1 000倍液于傍晚全畦喷杀;防治蓟马、蚜虫可分别用20%好年冬1 500倍液、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杀;菜青虫、斜纹夜蛾可用48%的乐斯本1 000倍液、2.5%功夫菊酯2 500倍液、5%锐劲特3 000倍液等农药傍晚时喷杀。

9适时收获

仲恺花1号春秋植的生育期都在110~115d,顶端2~3片复叶明显变小,茎叶转黄,中部逐渐枯黄脱落,地下荚果果壳变硬,内果皮极度干缩变薄,中果皮由黄褐转黑褐,此期即可收获。在完熟期及时收获,可避免营养物质倒流损失和产量损失,获得最大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简述了徐豆13号的特征特性,同时从增施底肥、适期早播、足墒播种、合理密植、生育期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徐豆13号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指导。

徐豆13号是江苏省徐州农科所1993年用徐豆139号作母本,徐豆8618-4品系(徐豆7号×泗豆1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05年经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涡阳县引进该品种试验示范,2007年大面积推广。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2d,株高85cm,株型直立,主茎节数17节左右,有效分枝1~2个。叶片卵圆形、绿色,白花,棕毛。每荚粒数2粒,荚棕黄色,底荚高12cm左右。籽粒扁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1.5g左右。

(1)产量高。在品比试验中徐豆13号平均产量为2739kg/hm2,比徐豆10号增产7.8%,2007年在涡阳县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为2673kg/hm2,其中牌坊镇333.3hm2种植基地,平均产量为2800.5kg/hm2,最高田块达4288.5kg/hm2。

(2)抗性强。植株生长繁茂,开花早,花期长,抗旱耐涝性较强,落叶性好,不裂荚,高产稳产,较抗倒伏,抗大豆花叶毒病。

(3)品质优。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21.3%,异黄酮含量4.66mg/g,为高蛋白兼高异黄酮品种。商品性好,籽粒整齐,完全粒98%以上。

(4)适用范围。适宜皖苏淮北地区、山东南部、河南等麦豆一年两熟地区种植。要做好轮作换茬,避免夏大豆连作。

2高产栽培技术

2.1增施底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及相应的茎、叶、荚、壳等,需要吸收氮5.3~9.5kg,五氧化二磷1.0~2.6kg,氧化钾1.3~4.9kg。大豆根系发达,并有根瘤,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实践证明,大豆高产地块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2%~4%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土质疏松,水、肥、气、热协调。要做到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均衡发展,保证前期有粗壮的营养体,在后期生长不过于繁茂、不徒长、不倒伏,花荚不脱落,结实率高,高产稳产,增施底肥显得特别重要。底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土杂肥,一般30~45t/hm2,标准氮105~150kg/hm2,过磷酸钙300~450kg/hm2,氯化肥75~150kg/hm2,随整地掺合入土。板茬播种豆田,用优质腐熟人畜粪肥加氮磷钾单元肥或复合肥作种肥,做到种肥分离,也有很好效果。因农活紧张,不能给大豆施底肥的地方,可加大前茬作物的施肥量,使大豆利用残肥,效果也较好。

2.2适期早播

夏播大豆短光性强、生育期短,如播种过晚,营养生长期短、生长差、发育快,不能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生长期的温度、光照和水分,同化率低、产量不高。

2.3足墒播种

夏大豆播种时期正值湿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对土壤墒情差田块,要灌溉造墒播种或遇雨抢种,以达足墒下种,一播全苗。对于比较平整的地块,可板茬灌1次“跑马水”;对地块不平,可采用田灌、沟灌、喷灌,做到受水均匀,防止漏水和灌水过多,灌溉后及时整地抢种,播后耙平保墒。播种方式上可采用机械条播,进度快,而且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有利于一播全苗。

2.4合理密植

“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要根据土壤肥力、栽培条件、播期早晚,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分利用地力,合理利用光能,发挥大豆增产潜力,提高大豆产量。据试验徐豆13号,在6月上中旬适播期内最佳播量为75~90kg/hm2,行距40cm,株距12~14cm,密度18.0~19.5万株/hm2,既能保证单株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增加单株结荚数、粒数和粒重;又能达到单位面积有足够的株数,达到增产的目的。

2.5生育期的管理

(1)间苗。对大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进行试验,其产量增幅达7%~22%。大豆苗分布越均匀,产量越高。提高大豆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一是适当加大播量,减少缺苗断垄、确保全苗。二是实行人工间苗,大豆人工间苗可在齐苗后立即进行,宜早不宜迟,间苗株距按设定密度来确定,一般12~14cm。间苗时拔除弱苗、病苗、小苗、疙瘩苗,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追肥。开花鼓粒期是大豆的需肥高峰期,在分枝期追肥可以满足大豆需肥高峰的养分需求。

大豆追施氮肥,应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基肥中氮肥种类和数量、大豆生育阶段及其长势强弱综合考虑是否追施。在高肥力土壤,前期肥料充足,大豆生长良好的情况下,不要追施氮肥。土壤基肥不足,大豆苗生长不良的豆田,在苗期追施氮素45~75kg/hm2。初花期一般用30~45t/hm2有机肥加三元复合肥150~225kg/hm2进行开沟追施。

(3)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可以减少肥料流失和土壤对肥料的固定,提高养分利用率。在大豆生长发育中后期可进行叶面喷肥。根据大豆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可用尿素7.5~15.0kg/hm2,磷酸二氢钾1.5~4.5kg/hm2,钼酸铵225~450kg/hm2,对水450~750kg喷施1次。在初花期和终花期喷施2次效果更好,也可加锌、锰、硼肥喷施。

(4)生长调节剂。大豆栽培应用生长调节剂有增花、矮化、壮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比打顶省工省时。如运用得当,增产效果明显。当大豆盛花末期植株在60~65cm,生长仍然旺盛时,可使用多效唑、增产灵、矮壮素等大豆生长调节剂。如果田间生长特别旺盛,可在盛花期、结荚期喷洒2次。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大豆病毒病、霜霉病、食心虫、豆荚螟、蚜虫、豆天蛾是大豆主要病虫害,对大豆病虫害防治必须采取合理轮作、栽培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上,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为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三唑酮防治大豆病害,选用敌百虫、乐果、吡虫啉、菊酯类农药防治大豆虫害。也可在病虫发生盛期多种病虫总体防治,做到一药兼治。

杂草对大豆生长影响较大,大豆生长期间是高温高湿季节,田间杂草量大,萌发集中,生长迅速,若防除不力,易造成草荒。大豆田杂草发生具有种类多、密度大、防除困难的特点,防治上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人工防除为辅助的综合防除措施,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大豆田草害的目的。适期使用安全、高效除草剂是除草的关键。可选用乙草胺、广灭灵、恶草灵于大豆播后苗前均匀喷施土表进行土壤处理,也可于大豆苗后3片复叶前,杂草三至五叶期,选用禾草克、高效盖草能、拿捕净等防除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豆田杂草,选用杂草焚、虎威、苯达松等防除阔叶杂草。也可将2类药低限量混用,防除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豆田。

参考文献

[1]马金芳.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8(8):12-13.

[2]何见,刘文秀.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8(7):33.

第11篇

关键词:农药,污染,健康,环境保护

 

一、农药污染途径

农药的污染途径众多,但农药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特性,如:农药的理化特性,包括:农药的溶解性、降解性、附着性、渗透性和内吸性等。

1、直接污染

顾名思义,直接污染就是农药的有害部分直接作用于受污染体。农药直接作用于蔬菜瓜果等可食作物的表面,经过长期的生长过程侵入其内部,在进入食物链,就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间接污染

所谓间接污染,就是说作物的食用部分并非农药的直接受体,而是农药经由土壤中的水分养料进入作物体内并富集,从而形成农药残留。

3、违规用药

农民为减小作物受病害、虫害等灾害的影响,不仅会违规交叉使用蔬菜上禁用的高毒农药,例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而且还会频繁用药或增高用药量,这些都是造成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

二、农药污染的危害

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对减轻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但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农药在对作物实施保护的同时会才六在作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科技论文。具体而言,农药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某些高效农药,会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会引发生命危险。

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重视。农药多是以液体喷洒使用的,在喷洒中或使用后,农药中的拥堵成分会随水分一起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对大气造成影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如果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就视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而一旦达到污染或严重污染,就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健康及整个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3、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有农药成分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农药的使用时刻都危害着水环境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会破坏水生态平衡。科技论文。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一些世界著名河流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的农药超标问题。

4、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农药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除草剂的施用;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深入土壤之中的农药会随着养料和水分进入作物体内;另外还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三、农药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造成了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的局面。然而,可有人知晓,对作物所使用的农药中70%~80%直接渗透到自然环境中,并对土壤、水甚至是人们一心想要保护的农产品造成污染,从而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生物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尽管我国从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离完全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目标还有很远。植保是我们不能放弃的,如何才能使植保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采取相对有效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达到相对平衡的程度。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摈弃传统的以农药抑制作物病虫害的思想观念,由新的、更合理的方法取代。比如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有害生物的在种族密度保持在经济效益所允许的受害范围以内。科技论文。从持续农业观念看,这种方法是十分可行的。不过从技术上看还有待研究与推广。

2、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3、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做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冯雨峰,闾振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1

[2]邹喜乐,论农药对环境的危害[J].湖南农机,2007-07

[3] 刘英东,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4] 海浪,大协作致力降低农药污染[J].山东农药信息,2010-02

[5] 刘世友,农药污染现状与环境保护措施[J].河北化工,2010-01

第12篇

文章标题:采油工程师个人事迹材料

蒋××,1971年3月出生,采油工程师,大学文化,工程技术大队机采室三次采油管理岗。参加工作15年来,她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勤奋求实强素质,靠创新奉献求发展,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20xx年获厂“优秀员工”称号,20xx年获“巾帼建功岗位能手”称号,先后取得科研成果6项、现代化管理成果7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多年来,她的科研成果创经济效益900多万元。

一、勤于学习,提高素质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步增大,采油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她放弃了业余休息时间,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先后自学了《油藏增产措施》、《聚合物驱采油工程》、《大港油田三元复合驱化学剂作用机理研究》等书籍,使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补充完善,快速提高自身素质。

向实践学习,掌握过硬的创新本领。由于采油工程涉及现场和井下工具较多,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和掌握各种工具的原理及适应性,她带着问题到作业施工现场和工具车间,向经验丰富的现场监督人员及高工学习,力求让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主管压裂工作时,她认真钻研压裂增产原理,对如何延长压裂的有效期及提高压后增产效果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压裂效果,压裂平均单井日增油连续三年达到10t以上。她编写的《对重复压裂的几点认识》获黑龙江省石油工程学会年会二等奖;科研《高北油田压裂系统工程管理增产试验区》获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的复合压裂技术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10t,获纯经济效益190多万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先后自学了orcal数据库、dbase等相关软件,并参与了厂作业信息一体化的开发研究,绘制了作业信息一体化工作流程图,提高了作业信息的反馈速度和生产数据的共享,编写的《作业信息一体化的开发与应用》获省石油学会年会二等奖,参与的《数据挖掘技术在抽油机泵参调整中的应用研究》获厂技术创新三等奖。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参加了厂企业营销宣传英语大赛获三等奖,翻译了《网络基间抽控制器减少电力费用》在《国外油田工程》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编写的《水驱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原因分析及对策》获省石油工程学会年会二等奖。

二、立足现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999年高北油田水驱抽油机井杆管偏磨严重,导致检泵周期缩短、作业成本增加。为了找出水驱抽油机井杆管偏磨的原因,她查阅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书籍,对上万个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到偏磨井现场采集数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找出了高北开发区水驱抽油机井杆管偏磨原因,制定了对策,使水驱杆管偏磨井检泵周期延长到一年半以上,节约了作业费用,获纯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针对偏心井油管断问题,研制了偏心测试井油管锚定管柱,获油公司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针对聚驱采出井见聚后光杆腐蚀严重、导致盘根不严漏油影响生产的情况,她及时对每口井的光杆腐蚀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原因,推广应用了aoc合金光杆,使加盘根周期由原来的5~7天延长到120天以上,年创经济效益50多万元,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

三、知难而进,挑战自我

20xx年她负责高4~6面积聚驱动态管理,该区块是高北开发区第一个工业化聚合物驱区块,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一切从零开始,认真学习三次采油专业知识,严把施工设计关,努力延长聚驱油井检泵周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xx年聚驱上压裂增产措施,压裂后出砂严重,作业频繁,影响压裂效果,她及时到其它采油厂学习、调研,上井落实、收集砂样,分析出砂原因,制定相应的聚驱压裂防砂工艺,认真做好每一口聚驱压裂井工艺设计,及时进行压后效果跟踪、分析,减少了因出砂作业14口井,获纯经济效益341多万元。20xx年聚驱部分抽油机井垢卡严重,平均检泵周期仅120天左右,增加了作业成本,为了解决垢卡情况,她口口井录取资料,进行采出液、注入液及垢样化验分析,室内清垢试验筛选优化化学清垢剂,现场应用化学清垢技术36井次,解卡成功率为75,获纯经济效益120多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