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21:1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温州医学院;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常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温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字】全科医学 教育模式 问题 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作者单位:1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问题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关键词:医学教授;医学提举司;教育
目前国内关于元代医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通史类的著作,此外在部分研究元代医学的文章中也有所涉及。本文通过对《金元医史类存》中搜集的关于元代医学教育资料的分析,力图能全面反映元代的医学教育。
一、元代官方医学学校的设立
中国古代官方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时间非常早,早在晋代就有负责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在此之后的各朝代均设有掌管医学教育的机构。元代正式下令恢复官方医学教育的时间据《元典章.礼部》卷5的记载是中统三年(1262),《元史》上的时间是中统二年(1261),不过这些只是元代正式下令建立医学的开始。至于这个时候颁布设立医学的原因是“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受,设或朝廷取要医人,切恐学不经师,深为利害。”才由太医院大使王猷、副使王安仁奏请皇上设立医学。其实在这之前,元朝政府内也设有一些零散的医学教育机构。据高伟的考证,从蒙哥汗以来,蒙古统治下的某些区域已有医学存在,并且有朝廷委派的教官,而在中统三年以前,太医院内也设有医学。元朝政府虽然下令在中统三年年差遣太医院副使王安仁到全国各路去建立医学学校,但全国各地的医学学校不是在同一时间内设立的,各地医学学校设立的情况也非常复杂。总体来说,北方各地设立的时间要早于南方,而南方的医学学校是随着元朝政府对南方控制逐步强化的过程中逐步设立的。《庆元路建医学记》“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肃政廉访副使陈公祥,揽辔来临,察民颦呻,尤以以为重。顾讲习无所,思作新兴起之。”《全宁路新建三皇庙记》“今遍天下郡邑或立庙建学,有师有生,而全宁路独阙……延祐四年(1317),作新庙于大永庆寺之东。”《弘治温州府志》卷19“余被命守温,作医学于惠民局之北端,以延祐戊午(1318)八月经始,越三月落成。”《滋溪文稿》卷2“前卫屯营在涿州范阳县之境,建于至元十六年,而医学之设则肇于后至元二年(1337)年也。”从上述材料可知,元代南方各地医学学校设立的时间都普遍较晚,集中在元统治的中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元代在军队里也设立了医学学校,从时间上看是元代的晚期。
二、元代官方医学学校的教官和学生
元代医学教官的编制是效仿儒学的惯例,但有所区别。《元典章》卷9《吏部三》的记载“诸路教授、学录、学正各一员,上州、中州各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诸县设教谕一员。”由于需要大规模的医学教官,元朝政府急需招揽一批懂医学的人才。因此就按照旧例,聘用医学人才来充当各路的教授,建立医学。“依旧来体例,就随路名医充教授职事,设立医学,训诲后进医生勾当等事,仍保举到随路名医人等,充各路教授。”这些民间的医学人才应该是元代医学教授等的主要来源,在文献中也有大量的证据来佐证。魏初《青崖集》卷五《有元故京兆医学教授赵公墓志铭》“公讳友,字鹏举,三世业医,为人恺悌简质,不立崖岸……至元丙子,皇子开府于秦,擢公教授京兆医学。”姚燧《牧庵集》卷二十九《南京路医学教授李君墓志铭》“君以儒业医,故思道静诣,为人诊治疾辄已。中统元年,制授南京路医学教授。”王旭《兰轩集》卷16《泰安申君墓碣铭》“(申)明敏刚果,见义必为,敦尚诗书,于医尤邃……至元间,两为泰安州医学教授,众无不推服者。”许有壬《至正集》卷54《故成全郎诸路医学提举郜公墓志铭》“(郜)以儒为医,故所造诣视世之专门而局于其术者有加焉。擢大都路医学教授。”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完善,医学教官的来源也从过去单一的民间世家扩大到了各医学学校的毕业学生。在危素《危太朴续集》卷6《故天临路医学教授严君墓铭•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严寿逸)国朝设医学,充弟子员者复之。君以儒家子在选中。学官庐陵曾某昭先,授以《内经》……暨长,以能医称于乡。遂以选为南丰州医学正,北游京师。”以上这两种方式都是官方直接提拔任命的,此外还有通过仿照儒学的科举考试,在参加考试的医户中选拔成绩优异者担任医学教授。《元典章》卷32《礼部五•学校》对此有所提及,“赴试人员从各路、府、州、县医户并诸色内,选举三十以上、医明行修、孝友忠(义)〈信〉著于乡闾,为众所称,保结贡士……于试中三十人内,第一甲充太医,二甲副提举,三甲教授。”但是纵观整个元代的医学发展,民间的医家还是全国各地医学学校教授、学正等教官的主要来源,而从医学学生中任命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医学教官占少数,至少在现有已知的文献记载中没有大量的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来自民间主要是民间医家的医术大多是数代相传,医术高超;来自医学生少是和元代医学学校的地位有关,它的定位是普及教育基础医学,况且在校学习时间短,导致学生医术水平有限;而科举取士少则是因为元朝科举考试举行的次数少,录取的人数自然就少。医学学生主要来自于各地的医户,还有就是开设药铺或在各地行医人家的男性成员。除上述来源外,平常百姓家中,如有品行端正,愿意学医的也能成为医学学生一员。选拔学生的工作由诸路官医提举司或提领所委派正官一名,和各路医学教授一道完成。
三、医学教育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各地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是太医院下属的医学提举司。《元史•百官四》中记载:“医学提举司,秩从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太医院医学提举司据高伟的考证就是文献中经常提到的“诸路医学提举司”,他同时还指出《元史》中记载的医学提举司设立时间不准确,应该是至元五年,即1269年。除中央的太医院医学提举司外,元代在各路也设置了其下属的机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考高伟的《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一文。文章中提到北方各路设提举,南方设提领;州设提领,县设管勾。不过并不是全国各地都设有上述这些机构,有些地方设立“医学教授司”,这也是医学的管理机构。随着各地医学学校的纷纷设立,政府补充了大量的医学人才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在这些保荐的医家中,存在着大量名不符实之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教育质量。元政府对此也有所察觉,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四月时,御史台奉中书省的札付向上呈报,要求严格挑选各路的医学教授,不要任意保送没有才学的人,建议每年对教授、见习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是:“每年出十三科的疑难题,呈报太医院转发各路医学教授,令医学生依式每月学习医义一通,年终时造册呈报医学提举司,以考察医学生学习成绩。此外,医学教授就所下发的题目解答3道,年终时另行造册,呈报给太医院,以考核其是否称职。”在这此后没有几年,到元贞二年(1296),太医院呈报到,诸路医学提举司制定的十三科拟难医义题目120道,虽然下发到各路医学教授,要求他们按照这些题目教学,到年终进行考核,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发现“今(切)[窃见]各处教授、学正、学录、教谕人等,连到所业文字,不依官降题目,或远行旧题,或自意立题,不合格法,往往赴院求进,以至泛滥不一,”导致整个医学教育内容非常混乱。因此,太医院在此时又重申要加强对教授、学正、学录、教谕等人的管理,要求他们“须要于三年以里官降题目内,教授作医义三道、治法一道,学正课医义二道、治法一道,亲笔真谨书写”,由太医院来考校,如果文理相应、治法允当,就按照惯例,医学教授得到升迁,学正则量材擢用。相反,如果不按照官方下发的题目或者虽然是官方题目,可是已经过了三年,照例不得升迁。这次对教师队伍的整顿由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联系,取得不错的效果,元代医学教育也渐渐的步入正轨,国家对医学的控制力也相应加强了。这些措施都是试图通过对教师的奖励,提高教师水平,没有制定对教师的相应惩罚措施,使得“各处学校因循苟且,不能奉承,月试既未举行,课义亦皆卤莽”,各地的医学教授、学正、学录等又“尸素备员,浅见寡闻,不能训诲”。大德八年(1304)十月,太医院的诸路医学提举司采纳了湖广行省湖南道廉访司佥事李奉训的意见,在全国各地推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一、各处学校应设大小学生,今后其有仍前不令坐斋肄业、有名无实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再次,教授罚俸两月,正、录视前例倍罚;三次,教授、正、录取招别议,仍各标注过名。其提调官视学官例减等,初次罚俸半月,再次一月,三次两月。二、各处学校若[有]大小生员在学,而训诲无法,课讲卤莽,苟应故事者,初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五两;再次,教授罚俸一月,正、录各罚中统钞七两;三次,教授、正、录取招别议,仍各标注过名。提调官初次罚俸十日,再次半月,三次一月。”经过上述一整套考核体系的完善,相关奖励或者惩罚措施的制定,元代医学教育已从原先的混乱走向有序,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放前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强烈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经济基础差,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我国医学教育呈现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研究在内的多层次发展模式。这种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模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广大中专、大专医学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生不但能看病救人,而且还要会运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知识。其次,在人类社会全球在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追赶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就要求广大医疗工作者具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加以利用、创新的能力。但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我国加人WTO后,医疗服务领域逐渐开放,国外医疗机构介人,不仅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素质较低的医疗卫生人员已不能迎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难以肩负迎接挑战的任务。
二、教育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科院校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统学计、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科的教学比较分散,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教学安排欠缺整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通常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对各知识点的结合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再者,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扩展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对工作的科学总结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三、医学生源良荞不齐
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国家向医学教育投人大量资金,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不过,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医学院校扩招,招生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因此,很难保障生源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
针对以上几点,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医学教育相对精英化
21世纪,我国医学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全面进人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药卫生质量需求迅速提高,社会更加关注医生的层次、素质和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进人“更加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比,高等医学教育要相对精英化。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确保高质量的医学生源。扎实的文理科基础知识是更快、更有效掌握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其次,对医学生要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保障医学生队伍的高素质,保证优秀的医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逐步提高医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正在走向富裕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增强我国医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二、建设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
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以发挥综合性优势,建立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医学生有更广阔、自由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减少教学经费的重复投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博士点和硕士点,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学科间互动,能够提高医学科研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开展高尖端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从科研上,两者都能相互促进,可以使我国医学教育踏上一个新台阶,符合国际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增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基础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访问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见闻与启示
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短期效果评价
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论文题名的规定
协同创新,构建校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于论文中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园区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考
留学生妇产科学全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汉字数字用法的规定
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领导力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
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院校实习权利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重庆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构建研究
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状况实证研究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缘由、实践与比较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医科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参加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有感
英语专业(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将科研创新引入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俄罗斯高等医学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奖励制度影响的初步探讨
中美医学教育差异对八年制教学的启示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循证素质培养
KPI考核在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
临床技能培训课程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民办高等医学院校发展前景研究
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对免疫学理论模块教学目标的思考
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能力为导向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工学结合模式的构建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议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
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师生心理契约关系研究
药学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初探
经济危机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思想教育创新研究
职业院校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及发展的措施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浅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新疆少数民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出新招 确保学生护理操作技能大赛公平公正
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浅议如何提升中职生自信力
学生技能竞赛回顾与启示
论农村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加强高职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科研能力
对“双证制”教学提高护生儿科就业竞争力的探讨
加强卫生管理 共建和谐社会——高校加强卫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对职业教育回归原点的思考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卫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与IBL教学模式结合初探
加强集体备课 增进学科间的联系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从学生的实习表现分析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试析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考核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设想
谈PowerPoint医学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ChemDraw软件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构建策略
K-W-L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教学反思
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工作会议掠影
专科层次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化问题研究
医技类课程综合化的建设
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
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高职高专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合理定位——高校特色建设的关键
高校贫困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浅谈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职生参与老年人健康教育实践的探析
大学生失恋后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
打造感恩教育品牌 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浅议影响医学生学习心理的三大因素
对高校贷款问题的若干思考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规范物资采购程序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1.2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在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还必须有责任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医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单位的认可。因此对医学教育有了全新的标准,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底蕴和灵活的思维的合格医学生。因此,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1.3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医学研究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者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探索持续性发展的医学教育,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崇高的医德是对医学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触发各种疾病的诱因就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医学工作者更加关注人们的习惯和状态,以及生存环境等,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病因,才能有效提出解决办法。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培养医学生就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2加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径
2.1改变观念,优化设置
首先,医学教育者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同时还是人性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源动力,也是从医者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颗仁爱之心,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痛楚,从而更好的医治。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课程,丰富内容,完善人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2.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是医学人文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医学院校必须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从事过人文教育研究的临床教师,才能承担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务。另外,还要为临床教师提供各种人文教育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气氛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和知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热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吸收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开设各种人文系列讲座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扩大视野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论文摘要:如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在医学教学中过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是绝对不可行的。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医学人,就要让学生既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所以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生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医学教育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加上新闻媒体不断曝光的医疗纠纷,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些信息正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医学院校主要以培养医务工作者为己任,是培养与人的生命打交道的人才事业。从本质上来讲,医生是通过与人交往而挽救人的生命的职业,这就要求“救死扶伤,体现人道主义”等基本的职业理念必须体现于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在素养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有较高的医技,而且有博大的人文情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呢?必须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融合”,然而在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在这些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
想要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要精通本专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力图接近本学科的最高峰、最前沿,以一流的学术水平进行教学,这是基础和前提。其次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他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微笑,一个惊讶,都会影响学生,都在随时随处地对学生发挥着示范作用。同样教师本身的人文修养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甚至衣着都会有人文素质的映照。所谓“为人师表”的意义也就在于此。然而在日常教育中,言传较易,身教甚难,因为身教需要教师本人与所教之物的和二为一,需要教师不仅能“知道”,而且能“体道”。故教师要言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如果要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要教育学生学会创新,自己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拼搏,善于创新。
二、抓住核心部分,关注人本身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人本身的认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道德感、责任感、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科学教育关注的是人之外的事情,它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只有把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人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比如说医疗器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在医疗器械已经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的今天,还要继续强调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医生不是机器,医生做的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手艺活。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和机器本身能解决的。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医疗纠纷事件,有许多是由于医生的素质较低引起的纠纷,其中有些是与医生的技术素质有关,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医生对人的生命的漠视和利益取向所致。所以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更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关爱。让他们懂得医疗工作是关乎人的生命的职业。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病人的就诊就是把自己对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生,庸医害人,会贻误生命,而对人的生命的漠视更是对人的生命的戕害。
三、注重价值导向,树立理想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科学技术用于实际,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这其中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要本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学好医学,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要防止由于知识的不正当运用和误用给人们带来不幸。医科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不能沦落为“灵魂的空场”,否则必然会在这种精神的黑暗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作为医学教师,应时刻把传授学生善与恶的概念、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思想境界和争做白衣天使的崇高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医学一旦丧失人性是非常可怕的。20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例,也是当代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是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无人道的人体“科学”实验。尽管历史已离我们远去,但人民不应停止反省。
四、严格规范,杜绝虚假行为
医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命,正因为如此,它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就拿临床诊断和治疗来说,对一个病症必须用理论知识考虑全面,如果由于知识片面或者仅凭想当然以及不严格遵循治疗原则而进行诊疗,都可能对病人带来无法挽回的生命损失。然而现阶段部分医科学生却存在着缺乏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情况,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实验马马虎虎,实验结果弄虚作假,表现在实习阶段临床观察敷衍了事,病历书写主观臆造,临床操作图方便快捷。这些问题应该让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有这样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学坏。’对于医学教育我们更应该以严字当头,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要解决:“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润铃.实施医学规范教育,抓好医学生教育与管理[J].安徽医药教育,2004,(2).
一、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
根据国外大学外语的教学经验,证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该向ESP转移,ESP教学应该成为未来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核心课程。与此相反,也有专家和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坚决认为外语通识化教育(EGE:EnglishforEducationPurposes)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向。一时间,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性产生了困惑。实际上,无论是外语教学目标的设定,亦或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取决于课程设计者采取什么样的语言观和教育观。对于外语教学,如果认为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则倾向于重视语言词汇及句法结构知识,教学强调抽象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或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如果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则存在着两种教学目标倾向:一种是从纯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语言本身,语言教学强调专业性和技能性,语言学习主要用于特殊的工作场合和专业领域,这是倾向于工具性的教学目标;另一种是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文化和交流思想,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功能和交际意义,强调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语言学习主要用于各种文化交流的场合和进行得体的交际,是倾向于人文性的教学目标。
二、医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的启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是朝通识教育迈进、还是认定ESP、抑或有其他选择理应由各高校自己来决定,万不可一刀切,做统一要求”。目前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的争议已有众多评析,从医学教育方面去探讨无疑是一新的视角,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1)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于2002年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又被称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称GMER),该标准对医科毕业生所期待的教学结果和能力要求被全球医学界所公认。它包括7个宏观领域的内容: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临床技能;④交流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信息管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由此可见,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将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置于多种才能之首,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而且,该标准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代表了科学的世界观与创新精神。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逐渐实现从单一型、应用型向复合型和创新型转变,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该包括科学和人文两方面,这无疑为确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了借鉴的可能: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无论如何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过分;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是人文学科中的子学科,其人文教育性必然存在。哈佛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早在20世纪末就占总学时的20%以上;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仅占教学总学时的8%左右,无疑,大学英语是可以在人文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2)具体医学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国现有医学院校600余所,建立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医学教育多层次的相互衔接,以及医学类、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每种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有十分具体而又明确的规定。研究型医科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国际医学拔尖人才的方向,致力于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其卓越的学术能力和临床技能;对于教学研究型医学院学生的培养,一般力求使他们达到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标准,服务于广大医疗与卫生保健领域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那么,对于这类医科大学,显然在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应该同时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作用,既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屏障又增强其专业英语技能,把医学人才推向国际平台。例如7到8年学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它便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闻名,而5至7年学制的昆明医科大学所遵循的正是“崇德、精业、团结、奉献”的培养方针,注重专业学术知识和临床技能,同时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为国际医疗事业的奉献精神,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对于3至5年学制的教学型医学院,由于其主要定位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尤其为边远地区人群提供适时的、良好的医疗与卫生保健服务,我们大可不必要求学生人人都能够达到在国际学术平台上进行各种英语学术交流的目标。例如成都医学院就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的综合品质为其目标,造就有思想、有知识、有追求、守纪律的受社会欢迎的医务人员,那么,对于这类院校,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突显教学的人文性作用,注意通过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培养他们的交际合作与沟通能力。无论如何,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早已提上了日程,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将语言的人文性一面融入教学和教育当中。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倡导“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观和办学理念,而我们的教育观念将会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三、结束语
英语教育与医学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关系并不那么直接,但是,由于医生是特殊的职业,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目标定位应该做到与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步,始终贯彻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合的原则。此外,国家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那么,理想的、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和多层的,以英语作为载体或媒介,实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和陶冶情操等目标,将大学英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陈伟平 黄国君
自从道家的《道德经》出现以来,其对中国的文化和进步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道家创始人老子凭借对于人同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宇宙中“道”的存在,进而得出世间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而发展的规律。只有顺应了自然规律、顺天而行,才能够保证世间万物的和谐。例如老子对于“今之有”的事情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失道”[1]。老子在其编著的《道德经》中的《德经》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又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2]。老子认为人应该同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不然的话就会“失道”,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道家中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医学伦理中亦有体现,对于医学伦理来讲,治病救人也应该顺应人体的自然发展规律,依据人身体各个器官的情况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救治,切忌不可违背了人体的发展规律,逆而行之。除此之外,《道德经》也彰显了一种和合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都分为阴阳两面,并且都是向阳背阴的,阴阳相互吸引,相生相克,正是这种吸引让其和而相合。只有世间万物在现实世界中和而发展,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一旦破坏了这个和,便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在医学伦理中,也体现了这种和合的思想,医生治疗病人,同病人之间的沟通应该以“和合”为目标,只有同病人沟通好了,才能让医生的治疗更加顺利。对于患者身体某部分疾病的救治也应该考虑对身体其他部分的影响,要基于不影响身体其余部分健康的要求对身体出现病变的部分进行治疗。
二、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丰富医学伦理的内涵。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医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医学伦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被医学研究者所攻克,新的医学技术、医学药物层出不穷,但是现代医学却面临着更多的道德问题。医生过分关注病人所患的疾病,却忽视了病人的内心感受。而我国的道家伦理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将道家思想融入医学伦理的研究,便能丰富医学伦理的内涵,使得医学的发展回归人性化。道家思想重视的是顺应自然而为,符合万物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正好能够弥补现代医学理论中“技术至善论”的不足[4]。
2.有助于提升医师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现在医学界,无论是医学工作者还是学生,都会在认识上存有一种偏差,认为自己只要掌握了高超的医学技术,能将病人的病治好就可以了,“重医术、轻医德”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现象有悖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所以对于传统道家思想中“无德不可学医、无德不可为医”思想的继承有利于医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国医院中医生的道德风尚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个学医的学生从接触医学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医学的本质在于对技术和伦理的学习,但是患者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学技术,更需要的是医务工作者对于他们的理解以及心理上的疏导,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对他们多给予关心和爱护,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无论是医德还是医术,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和医术相比,医德更加重要,医者无德如何为医?道家思想中《道德经》十分重视德于人的重要作用,认为德指引着人的思想,指导着人的行为,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中能够提高医者的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使我国的医学伦理更完善地发展。
3.有助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我国一直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其中的和谐也包含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两个角色能够彼此尊重和信任,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克服疾病。双方一旦遇到了纷争,有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便能够以团结的维护为基础考虑问题,用合法的、理性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便不利于医生对于患者所患疾病的救治,会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屏障。传统道家思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人的行为以德为准。对于道家思想中医学伦理的研究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自然就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水平。相关医务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主动学习道家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治病的时候应该既见病又见人,既治病又治心,遵循了道家思想中的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医生,治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疾病,还有患者的心。医务工作者应该把患者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待病人要始终微笑,积极换位思考,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有耐心地和患者沟通,为患者做心理疏导。道家医学伦理的研究有利于新型医患关系的构建,有利于以病人所患疾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治疗的方案和对策,让病人能够选择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实,在患者登上手术台之前,执刀医生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就能够让患者放松紧张的心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4.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医学伦理思想。在医学教育中,由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导着医学伦理的学习,所谓指导理念,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即道家思想对于医德的指引。对于道家医学伦理的研究有益于我国特色医学伦理思想的构建,形成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伦理教育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来说,道家医学伦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知识,其同哲学、法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自身也有完善的逻辑思想以及理论基础。道家思想发展至今,对我国医学伦理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长期的实践向我们证明,道家思想的运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的主流思想,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既能够同医学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医学道德素质要求的科学性相适应,又能够使医学生医德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道家医学伦理思想的学习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医德体系,提高医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善用道家医学伦理,提升医学教育水平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曾经支配过主流的伦理思想,即使经过了千年的变革,其中的精髓依旧对我国现今的医学伦理发展有着指导和引领作用。道家主张的少私寡欲、专气淳和、追求清静无为、逍遥洒脱的思想。当今有些价值观、人生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拜金主义横行,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家主张的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医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但在总结道家思想的历史贡献时,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如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的功利主义,而常常走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系列作为,甚至反对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医师不断要求技术进步、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造成腐蚀性的效应,不利于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如果当代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做到取道家思想之精华,去道家思想之糟粕,正确运用其精华部分,必然有利于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
2.丰富道家医学教育中对医学伦理的研究。道家思想讲究的是医道同源,重视自然发展规律,对医学的发展极其重视,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道家思想中也有其独特的医学伦理思想,这部分思想对当代医学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杂症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道家思想提倡“贵生爱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体悟大道”、“淡泊名利,无为自然”、“平等待人、博施济众”、“谦下不争,内敛谨慎”。其所倡导的这些思想能够促进医疗中所遇到困难的解决。道家认为医务工作者要想掌握医道,就应该做到:“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将道家思想中的医学伦理标准同医学教学中的伦理要求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医学伦理的发展水平。纵观历史,道家医学伦理思想促成了我国很多历史名医,可是,道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不够系统化,理论卷宗也不全,因此对其全面研究对于医学伦理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3.协调好道家医学伦理与医学伦理的矛盾。道家思想中提及万物相生相克,只有把握好各自的特点,做到和合,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所以在应用道家医学伦理思想的时候,应该正确处理其同现代医学伦理之间的矛盾,用道家医学伦理丰富当代医学伦理,以其促进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首先,在两者辩证关系的认识上,现代的医学伦理所提倡的是基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进步来看待医生义务论和生命价值论,注重的是全体、局部、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能够和谐共处,医生虽然能够治病救人,但是医生不是上帝,不能够包治百病,现代医学理论更加重视医务工作者的人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务界的权利越来越大,要求既能认识到“以谈为耻”又不可以“唯利是求”;但是在传统的道家伦理中,对于“利”,要么是过度纵容,要么就是将其彻底根除。两者之间的这种矛盾应该妥善地处理才能真正发挥道家伦理思想的重要作用。
MOOC具有传统教学及以往网络教学平台所不具备的诸多显著优点,它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广泛共享,以及课程模式的互动性要求。因此,它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MOOC课程可分为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在线课程内容是由教师制作课程内容和学习者参与构建内容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课程视频、简短测试题、考试题。线下课程交流包括翻转课堂、学习社区、讨论区、固定时间地点的课程答疑以及其他互动形式。MOOC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本质是将各个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网络的形式实现学生共享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MOOC实现了教学的全程参与,其强大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在线课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更加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方便学生自主选择。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核心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由“教”到“学”的权利关系的转变,得益于MOOC的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课程的开放性
开放访问是MOOC的首要特征,它意味着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对课程进行选择与比较,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比传统教育更强。MOOC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只要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免费学习到世界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使时空和经费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二)内容的规模性
MOOC的大规模体现在两个方面,众多参与者的课程数量规模较大,以及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规模较大。没有学生人数限制,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随着宽带网络、移动技术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其受众将更加广泛。
(三)课程的微型化
MOOC的视频课程一般为10分钟甚至更简短的“微型课程”,这一特点迎合了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最佳时长需求,也便于突出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够对这些短视频进行播放步调控制、回放、暂停、快进等操作,便于对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复习。
(四)在线互动交流
指学习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不受时空限制。MOOC提供一个互动式的网络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连通学生、教师、教辅人员等各方群体并为其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在线学习社群,使得师生间、学生间交流互动快速而便捷。
二、建立医学课程教学MOOC的意义
MOOC最重要的价值是创造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课堂,以及世界著名大学开放课程的舞台,推动了封闭的大学课堂向信息化时代的多元、开放、共享课堂的历史性转变。方兴未艾的MOOC潮流正在引发一场世界范围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潮流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世界著名大学精英教授的MOOC优质课程将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众多学习者,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评价,甚至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实体课堂教学带来冲击,对大学精英教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肯定了学生学习的自,推动着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现行的医学教学评价模式以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有所反思。
(一)MOOC对于医学高等教育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MOOC为医学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大量的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且这些课程大多来自于世界著名大学,如目前近15%的医学MOOC课程是由世界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MOOC不仅是简单的课程共享,也是教学技术的成功创新。MOOC突破了传统在线视频的单向传输特性,提升了视频课件的交互性,它不仅可以提供教学法上的支持,而且也可以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开放内容与开放教学等许多方面,给予医学高等教育以启迪。MOOC的发展,尤其是MOOC的开放内容与开放教学机制,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一种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新模式,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这对于深化和发展医学在线教育,以及医学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因此,MOOC对于推进医学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医学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MOOC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由于关系患者安危,对医生的职业要求很高,需要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全方位综合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过硬的实践技能、优良科学素养、崇高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工作者除了应具有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渊博医学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MOOC的出现给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首先,MOOC提供的医学课程都是著名医学院校精英教授提供的优质课程,且往往都制作精美、精益求精。在MOOC教学中,知识讲解清楚且富有条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两所著名高校曾做过MOOC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发现MOOC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MOOC课程的学习成本低,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通过MOOC学到最优质的课程,从而刺激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要有一台可连接到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医学MOOC课程进行学习,促进了教育公平,并为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第三,MOOC可提高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锻炼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结合实体课堂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自主在线观看病例讨论、手术演示、技能操作等MOOC课程视频,可以在互联网上不限时间和地点地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MOOC还向医学生打开了按需学习之门。由于MOOC的网络学习所占比例较大,便于教师及时便捷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MOOC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意义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MOOC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MOOC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MOOC就是以名校、名师、名课“三驾马车”作为动力驱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这趟列车的飞驰。从宏观上,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大规模在线开放式课程MOOC,是一所医学高等院校展示其教学实力的平台,也是一个树立品牌的过程,医学院校能提供的MOOC课程及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是其教学水平、教学实力以及影响力的体现。MOOC的推行,将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优质医学MOOC对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自身知名度,提升大学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MOOC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推进我国优质医学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的全面融合应用、改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我国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以及提升大学形象和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MOOC引入医学教育教学的构想
MOOC以其独特的形式赢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学校教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高等院校建立医学MOOC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只有抓住这一教育变革的机遇,主动改革,开拓创新,不断融合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发展新的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引领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逐步建立全国医学教育MOOC资源共享平台
在医学教育MOOC建设之前,应认清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明确我国医学院校的定位和优势。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等相关组织的统一协调下,推动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医学MOOC建设初期,需要国内一流医学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校际联盟,完善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信息融通,逐步建立医学MOOC公共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医学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价值在于开放与共享,医学MOOC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后,可以与国内外成熟的MOOC网络学习平台合作,为MOOC模式的医学学习提供内容支持,实现不同院校医学生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赢,共同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医学MOOC优质核心课程、微课程等课程资源
优质课程是MOOC平台的内容,是构建MOOC教学模式的核心。首先,需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医学教材,将国内外专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织一线优秀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讨论,针对医学MOOC视频资源的设计原则、结构框架、开发标准及流程等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确定各医学课程教学微视频库的课型分类和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谱系,对医学MOOC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讨论锤炼;第二,建设医学MOOC优质核心课程,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计划,强调“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的结合,改变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病。此外,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MOOC微课程开发同时,更要注重对医学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MOOC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医学MOOC微课程。如在学生完成预防医学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教师可针对新型传染病(如今年爆发流行的埃博拉出血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建立专题MOOC微课程,从流行病学、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讲解,为学生建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选择某个专题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MOOC微课程学习,这也是当前我国医学MOOC微课程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三,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MOOC微课程,其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医学MOOC微课程,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医学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第四,要注重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医学MOOC微课程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在财力、人力、精力、技术支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医学核心课程的部分章节MOOC化,在部分医学院校施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弥补MOOC课程中的不尽完美之处,通过总结经验并进行完善,条件成熟时再大范围推行;第五,医学MOOC课程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要能满足本科、专科,乃至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培养层次的学习需求,又要能作为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课程属性的课程使用,同时还要兼顾毕业后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执业医师,以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需要。
(三)加强医学MOOC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
MOOC带来的医学教学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OOC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从课程的选材、课程的实现、动画的配备到后期制作都要有精心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从MOOC的教学特点可以看出,严格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评测要求、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时间划分等等,这一切均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MOOC的制作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一定的表演能力、广博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以应对学生在互动交流时的提问,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医学MOOC课程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合理控制时间,还要精心设计问题与答案,更要及时通过信息反馈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如何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如何胜任高水平的翻转课堂,都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医学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未来的医学专业教学应更多体现知识的探索和师生的互动,这就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不仅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且要潜心于医学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医学MOOC课程的建设除了优秀的授课教师之外,还要有一个分工明确且组织协调的专业化团队,包括学术团队、制作团队和运行团队。因此,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快对MOOC师资及专业团队的培训,加深对MOOC理念和技术的认识,为优质医学MOOC课程的建设储备力量。通过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对医学MOOC教育理念认识的加强,使医学MOOC真正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及培养学习自主性
1.1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瓶颈亟待突破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关涉的问题很多,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瓶颈”,已成共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目标、规格、内容、方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怎样改?一直是高等学校不断探索的关键问题。各高校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都在不懈探索,例如:右江民族医学院正在积极探索“3.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尚未与之同步,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系,系统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是边远地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亟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1.2教育教学观念尚未真正转变,改革工作推进缓慢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学科为主的本科院校,与综合类院校相比,学科比较单一,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对全面、系统的教学方法培训,也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的“短板”,对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举措接纳方面相对滞后,由此直接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虽然学校一直致力于改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成效并不理想,例如:固守学科、专业的知识而难以突破学科、专业的局限;对“自主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等。正是由于观念尚未真正转变,认识不够深刻,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和举措的落实。
1.3质量监控工作效力不佳,教学质量监管不到位
1.3.1教学过程信息反馈相对滞后
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听几节课,写几句评语那么简单,重要的是信息的反馈和帮扶,是怎么帮助一个教师成长得更为优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有关问题的信息,必须能够通过速度快捷、反应灵敏、准确可靠的系统进行反馈。
1.3.2师资监管不到位
众所周知,教师入职,一般要接受相关资质培训,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通过“三级”试讲(学校、院系、教研室),方可正式上课。怎样把持证上岗和试讲上岗全面落实,从源头上保证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监管的重要一环。
1.4学生学风问题突出
学校教的质量、管理的效能,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而良好学风的缺失会导致学校失去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难以深化的阻力所在,因此,注重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边远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必要基础
教学改革必须先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行动的改变,改革的措施就不能出台,出台的措施也不能落实。对于高校来讲,无论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彻底转变观念才能在教学改革方面有所作为。边远地区医学院校因其是相对单一学科的特点,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接纳方面相对滞后,怎么树立由单项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由专业中心论转向知识架构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以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人才培养观念转向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开放式人才培养观念等等,都是进行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在医学教学改革和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成才,才是医学教学改革的出路所在。
2.2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重要保障
随着形势的变化,教学改革已经朝着综合性方面发展,高校管理制度亦应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当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要着力体现自由和服务的基本理念,着力体现刚柔相济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要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院系为本、以教学服务为中心进行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建构以服务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特征,以院系为重心的教学管理体系[2]。同时,要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确立开放型管理模式,比如:最大限度的管理权限下放,提高二级院系的管理权力,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师生参与管理;突出教学管理的服务色彩;各部门全面清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及时予以修订等等。通过开放型教学管理制度的确立,提高管理者的创新素质和营造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保障并推动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2.3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是核心内容
课程是高校的核心,课程的内容、活动和安排,应体现教学活动作为相互交换与互动过程的教学本质,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使课程教学成为一个知识生成过程和师生共同探索经验的过程[3]。这一过程可以促使教师以课程为媒介,寻求教学中教与学的沟通和理解,超越传统的角色限定,主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状态,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研究与解决问题。因此,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促使课程能够内在地联动并引起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虽然很多地方性医学院校也都在进行课程清理与整合,但多数局限于简单的内容删减或合并,并没有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难以真正实现不同专业之间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大都有“新瓶装旧酒”之嫌,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2.4组建教学团队是关键因素
教学团队实际上是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通过高效的团队合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共享教学资源,最终实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关于其意义,国际著名教育改革专家迈克•富兰在其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曾生动地说道,“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因此,改变我校教师备课、做研究“单打独斗”,集体备课少之又少,甚至跨院系的整合课程组织教师上课都存在很大困难的局面,必须有效增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打破固有的组织壁垒,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一支支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这是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
2.5全面质量管理是有效保证
全面质量管理是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在教育领域最为典型的移植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后,强调学校也要建立一套“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日本质量革命的先驱都兰的策略性质量管理方法,对高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无裨益。策略性质量管理运用到教育中,表现为:高层管理人员扮演策略性质量管理的角色,详述学院的愿景、重点与政策。中层管理人员———系主任或院主任负责质量保证,其中包括协调课程小组提供的资讯,系统化检验效率,以及向课程小组及高层管理人员传达监控的结果。质量控制由担任课程小组的教师执行,设计教学大纲的特色与标准,以符合学生的需求[4]。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如果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按照策略性质量管理的程序和规则,校级领导或校级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质量规划和体系建立,而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院、系主任的积极性,使其接纳改革并致力于改革,同时打破传统固有的组织格局,成立课程小组,执行改革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有效及目标的实现。
2.6加强学生学风建设是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