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10 17:0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激活 优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二十一世纪培养优秀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广大教师工作的着眼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遗传是物质前提,教育是主要途径,环境是重要因素,其中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近年来我校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要求教师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转利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认为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面对以往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呢?叶澜教授的话给我们以启迪:“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激活课堂,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学生才能获得能力的增强,才能展现其能力的满足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教师以激活课堂的意识组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的生动景象。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学生能力的展现和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收到了最佳效益。

一、引入要有趣、有疑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动因。为此我认为新知识点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带着兴趣,带着疑问”,这就如蓄势待发。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我先引用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柏的一首诗:“自然与自然规律被黑暗遮蔽,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一切遂臻光明。”这样首先让学生了解牛顿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性。再如,在讲解《声波》时,我先让学生看一首小诗:“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诗中描述声源、声波的传播等问题,话声一落,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思考,参加讨论。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和实验出发,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动量定理》一课时,我手拿一个鸡蛋高高举起,突然“失手”落在地面上的“纸盒中”。在学生“破了”、“坏了”的惊呼声中,我迅速接住反弹起来的鸡蛋,让学生看到鸡蛋完好无损。之后我揭开谜底:原来纸盒中放有一块厚厚的海绵。我再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新奇的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成为“我要学”的内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开发创造性思维。

二、师生共同参与

要激活课堂,师生必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情况,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

1.单向交流型:[如图1(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效果最差。

2.双向交流型:[如图1(乙)]教师与学生来回交往,寻求反馈,师生进行讨论,效果较好。

3.三向交流型:(图2)教师与学生来回交往,学生间相互讨论效果较好。

显然,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其间交流应采用图1(乙)和图2所示方式效果较好。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教学方式活泼多样,目的是营造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置身于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尤其是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能大大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结尾留活意

一节课、一个知识点如何结束,大有讲究,如果教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突发奇想、触发疑问,或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使学生“带着激情,带着悬念”走出课堂,这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课内活跃的思维、涌动的创造精神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力的合成》一课的结尾,在课堂上我找了两个身强力壮的男生,让他俩各拉长约10米的绳子的两端,然后又找一名弱小女生,让她用手将绳子的中间按在地上,两男生奋力拉绳,这时可见绳子的中间仍然按在地面上,而未拉起,学生们都很诧异,但我不做解释。教师只需提示、点拨,让学生课后带着疑问寻求答案。再如,《楞次定律》一课结尾时布置如下练习:如图3所示,不计导轨电阻,①试确定开关S断开和闭合的瞬间,线圈C的运动情况;②撤去电源,将导体ab跨放在光滑的导轨上,并在其间加上匀强磁场B,如图中虚线框所示。若ab向右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试确定三种情况下线圈C的运动状态。

第2篇

摘 要: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课前研究课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样才能把课上好。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

以前的课堂教学常常是讲述声、答问声不绝于耳,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风风火火,热热闹闹;老师辛苦,学生疲劳。有人戏称,课堂教学基本遵守“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赶到教室里;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烤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四部曲”已不再奏响,开放式课堂教学已经悄然诞生,并逐步走向成熟。虽说是新课程、新理念,但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以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经过新课程培训后,我精心准备,努力改变以往“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上第一堂课时,在课堂中,学生总以渴求的目光望着老师,等待老师的问题。发言时,老担心出错而压低嗓音,并不时用眼光窥视老师。第一次尝试就没有成功,我在反思中发现: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习惯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一下子放手了,他们反而无所适从。虽然失败了,但我不气馁,我知道:新课程是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课程。科学最讲究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学生发展了,学会了学习,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不是靠突击,靠几节精心打造、千锤百炼的课程就能奏效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教学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和传统教学改革有着本质区别,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呢?我以改变学生预习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探究,在班上开展了自主预习的实验,并采取逐步放手、逐步增强学生独立性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完全自由地进行预习。经过实验,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越来越强,预习笔记越写越丰富,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学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预习笔记,成了我组织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教参”和最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我阅读学生的预习笔记,既是了解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发现、学习、欣赏的过程。如果发现了闪光点、独特点,就直接在预习笔记上画五角星表示赞赏。发现了学生的点滴进步就记下来并在下一步学习活动中给予积极评价。发现了好问题,就加以归纳作为课堂上对话交流的话题。由于学生天天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赞赏,他们自主预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处于不断强化之中,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师生互动,也就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自主、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扎实,学会运用,以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写出预习笔记。(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索能够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或角色互换,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如教学说话课:我喜欢的小动物。1.请每位同学都独立思考,确定自己喜欢的小动物;2.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一个一个轮流说;3.小组整理成果,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全班交流;4.全班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锻炼学生多向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三)探究学习,这可以说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之,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师生共同创建和谐的课堂

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则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的教育内容,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反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样无疑能促使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勇气与自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回答错误或理解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评判,使学生拥有愉快的心情;其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让错误不再被“嘲笑”,鼓励“再来一次”。总之,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劳动的欢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第3篇

一、 自觉遵守课程表,准时上下课,不误课,不任意停课,不擅自调课,因临时有事需要调课,事后要补课。因公事或私事请假一天之内,必须与他人调课,不得误课,请假一天以上,根据其实际情况由系教学办统一安排代课。

二、 要在上课铃声响前一分钟站在教室门口迎候学生,等待学生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坐好后,再进课堂上课。

三、 上课要衣着端庄整洁,教态自然大方,不穿大衣、短裤、拖鞋,不戴帽子、围巾上讲台,不酒后进课堂,不在课堂上吸烟。

四、 上课期间不会客,不接打电话,不随意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准把学生逐出教室,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五、 上课要用普通话,音量适中,吐字清楚,语言规范,准确精炼,深入浅出,有趣味性。

六、 教学结构设计要合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组织要严密。

七、 教学方法要得当,能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 认真落实课改理念,构建“阳光课堂”,实现面向全体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建积极向上、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九、 积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十、板书设计要合理,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简化字以及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草字。

十一、对教学效果的课堂反馈要及时,尤其要注意中差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4篇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培养学生能力,是教育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我们听完一节课评价说:“你的课堂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一看就知道他们很乐学,感觉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课堂很紧凑,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很强。”这就说明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李XX是我们班的一名后进生,作业不是数量不够,就是乱七八糟,检测成绩班中倒数一二名。为了转化这名学生,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她,时时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她,她发亮的眼睛看着我,我会用微笑向她示意,每次回答问题她欲言又止,我会鼓励她大胆把话讲完,发言后我总会附上欣赏与鼓励,她露出了惭愧又充满信心的表情。时间长了在课堂上能够看到她高举的小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发言,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了。李XX进步了,是尊重与赏识开启了她的内驱力。

赏识学生,就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想尽办法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我常常提醒自己,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用欣赏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不要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就横加指责、讽刺、挖苦、训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精心研究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愉悦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节课前,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从课间活动中立即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时,老师就要运用特殊的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发现知识,自学掌握课本内容,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只要学生能大胆质疑,不论问题正确与否,首先要给予肯定,把纠正错误放在第二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转变角色,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对老师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就是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向45分钟要质量,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教师要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打造高效课堂,要求老师课前做大量的工作,课前备课必须充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根据学生程度精心设计练习题和作业。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5篇

一、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把握准确,对时间的把握也应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讲、精讲,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认知风格的不同,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探索。应特别注意做好如下两个方面:

1.采用多向化信息沟通模式,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采用一些教学媒体

同一堂课,既可放录音,也可放幻灯、录像,或者做一些其他演示实验。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一起制作教具、学具,绘制幻灯片、投影图片,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就是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展,学业水平都得到提高。其实质是教学从大多数学生出发,好、中、差一起抓,实现学生的整体优化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前苏联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系统措施中提出,将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行分组区别教学,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班内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按内容深浅正确处理教材,调整教学起点和进度,上课时实行“集体教学,分层指导,合作达标”,同时渗透个别教学,包括导师制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各得其所。教学工作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个别差异,优化组织结构,使上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才能有真实的课堂效率。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主动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具有既活泼好动又充满好奇的特点,要善于抓住积极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积极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不要怕学生的“刁难”,需知“提出问题”这一行为反映了学生在“探究”和“创造”方面的积极状态。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其主体性,是教师最应该注意和提倡的。当学生敢怀疑课本,提出问题时,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迸射之时,表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

形成。

2.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争论,鼓励学生反驳老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勇于说话,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问不仅由教师主导,也可以由学生主导,不懂的内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探讨。知识的总结归纳、分析解答也不都由老师一个人来完成,可师生讨论解决。交流、探讨、讨论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小组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这些都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卢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要像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都是兴趣盎然,让人高兴。”这些都强调了趣味、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功课有兴趣,才会爱学,才会学得快。思想政治课教学就要以教学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以“趣”激趣。让学生在笑声中产生强烈的好奇之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为此,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乐学情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创设情境,如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事例、制作引人注目的教具,以打破沉闷的气氛,缓解紧张的情绪,摆脱困境,融洽师生情感,同时发展思维,为创设乐学的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还可以通过适时的角色置换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如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组织材料,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就把学生自然地带入探求知识的乐学情境。

四、加强课堂练习的针对性

第6篇

【关键词】加强 艺术 增强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91-01

物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艺术形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点体会。

一、创造情景,科学导课。

学习是与一定社会的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利用固有的有关学习经验去顺应或吸纳一节课的新知识。从中学生的心里特点出发,综合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适当地变换一些教学形式,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实践告诉我,教师变换教学形式组织新课教学,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要加强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用歌曲法、诗词法、谚语法、谜语法、歇后语法、数学法、故事法等趣味的语言来引入新课,使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把学生引入学习。例如我在讲物体的“机械运动”时,一开始用录音机放出一段优美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学生觉得十分好奇,于是我就提问歌词中包含着什么物理原理?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接着写出“机械运动”标题,新的一课就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还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例如我在讲“压强和压力”一节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在压力相同条件下,女人穿高跟鞋与穿平底鞋,哪一个留下的鞋印清晰?②为什么公安人员能根据鞋印确定罪犯的体重?学生此刻有很浓的兴趣,都想尽快找到问题答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却难以回答。随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自己的深思和探究后得出鞋印越清晰,人的体重就越重。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就非常的深刻。

三、启发讨论,开发思维。

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讨论来获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浮力”第一节时,我采用一个实验来启发学生,第一步用一个有瓶盖的塑料瓶,将瓶底去掉,瓶盖接触桌面而后放一个乒乓球,问一下为什么乒乓球在瓶口,学生回答是重力的作用;第二步向瓶中注入水,问乒乓球会不会浮起,学生回答会浮起。为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抢着发言,教师将各组发言简单板书,当各小组意见充分发表后,师生一起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再如在“热传递”第一节中,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大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在里面放入一条小金鱼,而后加热,待水沸腾后,小金鱼在大试管中却安然无恙,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惊奇,这时教师马上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多数同学认为鱼所在之处的温度可能低;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试管内上面水的温度高而下面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水的导热能力差,这时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是大试管而改用金属管情况又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争论起来,各抒己见。经过老师引导分析得出,由于金属比玻璃大试管导热性能好,鱼受热而死。经过上述小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并启发他们进行讨论,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不断改变教法,吸引学生兴奋点。

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感到索然无味,所以课堂教学中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补充一些活动,改变教法。如让同学设计实验、编写口诀、相互命题等等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手,使大脑的兴奋区域不断变换更替,思维集中,达到心理愉快,产生最佳效果。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一节中,开始用投影的方式给学生一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接着问这个包含着什么物理道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马上吸引过来,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平面镜成像,从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接下来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验证此规律,让同学们讨论并编写顺口溜,有的学生能写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再让同学们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如“摘不着的镜中花,捞不到的水中月”包含了什么道理。在讲到平面镜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先模拟显示“潜望镜”成像这一现象,再让学生说出平面镜的作用是既能成像又能改变光路。在课堂上不断改变教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理课堂只有加强课堂教学艺术,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有效的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教与学的优化,使得教与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最终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范全民主编.教海初探.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

第7篇

1. 教室的布局

中国的课堂大多人数偏多,有四、五十个学生已经算小班额了,六七十人的班额无论市、县还是乡镇都不算稀罕。一般情况下,教室里都是桌桌凳凳行列对齐,面朝黑板整齐排放。由于座位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交往活动范围不广,形式也较单一。而英国则是真正的小班授课,小学,教师是包班制,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的全科教学,一个班也就10来个学生,甚至不到10个;在初、高中教师是包科制,每个班最多也就20多个学生,课堂管理灵活,桌椅摆放形式是小课堂就与讲台围成圈,大课堂就以小组为单位围成若干个小圈。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促使所有成员双向交流。在英国,学生不必拘泥固定座位,每节课可寻找不同的学习伙伴,他们课堂桌椅的摆设非常有利于这种交往模式的开展,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符合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全员交流的原则。

2. 教师的肢体语言

中国的教师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个人形象,总是庄重严肃一板一眼的,他们要求学生也要坐端行直,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有小动作,他们自己很少有肢体语言,一般都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课堂气氛也是比较严肃的。而英国的教师则大多幽默风趣,不拘小节,上课时肢体语言丰富,不时手舞足蹈,课堂上对学生也没有太多要求,学生们坐姿随意,举手发言时动作各异,上课期间站起来甚至出去都时有发生,他们不觉得课堂走动是个多大的事。

3. 教师对课堂的监控行为

因为大班额的缘故,中国教师普遍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交头接耳随意说话。而英国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他们的耐心真的是出奇地好,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教师并不介意被打断,而是很有耐心地给予讲解。我听课的过程中亲眼看到课堂上,一个八年级的男生拿着30多分的数学试卷(满分100分),和任课教师商量能不能这个成绩不算数,让他重新再考一次。在我这中国的教师看来这无理可笑的要求,虽然也是拒绝,英国的教师居然耐心地答复了5分钟。

在我国,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来回走动,进行纪律的监控,并且会认真听学生讨论,或在考试时站在一旁看某个学生答题。但在英国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如果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在旁观看会令到学生紧张,进行中的话题会中断。英国教师的做法是:在讨论结束后检查和对比各小组讨论结果,从而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4. 授课方法

中国教师的课堂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学生被要求记课堂笔记,英国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动起来忙起来。作为observer我随堂听过英国Maiden Erlegh School八年级的地理、数学、法语和戏剧课,虽说学科不同,但所有的课堂却有一些相同之处:貌似简单课堂教学活动的背后掩藏着教师的匠心独具,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多,孩子们一会动手剪剪画画一会写写算算一会组内总结陈词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们就显得安静多了,他们更多是观察是点到为止的引导。他们强调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应看到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重教学内容获取,而轻教学形式。

5. 授课方式

中国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教师面向全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统一,教师以黑板为主,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学生以笔记为主,间或有师生互动;英国则实行差异化教学,学生没有固定班级,没有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每个学生一个课表,实行跑班制,任课教师教室固定,为学生设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活动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英国的课堂教学是面向个体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形式。虽然教学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但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学生有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也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

6. 师生关系

在中国,教师被奉为权威,知识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国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的,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英国的学生也更喜欢质疑和挑战教师。联想起来英国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的微小细节:他们在给学生答疑解惑时,为了和学生保持平视,会俯下身子,或者蹲下来,或单膝跪地甚至双膝跪地,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在中国的教室里我们有注意到这些吗,有关注过和孩子们平等这回事吗?甚至在大学培训期间,给我们授课的教师们也很注意这一点,图片为证,高高帅帅的Ted教师俯下身子听我们讨论时还怕我们有压力,干脆单膝跪下加入我们的小组讨论,真的好感动啊!当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虽然年幼却时刻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氛围里尊重培养了尊重。

7. 课堂评价方式

第8篇

1.设计好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度”

教师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要根据学情安排适当,特别要把握好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内容的详略、教学的信度与效度、教师的亲和度、对学生提问的度,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2.教师介入要适度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来理解和形成知识。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感受等都是教学的生长点,是学生自己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交流并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倾听和引导,通过认真倾听和引导,来辨别不同学生的悟性和理解力,发现他们的偏差、疑惑。通过引导,让学生利用观察、发现和归纳等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教师的引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整个指导过程要控制讲话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并且要掌握好介入指导的时间,介入过早,会阻碍学生自主发现,同时也会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教师把握介入度的合宜性怎样,是教师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

3.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系统地阐述学科内容的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也是教与学的依据。因此,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在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深度广度的把握上却存在着两种比较激化的倾向:

①深度上,对认知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估计过高,只着眼于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中下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把简单应用的知识点提高到综合应用,严重造成班上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

②广度上,有的教师把知识范围任意扩大了。在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与过去相比,许多内容已经删除掉了,有的老师还在给学生补充。

二、合理安排教学中的“量”

1.课堂教学的容量要适中

合适的课堂教学容量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课堂教学容量过小,学生就有了玩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尤其是优生吃不饱,能力得不到提升;课堂内容过多,学生对知识根本来不及梳理、巩固,也难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长此下去,必然会加大差生面。所以课堂教学容量应该具有辩证性、合理性,要科学安排,合理调整,切忌贪多求快,欲速不达。课堂教学容量安排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新课标的知识点具体分布。心中有了数,教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二是弄清每课、每单元的重点、难点。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主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三是明了各相关单元,各课时知识的衔接与过度,避免重复,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四是要符合学情。一般而言,以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偏高偏低的学生又能兼顾,这样,整堂课就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了,也就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9篇

2003年秋季,眉县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使用好新教材,革新教学方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有县域特点的“生态创生模式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二、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改革陈旧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要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学生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保证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由此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并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主导课堂活动。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从学科本身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三、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通过质疑、探究、讨论、交流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自然、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程度。

1、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2、以游戏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又求新的两个两位数和,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之和,由老师猜其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学习。

3、以学生动手操作,探求规律的活动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如图的“小屋”,然后提问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讲述了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同学们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时我问:象棋发明者要求国王奖给他多少颗麦粒?学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结果时,我又告诉他们,这些麦粒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cm,厚8cm的大道,这时学生更加急不可待了。这种新异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

(二)探究交流,深化认知。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的心理进入“愤”“悱”状态时,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效果。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发展的,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索,获取知识。如在负数的引入、同类项的合并、代数式的加减、视图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的获取上,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前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这样坚持下去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只有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时,教育才有活力,才具有发展性,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流、反思与评价,深化认知。

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活动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部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认知。

例如在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由他们说出是怎样“发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法则,再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类比,形成知识体系。

(四)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应用的过程,实则是转化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转化到“用数学”这一高度,以便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模型”这一工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等,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师生形成共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会不会用知识和怎样用知识,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试一试”、“读一读”、“课题学习”等材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伸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名题,如:“三等分角问题”、“七巧板问题”,介绍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及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信念。例如在学完“完全平方公式”后,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a+b+c)2、(a+b)3、(a+b)4等的结果,再让学生阅读“杨辉三角”,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意义,评价策略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要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有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课程改革障碍,评价改革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课程改革中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

参加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之后, 我有幸参加课堂教学评价。我接触的课程评价标准: 对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十分周全要求, 即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学目标10分,教学内容20分,教学内容25分,教学手段25分,课堂气氛10分,学生活动10分,教学效果10分,教学风格5分。每一步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和计分规定。

这种量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能减少人的主观推论。更重要的是数量能用现代统计工具加以处理,便于掌握和应用,与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相适应。因此,量化范式下的常规量,标准化测量一度成为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对教育而言,对课堂教学而言,量化的评价方式,把复杂的而丰富多星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了。它无法从本质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性,而往往把课堂教学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东西丢失。这样,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丰富多彩,颇有创新的精华之作被抽象成为一些枯燥、单调的数字,教师的发展和活力受到压抑,课堂教学的丰富泯灭于一串串无味的数字之中。

作为评价小组一分子,对此我一时难以理解,便思考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是一种以评价一堂好课为核心,以传授书本知识为重点,以认知、理解、巩固书本知识为范围的程序,依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目的单一——作结论,分等级,为奖惩教师提供依据;评价内容片面——课堂教学成绩即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标准主观——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用各自的主管标准;评价的对象被动——评与被评的关系;评价结果信度低——真实性可疑,可信度差。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内容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应该是:

转贴于

1、体现新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致。突出和推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落实和“着力培养新一代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实现。

2、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新的课堂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现状,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课堂教学的实践。

3、根据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情况评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课堂性评价以发展的目光来观察主体发展,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主题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收益,达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目的。

4、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第1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特征;功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03-04

课堂教学是知识生成和理解的关键场所,师生在其中发挥着自主能动性。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隐喻艺术,可使课堂教学朝着学生更易接受和更加喜爱的方向发展。

一、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内涵

隐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无论是平时交流,还是学者著作,常常可见隐喻的影响。现代隐喻观将隐喻定义为“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此事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行为和文化行为”。[1]

作为学生基本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无论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课程文本,还是活生生的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你来我往,皆是隐喻存在的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隐喻经过教师的巧妙发挥,抑或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的发展创设隐喻,或隐或显地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便可称之为隐喻艺术。因此可将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艺术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其中已存在的隐喻进行巧妙发挥或创设符合情境的隐喻,让学生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从而或隐或显地对学习产生积极作用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特征

关于教学隐喻的一般特征,已有研究者将之归纳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存在的广泛性”“价值的多样性”等。[2]而作为课堂教学特殊存在的隐喻艺术,则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一)生动形象性

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对于学习产生作用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取自自然和生活的隐喻,使追求抽象和逻辑的知识课堂同时具有了生命活力和个性化体验,令人倍感亲切。

可以说,生动形象性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诸多特征中最重要的一个,这是因为使用隐喻艺术的目的在于创造形象化表达,新奇的形象性往往让人难忘,进而达到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引起学生联想的目的。许多晦涩抽象的道理在隐喻化的表达下,会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取自自然和生活之中他们业已熟知的事物与课堂教学中初次接触的知识和理论相联系,由此及彼,层层递进。

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艺术具有的生动形象性,既表现在由已知事物的形象中认识未知事物,也表现在用隐喻这种修辞手段,诗性化的语言,塑造出灵活的课堂教学。因此,生动形象是课堂教学中隐喻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不仅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感悟深刻的道理,也可以在感悟道理的同时体会到一种乐趣。

(二)情境生成性

隐喻只有在情境中才能生成意义,离开了具体情境,隐喻的理解可谓千差万别。“隐喻的意义通过基本语义与特定语境发生作用时才会出现,否则,会出现语法上的语病或表达上的错误。”[3]一般来说,隐喻是通过一事物来谈论另一事物的,每一个隐喻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而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并不是任意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并置呈现出来的。

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达到了彼此间的共鸣,课堂教学进行中的情境是隐喻艺术生成的温室。而对于隐喻的理解,也往往依存于具体的情境,那些脱离了情境的隐喻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因此,从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生成与解读两方面来看,隐喻都不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是一个具体情境中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都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之中,离开具体情境的隐喻无法让师生达到共鸣,同样学生也不会在其中由此事物认知和感悟彼事物,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

(三)复杂模糊性

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其情形是异常复杂的。首先,师生个人和群体在使用和理解隐喻艺术时情况有所不同,此中的差异必然造成隐喻艺术的生成与理解的千差万别。其次,对隐喻艺术的理解与特定的语境有关,每一种语境都会塑造出不同的意义。再者,语言中也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即从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出发,通过隐喻不断地扩展词义,从而使得一个词的意义变得相对模糊起来。同时,对于隐喻艺术所创设的一个意象世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做出多重解释,一个象征的世界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等造就了各自经验和情感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的隐喻理解自然有着更多个人感悟,也就让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有着更多的复杂模糊性。

在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生成与解读的动态过程中,主体因素以及对语境的依赖因素都融入到这一过程里面,其动态生成的特点也造就了隐喻艺术的复杂模糊性。种种情况使得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具有复杂模糊的特性。因此,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决定着对隐喻意义的解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

(四)富于联想性

正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有着复杂模糊性,使得人们对其理解有了不同寻常的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某种熟知的事物作为“透镜”来洞察、发现和解释另一种未知的或不甚了解的事物。这“透镜”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中心,从中心处发散出更为深远和丰富的一层层外圈,使得我们接触的事物远远不止这一层理解,透过隐喻的中心,促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扩大,产生丰富的联想。

同样,隐喻艺术思维既不同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不同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它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特质,决定了它可以从一种事物推及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就给联想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凭着隐喻艺术这一媒介,可以超越事实设置的樊篱,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而另辟蹊径。它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知,创造出新领域的概念和知识。隐喻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借助已知的概念和概念体系,推及其他未知领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论和表述,从而在发现中体验乐趣,在联想中感受快乐。

三、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喻艺术的存在和巧妙运用,会使课堂更具生动活跃的气氛,用含蓄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有效促进旨在引发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创新教育的发展。

(一)有助于打造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

“平淡的言谈在本质上是不准确的,只有运用新颖的隐喻……才能使其准确。”[4]诚然,隐喻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语言,它能够弥补理论语言那种枯燥冰冷的缺憾,把深奥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亲近感,从而使那些枯燥的逻辑、概念让人容易感悟和理解,这正是隐喻艺术的魅力所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隐喻艺术,那些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就会在隐喻的指引下,通过从熟悉事物到不熟悉事物的递进认识,由浅入深,令人豁然开朗。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教师就这样对学生们说:“大家看1/2这个分数,横线刚好把上下两个数分开,所以叫它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就好像一个养育了2个孩子的母亲,所以我们叫它分母。它表示要分的份数。分数线上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像其中的一个孩子,所以叫它分子,你们看,这分数像不像母亲托着自己的孩子呀?”在教学“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又以这个隐喻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道理。他告诉学生:“妈妈只有一个,是不能变的,而孩子可以有几个,因此,只能用分子来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学生就再也不会把分母拿来相加减了,因为“妈妈只有一个,是不能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此精心设计的隐喻,可谓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不仅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理解认识,同时也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此为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一举两得。

(二)有利于用含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暗示引导

由于隐喻是通过此事物来说明彼事物,因此具有表达的间接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说话的委婉与高雅,表示敬谦或避讳。课堂教学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隐喻艺术同样也蕴含着教育性,对于学生来说,它无疑是一种含蓄委婉却深刻的暗示和引导。

教师的一句话或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蕴含隐喻艺术的课堂教学可用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指引,如在学生自卑失意时的一句鼓励,在学生茫然无措时的一句点醒,在学生深陷错误时的告知悬崖勒马,在学生得意忘形时的谨慎提点等,均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应。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会让其教育性在无形之中得到充分地发挥。如一位管理专家给学生讲课,先拿出一个宽瓶口,然后把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头一块块放进去,直到一块也放不下。他问:“瓶子满了吗?”然后,专家拎出一桶小石子,将石子倒进瓶里,塞满空隙,再问学生是否满了,随后,他又拎出一桶沙倒进瓶子塞满空隙,告诉同学们,其实还没有满,接着又拿出一罐水倒进了瓶子,直到溢满瓶口。专家告诉学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如果不是先把大石头放进瓶子,以后再怎么努力,也放不下去!什么是我们生活的和工作的大石头呢?优先放进你的瓶子里吧!”[5]这样一种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新的看法,教师并不是明确地向学生说出我们的生活如何,而是通过小小游戏的隐喻,让他们自己去发掘生活的道理,每个人的感悟可能并不相同,但是对于他们的常规思维都会是一种冲击,对于他们成长也会是一次小小的指引。

可见,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正是通过一种间接委婉的方式给予学生巨大成长力量的。

(三)能够促进引发想象、开拓思维的创新教育

根据现代隐喻观,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我们要认识和描述陌生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和创造力。这个认识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联系,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的认识。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正是向学生们展现这样从不同角度和视角,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使学生获得对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

Bart McCandless指出,利用隐喻去组织教学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在这些问题之中,贯穿着学生思维,这也正是抓住了教育的本质。[6]隐喻可以让学生在所营造的问题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蕴含隐喻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由已知事物引申到未知事物,甚至大胆地跳跃到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师的话语隐喻所营造的世界里任意驰骋。另外,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思维,对于学生也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学习隐喻思维艺术,隐喻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别人和自己都留下可供想象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隐喻艺术和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之间是唇齿相依的连带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此,对于学生引发想象、开拓思维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隐喻艺术可谓举足轻重。

四、课堂教学隐喻艺术运用的注意事项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并发挥这种妙趣横生的艺术,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乐园”。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言语与情境的搭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7]言语表达是课堂教学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和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喻艺术表现在教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等环节之中,都必须依靠教学之中的言语表达。

因为情境生成性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基本特点,所以注重情境之中言语的适切就是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在精巧运用课堂教学隐喻时,首先不能脱离教学时的具体情境,其次就是使用适合的言语表达。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逐步演变的,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隐喻艺术才能生成教学意义。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现时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谨慎地使用言语隐喻,若脱离情境,则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设富含隐喻的教学情境,以有利于隐喻艺术的发挥。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维新变法时,对维新派希望顽固派同意变法比喻成“与虎谋皮”;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去推动变法比喻成“蚂蚁撼树”;维新变法运动前后3年时间,不算长,但也在当时和对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虎谋皮不成,只有“杀虎取皮”——革命了。当课堂教学言语与教学情境相协调时,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意义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主体与内容的协调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的意义主要指向学生,所以隐喻的创设与精巧阐释,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所变化。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用于同一个隐喻,也不是每一个学生对隐喻的理解都相同。隐喻的内容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相协调。

首先体现在针对全体学生。因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其独特的身心特征,对隐喻的理解能力有着相应的区别,所以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整体发展特征准确把握,进而能够创设出与学生相合的隐喻。其次体现在针对个别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他们所擅长的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也要考虑到主体与内容的适切,所提的问题,所需掌握的知识,会因学生的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诠释与布白的平衡

课堂教学隐喻艺术旨在启发引导学生在彼事物的暗示之下认知和感悟此事物,从而或隐或显地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此与彼有了理解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那么,从学生角度看,要真正明白课堂教学中的隐喻艺术,需要教师辩证地诠释隐喻,使其避免因复杂模糊所带来的不确定阻碍教学意义的表达。

但是,隐喻艺术同时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想象成为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实现了从已知到未知的联结。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那种完完全全被教师话语霸占而不留一点余地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隐喻艺术也需要一些“布白”,就是指把国画中的布白艺术手法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个性,教师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话语的空间。

参考文献:

[1][3]王秀国.语文课程中教学隐喻的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高维.教学理论中的教学隐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4]【美】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穆南,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48.6【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01-02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样就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首先,老师要有意识的运用教学艺术。马卡连柯的“只有在学会15种声调,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这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将会创造出充满和谐、积极、友爱、愉快的教学氛围,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因此,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客观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需在每学期或每学年初研究所教课程。研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研究、典型案例,学生常犯错误等。

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并落实要到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把目标落到实处,就更为关键。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似乎都被晾在一边,课堂上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万里,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诚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预设,更多的是生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所谓生成,指的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作,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预设的僵化程序的完成,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的有效性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的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是教师们都应该思索的。我们不应该设制一个个陷阱,诱学生进入圈套,但我们也不能当一只被学生牵着的羊,随便跟他们走,以为就是新课程了,教师也应该发挥教的主体性,在课堂上既有所预设,又有生成,而不能走入两个极端。

第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一“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比如曾有位老师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他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他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他做总结说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学生尚未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这位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该老师因而疾呼:"这就是学生的潜能,打开这道闸门吧,智慧的洪流将汹涌澎湃。"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当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 "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瘠薄的土地所能比拟的" 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

最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不断的是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们超前思维,向教师(包括课本)挑战,主动地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由于定理、公式都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其间历尽险阻,熟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所以他们对这些公式、定理必然印象深刻,记忆久远。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气氛与态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大脑机器的高速运转达到对此习以为常的程度之时,不正是一个强大的大脑成熟之日吗?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