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6 07:1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1篇

我教《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从让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则出发,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志趣,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欢乐。

一、从“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从教学“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具有从美育熏陶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和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首先,创设情境美。

运用录像播放,教学挂图欣赏,教师感情朗读以及导语描述情境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旅游者身份,假想和作者一起浏览桂林山水,亲身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这样把学生的知趣、情趣、学趣激发起来,全身心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

其次,体会作者情感美。

作者看见了漓江的水,就发出赞美之概叹,说“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激动的情绪呢?引导学生理解水中带静、清、绿这样奇特的水,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从情入手,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过程。

二、从“精”的角度进行教学。

从“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将教材按主次详略、组成合理的“重点突出”的教学结构,有助于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确定让学生从两个目标中学好文中的内容。(1)、欣赏桂林山和水的特色美。(2)、激发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这样,从欣赏景色美到欣赏景色特色美,从热爱桂林山水到热爱祖国美好山河,这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从“深”的角度进行调动学习兴趣。

第2篇

关键字:读书方法;教学设计;自学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阅读部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所以,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点。老师在设计每堂课时都必须想到自己是起主导作用,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去表达,切实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下面就谈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学会明确读的目标,抓住阅读重点

清晰的阅读目标宛如醒目的靶子,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每一个单元时都要充分利用该单元前的“导读”和课前的“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训练的目标,学会抓住单元训练重点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在教学前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阅读时也就能抓住其重点了。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时,让学生认真阅读本组的单元“导读”,从中知道本单元描写的是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所以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启发学生思考,看看桂林山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读书时就有了一定目标,从而也就能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了。

二、学会归纳总结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常常指导学生要总结出读书的方法,可以结合课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比如预习中的圈(圈出生字,新词)、查(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注(注音、释义)、画(画重点、难点、疑问、佳句)、分(分段落、层次)、批(批疑问和体会)等读书方法,让学生不断归纳总结,但要注重实用,讲究实效,反复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学会遵循作者写作思路,举一反三地学习

数学老师讲授一项新知识时,一般过程是:举一个例子,

从例题中归纳出某种方法,让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做同类型的习题,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由此可以知道,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懂个例的水平上,而要从个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再让学生反复运用实践,从而形成迁移能力。语文教材的编者也有举一反三的共识,在其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都离不开思路的导引。在指导读书时,要帮助学生遵循作者写作的思路,举一反三地进行自学。

第3篇

关键词:学法养成;勤思多问;圈点批注;理解为主;评价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61-02

一、整体感知,寻找疑难

阅读中所要感知的材料,不是互不相关的单字,而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加强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整体性”观念的体现,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走进作者心灵的突破口。在整体感知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获得初步认识,留下初步印像。二是关注整体把握中的语言表达含量。让学生体悟文本语言,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内容,品味与内容有关的遣词造句的方式。三是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要尽量想办法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整体结构方式,并对所学的材料一目了然。四是从课文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言语表达来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见解。

当然,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边读边思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且易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学须有疑,学贵有疑”[3],这几乎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的共识。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4]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疑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其思维领域。

二、勤思多问,探索思路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5]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进而在思考中学会思考。首先,要巧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其次,是再现经验,促进思考。再次是组织反思,提升思考。在倡导勤思的基础上,也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发问。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想问题、提问题、钻问题。不要怕学生标新立异,提出古怪问题。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学生思维的充分活跃。学生在学中思,思中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许多研究表明,未来社会就是需要这样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三、圈点批注,手脑并用

陶行知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6]也就是对书做评价,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或用批注法标出教材的重点,或把重点词语、语句圈画出来,或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记下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并结合眉批、旁批、总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符号体系,形成自己的使用习惯,学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有很大意义的。

四、理解为主,消化巩固

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这就要在指导中要求学生做到: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透过词语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理解句段篇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感情。叶老也说过:“困惑得解,事半功倍。”[7]如,一位优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他先让学生理解“甲天下”一词的意思,让学生初步感知桂林之美,接着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进而找出文中围绕这句话具体写出桂林山水之美的语句,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图景美和语言美。最后又以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让学生畅想画面,让学生在碧波澄清、山崖突兀、形态万千的画卷中体会桂林山水之美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理解,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评价鉴赏,扩宽阅读

评价与欣赏是阅读中的高级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品味或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或书籍,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这样,扩展阅读阵地,多方开辟阅读渠道,不仅获得了更多更广的新知,还发展了多方面的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叶老说过:“在课内……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凭借这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能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就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读、思、评积累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阅读中的语言训练,欣赏阅读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增强了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应在阅读中“自求”、“自得”,学以致用,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11.

[2]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31.

[3]程俊松.课堂教学艺术大观[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32.

[4]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5.

[5]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34.

[6]关鸿明,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128.

第4篇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66-01

小学生处于各种意识以及观念形成的特殊生理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及灌输,这将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从而规范其行为准则,避免将来一些不良行为及现象的发生。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特性,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规范行为意识,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得以更好的渗透。

一、充分利用文本素材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渗透

课本中的生态道德教学素材比较丰富,教师应充分的挖掘,合理的整理、并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还可以以文本为依托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结合文本提出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与措施。这样不仅对学生生态道德渗透与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会。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在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时,也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由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频繁,很多游客在去观赏桂林山水时看到的是漓江的河床,远远望去象鼻山被困在“一汪池水中”失去了昔日的秀美。如果当时同学们在场能否为游客描述一下原本桂林的风光!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旱灾或洪涝灾害,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一下热络起来,同学们纷纷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生态道德教育同时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如此进行课堂设计即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及认识又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识字教学中渗入生态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文子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意义重大。例如,文章中常出现的“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清新的空气”这些常见的与自然相关的字词,在学习这些字词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蔚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是需要我们共同去保护的。为什么近年来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蔚蓝的天空?新闻报道中多地频频出现雾霾,以至于一些地区的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的,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号召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标语,这样即学习了汉字,同时又掌握了环保理念。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生态文学书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在课堂上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例如一些环保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等的课外书籍。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爱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其中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依据图画资料上的提示,及蕴含的意思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劝阻的浓厚兴趣,并在劝阻用语练习时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构建“一位小朋友乱丢垃圾”“一位叔叔闯红灯”“几个小伙伴在绿油油的草坪上跑来跑去”“一位叔叔随地吐痰”等情境。学生在练习劝阻语的同时学会爱护环境、珍视生命、保护大自然,以及关爱身边的人。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因此小学生应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决心。

四、课外活动中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不单纯的局限在课堂教学,还可以将其融入到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带领学生去看关于环保的电影,与学生共同观看环保类的视频,使其了解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所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只有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才能使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在春天里带领学生去看一看草坪,绿油油的小草生机勃发,学生们一定很兴奋很喜欢,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坪很美,大家都非常喜欢,然而我们更喜欢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小的身躯却不畏风雨的气节。因此我们要保护草坪珍爱小草,不随意践踏草坪,不随意在草坪上丢弃废弃物。然后组织同学进行一次草坪杂物清理活动。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结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及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迫在眉睫。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其从小便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未来社会改善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作霞,孙连富,浅析小学阶段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J].环境论坛,2013(11)

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05-02

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多媒体已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如能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1 视觉再现,促进抽象思维

抽象的思维往往来源于直观的感受,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教师的讲解就更显苍白无力。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和课文相关的录相或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引发共鸣,加上适时点拨,学生便能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

真实题材,创设美景 教材中描写祖国美丽风景的文章很多,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进行丰富想象。如教学《桂林山水》,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想象不出桂林山水有多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去感受桂林那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学生通过画面的直观感受加上丰富的想象,文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抽象美妙情境对其来说已不再是“无米之炊”的难题。

课件制作,创设场景 《少年闰土》一文中描写看瓜刺猹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生活经验,难以想象是何种场景,猹是怎样的一种动物更是说不准。教师可运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再现看瓜刺猹全过程。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可以认识什么是“钢叉”,什么是“西瓜地”,“猹”长什么样……有了这些直观的体验,学生读这段文字时就能想象出作者描写的是何种场景,真正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达到较好的效果。

追溯历史,填补空白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描写历史故事的,由于年代较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如《开国大典》《圆明园的毁灭》《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等,学生对此类课文的理解有难度。因此,教师要搜集和课文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让学生在学课文之前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相关的事件等,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填补学生的空白,这样学生再读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2 听觉再现,突破课文难点

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它也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蟋蟀的叫声,下雨的淅淅沥沥的声音,泉水叮叮咚咚的响声,滴水的声音,花开花落的声音……然而关在屋里的城里学生对这些是那么的陌生。如《听听,秋的声音》犹如一首歌,却很难打动关在小屋里的城市学生,这成为教学的难点。这时,教师的多媒体课件派上用场,课件制作再现文中所描述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听觉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难点自然就突破了。

又如《伯牙绝弦》一文描写了伯牙弹琴技艺何等高超,乐曲多么优美。学生对古琴的了解几近是零,对乐曲的内容了解很少,课外查阅的大多是文字资料,对音乐的理解成为这课难以突破的难点。这时再次求助多媒体,课件再现古琴的声音,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哪一段讲述的是高山,哪一段讲述的是流水,让学生感受音乐和文章一样也能讲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心想法。通过这一训练,学生懂得遇知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配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难点自然突破。课文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课文中声音的再现是突破课文难点的有效手段。

3 背景音乐,升华情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醒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背景音乐,能帮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体会文章饱含的情感。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品读伯父和父亲救助车夫的内容,学生总觉得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文中的描写没能打动学生的心。这时课件出示伯父为车夫包扎伤口的图片,配上低沉悲伤的背景音乐,教师动情地介绍车夫一家全靠车夫一人拉黄包车挣的一点钱过日子,没办法,大冬天光着脚,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寒风中拉车……音乐的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他们的眼睛湿润了,教师的眼睛也湿润了。学生被感动了,他们被伯父的深情感动了。此时音乐继续播放,让学生齐读描写伯父救助车夫的段落。在音乐的衬托下,伯父的情感同样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这样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

又如《灯光》一文也是十分感人是,特别是文章描写的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来不及见一见电灯。教学时适时配上悲情的音乐,学生在朗读中流下感动的泪水,从中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此时没有一个人不会被感动,心里的悲痛转化为对郝副营长无以言表的敬佩……

4 拓展资源,丰富阅读教学

当然,多媒体不是仅停留在课件的制作、视频的播放等,还体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网上课件应有尽有。当然不是顺手拿来就用,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制作,真正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除了课件,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材料,辅助阅读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如教材中经常会安排古诗教学,让学生干巴巴地背古诗,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近如人意。可以在网上找到谷建芬老师编曲的古诗新唱,课间播放这些曲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背下古诗,又能唱歌又能完成学习任务,乐而为之。

又如“人物描写一组”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三个描写片段都选自著名小说,都拍成了电影。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这些影片,活动课时放给学生看,在观看中,学生体会到传神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法宝。

网上像这类的资料非常丰富,只要教师用心寻找,合理运用,定能让阅读教学绽放精彩。

5 结语

总而言之,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教学都要依靠多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还是要加以传承和运用,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手段真正服务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了使用多媒体而教学是不可取的,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多媒体展示课。

笔者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已经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大程度地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精彩,同样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教学 实效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怎样去做才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比原来有更大的收获,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性。对此,我们应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去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去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

新课开始,用几句贴切而精炼的话语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的技巧要因地制宜。比如在《买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先让学生介绍作者安徒生和他的作品。对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是他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学生立刻就产生兴趣打开了话匣子。教学《凡卡》时,我课前整理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在开课时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阅读课文,对凡卡悲惨学徒生活的同情便油然而生,那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桂林山水》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数不清的名山大川,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撒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有绚丽神奇的九寨,有灵秀多姿的黄山,有峰峦雄伟的泰山,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波澜壮阔的大海,还有水平如镜的西湖,但这么多的山山水水都比不上哪儿——”同时展示相应的ppt风景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牢牢地吸引过来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还可以运用猜谜语、诵诗词、看图说话等多种小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导入方式。

二、利用课文精彩内容,牵动学生心弦

很多课文内容本身就有吸引力,如《草原》、《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这些课文以清新、淡雅、朴素的语言绘出优美的风景画、动人的风俗画面,美感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体会此情此境,在“读中感”在“感中读”。在《搭石》教学设计中,把一行人走搭石的情境改成一首诗,再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学生更能入情入景。又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文中孩子们天真浪漫的生活,和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的种种精彩的冒险经历,与当前小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相比较,学生有产生共鸣的感觉,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很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感官

多媒体课件的快捷和直观倍受学生们的喜欢,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加课堂的容量,在师生的情感交流中,也能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将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脚印的画面,同生活中的实物同时呈现,更容易给一年级的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牧场之国》一课进行语言品读时,我就展示了一系列荷兰风光图片:郁金香花海、辽阔无垠的草原、黄昏的田野,静默的风车等,还插入了富有异国风情的音乐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荷兰的美。从一双双闪亮眼睛里,我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内心强烈的向往,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轻轻松松地传递到了学生心中。

四、善用学习辅助工具,增添学习趣味

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针对这一特点,可要让学生书包里的一些常见物品变得非常有用。让学生用铅笔作批注,便于修改,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用多色荧光笔勾画重点词、句,鲜艳醒目,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彩色便利贴做课堂笔记,干净又富有趣味性。小学生的书包里有许多类似的小玩意,如果能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点善加运用,也能为平淡的课堂也增添几分色彩。

五、巧用课堂评价语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之目的在于弱化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据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可以说“你听得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对朗读出色的孩子说“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多一点宽容与理解,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注,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只有从实际出发大胆思考、不断探索,才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著,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7篇

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形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新学期,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词串识字更是教学任务的第一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几组词语,但排列整齐、意义上有联系、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且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起来却并不轻松。但是,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围绕识写词串展开,一个单元的词串教学进行下来,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我感受最深的是低年级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跃,课堂上思维活跃,想象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颇有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习惯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将自己游玩的一些照片,有意识地给孩子们看,一起分享快乐。快乐之余,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识字、表达的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回味和孩子们分享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2》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几张我在各地旅游时的照片。孩子们很羡慕,一直追问我:“这是什么地方?真美啊,下次我也要去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笑着看看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导游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广西桂林山水,那里的景色也十分美丽,你们想去看看吗?”话音未落,37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小身板坐得笔直,齐声回答:“想!”美好的一课拉开了序幕。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教材中的插图,本篇插图色彩鲜艳清晰,大篇幅的山水画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另外三幅小的插图分别展示了桂林最有特色千姿百袋、惟妙惟肖的山峰,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貌壮乡人对歌的场景。看完照片我指导孩子们回到课本上,细致看图,问他们在图上看到了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用完整清晰的话语表述出了图中的景物。观察插图,培养孩子们细致观察图画的好习惯,此时相机鼓励孩子畅所欲言,爱上自我表达。

这时,几位去过桂林的孩子都不甘寂寞,绘声绘色地为大家介绍了桂林很多的景色。如游览过漓江清澈见底的水,看见一座像大象一样的山,还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在竹筏上漂流,等等。听了同伴们的介绍,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高了。他们纷纷举起小手,表达看完图后自己的感受。而陈西恩同学的感受,让我印象最深。她说:“我看到了图中的倒影。”“你能告诉大家你看见了哪些景物的倒影吗?”她说:“只有水特别清的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倒影,我在清澈见底的碧波上看到了秀峰的倒影,就像有两个世界。水上一个世界,水下一个世界!”此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有了好的榜样,词儿自然就能读好了。我鼓励孩子:“你们说得这么好,能读得更好吗?”伴随着轻音乐,孩子们陶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中,一边读着词语,一边用心细致地感悟着中国文字的魅力。词语读得更好了,话也说得更加连贯流畅。书本里一个个凝固的词语被孩子们优美的朗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仿佛跳跃到了一幅幅秀美的风景图画中。这一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了美景、美词,插上想象的翅膀,和着动人的语言,向着美好的方向翱翔。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1》教学过程中,我与孩子们一同分享了我国传统的风俗和习俗。民俗知识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谈论着自己在节日里与家人、伙伴们一起玩耍着丰富多彩的游戏,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代。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层次朗读,不仅夯实了基础,而且韵文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甘甜。

又如《识字4》中的词串,孩子们找到了自学的方法,也是我之前有意引导的方法――借助书本中的插图,将词与图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比起死记硬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利用字形分析生字、理解词义,如“晴空、温暖、晾晒”都有日字旁,因此一定和太阳有关;“眼睛、瞄准、眺望”都和眼睛有关;“东海、黄河、长江”一定和水流、江河有关,等等。课堂此时成为了学生自学自悟的乐园,孩子们积极思索,探寻出了一条又一条学习词串的捷径。而我不仅轻松教学,内心还充满了自豪和满足。我相信,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习得的知识,记忆会更加深刻牢固。枯燥的授课变成了表达自己、心与心碰撞的平台,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快乐的天地。

在生活中教学,将生活中平常的感动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着表达、交流的感动。不管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感染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快乐中学习知识。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串教学的词串教学,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已经体会到了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要大胆放心、放手,相信,鼓励这一个个充满了智慧的小脑瓜,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喜悦和感动。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50-01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我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我认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使其“贵”而不难,保持平衡呢?然而,“语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与交融,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支撑点。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

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

【案例二】《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环节及时间

思考:1.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

2.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实话实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不难看出,第一个《桂林山水》案例,教师的教学始终没有跳出语言文字这个框框,也就是没有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然后再回归语言,而是在语言文字中兜圈圈,只重视工具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又只是围绕人文关怀组织、展开,也就是只从语言出发走向了人文,却没有回归语言。如果教者抓住“语文性”,由语言入手,师生共同直接地与文本反复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地球的关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可见,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使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彰显“语文化”――求实

“语文化”就是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让语文再语文一些,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关于语文的课。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地教语文,还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语文教学要真正归还学生的“读者”地位,让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大放光彩。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2、感悟――阅读之神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记忆,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记忆,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无处不在,内容丰富多彩,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不能只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情感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担当起重要的任务。新课改提出,要把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法、落伍的教学观念等推陈致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教育的理念,使用新课标的教学指导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依据笔者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一些新的课堂提问的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问新颖,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之心。学生的好奇心越强烈,对外界的信息就会越敏感,就更能激发思维,从而把学生有意的注意力培养起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提问,提问方式要讲究,角度需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提问的角度,做到巧妙提问,令人深思。只有有新意,才能避免因循守旧,避免问题提问得平平淡淡。

例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人们经常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的美在于山水,苏州的美在于园林。同学们,你们知道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哪些吗?它的美在哪里呢?”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提问导入新课,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让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分层提问,增进课文理解

只有站在高峰之上,才能揽尽山河,初中语文的指导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指导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教师站高一点,这样才能看到远方,从整篇的课文进行整理,设计出一套较为系统化的问题,能够科学地把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将难点分为简单易懂的问题。要进行分层设计,然后在逐渐解答,让问题变的更为科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快乐,这样又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心态。

三、提问发散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问题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提升并且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时需要注意,教师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启发,以及从不同的深度让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同一问题利用多种解答的办法。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我们在给某篇文章划分段落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来学习划分这篇课文段落的方法,这样能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不断地去寻求不一样的段落的划分标准。语文老师通过给学生这种训练,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解决每一个问题的途径不只是一条,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中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事物联系起来,提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杨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学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或是我们的班集体上有哪一些人可以与白杨的精神品质进行联系呢?这个发散性的提问,是在原有的知识这个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使得学生可以进行更加广博以及深远的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得越来越宽广。

四、把课堂上意外的问题,谱成精彩的音符

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着教学设计来走,不可能做到完美,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难以预料到的问题情景以及突发事件,在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跟课堂预设不一样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外问题。这些“节外之枝”都是具有价值的,教师若能够独具慧眼,把它们捕捉到并巧妙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让课堂变成预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学习语文版初中七年级朱自清的《春》时,当教师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描绘出散文中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课堂气氛就突然活跃起来,学生在七嘴八舌、迫不及待地描绘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去尝试,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将脑海中的灵感与大家分享。这样的课堂下来,相当于是一次意外的成功。

在课堂上,教师要无时不刻地把握住课堂上的契机,营造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就被点燃,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门教学的艺术。适时适度的语文课堂提问,会让学生的积极思维点燃起来,具有艺术技巧的语文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邹伟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87

[2]曹瑞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4(05):168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师生有效互动

要提高课堂效率,光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诚然,要想使我们的课堂做到良好的互动,教学中少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一、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一个平等的平台。教师课前要精心设想、努力钻研,看准学生这个突破口,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例如: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对话关系,与学生一同探讨交流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这些特点的?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尊重学生心理情感,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以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好的互动与交流。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有效互动的保证。在语文课堂互动式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评判,才能转化为学生的智慧和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做到有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索溪谷的“野”》一课时,教师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探讨该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探讨纳溪谷如何“野”,让学生自己总结,有的学生说索溪峪的水“野”、有的学生说“动物”、有的学生说人的“野”。老师引导道:“你们明白了课题中野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吗?”,同学们答道:“那惊险的山、调皮的水、顽皮的猴子、率真的人们,是(野性、自然、纯朴、纯真)的美,因为野字的真正含义是指索溪峪的那种天然、野性、纯朴的美。所以才加引号的”。这堂课给我的感觉真棒!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教师只需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抓住适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即可。

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挑选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像《小英雄雨来》《少年闰土》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去表现去学习。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将课本内容呈现出,学生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学习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期间,教师应该通过热情让学生相信,做课本剧的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让学生全身投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增强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

首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增强师生间的话语沟通。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提问。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先询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的妈妈是谁来调动积极性,进而让学生通过回忆总结这些植物的特点,提高概括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并做出总结。从这些植物进而迁移到其他植物,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做出不同的举措,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其次,为实现互动中的语言沟通创造一定的情境。在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让学生用脸盆、石子、玩具象和称来模拟曹冲称象的过程,了解其原理后,鼓励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方法。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话语沟通。

五、教师要特别关注生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互动除了师生间的互动外,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往的互动理论大都局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从本质上说,教与学的成人――儿童双边观过低地估计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生关系的重要性。”可见,我们所倡导的互动观,应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它不单倡导师生双边互动,更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只有兼顾到了生生互动,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效。

例如:我在讲述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时,由于里面的观点深奥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故上课之初,课堂气氛拘谨。于是我就从作者初次见“爬山虎”的特点谈起,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带给作者感受,并从中把爬山虎和叶圣陶老先生联系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中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慢慢地放开来,积极地进行探讨,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语文课堂的互动不像理科那么单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如问答式、演讲朗读式、合作研讨式、剧情表演式、辩论分析式等。互动的形式经常变通,学生会对所接触的东西感兴趣,课堂才会变得更有效。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广泛的交流来实现师生互动,通过相互沟通及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以此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热情,成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杰.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2(06)

[2]李静.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教学[J].成才之路,2011(02)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倾听能力

近年来,固原市分期次、有梯度实施了高效课堂系列培训活动,旨在构建“北有银川一中,南有固原一中”的教育大格局。举办了多次全市中小学校长、六盘名师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了《解码高效课堂》等系列高质量、深层次的授课活动,活动取得的明显的效果。隆德县教育系统也按照系统部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隆德中学、二中、四中、联财中学、一小、三小、沙塘中心小学、张程中心小学8所基地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开展了专业性、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工作,为高效课堂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本人实际工作经验及观摩其他教师课程的情况,本人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常见问题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常见倾听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

当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时,教室里讨论无序,缺乏组织。特别常见的是的小组发言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到重点;有的小组,个别同学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同学没有任何补充;有的学困生心不在焉,上课打瞌睡,心在九霄云外;有的同学却因意见不一致而互相争吵。

2.表现欲望太强

有些时候,当教师在布置任务和提问的时候,学生表现欲望极强,争先恐后高举手:“我!”“我会!”。当教师请其中一位学生发言的时候,没有被邀请回答问题的学生则表现出无心聆听的状态,还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没有发言机会而轻声与其他同学交流。

3.缺乏礼仪礼貌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当一些学生正在回答问题时候,有的孩子不能耐心的听完别人的讲话,私底下交头接耳,悄悄地和周围人说自己的想法;还有些同学,当正在发言的同学的观点和自己不一致的时候,会毫无顾忌的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不仅会打乱发言同学的思维,还会影响到正在发言的同学的情绪。

二、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对策

1.培养兴趣

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有三点:一是,优化教学设计。特别是在一些情景教学时候,必须要学会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小游戏、小故事等提高学生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二是,做到言传身教。当学生发言时,教师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行为,主动聆听孩子内心表达的真实意思,特别是对一些不善言辞的小学生,还要学会引导。三是,注重素材积累。尝试利用课外读物的延展来增进学生的思维境界,语文教学如果有大量课外读物作支撑,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更是兴趣培养与提升的良好途径。

2.增强能力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特别是别人发言时要用心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真实意思,不能随意的打断别人的说话,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这一点对于小孩子来说必须要学会引导与掌控。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磨砺,如果贸然的打断孩子的发言,则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受挫,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更有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塑造。

3.掌控情绪

没有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思想就容易开小差,学习效率就低。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去倾听。因此,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动、掌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耐心倾听。一是,适度提醒。当小学生好动的时候,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将学生的思维、情绪拉回课堂。在平时也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提醒,以此调动他们的情绪,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会深入思考。二是,换位思考。当学生发言卡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常会有性急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断其发言,说出答案或指出错误。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请大家相信XX同学可以自己修正,让他再尝试一下”,稳定发言同学的情绪,让其他同学学会基本的礼仪礼貌。

4.固化习惯

任何事情,一旦培养成来良好的习惯,那必然会是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有困难,就需在日常教学中精心培养,固化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将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要求其他学生把话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还应该要求学生能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当对别人的意见持不同意见或观点时,应该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意见,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适度鼓励

“鼓励”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但是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小学生对鼓励非常敏感,因此鼓励必须适度。特别是当孩子倾听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老师的及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就是一种催化剂,将会有助于学生固化自己行为习惯。当有很多人都表产出良好的倾听习惯的时候,全面的表扬与重点的鼓励必须要良好的结合,才能缺的更好的效果。切忌不能在公众场合轻易的否定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这样不经容易使孩子心灵受挫,更容易让孩子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6.加强训练

倾听能力的强化训练要结合课程设计开展,不能仅限于课程问题的回答模式。比如:教学《翠鸟》时,可以在备课阶段,先搜集一些翠鸟鸣叫的声音,在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课程导入过程中可以先让大家聆听鸟的叫声,然后逐渐再导入课文,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先配《我想去桂林》等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桂林山水相关的音乐,再导入课件演示风光秀丽的视频片段,这样更加可以训练处小学生们倾听的习惯。再多的方式方法都必须应用于教学中才能够产生实际效果。加强训练的目的就是固化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然地行为,者更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结束语

针对小学生高效课堂中常见的注意力不集中、表现欲望太强、缺乏礼仪礼貌等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正对性的施展对策,做好培养兴趣、增强能力、掌控情绪、固话习惯、适度鼓励、加强训练等六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方可更加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12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我们应该认为不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作为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说,我不懂!教会学生说,我还有不同意见!教会学生说,我不赞成!”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读课文时,有人习惯于默读,有人习惯于轻声读,有人却习惯于大声朗读。在对问题的探讨上有人习惯于独立思考,有人习惯于合作讨论。在表达感情上,有人习惯于用富有情感的朗读,有人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有人却用写心得的方式。每一种方式的选择,对于他本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以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我在教学诗两首时让学生朗读时就注重了这一点,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朗读,有的合作朗读,效果很好。

让学生走进“作业超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然也是作业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应该让他们从“统一作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权自我选择作业方法、自我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让他们的个性在自主作业的舞台上飞扬。比如:开设“作业超市”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由选择。认知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智力性作业、批判性作业、听辩训练、抄写、朗读、口语交际、写作构建起“作业超市”,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自由选择。即使是同一内容的题目也应分出层次,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找()住了。分三个层次的要求:A所填的词句,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B所填的词句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填;C所填的词句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

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激发学生从课本插图入手,通过自己读,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他们自己从课文中找证据,分析出图上的人物的身份。大家的思维活跃,不断碰撞出火花,甚至有的挣的面红耳赤。有的同学认为文中出现了四位作家,有的则认为是五位。确定后面站着的是漠伯桑后,我给其余作家标上代号(按从右至左顺序)A、B、C、D,给大家时间,根据文中的描写,找一找文中的作家各是谁?学生说出各自答案,意见出现分歧。有的同学认为A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有的学生说也可能是屠格涅夫“高卢式的大胡子”是八字胡。另一个学生说不可能,D是屠格涅夫。因为书上说屠格涅夫是“仰坐在沙发上”,所以D是屠格涅夫四、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A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幅总理画像,一段哀乐,就能把学生带入沉痛之中。B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落花生》时设计辩论:是做苹果一样的人好,还是做花生一样的人好?C生活语文的介入,如公园文化、街道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商场文化、家庭文化、寝室文化等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上街学语文,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新思路

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切不可把“放养”当活动,把“随意”当开放,把“不管”当研究,简单地把“四人小组”当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对课文进行自学、分析、获得一种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必过分理性化、标准化,而更多地从人本、文本的角度去评价,使学生慢慢积聚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感悟到祖国语文的魅力。有两句话很有名,一句是:“告诉我的我会忘掉,展示给我看的我可能会记住,参与其中的我会真正理解。”另一句是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由此得出:语文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更多是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理解、应用,更多的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