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

时间:2022-05-08 06:1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资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资源

第1篇

一、积极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提高认识,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实施宜城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在全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同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专业人员具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工作;组织一批学者、专家及熟悉宜城人文的“宜城通”,专门从事宜城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保护规划;每个村都安排文化员配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相关部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宜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楚文化息息相关,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等。摸清家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为此,我们成立专业工作小组,分门别类,分区划块,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收集全市民间舞蹈12项,民间器乐曲110多个曲牌,民间曲艺、襄阳花鼓戏各1种,民间故事1100多篇,民间谚语7000多条,民间歌谣20000多行,民歌225首,其他类别10多种。截止2011年,襄阳花鼓戏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胡锐诗、常建国被湖北省文化厅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曲艺“宜城兰花筒”等5个项目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保护名录;民间舞蹈《赶象》、《老背少》、《麒麟送子》等7个项目被襄阳市人民政府列为襄阳市级名录;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宜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保护名录。

三、积极搭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平台。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文化展演活动,能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一是以重大节庆日为平台进行展演。每年春节期间,各镇(办、区)都要举行民间舞蹈大型游演活动,并挑选优秀的节目在城区举行民间舞蹈大型展演活动;在建国、建党的重要的纪念日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二是以文化比赛为平台进行展演。为传承襄阳花鼓戏这一宜城的文化精品,我们先后挖掘、整理、编排了花鼓戏《车马坑》、《宋玉传奇》、《任长霞》、《鄀乡选美》等一批具有特色的节目,推出张青松、魏新格等一批杰出的青年演员参加湖北省、襄阳市比赛,均取得了优秀成绩。三是以送戏下乡为平台进行展演。我们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先后编排《宋玉•采风》、《宋玉•悲秋》、《逼休》等一批襄阳花鼓戏,为全市所有行政村送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了党群关系。2010年有近万名移民从外地搬迁入住,我们及时组织花鼓戏剧团深入所有移民村,为他们献上丰富多精彩的民俗节目,让移民朋友们享受快乐,送去党和政府对广大移民群众的关怀之情。四是以招商引资为平台进行展演。对外来客商来宜城洽谈投资,我们都安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目为客商进行专场演出,既展示了宜城的地方文化,又让外商感受到了宜城的良好投资环境,为宜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应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挑战。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农耕文明的逐渐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嬗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等等,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巨大影响。长期以来,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人才缺少、经费缺乏也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一要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议程,加大宣传力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完善保护措施。二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资助,并从财政、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三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量大,既要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要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四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开发。要重视挖掘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一批新的文化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2篇

[关键词] 叔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人文资源;李叔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1]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学贯中西且于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剧、诗词、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造诣的学者,是我国的先驱者。他的多才多艺,他的伟大爱国精神,他的凡事认真的人格魅力等都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我校作为叔同实验小学,不断挖掘、开发李叔同人文资源中可供借鉴、吸收的资源,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契机。

一、李叔同人文资源的内涵

李叔同人文资源是指与李叔同相关的适用于我们学校、学生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整体优化的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资源,与李叔同相关的平湖文化名人等的人文资源。

根据我校实际,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李叔同的人文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实施优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以“传承叔同艺术精神、弘扬叔同文化内涵、开发学生内在潜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以《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编写为核心,在显性课程的开发中,构建了富有叔同人文底蕴的、潜移默化式对学生进行熏陶的隐性环境课程。

(一)校本教材《 芳草碧连天 》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材的特点是面向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来开展学习,这是关键,否则,再精彩的校本教材也会遭遇“退市”。我们经过实践与讨论,初定了《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的篇章,从全面了解李叔同出发,编写了14个各不相同的章节。具体为:《书法家——李叔同》《画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音乐家——李叔同》《戏剧家——李叔同》《教育家——李叔同》《文学家——李叔同》《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国精神》《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名号》《名人眼中的李叔同》《缅怀大师——走进李叔同纪念馆》《走进叔同实验小学校园》。

(二)提升资源,完善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以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目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整合学校的多种资源优势,挖掘教师潜力,培养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寻求专家指导、引领课程构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升资源,完善校本课程。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策略是:

1.放眼整体——局部深化——整体优化

我校校本课程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同时校本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具有整体性,教学课程设计具有整体化特征。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校本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组织主题活动。章节的实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活动,通过主题性突出的活动生成新问题与课题,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局部章节内容不断更新、改进、完善,拓展课程的内涵,促进教材、课程在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再优化、提升,如图1。

2.核心目标——分层目标——拓展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还包括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的主线,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始终不能游离于这个核心。

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细化到每一个不同的章节来实现,引领了每个章节的核心目标,同时,我们将章节的核心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分层目标。教材是一个范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我校的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层次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拓展,如表1。

分层目标是通过每个章节中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的。分层目标在每个章节中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分层目标的设置要关注:

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目标

校本课程所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上必须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层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学习单元中包括普及层面的学习,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 如《画家——李叔同》有:参观李叔同艺术成就专版,了解、知道李叔同的绘画;选择自己喜欢的李叔同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与创作,我跟李叔同爷爷学绘画——点彩画自画像。

在普及层面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等设置自主选择的专题性学习,如:选编李叔同美术作品集并设计一幅封面;编辑李叔同绘画作品小报;李叔同“雨夜楼藏画”的研究。

这里既有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还有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而“雨夜楼藏画”等是带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性问题研究,是学生尝试以问题为核心的美术史研究。

第二,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比如,我们在校本课程分层目标的提出、活动建议的制订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关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这就是在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注。

3.初现文本——参与活动——提升文本

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是一个文本生成的过程,包括初现文本的提升和转变。文本提升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围绕初现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文本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第一,初现文本——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初稿

我校是以“叔同”命名的学校,全校老师和同学对于李叔同精神和人文资源具有较大的认同感。因此以此为主题开发校本教材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此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的动员会,鼓励老师根据整体的框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研究。音乐组的老师承担了李叔同音乐、戏剧的研究,美术组老师从李叔同绘画的早期代表作品研究到出家后笔力遒劲、线条流畅的观音像、罗汉画。有了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研究的气氛活跃,老师们通过资料查阅编写了《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绘画艺术》等10多个章节内容。

第二,实施文本——通过共同参与,在体验性教与学中实施文本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是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是参与、体验,这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校本课程教学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只是依附于形式的热闹的走过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2]

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是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样,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体验是成功编写、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初稿完成后,必须通过教学专题讨论活动、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互动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教材,从而达到丰富完善的目的。

第三,提升文本——实践基础上的专家引领,有效互动与提升。

师生的实践参与和专家引领都是校本课程提升的坚强后盾。我校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次主动邀请知名教授对教材的内容、史论等进行指导、考证,同时我们重视参与编写、教学的所有教师的体验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馈,这种多元互动增进了我们对教材设计的把握,加深了对教材编写和实践的深层思考。从《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篆刻艺术》到《音乐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书名从《月满天心》到《芳草碧连天》,改变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主题篇章的名字和书名,而是校本课程文本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3篇

一、以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提炼弘扬江山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市民素质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城市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培育和形成的。江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人文历史积淀蕴涵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地处三省边界的地理环境使江山人民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中,塑成了宽大宏量、好学善跟、集成创新的人文资源禀赋,这些都是江山精神逐步形成的基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市首次提炼和总结了“万众一心,知难而上”的江山精神。一个时期以来,江山精神日益融入到江山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处在一个讲求多赢和合作的时代,一个文化融合成一种趋势的时代,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 “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的指引下,完善了新的发展目标体系。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继承和发展江山精神,提炼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现阶段经济基础的江山精神,推动江山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在继承“万众一心、知难而上”内涵的基础上,立足江山实际,不断总结和延伸江山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提出了以“刚正诚信敢创业、开放实干勇争先”为主要内涵的新“江山精神”。新“江山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它既包含江山人特有的“刚正”的秉性,“诚信”的品格和“开放”的胸襟,同时,也进一步弘扬了江山人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奋力赶超的“争先”精神。

江山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越是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同,它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一种激荡和凝聚人心的力量,激发市民的自豪感、积极性与创造力,释放出城市发展的巨大空间。当城市精神真正成为文明的感召之源,软实力建设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动力。培育和弘扬江山精神,使之更好地发挥催化剂、导向器作用,让城市精神变得触手可及、“润物无声”。通过各行各业,每个市民的践行,在工作中展现“江山精神”的本义,在生活中体现“江山精神”的风采,让“江山精神”真正成为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思想境界,提升江山形象,增强江山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二、以提升竞争力为切入点,大力推广城市cis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质,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形状,每一朵鲜花都有独特的芳香一样,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脉。这种独特的文脉,往往凝聚着一个城市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受,也往往凝聚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精髓。因此,秉承城市历史文脉,形成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通过城市个性化的推广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外知名度。

江山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直试图对个性化城市的培育进行破题,为此,通过对江山城市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借鉴现代传媒手段,江山率先在全国县市中引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力求推广应用cis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树立城市统一的对外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城市整体特色文化风格,提高区域知名度,集聚人气,集聚发展合力。cis是一个综合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形象识别系统。把cis理念借鉴到城市建设中,建立一个整体的品牌形象,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在杭州、重庆等一些著名旅游城市,比较早的引入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比如,杭州市拥有“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品牌和西湖特征的城市标志。重庆市则以“人人重庆”为品牌,道出重庆的历史由来,展现重(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为进一步加快江山城市cis的推广,江山专门成立机构,负责城市cis的全面推广工作。从组织策划,到推广实施,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程序。目前,在江城的的公共场所、广告牌、公交车、出租车车体、视频上“中国·江山”的形象标识

随处可见,信封、名片、礼品包装袋等物品上统一印制了标识和口号。在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方面导入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等措施,加大推广力度。可以说,整个城市cis形象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向市民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不断的延伸,并通过媒介不断向外传播。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江山城市营销策略中的一张“金名片”。

三、以扩大影响力为出发点,编制传唱江山市歌

一首《好一朵茉莉花》,让我们记住了美丽的扬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市歌作为歌曲的一个特殊形式,凝聚着人文、地理、知识等地方特色,它和城市形象标识、地方精神、市树市花等一样,都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反映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山拥有创作推广市歌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这些积淀必将凝聚成一首好歌,锤炼成与时代同步、与群众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市歌,在新的发展阶段起到积极作用。

市歌作为地方文化的反映,它的创作推广不同于其他歌曲。要想创作一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群众性三者和谐统一的市歌,并能达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展示形象的目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为使江山市歌更有时代性,更符合群众的需求,我们从江山实际出发,坚持“立足本地、内外结合”。首先,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以江山广大音乐方面的专家为主,力求更加贴近实际,反映江山。同时歌创作要面向全国广泛征集,通过江山

第4篇

【关键词】 哄鄙态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融合;开发

西安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也使得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新世纪以来,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为深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增强历史名城文化效应作为增加第三产业收入的主要目标而开发出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及寒窑遗址公园等著名的历史古迹文化旅游景点,在增加城市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城市名片增添了新的闪光点。哄鄙态区作为西安首个以“生态发展”为发展理念的生态区,贯穿该区的两条重要河流汉佑脲焙邮俏羧铡鞍怂绕长安”胜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流经的区域被人们称誉为“三辅盛地”;又有众多亟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优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就需要针对性的开发策略。如今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依旧是重人文而轻自然,而哄鄙态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其最大的发展优势,且汉唐时期依哄绷胶涌凿出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与漕运码头与伴随其产生的众多历史遗迹与事件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文资源。如果将这些潜在的人文资源与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则会形成新的旅游热点项目,为西安现有的城市旅游模式创造新的发展基点。

一、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哄钡厍是古都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哄蔽幕。灞河有清河、辋川、汉尤条支流,其中以后者最为有名。因此,人们往往将骸㈠绷系在一起。隋唐时期,灞河上有船通行,汉邮清焙幼畲蟮囊患吨Я鳎虽是灞河支流,但它与灞河齐名。历史上有“玄灞素骸敝说。 “玄灞”是说灞河既深且广,流量较大;“素骸痹蚴撬汉铀质很好,清澈见底。[1]自古以来哄钡厍就担负着“漕运转枢,畿辅拱卫”的重要使命,尤其在汉唐盛世期间,哄钡厍更是为都城长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而才有古长安“八水十三塬”的美称。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政府于2004年9月成立了西安哄鄙态园区。其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哄焙恿胶铀陌兜哪媳毕虼状区域。其次,相对独立的区位、便捷的交通都为生态区的旅游资源增添了独特性;再次,相比于曲江新区、未央区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散的区域,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内及毗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品质较高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历史事件。加之其在历史发展中占有的独特地位,都使哄鄙态区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强吸引力。

然而,由于哄钡厍曾是京畿辅地,在承担重要历史使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各种人为的纷争当中,在战争中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已遭人为破坏;加之当地的水土流失,地理和气候变化等使得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深埋于地下或是风化于沙石之中,难以为人们发掘和利用。许多文物古迹的地面赋存实物较少,加之对其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大部分仍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

二、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哄鄙态区自成立至今,始终实行生态区建设与旅游品牌营销共同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了2007年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联合国国际儿童夏令营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活动,2006年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哄鄙态区,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年会。[2]区域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若将原本就具有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与待发掘的人文资源加以整合并进行特色化开发,将使生态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更趋于多样化和高效益化。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即遗址遗迹与遗物、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旅游商品与纪念品。[3]哄鄙态区一区就包含了这四类资源,而这正是源于富有魅力、绚丽多姿的哄蔽幕。新石器时期半坡氏族发达的彩陶文化,各类彩陶器物的相继发掘与出土;证明了哄钡厍作为半坡文明发源地的重要意义,而在大型纪录片《哄背じ琛分芯拖允境錾挛骺脊湃嗽痹阱焙由嫌蔚睦短镎蛐陆忠胖分锌脊欧⑾值难錾赝砥凇鞍遄”和龙山早期“条形砖”遗物,更是哄钡厍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证明。此外还有位于灞河东岸的商代崇国中心区老牛坡遗址,位于白鹿原上的商代早期冶铜遗址怀珍坊都表明哄鼻痹诘娜宋穆糜巫试丛哄蔽幕中的不可替代性和较高的开发价值。[4]在古建筑遗迹方面:现存于灞河之中的“大汉漕渠”的水坝遗址及两度出土的隋唐古灞桥桥墩遗物,证明了中国古代跨度最长、桥孔最多的灞桥存在的真实性。哄蔽幕的特色“祓除”、“修禊”、“祓斋”等各种礼仪活动也为哄比宋穆糜巫试丛鎏砹诵碌幕盍Α6“长安八景”之一的 “灞柳风雪”垂柳依依、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也成为哄钡厍人文景观中的独特亮点。

总之,作为西安城市近郊旅游区,哄鄙态区是西安大都市旅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将上述人文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并与自然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将加快推动生态区成为西安东部都市旅游集散基地和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的发展进程。

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借助文化表演形式丰富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历史的感觉往往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对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就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可置身于历史文化旅游区时,面对矗立的建筑、沉默的雕像、无声的文物,游客虽能感受到沧海桑田、岁月变换的历史感,但却难得真实的与历史相接触,以朦胧之态与历史接触,未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气息。其实,历史就在人们身边,历史的流动性和音乐美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为了能更好地还原历史,人们就以表演的形式来再现历史,重现那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表演作为及观赏与再现历史风貌的艺术形式,是表现历史流动性和音乐美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的“印象系列”就是将表演与不同的生态景观相结合而开发出的集人文与生态旅游资源于一身的发展模式。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西湖”,从“印象・丽江”再到“印象・大红袍”;场场爆满的表演现场和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是这一旅游模式运行的最佳体现。此外还有山西平遥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及杭州大型歌舞表演“宋城千古情”等结合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的旅游模式。

这些表演形式将民风民俗与历史人文景观融入进留存至今的人文和生态景观之中,以表演形式将参观游客带进当时的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穿越历史、感受彼时的民风民俗,从而让游客产生出“身在画中游”的即视感。哄鄙态区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汉佑脲焙蛹捌湫纬傻墓婺E哟蟮氖地景观,并孕育了哄蔽幕,如果能在哄焙由态区旅游规划中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与实地的人文遗址的结合,按时代顺序将这些遗址景点串联起来。比如以汉拥睦史作用“漕运”作为重要的连接点,将哄焙恿桨都笆涝盎嶂械墓阍颂读接在一起,并以“印象”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漕运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在汉代依托哄绷胶涌凿的“大汉漕渠”是如何支撑起汉武帝西征匈奴的雄心;在唐代广运潭又是如何彰显出开元盛世的大唐风范,同时在表演中加入关键的历史人物也会起到引导作用。既能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真实地了解历史,体味历史,又可以以大型歌舞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哄鄙态区昔日的汉唐风韵和自然风貌。以此体现哄鄙态区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最佳结合及生态区旅游模式的创新。

2、运用历史遗迹与生态旅游资源融合的情景再现模式

作为著名的综合旅游城市,西安作为古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交往中心,有大量的文化遗产且自然风景条件优越,旅游经济内容相当丰富,旅游功能相应比较突出。[5]与西安齐名的其他五大古都中:北京近年来通过对故宫,天地坛,雍和宫等历史古迹的重新改造,并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历史原貌与大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如故宫的“清宫人偶”、“龙凤呈祥”清宫人形吉祥物等。其他如南京,杭州则分别有“明清夫子庙庙会”、“宋城千古情”等结合当地著名历史古迹与自然生态景观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此外,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的以唐・华清宫遗址为主要表演地;结合盛唐文化及白居易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而成的大型山水历史舞台剧《长恨歌》,还有曲江文化集团投资,在大唐芙蓉园内推出的大型歌舞剧《梦回大唐》;都是将宫殿遗址、山体水景与大型歌舞表演相结合,为西安特色旅游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借鉴诸多成功的先例,为打造哄鄙态区独有的人文生态旅游品牌,当务之急就是将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如汉由显经开挖出西北第一条人工河渠“大汉漕渠”,虽然不复存在,但其遗留在汉由系脑用来围堰筑坝的遗迹留存至今并被发现;再如灞河上留存的隋唐时期古灞桥的桥墩,如果使用模拟技术与大型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将使得游览的旅客重新看到这些已消逝的千古奇观;或让游客置身于古代的漕运船之中,走近历经千年的桥墩之前,亲手抚摸那些铭记辉煌岁月的历史印记。白天,可于生态区内著名的历史遗迹旁进行大型古风形式的歌舞与技艺表演,让游人体验梦回汉唐的历史遗韵;夜晚,可在灞河两岸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展现带有汉风唐韵的河岸街市布景,游客置身于富有汉唐风格的游船之上,穿梭于汉唐古河道上;以此陶醉于穿越千年的沧桑与巨变。所有这些开发模式都可以使哄鄙态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展现。

3、依托生态与民俗融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品牌

依据2009年《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规划:2009-2014年,西安市已建成依托灞河水面形成的大型活水运动健身文化区、以米家崖岛屿风情为辐射点形成的汉颖跛休闲文化带,以广运潭为主体的生态观光休闲文化区。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建设,迅速构建起生态区的文化产业架构,形成产业互补和互动,使哄鄙态区真正成为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示范基地。作为综合旅游型城市,西安发展哄鄙态区旅游品牌应通过有意的促进和重建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哄鄙态园区中的各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与哄绷胶咏裘芟嗔,在生态区成立后的近十年中,建成的城市亮点品牌包括西安世园会、西安金融商务区及哄惫家湿地公园。特别是哄惫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公园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为主题,设置野趣、精致、时尚、河道等四大主题板块,集湿地保护、观光旅游、科普科研、户外运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目的地。[6]哄惫家湿地公园的建成,也为生态区已有的旅游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据此,生态区还可以开发以下具有哄鄙态区人文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1)将“灞柳风雪”的著名场景设置其中,设立灞河送别主题公园或哄焙禾品缭现魈夤园,借以展现古时汉渝焙恿桨杜ㄓ舻暮禾品缜榧暗笔钡拿穹缑袼住

(2)汉恿桨兜乃锛夜荡濉⒅械畲濉⒘杭掖宓扔涤芯墒惫芈し缜榈拿窬釉郝涿袼捉ㄖ的村落,可借鉴礼泉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集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农家生活于一体的生态民俗村,借以展现老关中古村落的民俗风情。

(3)灞河流域附近新发现的新街口遗址、上林苑狄寨熊猫头骨化石等都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新的遗址公园、自然博物馆;上林苑遗址则可开发成新的遗址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开发投资。

总之,依托哄鄙态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历史遗迹的结合,打造哄比宋纳态旅游的民俗新品牌。

四、结语

作为西安市首个生态园区,哄鄙态区内具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其旅游开发出路应着重将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生态资源将结合,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通过艺术表演和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哄绷饔虺恋淼睦史和民俗文化发扬出来;依托历史文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旅游品牌。而这一切的前提则需要具体的保护措施来促使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保存并不断完善;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而保护则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哄鄙态区已有的旅游设施如西安世园会的“一塔三馆”和广运潭也可为后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哄鄙态区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也为未来的西安东部生态旅游区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为西安市人文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注 释】

[1] 生态哄哄备趴.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2] 杨尚勤,石英,王长寿等.陕西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3] 徐学书.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38.

[4] 哄蔽幕的魅力.哄鄙态区门户网站:http://.cn/info/iIndex.jsp?cat_id=10258.

[5]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91.

[6]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等.陕西旅游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5.

第5篇

关键词: 历史博物馆 人文素养 丰泽区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泉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看,在丰泽区行政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其中之一包括历史博物馆。开发和利用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形成学校的历史教材和适合素质教育的历史教学模式,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一代新人,由此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丰泽区历史博物馆的概况

丰泽区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所在地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丰泽区本身又集闽南金三角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因而在丰泽区内有着众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清源山风景区、灵山圣墓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37个,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中外文化瑰宝,以及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主要的历史博物馆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及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这些历史博物馆,不仅展品丰富多彩,而且各馆都有鲜明的展示主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展示泉州的历史文化风貌,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历史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引入历史课程,开展相关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二、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的途径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强调改变关门办学、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现状,强调通过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利用历史遗迹、遗址,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那么,如何利用历史博物馆资源促进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

1.利用历史博物馆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教具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发挥了任何资料和方式都无可代替的教育教学作用,更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场所和机会,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丰泽区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能够提供给学生实践的场所,是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的独特的资源。丰泽区所属的历史博物馆展示内容相关的主题都可以作为历史实践活动的对象,比如:闽台历史渊源、探秘泉州华侨、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探访东亚文化之都等。

案例一:

活动主题:闽台一家亲。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以及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体会闽台之间深厚的历史情缘,使学生深刻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

活动过程:

(1)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各组分别从闽台五缘关系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究。

(2)组织学生参观闽台缘博物馆,并给予参观方法的指导,必要时进行解说。

(3)根据对闽台缘博物馆的参观,以及搜集的资料,各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以小组的主题设计一个PPT,并写好解说词。

(4)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并开展小组交流活动,讨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5)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活动小结:通过闽台缘博物馆展示的实物、图片、视频及文字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深深体会闽台一家亲的深厚情缘,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又可以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博物馆的资源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免觉得时间久远,枯燥无味。但是地方历史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却又不甚清楚、比较有兴趣了解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地方史的内容,引入历史博物馆中相关的实物图片等资料,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基业》。

教学过程:(1)在本课讲到民族融合的部分,讲述元朝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一知识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图片资料,穿插介绍泉州地区的回族历史。(2)在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3.利用历史博物馆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开设形式多样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泽区丰富的历史博物馆资源,可以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学习资料和场所。如开设《博物馆里的泉州》的校本课程,从介绍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入手进而讲述泉州的历史文化;开设《小小志愿者》的校本课程,培训学生介绍馆藏文物,然后到博物馆实习。

三、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对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使其可以在历史课题教学、历史实践活动及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发挥作用,让学生直观、生动、有趣地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文明基本素养得到培养

文明基本素养的内容非常宽泛,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协作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在开发历史博物馆资源的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活动中学会互相帮助,理解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现代文明基本素养得到培养。

2.民族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在实践中,教师在利用博物馆宝贵的实物图片资料进行知识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地方历史的调查研究、实地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样可改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下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对民族的理解,提高民族精神。

第6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英语教学不能再简单地拘泥于教材,而是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平台,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英语资源,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地呈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以现有教材为根本,力争做到:突出体现具体语境下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突出生活文化习俗在具体语境中的展现;突出俗语、谚语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的使用;突出精彩、地道的句子的使用;突出对学生情感德育的关注等。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提高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结合教学与生活情景,渗透英语口语文化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上册Unit 9中的 Whatever 的用法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句,适时地向学生介绍“Whatever!”作为句子在口语中单独使用表示“随便!”的意思。随后,在某次的模拟练习当中进行相应的考查,学生们在被问到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后,双手一摊,肩膀一耸,来一句“Whatever!”。这种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地道英语的做法很有效果。

二、结合词汇教学,拓展词语文化

有学者认为,词汇习得是英语习得的中心任务,任何一项语言技能都无法脱离对词汇的依赖。现代的英语教学也不会否认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的只是词汇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大量接触词汇并落到实处,听说读写的技能就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对词汇及相关语法也就较易掌握。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 拓宽词义,提高对一词多义文化现象的宽容性。

⒉ 适当对教学词汇词形的变化进行关注和适时指导。

⒊ 根据教学词汇引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词语。

⒋ 结合东西方节日文化等的介绍,适时渗透创新的英语词汇与表达方式。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关注学生情感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因为情感因素对语言吸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开放性话题,是学生展示情感并得以精神升华的重要途径。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44-02

人文关怀的培养是新的教育体系下人文精神之源。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其独立性、自立性、原则性、自我评价的批判性会随年龄增大而发生相应变化,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就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应有意识充分利用学生教材挖掘丰富的人文关怀资源,找准切入点强化学生人文关怀意识。

一、挖掘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关怀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是个巨大的宝库,它蕴藏着最为珍贵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当学ü与j、q、x拼音必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孩子回答:“j、q、x小淘气,见到ü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盐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中获取的。于是我也说了句顺口溜:“小ü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让学生们评价。一时间小手如雨后春笋高高举起。“小鱼多可爱,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我笑着说:“相信每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又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当他们读完后我激动地喊道:“阮恒你怎么这么傻呀?你不给她输血就可以呀!”孩子们当时见到我如此反应,较为惊讶。我接着面对孩子们说:“生命多么重要呀!他的小伙伴们见到阮恒有生命危险,居然眼睁睁地看着他牺牲,他们太冷酷了吧!”这时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对我说:“老师,阮恒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那个小女孩,为了一条生命,为了拯救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不冷酷,其实他们也很心痛……”面对孩子们的回答,我显得半信半疑的样子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的?”孩子们便根据文中当时的情况,将有关内容语句指出来,还自我发挥地说出自己感受体会。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见解。他们认为阮恒是关心朋友的安危的好孩子。他们也在这次课程学习中对有利于社会利益的人文关怀有了自己的感悟。而现在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对实际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意识较为淡漠,与学生一起学习《可贵的沉默》时,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学习此课,我注重知识的拓展,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想想平日生活中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再与文中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如自己有不足找出来后决定怎么办?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都发表自己想法,从而达到了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的作用,注重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在教学《凡卡》一课结束时,我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寄出后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说:爷爷收到信后马上把凡卡接回来,不受老板娘的欺压和伙计们的愚弄了。有的说:凡卡的信没写清地址,爷爷根本没收到,可信落到一位好心人手里,了解凡卡的遭遇后,非常同情,从老板娘那里把他带出来,还送他去上学。有的说:凡卡信刚寄出,老板就病了,凡卡逃出来遇到一位好心奶奶,两人相依为命……这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回答,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

二、营造人文关怀的教学环境

光是在课程资源上挖掘还不够,根据学生的向师性,一个教师表现出怎样的人文精神,对于模仿性、可塑性较强的学生来说起直接的影响和熏染作用。在课内,我不泛用多媒体,多媒体应用只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特别是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与学生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那语言文字上的个性感知作用,并学会理解与运用。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和人格,在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领悟能力上多给予鼓励和帮助,从而加深彼此间的重要性和自信心。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生活,孩子们会懂得关心他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给予人文关怀会直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上、互助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人文关怀的培养。

三、开展融入人文关怀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材中总会安排“实践活动”这一项,它不仅拓宽了语文教育渠道,还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语文教材中就有一项实践活动,其主题是“搜集春联、书写春联”。根据要求我让孩子们搜集后练习书写春联,并在全班民主选举出十几幅书写最工整的春联,书写同学为小组长,将其他学生自由组队,将这十几副春联分别送到本校其他的班级中,学生们兴致勃勃,不仅送春联给别的班级,还在送的同时表达了对其他班级同学的美好祝福。送完春联回班后,孩子们主动告诉我他们当时的心情。孩子们起初怕自己书写的春联字体不够优美而被别班的同学笑话,可当他们听见大家给予他们掌声与祝福时,十分兴奋和激动。孩子们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明白了只要心意在,无论是多薄的礼,大家都会感受得到,从而也给予对方祝福和关爱。”听到他们这些时,我心情同样激动。带有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是那么有活力,那么美好。孩子们心灵在语文教材的充分开发下被净化,变得更纯洁、真挚。又如在指导一年级学生书写实践活动时,注重渗透谦让精神,学生练习书写拼音时,在四线格中总是写得满满的。每个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母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空一空了?”我伸开双臂向教室门大摇大摆地走出去,问:“老师这样走好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

四、应用习作反馈学生人文关怀的言行及感情

第8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资源类型;特色分析

一、现状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发展旅游业,能够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对外开放,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和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元拉动效应。舞阳县境内拥有贾湖古文化遗址、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址,以及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古碑刻、古器皿群体,有代表人类九千年文明发祥地的贾湖遗址,有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元朝的城隍庙、有被誉为“清代牌楼之冠”的山陕会馆彩牌楼等诸多历史文化名迹,还有依托周汉故城所建的西城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的潜力。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宣传推介、开发建设力度不够,有说头没看头,是舞阳县旅游业的显著特点。目前,舞阳县委、县政府已认识到这一点,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入手,依托周汉故城投巨资兴建了西城森林公园,并对城隍庙进行了整修,目前两景观都已申报景区成功。并针对舞阳县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实,设立了旅游局,这些都将对舞阳县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舞阳县旅游规划中可以看到,该县将以北舞渡为中心,逐步开发贾湖遗址、山陕会馆彩牌楼、清代当铺、东不羹城、阿岗寺等历史古迹,着力创建远古文化旅游景区;以城隍庙、开元寺、周汉故城、西城文化广场等为主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倾力打造城区风光旅游景区。在舞阳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樊哙墓进行修葺、在漯河市人民会堂举办舞阳农民画展览、在政府门户网上介绍舞阳历史及旅游景点等,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开发程度不够。舞阳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较低,除了依托周汉故城修建的森林公园、借助于贾湖文化开发的贾湖文化广场之外,其它资源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已有的参观点的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也比较落后,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缺乏对普通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得宝贵的资源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贾湖文化的开发仅限于两处雕塑,已经开发的周汉故城和贾湖文化广场互相孤立,缺乏统筹协调,与其它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结合,基本上是以分散的、一个一个的参观点参观为主要方式,更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配套的完整、成熟的旅游产品。由于投资不足,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和垃圾收集等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整体性的深度开发。加之贾湖文化时代比较久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参与性比较差,文化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文化旅游需要一种氛围。现阶段,大多数游客并不在意真正深入领会文化,看的就是环境,感受的是氛围。舞阳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开发程度不够,产品不精,当然缺少这种氛围,也就很难形成亮点,很难走出去,为外界所了解。从整体上看基本上没有成熟的旅游产品,精品更看不到。

2.区域合作不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旅游将越来越多,这需要各方协作。加强合作是时展的潮流。舞阳县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富集,互补性强,舞阳县南边紧邻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优秀旅游城市舞钢市,其自然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再往南是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驻马店市,北边是以“三国文化”著称的许昌市,且三市皆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舞钢市距离舞阳最近,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石漫滩、二郎山、九头崖等旅游产品已经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同,灯台架、五峰山、九龙山等一批新兴项目正在崛起。舞钢市山水资源较为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不足,与舞阳形成良好的互补态势,在旅游业发展中,舞阳、舞钢缺乏合作,各自为政,不能形成集合性实力,削弱了资源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总体上看,这一区域内旅游资源互补性强,适宜不同旅游人群和消费者的需要。其次,区域内人口密集,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因此,舞阳、舞钢最适宜旅游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互惠互利政策,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另外要实行联合促销,共同搭建宣传促销平台,以多种形式开展促销活动,鼓励引导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并整合宣传资源和力量,抓好区域的整体形象宣传,统一编印画册、挂历等旅游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和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刊登、播放本区域内旅游图片、旅游电视专题片、旅游文章及旅游信息,大力推荐和宣传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特色景区景点、民风民俗等,达到共同繁荣市场的目的。并统一向外展示推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不断提升合作区旅游形象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整合,强化市场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加强区域旅游人才信息、技术交流,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目标。

3.宣传力度不够。舞阳县众多的旅游资源,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舞阳县至今还没有一本或一部全面宣传和推介历史文化资源的图书、画册或影视光盘,很多旅游项目推介会、招商会都没参加。有一些方面虽然也开展了活动,但缺乏后劲,后续工作无力,或者说标准要求不高。如贾湖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同时还是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和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载文介绍贾湖考古发现。如此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舞阳当地人也大多不了解。“清代牌楼之冠”的彩牌楼,北方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建筑群城隍庙,妇孺皆知的西汉功臣樊哙的墓冢,入选首批“河南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阳农民画……由于宣传方面投入太少,宣传不力,从而导致舞阳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相当低。舞阳的旅游宣传应以省内周边客源市场为主,以中低档的线路价格为竞争优势,以美丽的平原生态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融为特色,开展立体的、多时相的旅游宣传策略,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联合,扩大舞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4.资源保护不够。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由于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导致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就舞阳而言,情况更为严重。如著名的樊哙墓被农户住宅包围着。听村民说,以前樊哙墓有房顶那么高,现只有一米多高。由于经费不足,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城隍庙只有350平方米由文物部门管理。彩牌楼和彼岸寺在当地学校院内,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舞阳侯樊哙的遗迹、轶闻,就全国而言,舞阳较多,除了消失的以外,现存的几处也亟待予以保护;樊哙墓碑修复了,但是墓园需要规划和绿化;位于墓西的原樊哙庙(祠)的一株古槐尚在,还有几块石碑却铺在走道上,成了垫脚石;位于高庙的樊哙祠现已岌岌可危。舞阳境内分布着许多汉画像石,已发现的有50多块,颇有价值。舞阳境内有石碑数百块,其中还有珍贵的乾隆御碑。目前,虽然舞阳县旅游局已将这些石碑规范整理,并在城隍庙内建立了碑林,但简陋的设施,粗放的管理,简单的陈列,缺少规范、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既不美观,又晦涩难懂,难以体现出观赏游览价值。

5.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商品不仅体现为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购物,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标志。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收入一般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40%以上;旅游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这个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丰富旅游的内容,增强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吸引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或家庭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能够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具有积极意义。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提出:“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地方特色产品系列、民族特色产品系列、文化特色产品系列、实用特点产品系列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系列,建立旅游纪念品体系。”

好的旅游商品就是好的旅游宣传品,就是旅游名片。笔者几乎走遍了舞阳的大小购物点,却找不到舞阳当地的旅游商品,尽管舞阳街头不乏特色小吃,但是包装精美、方便携带的旅游商品却难觅其踪,旅游商品开发还是一片空白。如舞阳北舞渡镇胡辣汤是河南著名小吃,曾与周口逍遥镇胡辣汤平分秋色,甚至在口味上前者口碑更好,如今逍遥镇胡辣汤已经开发出一系列产品,有胡辣汤粉、胡辣汤调味料、胡辣汤半成品等,既方便携带又方便食用,成为馈赠亲朋的佳品,而北舞渡胡辣汤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没能实现产业扩张。

6.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就是深入到旅游目的地,从民族文化、大自然美学欣赏的角度去寻找旅游活动的丰富内涵与真谛,充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舞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地区,景区的建设者应尊重历史,深入发掘,捡起历史文化碎片,并用先进文化的标准精心遴选,把那些能够体现舞阳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东西串接起来,进行展现,文化作为一种影响与吸引公众认同的一种载体或者干脆是一种氛围,它的内在张力和同化力是不容忽视的。舞阳县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盲目建设、急功近利的情况。如贾湖文化广场,除了路边两排名人雕塑、墙壁上几幅农民画、广场中央一个高高的骨笛雕塑外,其余的都是些儿童娱乐设施和健身设施,尤其是儿童跳跳床、转转车,水上乐园,套圈游戏及各种小吃摊点,噪音极大,使得贾湖文化广场缺乏文化氛围,像个集贸市场。西城森林公园是依托周汉故城而建造的,公园中有大片的经济林木和果木,也不乏奇花异草,但是几乎感受不到一丝的文化气息,高高的故城墙上架起了吊桥供人们娱乐,小小的三丰亭和白龙亭在整个公园中显得很不起眼,“三丰洞”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既没有路标,也没有相关文字介绍。总之,依托周汉故城而建的公园像个植物园,缺少应有的文化气息。

参 考 文 献

[1]张居中.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9(2)

[2]罗哲文.大文化视角:保护与开发[J].观察与思考.1999(5)

[3]欧越男.对发展番禺文化旅游业的思考[J].企业导报.2009(2):102

第9篇

现代社会,人才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不再是专业技能的比拼,而是人文素质的较量。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心理学、人文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等方面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医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事业的精神,因此医学生的培养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伴而行。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S之发生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更多的是依托学校的人文资源,这其中,图书馆无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

1.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学科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成为人才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素质的基础,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史、伦理史等;二是对人类、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决定了人在社会中基本品质和态度,是诸多素质当中最基本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依靠后天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艺术教育等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工作责任心,而且要有社会使命感,不仅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学教育重心不止要放在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

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着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这使得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出现不协调,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医学生知识结构应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医学生的价值体系应是科技与人文的价值统一,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转变,偏重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就需要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医学作为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与技术,其研究目的、价值取向都因“人”的介入而无法回避人文问题。医学生不仅是社会人,更是文化人,理应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需要。

3.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二是依托学校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我校各专业课程按课程模块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及实践环节。选修课程是为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其中公共选修课设立自然科学、人文素养、体育生活和创新创业四个类别,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观察分析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选修课学时数设置在 9-54 学时之间,学分在0.5-3 学分之间,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依托学校人文资源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人文活动的开展和人文资源的利用。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1.现状

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本课题组对我校2015级、2014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对于我校人文素质课程,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意义和效果、人文课程的建议。其中,学生从人文教育课程获得人文知识的占70%,但是,对于人文教育课程效果,60%以上的学生都只停留在“记得、有印象”,15%以上的学生“上过就忘了”,觉得人文素质课程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的人只占四分之一。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等。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则落后于西方国家,单以我校五年制药学专业为例,其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比重不到8%,也就是说,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的第二部分,是对我校人文资源和人文环境的调查,问题涉及:学生日常人文知识的获取、人文活动的参与情况。学生人文知识获取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电视宣传及阅读,占比超过80%,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向也集中在文学、历史类书籍,占比70%,其次是哲学思想类书籍,占比达到50%。对于人文活动的参与度则比例不高,参与最多的文化艺术类讲座也仅占30%。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学生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管理和改善环境上,包括增加人文书籍的设置,加强管理服务,增加人文活动。

2.问题

目前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反映出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上的若干问题:首先是人文课程设置比重不足,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设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校人文课程的建议,有一半以上都认为目前的人文素质课程乏味、种类少、内容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这就说明了,在课堂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于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都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学生难以从文化素质教育中获益。其次,对于校园人文资源及环境的建设还亟待提高,学校人文资源建设满足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相关设施和文化环境的作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软环境和硬件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 、充满爱心 、积极向上、公平公正、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与培养新时代的精神气质。

3.解决:加强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偏少,教学条件上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其丰富的人文?Y源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其优越的人文环境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因此,在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健全的条件下,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优势,扩宽学生知识储备,是对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同时,图书馆资源优势明显:藏书种类齐全,品种繁多, 不仅收藏着与自身专业结构相匹配的大量专业图书资料信息,而且也收藏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图书资料信息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藏;上百种报刊杂志涉及的学科门类广,观点新颖,信息丰富快捷,篇幅短小精悍,便于工作、便于阅读。高校图书馆还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式学习,激励求知欲,只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加以阅读引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馆的这种环境优势、设备优势和服务优势,必会使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

三、图书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合理配置图书馆藏书结构

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资源体系,是医学图书馆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医学院校图书馆在保障医学文献信息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合理调整人文馆藏结构,完善人文资源,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社会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增强馆藏资源的合理性,通过多样化的馆藏文献信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中对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教育的需要。合理的藏书配置还需要对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充分调研,通过图书馆流通数据中借阅量和借阅类型的情况,总结读者阅读倾向、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根据学生阅读需求补充馆藏,根据学生阅读结构调整馆藏,利用合理的人文馆藏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

2.优化人文环境,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契诃夫曾经说过: “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在他们读书的地方,他们无论走到哪儿,所看到的,都应当不是别的,而是宏大的、健康的、优雅的东西才对。”可见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的提升,根本上还是要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理念入手,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途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能够快速提升馆员业务素质,例如鼓励馆员参加业务培训班、参加科研项目,定期进行思想教育培训,为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创造优越条件等。只有馆员队伍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导读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在服务观念上应转变传统的被动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新科技手段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扩展服务的项目,提高服务的水平;主动拓展图书馆信息渠道,开展个性化服务;主动宣传,树立图书馆人文教育品牌。

3.开展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要开展行之有效地阅读指导工作,就要构建大学生阅读推广体系。首先,图书馆馆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人文知识背景,了解哪些人文学科类的经典书籍有助于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对经典书籍有较广泛的认识和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其次,图书馆应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建立多元阅读平台,同时联合学生社团,以之为中介,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图书馆的阅读活动,没有学生社团的参与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配备经典阅览室缺少资源保障,读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图书馆人文素质培育目标。

第10篇

关键词 CASHL 资源共享 资源整合 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

分类号 G252.4

DOI

10.16603/j. issn 1002-1027.2015.06.010

1 CASHL的发展现状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CASHL)于2004年3月15日正式启动并开始提供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CASHL积累的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源逐渐增多,2004年实现“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库”建设,提供期刊文献传递服务;2006年实现“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并提供图书借阅服务,2010年图书借阅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跨区域多校际的馆际借书服务。2007年起,CASHL出资购买JSTOR、PAO、ECCO、EEBO四个全文数据库,随后逐年增加电子数据库的购买;2008年起,CASHL陆续采购大型特藏文献。十多年来,CASHL建设了品种从空白到丰富、学科从少数到全面、载体从纸本到电子、采购从分散到集中的丰富资源。目前CASHL收藏有2.4万种外文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142万种纸质外文图书,电子资源包含2860种电子期刊以及41万种电子图书,还有大型特藏文献160种。同时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合作,提供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的检索与服务;与中国社科院国家哲社期刊平台合作,提供500多种精品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服务。

目前CASHL的成员馆已达700家,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个人用户逾8万多个,机构(团体)用户逾3000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100多万笔,包括文献传递和图书借阅。CASHL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国家人文社科信息资源平台,为高校乃至全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2 CASHL的文献传递与图书借阅情况

2004- 2014年,CASHL的文献传递和图书借阅情况如图1所示,2004-2009年,CASHL的文献传递量逐年上升,2009-2014年有所下降。而图书借阅自2007年启动以来,服务量逐年上升。

可见,CASHL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文献资源和服务都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也受到了读者的肯定。但是CASHL的发展也到了一个瓶颈期,比如文献传递量下滑,因此有必要改进和完善服务,提高服务能力,从而提高CASHL的效益和影响力。

研究发现,近几年不止CASHL的文献传递量呈下降趋势,国内其他文献传递平台的文献传递量也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的应用,使得资源更容易发现与获取。

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近几年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如火如荼,让读者能方便检索、获取图书馆购买的文献资源。学术资源发现系统能够将图书馆现有的学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其快捷、准确的优点可为用户提供很好的学术资源发现体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使用的资源发现系统都是数据库厂商或图书馆集成系统开发商推出的,主要包括Summon、PrimoCentral、EBSCO Discovery Service(EDS)等几大发现系统: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未名搜索”使用Summon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水木搜索”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思源探索”使用Primo Central系统,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智慧搜索”使用EDS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则采用两个资源发现系统:中文资源采用超星发现系统,英文资源采用EDS系统。

学术资源发现系统使读者能在一个检索平台上检索图书馆购买的所有资源,无需逐个检索数据库,获取全文的可能性极大提升,从而减少申请文献传递的机会。

(2)网络免费资源日益增多,可以直接获取全文。

随着开放获取的发展,网上的免费资源日益增多,如开放获取期刊(Directory of Open AccessJ ournals,DOAJ)、开放获取资源图书馆(OpenAccess Library,OALib)、日本Free Access学术期刊(J-STAGE)、浙江大学硕博学位论文、Open Access学术资源一站式服务平台(SOCO-LA)、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China Financial Re-search Network,CFRN))等资源,使得读者通过这些平台的检索就能获取全文,因此减少申请文献传递的机会。

(3)图书馆合作日益增多,或者加入新的合作联盟。

国内图书馆最初的馆际互借合作是馆与馆的合作,各馆之间的合作要分别签订合作协议,随着联盟形式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实现,如全国性的CALIS、地区性的BALIS、专业性的人文社科平台CASHL、理科类平台NSTL、局域性平台科图文献传递系统,合作馆之间无需逐个签订合作协议,只需签订一个成员馆协议,即可享受所有成员馆的服务,同时会有多个文献传递平台可供选择,如北大图书馆目前有CASLIS、CASHL、NSTL、BALIS多个平台,因此进行文献传递时,会根据不同文献系统特点选择最为便利的文献传递平台,从而分流一些文献传递的申请。

国内的一些免费文献传递联盟系统也冲击CASHL的文献传递请求量。比如百链云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吸引大部分读者采用该系统进行文献传递。只要图书馆购买该系统,该校读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检索本馆馆藏,直接下载本馆购买的电子资源全文,对于没有全文的部分,只要填写邮件申请,即可申请文献传递。目前国内不少图书馆试用或者购买该系统作为一个数据库,CASHL的文献传递量下降,百链云图书馆分流了一些请求,也是原因之一。

3 CASHL应寻求新的服务方式与内容

学术研究离不开文献支持,面对信息资源海量的现状,虽然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学术资源发现系统广泛应用,研究者获取文献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但是数量繁多的工具和系统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和查询时间。笔者从事文献传递工作近10年,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文献资源整合检索系统,经常需要从多个途径,例如数据库、馆藏目录、搜索引擎等进行多次查询,耗费大量时间。如今要开放一个集成全学科资源的新系统难度较大,但是CASHL作为专业性的文献传递平台,整合资源是可行的,因此CASHL有必要为人文社科学者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文献资源平台,对文献资源进行高效整合,让国内读者直接在CASHL平台上就能获取所需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而无需从多个文献传递平台获取文献。这样既能提高CASHL对用户的粘性,让人文社科学者在寻找外文文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CASHL,同时愿意选择CASHL平台作为学术研究的必要工具,实现CASHL文献资源的最大利用。CASHL平台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有效整合人文社科文献资源

CASHL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发展馆藏资源,为学术性文献资源的保障做了很多工作,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采购到更多的重要学术资源。在通过有限经费增加馆藏资源的同时,我们可以考虑从别的方面补充或者整合资源,使资源充分揭示出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1.1 有效整合合作馆的馆藏资源

目前CASHL的人文社科类文献包含17个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馆藏、70个文科专款使用馆的馆藏、以及上海图书馆的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期刊,这些馆的人文社科类文献逐日增加、随时更新,而CASHL目前馆藏数据的更新节奏是季度或者年度更新,如能提高更新周期,势必能更为及时、完整地显示CASHL馆藏资源,让提供馆的人文社科类资源有效整合在CASHL平台上,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同时需要提高现有馆藏资源揭示的准确性,实现随时发现错误随时修正信息,而非采取定期更新和修正的方式,从而提高文献的满足率。

3.1.2 丰富资源类型

目前CASHL平台以图书、期刊、缩微文献为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文社科类的文献资源类型日益丰富,比如印度国家社科文献中心(NationalSocial Science Documentation Centre,NASS-DOC)提供期刊论文、图书、图书部分章节、政府报告、工作报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非书手稿、杂志报纸、视听资料等多种类型的文献。为了让读者能在一站式平台上检索、获取文献,应该逐步增加学位论文、报告、百科全书、统计数据等类型的文献,以满足读者不同的学术研究需要。

3.1.3 发展具有特色馆藏资源的图书馆为合作馆

目前CASHL的合作机构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科研机构。2012年底,上海图书馆与CASHL合作,2014年上海图书馆接收图书借阅请求115笔,在所有21个文献提供馆中排行第9,这115笔中满足101笔,在所有21个提供馆中排名第5,可见上海图书馆为CASHL的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研究CASHL的资源布局和文献保障方面的文献,如肖珑、李峰、武桂云、钟建法(2010)、李浩凌(2010))等人的论文可以看出,我国的人文社科资源还比较薄弱,CASHL一方面通过采购在弥补,另一方面应考虑把国内现有的其他人文社科资源融入CASHL平台。据了解,目前中国高校的一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特色,如吉林大学的日文馆藏、黑龙江大学的俄文馆藏、延边大学的朝鲜文馆藏、山东大学的韩文馆藏、清华大学的文科馆馆藏等,但由于技术原因尚未能完全揭示出来;另外一些专业图书馆,如日本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人文社科外文图书也很丰富,因此可以根据馆藏资源特色,适当增加一些服务馆或者让原有服务馆的馆藏资源继续纳入,使得国内的人文社科外文资源能够更好地整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国内就能享受到更多的外文资源,从而节省文献传递费用。

3.1.4 汇入更多的中文资源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目前包含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精品中文期刊,该数据库旨在建设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公益性社会科学精品期刊数据库,最大的社会科学开放获取平台,实现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目前CASHL平台上提供该数据库的链接,同时CASHL用户登录之后可以直接阅读全文,为中文人文社科资源的揭示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同时还增加特色中文数据库,如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可见,尽管CASHL的初衷是构建人文社科外文文献资源平台,但是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对人文社科的中文资源也有必要揭示,供读者在同一个平台上检索获取,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如本科学生对中文文献需求比较多,研究生、教师除了中文文献更需要外文文献。今后应继续整合中文的人文社科资源,形成一个多语种的人文社科平台。

3.1.5 有效整合免费学术资源

目前,网络上免费的资源非常多,如OA期刊资源、免费电子图书、各个学校的机构库、学位论文库等等,如能把这部分免费文献资源进行整理,选择权威性、学术性比较高的免费资源,把这些免费资源的链接整合在CASHL平台上,能对CASHL资源作很好补充,从而也能提高CASHL平台的知名度和使用率。免费资源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人文素养培育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因而旅游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拔上,除了学生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名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旅游企业并被企业所接受,与其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可见,高职旅游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地理环境与旅行游览相互关系的学科,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旅游服务从业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它综合了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涵盖面广,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各个领域,是学习其他旅游专业知识的基石。基于这样的地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门课程,将课程教学和人文素养培育相结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一、充分挖掘《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熏陶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主要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条线索;区域旅游将我国分为旅游区,每个旅游区也是由旅游资源――旅游点――旅游地这样的线索来讲区域旅游的发展,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甚至是区域旅游,都蕴涵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也就是说,都包含了“人文旅游”在内,所谓“人文旅游”主要的内涵,不仅指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成为旅游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旅游与文化的全面契合,使旅游超脱于一种经济产业,成为关心人性需求与释放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运动。

1.从旅游资源来分析,比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城、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通过旅游,起到培育的作用。包括文化名人的榜样培育、民间艺术的培育、民族英雄的培育等等。旅游开发必须依托文化,需要体现人文素养,哪怕是一块石头、一项布置、一种氛围。正因为如此,所以更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能够深切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来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在讲旅游资源时,可能有的老师会忽略对自然旅游资源人文素养的挖掘,事实上,没有绝对的自然旅游资源,所谓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是人文化了的自然旅游资源。例如山地旅游资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多佛教名山,道教名山,还有很多风景名山,这些都是人化了的自然,无不包含了各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特别是挖掘长江、黄河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文培育,意义应该更加深远。

2.从区域旅游来分析,同样可以挖掘人文素养熏陶学生。如西北旅游大区,它被称为万山之祖,江河之源。像黄河,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西向东,蜿蜒数千公里,奔流入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东方文化的孵化器。塔里木河,则是流淌在塔里木盆地大漠中的生命之河,是中国西部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亘古永存、万川源一的山脉与河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构筑了西部和中原大地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人文地理格局。通过这些山川走向,进而将东方中国和世界连接在一起,正因这种纵横东西的人文地理架构,造就了东方民族的人文思想的鸟瞰八荒、驰骋天下的精神底蕴。这种人文素养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处处可以挖掘。

二、合理规划和设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人文素养内涵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核心。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以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向自然、人文兼容,文化性与专业性兼具;向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际应用性特征的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在内容体系上除主要研究中国的旅游实际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理论旅游地理和应用旅游地理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重复,重点突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客流规律,旅游市场需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在旅游管理专业或专业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中均有专门的讲授;另一方面旅游资源是一国、一地区发展旅游的基本前提。在现代旅游活动三要素中,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旅游资源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突出重点,该课程应把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划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让学生明确中国旅游资源的种类、成因、地域分布特点、主要代表性景区景点以及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特征、主要旅游路线等。

2.加强内容深度,提高人文素养。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可以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风采的自然、人文景观,并揭示它们形成、发展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树立旅游意识。对于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要加深涉及到的地理、历史、建筑、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爱护旅游设施。

3.引入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关注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会发生不断变化,出现新的趋势。为了适应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目的地会不断地进行再次开发,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我们应把旅游地理研究的新理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动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时刻关注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意识

1.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的讲授需要大量的图片、地图、视频、音频等材料。多媒体技术是集各种信息载体,包括文字、符号、声音、图形、语言、静止画面以及活动影像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声音、语言、图片等综合讲解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旅游景点,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直观性和趣味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利用照片、视频等材料向学生介绍长江、黄河、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的特征、成因等状况时,就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境更容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2.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课堂讲授法虽然因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比较多的信息而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但是其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及创新。针对课堂讲授法的不足,我们可以引进课堂讨论法、提问法、自学指导法等一些其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针对课时较少,许多领域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和提问法,给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或熟悉的旅游资源状况,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收集资料,提高表达能力和管理的组织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通过野外实践教学,感受人文素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基础,以应用性为动力,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眼目睹中国的山山水水,以及各种历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广袤无边的山水景观,这样更能激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激情。如让学生亲眼目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壶口瀑布,学生就自然能够感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意境;让学生亲眼目睹“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学生就会不由地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登长城,同学们也不由地感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第12篇

摘要: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