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时间:2022-08-14 08:49: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1篇

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我决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地去学习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到达自我的目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1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

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2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3第三章

1、【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4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①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②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

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知识体系 题型分析 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的一门重要学科,往往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其难度较大,往往被许多文科生认定为自己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高中地理的考试范围往往较广,因此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更广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相比于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高中地理的逻辑性更强,难度更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高中地理在试卷中的考查点往往不仅是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联想到其他方面,例如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题的解答还需要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高中地理的难度较大,复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科目越需要学生花心思复习,尤其是容易拉开差距的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一、建立知识体系,扎实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庞杂,复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将地理知识归类,分模块建立知识大纲,这样的知识大纲条理更加清楚,复习和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顺序依次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也可以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学生可以总结出日照这部分的知识,将日照这一大模块的知识独立出来,然后“切碎”成影响日照长短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程度的因素等等。

常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重点归纳作为复习的重点,例如河流的洪涝灾害这一部分,通常会被出成综合大题,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格外用心,要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知识体系的排布方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怎么整理有助于自己理解和复习就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析题型,总结出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于我们高中地理的考试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要想攻克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获得高分,就需要对高中地理考试的题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地理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往往是选择题,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而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从答案中选择正确选项。2.排除法。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的答案中地理现象罗列的较多,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可以将确认错误的选项排除,重点分析剩余选项。这一类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还可以运用到别的学科。3.对比法。如果单选题有多个选项都正确,那么学生需要重新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将答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合理的答案选项。

高中地理的试卷中还有一种题型就是综合题,其考查形式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描述题、措施题、评价题等等,描述题通常是让学生描述某一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是某一位置的地理成因,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需要答题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将问题描述出来;措施题是指问题设置为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应提出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例如,措施类题目最常询问的就是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生态不平衡的治理措施等。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题目,找出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治理这一类地理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如果是资源短缺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开源节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类题目通常是要学生写出这一类地理现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这一类题目的解答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如果题目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学生还可以从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三、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题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般的答题过程,熟悉解答大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考试的时候能保持更加清晰和条理的思路。首先,学生在接触到一道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审题,将材料中的文字细看一遍,找出关键词,如果材料给的是图片或表格,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图片或者表格,从这些图片或者表格中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条件,弄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分析这些关键词或者隐含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在脑中进行简单的归纳。

第3篇

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应缺少美育,而应让地理之美无处不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地理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善于表现美、善于创造美,并能引导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地理学科的美育价值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应有的体现。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学者赫尔伯特・里德说:“美育不仅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素质教育需要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美”,享受到“美”。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美育的认识。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地理新课程的内容美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部分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美”。高中地理(必修)所有版本中的地理知识就体现了地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美。例如:人教舨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在学习这一册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宇宙中的地球”了解太阳的贡献、地球的运动,体会科学规律之美;通过“地表形态的塑造”了解天地山川的形成原因,体会自然纯朴之美;通过“地球上的大气和地球上的水”了解地理环境的主要因子,体会局部与整体之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从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知识中,介绍人类的城市发展、交通规划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地理科学中的生活之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更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国内外案例,向学生展示区域地理中的和谐之美。事实上,现行的各版本课本不仅撷取了能体现地理科学之美的学习内容,连课本编排也有很大的变化,更注重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改版后的高中地理各版本课本,不仅版面扩大,而且改为彩色制版,书中的地图、示意图都是彩色的,还新添加了许多地理照片,用丰富的图片语言来说明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特征,更加形象生动,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书中的文字材料也一改传统的白纸黑字,变为柔和的浅绿色。新课程地理课本不仅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读本。有学生说,现在的地理书真好“看”,他们不再把教科书看作是上课时的附属品,而当作自己学习科学知识的好伙伴。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地趣新课程内容的逻辑美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综合性特点,反映了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一定顺序和层次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这种知识结构体系体现了地理知识所持有的逻辑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对新知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教师备课时就要把地理知识整理成“点、线、体”知识结构体系,上课时按顺序、分层次展开这个知识结构体系,以使教学的内容结构富有逻辑美。在这里“点”即知识点,“线”是指用以表达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各种线段,“体”是指由“点”和“线”构成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整理要本着“系统化、层次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简明精练、突出规律”的原则,使整理成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具有“字数精少、知识层次高,层次鲜明、从属关系清”等优点,体现出顺序、层次和因果特征等逻辑美。用逻辑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之美

良好积极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身体、精神、认知、情感和谐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使自己处于最喜欢、最幸福、最完善的心境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无比高涨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因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学生如果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依据课本进行学习,必定能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美。地理课本的每一课都有包括文字、图表、图意说明或问题、阅读材料和活动在内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可以全讲详讲,也可以精选精讲;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也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行阅渎。每章后的“问题研究”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显现个性发挥自主性的好机会。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知识时,课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雨林的前途是满足当地人发展的需要进行开发还是出于长远利益进行保护?提出两种不同观点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森林作为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的重大影响,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两面性,科学评价人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这一探究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这一探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问题的解决会带给学生快乐和成就感。教师要一切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教”,所有的“教”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越来越爱学,越来越会学,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美。

总之,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发展。美到处都有,无处不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都是地理课程资源,包含着言之不尽的美。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用眼睛去审视、用心灵去体验、用生命去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用标准悦耳的普通话、工整潇洒的硬笔字、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轻松幽默的课堂语言,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让学生充分体会地理课堂之美,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

第4篇

一、理论背景

现在大部分中学地理课堂依旧是传统的“旧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很多教师都只注重大批量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导致有些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效率低下,从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国内外有关专家近年来对思维导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思维导图是由关键词或者图形标识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它和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地理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加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地理教学的分析

1.运用思维导图做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的引进,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上把握地理知识,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预习时间和内容的选择要以高中地理知识具体的难度和教学进度为基准。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比如,教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是本章最难的部分,涉及初中地理、立体几何、物理知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等,有的学生初中地理没学好或者没学,立体几何也还没学,高中物理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还没有学,所以学生要学习这一节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节的学习,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不是简单地把书看一遍,笔者将本节的思维导图印发给学生,如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课前预习,学生对本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难点重点有所了解。上课时,通过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述地球运动的意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并结合思维导图来完成,这样借助思维导图,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课堂上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地理板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板书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很多时候的板书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多以线性板书呈现出来。而传统的线性板书形式强调表达完整,书写内容较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笔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必修二农业以农业第一课时为例,通常的线性板书如下面左图:

直线的、单维的、单调的线性板书形式难以刺激学生自然的发散性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右图的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可将知识的内在联系性清楚地呈现出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应用灵活,可节省大量记笔记的时间和复习时间;利于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和迁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相应激发,能够更深入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3.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复习以往的地理知识

复习和总结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琐碎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和归纳。思维导图的应用,通过关键词以点带线,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完善的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更省力更高效。思维导图应用灵活,知识的归纳具有可视性,这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小高考复习期间,对必修2“农业”和“工业”这两张知识点的复习,笔者借助思维导图,上课之前在黑板上把板书框架画好,上课时边讲边填写,通过这样的对比联系,老师上课顺畅,学生记忆比较快捷,让学生抓住“具体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这两大主线,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在课后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图,巩固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设计的知识脉络图为教学基础,将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点,教学中的重点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等等,在图中标出来。并对这些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而对于重难点之外的其他知识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引下,以课题为基础,建立多组课题。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题中一直保持激昂状态,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正理性这一节,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先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各小组根据阅读情况画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思维导图。最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把思维图展示出来,有一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就是图中的思维导图。通过画思维导图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质是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统一的演化过程。

三、结束语

思维导图可运用于地理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容易,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并不断积累经验,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得到有效提升。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直观性教学 教学应用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对抽象化的各种知识进行直观性分析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学大多需要学生能有三维空间的想象,要把整个世界的地理构型等全部记忆清楚,这就需要老师借助科学的手段使这些知识更加直观性。现代社会,科学很发达,随着PPT、视频动画等软件在教学中的逐渐应用,老师很容易将复杂的、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视频三维教学或者是动画演示,使教学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可是现如今高中地理教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

一、现今高中地理教学遇见的问题

1.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

一些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单一化,不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高中地理,老师只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比如:在进行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分析教学时,老师就只讲解哪些地方是平原等,并没有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个对平原、高原、盆地的基本区分点,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应试等危害很大。老师只简单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遇见对于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概而过,那么学生只单纯记忆并不理解,这样的地理课堂没有任何意义。

2.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不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老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只是将复杂的课本知识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探索可以怎样更好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互相反问,举一反三,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明白知识点,这样会使学生思想产生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高中地理知识很复杂,比如:各地的地形气候等的区分,一些老师是列好表格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很差,仍然将知识表达得很复杂,很难懂。在进行地球经纬度、经纬线教学时,拿一个地球仪进行教学就可以了,可是多数老师仍要在黑板上板书画一个地球的侧面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太抽象,不能让学生在实体模型上获取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高中地理直观教学措施

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性教学。

无论是地球的运转规律还是地球各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都需要老师将知识具体化。更何况,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多媒体设备教学已经在学校里得到应用,老师不能只应用旧式的板书的教学方式,将要所讲的教学知识以幻灯片、视频动画等方式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随着地球自转,各个地球的大洲甚至更加细致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将地球利用动画的方式制成一个实体自转模型,将各地的气候变化规律等知识绘制在模型上,结合动画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所学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同时,这样做使高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化,老师授课相对变得轻松。

利用多媒体设备授课,不仅符合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的理念,更为老师和学生解决了高中地理知识难教、难学的困境,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习的一种方法。

2.高中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更具直观性。

教育来源于生活,老师只有将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东西进行教学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观地使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高中地理知识,比如:当学生去旅游的时候,会到不同的地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方的一些地理知识。如果学生到了云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体会云南多种不同的气候,将各种气候的特点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获得高中地理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的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老师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高中地理直观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措施,老师在进行授课准备时,一定要将所教学高中地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融入备课中。

3.高中地理课后作业巩固注重直观性。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尤其是高中地理这门知识复杂难记忆的学科,所以,老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得更加注重直观性,而不是那种默写知识点等旧的方式。高中地理课后作业需要老师精心准备。比如:老师在教授地球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时,除了要在课上进行细致教学外,还应该布置比较注重直观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之后买一个地球仪,在重要的经纬线上做标注,拍照发到班里的公众邮箱,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简单,学生还愿意做,既达到了巩固高中地理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直观性教学很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在教学质量上还是在学生的听课效率上,都很受大众关注。高中地理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进行直观性教学的应用非常重要。将高中地理知识化繁就简,将抽象的高中地理知识借助实物或者是多媒体设备具体化,更加直观性地教学是每一个老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进行探索的任务和目标,需要每一位老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刘艳丽.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贯彻直观教学[J].商场现代化,2012(28).

第6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推崇将教学理念更加生活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势,可以传授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更加的融入生活,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纵观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正处于一个交替的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兴的教学方法之间进行系统的转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但是,在进行整体交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发展性的问题,传统的理念不容改观,新进的方式不成熟等等,将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推上了一个地域性、资源型、方法性具有一定差异特点的局面。下文将详细的产生器差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

1.1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有很多相抵触的因素,十分明显的同时并深入的影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广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事业遍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域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些方面在我国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城市中的学生,由于视野开阔,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比较超前,在通过此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上面比较容易接受,会加快地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的步伐。

1.2对于教育事业所涉及到的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为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推广中遇到了阻碍,使其在运用范围中受到局限,得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区域稳定,但是其中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在进行教育资源配备上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学质量及师资配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且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难易区别。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这种教育资源的根本差异显现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而易见,对偏远山区来说,地理教学生活化将很难实施,主要因为教师人员的缺失,地理模型的配备,课程安排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

1.3教育工作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其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合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高中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推广、结合、分析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对于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初衷造成影响,使其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因素影响莫过于,面对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推广中,教学理念不具备完整性,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大多数用到的方法也是依据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演变而成的,其发挥的效用不足以适应如今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体质,因此,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进行简单剖析

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来说,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便于清楚牢记。下面对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方法体现来着重阐述。

2.1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地图作为专题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的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地图的学习、认识、看懂的能力水平。地图是地理课程的主要围绕点,整个课程的设计将是以其为中心展开的,也是地理教学中比较难的重点部分。因此,采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将为地图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给学生到来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下文将对于具体的课程要求进行举例阐述。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是关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讲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步骤:首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前,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安排:教书根据书本上进行总结性的将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类进行清晰,根据学生生活所处的区域或者学校的具体区域等环境来进行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通过对我国的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各个季风区。组织学生感受所处环境或者生活周边的的气候特点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明了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中,各个区域季风气候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将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补充作为问题的总结,从而完成整节课程的教授。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要有具体安排: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于书本上关于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涉及到的区域特点等结合地图册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针对班级里的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提问,对其家乡的气候、降水等特点进行阐述,根据此自然特点,找出所处的季风气候区。然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小组内学生来对于家乡的气候条件进行阐述,根据课本所讲述的区分季风气候区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所处哪个季风气候区。此种方法可加深同学们对于各季风气候区的特点印象,方便记忆。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对本节课讲述的知识点进行复述,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最后,将进行教学方式的总结,通过此种生活化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图信息的理解能力增强,提高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高效性。

2.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下面将根据具体的地理实例进行生活化方法的分析。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方法: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3.1地理教学的现状要求地理教学生活化。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教育问题是全国人民所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就是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大部分的教师目的比较明确,为了应付高考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讲学习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归纳运用以及阶梯技巧分析等方面上,放弃了对于课本本身的生活元素的找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与生活相融合,将学习的目的偏离了生活的轨道,把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讲述的枯燥无味,这种教育方式肯定都会被取代,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生活中的感悟在课本及教学中不能领悟到的,地理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区使学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3.2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因为将地理教学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所以,地理教学的内同更多是源自生活的同时高于生活,它是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发现、揭秘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于地理进行探索及学习,就必须让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点,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多动手,提高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信息,真正的做到教学与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与时俱进,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3.3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我国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等,这就需要教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变化、社会动态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死来、用于探知、勤于动手。地理学科是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的边界学科,综合性质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走进生活,提高精神愉悦性。

4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 教学

一、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造的一种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以主题为主干,从中央向四周的分支放射。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形象具体地反映了人类大脑的自然结构和放射思维具象化的过程。通过调动人类大脑的机能,将右脑存储的图像、想象等感性知识和左脑自身逻辑、语言等理性思维联系起来,可以得到一张主干突出、分支明晰、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能够将整个思考过程透明化、可视化并且跃然纸上,从而实现充分开发大脑的潜在机能和拓展发散思维的目标。由于思维导图能将线性知识变为层级化的构架图,所以运用到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的地理课程的性质是集综合性、地域性为一体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学科。其中,“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最后,众所周知,高中地理由必修和选修组成,从知识层面方面上,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中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上,许多学生会产生不以为意的不良动机。然而,思维导图的出现就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结合起来。

思维导图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从微观上看,它有主次之分,每一个分支相对独立,并且又能够衍生出更多的结构。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义里,我们清楚地知道高中地理是一门整体性与局部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学科。然而,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零散、琐碎的知识点相互衔接成直观性强的系统整体。思维导图虽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示,但是具体的构图框架和结构可以灵活多变。根据个人思维模式和记忆方式的差异性,能够创造出主题相同、形式不同的思维导图。针对高中学生思维相对成熟独立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思维导图,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创新思维,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时,教师首先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思维导图的建构是一个从繁到简的重组归纳过程,教师要根据课程知识的难易程度判断所授课知识是否运用思维导图。以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为例:必修一的主要内容以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水资源及海水运动,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以及陆地自然带等自然地理为主。这部分知识对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对高一学生来讲,难度特别大。所以在课堂教学或学生课后练习、测验中更适合导入各类思维导图。然而,必修二以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及环境等人文地理为主,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多为陈述性的知识,对理解、记忆的要求较高,所以这部分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总体要求较低。但也不是一概而论,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课本中,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第一节“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等,这部分内容很简单,就不适合运用思维导图。而必修二课本中,第三、第四章中农业、工业的区位及主要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形成,这些内容比较繁琐且联系十分紧密,在课堂上导入思维导图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充分地甄别教学内容是否适用于思维导图,那么课堂教学也会成为一个难易混淆、本末倒置的过程。教师根据知识深度循序渐进地运用思维导图,初步引导学生学会用放射式的思维构建一个主题与分支明确清晰的图形框架,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熟悉、更牢靠。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法宝。首先,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将本节课中关键词和学生的疑问当成思维导图中的枝干提炼出来,一是探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二是探寻学生在本节课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点地进行授课,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其次,高中地理课堂要求学生“脑动、眼动、耳动、手动”。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曾经做过一个“是否做笔记对课堂听讲效果影响”的实验,结果证明记笔记对课堂听讲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时,思维始终跟着教师积极思考,眼睛和耳朵也高度集中地获取相关信息,手则要将思考的过程直观表现出来。最后,思维导图式的笔记相较传统线性结构的笔记模式,提高了学生在课堂记笔记的效率,通过关键词的延伸能够产生精简明了的效果。所以思维导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且缩短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自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思维导图是巩固知识、快速解题的坚强后盾。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让我们知道,学得的知识在一天之后会被遗忘的只剩25%。因此我们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人的大脑并不是一个“记忆容器”,教师也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复习方式就是以看、背和反复做题为主,这种方式既枯燥乏味又没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在新授课时,思维导图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已经将图画、关键词、数字等有利于记忆的因素凸现出来,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就是模拟逻辑理性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学生在巩固知识时,可以将思维导图的内容按顺序从关键字到主干、分支回想一遍或者重新组合。这样的复习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使他们在细微知识点上做到不缺不漏。地理学科常以图画、图表的方式进行出题,学生在答题时通常要用较多的时间分析图画所带来的信息,进而再思考解决的办法。然而,解题就是从问题出发,采用逆向思维逐个击破的过程。问题是我们要寻求的答案,而题目所透露的信息就是处于思维导图起始状态或者中间过程的某个信息,学生根据问题的实质向正确的方向推进就能够得到答案。

三、努力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既要能够保证学生在必修阶段完成学习目标,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众多的难题,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直观性、逻辑性强的教学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尝试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

在初级阶段,教师先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思维的差异性,从而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实现放射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熟悉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后,可以让其独立完成。在预习阶段学生根据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教师授课时对照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查缺补漏的完善工作。教师要积极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另外,教师既要因势利导将其他适用的思维导图类型介绍给学生,又要将这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应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帮助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

四、结语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工具,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的使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认知方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拓宽了解题的思路。这是一种利于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王锐.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功能的再开发.浙江教育科学,2011(4) .

[2]付小英.试论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新课程:教师,2009(12).

第8篇

高中地理知识是对地球上地理现象的抽象,从空间上来说,包括地球和其他星球,中国和世界各国;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天体运动,气流运动,各地人口、经济、农业、工业等知识。一方面,一些抽象知识需要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具体的解说;另一方面,内容丰富的地理现象需要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感受和了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时代要求,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在需求。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将教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通过动态的形象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走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故事视频《复活节岛的悲剧》,伴随着故事的讲述,学生迅速走进了拉帕努伊人的生活。这个物产丰富的小岛因为人口的快速增加,从8000人增加到20000人,而岛上食物只能供应20000人,严重的差比,使得拉帕努伊人找不到食物,处于饥饿之中,最后岛上只剩下100多人。这样的展示方式给予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学生对人口容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思考什么是合理的人口容量,怎么能够计算出,地球的合理人口容量是多少等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抽象知识的形象化

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天体地理知识,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要花很多课时量进行讲解,但是仍然是一个教学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通过实物展示和挂图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但是,这样的展示方式对于立体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是比较难的,他们无法准确够理解内容。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展示平面的图画、立体的图像,而且可以展示动态的动画,这就为地理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支撑。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画全面演示地球的自转,以及从南半球和北半球上看地球不同的运动方向,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昼夜更替、时差等现象,近似椭圆形的地球公转;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画出太阳光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从而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样理解太阳公转知识点就容易得多。

3.利用多媒体技术,化近为远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世界各地,包括不同地区的地理地貌和人文生态,学生通过实践所能接触的地理地貌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与自己生活较远的地理知识时产生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从未见过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提供感性认识。例如:在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教学中,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而在讲解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学生虽然能理解知识点,但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错,这就是因为没有视觉的刺激,学生不能将知识内化。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西部地区的风光展示给学生,在迎风坡和向阳的地方,植被茂密,植物能长一人高;而在背风坡几乎没有植被,土地。通过这样的视觉感受,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

4.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高中地理设计的范围、内容、空间都很广,这些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和挂图、实物的支撑,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影响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需要对比的表格、需要展示的图片图画、随堂检测试题展示给学生,从而节约时间,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例如:地形图通常是教师教学中需要花较长时间解读的内容,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看着自己的书本,然后跟随教师的语言进行识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稍慢、注意力发生一点转移,就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解读,从而造成教学的不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地形图通过不同的颜色进行标示,然后将课本中的地形图展示在PPT上,全班同学看着PPT跟教师共同解读,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手势、指点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地形知识的强化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多个地形图,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第9篇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第10篇

关键词: 小高考地理复习 “点” “线” “面”

在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是高考前的热身和前站,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提供一个契机,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和自我评判和完善、改进学习方法与技巧的一个驿站。“点、线、面”这种立体策略的复习方法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主构建学科体系,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一、明确“点、线、面”策略的基础是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

1.把握复习深度。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这样阐述的: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明确测试范围。

测试范围为必修1、必修2、和必修3,要求为:(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及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能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够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搞清楚测试的要求,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是“知道”“了解”“理解”还是“结合实例,分析”,必须认真研读、揣摩,讲解到位。

二、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形成三位一体

1.“点”。

所谓点,是指对小高考来说的考点,只要做到每个考点都熟练掌握,得A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考点知识要逐个掌握,尤其对后进生更要要求到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关好记忆关,确保学生熟悉所有考点,并人人过关。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背诵或是到黑板上默写等方式检查和督促学生有效记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不容易记忆和高频考点,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或是小组内互相提背的形式进行消化和加强。通过这些简单可行的方式可以查缺补漏,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加强记忆,从而为下面的复习和最终的小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还可以用学生的“记”与“背”概括。在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看书,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熟悉每个要考的知识个体——知识点,即要突出主干知识点等重点内容,但是边缘知识点也不能留死角。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要意识到,并且自己整理,而不是看教辅资料已经整理好的而简单地背默。

另外,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地理知识是以一定的地图或图表为载体的,因此这里的知识点也包括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上都有的地图或图表。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2.“线”。

所谓线,是指在记忆每个考点知识点的情况下,要明确相关考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说这种上推、下推的联系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为考点知识形成框架、实现“单线联系”打好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就某个考点知识为点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比如:货币的本质,除了知道货币的本质以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就会想到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如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等。教师可以以学生所想到的为点,根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为学生理一个清晰的知识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从而为主观题的解答拓宽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的实现可以概括为教师的“讲”与“引”。

第11篇

关键词:沧州;乡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引言

“乡土”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区域环境资源实体。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了这个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素质、人口状况、教育现状、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因素。

新课标将乡土的范围界定为学校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就课程涵盖的范围而言,乡土地理范围一般指省级行政区以下的地区,含市、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其区域地理特征,从而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Ⅱ、Ⅲ湘教版)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对沧州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

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章节时,教材以扬州的变迁这一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但是笔者在备课时发现,用沧州市区形态和商业网点发展的案例完全能深刻地说明问题。于是笔者决定这一节就以本市为例,先分析沧州市近几年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接着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有何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交通条件对本市的“同天购物中心”、“华北商厦、颐和商城一带”超级市场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沧州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2.淡化乡土地理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地图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居民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例如在采用“沧州地区成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案例来讲解过度抽取地下水带来的后果时,对沧州的历史、具体沉降幅度等都仅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讨论沉降的原因、后果以及措施等,并与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联系起来。

3.课外活动渗透

地理离不开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学生要从身边的生活环境入手,乡土地理为地理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般课外渗透可以结合教材的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沧州市开发区工业区、运河区工业区、新华区工业区进行分组调查,问卷调查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实地拍摄农民工的状况,上网搜索农民工的感人事迹,教师讲述自己每天坐公车看到的司机或乘客对农民工的态度。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对农民工的同情和敬意中,最后他们一致表示一定要尊重我们身边的农民工。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既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是应对新高考的一种教学策略,同时还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随着高考文综的改革和培养公民综合素养的需要,乡土地理将越来越受关注。

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要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和想象空间。教师结合乡土案例教学,联系当地实际,积极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和调查活动,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具体实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作者能力及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仅是研究的第一步,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扣紧“教材-教学-实践功能”的主线,以一种新的思路构建乡土地理,即以乡土地理为主轴,融乡土历史、乡土语文、乡土生物等内容,立足沧州地区的特色,展示沧州地区的精彩,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为沧州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使乡土地理真正成为乡土教育的最佳载体,从而达到解决沧州乡土地理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波.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研究[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全文数据库,2005(10).

[2]贾金萍,张淑莉.利用乡土地理教材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教育――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5]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文本解读 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都日益重视文本解读,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重视文本解读。只有重视文本解读,正确、合理、科学、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把握地理课堂教学方向,才能理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及教师怎样教的问题,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文本解读常道常闻,但是高中地理文本如何解读?如何解读文本才是正确、合理、科学、深入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教学一线的高中地理教师。基于此,笔者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湘教版》“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的教学实例,从文本解读的含义、正确的步骤及文本处理等方面,探讨如何解读文本,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地理文本解读

常言“上好地理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该言彰显了地理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有地理教师问了,“平时常听文本解读,但地理文本指什么?什么是地理文本解读”?

(一)何为“地理文本”。

“地理文本”即地理教材。目前浙江省高中地理教材使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包括《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3本必修教材及《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本选修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由正文、活动、阅读、图像四大系统组成:正文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活动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载体;阅读是对正文地理知识的说明与补充,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图像最能凸显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强化地理图表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总之,这四大系统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理文本。

(二)何为“地理文本解读”。

“地理文本解读”即解读地理文本,具体指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标准内容,对高中地理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中每章节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把握和有效利用。

二、高中地理文本解读策略

(一)走进课标,依据课标解读文本。

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的文本解读是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的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文本解读的指南。只有解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才能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才能合理地使用文本、处理文本,从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有效地理教学。

课程标准内容如何解读?第一,要对课标内容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认知内容”是什么。第二,依据课标内容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学生学习水平。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标内容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第四,细化课标内容。举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的课标内容如下:“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首先,分解课标:确认其“行为条件”为“以某区域为例”;其“行为动词”为“分析”和“了解”;其“认知内容”为“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其次,行为动词“分析”和“了解”:本课标内容的学习水平有理解水平和了解水平。再次,依据“行为条件”,分析本课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如下:本课标内容的“行为条件”为“以某区域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区域典型案例的学习,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以及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其他区域中。

最后,细化课标如下:

1.以某区域为例,可理解为任选世界或中国农业生产有特点的区域。如我们使用的湘教版选择“以美国为例”,但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都选择“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

2.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既需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角度考虑,又要发现其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最后还需确定其主导性条件。

3.分析某区域农业的布局特点时,需考虑该区域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判断该区域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并分析农业布局最主要的特点等。

4.了解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需建立在深入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农业发展方向,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综上所述,该课标内容要求、学习应落实在某区域上,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是知识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是学习目的。

(二)走进教材,厘清知识体系。

教材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施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要以教材为载体,这一切都可见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多么重要。教材内容如何解读?要实现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要经历通读、细读和研读的过程。首先,通读教材的正文内容,初步认识教材的主体内容;其次,细读教材的正文、活动、阅读、图像等所有内容,理清它们各自功能及逻辑关系;最后,研读教材,尤其是正文部分,力求在课标内容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举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首先,通读本节教材的正文内容,初步认识本节教材的主体由“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大知识点组成。其次,细读教材的正文、活动、阅读、图像等所有内容:知识点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采用图文结合方式概述农业生产条件,并安排P52活动题,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接着安排P52另一活动题和阅读材料,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点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先概述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依据及目的,接着通过“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并结合P53阅读材料和活动题,进一步分析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知识点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先概述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安排P54的阅读材料,最后教材按照“问题一对策”的方式,介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并附上个“阅读材料”和“活动”。最后,依据之前对应课标的解读内容研读教材:其一,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一是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商品经济、交通运输条件和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社会经济条件入手思考;本节教材的重点二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应先理清农业生产布局特点、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农业带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抓住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等主要农业带的分布位置及生产条件的分析。其二,根据教材并结合环境保护知识,分析美国过去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其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课标内容要求虽为了解水平,但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应提升为理解水平,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较陌生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以及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要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和研究。

综上所述,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与途径。

(三)走进学生,依据学情解读文本。

地理文本即地理教材,地理教材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新课程改革中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通过正确、合理、科学、深入的文本解读之后,需要有效处理地理文本,注重教材的挖掘与整合、拓展与延伸,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有效地理教学。举例:“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若按“教教材”的思路,本节教学的顺序依次为“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若按“用教材教”的思路,本节教学顺序可调整为“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其处理如下:新课导入一般会简介美国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和乳畜产品等的产量及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与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特点相关,即可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依据、目的及具体表现――农业带等,接着引导学生看“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和乳畜带等的分布位置),分别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如此文本处理的好处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分布(地理事实)中分析农业布局特点和农业生产条件(地理原理与规律),处理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特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本节教学的重难点――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在教学中可按照“发现问题一找出原因一探讨对策”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或查阅资料,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再给出某一区域,如中国或中国东北地区,提出拓展要求,在课外尝试用以上案例法分析某一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一个精巧的教学设计、成功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达成,均建立在正确、合理、科学、深入的文本解读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重视且坚持文本解读,因为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生命的体系,它会常读常新、常解常新。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