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00:5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思想品德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思想品德教育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5.075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感情形成的特定环境
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形成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农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不得不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正常的家庭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家庭教育面临着严重缺失,孩子思想情感的发展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学校全体教师并不是全部都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全体教师在全力以赴地抓教学质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班主任在抓,鲜少有人问津;第二,没有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不能从评价中获得成功、成长的快乐;第三,学校结合上级部门要求,会开展一些时令性的教育活动,但局限性较大,而且活动多流于形式,还有更广阔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有待开辟。综上所述,有效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体系,便成了农村寄宿制小学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与实践
(一)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大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生活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是寄宿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要抓的主要方面,即要想让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新的进展,我们就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并全面激活这三支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久地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1.加强学生的个体管理,建立全面的管理和考评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除了正常的学习和纪律方面的管理外,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发型着装、生活纪律、就餐秩序、生活区卫生等。首先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考评制度,做好及时的检查反馈和整改;并根据考评制度对逐一项量化,做好表彰奖励与违规处罚,最后,每月一汇总,对违纪严重的进行处理,对优秀学生予以表彰。2.加强班级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使命。班主任要建立包涵班级工作各个方面在内的量化考核制度,包括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床铺整齐、就餐秩序等。考核的目的就是要督促人人做好,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建立的班级一日常规量化考核或班级量化周考核制度,学生如有违反,除扣除个人分数,还要扣除班级分数,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分数列后的予以处罚,列前的班级予以奖励。3.重视生活区管理,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生活区的管理是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区域,首先需从生活教师中选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担任生活部主任,组建生活区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评细则,不断加强培训,提升生活教师的素质,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以红领巾监督岗、学生值班等配合生活教师加强检查,按照考核细则做好考评记录。定期召开班主任、生活部的工作交流会议,及时反馈,将班主任的考核与深入生活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相结合,提高生活区的管理力度,依靠规范而科学的管理,向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发挥和结合好区域特色和地域优势,投入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娱乐场馆和课外活动要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书法、绘画、器乐、合唱、舞蹈、棋类、特色跳绳、抖空竹、地书字等兴趣小组有序地开展,以满足学生娱乐、参与、创造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要巩固好学生在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就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1.家长会。家长会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让家长对学校、教师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效果。2.“校讯通”。教师利用“校讯通”系统,可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临时通知等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学校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可以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得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自身的素质和教育学生的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钻研业务知识,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从而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一、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必要性
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教与学的需要。原来的思想品德课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设计大量的活动内容,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积极意义。活动教学形式活泼,学生乐于接受,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活动教学重视活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感悟人生。可以说,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感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个基本特点,其中实践性所强调的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讲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针对课本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对教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所面临的问题
1.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想品德活动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有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活动教学仅仅是搞搞形式而已,对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有些家长认为,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只要抓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开展活动课,让学生去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要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开放性题目频繁出现在中考试卷上,这些题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目标不明确,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活动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学生越高兴越好,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结果出现了这种现象:思想品德课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品表演、朗诵诗歌、辩论赛、有奖竞猜、分组讨论等,学生积极参与,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竟不知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3.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为了组织一堂活动课,教师要制定活动方案、安排人员、准备工具等,学生也要排练节目、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这要比平时的常规课教学复杂得多,往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师生要提前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去准备一堂活动课。开展活动课时,课堂非常热闹,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上课,所以还要安排特定的场所。而组织一次校外活动,考虑到安全、时间、经费等因素,所以可能性就更小了。
4.课堂纪律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
活动课绝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课”,应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课,而且要强化纪律。加强纪律并不是限制学生活动,而是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完成。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同学可能比较兴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影响课堂纪律;有些班级本身的上课纪律就比较差;有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此时,教师可以事先和学生说明情况,也要请班主任老师帮忙,加强纪律方面的教育。
三、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教师要为活动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活动课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同时要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有的学生由于自身性格、个人喜好、能力的原因而不愿参与活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得到和谐的发展。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一、挖掘生活中的实例,熏陶学生的情感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例如: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先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然后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如何应对挫折。这样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挫折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加深对挫折的含义的理解。原来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中或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碍或干扰,从而形成了对挫折应有的正确态度,那就是正确对待。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一个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沉湎于电子游戏,导致成绩下降,未能考上普通高中。然后让学生分析导致挫折的原因。学生对于这种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例子很熟悉,纷纷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主观原因:结交不良朋友,沉湎于电子游戏,面对不良诱惑不能正确面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积极探究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视角伸向广阔的社会,进一步拓展生活外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例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春节期间,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各类打折促销活动接踵而来,诸如“满500送200,满1000送300”、“买二赠一”等活动。为了这样的“便宜”,很多人都在疯狂地抢购,但回家后却后悔了,因为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请学生谈谈: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怎样看待这种消费行为?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情境浮现在我们眼前,讨论中大家都体会到消费必须要理性。在教学“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课前让学生做一个调查:采访本班的一位任课老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任教学科,教龄,对本班的评价和期望,兴趣爱好,最爱读的书,每天在学校里需要处理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设计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等等。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积极生活态度
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阵地。思想品德教育要放飞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认识社会,用学习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使知识与生活相连,学习与实践同行。这种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谈大道理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例如:在学习“学会自我保护”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针对“不法侵害未发生之时、不法侵害正在发生和不法侵害已经发生以后,作为未成年人该怎么去做”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这一讨论探究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分为喜羊羊团队、懒羊羊团队、美羊羊团队、沸羊羊团队、快羊羊团队……用竞争机制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样的实践活动既紧扣了教学目的,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课后探究环节,拓展自悟践行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识更行。”思想品德教学应进行拓展,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不妨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设计一个“自悟践行”环节,让学生在对知识总结归纳后进行自我感悟,学生言简意赅地讲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的收获,通过探究得到的启示,及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什么样的新认识,如何带着新收获和启示走进新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中,就设计了“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接着再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在学生发言交流中得出结论: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方法来摆脱,以避免其危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学生的行为是否养成,知识的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等能否得到体现,这个环节就是贯彻知行学原则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思想品德学科担负着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堂更成为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教育,引导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的主阵地。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偏重灌输,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就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达到思品内化的目的,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思想品德课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不仅使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
2)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实现品德内化。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许多理论概念显得抽象难懂。其实,再艰深的理论都来源于现实,再难懂的概念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对此,信息技术正可以大显神通。
比如在教授“学会自我保护”一课时,笔者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简单地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当堂检测、反馈解析,而是用多媒体播放《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课件,从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讲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情境,深深触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然后,整堂课都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展开,或讨论,或总结。貌似空话的理论不仅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更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这样不仅完成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完成由“知”到“行”的过渡,实现品德的内化。
3)借助信息技术,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
自主性学习有3方面突出特点。①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学习的控制者、包办者。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②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学生所学内容的开放性,它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去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③学习的建构性。建构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它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这样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负担,而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好地实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建构性。它更强调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做到自主学习。
当然,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1)运用要适当。借助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思品学科特点、教材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参与情况,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恰当的精简、组合,适度应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优势,更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经过多年的教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式方法。
一、差异化对待学生和教学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意识到,思想品德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思想品德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思想品德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思想品德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烈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思想品德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思想品德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四、总结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思想品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95-01
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与美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需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来讲,文章重点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现状,结合学校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为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献计献策,推动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与相关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巨大进步和长远发展,为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使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获得全面发展:1.各地中小学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2.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起到了引导与培养的积极作用;3.结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将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形式,突出了中小学在孩子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上的重要影响力。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的是,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其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由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产生的阻碍。
(二)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的不足之处
1.从中小学教师方面来讲:某些教师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不合理现象,使学校日常开办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体现不出实际意义;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主讲教师,其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激发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思想品德培养失去积极性;教师没有联系到学生的年龄、情感、阅历等特点,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2.从中小学生方面来讲:应试教育观念使学生错误的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不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因此对思想品德课表现出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被动式的进行学习,无法真正领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个别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情况有所不足,导致学生在校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出现抵触心理;社会现象也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有影响,尤其是中学生,因此已经较多的开始接触到社会,因为某些社会现象会对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动摇。
二、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在教学形式上做出合理的改变,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思想品德学习,潜移默化的养成好的思想品德。关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开展方式,可以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讲解课本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开展互动活动,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达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开办思想品德教育讲座,聘请思想品德教育研究学者,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诱导。
(二)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其心理教育工作
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尚未形成,二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次数还比较少,三是自身的思想品德不够坚定。因此,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角度看待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辅导学生的心理工作,促使学生在面对思想品德教育时,能够积极乐观面对,能够主动接受学习。
(三)联系生活实际,为中小学生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做出分析与验证
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是比较单纯的,他们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思想品德观念上是比较浅薄的,所以我们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根据实际生活的现象,向中小学生讲解什么是好的思想品德,什么又是不好的思想品德,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生活中明确思想品德培养的正确方向。
思想品德学科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几年来,我县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下面从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教学常规的实施、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空间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的。
一、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
(一)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每学期开学前,我们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按课文内容找出所教年级的教学要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总目标和每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道德教育、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二)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管理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观摩课、评优课的课堂教学的研讨,忽视平时教学的全程管理。我们认为,评优、观摩课只是使教师获得学习机会,加强师资培训的一个方面,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但这种做法很难达到大面积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管理,应把重点放在直接影响教与学质量各个环节的全程管理上,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1.抓备课。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大纲,手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并根据所教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结构,选择好适当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的实效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板书,问题要注意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各基层学校在抓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了备课质量。
2.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要全面,要有“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具体要求。
(2)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
(3)要有适当的难度和密度,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讨论和练习等活动。
(4)要严密组织教与学的思路和过程,重视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向反馈信息,又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绪学习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反馈信息。要求教师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利用反馈信息进行自我批评、自我调节的能力。
3.抓好课内外结合。班级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课后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社会,鼓励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把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引进课堂或班会、晨会等课中去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再引导他们去分析、判断、评价,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这样使学生感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真实性。
4.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组织了送教下乡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本县省市优秀课教师孙淑君、孙彩杰、王晓智等到八面城、双庙子、三江口、亮中、金家、宝力这六个教研网做示范课,县教研员做专题讲座。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常规管理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思想品德课教学秩序,大面积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我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的制定,为我们提供了管理的依据。在实施教学常规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自我学习,明确常规。我们县教研室为全县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一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明确制定教学常规的目的,了解常规对制定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成绩考核以及课内外结合等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全面实施教学常规作好了思想上、行动上的准备。
(二)培训骨干,实施常规。我们县教研部门针对我县思想品德课教学城镇好于农村,农村中心小学好于村小学这一具体现状,为了更好落实本学科教学常规,先后举办三次县级规模的骨干培训班。第一次培训了乡镇教研员,第二次培训了县级骨干教师,第三次培训了刚刚上岗的中师毕业生,三次共培训七百多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结合思品课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举办了学习教学大纲讲座,进行了各年级典型教材的分析。乡镇教研员回去后,在本乡镇都举办了类似的培训班和召开了各年段的教研会,从反馈的信息看,效果是很好的。
(三)组织验收,落实常规。我们县教研部门把基层学校划为五个教研网,县教研室组织对各教研网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和验收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是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查阅教师学科计划、备课、作业批改、试卷、教具制作等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已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学常规的实施,我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了“三大变化”。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实施教学常规过程中广大教师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思想品德课虽然每周只有一课时,但它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抱着对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思品课。现在我县各基层学校要求当思品课专职或兼职教师的越来越多了,要求参加评选本科优秀课的越来越多了,九五期间进行省级思品学科专题试验的就有两个学校,而且每校都有主任或校长专门负责。“抓思想品德课为重,上好思想品德课为荣”的风气正在形成。
二是教学上的质变。实施教学常规管理后,基层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把常规落到实处。我们结合省市有关课堂教学指标及评定标准,随时抽查了课堂教学情况,经评定,优秀课和较好课占绝大多数。从教师队伍来看,我县部分思品课教师是由班主任兼任,实施常规前,不少教师潜心钻研语文数学教学,感到思品课教学难以入门。教学常规下发落实后,广大教师摆正了语文数学课与思品课的位置。现在不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能按常规要求上好课。
三是教育途径的多变。《辽宁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常规》中,有对本学科应主动与各科教学、班队会、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合力的要求。我县各基层学校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与各种教育途径结合起来。如县实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两史一情”教育相结合,八面东街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法制启蒙教育相结合,八面实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少先队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等等。这种以思想品德教学为主,引出教育途径的多变,已成为我县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
三、加强横向联系,扩大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思想品德课每周只有一节,它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固然是有效的,同时又是有限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改革,要求我们解决这一矛盾,使每周一节40分钟的品德课扩大到更多倍的教育活动,使各个渠道、各个途径都能围绕一个教育内容发挥积极作用,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不断增强道德情感,不断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的横向联系,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空间。
加强教育横向联系的基本途径
1.与各学科教学结合,渗透品德教育内容。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经常途径。要求任课教师选好教学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以所任学科的教学特点为最佳结合点,将思品课教育内容自然地融于教学过程中。如小学六册语文课《一件棉衣》,讲的是在抗战时期艰苦朴素的故事。一件灰土布棉衣,已经穿过几冬了,两个胳膊肘上都打了补丁,袖口上的棉花也露出来了,可主席还不肯换新的。这一课内容与思想品德教材第六册中的《不比吃穿》一课内容联系密切,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渗透、深化艰苦朴素是美德的观点,教育学生要学习和发扬革命前辈艰苦朴素的美德,做到勤俭节约,不比吃穿。
2.与班主任工作挂勾,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班主任工作主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教育活动,做好班级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不论是否任思想品德课,都要掌握本周思品课的教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强化道德观点,联系学生实际深入浅出地进行实践指导,并联系贯彻《守则》《规范》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表扬,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如结合思品课《节约水电》、《不比吃穿》的教学,班主任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可联系《规范》第八条“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要节约水电”的内容,强化观点,进行检查、指导、评比,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构建
高效课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思想品德教师要能够积极适应新课改改革的要求,能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手段的的创新改革,努力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影响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构建,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教师讲得多,师生之间互动的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不停地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学生没有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缺乏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时间,导致教师讲了很多内容,学生也听懂了,但是很快,学生就会把所听到的内容忘掉,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思想品德教学与实践脱节,虽然现在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很多内容的生活性很强,新课改也提出,思想品德教学要能够积极与生活实践挂钩,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现在很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只是课本上的内容,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认为,思想品德离自己很远,学不学无所谓,学生认为思想品德学习较为枯燥,缺乏意义,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教学手段较为传统。信息技术手段已经相当发达,学校教育中也广泛地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很少有教师坚持用多媒体或者是白板进行授课,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利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面黑板授课,只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某个教师要上公开课,才会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原因是教师认为多媒体授课方式应用起来很麻烦,教师都害怕麻烦,所以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内容的承载量有限,整治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制约了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初中思想品德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常态
思想思想品德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思政课程教学而言,其内容相对于简单,很多知识内容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能够给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的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思想品德高校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每节课上课时候,教师只要明确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研究教材内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方式解决自己的不懂的问题,或者是通过与教师交流解决问题,教师主要活动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比如,在教学《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疑问,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很多教师都是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很少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结合,导致一些学生认为思想品德学习毫无现实意义,学习的作用与价值不大, 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不高。其实,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有很多内容的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也是为了指导生活而设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把课文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观点及认识,能够用生动的生活实例进行证明和阐释,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放学后,明明被一群孩子勒索,要他把自己口袋中的钱掏出了,明明没有钱,就被这一群孩子给打了一顿,你帮明明想想要怎么办?通过生活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能够自觉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具有积极的意义。
3.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感恩意识
在应试教育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教师大都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他们过度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德育”,甚至部分小学教学中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所以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大都将基础思品知识、解题方法以及应试技巧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所以导致当前的小学生道德比较缺失,即便有些小学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但是也大都也只是走走过场,无法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因此,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思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言传身教――提升自我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技能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结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从容不迫,言行不一通常是会落人口实,产生非常坏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由于小学生处在人生的最初成长阶段,各种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价值观尚尚未真正形成。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故的真善美、假丑恶还未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导,因此教师作为启蒙者,一言一行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有自身在生活中开朗豁达,在生活中人生态度和思想上值得尊敬和作为榜样才有可能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会思想教育的灵魂,提高自身思想I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真正践行自己所思所想,并发挥一定教学技巧,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三、时事阅读与课外延伸
在小学教育阶段,虽然学生客观理解问题的能力较为一般,但是也需要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培养和提升。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增加一些见闻或知识,包括看新闻、保证或杂志等,阅读时事,把思想品德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所总结的信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与动力,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了解战士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知道中国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从而了解到国防的重要性。让小学生感受到驻守边疆的人民不畏艰苦,为国奉献的情怀,体会军队与人民的鱼水之情,热爱。在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四、实施悬念式教学方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悬念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促使小学生产生探究意识与探索思维,以此来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悬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够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征,精心设置悬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进行《社会呼唤诚信》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悬念:让小学生说诚信成语、讲诚信故事,表现优秀者有奖励?小学生为了得到奖励就会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讲诚信故事或说诚信成语中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与真实含义,并且自己也或做一个诚信的人,而奖励则可以是一个荣誉称号、一朵红花或一句表扬等。
五、角色表演,学会换位思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自我教育 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不断完善。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微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00
微课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烘托课堂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微课已经从大学、高中逐步向初中、小学拓展,成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微课技术,可以将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音视频资源,还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参与、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如何以微课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改变初中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就成为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构建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既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所区别的新的教学活动,又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新型教学资源,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善于从实际学情出发,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利用微课构建高效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乐趣。比如,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这种优越感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的生命,对破坏、践踏生命的行为非常漠视。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微课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风景视频,视频内容是碧蓝的天空,洁白的飞鸟,摇曳的青草,奔跑的羊儿。伴随着视频的播放,我告诉学生:“这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到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我们的世界也因为生命的运动而显得异彩纷呈,同学们必须要学会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然后我继续创设情境,再利用微课给学生分别播放月球的图片和地球的图片,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地球会如此美丽。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
在运用微课辅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突出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要做到层次分明,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微课教学能增强课堂学习的连贯性和科学性,可以随时随地地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讲《严也是一种爱》,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以及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了解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和造成的实际危害;以宽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输赢不可。我利用微课视频给学生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并提出问题:周杰伦小时候有什么困惑?长大以后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都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我组织了一次以“理解的力量”为主题的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子女,一组代表父母,先由“子女”对父母平时的管理提出意见,再由“父母”做出回应,最后教师总结: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和父母平等沟通,和谐相处。
三、巧妙引入新课,切题新颖有趣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实效性差,使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我在教学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利用微课技术引入新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在切题时也力求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比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由于初中生尚处在成长阶段,他们只清楚自己的挫折,而对于“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则领会不深。因此,我通过微课技术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名人遭遇挫折的微课视频,包括孔子早年丧父,成为万世师表;左丘失明著《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著成《史记》;范仲淹被贬,《岳阳楼记》名扬天下;李时珍三次落榜,后有《本草纲目》;贝多芬失聪失明,成为闻名于世的音乐大师。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对观看的视频有何感想。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四、制作精致课件,增强教学实效
如今,有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微课制作掌握不扎实,过分关注微课课件的华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无法专心听讲;还有的微课课件脱离实际,与教学内容不符,对初中生学习新知识造成困扰。在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对课件的重视程度,微课中的PPT画面应该以清淡为主,避免张数太多,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真正让微课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比如,讲《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课前我要求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有哪些特长并收集有关潜能让名人、平凡人创造奇迹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潜能所创造出的生命奇迹,努力去发现自己尚未开发的潜能。在微课课件中,我给学生展示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视频集锦,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奥运健儿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有的学生说:“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去拼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还有的学生说:“人要有自信,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我还在微课课件中展示了课堂互动小游戏,让学生不仅收获到知识和技能,还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要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模式;程序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遵循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以“实践性原则”和“个体性原则”为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新课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讲求课堂的互动,这种教学方法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思路的全面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自己思考的内容往往就保存在内心之中,没有机会进行展示和交流。尤其是对于类似于思想品德课程这类的文科学习,学生的活动机会更少,基本就没有动手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往往会心理厌烦,进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活动,展示自己内心的见解,最终总结出思想品德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二、初中思想品德活动式课堂教学基本程序
1.引入活动内容
通过适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渴求。课堂引入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引入环节的设计,教师有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情境教学引入、复习知识引入、图片导入、提问导入等多种方式都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活动式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要重视“引入”环节,以上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应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引入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信息,因为初中思想品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离不开信息,要让学生在信息的指导下有了活动的具备思路。例如,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这节课,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设计一些直接指向主题的信息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当你考试得第一,同桌却没有及格时,你怎么办?”“你在学校和同学吵架了,回家后妈妈还一直唠唠叨叨,这时你怎么办?”“联欢会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但是你因为家里爷爷生病了,心情不好,这时你怎么办?”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忆生活经历,整理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来整理出下面的活动内容:如果学生有不良的情绪反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讨论选择更为合理的调控情绪的方式;如果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较好,教师要加以鼓励,并让他将“秘诀”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个步骤就是要让学生介入到学习主题之中,最后能够以生活经验为主。
2.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式教师模式离不开“合作学习活动”。合作与交流已经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创造方式之一,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引入合作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任务,让学生展现出独特的设计、创新能力,反映出对许多思想品德问题的独特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随时鼓励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教学《培养爱国情操》时,为了让学生从切身角度来分享对祖国的自豪感,笔者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纸上旅游团”――让学生分享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革命圣地等旅游景点,然后大家分工合作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网上阅读)的形式进行完善和交流。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更让大家深深地体验到了人民的勤劳勇敢,河山的壮丽,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提供有趣味性的、较强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3.体验知识生成
知识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迁移成能力,体验就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活动中,让大家从感知形象活动的角度来体验知识生成。初中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成时期,该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采取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生活模拟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
比如,我们在学习《学会合作交往》时,笔者就设置了“真心行动、快乐体验”活动。从一开始的“学会打招呼”“朋友握握手”到其中的“传递真心话”,然后再到“肢体语言巧运用”等系列活动。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找寻新朋友,握手,写真心话,在活动中应用各种方式,如语言、举止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如何有效地沟通。在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学生个个笑逐颜开,课本知识无形中已通过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交往的快乐,有效完成了教学目的。
4.总结提炼知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演调动了课堂气氛,课堂结构严谨,有层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新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而且,通过课堂总结教学可以使一般知识上升为理论,点出了该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知识的个性与共性联系。例如,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合作!竞争!》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活动任务,让学生收集企业竞争、班级竞争的相关案例,并以各种方式展示这些内容。然后,教学就要进入总结环节,教师要提出问题: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是什么?良好班集体是怎么体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建立良好班集体中,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竞争关系?在学生总结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的知识点就深刻地记录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了。其实,思考对学生来说意义很重要,是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最佳途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我总结的空间。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活动式课堂教学基本程序要依靠“引入活动内容―合作完成任务―总结提炼知识”来开展,全面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