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8 20:5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制造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展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方面,机械制造主要在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不是对机械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技术熟练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论而缺少实际操作的人,所以,要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就机械制造一体化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机械制造一体化;教学改革;策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其涉及了机械加工所{舞}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还有着很鲜明的提点,实践性和很强的综合性.如果我们高校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机械教学方法,还是单纯地以教授为主,使教学的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那么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机械动手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提升,所以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为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对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机械锘《造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长期以来在机械制造的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教师普遍还遣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按照引导进入新课程、教授新澡、练习新知识,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巩固,最后再布置很多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导地位,丽学生的活动一切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学生只是避单纯地知识记忆和简单的练习,缺乏独立的思考时间和买甄的动手操作,机械制造要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纯锨学习理论是没有用处的,只有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才姥培养出高技术的人才。有的高校有实践基地,但是实践鏊地不完善,可供操作的机械少,通常是很多学生围着教师,看教师如何操作,再根据教师的操作进行,但是实践的时间很短暂,并不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逐一操作,这样学生的锻炼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过实际的操作。
职业技能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机械制造一体化教学中,要及时地更新其教育理念,适应现代社会机械制造岗位的需求,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机械应用能力和其动手能力是我 国高职技术学校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学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职业技术学校要建立以实讽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也是社会对我国职业教育新的要求建立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技能训练为基本单元来划分专业的模块,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要将理论知识根据训练的需求渗透到技能训练当中去,从而形成一种一体化的课题模块。这样就可以按照课题模块的需求组成模块课程,再由一体化的教师团队在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训的一体化。实现一体化进行的步骤: (1)划分机械制造专业模块。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制造的操作技能可以分为以钳工技能操作为主、切肖0金属技能操作为辅以及切削金属为主、钳工技能操作为辅的两种数学方向。在钳工技能为主的模块教学课程包括基础模块、钆加工模块、钳工的基本技能模块和测量模块等十种为一级授块。在把一级模块详细划分为二级模块,例如将钳工的基孟二技能模块分为锉削模块、锯削模块和划线模块等二级模块再将二级模块划分成为三级模块。这样按照逐渐递进则,教学的内容就会更加具体。 (2)建立课题模块。根专业模块的划分,将三级模块划分为各种实习的课题,再囊过实习课题的目标和任务、制造设计的加工图纸来确定学校实训知识的内容的具体要求,然后按照实训知识的需要来设计理论知识的渗透,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训知识中去,使其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机械一体化的课题模块。 (3)建立模块课程。把一个课题当成模块课程的基本单元,进而形成课题模块,再由几个课题模块构建成三级模块 这样根据三级模块的基本框架,就可以形成单位为一级模块的模块的谍程。根据以上建立成的模块课程步骤,把机械制造专业的诞程进行重新整合,就可以建议一个全新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建立一体化的实堋基地在建立机械制造的模块课程体系之后,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教学一体化进行的最重要环节。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根据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来建立实训基地,例如建立钳工划线实训基地、刮研实训基地、精密研磨实训基地、钳工锉锯实训基地等,这样可以满足从技师到中技工三个层次的基本机械制造技能训练的需要。商职院校要根据模块课程的内容、实训的课程时问和学生的数量来确定实训基地的数量,每种模块课程的实训基地最少要建立一个,以保证每一个实训的学生都有一个工位。学生学习的顺序要按照模块课程建立的并行关系与课程进行的先后顺序,再结合实训基地的数量和时问限制来制定课程的教学计划,每个班级要按照教学的进度安排的基地顾序严格地执行。学生经过各种模块课程实训基地技能学习,就了可以完成所有的技能训练和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学习,从而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培养一体化教师一 体化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其既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又可以进行模块课程实训基地技能操作的教学,这样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机械制造生产经验的人才是十分缺乏的,现在高职院校还是严重缺乏这样的一体化教师,所以要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引进和培养等诸多方式来进行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建立。(1)建立一体化教师的团队。
一 体化模块课程的教师团队是由一个可以完成本模块课程教学的实训教师和一个专业的机械制造理论教师领导几个比较年轻的教师而组成的。这样模块课程的教学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团队分工协作来共同完成,这样就可以暂时的解决缺少一体化教师的问题,还可以让很多教师可以找到 自己的教学位置。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下,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和互相帮助实现共同提高,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也会很快。使其快速的成为一名一体化教师。在每一个模块课程的教师可以完成本模块的教学后,就可以在相关的模块课程间进行逐步的流动教学和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多掌握一门相关的模块教学,最后成为一名独立的一体化教师。 (2)安排实训基地的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实训教师的实际技能操作能力很强,但是其专业理论水平还是很有限,高职院校选择这样的技术水平高而理论水平有限的教师到相关的高等院校进行专业系统的培g.lI,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要激励实训教师在业余的时间到高等院校进修,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的效果。 (3)把专业的理论教师安排到企业中进行技术实践。这样使得专业的教师可以了解到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以及相关的设备和将来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使专业教师在企业的一线生产中提高 自身的技术能力,向实践丰富的技术人员学习,这样就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对教师要进行短期的培训和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学习。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到国家师资培训场所去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还要安摊一些教师到一些高水准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请一些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和经验十分丰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座,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快速的建设处一支一体化的教师团队,为机械制造专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理论高技术的全能人才。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制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合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在这样的教学体系下,不能在以学期为考核的标准了,要根据木块课程体系的新特点来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在新的考核体系下,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每完成一个三级模块课题的学习,就可以进行一次考核评价,每完成一个二级模块课程的学习可以进行一次综合的评价,如果评价通过,可以允许学生进入到下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没有通过综合评价的学生,还要继续留在本模块进行重新学习直至通过为止。在确定学生的成绩时可以参照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的高低来进行 。
结束语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把一些很复杂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渗透到了很直观的实训中去,这样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划分相关的不同的模块,这种模块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还可以加强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力.让理性的学习与实际的操作结合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传统的机械制造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所以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李 霞,倪向东,马 蓉。等.机械设计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葛 云,魏 敏,王卫兵,等.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O09(o6).张莉莉.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7(02).万志坚.高职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力.职业技术教育,2oo9(32).张莉莉.浅谈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综合化改革[J].职业技术。2006(1o).】李玉兰,赵丽丽.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职业,2Ol0(03).刘伟标.关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职业,2OlO(02).李文明,文长安。浅谈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现场参观和教学[J】.职业,2009(36).李 勇。强化兴趣与直观教学促进中职学校《机械制图》
万方数据 课程改革f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
关键词:机械制造;实训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4102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工艺设计、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等等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综合实训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为学生今后能在上述岗位上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撑。如何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对该门课程构建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的组合系统,通常具有目标、内容和过程三个要素。因此,机制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可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
1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
综合实训是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前的一门综合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安排在大学教学的最后一学年,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训的开展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丰富并活跃学生的思想,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和创新。同时综合实训的训练项目也要不断的推陈出新,要以项目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生产的能力。
2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在其结构形成过程中,应确立起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式。针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构建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结构形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强化应用上,同时实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据较大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其二,综合实训的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串起来。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各类专业课中的实践课都是根据相关课程分布在各个学期中进行的,相应的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够,不够系统,学生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试验。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故在设置实训内容的时候必须将各个单一工种用产品串接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得到地就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具有完整过程的工程概念,在综合设计与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本报告可对机械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和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一次全面总结。结合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针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故建议构建如下的结构形式:以小班为单位,自主选择实训产品,项目要求难度适当、与机械相关。在产品确定之后,再将学生以实训产品的主要零件分成若干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至少负责一件以上的零件设计制造,每个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实训任务,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产品的验收。以产品研制的四个过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试制、分析总结),将综合实训也分为相应四个阶段。下表为主要实训阶段及教学要求。
表1实训的四个阶段
序号1实训
阶段1主要内容1基本要求1涉及课程11产品
设计1针对某选定的实训项目设计出完整的产品工程图和相关技术参数11、选择一个原理结构最优,又符合实际加工能力的方案作为选定的产品
2、严格按照工程实际要求完成装配图1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CAD/CAM21工艺
设计1设计相应零件的工程图,工艺规程设计,编制出零件制造的工艺文件11、分析产品装配图,了解所设计零件在产品中的位置和功用,对该零件提出技术要求,分析其主要技术关键和应相应采取的工艺措施
2、工艺审查,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
3、编制工艺文件1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1加工
试制1操作机床验证本人所编工艺工序、按分工、逐步加工实训零件11、熟悉工艺文件中选定的机床设备的操作、听从指挥、严格按照要求,安全操作机床
2、按照本人所编工艺文件,逐步加工实训零件
3、对于数控机床应进行数值计算,逐断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单,并输入CNC装置的存储器中,再进行加工1金属切削机床、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编程41组装调
试及分
析1组装调试实训产品、实训报告撰写11、对加工出的零件进行质量检测、如尺寸检测、形位误差、粗糙度的检测等等
2、以班级为单位将实训产品装配组装
3、整理实训报告:装配图、工序卡片、技术问题、处理结果及个人体会1产品质量检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
课程体系过程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看课程体系的要素构成,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实施和评价两个部分。关于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学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具备实训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借助社会力量,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合理选择校内或校外实训场地,以确保实训环节的正常进行。同时,指导老师是保证综合实训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要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采取双向选择原则。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往在考核学生的实践环节时一般更注重结果,指导老师通过批改实习报告、到课率及现场操作来考核学生,但是综合实训课程相对于以往的实践环节来说,过程持续时间更长,指导老师不能随时盯着每个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放松自己,平时不好好钻研,到最后要交成果的时候敷衍了事、实训报告也会存在少许抄袭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学生评价体系。与一般的实践环节一样,综合实训的成绩还是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等次单独记入成绩档案,而等级的评定不再是仅仅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来进行,还要增加答辩环节,具体操作是通过学生陈述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现场老师提问来给出相应的成绩,如果说答辩成绩不合格,那么整个实训成绩也不合格,也就是说该环节具有一票否决制,增设这一环节并加大成绩比例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设计的产品完全理解掌握。整个评价过程可以由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可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虽然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教师评价体系。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训各环节中教师应明确遵循的质量标准及要求,再由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全程监督检查,除了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外,还要重点检查教学质量,再结合学生评教结果,以及同本人见面,最终为指导老师进行打分评价。该评价结果将被纳入年度考核之中。
4结束语
本文根据机械制造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了机制专业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旨在更好的解决该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确保通过综合实训、学生能够真正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登明,刘亚磊,刘明尧.提高机械类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6,(02).
[2]李大磊,李锋,张建立.机械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7).
[3]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325.
[4]张宝昌,刘海峰.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48250.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此文为江西科技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编号:JY14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机械制造工艺对保证机械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工艺方案,零件的质量、加工的难易程度、加工生产率及加工成本也有很大差别。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工艺问题的分析能力,使他们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下,设计出最优的工艺过程方案,同时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内容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又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 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是很难学好这门课的。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就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一大特点。
一、将课本理论知识纳入相应的工程应用背景中
对于课程中偏重于应用的知识需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比如工件定位、机床夹具和装配等相关知识,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理想情况下,单纯从几何和力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长圆柱销和短圆柱销的定位效果应该一样才对,因此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长圆柱销限制四个自由度,短圆柱销限制两个自由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显然大家都很难接受。这时,就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将定位销和被定位零件都赋予一定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再考虑到它们的加工误差等因素,对其定位时受到的切削力、夹紧力、重力等力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就很容易看出,如果用短圆柱销像长圆柱销一样来限制工件转动方向的自由度,势必会造成零件定位面或者定位元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很难保证,虽然理想状态下可行,但实际并不可行,所以短圆柱销只能用来限制两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
在先修的专业基础课及金工实习等实践课中,学生对通用机床、通用夹具的认识已经先入为主,对机床专用夹具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学习夹具设计的积极性。在讲解夹具的内容前,通过对大批量生产中手动装夹与专用装夹效率的对比,以及观摩专用夹具的一些视频教材,使学生对专用夹具的重要性有了清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注重实验环节教学
本课程安排有几次实验课,“机床静刚度的测量”、“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等实验对课堂理论学习都能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是一个难点。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不但对自激振动的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自激振动的危害和预防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通过“镗杆的自激振动与消振”实验,学生对自激振动的影响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了解到切削用量、刀具几何参数及低刚度主轴位置对镗杆自振的影响规律,并学习了冲击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及效果。
三、适时安排课程设计任务
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不仅需要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有关知识,也需要金属切削原理、机床与刀具等方面的知识。为了达到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相互促进,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讲解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时就下达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这就等于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也就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是主动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了理论教学。另外也节省了课程设计查阅资料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完善自己的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典型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往往在网络上可以找到,这就使一部分学习目标不太明确的学生投机取巧,不认真思考,从网络上下载抄袭,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基于此情况,并考虑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部分设计题目利用教师科研设备里的典型零部件,其他设计题目由教师收集,避免与传统设计题目的重复,并由以前的4人一组改为现在的2人一组,使每位学生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尽可能地避免抄袭现象。
四、重视学生校内实训
在教学中讲解完车削加工方法及编写加工工艺流程的基本原则后,可设置关于车削加工的多个实训任务,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要求,来创建情景和提出具体的图纸要求,如先安排学生加工简单阶台轴、再加工带孔或螺纹的阶台轴、 最后加工薄壁筒等工件,每加工一个工件前,要求学生们按照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图纸的要求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加工工艺流程卡,确定合理的切削刀具、切削参数及相关量具等,并由老师对每个人的流程卡进行评改后,要求每个同学按照各自所编的流程卡在机床上进行独立加工工件的操作任务。通过这种实践训练,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五、指导学生校外实习
在校内教授完该课程和完成了校内各个项目的实训任务后,可以利用具有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安排一周的校外实习。按照企业的加工环境、加工方式、加工要求、检验方法等进行实习,按照先跟师傅进行师带徒的训练,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训练的步骤进行。通过校外实习,学生能将校内所学更好的与企业所需进行结合,这样既能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工作的重要性,也能很好的完成他们从学生到技能工人角色的过渡和转变,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融入企业增强适应能力。
加强《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后,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教学内容易懂、易学、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动手能力有所增强。 经过不断分析总结,完善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体系,使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相互促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摘 要】《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该课专业知识晦涩抽象,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对于该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发出了一整套“1+N”课程包,实践证明,该课程包实施效果良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真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机械核心课程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2013R30052)。
作者简介:陈晓(1983—),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工学硕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CAD/CAM。
0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加工共性问题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中等复杂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工艺、工艺装备等制造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地加深学习打下基础。
1 《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设计理念
原有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而从中独立出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摆脱了以知识点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的惯例,在做好充分的岗位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以真实企业典型零件作为教学载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整合了知识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构建“1+N”课程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全程参与,努力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校企融合,紧跟先进技术发展、提升就业能力。该“1+N”的课程包具体内涵体现如下:
“1+N”课程包的“1”即“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指一项核心的高端技能,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灵魂,对接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接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N”即N种相关技能,N种相关技能是指围绕“一技之长”的N种辅助技能组合,以全面发展为主线,对接岗位(群)的风险控制能力,对接经营管理方法,对接人文素养等。由此:
1.1 “1”的内涵释义
“1”——学习该课程所能掌握的1项核心技能:该课程紧密对接“机械工艺员”领班岗位,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具有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实施工艺规程的能力。
1.2 “N”的内涵拓展
学习该课程应同时具备以下两方面技能:(1)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知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2)熟悉现场“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
2 《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开发与实施
现以“减速器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为教学案例,分析该项目“1+N”课程包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2.1 布置学习任务
2.2 “减速器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情境能力目标描述
1)1项核心技能:(1)熟练装配的概念、装配精度;(2)掌握各种装配方法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常见应用;(3)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要求与依据;(4)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方法与内容。
2)“N”项辅助技能:(1)熟悉装配工艺基础知识;(2)理解机器的装配精度、机器的组成和装配工艺系统图;(3)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4)理解结构的装配工艺性;(5)掌握装配尺寸链;(6)具备质量意识、并能兼顾成本核对,降低生产成本能力;(7)具备现场“6S”管理能力。
2.3 设计学习情境
该情境的学习与工作流程如下:(1)咨询;(2)决策计划;(3)实施;(4)检查评估;(5)课内实践;(6)学习检查。
本情境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四个步骤来进行,工作结束后安排课内实践项目——“双联齿轮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本情境采用单班分组方式教学,每班分8组。该情境教学分如下5个步骤进行实施。
步骤一:资讯(4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参观、讨论、教师指导
任务:学生从接到的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为下一步的决策、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1)掌握装配的概念、装配精度;(2)有哪些装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常见应用;(3)分析减速器的结构特点;(4)分析减速器的可装配性及装配工艺性;(5)装配要求及验收要求。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8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1名),各组根据任务工作单和资讯工作单完成必要的信息搜集,每组选4人准备发言。
步骤二:决策、计划
学时:6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学生在资讯阶段,了解了装配的基本工艺信息,接下来在决策、计划阶段,需对具体确定减速器装配的生产组织形式,划分装配单元,并制定出该减速器的装配工艺方案,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1)原始资料的搜集研究;(2)确定装配生产的组织形式;(3)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划分装配工序;(4)编写装配工艺卡和工序卡;(5)制定装配检验与试验规范。
步骤三:实施(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四步教学法
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心,以各小组所制定的工艺方案为项目实施产品装配,同时对每一个完成的工作步骤进行记录和归档,并完成下面的工作:(1)填写装配工艺过程卡片;(2)零件常用的修复方法;(3)装配工作安全和事故防护规定;(4)交流沟通和工艺管理。
步骤四:检查、评估(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监督
任务:通过实施阶段的工作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总结,完成如下三个方面的任务:(1)装配工艺规程的要求及依据;(2)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方法、内容的比较评估;(3)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4)工时定额评估;(5)装配工艺方案的评价。
步骤五:课内实践(6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项目教学法
任务: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浙江丰立机电有限公司参与减速器的实际装配工作,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1)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2)产品常用装配方法;(3)减速器装配要求及验收要求;(4)减速器验收方法。
上述案例详细的分析了该课程包实施的步骤、采取的教学方法,阐明了该课程包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有效实施“1+N”课程包,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1)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轨
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工种的应知、应会相衔接,课程理论考试与职业技术等级考核相融通,实训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通。实践教学考核以学生实际加工零件的质量为评判依据。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发挥与校企合作优势,对合作企业在线产品进行筛选,精心设计典型“核心实例”,将企业的实际产品作为承载知识、技能的任务,结合岗位工作流程,在教师引导资讯和操作演示后,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融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企业的专业人士和校内专任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和独立操作法,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专题录像等),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基地,由教师进行以实际零件加工为目标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学习空间与工作现场一体化。
(4)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角色转化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基地,设置真实情境教学环境中完成,多媒体情境教学环境下进行引导资讯、计划和决策,操作实施在真实的岗位上,身临其境的角色,激发学生职业意识,从而初步完成学生-学徒-上岗的角色转化,为进一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5)教学评价方式更趋多元,综合考评学生的整体素质
多元化评价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理论考核(30%):(1)课程问答;(2)习题解答;(3)项目汇报;(4)过程作业、文件;2)技能考核(50%):(1)职业规范;(2)制定方案能力;(3)项目执行能力;(4)项目汇报、资料整理;3)职业素养(20%):(1)团队协作能力;(2)创新能力;(3)职业态度、工作作风。
3 总结评价
经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课程包实施的一年多时间,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对于该课的专业知识都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该课程“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深入学生的心中,真正的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江华,吴小邦,主编.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马敏莉,主编.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对机械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以及对机械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提出新的迫切要求。尽管各所高校对机械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改革,围绕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方法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如:课程知识面较窄,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综合运用基本理论与知识进行工艺设计的方法训练不够等。为了适应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形势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必要对其教学体系和方法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现有的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较长时期保持不变,比较偏重工艺理论分析,缺乏面向制造业生产实际的内容。为此,我们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精内容、广知识、宽适应。通过编写教材,改革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一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增加面大面广的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注重学生基础工艺知识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扩充代表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特种加工、高速和超高速加工、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等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内容。另一方面针对课程性质,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尽量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课程实验环节安排12学时,做到紧密结合实践学习工艺知识,而不死记硬背。
(二)强化实践锻炼。“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课程学习之后又安排1周的课程实训。课程实训对于培养学生掌握机器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综合知识,熟练使用相关手册,正确地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掌握综合分析生产中影响加工质量、生产率和加工成本的因素,以及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实际零件的加工工艺为题材,按照实际生产过程来指导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接受工程训练,有效减少设计盲目性、随意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课程实习建设的需要,制订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内容。为了彻底解决以往学生实习时光看不练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合格的产品,我们制作出几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卡片,装备在车间。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首先了解零件的结构,然后熟悉加工的操作工艺过程及注意事项,并亲自动手操作机器(车床、钻床、磨床等)、制作零件。另外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仅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
(四)结合生产实习深化理解。学生在2.5年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半年的毕业前实习,进行机械工程认识实习,实习的地点和内容都是在实际生产企业进行,这些企业的实习内容主要围绕机械制造工艺展开。通过较为系统的实践接触。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统一起来,今后更好服务于生产劳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实习过程结合我国机械产品在质量、品种、效率等方面的现状以及今后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向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现场,以制造工艺为主线,了解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系统理解工艺系统的刀具、机床、夹具,工件等各要素在生产现场的具体功能和应用,在工程实例分析中总结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五)教学手段多样化。为适应“广知识、少学时,精内容”的要求,我们自主开发该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例如,用动画模拟分析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过程的影响因素等,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课件不应该成为教案的简单复制,需要形象、直观,又要重点突出,在使用课件时如果信息量过大,文字过多,学生由于精力集中阅读屏幕内容,往往会忽视了对内容的理解,也来不及做笔记。因此,黑板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应将多媒体屏幕与黑板结合起来。
经过多年的就业为导向的实习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我校机械专业越来越多学生和全国各地的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建立实习培养关系。实践环节题目可以直接来自就业企业,面向生产实际,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可以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共同指导。使得实习学生既能完成相关的理论学习,又能提前了解、体会到所服务的企业生产实际。
三、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展望
课程改革有机整合、优化、拓展了“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理论课程、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生产实习等环节的教学内容,系统改革原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和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内容,使得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教学更能适应新时期制造技术发展和我校学生的培养要求。
今后改革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着手,尤其是要协调好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前后协调、内容递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 教学资源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96-0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传统专业,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此类专业,该专业的服务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部署和重点发展领域,如何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如何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重点。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由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合并重组)有60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2011年我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经过三年来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及省教育厅、财政厅的项目考核。回顾几年来的工作,体会颇多,下面就将我院的实际经验谈谈如何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升服务装备制造产业的能力。
一、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要激励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就要给其一席之地,我们首先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企业调研制度,每学期都安排教学副主任及教研室主任深入企业进行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能力、课程标准的调研工作,接收企业信息反馈,跟踪企业技术发展。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校外实习企业兼职实习指导聘用办法及教师管理制度》,从合作企业及行业中聘请16名技术能手担任专业兼职教师,负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指导以及学生校外企业实习阶段指导与管理。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甚至无偿服务,达到双赢互惠的效果,与校企合作企业双向挂牌,互认顾问和基地(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既服务学生实习也能服务教师下企业实践;设置员工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专职的培训,为企业作广告宣传,将企业案例引入教材、课堂、课题,作为教学、科研内容以宣传企业。校内的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带轮承揽企业的经营业务,并为企业争取更多客户,通过学院的校企合作处建立保障制度,使校企双方利益都能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将强化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切入点,第一学年实施“通用基础课程+实训项目”,第二学年实施“专业方向课+实训项目”,第三学年实施“生产实例课+顶岗实习”教学。这样的整体设计安排,既保证了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强化了与就业岗位对接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时积极开展假期企业调研与实习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活动,成立了专业技术社团,下设机加协会、数控协会、三维设计协会等多个生产实习学生团队,每个团队根据企业倒班原则划分小组。利用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及周六、周日,开展多工种的生产加工,并将专业社团的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模式进行了布置,按照企业化模式进行管理,营造了企业化的生产环境,刀具、材料的发放按照企业制度进行,设立了实习班组,部分实习工种按照企业模式进行上下午倒班,参照企业模式及制度进行日考核、周考核,通过多种措施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仿真化环境中进行企业化生产,从而达到尽早熟悉企业环境的目的。此外,还开展了制图员、一级与二级AutoCAD绘图员、中级数控车工、中级数控铣工、中级普通车工、中级钳工、三维CAD模具设计应用工程师、三维CAM数控编程应用工程师、高级模具师等11项职业技能证书认证工作,毕业生“毕业证+职业技能证”的双证书获证率达100%。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我院实现全校范围无线网络覆盖,借助微信平台、QQ平台、校园网络、手机大客户等方式实现校园无界化,教学资源无界化,师生互动无界化。8门核心专业课做成网络课程,更有“AutoCAD图纸设计”等多门省级精品课,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或获取相关资料。全部专业课程开发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机构动画,录像等开展教学。此外,还与金兴汽车内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UG及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机械加工工艺的虚拟设计及虚拟生产;与上海宇龙软件工程公司合作开发机电控制仿真软件及数控维修仿真软件,使软件更有针对性,更符合专业实际需要。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国家交流,与美国欧特克公司正式签属协议,成立国内高职院校中唯一的Autodesk?ADN应用开发实验室,为东北地区的Autodesk用户提供应用及开发技术支持,共同建设职业院校“CAD课程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双方共同申报并举办省级机械、建筑类职业技能大赛并组织选手参加全国大赛。
四、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直被认为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采用集中学习、自学、研讨交流等方式转变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把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内涵,在全系营造学习氛围,搭建平台,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加强教师的对外学习和交流:开展了国际交流培训工作,派出三名教师赴韩国釜山科技大学参加机械智能化技术研发培训;开展了企业师资培训,派出两名教师参加了辽宁省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企业实践;开展高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派出三名教师参加了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素质培训;开展了专项技术培训,派出三名教师参加欧特克等跨国公司开展的软件技术培训;开展了劳动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派出四名教师参加了省人社厅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评员专业技术培训等。在加强培训的同时,更注重培训成果考核及成果转化。参加培训的老师回校后都要做培训总结报告及展示培训成果。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成果转化。
总之,通过两年多来的项目建设过程,付出很多,收获更多,新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还会不断的出现,需要我们不断的面对和解决,今后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不能有丝毫防松和懈怠。
参考文献
[1]朱芳芳.值得借鉴的新加坡职业教育理念[J].辽宁高职学报,2012(1):10-12.
关键词: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难点
因传统课程体系使用时间非常长,这导致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长时间受其影响。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相对来说非常枯燥乏味,加之时间较为短暂,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所学内容。对以往教学情况总结发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实际机械加工和生产接触少,加工工艺甚至整个生产过程只停留在课本实际机械实践与课程内容未充分结合起来,主要是通过课本理论来描述整个生产流程。第二,在课程中涉及加工机床有许多类型。学生对各种机床的理解大都在表面上。机床的加工特点和机床的应用不易掌握。机床驱动系统复杂,缺乏直观性,不易理解。第三,关于刀具的理论知识,其描述往往非常的抽象,但教材却将其作为本课程的开篇,这极易致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通过对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所传授的知识,更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复习课程,为本课程打下基础
在教学期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将本课程与其他知识关联起来,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并互相连接,如论述机械制图、机械原理课程和本课程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对其他课程进行回顾分析,对以往没有掌握的内容以及忘却的知识点再次进行回顾。机械制图专业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工程阅读和制图,同时对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并在夹具设计以及刀具投影中,能够更加充分的掌握识图阅读以及制图等能力;对机械设计课程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将制造与设计作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使两者能够达到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目的。在教学中,对教学知识以及串讲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化的工程理念,并能够充分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对一般机械工程技术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为从事工程技术与后续课程学习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
3.1改革理念
在教学中,以往我们更多地是注重知识的“倾倒”,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关键,坚持能力、知识、素质的共同发展,以及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并将其作为“重实践、低重心、宽适应”主要原则,全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3.2改革课程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应以“实用、够用、应用”为原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该课程的内容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提高适应能力,适应社会的: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刀具与原理、机床夹具设计等,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在保留以往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地将课程重点知识传授到位,使整个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充分的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主动作业作为课程改革的要点,将典型零件作为加工实施主线,结合主要知识点,加强课程内容的重组,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同时通过知识点课程内容的讨论,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带动,并将以往“我要学”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4教学改革与实践
4.1建立一点三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多个模块组合而成,而这也是一点三化教学模式的重点思想。首先,应加强教学目标落实,完成知识点讲解,并将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在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知识体系的追求过程中,三化主要包括了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理论等方面的“模块化、基础化与综合化”。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一点三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一点,培养学生三化科学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力求融合知识性、自主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作为一个整体,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与就业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特点的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实践,突出个性化培训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2找内在规律,寻找新方法
确定工艺规程设计过程中工艺尺寸和公差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关键,通常需要用工艺尺寸链计算来确定,建立工艺尺寸链和封闭环的确定是难点,很难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与总结,对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艺尺寸链提出了三线表三面,以线建立连接,最后进入封闭式的方法:以三条线分别表示设计基准,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最后在设计基准与加工表面,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在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建立联系,形成封闭的尺寸链。在进行一次加工同时满足多个设计尺寸的要求时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提出了以已加工表面为联系,按照加工顺序画出组成环,在设计过程中未直接控制的设计尺寸为封闭环,最终形成封闭的方法。定位误差分析和计算是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掌握工序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用图解法分析了定位误差,即在定位元件约束的情条件下,按照加工件的相关尺寸要求找出定位误差,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省重点建设依托,建设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教学平台,培养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工程能力。由学校、校外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组成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内实践平台由实验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及创新平台组成。专业实验室主要提供基础和综合性的实验,主要包括需要做的实验,选择做实验及观察实验。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来设定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提前预约,还可以设计实验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综合实训平台是以工程训练中心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中心的,可以对学生的设计的产品、仿真、加工、进行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体现真实性、开放性、先进性。该平台)借助于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学生以公司单位实际生产中的产品为对象,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产品设计、制备编制工艺流程及制造。产品设计和工艺编制流程可以在学校实践教学平成,产品制造在校外实习平成,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在现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4.4完善教学组织形式,优化课堂讨论
在教学中,方法的选择可以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不仅决定学生是否对课程内容充满兴趣,同时也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得到更好的带动。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人类经验”到“个体经验”最后到“个体发展”这样一个知识的转换过程,教师首先应当发挥关键的向导作用,加强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尽可能地突出教学实用性,淡化其理论推导,有效避免课程内容。通过更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有效缩短教学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并对课堂讨论进行设置,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其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特点,更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
4.5加强实践教学的功能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和教学时间比较少,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金工实习教学功能,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加工方法及装备等教学内容在金工实习中结合现场实践讲授。在金工实习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时间少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的方法和设备的基本知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论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分析及总结,提高教学、实施“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紧密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工程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与中专、本科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能在机械行业从事生产、服务等岗位需要的技术人才,也能在经过继续培养之后从事设计、管理工作的工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必须从生产实际入手,紧跟行业发展脚步,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各国制造业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新技术新发明的在行业的使用等大的国际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处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程内容单一、知识面窄、课程体系残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的方法落后;另一个就是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面太广、无法成体系。为了改变现状,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素质全面的机械工程人才,为适应行业发展,我系课程体系作了相应的调整,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2建设机械制造类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机械类学生应是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制造、销售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技术人才,也能在经过更高一级教育之后从事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它要求学生毕业后既是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进行制造和销售,也能有能力接受更高级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为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不能放,高数、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基础课是学生继续深造和知识更新的保障;知识量要跟上,现代制造行业所呈现出对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要求课程开设要齐全,比如制造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大多就涉及到机和电的相互结合,也涉及到机械和计算机的相互结合,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动手能力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所在,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在生产岗位。
3如何构建机械制造类专业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进行设置。
3.1基础课
基础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将来参加更高一级的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如高数、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以坚持适度、适量,既不能只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只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要求在设置的时候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适当开设或剔除某些课程,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
3.3专业课
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训、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我们注重模块化、系统化等特点。以我系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过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我们将所有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分为四个模块,如下图:(1)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模块(2)机电结合模块(3)数控加工模块(4)计算机技术使用模块另外,在这些模块之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供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选修课程,如先进制造技术,专业英语,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等。
4总结
关键词: 机械类 中职学生 实操技能 培养模式
一、前言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把高技能人才列入了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高技能人才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并列为国家人才资源。并指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作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将高技能人才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机械工业产业结构将由低端调整至高端,发展方式由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廉价劳动,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因此,高技能人才的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各类人才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至会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设计和装备等方面尚存一定差距,但目前影响机电产品上质量上水平的最主要矛盾是制造环节。从这一角度讲,培养较高职业素养,能将先进技术和设计转化为生产工艺过程并制造出高质量产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直接关系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和实现由大变强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为职业类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普通中学相比,差距较大。但对机械专业而言,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而学生基础素养相对比较薄弱再加上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且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厌学情绪,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自认为随便混个拿到毕业证,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机械加工这门课虽然是专业技能课,但仍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可仍有一些同学改不掉坏毛病。这样下去,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让学生了解技能的重要性,使其明确学习目标和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我校实行“取证”制度,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将来找一份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工业上紧缺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作为职业学校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不同于其它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对于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训教学时,始终围绕这个主线,使学生认识到实操技能的重要性,做到真正在内心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操作技能。具体来说,在开始练习前,我们将以前的同学制作的高难度工件展示给同学 ,从工件的形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配合精度、加工的方法、过程、工时等几方面给学生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初步对钳工实训产生兴趣,然后在对他们 以后训练过 程中应掌握的技能有个总体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实训结束的训练安排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要掌握的技能,制定的一个比较合理的实习教学课题计划,经本人多年的使用,效果很好。
三、机械加工课程培养创新
机械加工实操技能的培养,首先让学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联系到实践中去,了解机器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步骤。分析一个技术工人在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区分他用的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二者相结合才反映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构建的知识和技能是分离的,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合的。而学校的行为方式和企业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不统一,就形成了学校开了很多课程,学生到了工厂却用不上,学的和用的两分离。针对包含较多技术含量,或容易分出项目的课程,将其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式,每个项目分别制定一个独立的目标和实训程序,这一项目完结才可以进入下一项目。这种编排方式适用于专业技能型的综合课程,课程以技能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比较适用现场观摩到感性总结进而总结知识要点,并用操作准备和实践训练,纠错提高到理论升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稳步推进不仅要依靠政策导向,更要依赖利益驱动。
四、机械加工车间的实践教学的目标
机械加工车间的实践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独立地实践操作,将有关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知识、基本工艺方法和基本工艺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的,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及进行思想品德和素质的培养与锻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同学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学生会感受到车间的气氛。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了当一名工人的心情,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
机械加工车间的实践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修理等工作。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培养、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让学生对实习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更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可见,在职业院校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人才, “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机制专业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实训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是高职院校中开设较多的工科专业之一。目前“技工荒”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只是从事一些低层次的流水操作,有的甚至只能跑推销做业务,有的企业甚至把毕业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毕业生要找一个“相当”的职业十分困难。究其原因,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实行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以至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分离,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不具备顶岗的能力。
统计分析各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他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工厂见习、顶岗实习,这样的教学流程。理论教学的根本依据是教材。校内实训一般为:制图测绘、金属工艺学实习、机床拆实训、机床检测实训,但其本质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工厂见习,虽然走进了工厂,其目的是让学生见习零件加工工艺和机床工装夹具、刀具、量具、辅具等,实际上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而最后的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采用毕业生与企业单位间按双向选择的原则,毕业生带着意向性就业的目的进入到企业某岗位。学生毕业实习地方分散,院校对毕业生的管理也十分困难。这种实习既无明确的目标任务又无具体的内容要求,过程管理无法操作,目标考核难以进行,院校对毕业学习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学生各自为战的“放羊式”管理。纵观高职院校机制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工学结合,而恰好是工学分离。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使机制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路子,是职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机制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①可以根据机制专业的教学要求,按双向选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将企业引入校园,建设集生产实训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厂;②在广泛调查市场,充分分析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由院校投资或控股建设一批集生产实训于一体的经济实体。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教学,拓宽就业渠道这一主题,本着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先进的实训环境、满意的就业岗位为宗旨,在本地区或外地区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先进、有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采用各种形式的纽带将企业和院校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可靠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入这些企业实习,成为这些企业的准员工,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学习任务也融入其中。院校不断完善校外基地实习过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从而结束毕业实习“放羊式”的现状。
二、大力倡导教学思路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传授知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思维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具体做法有如下四个阶段:
1.任务描述,这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生产任务是什么。当然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一定是教师综合考虑书本知识和生存现场而设计出来的。
2.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该课题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学生活动,这一阶段由学生动手制造产品或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上例,这一步就应该是学生根据零件、毛坯的要求和现场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编制生产工艺、组装夹具、动手制造产品。
4.总结点评,由学生们共同讨论产品的制作效果、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往往善于传授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传授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上。通过工学结合,让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由校企双方共同造就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于双师型师资队的建设,院校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优化教师成才的软环境。
四、完善对学生评价的体系
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一般来说仍然是一张试卷。虽然有的院校对学生评价是卷面成绩占70%,平时教师考核占30%。实际上教师考核这30%主观性太强,缺乏一个客观的、科学的、公认的操作细则。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往往体现在“学”和“做”的过程中。因此应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建立评分细则,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总之,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日益完善本专业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法,机制专业将更加兴旺发达,学生的就业渠道将更加畅通。
参考文献
[1]刘显泽.论职业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教论坛.2008.1.下.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建设思路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针对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工作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本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开展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获取相应岗位需求信息,确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把行动领域任务,转换到学习领域,最后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项目,完成从工作任务到教学任务的转换。
二、教学设计
根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以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任务的实施者。
以企业真实典型零件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综合课程知识,提出问题并形成任务,进行任务驱动教学,通过六部教学法进行分析,确定六个教学环节。
学习环节一:资讯――明确任务,搜集信息;
学习环节二:计划――分析任务,拟定方案;
学习环节三:决策――分析讨论,确定实施方案;
学习环节四:实施――任务实施,记录过程;
学习环节五:检查――自检互检,教师专捡;
学习环节六:评价――教师总评,归纳总结。
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合理安排实训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
三、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内容结构,以典型零件作为主要教学载体,按由简到难的能力递进关系构建了6个典型零件+1个产品装配,共7个项目课程内容,26个教学任务,将逻辑编排的知识框架和顺序变成按教学项目所需的内容进行编排,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的能力需求很好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课改前后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及效果比较,见右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课程内容,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情境设计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采取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加工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很容易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改前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比,见下表: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改前后所选取的考核方式不同,学生课程考核评价见下表:
六、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学生满意度调查
此次教学改革中,有70%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感到上课时间过的很快,学习比较投入;基本上学会了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编制等技能;教学质量挺高,学到了不少工艺知识与技能;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收获较大。此次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吸收率,技能水平的提高,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