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教调研工作计划

电教调研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4 09:04:51

电教调研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计划;适时调整;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60-01

专业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培养专门人才,进行教学活动的法规性文件。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反映出专业特点和学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我校机电专业自2002年设立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对教学计划作不同程度的调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进行,本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的力度更大。2013级专业教学计划与2009级相比,被调整改动的专业课已近40%,这种以调整教学计划为“龙头”的专业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本专业被评为市级骨干专业,2013年,在我校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

一、调整的指导思想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因而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也是适时的。这种适时的调整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机电人才需求具有预测性。

1、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技能的教育,也是就业教育、终身教育。技能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就业,因此,设置专业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能否适应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经济时期,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三字上下功夫。首先在制定计划时应有一定的实用性,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2009年为了丰富机电专业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我校将《维修电工》和《车工》纳入专业课程设置当中,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考核、取证联系更加紧密,体现其实用性。

另外修订的新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的衔接前提下,在执行新的计划过程中,进行一些新的调整也是相当必要的。例如,在2009年,将《电器及PLC控制技术》调整为《PLC控制技术》,舍去“电器”部分,因为该部分内容在《工厂电气控制设备》中已有讲授,既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同时又突出了主干课程的重要性。

2、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相对接

在教职成[2010]9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出:“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的指导下,建立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时跟踪企业岗位的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我校机电专业建设和企业需要,2011年,取消《机床夹具设计》,增设《变频调速》,并在教学改革中将本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为电类专门化和机类专门化两个方向,突出学生就业岗位群。2012年,通过企业调研,取消《维修电工技能》的理论课程设置,将“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证的考核、鉴定工作纳入到教学实训周实施,提升学生岗位知识的实操性,以满足企业需求。

3、知识结构与学生发展相关联

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别,为了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保证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干课程的前提下,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关的课程在计划中应突现出来,并合理修改计划中的选修课(拓展课程),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允许学生选修其它课程。

二、调整的方法、内容

专业计划的调整应有计划性、组织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在教务处的统一部署下,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课程开发,优化课程设置,并充分发挥教研室和专业教研组的作用。

1、以企业调研为依据

在修订新一轮教学计划前,反复进行企业调研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调研的项目:一是对毕业生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动手能力等进行追踪问卷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就人才的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人事部门就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发展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就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

2、以去陈求新为前提

“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课程内容,“新”是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未来发展的“四新”内容,即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能。比如针对未来用人市场的走向,在机电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我校开设了《工厂变配电技术》、《变频调速》、《安全用电》等新内容。而对原计划中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极限配合与测量》等课程中不适用的内容进行了大幅的删减或调整。

三、调整的后续举措

为使教学计划能顺利地执行,当计划制定、调整后,需完成以下工作。

1、教学大纲(包括实纲)的修改

由于课时进行了调整,课程进行了整合,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因此原有的大纲与新的计划不配套。在进行大纲修改时,一是要注意课时的吻合,即计划课时与大纲课时应一致;二是要把握课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删除不适用的内容,注重应知应会,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2、实验实训的准备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会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购置新的实训设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有的课程比原计划增加了一些实验实训环节,那么,在课程教学之前,应完成实验实训室的筹建工作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积极为修改后新计划的实施创造好必备的条件。比如,为适应企业的发展,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效,我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增建“电气安装与维修”、“机床电路检修”、“低压供配电”三个实训室,购置了叉车和部分调速设备。为了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和实训教学效果,在新教学计划执行前,应完成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和校本教材的编写。

3、师资队伍的培养

修改后的计划中,新增了“四新”内容。由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滞后,会涉及到教师力量不足问题,因此在新计划相关内容执行之前,应作好师资力量的准备工作。通过企业实践、专业培训、进厂顶岗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进行多方位的教学交流和工作观摩,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专业教学中,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适时调整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只要我们面对市场、开拓进取,注重改革和创新,重视专业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 “学习一技之长,工作一步到位”,职业技术学校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第2篇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依托原兰州电力技术学院(兰州电力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办学条件,先后与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合作设立了甘肃函授站;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主考学校,与甘肃省自学考试办合作开办应用型自考;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三峡大学、重庆大学联合开办电气工程硕士、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班。自1993年建站以来,已培养函授专、本科毕业生2600余人,自考专、本科毕业生2500余人;已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近200余人。现在读函授专、本科学员361人,在册自考专、本科学员1250人,在读工程硕士及工商管理硕士239人。现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供用电技术、电力市场营销、发电厂集控、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的专科、专升本函授及应用型自考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时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三峡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办电气工程硕士、自动控制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等在职研究生教育。

理清思路,确定工作目标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在教育培训机构整合过程中,对原培训中心和“两校”的成人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中心继续教育部。继续教育部成立后,按照中心统一部署,大力开拓培训市场,以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根据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在对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和员工学历层次进行调研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确定了继续教育发展目标:服务公司人才培养,提高公司员工学历层次,提升公司员工整体素质。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举办以电力类专业为主的在职工程硕士、本科、专科等多层次员工学历教育,形成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员工继续教育体系,确定了努力打造“管理规范、质量优良、具有行业特色”的公司员工继续教育基地的工作目标。

加强招生宣传,拓展培训市场

为确保稳定的办学规模,培训中心借助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公司员工学历结构分析与研究,重点分析符合工程硕士、工商硕士报考条件的员工分布情况及县供电企业员工学历结构,并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省公司所属各市、县供电公司进行员工继续教育需求调研和招生宣传。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中心继续教育工作方案,以公司员工研究生教育和县供电企业员工学历教育为重点,按照“规模适度,保证质量”原则,统筹研究生、函授和自考招生,制订了每年自学考试招生150人、函授招生150人以及在职工程硕士招生80人的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以狠抓教学全过程管理为手段,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认真落实教学任务,着力加强教学组织、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学监督与检查,按照合作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认真组织开展面授、辅导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制订学员自学指导计划,规定自学内容、进度及作业,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严格执行学员考试考勤制度,认真组织课程考试工作,严肃考试纪律,树立良好教风、学风,确保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在充分结合成人的年龄特点,学习理解能力相对较高、记忆力相对减退,实践经验丰富,以及行业特点的前提下,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企业和员工意见,积极与合作院校协调,适当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结合企业发展和员工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不断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充实更新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并采用在线辅导、送教上门、集中面授等多种形式,解决工学矛盾,使成人继续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受到学员欢迎。

为做到讲授内容的先进性和直观性,培训中心继续教育部积极申报省公司层面县供电企业员工学历提升培训课件开发培训项目。课件开发组已开始《变电站电气设备》和《电能计量》两门课件的开发。项目组人员深入到省电力公司所属的民勤、景泰县供电公司调度中心、计量中心、典型先进变电站及电能计量设备现场,实地拍摄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构成设备、接线、设备调试过程以及变电站一、二次构成设备,系统接线和操作技能,并与现场运维人员交流学习现场运维实践经验,制作培训课件,做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体现时效性和实用性。

创新培养方式,发展网络教育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成人继续教育培养方式,利用培训中心先进的设备和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成人继续教育。2014年组织完成公司员工网络教育需求调研和合作院校考察工作。2015年起,根据培训需要,与国内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合作设立高校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至2020年,在中心建成2-3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克服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工学矛盾,拓展中心继续教育覆盖面。

加强高学历培养,输送合格研究生

为提高办学层次,培养合格的硕士研究生,首先从抓研究生面授培训班课堂纪律入手,严格考勤制度,做到上、下课点名,并将学员出勤情况记录到考勤登记表里,确保每位学员的学习课时数。另外通过征集学员意见和建议与合作院校授课教授沟通,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晚上时间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拓展学员的知识面和研究课题的思路和方法。强化考场纪律,要求学员独立答题,对违反考场纪律者进行批评教育。通过全方位的加强管理,研究生学习成绩达到了合作院校的要求。

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培训品牌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协同教学 教学框架 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9

1 引言

协同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已有数十年,无论是协同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各类机构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有效的模式,应对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适合的具体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和高校教师对协同教学的研究,有的从协同教学方法、协同模式、协同教学环境等方向形成综述,有的从重点学科或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中探索协同教学的运用,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针对单个专业详细建立协同教学模式或框架,讨论专业内的协同教学内容、团队、方法等。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仍在发展变革中的专业,其协同教学模式还处于模糊探索中,鉴于电子商务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和该类企业岗位工作的协同性,构建其适合企业团队协作需求的课程协同体系,是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重要方法之一。

2 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的目标导向

社会各类机构开展工作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协同作业方式达到其目标的,各行业广泛应用的电子商务运作也依靠掌握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分工合作得以实施。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成熟和国内高等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系统化,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计算机信息工程为主,着重培养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需求的技术开发人员;一是以管理工程为主,培养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和企业运营需求的管理人员。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属学科及师资研究方向,现阶段“以管理为基础,兼具信息和经济学科,电子商务规划设计与管理技能为核心”的培养框架属于后者,主要向社会输送以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企业电子商务前后台管理、电子商务各类解决方案咨询规划和实施、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因此,本专业适合以管理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信息、经济、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专业为辅线,构建协同教学体系。

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结构

3.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等环节。通识课程为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体能、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以电子商务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除管理、经济、计算机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各2-3门外,其余主要为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实验实践。整个体系以电子商务基本技术、商务管理、法规常识、信息技术和系统规划知识为主体。

3.2 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构成

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以网站后台运营管理、项目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等为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除通识课程外,其它各类课程群都部分涉及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对应内容,包括中外文语言和商务表达及沟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电子商务站点规划和管理、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能力。

3.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对应关系

将上述课程培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对应分析,可汇总成表1所示关系。表中各职业能力是通过不同课程群的教学实现。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应用研究类别,电子商务专业的能力培养过程设计到多专业、跨学科的数十门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而职业能力通常是在企业协同工作中个人综合或小组合作体现的。

表1 电子专业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群\&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识课程:政治、法律、人文\&通识课程:体育\&通识课程:高等数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

电子商务专业课:专业英语\&通识课程:计算机信息基础及语言\&管理学科理论基础

及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3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1-2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

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1-2门\&专业综合信息

技术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

计算机科学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商务交流及策划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业拓展课\&]]

4 电子商务专业内外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依据协同教学涉及课程所属学科或专业和课程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关系,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框架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仅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和仅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及实验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所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仅限于电子商务行业内的职业需求,这些课程的协同工作可列为专业内协同框架;第二,涉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跨学科(或仅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及实习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教学目标面向职业需求口径较宽,开展此类协同教学可列为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框架;第三,周期性开展的大学生实践、竞赛、课题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与课程的协同,此类协同需要根据活动所开展的时间跨度、内容选择性与相应课程关联,其框架较难固定,视实际情况拟选。

4.1 电子商务专业内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专业内协同的课程关系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各类岗位协同作业关系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就职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网络营销、网站编辑、商品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上下游衔接或平行开展的业务,且都在专业内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体系中。因此可根据岗位关联构建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框架中的课程都由电子商务专业主讲教师担任授课,主要授课对象除专业基础课外,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

表2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协同关系\&1\&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产品、信息、订单等管理流程,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内容协同,平行课程

5门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课,因为课时关系,通常分布在第4-7学期,但各课程培养分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过程必须的组成单元,因此在内容上各课程可进行部分学时的共同授课。\&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类别、结构和集成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构成(TPL、自营)

配送中心的类型、功能以及作业流程

配送路线的选择及优化

配送合理化分析技能 \&客户关系管理\&CRM主要方法、系统及应用操作技能\&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律的基础常识\&2\&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

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前后任务协同

3门课程依次开展,在前一课程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网站开发管理\&3\&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主要方法、网络营销策略\&前后任务协同

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完成的网络营销方案中的部分内容,例如在线主题调研模块。\&网络营销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和评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规划、设计、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设计电子商务网站\&]]

注:表3中带*号的课程为独立实践环节

4.2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间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跨学科或跨专业间协同教学可帮助各专业学生定位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学生本科学习的同时能了解今后企业协同工作的基本轮廓。该类协同是通过整合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课程或知识单元的课程作业、实践、课设等,建立协同关系,开展协同教学,促进不同专业技能间的融合掌握。表3给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专业外协同教学框架。与专业内协同不同的是,跨专业协同的课程关系是多对多的,一门课程可设计到若干协同关系中,但协同的技能和目标有所区别。

表3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所属专业\&协同关系\&1\&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类别、构成、组网,基础配置\&计算机科学\&内容协同

前一课程的知识讲授为后一课程实践作理论基础。\&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电子商务\&2\&多媒体技术\&音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的处理和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任务协同

网站设计需要的多媒体文件由前一课程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3\&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电子商务\&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后3门课程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需要用的技能\&市场调查课*\&设计及开展市场调查项目\&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效益预估\&财务管理\&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战略应用\&市场营销\&4\&市场调查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评测\&市场营销\&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电子商务网站以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的DB为后台数据库。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表单页,并统计和存储数据。

MIS系统结合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数据库系统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规划\&工商管理\&]

]

上述协同教学的框架并没有涉及所有专业内和专业外开展的课程,只是根据课程可协同的关系有选择性纳入到框架中,例如,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未纳入到框架中。

此外,若将协同教学的工作扩展到培养计划以外的实践或研究环节,还可将各专业课程与暑期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提高协同教学的实效。

5 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在行业领域的企业用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随着行业发展,岗位技能越来越细化,协同教学模式也应适时调整。同时,在协同教学开展的框架下,还可丰富协同学习的模式,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未来在企业协同工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5):3-6.

[2]吕萍,慕芬芳.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71-175.

[3]向征.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2,(4):68-69.

[4]解蕙.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专业指导和就业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63-165.

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培逸(1980-),男,安徽潜山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徐本连(1974-),男,江苏镇江人,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常熟215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大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平台设计与研究”(JX11012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17-02

根据常熟理工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标准,以个人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自动化专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为主线,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背景,遵循企业开发实际项目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整合和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满足未来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的需求。[1-3]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标准的角度,在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学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同时,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竞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4,5]本文将介绍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国际化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加强实践教学

常熟理工学院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联系工程实际,强调以智能低压电器行业为背景,通过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期间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群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专业认识实习建立智能低压电器领域的整体概念,以各生产车间现场轮流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实习,使得学生了解智能低压电器、智能低压电网供配电系统等电气技术对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了解智能低压电器、智能低压电网供配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与组成、生产工艺与组装流程等;重点了解智能型低压电器、智能低压电网供配电系统生产过程、技术工具、系统架构、管理规范、实施过程、电气技术及应用系统的发展趋势等。专业课程群实践主要是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企业学习阶段,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系统学习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的企业核心课程群即智能低压电器技术课程群中的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智能电网供配电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四门课程;课程的理论部分由相关企业导师进行讲解,结合课程的理论学习所进行的现场参观、考察、讲解和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通过采取跟班工作或顶岗工作方式让学生了解智能低压电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等过程,掌握工程研发过程管理及文档编写,全面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等。毕业设计环节是实践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部分,要求学生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研究与实践,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智能低压电器行业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注重创新教育

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就是增强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持久的毅力,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技术进步的实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掌握过硬实用技能,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工程人才。[6]注重创新教育,抓住关键环节,掌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创造型教师,因此,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要加强教学团队和专业平台建设。通过在教学团队和专业平台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创造能力,譬如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智能低压电器技术课程群中的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智能电网供配电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四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抛弃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完全采用基于工程背景的方式来编写教材,将传统教材中的原理描述融合到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中,将课程理论的讲述直接搬到企业的工程现场,派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校内导师共同讲解,将以前学生感觉工程原理和工程实际完全脱钩的现象彻底扭转。其次,还要加强创新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课程知识运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激情。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卓越计划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志向的发展,做到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再次,需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如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课程群所涉及的课程(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低压电器检测技术、低压电器制造过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网供配电系统组态软件及其应用等),以工厂、车间、工段、生产线、单机设备等为教学背景,或结合工厂实际讲授,或在企业培训期间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强化。通过自学、讨论、设计、研究、训练和竞赛等方式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以课程设计类的大作业替代部分作业和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知识运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考核方式应该使学生由评价的客体转变到评价的主体,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最后,作为卓越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不仅要求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上注重其创新性,同时还可以检验卓越计划的效果。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研究与实践,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订,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智能低压电器行业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

三、强调国际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树立了“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因此要加强学生国际化的培养。[4]首先,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一方面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到本校学习,他们的参与对本专业学生和教学过程都有益处。通过设置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国际通用程度,实现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从而提高学生应用外语来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先进知识的能力。其次,语言学习国际化。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语言学习环境,采用前两年分级模式的英语课程、后两年自主选修提高层次的英语课程,辅以英语专题实训、竞赛等课外活动实现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基础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具备外语交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最后,教师队伍国际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和具有高水平国际知识、经验的工程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人员比例以及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人数,另一方面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进行访问和举办讲座,聘请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等措施,使教师构成呈现国际化的特征。[7,8]

四、注重企业参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年校内的系统理论学习、1年校外的企业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企业的参与是该计划的关键。首先,专业认识实习阶段将以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现场为主题,轮流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实习,企业将为学生认识阶段的学习提供场地――企业的生产车间,提供学习的对象――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及讲授的老师――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学生通过听取企业文化教育专题报告、参观企业产品展示中心、到企业各生产车间现场实习与轮流调研、网上调研与查找资料等方式,增加对自动化(智能低压电器技术)专业的认识。其次,针对智能低压电器技术课程群教材的编写,我们将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校内教师归纳、概括能力较强的优势,结合企业的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编写出版《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智能电网供配电系统》、《低压电器检测技术》、《低压电器制造过程控制工程》、《电网供配电系统组态软件及其应用》等教材,而且课程的理论部分也由相关企业导师进行讲解,结合课程的理论学习所进行的企业现场参观、考察、讲解和操作,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再次,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环节采取跟班工作或顶岗工作方式让学生了解智能低压电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过程;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完成规定的实践环节学习。在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工程实践过程中安排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做指导教师,锻炼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最后,毕业设计环节也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设计指导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中,企业将全程提供场地并且通过向学生展示或学生参与智能低压电器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调试、维护、系统集成、管理等过程。同时,从实习单位聘请一批稳定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老师,其中包括企业实习教师、企业授课教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实习教师承担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指导;企业授课教师承担在学校内或企业中的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业指导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导师一般为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通过学校教师、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学生现场学习,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课程群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参与企业的生产、工程项目和科研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5]袁剑波,郑健龙.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

[6]王志伟,邹超英.应用型理工类本科人才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电脑美术设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高职学院电脑美术设计应根据高职学院的教学要求及市场需求,对专业建设和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顺应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紧密的专业,以市场为导向,该专业以从事艺术设计的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各相应行业培养设计师和电脑设计制作人员。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以及部分互联网与影视行业的专业需要。

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以适应企业现代特性,并为将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2、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解决工作上的实际问题。3、掌握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并达到相关行业中级技工以上的技能要求,同时做到一专多能。4、具备较强的转岗适应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或转产对职工的转岗要求。5、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修养,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的特点。6、掌握相关行业标准,熟悉广告、建筑、装饰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

(二)根据专业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无现成的程式可依。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和课程设置的意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教学改革不是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提高,因此,应以电脑美术教研室牵头,和视觉传达系、教务处一起组织学生座谈,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二)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科学合理设置电脑美术专业课程”的专题教研活动

听取一线专业教师对课程设置的见解。根据市场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增删与整合。积极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确立“启迪思想”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三)在教学中尝试以先训后教的方式,形成实训-课堂-实训-社会的完整教学环节

(四)进行市场调查,对课时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课程加大授课时数,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

(五)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在课程整合方面将传统单一的绘画素描、绘画色彩课程与设计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为专业服务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美术设计课程与PHOTOSHOP、CORELDRAW、3DMAX软件课程编排相涵接,课程整合后使实践和理论更紧密的结合,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程完善,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精、课程门类全。结合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材料引入课堂, 构建专业系列课,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六)根据电脑美术教学要求,确定教学设备设施建设计划,与社会和市场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课题设计

制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发展规划,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电脑美术设计相关设备的配置计划,进一步完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机房、多媒体教室,添置教学必备设施设备,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随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对新教师进行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思维、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以老带新”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八)改革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的运作模式

结合专业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尝试将电脑美术教研室对内为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工作室,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并将有关设计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岗位,而且搭建了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

(九)对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业务及职业道德、教学及专业思维培训

对教师的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代在发展,教师也应处在不断学习之中。一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同时还从企事业单位聘请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专家组成一支精干的校外教师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多层次多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艺术创作和课件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相结合,以课件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及时更新专业软件版本,在教学中综合开设相关设计软件,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机地融入创造性启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做到触类旁通,形成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新、技术应用全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根据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整合,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加大课程信息量,并强化实践环节,电脑设计软件课程是电脑美术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完整系统讲解软件操作方法技巧,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大量实例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将原有的素描、色彩改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内容也与设计相涵接,将原来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重组,打破各门课过去各自独立的局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加以精选,通过贯通和相互渗透,以减少原来多门课中间的重叠以及每门课的罗列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拓宽教学领域,创造良好的实习与就业环境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市场和现场教学力度

积极与社会上有实力、经营管理好、技术设备全、员工素质高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分阶段组织学生实习,初步建成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市场,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将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等课堂搬到工地,将平面设计课搬到广告制作现场,并安排学生对建筑装修及广告公司进行市场调研等,所有这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紧密联系和依托行业协会,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为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技能标准,并有目标的加强训练,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和邀请行业协会专家、企业家讲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实习就业挂钩,广开就业门路

结合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性强,专业实习要求高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实习、调查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并安排教师与实习单位密切配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调查工作。比如,根据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实习计划,对毕业班的学生集中一到二个月的时间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和有志向的工作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企业和社会的真实情况,向企业管理者学习,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实习,一方面做到及时有效地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向企业和社会充分展示个人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为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一条绿色通道。

五、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社会对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完善。针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今后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把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瞄准市场导向,立足专业发展,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二)根据专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电脑美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更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专业教师要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学术研究水平和设计、动手能力,在教学上要不断的推行新手段新方法,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第7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培养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0-02

由于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与第一课堂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学科,规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实践性、专业性与综合性非常强,需要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勇于攻坚的精神与品质。武昌理工学院在第二课堂的电子创新设计教学中,根据电子设计项目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法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

一、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与计划

1.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武昌理工学院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面向学校工科专业有电子设计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培训目的是通过电子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参训学生的较强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制作能力;使所有参加训练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的严格培训明显提高自学及创新能力。电子创新设计培训每年度招生200人左右,每届学生进行两个年度的培训,第一年度进行专业基础性训练,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后选拔合格的学生,经过7、8两个月的暑假赛前强化训练后于8月底或9月初参加全国(省)的电子设计竞赛,第二年度的培训为工程项目设计训练,完成6~8个电子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内容与特点。第二课堂电子创新实践与传统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实验让学生理解课堂上讲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在已经熟悉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技术和知识去完成某一作品。所以,根据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经过几年的学习与摸索,学校制定了的一届学生两年度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如下页表所示。

二、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的教学方法

1.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让学生具有电子创新知识和能力,必须让学生做到:①对所学的有关课程知识具有设计、安装、调试的基本能力;②对电工电子类、仪器类、控制类等专业所需的系统技术要有综合开发能力;③最重要还必需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研究、运用世界知名公司最新技术的能力。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实践活动的目标体现在自主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内化。

2.第二课堂单片机系统教学与工作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教学中必须做到:①针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安排理论课程,更多的是扩充新知识的理论课程;②安排的实验课几乎全都是设计、安装、调试和综合开发的实验课,不同的同学在设计、安装、调试和综合开发实践中所使用的技术、器件和方法千差万别。因此,这些实验课还包含和同学一起实验、进行大量的贴身辅导。③实验课还包含为学生讲解世界知名公司的最新器件、模块和技术,并教会他们使用。具体的操作中,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基本环节进行了细化,分为五个环节:项目基础理论的学习、项目任务的布置、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项目制作、项目过程跟踪、项目总结与讨论。电子创新设计培训第一年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完成单片机理论与小系统的制作。在学生进行单片机小系统制作实践开始之前,指导教师会提出单片机系统设计制作内容、条件与要求,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预习、制作工具的熟悉。在此环节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在单片机系统的制作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只讲授制作中的重点、难点。采用开放性教学和引导式教学,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提问、讨论,教师也根据学生制作情况进行知识点的询问,以判断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情况。在单片机系统制作完成之后,每组学生上交项目制作报告、项目总结。整个单片机小系统的制作,安排4周的教学就可以完成。能够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系统作品,这应该与电子设计特色班的教学模式紧密相关。

3.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分不开。兴趣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电子设计培训的最初阶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在电子创新设计培训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到复杂,学生能够看得到自己的学习与制作成果,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实际作品,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认知得到提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能给他们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教学的本质就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学生对电子创新设计的参与热情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二课堂目的是辅助第一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电子创新设计培训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使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试行办法.武昌理工学院.教字[2011]90号[Z].

[2]吴丽萍.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3,(3)

第8篇

关键词:二级学院;实践活动平台;创新思维;学科竞赛

作者简介:吴霞(1964-),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网络资源下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c201003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递阶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型网络教学模式实践(项目编号:2010YHE0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97-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推进专业改革和建设,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学科知识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推进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着重转变单纯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教育观念,树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外科技创新观念。各高校根据自身定位纷纷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新体系,调整创新教学计划比重,整合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各种学生研究项目计划和学科竞赛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二级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设置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4个本科专业。机类、电类专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任何一个工业企业必须要有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在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中,非常需要有实践技能背景的机电类人才。因此近年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通过调整完善教学计划、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学术讲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计划、学科竞赛等渠道,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实验室开放力度,将实践类环节的教学计划渗透到“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机电类通用本科专业的教学等相关工作中。学院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特长的平台。根据大学本科教学的优势、特点和自身的基础与条件,学院确立了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创新教育质量观,建立了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学生创新活动平台。在此平台中,学院通过校企模式合作办学,学院依托学校的各教学、科研资源,学生可以自主立项,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参加科研项目申请专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其创新活动的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来不断摸索实践,学院对本科教育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仅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积极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储备创业技术

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省级以上奖项100多项。学院通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吸引优秀人才,为这些优秀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个人发展空间,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并为后续入学新同学提供了榜样。

1.学院开设创新启发与专利申请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院在培养学生专利申请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和特色。学院专门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和启迪学生,鼓励机电学院学生积极参加校级选修课程。现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专利申请写作与法规”、“电子创新设计”等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也举办了系列专利讲座。自2001年至今,我校学生已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400余项专利,这些授权的专利都是学生以独立发明人的身份获得的。学生专利申请及获准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院还专门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成立了学生专利协会,形成了以专利申请为抓手,全方位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载体。鼓励学生申请专利志不在获准专利,而是通过学生申请专利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少学生尽管没有获得专利,但在申报专利或者在与专利创新相关的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由于获得专利的学生思维敏捷、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机电工程学院拥有专利的毕业学生成了企业争抢的“紧俏人才”,大大增强了毕业就业的竞争力。有的学生还以专利成果开办了公司。

我院以学生为独立发明人或独立设计人的身份申请的三类国家专利在浙江省排名第一,在全国也数一数二。仅2011年累计授权国家专利7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2.积极承办全国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008年、2009年机电学院作为承办方,积极承办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组织工作,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学院为备战赛事,配合学校在暑假举办航模集训班,并利用暑期集训学生。共有来自二级学院的机电工程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近百名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心进行紧张的集训,学生参与度、受益面很广。最后我院教师指导的小组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

第9篇

关键词:高职;PLC应用技术;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39-03

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PLC应用课程的特点是教学理论与工作实践联系紧密,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为基础进行。我院课题组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典型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目标,明确了教学课程总体目标,落实了学生学习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三类课改目标,即学生专业能力目标、课程总体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确定了课改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专业能力目标定位 我院课题组先后对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和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了深入调研,设计制作了《企业工作中PLC技术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典型企业调研访谈提纲》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问卷》等三种问卷,并对高职院校教师、机电专业学生、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业企业工作的)、企业技术人员、企业专家(工程师、车间主任)等五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大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PLC设备品牌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应用PLC技术的工作岗位(如表2所示)、支撑岗位所需的具体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提炼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即能够完成PLC电气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安装、接线、构成;能够进行程序的设计、编制、传送;能够进行系统运行、调试、检查、评估。

课程总体目标定位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结合教师、企业人员、毕业生访谈资料,我们对职业岗位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解构了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构架,进而确定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引导讲授PLC结构、工作原理、逻辑指令、顺控指令、功能指令等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基于PLC的电器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能力,可控制程序的设计编制能力,整体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能力。同时,借鉴“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及证书”和“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等相关技术证书培训课程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毕业生追踪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实际跟踪调查,重点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如表3所示。学习PLC课程的满意度及所需的社会能力。调查表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工作非常广泛,涉及机电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PLC课程涉及微处理器原理、数字逻辑、电子电路、低压电器、电器控制等内容,由于高职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在学习PLC课程前开设上述全部课程,同时,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上存在差异。因此,本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再加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专业技术理论性太强,难学易忘,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厌学心理普遍。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的构架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紧抓住“理论实践一体”这个关键,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应用分析,从教师授课、仿真实训、综合考评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课程改革研讨,形成了“授、训、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基于分层递进理论的教师授课模式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教师的授课模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授课模式多采用验证型教学,往往安排学生熟悉实验装置、针对规定的控制实例进行程序编写、下载和使用指示灯模拟调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种授课模式缺少完整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和制作,无法保证学生对完整控制系统的认知。因此,结合我院机电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课题组提出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即理论由浅入深、技能由低到高、涵盖技术由少到多进行递进式教学。第一层为课程试验,通过经典控制案例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PLC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层为课程实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PLC构建各种机电设备实物模型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学生自主分析、设计、编程、调试为主要内容,辅以教师答疑,使学生能够熟练进行PLC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第三层为专业综合实训(设计)项目,主要内容为典型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构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及PLC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实现在校训练技能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以便在日后工作中能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实际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有效应用

“云教育”、“电子书包”等热门词汇是近期涌现出来的,引领着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而“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电子白板)这个词汇已经不陌生,它在学校应用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电子白板集合各学科多种教具,甚至传统多媒体功能,以组合创新的形式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室中。它顺应教师教学的需要,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内容。我校2011年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初期进行一些推广,使用率不高。通过调查发现让老师们困惑的问题如下:

1、存在着对新技术应用的恐惧,或者觉得自己学科不适合电子白板使用,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使用电子白板。

2、电子白板软件庞大,安装困难。

3、用惯了PPT,觉得电子白板反而没有PPT应用起来方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学校情况对电子白板应用推广重新制作实施方案,改变推广策略,经过努力,富有成效。让电子白板能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我的体会是这样的:

一、制定详尽的电子白板应用实施计划书

要想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必须前有计划、后有总结。有计划就是在经过前期对项目科学地调研、分析、搜集与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设想和安排,如提出任务、指标、完成时间和步骤方法等。

前面调查得出的问题需要重点分析,梳理出问题原因,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这是计划书很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是:将电子白板推广应用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培训计划、成立研究课题组、成立技术保障组、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等。

二、锲而不舍,努力推进实施计划书

结合学校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坚持不懈地将计划书实施细则落实到位。

1、将电子白板应用纳入学校中长期信息化发展规划。此项推广应用纳入学校中长期信息化发展规划后,从时间、经费、考核评价等都提供了保障。

2、成立技术保障组,减少技术方面的障碍。

3、做好培训工作,减少教师畏难情绪。

技术保障组也定期集中交流、探讨平时所遇问题,共享经验。课上要达到什么目的、效果,带着目标来研究备课,有的放矢,老师们钻研的劲头很足。传统的教师备课过程分为三步,即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但是,我认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备课环节。由三备到六备,即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备活动、备问题、备资源[错误!未定义书签。]。后三备是电子白板应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经过努力,老师们很快就能制作出像模像样的电子白板课件。

4、成立研究课题组,加强电子白板应用研究。一旦扫清了技术性方面障碍,工作重心就需进行调整。寻找在使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的方法和途径。

5、制定电子白板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评价标准。任何一个新的教学媒体的出现及应用 ,都会出现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标准。电子白板也不例外。

一节应用了电子白板的课是不是好课,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师是不是借助其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没有利用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不是在合作的基础上更独立、更自主、更主动、更富有个性。

6、定期开展电子白板交流活动。校内活动可以先是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比赛,然后过渡到电子白板说课比赛,中、后期是公开课和竞赛课。将这些活动纳入日常教研组、备课组研讨活动。

7、建立电子白板课件资源库。前面各项比赛老师们制作的电子白板课件,备课组上交的电子白板课件需要及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保存。这些课件很宝贵,为进一步深化电子白板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提供了源泉。

我们指导老师先尝试录制“微课堂”视频,简单到只要有电子白板画面和教师讲解,甚至不用数码录像机,只用屏幕录像的软件来制作。降低了难度,在家里都可以完成。将制作好的“微课堂”视频放置在学校moodle平台,围绕视频布置少量作业或者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学习。老师通过moodle平台跟踪学生学习状况,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教师、学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电子白板的广泛应用,需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推进此项应用。

三、关注反馈,巩固成绩

在实施计划书过程中,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很重视电子白板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情况反馈,经常与技术保障组、课题研究组讨论计划书实施状况,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关注推广应用中老师、学生的反应,探讨可具体实施的电子白板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将实践中感悟、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鼓励老师围绕电子白板撰写教学反思与论文。

经过电子白板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地锤炼,老师们面对教育新技术不再畏难,对到来的“云教育”等新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第11篇

1、办公室

协助部领导组织管理部机关工作,协调部机关各科室的工作关系;制定和完善部机关各项管理制度;负责会议组织、秘书事务、文电处理、机要保密、督查、文书档案、文印及微机信息管理;负责部机关安全保卫、文明创建、值班工作;负责部机关财务、行政事务管理及部机关退(离)休人员的管理工作。

2、调研科

负责全县党的组织工作重要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综合调研;负责起草有关文稿、规划;负责部内工作计划、总结等工作;指导、协调组工调研工作;参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综合研究和宏观指导;承办本部新闻宣传、信息和刊物发行等工作;协助全县组织史及县委组织部部志的编纂工作。

3、组织科

负责研究和指导全县党组织的建设;检查指导全县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活动;指导全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坚持、完善工作;做好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管理工作;协调有关单位研究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建设;检查和掌握乡镇和县直局以上单位党组织执行党的组织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情况,研究和提出具体措施、意见;检查指导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的执行情况;研究和指导党的组织设置,承办县直机关设立和撤销党委、党组及县内党组织跨党委改变领导关系的报(审)批工作;检查和指导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党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承办基层党代表大会请示报告的审批,承办县党代会(代表会议)的有关事项;研究和指导企业、农村、事业、机关、街道、社区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参与并指导行政村党支部管理工作;负责研究和提出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协调、规划、检查、指导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党员的发展、管理工作;承办县委及本部开展的党内有关表彰工作;参与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全县党组织和党员的统计上报工作;对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意见;负责党费管理。

4、干部科(公务员管理办公室)

负责办理全县由市委管理的干部职务任免、退(离)休及工资、待遇的报批手续;负责考察县直机关党政领导班子、县管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及乡镇领导班子;对县管干部的任免、调整、交流、待遇和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并办理工资审批;负责干部宏观管理和具体干部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的综合调研工作;协调有关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工作;了解掌握乡镇和县直正科级以上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并提出工作建议;承办县委、县人大、县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县人大、政协会议有关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及安置事宜;负责干部统计;负责组织史的编纂工作;协助市直有关部门做好驻固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指导全县公务员法的实施;负责全县党的机关和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团、县委直属事业单位等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对管理单位的职能分解和职位设置、职位职责范围、任职条件进行审核。

5、青干科

负责研究制定全县干部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县管干部、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和知识分子、村级主要负责人及其后备干部的培训;承办上级安排的省、市委党校、有关干部院校学习的学员选调工作;研究和贯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研究和总结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途径、措施和经验;建立健全乡镇和县直科级后备干部的调整和申报审批制度;负责县直单位优秀中青年干部下派锻炼和全县干部外派学习的管理工作;对贯彻执行知识分子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联系部分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并组织开展有关活动;负责乡镇科技副职的选配和管理工作,了解掌握行政村科技副职的配备和管理情况。

6、干部监督科

负责对全县干部监督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对县管、部管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督办和直接办理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制定和参与制定有关干部监督管理的制度、规定,提出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建议;负责对全县《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组织人事纪律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承办县委和部领导批办反映领导干部重要问题的案件调查核实工作;

提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建议;承办部分县委管理干部因公因私出国(境)人员的报批手续和有关工作;配合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廉政建设方面的工作;负责县级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表的收存和上报工作;审理县委管理干部和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参加工作时间、出生年月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并提出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运筹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游文霞(1978-),女,湖北嘉鱼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面向电力系统的运筹学与最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YKC20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43-02

运筹学是一门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的科学。[1]由于运筹学侧重解决实际问题,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自2000年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点以来就开设了该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基础学位课。设置该课程的初衷是要求电自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运用数学优化的思维方法解决电力系统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的定量思维技巧,并具有运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电力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维习惯,为后期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在电自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的“运筹学”教学过于注重定义的解释、定理的推导以及手工演算的训练,缺乏对运筹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讲授,学生普遍觉得“运筹学”难学,培养出的学生存在“学而不知其用”的通病。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运筹学”的专业基础地位并充分发挥“运筹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运筹学课程组教师针对电自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电力系统的特点,开展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总结。

一、教学内容改革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并服务于实践。电自专业硕士研究生“运筹学”课程担负着对学生定量分析和优化决策电力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任务。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筹学”的教学必须从实际电力问题出发,抽象出优化模型并加以求解,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改革过程中突破原有“运筹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基本原理和算法的理论讲授模式,根据运筹学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实际,重新设计了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除了理论教学外,增设了实验教学环节,辅以大量具有电力背景的案例加以分析,并合理分配各部分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案例分析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实验教学则为案例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三个环节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设计

“运筹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分析能力。根据“运筹学”课程中各理论方法的特点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数学规划、组合优化与随机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原理的讲解、优化方法的运用以及求解算法的推导。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培养学生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运筹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知所用,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教学,辅以相关电力系统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加以强化。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中的诸多优化与决策问题都可以运用运筹学来寻求解决方法,例如配电网重构、电力系统检修计划、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与控制、水力发电中的水库优化调度、电力系统安全评价、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竞价、电力企业管理等。[2]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优化与排队论是教学重点。

表1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表

教学内容 教学章节 案例教学

数学规划 线性规划 输电线路规划问题;发电机组燃料管理问题

整数规划 配电网时间检修计划问题;发电机组最优启停问题

目标规划 电力项目优先开发次序问题;电力企业投资规划问题

非线性规划 火电系统有功负荷经济调度;水火电系统有功负荷经济调度

动态规划 水库优化调度;发电功率最优增长问题

组合优化 网络优化 配电网检修最优负荷转移路径问题;配电网重构

统筹图 电力设备检修规划问题;电力施工进度规划管理

随机优化 排队论 电力负荷预测问题;电力系统主干网带宽容量决策问题

决策分析 电力企业绩效评估;电力设备采购决策问题

对策论 电力市场竞价问题;电力企业管理问题

2.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安排

实践环节的增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运筹学问题进行问题描述、数据处理、模型建立与求解,使学生掌握使用相应软件辅助解决运筹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巩固理论课程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学以致用打下基础。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突出理论教学重点。时间安排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穿插交互进行,相辅相成。

考虑到授课对象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较好实验配备的硕士研究生,对于通用的运筹学模型求解工具,如QSB、WinQSB、Excel和Lindo/Lingo等教学中会提及,[3]但要求学生自学掌握。实验教学部分重点讲解Matlab优化编程,[4]讲授分为基础篇与提高篇:基础篇主要帮助学生巩固有关原理和概念,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分析求解一般问题的能力;提高篇中会适当扩充优化算法及其实现方面的内容,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鱼群算法、免疫算法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重难点是遗传算法与粒子群算法的Matlab编程实现。具体实验内容与目的要求如表2所示。

表2实验课教学内容及目的要求

实验内容 目的要求

基础篇 线性规划 熟练掌握Matlab优化工具箱,掌握Matlab中求解线性规划的基本算法:单纯形法与内点法,能编写Matlab程序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并进行灵敏度分析,正确完成求解过程及分析过程

整数规划 编程实现求解整数规划的割平面法与分枝定界法的Matlab程序,能熟练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和分析。有能力的同学进一步掌握分解算法的Matlab实现技术,对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进行分析

无约束优化问题 掌握几种常见的求无约束问题的算法,如黄金分割法、抛物线法、牛顿法、导数计算法等,能熟练运用Matlab求解无约束问题,了解不同求解算法及其实现过程的特点

约束优化问题 能熟练编写约束优化算法的Matlab程序,如外点罚函数法、内点罚函数法、拉格朗日乘子法,弄清如何寻找罚函数,选择效用函数等基本问题。有能力者可掌握Rosen梯度投影法与复合形法

提高篇 遗传算法 掌握遗传算法基本思想,能熟练运用遗传算法与直接搜索工具箱编写Matlab程序。能应用遗传算法处理整数规划、约束优化、动态规划、网络规划等优化问题,进行正确的求解与分析

粒子群算法 理解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思想与实现过程,能用Matlab编写粒子群算法求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规划、排队论等随机规划数学模型,并能对仿真算法与结果进行分析

二、教学方式改革

“运筹学”就学科特点而言,强调“系统集成、学科交叉、讲求效益”,注重以客观需求为牵引,以实际问题为指导,以技术发展为推动力,明确目的与任务,讲求方法与理论,注重交叉与合作、追求优化与效益。结合运筹学的这些特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

1.强调讨论式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地在讲台上解释定义、推导定理、演示手工计算步骤,而是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在引入案例分析教学之余,还将学生生活、学习中接触到的点滴通过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解释运筹学深奥的理论与定理,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和提问的方法抛出探索性的话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主动表达观点的欲望,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尽量寓趣于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思索探讨的过程中轻松领悟到运筹学中所包含的学术精髓。

2.有效结合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

教学过程中辩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书写不方便(如案例资料)、书写表达不直观(如图论与网络)以及对上次课堂教学的温习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点连贯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章节,则侧重于黑板板书的形式,让学生利用板书时间,作短时间地整理停顿和思考准备,调整思维进入下一个知识点,避免了照屏宣科的单调。这两种教学方式有效结合,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快速便捷的优势,又发挥了黑板板书过程清晰明了、便于理解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3.引入分组交互式教学

在教学环节中引入分组交互式的开放教学模式,通过布置电力系统优化与决策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分组,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课题,以项目承担的方式在课堂外展开研究式学习。教学方式采取分阶段实施,层层推进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前期调研与资料搜集、进行问题明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软件设计与实现、成果总结、报告递交、分组答辩等环节,以期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三、考核和评价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了闭卷考试与平时大作业相结合的形式,每部分成绩各占最后总成绩的50%。相关评分标准是: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运筹学的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数学建模,掌握模型的求解算法与实现步骤。

平时大作业的成绩主要是根据分组交互式教学环节中展开的研究式学习后提交的报告与答辩情况来评定。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课题搜索文献,分析数据,综合应用运筹学理论建立模型,采用Matlab编写程序,进行计算机仿真,对模型进行正确求解。求解结果要真实可靠,并能结合研究的实际问题对求解结果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解释说明。

四、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随老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通过引入大量具有专业背景的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课程学习的实用性,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用优化思想来考虑问题,建立模型;大多数同学能够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部分同学还能够自发地将课程学习与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结合起来。

2.大作业反馈教学效果

大作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还有效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识别、分析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深入分析的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已有学生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做大作业,所取成果经过进一步整理后已经在中文核心以上的杂志上发表。

五、结论

运筹学是三峡大学电自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下一步将根据学术型硕士、全日制学位型硕士以及工程硕士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关经验对于工科的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徐绳均,张国立,牛东晓.运筹学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