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专题论文

土木专题论文

时间:2023-01-29 08: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专题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专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分散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 74;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21-04

实践教学对高等工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4]。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和巩固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工程实践、热爱生产劳动的高尚情操,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素质,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卓越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传统分散式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传统做法是采取“集中实习”模式,即在生产实习期内,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联系若干实习工地,带领所有实习学生到工地参观学习,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介绍工地生产的情况和相关知识点,并适当参加工地实践。实习工地一般位于学校所在的城市或周边城市,学生的食宿和交通由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安排[5]。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师资力量、实习经费和实习工地相对不足[6-7],组织集中实习困难重重,因此,很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逐渐从“集中实习”演变为“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或者完全的“分散实习”[8-9]。“分散实习”模式是指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实习指导。采取集中实习模式,由于人数过多,学生参与实际施工生产机会少,与工地的融合度较低,实习效果不理想。分散实习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广大学生在联系实习工地方面的资源优势,保证有足够的工地供学生实习,但由于学生分散于全国多个实习工地,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加上工地管理等各方面原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有限,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在实习工地上,有的学生仅仅是参观而没有明确的企业指导教师,有的学生虽然有明确的企业指导教师,但由于企业指导教师没有实习指导义务,对生产实习的要求也不明确,指导往往流于形成,难以到位。因此,分散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了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是一部分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工地,实行“分散实习”,一部分学生由教师联系实习工地,并指导学生实习,实行“集中实习”,这并不能克服两种实习模式的不足,反而导致将学生“自联实习”理解为“分散实习”,“师联实习”理解为“集中实习”,联系实习工地成为判断实习模式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实习的内在要求,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湖南工业大学生产实习教学实践,提出了“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并就提高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二、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的含义

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是指学生持学校介绍信,以“员工”身份到自行联系的实习单位或者老师联系的实习单位参加实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习指导,学校老师对生产实习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对学生实习的指导起辅助作用。

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强调分散,即控制每个工地的实习人数(不超过工地接纳能力),有利于学生与工地的融合。

(2)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强调学生以“员工”身份参加实习,即突出实习的“生产”特性,提高实习效果。

(3)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强调管理,考虑到学生的“员工”身份,学生的指导主要由工地指导老师完成,学校老师严格管理实习各个环节,保证实习效果。

(4)实习工地既可以由学生联系,也可以由老师联系,充分利用老师和学生的资源优势,由谁联系实习工地不是判别实习模式的标准。

总之,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不再是因为学生人数过多而被动采取的实习方式,而是为提高实习效果主动采取的一种实习模式。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总结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经验教训,但不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新的实习模式,是实习内涵的演变,是提升实习质量和效果的必然选择,即使有的专业方向(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工程管理方向)实习人数很少,同样可以采用分散管理实习的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学生投入并参与施工

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的“分散”是指学生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不同实习工地,但学生与实习工地不能分散,分散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更加融入到工地施工生产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实习学生要以“员工”身份参加工地实习,吃住在工地。工地也要向对待新进“员工”一样,为实习生安排具体工作。学生只有深入到具体的施工生产中,并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担当起责任,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使各项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从而真正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熟悉实习工地情况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或承担学生实习指导,既保证了实习师资,还能提高生产实习效果;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强调学生参与施工生产,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学习,可有效促进学生与实习工地深度融合。

(二)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积极性

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学生分散在全国各个工地,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无法每天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实习工程非常熟悉,每天与学生在同一个工地,更适合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因此,应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通过颁发聘书、提供实习补助、开展评比表彰、邀请共同编制实习指导书、开展技术交流等方式,激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热情。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有效配合协助开展实习工作。当然,不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学识、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方面差异较大,因此要制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标准并进行筛选,就生产实习的一些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培训。

分散管理式实习模式下,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要从指导学生具体实习内容转变为实习管理和协调,在实习前,需要自行联系或组织学生联系实习工地,对实习学生分组,进行实习准备,组织实习动员;在实习过程中,要经常到工地巡视,协调处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与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与实习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争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完成后,要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交流与答辩,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还要对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进行评价。可见,由于实习教师数量有限,实习学生数量较多,在分散实习模式下,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依然繁重。提高学校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提高生产实习指导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应鼓励学校教师主动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比如自2013年起笔者所在学校出台了《湖南工业大学选派专任教师赴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暂行办法》,选派一线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锻炼的主要形式有顶岗(挂职)锻炼、考察研修和参加企事业单位实际科研课题,锻炼时间为1~5个月,学校对参加锻炼的教师减免工作量,提供差旅费用和生活补助,此举对于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效果明显。

可见,在分散管理实习模式下,生产实习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具体实习内容指导,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承担实习管理和协调工作。

(三)采取措施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企业对于高校设立生产实习基地,通常意愿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因为学生实习不仅会在生产管理和食宿方面增加企业成本,而且还会增大安全风险[10]。加之,一些学生不遵守实习纪律和企业规章制度,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部分企业出于私人关系帮助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并没有长期成为学校生产实习基地的意愿和规划。

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是提高生产实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首先,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可以避免教师在实习前临时联系实习工地,解决安排实习工地困难的问题;其次,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其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逐步积累指导经验和管理经验,总结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并把学生实习作为企业的常规工作,做到真正把实习学生当作企业“员工”,由人事部门统一安排

实习,从而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最后,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实习单位要把学生当成“员工”,学生也要把自己当作是企业的“主人”,这样在实习中学生才能够打开思维,放开手脚,满怀热情地开展工作,从而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要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必须回应企业对安全风险和管理成本增加等问题的关注。学校应为所有参加实习的学生购买保险,以规避安全风险;做好学生实习动员,要求学生服从实习单位管理,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努力从事生产工作,为企业做贡献,树立学生本人和学校的良好形象,为学生就业和学校以后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主要由实习单位确定;还要经常与实习基地互动,提供技术服务,开展技术交流,推荐优秀毕业生,评选优秀实习基地,必要时为实习基地提供实习经费补贴。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工种实习(钢筋工程、木工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抹灰工程、测量等)、内业实习(资料整理、技术会议、施工日志等)和工长实习(担任施工管理人员助手等)。实际组织实习时,由于各实习工地的施工进度不同,学生不可能在一个工地完成全部实习内容,采用交叉实习的方式[11],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实习地点或实习工种,既会给实习工地施工带来干扰,又影响到学生与工地的融合,反而会降低实习效果。

笔者认为,相对于获得知识,生产实习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包括在具体工程中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应纠结于学生实习内容是否全面,每位学生只要能够深入施工生产,无论实习内容是工程的哪一个阶段,都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故不能求全。当然,学生返校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生产实习交流与答辩,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讲座等方式,对学生生产实习内容进行补充。

(五)严格生产实习考核

严格生产实习考核并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对提高实习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应制定详细具体的实习成绩判定标准,如学生实习成绩的60~70%由工地实习指导教师确定,这个成绩由工地实习指导教师直接转交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而不能由学生转交,避免碍于情面而不能真实评价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学生须认真撰写并按时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结,这是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提交专题论文,阐述他们在实习中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作为实习成绩评定为“优”的必要条件;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结和专题论文都要求工地实习指导教师签字;学生完成实习返校后,及时组织召开生产实习交流与答辩会,由全部学生或部分实习效果较好的学生介绍实习中的技术问题与心得体会,通过答辩的形式,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四、结语

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不再是因为学生人数过多而被动采取的实习方式,而是为提高实习效果主动采取的一种实习模式。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总结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经验教训,但不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新的实习模式,是实习内涵的演变,是明显提升实习质量和效果的演变。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包括:一定要让学生融入施工生产中;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积极性;建立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严格生产实习考核。本文提出的分散管理式实习模式虽然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但也可以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其它专业的实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安富.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73-75.

[2] 李培根. 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2010 (6): 6-9.

[3] 窦立军, 范国庆.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13 (2):22-23.

[4] 龚志起,陈柏昆. 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 (1):12-15.

[5] 胡秀兰,祝明桥,刘锡军,程火焰.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 (1):90-93.

[6] 崔诗才.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探索[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5(4): 107-110.

[7] 王成武, 刘玉君. “卓越计划”背景下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3): 138-139, 142.

[8] 程鹏环. 土建类专业分散性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36-139.

[9] 柳志军.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10): 103-104.

第2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国外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组织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管理素质非常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会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对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比如某些管理学科的课程,为了考核创新能力,试卷给出的案例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判断正误的笔不一定掌握在老师的手,而是靠实践的检验。一些同学可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要看其是否能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思路是否清晰、准确,再予以成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