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细胞技术论文

细胞技术论文

时间:2022-11-11 10:1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细胞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细胞技术论文

第1篇

1实验对象及样品制备本实验对象为半年内未接受过输血的健康中国人12名,抽取静脉血5ml,使用ABO血型检测试剂检测其ABO血型。其中A型血2人,B型血6人,O型血3人,AB型血1人,RhD血型均为阳性。样品制备人员将A、B、O血型相同且测定的8种血型抗原至少有2种不相同的单一血样制备成体外混合血样。混合血样依据红细胞数按一定比例混合,混合比例分别为95%/5%、97%/3%、98.5%/1.5%、99.5%/0.5%,各比例混合血样的例数分别为8例,8例,8例,10例。样品制备人员将所有单一和混合血样编号后发放给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分析。

2仪器和试剂本实验所用检测仪器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FC500型号流式细胞仪。使用抗体为瑞士DiaMed公司生产的单克隆抗体产品,以及SEROTEC公司生产的FITC荧光标记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

3实验方法用细胞稳定液将EDTA抗凝的新鲜血稀释后,加入单克隆抗体,使之与相应的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并用荧光素标记的示踪抗体标记红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使用流式细胞仪对红细胞表面特定血型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对此方法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信噪比和污染携带率、检测样品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测,验证流式细胞仪检测异体血液回输方法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实验结果

1抗原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经检测,这46例血样的检测判定结果为:12例单一血样全部被检出单峰并被准确判为阴性。8例95%/5%和8例97%/3%比例混合的血样均被检测出两个以上双峰,所有应为混合双峰的样品均被准确检出;8例98.5%/1.5%比例混合的血样在应出现双峰的样品图中能被识别为双峰,但个别抗体双峰分离效果不佳,需进行抗体优化程序后方能被判定为双峰;10例99.5%/0.5%比例混合的血样中,只有4例样品被判断为含2个以上双峰,其他混合样品由于混合比例低于抗体检测限而无法判定。

2仪器信噪比和污染携带率

2.1仪器信噪比以8种抗体在95%/5%混合红细胞样品中只加入荧光示踪抗体时,表达区域的红细胞数占已设定的红细胞区域内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噪音,以3倍噪音作为该抗体的检测限

2.2污染携带率根据流式细胞仪检验要求,在完成一次样品检测后立即检测一支纯水空白管,记录30s内红细胞设定区域内检测到的颗粒数(N),重复200次,将检测到的颗粒数相加,用此数值除以红细胞设定区域内的细胞收集总数(A),并与重复次数作比,乘以100%得到污染携带率(CR)。公式为:CR=(N1+N2+…+N200)/(A×200)=108/(50000×200)=0.001%。计算所得结果符合仪器厂商推荐的污染携带率小于1%的要求,说明仪器连续进样检测不同样品不会因进样器污染而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3样品稳定性在8例97%/3%混合的血样和12例单一血样中分别任意挑选1例,分别分装在4个离心管中,冰箱4℃保存。在制备血样的第1、5、14、28天分别对这两例血样进行血型抗原检测,测定血液样品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结果显示,经过4周的冷藏存放,混合和单一血样图的锋形及相对位置无显著变化,检测结果稳定。

2.4操作稳定性在46例血样中选出6个样品,其中包含单一血样和各比例混合血样。将其分装成3份,分别由3位检测人员完成对血型抗原的检测,验证不同操作者对检测结果判定的一致性。结果显示,3位检测人员的检测及判断结果一致。

三、讨论

1方法验证本实验应用流式细胞术的血型血清学方法对46例血样进行红细胞血型抗原的检测,其中,12例单一血样的特异性验证结果全部为阴性,符合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关于兴奋剂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应满足100%阴性率和0%的假阳性率的特异性要求。对方法灵敏度的验证结果显示,3%及以上比例少量混合的红细胞被检出率达到100%。当少量混合的红细胞比例降低时,部分样品某些抗原表达与非表达的红细胞群分离效果不好,出现融合峰或拖尾峰影响判断,此时进行抗体优化程序可以解决或改善峰形问题。而当混合比例进一步降低至0.5%少量混合时,除了峰形问题外,由于定量结果低于抗体检测限而使混合血样检出率明显降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1)红细胞血型抗原密度和抗原性强弱不同,导致其与抗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2)每种抗体效价不同,检测限也有高低,其检出能力由检测限值最高的抗体决定;3)这8种抗体分别为单克隆抗体IgM和IgG,由于抗体结构特点,结合了IgM抗体的红细胞更易聚集,造成单细胞悬液制备不完全,聚集的多细胞被检测为单细胞,导致定量结果低于检测限,因此,尽管有的检测人员能够从柱状图上观察到微弱的双峰,但由于测定到的混合比例低于检测限而不能将其判定为阳性。此外,流式细胞仪状态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少量混合的红细胞信号无法被检测人员识别。噪音和污染携带率影响了流式细胞仪的检测能力,通过每次上机检测前对仪器的校正以及对噪音和污染携带率的计算,来评估仪器状态。仪器噪音过大,会掩盖微弱的双峰信号,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判定,而污染携带率过高则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对仪器状态的确认是必要的。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可以减少仪器本身对结果的影响。人体血量约为4~5L,其中,循环血量约占总血量的4/5。有研究显示,循环系统血红蛋白增加5%可以提高运动能力,输血量太少则达不到增加血红蛋白量进而提高有氧耐力的目的。由于异体输血伴随感染、溶血、血液粘稠、疾病传播等高风险因素,采用极少量输入多个供血者血液的可能性较小,因而,此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能够满足兴奋剂检测的需要。通常红细胞在人体内的寿命约120天,这意味着,在异体输血后,理论上最多可以有长达3至4个月的检测窗口期能够检测到异体血液回输。相比传统兴奋剂只有几天的检测窗口期来说,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兴奋剂检查的效率。用细胞稳定液稀释的混合血样在冷藏条件下至少可存放4周,以此模拟运动员进行异体输血后一段时间体内不同红细胞群的比例关系。在4周内,不同操作人员对相同样品测得的混合红细胞群比例无明显变化,说明此方法稳定性好,可操作性高。

2阳性判定根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对于免疫抗原法检测兴奋剂的要求,异体血液回输阳性判定的标准为:在1份血样中,当有2个或2个以上特定红细胞抗原存在多于1种表型时,判定为异体血液回输阳性(AAF);当只有1个特定红细胞抗原存在多于1种表型时,判定为可疑(ATF)。正常情况下,每个人体内所有红细胞抗原的表达是唯一的,即要么表达,要么不表达,当体内某种红细胞抗原同时存在表达与不表达的情况时,即存在两种不同的红细胞群,提示有异体输血。当然上述判定还需要排除嵌合体血型情况。嵌合体血型多发生在异型输血、异卵双生、双精受精和异型骨髓移植后。异型输血、异型骨髓移植属于获得性嵌合(人工嵌合),异卵双生、双精受精是遗传嵌合,属于先天性嵌合。先天性嵌合,指在胚胎或妊娠时期形成的嵌合。先天性嵌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妊娠早期异卵双生子之间存在血管交叉吻合,一方的造血干细胞经由吻合的血管通路进入到另一方体内,在获得性免疫耐受的基础上,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分别产生两群不同表型的红细胞。另一种是在受精过程中,由2个卵细胞和2个相互结合而产生四倍体,四倍体受精卵继续分裂就可能产生多种不同来源的细胞系。嵌合体现象会导致血型遗传不符合经典遗传规律。此外,某些疾病也会导致嵌合体现象。因此在采用本方法检测发现异体血液回输阳性时,运动员需进行嵌合体血型鉴定,以排除先天性嵌合情况。

3红细胞血型抗原血型是血液系统的一种遗传多态性。传统的血型概念指的就是红细胞血型,是指能以抗体来分类的红细胞抗原表型。红细胞血型抗原是红细胞表面的化学构型,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及结合到脂质和蛋白质上的糖分子。根据生化特性不同,红细胞血型抗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糖分子结构决定的血型抗原,如ABO、Hh,Lewis,P,I等血型;另一类是由蛋白质结构决定的血型抗原,如Rh,MNS,Kell,Kidd,JK等血型。人类血型抗原由血型基因决定,同时受调控基因或修饰基因控制,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种族差异性。WADA对于流式细胞术检测异体血液回输的方法中涉及到的红细胞血型抗原的选择未做明确规定,一般以红细胞血型抗原表型在人群中表达的比例作为选择依据,在人群中表达型和不表达型均占有一定比例的血型抗原可作为候选抗原。表3列出了不同研究、赛事及机构选择的血型抗原种类和数量。可以看出,尽管各研究根据人群表达情况不同,选择的血型抗原有所差异,但是都包括本文研究的这8种基本的血型抗原。本研究选择了8种公认的在人群中有适当比例分布的血型抗原进行中国人样本的检测分析的结果发现,受试的11名中国人中最多有3人存在ABO血型及其他8种血型抗原表型完全一致的情况。换句话说,假如这3个人相互之间进行异体输血,且排除了红细胞血型抗原密度的个体差异时,将不能被检测为阳性。理想状态下,能够检测的候选红细胞血型抗原种类越多,检测的假阴性率就越低,但对于大样本量的实际兴奋剂检测工作来说,可操作性较差。因此,科学地选择红细胞抗原种类进行检测,可以有效提高兴奋剂检测效率。李晟玮对Rh、Kell、Duffy、Kidd、Lewis、P、MNS和Luth等系统中的21个候选血型抗原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Leb、E、Jka、Jkb、M、C、e、c等血型抗原更适合于检测中国人群异体血液回输,并发现增加检测血型抗原的数量,能够有效减少异体输血检测假阴性发生的概率。意大利的Donati等人也有类似报道,他们发现,在8种基本血型抗原的基础上增加另外5种(e,s,K,Lea,Leb)血型抗原后,能够提高混合血样的检出率。然而,在实际兴奋剂检测工作中,实验室检测人员无法得知所检测样品的运动员个人信息,这为根据不同种族运动员选择不同血型抗原的个性化的检测手段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近两届奥运会异体血液回输的兴奋剂检测中,都只选择了这8种基本血型抗原进行检测。

四、小结

第2篇

细胞研究的最大突破就是在不破坏细胞胚胎的前提下提取可以复制成器官或组织的细胞。

今年诺贝尔生物奖颁给了在基因靶向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下一次,可能就会轮到干细胞研究了。整个11月,医学和生物学界最大的新闻就是华裔女科学家余君英领导的实验室成功分离出“万能细胞”,即将普通的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干细胞,然后通过基因重组,最终培育成人体组织或器官。

另外一个干细胞的新进展是11月1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如何利用一种被称为“体细胞核移植”的技术创造胚胎干细胞。研究人员已经在猴子身上成功进行了试验,第一批原始胚胎已经克隆出来。所谓“体细胞移植”指的是将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将其放入一个未受孕的卵子中,最终成功孕育出一个新胚胎干细胞。

获取胚胎干细胞的另外一种办法是干细胞里携带有个人基因。这种方法是利用一套分子指令,将一个体细胞转变成干细胞。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于去年在老鼠身上成功进行了试验。第一个成功克隆羊的伊万・维尔穆特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评论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京都大学的这项技术在人类细胞上同样有效。然而,就在《自然》杂志发表“体细胞核移植”论文后不久,京都大学研究人员和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俞君英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两篇论文说的其实是一件事:如何将“体细胞移植”这项技术有效地运用在人类细胞上。维尔穆特看了双方公开的数据后,马上改变他之前的坚持,并表示今后他也会把精力集中在这项最新的技术上。

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胚胎干细胞如此感兴趣,是因为胚胎干细胞可以转化成其他各种身体细胞,这样,用带有病人基因的新组织或器官替换那些已经不再起作用的组织或器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病人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就不会出现排异反应,再生药物也将因此诞生。

当然,再生药物距离问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研制新药方面,培育某些身体组织的这种能力将体现出巨大的价值。从基因经济学的角度说,利用这一新技术获取干细胞将拥有巨大的商业前景。

干细胞研究和治疗技术目前严重依赖于胚胎干细胞的培育。但是获取胚胎干细胞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遭遇到了宗教势力的反对。在此之前,针对个人的干细胞疗法需要用“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制成早期的克隆胚胎,这一过程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不大。3年前,韩国科学黄禹锡曾声称克隆出了人类早期胚胎,但是后来被证明是造假。现在,提取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如果可以在不破坏胚胎的前提下产生,两个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京都大学和俞君英的突破就在这里。他们不是从人的胚胎开始,而是从人的体细胞开始。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的是从脸上取下的皮肤细胞,而俞君英则是利用从包皮上取下的细胞。 他们的方法是,诱使这些细胞忘记各自目前的身份,记起它们当初在胚胎里时所扮的角色。换句话说,研究人员让这些细胞变回到原来的干细胞状态。具体做法是:研究人员借助逆转录酶病毒为载体,把4种基因注入皮肤细胞。这些特定基因能够“重组”皮肤细胞的基因,从而得到特定类型的人体干细胞。不过,两个小组利用的基因。鸡尾酒”有所不同。美国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个28种基因组合,日本研究人员则选择了4种基因。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一样。他们都成功地把普通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干细胞。从理论上说,这种干细胞的功能类似通过胚胎克隆技术取得的胚胎干细胞,能够最终培育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由于这种干细胞能通过基因组合控制,因此有“万能细胞”、“变色龙细胞”之称。而据专家分析,与京都大学的方法比较起来,俞君英使用的方法可能更略胜一筹,因为副作用更小一些。

当然,目前这两种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但包括维尔穆特在内的专家几乎一致认为,进一步完美技术后,利用这种方法生产人类干细胞前途光明,届时,破坏胚胎的骂名将一去不复返。

第3篇

为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卫生部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由卫生部、有关部委、部分卫生厅(局)、高等学校、社团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及专家组成。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对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拟定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执行委员会决议,落实委员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科教司。

为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推动我国血液学、体液学及临床输血水平的提高,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扩大对教学、科研、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全国“血液学、体液学、输血学”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4月中下旬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大会将邀请血液学、体液学、血栓与止血、输血等著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并从会议投稿论文中遴选出优秀论文进行大会专题学术交流。录取论文的参会代表可获得论文证书,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可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学术会议征文要求

(一) 征文领域

血液学检验 体液学检验 血栓与止血

临床输血 基因诊断 质量管理

实验室管理与认可

(二) 征文的主要内容范围

1.血液学检验

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新的检测方法及指标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血细胞镜检规则的制定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质量管理

贫血与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

关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

2.体液学检验

尿液常规检测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脑脊液、胸腹水常规检验与形态学

常规检验与遗传学分析

其他体液检验与质量控制

3.血栓与止血

新的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检验中的应用

项目的优化组合用于血栓病与出血病的筛检

关于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化

关于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研究

4.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和管理

临床输血新技术、新进展

免疫血液学

5.基因诊断

细胞遗传学检验

疾病的分子学诊断

6.实验室管理及其他

医学实验室认可

医学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检验结果的溯源性和检验过程的规范化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循证检验医学

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医学教育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方法、新经验

(三) 大会征文摘要格式要求及投稿方式

1.未公开发表的原创研究性论文、综述、工作报告、经验交流等,来稿请寄全文和800字以内的摘要各一份。

2.论文摘要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以Microsoft Word编辑,DOC文件格式,A4纸打印。中文用宋体,不超过800字;英文用Time New Roman字体,不超过300字,单倍行距。

3.论文提交方式:

(1)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下列E-mail地址:

192.168.0.省略 ;有关本次会议的动态信息请上网查阅:jinyi.省略/

(2)如电子邮件发送方式确有困难的,也可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用邮件方式邮寄。

来稿请寄:湖北省 武汉市 汉口 解放大道1277号协和医院检验科 崔天盆收

第4篇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项目责任制;综合实验

植物细胞工程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是研究离体条件下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条件的应用性课程,是一门偏重于实验技能操作及应用的课程,是许多综合性大学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已成立20年,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植物细胞工程综合实验实行了“项目责任制”的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

“植物细胞工程综合实验”以“植物细胞工程实验”为前期基础。后者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材料以烟草、薄荷、康乃馨等作物为主,主要实验内容为:基础培养基母液的配置,银杏、康乃馨、烟草等具体培养基的配置、分装和灭菌,无菌接种(芽丛诱导,生根诱导,增殖诱导等),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植物细胞工程综合实验,则以“项目责任制”为实验教学模式,重视实验的连贯性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本模式是将实验以课题项目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生要全程负责项目的实施,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材料的准备、试剂、药品的配制分装,仪器设备的调试、使用),实验课上的教学讲授和答疑,实验结束后的报告批阅、成绩评定和实验总结等环节。课堂的自完全交给学生,指导教师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实验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拓宽了实验材料,除了传统的模式作物,还增加了金线莲、铁皮石斛、白芨、马铃薯等作物,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培养形式,除了传统的快速繁殖,还增加了作物水培和开放式培养的摸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二、教学方法和形式

项目责任制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和模仿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流程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是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理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强化,而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项目责任制的实验具体流程是:

第一次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讲解实验教学模式和要求,根据班级人数分组,一般为3~4组,每组4~6人,每组承担1个自选课题项目。每个小组选出组长1人,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协调。学生自由选择课题,教师将项目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学生课下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查询和实验设计,并于第二次课进行汇报沟通。

第二次课,每组组长汇报实验方案,以板书的形式授课,每组学生必须将实验技术路线、实验结果参考指标、预期结果、创新点或兴趣点明确讲出。其他组学生进行聆听和提问,以更好地进行实验设计的完善。教师要肯定其努力和优点,并及时进行引导。因为学生都是第一次设计实验,在梯度设计、变量选择、结果指标等方面易出现问题。

第三次至第五次课,每组选出一名学生讲授当天内容。之后主要进行培养基配制、无菌接种、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教学。在每次课程中,如果出现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查阅文献解决问题,还可以进行组间的交叉讨论,以利于学生交流讨论。

第六至七次课,将穿行论文阅读、实验数据处理、照片处理等内容,并在第七次课进行实验论文提纲的撰写和基本内容的梳理,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为主。

第八次课,进行论文最后的润色和小组答辩。

三、考核评价体系

客观公正和真实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也能促进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我们采用的考核形式是综合性的,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项目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60%,包括每位学生课前预习报告、课中实验操作和态度,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组内成员的配合和问题发现和解决情况,组间成员的沟通。如果学生在实验中有创新理念,将给予加分。项目成绩占40%,包括小组的论文完成质量、小组的答辩水平、组间的互评与教师评定。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徐虹,邵景侠.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0,13(6):37-38.

第5篇

一、高考生物学科命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高考命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考命题包括考试内容规范表和试题规划表的制定,试题的编写及全卷试题修订和组配;1]狭义的指试题的编写,包括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与命题的表达三个环节。本文讨论狭义上的命题。试题规划表是命题专家根据考试内容规范表的需要事先制定的命题规范文件,命题教师应根据试题规范表开展具体的试题编制工作,期间应经过材料选择、问题设计、命题表达等阶段。其中,材料选取既是命题的起点,也是命题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后续工作的开展;问题设计是命题的核心,科学思维是生物学问题设计的主线;命题表达是命题技术的体现和命题质量的深化。三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均已成为当前编制高考试题的挑战和亟须规范的问题。

问题一:材料选取的挑战。随着高考命题权的下放,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试题本身的科学性被认为是评判合格试题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性为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选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题干背景的来源和表达必须是真实、可靠、无歧义的。此外,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应突出能力立意,公平性、科学性成为材料选取的难题。

问题二:问题设计的挑战。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旨在考查考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高考更注重能力立意。生物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生物学科活动(知识学习、实验操作、生活实践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固却不容易或不能被直接观测的一种心理特质。高考要考查和测量此类“隐蔽”目标,必须设置一定的情境刺激考生产生认知,通过考生的外显行为判断其思维或能力水平。问题设计还包括难度设计、区分度设计、参考答案设计等。显然,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能否起到刺激考生应试思维等问题,都是对命题者的极大考验。

问题三:命题表达的挑战。审视近几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命题人员的试题编制技术日趋成熟,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或题干信息冗余,或表述含糊不清,或表达存在歧义。诸如此类欠规范的命题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命题的质量。同时,后现代主义推崇者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自由化、个性化及人文关怀等要求,对命题表达环节也是一大挑战。

二、科技论文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理性思考

(-)科技论文的发展评述与内涵释析

科技论文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世界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汇刊》。该刊集合了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前沿性成果。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多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的迅速增长,科技论文的内容几近覆盖科学的所有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使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检索变得十分强大,我国也形成了以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网等为代表的期刊集群。2003年教育部成立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推动科技交流、科技应用与科技再创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

概念上,“科技”即科学技术,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技术,“论文”即论证性的文章,是描述科研成果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因此具有学术论文的基本特性。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美国生物学编辑协会认为,科技论文必须“易于人们的感官接受、本质上持久、不加限制地为科学界所使用,并能为一种或多种公认的二级情报源所选用”。

由此可见,本质上,科技论文以学术理论为依据,以新思想或新进展为核心,以实验数据为例证,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权威性,在表述上必须具有准确性、严肃性和逻辑性。作为报道、交流、存储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论文是科技发展的总结,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都在应用科技论文所表达的科技成果。

(二)选用科技论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高考命题或选择中学教材、中学教辅、大学教材及课外资料(报纸、参考书等)作为命题背景材料,或选择已有题目进行改编,也有少部分试题是命题专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设计。这类传统选材方式在命题实践中存在许多纰漏,易在科学性、公平性、时效性,甚至安全保密性方面产生问题。以科技论文为试题背景的命题方式与传统选材有本质区别,不仅能提高试题各项属性水平,还能提高命题质量和命题效率。现将传统选材与科技论文选材方式进行比较(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论文选材具有许多优势,选用科技论文进行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其一,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科学性是评价高考试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中学教辅、课外资料、旧题改编等方式无法比拟的。试题中引用的任何数据乃至成题后的文字表述,取自具有国家法定权威或专业权威的公开出版物[6],命题者往往心里很“坦然”。在此基础上,命题专家凭借自身专业技术对论文作出准确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高考试题公布后可能产生的各类负面影响。生物科技高速发展,试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应用生物学科技论文命制高考试题从根本上保证了试题内容的时效性,体现科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统一。

其二,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若选材来自中学教材、中学教辅或是旧题改编,做过类似题目的考生自然受益,一方面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考生和教师的“题海战术”意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教材原本是_个良好的命题素材来源,只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应用,特别是自分省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要有十几套高考卷结果出现命题者辛辛苦苦命制出来的考题,一经检索才发现,早就有相似的考题了。而科技论文选材却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生命科学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巨大,海量的选材要能“撞上”是很困难的。这样不仅体现了选材公平,也能有效避免“撞题”。另外,高考命题前的资料准备是高考涉密内容,往往慎之又慎,若能将“海量”的科技论文替代有限的材料,岂不解决了安全保密问题?实践证明,这—做法在某些通过临时抽调命题专家入围命题组的省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其三,体现能力立意。高考试题强调能力考查。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考查其能力水平。[7]应用科技论文作为背景材料更易实现考核目标能力化,因为,大量生物学科技论文的特质就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带有生物实验论证类的论文,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而以中学教材等作为背景材料只会偏重考查知识目标,不利于能力立意。

其四,提高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论文通常是以过程性方式呈现生物学实验研究成果,具有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的讨论等,这与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性学习是—致的。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起点,命题者具有呈现试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免去一些对科学性疑问的论证,提高了命题效率。试题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不仅体现了试题所蕴含的科学素养,也使卷面更加活泼、美观,提高试题的命题质量。

2.可行性分析

首先,持续、大量更新的生物科技论文和各种引文数据库为科技论文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中生物学考查内容涉及生物学_级学科下的12个二级学科,同时可扩展到农、林、牧、医、渔等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编制如此广泛的生命科学高考试题,仅取自传统素材显得远远不够。丰富的论文来源和便捷的检索系统可以彻底改变命题者“江郎才尽”的窘境。

其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选用科技论文作为试题素材”这项新举措提供了改革的科学依据。基于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选用科技论文不仅体现了生物科学素养,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

再次,大规模教育考试理论决定了将科技论文改编为局考试题是可行的。局考试题的本质是根据选拔人才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考生解答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测考生具备某一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程度。基于科学性的保证,对科技论文素材进行基于考试测量要求的适当改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丰富、灵活的命题技巧和命题手段是其重要的保证。

三、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命题实践

基于以上讨论,高考生物命题亟待构建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命题模式。2009年以来,本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四次高考命题实践,初步总结了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科命题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三个维度讨论以科技论文为命题起点的尝试。

(一)材料选取的维度

1.背景材料的选择

理论分析:选择科技论文作为试题背景,在—定程度上保证了试题背景材料的科学性、权威性。考虑到科技论文在试题命制中的特殊用途,选择的科技论文应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有效性判定:(1)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以保证材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2)所选论文应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研究,以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所选论文主题词应与考试大纲“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要求一致,以突出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体系的掌握,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操作方法一: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一般来说,应检索来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CSCD)的论文。CSCD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收录有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上百种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以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2010福建高考26—I题”)为例,试题背景选自“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海洋科学》2009年第12期)一文,是关于我国东海海洋污染中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该题以“东海原甲藻引发我国东海赤潮”为情境,考查被试在真实背景中的知识迁移能力,涉及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热点话题,所选背景材料角度新颖。

操作方法二:选择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热点话题。例如,2011年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2011福建高考26—I题”)选自两篇文章:《rh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机制研究》(《沈阳部队医药》2009年第1期);《rh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解剖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众所周知,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辐射危机,一时之间,核辐射在世人面前引起极大恐慌,科学地认识核辐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该题避开人类灾难的宣扬,着眼于科学分析和科学利用核辐射,将核辐射与高中生物学涉及的免疫、细胞凋亡、诱变育种以及实验探究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明白核辐射虽然可怕,但可以防治,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这样的考题具有测量选拔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操作方法三:结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层次要求。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界定了层次要求。实际操作中应以II层次要求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一般来说,不用I层次关键词,但不代表I层次内容不作考查,而是在II层次主干知识和能力考查中常常可以衍生出对I层次的考查,体现试题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查。如细胞代谢中“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关键词为“光合作用速率”和“环境”,由此检索到《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编制试题时,可以衍生考查I层次的考点:赤潮的根本原因 海水富营养化。

2.试题情境的设置

理论分析:生物科技论文的撰写框架包括实验材料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由于科学研究是一项原理复杂、步骤繁琐、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可能涉及许多生物学科的专业性或前沿性内容,如信号通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基因敲除等;呈现的数据大多经过SAS、SPSS等统计软件处理,如呈现的图表常常涉及^(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姑(极显著)等统计学词汇或符号。我们将这些或是超纲或是不必在考查中出现的内容称为冗余信息,冗余信息会干扰考生正常答题思维,影响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甚至造成严重的系统测量误差。

操作方法一:简化复杂实验条件、方法的表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高度概括复杂的实验原理

和步骤,体现实验条件的简约性。[9]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以“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4组”替代原文中“实验动物C57纯系雄性小鼠,18〜20g,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室’’、“动物模型及分组,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等复杂的实验步骤,使考生对试题情境不感到陌生,能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解答,从而保证试题的公平性和可读性,提高试题的效度。

操作方法二:剔除冗余信息,简化图表数据。生物学经常涉及实验图表数据,简化图表数据或对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变得非常必要。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试题省略置信区间,以实验的样本平均值又代替总体平均值将实验检测处理方法省略,直接以“细胞凋亡相对值”替代;剔除差异显著性分析,默认实验数据均有差异显著性。以上处理,都是为了帮助考生快速从题干中获取与测量目标相关的信息,实现试题考查的目的。再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论文用散点图和回归线描述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随温度变化,由于高中没有对散点图作考试要求,试题剔除散点图这一冗余信息,直接以回归线呈现。当然,剔除和简化的操作应以科学性为前提,操作的手法往往就是用大概念笼统地描述小概念。例如,以“染色体变异”替代“染色体桥、微核、染色体断片”等超纲词语。

操作方法三:可对试题必须呈现的超纲内容做信息补充。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山东生物卷第2题的题干是“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奢侈基因”是考生未曾接触过的新名词,此处极易干扰、迷惑考生的思维,增加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的心理压力,造成考生答题思维上的“眩晕”。若能在题干中提供“奢侈基因”的名词解释,将转化阻碍考生答题的瓶颈,避免超纲嫌疑,利于考生答题。

(二)问题设计的维度

1.认知水平和能力布局

理论分析:通常一道实验探究题可以设计3〜5个小问题,考查考生对多个生物学事实的认知水平和多种生物学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设计的认知水平应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考查能力测量目标的层次也应逐步提高,从而将相对独立的小题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串联起来,形成一道有序的完整题目。1D]

操作方法一:将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前置,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后置,逐步形成认知的梯度布局。布卢姆(BiS.Bloom,1956)等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11]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承受度,操作上可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编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

操作方法二:将低端能力前置、高端能力后置,逐步形成能力梯度布局。可按照考试大纲对生物学科能力要求的编排顺序,首先考查理解能力,其次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或获取信息能力,最后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由四道独立的问题组成,四个小问题依次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能力的梯度布局。

2.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

理论分析:新课程高考倡导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命题思想。能力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高考试题的问题设计应强调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科学思维的品质,多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少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设计的问题要结合题干背景材料,牵涉的知识应用要宽广,解题思路要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操作方法一:运用新情境,产生新问题。取材于科技论文的题干资料是考生尚未接触过的材料,可赋予这些材料新意以引申出新问题。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呈现的实验数据只有三组,将原论文的第四组数据隐藏,并设计成问题:“设置第四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考生通过对比分析第三组实验数据,分析设计第四组实验的意图。一方面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方法二:围绕问题核心,尽可能延伸拓展多个知识点。2011福建局考26—I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验探究题,以核辐射诱导细胞凋亡为切入点,融合考查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凋亡、诱变育种等多个跨模块、综合性知识。显然,试题不是单纯考查被试的记忆情况,也考查被试在复杂背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表达的维度

1.信息呈现的控制

理论分析:信息量过多过少都可能增加考生阅读负担,使部分考生思维无法产生趋同反应,影响试题的难度、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对答题毫无帮助的冗余信息更是如此。

操作方法一:从字数上控制试题信息量。试题信息包含题干信息和答案信息,设置与答案信息相当的题干信息量,有助于提高考生答题效率,同时提高试题与测量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可以依据该题所占分值来确定题干的字数以及答题的字数。统计近些年各地高考卷相似题型的字数,并将其作为信息量控制的参考是常常采用的有效办法。

操作方法二:采用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生物科学往往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试题应尽可能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倡导理科科学思维和习惯,另一方面有效缩减阅读量,使考生读题更加准确,试题的直观性和美观性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I题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高中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染色方法,其字数要比纯文字表达少得多,且更直观、准确。

2. 语言表达的限定

理论分析:措辞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考生思维瓶颈,影响考生正常思维,不利于考生真实能力的体现。那些以增加试题难度为目的,采用增加阅读量或刁钻古怪、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并不可取。此外,具有歧义的表述难以使考生达到趋同思维,可能导致考生答题不全面、不准确,且使答案多样化,加大阅卷难度。

操作方法一:修改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使试题清晰、明确。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生物卷第27题第4小题:“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其中的“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表述过于晦涩、模棱两可。一般来说,遗传育种常常是为了获得生产上需要的品种,但这里设问却是“可能无法获得”,导致许多考生无法理解题意,只好将各种情况的杂交组合都写出来。该小题抽样实测难度为0.16,与预测值相距甚远。

操作方法二:对于有歧义的表述应加入限定词。应用科技论文为背景命题,在题干表述上常常会出现与中学生物教学不一致的提法,可能来自较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也可能来自生物学实践与中学生物教学理论的脱节,这时就需要对有歧义的表述加入必要的限定词。例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增加了“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的表述,因为高中生物学教材(人教版)中未提及“净光合速率”,从而避免产生歧义。

3.人文气息的渗透

理论分析:后现代主义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了自由化、个性化、人文关怀等要求。命题者应加强对考生的考场人文关怀,力求试题的叙述和设问方式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保证考生一直拥有轻松、激励的应试心态。要努力避免刻意“挖陷阱”式的命题方式,有效保护考生正常的考场应试思维。

操作方法一:贴近考生思维,避免突兀设问。例如,仔细斟酌2011福建高考26—I题第

(1) 小题和(3)小题的表述,其中“已知IL一18是一种淋巴因子”与“与第③组相比”看似多余,实际是为了引导被试顺利作答;审视第

(2) 小题和第(4)小题的题目要求,其中“从(组别)两组数据可知”和“其特点是(至少答出两点)”,两处填空后均用括号补充说明,是为了贴近考生思维,减少答题失误。

第6篇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高传化回答: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血象指标并不相同,由于你没有说明你女儿具体的验血指标,可以参考以下数据作出初步判断:3岁左右的孩子正常的血象为中性粒细胞

宝宝腹泻、发烧,两种情况较多见,可通过大便的性状和次数加以鉴别,如一天4~6次、大便像蛋花汤样,往往是病毒性肠炎;如一天大便次数很多,近十次、甚至十几次,且有黏液或是脓血便,则是细菌性肠炎,如菌痢。

如果根据你女儿的大便情况和血常规指标,判断出是病毒性感冒,则需分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性腹泻还是腹泻病的症状性感冒。虽然看来有些拗口,但是对认识病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极其有益的。简单说来,前者的根本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进入肠道,而后者是以腹泻为主,感冒只是一种症状;后者腹泻次数多,前者相对较少。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性腹泻:大便呈糊状,每天3~4次,大便时肚子不痛(宝宝便时没有哭吵),发烧,咽红。同感冒一样,一般有其自然病程,6~7天会自然痊愈。由于拉得并不厉害,宝宝精神状态较好。

腹泻病症状性感冒:大便性状如蛋花汤样,宝宝有发烧,咽部充血(部分病毒可从呼吸道进入),大便每天4~6次,尿少,口干,哭时无泪,口黏膜干,皮肤弹性差。验大便可见大便中无白细胞。如轮状病毒性肠炎(即宝宝秋季腹泻)、腺病毒肠炎等。

由于这两种腹泻(感冒)的发病原因不同,根本性质不同,因此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腹泻不严重的话,以处理感冒为主,不会有腹泻产生的并发症,感冒好了,腹泻也就好了。而病毒性腹泻由于拉得厉害,容易脱水、失去电解质,甚至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医生给你女儿配的中成药可以服用,必须根据说明书上的年龄范围服用,服用药物的同时,也补充了水分,对腹泻也是有好处的。

需提醒你注意的是:一、你应注意宝宝的大便中有无脓血便;二、宝宝大便时有无哭吵,查验大便有无白细胞,如有,建议做细菌培养;三、宝宝有无呕吐、大便量多、口干、精神差、哭无眼泪,如是则提示宝宝有脱水的现象;四、如果宝宝呼吸增快,精神很差,说明可能有代谢性酸中毒,须及时上医院就诊。

专家快递

第7篇

生物界面是指细胞与固体材料表面接触所形成的有生物和化学活性的界面,所进行的研究是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医学等交叉的前沿学科。有科学家指出,“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材料的表面化学工程是一个极具挑战且迫切的世界性难题”。细胞与人造材料之间的生物界面科学的发展将密切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将能够显著的降低与生物技术、组织工程及细胞基诊疗相关的医学应用中的危险。

近年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王树涛教授一直从事细胞粘附生物界面化学的研究,在生物界面的构筑原理与方法、细胞与固体表面特异性识别与可控粘附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并在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应用研究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出奇制胜――界面的构筑

循环肿瘤细胞作为重要的癌症标志物之一,它的识别检测近年来倍受关注,然而其在血液中极低的含量(亿分之一),因此通常用于细胞分选的流式细胞分选仪的灵敏度(万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检测的需求。当前的领先技术是基于免疫磁珠的细胞分离技术,但是其灵敏度低,设备昂贵,费时等缺陷,仍然不能满足恶性肿瘤血液检查的需求,因此细胞检测新材料与技术的出现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硅纳米线阵列

通过制备识别抗体修饰的硅纳米线阵列,以乳腺癌细胞作为靶向细胞,王树涛开发了特异性识别、粘附肿瘤细胞的三维微纳米界面。识别抗体使得硅纳米线阵列对目标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的识别功能,同时纳米线能与细胞表面的微纳米伪足相互作用,二者具有相似的尺度,从而获得了比平面结构更强的作用力。这一工作利用微纳米尺度效应对生物界面上的细胞粘附特性进行调控,结合特异性抗体和界面纳米结构,大幅提高了界面对循环肿瘤细胞识别粘附的有效性,实现了肿瘤细胞的高灵敏的特异性捕获。后来,受生物界中免疫系统的高选择性识别粘附现象的启发,王树涛进一步提出了纳米尺寸选择和生物分子的识别协同效应,建立了结构选择和分子识别的新的生物界面识别粘附模型。

王树涛在此方面的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多尺度粘附可控的功能界面识别捕获肿瘤细胞的例子,选择性得到了3―4个数量级的提高。自2009年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杂志以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被Science Daily及国内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新闻报道,同时被Nanomedicine做了题为“硅芯片上的纳米柱增加了检测灵敏性”专题新闻评述,指出“该技术在癌症诊断上很有潜力,它能给医生提供患者病情的相关信息和检测治疗的效果”。王树涛因此获得了2010年世界科技奖材料类提名,这在之前中国只有两位教授获此殊荣。

基于聚合物纳米簇

自2010年回国后,与日本理研及美国加州大学的合作者合作制备了肿瘤细胞特异性抗体修饰的导电聚合物纳米簇表面代替相对硬的硅纳米线表面。研究结构表明,相对较矮的聚合物纳米簇(1―2微米)仍然取得了与较高的硅纳米线(8―10微米)相当的细胞特异性识别粘附的结果。结果发表之后,被Science Daily等以“诊断工具:负载抗体的聚合物薄膜能捕获肿瘤细胞”为题作了亮点介绍。

重磅出击――粘附的研究

血液中的痕量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问题通过我们发展的细胞粘附界面可以解决,而如何在捕获后将痕量的肿瘤细胞无损的释放是难题的关键。通常,生物实验室用胰蛋白酶将细胞与基底间的蛋白水解,使细胞从基底上去粘附。但是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对这些痕量的肿瘤细胞造成损坏。

针对以上问题,王树涛设计了一个用核酸外切酶来完成高效快速释放的细胞粘附去粘附三维纳米生物界面。研究中选择了对癌变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的核酸适配体作为细胞识别和捕获分子,将之修饰到硅纳米线阵列表面。与平的表面相比,这个界面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细胞接触模式(多点接触),酶可以多点同时切断核酸适配体,细胞去粘附的过程变得更容易、更快速,且不对细胞本身产生伤害。相关结果在Adv. Mater.上发表并选为封面文章。审稿人高度评价“这一结果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将引起细胞材料的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者极大的兴趣”。之后又被Wiley出版社的MaterialViews中国等新闻报道,称该研究提供了一个“高粘附易释放”的细胞检测平台。因此,王树涛也受到Science Publishers出版社邀请为纳米医学专著《Nanomedicine in Diagnostics》上撰写题为“Emerging Nano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Captur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的章节。

美妙福音――肿瘤的检测

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与各国的国民收入成反比,低收入国家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癌症诊疗的费用非常高,除了药物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检测的费用。如何发展一个高效、便宜、简单的肿瘤细胞检测器件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热点。

鉴于以上的问题,王树涛发展了廉价、易操作的第一代基于细胞粘附界面的肿瘤细胞检测器件――将细胞特异粘附硅纳米线界面,做成尺寸规范化的检测芯片试剂盒。操作流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另外昂贵的设备,绝大多数的生物实验室或医院的检测中心都具备检测条件;这种简单的检测器件在全血中的细胞识别捕获效率在有40%左右;重要的是其细胞识别检测时间从4―6小时缩短到2小时左右。这些优点基本上可以满足发展中国家普通患者做细胞基的癌症检测和术后监测的需求。该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因为其特异高效的细胞粘附特点,被Science Daily等称作“捕蝇纸”式肿瘤细胞检测器件。

为了进一步实现恶性肿瘤早期预警的目标,在第一代器件的基础之上,王树涛将微流控技术与硅纳米线细胞粘附界面结合,构筑了第二代肿瘤细胞检测器件,实现了高于97%的细胞识别捕获效率。该成果被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同时被Nature Medicine做了题为“将癌症从人体循环中取出的新技术”的新闻评述。目前,这种新型芯片已开始癌症病人的临床血液检测尝试,有望为癌症早期诊疗提供参考。

第8篇

/

1 材料选取与情境设置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3.2 难度控制相对合理

第9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增值;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65-03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学术出版成为期刊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而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何开展科技期刊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增值服务也受到期刊界的重视[1-5],但是目前这些研究还主要立足于开展服务层面。数字化、网络化使得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外延均在无限扩大,其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纸媒期刊本身。本文希望从科技期刊作为特殊商品这一自身的特殊性出发,首先分析科技期刊的价值与增值的内涵,然后从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三个方面,介绍在增值方面国外科技期刊的做法、国内科技期刊的经验,探讨我国科技期刊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开展多样化运作,增加自身价值,各种价值相互促进,从而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一、科技期刊的价值与增值

科技期刊的价值,是科技论文在评审、编辑、出版、传播、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形成的创造性劳动,主要包括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等。“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增值是指科技期刊顺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从自身特点出发,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比传统纸媒期刊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获取更便捷的信息资源,从而满足作者和读者更多方面、更具差异的个性化需求,使科技期刊的价值得以提升、影响力得以扩大。

国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普遍开展早,理念先进,技术手段领先,我国科技期刊虽然近几年也开始重视数字出版,但是普遍尚未掌握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缺少政策、人才、资金的支撑,因此大多数科技期刊还仅局限于将纸媒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后搬到网络上,网站上的信息普遍内容较简单、形式较单调,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挖掘和发挥出科技期刊更大的价值,实现增值运作。

二、学术价值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是由它所刊载的内容来体现的,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不再是其登载的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的简单加和,而是远远超出论文本身,延伸到可由其论文所能挖掘的内容、承载其论文的期刊网站所刊载的内容等无限广大的范围,其学术价值也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有无限运作的空间。

(一)内容的挖掘与关联

对内容进行挖掘与关联,指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挖掘和丰富论文的内涵,实现相关的知识和文章的轻松链接,提升论文的附加值,即实现所谓的语义出版。国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出版集团如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等,利用XML等技术对论文进行结构化的描述与深度加工,达到了论文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完成了对数据的处理与整合,实现了知识点间的关联与链接,使期刊不再局限于纸媒期刊的内容,信息量得以成倍扩大,学术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目前普遍采用方正、Word等软件进行排版,受语言、出版软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在知识挖掘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已经有一些科技期刊如中国科学院的部分期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Frontiers系列期刊等开始采用XML排版,尝试对内容进行挖掘和整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已经开始进行语义出版方面的研究。传统科技期刊应关注相关进展,在现有基础上开展相关尝试,实现自身学术价值的提升。

(二)网站的改进

网站作为科技期刊信息和展示的平台,能够提供纸媒期刊所无法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展现形式,科技期刊利用自身的网站,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和环节,能够增强科技期刊的凝聚力,提升科技期刊自身的学术价值。网站建设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普遍重视。《科学》(Science)的网站提供科学播客(Science Podcast),展示编辑对作者的采访,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6];《英国医学会杂志》(BMJ)在网站上提供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和审稿意见等论文之外的许多内容;《自然》(Nature)、《细胞》(Cell)、《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了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探讨平台,引导读者开展学术研究[7]。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已连续评选了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宣传优秀网站的成功经验,促进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转化神经医学》(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and Clinics)在网站上提供论文有关的视频文件等。但是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的网站还普遍比较简单,不像国外知名期刊的网站内容那么丰富,视频和音频文件较少,使科技期刊增值的内容不多,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较大。

三、使用价值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是指科技期刊供作者、读者使用所带来的价值,“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使科技期刊更好用,用起来更便捷,用处更广泛,读者可以在纸媒期刊出版前便阅读到优先出版的期刊,不花钱便免费获取期刊,通过期刊网站获得更多专业信息、专业资源,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能够吸引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进而促进其学术价值的提高。

(一)优先数字出版

优先数字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是指在印刷版出版之前,将期刊的内容以数字出版的形式提前在网络、移动媒体上,读者可以对优先出版的论文进行阅读和引用,从而缩短论文面世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显示度和被引用率、提高期刊的影响力[8]。优先数字出版增加了期刊的使用价值,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的大趋势,为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所采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都采取了优先数字出版,如Nature的优先在线出版(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AOP)、Science的快递(Express)、Springer的在线抢先阅读(Online First)、Elsevier的即将出版(In Press)。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期刊论文经过同行评审被录用后,通过制作在正式编辑发表之前便在线发表,通常从接收到初次在线发表学术论文仅需 60 天,短篇评论文章只需45 天[9]。中国知网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目前为学术期刊提供单篇和整期的优先数字出版,实现了互联网出版、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形式的优先出版,得到国内科技期刊的积极响应。

(二)开放获取(OA)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出版模式的传播形式,它的理念和做法已被科技界、期刊界、图书馆界普遍接受。传统纸媒期刊普遍采取在期刊出版的同时或一段时间后上网供读者免费检索、阅读、下载、复制、传播,使读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论文,有利于提高期刊的传播效果。不同的期刊在阅读权、再使用权、版权等方面开放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国外一些知名的期刊均采取了开放获取的形式,如《细胞》(Cell)的系列期刊在出版12个月后可以免费获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出版6个月后可免费获取[10]。欧盟要求欧盟研发框架计划(PP7和“地平线2020”)资助的项目,其研发成果实施开放获取,鼓励各成员国一致采取开放获取政策,加强对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资助。2014年5月15日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宣布开放获取政策,规定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在发表后1年全部向读者免费公开。《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在2008年创刊时采取全部开放获取,以便读者阅读下载,提高期刊影响力和显示度,并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其影响因子已达7.392。近年来,世界知名的出版公司纷纷推出了OA期刊,如《自然交流》(Nature Communication)、《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细胞报告》(Cell Report)等,我国也有《光:科学与应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等OA期刊问世[11]。开放获取有利于科技期刊扩大读者群,增强了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促进了科技期刊学术价值的提升,因此成为科技期刊增值运作的手段之一。

(三)期刊群的建设

为了加强学科与出版资源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期刊群、期刊联盟应运而生。加入期刊群对于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的个刊无疑是加入到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提高个刊的显示度,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吸收高水平的稿件,吸引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注,实现自身发展,提升自身使用价值,因此期刊群的建设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界的重视。国外有Springer、Elsevier、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刊群。如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化学、生物学、材料、医学和物理学等专业的40余种期刊,同专业的期刊间共享审稿专家,可以互转稿件,避免了重复审稿,缩短了论文刊发时间;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旗下有约110种期刊,其平台具有协同采编、跨库检索、文献评价、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研究等功能[12]。我国目前有20多个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刊群、期刊联盟,如中华医学会刊群、中国光学期刊网、材料期刊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等,以及中国航空学会期刊联盟等。其中中国光学期刊网(http://opticsjournal. net/)[13]截至2016年3月6日汇集了52种光学期刊,投稿专区汇集了47个期刊的作者投稿系统或投稿邮箱,资讯栏目有会议资讯、行业动态、招聘信息等,社区栏目有博客、我的博客、学习小组等,为光学专业人士和企业提供了日常关心和关注的专业信息,为专业人士投稿提供了方便,也避免其受到虚假网站的欺骗;当然,由于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同、期刊的性质不同,期刊群内的期刊还只是松散的结合,若能够共享审稿专家、互转稿件等将能够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使期刊群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四、销售收入的增值运作

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是指通过销售期刊所获得的收入,“互联网+”环境下科技期刊的销售收入不再只是来源于销售纸媒期刊,还包括数字期刊的使用、版权的使用所带来的盈利收入。

(一)销售网络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纸媒期刊销售量越来越少,而加入知名的数据库和检索平台是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重视的,获得电子版、网络版销售收入的方法。Springer和Elsevier是世界知名的两大期刊出版机构,加入其平台,是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获得销售收入的举措之一。如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的《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加入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每年获得稳定的销售收入。中文的科技期刊选择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出版,获得销售收入。

(二)加入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CC)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CCC)是一家全球版权经纪公司。科技期刊编辑部只需提交期刊的名称、刊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语种等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授权和许可。科技期刊加入版权结算中心后,有国内外读者要使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图表时,只要付费给版权结算中心后即可直接合理使用,编辑部从中可以获得版权收益[14]。国外知名的出版集团如Springer、Elsevier、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均加入了版权结算中心。目前国内的《浙江大学学报(A辑:应用物理和工程)》(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等已与版权结算中心签约,并且已有期刊开始获得版权收益。数字化时代,检索、获取、使用论文变得越来越便捷,版权的保护和开发日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与版权结算中心合作可以保护自己的版权,提高期刊的国际国内显示度,获得版权收益,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加入版权结算中心,加入版权结算中心也成为科技期刊增加销售收入的方法和手段。

(三)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

数字化、网络化为传统纸媒科技期刊实现按需印刷、满足作者和读者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的纸质版印刷量在不断缩水,取而代之的是在线阅读的大量增长。作者出于留念、上缴、保存等目的可能需要自己论文的抽印本、豪华版,科技期刊按照作者需要完成按需印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和提升科技期刊销售收入,更能扩大宣传,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而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因而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如Nature在论文录用后,会随论文录用通知,给作者发去论文抽印本的订购单,作者可以另外付费购买其论文的抽印本;《中华内科杂志》将特色栏目“临床病理讨论”中的126篇论文汇编成《内科疑难病例讨论选编》,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不仅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而且还为编辑部带来不菲的销售收入[15]。随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关注经营、效益的问题,按需印刷、出版抽印本是科技期刊开展经营、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手段。

五、结 语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为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巨大的增值空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期刊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通过多样化运作,增加自身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销售收入,提升学术影响力,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需要做,必须做。

参考文献:

[1] 张维,吴培红,冷怀明.数字化环境中国内外科技期刊增值服务的发展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156-158.

[2] 张静.科技期刊借助数字化手段提供增值服务探析[J].编辑学报,2013,25(2):105-108.

[3] 冯玲.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增值服务路径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3(6):141-143.

[4] 孙守增,杨琦.学术性科技期刊的价值构成及其特点[J].编辑学报,2001,13(1):6-8.

[5] 杨志华.学术期刊价值链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45-649.

[6] Science Podcast:2 November 2012 [EB/OL].(2012-11-08)[2016- 03-10].http://.

[7] 肖宏,马彪.“互联网+ ”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8] 付雅静,钱俊龙.数字出版时代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62-1266.

[9] 出版问答[EB/OL].[2016-03-12].http://.cn.

[10] 吕小红.试论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经营策略[J].中国出版,2013(310):34-36.

[11] 齐国翠,石应江,李哲.开放获取――学术期刊低成本高显示度的重要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05-709.

[12] 迟秀丽,侯春梅,贺郝钰.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平台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2):182-185.

[13] 期刊集群[EB/OL].[2016-03-10].http:/// Journals.

第10篇

1实践教学的分析

生物技术专业具体是实验性的学科类别,并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包含毕业设计、教学实习、实验课的教学,或者还能够理解为是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性形式的教学载体,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较为核心的价值。其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方面,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将实验课和理论课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把实验课单独的设置为一门课程,同时要以大实验的方式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的探究,便于利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以及统一规划,将物力、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进行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能训练作为关键再开展细致的教学组织内容,严格关注实验的程序共性以及技术原理的构建,并将实验对象与材料之间的区别淡化,还要将验证性的一系列实验减少,将开放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从而将层次丰富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建立健全。进行教学的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当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强化。此外,还需要强化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组织,要在教师有效引导条件下,引导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独自完成,并且在论文写作、设计实验、文献查阅等细节部分,都需要亲力亲为。

2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创建生物技术专业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当定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时,其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确立,需要主动并积极的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充分适应,要把人才的培养方面细致的作用在应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创设历史以及学科的优势有所凸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的进行定位,要将应用基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基于此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拟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教学计划。对于拟定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当中,需要有其关注的是具备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的分析

对于指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要相应的减少,同时对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励的方式,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选取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科目,同时要求对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辅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提升。同时,要在外语以及计算教学方面有所加强,要将英语学习作为重点,其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专供公共英语,以二级英语作为最低等级,在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的四级考试。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将专业英语作为重点,利用外文的阅读等方式开展外语的学习。计算机要将基础课程作为根本,不断将计算机技能提升。此外,还要组织或创设不同类型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学术型活动,以此来将学术的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引导与鼓励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社会调查与社团的活动当中,同时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活动积极参与,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4课程体系的分析

所谓的课程体系所指的就是,对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是创建学生主要知识构架的核心阶段。按照对学科基础的强化,对专业口径方面的扩大,对培养人才适应性、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原则的增强,需要在几个方面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的构建。其中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公共基础的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外语、物理以及数学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别,其一是对选修课程的指定,包含: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免疫学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选修课,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等。具体是想要将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将学生知识面开拓,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较为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5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现如今所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有必要大规模的培养生物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通过创设生物技术专业,完善的开展了创新体制,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都没有相应创设,这主要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形势。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王伟吕凌云孙晶单位:大连市金州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第11篇

【推荐单位】武汉大学

【推荐理由】用基因技术来诊断和分析癌症,其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和《自然》《科学》属于同级别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100多年来,包括教授在内,武大从未有人在如此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上。

【人物简介】宋卢挺,23岁,武汉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在武大读本科期间,他选择的利用基因技术来诊断和分析癌症的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并写完科研论文。目前,他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念研究生一年级。

第12篇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病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DM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呈现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1]。免费论文。DM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其引起的死亡约占DM病人死亡率的70%-80%[2]。自1972年Rubler等[3]首次提出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以来,临床、流行病学、病理学以及实验研究的结果均提示特异性的心肌病变的存在。糖尿病性心肌病作为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变是以能量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原发性的而非继发于冠状动脉的供血障碍,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和舒张障碍。在发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进行性的心功能不全,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其病因复杂,又具有独自的病理生理改变,故临床研究和治疗具有一定困难。现大多利用DM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对其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未彻底阐明[4]。免费论文。本文旨在就近几年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研究状况做一简要综述。

1 心功能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随病程的长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舒缩功能的异常。而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较收缩功能异常出现早且明显,其舒张充盈的异常被认为是左室功能异常的最早期征象之一[5]。临床上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非创伤性检查,发现DM患者在出现心功能障碍时,主要表现为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峰充盈率(PFR)降低等变化,其受损程度和血糖控制情况相关[6]。另有实验研究表明,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的DM大鼠收缩压降低,室内压最大值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左室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均降低,提示存在左室收缩和舒张障碍[7,8]。

随着病情的演变可发展为运动后收缩功能异常,心功能储备下降。免费论文。Borow等[9]在对DM患者固定后负荷的试验中发现,DM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组运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P)上升减少甚至下降。这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时,副交感神经先受损,交感神经相对增强[10],在糖尿病微血管变早期,心肌灌流增加[11],使静息LVEP正常,而异常只在运动后出现。后期随着心肌去神经支配,微血管病变的加重,心脏LVEP进一步下降,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12]。

2 临床病理研究报道

Rubler等[3]和 Hamby[13]分别对4名和3名DM患者进行了死后尸检的心肌病理研究,观察发现血管周及间质纤维化,壁内小冠脉内皮及内皮下纤维增生,基底膜增厚,认为小血管病变可能是产生心肌病的原因。Regan[14]对9名无冠脉粥样硬化的DM患者(其中6名有充血性心衰)进行尸检后的心肌病理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心脏重量增加,提示心肌肥厚的存在;同时观察到血管周及间质的纤维化和PAS阳性物质的沉积以及肌细胞的变性和断裂;心肌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浓度也增加;壁内小冠脉的病理改变较少或没有发现,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左室顺应性的下降。与Hamby等[13]的观点不同,Regan等[14]则认为DM患者心肌病与间质的病变有关而与小血管病变关系不明显或无关。Facter等[15]也研究认为间质病变是产生心肌功能减退的原因,而小血管病变可能只为一种附带的发现,不是产生心肌功能减退的原因,当DM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是可能加重间质的纤维化和心肌细胞的损害。

3 超微结构实验观察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和自发性遗传性糖尿病BB大鼠,自糖尿病病程 4-6周开始,即出现心肌超微病理改变,以心肌纤维的变性坏死为主。电镜下可见到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变性,肌原纤维灶性溶解、变性,心肌纤维排列不整齐、断裂及收缩带形成,肌细胞中可见到糖原和脂滴沉着,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增多[16,17]。施志明等[18]进一步研究表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在第14天即可见到心肌超微病理的变化。梁自文等[19]通过腹腔注射STZ制成糖尿病大鼠模型,8周后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血糖、血脂,心肌功能、高能磷酸含量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糖尿病鼠表现出高血糖,高血脂,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心肌高能磷酸含量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害,但未伴有冠状动脉及其分枝的病变,表明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独立存在。以上结果提示,糖尿病心肌病变由于肌丝大量丢失和间质增生,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这种心肌结构异常和功能改变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

4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诸多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病理学研究在最终阐明该病发生机制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是以能量代谢紊乱为基础,通过多种复杂机制造成的心肌细胞和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发生的改变。一些本文尚未涉及的病理学改变,如冠状动脉等大血管的病变,高血压和血小板粘连与聚集功能异常等“非心源性”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南征,高彦彬,钱秋海主编.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薛军,罗小星,陈镜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医

急症,1998,7(6),269-270.

[3]Rulber S,Dulgush J,Yuceogl YZ,et al.New type of cardiomyopathy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Glomerulosclerosis.Am JCardiol,1972,30:595.

[4] 邓常青,熊曼琪.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181-184.

[5]Opie LH.Proposed role of calcium in reperfusion injury.Int J

Cardiol ,1989,23:159.

[6]David SH.Dabetic Cardiomyopathy.a unique entity or a complication of

coronary disease.Diabeticcare,1995,18(5):708-714.

[7]Yuji V,Hiroshi K,Shintaro N.Beneficial effects of be raprost sodium ,a

stable prostacyclin analogue,indiabetic cardiomyopathy[J].J Cardiovase Pharmacol,1995,26:603.

[8] 叶红英,俞茂华,游利,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9,15(3):138.

[9]Laokso M,Sarlund H,Salonen R,et al.ArteriosclerThromb,1991,11:1068~1076

[10]Kausisto J,Mykkanen L,Pyorala K,et al.Stroke,1994,25:1157~1164

[11]Shinozaki K,Naribomi H,Shimizn T.Stroke,1996,27:37-43.

[12]Rupp H.Basic Res Cardiol,1992,87:99-105.

[13]Hamby RI.Diabetic cardiomyopathy.JAMA,1974,229:1749

[14]Regan TJ.Evidence for cardiomyopthy in familial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Invest,1977,60:885.

[15]Factor SM.Coronary micovascular abnormalitics in the

hypertensive-diabetic rat:a primarycause of cardiomyopathy?Am J Pathol,1984,116:9.

[16] 朱禧星,周晓明,何德华,等.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心肌病变[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2,8(4):222.

[17] 周晓明,钟学礼,朱禧星,等.自发性遗传性糖尿病BB大鼠心脏超微结构病变的定量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0,70(5):281.

[18] 施志明,钱晓明,许瑞吉,等.实验性糖尿病大鼠ATⅡ和心肌超微结构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1):28.

[19] 梁自文,张忠辉,张平,等.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的心肌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18(8):30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