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03:2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建设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进一步落实好股份公司党委《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复评复审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对支部“双化”季度巡查内容和方式做了调整,具体说明如下:
一、自审自评要求
1、完成《XX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总结报告》
报告第一部分,按组织设置、班子建设、机制运行、组织生活、党员队伍、发挥作用、工作保障、获得荣誉(加分项)对支部双化建设情况全面总结;第二部分分析存在不足;第三部分改进措施,按报告形式正反面打印盖章,10月19日中午前上交,同时报电子版。
2、季度自查评分表自打分
对季度巡检打分表的内容和打分方式进行了调整,要求各支部每季度末月月末,结合支部实际完成自打分评价上报,下季度首月上旬党群工作部组织各支部联查复核。
自查表内双化基础达标部分,按照省国资委双化考评标准,罗列支部可能存在问题的具体项目,支部结合实际按照国资委标准,逐项对标对表进行自打分,申报自评定等级。(评定得分95分以上为优秀等级,80分以上为达标等级,得分80分以下为不达标等级)
自查表内党建品牌建设评价部分,各支部结合季度重点工作注明加分内容,要求有理有据。
自打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支部工作落实存在难点或是对党群工作设计安排的意见建议等可在“工作建议”中反馈
填报过程有问题及时沟通反馈,自打分表要求正反面打印盖章,10月19日中午前上交,同时报电子版。
二、季度联查复评复审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职工上访明显减少,但是改制过程中遗留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仍是职工上访的焦点。今年主要集中在无机化工厂拖欠承包期间的工资和退休办理不及时,导致三名职工退休金晚领三个月。制药厂拖欠望都县施工款,将问题多次反映到国家局等,我局进行了调查了解,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明,也不向法院。我局不能直接解决企业发生的经济纠纷,因此,建议走诉讼途径。
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是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要求企业定期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对易燃易爆物品、高压线路、高空作业作为重点,对排查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限期落实,事后检查落实情况。要求企业落实法人代表第一责任人制度,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追究法人代表刑事责任。
二、依法行政
对我局的执法人员的执法证件进行年检,对我局的处罚许可证送法制局年检,从形式上进行完善。要求我局执法人员到企业执法,做到文明礼貌,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执法前不能喝酒,进行处罚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不能事后搜集证据。执法要以纠正违法为出发点,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打击顶风违法、知法犯法行为,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做到为民执法,执法为民。
三、普法
今年是普法的最后一年,是省市验收之年,我局不仅要做好机关自身的普法工作,提高公务人员的法律素养,同时要做好直属企业的普法工作,提升企业经营者的依法经营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我局利用周五下午学习时间,学习法律知识,讲解企业纠纷解决方法。我局对五年来的法律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了五年来所学的法律知识,总结了对职工的法律教育和依法处理情况,
四、十二五规划
按照我市发改局要求,我局回顾了期间工业经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客观的分析了工业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项目建设、企业管理、品牌战略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对十二五进行了展望,按照省市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谋划了我市产业定位和重点发展的行业,制订了具体工作措施。
五、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我市统一安排,我局对我市3米以下磨机情况进行了摸底,主要是2.2米、2.4米和2.6米,共计生产能力1400万吨,按照国务院文件应在年之前淘汰,我局拿出了两个方案,提交市领导研究。同时对年产1万吨以下造纸和小铸造行业,正在搜集有关文件依据和外地经验。
六、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落实情况
安局长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报告河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落实情况,我局从服务企业、政策优惠、产业促进、产权改革、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回顾了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制订了下一步工作措施,报告内容翔实、措施得力、问题找得准,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肯定。
【关键词】满意度;绩效;发展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面临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制于素质和思想认识差异等原因,员工心理平衡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工作绩效下降、懈怠行为增加等问题逐渐暴露,这些都困扰着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员工满意度研究将企业基层员工作为分析对象,多维度、深层次地挖掘其中的难结所在,已成为当前供电企业突破管理瓶颈的关键,成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力杠杆。
一、调查活动介绍
A局于2012年6月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用匿名、独立答卷方式填写,共发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96份,回收合格率98%。
调查内容涉及工作岗位、工作回报、工作环境、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等五方面,据调查,以上项目员工满意率分别为73%、73%、76%、83%、85%。
二、调查内容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调查涉及的五项内容满意率均未超过90%,因此该五项内容均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找到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我们对五项内容下属子项目不满意的人数分别进行统计调查。
在工作岗位方面,“工作压力过大”是影响“工作岗位”满意率的主要原因;在工作回报方面,“是否得到必要的培训、付出与岗位系数是否相符”是影响“工作回报”满意率的主要原因;在工作环境方面,“硬件资源是否合理配置”是影响“工作环境”满意率的主要原因。而“管理部门服务是否满意”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否到位”分别是影响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满意率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对各类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影响“员工满意度”的根源分别如下:1、会议、检查过多;2、没有减压措施;3、培训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好;4、办公设施不完善,办公场所布局不合理;5、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强;6、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对于以上根源,我们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形成了问题解决的实施方案:(1)树立精益高效管理理念;(2)营造持续良好工作环境;(3)创造公平合理竞争平台;(4)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程;(5)建立关爱员工良好氛围;(6)建设特色优秀企业文化。
三、项目解决方案对策
1、树立精益高效的管理理念
根据双因素理论,企业的管理属于保健因素的范畴,员工的许多不满意因素都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导致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的。要提高员工满意度,就必须在管理上让员工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完善各项工作流程,修改相关管理制度。针对调查反映出会议、检查过多的问题,A局完善会议管理制度,统一制订各类会议汇报模板,明确各部门汇报内容,以此提高会议效率。另外,在班组建设和标准化供电所创建过程中,为减少基层工作压力,制订统一的资料台帐模板,不断精简合并各类检查。
2、营造持续良好的工作环境
好的工作环境不仅仅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还能给员工带来好的心情。针对此次调查中员工提出办公设施不完备、场所布局不合理问题,我们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以标准化班组和供电所达标为契机,统一内部资料室、客户资料室、抢修值班室、安全工器具仓库、物资材料仓库及服务品牌建设标准,为员工营造整洁、宽敞、明亮的工作环境。
3、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
公平是每个诚实的员工都希望企业具备的特点之一。企业必须做到报酬系统的公平执行、绩效考核的公平、选拔机会的公平。
针对员工提出付出与回报不符情况,A局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工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薪酬分配机制。
4、开展员工素质的提升工程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作为个体的员工需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并为员工培训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A局全面开展了“全员素质提升工程”活动,为每个员工量身订制员工素质提升规划,计划通过三年时间,使员工素质在学历层次、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等级上双提升。通过一线岗位轮训、“网上课堂”、技术(技能)等级考评等多种渠道,形成岗位学习、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5、建立关爱员工的良好氛围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群体的温暖。企业关爱员工,就应该把员工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等都纳入议事日程,还要善于鼓舞员工的士气,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时刻关心他们的疾苦。
A局邀请心理学专家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为员工的心理健康把脉问诊。设立功能齐全的减压室,让员工在减压室里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
6、建设具有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一个优秀的具有激励性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较高的满意感。
A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企业网站、《光明》内刊等文化宣传形式,总结宣传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新成果,创立“千岛光明行”服务品牌,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保证基业长青的“企业魂”。
四、项目推广中应当注意的因素
1、前期准备
在推广工作全面实施之前,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重点突出员工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性,切实转变领导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参与积极性。
2、组织协调
要注意不同阶段员工的需求不同,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也不同。因此,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要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制订。员工满意度研究成果的推广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以确保调查各项步骤的顺利进行。解决措施的落实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这将极大地考验企业的协同性。
3、成本控制
作为推广活动的主体,企业人力资源部虽然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缺乏相应的专业调查经验与理论。因此,考虑咨询公司有
条件地介入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外,调研成果的推行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
【参考文献】
[1]李怀玉.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J].化工管理,2006.06.
[2]汪彩玲.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研究,2005.02.
[3]张平,崔永胜.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经济师,2005.02.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回顾
(一)、抓宣传培训,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生产科教科、检测、农技、植保、种子、土肥、蔬菜、果树、茶叶、农广校等各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督导和协调工作。
2、认真搞好农业标准化的培训。为确保培训到位,我们成立了由25名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讲师团和由60名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联户”小分队,根据春季生产特点及各镇、村的需要,及时深入到镇、村、园区、基地及到田间地头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为种植大户提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的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解决被联系户在种植管理、作物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广科技实用技术;及时为种植大户讲解涉农政策法规,提供政策咨询等其他服务。通过课堂讲授、发放明白纸和现场指导、示范相结合,有效地提高种植大户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1-5月份讲师团和联户小分队共深入到46个村,联户了180户,上门技术指导400余次;先后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个,新技术10项;组织赶科技大集13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1场;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5900余人次,示范带动农户1万余户;印发技术材料2.5万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标准化生产能力。
3、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栏、宣传车等多种手段,对农民、农资经营户、生产加工户、商贸户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用药用肥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农村天地》栏目,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及丰富经验;结合开展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等活动,把标准化生产、安全用药用肥、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农药等知识宣传到千村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不断营造人人关注农产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来共印发、张贴宣传标语、《无公害农产品药肥使用知识手册》、《无公害蔬菜农药、化肥使用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宣传资料9500余份。
(二)、抓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基地作为源头事关全局。今年我局重点加强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对已认定基地的管理。
1、规范基地管理。一是对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严格按照《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施“基地企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产品无害化”规范管理;二是对于已取得“三品”认证地所有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生产农户,都要求他们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青岛市政府《通告》的要求,建立起生产过程记录,并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三是把好基地农药、肥料的“进口”关,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倡使用有机肥,大力推广应用沼液肥,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确保农产品的食用安全。
2、加快“三品”认证步伐。一是搞好已认证产品的复查换证工作。3月下旬,对2004年通过认证的青岛大场农业服务公司、青岛胶河农业服务公司、*市海青茶叶研究所、青岛康大外贸集团有限公司4个单位的10个产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二是加大新基地、产品的培育、申报力度。完成了宝山宝花花生、黄山岳家蜜桃两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材料的编写上报和产地环境的现场检查工作;组织申报了康大嘉府牌马铃薯、大根、胡萝卜、园葱四个产品的绿色食品和大村海峰绿茶1个产品的有机食品认证。
(三)、抓监督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严把源头关,积极开展基地环境抽检工作。4月份,根据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对基地内有产品的王台高效农业示范园、大场草莓生产基地和马铃薯生产基地、海青蔬菜生产基地、胶河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了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农户对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未发现违规用药现象。同时抽检了康大蔬菜基地、海青蔬菜基地、海青茶叶基地和大场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土壤和灌溉水,共抽取了10个样品点的20个样品(其中的灌溉水样10个、土壤样10个),检测指标100余项。基地土壤分别对重金属铅、砷、汞、铬、镉进行了检测,基地灌溉水分别对铅、砷、汞、六价铬、镉进行了检测,根据《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和《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判定,所检项目全部合格,基地环境条件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要求。
2、严把出口关,加大农产品检测力度。为了监控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我们对基地产品进行定期抽检。1月份,为了让全市人民过一个祥和安乐的春节,对我市重点园区、基地的番茄、青椒、芹菜、菠菜、油菜、香菜6种产品的14个样品进行了抽检,3—5月份,抽检了芸豆、草莓、西红柿、黄瓜、青椒等6种产品18个样品。上半年共抽检农产品样品32个,检测指标416项,根据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结合我市农民用药实际,重点对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三唑酮、等13种农药的残留量进行了检测分析,所检产品全部合格。另外,三月上旬和五月下旬,配合农业部、青岛农委对我市以王台农业精品园为主要代表的保护地蔬菜栽培产品和全市的8个茶叶基地进行了安全质量抽检,共抽取样品28个,其中无公害基地蔬菜样品5个,市场蔬菜样品8个,企业茶叶样品15个。所检样品未出现农残及重金属超标现象。
(四)、抓整治,不断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1、认真搞好基地环境检查和基地档案建设检查。上半年,根据市农委《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和农业局党委的整体工作安排,由检测站、执法大队和信息科联合成立了专项检查小分队,对全市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纳入青岛、*两市市级管理的基地及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了基地管理和档案建设,并察看了田间操作记录。共检查无公害基地25个;绿色食品基地4个;有机食品基地12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3个,出动执法人员28人次。本次联合执法检查对促进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规范投入品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加大了农资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今年以来,市农业局根据农时季节和农资经营特点,采取重点检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市场监管与引导企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春季农资打假工作,有效地整治和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推动全市生产经营秩序的好转,维护了合法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上半年,共出动农资执法人员330多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业户490多个(次),查处标识不合格的农资产品127.5吨,其中种子7.5吨、化肥117吨,农药3吨,查处不合格商品标值总额35.9万元。其中,查缴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和使用的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等4种高毒高残留农药42箱,折合256公斤。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5起,有利地打击了制售不合格农资产品的各种违法行为,规范和整治了农资市场秩序。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得不到落实。不合格农产品虽然难以进入城区市场及各大超市,但进入集贸市场得不到有效控制,出了问题也无法追溯。
二是检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在资金、专业检测设备方面配备不足,尤其是基地、产地市场速测点建设缓慢,已经建立的也没有专职检测人员,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在源头上得到控制。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体系不健全,存在着上紧下松的局面。镇处农业技术员要参与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从事技术指导。另外,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检测工作财政预算经费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检测仪器设备不够完善,影响了检测参数的完备性,降低了工作效率。基层速测点建设缓慢,不能满足监控工作需求。
四是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落实不到位。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难以落实,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部分蔬菜种植户对安全用药用肥的意识不强,给基地统一管理带来了难度。
五是品牌建设发展滞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的海青茶叶、漕汶蔬菜、张家楼苹果、宝山花生、黄山芋头、大场萝卜、胶河土豆等特色优势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品牌不够响亮,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对重点农产品,特别是容易发生农残超标问题的蔬菜和茶叶产品,实行以专项抽检为主要内容的例行监测,确保每个基地抽检2-3批次,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执法提供依据,同时将抽检结果上报市委、市政府,对检测不合格的基地及时查找原因,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
2、继续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力度。争取市财政扶持,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力争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名牌1-2个;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推荐工作力度,争取年内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有机)食品1-2个。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为丘陵山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多田少,发展亚热带水果特别是砂糖桔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以砂糖桔产业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2005年自治区将砂糖桔列为广西优势农产品,2006年区农业厅把我市列为砂糖桔优势发展区域,2004-2010年市在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对砂糖桔种植项目进行了重点扶持,我市市委、市政府也把发展砂糖桔生产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目前全市水果种植总面积25万亩,投产面积约15万亩,2011年水果总产量11.38万吨,产值3.67亿元。目前全市砂糖桔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砂糖桔一跃成为我市单一品种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之最。砂糖桔已成为我市的特色水果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砂糖桔优势产业。
(二)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有果149公斤,人均水果收入480元。2010年1月竹筋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砂糖桔之乡”称号。在砂糖桔生产中有些村、户已经实现了 “一村一品、一业致富、一户百万”的目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绿化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促进果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带动旅游、服务等机关产业发展。
(五)促进我市水果生产向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发展,提高果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2006年我市获得了自治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产地认定。2008年我市1万亩砂糖桔生产基地获中国绿色食品论证,2009年4月岑鲜牌砂糖桔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政策扶持
近年来,市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及时把发展砂糖桔生产作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分管农业的党政领导经常召集有关部门的人员共同研究落实砂糖桔的产业发展情况。一是成立砂糖桔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砂糖桔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解决砂糖桔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争取上级对我市发展砂糖桔的支持。2006年自治区农业厅将我市列为砂糖桔优势发展区域,同年市把我市砂糖桔种植列为“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并无偿下拨砂糖桔果苗24万株,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助50元。三是积极采取财政贴息、种苗补贴等办法,鼓励、引导农民利用山地、水田大力发展砂糖桔种植。
(二)、强化宣传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1)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水果、科技、林业、能源等部门的积极性,加强水果技术推广和服务,全市共设立30多个技术服务网点,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从2004年起,我市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派出科技特派员进行驻村服务,专门负责该村砂糖桔生产的技术指导。
(2)全面推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一是我局编印《糖桔栽培技术》小册子5000多本,无偿分发给果农。二是几年来,每年均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3000-5000人次。三是在筋竹、波塘、三堡三个镇开展标准化柑桔栽培示范区建设,通过建立示范区,带动果农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3)加强黄龙病防控。认真推广黄龙病防控技术,有效地遏制黄龙病的蔓延和发生。
(三)、强化示范带动,注重基地建设
通过抓样板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和辐射全市砂糖桔的发展。我市是七大特色柑桔基地之一。
(四)、强化品质管理,打造绿色品牌
强化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砂糖桔果品品位,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产地认定工作。我市于2004年4月制订了砂糖桔地方生产标准,并于2005年8月由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推行“猪、沼、果、灯、鱼”为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制定砂糖桔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并予以贯彻实施。
(五)、强化流通服务,拓展销售渠道
(1)组建水果产销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全市共有水果专业社62个,通过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及时解决产、销问题,提高产品效益。
(2)抓好采后处理及加工。一是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砂糖桔等水果收购、储备、加工和销售。二是全市现有30多条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进行果品清洗分级分类包装,提高砂糖桔的包装质量,经清洗分级处理、分类包装后的果品每吨提高200-350元。
(3)加强产品推介。一是建设砂糖桔交易市场。二是通过举办糖桔节,参加各种展览会和组织评比等形式,不断扩大溪水砂糖桔的市场影响,提高溪水砂糖桔的知名度,促进了砂糖桔的销售和流通。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有待加强。
(二)果农的水果栽培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没有龙头企业,经营粗放,没有自己的品牌。
(四)市场销售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
(五)销售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小。
(六)黄龙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五、意见及建议
(一)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发展水果生产。
(二)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效应。
(三)加强流通体系和销售队伍建设。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五)加强市场销售信息平台建设,做好信息的收集和。
溪水市水果事业局
2012年5月5日
同志们:
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19年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情况;XX同志传达学习了202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2019年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X县、X县就食品安全、质量工作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分析很到位,困难问题找得准。下面,我就当前全市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客观看待工作成效和不足
(一)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2019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强化应急管理和风险排查,加强应急处置,没有发生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过桥米线放心消费”、“非洲猪瘟防控”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食品安全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圆满完成,合格率和安全指数逐年提升。总体上来看,2019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人民群众饮食消费总体向好。
(二)全市质量提升工作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质量提升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市、县(市)政府和各质量相关部门在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进一步调整充实了质量工作领导机构,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完善年初安排部署、半年联席研讨、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横向对接、信息共享、共管共治、激励考核、宣传通报等制度,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二是质量提升有效推进。深入开展各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定提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质量持续向好,农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工程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市四大重点产业,协同配合,精准发力,重点选择具有行业领军、区域影响、核心竞争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名牌培育体系,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质量安全稳定向好。以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为重点,持续深化综合整治和专项打击,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依法查处一批质量违法行为,始终保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市场秩序繁荣稳定,全市未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同全市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品质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和诸多薄弱环节。
在食品安全方面:一是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等级较高。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分布点多、面广、线长,食品产业发展“散、小、弱、乱”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广泛存在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监管难度大;基层力量薄弱,执法装备不足,检验检测能力低,食品安全还存有监管盲区和空白点。二是预防食物中毒形势严峻。我市农村人口较多,群众居住分散,饮食习惯多样,因食用野生菌、吊浆粑等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2019年,全市发生家庭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X起,共X人中毒,其中X人死亡,在省对我市的考核中被扣了X分,说明我们防控食物中毒工作还存在漏洞和短板,宣传有盲点、有死角,责任还没有完全压实。三是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通报的2019年全省城乡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我市除西畴县外,其余县(市)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得分都在X分以下,城镇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顺数第八,整体排名靠后。四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紧缺,队伍老化,业务能力亟待提高,难以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在质量提升方面:一是质量发展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能力不强;少数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质量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特别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不高。二是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滞后,中低端产品比重大;自主品牌、知名品牌标准低、数量少、实力弱,目前全市还没有能拉动经济明显增长的品牌,特别是以三七为特色的优势资源品牌建设推进缓慢;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现有品牌知名度低,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效果不明显。三是质量提升基础薄弱。县(市)质量安全监管呈现人手紧缺、能力不足、手段滞后等问题,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质量工具运用效率不高;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小、布局散、装备落后,日常巡查、监督抽查、风险预警等投入不足、响应迟缓;中小企业执行产品标准水平较低,质检、标准、品牌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四是质量监管服务机制有待完善。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质量事故报告、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有待改进,分级管理、联合防控、应急处置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做到谋发展必须谋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保民生必须保安全。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强化最严格的监管,执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最严肃的问责,零容忍、出手快、下重拳,严厉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要不断增强质量提升工作的责任意识,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步骤、有重点、有组织地推进各领域的质量提升行动。
二要层层抓好责任分解。市政府食品安全办要加强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的沟通对接,及时制定和组织签订全市2020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要围绕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抓好抓实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评议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汇报反馈情况,确保食品安全责任抓早、抓小、抓好、抓实。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对照《XX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及任务分解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坚决捍卫全市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质量强市办要对照今年确定的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尽快拿出落实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细抓实。发改、工信、商务、住建、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主要牵头部门,要按照“一业一案”的要求,聚焦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列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进一步完善牵头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等9个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生活业、生产业)质量提升行动。
(二)突出七个重点,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学校食品安全。目前,校园周边大部分是流动小摊点,而且学校食堂学生就餐人数多,安全隐患大,是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区域。近期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已高温季节学校食品安全预警,各县(市)要按照今天会议要求,认真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督促学校健全校园(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防严控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风险,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加强日常管理,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和“六T”(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全覆盖,全力确保学生在校饮食安全。
二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结合全省“一部手机游XX”总体部署,全力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工作,鼓励餐饮单位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
三要重点抓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夏秋是食用野生菌和吊浆粑等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全市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野生菌中毒事件仍屡屡发生,这其中既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群众饮食习惯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从宣传教育入手,严格按照市食安委的安排部署,提前谋划和做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以预防食用野生菌、吊浆粑、草乌、附子中毒为重点,让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学校、进市场、进餐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工地,确保宣传工作无盲区、无死角,让食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态度要求,统筹抓好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早部署、及早安排、及早防范,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农村宴席等群体用餐单位加工、出售、食用野生菌,全力防范公共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各级财政部门要为食品抽检监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物中毒防控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加大应急救治物资装备储备,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食物中毒救治能力,确保中毒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检查力度,维护健康的野生菌市场秩序。
四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聚焦大米、面粉、食用油、肉、蛋、奶、蔬菜、水果、茶叶等大宗食品及地方特色食品,深入开展“瘦肉精”、农药兽药残留以及水产品和生鲜乳品添加违禁物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开展校园食品、山寨食品、网络配餐、白酒生产经营等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监督检查,强化进口食品安全监管。
五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特别是当前随着城区对食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大部分“三无”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地区,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增多。下一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各类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农村集贸市场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要从严从重处理。同时,近年来保健品、化装品行业投诉大量增加,要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行为,曝光典型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曝光一起,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六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工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深入推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倒逼生产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
七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新兴媒体作用,全面落实有奖举报制度,畅通“12315”等投诉举报渠道,推广西畴县经验做法,大力开展预防野生菌、吊浆粑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三)落实七项任务,全力推动全市质量提升行动
一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提升。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矿业、建材、制药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围绕省“三张牌”和市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技术科技攻关,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低碳循环等生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质量技术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质量风险监测、预警、管控措施,继续完善惠企服务制度,强化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技术帮扶,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二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抓提升。一是开展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农产品绿色有机化发展定位,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良好农业规范,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管理,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供给质量。狠抓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推动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等六个“100工程”示范园建设,开展“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1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二是开展食品药品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继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推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切实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标准备案管理,推进特色食品、民俗食品等产品安全性评价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深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食品药品风险管理,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提升管理规范、
技术规程等级。继续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3年提升工程,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提档工作和“明厨亮灶”建设,推进实施农村食品统一配送和“农村便民药柜”设置工作。严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全面加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等食品摊贩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三是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四是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质量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五是开展原材料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水电铝材一体化和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为龙头,大力发展铝板带箔产业链、铝铸造产业链和铝型材、铝线材产业链,推动发展有色金属下游深加工产品。六是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两书一牌”等制度,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七是开展生活业质量提升行动。重点聚焦健康养老、家政、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行业,着力推进生活业向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
三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抓提升。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企业产品更新和结构升级。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制度。
四要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抓提升。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名牌意识,从质量、环境、安全“三标”和地理标识、商标注册等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中华老字号、“三品一标”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鲁班奖、大禹奖、A级景区等各类质量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知名品牌和质量标杆。
五要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抓提升。深化监管制度改革,严格市场准入,坚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大事关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和重点消费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点生产资料、重要消费品、重点建设工程、矿产生产、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风险监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让守法诚信经营、追求高质量的企业有动力。要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和质量倒逼机制,营造老百姓满意、消费者放心、企业诚信经营的质量安全环境。
六要强化政策支持抓提升。在科研、信贷、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推动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建设。要重视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高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
七要推动社会共建抓提升。广泛开展质量管理、质量安全、质量提升教育,加大质量发展政策法规宣传力度,特别要广泛宣传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典型经验,宣传重视质量、守法经营的优秀企业和品牌产品。要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切实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适应新形势,明确质监队伍建设新要求。质监部门自省垂管近十年来,在省局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任班子和全市质监人的不懈努力,质监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级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呈现出加快发展、求新思变的良好局面。但在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履行质监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才观不强、结构欠合理、机制欠灵活;干部“干、说、写”能力即“三能”方面有差距,认识不到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意识不强;靠前指挥,破解难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还部分存在,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适应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要以德能勤绩廉为基础,以“三能两效”为导向,在全市系统内大力开展创建“能干、能说、能写,既能较好地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又能创社会效益”的“三能两效”型干部队伍活动。
能干,就是提高工作能力,能以新的思路,好的方法,实的作风,高的效率完成各项工作;能说,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能将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说透彻;能写,就是提高分析调研写作能力,能写出主题鲜明、逻辑缜密、生动鲜明的文章。要求在能干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质监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在能说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质监部门社会形象和整体优势;在能写上下功夫,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队伍建设的实效。干、说、写三位一体,基础是较好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前提是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目标是实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开拓新思路,探索质监队伍建设新机制。围绕“三能两效”这一更为具体、更为清晰、更为全面的队伍建设目标,我局确立了以争先创优为基础,达标升级为契机,“三能两效”为导向的总体工作思路,将“三能两效”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程,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重点做好对正科级干部的监督使用力度、加大对副科级干部的教育管理力度、推行对一般干部的培养激励力度,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积极推行六大机制:
一是动态考核机制。实行科级干部的常态化、动态化、科学化管理,将全市系统科级干部尤其是县局班子副职的教育、监督和管理作为重点,制定实施了《加强常态化管理实行科级干部定期谈话汇报制度》,全市科级干部根据安排向市局班子定期进行书面和口头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履行职责、团结协作、率先垂范、破解难题、廉洁自律等方面。谈话汇报内容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在全面掌握干部工作思想动态的同时,锻炼了干部队伍的说写能力。
二是轮岗交流机制。为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增强干部活力,提升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在全市系统试行了“干部原职务不变多岗位锻炼”工作制度,现市局与县局之间已有5人次进行了交流锻炼,实现了岗位互动的多向交流。通过为质监干部提供多岗位学习锻炼机会,使干部能力全面化、知识专业化,着力培养“三能两效”型复合人才。
三是人才评价机制。以提升干部职工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宗旨,制定下发了《市质监系统岗位能手评价办法》,从服务、管理、学习、宣传、办案和检测六个方面对系统干部职工进行岗位能手评选,2007年在全市系统共评选产生55名“六佳”岗位能手并广为宣传,取得良好反响。广大干部职工切实体会到有创新才有回报,有贡献才有收获,有能力才有地位。
四是激励创新机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市质监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在标准化、计量、质量、执法等领域在全系统开展评选和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工作责任制,要求各学科带头人制定工作目标及发展计划,组织学科研究并提交工作报告及成果评估材料,市局配套给于工作经费资助、优先提拔任用等激励措施,干部队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是教育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结合日常工作积极开展读“三报”(党报、质量报、公报)活动;结合队伍现状,加大岗位技能培训,如结合执法案卷检查,开展“三个一”活动(沟通好一个行政相对人、写好一份案卷、办好一个案子);举办以“解放思想、强化学习、提高素质、争做优秀科级干部”为主题的科级干部培训班与座谈会、开设领导授课、理论学习、军事训练、企业座谈、撰写论文等课程;开展“如何做好一名副职”、“我为科学发展献一策”主题征文活动等,重点对学员“三能两效”能力进行引导、培训和储备,提升各级干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六是聚才引智机制。加强工作前瞻性和系统性,构建实践平台,创办了《质量报告》、《质监信息》、《民评简报》等内部刊物,制定下发了《市质监系统信息调研宣传考评试行办法》,市局增设了质监研究室,组织开展全市系统政务信息的调研分析、编辑报送等工作,一年多来,市局已编辑刊物125期,全系统在市级以上媒体、市委市政府信息、省局政务信息共上稿500余篇,政务信息工作进入全省系统和市政府先进行列,开创了我市信息的新篇章。《质监信息》等刊物也得到了省局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干部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去年以来,先后有24名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同志走向了领导岗位。
创造新业绩,谱写质监队伍建设新篇章。通过全市系统“三能两效”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人才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的“三项转化”,活动产生的“放大效应”逐步显现,广大干部职工思路上更加清晰,方向上更加准确,措施上更加具体,同时各级班子科学发展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队伍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质监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是促进了争先创优浓厚氛围的进一步形成。在各级党组强力推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下,以德能勤绩廉为基础、“三能两效”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评价、考核、使用机制在系统内得到广泛认同,一批“三能两效”突出、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突出的“三突出”同志得到了提拔任用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出管理、骨干和示范作用。干部职工以争创“三能两效型”人才为内在动力,以履行岗位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为基础目标,更以能在不同岗位上为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积极贡献为最高追求,全市系统形成了你追我赶、蓬勃向上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是促进了工作理念与思路的进一步更新。“三能两效”活动通过干说写的培养,进一步提升了队伍把握大局、敢为人先的能力,推动了理念与思路的更新,拓展了质监的发展空间。如市局在全系统积极倡导“服务第一、争创一流”以及“两多两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理念,策应省委省政府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准确把握重大项目带来的机遇,及时开展了对全市生产企业的质量状况普查与分析,实施了以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切入点的工作思路;结合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个枢纽,建设四个基地”的战略目标,市局提出2008年“质量三兴”、生产许可有证无证管理、基层又好又快建设、质监文化等方面十个方面突破课题并认真加以督查落实,着力为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服务。
三是促进了质监第一要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贡献率和有效性,执行和落实是关键。我们通过脚踏实地去“干”,破解难题去“闯”,以身作则去“带”,严格制度去“管”,群众参与去“促”,维护经济次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发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如针对全市70%以上的食品企业均为小作坊且大多分布在农村难以监管的现状,市局科学有效地推行了重心下移、分类管理、层级负责、量化考核、部门联动“二十字”监管模式,同时探索设立区域质监分局,有效加强了乡镇农村两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实现了三大安全平稳态势,2008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市食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1%,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兴园、兴企。市政府出台了《市2008-2010年名牌产品培育规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制定实施了《经济开发区质量兴区实施办法》,把质量兴区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天峰建材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被评为“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质量三兴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了企业追求卓越质量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区域、行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创名牌、争名牌的热情,今年全市又有2家企业2个产品申报国家免检、17家企业的20个产品申报了名牌;工业标准化进程步伐加快。标准是生产产品的唯一依据,市局把标准化作为提高全市质量总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市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等制度,确定了标准化工作目标、重点和考核标准,使标准化工作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举全系统之力对全市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的质量普查,截止8月下旬全市累计有生产加工企业5094个,在此基础上,确定将市经济开发区、广丰工业园区作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园区,以点带面,促进更多园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围绕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帮扶省维东山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旋流器》标准项目上报国家标准计划,现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填补了我国该项产品长期没有国家标准的空白,增加了我市产品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不忘初心先行先试 牢记使命善作善成
新区老年大学先进事迹材料
新区老年大学是由市老年大学和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年大学合并成立,现有校舍面积13500平方米,分3个校区、5个教学系,共开设60个专业、233个教学班,在校学员8200多名。此外还设有镇(街)、新型社区、养老院和驻区高校等8所分校。作为蓬勃发展的国家级新区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多年来,我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老干部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全省老年大学先进示范校”“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精心办学,先行先试
着眼服务大局,丰富活动载体。坚持以办老干部、老年人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着力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传播正能量,连续三年参与全市老年教育系统“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评选活动,评出市级“风范长者”67名。积极搭建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筹集资金,在全市老年大学中率先安装了LED屏幕等现代化设施,打造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近三年来举办各级老干部文化活动近百次。着眼提质增效,助推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知娱合璧、教学目的的古今通幽、教学特色的中西鉴赏、学制安排的长短并蓄,形成了专业齐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施上,实现“三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全省率先形成面授教学、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率先达到能点播、能直播、能互动、能监控、能评价“五个能”目标。在教师管理上,修订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考勤考绩制度》,造就了敬业精神好、团结协作好、教学效果好的百名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上,既把握宏观管理、规范管理,又注重细节管理、痕迹管理,打造温馨舒心的学习环境。在课题研究上,立足“五个紧紧围绕”,推进理念办学,形成了以教书育人为本质,以服务老年人为本分,以新区地域为本色的理论研究成果。撰写的纪实报告《尽孝与分忧》入选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五个十工程”。着眼管理创新,改进办学机制。不断适应老年教育发展要求,实行党支部领导、校委会决策、校长办公会执行的工作机制,先后推出了分教学系管理、课程结业制、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管理等得力举措,探索了老年大学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分教学系管理,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将60个专业划分为5个教学系,由管理人员兼任系主任直接管理到班级,改变了以往只是由教务处宏观管理的状况,细化了分工,落实了责任,提高了效率;课程结业制,将所有专业设置为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3个层次,分别设置2-3年不等的教学年限,学员学业期满必须结业,鼓励学习新专业,打开了扩大学习新知识的窗,解决了“老生出不去,新生进不来”和“教师不好教,学员不好管”的状况;信息化管理,实行学员报名、注册、信息采编一体化,新学员持身份证报名,老学员持学员卡报名,实现了学员报名注册“一卡通”,学校查询学员信息“一点通”;大数据管理,建立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的大数据库,便于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资料使用,为构建可操作、可持续、可复制的老年教育模式提供现代智能支持。
二、弘扬文化,善作善成
注重品牌建设,培育校园文化。文化品牌是办学的灵魂,师生的启迪。我校遵循“学之终身、行之终身”校训,崇尚“党政主导、创新引领、公平开放、服务社会”理念,弘扬“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精神,追求“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目标,出版校报、文集、画册,设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展示牌,精心打造了“桑榆春风”文化品牌。注重精神传承,崇尚老有所为。因势利导,积极组织扶弱济困活动,弘扬正气。近年来,先后组织老年大学师生开展公益性慈善捐助近百次,筹集善款70余万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上万人参与,多名学员被区里评为“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和新区“十佳道德模范”称号。去年,一名学员因车祸生命垂危,老年大学组织全校师生紧急献血、捐款救助,社会赞誉广泛,被评为新区“十件文明好事”。如今,校内弘扬正气、扶危济困、勤俭办学、爱校如家已蔚然成风。注重搭建平台,展示学有所成。积极搭建班级交流、学校教学成果汇报、外出参赛演出等平台,最大程度满足广大老干部和老年人展示学习成果的迫切愿望。自2016年起,我校与《老年教育》杂志社联合,在全国老年大学系统首创《老年教育》知识竞赛活动,该项活动抓住学员学习杂志的兴奋点,找准订阅杂志的结合点,达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订、以订促用”的效果。
三、服务社会,有为有位
牢固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价值理念,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回报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践行有教无类,实行开放办学。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发展环境、优渥的生活保障,吸引外地老干部、老年人纷纷来此养老。学校秉承“有教无类”的理念,实行开放办学。对所有有意愿上学的老年人,只要符合招生条件、班级可以容纳,不分地域、身份,都一视同仁接纳,学员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践行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学校常年开展送文化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养老院活动。舞蹈队、时装队、京剧队、合唱团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展现风采,太极拳队走出国门展示中国功夫,剪纸教师精心创作的巨幅剪纸作品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齐鲁风韵展”,彰显了山东特色文化。践行共建共享,关心下一代成长。我校为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7所驻区高校设立德育教育基地,常年开展“尊老敬老”“大学生人生导师”等活动,实现了老年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受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省老年大学协会的充分肯定。
多年来,我区党委政府高度关注老年大学发展,及时批复请示事项,及时拨付所需经费,及时反映重大问题,确保了学校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最近新区决定,再为老年大学新建两处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和1.5万平方米的校舍,并列为2019年区办实事,此举将有效解决“一座难求”问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成为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最好的老年大学,向老年教育国际化目标迈进。
今年以来,全市经信系统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总基调和“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总要求,克难攻坚,积极作为,工业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指标稳步回升、能耗逐步下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居第八位,比上年上升四个位次。工业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6.1亿美元,居全省第一位。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70%以上,吸纳人员就业大幅增加,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同比增长9.75%,万元GDP能耗下降4.33%,完成省下达的节能任务。菱花集团获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太阳纸业、华勤集团销售收入突破三百亿元,润峰集团、荣信煤化、东华实业、邹县发电、翔宇化纤有望突破百亿,销售过百亿元企业新增5家,达到10家。世界吨位最大的兖矿铝挤压机正式投产,嘉冠油脂“嘉冠”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新风光电子再获“高压变频器十大品牌”殊荣,梁山新增7家专用车企业列入国家公告目录,山推签订中东千万美元大单。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8%,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18.4%,企业家信心指数大幅增加,市政府与省经信委,与山东电力、兖矿集团、山东能源等一批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又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进驻我市。
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得益于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得益于全市企业家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经信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广大企业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三个高于、三个提高”要求不动摇,努力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
市委要求,明年是“落实年、突破年”。明年工业发展思路是,以突破大项目、建设10大产业“1351” 百千亿工程为主抓手,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现代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突破企业家队伍建设、突破项目建设、突破创新能力建设、突破标准化建设、突破协会建设、突破园区建设,形成“六位一体”工作新布局,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工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跨越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所谓跨越发展就是瞄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全省争先进、区域当排头、全面达小康”的发展目标。201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4%,争取15%,实现效益同步增长,完成技改投资706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3.7%以上。
(二)坚持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所谓转型发展,就是既要做“减法”淘汰落后产能,又要做“加法”膨胀总量规模。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市最大优势,如果把煤炭去掉,非煤产业利税占工业比重,中区、任城和嘉祥在50%以下,邹城24%、鱼台10%、微山7%。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特色化、基地化,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创新发展。所谓创新发展,就是深入开展比科技投入、比平台建设、比创新产出、比品牌建设的“四比”竞赛活动。更加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利税过千万元企业都要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每年新增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明年争取列入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40项,转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6项。
(四)坚持不移地推进工业经济循环发展。所谓循环发展就是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把好产业政策关口,严格审批新上“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科技节能贡献率。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扶持政策,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完善拉长“粮食深加工—生物食品—废水资源化—有机肥—生态农业”、“煤—电—化—建材”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坚持“两化融合、双轮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快构建新型工业新体系新布局。大力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实现全市工业由大变强,必须坚持两化融合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双轮驱动战略不动摇,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突出抓产业,构建工业新体系。围绕十大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梳理产业链条,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选择三五年内能够形成千亿级、五百亿级、三百亿级和百亿级的产业进行集中培育,每个产业重点扶持一两家龙头企业,对企业、产品、品牌进行整合提升,形成核心层企业、配套层企业、相关层企业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一个产业,要有一个目标规划,一个市级领导牵头组建一套班子,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扶持方案,产业牵头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突破性扶持政策,落实一套考核办法。
(二)突出抓基地,构建工业新布局。产业基地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和优化要素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基地5家,省级基地10家,明年争取新设2家省级以上基地。工程机械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要做专做精总成及配件,全力创新整机终端产品,并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服装材料是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要以科技和品牌为新动力,打造时尚创意产业基地。光电信息是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光通信要做大规模,LED要整合产业链,光伏产业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新型煤基化工是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下步关键是装置大型化,拉长产业链条,主 攻高附加值产品。同步推进曲阜物联网、任城开发区工程机械、金乡大蒜等基地建设,在全市形成土地集约、功能齐全的工业发展空间新布局。
(三)突出抓产品,构建产业新亮点。产品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工业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明年力争开发新产品1200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8%以上。抓好三类产品创新。一是生产投资类产品创新,要瞄准产业升级方向。二是生活消费类产品创新,要瞄准消费升级方向。三是特定人群的产品创新,要瞄准特殊需求。我国进入老龄化,消费群体很大;我市家俱95%来自南方;生活用纸人均消费量潜力也很大。
三、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不松劲,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新突破新进展。
现阶段,总量不大、发展不快、载体不优是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最突出最急迫的问题,必须毫不放松的抓大招商、大项目、大园区,务求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一)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工业的主抓手。招商引资是
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既要注重吸引央企和世界500强,更要注重发挥现有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既要规划提炼项目,也要搭好平台招引项目。千方百计生成项目。围绕“1351”工程的十大产业链填平补齐、生态园区建设、增资扩股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四条路途,生成项目。今年再论证1000个项目,汇报争取中央和省稳增长政策支持。全面对接央企和世界500强。要建立完善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信息库,全面分析其战略意图,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共同兴奋点,高层推进,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接央企有关政策,实现共赢。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全市60户千百亿企业都要放眼全球,制定招大联强的规划,主动对接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合作、联合投资、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迅速做大做强。办好专题招商活动。统筹用好产业链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手段,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精心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开展京津地区春季招商推介活动、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招商推介活动、长三角地区秋季招商推介活动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商。参加省政府组织的香港、台湾活动周。更好发挥国际孔子文化节招商作用。
(二)把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工业的关键举措。突破工业,归根到底要靠突破大项目。抓好项目集中开工。坚持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各县市区集中开工项目每次不低于10个亿元项目,并且保证全年至少有2个当年投资过10亿元项目,这要作为一项指令性指标来落实。加快项目进度。领先半步无竞争。目前全市工业在建项目1629个,总投资1876.4亿元。这几天我们又论证了980个项目,总投资3606.6亿元。重点在谈外资项目66个,协议外资42.9亿美元。能否顺利推进这些项目,事关工业立市战略的成败,必须“快”字当头,完善领导包保制度,高层推动、专班跟进,搭建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抓好项目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项目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招商引资的根本目的所在。要把竣工项目投产达效作为考核项目的重要指标,把是否形成新的增长点作为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使有限的政策资金投向有质量、有效益、能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项目。
(三)把园区发展作为突破工业的新高地。经济开发区是工业建设的主战场。近几年来,全市开发区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3.2%。但也存在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链条短、聚集能力差、创新能力弱、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设千百亿园区。按照“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要求,创建千百亿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30 %以上。加快把兖州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特色园区。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凝聚本地优势资源,吸引外部资本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产业集群园区。建设生态园区。编制高水平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定位,健全污染控制体系,加强节能减排考核,出台《关于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办法》。兖州工业园区、金乡化工园区要首先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所有园区都要积极创建生态园区。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是园区的生命之本、活力之源。强化“区管镇”管理体制,突出园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主体功能,集聚社会各类资源,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创新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一、2020年一季度重点工作
(一)发挥调控功能,保证市场供应。2020年肺炎突如起来,市商务局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为保障全市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对全市大型商超、农贸批发市场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库存量进行了实时监测,建立起日报制度,每天上报数据变化情况,稳定物价,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协调交通管理组,对生活必需品运输货车放行,为生活物资货源入梅开通绿色通道,保证本地生活必需品货源的及时补充。防疫保供期间,累计协调生活或必需品运输车辆500余台次,为全市人民送上一颗“定心丸。通过实时调控成品油供应保障,确保疫情期间成品油市场稳定。疫情期间我市加油站持续营业,保障全市疫情防控车辆燃油供应,为确保成品油供应保障,商务局先后5次对全市加油站进行督导,严把加油站的油品进货渠道关口,严格查看企业进货发票及进货企业营业资质,重点督导检查疫情期间各加油站是否认真执行各种安全制度,保障各站安全平稳运行,维持成品油市场稳定,加强企业疫情期间安全宣传教育,保证居民必需品供应。调度全市重点大米企业库存大米成品数量,密切掌握我市大米企业的大米库存量,随时关注接收我市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的相关物资调拨命令,协调调度相关大米企业供应市场大米物资的保障,为我市2户大米企业及时发出大米外援物资证明文件。组织我市2户大米企业为湖北疫情防控一线捐献爱心资金1万元和近1万元的医疗物资,大米2万吨。
(二)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民生诉求。一是在市政府规定时限内,完成了局属53户大集体企业认定工作,3月末前完成了1650名大集体职工身份认定工作,迄今,共接待集体访5件,个体访55件,已经处理解决事项25件。二是梳理劳务人员在外务工情况。我市现存外派在外劳务人员454人,其中:新加坡450人,日本4人。一季度受理劳务纠纷3起,正在积极、妥善解决。
(三)突出重点项目,服务外贸企业。一是梳理“双带”重点项目16个上报省商务厅,做为全省市州绩效评比指标,做好项目跟踪服务,按季度调度项目进展情况。上报“十个围绕”和新基建“761”重点项目两个。二是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一季度,商务局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3月15日包保项目购物中心二期(扩建)正式复工;跟进投资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包保项目3个,确保我市项目建设稳步开展,如期完成预期目标。三是争取外贸专项201万元并发放。2020年向省厅申报新专项资金项目7个,初审申请金额856.3万元。四是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全省跨境电商线上沙龙系列活动。我市企业参加20多户次,组织5户参加“数字外贸出海”活动。
(四)助推品牌建设,保障安全生产。一是实施“中国好粮油”计划,坚定大米品牌推广信心。召开了项目建设座谈会,指导“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4户示范企业按照《“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年实施方案》推进实施。指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单位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做好复工建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竣工验收材料准备工作;指导红梅镇粮库、义民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工作。二是组织全市相关重点大米企业人员及相关水稻产业从业人士近30人,在市电商产业园区,举办了市高端大米水稻科学技术讲座,进一步激发了相关企业和人员对我市推进高端大米产品生产和销售工作积极性,学习到了关于优质米水稻的宝贵知识,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三是深化安全管理监督,狠抓隐患排查整治。年初以来,我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组织业务科室对网格化所包保的大型商贸场所和二手车、报废车拆解共26户企业进行了“两节”期间安全生产检查、复工复产安全生产检查,与全市重点商贸场所、加油站、粮食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安全生产的目标责任进行了逐级分解。四是秋粮收购期间,组织55人次深入重要产粮村屯现场查看农户粮食储存情况,发放《农户庭院安全储粮》知识手册300余份,督促和指导农户做好安全储粮工作,结合冬春安全整治大会战工作、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大排查、春季火灾防控工作等活动,一季度共检查企业65户次,派出检查人员83人次,共检查各类隐患25处,一季度未发生安全储粮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春节期间出动检查人员45人次开展食盐市场安全大检查行动,为确保我市居民节日期间食用盐安全做出了保障。进一步完善了《粮、油、盐》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我市粮油监测点及价格监测,采取国有、民营加市场、加农户的价格监测体系,准确反应市场的价格走势,全方位确保粮食安全。
二、2020年一季度亮点工作
(一)社零额名列前茅。2020年第一季度累计完成限上社零额3.21亿元,增速排名位列全省第二位。一季度全口径社零额预计完成17.74亿元,同比增长0.6%。
(二)进出口指标大幅度增涨。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实现2.35亿元,同比增长148.6%,增长幅度排名第2位,迎来首季开门红。今年进出口任务指标是增长3%,达到6.8亿元,一季度完成全年目标的34.56%。
(三)创新搭建网络招商平台。为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减少疫情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搭建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平台,使合作双方在网上实现一对一在线洽谈,不断提高项目洽谈几率和成功率,推动一批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通过市政府网络平台,对外推介市经济合作重点项目66个。二是与广州产权交易所开展合作,开辟独家招商专栏,宣传介绍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合作项目等方面信息。三是通过网络视频洽谈会议和电话洽谈等方式,开展招商活动。分别与北京四环制药、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等企业对接洽谈,推进项目建设。四是通过网络宣传和视频电话洽谈,成功签订了与广东省大健康产业协会和北京天衡医药研究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四)整合方便食品行业资源。通过对28家方便食品企业的走访,全面了解我市方便食品行业现状,形成调研报告并指导方便食品行业协会的申报工作,起草了《市方便食品行业协会章程(草案)》,注册成立了市方便食品行业协会,并召开了市方便食品行业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3月18日,景俊海省长莅梅调研时,针对于方便食品企业即将入驻的电商产业园孵化中心项目作出了重要指示。
三、复工复产多措并举,项目建设全面开展
(一)精心部署,实现商贸场所复工复产
1.成立了复工领导小组,确定干部包保企业机制。包保领导和包保人每天深入企业指导复工,联合应急局、卫健局、消防大队成立了验收组,到复工企业帮扶300余人次,逐项验收帮扶,合格一户复工一户,并为复工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解决消毒液200桶、口罩7000只等防疫物资。
2.根据省商务厅和卫健委联合下发的《零售企业在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等政策及指导性文件,制定《市大型商贸场所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实施方案》,为了使方案通俗易懂,利于商贸场所掌握,特制定了精简的《大型商贸企业复工“五步法”》,指导帮助企业复工。
3.加大宣传力度,时刻保持严谨的防疫态度。已复工企业每天在营业场所里循环播放防疫音频,有电子屏的循环播放防疫短片,悬挂防疫宣传条幅。复工小组采取明察暗访、定期不定期“回头看”,确保复工企业严格执行防疫期间的各项要求。
4.利用现代化通讯设施实时报备。指定专人负责,通过微信群和钉钉软件每日监管企业报送的测温、消杀等相关防疫工作信息,通过“小帮手”、“吉祥码”等小程序重点关注复工企业人员身体健康情况。随着近期“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要求,加强了大型商贸企业进店顾客扫“吉祥码”的力度,26名中级扫码员和95名普通扫码员为进店顾客扫健康码或登记,日均扫码2000余人。
(二)创新思路,迅速恢复商贸活力
1.制定了2020年商贸企业促销方案。抓住全年节庆假日的消费节点,通过促销活动,提振企业复工复产的意向,增强梅城市民对政府恢复经济能力的信心,活跃和繁荣市场同时,也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为我市2020年各项经济指标的顺利完成添加一份助力。
2.开展了及各类促销活动。2月29日、3月1日、3月6日-8日,市政府联合购物中心开展为期5天的“暖春战疫·商贸惠民”促销活动,市政府投投促销专项资金50万元,共向市民发放代金券10000张。5天促销活动完成销售额473.23万元,占复工后累计销售额46.5%;促销期间日均销售额94.6万元,较复工后日均销售额增加44.6万元,增长89.2%;促销期间交易笔数24460笔,日均销售笔数4892笔,较复工后日均笔数增加2452笔,增长100.5%;促销期间客流量24296人,日均客流量4892人,较复工后日均客流量增加2174人,增长80%。自2月29日期至3月31日,全市共举办促销活动20余场,参与企业15家,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同比增长1.2%,较疫情期间销售额环比增长84%,客流量累计达到7万人次。
2011年以来,我科在分局局长室的领导下,在区各有关部门和各行业协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协作下,在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以上各项工作职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请允许我代表税源管理一科,从以下两个方面,向大家简要汇报2011年度在税收征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提请评议。
一、2011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
(一)组织实施行业税源监控模型的推广应用工作。
目前,我局管辖的企业户数将近6000户,个体9000户,合计15000户。我们基层的税收管理员只有31人,人均管户500户。如此之大的工作量,对目前的税收征管提出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管理思路必须做出调整。我们通过分析各行业内生产经营的共性,寻找管理的切入点和支撑点。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与各大行业协会、商会的沟通、协商,利用电费、人员工资、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产品主要原材料等与企业产值销售直接相关的关键指标,建立13大行业税源监控模型。我们要求企业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各有关指标数据,由计算机对企业的申报情况进行评分,评价企业申报纳税的遵从度。到11月底止,将全区2361户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281户工业个体户纳入行业监控系统,占一般纳税人的比重为79.9%,纳入监控的税收总量占全区国税收入的比重为80%。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通过每月对计算机系统评分结果进行分析,对评定分数不太正常的企业,由管理员通知企业,由企业向税务机关作出合理解释。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督促企业补申报纳税,有效化解企业税收风险。据统计,我们今年抽取111户计算机评价分数低于60分的企业,下发给5个征收单位,通过管理员实地核查、核对数据,发现企业存在的未按实申报情况,共补缴税款740万,通过行业监控模型管理税收初见成效。我们预计通过该办法的实施,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企业纳税遵从度的评价将从单靠管理员的职业判断转变为以计算机判断为主,人机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使评价体系趋于客观公正。
(二)做好内部流程的调整,下放审批权限,方便纳税人。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可以由所里办结的审批事项,要通过文书流转到局里审批,如非正常户解除、重新税务登记,发票遗失、被盗等违章处理。我科经过调研,报请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对这四项由科室终审的审批事项调整为由各税务所(税源管理二科、三科)审批终审,我科负责事后监督检查。这样,通过对这些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以税务所(税源管理科)为中心的业务处理机制,所里的权力大了,责任也大了,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纳税人得到便利,得到实惠,社会反应良好。
(三)做好发票管理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好上级局有关发票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是做好印制具名发票的审批工作。从今年开始,我科将企业申请印制的数量从原来的半年用量提高到一年用量,以减少企业申请审批的次数。三是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假发票案件。今年对一户使用假发票涉案税款达145万的建筑企业,调查后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四)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税评估工作,可能许多领导、企业界、社会各界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我在此简要介绍一下。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的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从这个概念分析,纳税评估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不是纳税检查,,是一种管理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对纳税人的一种纳税辅导和税法宣传,帮助企业分析和纠正在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它与纳税检查有着本质的区别。许多的企业对纳税评估工作存有误解,以为评估就是纳税检查。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纳税评估,帮助企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化解企业因不规范而受到稽查所带来的法律风险,以体现税收服务于经济的立法精神,也反映出瓯海国税分局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成为服务型机关的具体表现。我们对评估工作中发现企业存在虚开增值税、、虚抵进项发票、重大偷漏税等嫌疑的,因涉嫌偷漏税等,将中止评估,移送稽查局立案调查。
今年以来,通过对市局下达的2户使用假发票建筑企业、60户低税负企业的评估、省局下达的10户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的评估,发现有问题71户,移送稽查一户,共让企业自查补税1100万元,既堵塞了税收征管的漏洞,又增加了税收收入,同时化解了这些企业的税收风险,评估效果明显。
二、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善纳税服务。
(一)做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今年是我局面对党风廉政建设相当困难的一年,身边发生两起违法违纪案件,沉痛的教训就发生在眼前。局里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化被动为主动,做好警示教育,组织干部积极参加有关廉政教育学习会,并邀请检察院领导给我们上警示教育课,以切实提高科室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局长与各科长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经常开展廉政谈话,与一般干部开展面对面的谈话,做到警钟常鸣,达到“带好队,收好税”的目标。
(二)贯彻落实好《三书两报告》制度。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科严格落实《三书两报告》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败工作通过《三书两报告》制度的形式,予以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切实履行好一岗二责,在本科室内部按照责任制分工的任务要求,主动牵头完成好本科室内的工作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以更好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国税对外形象。
我科充分发挥科室职能,推广落实省局提出的纳税服务管理创新“八项举措”,即统一设置综合全职能的综合服务窗口,进一步优化“一窗统办”办税模式;全面推广智能排队叫号系统和服务满意度评价系统;进一步拓展自助办税服务区;推广税收管理员窗口值班制度;设立税务争议协调机制,解决税企之间的争议,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法律援助;推广防伪税控网上抄报税。我们在今年的基础上,将于2010年推出“同城通办”业务,以及普通发票网上开票管理系统,将省局纳税服务管理创新“八项举措”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提升纳税服务的硬件、软件,从而形成一整套优化纳税服务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国税对外形象。
(四)狠抓行风建设。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质量工作全局,以全面提升我市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以政府为主体,企业为基础,通过扩大舆论宣传,加强质量基础,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市场规则,强化行政监督,以形成企业严格自律、政府有效监督、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经济运行环境,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市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使全市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重点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全市主要产业要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一批在国内或地区行业内较为知名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并能基本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市的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在95%以上;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和强制性认证的产品,其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其它产品的国家和省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名牌战略有效实施。紧紧依托国家名牌发展战略及省、市名牌战略推进计划,能较快形成一批名牌产品群体,使名牌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新创省名牌产品8只以上,省著名商标6件以上,新创市名牌产品26只以上,市知名商标20件以上。
(四)技术基础明显增强。积极引导企业贯彻ISO9000族等质量安全管理标准,每年滚动发展20-30家。全市主要工业产品60%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并形成规范化的售后服务网络,全市标准覆盖率达98%以上;50%以上主要工业企业通过计量保证确认或计量合格确认,重点和骨干企业能按ISO10012标准建立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五)工程质量稳步提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和正常使用,其它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96%以上,优良率达45%以上。
(六)服务质量全面改善。交通、通信、商贸、旅游、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中介机构等服务行业,按照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努力做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程序化、人性化,用户满意度指数大幅提高。争创省级以上服务质量奖企业2家以上。
(七)打假治劣取得成效。假冒伪劣被有效遏制,市场得到有效整治;消费者和名优企业投诉大幅减少;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的生产企业能做到领证生产;强制认证产品全部通过认证;淘汰及落后产品被基本杜绝,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能严格执行。
(八)农业质量逐步提升。初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测监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争创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新创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3个;新创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新创省、市名牌农产品6只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1.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采用多种形式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教育企业要履行法定质量义务,做到依法生产经营;广大用户、消费者会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扩大舆论宣传,提高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继续开展“质量月”、“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质量诚信”等活动,动员全市人民投身质量振兴事业,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3.开展质量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积极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职业学校开设质量课程,在中小学开办质量知识讲座等。
(二)加强企业基础工作,严格内部质量管理
4.企业要加强技术基础工作。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没有标准不得生产;国家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等,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推行计量确认的广泛开展。
5.企业要积极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质量体系;要推广应用用户满意度、零缺陷、精益生产等各种先进管理方法,切实加强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等。
6.企业要加大技术进步力度。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要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结合;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要与引进先进检测设备相配套;要根据市场需要,围绕质量提高,适时增加质量投入,保证产品技术性能和档次的提高。
7.企业要加强自身形象建设。通过企业信誉、产品品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着力打造现代企业文化,努力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三)加强管理和政策引导,强化质量监督
8.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技术含量,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质量进步;组织对产品质量薄弱环节的科技攻关,市政府将对绩效显著的质量攻关项目进行奖励;新开发以及利用引进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产品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9.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政策调控,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对国家定期公布的能耗高、污染重的产品要逐步淘汰。
10.强化激励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组织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及省名牌产品;以名牌企业为龙头,形成在各自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要善于利用和发挥名牌效应;市政府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将依据《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和对民营经济奖励的有关规定实施重奖,凡创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获得市级名牌产品和市知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
11.逐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努力提高区域性产品的质量,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集群效应的发展,市政府将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质检体系建设。
12.强化质量监督。一是加强对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督;二是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加强监督;三是对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的监督,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的违法行为;四是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督,未通过认证的产品严禁生产销售;五是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产品的监督管理,坚决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犯专利权和商标权行为;七是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力度,促进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和质量行为的规范。依法查处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行为,严厉打击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转包、违法分包和监理单位违法转让监理等行为,查处规避招标和在招标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严把建筑材料、现场施工、验收检验质量关,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八是依法严厉惩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对区域性的油泵油嘴生产企业要重点整治;对农药的生产经营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对用地条钢生产螺纹钢、盐酸克仑特罗用作瘦肉精等行为采取措施根除其滋生土壤;巩固打假责任制的成果,实施长效管理;继续开展“购物放心、服务满意一条街”活动,动员全社会支持、参与“质量兴市”工作。
(四)加强一、三产业的质量建设,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13.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倡导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涉及农业质量(包括质量体系、品牌等)的奖励,依照市政府或上级部门对农口的奖励措施执行。
14.强化服务行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推进服务标准化;引导服务行业积极采用以ISO9000族标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标准,树立窗口行业的新形象。
四、组织落实
(一)加强对“质量兴市”工作的组织领导
1.市政府成立以市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质量兴市”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考核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日常工作。
2.各镇(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结合本镇(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
3.建立质量兴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质量工作情况汇报,检查“质量兴市”活动实施进度,协调布置下一步工作。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综合管理职能
4.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认真履行“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职责,为市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方面当好参谋和助手。要及时推广“质量兴市”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表彰先进,推动“质量兴市”活动引向深入。同时,负责组织实施产品质量抽查工作,督促企业加强标准、计量等基础工作,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办法;鼓励引导企业进行计量保证体系确认、产品安全认证及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督促不合格企业整改,对质量问题严重的给予通报、曝光和行政处罚,对个别屡教不改者建议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积极开展打假治劣工作,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5.市经济贸易局要抓好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广大职工开展质量意识和质量知识教育,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提高产品实物质量;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整体素质。
6.市外经局要加强引资和引进技术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抓好出口产品质量工作。
7.市旅游局要制定全市性的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加快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实行旅游质量监督管理。
8.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依法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仿冒等违法行为,依法监管商标、广告、合同,指导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和“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加大打假工作力度。
9.市建设局要加强建设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健全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对建筑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的监督,大力推行建设监理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10.市环境保护局要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提高污染企业审批门槛,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巩固“三城同创”成果,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1.市农林局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进程,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2.市卫生局要加强对生产、销售卫生用品企业的监督,严格把好卫生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关;加强对全市医疗机构的清理整顿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管理。
13.市科技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进程。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14.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和协助行政执法部门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行为,对触犯刑律的,坚决依法处理。
15.药监部门要加大对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16.交通、邮政、电信、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强化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服务质量上台阶。
(三)严格目标任务考核,落实各项奖惩措施
17.“质量兴市”活动的各项目标要量化,同时分解到各镇(区)、各部门,市政府根据《省质量兴市活动验收细则》要求,与各镇(区)签署质量目标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