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安全生产论文

中国安全生产论文

时间:2022-07-04 06:2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安全生产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安全生产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安全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底线”,它关系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分析我国建筑业安全现状,提出实现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控制措施。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建筑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效益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目标,因此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各企业家的共识。而安全却是效益的前提,因为安全的结果决定了效益的大小。为此,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目的就是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项目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应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三、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安全意识淡薄。由于企业领导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抓安全生产形式主义严重,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不配备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肆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员工相应的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引起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二)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淡薄,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造成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安全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缺少市场化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激励措施。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不同步等;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很低;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安全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措施等不懂.无法对施工队进行管理。

(三)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落实其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

(四)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日益增大的建设规模,难以深入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

四、安全控制的措施

(一)宣传问题。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全体员工要对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内容深思熟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克服单调枯燥的方法,变传统说教方式为寓教于乐,采用安全演讲、知识竞赛、报刊、安全漫画展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把基本精神广泛宣传贯彻。

(二)加强培训教育问题。培训教育的重点是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而且要加大安全科技创新和安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本质安全。

(三)责任问题。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咬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不放松。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四)制度执行问题。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因此,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没有安全许可证、没有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企业坚决不允许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事故防范能力,保障一线操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损失,分散企业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例会、安全巡查和不良安全行为记录公式等制度。

(五)治理问题。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从源头做起,搞好专项治理。从近几年各地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种类来看,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触电等。故要定期开展企业项目部、班组检查制度,要做到查问题、找隐患、对存在危险源的地方设置安全警示牌、标志牌,发挥其警示作业人员促进安全的作用。事实表明,针对薄弱环节实施的专项治理是遏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

(六)监督问题。建设施工安全,加强监督是大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继续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安全执法机构,配备一定数量和专业齐全的执法监督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执法检查;各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应切实履行职责,监督人员要时刻牢记质量、安全重于泰山的神圣责任,努力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水平。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提升安全监督档次。

(七)查处问题。对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建立安全信用体系,并对其安全生产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凡有章不循,违规不纠,屡出事故的企业应追究法人代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另外还要视其情节轻重及责任大小,给予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吊销执业资格或停止投标的处罚。典型案例要进行新闻媒体曝光,真正起到警示教育促进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红,王松岩.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纪明波.当前我国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6):4~6.

第2篇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表明了作者是站在什么样的高的,以什么起点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没有一定的文献阅读参考,怎么能反映对这个学术领域研究的动态。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安全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博.石国栋.试论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信息,2012(24).

[2]黄春明.试论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3]高杰媚.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中华民居,2012(05).

[4]钱伟.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

[5]林伟雄.浅谈发挥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J].中华建设,2010.

[6]陈远.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要点的探讨[J].建筑工程,2010

建筑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钟贤,狄伟.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66-67.

[2]柴继红.浅议建筑安全事故的起因及预防措施[J].经济师,2012,01:283-284.

[3]潘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03:1+3.

[4]马铁群.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6:84.

[5]曹汉斌.浅谈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5:447-448.

[6]王颖,胡双启,池致超,刘丽丽,李媛.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7:112-115.

建筑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1]白洪潮.基坑支护技术方案的选择及其优化设计[D].长江大学,2012.

[2]李振.复杂场地桩锚支护基坑变形性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魏鹏程.盖挖逆作法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3.

[4]杨海平.土建监理在保证实施质量中的作用[J].房地产导刊,2013(4)

[5]贾伟.谈土建监理在保证实施质量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2)

第3篇

在1986年国际原于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牛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

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在该阶段,安全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经起步.大学和成人的专业化安全教育已初具规模,在有关政府机构领导下的安全文化普及教育正蓬勃发展;安全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安全科学形成了由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安全学、安全工程等构成的多学科体系;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一大批国际的、国家的、行业的、社会的、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在法规、标准、安全制度方面,体现在面向全民的安全建设开始起步,面向行业的、企业的安全法规、标准、制度、操作规程等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安全宣传方面,一个社会化的安全宣传网正在形成,出现了一些面向大众、宣传安全光荣、安全就是效益的作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哲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1994年为中国安全文化系列丛书作序时强调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乳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生存和繁衍中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并传播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人类对安分与健康的盲目追求、核安全文化出现、全民安全文化的兴起等三个阶段。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以来,核安全文化文化模式迅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待别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把企业安全文化融合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之中,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特别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方针,在全国始终开展普通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技术的基础建设,使我国具有一定的安全文化教育基础,安全文化一词在中国一出现,其范畴和范围便得到发展,企业安全文化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作为专业名词在我国出现,它标志着系统研究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的到来。199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文全科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了“论企业安全文化”的论文。会议期间,《中国安全科学》编辑部和《警钟长鸣报》社达成合作实施计划,决定自1994年1月起在《警钟长鸣报》上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协办,辟出安全文化月末版,向公众、向社会宣传安全文化。1994年3月,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召开了全国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它标志着深层次企业安全文化传播的开始。同年6月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安全牛产报》试刊上发表了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件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内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一个研究、传播安全文化的时代已经开始。

1994年6月以来,在全国劳动系统、铁路系统、核工业系统、石油化工系统等,先后开展了多次研究和探讨会;全国的部分专业报刊杂志,先后辟出专栏、出版专集成发表有关文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在“环境与减灾”、“北京您早”、“热点话题”等栏目播放专题节目,向社会、向大众传播安全文化。

在全同安全生产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吴邦国等都反复强

调要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把倡导安全文

化、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作为提高全民、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

要手段。

第4篇

[关键词]矿工;不安全行为;分析;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TM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42-01

引言:

中国的煤矿企业在近年来发展缓慢,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不仅有损煤矿企业的社会形象,而且还危及到矿工的生命健康。这就需要针对矿工不安全行为采取控制措施,以提高煤矿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安全效率

一、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分析

(一)心理因素导致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

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决定于人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就会采取行动,明知道不安全也会存有侥幸心理,主观上开展行动,这种不安全行为就是有意识的。之所以产生这种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环境安全指数不高,使得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安全意识,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1]。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包括生理变化引起的行为异常、心理变化引起的情绪波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技能变化引起的没有按照规定操作导致行为失误。无论是哪一种因素引起的不安全行为,都与心理影响有关。特别是每一名煤矿工人的思想动态都会有所不同,对问题的处理会受到思想观念的支配。如果煤矿工作不具备安全意识,个性心理上不安全行为的抵御能力不足,就必然会导不安全行为存在。

(二)环境因素导致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

环境因素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环境因素是指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煤矿井下环境恶劣,诸如空气流通不顺畅、粉尘污染严重,而且嘈杂声很大等等,这些都会对煤矿工人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就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环境因素是指煤矿工人群体环境。煤矿工作中需要合作。如果缺少合作意识,就会提高引发事故的几率。在煤矿工人合作工作时,领导要承担管理责任,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否则,煤矿工作者就会存在我行我素的F象,对他人的工作行为产生干扰。(图1:煤矿井下工作环境)

二、控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有效对策

煤矿企业的矿工在工作中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安全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降低煤矿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就要帮助矿工端正安全心理,从而自觉地改变不安全行为。

(一)提高煤矿工人对安全的认知程度

其一,煤矿企业要塑造安全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警示,包括张贴宣传标语,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警告,以刺激煤矿工人对安全产生认知感。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中,煤矿工人就会在安全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地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到相互监督和自我监督,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安全事故发生,而且还有效地消除了煤矿工人在生产中的不安全行为。

其二,培养煤矿工人形成安全行为习惯。在为煤矿工人塑造安全环境的同时,为了确保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具有持久性,还需要强化安全意识的惯性效应。将煤矿企业处于安全状态下的美好前景描绘出来,让煤矿工人认识到安全是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元素,逐渐地,安全意识就会得以强化,不安全行为就会消除,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安全培训对煤矿工人的安全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发挥宣传效应对煤矿工人起到安全培训作用。煤矿工人提高安全意识本就是一种责任。煤矿企业要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离不开煤矿工人的积极配合。为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就需要在开展安全培训工作中,打破单一化的理论性安全教育,而需要采用宣传的方式渲染安全氛围,让煤矿工人接受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通过对安全充分认识和理解,提高安全培训的效果[2]。另外,煤矿工人的安全培训还要落实到生产现场,通过对煤矿工人的现场安全指导,让煤矿工人对安全行为产生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在生产现场创造安全氛围。随着煤矿工人的安全行为不断地被规范,就会使得安全生产得以实现。

(三)对煤矿工人的安全行为要采用差异化培养模式

煤矿工人的个性特点各有不同,在进行安全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具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方法,以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煤矿工人的性格有共性,就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教育,将安全生产纳入到企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感层面,让煤矿工人认识到安全行为并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针对于不同煤矿工人性格的差异性,可以调动煤矿企业工会的力量根据煤矿工人的个人需求从安全的角度进行教育,以提高煤矿工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从管理的层面还需要将有利于煤矿工人个性发展的空间环境塑造出来,以促使煤矿工作对安全产生积极意识,并在工作中予以配合,从而获得安全管理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降低煤矿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就需要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塑造安全生产环境,促进煤矿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成本;安全收益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 前 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然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形势却不容乐观,事故层出不穷,特别是施工伤亡人数居高不下。面对严峻事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已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十分迫切的任务。建筑业在世界各国都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各国职业安全事故率最高的工业部门之一。统计表明,在我国,每天有3人死于建筑事故。建筑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英国可达项目成本的3~6%,可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如何控制安全管理的成本,以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商以及全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对于承包商来讲,通过计算安全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得承包商更全面的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经济后果,通过经济手段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安全管理当中,从而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改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以及材料、机械浪费和闲置的损失。

(2)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会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政策,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水平,使得承包商的安全成本费用达到一个相对合理水平,保证安全事故的低发生率。

(3)促进安全文化的形成。可以改变企业对安全问题的价值观和基本标准,从而自主的进行安全管理,形成长期的良好趋势。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2.1 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建筑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包括宏观的建筑安全管理和微观的建筑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的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组织、法律法规、执法监察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它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也是微观管理的行动指南。

2.2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涉及到建设生产活动的主体方面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可以说是各类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解决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首先要明确当前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2.3 现阶段我国建筑安全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2)相关法律不完善。

(3)安全教育培训滞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

(4)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2.5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目的与作用

建筑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控制职业病发生。降低因事故造成的设备闲置成本费,原材料损失,避免因受伤人员复工以后造成的总效率损失;减少如行政罚款、诉讼费用等其他损失;通过长时间的工程安全管理,形成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从本质上改善建筑企业安全状况。减少环境的污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3建筑安全成本分析研究

3.1 安全成本的概念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并没有安全成本的概念,安个成本只是在近十年随着经济与贸易全球化而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美、欧等工业化国家提出,由于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参与,各国劳动安全卫生的差异使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由于在安全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使其生产成本降低所造成的“不公平”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随着我国加入WTO,安全成本的理念也逐渐进入企业。

3.2 安全成本的构成

国内学者借鉴外国安全成本分类的经验,大多把安全成本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两大类。

3.3 安全成本率分析模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成本的合理控制关系到建筑企业最终的收益。因此利用有限的资金,合理的投入到安全管理当中,尽可能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当引起每个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一般来讲,安全成本的投入越多,安全保证度就越高,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越小。但安全成本的增加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而减少安全成本,安全保证度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安全经济学研究成果显示,预防成本与损失成本的关系是1:5的关系,即1元事前预防=5元事后投资。

4.建筑安全效益分析研究

4.1安全效益的概念

安全效益是指期望的安全水平的实现,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所产生的各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经济效益),他反映了安全产出和安全投资之间的关系。

4.2建筑安全的经济特性分析

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工作受到人、机、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定的安全经济投入,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或消除事故的发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事故损失次数和费用减少,实现安全成本的“减损功能”。

4.3建筑安全效益分析研究

建筑安全效益体现在建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经济效益)两方面。

5.结 论

安全成本是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通过对安全成本经济特征分析,我们在确定安全成本最佳投入量时既要进行总量控制又要进行构成控制,既要进行结果分析又要进行过程分析。企业通过对安全成本的分析、核算、优化,将安全工作的经济合理性与管理有效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确对待安全成本的客观存在,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找到企业哪些环节上存在改进安全管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寻求一定时期的主攻方向,以期达到最佳的安全成本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成本支出的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结语

第6篇

的理念。,以深化提升HSE管理为主线,以落实安全责任为关键,以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根本,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了油田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实施SHE管理体系的意义及策略,望大家参考。

关键词:SHE安全责任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即安全生产,指的是“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的状况;即指人不受伤害,物不受损失”。2002年11月l F1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不仅规范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行为,确立了安全生产基本管理制度,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依法惩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减少和防止生产安全事故,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使安全生产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胜利油田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工作全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深化提升HSE管理为主线,以落实安全责任为关键,以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根本,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了油田安全形势的总体稳定。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实施SHE管理体系的意义及策略,望大家参考。

一、胜利油田实施SHE管理体系的意义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模式的提出,是人类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体现。HSE管理体系,具有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它要求组织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改善HSE业绩。它强调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油田实施HSE管理体系,是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对胜利油田企业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管理原则的一次提升,对油田、对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1、建立HSE管理体系,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石油石化企业的风险较大,环境影响较广,有效地规范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环境与健康控制,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石油石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2、实施HSE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与国际接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石油石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实行者将受到限制。

3、实施HSE管理体系,可节约能源和资源。通过HSE管理,对生产活动全面的整体控制,降低事故,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减少事故处理、环境治理、预防职业病发生的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实施HSE管理体系,可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实施HSE管理,将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预防事故的能力,并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控制和处理,将事故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5、实施HSE管理体系,可提高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水平。

6、实施HSE管理可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综合效益。随着社会进步,HSE意识不断增强,对清洁生产、优美环境、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要求日益增高。如果企业事故频发,内外发展环境可致恶化。企业实施HSE管理,既能满足社会和职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要求,又能改善企业形象,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油田HSE管理体系建立的整体策划与部署

1、组织保证。油田成立HSE管理委员会,HSE管理体系管理与推行机构,并制定完善了各部门的HSE管理职责,各伺其责,形成了有力的推行组织保证。

2、制定油田HSE管理体系规范。国内HSE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是修改性采用国外的标准,油田这次推行HSE管理体系是以规范企业HSE行为,提高油田管理水平为目的,兼顾满足企业认证的要求,使之广泛地适用于GB/T28001、GB/T24001、以及石油行业HSE认证等。因此,在分析国家、行业、集团公司企业有关标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胜利油田现阶段HSE管理的水平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加强HSE管理的薄弱环节,对标准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是符合要求的,为了使标准更有针对性,与油田的实际结合更紧密,对油田各行各业具有普遍指导作用,油田要结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油田HSE管理体系要求》,以规范和指导油田及所属单位建立与推行HSE管理体系。

3、编制HSE培训教程与培训。为了更好的推行实施HSE管理体系,为各级人员在建立HSE管理体系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指导,油田组织HSE专业人员编写《油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培训教程》,分别从HSE管理体系由来与发展历程、体系建立策划与HSE管理体系规范、法律法规识别获取、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与控制、环境因素与环境影响评价、职业健康、HSE体系文件设计与建立、基层两书、一表、一案、一本建立、HSE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等内容,结合油田的实际进行了阐述,为油田提供了一本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内容的指导书。并利用该教程举办HSE骨干培训班,为体系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4、油田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整体策划与要求。油田依据国家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提出了油田及各二级单位HSE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

5、HSE体系实施途径。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通过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将这些信息形成合理的结构,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填补一些空隙。因此准备实施任何的HSE管理体系时的开始点,或真正的管理体系要斟酌它的可利用性,评价它的质量和评审它的适用性。

6、HSE管理体系责任落实保障措施。引入考核机制,结合油田节点管理和精细管理要求,将各部门、各单位HSE职责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按照体系要求运行,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

三、结论

总之,安全生产关系着油田的长足发展,关系着油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油田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意义,做到制度到位、组织到位、认识到位。

参考文献:

[1]善文,马国华,祝相宏. 浅析油田企业HSE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A]. 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 2011

[2]李文斌,王晓. 油田企业ERP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20)

第7篇

论文摘要:行为安全与安全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煤矿安全工作中,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所引发。只有理清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从提高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入手,才能使安全制度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强安全制度的效果,最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行为安全研究的重点是员工的“不安全的行为”。在煤矿安全工作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主因。但是员工的冒险行为反映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员工自身的行为错误。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发现,许多伤害事故是由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由于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缺陷所引发。作为事故多发的中国煤炭行业,从行为安全研究入手,提高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使安全制度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最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从实践中看行为安全的重要性

在我国,煤炭行业的事故发生率远高于其它行业。据国家安全监察局统计,每年全国煤矿发生一次10人以上的事故40起以上。2009年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发生1687起,死亡2535人。根据对统计结果的科学分析,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由以下因素引起,一是煤矿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企业组织程序、企业文化和规则等管理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人的行为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而在这些事故中,又有70%-80%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认为,在所有发生的事故中,有88%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发。在对现代工业企业事故的统计中,由人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事故大概占85%以上,在一些大型的事故中,比例也高达70%-80%。在我国煤矿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中,97.67%的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正因为行为安全如此重要,通过制度的力量对其进行制约才成为了必要。

2.行为安全与安全制度建设的关系

亚当斯在其因果连锁模型中认为,组织中的政策、规则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其中的政策规则归结起来即为煤矿企业的制度,实证结果也显示,制度因素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煤矿工人和管理者对制度因素的认知来看,二者都认为制度的健全程度、监督有效性以及制度执行力度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显著性影响。要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制度入手,完善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从监督方面来说,需要加大企业中监督人员的配置比例,增加其数量监督的频次,将煤矿的生产过程置于监督之下,从而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做好煤矿职工的行为安全,必然离不开制度建设,从行为安全研究入手设计与执行制度,可以增强安全制度的有效性,预防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员工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其违章的动力在哪里呢?研究发现,员工产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自觉及时地进行利益判断,进而采取主观上认为完成工作任务代价比较小的行动。与遵章行为相比,违章行为是行为人所认为的代价比较小的行为。仔细分析煤矿工人违章行为及其后果,可以给违章者带来如下好处:一是金钱。由于一般是根据完成的任务量兑现金钱,容易造成职工冒进求成,急功近利。二是心理满足感、幸福感和。有时部分员工会只是把违章作为一种发泄对企业不满的简单手段。三是时间与力气的节省,疲劳的恢复,这种情况一般在快下班时容易发生。四是便利。五是关爱、表扬、奖赏。在诱因理论中,一个人有某些行为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原因能满足这些动机。而违章行为,正好满足了职工获利的动力。尽管违章有诸如死亡、受伤、发现以后进行处罚等手段,但由于发生这些情况的概率比较低,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利益判断的结果还是违章的获利大于为此付出的风险,由此也造成了违章行为的屡禁不绝。

4.实践中保证安全制度有效性的思路措施

人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体,控制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伤亡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措施,因此,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需要从制度入手,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使职工的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这才是提高安全制度有效性的关键。

4.1加大奖惩力度

通过奖惩手段,一方面抑制职工的违章动力,另一方面是鼓励职工遵章守纪。一要加大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并且对遵章行为的经济回报奖励力度远远大于对违章行为经济回报的奖励力度;二是加大对遵章行为的处罚力度。给矿井作业人员的违章惩罚力度越大,因为是负回报,其违章的动力也就越小。当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奖惩不能过头,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力度过大给矿井作业人员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提高了安全管理的代价与复杂性。

4.2加大监督力度

研究发现,在矿井实际操作中,违章行为效价具有即时性和累加性特征,行为成本具有迟滞性和一次性特征。与此相反,遵章行为效价具有迟滞性和一次性特征,成本具有即时性和累加性特征。这就使得违章行为的自然回报期望值大于遵章行为的自然回报期望值。这就是作业人员选择违章的动机。也导致违章行为具有自主性和经常性特征,给治理安全带来很大难度。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有必要加大企业监督管理力度,配置合适比例的安全监督员,或者在危险地带设置监控、加强对现场人员检查、声光提醒等手段,以便及时发现违章行为,使违章行为成本趋近于即时性,弱化违章作业人员对自然回报的期待。

4.3合理制定规章

研究发现,有些煤矿制订的规章过于苛刻,职工很难遵守。因为规章越苛刻,职工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就越多,因此需要把规章制订的更合理与人性。同时应该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应该体现对遵章行为的倾斜,加大遵章行为的效价,减小遵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遵章行为效价的累积性。比如,可以在制度中做出规定,对遵章行为设置科学的评判与监督程序,并及时通过收入、培训、晋升等激励措施给以鼓励,让作业人员对遵章的期待大于对违章的期待,从而遵章的动力更大。二是增大违章阻力,减小违章行为的效价,加大违章行为的成本或者加大违章行为成本的累积性。主要操作手段有,通过认知教育设计来提高个体对违章惩罚的认识;运用学习理论,利用事故案例加强学习,及时兑现处罚,增加违章成本;设置更为科学合理与人性化的制度,关心职工工作与生活;加大对违章指挥者的处罚。

实践证明:制度建设对于约束员工不安全行为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文化管人,才能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创新办法;建筑施工企业;安监部门;建筑工程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8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90

1 概述

安监部门对于其所在辖区内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是法律赋予的职责。虽然法律部分赋予了安监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权利,但是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条文规定该如何监管。加之由于一些部门,比如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成立时间较早、影响较大,这就使得安监部门在面对如何进行综合管理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设主体开始日趋多元化,随之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认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由于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从事建筑施工的人员死亡率也从7.53下降到了1.5左右。但是这一情况却仍旧并不乐观,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水平有限,对于目前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相关部门在检查监督上存在一些交叉,对于一些项目的建设其实并不够合理规范。以突击性的安全大检查为主,对于日常的管理监督却非常少,并且所采取的一些监督手段也比较陈旧。施工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投入仍旧处于基础薄弱、严重不足的情况。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节约施工投入的成本,便将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取消。对于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不能够得到很好落实,同时对于施工从业人员所进行的正规安全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建筑施工的安全技术问题一直存在,并不能够完全保证安全施工的需求。同时一些施工人员在装备落后、安全防护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作业,对人身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

3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创新的必要性

安全生产指的是一种没有损害风险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之下从事生产的工人与设备是安全的。劳动者由于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使得认定的生命价值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安全生产一定要充分尊重个体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规则、方案、执行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环节。安全生产管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生产操作如何变幻,只要有人员从事相关工作,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需要铭记在心的一个大问题,因而如何进行具体的管理实施则是需要根据时代的步伐记性

创新。

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这需要实现对这一事件进行有效的标准评价。只有不断进行经验的分析与总结,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出现走弯路的情况发生,而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也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难度之所会比较大,是因为建筑工程产品以及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建筑施工的工种复杂、标准化程度低、施工作业流动性大、工种复杂以及建筑产品构造物形式多样,都会对生产的安全性造成一定影响。对从业人员人身健康的关心与维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企业需要视安全生产管理为其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是其开展其他业务的前提与基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

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创新的方法

4.1 明确安全生产政策

进行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必须要明确安全生产的诸多政策,这一政策能够对企业在保证现有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基础之上,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责任与经济损失。但是安全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还需要企业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执行,企业自身结构涣散、职责不分明就难以将政策落实到位。在法律和道义上,施工企业都需要能够承担应有的责任,还需要能够满足雇员、业主以及全社会的要求。安全政策的制定者应当对员工的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可以说员工会成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那笔宝贵财富。因此企业应该学会在建筑施工时,更多地去控制风险的发生,对员工自身的身心健康给予足够的关心。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为员工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产生愉悦感与满足感,同时也要重视一些潜在的风险问题。

4.2 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

与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比较,较为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者认为很多在施工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以及职业疾病其实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大多数这种不幸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虽然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一些人为原因或者是机械故障,但是究其根本,还是由于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出现的一些失误造成的。因此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者应当负有很大责任,有效的安全管理政策对于人和技术都能够有较好的监督与控制作用。

4.3 促进安全管理的“第三方监管”

企业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对其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依据概率与程度的大小进行分类。尽管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获得经济补偿,但对于逝去的生命而言却是再也无法挽回的。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设工程安全风险不能进行专家而需要采取一切措施来减少对施工人员的可能造成的伤害。

对于建设者自身而言,需要能够对施工建设的项目比较熟悉与习惯,对于建设存在的安全风险要有一定的觉察能力。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监督会以全新的视角,从多方面的角度来揭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这样非常有利于消除安全管理人在判别风险时可能存在的评价“盲区”。

我们在建设施工时会经常出现第三方监管的“身影”,比如在设计阶段,图审部门在进行图纸审查监管或者是在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在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实施第三方监管,对于控制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投资风险而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近些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建设工程总量的不断攀升,同时安全生产事故相对平稳,这一事实就充分证明了在建设领域内,安全监理正在发挥着安全管理监督的积极作用。在国外,第三方监管在国外主要是在施工建设阶段引入培训机构或是安全咨询等,让其能够对项目所处的境况进行有效跟踪与检测并能够为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也非常有利于推动安全培训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而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监管仍旧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主要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负责。政府部门在进行相关的安全监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强制性,这样会与安全管理以及企业之间发生一定的冲突,从而导致企业被动接受安全管理。实施第三方监管需要能够在依托政府的同时,对于培训机构以及安全咨询等也要有所引入,从而能够形成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的“第三方力量”。

4.4 加强与改进执法部门监督及舆论监督

在减少行政执法的层次上,提高执法效率。同时政企分开,对于决策与执行同样也需要分开。为了能够减少政府行政执法的层次,不断提高执法的效益,需要能够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对于行政执法的干预。对于克服地方及部门的保护主义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我们都知道腐败无疑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因为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对于党政机关参与到企业中分红的事情应当严惩不贷。对于规范行政的审批也应当尽量减少,并能够建立起高效、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督机制。对于进一步改革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对不科学且设置不合理的安全监管机构要进行重新整治。我们知道如今安全监管会出现监管层次过多,且职能出现交叉的现象非常多,因此想要建立一个真正高效且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就需要不断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以此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权威。

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工作应该处理好专业监管与综合监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需要能够处理好政府相关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处理上,需要能够认真履行总格监管这一职责,但又不能使这一监管代替相关部门的一些安全监管工作,对于有关部门所发挥的积极性与作用应当能够予以足够的重视。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考虑到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创新的必要性,本文对创新办法进行了讨论。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状况仍旧不容乐观,“坚持安全发展,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才能够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发展”作为基础应当能够得到长效的保障机制,安全生产理念的创新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思想武器。明确安全生产政策能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操作更为规范。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一些安全事故。第三方监管的提出能够更为全面有效地对建筑施工状况进行有效监管。第三方监管应该采用的形式即是安全知识培训活动的开展等。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由于层级多、工序复杂且很多组织之间存在有相互交叉重复的地方,因此在监管时需要做好整顿工作,并且应当注意加强监管部门队伍的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工作需要多方面做出系统科学的工作投入,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

[C].2011.

[2] 王东朝.浅议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2014,(18).

[3] 张维东.全方位的渔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监督[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第9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 危险源 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一、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组织机构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中去;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学习、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要浑入到单位、部门和岗位。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是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

1、进厂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3、经常性安全教育

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具体地指出了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

4、安全培训

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就要组织职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对一些新转岗的职工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

四、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生产也不例外,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穿插不齐,因此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安全工作做不好,企业遭受损失、职工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以及提出重要建议,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转

参考文献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10篇

1400万人将走上工作岗位

会议提出,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工作,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展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2007年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为:继续保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意味着,在中央就业政策的拉动下,2007年将会有1400万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国家将继续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容量。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一个更加宽松和规范的就业环境将逐步形成。

贫富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会议提出,要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政策,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信凯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央考虑的是全民的利益,而不是哪一个地区、部门或者群体的利益。着力提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分配水平,将成为未来收入分配调整的方向。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表示,在税收上,将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对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和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称,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形成“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分配新格局。这些措施显示,中央不是要让富人变穷,而是要让穷人变富。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会议提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督管理。

展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享有社会保障将成为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优先目标,越来越多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将享受到安全、稳定的社会保障。与之相适应,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在更大的范围进一步做实。

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份成立了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其他省份也正在积极筹备中,侵占挪用“百姓养命钱”的违法违纪行为将受到有效遏制和严厉追究。

让更多孩子有学上

会议提出,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展望:中央提出的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措施,将使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择校热”、“择班热”等问题得到缓解,各种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受到遏制;使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

教育部介绍,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进一步增加,2007年,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将有更多因贫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到2010年,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将在更大范围内,以更高的质量惠及全体人民。

看病难、看病贵逐步缓解

会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展望:由国家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正在就医疗改革方案进行调研论证,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是改革的方向。中央党校教授赵杰说,随着改革措施的推进,医疗资源人均水平较低和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多数群众靠自费就医的现象将逐步减少;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趋势将得到改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的现象将被整治;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的局面将得到扭转。

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展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网络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传统的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大众性文化活动,将成为百姓享受现代文化生活的主渠道;休闲性文化活动,将成为百姓自娱自乐和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经营性文化活动,将成为百姓创业增收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新途径。

为百姓扣紧“安全带”

会议提出,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展望: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确定的目标,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据新华社2006年12月11日电谢登科 冯晓芳/文)

相关链接

香港媒体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香港《文汇报》刊载题为《中国明年经济主调:以稳为主,质重于量》的社论文章称.这次会议为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的基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稳为主。为防止经济增长过快过热,避免出现大幅震荡,中央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温和宏调政策。二是质重于量,即由原来过于重视经济增长的“快”,转变为侧重于“好”。预计2007年中央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方面,将会有更大动作。

香港《大公报》的社论文章则写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工作方针,总的目标是要进一步缓解经济中的深层矛盾,使经济能长期保持平稳而快速的增长。2006年GDP增长预计可达10.5%,为1995年以来最高,也将是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4年保持至少有一成的增长。这显示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高速扩展阶段,若称之为起飞阶段亦不为过。

第11篇

【关键词】项目评价 生命价值 人力资本法 支付意愿法

在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以及环境项目最基本的意义是生命与健康得到保障,因此,卫生和安全以及环境项目的目标就是保证安全生产、减少人员伤亡和职业病的发生,以及使财产损失和环境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在追求这些目标,以及评价人类这一工作的成效时,需要如何衡量卫生和安全以及环境的效益,即卫生和安全及环境的价值问题。对于财产、劳务等这些价值因素客观上就是商品,一般来说容易做出定量的评价,而对于生命、健康、环境影响等非价值因素由于不是商品,不能简单直接地用货币来衡量,而且对生命定价也与“生命是无价的”这一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相悖。但是,在实际的项目中,确实需要对它们做出客观合理的估价,以便与所花费的代价进行比较,得出项目是否值得的结论,或者通过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选择投资效率最高的项目方案。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具体问题:生命的价值如何量化。近年来,关于生命和健康已成为公共项目投资的重要方面,如欧盟和美国的研究显示,减少环境污染的绝大部分效益是生命和健康的效益。我们说“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对生命和健康的估价将有助于这类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

一、项目中生命价值的含义

国内外学者对生命价值的含义的理解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认为生命价值是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合法手段为自己及其家属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和财富。这是范围最窄的生命价值概念,主要用于人寿保险学上,保险公司就以此为依据,来估算和确定保险金额、保险费、保险期限和保险赔偿金等。与上述定义类似的有美国保险学家候百纳教授(S.S.Huebner,1997)的定义,他认为:生命价值是源于人们的收入能力的资本化货币价值。

另外一种对生命价值含义的理解是从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的角度,生命经济价值是社会和个人为得到更长的生命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生命价值是个人对健康和安全做出含蓄的或者明确的个体选择,也是社会对那些影响期望生命的税收和支出的项目做出集体和公共的选择,并由此形成了个体选择的环境。个人选择的结论表明,提供公共决策以及基于专家的公共政策是为了提高个人决策的质量。生命价值通常是指个体为其生存概率的改变而愿意支付的金钱的数量。不论个人做决策,或者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都会面对这样的选择。对于从支付意愿的角度对生命价值含义的理解。

在处理生命价值这一经济学命题时,把人作为“经济人”对待,而非“自然人”,是从生命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考察,反映人一生的经济活动规模,而非人体的经济价值。在社会中,一个人时刻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经济价值,如一个人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会得到经济报酬,一个人受到伤害会得到经济赔偿等。所以,当一个人或社会在比较减小不同危害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以及在比较把同样的资源用于减小危害或者是获得某种满足时,这种人的经济价值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不仅表现为从社会的角度来度量一个人的价值,而且也表现为从个体角度来比较自身的各种生命经济价值。

项目评价中的生命价值采用的是统计生命价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假设有一个包含10000个人的群体,该群体的每个人都是同一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是无差异的。现在他们都知道, 明年群体中将会有9个人死去。每个人也都知道,只要增加充足的资金,死亡的人数将会减少到8人。如果每个人为减少1人死亡愿意支付500美元,那么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每个人500美元的10000倍,也就是5,000,000美元,这也就是一个人的统计生命价值。

二、生命价值的计算方法

从经济学来说,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有意识地探讨和研究,已沿续了4个多世纪,其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学之父威廉・配弟(Petty,1690)的《政治算术》,他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出当时英国人口的平均货币价值为80英镑。之后,首先推动人的生命价值理论发展的经济学家是威廉・法尔(Farr,1853),1853年,他在伦敦的《统计学会月刊》上首次提出了描述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系列评估等式,他在分析和计算人的经济价值时运用到了个人未来净收入的资本化方法或现值收入法。1880年,人的生命价值理念被引入人寿保险领域后,1924年,保险学家Huebner(1924)将其确定为人寿保险的经济基础,并提出了人力资本法概念。但自从Schelling(1968)发表了著名论文《你所挽救的生命也许就是你自己》以后,大部分研究者都放弃了人力资本法,转而选择支付意愿法。尽管如此,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应用人力资本法计量健康、安全效益的货币价值。

1、人力资本法

人力资本法表示了社会中一个人可生产的财富或社会产生一个劳动者的边际代价;例如:国外比较通行的“延长生命年”法,即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他每延长生命一年所能生产的经济价值之和。例如一个6岁孩子的生命价值,就要看他的家庭经济水平,他的功课状况,预期他将接受多少教育及可能从事哪一职业。假设他21岁时将成为会计师,年薪2万美元,由此可用折现率计算他在60岁时的生命经济价值。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利亚尼(1993)的生命周期假说,人们在工作赚钱的岁月里(18-65岁)积蓄,以便在他们退休以后进行消费。从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生命价值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未成年时是以他将来的预期收入计算;退休后是以后的消费水平计算;在业期间则要预测他若干年中的工资收入变动状况。这三种计算方法不仅在计量标准上是不统一的,而且所反映的生命价值含义也是不确定的,有时指的是人的生产贡献,有时又指的是人的消费水平。

人力资本法将人看作是一种“资本”,根据其对社会的贡献(创造的价值)和社会资源的耗费通过折现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内容包括死亡、疾病或病休造成的收入损失、医疗开支增加,以及精神或心理上的代价。

人力资本法的局限性:站在当事人之外,违背了经济学的消费者(consumer’s sovereignty)原则;人力资本法只考虑社会的经济收入减少,忽略了疾病和伤害的痛苦、悲哀等无形损失;对家务生产力估计时只对家庭主妇进行货币价值估计,而认为那些退休的或非劳动收入的人没有经济价值;人群中不同群体的收入差别反映的是工资差别,而不是实际的生产力差别;应用多大的折现率对生命价值的估计比较敏感;人力资本法评价的是一个潜在的生产力价值损失,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生产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被代替。在短期缺勤中,工作可由其他的雇员完成或工作延期。在长期缺勤中,工作可由失业者来做或雇员被安排做其他的工作。

2、支付意愿法

支付意愿法则表示了社会为挽救一个生命所愿意付出的代价,这种意愿可以是已经表现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或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已经表现出来的意愿可以是人们为了安全、健康等实际支付的代价(显示偏好法),而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意义则需要进行某种社会意愿调查(意愿调查法)。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1975)对死亡风险较大的一些职业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由于有生命危险,人们自然要求雇主支付更多的生命保险,在一定的死亡风险水平下,人们会接受一定的生命价值水平, 这个数值在20世纪70年代大约为34万美元。英国学者利用本国统计数字研究了三种不同行业为防止工伤事故的花费。从费用―效益分析中得出了生命内含估值。即为防止一个人员死亡所花费的代价用以推断人的生命价值。美国学者布伦魁斯特考察了汽车座位保险带的使用情况。他用人们舍得花一定时间系紧座位安全带的时间价值,推算出人对安全代价的接受水平,结果是人的生命价值为26万美元。美国经济学家克尼斯(1984)在他1984年出版的论著《洁净空气和水的费用-效益分析》一书中,主张在对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时,考察每个生命价值可在25万至100万美元之间取值。

目前支付意愿法在理论上比较成熟,但由于该法受到人的生活水平、对健康的看法以及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它的实际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结论

目前国际上对生命经济价值估计方法的趋势是从人力资本法向支付意愿法过渡。通过显示性偏好(如隐含价格法、规避行为法和医疗费用支出法等)和陈述偏好(主要是意愿调查法评估法)等方法估计出人们的统计生命价值(VOSL),并对诸如收入水平、年龄和原有健康状态等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结论也有接近的趋势。

目前我国在评估生命价值时,还主要是从死亡或伤残给受害人造成的收入损失角度出发,还没有考虑人们对死亡风险的支付意愿问题。对经济评价中的生命价值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目前还只能按世界银行等组织建议的、根据人力资本法提供的参考数据进行费用―效益分析。鉴于目前我国社会对于生命价值度量在伦理和道义上认识差异,涉及生命和安全一类项目还只能主要通过费用―效果分析,以延长生命年限(如YLG(Years of Life Gained),HYLG(Health Years of Life Gained),DALYs(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或QALY(Quality Adjusted Years)等作为效果指标,只进行费用的比较,暂时避开直接估计生命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启智:人的生命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2] 梅强、陆玉梅:人的生命价值评估方法述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

[3] S・Huebner:人寿保险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4] 同济大学、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5] 屠文娟:基于生命经济价值理论的企业安全投资技术经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0).

第12篇

一、当前公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遵守施工管理程序

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先开工后报告的现象。某些施工单位习惯于传统的做法,工程开工前不打开工报告或边施工边打开工报告,或是提交开工报告后未经批准便施工,严重违反了施工监理程序。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先检验而后有检验申请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有些监理责任心不强、监督管理不严,没有预先提出质检申请,监理却做了质检工作,违反了施工监理的正常程序。另外,还存在不按规定频率检验的情况。在路堤及“三背”(墙背、桥背、涵背)的填筑过程中,按要求必须严格控制填筑分层厚度和压实度,每填筑完一层,必须自检该层压实度并报监理抽检,压实度合格后才能填筑上一层。但有的却一味强调施工进度,未按规定频率进行自检,监理不按规定频率进行抽检,这显然有悖于施工监理程序。

2、管理意识淡薄且管理者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在工程建设中,人们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管理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通常各个施工单位都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机构,但其管理者定位模糊,往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由于找不准问题的根源,类似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试想,一个项目管理者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运筹帷幄,这个项目怎么搞得好?更有人认为,抓管理是“面子工程”,是给别人看。所以管理意识的淡薄是造成生产管理混乱的首要因素,倘若不提高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要想搞好工程建设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

3、企业自检环节薄弱

企业自检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性环节。凡是没经自检以及自检不合格的工序,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质检签字认可。但有些质量保证体系并不健全,自检人员配备不足,自检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严密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公路施工的开展首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建立政府监督、施工监理和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检验,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1、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要及时发放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把仪具配置齐全。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

通过检测定期报送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

(5)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利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2、加强质量控制

在公路施工中,首先“以人为本”,实行“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落实责任制开始,层层深入、步步落实。

(1)材料进场控制

在备料阶段,根据设计文件对于基层。面层及其他部位材料的级配要求,严格制定备料计划,尽快确定各层次目标配合比来指导备料工作;深入材料生产厂家,本着货比三家、物美价廉的原则选择优质材料;通过实验验证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要坚决抵制,严把质量关。

(2)施工方案控制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认真研究施工方案,开碰头,集思广益,共献良策,制定几种方案,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按照方案制定各个工序的作业指导书,并在施工生产前对责任人交底,并将各项要求传达到每个施工岗位上。做到责任到人、层层监督。

(3)测量水准点、中线控制点的确认及施工放线的质量控制

路基施工中施工放线是公路工程产品由设计转化为实物的第一步,制约着施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的质量、进度,是施工准备阶段的重中之重。

3、严格质量检验

(1)明确严格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

检验标准主要是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对内部成品、各部件和结构整体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质量事故尽可能地消灭在施工中。

(2)检验的组织形式

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检验相结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察。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平时检查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该返工的一定返工,该停工的一定停工,不能迁就。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级管理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是保证质量的首要前提。

三、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策略

保证公路施工安全,强化责任意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制原则,推行安全系统工程以提高安全管理层次,使安全施工一开始便从生产系统全局出发,对施工各个阶段全面规划。其次,公路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一线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再三强调相关人员在经过了一系列安全知识教育的培训后能够尽可能做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之后确保安全技术教育普及、惠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位一线的施工人员。第三,提前制定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尽一切可能消除掉人为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和辨别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和隐患,制定出全面、有效、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以备不时之需。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

公路施工企业应建立起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由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是全面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研究制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计划,实施安全管理检查和监督,调查处理事故等工作,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另外,还要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同时,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施工要服从安全的需要,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失职和造成事故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领导和有关责任者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操作规程上的教育和培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的规定,公路施工企业应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订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等指导性安全管理文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确保施工安全。

3、做好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条件的检查管理工作

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条件进行检查,审查安全技术措施和设备,并确保施工企业队伍中有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另外,要加强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检查工作,检测、检验其出厂合格证和施工牌证,确保其各项安全措施检验合格,如未按照规定进行检测、检验、验收、备案以及未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的,不得允许其进入施工现场。

4、做好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公路施工项目部要做好周密安排,搞好机械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调配,且在施工中,要配备具有机械操作牌照的专业操作手,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听从施工人员的正确指挥,精心操作。但对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可能引起危险事故的指挥,操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则应严格按照机械的操作规程,并随时观察机械设备的动态,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

5、开展施工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管理的预防工作

公路施工企业应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做到定时间、定人、定措施,明确重点部位、危险岗位。在检查过程中,要检查安全生产投入是否有效实施,安全设施、安全技术装备是否能正常发挥作用,检查安全施工状况是否正常等,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且将检查及处理情况记录在案。

坚持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因此,要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危害,保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不仅是处理事故,更重要的是在项目活动中针对项目的特点,对生产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对公路施工项目中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及时控制,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 考 文 献

[1]刘伊生.建筑工程进度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田金信.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