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课程

英语课程

时间:2022-09-17 03:22:32

英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英语 新课程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呢?

一、渲染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二、做活教学设计,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构建多样师生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硬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儿童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2)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3)互动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

(4)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2篇

小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素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变化,我们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钻研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新课改 教学研究 因材施教

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小学英语教学新的内容、要求和目标。课堂教学设计的“质”与“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何为一节好课?我通过剖析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和结合自学教学实践深刻认识到:一节好的英语课必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与铺垫、课中的探究与合作和课后的巩固与拓展。三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课前的准备与铺垫

传统的课前准备一般都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搜集资料,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制作教具等,很少让学生去做些什么,即使有之也只是让学生读课文,预习单词,圈圈划划,查查词典,了解单词的读音以及它的汉语意思,只此而已。我认为:一周只有那几节英语课,一节课也只有那么40分钟,时间短暂而且宝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优秀的教法和课堂设计,没有课前充实的准备和多维的铺垫,是万万不能实现的,而且我们很清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要善于知道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架桥铺路”。

2.课中的探究与合作

新课程要求改变强调接受式学习、模仿与记忆以及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相合作,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为要提倡师生合作,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创造超越教师、课本与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成为独立和自主的学习者,真正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3.课后的巩固与拓展

3.1 趣味性。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之后,教师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句型What’s your name ?时,有学生对name 的读音掌握的不太好,可以给他多加一项作业,练习name,录进磁带,学生在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后,必须要经过反复炼、模仿才能将正确的音录进磁带,从而提高了他发音的准确性。

3.2 实践性。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身边可以进行比较的实例,在这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实现的目标。

3.3 差异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教育面对的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性格、需求和动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设计的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第3篇

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借鉴其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普通医学院校可建立“大学基础英语+EPS英语+大学选修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并改革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和成绩评价,优化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新形势;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成绩评价

国际交往的双向性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是目前英语学习者面临的新形势之一(王守仁,2001)。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胡开宝、谢丽欣,2014)。大学英语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地域性差异、生源质量、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等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ESP水平和能力。201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也明确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结合一所普通医学院学分制改革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期经验,通过查阅文献、借鉴相关院校改革和科研成果,结合社会、学生需求分析,提出一套符合普通医学院校实际、具有较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特点分析

近几年,各高等院校积极改革探索,提出多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如山东理工大学(2013.6)基于分级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南京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2012.12)、河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2012.12)等。笔者通过CNKI学术搜索,对学分制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1.关于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医学院校的改革成效仍不显著,还未真正开展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学分制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2.现有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未体现个性化。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套用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未体现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应有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导致现有的此类研究多呈同质性。

3.近几年关于医学院校ESP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大多研究未着重于实践运用及研究的可操作性,对于如何以ESP为指导,将专业英语(即医学英语)与大学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有效衔接,因材施教,以及如何满足学生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不足。

二、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内容

笔者通过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成绩评价、教材改革等方面的全面研究以及对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分析,借鉴同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探索学分制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性,制定出符合院校实际,系统、完整、全面的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设置改革

参照《指南》,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按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课程,建立“大学基础英语+ESP英语+大学选修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英语教学三年不断线,使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能力层次学习英语,提高学生ESP水平,即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1.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层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实行小班授课,加强学生的基础英语。对具备较高英语能力层次的学生适当进行ESP英语的课程设置。

2.改革专业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设置ESP英语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与之专业相对应的专业英语课程。实行两班合班授课,改进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改革选修课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对普通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如通识教育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并使其英语水平达到更高层次。按照学生对ESP英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专业英语选修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级教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级教学,按照学生能力层次进行课程设置,选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配备师资。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授课组织方式。新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优质网络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和自主学习软件系统,适当选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实自主学习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库、考试题库,逐渐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材改革

大学英语根据学生学业层次和语言能力,ESP英语按照专业特点选用教材。将选用优质大学英语教材和选用自主编写大学专业英语教材相结合。

(四)成绩评价改革

大学英语和ESP英语的成绩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针对ESP英语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和调整其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内容及方式。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ESP英语能力要求,并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本校ESP评价与测试。

三、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预计成果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加强ESP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构建全新ESP英语评价体系,有利于普通医学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特色推行学分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并初步构建符合实际、较为合理、完整、系统的突出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娟 单位:包头医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4-11.

[3]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12-19.

[4]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5]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6]曾宪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考[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7).

[7]王玲香,李萍凤.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的再思考[J].卫生软科学,2005,(4).

第4篇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专业需求 发展方向

20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用韩礼德(Halliday)等人在《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这一概念。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1]。由于种种原因,ESP教学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近年来,关于ESP的研究再次出现,一些高校把ESP教学模式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之中。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最近几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应该是ESP。《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可分三部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2]。如今,中国的ESP研究正蓬勃发展,这些研究对推进ESP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ESP的分类以及特点

1.ESP的分类

一般来讲,专门用途英语可以直接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两大分支[3]。学术用途英语又可分为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和一般学术用途英语两类,前者是以某一学科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如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课程,偏向知识性;后者主要是训练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的课程,偏向能力性。

2.ESP教学的四个特征

(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

ESP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的。教师要考虑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需要他们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什么需求?

(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

因为ESP强调语言在专业领域的运用,所以ESP本身就是语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还有专业知识,使英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服务。

(3)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

ESP教学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生存,将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ESP教学目标明确

ESP学生学英语是要通过语言学习某个特定的专业课程。不像普通英语,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雷同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懈怠感。

二、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2]。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重点。《指南》明确规定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高校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

1.社会需要专门用途英语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提高国际竞争力,仅仅培养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招聘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结构,就外语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和专业或工作相关的英语工作能力[4]。所以,对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2.学术英语的需求更迫切

2009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力推全英语课程,以争夺国际留学生的资源。蔡基刚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术英语有强烈的要求,希望在上全英文的课程前有一个衔接性的课程,讲授一些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言习惯表达法[5]。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学术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的过渡性课程,起到学生在接受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前的一个过渡衔接作用,顺利解决“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的接口问题”[6]。衔接作用需要学生做好上专业英语或上双语课的准备,他们必须熟悉本课程的专业词汇构词法、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等。

三、当前ESP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调查了湖北省某一省属大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开设情况。该校现有55个专业,其中有39个专业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45门,其中32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必修课,1门指定的专业选修课。虽然开设了化工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但是目前的ESP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大学 英语 听力课程

“听”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渠道,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语言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英语综合能力的五个方面听、说、读、写、译,听力首当其冲。听力技巧和对口头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是掌握英语口语,进行英语交际的必要条件,所以听力课是大学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课程。

一、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存在的问题

1.听力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听力课时有限

90年代兴起的英语学习热潮使得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愈发重视,多数学校均在小学阶段就开设英语课程,但由于重知识,轻能力,忽视英语实用性、工具性等思想,使得英语教学中“听力”受到冷遇,学生学习的仅仅是词汇、语法等知识点,听力水平很难得到提高。而大学阶段的学生,以英语专业为例,多数仅是在大一,大二开设听力课程,且每周只有一节课,而上课时,由于时间限制,课堂上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班级人数基本在25人左右的英语专业学生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

2.教学手段老化,教学模式单调

传统的听力课上,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按键的操作者”,听力课堂上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普遍采用“放音一对答案一讲解一再放音”的模式,而且,课堂话语通常都以中文为主,一些学生利用这种状况在听力习得过程中滥竽充数,没有参与其中。①这种单一的听力教学模式,把听力课变成单向的信息输入过程,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缺少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使学生的“听”和其他环节割裂,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说,这种单调乏味的“放音―听音”教学模式,忽视教学的生动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听力课程失去热情,甚至厌烦。

3.听力材料缺乏真实性,材料难度不易把握

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基本采用两种听力材料类型,一种是英文电影和广播片段;另一种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听力对话或短文。这两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电影和广播片段能使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但学生经常会重电影情节忽视语言内容;第二种听力材料对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有较大帮助,但多数材料过于正式,深奥。这两类听力材料最大的共同问题是缺乏真实性,很多学生即使课堂上对听力材料的答题正确率较高,但却听不懂现实生活中的英语对话。这是由于生活交际中的英语较口语化,语速因人而异,存在杂音干扰等因素,所以教师在听力材料的选取上应充分考虑生活英语的各个特点,选择具有真实生活性的听力材料。

二、影响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学生听力基础

许多大学生的听力基础极为薄弱,甚至可以说从零点起步,这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障碍,使得大学教师在听力课程开始之初,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很难进入专题听力、新闻听力等较高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薄弱的听力基础使得很多学生惧怕听力课,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厌恶。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听力教学的效果。

2.教师教学方式

当前的英语听力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放录音,检查学生答题正误,最后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之间也缺乏双边交流。教学双方不能有效沟通,久而久之,教学双方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会降低,使得听力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

三、 提高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听力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该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而英语听力的练习,则是这种交流最直接有效的准备,明确听力学习的重要性。在学生认识了听力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至关重要。选择丰富的、真实的、难度适中的教学材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提供充足的高质量的目的语输入, 然而交际情景单一是我国通用英语教学的普遍问题。因此丰富英语交际情景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②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教材内容,选取与课程主题相符的大量真实情景材料,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的各种情景中语用特点。

2.完善课堂教学方法,精听、泛听相结合

我国大学英语听力课普遍采用“放音一对答案一讲解一再放音”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听力课应该既让学生感兴趣,又有所收获,这就要求课堂组织有序合理,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真实性材料练习,注重培养学生速记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进行泛听英文电影台词、英文歌曲歌词等训练,将听写、精听、泛听等环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3.加强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听力课时少、课堂时间不够等现状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课后的听力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课堂上的训练,远远不够,必须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除了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学习任务,教师还应该传授具体的自主学习方法、做题技巧并推荐相关的英语听力学习网站,例如:沪江英语、普特英语听力、VOA、BBC等网站,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听力材料进行学习,定期举行“自主听写报告”,为学生创造一起交流探讨的机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探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大学英语听力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课堂学习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提高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注释]

①林增毅,王宏昌,王胜,张云琴,杨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学习效果调查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77):89―90.

②王亚蕾,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69―270.

[参考文献]

[1]林增毅,王宏昌,王胜,张云琴,杨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学习效果调查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77):89―90.

[2]王亚蕾.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69―270.

[3]扈彩霞.关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74―75.

第6篇

专业英语,也称专门用途英语,顾名思义,它是专门针对某个专业某个领域的英语知识,是与学习者的专业领域紧密相关的英语课程。在当今时代,专业英语是与职业院校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向更好方向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根据学校历届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工作中有一定英语基础者在碰到相关英文方面的问题时(如阅读图纸标准、机器使用说明、机器设备操作英文指令等),普遍能很好地独立快速解决,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意义非同小可。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来说更是比较特殊,通过名称不难理解,它重在英语,又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一些职业院校这门课程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的。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英语专业教师,要上好这门课,二者各有利弊。专业课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但往往在英语发音语音语调等方面有所欠缺,而英语专业教师则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果能把二者的利融合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对英语专业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门课,就要在专业知识方面多读多看多听多学,多领会贯通,以弥补课堂上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2目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大都是在基础英语之后,也就是前两个或三个学期进行大学英语第一、二或三册的学习,第三或第四个学期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符合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能满足职业院校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教学内容:所选用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是很强,不能突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目前,市场上的各类专业英语教材,适用于本科院校英语学习者的居多,教材的编写大都是选取了科技文章中的几段作为每章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科技文献的能力,这类教材比较偏重知识性、阅读性。而职业院校关键是要锻炼学生动手做的能力,能按照要求做出来,重技能性、应用性,可以说适合职业院校这一特色的工科类实用性专业英语教材少之又少。

2)师资力量:教授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通常都是英语文学或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基础英语知识方面无可挑剔,但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如何在专业英语课堂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是个问题。

3)教学方法与手段:当前,在专业英语教学课堂上由于课程性质、课时限制、多媒体设施的匮乏等诸多因素,教师通常最常用的授课方法就是词汇解释、句子理解与翻译,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

4)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讲,有其他专业课知识作为基础,在专业英语课的词汇、句子理解上并不存在多少困难,但由于他们本身薄弱的英语基础,要记忆起来就比较难了。

3基于职业能力的立体化专业英语课堂的构建

结合上述分析,当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必须要转换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与学都要与市场、职场所需紧密相连,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这一思路,就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考虑专业英语的授课,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多角度立体化的专业英语教学课堂。所谓多角度立体化就是指课堂不能仅限于单一层面,只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而更要注重学生技能、能力的培养提高。具体来讲,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考虑,以改善增强专业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的选定要更有专业上的针对性,适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要多通过企业调研、专业分析及对毕业生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获取第一手信息。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据调研,该专业的毕业生能用到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主要有产品图纸、技术标准、工艺文件、检验文件、产品配套的使用操作说明书等,这些大多是英文模式的。另外,多数产品工件都由电脑托制,当中所使用的设计、制造、工艺、分析、模拟软件等基本上都是英文版本的,所以课堂上就要着重培养他们阅读图纸、标准、说明书以及使用英文软件等方面的能力。

2)师资方面。首先,英语专业的教师自身必须要加强学习,制订好个人的学习计划,从多方面提升自己所欠缺的专业知识,如:多阅读专业英语的相关书籍;多去实习车间观察学习了解各类机器设备;多去各类企业锻炼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最新的机器设备使用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学校也要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多请相关专家学者来学校交流传授经验,也多派任课教师去外校接受培训、学习交流,多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创造机会条件,搭建平台,做好桥梁和纽带。

3)合理利用多媒体,改变课堂单一授课模式。多媒体在直观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专业英语授课如果只是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听起来是乏而无味的;但如果合理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的话,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极大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原本抽象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注重企业文化理念、人文知识的注入。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做支撑,每位成功人士的背后也都有自己成长的经历,每项产品、每个创造发明背后也都有自己的故事,专业英语课堂上多借助这些,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在职场上的职业能力,也能为课堂增添活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授课效果。

5)倡导专业课里渗透英语词汇。专业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时候顺带把重要的自己懂的英文单词给学生做一介绍,这样也能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更能加深学生对英文的理解和记忆。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61-02

自通过新课程培训后,我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深刻的认识。

首先,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得到思维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习了理论后,我们必须将它同实际相结合。教师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改革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还应当帮助他们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英语教学的方式应随不同年级的学生而定。为他们安排的语言学习活动程度一定要合适。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英语课程的目标上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应当结合这五个方面展开。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在高一阶段主要发展学生的听和说的技能。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听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课本所附的录音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声音与口音。因此,听录音很有好处。其二,教师本身也是听力材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如与动作相结合的听力活动,用图片辅助的听力活动,与培养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听力活动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听力材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在现实生活中听人讲英语的真情实景。学习英语会话应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模仿、不怕重复的特点,反复实践。按课本编排从词汇、短语、短句入手,让学生练习一些问候语、请求用语、课堂用语以及简单问句。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音、语调和句子的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自由度较大的会话活动,如讲故事、收集信息、英语晚会等,然后组织展示活动的“成果”。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语音可以通过听录音、朗读绕口令等活动练习。新教材初一的词汇量很大,笔者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词汇上,因为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词汇可以通过图画、实物和动作作为辅助,尽可能做到生动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词汇的学习中还可以开展其他的活动,如网状词语图,即围绕一个主题词提出一组相关的词语,教参上每个单元都有这个项目,可直接应用或调整应用,这对帮助学生记单词很有好处,还有猜词、找出不合群的词等。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之一。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笔者认为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从三项具体活动体现。第一,学唱英语歌曲,可以帮助记单词,提高学习兴趣。第二,玩游戏,培养他们的相互合作精神,正确对待竟争中的成功与失败。第三,课堂内外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如画图、着色、制作卡片、会话表演等。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流,给他们提供真正运用英语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动手能力。活动结束后,把学生的成果放在学校或班级展出,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步骤,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英语教师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并且为他们提供条件。新学期开始,帮助他们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如在英语会话、英语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分成2~4人的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在玩游戏、学唱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词典,查询资料,搜集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提供学生练习英语的机会,如开展实践活动,表演英语会话,制作信息卡片等。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方面之一,在以往的教材中很少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能让他们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文化也逐步引入国内,世界性的生活、商贸、文娱、体育活动等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自主地学英语,而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学习。

总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另外必须改革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分数制,采用多元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英语会话表演、英语实践运用,信息卡片制作等做了等次记录,再结合期末的成绩考核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英语学科中的全面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告诉发展,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变得愈来愈大。然而,在不同地区,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使得英语的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不同。针对中国不同的国情,实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采取不同阶段的英语教程。使得不同地区的英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得以促进不同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关键词: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差异研究

一、引言

经过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域的英语教程水平也不相同。针对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发展水平,其发展的政策也都不尽相同。由于政策所规定的学习目标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英语学习负荷各不相同。从而进行深思,就会得知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在中国各个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下分别从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行相应的比较。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负荷差异

英语作为一本应用型学科,其教程特点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运用能力。由于政策的实施与规定,依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对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在具体的大方向上,中国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还是主要针对“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主要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语言技能、说读能力以及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以政策要求作为主要影响力,导致不同发展情况的地区对英语技能的学习负荷都不尽相同。[1]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体现在考试能力上。不同地区学校招考时对于英语考卷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为了保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英语考卷程度会较发展较为发达地区的简单。其中发达地区就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代表。其中上海的英语教育水平又可称为中国的标准水平。由于不同的考试能力要求,导致学生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负担产生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不同地区招聘单位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力上。[2]由于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导致每个地区的企业发展情况也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受到外界企业的影响。其中,外企对于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力最高。从而这就导致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学习负荷也产生差异。

三、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家庭教育差异

与城市地区的孩子相比,农村地区孩子所受到的英语课程教育水平较为低下。这就是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修为受到限制的原因。由于自身的文化修养不高,对于英语技能的认知性不够,从而产生“英语是一门无用学科”的念头,导致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对英语的认知度产生偏差,从而使得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实施受到阻碍。并且,家长不热衷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使得学生的家长学习氛围不够浓烈,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课余时间,农村孩子需要利用课外时间为家庭帮忙干家务,减轻父母负担,这就导致农村孩子的英语学习进度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

四、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学校教育的差异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导致每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得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英语课程的多媒体教室以及教学教师的水平都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由于具有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环境,使得学生受到相对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较为强大,教师受到过较为完善的系统培训,其自身的英语知识量以及发音都能够与国际水平相接轨。每位英语教师的学历要求都相对较为严格,这就造成学生的发音标准会趋向于标准化,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构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部分发达地区还会为学校聘请外教,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英语环境,接触到更为标准的英语发音,有利于改善学生英语口音,利于未来发展。相比于发达地区的英语教育,发展地区的教育则稍显落后。甚至现在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英语教师的现象,英语教育在部分地区还未得到及时的普及与发展。即使农村地区具有英语教师,其英语教师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发音标准较偏向乡土化,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够得到正确的英语教育,不能进行标准的英语发音。

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地区文化的差异

不同地区具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风格。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条件都不尽相同,这就造就了不同地区的英语教育课程的差异。部分城市较为重视英语教育,政府等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使得学生对其具有较大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方面督促家长监管学生学习英语。外界环境因素也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积极开展英语学习辅导班等,引领英语学习新潮流。学生处于这样的社会文化下,就能够积极的进行学习英语,热爱英语。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还能够通过一系列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如图书馆中丰富的英语资源、层出不穷的英语辅导班、随处可听的全英文广播等。通过所处可见的、生活中的小地方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英语是一个“稀罕物”,英语的“珍贵性”阻碍英语的发展,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其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用,只有将其用于生活才能够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这也就表明英语是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的。所以,营造一个良好学习英语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六、结束语

通过对发达地区(特别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与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容易发现其不同地区在英语教育上的差异。上文通过对比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负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

作者:王聃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重修;大学英语教学

自我校实行学分制以来,学生必须获得专业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笔者学校实行补考制和重修制并存的“双轨制”,即课程结业考核不及格但又达到一定分数的课程给予一次补考,对补考后仍不及格以及课程结业考核达不到一定分数标准的课程,必须要进行重修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大学英语一直是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参加重修课程的学习,尽管学校和教师都相当重视重修课程的设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重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在2007-2008学年担任大学英语(1)重修课程的教学工作。班级的旷课率高达近50%。笔者做过初步调查,发现重修课的出勤率普遍偏低,许多班级的旷课率都达到40%-50%。如何改变英语重修课的现状,提高重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了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关键。

现大学英语重修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情感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任何学习的成功都不能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学习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策略、性格等)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兴趣是人乐于接触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也是学习者入门的向导,是感情的体现,促使动机的产生。学习者有了兴趣就会对相关活动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绪。”(6,P103)反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会表现为旷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参与课堂互动。

参加大学英语重修班学习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重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学分,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缺乏对英语的兴趣是重修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2.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参加大学英语重修班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一学期内有几门课需要重修,心理压力和学业压力都很大。白天的专业和基础课程的任务就比较重,晚上还要疲于应付各门重修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精神压力往往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师资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

自大学扩招以来,多数高等学校都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许多担任重修课程的教师,本身就课程教学任务就相当繁重,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三、学时少,教学任务繁重

重修课在笔者学校只有12周的授课时间,而且每周的授课时间集中,一次4节课。相对正常教学周的时间来说,教学时间短,时间密集,对于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是不可能的。

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在笔者承担教学的任务的大学英语(1)的班级中,英语水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有一部分重修的学生是为了在这门课程中获得更高的基点,这部分学生对获得的大学英语(1)的成绩不满意,希望通过重修能获得更好成绩,其中有的是入校就进入快班从大学英语(2)开始学习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大多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英语基础好,学习认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大学英语(1)的期末考试和补考中都没有及格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难设计同时适合两种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内容太简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上课内容就会缺乏挑战性;内容太难,基础差的学生则会听不懂。

笔者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初步解决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层动机。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表层动机通常与个人的前途直接相关,动力来自外部;深层动机一般不与学习者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发生直接的关系,学习动力来在对英语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1,P105)“具有深层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外语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感兴趣。深层动机愈强,使用目标语言的欲望愈强,因此以来母语的可能性就越小。”(1,P109)也就是说,学生的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越大,即深层动机越强,自觉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可能性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深层动机,是外语教学工作的关键。

2.教育心理学家把英语学习的原因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前者指物质刺激,如:证书、文凭、高工资等;后者指非物质刺激,如:兴趣、爱好等。深层动机来源于对语言本身的浓厚兴趣。如果仅为了获得学分或通过四六级而学习英语,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缺少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除了过四六级还为了未来的生存和竞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英语语言本身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感兴趣。这种学习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的融合与补充定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成功的外语教学应该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足够的目标语输入和交际实践机会,并教给他们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其课堂气氛往往就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厚。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感情的投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多用积极的语言进行肯定与表扬,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用真心去赢得学生的心,从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制订有针对性的学纲

现英语重修的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模式:(1)重复教学——即将重修的课程的大学英语课本再重复讲解一次;(2)习题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教学内容主要以习题讲解为主。两种模式都有其固有的弊端,重复教学,学生大多会表现出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习题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选用同等难度不同的教材,教材讲解与习题穿行,新鲜的语言材料避免重复,习题的穿插定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选择教学内容是应考虑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和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时间活动的材料。并注意思想性、系统性与灵活性、可接受性与前瞻性、语言典范与时代气息的关系。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重修课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个指导性的教育原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布置作业,定期检查学习进度的方式进行辅导,对出勤率不做要求。而课堂内容的设计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

而基础差的学生在上课前最好能参加一次语言技能考核,根据考核的成绩分析各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布置相应的课后训练任务,并定期对课后训练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课堂和课后双管齐下,对于不能积极按时完成课后训练的学生,教师也有权利取消其考试资格。

5.实施导师制

实施导师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生学习指导。笔者发现许多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能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提供课后指导和帮助,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指导,而且导师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个年级参加大学英语重修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导师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帮助基础薄弱学生的有效方式。

重修课的教学对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功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英语整体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善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和每位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合理安排时间,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2001.

[2]王振涛,贺洪江.提高重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第四期,2003.

[3]唐坚毅,汪宁.大学英语兴趣教学的探究与时间[J].《创新教育》第二期,2008.

[4]王莉梅.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探究及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第一期,2008.

第10篇

关键词:重修;大学英语教学

自我校实行学分制以来,学生必须获得专业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笔者学校实行补考制和重修制并存的“双轨制”,即课程结业考核不及格但又达到一定分数的课程给予一次补考,对补考后仍不及格以及课程结业考核达不到一定分数标准的课程,必须要进行重修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大学英语一直是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每个学期都有学生参加重修课程的学习,尽管学校和教师都相当重视重修课程的设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重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在2007-2008学年担任大学英语(1)重修课程的教学工作。班级的旷课率高达近50%。笔者做过初步调查,发现重修课的出勤率普遍偏低,许多班级的旷课率都达到40%-50%。如何改变英语重修课的现状,提高重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了提高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关键。

现大学英语重修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情感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任何学习的成功都不能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学习者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策略、性格等)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兴趣是人乐于接触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也是学习者入门的向导,是感情的体现,促使动机的产生。学习者有了兴趣就会对相关活动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绪。”(6,P103)反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会表现为旷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参与课堂互动。

参加大学英语重修班学习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重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学分,而不是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缺乏对英语的兴趣是重修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2.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参加大学英语重修班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一学期内有几门课需要重修,心理压力和学业压力都很大。白天的专业和基础课程的任务就比较重,晚上还要疲于应付各门重修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精神压力往往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师资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

自大学扩招以来,多数高等学校都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许多担任重修课程的教师,本身就课程教学任务就相当繁重,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三、学时少,教学任务繁重

重修课在笔者学校只有12周的授课时间,而且每周的授课时间集中,一次4节课。相对正常教学周的时间来说,教学时间短,时间密集,对于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是不可能的。

四、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在笔者承担教学的任务的大学英语(1)的班级中,英语水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有一部分重修的学生是为了在这门课程中获得更高的基点,这部分学生对获得的大学英语(1)的成绩不满意,希望通过重修能获得更好成绩,其中有的是入校就进入快班从大学英语(2)开始学习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大多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英语基础好,学习认真。而另一部分则是在大学英语(1)的期末考试和补考中都没有及格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难设计同时适合两种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内容太简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上课内容就会缺乏挑战性;内容太难,基础差的学生则会听不懂。

笔者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初步解决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层动机。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表层动机通常与个人的前途直接相关,动力来自外部;深层动机一般不与学习者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发生直接的关系,学习动力来在对英语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1,P105)“具有深层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外语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感兴趣。深层动机愈强,使用目标语言的欲望愈强,因此以来母语的可能性就越小。”(1,P109)也就是说,学生的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越大,即深层动机越强,自觉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可能性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深层动机,是外语教学工作的关键。

2.教育心理学家把英语学习的原因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前者指物质刺激,如:证书、文凭、高工资等;后者指非物质刺激,如:兴趣、爱好等。深层动机来源于对语言本身的浓厚兴趣。如果仅为了获得学分或通过四六级而学习英语,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缺少主动精神。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除了过四六级还为了未来的生存和竞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英语语言本身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感兴趣。这种学习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的融合与补充定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成功的外语教学应该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足够的目标语输入和交际实践机会,并教给他们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其课堂气氛往往就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厚。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感情的投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多用积极的语言进行肯定与表扬,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用真心去赢得学生的心,从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制订有针对性的学纲

现英语重修的教学主要采取两种模式:(1)重复教学——即将重修的课程的大学英语课本再重复讲解一次;(2)习题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教学内容主要以习题讲解为主。两种模式都有其固有的弊端,重复教学,学生大多会表现出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习题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略了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选用同等难度不同的教材,教材讲解与习题穿行,新鲜的语言材料避免重复,习题的穿插定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选择教学内容是应考虑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和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时间活动的材料。并注意思想性、系统性与灵活性、可接受性与前瞻性、语言典范与时代气息的关系。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重修课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个指导性的教育原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布置作业,定期检查学习进度的方式进行辅导,对出勤率不做要求。而课堂内容的设计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

而基础差的学生在上课前最好能参加一次语言技能考核,根据考核的成绩分析各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布置相应的课后训练任务,并定期对课后训练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课堂和课后双管齐下,对于不能积极按时完成课后训练的学生,教师也有权利取消其考试资格。

5.实施导师制

实施导师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生学习指导。笔者发现许多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能有一名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提供课后指导和帮助,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指导,而且导师的积极引导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个年级参加大学英语重修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导师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帮助基础薄弱学生的有效方式。

重修课的教学对基础较差学生的成功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英语整体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善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和每位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合理安排时间,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2001.

[2]王振涛,贺洪江.提高重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第四期,2003.

[3]唐坚毅,汪宁.大学英语兴趣教学的探究与时间[J].《创新教育》第二期,2008.

[4]王莉梅.大学英语学习策略探究及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第一期,2008.

第11篇

新课程标准本身就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次是努力创造。”

一、新教材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

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和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合编的《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无论其在倡导和鼓励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都能巧妙地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更是形成了科学的、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Go For It!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图文并茂

翻开课本,你都能够在每一页上看到一幅副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令你眼睛一亮。它不仅版面设计充满新意,而且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更富有创意,更具时代感,更有现代气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一拿到课本后都爱不释手,迫不及待地翻阅。

(二)实用性强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紧地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如第一册的十四个话题:认识新朋友,教室里的物品,家庭成员,食品,购物,电影,参加社团,生活习惯,学习科目,国家与语言。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所以学生容易接受,学习热情自然也高,使教学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注重交际

针对中国学生学英语普遍存在的“聋哑病”,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听说读写材料。每个单元都有语言活动,且内容不同,形式多样,学生对这些活动充满兴趣,所以大家都能情绪高昂地参加pair work,group work,games等活动。学生们充满了自信,开心地练习说英语,教室里常常充满了欢歌笑语。

(四)词汇量大

第一册有词汇700个左右,这一点正好达到《英语课程标准》5级的要求,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对创新的理解

对创新的理解尽管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总的来说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1)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它指的是个体发展或创造出能为社会、为人类进步带来变革性质的因素。

(2)具有个人价值的创新。它指的是个体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于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中小学生的创新大多属于后一层面。创新教学重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奏。教师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存疑。没有学生的大胆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很难迸发,即使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很难发育成长。教师其次要给学生想象发挥的余地,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想象成为创新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翔。

三、新课标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1.在阅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创新的天空

英语课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传统英语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领读多。课文录音我们无可挑剔,让学生模仿纯正的英美人士的语音、语调实为上策,但教师过多的领读可能会让学生变得机械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是否该想想:在老师领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词、查过字典?对课文理解多少?若未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领读、讲解,那么学生不用解决生词,也就省去查词典的麻烦;不用去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就更省去了一大麻烦。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探究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语言教学过程最终要达到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预习包括对新课中出现的新单词、新词组、新句型的预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和有关参考书理解新词、新句,并记录自己弄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教师对那些敢于提出预习时弄不懂的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阅读时要促使学生读出语境,尽情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句型、新的内容;或分角色朗读,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创新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种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

3.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想象、创新的天空

第12篇

1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们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2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3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