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时间:2022-12-12 03:3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综合能力 情感教育

为了满足时代建设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人才的素质,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综合型人才,已经是我们新一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要从基础抓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要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

一、增强教师的情感修养,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导师,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间,小学生除了平时在家接触父母,大多数时间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教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文学素质,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1.培养情感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与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结构和读法,也不是在让学生背诵唐诗宋词,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的无穷魅力,当然,掌握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基于全面的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对其它方面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培养巧妙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技巧也是教育好小学生的关键,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我好教学的基本内容。第二,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联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运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学习效率

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近年来,在语文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开始用情感化教学去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人的追求和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效果。

1.重塑教学理念,培养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往都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学生只能够在学习中充当容器的角色,所以为了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在日常学生中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这样才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合。如果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沉闷的,中学生又怎么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呢?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无论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教学技巧,学生也不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打造课堂流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鼓励教学。人的情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学生消极的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一旦学生遇到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就会产生回避、退缩和烦躁的心理。长久以此下去,学生会对自己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会丧失自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十分注重学生情感中的积极一面,必要时要善加利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打造情感教育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掌握需要的知识,才会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情感教育课堂,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感知和认知的能力,情感和学习得到全面锻炼,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感受,也营造了一个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学生求知欲上升,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上升。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这点,积极发挥自身的推动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既有利于使中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培养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有利于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巧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10(14).

第2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关系 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05-01

1 小学语文教育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学科对小学语文授课老师文学素养方面的要求更上了一个层面,譬如:教材的编撰、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等方面。人们也渐渐开始更加关注小学语文授课老师是否具备文学素养相关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小学语文教材将大量的儿童文学类作品编撰其中,儿童文学类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大量的篇幅,致使文学类元素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不如忽视的地位。通过对不同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统计,可以说明文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以下仅列举对苏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系列教材的统计结果。将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材编撰的统计结果如下:一年级上册共12篇,占本册教材的69%;一年级下册总计27篇,占本册教材的78%;二年级上册总计22篇,占全部课程的56%;二年级下共15篇,占全部课程的49%;三年级上册共24篇,占整体教材的73%;三年级下册总计20篇,占整体教材的68%。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所占比例增大必然导致人们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文化素养要求也随之提高。其次,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也同样制约着语文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更是体现其内在的人文内涵,科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渗透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肤浅练习。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一种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其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主力。致力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精神、情感。使其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素养世界。这就更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适合青少年儿童心智发展的儿童文学素养更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再次,小学老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学生,抱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的世界,也同样需要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

2 国内儿童文学自身存在的弊端

第一,我国现有国情制约。受我国人口多,地域宽广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有国情制约。我国仍然持续着硬试选拨人才这样不够完善全面的录取人才的教育体制。由于短时间内教育体制不会出现明显改革,导致绝大多数家长开始长远打算,“学习从娃娃抓起”的思想一时风起云涌。这就诱发了一些偏执的学习方式,家长盲目的对孩子进行着各种科学早教智力开发,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大多仅限于孩子的智商方面的开发,往往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加忽略了文学素养对孩子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只是成为了孩子课余消磨时间的读物,儿童文学是儿童语言和品德教育的工具已经名存实亡。一些自以为是的儿童文学作者更是认为抓住了文学作品消费者的教育心理,将科学早教等一系列内容穿插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希望借此可以获利,这种毫无审美价值可言的文学作品不但愚弄了读者,而且也使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更会使其自食恶果。

第二,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普及。现今高科技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逐渐取代纸质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高科技传媒的便捷性和生动性更易于青少年儿童接受使用,将其作为主要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导致纸质文学类作品被逐渐舍弃,随之同样舍弃了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网络和电视毅然成为了学生课外活动中首选项目,经统计课外活动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观看电视节目和上网来减少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然而许多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的作品却成为了学生们望而却步的怪物。

第三,青少年儿童早熟现象的出现。由于青少年儿童早熟现象的出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出现偏差,心理上愈发成熟和挑剔。儿童性早熟事件仍未平息,儿童人数只增不减,诱发年龄段也在提前。现今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取向较以往时代同龄人更加广泛,喜好及对文字信息的理解也有不同,他们更喜爱网络小说、世界名著、时尚杂志、空间微博上的分享,其内容涉及到叛逆、粗俗、暴力、黄色、消极的生活态度等。互相攀比、非主流、狂热追星、追逐潮流已成为他们时代的标志,儿童文学的影响力对此却只能望尘莫及。

3 儿童文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随着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的出现,现今儿童已将高科技传媒作为接受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与纸制式传媒相比优势在于将故事场景和发展过程通过多种媒介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孩子面前。对于孩子来说电视中的动漫节目永远是他们的最爱,有的甚至为之痴狂。有眼光的投资者将目光投放到儿童动漫动画市场。将已经塑造好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网络、电视等高科技传媒手段使其广泛传播,紧紧抓住儿童的眼球,再对卡通动漫书籍进行出版,同时生产与卡通动漫相配套的游戏、玩具、学习文具及日常生活用品,成功的在儿童文学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当然我们必须以正确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种现象会导致文学的量变与质变,使文学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看法,但在本质上来说是单一的、不确切的。我们应尊重并有效利用高科技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革,纸质文字的传播无论是速度还是范围上都无法和高科技的传媒相比拟。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触度远低于卡通动漫、游戏玩具的原因。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之后,更能深入人心。譬如1972年出版的优秀儿童作品《闪闪红星》,曾一度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版本,进而家喻户晓。文学作品没有经过这么多种的改编,又怎么能让人如此记忆深刻,念念不忘呢?因此,我认为将儿童文学与高科技传媒体手段有效整合是儿童文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备受关注,如何使两者有效的融合也是当今众多教育学者一致在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儿童文学进行改编整合是使文学元素继续进入我国百万青少年儿童视野的重要途径,卡通漫画自然而然成了最佳选择。将这种整合形式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文学元素以最快捷、最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合到青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陶冶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我们探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3篇

微课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授课方式,其时间短内容具体、资源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原则。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德育;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相较于其他的科目,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优越条件,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条件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特点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和渗透性。首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如讲爱国题材的课文,低年级的只需告诉他们主人公的不屈精神,而对于中年级的就要告诉他们爱国的思想,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其次,就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体会到语言和文字中所表达的美好和情感,让学生们对文章中的“美”和“情”有所体悟,同时能对其产生共鸣。最后,是要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方面,不论是课堂上的阅读和讲解,还是课后的作业或作文的题材形式,都是对德育进行渗透的必要环节。

二、将德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方法

1.在课堂的教学中渗入德育

要在对课文的讲解中加入德育,从对字、词和句的理解上,让学生在了解文字含义的同时了解到其中的思想。要在进行课文的介绍时加入真实情感,以一些方法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现出

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切实地体会到课文中的美好。

2.将德育渗透到课外阅读和其他活动中去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应该根据小学生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多组织一些积极向上的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杰出人物故事讲座类的活动,让学生们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对其中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在课外阅读时,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向他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同时教授他们如何正确地在故事情节中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让学生们在阅读中真正地有所收获。

3.教师要以身作则

因为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师在一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所以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拥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此要重视起来,时刻注意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来实现的,因为大量的德育资源都是蕴含在小学语文教育之中的。因此,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讲解语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课程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引言

德育教育作与其他基础文化课教育相比,对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假如一个学生他的各们学科都学习很优秀,但他在德育上误入歧途。那么,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他自己,那将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地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穿插起来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语文的基本知识,也引导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地渗透德育教育,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将简单阐述自己的结合本人的一己之见。

1、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来渗透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就如一个媒介,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就如一个接收器,是科学文化的塑造者。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加上社会环境中存在多元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使小学生受到误导。所以,作为教师本人,其道德行为都在给学生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发挥榜样的力量,为人师表,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耳濡目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小学语文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渗透德育教育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导基本都是他们心中不变的铁理,教师在他们心目中也基本是楷模。反过来,教师也要不负学生所望,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关怀和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据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如果和教师关系处理良好,那么其相应的文化课程也学习比较优异,因为他们爱屋及乌的思想,决定了他们对待该门学科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然而然,学生的成绩优异也在情理之中。反之,如果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或产生抵触心理,出现厌学现象,其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自然也差。小学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即便学生出现错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克服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懂得知错而改,教师以鼓励为主,帮主学生树立自信心。

3、小学语文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的学习虽然是文字化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是将艺术形象化的表达。如果把语文看作是简单的说教与灌输,那么就大错特错了。语文的特点就是将其所要反映的思想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当下最流行的应用型交互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举个例子,在以前教学实践中,记得学习《狼和小羊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们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学生有声有色地对白和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的表演,使课堂气氛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学生们表现地兴致高昂,精神饱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还启发学生从中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素质。再如,对《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意思,然后教师通过点名,让不同的学生来分别扮演狐与乌鸦,按照课文中的狐狸与乌鸦的对话,加上形象地语气表达及肢体语言的配合,彷佛课文的情景再现,逗地学生笑得前仰后合,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受到启迪。让德育教育渗透于日常的教学当中,培养了学生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齐头并进。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运用创设教学情景这样的方式,无论对语文教育还是德育教育,都摒弃了传统的教师给学生被动式地灌输知识的模式,而是变成了学生主动式地去学习去探究去领悟,教学方式上的不同自然带来效果上的截然不同。

4、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欣赏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之前我们提到过,语文的实质是将艺术形象化的表达,特别是对于很多写景的富有欣赏性的课文来说,蕴含着浓浓的艺术美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的风景如画的感觉,就要在备课时花心思去搜集课文中描写的相关景色的图片,然后通过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图文并茂的艺术魅力。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提到很多小动物的脚印,诸如,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等,但是我们日常很少去观察不同动物的脚印到底是什么样子,而通过课文中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使大部分学生大概明白每一种动物脚印的样子,但对于一小部分部分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理解,他们有可能也不知道枫叶是什么样,所以更想象不出小鸭的脚印的样子。这个时候,教师通过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事先搜集好的小鸭的脚印,就会让学生恍然大悟,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许将激发他们的绘画灵感及兴趣。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会启发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又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带领学生领略了小兴安岭的四季如画的美丽景色,即便再优美的文字描述也抵不过图片展示的直观,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小兴安岭四季的图片,一方面让学生欣赏图片展现的浓浓的艺术美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与图片对比,寻找课文中提到的不同的动物或植物,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德育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学习或欣赏课文时,抓住一定的契机进行渗透式的德育熏陶。

参考文献:

[1]李淑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5:143-145.

第6篇

关键词:兴趣;典范;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62-02

兴趣是人最好的教师,一旦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伴随着坚韧的意志力,他们就一定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古人如此,现在的人们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为什么就不能呢?纵观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最不感兴趣,而分数比例所占最高的学科就是语文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很多人不理解,它既不能够帮我们在工作中计算数据,又不能够在科研中给我们启发或者是理论指导。其实语文的重要性不亚于理科知识,因为没有语文,我们就不会学会交流,就不会懂得人生的艺术。人是集体的生物,他不能够脱离集体而存在,所以我们就需要交流,为了生活和协调而进行交流。

一、兴趣带来的力量

兴趣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他可以带领一个人成为佼佼者,可以成就一个人辉煌的一生。我们的历史上,从不缺少努力读书的人。西汉的丞相匡衡年轻的时候,因为逃荒来到了一个穷地方,家里是非常穷的。他白天得出去干活养家,晚上回来还得学习看书。他买不起油灯,所以他就把邻居家的房子上凿了一个洞,晚上借助于邻居家的灯光来看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成为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丞相。他的成功取决于他对读书的兴趣,他白天为别人工作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读书。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至今人们仍然不忘这位伟大的读书者。东晋的车胤,在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贫穷,他买不起油,到了晚上他就不能够看书了。后来他发现萤火虫可以给晚上带来光明,于是他捉了一些萤火虫到晚上当灯用。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他最后成为了东晋的大臣。古人刻苦读书的例子非常多,而且他们大都是贫困出身,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这些例子让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古人做得到,我们就应该能做得到。我们身边也何尝没有努力学习的人呢?例如,我曾经带的一个学生,他的语文成绩是非常差,而且基本倒数的行列。在通过和学生沟通之后,发现他其实是对语文没有兴趣,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在开导他的同时,我给他讲了学习语文对于他未来的人生路的影响,他颇受启发。在后来的学习中,他改变了以往懒散的状态,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尤其是对待语文。他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性质的辩论和活动,后来他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了很多。在升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成绩已经在全校的排行榜上了。在后来的交流中,他身边的人都发现他的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俨然已经脱胎换骨。这就是兴趣带个我们的力量,兴趣让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1-2]

二、多媒体工具的辅助

当今我们的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要比古人学习的多很多,古人学习文学和历史,其实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他们没有涉足其它的科学。而现在的小学生,他们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甚至为了和国际接轨,还必须接受英语教育。所以,现在的小学生压力不亚于古人,他们在这些沉重的包袱下学习,很难对知识产生兴趣。没有兴趣,我们就给学生们创造兴趣。例如,一些高科技教学工具的引入。多媒体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工具,它不仅融合了各种内容,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多媒体可以很直接的把各种影像展现给学生们。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浏览我国的大好河山。这些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古人有很多都喜欢游览大山、河流,他们通过这样的自然环境可以激发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很多古人的诗篇不都是以山河为背景的吗?他们中有李白这样的文学巨人,还包括一些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们都是受到了雄壮山河的影响,而促进自己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在他们笔下,山河具有了灵魂,山河给他们舒展胸怀的机会,他们给大山描绘了灵魂。多媒体的出现,这是古人最不能够想象到的。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各种环境。试想,如果李白面对多媒体,他会发表多少篇文章啊。面对这么强大的学习工具,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的悲凉,他们没有机会去阅览所有的山河丽景,只能涂炭一生短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每一章节的内容都用图片或者是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去直观的接受这些内容。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还给学生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教学工具不仅限于此,前些年我们经常使用的幻灯片就对当时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幻灯片已然已经被多媒体彻底取代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开发更具有新颖性,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工具。[3]

兴趣是人最好的教师,这是我们都不能够怀疑的。古人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刻苦学习,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古人对知识的兴趣,他们因为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邵明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要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9.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育 语言习得 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我们培养的是人,因此,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唯一。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笔者在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产生了一些疑惑,下面谈谈看法。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进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认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造成了多年来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强化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怎么谈得上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认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大胆选材。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词、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可以关注。

在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语文课堂教学要化繁为简,追求简单、纯朴,强化目标意识、训练意识,有效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1国内儿童文学自身存在的弊端

第一,我国现有国情制约。受我国人口多,地域宽广及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有国情制约。我国仍然持续着硬试选拨人才这样不够完善全面的录取人才的教育体制。由于短时间内教育体制不会出现明显改革,导致绝大多数家长开始长远打算“,学习从娃娃抓起”的思想一时风起云涌。这就诱发了一些偏执的学习方式,家长盲目的对孩子进行着各种科学早教智力开发,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大多仅限于孩子的智商方面的开发,往往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文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加忽略了文学素养对孩子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只是成为了孩子课余消磨时间的读物,儿童文学是儿童语言和品德教育的工具已经名存实亡。一些自以为是的儿童文学作者更是认为抓住了文学作品消费者的教育心理,将科学早教等一系列内容穿插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希望借此可以获利,这种毫无审美价值可言的文学作品不但愚弄了读者,而且也使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更会使其自食恶果。第二,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普及。现今高科技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逐渐取代纸质媒体的市场主导地位。高科技传媒的便捷性和生动性更易于青少年儿童接受使用,将其作为主要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导致纸质文学类作品被逐渐舍弃,随之同样舍弃了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网络和电视毅然成为了学生课外活动中首选项目,经统计课外活动中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观看电视节目和上网来减少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然而许多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的作品却成为了学生们望而却步的怪物。第三,青少年儿童早熟现象的出现。由于青少年儿童早熟现象的出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出现偏差,心理上愈发成熟和挑剔。儿童性早熟事件仍未平息,儿童人数只增不减,诱发年龄段也在提前。现今儿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取向较以往时代同龄人更加广泛,喜好及对文字信息的理解也有不同,他们更喜爱网络小说、世界名著、时尚杂志、空间微博上的分享,其内容涉及到叛逆、粗俗、暴力、黄色、消极的生活态度等。互相攀比、非主流、狂热追星、追逐潮流已成为他们时代的标志,儿童文学的影响力对此却只能望尘莫及。

2儿童文学未来的发展之路

随着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的出现,现今儿童已将高科技传媒作为接受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与纸制式传媒相比优势在于将故事场景和发展过程通过多种媒介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孩子面前。对于孩子来说电视中的动漫节目永远是他们的最爱,有的甚至为之痴狂。有眼光的投资者将目光投放到儿童动漫动画市场。将已经塑造好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网络、电视等高科技传媒手段使其广泛传播,紧紧抓住儿童的眼球,再对卡通动漫书籍进行出版,同时生产与卡通动漫相配套的游戏、玩具、学习文具及日常生活用品,成功的在儿童文学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当然我们必须以正确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种现象会导致文学的量变与质变,使文学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看法,但在本质上来说是单一的、不确切的。我们应尊重并有效利用高科技给生活环境带来的变革,纸质文字的传播无论是速度还是范围上都无法和高科技的传媒相比拟。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触度远低于卡通动漫、游戏玩具的原因。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之后,更能深入人心。譬如1972年出版的优秀儿童作品《闪闪红星》,曾一度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版本,进而家喻户晓。文学作品没有经过这么多种的改编,又怎么能让人如此记忆深刻,念念不忘呢?因此,我认为将儿童文学与高科技传媒体手段有效整合是儿童文学的必然发展趋势。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备受关注,如何使两者有效的融合也是当今众多教育学者一致在探讨的重要课题,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未来的发展趋势,采用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儿童文学进行改编整合是使文学元素继续进入我国百万青少年儿童视野的重要途径,卡通漫画自然而然成了最佳选择。将这种整合形式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文学元素以最快捷、最易于接受的形式融合到青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陶冶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也是我们探寻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必经之路。

作者:王桂香单位:大板实验小学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道德教育;现状;方法

引言

小学语文是塑造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开端,对国民素质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是学生思想道德启蒙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道德培养现状

1.课文内容单调,针对性差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内容过于单调,而小学生正是处在特殊的心理时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有色彩的东西及形状特殊的东西更为感兴趣。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契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调整教材,不仅要饱含人文内涵还要富有吸引力。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

我们经常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空有理论知识而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之中,那么我们的理论知识岂不是纸上谈兵么。在塑造小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时候不仅要加以理论熏陶更要落实到实践之中,这样也能使小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行为指导。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在小学语文道德教育中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体现出教学成果。但是靠分数成绩来衡量又并不是那么完善,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过于注重分数,而容易催生功利性心理,使得道德教育呈现功利化,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动机不再单单是为了提高道德素质水平,这就扭曲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并且完善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无小事,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语文学科的特征与道德教育有效融合,以学生为本,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之中,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提高。

1.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有效利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也是经过了相关人士的精心设计,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很多内容也饱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在语文老师授课之时,需要挖掘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比如强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带领小学生学习一些热爱大自然,颂扬美好生活等的文章,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有明显的帮助。学生在文章的优美与感感力之下,提升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讲解文章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老师适时候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发地去认识其中的道理与美德等。

2.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本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理论教学更要有实践运用,在如今的道德教育中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去落实课本所学,如布置作业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揉揉肩等。这些实践教育的落实往往更有教学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此外,将道德教育融于交流之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等来学习提高道德水平,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个更好的发展。

3.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要完善

在很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欠缺智育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避免学生们在学习道德知识的时候产生功利性心理。可以设置观察法、情境法等使得评价机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不设置具体的分数高低制,可以引用西方的优良等级评价制。

4.强化作文教学

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不再仅仅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开始加以重视。其中的作文考察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情况的素材搜集来让学生参考并展开写作,抒发感情或者展开评论,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白真善美,丑假恶,强化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还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了道德教育,使得学生的发展有个全面的进步提高。

综上所说,小学语文教育中努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使其知识道德全面发展,是当下教育的关键之处,只有培养出具备优秀道德水平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发展更加有希望,更加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富强。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正确积极且有深远意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顾秀华.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 

[2]李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4,12(2). 

第10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就知识的探索畅所欲言,老师参与其中,起到引导和个别问题单独讲解的作用。整个学习氛围因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变得轻松融洽,有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锻炼自己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现在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状态

1.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合作学习的长处

传统学习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整个课堂授教的节奏由老师掌控。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下,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沟通交流,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换言之,双方都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最终在合作的氛围下接近自己想弄明白的问题、课堂效果的评定不再是用冷冰冰的成绩来划定,而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程度所决定的,这使整个评定工作更加多元、灵活,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更加详细地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

2.推V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现阶段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国现阶段,各地区、各层次的教育机构硬件差距极大,教师队伍素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由于学生众多的情况,大班额的现象屡屡出现,而人数太多,导致教师难以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得到掌握。在已经开展合作学习的学校里,也因为学生基数过大的原因,扩大了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而事实上,一个学习小组如果想真正实现高效的学习成绩,其小组成员的数量就要受到严格的控制,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合适的上限,过多的学生就会导致一个学习小组的整体效率大幅度降低。

(2)现阶段老师还没有调整好自己在合作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

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不单单是学生,还必须有教师的参与,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某些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只应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教学。在教学中只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自己并不参与到讨论中,这使合作小组缺少一个聆听者和解答者,受限于小学生受教育的状态,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解释,以保证小组学习的延续。

(3)教师应该在合作学习的引导上多下功夫

由于长时间的习惯,一部分老师还是推崇原来自己作为学生时所接受到的传统教学方式。表现在工作中,就是疏于对合作学习的前期筹划做准备,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在之前的引导和准备,但有些老师因为自身的原因,懈怠了前期的准备,导致整个学习过程的失败和低效。

二、针对以上情况采取的应对策略

1.纠正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虽然很多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心怀意念,但在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感召下,只要能够让教师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效果,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认真地以新型教学方式教育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教师起到了引导的角色,只有教师自己先认同这种教育形式,才有可能认真地去准备合作学习小组的相关事宜。

2.调整传统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的一切都由教师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地变得被动。在合作学习的教育形式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被拉近了,老师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自己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问题,然后再一对一地进行教导和解决。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向教师提问,教师也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但如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和谐融洽,从而营造出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氛围。

3.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技巧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配套的教学技巧也还在不断地尝试和归纳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能否及时跟进自己的教学技巧,让自己的课堂和合作学习小组能够顺利对接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是一个严肃的命题,教师在引进新型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掌握与之配套的教学技巧,让合作学习真正地帮助学生,从而汲取知识。

经过实际检验,合作学习确实能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今的推广过程中,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很多教师还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中。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实施效果,我们应该在前期准备、身份定位、教学技巧上多下功夫,让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形式下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教学都在或多或少的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然而,怎样才能把这些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素质熏陶与教育,已经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从侧面对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正确引导

在相当长时间内语文被人们视为是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小学阶段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

(一)语文的情感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萌芽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以感性与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既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缓慢的,也是有规可循的,它以读书、思考、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它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渗透,说明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不是油水分离,而是水融的关系。有机地实施渗透,既能强化语文的素质教育功能,又能引导学生透过表面,在更深的层次上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何渗透?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用意,在领会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发掘文章的思想教育因素,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也就是说,要渗透得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效应。

(一)品词析句、体会意义。

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任何思想都是借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越透彻,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所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是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仔细品析,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分析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内容。

(二)挖掘中心,领会用意。

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都是通过文章的中心表达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对文章的中心挖掘得深,概括得准,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这就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理解达到感化,从而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三)感情朗读,体会思想。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寄托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只有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会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而重视朗读训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感知“道”,接受“道”。学生在感情朗读中,通过不同语气、语调易进入文章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素质教育融会贯通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展现,就必须深层次的去挖掘语文课内涵,精心设计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转换教学形式,为素质教育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面向全体,注重个性。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如: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学生答对了,于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体学生答对了吗?显然不能。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提出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二)尝试挫折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孩子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这种方法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

五、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3.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4.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导学;小学语文

一、“教学”与“导学”内涵解析

“教学”是以一定的手段,将某种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海德格尔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让者,使也,既可以将之理解成“迫使”“强制”,也可以引申为“激励”“诱导”。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倾向于前者,一般认为,学生“学”须围绕教师“教”这个中心展开,重知识、技能和技巧,轻思维、思想、理念。为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育工作者从第二层含义引出了“导学”的概念,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诱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创新思维的过程,即在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学”和“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怎样培养人生的价值观念”。“导学”重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动性的前提下成为师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塑”向“自塑”转化。

二、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小学语文教育呈现出以下鲜明的时代特征:(1)受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人本主义观念影响,小学生自我意识、个体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家长对于小学生的包容性要求不断增长,学校和教师愈加难以利用传统的威权等强制力量完成教育过程;(2)学生、教师力量此长彼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教师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绝对优势地位不再,而学生则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吸收更多信息,面对着庞大的外部信息世界,教师和学生差异性不断缩小;(3)社会日益进步要求实现个体化、差异化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个体的潜能。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师生、文本等教学要素要构成“学习共同体”,因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开放多样、不确定性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导学”的转变,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方式转变的内涵

从“教学”到“导学”,其内涵发生如下变化。

1.导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教”与“学”不再作为对立而存在,而是有效融合,我们不妨等一等学生,放一放脚步,多一些聆听,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让学生先开口”——以学定教,找准起点;“善用学生的问”——平等互动,顺学而导;“妙用学生的错”——动态生成,化腐朽为神奇;“活用学生的题”——创设习材,学会学习。科学地教、艺术地教,不露痕迹地融于“导学”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导学,意味着建构新型课堂模式。即将传统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练是载体,导是路径,学是落点。通过设计有效的练习,以及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艺术巧妙地穿插引导,达到促进学生有质量、高效地学的目的。在导练、导学的过程中,化教为学、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主客相生、最终使教学走向和美。

3.导学,是探索新路径。善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谆谆善诱,提高效率;引导——当学生迷失目标之时,教师积极引导、指明方向;开导——当学生未进入状态时,教师积极开导,激活状态;倡导——当学习氛围不浓时,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倡导,营造情境;指导——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时,教师及时提供有效支援;诱导——当学生思维未打开时,教师积极诱导,鼓励探究;疏导——当学生学习出现瓶颈之时,教师积极疏导,开掘潜能;化导——当学生学习体验不愉悦时,教师有效化导,重塑自信。

四、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具体实践

笔者在学校、教研组的支持下,在一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导学实践,提出了“五阶段法”的导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比尾巴》为例进行说明,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自主学习阶段。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能力以及地域文化特点,设定预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搜集动物的尾巴方面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有条件的请家长陪同孩子到动物园参观,通过现场观察,进一步加深印象,为课程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并要求学生将问题记录在导学案空白处,待小组合作学习时解决。

2.合作探究阶段。首先,在小组内展示个人搜集的资料及信息,通过讲解、讨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叙事等能力;其次,教师提出共性、疑难性问题,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及时掌握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3.交流展示。通过学生演讲、课堂辩论、课本剧表演并辅以板书等,多方位展示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果,教师认真观察、倾听,及时点评、指导。形成师生、生生间全体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

4.贯通整理。笔者在前几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简明扼要地强调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串成有机整体,实现收放自如。

5.达标检测。教师精心选择测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通过小组互批、前后位互批等形式,发现问题和缺陷,教师则及时予以总结和点评。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只有实现从“教学”向“导学”过程转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