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02:1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基本理论德鲁克管理理论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的思考”,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基本理论德鲁克管理理论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的思考
一、现代工程管理原则与思维具体原则的内在统一
现代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学习型组织,其灵魂和核心便是开放性和系统性思考的法则。开放性是开放性管理的根本特点,开放性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呈动态,它的理论依据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该理论的具体内容为:“发展通过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产生,其中不平衡作为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开放性思考是指,个人在看待问题时不再拘泥与自身所处的狭小环境中;而系统性原则“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转瞬即逝的一幕”。在组织管理中,系统思考已经演变为一种侧重点的转变,即从看见片段到关注整体;从专注事件到关注结构;从分析静态事件到把握动态发展。总而言之,开放性原则和系统思考的法则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整体观思维原则。这与思维具体原则是非常相似的:把握事物多种规定性的统一,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全面的把握客观事物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只有全方位的对事物进行考察,客服片面性,才能够充分认识到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从而更加接近事物的整体本质。
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已经改变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组织的看法,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通过对组织文化的研究,告诉管理者应当从组织的“软实力”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运用组织文化理论;同时,在管理手段上,开放式的现代工程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有助于员工从全面考察对象事物,把握组织间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达到同一与差异的统一、静止与运动的同一,从有限中把握企业发展的无限未来。
二、现代工程管理中的德鲁克思想
在现代工程管理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市场结构、科学技术、顾客等因素的不断变化,都可能会对企业的特征、使命和目的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成功的工程管理来说,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目前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现有资源对未来期待的投入。管理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投入是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他强调,管理离不开决策。忽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决策就会像湿泥巴垒的墙一样容易垮塌。德鲁克认为,管理的职能之一是利用人员和物质资源造就一家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企业;并且一名高效的管理者在作出这些决策时,会遵照一个要素明确的系统化流程以及一套先后顺序清晰的步骤。
系统观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他强调要将企业视做一个整体,才有可能大于所有部分的总和;建立在一系列对可能性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有根据的预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管理者应当合理的认识现有资源,同时还应当对未来的资源供应进行足够的考虑,以保证决策实施之后能使得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优的配置。在此,德鲁克明确地把决策视为一个系统,是思维具体原则在决策中的充分体现。
通过对现代工程管理学与思维具体原则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现代工程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多的体系,工程管理者在制定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必须协调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及相互关系,也就是要把握事物多种规定性和多方面特征,从而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对象本身。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作出的决策,才能够既解决企业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准确并精确的预测经济变化、潮流或品位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行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而迅速调整、扩张和发展现有的业务,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保证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基本理论德鲁克管理理论在现代工程管理中的思考”,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职责;内容
一、引言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进行改革,将传统的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转变为系统的工程管理和沟通技巧的运用,并对传统的工程管理教育专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于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雏形开始出现,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已得到了完善的发展,广泛的运用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在现代工程中,工程监理的职责也非常重要,监理的职责是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促使甲、乙双方签定的工程承包合同得到全面履行,工程监理主要控制着工程建设的投资、建设工期、以及工程质量,协调工程承建者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工程监理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与国外结合我国国情出现的新型产业,是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中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二、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职责
建筑工程监理的职责是在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促使甲、乙双方签定的工程承包合同得到全面履行,建筑工程监理控制着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投资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工程质量,协调着建筑工程工程施工方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在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工程监理一般会在施工开始之前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是否有缺陷,施工物料的选择是否符合设计规范,如果发现施工方案有任何缺陷,工程监理就要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及时要求施工单位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此外,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需要监督工程朝着良性的方案实施,对建筑工程的隐蔽处要做好质量的验收工作,对于工程中不合规范的地方要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全面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工程的质量。
三、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
工程监理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快工程的进度、全面的降低工程承建成本,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贯穿着施工的各个方面,不仅管控着施工单位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全面的管控着工程的时间安排与空间布置,具体来说,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控
施工监理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控贯穿于整个施工准备、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具体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控工作
在施工准备阶段,工程监理需要与设计单位做好设计交底工作,并根据设计图纸与现场进行核对,对于一些容易发生事故的大型工程,需要检查这类工程是否有完整的审核程序,同时也要对工程施工地以及控制桩进行现场的检验工作,此外,要检查施工现场的各项仪表、计量工具、设备是否处于有效期,看施工现场是否进行了有效封闭,安全、卫生条件是否满足标准规定。
2.施工阶段的质量管控工作
在施工阶段,工程监理需要根据施工文件的指导做好全面的技术交底控制工作,对运送到现场的施工物料和配件进行全面的检验,同时,工程监理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环境、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管控,这包括施工阶段的水电、动力、交通等各个因素的质量管控;在机械设备进场之后,工程监理应该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情况对施工设备进行全面的检验,对于现场的特殊设备,要在通过劳动安全部门的鉴定后,才能允许进入施工现场;此外,工程监理要对施工阶段的仪器以及施工人员的上岗证明等进行全面的考察,保障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在工程的施工阶段,要对施工单位的各种作业进行质量确认符合,保证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
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控工作
在建设工程施工完结之后,工程监理人员要对工程的基坑、基槽等进行验收,检查地质条件是否符合规定的施工要求,同时,按照相关的及时规定做好对隐蔽工程的施工验收工作,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要责令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待整改完成后工程监理人员要做好二次验收,待确认无误后才能签字验收。
(二)对工程施工安全的管控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的安全管控工作是工程监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目前我国的施工单位质量参差不齐,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中的负责的安全管控工作也较为复杂,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工程监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及时发现工程过程中不规范作业情况和安全隐患,对不规范的施工及时统治施工单位做好整改工作,同时,在发现项目管理部门在技术管理及安全管控上面的不足时,工程监理要及时的向上级部门汇报并与施工单位做好沟通工作,必要时可以配备相关的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和质检人员共同完成安全管控工作;其次,工程监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针对情况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最后,工程监理人员要了解工程施工中的难点和重点,在难点重点的施工中,工程监理人员要做好全方位的监理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施工不安全的施工方式,防患于未然,在这一方面,工程监理人员要做好测量工作,看标高是否正确,轴线有没有偏位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安排施工单位做好整改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工程安全问题。
(三)对工程施工进度的管控
在建设工程的施工阶段,工程监理需要根据设计阶段的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于施工阶段的实际进度进行对比,看实际的施工进度是否与计划相符,如果存在着进度上的偏差,就要分析出出现进度偏差的原因,同时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重新调整工程的进度,将建设工程的开始施工阶段到竣工阶段的进度掌控好,为此,工程监理需要按照季、月、日分别制定好相应的工作进度计划,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行全面的管控,促使其按时完成施工目标,除此之外,工程监理还需要做好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阶段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带来不必要的工程投资,对于必须要追加的资金,监理人员要做好严格的审查,确定必有追加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资金预算工作,保证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物尽其用。
四、结语
工程监理全面掌控着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管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还较短,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病,因此,监理单位必须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促进监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监理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与其他监理人员沟通,不断提高工程监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树芬:探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2]刘利锋、 张家祥: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质量管理的再探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3]姚圣旺:从监理的角度浅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1)
关键词:工业厂房;方向;设计;趋势
长期以来,工业厂房设计被广大建筑师忽略,导致了不少缺乏系统考虑的工业厂房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破坏。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工业厂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研究现代工业厂房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是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建筑类型,所以工业厂房的设计本质是在创造一个生产和生存空间。我们应当从工业厂房的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间的发展中寻找规律,把握工业厂房的时代脉搏。
一、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生产正以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对工业厂房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个个造型活泼生动的、洁净优美的现代化工厂在祖国的工地上展现出来。业主为创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大对生产空间及生存空问的人性化投入,在工业厂房设计中更加考虑了人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生活物质的需求,更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进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工业厂房体现出来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厂房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轻人得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工业厂房空间环境与人相融合,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1)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
在工业厂房的内部空间环境中,应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使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和渗透。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观景窗、观景台、内庭园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引进自然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2)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
在工业厂房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置、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3.工业厂房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工作空间场所的建筑物。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业厂房时应该根据实际任务书和工艺设计人员提供的生产工艺资料,提炼出建筑专业的设计信息:平面形状、柱网尺寸、剖面形式、建筑体型,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围护结构的类型,以及细部构造设计,协调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工种,认真贯彻“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应能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满足建筑的技术要求;
(3)满足建筑经济要求,尽可能考虑缩小建筑体积,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合理减少结构面积,提高使用面积;
(4)满足卫生及安全要求,保证厂房内工作面上的照度以及条件相适应的通风措施。
二、工业厂房外观的设计
工业厂房形象效果直接影响到厂区整体艺术质量,现在工业厂房的发展已不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纯生产容器,只有机械、简单朴实的想象,而是把建筑艺术中的风格、意义、内涵、形式融进设计中。
工业厂房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建筑原则,建筑形体简洁、明快,运用美学观点处理好工业厂房的大尺度、大比例、大色块、大空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筑造型表现建筑的特性。
(1)入口和门的处理:主入口部分进行适当的变化处理,可突出入口位置而增强指示性,改善墙面虚实关系,并可丰富立面效果。
(2)窗的组合:合理的进行窗组合可有效的协调墙面的虚实关系,同时可增加厂房立面的建筑艺术效果。
(3)墙面的划分:利用建筑构件、线脚、抹灰等手法,将墙面采用水平或垂直或混合进行划分,以达到简洁舒展、挺拔雄伟、和谐等艺术效果。
(4)工业厂房的色彩处理应强调其整体性,在统一种中求变化,产生均衡、适度、和谐的韵律感、序列感和统一感。
工业厂房外观的艺术处理如果得当,它不仅使整个厂区的色彩、造型都赏心悦目,人在其中工作心旷神怡,而且有特色的厂区、厂房造型、色彩等,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提升企业的形象与品牌知名度大有好处。
三、现代工业厂房的趋势
(1)工业厂房高科技趋势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的应用,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压型钢板生产工艺和能力的提高,也使工业厂房向轻质高强、结构体系大跨度、大空间、多层甚至高层、多功能方向发展;技术及设备上的发展也更好的满足了生产与管理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等要求;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工业厂房艺术融合在一起,就使工业厂房出现了智能化的特点,人们就能获得提高工作质量的环境。
(2)工业厂房设计的人性化趋势,人性化设计的本质是将人类工程学引入现代工业厂房中去,人性化设计必将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的中心从以往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空间的设计中,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3)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①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②绿色设计:指从建筑的原材料、工艺手段、工业产品、设备到能源的利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
③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强调在生产和使用工程中做到尽量坚守啊废弃物的排放并设置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以实现无污染。这是工业厂房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间的资源再生利用,因此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造负责人的,具有生态环境一时的工业厂房常成为必然。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对工艺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认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厂房业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建筑师只有将上述发展趋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这是现代工业厂房的必由之路去。才能创造出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厂房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这是现代工业厂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费麟工业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期刊论文]-工业厂房2003(4)。
2郑敏楠工业建筑设计的新时代[期刊论文]-工业厂房1998(5)。
关键词:数字技术;工业电气化;创新
1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1.1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可靠性好
数字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工业进程中,有利于提高工业的发展,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产生促进技术改革,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的技术保障。数字技术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提升了现代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积极快速发展,也促进科技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我国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企业中的知名度,有利于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接轨,促进我国贸易发展。数字技术的实践应用在现代工业中,加快了现代工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符合现代工业竞争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性能,提高其应用的可靠性,符合现代工业发展趋势。
1.2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高性价比
工业发展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别,要提高我国企业发展,必须加快科技水平提升,为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技术保障。数字技术在工业应用领域比较广,并取得一定成绩,数字技术一般与某种技术相结合,促进该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数字技术,与其它技术进行比较,其性价比最高,因此,其应用的领域也是最广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提高其自身的应用能力,是提高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为自动化技术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提高了自动化方面企业的工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符合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进程的发展,数字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性价比很高。
1.3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可操作性强
工业电气自动化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必须与其它技术结合,改善自身缺点,有效的提高相关企业的工作效率,数字技术与工业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简洁,逻辑能力强,能增加信息量、模拟量,对信息正误有效识别,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浪费,安全又轻松。其应用只需要进行命令的传达和指示,操作流程自动进行,且自身具有判断和辨别的功能,经电缆、微波、网络、光纤等传输介质进行传输。外加微电处理器与微电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技术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所重视。数字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提升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可操作性,符合现代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提升了工业自动化的技术革新,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2.1采用光纤连接,实现就地化安装
数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有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实践中,可以采用光纤进行连接,通过智能终端和间隔层对数据进行采集和控制,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可靠性。此外,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优良运作还需基于标准化的程序接口上,因此PC平台自动化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有利于ERP和MES的系统连接,而将TCP/IP作为办公环境通讯的标准,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Internet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提高了工业现代化进程发展。
2.2GOOSE虚端了的运用
GOOSE虚端了改良了二次回路,使得工程调试既便于理解,又方便运用;能有效地控制全站线路、母线、开关和主变等,并能开启跳合闸功能,从而保护测控遥控锁的间隔层。GOOSE虚端了的运用,促使数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引起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其实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符合现代工业现代化进程。
2.3加强程序化的操作理念
程序化建设强调的是执行力,数字化也亦然。执行力是一种操作理念,提升操作的进程,符合工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在调度命令下达以前,还有部分的前期工作需要完成,例如核实之后的票据需要先存入电脑中,实际操作来临时,还需设置人工的预界面,进行诸如闸刀、开关等设备的确认设计。这有利于不断完善系统的应用功能,更可明朗工业电气自动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国伟,郭娜.刍议电气自动化现实技术升级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7).
[2]娄宗清.火电厂电气自动化中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18).
[3]诸玫嫣.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9).
[4]宗天成.数字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9).
[5]韩晨霞.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8).
[6]杨济舟.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7).
[7]梁冲锋.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18).
[8]陈月玲.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6(18).
[9]窦如海.浅议电气自动化的应用[J].同行,2016(10).
关键词:多样化;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03-01
一、引言
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好课堂。以“学习工艺知识,训练操作方法与操作技能,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的现代工业制造工程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往的工程训练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只是给学生做演示,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提高,一个实习下来,学生走马观花似的,没什么印象。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配合我校的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我校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使工程训练中心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制造的活动中心。
二、根据机类、近机类和非机类学生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时数
根据我校的专业特色,按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重新修订工程训练教学计划。
1、对于我校机类、近机类的学生
(1)增加某些工种的实操时间。在对机类、近机类的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我们主要增加了他们的实操时间。在车工的操作中延长学生加工工件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要亲自操作;在铣工的操作中,改变以往只给学生做演示的做法,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铣一个平面,并根据所做的件给相应的评分;在数控铣或加工中心的操作中,让学生自己亲自编写程序、亲自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图形不固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编写任意的图形进行加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动编程的技巧,能独立操作机床;在线切割的操作中,也是改变以往给学生做演示的做法,让学生自己画图,图形也是不固定,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然后自己亲自操作机床,直到把零件加工完成。学生通过这个训练可以让他们掌握线切割的画图、编程、加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整体认识,通过这样对各工种的改革实践,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利用工程训练,为机类、近机类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对多门工程训练实践课程的整合,形成课内外结合、模块化、分层次的创新实践相链接的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指导机类、近机类的学生参加学校、省、国家举办的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出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提高了我校学生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成本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对多门工程训练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使课程内容呈现模块化、分层次性,通过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习验证、创新实践相链接的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建立起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
2、对于我校非机类(文、理、管、艺)专业本科生
针对我校非机类(文、理、管、艺)专业本科生,修改实习项目和教学内容,完成对实习报告的修改,并针对其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在已构建的数控实训模块中,制定数控实训教学计划,探索现代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方法,通过课程重组,制定了40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我校非机类(文、理、管、艺)专业学生数控技术的实训,使数控技术实践教学达到3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四分之三以上,通过参加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劳动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态度等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初步建立安全、质量、环保、群体、责任、管理、经济、竞争、市场、创新等工程意识。
3、根据我校本科培养方案和“中心”现有设备的具体特点,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三、实行开放性管理,加强资源共享
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是对大学本科生进行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也为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论文课题提供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工程训练不仅面向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的本科生,而且面向非机类专业的本科生进行全面工程训练,使学生在大工程、大机械以及工程集成进行全面实训,学生受益面大。
2、积极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分学生的成果参加了相关的创新设计竞赛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获得了证书。
3、作为实践平台,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均在工程训练平台上完成各类实训任务以及毕业论文的实践活动等,达到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的工程训练出现的问题,根据我校的专业特色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我校的机类、近机类和非机类学生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充分利用中心的一切条件和资源,将着力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上,分阶段、有侧重地实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训练中心应有的功能,调动学生参与工程训练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工程训练中心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于佟佟,陆向阳面向非机械类(文、理、管、艺)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4):62-64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工业技术;技术应用
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现代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而自动化控制则是借助于自动化设备或者装置来实现操作的,包括机器、仪器以及仪表等装置,从而代替人工操作[1]。信息技术则是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方式,借助于计算机以及通信设备等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其成为促进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该论文主要是从研究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其技术发展探索,从而找出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技术的进步提供参考性意见。
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分析
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工业发展,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分析整个工业发展进程可知,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融合不足,在现代化工业进程中发展较为缓慢;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之下,我国工业也开始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步实现了自动化进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尤其是信号制式改进技术,促进了现代化控制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运用。有统计数据表明,工业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现代化的工业设备预测诊断,设备资产管理和操作技术等方面,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动化技术的深广应用。自动化仪表的阐释,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的发展应用水平还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3]。PLC技术是较为常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之一,通过编订程序的方式实现对于电子系统的控制和操作,让整个工业生产的过程都能够处于自动化控制当中。这一技术的运作流程是,在编程存储器内进行逻辑运算,以此实现对用户进行计数,定时或者计算等方面的操作指令,而操作指令采用的是数字模拟来进行输入和输出的,进而实现现代工业控制操作。另外,还运用到了DCS技术,也可以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采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过程全面管控,促进现代化控制技术的升级运用。还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其他现代化高新技术的配合运用,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够确保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运用,确保工业自动化控制能够高效、开放运行,实现工业生产的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和分级管理以及灵活配置的功能。例如:工业PC,这是一种分布式的系统基础技术,比原有的PLC,DCS系统更加先进,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具体来说,工业PC能够实现私人定制,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器模式,兼容客户机,服务器机,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从而实现管控融合的自动化控制操作。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现代化工业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工业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使得信息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4]。信息技术对于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化社会当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但是,传统工业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是自动化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信息化时代,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来促进工业发展,提升工业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传统工业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运用。
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应用研究
2.1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工程机械应用分析
(1)高精度GPS系统的应用。这一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于高精度,可以精细化到厘米级别,其技术应用基础是GPS差分技术,并与其他多种技术相结合使用,包括全站仪,多传感技术,激光以及超声波等技术,同时,系统中的虚拟仪表又可以帮助实现对于施工工地的信息模拟功能,能够在施工前提供工地的三维图形,机器三维坐标等内容。因此,施工工地应用这一系统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准度,在大型施工现场中的多种机器同时作业过程中成效显著。这也就带来了施工管理方面的提升,促进了施工效率的有效提高[5]。(2)闭路监视系统以及超声波后障碍探测系统应用。这主要应用于大型工程机械中的系统,主要功能是:保证司机的安全高效作业,其工作原理是:随时为司机提供音频和视频信号,与此同时,微机监控和自动报警集中系统这两大系统,对于机器的故障处理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缩短维修程序,提高效率。(3)自动化控制的应用。中央微处理机是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枢纽,其重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接收司机室中的所有操纵装置的相关指令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电位计以电流的形式来传送给中央微处理机的;另一方面,微处理机将所接收到的信号又进行了转发,转给各自对应的阀,从而利用这些信号来开启阀。微处理机的功能实现依赖的是既定程序的芯片,通过芯片程序的启动可以保证泵能够具有足够的功率。
2.2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电气工程应用
(1)地球数字化技术。地球数字化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的技术类型,表现为电气自动化工程和信息技术两大技术的结合,其功能实现途径是: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将地球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能够以坐标的形式来呈现,这些信息的精准度非常高,这是基于信息技术来实现海量精准信息的动态多维呈现,最终使得地球通过技术形式转化为电气自动化数字的形式。这些信息在集中之后存储进计算机网络当中,那么,通过信息的调取和系统运行就可以获取任何人的精准地理坐标,从而获取详细的数据信息内容。(2)现场总线技术。这一技术的产生背景是,现场总线和以太网主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基础应用,在不断地应用处理过程中,促进了电气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产生了现场总线技术。因此,这一系统属于经验积累性的应用,相当于连接了企业基层设施的通信互联,促进了上下沟通实现。
2.3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工业生产控制应用
(1)信息化技术呈现出过程检测仪表和执行器往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该技术的发展依托于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通过拟人智能功能向固态传感器以及智能传送器发出信号,促进其精准化操作。智能阀门定位器由于是由微控制器所控制的,而这种控制器的精准度极高,可以实现的功能有:组态控制参数,线性分程控制和等百分比等特性修正,表现出极强的智能化操作特性。(2)有很多控制软件和控制系统都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之中,主要包括:生产执行系统(MEC),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CAD、CAM、CAP等,这些系统和技术的升级都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其他系统相连同步升级的。
3结语
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对于工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未来自动化控制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需要进一步智能化水平,借助大数据和云网络,提升信息控制能力,从而让工业自动化获得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3):93-94.
[2]唐华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才智,2011(23):69.
[3]王晓光,王厉,厉励.石油化学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河南化工,2004(3):1-4.
[4]杨成睿.浅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7):7711-7712.
摘 要:本文主要回顾土质学与土力学的发源,及整体发展史。此外,还介绍了土质学与土力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及学科的形成过程。最后,介绍了其再交通,土木工程等中的地位及作用
关键词:土力学;土质学;发展
土质学与土力学是人们在在长期工程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土质学是从工程地质学范畴里发展起来的,它从土的成因与成分出发,研究土的工程性质的本质与机理,对土在荷载、温度及湿度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做出数量上的评价,并根据土的强度、变形机理提出改良土质的有效途径。 土力学是从工程力学范畴里发展起来的,它把土作为物理—力学系统,根据土的盈利—应变—强度关系提出力学计算模型,用数学力学方法求解土在各种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变形以及土压力、地基承载力与土坡稳定等课题,同时根据土的实际情况评价各种力学计算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条件。
土力学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土力学的发展当以Coulomb首开先河,他在1773年发表了论文《极大极小准则在若干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土体破坏理论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此后的漫长的150年中,研究工作只是个别学者在探索着进行,而且只限于研究土体的破坏问题。两篇有代表性的论文是1857年英国人Rankine关于土压力的理论和瑞典工程师Petterson针对Goteborg港滑坡提出的分析方法。20世纪初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沉降问题开始突出,与土力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弹性力学的发展为沉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从而为了Terzaghi开创的土体变形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
古典土力学 (1923—1963) 1923年,Terzagh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粘土中动水应力的消散计算》,提出了土体一维固结理论,接着又在另一文献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从而建立起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力学。此后,随着弹性力学的研究成果被大量吸引过来,变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土体的破坏问题始终是当时土力学研究的主流。这一时期在土体破坏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有:① Fellenius,Taylor和Bishop等关于滑弧稳定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完善;② Terzaghi关于极限土压力的研究和提出承载力公式;③Соколовский散粒体静力学的建立;④ Shield和沈珠江等关于土体破坏的运动方程和极限平衡理论的建立。
古典土力学可以归结为一个原理——有效应力原理和两个理论——以弹性介质和弹性多孔介质为出发点的变形理论和以刚塑性模型为出发点的破坏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前一理论随着1956年Biot动力方程的建立而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后一理论则于60年代初完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但是,真实的土体决不是理想弹性体,也不是理想刚塑性体。可以考虑土体两个基本特性(压硬性和剪胀性)的现代土力学理论在50年代初已开始蕴酿,例如Skempton的著名公式 中孔隙压力系数A≠1/3就是剪胀性的体现,而Janbu的模量公式 中对3的考虑就是压硬性的体现。一方面,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已越来越不满足于理想弹性介质和理想刚塑性介质这样简单化的描述,另一方面,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为采用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手段,从而为现代土力学的建立创造了客观条件,而Roscoe的工作则直接导致现代土力学的诞生,
现代土力学,虽然在50年代已有人对塑性理论应用于土力学的可能性进行过探索,但只有到1963年,Roscoe发表了著名的剑桥模型,才提出第一个可以全面考虑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数学模型,因而可以看作现代土力学的开端。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代土力学已越过重要的阶段而渐趋成熟,并正在下列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非线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的深入研究和大量应用;②损伤力学模型的引入与结构性模型的初步研究;③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研究;④砂土液化理论的研究;另外土工测试技术等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原位测试技术和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就土力学理论研究而言,上述6项中只有第一项已比较成熟,其它几项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虽已研究多年,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时至今日,现代土力学理论的基本轮廓已逐渐清晰。
此外中国学者对土力学也有着巨大的贡献,我国对土力学的研究始于1945年黄文熙在中央水利实验处创立第一个土工试验室,但是,大规模的研究则是在以后随着一批国外国学人员回国和50年代初大批青年学者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的。40多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提出许多重要成果,为土力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在土的特性方面有刘祖典等对黄土湿陷特性的研究,魏汝龙对软粘土强度变形特性的研究和汪闻韶对砂土动力特性的研究等;在理论和计算方面,有黄文熙对地基应力和沉降计算方法方面的改进,陈宗基的流变模型,以及同济大学关于土与结构共同作用的研究和浙江大学关于动力波传播的研究等,在试验技术方面有黄文熙提议和汪闻韶负责建成的振动三轴仪;在应用方面有软土地基的真空预压、广灌浆技术和滑坡支挡技术等。近几年来,一批基础扎实、思想活跃的青年学者投身于土力学的研究,做出了不少新的贡献,特别是国内培养的一批博士,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这些成果中属于理论方面的将在本书中得到反映。
由此可见,土质学与土力学的学习和今后的土木工程技术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地基的设计、施工、及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土木工程的发展起着去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研究土体的地质特性及其在工程活动影响下的应力、变形、强度和稳定性。随着人口不断密集,人 类活动的范围日益狭小,现代工程建设不得不向高、深、远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对不良场地土体的改善进行工程建设,可以充分地利用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因此土质土力学在现代交通、土木工程建设事业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的说来,我国的土力学研究水平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方面,与世界各国相比并不逊色,当然在测试技术方面尚比较落后。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实验室建设;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52-03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及创新能力薄弱是当前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故加强实践环节是形势所趋。中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平台主要承担全校工科类本科生的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创造工程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为了满足中南大学首创的创新型大学办学要求和“A”型人才结构目标,本文探讨如何整合优化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建立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一体的基础性实验平台。
一、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建设方案
(一)搭建六个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中心根据独创的“五个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搭建了六个实验教学平台:引导认知平台、基本训练平台、基础实验平台、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开放实践平台。
(二)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
实验中心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实验教学全过程和实验室基本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了开放性实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
(三)队伍建设及激励机制
学校和实验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措施、监督机制,激励实验教学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科研工作,使实验教学人员与教师一样可在学术上有所发展,稳定了实验队伍。
(四)建设三个特色示范基地
按照从机械测绘、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的创新过程,建设三个特色示范基地:图形三维可视化虚拟技术示范基地、现代测绘制造基础技术示范基地和机械创新实验示范基地。
图形三维可视化虚拟技术示范基地其组成部分有:大幅面沉浸式虚拟现实投影系统、小型桌面虚拟现实系统、6自由度交互式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及视景仿真软件系统。
现代测绘制造基础技术示范基地主要由三坐标测量仪、影像测量仪、复合式激光扫描机及小型快速成型系统组成。
机械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主要组成部分有:学生创意制图、创新设计展示厅、机构概念创新设计和机械设计展示厅、机械创新设计多功能自控展示厅、机构创意组合实验室、机械传动设计及多轴搭接实验室、平面机构创新设计及运动分析实验室、平面机构设计分析及动态仿真实验室、TRIZ创新实验室、机械系统集成组合实验、机器人机构与控制搭接实验室。
二、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验教学理念
1.实验教学要与我校首创的创新型大学办学要求和“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突出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
2.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对不同能力、不同潜力、不同志向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培养,提高其应变能力,以创新型人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样化综合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
3.将资深教授实质性地引入实验中心的关键岗位,使之在实验室规划、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师资的有机融合以及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的有机融合。
4.本着让实验教学覆盖广、受益大、影响深的原则,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应该成为全校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和素质教育基地。
5.通过学、研、产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我院学科性公司――山河智能和中大创远,工艺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教学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学科性公司进行,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实际工作之中。
6.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的合作、共建和交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与装备,实现开放办学。
(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综合性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认知性工程训练:以建立大工程背景知识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开设机械结构认识、制造工艺认识、控制技术认识及工程管理认识等四个教学单元,面向全校理、工、文、经、管及法学6个学科门类数十个专业的大一学生开放,为全校各个专业提供多种选择,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认识工业系统实现的主要流程和涉及的关键技术,由此建立基本工程素养。
2.工程技能基础训练:以培养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具有的工程师意识和职业转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为目标,在保留传统实训项目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习实训项目,把机、电、计算机、数控技术相结合,突出先进制造技术的训练和培训,面对全校机械专业、非机械工科专业以及经济、商学、管理等文科专业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课,将实践教学及其工艺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材料成形模块、常规机械加工模块、数控加工与CAD/CAM模块、特种加工与快速成形模块,不同专业学生可选择其中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在这个层次的工程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基础工程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等一系列的工程训练项目,直接获得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认识,接受生产工艺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
3.机械工程学科基础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加强其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之间的联系为目标,通过让学生按几何体表达机构综合机械设计机械创新的认识规律依次进行引导认知、基本训练、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创造工程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面向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大二、大三学生开课。该实验教学体系打破过去为实验而实验的封闭的实验教学体系。
4.科技创新实践:以机电系统工程为背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对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制造、测试、管理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中心主办了“数字化制造三维建模竞赛”、“湖南省机械设计创新竞赛”、“中南地区港澳特区金工设计制造创新竞赛”,并组织参加全国各类竞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创造性地集成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全数字化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支持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及实践。
三、大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建设理念
围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自主设计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总结了中心近几年的教学及改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条主线、二者服务、三点结合、四个转变、多种模块”的非技术性工程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教学的课程建设理念。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主线;二者服务:教师、实践实验指导人员联手为学生服务,工程实践与学科基础实验联手为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服务;三点结合: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三点有机结合;四个转变:由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向理论、实践教学成功接轨转变,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和课程设计向现代工程实践教学转化,由操作技能培训向技能、管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转变,由单项技能传授向基于网络的集成技术传播转化;多种模块: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来进行模块式教学。
(二)课程体系结构
实验中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为打破原有教研室的束缚,拟采用全新的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其课程分布如图1所示。
四、成效与展望
整合优化后的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实施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调动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大量的设计型、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和开放型的体系,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工艺知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制作技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主动性。
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性工程素质有较明显的提高。来自后继专业课任课教师、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同院系的以及研究生培养部门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实施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对创新实践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实验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几年来共有10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平均每年有30篇评为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4.通过各层次实践教学锻炼和创新设计的磨练,学生的才智与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优化了各类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结构,毕业生就业率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吃苦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众所周知,古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知识体系的统一性;近代科学的典型特征是知识的分化;而现代科学则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朝着知识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所探讨的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正是顺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而构建的符合大机械学科发展规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放眼未来,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将持续不断的服务于培养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万华.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2]郭海波,何竞飞.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
[3]李健.建设创新型大学,服务创新型国家[J].求是,2006,(3).
[4]郭海波,何竞飞.机械基础实验平台的整合优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8).
依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需要适应的目标,构建以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素养与能力和科学系统的思维为三大平台的复合课程目标体系,见图2所示。三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同时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用。第一平台为基础理论与知识,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其中数理类知识包括数值计算、应用数理统计、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等课程,学会应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方法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通过程序设计帮助实现系统模拟仿真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结构结构分析与概念设计、工程结构减振与控制理论等,学会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控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评价与优化原理与方法;专业课包括现代工程施工组织、高层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掌握专业前沿知识;交叉类课程包括建设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视野和系统思维方式;实践课包括实验、设计、模拟、校内外实习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课包括英语、哲学及德育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平台为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它建立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平台上。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建筑与土木工程理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建筑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由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组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3]。第三平台为科学系统的思维,是在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中逐步形成的。系统性思维要求学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统筹与预见能力。
复合型课程的支撑体系
为了顺利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自内向外的复合型课程支撑体系,内部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外部为导师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如图3所示。
(一)课程设置
一要加强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设计、模拟、实习等,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关系,提高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交叉课程建设,合理调整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课程的比例,使工程硕士研究生立足于“大土木”工程背景之下,概览建筑与土木工程各学科相互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征,拓展专业并形成较高的视野;三要加强人文课程,通过专题课或者学术讲座的形式,丰富研究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首先要更加重视其宽广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其次要反映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研究生熟悉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增强科研兴趣;同时要做到与后续课程和论文研究的有效衔接,减少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盲目性。教学形式要以研究型形式为主,如讨论式教学、参与导师课题等,实现研究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如模拟软件、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本科阶段一贯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将课程互动评价、阶段成果和终结性考试三部分作为每门课程的成绩。在论文或设计研究阶段,要加强论文开题、阶段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答辩的过程考查,提高专业学位的授予水平,改变目前中国“严进宽出”培养模式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与之对应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完成情况,形成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导师的责任感、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导师严格遴选,从源头上提高导师队伍水平;要鼓励导师定期深入企业了解生产实际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样一方面促进导师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
学校一方面吸纳社会上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同行专家加入导师队伍,不仅满足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求,而且将行业课题带进学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咨询等单位的联系,使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其课程学习内容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论文或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根据复合型课程的目标体系和支撑体系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方案层的优先排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笔者设计调查问卷,由国内相关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评判,结果如表2所示。表2数据显示,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相对重要程度依次为: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二级指标中,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和导师的学术水平是最重要的三项内容,也是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
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基础,关键要合理安排课堂授课、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比例,形成以实验、设计和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的课程结构。通过适当减少人文课程学分和课时数、增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和设计环节,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将实验和设计为课程主线,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等优化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主动吸收知识和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侧重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针对面向实践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改变以往以论文、论著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导师学术水平的单一指标的不利局面,将导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课题也纳入导师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学校应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改变导师过于理论化的学术现状,引导导师重视工程实践,全面提高导师的学术素养。
关键字:工业;民用;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emplat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oncrete pouring, stirring, pouring, vibrating concrete tamping, construction joint indwelling and common girders, columns, plate pouring and other aspects, and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industry; civil; construction;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引言:混凝土是现代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隧道、大桥、大坝、电站、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混凝土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成本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在工业与名用建筑中,明确全过程混凝土施工的技术要求,对确保工程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混凝土施工
1.对模板的要求与处理
模板有木模板和钢模板两种。使用前要将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木模板要用清水充分湿润和清洗,不留积水,要使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在浇筑混凝土时,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模板、支架、堵缝等,当我们发现模板发生移动的时候,应当马上停止浇筑,并且应当尽快维修好。拆除模板应当考虑不承重模板和承重模板的具体情况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非承重模板,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2.5 MPa以后,此时就导致混凝土达到不因拆除模板二次发生倒塌的情况,这个期限大约为3~4天。对于承重模板的拆除日期,一般当混凝土达到强度的70%时方可拆除,要防止过早拆模。
2.混凝土的搅拌
混凝土的上料顺序为:首先我们将是石子、水泥和砂按比例装入料斗里。然后再鼓筒内加上水,也可以在料斗进行进料的时候加上水。这样就可以保障在料斗将料装入鼓筒内时,水泥可以夹在砂子和石子之间,这样可以达到就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搅拌混凝土时 ,要严格控制它的配合比是关键,要经常进行检查,从而就可以保证材料的计量很准确。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外加剂的特性和品质情况,从而使我们可以合理的控制外加剂。促使混凝土的搅拌比较的均匀。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做到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能太长,如果时间较长的话,就会导致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这样就会导致搅拌机的效率大打折扣了。
3.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必须在发生凝结前进行浇筑,如果浇筑前,混凝土发生凝结的话,我们可以给它再进行一次搅拌,从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浇筑混凝土前,如果出现了混凝土离析的情况的话,我们也要对混凝土进行重新搅拌,这样才能够进行浇筑。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为了使其不发生离析的现象,我们应当保证混凝土的倾落高度不超过2m。在进行楼板的混凝土浇筑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倾落不超过lm。混凝土的倾落如果超过了这些高度,我们就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来进行下料。所用的溜槽通常是由木板钉成,在它的表面包上铁皮,在使用溜槽时它的倾角不得超过30度。串筒主要是由薄钢板制成的,每节筒长70cm左右,使用的是钩环的方式进行连接,筒内还装有缓冲挡板。同时,应该分层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做到随浇随捣。
4.混凝土的振捣
在将混凝土的拌合物振捣结实后时,应当采用垂直的方法,就是将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或斜向振捣。振捣器插点应均匀排列,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顺序移动,不得将他们混用,为了有效避免漏振。每次进行移动时,他们的距离,不应当超过其半径的一半;对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则不得超过其半径的一倍。同时振捣器到模板的距离不得超过其半径的一半。同时,可以将振捣棒插入地下5 厘米,从而来保证上下混凝土结合的好。
5.施工缝的留置
施工缝一般应留在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子应留水平缝,而梁、板、墙必须要留垂直缝。柱子的施工缝必须留在基础顶面、梁或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混凝土的施工缝必须要保证应留置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如果要进行继续浇筑的话,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最好首先将抹水泥浆或与混凝土相同的砂浆铺在一层。如果遇到了混凝土的大面积的施工,接缝的时间通常会超过规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第二次振捣的方式,从而来增强其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也就是说先将开始的混凝土凝结后在进行第二次的振捣,混凝土凝结的时间大约在四至六小时,接着就可以浇筑下一步混凝土。但是第二次振捣进行接缝的处理,一般应该先进行试验,然后就可以找出规律,按照规律进行操作。
6.混凝土柱、梁、板的浇筑
对混凝土的柱子进行浇筑,一般要在模板安装完毕后进行,但是应当在钢筋未进行绑扎之前进行,从而可以利用梁板将混凝土稳定下来,同时还将其当做混凝土的一个平台使用。在浇筑混凝土的珠子时,应该从柱子的两端同时开始,不断向中间推进。并用作浇灌混凝土平台。灌筑一排柱子时,应从两端同时开始向中间推进,不宜从一端推向另一端,以免因灌筑混凝土后,模板吸水膨胀而产生横向推力,累积到最后一根造成弯曲变形。
柱子浇筑完毕,应停歇1~2小时,使混凝土初步沉实,排除渗水,再浇筑梁板。肋形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灌,即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捣,随着阶梯的不断延长,而有所变化,同时不得顺着浇灌方向灌筑。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可先将梁单独浇灌至距板底以下2~3cm处留施工缝。
二、混凝土施工中得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假凝和坍落度损失大
假凝是指混凝土在拌台结束后十分钟内失去原有的坍落度。产生表面的凝结现象。常出现在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中,导致泵送混凝土无法泵送、堵管、振捣不密实的情况。坍落度损失大主要是指在暑期高温时混凝土水份蒸发快,混凝土的坍落度在1小时后损失大于3~4cm以上,这种现象常见于商品混凝土中,对现场拌制混凝土一般不会发生。
2.混凝土泌水、和易性差
混凝土泌水及和易性差是是混凝土施工常见问题之一,无论是普通混凝土还是泵送混凝土均有这种现象发生。混凝土的泌水大及和易性差一般导致混凝土峰窝、麻面、强度下降,严重时导致混凝土的离析,影响混凝土的结构安全。混凝土的泌水大、和易性差原因有许多,其中多由混凝土原材料自身引起,如水泥细度过细或过粗、含碱最高、混合材不合要求等,还有粗骨料直径大,碎石粒径颗粒级配不好.砂特细或过粗,泵送砼未掺入掺合料等因素均是起因。
3.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的裂缝是工程中常见的现象。水泥活性越强,颗粒越细,水泥用量越大,水灰比越高,坍落度大,干缩越大,干缩裂缝则容易产生.应控制混凝土水灰比。骨科粒径越粗,用量越多,收缩越小,砂率越高。含泥量越大,收缩越大。早期养护越早、越长,收缩越小。风速越大,阳光直射,温度越高,早期收缩越大,易产生裂缝。
三、结束语
在工民建混凝土施工中,只有掌握好混凝土的整体施工过程,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同时有效地缩短施工时间,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GPS定位技术工程测量加护分析数字化 摄影测量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仅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
二.工程测量实施的阶段性分析。
1.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是提供大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地面人工测图和摄影测量成图两类。
(1). 地面人工测图。是根据由总体到局部的原则,先在测区内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见工程控制测量),然后根据控制点测绘地物、地貌。近年来,随着电子速测仪和机助制图系统的发展,可以应用多功能整体式或组合式的电子速测系统取得地物和地貌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数据,输入制图系统自动成图。
(2). 摄影测量成图。是对地面进行摄影,对像片加以判读、量测和处理,以获得所需资料。最先应用的是地面摄影测量,即在地面上用摄影经纬仪摄取测区的像片,据以成图。后来发展为航空摄影测量,它已成为目前测绘地形图的最主要、最有效方法。
近年来,随着摄影器材和测图仪器的改进,除了模拟测图方式以外,发展了解析测图方式,即利用立体坐标量测仪对像片量测进行解析处理,获得地形的数据资料。解析测图仪除了与一般模拟立体测图仪一样测图外,还可进行区域网点加密和数字化测图,获得数字地图。地面形态的数字表达称为“数字地面模型”,它可用来解决工程设计中绘制断面图、计算土石方量等问题。
2.施工阶段工程测量工作。
主要是按照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先建立施工控制网点,然后根据控制网点,在实地上以适当的精度放样出建筑物与生产设备各部分的位置,作为施工和安装的依据。放样工作包括平面位置放样和高程放样。平面位置放样通常采用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以及交会法等。高程放样通常是根据高程控制网点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近年来,已在施工测量中应用了激光测量仪器,例如:激光准直仪、激光垂线仪、激光平面仪、激光经纬仪、激光水准仪等(见工程测量仪器)。这不仅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速度,而且有助于实现自动化。
3. 经营管理阶段的工程测量工作。
主要是为了监视工程建筑物的现状,保证安全运营所进行的建(构)筑物变形观测。包括垂直位移(沉降)、水平位移、倾斜、挠曲,以及风振、日照等变形观测项目,其特点是要求建立较高精度的变形观测控制网和稳固的基准点。对于观测的精度要求与所采用的方法,因各项工程的要求不同,差异较大。野外观测工作完成以后,经过平差计算和初步整理,应用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分析变形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变形的规律性。垂直位移(沉降)观测,通常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使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可将液面的高程变化转换成电感输出,有利于实现观测自动化。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由于它本身受力条件的不同,位移的方向不同,观测方法也就不同。对于任意方向的位移观测,常采用角度前方交会法,对于发生在某一特定方向的位移观测常采用基准线法。基准面的建立,可应用经纬仪的视线、拉紧的钢丝或者激光束。观测点相对于基准面的偏离值,可以用人工观测,也可以利用光电传感技术,实现自动化。建筑物的位移、倾斜、挠曲和瞬时变形观测,除了采用大地测量方法外,也可以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三.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
1. 地面测量仪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出现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三角网已被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所替代;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2.GPS定位技术。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在我国 G P S 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 G P S 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 G P S 技术。随着D G P S 差分定位技术和 R T K 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 A S 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 P S 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历来就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和 GEOMAP 系统的出现,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
4. 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城市和工程测绘领域中得以应用,由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的研制生产,结合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能够提供完全的、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不仅不需要接触物体,而且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具有测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种繁多等特点。在城市和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公路、铁路以及长距离通讯和电力选线、描述被测物体状态、建筑物变形监测、文物保护和医学上异物定位中都起到了一般测量难以起到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出现,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该技术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程勘察单位得以引进和应用。
六.结束语
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严召进 工程测量技术分析与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2期
[2] 王丽君 GPS RTK测量关键技术分析及在辽阳某工业区测量案例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 -2011年6期
[3] 涂兴德. 土坝工程施工测量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科技与生活》 -2010年16期
[4] 颜学华 张怀兴 王本奎 全站仪测量技术分析及应用 [期刊论文] 《科技与企业》 -2012年21期
[5] 张兆军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20期
[关键词] CDIO;市场营销;专业导论
[基金项目] 广东白云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YJY201018
[作者简介] 黄军校,广东白云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讲师、经济师、营销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广东 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2-00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制造、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产过程,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几所瑞典大学在瓦伦堡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4年的跨国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国际CDIO工程教育合作组织。目前已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成员高校参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够领导现代工业产品、过程或系统开发的现代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采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并让学生在现代学习和实践环境中取得丰富的设计-制作和主动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专业没有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这种情况常常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只知课本知识点,不见专业全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以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引导不够。开设专业导论课对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高等学校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集中优势师资、编写特色教材等环节着手进行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专业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与设备、生源质量、教风学风、实习基地等等,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其最根本的问题,而在课程中设置学科概论或专业导论课则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导论课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多集中在工程教育类,在国内多集中在工科、理科等学科教育范围,而对于文经管性质的本科专业和课程则关注和研究得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出发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导论》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目前属于较有创新性的分析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招生规模扩大、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学科建设投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我国工程教育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实践中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面向全球化的工程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如何面对有思想、有主见、凭兴趣做事的新一代大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热爱所学专业、安心学习,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专业导论课是引导学生走入专业知识殿堂的向导,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向各行各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白云学院坚持“质量至上”的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高职“2+1”和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学院响应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增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活力。 而在CDIO教学理念中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和环节。
《专业导论》课程是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特别开设的专业引导课。该课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过去、现在和未来)、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关于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等,使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大学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专业导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专业对所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及上升通道,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确立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本项目研究和探索的聚焦点。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广东白云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广东白云学院为应用型本科大学,强调地方服务和区域特色,目前该课程在学院内已经开设。而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为适应该院CDIO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