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15:2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花卉贸易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主要报道果树科研新成果,交流果树先进实用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普及果树科学知识,提供果树科技信息服务等,内容丰富,科学实用,信息量大,发行范围广,是广大农林院校师生、果树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果农朋友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双月刊,16开本,64页,每逢单月10日出版,每册定价4.00元,全年6册,共24.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政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17。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龙城大街79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果树》编辑部,邮编:030031。
电话:0351-7639463
E-mail:
《中国瓜菜》
本刊划分为科研、生产、论坛和信息等四大板块,设有专题综述、试验研究、品种选育、研究简报、标准化技术、栽培与植保、产业发展等栏目。
月刊,每月5日出版,每期64页码,定价5元,全年12期共60元。邮发代号:36-143;国外代号:BM2654。
地址:郑州市未来路南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邮编:450009。
电话:0371-65330927
E-mail:
《吉林蔬菜》
主要栏目:蔬菜栽培、植物医院、新优品种、保鲜加工、试验报告、工作研究、园林花卉、食用菌专栏、技术创新、菜业咨讯等。是蔬菜种植者、种子经销商、生产管理人员、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重要参考读物和宣传媒体。
月刊,邮发代号12-151,每期订价10元,总订价120元。
地址: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千朋路555号,邮政编码:130033
电话:0431-86755315
E-mail:
《农业科技通讯》
主要栏目: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西甜瓜、林木花卉、人物风采等。内容丰富翔实、信息量大、技术实用。
月刊,刊号:ISSN1000-6400 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单价:15.00元 ,全年:180.00元。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邮编:100081。
电话:010-82109664
E-mail:
《北方果树》
主要栏目有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生产经验、调查(考察)报告、生产建议、典型介绍、百果园、工作论坛、来稿摘登、报刊摘引与会讯等。
刊号:ISSN 1001-5698,CN 21-1218/S;双月刊,单月10日出版,大16开本,64页,彩色4封;每期定价5.00元,全年6期30.00元;邮发代号:8-213。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铁东街《北方果树》编辑部,邮编:115009。
电话:0417-7848206
E-mail:
《落叶果树》
邮发代号:24-98。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龙潭路64号省果树研究所,邮编:271000。
电话:0538-8266538
E-mail:
《现代园艺》
本刊重点推出涉及园艺园林行业的果瓜蔬菜、花卉园林、生态绿化、景观设计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城规、新情况、新观点、新经验,交流致富信息,传播成功范例,引导广大人民发家致富。
半月刊,大16开,刊号:cn36-1287/s,每期定价6元,全年72元;下半月刊只能直接R款到杂志社订阅,每期定价10元,全年120元,每期另付挂号费5元。
地址:江西省樟树市双金《现代园艺》杂志社,邮编:331213。
电话:0795-7831008
E-mail: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主要刊登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有关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专论等。
双月出版(ISSN1007-9084,CN42-1429/S),邮发代号:38-13,每册定价25元;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有限公司,国外代号:bm6551,每册定价20美元。联系方式:E-mail:。
地址:武昌徐东二路2号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学报编辑部,邮编:430062。
电话:027-86813823
网址:http://
《上海蔬菜》
本刊依托上海雄厚的科技和信息资源优势,立足华东,面向全国,旨在为广大蔬菜生产者、经营者提供科技支持和准确的市场导向,从而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双月刊,单价8.00元,全年共计48.00元,邮发代号:4-679。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0号,邮编:201403。
电话:021-52210012 62202972
[论文摘要] 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和我国自农业自身的不足,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着严竣挑战,同时一些国家的严格标准,更让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国应逐步采取措施,更好地在农产品贸易中维护自身利益。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 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 ,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笔者从2002年以来先后考察平和县明清古窑址数十次,窑址附近的村民多次带路等,并帮助采集标本,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故如有大的动土(如植树、修路、山洪等)都会电话通知我。在此,我要再一次感谢他们。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平原以西山区,古为扬州之域,周为七闽之地。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置漳州府,元至治间(1321~1323年)析龙溪、漳浦、龙岩县地置南胜县,县治设今平和南胜镇,至正十六年(1356年)迁今靖城,更名南靖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朝廷准理学家王阳明所奏,取“寇平而人和之义”,析南靖、漳浦地置平和县。1949年9月17日和平解放,属龙溪专区(地区)、漳州市。境内地势多向东、南倾斜,丘陵起伏,溪流密布呈放射状水系特征,闽南、粤东最主要的两大水系――九龙江和韩江部分源于此。
古窑址均为明清时期,窑址遗迹分布在南胜镇、五寨乡、文峰镇、九峰镇、小溪镇、大溪镇、霞寨镇、坂仔镇、霞峰镇等。尤以南胜、五寨最多,南胜主要有花仔楼寨、窑仔山窑、碗窑山窑、田坑窑、蕉山窑、蝙蝠洞窑、码头窑、虎崆窑、金吊岭窑等。五寨主要有窑仔山窑、大垅窑、二垅窑、狗头窑、通坑内窑(内窑仔窑)、通坑外窑、东山墩窑、蛤蟆石窑、后巷窑、田中央窑、杉仔下窑、扫帚金窑、泥鳅崆窑、虎仔山窑、螺仔山窑、考塘窑、洞口窑、城仔迹窑(十八窑)等。霞寨镇主要有官峰村下楼乾窑、碗窑埔窑、柿仔下窑、下官峰窑。文峰镇主要有南霞山兜窑、前埔窑仔山窑等。坂仔镇有西坑窑,大溪镇有赤安窑,小溪镇有岭后窑,九峰镇有下坪赤草埔陶窑等。
福建省明清烧造青花瓷的瓷窑几乎遍布各县市,“所烧器物以盘碗居多,也烧制瓶、罐之类,器物造型大体相同,烧制工艺较粗。从花纹装饰看,很多地方与景德镇青花相同,烧制初期很可能有景德镇来技术人员指导。正如明嘉靖《安溪县志》讲‘安溪瓷业皆为外县人氏作业’。这里可能是景德镇青花的延枝”[1]。
明代中期闽南地区瓷业的突然兴起,与漳州月港的堀起有直接关系,月港发展迅猛,每年出入月港的大型商船200多艘,大量瓷器通过月港外销海外。
平和县境内目前已发现窑明清窑场数十处,堆积点百余个,部分为笔者首次调查发现。经福建省博物馆科学发掘的窑址有:南胜镇花仔楼村碗窑山窑[2],南胜镇法华村田坑窑[3],五寨乡新塘村大垅窑、二垅窑[4],五寨乡寨河村洞口窑(包括窑山窑、陂沟窑)[5]。有关陶瓷品种、烧造工艺、胎釉纹饰等已较详尽阐明,本文略。正如已故学者熊海堂所言:“通过对南胜、五寨窑的发掘,将可解剖一只麻雀,摸清漳州窑外销瓷产品的特征、技术系统,特别是南胜、五寨窑产品特征的总体面貌。并以此作为比较的基准之一,对海外出土同类器物进行断代和确定产品来源。”[6]
青花瓷是平和窑主要产品,约占全部品种的百分之九十五。调查报告[7]、发掘报告[8]、研究论文[9]较多。这里仅介绍部分未见著录或少见的新标本。
平和窑以开光青花大盘为主要特色,制作精细,纹饰繁美,足底粘沙。但也见部分无开光的满工大盘,制作规整,画工一流,发色纯正。口径约40M,菱花口,内底为海山蓬莱,内壁一周绘松竹梅等纹饰。也见一种双龙抢珠纹盘,盘中心为圆珠,左右各有一龙绘满整个盘面,各有四足,为四爪龙。见图1、2。
洞口窑以琢器为主,青花盒为该窑主要产品,除常规扁圆形盒外,还有四方盒、八角盒、椭圆盒等。如四方盒即为首次披露的新品种,盖面绘麒麟,四周绘飘带钱纹花卉。
采集到数件青花形物香盒,对研究日本茶道中的形物香盒产地判e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日本古籍《形物香合相朴》中有“交趾柘榴香合”,却不见青花石榴香盒实物,笔者采集到这件洞口窑青花石榴香盒(图3)却也未见到传世品。采集到青花菊形香盒(图4)与日本古籍《形物香合相朴》中有“交趾菊梅香合”(图5)、“交趾菊牛香合”(图6),造型一致,不同的是交趾菊牛盒盖上是牛、交趾菊梅盒盖上是梅,青花菊形香盒盖面是荷。另外还见一种帽形香盒(图7)很有特色,所绘图案为常规扁圆形盒中常见,盖尖顶绘菊纹,周边四开光绘鱼鳞纹,不见传世实物,为首次发现的新品种。椭形盒见两种(图8、9),一种为印竖条纹,盒中隔断,成二格,盖面绘花卉或螭龙;另一种亦为椭形,盒中隔断,盖面绘螭龙,盖壁及盒身绘飘带菱形纹。大盒较少见,笔者采集到一个青花大盒,口径达27.5M。而最小的口径仅3.6M。日本曾出土青花白兔盒(图10)及莲池水禽纹盒(图11),被定为万历年景德镇窑产品[10],实为洞口窑所产。洞口窑常见白这类漏白兔纹,盒身亦为蓝釉白棱,器物造型也相同(图12),而莲池水禽纹盒(图13)更是该窑的常规品种之一。
洞口窑的萎角方碟亦习见,笔者采集到两件较特别的萎角方碟。一为“魁”字碟,初看似无特别,特殊之处是足为圈足。另一件为印花碟,内为青花骑马图案,外面四壁模印,其中一面完整,为鱼乐图(图14)。采集到2件六角碟较少见,一件内底为蓝地漏花“魁”字(图15);一件内底凹印八卦纹饰,再在纹饰上用青花填色,工艺较特别(图16)。
9件套八角攒碟(图17)也在洞口窑发现,纹饰有牡丹、八仙等。2002年越南平顺沉船3万4千余件漳州平和窑瓷器,有青花及部分五彩、素三彩。但这种9件套八角攒碟却被定为“窑口不明的青花瓷器”。如9件套人物攒碟(图18),中盘为八角八边,绘寿老图,周边8个五边形人物碟,各绘何仙姑、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钟离权(汉钟离)、韩湘子。沉船发掘者及研究者认为:“这类器物比较独特,不同于同船出土的漳州窑瓷器。类似的器物及标本在漳州窑址中似乎也没有发现。这些青花的发色有的灰暗,有的较淡,从青花发色看不同于景德镇的产品,风格上与漳州窑的产品较为接近,估计可能是受其影响的南方窑口产品。”[11]其实,这些所谓“窑口不明的青花瓷器”9件套八角攒碟在洞口窑已发现。沉船中的不少瓷器为洞口窑产品。这亦是平和窑对外贸易的一大角注,证明禁海期部分产品是通过越南转口销往东南亚的。
青花大碗或大钵标本较特殊,内底印花,外绘青花。青花章纹瓷盘标本亦采集到一片,海外收藏的部分青花章纹瓷的出处为洞口窑可获确定。
各式青花瓶在洞口窑也能见到(图19-22),有玉壶春龙纹瓶、细颈胆瓶、带座瓶、盘口双耳瓶等。细颈胆瓶、带座瓶的纹饰以梅花居多,也见龙纹,画工较娴熟,构图错落有致。
各式青花香炉也是洞口窑的特色之一,因发掘报告多有介绍,这里仅介绍一件以往未报道的窑址出土的完整开光香炉,笔者在村民家中见到,筒式炉,平沿内敛,斜直腹,平弧底中心凹圆,三兽足。纹饰分两层,上层开光内绘花卉,下层开光内绘麒麟,开光外绘波浪纹等。
这里还须指出,一件出土于日本的青花小罐,被日本学者当成“14世纪‘染付’青海波鱼鸟文小壶”并作为“珍稀遗品”,认为构图是中国或者越南的描绘法,纹饰被推断为越南或泰国图案中有趣的趣闻,而不能明显判断的奇妙图案。推测该器是由越南或泰国最先烧造的初创期釉下青花瓷,是属14世纪元青花影响而烧制的一个较例子,表明元青花并未到此终结。经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属越南或泰国初创期青花,虽不是从古窑址出土,却和泰国的陶土非常相似,而且该青花小罐异于从前的越南青花及元青花[12]。该青花小罐为开光鱼跃纹小罐,高5M,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饼足,肩绘菊瓣纹,腹部开光绘鱼跃纹,开光以外绘波浪纹。实为洞口窑明末产品,洞口窑这款小罐较多见,鱼跃纹、波浪绘等也是该窑习见装饰题材。笔者在洞口窑采集一件生烧品,高5M,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饼足微内收,肩绘菊瓣纹,外腹绘缠枝花卉纹,似连成三开光,内绘放射状花纹。
对于平和窑的始烧年代,曾经有学者将之考定为元代至清代。如洞口窑被定为元、明产品,内窑仔窑元、明、清[13]。洞口窑的青瓷类品种,如八卦纹炉、三足炉、砚台等,过去被误认为似元代产品,实则是同青花瓷一样属同一地层堆积,是明万历至清初产品。应该说内窑仔窑的涩底叠烧粗青瓷比较早,可能属明中前期物,但数量不大,仅作为本地销售。以往这类涩底叠烧粗青瓷往往被认为是元代产品。
本文所讨论平和窑年代,是指以贸易为主的青花瓷、五彩瓷、色釉瓷、素三彩瓷等产品,不包括草创的与外贸瓷断挡的“土窑”粗青瓷。
关于平和窑的生产年代,一般持明末清初说。明确定代的有:明代嘉靖至清代康熙间[14];明代万历时期或更早一些至明末清初[15];明万历中期至清顺治时期[16];明末清初(约为清康熙以前)[17];早于嘉靖五年(正德晚期)至清初[18]。但大部分学者并未就自己提出的年代观进行必要的论证,或论证的依据未进行检验。
对于古遗址的发掘,日本做的较好,发掘也比较彻底,地层关系明确,遗物采集也很全面。就漳州窑的问题多次专程赴福建考察与交流,掌握资料也较全面详实。日本学者森村健一长期从事古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漳州窑的起始年代等问题,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综合日本各地遗址及各国的沉船出土漳州窑陶瓷产品资料后,明确指出:从1585年失火的根来寺遗址看,漳州窑系制品极少。至1590年以后,漳州窑系制品才大量生产并输入日本,如1615年失火的大阪域夏陈遗址出土物中,漳州窑系青花、五彩标本超过80%。并根据大量的日本遗址资料,将漳州窑系制品分为三期:Ⅰ期为16世纪后半叶(1570~1582年,隆庆四年~万历十年,即日本的织田信长时期),漳州窑系青花极其少见;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585~1615年,万历十三~四十三年,即日本的丰臣时代),这时的漳州窑系制品突然大量出现,数量上甚至超过了景德镇产品;Ⅲ期为17世纪初~17世纪中叶(明晚期~清初期,相当于日本德川幕府前半期),漳州窑系制品减少,仍见如同Ⅱ期的各类遗物,但碟类减少,盘类增多,漳州窑系制品逐步被景德镇制品取代[19]。后又增加了一期,Ⅳ期为17世纪后半叶~18世纪中叶[20],这时期日本遗址已无漳州窑系的碗、盘类器物出土[21]。随着考古发展,资料的充实,以后森村[22]又将这四期修正为:Ⅰ期为16世纪后半叶;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600~1615年);Ⅲ期为17世纪初~17世纪中叶(1640~1660);Ⅳ期为17世纪后半叶~18世纪中叶(1680~1750年),仅见一件五彩盘出土。
菲律宾“圣迭戈号”,沉没于1600年12日14日,沉船货物中有平和窑瓷器产品,多数为青花瓷,少量为五彩瓷,常见器型为盘和碟,也有少量碗、大罐、小罐和盒,具有典型平和窑瓷器特征。芭芭拉•哈里森把漳州瓷中的青花器分为保守型、持续型和多变型三种类型,“圣迭戈号”上的大部分陶瓷属持续型,少数为保守型[23]。因此,可确定这一特定时间内平和县窑场以保守型、持续型为主要产品,并可界定这类器物的年代约为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符合森村修正后编年“Ⅱ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1600~1615年)”。
漳州地区的明清墓葬中,平和窑产品较少见。平和县南胜陈山村“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纪年墓出土青花开光锦纹雉鸡牡丹纹盘残件(口径48M)、青花开光立凤纹盘残件及青化碗(图案多达十余种),这些碗盘均为南胜、五寨等窑常见的产品,纹饰、造型相同,是从外销瓷中剔除的转内销“残缺次品”,被当地平民采用为圹盘、圹碗封存于墓堆[24]。因此,这类碗盘可确定烧造于1614年以前。其中,开光立凤纹盘等纹饰与“圣迭戈号”持续型立凤纹、鹿纹、鸭纹盘开光纹饰相同,锦地开光纹“圣迭戈号”虽不见,日本遗址同一地层中却与持续型类物同时出土,因而可视为同一时期持续类产物。
小溪产坑村“天运癸巳年”墓,墓碑有“皇明”、“待赠光禄口夫尚暨口先生墓”、“天运癸巳年十一月十日囗立”等隶书文字。出土圹碗有魁字云龙纹、玉字凤穿花纹、临江待渡纹、秋江夜渡纹,均为青花碗。对照“万历甲寅”墓出土器物,发现两者之间的工艺特征、图案纹饰等有着明显差异[25]。查“天运”年号为张普薇所用,为1637年(丁丑),与癸巳年不符。推测属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即清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如推断无误,这类器物的年代应有清顺治十年上下。
与平和县相邻的漳浦县隆庆至万历四十一年的多座墓葬中,出土了青花小罐、盖罐;崇祯十五年墓出土圹碗1500余件,内底饰篷船和戴笠船夫、天官赐福纹,内底无纹者多有涩圈,外壁点五道密集青花点饰;康熙四十年墓出土青花碗上多有“佳”字款。这些出土物多半具有沙足特征,应出自平和五寨窑或紧邻五寨的澎水窑[26]。
平和窑,甚至闽南的众多青花窑址均未出土纪年瓷器,诏安窑有“大明成化”[27]寄托款,安溪窑有“成化年制”、“宣德年造”[28]等伪托款,这些都是清代瓷器。
综合上述研究资料及笔者的调查,平和县目前不见元代瓷窑。平和窑址群中,有一些涩圈粗青瓷,可能稍早,是内供商品。
福建青花瓷产生于何时?平和窑的烧造年代?笔者以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有人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与考古证实的情况下,却写下德化窑“明成化以后开始大规模烧制青花瓷”[29]。有人指出[30]:福建青花瓷产生于明正德~嘉靖,依据为德化县明墓出土的一件正德己卯年郭真荫青花墓志及同墓出土的一件青花瓶;也有人认为[31]:闽南目前最早的青花瓷是安溪县嘉靖五年纪年墓出土青花碗。1983年德化县出土正德己卯年郭真荫墓志并非钴料,而是褐彩。该墓志为米黄色釉面,釉下阴刻铭文,填以褐色,烧成后文字呈淡铁锈色,这种铁褐色过去多被误为土钴料。据传同墓出土了一件青花瓶,青花色泽灰蓝泛黑,外壁饰折枝菊纹,被认为是我省最早的纪年墓青花品。但该墓未经科学发掘,遗物是村民送交,来源有疑问。从形制观察研究,该瓶属明末清初产品[32]。
笔者以为,闽南青花瓷最早为漳浦隆庆年间墓[33]。安溪县嘉靖五年纪年墓[34]是1989年一农妇到博物馆参观时,告诉博物馆:官桥洪塘村鸡母山有墓葬遭基建破坏,有青花碗出土。2个骨灰陶罐已被移葬,4件青花碗可能是墓葬遭基建破坏后追缴物。另有地砖墨书墓志,字迹被刷洗,仅能看出“……不幸卒于嘉靖五年丙戌……寿三十有三……”等字,并无葬日。墓有二穴,可知为合葬墓,下葬亦有先后,不能确定下葬时间;又可确信该墓为二次葬,所谓二次葬即不可能是“卒日”。安溪县所谓“嘉靖五年墓”出土青花排点纹碗与漳浦明崇祯十五年(1642)许氏墓、崇祯年间何楷父母合葬墓青花碗相同,这种青花排点纹碗在福建省的烧造时间应为明末,绝不可能到嘉靖五年。又如嘉靖三十八年陈素轩墓志铭,有人认为[35]是青花字迹,款字青料色泽呈现蓝中徽泛紫。该墓志是从县陶瓷公司征集。传云,同墓出土了5件瓷器,均为米黄釉瓷,而不见一件青花瓷。该墓志未经科学检测,真赝尚存疑,还不能作为纪年青花器。有文章指出:闽南青花瓷从嘉靖五年始烧,但有些窑的青花瓷可能早于嘉靖,如平和五寨一带的青花瓷窑址中出土一些平切足,外底未施釉,内绘实笔空心梅,这种风格在景德镇青花窑的中期常见[36]。福建平和窑青花瓷不可能与景德镇同步发展,不能生搬硬套。
有人认为漳浦正德墓一件素三彩瓜棱水注与平和田坑窑素三彩极为相似,嘉靖三十九年土楼残墙上的一片青花碗残底,是研究平和窑系烧造年代的重要根据[37],并以这一青花碗残底认定澎水窑创烧年代为嘉靖中期[38]。笔者持不同看法,素三彩水注与平和窑的素三彩造型、工艺等有差异,尚不能认定为田坑窑产品,外来成份较大。嘉靖三十九年土楼残墙三合土中的残瓷片并不能作为断代依据,因为嘉靖墓葬中不见这类青花瓷碗,又修土楼时为何要在三合土中加杂破瓷片呢?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该瓷片在什么时间维修过程中夹杂入内。因此,该瓷片不能作为绝对纪年物。澎水窑创烧年代也不可能认定为嘉靖中期。
笔者以为平和窑青花瓷创烧于嘉靖晚期(未见嘉靖纪年墓青花瓷)至万历早期,亦以内销供应本地区民众,漳浦县隆庆及万历五年墓出土平和窑青花盖罐即是最好的说明。
外销瓷年代为万历中前期。瓷产品外销,促进了平和窑业的繁荣与发展,万历中期及中晚期,窑业发展较快,目前发现的百余处窑场多为这一时期。外销的兴旺与月港息息相关。明代文献[39]载:从月港出发的商船,万历十七年“岁限船八十有八”,“后以引数有限,而愿贩者多,增至百一十引矣”。万历十七年有“番泥瓶,每百个税银四分”,万历四十三年“番泥瓶,每百个税银三分四厘”、“青花笔筒,每个税银四厘”。
泉州港由于淤泥沉积以及“海禁”等诸多因素而渐渐衰败,至明朝,逐被漳州月港所取代。隆庆元年,朝廷采纳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这时又由于双屿港因国际贸易市场被朱纨派兵捣毁,该港成为废墟。此后直至万历年间,月港的海外贸易发展到最高峰,成为我国东南亚沿海对外贸易中心[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新颁布禁海令后,月港开始衰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告终[41]。平和窑亦停烧。以上历史背景简要勾勒出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瓷业兴衰的轮廓。
探究平和窑生产技术的来源,对于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区分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窑炉技术和装烧技术看,平和窑采用的是阶级式分室龙窑,所用的“M”型匣钵及装烧方法和窑火的处理方法等均有明显的闽浙地区龙窑特征,其制坯、施釉及装饰图案的绘制等则大部分仿自景德镇。其施釉方法、工序似来自景德镇制瓶罐类抚州或丰城籍窑工。可以说,为了趋利,平和窑采用了闽浙流行的龙窑窑炉,又吸收了景德镇窑的边缘工艺技术,只是形式上的仿景产品。其急就草率的产品给我们留下了区分其不同技术系统的明显特征。这些技术上的一系列差异提示:尽管沿海诸窑产品在器型、纹饰等方面与景德镇产品有相似之处,但窑炉技术、装烧技术和成型工艺上差别甚大[42]。
注 释
[1]赵光林《从中国青花瓷器不同时展阶段看它的兴衰》,《北京文博》2003年2期。
[2]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
[4]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福建省博物馆:《平和五寨洞口窑址的发掘》,《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6]熊海堂:《华南沿海对外陶瓷技术的交流和福建漳州窑发现的意义》,《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
[7]a.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瓷窑址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1、2期合刊。b. 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五寨窑址1993年度调查简报》,《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c.朱高健、李和安:《平和南胜窑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6年2期。d.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官峰窑址调查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8]a.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b.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和县南胜田坑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8年1期。c.福建省博物馆:《平和五寨洞口窑址的发掘》,《福建文博》1998年增刊。
[9]a.厦门博物馆:《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b.《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9年漳州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林尊源:《福建平和青花装饰艺术及时代特征》,《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10]坂井隆夫:《遗品に基づく贸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国陶磁》,京都书院,1989年。
[11]刘朝晖:《越南平顺沿船出土的漳州窑青花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十三),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12]坂井隆夫:《遗品に基づく贸易古陶磁史概要――海を渡つた中国陶磁》,京都书院,1989年。
[13]《漳州志》卷三十二“文物名胜”。
[14]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5]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等:《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瓷窑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1、2期合刊。
[16]张仲淳:《漳州窑系瓷器的特征、年代及对日本的影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傅宋良:《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与外销》,《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森村健一:《漳州窑系制品(スワトウ)の年代观とその意义》,《明末清初福建沿海贸易陶瓷的研究――漳州窑出土青花、赤绘瓷与日本出土中国外SWATOW》,中日共同举办学术讨论会文集,1994年。
[20]森村健一:《漳州窑陶瓷器(SWATOW)的贸易》,《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附录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窑系陶瓷器(汕头器)的编年》,许其晃译打印稿,1994年。
[22]森村健一:《福建省漳州窑系青花五彩琉璃地的编年和贸易――明末清初的汕头器》,《福建文博》1996年2期。
[23]莫尼克・科里克:《界定“汕头器”的年代――1600年11月4日,“圣迭戈”号大帆船》,《福建文博》2001年1期。
[24]高健、李和安:《从明墓出土器谈平和窑烧制年代》,《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5]高健、李和安:《从明墓出土器谈平和窑烧制年代》,《中国古陶瓷研究》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6]王文径:《漳浦出土的明清瓷品》,《福建文博》2001年1期。
[27]欧阳希君:《记一次漳州窑考察》,《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年。
[28]张仲淳:《明清时期的福建安溪青花瓷品》,《考古》1987年7期。
[29]裴光辉:《克拉克瓷源流》,《福建文博》1999年增刊。
[30]罗立华:《福建青花瓷器的初步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黄春淮、郑金勤:《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6页,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年。
[31]傅宋良:《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与外销》,《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农业区划;区域系统;应用
几乎每一种农作物都有某些特定的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习性 ,根据作物特有的习性来进行农业生产分区,无疑是最经济、最科学的农业生产区划分的依据。农业资源的自然属性,最客观反映了农业区划的自 然属性。农业资源特征 ,既是作物分区特征与依据 ,也是农业区划的依据。另外 ,农产品的一些生产与销售特征 ,也反映出对农业区划的明显依附关系。首先 ,农产品生产的滞后性 ,使得农产品生产难以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融合。其次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 ,它既受生物规律控 制 ,又受经济规律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制约 ,预期收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再次 ,农产品多属于供、求弹 性系数 < 1 的商品 ,其中一些用途又属派生需求 ,产品销售活动范围小。上述农产品的这些生产与销售特性说明 :农产品生产应该反映依存农业区划的自然和经济属性 ,以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损失。
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农业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贸易全球化 ,随着贸易全球化进展的加速 ,我国未来的农产品市场将主要是国际市 场 ,特别是我国于 2001 年 11 月 10 日加入 W TO 后 ,随着农产品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 消 ,国外低成本、高科技农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威胁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 加激烈。面对新的经济形势 ,重新审视农业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全球化 ,促进了农业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 ,进而实现农业资源最优配置。贸易全球化的特 点是 :(1)农产品销售影响半径扩大 ,跨国经济活动与农产品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得以形成。(2)农产品市场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受国际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程度加深 ,力度增强。(3)国外农产品对中国农产品市 场冲击的品种及范围扩大 ,风险增大 ,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基于上述特点 ,我国农业生产必须 依据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特点 ,进行农业区划 ,避免无序竞争 ,减少风险 ,增强竞争能力。运用比较优势理论 ,进行合理区域分工 ,发展优势产品。运用“比较优势”原则 ,获取贸易利益 ,同 样也适于农产品生产原则。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力资源 ,加强合理区域分工 ,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 ;增加有竞争优势的作物生产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产值 ,增强竞争优势。例如减少粮食作物的生产 ,增 加花卉、蔬菜等有竞争优势的作物生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减少粮食作物生产 ,进口部分粮食补充缺 口 ,势必引起国际市场粮价波动 ,根据国际市场粮价波动情况 ,再调整国内粮食作物产量 ,以实现新的平 衡 , 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 ,若不在国家宏观现决策指导下 ,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区域分工 ,是无法完成的。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农业生产沿用资源导向的生产决策 ,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 ,主要因为 : (1)市场机制复杂程度大为提高 ;(2)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频度加大 ;(3)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 与数量 (品种与供应量)要求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由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科技导向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进行合理的农业区域分工 ,更显得重要 ,否则必然出现无序竞争 ,反而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削弱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农业区划在农业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应用
农业区域创新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区划是农业区域创新的基础。
(一)农业区划使不同区域农业创新协调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及其他因素的差异 ,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的 差异 ,通过农业区划 ,划分若干水平高低不同的区域 ,进而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经验 , 引进先进技术 ,利用低廉的劳动力 ,生产出优质价廉商品 ,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实现 “跳跃式发展战 略”,避免跟随先进国家或地区之后亦步亦趋的缓慢发展方式 ,以较快的速度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或地区。
(二)农业区划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农业区划使各创新区 ,根据各区的特点 ,加快创新扩散 ,加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1)农业 区划可使各区根据自身的特点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创新意识 ,推出新兴产业的同时 ,传统产业也可引进 新技术、新工艺 ,促进传统产业更新面貌 ,或创造更新的产品 ,使整个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在新技 术的基础上 ,并赋予农业产业结构新的内涵。(2)农业区划可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更好的结合 起来 ,创造更适合区域特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 ,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3)农业区划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农产品创新的必然途径。
(三)农业区划有助于建立不同的创新模式
由于区域资源 ,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区域经济基础、区域文化及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等方 面的差异 ,决定了农业区域创新系统差异 ,决定了不同农业区域 ,构建不同的创新模式 ,不同的创新区 域 ,如新品种培育推广基地 ,出口产品生产基地 ,大、中城市蔬菜果林生产种植基地 ,粮食作物供应基 地 ,油料作物及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等。
关键词:酒店;景观;中庭景观设计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接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和科技发展更加迅速,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人们也从简单的物质最求上升到更强烈的精神和物质双需求的高度。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更多的是选择放松心情、转换空间,去体验自然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旅游,“自驾游”“驴友”“跟团游”等等纷纷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酒店企业的发展。另外,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迅速发展,各种高端“峰会”纷纷在中国召开,各种体育、旅游、经济、选美等大赛在中国举行,这也让各国友人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旅游、开会、公务、参赛、投资等,而这些外国旅人的到来也促进了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如旅游、文化、酒店等企业快速地发展着。然而,经济的发展带来各种竞争,中国各地的酒店纷纷发展自己的特色,出外学习其他地方酒店企业的优点为己用。我国的酒店企业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趋势,各种宾馆、酒店都努力地提高自己酒店的建筑风格设计、室内装修上的地方特色、酒店室内共享空间的绿化景观等酒店的硬件设施。在酒店的软件设施上,酒店提高自己酒店的管理水平,提高酒店服务水平,让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提升自己酒店的层次,抬高自己酒店的竞争力。
中庭在提高酒店的档次和美化酒店的环境上起到重要的意义。在酒店内部的共享空间里,中庭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庭空间由于位置和作用的原因,它的设计往往是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精华所在,它的设计往往可以营造酒店的气势和特色,从而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中庭空间是酒店内部的一体共享空间,它集合建筑内部的交通、指引、观光、休息、聚会等功能。当旅人们结束一天的行程,入住酒店,来到酒店的中庭里进行休息,在这个大型的共享空间,休憩、观景、喝茶、聊天,也可能是从这里匆匆地经过,但无论怎样,你都能感觉到这个空间里的自然景观。这也形成了一句经典名句,“我在这里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看我”――我们在欣赏这个空间的景观设计,而身处在景观里人们也看着人来人往忙碌奔波中的路人,“动中看景,景中看动”。
酒店里,中庭景观设计的发展是经历着很长时间的演变而慢慢发展过来的。酒店的中庭是通过各种中庭经过漫长的过程而产生的,最早的中庭在西方可以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中央庭院,在东方则是由中国最早的庭院发展过来的。而现在酒店中庭的兴起却产生于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设计的海亚特摄政酒店,在1976年建筑落成,这个酒店中庭设计的完成代表着中庭空间的设计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兴起。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不断地发展与提高,更加合理化地设计建筑形式,使其建筑风格的设计不断变化。同时,这也使中庭的设计应用在更多的建筑共享空间中,商业类的酒店建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酒店的中庭景观是酒店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庭里景观的设计装饰能决定酒店的整体风格。酒店中庭景观的设计会使酒店室内的风格变得更加活泼性,更好地表现出酒店功能性。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深入研究“五星级酒店中庭景观设计”和重点研究“五星级酒店”的中庭景观。笔者在仔细查阅资料和实际考察之后,发现“五星级酒店中庭景观设计”会涉及建筑学、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几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等。在我国也在逐渐重视酒店中庭景观设计,把这一部分设计作为提高酒店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充分体现出这篇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酒店有很多部分组成,其中,中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共享空间,它是人们进入酒店后首先接触的大型公共空间。所以,中庭是酒店各个共享空间中重要的共享空间。中庭空间中有很多绿化景观,其中,包括植物、山石、水体等,设计后会使人感觉置身于室外自然景观中――“酒店空间室内景观室外化”,让人们在酒店中庭空间休息时亲近自然,享受清新、清透自然气息的机会。酒店达到五星级时,中庭空间里空气、温度、湿度、景观调节影响着酒店各个方面的设计。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酒店里强烈的商业气息、大堂空间为酒店的重要交通枢纽区、连接着各种空间的中庭、生态环保绿化的调节、使用空间更加舒适、各种的宣传广告、组织各种不同的活动,形成了酒店休闲空间里中庭的主要功能。很多五星级酒店都利用玻璃顶棚和玻璃木墙来增加酒店的采光,使酒店引入更多的天然光或者太阳能,通透的玻璃也利于酒店的内、外景观相融合和呼应。同时,设计者们往往还引入了室外景观“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如假山、流水、小桥、低矮灌木林等元素用在酒店的室内景观设计中,给了人们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临山近水的亲近感。中、外园林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在中国大陆的酒店中庭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会把国外园林景观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手段用到我国酒店的设计里,这样的设计方法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设计元素与国外的西方园林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一种设计风格,一种不同的设计手法。现代酒店的设计有很多元素都是发自于西方的建筑园林设计理念,如广阔明亮的天窗、大量的玻璃镶嵌拼接为酒店内的植物和一些设施提供充足的阳光与动力。同时,去掉了奢华的吊顶灯,营造中庭空间自然、亲切、愉悦的快乐气氛。很多酒店因为技术上的提高,将中庭设计成热带植物与阳光风情的主题,宁静的热带树木配上流水瀑布的凉爽,中庭间大理石雕刻的立柱显得庄严,这种元素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美景。现代室外园林景观的重重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室内共享空间的设计里。
在国内五星级酒店的中庭景观设计中,有好多仅仅有简单的植物布置,设计单一。例如,沈阳市五星级酒店万鑫、万豪的中庭空间设计,里面仅仅布置了些绿色植物和花卉就应用,里面涉及道理功能性原理、美学性原理、地域性、文化性、生态环保性的各种理论,算是中庭景观的设计了,这是严重不足的。我们的中庭景观设计需要几门学科的共同结合,这些种种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整体运用,具体地细致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设计的方案,从而调节酒店的空间、结构、景观、环境、人类心理的设计因素。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酒店的中庭设计能与景观、人、生态环保结合起来,研究酒店中庭的景观设计,为未来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如今,我国的五星级酒店越来越多,中庭的景观设计也渐渐得到了重视。酒店中庭景观的设计发展将更加完善,更多地考虑到地域文化、美学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并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酒店中庭景观设计则日趋走向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振杰.滨海度假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 孙韬.度假酒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
论文关键词:上海世博会,生态,外来物种入侵,防治
正文:
随着信息全球化,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新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而2010年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在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就非常显著的体现了这种环保观念。世博会园区内很多国家的展馆都对生物多样性魅力进行了展示,更加感染人们参与保护行动中。
在世博会园区内,英国馆带给了我们别有情调的礼物。英国馆看起来像是一朵蒲公英,它由6万根亚克力管构成,管子里面有900多种共26万颗种子,全部是濒危灭绝,稀缺品种。展馆里的种子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和中国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中资银行项目。这个计划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旨在基本收集完英国的植物种子,在2010年保存世界上10%植物种类的种子,至2020年保存世界上25%植物种子的种类。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畅想,也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的努力。
世博会园区内很多展馆的主题也都围绕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这体现了整个世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交流和宣传。基于此生态,我们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大家,可是外来种入侵却是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杀手。在这种绿色,低碳世博会期间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具有非凡的意义。
外来物种入侵,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外来物种入侵又称生物入侵,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外来物种建立种群并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随着国际交流,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外来物种的入侵的机会也大大的增多。这对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成为破坏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这里,要将外来物种引入和外来物种入侵区分开,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有害,许多外来物种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提高生产力,提高抗病虫害能力。而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的才是外来物种入侵。
1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
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有三种途径:有意引入,无意引入,自然扩散。
自然扩散,主要是借助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例如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这种暂且不做详述。
有意引入,曾在人类发展的某些阶段盛行,为了提高生产力等人为原因将外来种引入,却由于引入不当或管理不善造成生态破坏或生态污染。例如美国大米草,根系发达,适应力强。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生态,福建为了保护滩涂,发财致富引进该植物。结果大米草见土扎根,迅速蔓延,造成无数海生物死亡,堵塞河道造成水质污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生态危机。例如,现在很多人喜欢外国的宠物,于是引进了如巴西龟之类的动物。这种宠物进口是合法的,可是很多情况下,饲养一段时间就放生了。这对新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了十分大的危害。比如在世博期间我们需要引进很多花卉草木进行园区的建设,那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引进外来物种,这就是有意引入。
无意引入,相对来说途径比较多,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外来物种随着贸易,旅游,运输等方式而传入。世博会是世界的盛会,在召开之际,很多国际朋友来到中国,来到上海,那么外地的朋友身上带来的一颗种子都很有可能造成危害。
2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2.1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物种灭绝速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每年为人类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但近些年来,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多种生物濒临灭亡。据统计,42%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在过去的50年里,人类已经失去了几十万种生物。
在北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威胁,外来物种的竞争或捕食危及到美国濒危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威胁到了近一半濒危物种。在加拿大,外来物种已经导致约31%的受威胁物种和脆弱物种的灭绝、25%的濒危物种。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达400多种,其中50余种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国是全球受外来物种入侵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如今,外来物种入侵的破坏已经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性焦点问题。
2.2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外来物种入侵每年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几千亿元。据统计,英国曾经在除草剂上的投入消费了3.44亿美元,美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1250亿美元。而我国由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农林业损失也达到每年580亿人民币。外来物种入侵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损失远不止这些生态,算上各种间接损失,达到了1000多亿,占到了国民经济的1%。拿2002年举例来说,13种危害最重的外来物种就给我国造成了570多亿元的重大经济损失。
2.3外来物种入侵威胁人类生存
外来物种入侵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外来物种经常作为病原体的携带传播媒介,使得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病菌没有抵抗力。例如这几年新出现的SARS,禽流感都与外来物种入侵有着莫大关系。例如原产于北美的豚草已经入侵我国多个省市,它带来的“枯草热”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拿沈阳来说,在1983年染病患者达到了600万。
3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防控措施和效果
上海世博会期间会有很多外来的花草树木来到中国,因此传入林业病虫害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不仅可能给上海世博会园区造成危害,更有可能威胁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这就需要将“防”“控”两方面结合起来
3.1 检疫工作——防
5月份已经开始了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七个省市的林业植物检疫执法行动。这是为了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国家林业局、国家质检总局首次联合开展此类专项执法行动。这次上海世博会所做的检疫工作就是为了更有效的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损害,当然也起到了积极的成效。
3.2 生态修复——控
在世博会园区建设中,也曾经针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现状进行了治理。各个方面的专家就正式采用了这种生态修复,生物治理的方式。专家们在浮岛上种植水生生物,利用其发达的生态根系来吸收转化污染物。短期来看,提高了水质,改善了环境面貌。长期来看,生物修复又营造了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恢复了一定的生态功能,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4 来自上海世博会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新思路
在上海世博会中体现了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种种举措,基于此我有几点建议:
4.1从立法上,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工作上起步比较晚,在上个世纪末才开始发现并重视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上海世博会期间的各种检疫,防控等措施都是来自于单一的文件,条文,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上位法可以依托。
从立法上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生态,缺乏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性法律。我国关于保护生物的相关法律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一些单行条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海洋保护法》等。但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的上位法,略显单薄,因此在执行相关工作时缺乏一定的依据或者容易产生分歧。第二,法律保护目的,范围相对狭隘。我国目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多基于人类健康,经济贸易等方面,没有明确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这使得一些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单行法律都将范围限定在“病虫害”等方面,这就没有周全的考虑到所有有可能被引入的外来物种,造成了法律的空白。同时,立法目的不完善,对外来物种引入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够明确,也就使得我国对一些例如水葫芦等只有放入生态圈以后才会产生危害的入侵生物敞开了大门。第三,法律上责任追究比较薄弱,个人责任不够明确。因此,我国公民如果引入外来物种后承担何种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相关方面都没有具体规定。
针对以上情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快立法步伐,制定一部针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管理外来物种引入的专门性法律。对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预警,防治等方面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其次,系统考虑外来物种的风险性,完善法律法规。只有周全的将外来物种的安全系数,生长特点等方面都掌握了才能更加完善具体法规条例内容。第三,我国需要建立明确追责制。对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个人,法人都要明确问责。以民事责任追究为主,加大惩罚力度,详细规定具体问责方式,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4.2从制度上生态,加强各部门协调和落实防治工作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目前我国各个部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治理上存在着很多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部门。而且在防治工作上,主要针对有意引入方面,不够全面。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采取的各种专项防治行动都对各省,各部门的协调性进行了考验。
针对这个问题,我建议:第一,建立一个特殊的专门协调机构。这个机构最好由特殊人员组成,例如可以将涉及到的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海洋部门,司法部门等等相关的单位负责人集中在这个机构里。这样能够增进各部门的交流和沟通,有效的实施统一的法规和计划,避免资源重复,防范治理的空白。第二,防治工作上,要全面规划,要以预防为原则。先谈谈“防”,对外来物种引入,要尽可能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因素,更要避免盲目性,考虑全国范围内的因素。加强海关的阻拦作用,检疫制度要更加严格专业,建立物种入侵监管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生物数据库,对一些数据进行搜集,存储,备用可以节省很多重复工作。再来看“治”,治理的方法有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方式。生物治理生态,生物治理主要是构建一个新的平衡生态系统。由于外来物种入侵,缺乏天敌的制约,破坏了生态系统,那么我们可以引进该物种的天敌来进行制约,构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当然,这要注意新引进的天敌物种是否也具有入侵性。在治理工作上,多数情况下我国采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治理,但针对性效果并不明显,我认为,很多外来物种本身具有经济价值,应当对该物种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将该入侵物种变废为宝,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消灭。
4.3 从宣传上,提高公众参与和防范意识
近日,国家专门成立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是为了更好的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行动,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宣传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论坛。现在国际多样性年中国行动也已经展开,各种宣传,专项活动都在世博会期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要想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尽善的解决外来物种入侵这一严重威胁。意识为先,要想从根本入手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公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外来物种的引入,是由于人们对该物种的危害认识不够,不能有效的开发本地资源,盲目的做出决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有一些是由于人们缺乏防范意识,无意间将有害生物带了进来。
这就需要,政府,媒体等多方面行动起来,多管齐下生态,大力进行宣传,对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安全这方面知识进行普及,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对防治外来物种入侵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世博会所展示的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已经深深吸引了很多人,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借这个契机,我们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道路上还要走的更远。
4.4 从信息流通上,加强国内外合作
目前我国外来物种入侵形势十分严峻,应对策略却还没有跟得上国际上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有关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完整数据系统,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进行国内外信息共享,探索入侵物种的生物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世博会是一个国际大平台,在这个世纪之宴里,正是将各种理念交融,信息传递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高敏.外来侵袭物种的法律定义[J].世界环境. 2005,(1) .
[2]王泰祥,张军英.我国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对策.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12:4.
[3]张金屯.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9,19(2):70-75.
[4]桑东莉.城镇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地法律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4,(1):68.
[5]范晓虹,李尉民.保护我国生物安全的检疫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1,9(4):439一445.
[6]强胜,曹学章.外来杂草在我国的危害性及其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1,9(2):188一195.
[7]李保平,陈红印·生物入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植物检疫,2002,16(6):356-359
[8]步雪琳.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我国占一半[N].中国环境报, 2005-11-21.
[9]孙莉.植物引种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探讨〔J].森林工程,2004,20(6):6一8.
[10]外来物种引进当谨慎[N].中国环境报,2002-10-29.
[11]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SpeciesSurvival Commission. 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Caused by Alien Invasive Species, 2000.
[12]Daily G.C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 on nature ecosystem. Island Press,1997.
论文关键词:农业财政政策,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发展方向
一、农业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不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农业财政政策,更是各国政府用于支持和保护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虽然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但政府农业财政政策的目标大体是一致的,主要目标有三个:
1、生产目标。
即促进农业增产。在二战前后,发达国家中的很多国家农产品都不足,例如欧洲的法国、德国、瑞典等国,亚洲的日本等国,各届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的增产和农产品的自求平衡。例如,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历届瑞典政府都把建立一个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保证国内主要农产品的自给有余,特别是保证国家紧急状态下如战争时期的粮食供应。日本至今仍把农业增产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以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求(牟爱春,2003)。
2、收入目标。
稳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缩小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收入差距,保证他们收入水平的基本平衡。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虽然从总体上说很发达,但由于农业是一个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的部门,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而且不稳定,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营规模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一直是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
3、效率目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农产品的价格要合理,在国内能为消费者所接受,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另一层意思是要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在以前农产品生产不足的时期,各国都很注意生产目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剩余的出现,以及自由贸易的发展,各国政府不仅注意农产品的产量,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更注意农业的持续、长远、稳定发展。
各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基本是这三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策目标的重点或次序有所不同。例如,以前生产目标优先,目前效率目标优先,但增加农民收入在各个阶段都是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各国农业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1、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投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有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政策内容,二是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美国为了保护土地和自然资源,政府推行停耕、限耕政策,对停耕或限耕的土地给予补贴(吉力、林桢,2003)。法国对于投资于西部、西南部、中部和东部等落后地区的工矿企业给予各种优惠,包括搬迁补贴、税收优惠、减收地价费、燃料费及其他奖励措施等。瑞典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强了投资和补贴,以遏制这些地区的人口和资金外流,并且对退耕还林的农民按公顷给予补贴(牟爱春,2003)。
2、通过财政补贴和关税政策保护国内主要农产品的生产
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对本国农业给予了保护,保护的手段主要是财政补贴和关税杠杆。财政补贴主要有价格补贴及其他补贴,包括目标价格补贴,最低价格补贴,出口价格补贴等。目标价格补贴是对农产品规定一个计划价格,当农产品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政府就给予补贴,瑞典、日本都实行过这种补贴。最低价格补贴是指对农产品规定一个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保证价格时,政府就组织收购,对收购的公司给予补贴,欧盟、日本、美国等国都有这种补贴(冯青松、孙杭生,2004)。出口补贴是为了鼓励本国农产品出口,解决国内农产品过剩的一种措施。如欧盟对于出口到非欧盟国家的农产品,对其高于国际市场的价差部分给予补贴。美国政府更重视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内收购的过剩农产品,政府通过发放贷款和价格补贴等办法,支持农产品出口,另外还通过对别国的各种“援助”倾销农产品。关税保护是很多国家用于保护本国农业,防止国外农产品低价倾销竞争的重要措施。如瑞典实行浮动税率,即当国外农产品进口的价格低于国内同类农产品价格时政策内容,关税税率自动上浮,直到关税使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与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一致。目前欧盟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差价税,涉及酒类、水果、蔬菜、花卉、蛋、禽、肉等。
3、运用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支持改善农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
各国主要的做法有:
(1)对农业结构的调整给予财政补贴。欧盟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旨在完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共同农业政策对得到批准的各成员国的单独项目和共同体计划项目提供资助。①
(2)支持农业的科技进步,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主要是支持农业的科技研究和推广。例如美国从19世纪就通过拨给各州公用地,让其出售公用地再创办一所农学院或有机械系的大学,以发展农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联邦政府又从出售公用地的收入中给各州拨款,帮助建立农业实验站。1914年国会通过法令规定联邦政府向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在各州及县内建立农业推广组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各州政府也对农业教育、研究和推广进行资助。(吉力、林桢,2003)
(3)支持农场的规模化经营。这是很多国家的共同做法。从50年代到70年代,瑞典政府对农场的合并提供直接补助,目前该国的农场平均规模为30公顷,平原地区达到了50公顷。澳大利亚政府在1992年实行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计划”,对农场为提高生产能力的贷款提供利率补贴,提供贷款支持农场升级和提高财产管理能力。澳大利亚政府还对离开农业的人给予补贴和贷款,以帮助他们寻找新的职业。②
(4)支持农业产、加、销一体化。为了提高小农场的竞争能力,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了支持“农业综合企业”发展,即改变以前对农业只看生产,忽视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的做法,而是把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收益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帮助农场特别是小农场提高了效率。瑞典、法国等国的农业合作社,都是农业产加销一条龙、系列化的范例,该项改革对农业效率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③
4、运用社会保障政策、补贴和税收政策等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
例如瑞典作为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其福利政策的最大优点是推行了普遍的社会保险金制度政策内容,不仅为非农业劳动者而且为农民制定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险计划,包括救济金计划、劳动安全计划、农民社会保险计划、奶业农民提前退休计划、欠收保险计划等。澳大利亚为了稳定农民的收入,针对其旱灾多的问题,制定了旱灾政策,主要内容有:政府帮助农民实施风险管理,通过收入平等保证金和农场管理债券,让农民按照公共管理计划把农场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农场需要时抽回资金。政府还实行收入平均税方案,以确保农民和其他收入波动较大的人与那些有稳定收入的人以同样的税率交税;对于遭受特大旱灾的农民提供福利补贴。
三、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发展方向
在现阶段,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与措施对农业加以适度保护是必需的。财政与农业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从农业获取积累的阶段、向农业回报的阶段、逐渐减少补贴的阶段。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进入第三阶段,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因此,我国财政与农业的关系正处于向农业回报的阶段。在现阶段,加大农业财政投入,提高农业保护水平,并逐步向农业支持过渡,是必不可少的。
1、应建立和健全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从美、欧、日的经验来看,他们实施农业保护政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而且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又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还非常落后,农村市场不发达,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内容,对农业的保护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应有效增加农业财政资金投入。
我国农业落后,农业的GDP占比大,农业人口多,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商品化率低,农户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生产率低。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没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尤其是财政投入的支持,农业就难以保持健康发展。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支农资金优先供应,对挤占和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的要严肃处理,使财政支农资金能够按要求进度正常拨付。同时逐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引导机制。不仅财政本身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入,而且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农业投入,包括预算外资金、信贷资金、农村集体资金、农民家庭资金、外资,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如税收、贴息、投资、补贴、债券等来达到引导社会增加农业投入的目的。
3、应选择切实可行的农业财政补贴方式
我国现阶段农业保护水平还比较低,再加上我国农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突出,农业的弱势特征明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尤其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仍然是一项重要政策。但由于财力有限政策内容,不可能做到已大量资金反哺农业,其目前环境下,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的刺激作用已相当弱化,价格补贴在我国受到了许多限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重点,应从市场流通领域调整到农业生产领域,即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方面。除了保留对农民一定的直接收入补贴外,还应增加科技投入补贴、对农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等) 的补贴、其他收入补贴等。另外,当前农村的非税负担沉重,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如乡村机构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支出由财政全额负担,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补助由财政统筹等,这些措施虽非财政补贴之内涵,但却实际有效的起到了财政补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莉,论国外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J],湖北社会科学,2006(9).
2、佘定华,浅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J],商场现代化,2007(6).
3、吉力、林桢,美国的农业财政政策及借鉴[J],世界农业,2003(7).
4、冯青松、孙杭生,美国、欧盟、日本农业政策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世界农业,2004(6).
5、牟爱春,农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6、财政部课题研究组,瑞典、澳大利亚农业财政政策考察报告[J],财政研究,1996(8).
7、贾康,转轨中的财政制度变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8、徐全红,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的比较和我们的选择[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
论文关键词:荷兰 循环型农业 结构调整
合理的结构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基本表现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现行农业生产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消费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
1.循环型农业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生产过程、不同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构建稳定的产业网络,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从经济意义上看循环农业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耦合而成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影响最低的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循环、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常规农业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是在理论指导方面,循环农业借鉴工业生产方式,把清洁生产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全程控制,预防污染的发生。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循环农业摒弃了现代常规农业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注重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保持高产的基础上逐步用高新技术投入替代物质的高投入。三是在产业合作方面,循环农业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系统的简单食物链与生态工业链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生态网络,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层次和区域层次的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而现代常规农业往往局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忽略与相关产业的耦合。四是在生产效益方面,现代常规农业用高投入方式换得了短期内较高的农业产量,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循环农业则提倡绿色生产和适度的外部投入,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都会极大提高,而农业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循环农业从农业生态平衡的重建入手,通过以下目标的实现,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效果表现为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1)能量高效利用。能量流动是农业生态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合理高效的利用能量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效益的关键。循环农业主张在尽可能低的投入不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挖掘自然能量和自然辅助能的利用潜力,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现代常规农业中那种外部能量高投入的生产模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系统内部的种植结构及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等途径使进入农业系统的能量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既达到了降低农业成本的目的,又提高了农业系统自身的生产效率。(2)营养物质高效循环。营养物质是农业系统中生命活动得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循环农业把营养物质循环的重新构建作为实现三大效益的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物质的投入,通过合理链接农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相关产业,使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重新回到农业系统内部营养物质循环,减少营养元素流失且减轻废弃物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3)水资源高效循环。发展节水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循环农业主张节水与回用并重,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方法,对农业中的畜禽养殖废水及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合理回用,不仅实现了污水资源化,还有利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尤其在缺水严重的农村地区极具发展前景。(4)污染零排放。农业零排放就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程和废物资源化等各种技术,实现对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环境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2.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涵。从背景上讲,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从内容上看,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生产力层面的调整,也包括经济体制、经营方式、市场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生产关系层面的调整,是对农业结构的一次全方位、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调整。从解决的问题上看,调整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荷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荷兰的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两部分组成,其中种植业又包括大田种植业和园艺业。长期以来,畜牧业一直占荷兰农业组成部分的55%左右,成为荷兰农业结构的主体。在畜牧业中,占据份额较大的是奶类,农业总产值的1/5来自于奶类生产。普通畜牧业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特别是奶牛业为主体,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接近7000公斤。集约型畜牧业中的养猪业和养鸡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
园艺业是荷兰农业中高度发达的部门。花卉在园艺业中所占份额较大,其次是蔬菜业,但水果主要依靠进口。荷兰的园艺业主要采取温室生产的方式,同时辅助采取露地生产的方式。温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都已经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不仅绝大部分生产环节,而且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实现了电脑化。因此,园艺业尤其是温室园艺业堪称是荷兰集约型农业的典范。
荷兰农业的地域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格局:高度集约化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奶牛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带、园艺业主要集中在西部沿海地带。这种高度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不仅使荷兰农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而且使荷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迅速提高,这些成效的取得使得荷兰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三、荷兰循环型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然而,在进行具体的调整实践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尤其是与我国农业资源天赋相近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是决定市场与生产能否有效连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农业结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市场”是市场体系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措施。目前,这一拍卖过程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运作。其作用表现为:它通过促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面对面有效解决了农产品特别是表现周期短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促成农业标准生产的实现,在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形成合理的价格以促成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主体,具有自我经营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经营决策风险和盈亏结果;另一方面,实践中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实施也离不开农民的广泛积极参与;另外,农民从事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对其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在荷兰,国家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关系,不仅给予了农民更多的活动空间,也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关键词:起源;种类;纹样
众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中,叫做“着物”。明治维新后,日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了体现日本的民族特性,而且日本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一方面可以与西洋的“洋服”相区分,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日本的服饰方面的代名词。“和服”一词由此诞生。和服除了保暖功能,护体功能之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于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我国的史书《魏志倭人传》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应该是就是和服的原型了。4世纪以后的人物服饰形象与朝鲜的乐浪和通沟出土的壁画中的形象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日本服饰是经过朝鲜半岛传入的胡服系的服饰。之后中国唐代服饰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皇下令,全国上下开始穿类似于隋唐式样的服饰。和服是在平安时代形成特色并逐渐趋于成熟的。到了室町时代,一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即和服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留袖和服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妇女在庆典中的正式礼服,基本为黑色,上印五纹,下摆的纹样华丽,格调高雅,题材多寓意吉祥。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称色留袖,用于披露宴和各种聚会。其下摆装饰纹样、衣服上的五纹,比翼缝合等都和黑留袖相同,带子,拎包等附属品必须在色彩、纹样方面与服装配套。振袖就是长袖,振袖的袖子长度可长到脚踝,是一种较有情调的和服式样。是未婚妇女在成人式,毕业典礼,结婚仪式等重要场合穿的正式礼服,其中黑色的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鞋、拎包等都要求尽可能的靓丽青春一些。访问服,付下,与色无地也是和服中常见的样式。访问服也称简式礼服,一般在茶话会,聚会,访问上司的时候穿着。其纹样的面积较大,从胸前开始到后肩、两袖下摆,而且要求衣服接缝处的纹样不能间断,纹样题材无特别规定,但要高雅不落俗套。付下是一种与访问服风格接近,但应用范畴更加广泛的简式礼服,付下纹样是件料纹样,纹样依前后身、大襟和袖的不同位置进行安排。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款式和纹样能完美的结合。色无地是除黑色以外的单色和服,可用于喜庆和丧葬。红色或艳丽色彩宜远离不吉利的事。丧事中穿的要求是黑色的,和服带也要用黑色。
对于和服的纹样更是近年来日本服饰研究的热点之一。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上的纹样。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山水风土的眷恋及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感受,并随着时代的风俗背景蕴育而生。和服纹样极具装饰性,色彩缤纷,造型丰富,一件和服展开来后就像块画布,上面形象构图完整,花卉、人物、风景、动物栩栩如生。故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赏花幕”。
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慢慢把自然融入生活,形成了日本民族形同身受的自然观。因而,日本人很早以来就在文学、绘画、工艺、染织方面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吸取营养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厚的植物被运用得最多。春季多以樱花和梅作为设计的主题;夏季则以清凉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加以嬉戏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及其意象被较多地运用。
日本和服纹样中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想象出的一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纹样”。比如依据《源氏物语》中某些章节设计的近江八景纹样,是由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秋月这些故事中的场景凝练成的视觉符号,借纹样以寄托人的忧郁和寂寞之情。
同时,日本广泛引用中国元素。比如鸳鸯纹样,雌雄相伴,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夫妻和睦的象征。唐代的宝相花装饰纹样就是由牡丹或莲花为母体,借鉴众花形加工成的一种纹样。其纹样,吸取众花的特点,简练凝化。宝相花在日本盛行于天平时代,正仓院所藏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的背面为宝相花纹样。唐时流行的连珠纹也在日本大受欢迎。连珠纹是由许多小圆形连接在一起再组成一个大圆形图案。图案以动物形纹为中心,鸟、孔雀、龙纹等动物纹样运用得较多。比如法隆寺所收藏的四骑狮子狩猎锦,就是以联珠花纹为主题图案构建的。
宽平6年(894年),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尽管奈良时代日本服饰仍然保留浓厚的唐风色彩,但在此后的岁月中,服饰纹样逐渐迈向日本化。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日本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国纹样,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服饰纹样。室町中期以后,日本纹样出现了荷、罂粟、百合等以单独一种植物形态而形成的纹样。这些纹样开始广泛应用于能装束、小袖等装饰上。出现了诸如红白段花篮这样用完整的大朵纹样装饰的能装束。室町时代,海外民间贸易兴起,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金斓、缎子、纱绫、白绢等生丝和制品。此举促进了日本纺织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纹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西阵人模仿中国的蜀锦,生产出“唐织”。作为能装束的唐织,主要用于女演员的外衣上。其纹样多以中世以后的传统纹样和中国输入的纹样为主,用金银线绣出青海波、菱垣、七宝等,串联起来作为背景纹样,再通过四季花草等平安以后的日式纹样加以表现。桃山时代的和服纹样,一方面处于打破传统的重建时期,另一方面又在诠释古典,使得内在的传统注入新生命。此时的和服纹样恰到好处地对古典纹样进行吸收和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和服纹样有了新的发展。比如花筏纹样,巧妙地把樱花纹、旋涡纹和竹筏纹组合起来,给人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的感觉。奈良晒、美浓绢、下野绢、八丈绢等织物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和服的类型、色彩与样式。到了江户时代,友禅染的发明,更加丰富了和服纹样的种类。由于其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使得相应的纹样不再受到和服材料的制约,推动了市民衣着色彩的多样化。
结语
纵观和服的起源,发展历程,种类以及纹样的历史延续,可以发现自然环境,穿着舒适与美观,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均对和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和服既是外来先进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杰作。(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辛维金;吴铭日本传统染织纹样与其文化内涵[期刊论文]-纺织科技进展,2005(01)
[3]崔蕾,张志春.从汉唐中日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服饰对日本服饰的影响[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15(4):
论文摘要:水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由于降雨的时空及区域分部不均,造成了红塔区北片雨量丰沛,而南片干旱少雨的局面。由此造成了南片区需寻求区外补给及修建大量引提水工程,以满足该片区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现有供水设施、饮水安全及供用水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以水资源综合配置为目标,提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建设项目及内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
红塔区是玉溪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人口密集、工业集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而红塔区对水资源的需求,总体来说是水质性缺水,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节约,是红塔区对自身山水环境完善、发展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强化水资源的综合配置,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红塔区今后发展的根本目标。
水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众所周知,水如同阳光和空气一样,如果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生命的活动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更不可能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世界。水是动植物和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赖以发展的工业、农业及其他产业同样离不开水。水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脉”、“农业的命脉”,可见水在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激增,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重已从80年代初的80%降到目前的70%左右。各行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玉溪市地处滇中腹地,东北和北面接昆明市,东南和南面与红河州相邻,西南和西面连思茅市,西北靠楚雄州,全市国土总面积15025 km2,是云南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玉溪市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极少处于热带气候区。全市除元江河谷外,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处于1500~1800 m之间。境内河流主要分属珠江和红河两大流域(其中有极少部分属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57.924亿m3,折合1051.2 mm,比全省平均降水量1100 mm偏低,降水量中约有66%为植物蒸腾和土体、土表水体蒸发所消耗,只有34%形成径流。玉溪市水资源总量53.623亿m3(未计入境水量)折合径流356.9mm,其中地表水资源37.942亿m3,占70.8%;地下水资源15.681亿m3,占29.2%。
玉溪市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是玉溪市经济较为发达、创造国民经济产值较高的地区,是玉溪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内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被誉为“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同时,红塔区也是通往滇南和东南亚邻国的重要通道,无论在交通和贸易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滇中重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开展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按《玉溪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玉溪市主城区城市规划为:“一中心、五组团”。 “一中心”即中心城区,又称中心组团,含市区玉兴路、玉带路、凤凰路三个街道办处事和高仓镇部分区域。“五组团”即大营街组团,北城组团,春和组团,研和组团、李棋组团等五个城市组团区。玉溪市主城区规划的城市用地发展范围:即北至昆玉高速公路皂角营立交,南到玉元、玉通高速公路研和立交、玉通立交;东至龙马山、红塔山、徐家山、灵照山东部山地区;西到大营街、昆玉铁路及西部山地区,包括玉溪坝子和部分研和坝子,用地面积约193 m2公里。
红塔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42亿m3,入境水量0.6494亿m3,共计3.191亿m3。红塔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讫今为止,已建成小坝塘以上蓄水工程248件,蓄水总库容1.566亿m3,兴利库容1.226亿m3;引提水工程设施456件;总设计供水能力1.262亿m3,实际供水能力1.153亿m3;设计灌溉面积25.3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3.69万亩。经分析计算,全区水利工程设施现状年不同频率可供水量,平水年1.730亿m3,一般干旱年1.589亿m3,特殊干旱年1.422亿m3。由于降雨的时空及区域分部不均,造成了北片雨量丰沛,而南片干旱少雨的局面。由此造成了南片区需寻求区外补给及修建大量引提水工程,以满足该片区生产、生活的需要。
据统计,红塔区1994年~2008年共15年中,各类水利工程平均每年供工业用水量1633万m3,农业用水量6758万m3,生活用水量1718万m3(含牲畜用水在内),平均每年总供水量1.011亿m3。按照玉溪市委、市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主城区打造“三横五纵”交通网,构建“九龙四湖”景观,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精心的园林溪流动态水景设计,营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城交融”的高原水乡美景,使玉溪市民身居闹市亦可享受“小桥流水、碧玉清溪”的景观环境。而对玉溪自身山水环境系统的完善,成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玉溪城市化进程,改善玉溪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赋予城市动感和灵气,营造最适宜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造福于民,利及千秋的重大系统工程。
就饮用水来说,据调查统计分析,2008年底红塔区总人口39.8737万人(不含流动人口),其中农村人口26.7911万人,非农业人口13.0826人。全区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31.861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9.9﹪;饮水不安全人口8.0121万人,主要分布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29.9%。在饮水不安全的人口中,饮用水水质不安全的人口为7.2805万人,水量及水源保证率不达标方面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为0.7316万人。
通过以上分析资料统计,在此提出以下思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烟草兴市、生态立市、经济强市”的要求和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总体思路,“十一五”期间把玉溪市主城区建成全国生态城市以及红塔区区委区政府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率先在云南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分析红塔区,特别是主城区周边水资源的现状,用科学的发展观,合理配置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将红塔区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山川秀美、安居乐业的最适宜人居住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提供供水安全保障。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无论何种用途的供水,均应提倡节约用水。以农业用水为例,一方面农业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现象又普遍存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而先进国家已达70%~80%以上。我国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 kg左右,而先进国家为2 kg,以色列达2.32 kg。我国目前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措施的灌溉面积仅占总灌溉面积的2%,而有些发达国家占灌溉面积的80%以上,美国的喷灌、滴灌为1.65亿亩,占灌溉面积的一半。我国目前已建的防渗渠道工程为55万多km2,仅占渠道总长的18%。从国外和我国各地的实践经验看,凡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可获得十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巨大,通过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无疑是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目前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等不同类型,目的均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其中,相对于其他灌溉方法而言,微灌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节水灌溉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低压小流量出流将灌溉水供应到作物根区土壤,达到变土壤灌水为作物灌水,实现局部灌溉,精细灌溉,其水的有效利用程度最高,约比地面灌节水50%~60%,增产20%~30%,比喷灌省水15%~20%,但微灌的工程投资也高。我国自1974年首次从墨西哥引进滴灌技术,迄今已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九五”期间共发展微灌面积210万亩。微灌的方式也从最初单一的滴灌发展成为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渗灌等多种方式的灌水技术,主要应用于温室大棚、果园和花卉等高产出经济作物的灌溉上;部分干旱缺水地区利用窑窖蓄水,在大田粮食作物灌溉上也使用滴灌技术。目前,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理论并广泛使用的微灌技术主要有滴灌和微喷灌。就红塔区实际情况来看,在南片及缺水山区可普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据以上思路,红塔区在以后对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现有供水设施、饮水安全及供用水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以水资源综合配置为目标,提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建设项目及内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
具体来说,应遵循的原则为:
①以人为本原则:着重保障各水平年居民正常生活用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量的合理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全面规划原则:贯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的水资源供给方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④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区域水利发展和人饮供水保障中的突出问题。⑤优水优用的供水原则:对分质供水进行研究,提出分质供水的可靠性和可能性,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矿企业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及人饮供水按不同水质进行分质供水。
以上所提几方面原则,关键点在于规划设计阶段,在此阶段,对水资源的综合配置设计应融汇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和科学规范的设计意识,真正体现设计是工程建设灵魂的永恒主题,以达到经济有效的预期目的。就红塔区实际情况来说,目前根本问题是水质性缺水,而不是资源性缺水。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应注重开发与保护兼顾,加强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加强开发前的规划设计,以保护滴水如油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都市农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都市农业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尽快跳出政府主导的模式,强化我国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其盈利水平。
关键词:都市农业 商业化 模式 条件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都市农业最早出现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周边及其间隙地带,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我国的都市农业主要是在以前的城郊农业和所谓“菜篮子”工程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从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得到了普遍认同以来,我国的都市农业已经在许多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偏重于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注重经济效益,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跳出政府主导的模式,强化我国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其盈利水平,政府要为都市农业提供良好的市场化发展条件,全面推进商业化运作,才能使都市农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都市农业的产业特征
任何产业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其经营者能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否则它也不可能被称之为“产业”。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都市农业既能给城市、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能给其从业劳动者带来收益。都市农业是城市系统的一部分,都市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为了满足城市的需要,因此,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都市农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要进入市场交换,实现在市场上的流通才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和生命。例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花卉、蔬菜、水果,特别是不耐储存的蔬菜水果等等,都体现了都市农业市场化的特征。它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并使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是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农业自身是一个弱质产业,在生产上受土地不可再生的供给约束,消费上受恩格尔法则的约束。而且还要经受市场和自然两种风险,自身积累能力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流动具有趋利效应,因此当农业的资本收益率低于平均资本收益率时,是很难吸引优质资源和资本、人才、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进入农业产业的;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的低收益率,农村劳动力、资本会从农村转移出来,寻求更高的回报,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进一步乏力。
虽然都市农业是不同于一般传统农业的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毋庸置疑,都市农业仍然具有农业的多数特征。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都市农业能够满足市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休闲观光需求和环境保护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因此带有很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投入来弥补都市农业的正外部性。但是政府投入不能盲目,必须严格区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一般商品。完全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景观维持、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这一部分公共产品如果完全不包含任何商业性,则应该由政府财政等公共资源来提供。准公共产品主要指既具有景观维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稳定市民生活、保障战略供给、以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性、辐射性和扩散性等公益性要求,又具有一般的商业性盈利性质的产品。对于没有机会成本的产品只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但对于那些为了服从公益性需要而必须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的产品,则其机会成本的损失应该完全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并同样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
另一方面,一般商品绝不能由政府财政等来提供,只能享受政府对弱势农业的政策性扶持,和政府对于某些需要鼓励和促进的领域给予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补贴,但是这些倾斜和补贴必须实行严格的市场化运作,不能破坏原来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样才能使更多有实力和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体经营者进入该领域,参与公平竞争,提高生产力水平和都市农业的盈利能力。
都市农业的盈利途径
都市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教育功能、休闲旅游功能、创汇功能等多种功能,而基于不同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点都有所不同。虽然对于一个都市农业企业来说,这些功能可能同时具有其中一部分或者全部,但是为了研究分析的方便,下文将把各个功能分开来进行盈利点的分析。
(一)基于生产功能的都市农业
生产功能是指都市农业为都市居民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名特优、鲜、活、嫩的农副商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消费需要。都市农业不能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上,而是应该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深度加工和市场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特别要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促进高附加值商品生产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基于生产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主要包括销售初级农产品收入、高附加值收入和其他收入(参见图1)。
(二)基于教育功能的都市农业
教育功能是指在都市农业区内开辟市民农园和农业公园等,让市民及青少年接触农业、体验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在回归自然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乐趣,并接受教育。中小学生到基地不仅能体验普通农家生活,了解一些简单的农艺知识,而且能培养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由于基于教育功能的都市农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所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基于教育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主要有社会公共产品的政府投入、社会基金投入和教育服务的收入。
(三)基于旅游休闲功能的都市农业
休闲旅游功能是指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为都市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洁净优美的休闲、游览场所,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近些年,在都市区域兴起的“农家乐”、“农业旅游”、“市民公园”等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充分体现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发掘、拓展了农业的这些潜在功能,也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增进交流的好机会,使人们获得有益身心健康,是高雅、便利的融休闲、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场所和新方式。基于旅游休闲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主要有门票收入、提供各种服务、场地收入(餐饮、会展、宾馆等)、地产转让收入和其他收入。
(四)基于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
主要是指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实现都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归宿点是为了提高都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而现代都市,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度高,交通拥挤,废气多,噪音大,污水垃圾等公害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都市农业不仅要为人们提供鲜美的农副产品,而且还要为人们带来新鲜空气洁净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都市的一块绿洲和“绿肺”。基于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因此有三种提供方式:私人完全提供、私人和政府联合提供、私人和农场联合提供,三种提供方式的盈利点略有不同,私人完全提供则收入只有门票收入,私人和政府联合提供则收入除了门票收入还包括政府补贴和社会基金投入,私人和企业联合提供则收入除了门票收入还包括有偿服务的收入。
(五)基于创汇功能的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依托大城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自然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加快农副产品国内、国际间的流转创汇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都市农业一方面受大都市地区级差地租和劳动力成本日趋升高,以及外省市农副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农产品的非关税保护,这必将对传统农业产生冲击。因此,都市农业一定要在跻身国际、出口创汇中求生存和发展。基于创汇功能的都市农业的盈利点包括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收入、技术性劳务输出的收入、涉外宾馆、旅游等服务的收入等。
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的条件分析
都市农业要实现商业化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发展条件。
(一)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
因为都市农业的功能、组织和市场定位等都不同于常规农业,特别是都市农业产生的公益性效益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为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而且都市农业除了具有生产,还具有生态、示范、辐射等功能,创造出很多公益性价值。因此其商业化运作应既应该包括有商业价值的增值,又包括公益性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只有真正实现公益性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都市农业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因此需要一定的制度(例如非经济效益的评价、转化和再分配制度等)来与之配套。
(二)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
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其商业化发展需要政府和公众对其公益性部分的认同和补偿,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和公众才有相应的觉悟和能力;都市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等需要高投入,一般小农缺乏较大的投资能力;而且都市农业需要高端市场,只有当国民收入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产生一大批有需求和有支付能力的高端消费者。
(三)需要较高经营能力和相应的经营模式
如果说传统农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小农,那么都市农业的经营者就应该主要是拥有较高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应该有较好的经营能力,因为都市农业科技含量高、内容还包括休闲观光和生态环境等领域,面对的消费者要求也很高,因此经营者必须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相应的经营模式,获得较高的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赖涪林.现代参与式农业的发展条件与路径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05(2)
2.赖涪林,张汀汀.论我国都市农业的商业化发展[J].郑州全国都市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参会论文,2006
3.张放.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韩杰.社区商业投资模式构建研究[J].四川大学,2006
5.李娜,徐梦洁,王丽娟.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李莉.商业化、全球化与公共领域[J].西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