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

时间:2023-01-16 03:43:40

高中化学有机知识点

第1篇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第2篇

关键词:高三;有机化学;复习

高三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课程复习为主。与新授课不同的是,复习课的目的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为例,对上海新高考招生入学政策下的高三化学课复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高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高考考查方式

根据《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及其调整意见,高中化学等级考试中,“常见的有机物”约占20%,试卷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综合题中必须有一题是关于有机物的,有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化学涉及到的常见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重点是苯及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和酚、醛、羧酸和酯、油脂和氨基酸)。而在历年高考考察中,又偏重于对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的考察,以有机推断题为典型。

二、“高三有机化学”的复习教学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三化学课程的复习主要是围绕着“考点、重点、热点、难点”四个方面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学生要想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离不开对“考点”的了解,对“重点、热点”的掌握,对“难点”的突破。根据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特点和高中“有机化学”的考试要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方法与手段的核心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1.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好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为了提高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查找学生的知识盲点、难点及易错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就可以快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在复习“有机化学”知识之前,参考针对这部分知识的“考点、重点、热点、难点”,选编一套诊断性练习题,在学生做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精讲,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强化训练。这样,通过加强课内外衔接互补,学生的练就有了方向,教师的讲也就有了目的,省略了不必要的讲评,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也就多了,解题能力也会迅速提高。2.做到心中有教材,重视教材的重整与利用。从教材入手,跳出题海。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教材是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以教材为主体”,将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宽和加深,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例如:有机化学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往往附有实验插图和实验操作,这些实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新课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完成,且实验呈现的知识也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这些都要求学生务必掌握,也是各类考试的重点和热点。那么,在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用好教材中有关实验的素材呢?首先应让学生回归教材,结合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操作说明来了解相关实验知识:装置—操作—现象—方程式—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反应原理、操作要点、应用、常见问题)等。比如: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三个有机化学实验要使用到温度计:石油的分馏、乙烯的制备和硝基苯的制备。复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看书后,能将书上的装置图快速、简单地画出来,同时围绕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①装置中使用到哪些仪器?分别起什么作用?②反应需要什么试剂或原料?③实验产生的现象?④产物是什么?如何提纯?⑤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很容易通过课程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说明以及笔记等再现初始的学习情景,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较快达到复习效果。3.把更多的学科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三教学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乐于探索。这就要求把更多的思维方法融入课堂。比如,有机推断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教师选择历年来典型的试题,并跟学生一起总结一些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技巧,找到一些合理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常用的有机推断题的方法有:挖掘隐含,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善作比较,及时调整审题方向;巧标结构,善用信息数据分析;借用流程,储存提取有用信息[1,2]。4.利用思维图建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观点,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认知结构网络,而思维导图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的发生。思维导图是将纵横交叉、零碎易忘的化学知识逐步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立体交叉的结构体系,使化学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从而实现教材的“从厚变薄”过程。这种学习策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4]。在考试题目中,往往是把多个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某一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如:有机合成。该知识考查一般以有机推断为载体,要熟练地为目标分子设计出一个简洁、高效的合成方案,除了一些有机合成设计技巧外,还要能够正确、灵活的应用有机化学反应。对于学生来说,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多变,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经常会因为缺乏条理陷入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使得学生做题时总是忽略某些要点知识而不能顺利完成,造成学生听听都会,做做都错的局面。运用思维导图对有机物组成结构及其研究方法(官能团种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反应类型、根据合成路线等信息推断有机物、有机物合成路线设计进行总结和归纳,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4,5]。5.教学设计要优化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如: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做到最优化设计,同时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1)目标优化,通过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浪费时间、精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注重多元化、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同时要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2)内容优化,在内容上,要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内容,尽可能的避免教学内容或习题的“新、奇、难”,并把握好复习的深度;应有效地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要点:①角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高三有机化学的教与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知识探索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②坡度:教学内容要能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先简单后复杂;在能力要求方面,要有一定的梯度,以便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有所收获;③精度:要突出课程的主干知识,抓住重点;在练习内容设计过程中,精心挑选、改编或者设计习题,力求做到精练、精评,充分地发挥习题的基础性与导向性的功能。(3)教学方式优化,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条件,将被动接受式学习、独立自主式学习、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最优化,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如:基础知识、方法以及学科思想等。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充分激发和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小结

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化解“有机化学”这一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高三有机化学复习时,理念设计必须与上海新高考政策相一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钦忠.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8-40.

[2]吴翀云.浅析常见几类有机推断题的思维盲点及突破策略[J].化学教学,2016,(7):75-78.

[3]陈兴.例析有机推断题的技巧和方法[J].化学教学,2015,(4):79-83.

[4]宋睿.思维导图在高三有机化学复习中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5.

第3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求知欲 学习方法

浙江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五年多,经过五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改革的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作为一名多年教高三的化学教师,我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过程,对比旧版的高三化学,改革后的高三化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内容、知识点变化不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旧版重视理论,新版更注重生活生产实际。二、旧版注重知识点的教学,新版更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三、老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授者、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因为重视角度不一样,所以在高考时的方式、重点便有所区别,我就新课改下的高三有机化学教学略表自己一孔之见。

一、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有机物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化学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能力,一直以来是我们每个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为之思考、探索、实践的课题。学好有机化学对于每一位要参加化学高考的同学来说都非常重要。

二、新课改下有机化学高考的特点

在内容选择上,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选材新颖而又贴近学生实际。依托教材,注重基础,考题新而不偏,活而不难,突出化学意识的考查,能力与素质的检验。如近年高考中出现的工业染料“苏丹红1号”、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莽草酸等,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热点,注意用所学知识解释与生活、生产科技等相关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今有机化合物制品已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食品、化妆品、洗涤剂、衣料、医药、农药等,无不和有机化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如:人们用甘油保持皮肤水分,肥皂的制取与使用原理等。神秘的化学原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化学是当今世界无可非议的核心科学,而有机化学则是这一核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还从中学习到化学家们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研、学习精神。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上银镜反应分组实验时,我鼓励学生做出最光亮的试管作为纪念品,学生实验时兴致极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我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束了繁杂的无机化学的学习,学生对有机化学兴趣很浓。同时,所有的学生几乎又回到了同一起点,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机会,更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

1.顺藤摸瓜学习法

针对有机化学的“面”,我让大家顺藤摸瓜: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糖类(单糖、二糖、多糖)油脂(硬脂酸甘油酯、软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蛋白质。针对有机化学的“点”,我总结了一般方法:一个分子式(同分异构)结构(官能团)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我称之为顺藤摸瓜法。

2.模型教学法

在“乙炔”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先给同学们展示炔分子的比例模型,让同学们结合烯烃的知识分析炔的组成,然后由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再展示炔分子的球棍模型得出乙炔的不饱和程度,得出乙炔是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的不饱和烃。再由此结构推测其物理、化学性质。在苯等教学中,我也使用了模型教学法,同时结合常规教学法,效果较好。

3.组建知识网络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有机物性质各异,学生学习时感到难以掌握和记忆,但各类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寻找前后知识的联系,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如以结构—性质—制法的逻辑关系为桥梁,以官能团为主线,建立烃的知识网络图。在学完烃的衍生物以后,我让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列表总结。要求以典型代表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为基本框架,寻找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学生学习、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1.自学能力

根据有机化学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和指导教学方法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苯”这一节的教学,通过约15分钟的阅读,同学们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苯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等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强化了阅读搜索信息的能力,更提高了自学能力。

2.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具有的,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和训练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在高三有机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其分析能力的目的。首先学生应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具体的知识点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才会清楚地知道要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敏感地捕捉到从什么地方入手。对高三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训练是必要的,在设计题目时应逐步进行,先就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力训练,再逐渐综合,提高难度,达到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高考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就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科衍,高占先主编.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有机化学(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医学类专业 有机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3—02

有机化学是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它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药理学等课程)必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中属于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大量的有机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反应方程式、有机反应机理等等。在学习有机化学物质性质及结构时,许多有机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近,许多学生易混淆;而在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反应机理时,许多学生往往感觉非常吃力,这是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来自技校、中专和职校的学生,也有来自高中的学生。不同的生源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相差极大,他们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对如何在高职医学专业有效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展开讨论。

1 了解学生化学基础,因材施教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其中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其掌握的化学知识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对有机化学的认识非常有限;而来自高中的理科学生,其有机化学基础相对扎实。由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许多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不能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难,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对有机化学学习反感,产生排斥心理;而当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太简单时,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对有机化学掉以轻心,同样学不好有机化学。因此,在高职医学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要兼顾这两部分学生。笔者认为,在有机化学教学正式开始前,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交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做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在讲授有机化学时,对于跳跃性比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简单地介绍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又比如在每次课堂结束前,向学生介绍下堂课中涉及到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知识点。

2 保持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相对于其它化学学科,有机化学相对较难,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反应机理复杂难懂等特点。对于化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来自技术、中专和职校等没有高中化学基础的学生而言,学习有机化学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因为强烈的失败感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学好、学精这门课。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有很多。(1)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有机化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向学生讲述他们生活中常用到的洗涤剂,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洗涤剂拥有什么独特的结构让它有洗涤作用,它起洗涤作用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设问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势必激起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强化学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强调有机化学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关键。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目前市场上95%的药物是通过有机合成的有机物。如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可用于感冒发烧、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手术后止痛。对这种常用的感冒药的主要成份就是通过硝基酚钠还原成对氨基酚,然后再酰化制得的。

3 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1)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直观性、趣味性。多媒体技术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复杂难懂的有机物结构等。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时,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2)多媒体教学可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对于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教师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而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录老师书写的笔记用于课后复习。在传统课堂经常存在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现象,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甚至有学生因此而对学习有机化学产生抵触心理。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自主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要适当地记笔记,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并做积极的思考。课后学生可以复制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在课后即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再学习。

4 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也正因如此,教育部对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一要求,而探究性学习对于化学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学科中的某一个问题产生怀疑、设计解决的方案并实施验证并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探究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虽然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所有的有机化学课堂均开展探究性学习很不现实。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预留大量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进度,对课堂教学进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总体而言还是相对薄弱,还是要以打基础为主要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可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但是还是应以传统教学为主,为学习后续医学课堂打下牢固的基础。探究性学习适合在有机化学教学初始阶段,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探究性学习也适合在难点和疑点较多的章节开展,因为探究性学习能够引导学习积极主动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并吃透这些难点。

5 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思维

对于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而言,其化学知识水平几乎是停留在初中化学。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鲜有涉及,其学习的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初中化学主要是注重学习化学物质的性质,而忽略其结构,即化学教学工作者常说的“初中化学重性质轻结构”。因此,初中化学可以通过记忆大量的物质的性质而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有机化学,虽然它也涉及到许多有机物的性质,但是它更多地关心有机物质的结构以及有机物质之间的反应及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因此,有机化学学习要“重结构轻性质”。可见,有机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许多来自技校、中专以及职校的学生很容易就会照搬初中化学的学习思维,从而表现为学习有机化学时非常吃力。因此,高职院校医学类教师在开展有机化学教学前,要先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思维,从而让学生做到事半而功倍。同样地,教师在教学有机化学时,也要更多地从有机物质的结构入手,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6 培养学生归纳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策略

有机化学存在知识点多、易混淆以及反应机理复杂等特点。因此,学生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且学生已完全明白这些知识点,但是,如果学生课后不及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很容易又遗忘或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学好有机化学,更多的需要靠学生在课后进行总结。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要将归纳知识点的方法也传授给学生。对于有机化学,其归纳方法还是要从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出发。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要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一般是官能团)对比,对相近有机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特性进行归纳总结。比如,从乙烷出发,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知识点,如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及乙酸乙酯等。通过比较,可以非常轻松地记住这些有机物涉及的知识点。

总而言之,在高职医学类专业开展有机化学教学确实存在许多挑战。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师做到耐心、细心。教学前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化学基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通过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机化学学习思维以及归纳有机化学知识点的策略,相信可以有效地在高职医学类专业中开展有机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梅英,李献锐,倪瑞星.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2] 王建.有机化学教学面临的难题和解决思路[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3).

[3] 李红.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刍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7).

[4] 张正英.高职医用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应对措施[J].读与写杂志,2010,7(10).

[5] 尹宏月.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6).

第5篇

有机化学是化学知识中一个重要分支,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大板块。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学科思维方法。但在中学化学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如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类型及同分异构体,这部分知识涉及中学有机化学核心知识的绝大部分,内容复杂且多变,正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自然就很高。这就对有机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各种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最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学科学习方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些重要思维方法的渗透,如有序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提高化学思维能力。

虽然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但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注意诱导、启迪、培养和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不能离开知识,脱离知识的能力是不存在的。要有较高的能力首先要熟练所掌握的有机知识,然后,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但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教学中,抓住有机物的物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挖掘自身潜能,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和制法为桥梁,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除了以官能团的典型性质为纵向线索外,还有以反应类型(加成、取代、氧化还原)、与特定反应试剂(如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相同的反应条件(如硫酸为催化剂、水浴加热)、酸性比较等横向为线索,它们共同编织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网络。由于线索太多,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有序记忆,并配以强化的针对性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纵横交错,交织成网,便于学生有序记忆和应用。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形式。是将输入的一种信息转化为多种信息输出,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多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联系越多,发散越广。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储存的有机知识,将有机化学实际问题分解,迁移。转换,重组,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有机知识得以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了“多糖”内容后,会分析吃干粮时细嚼慢咽,在口腔中咀嚼时间长些,能体验到味道变化的道理;还可联系很多饮食保健的道理,如饭后不能喝过多的水,有些食物能帮助消化,有些食物又阻碍消化等,这样对淀粉的水解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有一定思考性、多角度联想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跨学科发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目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

3. 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有机物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习中要从物质结构特点的关系去认识性质的关系。如乙醇分子、苯酚分子、乙酸分子、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它们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烃基不同,乙醇溶液、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而乙酸溶液呈明显的酸性。再如,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苯则不能,这就是因为其分子中侧链受苯环影响的缘故;甲苯比苯容易取代,则是因为甲基能影响苯环的缘故。转贴于

蕴含在有机化学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很多,关键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依据事物的内在特征、外部条件综合考虑,灵活做出判断,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即有意识地从顺向思维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学生掌握起来深感困难。如果没有一条很清晰的主线将有机知识串联起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只会是零散的,解决问题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需要建立有机物网络系统知识。但在建立网络系统知识时,如果按照教材顺序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只会形成简单的重复记忆,学生兴趣不大;如果继续按照顺向思维建立有机知识网络,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因此,在形成有机网络系统知识时,教师可打破传统,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由最后学的酯类物质去反推以前所学的酸、醛、醇、苯酚、卤代烃、炔烃、烯烃、烷烃等物质,推断时紧紧抓住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这样做,学生既复习了有机知识,又巩固了由此及彼的反推能力。有机化学中的合成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在教学中,通过有机合成训练,使学生掌握“逆推”方法,打破通常的顺向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5.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习题课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将问题按照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找出问题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在有机学习中,除了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对中学有机化学有一个整体认识,能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6篇

关键词:知识治理;治理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志码:A

1、知识治理的起源与概念

(1)源于对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观点论争20世纪80年代,由知识经济学引发的知识运动引起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的反思,他们认为现有的企业理论不能对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企业本质以及多样化的组织形态进行有效的解释,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企业本质与企业组织等的基本问题。

(2)源于组织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 随着这些理论工具逐渐应用于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研究领域,便形成了的新的研究视角。组织中知识及组织关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理解,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分析企业内及企业间知识治理问题,以揭示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

(3)源于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在项目中的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成功的知识管理案例却不多,与知识管理项目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制度安排变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知识管理的动机和行为,这就提出了治理知识管理的问题,称为知识治理。

依据各自的理论基础,各国学者对知识治理定义了不同的概念,知识治理是指治理知识过程。即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治理,以最优化组织的知识活动,最大化知识的组织活动效益,如表1所示。

2、知识治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治理是一种制度或机制设计。根据各自的理论基础,学者Choi等提出了不同的知识治理机制。Choi以社会人类学为视角,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交换机制、合法资格机制以及赠与机制。交换机制(exchange)主要以经济价值为基础,以技术、专利等价值可以明确计量和评估的知识为研究对象,用协调价格的方式转移这类知识;合法资格(entitlement)是指在企业获得法律授予或社会允的资格下,从网络或是他人处获取某种知识;赠与(gift)则是指双方自愿交流并共享知识,这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Foss根据组织结构提出了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知识治理机制。正式的治理机制是指企业制度如激励机制和信息系统的建设;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则指企业的文化建设,包括网络群组与实践社群的建设。任志安由此提出了知识治理内核。他在Foss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治理的内核。即组织内应设置正式及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二者通过替代效应和补足效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组织的知识活动结果,实现知识治理的效果。

还有学者在进行知识治理的研究时选择了研究对象,在对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知识治理机制。如Peltokorpi等。Peltokorpi以项目型企业为对象,研究了一家日本制造企业。他们在研究了这家日企制造业的知识治理后,围绕着治理手段,构建了项目型组织知识治理机制,包含共享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共识型科层机制以及绩效测量与成果控制机制。Mahnke则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跨国公司的知识活动过程如知识流动、知识创造与知识治理结构选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3种形式为主的知识治理机制,即科层、共同体和激励。

从上面可以看出各学者提出的知识治理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各有侧重点,那么影响治理机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者主要从知识属性与组织特点两方面探讨了对组织机制的影响。

(1)知识属性的影响知识属性是指知识的基本特性,知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认知性与行动性、个人化与社会化等基本属性,同时也具有披露困境的特点。知识的维度影响着治理机制的选择与建设,学者据此进行了研究。

Antonelli等分别研究了知识属性对一般企业以及联盟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Antonelli基于公司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的假设,对治理系统进行了选择。当知识具有公共品特点时,公司应选择大公司、提前设置进入壁垒及内部金融市场等机制;当知识具有个人化特点时,共享应选择全球跨国企业、金融市场及知识外包的机制;而当知识具有地方性、集体性的特点时,公司应选择知识网络、共同体、合资企业等机制。Contractor等认为知识具有连续性特征是连续谱,同时知识具有复杂性、新颖性及可传播性等特点,他据此研究了知识的这些特点对联盟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他们认为应对合作伙伴的特征与知识属性进行匹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联盟治理模式。如当知识的社会化程度较强时,共享知识的一方不担心由于共享知识而失去核心竞争力时,便可选择契约联盟治理模式,这时知识吸收放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好的吸收知识。

Grandori等主要针对知识的差异性对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林海芬等总结出了不同管理阶段的知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治理机制选择表。如在发现问题阶段,知识主要表现默会性、高信息不对称以及高复杂性等特点,这时候沟通、权责对等、激励机制是较为适宜的知识治理机制;而在项目实施阶段,知识变现为高利益冲突性、高系统依赖性等特点,这时权威、标准运作程序则是适宜的治理机制。而Grandori则主要研究了知识的复杂性、差异性对组织内的通讯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影响。他根据知识复杂性高、低及差异性高、低4种情况的组合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机制,如当知识复杂程度和差异化程度都低时,简单的通讯网络就足以进行知识共享;当知识复杂程度低而知识差异化程度较高时,知识需要整合并需要知识执行转换者;当知识复杂度高而知识差异化低时,需要共同体机制;而当知识复杂度和差异化都高时,共同性失效,需要任务团队型。具体的组合方式,如表2所示。

此外,还有学者如谷峰等对创新集群知识治理进行了研究。谷峰以开放式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影响其知识治理的4个因素,包括知识特性、知识活动主体及知识的内、外生情境。这4个因素之间进行着重复性、动态性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开放式创新的过程。薛晓梅、孙锐认为创新集群的环境开放性强,更强调知识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因此知识的差异性、嵌入性及公共品属性越来越明显,也就影响着知识治理机制的选择及知识治理过程。他们认为知识特点与集群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着知识活动主体的合作动机和知识能力,进而影响着创新集群内知识活动过程,从而影响知识治理机制的选择,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可以看到,知识属性的多维性的特点影响到治理机制的选择和建设。社会化的属性并且不只适用于单个企业,而且对于联盟企业的治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为企业选择治理机制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内知识的特点。

(2)组织特点的影响

影响知识治理机制选择的不仅有知识属性,还要考虑组织特点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以便治理机制能在组织内顺利的实施。Grandori也分析了组织属性对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他用利益冲突这个指标代表组织属性,研究了利益冲突程度不同的情况下适用的治理机制,如当组织间利益冲突大时,价格和所有权共享的机制比较适宜,而共同体和任务团队的治理模式会失效。Nickerson分析并解释了各种组织形式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他们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分析单位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可分解问题和不可分解问题。不可分解的问题需要个人分享知识,但是分享动机受到人的认知性及自利倾向的限制,因此企业需要选择最优的治理机制才能促进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他们选择了3种对应的治理机制:市场、权威型科层和共识型科层,当问题是可分解的并且需要指导性搜索寻求解决方案时,市场机制比较适宜;权威型科层制度适合解决中等责任问题;共识型科层制度适合解决问题所得收益较高的情况。

3、知识治理实践

在已有学者对知识治理实践应用的研究中,以项目型组织为研究对象的居多,他们认为知识治理应立足于项目,根据项目的要求来设立治理机制,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管理的效率。下面重点介绍项目型组织中知识治理的实践情况。项目型组织是一种自控型组织,组织以项目为单位,将必要的资源按功能进行划分,各项目拥有独立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技术人员,仅和母企业保持弱联系,项目型组织可以是独立的公司或附属的子公司,也可以是为了大型项目而由几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项目型组织普遍存在于建筑行业、IT、咨询、广告等行业中,具有组织效率高反映迅速、各项目团队知识独特性、人才流动率大等特点。

Wai等分别以研究了项目型组织中的知识治理机制。Wai基于项目的组织为基础,分析了项目型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机制。他提出项了目型组织知识共享机制的维度,即多样化(personalization)与规范化(codification)、个人化(individualization)与组织化(institutionalization),结合工作性质与组织规模的特点,创建了适合知识维度与组织特点不同组合下的知识共享机制表。Pesel分别从组织知识创造流程治理和组织内外知识关系治理方面研究了项目型组织的知识治理,并提出了项目型组织的三种知识治理机制:结构机制(stmctual mechanisms),长远性机制(visionary mechanisms)及务实机制(prag-matic mechanisms)。

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课程;编程语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在教育阶段都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它作为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步入社会的重要工具,具有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广泛性。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都较为良好,通过采用有效积极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渗透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选择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各个项目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对学生自身整体创新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作用,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强化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翻转课堂的概念及其教学思路

1.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或是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消化,到实际课堂教学时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最终实现解答课堂知识难疑点和掌握课堂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前后顺序翻转。我国高校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翻转课堂这种新颖教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元素。

1.2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课堂教学模式大都相似,高校学生走进教室置身于课堂教学,由教师通过板书或是投影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下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教育需求,它忽视了在课堂上每一位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在课堂教育上的差异就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这时教师要想通过自身来解答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是很难实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推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思路就是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和吸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再由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专门讲解,实现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在课余之外还能随时随地通过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知识的反思。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现状

2.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缺乏

根据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都顺应了教育改革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和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上高校课时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完全解释,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一对多教室式教学转变为现在的一对一机房式教学,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方式,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中的实验研究

计算机教师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为了更好凸显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作用,选择JAVA编程语言这一知识点进行具体翻转课堂教学。在传统JAVA编程语言课程设计上,一般都是教师将教学任务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自行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演示以及学生实践编程三个主要阶段。然而由于学生在实际JAVA编程上缺少经验,导致其在编程中易发生各种问题,再加上缺少课余之外的沟通交流,积压越来越多的问题,很难达到的预期计算机课程目的。在这样的课堂背景下对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实行翻转课堂具有实际意义。

3.1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点的责任,还要准备课前计算机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资料,为了提高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效果,课前准备工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首先,翻转课堂需要一个完整课堂学习系统作为依靠。通过对知识点课件或是视频的准备和管理掌握教学任务的进度,并收集学生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信息,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实现监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其次,翻转课堂还需要充分的课前学习资料作为基础。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在充分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计算机教师通过自己制作视频课件或是在网上选择适合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的视频,再加上课前收集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准备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文字资料,完成一整套的翻转课堂课前准备。

3.2JAVA编程语言知识点利用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设计过程

在实行翻转课堂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对于JAVA编程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排序,对于掌握程度熟练的学生可以安排实践任务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并在实践中担任比较重要的领头作用,在锻炼学生们相互合理安排分配任务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创新能力,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在观看课前视频课件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较为薄弱的部分进行专门学习,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视频课件之前,优先系统复习巩固最基础的知识点,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完成翻转课堂的实践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相关视频课件进行学习。在JAVA编程语言课程最开始时要求学生确定编程项目并清楚自身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制作课前视频课件时候应针对知识点的实践作用来展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基础强或是弱的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视频进行预习。进行实际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检测、课堂讨论以及课堂总结三部分。在课堂检测部分,教师可以针对理论知识或是实践知识选择通过笔试或是问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以实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一些问题,在JAVA编程语言设计中的用户管理删除系统功能,学生在设计时往往会选择直接删除,但是这样的行为在JAVA实际编程中是错误的,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一部分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总结部分,教师通过整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体构建和巩固,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知识点。通过翻转课堂在JAVA编程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以前在传统计算机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翻转课堂上几乎不存在。对于实行了翻转课堂的班级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都明显高于未实行翻转课堂的班级,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4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转变

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结合了不同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中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的互动性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与学的转变。

4.1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的转变

翻转课堂的互动性使得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趋向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和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主体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相关课前和课中课件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之后亲自制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不足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或是表情来获取学生接受知识点与否,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基于计算机课程的高实践性特点,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和课中知识点的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不易发现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4.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学的转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课堂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课前的主动预习、课中的主动谈论以及课后的主动巩固知识点,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更好发挥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效果,学生之间还能通过互帮互助机制促进知识点的交流学习,建立专门的课题讨论群,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作业的提交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5结语

终上所述,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整体水平提升,还顺应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进步发展。在进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发挥翻转课堂在实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55-58.

第8篇

现将一道原创有机化学试题展示如下,命制思路与各位同行分享:

例题:增塑剂,又称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但有不法商家为了增加饮料流动的黏稠性,让饮料看起来很黏稠,有果胶的饮料质感而向其中超标添加塑化剂,但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其中的主要品种之一。根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分子式______;

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1mol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可以消耗_______mol的NaOH,并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3.写出丁醇的所有同分异构体_____,并推算因虚框外的原子团异构形成的异构体有________种;

4.若检测饮料中是否含有塑化剂,可以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仪。推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中显示有_____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5.写出邻二甲苯和乙烯为原料制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及反应类型。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提示:已知两个醛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身加成,并发生如下转化:

分析: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化学有机试题可知,关于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其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对考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查,侧重于对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基于新信息题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故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对有机化学内容的考查以这类题型为主。这类题的背景是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知识或新方法,要求考生通过自学,迅速接受新信息,运用新信息,还必须迁移已有知识来解答新问题。这一类题提供的背景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有机化学新成就(新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二是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有关知识;三是环境、健康、能源等应用性知识。解这种试题,考生必须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本题的中心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来自于媒体所广泛曝光的台湾塑化剂食品问题,同时也是《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资料卡片(P105)中关于增塑剂的毒性介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课本。着力考查学生阅读有机合成方案、利用题设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接收和处理的敏锐程度、思维的整体性和对有机合成的综合分析能力。本题涉及有机物性质及检验、有机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推理和书写,还有合成路线流程图设计与表达,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综合分析,是一道体现高考命题方向、体现STS新课程理念的开放性有机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第9篇

摘 要:在计算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军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文章将目前军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和五大模块,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军校学员实际情况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及网络的迅速崛起,信息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在战斗中起着决定胜负的主导作用,现在乃至未来的战争毫无疑问将是高度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化战争[1]。如何提高军校学员的信息化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战争,是军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课程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是信息类课程的核心,对培养学员的信息化素质和实战化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聚焦实战化教学,优化计算机课程的体系结构,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部队院校乃至全军关注的热点话题。

1 军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体系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组成,是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2];课程则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来看,部分军队院校计算机的课程设置虽然几经优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衔接性较差;课程设置层次不分明,导致教育层次不明确;与学员所学专业课相联系的课程较少,学员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使学员系统、完整地学习计算机知识,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学员学习心理分析

在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由于部分专业课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导致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加之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军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起点变得很低。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员畏难情绪越来越重,不敢大胆质疑,不能挑战难题。最后,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和学员的学位证直接挂钩,学员比较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和题目相对固定,导致学员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试心理严重,不能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不利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

2 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2.1 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有两个目标:一是扩大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应学会的技能、应培养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应用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两个目标出发,军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军事应用中面临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学员的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把聚焦实战化教学、军事化教学反映到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中来,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计算机课程的体系模式

计算机课程门类丰富、科目繁多,侧重的知识和技术各有不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将全方位覆盖和突出侧重点相结合,把计算机课程学分为3个层次,见表1:第1个层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体学员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进行计算机文化的科普及初步应用的基础教育;第2个层次是初级应用层次,是合训学员必修的基础课程,包括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提高学员在军事领域和岗位任职过程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3个层次是高级应用层次,属于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遵循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的“三性”原则,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甄选选修课科目,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模式[3]。

3 计算机课程的课型化分类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3.1 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课型化分类方法

文化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和综合应用这五大模块,虽然侧重点、知识层次、培养目标都不相同,但是每个模块的课程中都包含科普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概念规则类知识、程序设计类知识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可以将计算机课程大概分成以下4种课型。

1)科普类。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课程都包含了科普类叙事性知识,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及软硬件的发展历程等。该类内容大多是文字性内容,不需要学员死记硬背,旨在让学员了解计算机文化,掌握计算机基本常识。这类知识的课型归为科普类。

2)概念规律类。

程序设计语言是每个部队院校都会开设的课程,各院校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C++、Java等)。虽然每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知识点与知识内容都不尽相同,但基本概念与语法规则都有互通之处。这种知识需要学员建立系统的、立体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单纯靠记忆来掌握。这类知识的课型归为概念规律类。

3)程序设计类。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涉及的知识难度相对较高,对学员来说,如果没有学好计算机语言的编程方法、算法逻辑、设计思想、思维方式,就等于没有学好这门课程。例如C语言中,基本程序结构有顺序、选择、循环3种程序结构,不同的程序结构又扩展出抵蹬判颉⑴帕凶楹稀⑹学运算、矩阵运算等多个算法。这类诸如算法的知识点需要学员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拥有创新能力。这类课程归为程序设计类。

4)高级应用类。

对于诸如数据库管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等课程,侧重于培养学员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属于高级应用的课程层次。这类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也需要学员拥有较强的信息查阅能力、搜索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类课程归为高级应用类。

这种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分类的方法叫做课型化分类方法,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定位教学内容所属课型及该课型适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更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更好地改进教学设计,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课型”并不是按照诸如选修课与必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等方式来界定,而是在总体把握全部科目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完全从教学内容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教育层次等因素进行综合界定,这种界定方式使课型的定义更加细化、精准,更能全面地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

3.2 计算机课程的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

应将计算机教学体系架构下3个层次、五大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先逐个再整体的分析思路,仔细梳理每门课程的内容,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然后从全局的角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分类,找出特点相似、相同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课型的界定。在课型的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层次、学员的前期课程、学习基础等因素,使教学内容的界定更加科学和精准,以采取更加合理、适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以下就不同的课型分类分别介绍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科普类。

科普类课程知识点文字叙述性较多,不需要学员死记硬背。为了防止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该课型的教学模式在于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宜采用兴趣驱动法,寓教于乐。例如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这门课程中,可以“如何组装一台自己满意的计算机”为授课主题,结合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将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接口类型等概念化、文字化的知识点与学员的兴趣结合在一起。

2)概念规律类。

概念规律类课型的特点是内容或知识点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内容的文字叙述较多,但都是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学员们牢记于心。该课型的教学模式既不能让学员感觉枯燥乏味,又要求学员深刻理解并牢记知识点,宜采用思维导图法教学。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指针与数组往往是学员们最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内容,可以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其进行学习与记忆,见图1。

3)程序设计类。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型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对于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而言,灵魂是算法,一个好的算法不但能体现编程者对语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并且会大大提高编程的效率。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对学员讲授程序算法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将某个算法通过提问、举例、证明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的话,学员只靠机械式记忆,学得慢、忘得快、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对于该类课程,宜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进行教学。以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在讲授排序算法的时候,教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提前发放问题资料让学员自己讨论与思考所有可能的运算方法,教师在头脑风暴中仅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更多的问题与知识点交给学员自己讨论,讨论过程中要坚持自由畅想、互补改善的原则,教员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级应用类。

高级应用类课型在课程分层中属于高级应用层次,大多数为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对于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重学员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为例,针对学校油料管理专业的学员,在教授数据库基本知识内容之后,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先将某总队使用的加油信息管理系统展示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讨论,分析该系统信息库优点与缺点,然后下达集体任务,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加油管理系统数据库,让学员利用课下时间查阅与搜集资料,利用课上时间组织任务的讨论与实施,并将此任务作为大作业进行结课考核,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武警部队担负着处突维稳、反恐突击、抢险救灾、应急保障等复杂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加强学员信息化处突维稳的能力。在军校,学员必须从基础开始,扎实、有效地学好计算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5 结 语

军校学员不同于地方大学学员,因此改革后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要符合军校学员的特性,教学体系方法的改革应该是高效的、具有创新性的,这样才能适应军校教学的发展要求。今后,我们仍要总结实际教学经验,逐步摸索出新的、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

第一作者简介:霍柄良,男,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何秋燕, 范萍, 钟诚. 浅谈军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2(11): 48-50.

第10篇

一、溯源课标、对比考纲,三点定位、锁定重心

参阅高中课标与2009~2011考纲及考试说明,无论是考试的范围、内容还是要求的层次,连续多年无变化。以三点为结合总结出在高中化学的必、选修学习中是以了解为基准,以提升认知程度,达标理解、掌握与应用为目标,既培养科学素养,又提升侧重倾向能力,真正实现课标、考纲、选拔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上寻找其中的相关联系,凝聚了解层次、理解层次和综合应用层次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在密集知识点的联系中拓展出知识网络,而不是在大网中去捕捉小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点带面、挖掘内涵,对比分析、推波助澜

(一)从考查内容与形式的卷面分析中建构教学策略

1. 从有机试题的结构特点和考查的内容看:选择试题中着重性考查主要体现在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间隔2008年共计四年﹚、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特征﹙2008年﹚、官能团特征性质应用除杂﹙2007年﹚、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2008~2011连续四年﹚。

教学策略分析:这些知识点的扩散说明很多知识点都可以成为有机化学考试的“热点”。因此,在复习时要夯实基本知识,既要做到全面掌握,有备无患,又要注意重点突破,内涵关联。

2. 从考查的要求看:以知识迁移理解层次为多。必做试题兼容性考查突出体现在有机物化学用语的表示,即化学式书写、有机方程式书写及透视燃烧、氧化还原等基础知识﹙尤以2008~2010年、第13个选择题目、2010年第7个选择题目、2011年第12个选择题目、第27个必答题为代表﹚。

教学策略分析:试题特别强调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那么,教学中就要突出这个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中以一题多解、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参与讨论与研究,敢于质疑,这个过程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3. 从命题的视角来看:无论是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是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高考试题均根植于教材之中,但考题往往依托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科技新成果进行有机物各方面知识的考查。

教学策略分析: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种难度的试题时,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训练关注热点问题:食品安全、核辐射引起结构突变、天宫一号发射、诺贝尔化学奖的涉猎领域等系列推断形式。

4. 从试题选做模块来看:选做试题中更能集中表现在主干知识:官能团的转化、化学计算、性质迁移、基础知识的测试上。

教学策略分析:归类专项总结做好对模块特点的系统分析,尤其是选做模块不要报有“押宝”的心理,一定要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自己能力所及,并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际高考中能够不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5.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常见的主要错误有以下几点:

(1)审题不仔细,没按题目要求准确作答;(2)结构简式的书写不规范:(3)书写方程式时未用结构简式表达,丢产物,忘了配平或注明反应条件等;(4)化学用语书写错误:如烯、苯、醛、酸、脂和酯等书写错误;(5)对一些复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则很难完整写出。

教学策略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强化来克服,对于各别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个别指导来解决,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强化学生基础能力,弱化学生心理畏惧。

(二)通过五年试卷数据分析,建构教学策略

在高考卷面分析反馈中,我们会看到两组数据:①考生选做有机题目的变化:2007年24%左右,而2008年却仅有18%左右;②必答题目中,选择题每小题6分。2007年第7道选择题:同分异构体考查平均3.9分;第8道选择题:利用性质除杂平均2.7分;2008年第8道选择题:分子结构考查评平均4.758分;第9题;衍生物性质平均2.262分;2009年第8道选择题:有机物命名平均4.674;第9题反应类型平均1.71分。数据分析:两道必答选择题难度中等至偏上,完全可以达到满点,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我国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市场日益加剧膨胀,计算机人才需求大幅度提升。为了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设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系统化的优化与整合,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科学有效的计算机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

1 课程设计模块化,深化综合适应社会能力

模块化教学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灵活性、易操作性、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是将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整体知识,科学系统地进行分解,呈逐个独立的知识点,根据教学模块中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进行重组与整合,而形成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实验实训环境、课程开发模块课件、教材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知识脉络。由于计算机行业本身具有日新月异的不断更新地特点,模块化课程设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与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保持同步。因此,模块化课程设计的适应性强、易于调整等特点,使计算机教学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既顺应了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又可以构建使中职生形成职业实践能力的课程模式。例如:针对于现在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一个或多个的网站,在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网站建设分解为:网站主题的确定、搜集、整理材料、网站规划、选择开发工具、网页制作、网站测试、网站上传、宣传推广、更新与维护九个子知识点,教师再根据九个方面根据制作顺序逐一指导完成。

2 课程设计网络化,增强网络E时代意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网络化,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学也是用,既是理论学习,也是实践操作。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内容的课程设计网络化,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进行QQ群通知、E-mail电子邮件上传课程预习附件,搜索海量的网络资源补充知识信息,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练、考、总结”五位一体课程设计,将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实践操作得到强有力的考量,使课堂教学在实用性上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将教师的专业教学设备与学生人手一机同置于教室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现代化的“教”与“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所需要的操作技能提供了实训平台。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是:首先要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电子参考书、参考知识链接提前公布到QQ群或者发送到电子邮箱,供学生上课前预习,将发现的问题准备好,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广播软件,在强化基础训练知识的同时,将教学难点与重点做细化分析与操作演示播放,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通过讲解、正确引导、师生互动与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实际操作示范,从理论知识延伸到Photoshop实践操作,再从实践操作中证实理论知识。然后根据所学内容把学习要求、学习目的与实习步骤等注意事项重申,给学生布置出实际操作学习的任务,可以独立或者是分组完成,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课程设计工学结合,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将工学结合模式纳入计算机课程设计中,既符合计算机行业的一个职业标准的要求,又非常具有实用性。中职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技术能力人才。当前计算机时代的背景下,中职学校都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实验房,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将专业课程资源利用起来,力争“计算机教学学以致用在计算机上实践。”例如:在计算机课程设计中在讲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后,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学生分配为学校设计网站和维护、构建学校的网络平台、联系多家企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一些应用软件开发、2D、3D平面设计等项目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计算机房,大家共同探讨研究学习,使中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得到应用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学校可以联合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将到企业中实训规划到课程设计中,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聘请企业计算机工程师把经验讲解到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计算机上为学生进行实操演示;学校和企业提前预约好时间、地点和环境,制定好一系列工作任务,让学生到企业环境中体验工作,增加实战经验,还可以巩固所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在不断地实地训练中不但可以学到更适合于到岗后的职业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实现了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无缝对接,在计算机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技术日新月异,需要思想意识的实时更新,只有将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名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能融专业性与能力性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以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计算机人才为衡量标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为教育核心,着重于模块化、网络化、工学结合的三种设计方式,才能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认真地分析,发挥出独特的创造能力,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条件,让学生拥有可以胜任到岗后的职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顺利适应时展需求,既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就业,同时可以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特色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隆平,石绍军,田伟军.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08).

[2]张国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技能课程的探讨[J].职教研究,2012(01).

[3]戴琪瑛.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方案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4]李淑晓.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职业,2010(02).

第12篇

一、知识可视化概述

(一)对象:知识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可视化的目的、对象都是知识。所谓的知识,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过大脑思维的处理,形成了形象的或者意象的信息、数据、价值等一系列社会化的符号。而且这还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在面对问题中对此作出的判断和提出的解决方法等。(2)从认知角度上讲,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不是直线型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螺旋式的动态形式。知识对学习者来讲,它也可以看作主观事物的特征与练习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将其定义为一种普遍的原理和具体事物的回忆,这是因为知识的碎片实质上是由数不清的片段信息构成的,容易长时间地储存在记忆之中。

(二)目的:改善知识表征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对知识的表征进行解释,其实就是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不仅如此,而且还通过一些符号来表现所要需求的知识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知识表征是知识的直接存在。

二、机械专业教学中知识可视化应用模式探究

(一)机械专业教学的特点

?C械专业教学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的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机械基础中,重点的传动结构、轴系零件等无一不是来源于企业实际,这也为知识可视化的实施提供了资源。但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处于以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学生们处于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不浓,无积极主动性,主要通过背诵和做作业、习题完成学习过程,学习效率明显低下。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成绩不达标,主要存在原因是课程知识抽象,不便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容易遗忘。

(二)机械专业知识可视化应用的状态分析

目前,在职业教学中,机械专业课程知识可视化应用程度不高。绝大多数学校受控于师资、教学设备等的限制,未能很好的开发出对应的高品质、高质量的课件,普遍采用以PPT为主的教学课件,其知识可视化程度较低,不能适用新时期教学需求。随着3D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知识可视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多数学校也完成了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前期准备,为知识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知识可视化与机械专业课程对接的接合点

第一: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动手能力的对接。机械课题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联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设计装拆仿真教学机械等,是知识可视化与机械基础课程对接的关键点。仿真教学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可以实现在多个教学知识点的体现,例如机械、机构、机器、零件的设计,可以从一个机器分解为多个机构,再分解为多个构件、每个构件再分解为多个零件。通过分析对比,可以使学生迅速认知不同概念的区别。螺旋传动、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零件等,通过仿真拆装,可以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可以使学生获得90%的认识。第二: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的对接。机械专业课程中,发挥课件的作用不容忽视。信息化技术的融入,使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能使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及相关教学内容变成老师容易讲解、学生容易接受的动画、视频、PPT等,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及手段。例如齿轮传动中渐开线的形成、齿轮传动的啮合过程等,都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技术,让知识变成可以看得见、易理解的内容。如齿轮传动的啮合过程,实际齿轮的啮合过程中,通过缓慢的啮合过程回放,形成啮合点、啮合线,进而动画引导出实际啮合线、啮合角等知识,让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变得生动活泼,简单自然,实现了教学的难点突破,重点加强,节省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梳理了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的经验上首次提出了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可视化方法工具表,该表格总结了一些常用的知识可视化方法,参考了教育领域中广泛认可的布鲁姆教学目标(修改版)中知识维度分类的知识分类模型对机械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再将收集到的知识可视化方法按照这些类别进行组织和分类。最终所形成的知识可视化工具表为使用者在知识可视化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便利,解决了可行性调查中出现的工具选择困难的问题,促进了知识可视化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发展,理清了知识可视化促进机械专业教学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虽然知识可视化应用于机械专业教学已经有部分学者做出粗浅的研巧,但是本研究从详细阐述知识可视化理论基础出发,结合文中提出的知识可视化方法及机械专业的特点和该专业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机械专业教学的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扩大了知识可视化的应用领域,为其在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