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10:1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系统开发可行性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现代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处理业务以及存储大量的数据。也迫切需要对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全面的审计,以分析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IT风险控制,保障各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降低信息化风险,提高业务运营的经济性和有效性。IT审计虽然区别于财务审计,运营审计等常规审计,但其审计方法论仍不可能脱离常规审计所用的方法论。也就是必须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计划等等均需进行清晰阐述,并在实施IT审计后,出具具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的IT审计报告。
一般来说,实现全面的IT审计,应当从审计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领域、审计对象及组织层次来开展。
一.IT审计范围
进行IT审计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管理组织与制度;2.项目管理流程规范性 ,包括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与上线管理;3.基础设施及运维管理;4.信息安全管理;
IT审计涉及的应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生产系统;2.营销系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
IT审计涉及的组织层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高层决策者;2.中层管理者;3.技术部门员工;4.业务部门员工。
二.IT审计具体实施
ELC(entity level control)控制。关注客户在IT治理方面的相关组织架构是否合理,管理制度是不是健全,具体的审计程序就是获取客户的组织结构图,及一些比较虚的总纲类的书面管理制度如《IT管理制度》等等。
系统开发和变更。关注系统开发和系统后续变更实施中的控制,具体的审计程序首先就是获取系统开发及变更相关的管理制度,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如调阅《系统开发制度》《系统变更管理制度》,二是关注系统开发过程的合理性,如是否经过了需求提出、可行性研究、领导层审批,系统上线之前是否经过了充分的测试,获取一些内控痕迹和表单,如《××系统需求报告》、《××系统可行性报告》、《××系统立项审批单》、《××系统单元测试报告》、《××系统集成测试报告》、《××系统上线审批单》,《变更审批单》,采取抽样后穿行测试。
操作系统及数据库控制。关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控制,如登录时密码控制强度、敏感操作的权限分配、日志的保存。
应用系统控制。关注应用系统控制的合理性。如银行使用的综合业务系统(有的叫核心业务系统)、国际结算系统、大小额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等,关注其安全配置和用户权限。
接口控制与信息安全。关注其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组织级的网络管理的相关制度,如防火墙的架构,内外网分离程度等。
三.IT审计依据
IT审计依据的来源基本上业界都有很充分的理论依据以及最佳实践,以下IT控制标准、法律法规、行业最佳实践都可作为IT审计的依据。
IT标准、规范及最佳实践; 企业内控框架-COSO;IT治理-COBIT、ISO 38500;IT规划与架构设计-Zachman、TOGAF、FEA;IT应用系统开发与运维-软件开发规范、CMMI、ISO9126;IT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网络、主机、安全等设备管理规范;IT服务管理-ITIL、ISO20000;IT项目控制-PMP、Prince2、项目监理规范;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ISO27002;业务连续性计划-BS25999、ANSI/NFPA 1600;IT应用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及输出控制;IT资源协同-EAI、SOA、共享中心等……
目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正常运营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信息科技在有力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也愈发突出和集中,信息科技风险控制已成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IT审计作为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日益得到银行业管理层的关注。
IT与其他如财务审计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审计框架是否全面。审计过程仍遵循常规审计步骤,包括审计策划、审计准备、审计对象调查、实施审计、审计发现复核及沟通、审计报告六大步骤。
关键词:软件工程技术;数据库;设计;作用
数据库设计需要依据很多的现代化信息条件,在数据库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并且也包含多种知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严谨的物理结构以及逻辑结构,只有有效衔接二者,才能让数据分析更加准确,但其灵活度、效率偏差,需要利用软件工程技术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就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软件工程技术的简单介绍
(一)基本内涵。某种程度上来说软件开发其实就是“高层概念”到“低层概念”的映射,从而实现高层处理逻辑向低层处理逻辑转变。而对于大型软件系统而言定义就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大型软件开发包括有关人员、技术、途径以及成本和进度的方方面面,从综合的角度来说,软件工程是一类可以满足客户要求并以工程、软件产品为对象的学科,主要应用了工程管理以及计算机理论的主要原则,囊括了设计模式、数据库以及程序语言设计等多方面。
(二)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阶段。软件工程技术早期主要为瀑布式开发模型,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为螺旋式的迭代开发,到现在软件工程技术敏捷开发的方法,软件工程技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另外,在不同时期研究软件工程技术时都要遵循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并通过合作的形式提高软件生产率的原则,推动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学者根据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历程总结出了多种软件开发的方法并产生了软件工程学,但软件工程学的出现并不代表软件危机的结束。由于软件工程自身理论性强、实施方法局限大等特点,使得软件危机依然存在于生活中。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的思想和方法,例如软件再用、软件自动生成器等,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软件工程技术逐渐向自动化、标准化转变。
二、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
就当前来看,许多系统的开发与使用都与数据库分割不开,数据库主要作为数据的处理技术所存在的一种形式,开发数据库也是绝对存在的一个过程,因此才会产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对此系统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定义视图,并且提供了较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从而对数据的安全以及稳定发挥做出了较大的作用。鉴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重要作用,再利用其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一对一关系原则,在软件开发之后以及其运行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维护是无可厚非的,为了⑹据的维护变得简单且便利,在设计数据库时必须避免大且杂的设计观念,在设计时,必须牢记实体与实体的联系,以此将信息分散并将工作效率提高;二是避免规范以及重复命名原则,不重复主要是为了将冗杂的数据减少,而且必须对数据保持一致,每个外部关键词与表之间都必须设置相对应的关系。
三、软件工程技术在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
(一)分析其可行性。该阶段通过分析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控制技术,从经济、技术和操作方便性几个方面对数据库进行考察,以初步估计能否完成数据库设计的任务。该阶段应当将分析结果记录下来,整理撰写可行性报告,之后设计程序框架。
(二)制定开发计划。如果前阶段的分析有很强的可行性,分析员将要开始制定该项目的开发计划。项目开发计划应当包括系统开发团队的人员构成、人员分配、项目开发进度、验收方式和验收标准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等。此外,用户界面对数据库的开发非常重要,美观、友好而方便的用户界面才能被客户接受,在项目开发时也应当将界面设计考虑进去。
(三)分析数据库系统的需求。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分析,包括对数据的需求分析、对系统性能的需求分析、对运行环境的需求分析等。该阶段通过对数据库的需求进行分析,以了解建立数据库软件需要的配置标准和运行环境,为数据库的开发提供标准和参数。
(四)数据库设计阶段。数据库的建立和设计是数据库系统的重点内容。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果直接受到数据库设计质量的影响。一项优秀的数据库软件系统不但能简化运算方式,提高运行效率,还能帮助数据库使用者简单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有利于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同时,数据库设计的基础是需求分析。首先应当设计数据库的概念和结构,总体上把握用户需求,并据此绘制系统实体联系图。然后应当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把概念中的E-R图转化为计算机语言,与DBMS系统相适应,把实体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表与表的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数据库设计中软件工程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软件工程技术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已日趋成熟,并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工程是伴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进步性,在软件工程技术使用中需要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的提升软件的使用和生产效率以此更好的推动整个软件技术的大跨步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整个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库的使用和开发,提升科学技术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查询、输入、存储的一项计算机系统,该学科集合了计算机、遥感、地图学、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按照用途与目的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其它各种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国家和省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各种专业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又包括土地管理、交通、城市管线、城市勘察、城市规划等信息系统。上世纪90年代以来,GIS在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商业界、科学界、技术界,以及在经济、社会、管理部门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使用。认识和解决当前GIS工程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对于GIS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GIS工程建设发展概况
GIS工程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其投资高而见效慢、用户需求迫切而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而建设者素质良莠不齐等特点,决定了其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相比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GIS工程建设虽然发展比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已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专业队伍和学术组织,并在在GIS产业化发展、生产应用、软件开发、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成绩也比较优异。(1)起步阶段:从1970年开始,我国逐渐在遥感技术、测量、以及制图等领域内,应用电子计算机。由于全球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在1974年,我国引进了美国地球资源卫星图像,大力推动了我国影像解译,以及遥感图像处理工作的开展。通过不断努力,我国测绘局系统在地形测图工作和航空摄影测量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为GIS的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提高了可靠的依据,另外,机助制图、解析和数字测图、数字高程研究和使用也得到了同步发展。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执行“六五”、“七五”计划,遥感应用得到广泛推广,此外,GIS也开始了试验研究阶段。在典型试验中,其研究包括:分析算法、应用软件的开发、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建设、以及数据规范和标准等。在专题试验和应用方面,基于全国大地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建立1:100万国土基础信息系统和全国土地信息系统,1:400万全国资源与环境系统以及洪水灾情预报与分析系统等专题研究试验。城市建设、勘测、规划等部门认可了辅助城市规划的各种中小型信息系统。(2)发展阶段:在1990年左右,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GIS的全面发展。国家测绘局取得了全国范围内1:25万比例尺数字地图,并建立了数字化测绘信息产业以及空间数据库。遥感应用从典型试验逐步走向运行系统,机、星、地一体化水灾监测的实时系统已通过“八五”和“九五”两个五年计划的攻关而走向运行,从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上自动/半自动模式识别和提取特征,能一直持续地提供几何和属性数据给GIS。结和国家在“七五”期间所建立的交通运输、统计、以及企业管理等数据库,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建立和运转起来了多种形式的GIS专题。1999年底,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会同其它多个部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发表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标志着我国GIS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GIS工程建设的主要流程
GIS工程建设可以划分为需求定义、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运行与维护等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需求定义阶段:主要包括提出建议、方案评价和信息需求分析等主要步骤。其中,GIS建设之初,首先需要提出系统总的功能要求和若干初步方案;其次,需要对前阶段所提出的方案,从技术、经济、组织机构环境等各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得到一个科学严谨且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对得出的方案更加具体化。需求分析报告应尽量使熟悉业务而不熟悉计算机的管理、决策人员能够看懂,它和可行性报告一起,经上级批准后就进入系统的概要设计环节。(2)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过程。概要设计是解决系统要做什么的问题,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详细设计是把需求转化为现实系统的具体设计,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完成了概要设计,下一步的实施计划,特别是时间、资金、人力的安排都比较明朗。如果概要设计和原先的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有出入,则必须重新证实。因为进入详细设计环节后,再对原先定下的原则作修改,会浪费很多人力和时间。(3)系统实施:根据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确定的目标和内容,在系统设计的原则指导下,分步骤、分阶段的开发完成系统。(4)维护及运行:经过上述各个环节之后,系统正式提交用户,交付使用。在系统正式运行之后,并非系统建设已经一蹴而就,可以束之高阁了。对开发方而言,必须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以及将来的系统升级;对用户而言,必须一方面努力挖掘系统的功能与潜力并发现其不足而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进行相应的工作方式转变、管理制度健全和机构职能调整等工作,要做到使系统来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系统的试运行应由系统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进行,在试运行过程中进行正确性完善和适用性完善。
4、GIS工程建设的应用模式
GIS是一个新的技术,它将现代技术完美的融入了传统科学,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各种实际工作问题。GIS应用模式按照其工程建设的应用方式和作用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研究工具,另一种是办公服务系统。(1)科学研究工具在有关地学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中,通过应用GIS这一辅助手段,获得和分析科学计算结果。由于科研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如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等规模较小,且内容简单的研究项目,使用GIS通用软件所具有的一般空间分析功能即可满足研究的需求;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或是大型工程环境评价等规模大、且内容比较复杂的项目,除了要用到GIS通用软件所具有的一般功能外,还需应用专家系统,或专业分析模型等。(2)办公服务系统按照GIS应用层次的高低,将其办公服务系统的应用模式划分为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空间事务处理系统、以及空间管理信息系统三个部分。空间事务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自动化处理日常事务,并对大量的空间信息进行准确、迅速、及时地处理。该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大型应用GIS的数据采集部门、具体事务部门、以及地图出版、地籍管理、资源调查、测绘等各个领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高效的处理信息,它是基于空间事务处理系统上建立的,为管理者提供数据的查询和统计,以及专业的分析等辅助决策信息,该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网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以及道路交通管理等各个领域内;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前两种系统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更高一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其除了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模拟决策过程,还为其提供了选择方案的决策支持环境,有效地解决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该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宏观决策、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等领域内。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复学军等,1999.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宋小冬、叶嘉安,1995.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3]PrastacosP,2000.PuttingGISontheWeb,GeoInformationsSystem,13(1):13-16.
[4]修文群、池天河.1999.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5]张超、陈丙咸、邬伦.1995.地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龚健雅.1999.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7]龚健雅.2001.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热电联产;中小型热电联产汽轮机;优化设计
当今国际资源发展的形势较为紧张,要想对资源进行更为有效地利用,单从燃料来讲,热电联产自然成为人们眼中的首选。热电联产作为一种梯级的利用方式,它成功做到能质配比,有效地提高了电厂的能源转化率。热电联产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使用的汽轮机在热耗率上较低,而且在抽汽、排汽供热上,消耗的能源更少。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热电联产事业,合理地使用有限资源,要继续对热电联产系统进行优化与处理,文章将会以中小型的热电联产汽轮机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
1 热电联产
1.1 热电联产的重要性
热电联产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我国发展此项技术大概有三十年,可谓是经验丰富,技术雄厚,同时,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热电联产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现如今,城市的集中供热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各地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领导与管理力度,继续推动城市供热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小型的发电机组进行改造与优化,实现热电联产与集中供热,这也是我国供热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城市在进行集中供热时,要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热源广泛、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工业用热以及生活用热的实际需要进行热电联产建设,在城市规划的严格指导下,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无论是住宅还是工厂,只要在经济合理分配的条件下就必须实行集中供热。由此可见,集中供热方案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既定方针,同时热电联产事业正是实现集中供热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热电联产技术能够取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收益,不仅能够节约有限能源,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1.2 热电联产的优点
第一,节约燃料,由于热电联产在用能上趋于合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热能本身的利用率,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符合绿色节能发展的理念;第二,正是因为燃料的有效节约,减少了国家对于一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减少了一次能源的运输费用,缓解了城市运输紧张的状态;第三,减少锅炉的分散建设,以及煤场和灰场的占地面积;第四,减少对锅炉房进行维修以及更换锅炉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第五,节能环保,减少对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第六,改善供热质量,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2 热电联产汽轮机的分类
依照热力特性进行分组可以将中小型的热电联产汽轮机分成:背压式汽轮机、抽汽冷凝式汽轮机、冷凝式汽轮机。
2.1 背压式汽轮机
主要指的是一种将排出的蒸汽都用在用户供热上的汽轮机组,主要的特点在于经济性较好且节能的效果较明显,而且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但是此类汽轮机的发电量主要取决于供热量的大小,无法单独调节,不能同时满足需热用户与需电用户的要求,因此它一般应用在热负荷较为稳定的企业,或者是拥有稳定热负荷的热电站。
2.2 抽汽背压汽轮机
主要指的是在汽轮机中间级抽取一定量的蒸汽,供给给需要较高压力级别的需热用户,并且保证背压排汽,供给给需要较低压力级别的需热用户的一种中小型的汽轮机。此类汽轮机的经济性较好,但是对于负荷变坏的整体适应性较差。
2.3 抽汽冷凝汽轮机
主要指的是在汽轮机中间级依照一定标量抽取部分蒸汽,供给热用户使用的一种中小型的冷凝式汽轮机。此类汽轮机的主要特点是,如果热用户需要的热负荷一瞬间降低,多余的蒸汽也能够继续发电,而且它的灵活性较大,可以在大范围内同时满足热与电的需要。因此,它主要使用在一些变化较频繁的热电站中。但是它的经济性浇较差,辅机较多,系统较为复杂,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作为运行支撑。
3 中小型热电站在选择供热机组时主要采取的原则
第一,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要选择高参数、大容量的机组,严格控制机炉的台数,不宜过多。
第二、保证供热区的用户能够拥有稳定的热供应区,无论是采暖期还是非采暖期,热负荷的差异不能过大,对于一些特殊的热电站,可以优先选择背压式汽轮机。
第三、对于一些热负荷不稳定的区域,要系统的分析热负荷所占的比重与性质,如果主要的热用户出现热负荷波动过大的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设置蓄热器或者进行即时调度),如果背压式或者抽汽背压式汽轮机无法满足相关要求时,可以使用锅炉房进行集中供热。
第四、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时,如果热负荷的差异过大,要将背压汽轮机与抽汽冷凝汽轮机进行有机联合,同时进行供热。
4 中小型热电联产汽轮机的优化设计方式
第一,利用喷嘴配汽的方法进行优化。如果汽轮机机组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相当于节流配汽,那么可以在抽汽口的后面采用喷嘴配汽的方式,效果更佳,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汽轮机组的内部效率,减少汽耗率以及热耗率。
第二,从供热方式入手,供热方式可以选择非调抽汽式进行供热。如果汽轮机组本身的发电量以及抽汽压力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幅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尽量选用此法。主要的做法在于:根据汽轮机的实际结构,在机身的前后设计2个非调抽汽口,前一个的受力主要是在工况允许条件下的最大的供热压力,而后面的非调抽汽口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是在工况允许条件下的最小的供热压力。利用抽汽阀的作用,将其进行切换,改变供热抽汽的具置,从而使得工况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满足相关用户对于供热的要求。
第三,在进行供暖时,可以利用汽轮机进行排汽。如果是在北方地区,冬天的时候气温较低,供暖需要的热水量非常大,只有保证热水量的充足,才能够保证供热的及时性与全天性。利用抽汽冷凝式的汽轮机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真空度,让汽轮机产生的冷凝压力能够处在一个适当的程度,进而通过排汽方式实现供暖热源的充足性。
第四,合理、科学的设置回热系统。一般情况下,汽轮机组内部的回热系统主要是利用锅炉给水方式进行工作,而热源的来源形式主要是汽轮机进行的非调抽汽,合理设置相应的压力值与抽汽级数,能够最为有效的提高汽轮机组本身的热效率。
第五,在对热电联产汽轮机进行优化设计时,要从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两方面入手,对热电联产的供热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寻求最佳效益。首先,要逐项进行工程投资的计算,保证资金的节约化。在可行性报告的计算上缩小误差,从而对项目本身的节能效果与经济效果等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一般来讲,投资回收的年限不得超过五年,贷款偿还的年限不可超过十年。之后,依照相关原则对电热成本进行分摊。只要是为电力或者是热力提供服务,其产生的生产费用就必须要计入到电力、热力成本当中;只要是同时为热力、电力提供服务的,就需要按照相关比例进行分摊,主要的公式是:
5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热电联产技术、中小型的热电联产汽轮机的运行参数,以及如何对热电联产汽轮机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合理性建议。热电联产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我国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市场。依据市场的实际所需,对目前的热电联产汽轮机进行优化设计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采用各类方式对热电联产的汽轮机进行优化创新,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热电联产对现有使用能源的利用率,从而更好的扩大我国热电联产的发展范围与应用范围,提高我国整体的能源利用率,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
参考文献:
[1]刘超.浅析中小型热电联产汽轮机的优化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2]陈胜.造纸厂热电联产汽轮机组负荷分配优化调度信息系统开发[J].华南理工大学,2012.
[3]杨旭中.对热电联产汽轮机容量和参数的优化意见[J].电力勘测设计,2009.